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宝贝再造智力最佳阶段

02-20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聪明宝贝再造智力最佳阶段”,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他提出,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岁~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

尽管人们对布卢姆的这个假设还有争议,但是对从出生到8岁这一时期是人的智力发展最快时期的论点,看法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婴幼儿期、童年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最容易形成大脑神经联系。

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岁~6岁是丰富口语词汇的最佳期;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教育心理学的另一角度分析,8岁前这一阶段人生经历了两次大的环境转变和两次角色转换,它是儿童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按心理学理论把人生初期划分为6个阶段:0~1岁为乳儿期,l~3岁为婴儿期,3~6岁为幼儿期,7~12岁为童年期。

两次角色转换即经历了从婴儿到幼儿,从幼儿到儿童的转换。两次环境转变即从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以个体生活的家庭到纪律约束的以集体生活为主的幼儿园;从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园到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校班级。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好多小学生看上去活泼、顽皮、聪明、智力也正常,但就是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究其原因,就是没有适应上述两次环境转变和角色转换。已经是小学生了却仍是幼儿的心理,已经在学校正规班级了却还像在自己家一样贪玩任性。

正如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所说:“从出生到7岁是人生重要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才能、思想、态度、情绪等都要在此时期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造就了”。

事实的确如此,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年龄小、经验少、玩性大、模仿性特别强,最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这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容易又牢固。在这一阶段如果教育得法,引导得当,可以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强,逐步形成诚实、认真、负责、助人为乐等优良个性品德,从而为其今后一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了解人类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关键期教育。从而自觉投入到孩子的早期教育实践中。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妈妈怎样带出聪明宝贝


什么样的妈咪才更容易带出聪明的宝贝呢?是高智商的妈咪吗?是高学历的妈咪吗?是对孩子无微不至照顾的妈咪吗?……其实都不是。研究资料表明,以下几种妈咪更容易带出聪明宝贝——

1.“懒惰”的妈咪

这里所说的懒惰妈咪,是指那种善于观察的“懒惰”妈咪,她似乎“手懒”,“嘴懒”,但脑子和眼睛一点都不懒。正如蒙特梭利所说:“一个高明的育儿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管住自己的手和嘴。”

平日里,“懒惰”妈咪总在忙自己的事,好像顾不上孩子似的,孩子的小手还不利索的时候,就要试着自己穿袜子,脱裤子,解扣子,有时费了老半天时间都弄不上急得直叫,可“懒惰”妈咪却在一旁动嘴不动手。

“懒妈妈”不愿意帮孩子收拾完玩具,可怎么能让这么小的孩子自己做到呢?懒人有懒法儿——把孩子的玩具开放式陈列,并贴上易辨认的小标志,宝贝果然很快就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总之“懒惰”妈咪的法则就是,孩子能做的就不替他做,孩子还不能做的就鼓励他尝试。结果呢,孩子越来越能干了,而妈咪却越来越轻松了。

2.喜欢“充电”的妈咪

现实中有些妈咪非常好学,她是“现代型”妈咪的一个缩影,她很会利用图书和网络来不断充实自己。还是准妈妈时,她就已经是半个育儿专家了,她按照不断搜索来的经验,对生产做了充足的准备。

宝贝的成长过程也是妈咪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从抚触按摩到亲子游戏,从蒙特索利教育到奥尔夫音乐,从应对宝贝的疾病到健康成长食谱,这就是,妈咪知道的越多,在育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做出的选择和判断才可能更全

3.家庭关系“润滑剂”型的妈咪

有一种说法说得好:“育儿水平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家庭中某一个人的育儿能力和素养高低,而是取决于家庭中所有参与育儿活动成员的素质水平的平均值。”在一个家庭里,参与育儿的往往不止是父母,经常是几个家庭成员共同参与。

这就形成了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有年轻人,有老年人,文化背景各所不同,经验感受、性格脾气、优势劣势及看问题的角度也都不同,这就必然导致了矛盾的出现。寻求完全的意见统一是不可能的,能够尽可能的协调好这些矛盾,让大家把各自的优势集合在一起,就是最棒的“团队”。

