宝宝爬行的训练方法与技巧

小学英语教案过程与方法的模板 学生突然受伤的处理方法 02-18

一、如何让宝宝不错过爬行?

爬行是婴儿的权利。现在的宝宝像小皇帝似的,家人宝贝得不得了,舍不得把孩子放在地上摸爬滚打。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爬行对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非常重要。宝宝要不错过爬行,妈咪们对此得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爬行锻炼了宝宝大脑的支配能力,也锻炼了四肢协调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感觉统合训练,避免今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胆小、不合群等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其次,爬行增强胸、腰腹、背及四肢肌肉力量,使宝宝体格得到锻炼。

最后,爬行的过程中,还锻炼了宝宝触觉、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有助于婴儿运动知觉、深度知觉、方位感和距离感的建立。爬行使宝宝身体的位置能随意移动,扩大了婴儿活动范围,增加了认识各种事物的机会。爬行过程中,意志力也能得到锻炼,爬行的宝宝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因此,爬得越早、越多,对增进宝宝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越有积极意义。对宝宝日后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有良好的作用和影响。

爬行可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被动爬行,即身体着地,依靠手臂和腿的运动使身体前进;第二阶段是半被动爬行,用手臂带动身体匍匐爬行;最后是主动爬行,依靠手脚着地的“四肢爬行”。其实孩子出生后就可以开始学习爬行的第一阶段,每次可锻炼几分钟。4~5个月后头能直立时则进入爬行的第二阶段,9个月左右则进入爬行的第三阶段。也可从5~6个月时开始从爬行的第一阶段学起。

二、爬行的训练方法与技巧?

爬行分三阶段,各个阶段的训练方法如下:(迷你句子网 jz139.Com)

在爬行第一阶段:宝宝常以腹部为支点,用手使劲,腿常常翘起或足尖着床,此时手臂的力量大一些,常使宝宝往后倒退,或打转转。训练方法是让宝宝俯卧在床上,腿弯曲时由家长用手掌顶住他的脚板,他就会自动伸腿蹬住你的手往前爬。此时宝宝整个身子不能抬离床铺,这种被动爬行使腿部肌肉获得锻炼。

在爬行的第二阶段:宝宝俯卧,开始时家长仍可以用手掌顶住他的脚板,他会伸腿蹬住家长的手,身体向前蠕动。由于宝宝颈部力量较强,上半身能抬起,家长可拿起孩子的双手往前挪动一点再放下,便于孩子学会通过挪动手来带动身体。之后宝宝逐渐能自己将手往前挪动,用手臂带动身体匍匐爬行。

在爬行的第三阶段:经过前两阶段的练习,孩子逐渐学会将胸部、腹部悬空,如果上肢的力量不能将身体撑起,胸、腹部位不能离床时,父母可以用条宽毛巾放在婴儿的胸腹部,然后提起毛巾,使婴儿胸、腹部离开床面,全身重量落在手和膝上。着拿起孩子的手交替向前,交替挪动孩子的下肢支撑身体向前运动,反复练习后,宝宝就逐渐学会用膝盖和手掌一起协调爬行。此后,大人可增加枕头之类软的障碍物供孩子翻越,也可让孩子练习爬上、爬下及拐弯爬行。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训练宝宝爬行的八大好处


让孩子学爬行有哪些好处呢?首先,爬行时婴儿必须头颈抬起,胸腹离地,用四肢支撑身体的重量,这。就使手、脚及胸腹背及四肢的肌肉得到锻炼,逐渐发达起来,为以后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础;其次,婴儿学会爬行之后,扩大了视野和接触范围,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刺激大脑,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对大脑的发育、智力开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爬行运动还能提高婴儿的新陈代谢水平,有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爬行对婴儿来说可谓是一项剧烈的运动,能量消耗较大,这种活动比坐着消耗能量多1倍,以尚着消耗能量多脂。由于身体能量消耗增多,婴儿就吃得多,睡酗实,身体也长得决。

婴儿爬行动作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步骤:大约在7个月时甸甸爬行,以腹部蠕动,四肢不规则地划动,注注不是向前,而是后退。第二阶段约在8—叶月时发展为四肢爬行,即用手和膝盖爬行,最后发展为两臀和两腿均伸直,用手和脚爬行。婴儿爬行对提高婴儿全身的协调性非常关键,因此无论哪一个家长均应对自己的婴儿按月龄进行这个项目的训练。