4.经常陪宝宝玩耍的妈咪

宝贝不只需要看护,更重要的是需要陪伴玩耍,经常有人陪的宝宝更聪明。因为,越小的宝贝对事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短,玩耍有了妈咪的参与,就会对事物保持更大的兴趣,也会延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培养出专注的性格。

妈咪的参与,可引导宝贝的思路,给宝贝更多启发,也更便于宝贝从成人身上获取经验。而且,有妈咪的陪伴玩耍,可增加与宝贝间交流的机会,促进宝贝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过,要提醒的是,妈咪陪伴宝贝玩耍时有一些问题应该注意:

*多观察宝贝的行为趋向及兴趣点,跟随配合宝贝的思路。不要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宝贝。

*管住自己的手和嘴,给宝贝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探索。

*在玩耍中注意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不经意的玩耍中,经意地将知识及经验融合进去,让宝宝有更多的收获。

5.用称赞语的妈咪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过的,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一般正常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相当于他所具有的潜能的1%。因此,凭借内在的动力、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等积极心态的推动,人类完全可以发挥出惊人的创造力,没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分阶段培养宝贝人机交往能力的知识


每个妈妈都希望宝宝在3岁上幼儿园的时候具有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积极的同龄交往关系(Peer relationship)。

现有发展心理学研究对促进儿童0-3岁的同龄交往有什么启示呢?哪些事可以做,哪些误区可以避免呢?分月龄来看一看:

0-6个月

研究表明,3个月大的孩子已经能注意到、并长时间注视同龄宝宝、做出一些突然蹬腿、伸手的动作了(Fogel, 1979)。

虽然这时候宝宝仍然最喜欢和需要同妈妈在一起,他们和妈妈在一起时候的肢体动作更加轻缓,伴随更多微笑和咿咿呀呀,但如果你愿意,已经可以给孩子创造与同龄宝宝短暂相处的机会了!

6-12个月

这个阶段孩子已经开始对同龄伙伴感兴趣,他们会伸手摸摸对方、向对方笑笑、伸手比划、或者互相模仿(拍手、摸脚等)。他们之间会有很多的眼神交流!

不过在这个阶段,玩具对于孩子比同伴更有意思。很多研究表明同伴游戏(peer play)大多发生在没有玩具的时候(Eckerman & Whatley, 1977; Jacobson, 1981; Vandell, Wilson, & Buchanan, 1980)。

也就是说,如果妈妈希望6-12个月的宝宝们相互熟悉、探索、产生好感,那么偶尔给他们近距离独处的机会是很重要的。不要期望这个年龄的孩子在周围一堆玩具的时候能对同龄小伙伴很感兴趣哦~

6-12个月与同龄人的接触和探索经验较多的孩子,在1岁以后更愿意主动接触其他同龄人。

12个月开始

到1岁的时候,孩子们之间会有更多的咿咿呀呀的交流,像在说话一样。玩具对于延续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重要。

他们开始相互把玩具拿走,玩一会,再放回去或者还给对方,是理解和体验“轮流”概念(turn-taking)的重要时期。

因此,当孩子和小伙伴在一起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注意观察孩子们之间自发的“轮流”,描述出来,比如:“Nina玩一会儿,Anna玩一会儿…(Nina's turn…Ann's turn…)”。

注意,不是要求或命令孩子这样做,只需要当“轮流”自然发生的时候,描述出来就好了。

只要做到前后一致,那么不用很久,孩子就能通过你的描述理解什么是轮流,以及认识到一个玩具是可以你玩一会我玩一会的,体会到更多交流和分享的乐趣。

当成人和孩子玩的时候,也可以和孩子体验轮流。比如,你和孩子一起玩一个可以响的玩具的时候,通常会他按一下,你按一下,这时候就是示范“轮流”的好机会。

你只需在按之前多说一句“该妈妈了”,在他按之前说一句“该宝宝了!”就好啦!