7-8个月的婴儿开始学会爬行。婴儿爬行时,头与颈部抬起,胸腹部也相应挺高,由于整个身体的重量是借助上下肢支撑的,每天反复如此活动,不光四肢的肌肉可以得到锻炼,还有以下多种好处。

好处1提高活动能力

爬行能锻炼宝宝全身大肌肉活动的力量,尤其是四肢活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是一种综合性的强体健身活动,有助于视听觉、空间位置感觉、平衡感觉的发育,促进身体的协调;还可使血液循环流畅,并且促进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

好处2增强体质

爬行是宝宝第一次全身协调运动,可以锻炼胸肌、背肌、腹肌以及四肢肌肉的力量;并且爬行中消耗能量较大,有助于宝宝吃得多、睡得好、体重、身长长得快。

好处3增进亲子交流

爬行能增进母子间的交流。在宝宝会爬后,在父母的引导下获得的成功体验不断增多,并且能够在爬行中获得兴奋、成功、失败等多种体验。这些体验能够丰富宝宝的情感,研究表明,经常爬行的宝宝见到父母时的兴奋状态明显高于不会爬行的宝宝。

好处4促进社会性发展

婴儿会爬后,他接触父母禁止触动的物品、做父母不允许他做的事情的可能性都大大增加了,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亲子情绪互动的机会;同时,婴儿会爬行又使得父母意识到婴儿本身的主动性,并使父母开始以一定的规范要求孩子,开始对婴儿不合规范的行为表示不快。这些变化又进一步促使婴儿的社会性情绪发展。

好处5促进大脑发育防止弱智

爬行需要大、小脑之间的密切配合,多爬能够丰富大、小脑之间的神经联系,促进脑的生长。爬行动作由最初的爬行反射,经过抬头、翻身、打滚、匍行等中间环节,最终发展成真正的爬行,需要经历多次的学习、实践;每一次学习与实践都是一次对大脑积极性的调动与激发。因此,学习爬行其实就是对脑神经系统功能的一次强化训练,对于脑的发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好处6促进语言发展防诵读困难

宝宝语言交流的频率,取决于肢体语言的频率,会爬的宝宝不断地用自己的身体探索周围的世界、有许多举动带有结果的未知性,所以家长语言的发出频率明显多于不会爬的宝宝。而爬行则使视听范围大幅度扩大,刺激量大了,思维、语言与想像能力自然得到了发展与提高。在父母不断的语言提示、自己的肢体语言、行为结果的互动中,宝宝对语言理解的准确性、肢体语言回答的合理性比不会爬行的婴儿发展要快得多。

好处7良好的性格发展

爬行给宝宝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而“摸爬滚打”也锻炼了宝宝的意志和胆量,有利于宝宝的个性培养。

好处8探索欲望

宝宝的运动、神经等系统在爬行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这不但有助于宝宝骨骼、肌肉、神经、大脑的发育,而且可以为他们更早、更好地认识世界打下良好的生理、心理基础。这些学习经验将化为好奇心,让宝宝勇于探险,而且培养未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信。

需要学习和了解更全面的科学育儿知识,请关注由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心系新生命”活动办公室主办,恒安集团协办共同开展的“安儿乐自由成长——中国家庭时尚育儿教育”活动,主要以开展“爬爬添活力,宝宝更健康”知识大赛、全国百家医院慰问、“安儿乐自由成长”宝宝爬爬总动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广大育龄家庭的科学育儿观念,帮助中国的宝宝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早期教育:训练宝宝行走的方法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训练宝宝行走的方法,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宝宝成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刚出生的时候还很娇小,但是只要几个月过去之后,就会有明显变化,专家说一般6个月左右,宝宝可以开始独坐,到8个月的时候就可以训练他行走了。

宝宝在八个月左右的时候,大部分都会自己扶着东西,然后慢慢的站立起来,等到了九个月的时候,多数就可以扶着栏杆等久可以学会行走了。也有的宝宝扶着小床迈步了,这多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宝宝本身的发育情况、遗传因素有些许的关系。

训练宝宝行走的方法

扶走法

1、首先妈妈可以在家里设置一个小栏杆,每天固定一些时间,让宝宝扶着栏杆站立。

2、妈妈在不同的位置采用不同的手段来吸引孩子,让他们懂得扶着栏杆慢慢的往目标物迈进。

3、等宝宝走得比较稳了,家长就可以试着糖孩子学会一直手扶着床边走路。

4、妈妈可以在床的另外一头喊宝宝,吸引他们走过去。

纸箱法

1、找一个比较坚固的纸箱,可以让宝宝推着纸箱行走,这样他们会不会因为走路不稳定出现跌倒的问题。

2、随着宝宝的进步,妈妈们可以适当的家中纸张的质量,能够锻炼到宝宝的腿部的力量。

3、训练时,妈妈和爸爸要时刻跟着宝宝。纸箱不用时,要放在宝宝接触不到的地方,以免他独自爬上箱子发生危险。

宝宝到了8个月左右就可以训练他行走了,但是时间不能够太长,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发育还是不完善的,如果时间太长也会给身体带来影响。

训练宝宝的握力的方法


导读:妈妈或爸爸用手把栓绳的玩具有意塞到宝宝手里,然后趁宝宝没有抓牢的时候,突然把玩具提起来,以此来刺激宝宝的兴趣,经过几次刺激之后,宝宝就会主动挥舞小手去抓了。

训练宝宝的握力,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抓手指法。在训练宝宝的握力时,妈妈可以把自己的大拇指或食指,放在宝宝的手心里让宝宝自己抓握,等感觉到有一定的握力后,再把手指从宝宝的手心向外拉,看宝宝是否还能去抓。

拉线法。第三个月的宝宝可能还不会自己拉线,但可以买一些带拉线的玩具,最好是一拉线就会动或发出响声的玩具。开始训练的时候,妈妈可以把线放到宝宝手里帮宝宝拉,玩具的活动或响声会刺激宝宝的兴趣,经过多次训练宝宝就会自己玩耍了。

抓悬挂物法。在宝宝小床的上方,低低地悬挂一些色彩鲜艳的小小软塑动物或其他东西,先晃动悬挂物引发宝宝的注意,然后拉着宝宝的手帮他(她)抓,慢慢地逗引宝宝自己伸手去抓。也可以妈妈或爸爸用手把栓绳的玩具有意塞到宝宝手里,然后趁宝宝没有抓牢的时候,突然把玩具提起来,以此来刺激宝宝的兴趣,经过几次刺激之后,宝宝就会主动挥舞小手去抓了。

抓球法。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训练方法。不仅可以训练宝宝手的握力,而且还可以训练宝宝眼睛的追视力。训练的时候,先让宝宝趴着,然后把一个色彩鲜艳的球,从宝宝的手可以抓到的地方慢慢滚过。刚开始球从一侧滚到另一侧时,宝宝会专心地看,经过几次重复之后,宝宝很快就会伸手去抓那个球。

0~3岁宝宝的注意力培养技巧与方法


0-3岁宝宝注意力的特点

0~3岁宝宝对事物的注意是不随意的、被动的,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缺乏目的性。概括起来有4个特点:

注意无目的性

0~3岁的宝宝还不能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注意,很容易受到无关事物的干扰,致使原来的任务不能完成。比方说,宝宝很可能一会儿玩这个玩具,一会儿又要另一个,将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注意无稳定性

0~3岁的宝宝持续注意的时间很短,很容易转移注意的对象。研究显示,宝宝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一般2岁为6~7分钟,3岁为9分钟。

注意无细致性

3岁以下的宝宝只注意表面的、明显的事物轮廓,不注意事物较隐蔽的、细微的特征,还不太注意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比方说,让3岁的宝宝比较两个相似图形区别在哪里,他们就不大能说出来。

注意无分配性

3岁以下的宝宝不可能同时注意很多的事物。如果妈妈指着大楼说:“宝宝,你看!”爸爸又几乎同时指着小鸟让宝宝看,那宝宝很可能什么也注意不到。

宝宝缺乏注意力的原因与对策

宝宝对手上的玩具或从事的活动缺乏注意力,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对于孩子,特别是3岁以前的孩子,不能过分苛求孩子保持很长时间的注意力,父母应先分析孩子缺乏注意力的原因,然后以平和的心态,科学地、逐步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对活动本身缺乏兴趣

对策: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玩具。只有孩子自己选的,才是孩子喜欢的,孩子才有可能专心地去玩。对于一些宝宝初次尝试的游戏,父母也可以进行引导,比如拿出做好的手工“引诱”宝宝:“宝宝,看这个小包包多可爱,我们等会也做一个好吗?”