还可以多玩一些必须要两个人轮流才能继续下去的游戏:比如传球,妈妈把球传给宝宝,宝宝再传给妈妈。

除了社交能力,这类游戏还可以促进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肌肉控制能力的发展。认知方面,孩子会逐渐意识到继续一个游戏的策略——即如果我想继续玩,我要把球找回来扔回去,而不是扔到一边。

肌肉控制方面,为了把球传给妈妈,孩子会逐渐控制自己的手臂、平衡自己的身体,协调手眼。

当孩子们在一起时,家长也可以提供有助于他们这样一起玩儿的玩具,比如可以扔来扔去的球、你放一次我放一次的玩具。

推来推去的车、或者其他摔不坏的玩具。此时爸爸妈妈可以注意观察孩子们的表情和行为,如果他们接到伙伴扔来的球很兴奋,但拿到球却一把推开、扔到一边,那么不是他不喜欢玩或者不想好好玩。

而是他的认知能力有限,没有意识到继续这个游戏可以使用的策略;或者肌肉控制能力有限——想把球扔回去,但是没成功。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支持。

因此,即使孩子只有1岁,也不需要时时刻刻围着他转。你除了可以球跑掉了马上捡回来给孩子,也可以让孩子捡回来给你。

除了把所有好吃的好玩的都让给孩子优先吃、优先玩,也可以肯定和接受孩子的主动分享,让孩子有为别人创造快乐的机会。

12-18个月

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在交流时,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同一个玩具上。这种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是孩子实现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和模仿学习(imitation)的基础能力。

因此,如果你的宝宝看到别的宝宝在玩一件东西,就忍不住过去也想摸摸玩玩,千万不要紧张,孩子只是好奇而已,是没有恶意的。

这时候家长不必干预,在旁边小心观察就好了。如果观察到你的孩子很好奇,而对方有些忌惮,则可以在孩子接触对方之前搂住孩子。

然后把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描述出来:“小熊!妹妹在玩小熊,真有意思!好想摸一摸!” 然后帮孩子问:“你好小妹妹,我可以摸一摸吗?”,示范友善的态度和询问的社交技巧。

这时候如果自己也带了一兜玩具就最好不过了,因为这样就可以交换,或者在对方主动分享的时候回赠表示感谢。

无论如何,切忌当孩子对同龄人和别人的玩具好奇的想摸摸的时候误解孩子:“诶你怎么拿别人的东西!” ,或者“小哥哥/小妹妹在玩呢,你别动”之类的。

当玩具充足的时候,孩子们会喜欢平行游戏,即彼此相邻但各玩各的。这个年龄段,孩子同彼此的友善程度非常受他们之间熟悉程度(familiarity)和过往社交经验(past experience)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尽早帮孩子找个相对固定的同龄伙伴、并积极引导会有很大帮助。

18-24个月

这个年龄的孩子,当妈妈和小伙伴同时在的时候,他们几乎永远会选择同龄人一起玩(玩包括旁观、平行游戏、合作游戏等等)。

当同伴在的时候,他们不再那么需要妈妈的关注。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一个人在家带孩子很无聊、很累,不妨和有一般大孩子的妈妈约着一起带,两个人聊着天,两个孩子也可以一起玩。

研究人员还对比了三个场景下孩子的交往情况:玩户外大型玩具(large play equipment)、玩室内便携的小玩具(small portable toys)和在没有玩具的房间里时,孩子的社交行为。

让研究人员没想到的是,在没有玩具的场景下孩子表现出最多的创造力——他们会创造自己的“玩具”,把家里的东西想象成不同的东西,拿来玩。

他们甚至会把彼此当成“玩具”(DeStefano & Mueller, 1982)。

这可能是因为和成人互动的时候,大多数情况成人会是“发起者”,决定玩什么,怎么玩,而和同龄人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会对“玩什么”、“怎么玩”有更独立、更主动的思考。

另外两个场景中对比:在玩大型玩具的时候,孩子之间的互动更积极、表现出的社交行为更复杂,而在玩小玩具的时候,孩子之间发生更多冲突,表现出更多负面情绪。

因此如果妈妈不善于解决冲突、教授社交技巧,而是更想避免孩子之间的冲突,把孩子带到有大型玩具的地方可能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