学习的内容过深或过浅

对策:结合孩子生长的敏感期提供适合孩子身心发展所需求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培养手眼协调的能力。

到了2岁,孩子能力强了,我们可以增加难度,让他穿珠子、钉钉子,同时给予孩子适度的引导。如果孩子自己选择了一样玩具(这表明他喜欢这件玩具),但玩不了两下,就不玩了。这既可能是因为玩具太难了,孩子玩不了,也可能是因为太简单了,孩子觉得没新意。这时父母可以试着介入,引导孩子继续玩下去。玩具太难了,降低一下难度,力求让孩子“跳一跳能够得着”。玩具太简单,就变换一下玩法,让孩子重新喜欢上它。如,刚开始玩剪刀的时候,孩子不会剪,尝试了几下就想放弃了,这时我们就该拿着纸条,让孩子剪,这样孩子从原来一手拿纸一手拿剪刀的双手配合到只需要拿剪刀剪,动作难度就降低了,孩子能剪了,就会越剪越好,自信心也越来越强。

家庭环境的影响

如家里人口多、住房紧张、父母脾气急躁;家庭气氛压抑,父母整天争吵不休等。

对策: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在家时,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说话时声音要轻一些,并尽量让孩子自己探索玩具的玩法。

每次提供的玩具过多

对策:每次提供给孩子的玩具不宜过多,两三样即可。

健康状况不佳

对策:在孩子身体不适,如困倦、生病的时候,不要让孩子玩得太久,注意多休息。

让宝宝兴趣长久些的小技巧

在认识到孩子对所有事情的5分钟热度后,我们也完全可以做点什么来帮助孩子,让他的兴趣停留的时间更长久些。这样不但可以让你得到休息,而且在以后上学时也有助于他在课堂上提高注意力。

提供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玩具

任何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事情都会令他很快放弃,转而去关注其他的东西。记住:有趣的并不见得就是最好的,一位父亲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我们给2岁的儿子买了一个电动小汽车,他在上面坐了一会儿,但发动引擎以及把脚放到踏板上对他来讲都太难了,所以不久他就再也不玩了。”即使玩具说明书说该玩具适合所有的学龄前儿童,你最好也要根据自己的了解来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选择运动型活动

纽约大学的儿童心理专家LoriEvans博士说,那些让孩子动起来的活动更容易吸引他们,比如随着音乐跳舞或在院子里踢球等。

确保足够的睡眠以及健康的饮食

缺少睡眠和不健康的饮食会影响到大人的关注能力,对孩子亦是如此。

控制看电视时间

美国西雅图儿童医院的Dimitri A.Christakis博士说,如果1~3岁的孩子每天多看1个小时电视,他到7岁时出现注意力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将近10%。

增加趣味性

为了鼓励孩子延长他对某件事的关注,你可以设定一个时间,然后察看孩子是否可以多坚持一段时间,如果这个方法行不通,也不要气馁,总有一天孩子可以学会对自己选择的活动或玩具保持兴趣。

切忌“疲劳轰炸”

虽然宝宝的注意力需要耐心的培养,但是每次让2岁的宝宝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是在学习几分钟之后,给他几分钟自由活动的时间。而且要经常更换让宝宝注意的内容,以便能让宝宝有更高的兴趣,把“注意力”坚持到底。

妈妈与宝宝所沟通的技巧


想要让宝宝健康成长,妈妈与其之间的沟通不可少,但是小宝宝们又不会用语言来表达,那么妈妈应该如何知道小宝宝们所表达的意思呢?以下就来具体的学习下宝宝们的婴儿语言吧!

试验1:和宝贝进行眼神交流

实验开始啦:科学家们把宝贝分成两组,一组当妈咪与宝贝交流时,配合眼神的交流;另一组当妈咪以同样的语调和宝贝说着同样的话,但是眼睛看着别处。结果发现,当妈咪目光注视宝贝的时候,宝贝也会尝试跟妈咪沟通,并为这种“沟通”感到非常开心;当妈咪对宝贝说话,无目光交流时,宝贝能感觉到妈咪的敷衍行为。

宝贝这样说婴语:当宝贝感到妈咪在敷衍自己时,会通过各种动作和表情来吸引妈咪的注意,试图将妈咪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自己身上。当他的这种努力失败的时候,宝贝就会烦躁不安,哭闹不止。

妈咪应这样回应:如果妈咪能读懂宝贝此时哭闹的含义,在与宝贝交流的过程中,用目光与宝贝交流,关注到宝贝的情绪,这样宝贝很快就会收到妈咪传来的信息啦!并会在心中暗自欢喜,太好啦!原来妈咪也会说婴语。

实验2:宝贝能读懂你的表情

实验开始啦:科学家们让妈咪坐在8个月大的婴儿对面,分别以快乐的表情与快乐的语调,悲伤的表情与悲伤的语调,快乐的表情与悲伤的语调,悲伤的表情与快乐的语调和宝贝沟通。结果发现,当妈咪以快乐的表情和快乐的语调与宝贝交流时,宝贝会变得兴奋而开心;当妈咪以悲伤的表情和悲伤的语调与宝贝交流时,宝贝会变得悲伤,并开始哭泣;当妈咪以悲伤的表情和快乐的语调或者快乐的表情和悲伤的语调跟宝贝沟通的时候,宝贝会变得困惑、烦躁不安,并哭闹起来。

宝贝这样说婴语:宝贝的开心、悲伤或烦躁的情绪都在告诉妈咪,我接收到了你的语言信息,更接收到了你的非语言信息,你的快乐让我快乐,你的悲伤让我悲伤,你的表里不一让我不知所措。

妈咪应这样回应:如果妈咪能听懂宝贝的婴语就会明白,即使婴儿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能够通过观察别人的情绪理解各种情绪,并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会提醒妈咪,不仅仅是语言,自己的情绪更能给宝贝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而妈咪与宝贝交流时,一定要表里如一。

实验3:沟通时出示实物更有效

实验开始啦:科学家们把宝贝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当妈咪给他们讲一个事物时,用手去指所讲的东西,另一组的妈咪只给他们讲但不去指所讲的东西。结果发现,妈咪边讲边指时,宝贝的眼睛会顺着妈咪的手指去观看,也会更加心领神会妈咪所传达的意思,而妈咪光讲不指时,宝贝表现出不知所云的困惑。

宝贝这样说婴语:当妈咪边讲边指时,宝贝在用他的眼神和专注的神情告诉妈咪,妈咪我听懂了,我还想听;当妈咪不用手指指物体时,宝贝用自己的表情在说,妈咪,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妈咪应这样回应:如果妈咪能听懂婴语就会明白,教宝贝认知时给宝贝出示实物,会事半功倍。

实验4:有妈咪陪的宝贝更爱探索

实验开始啦:40位母亲和她们的宝贝(15个月大)被分为两组:第一组的宝贝坐在地上玩耍,母亲们不能回应宝贝的任何请求。第二组的母亲可以与宝贝进行情感交流。当宝贝坐在小毯子上玩着玩具时,房间里出现了一个遥控机器人,并走近宝贝。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没有妈咪陪伴的婴儿表现得不太主动,对机器人的探索也很少;相反,当母亲可以与婴儿进行情感交流时,婴儿更加明白当时的情况,也更容易与外界发生互动。

宝贝这样说婴语:宝贝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妈咪,如果他受到的关注多,他也会更多地关注外界,如果妈咪与他产生互动多,他也更愿意与外界发生互动。

妈咪应这样回应:如果妈咪懂婴语就会知道,在陪伴宝贝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宝贝进行有效互动,当宝贝发出一些互动信息时,妈咪一定要及时回应,这样宝贝才更有勇气去探索未知事物。

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妈妈与宝宝间的沟通对于其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很重要,所以读懂婴儿语言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只在妈妈们明白宝宝们的心理,与小婴儿的交流并不难!

训练宝宝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方法与建议


训练宝宝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方法与建议

24-36个月宝宝的情况

这个阶段,宝宝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成分更多,掌握语言的能力逐渐增强,开始形成事件、动作和概念的精神图像。

他也能用思维解决一些问题—在头脑中完成尝试,而不必亲自实践。他的记忆力和智力也有所发展,开始理解简单的时间概念,例如“吃晚饭后再开始玩耍”。也开始理解物体之间的关系。

建议

通过社交摄取信息:

无论对宝宝还是对大人来说,一起玩耍都是件相当幸福、快乐的事情。不仅如此,玩耍还有助于开发宝宝语言、行为能力和大脑智力,给他带来很多鲜活的知识。通过与大人、小朋友和周围人的接触和玩耍,宝宝摄取的信息量会不断增加,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

增加语言的难度:

这个时候可以教宝宝一些关键词汇和重要句型了。当他掌握了词组的用法之后,就要教他短句,并逐渐增加句子的长度,并给他机会,让他多多练习。不要怕他出错,也不要训斥他,要多表扬、多鼓励。只要有时间,就尽量多与宝宝说说话,什么话都可以。

增加宝宝的“阅读量”:

不厌其烦地为宝宝读他最喜爱的书,并鼓励他用自己的话说出来。鼓励他“读书”,让他做出读书学习的样子给你看。当你看书写字的时候,也可以让宝宝爬到膝盖上来同你一起看,或给他一张纸、一支笔随他乱画,他会感到很好奇、很有趣。耐心地解答他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或者与宝宝一起探索问题的答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