而且,当两个人都想要一个玩具的时候,如果家长不干涉(假装没看见),18-24个月的孩子比24-30个月的孩子更容易选择“和平的”、“避让的”策略,选择分享,而不是陷入严肃的争抢(Caplan et al., 1991; Hay et al., 1991)。

他们不抢不是性格懦弱的表现,而是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地很充分,因此对物权还不是那么在乎。

怎么知道孩子自我意识有没有开始形成呢?看孩子怎么称呼自己就知道了:假设孩子叫“小明”,那么小明小的时候拿到苹果会说“小明的苹果”或者“小明吃苹果”,而不是“我的苹果,我吃苹果”。

当小明可以理解和使用“我”,他们的自我意识就逐渐形成了!当然,伴随而来的还有小明会开始说“不”,表达不同的声音和想法。这个阶段(2-4岁)和孩子交流要更有智慧,避免对孩子说“不”,卷入一场权力争夺。

2岁的时候,孩子开始主动表示想和小伙伴维持长期的关系,比如说“我想去xx家,我想和xx玩”。

虽然如此,但有些孩子更乐于助人,会对自己的朋友表现出明显的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比如看到朋友遇到困难了主动帮忙、哭的时候想办法安慰、分享玩具等等,而有些则更冷漠,像没看见一样,即使和朋友在一起也冲突不断,有更多的攻击行为。

很多学者研究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尤其强调了家长行为的影响。

什么样的妈妈容易带出聪明宝贝?


什么样的妈妈带出聪明宝宝呢?是高智商的妈咪吗?是高学历的妈咪吗?是对孩子无微不至照顾的妈咪吗?……其实都不是。研究资料表明,以下几种妈咪更容易带出聪明宝贝——

1.喜欢“充电”的妈咪

现实中有些妈咪非常好学,她是“现代型”妈咪的一个缩影,她很会利用图书和网络来不断充实自己。

还是准妈妈时,她就已经是半个育儿专家了,她按照不断搜索来的经验,对生产做了充足的准备。

宝贝的成长过程也是妈咪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从抚触按摩到亲子游戏,从蒙特索利教育到奥尔夫音乐,从应对宝贝的疾病到健康成长食谱,这就是,妈咪知道的越多,在育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做出的选择和判断才可能更全面和正确。

2.“懒惰”的妈咪

这里所说的懒惰妈咪,是指那种善于观察的“懒惰”妈咪,她似乎“手懒”,“嘴懒”,但脑子和眼睛一点都不懒。正如蒙特梭利所说:“一个高明的育儿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管住自己的手和嘴。”

平日里,“懒惰”妈咪总在忙自己的事,好像顾不上孩子似的,孩子的小手还不利索的时候,就要试着自己穿袜子,拖裤子,解扣子,有时费了老半天时间都弄不上急得直叫,可“懒惰”妈咪却在一旁动嘴不动手。

“懒妈妈”不愿意帮孩子收拾完玩具,可怎么能让这么小的孩子自己做到呢?懒人有懒法儿——把孩子的玩具开放式陈列,并贴上易辨认的小标志,宝贝果然很快就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总之“懒惰”妈咪的法则就是,孩子能做的就不替他做,孩子还不能做的就鼓励他尝试。结果呢,孩子越来越能干了,而妈咪却越来越轻松了。

什么样的妈妈带出聪明宝宝呢?是高智商的妈咪吗?是高学历的妈咪吗?是对孩子无微不至照顾的妈咪吗?……其实都不是。研究资料表明,以下几种妈咪更容易带出聪明宝贝——

1.喜欢“充电”的妈咪

现实中有些妈咪非常好学,她是“现代型”妈咪的一个缩影,她很会利用图书和网络来不断充实自己。

还是准妈妈时,她就已经是半个育儿专家了,她按照不断搜索来的经验,对生产做了充足的准备。

宝贝的成长过程也是妈咪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从抚触按摩到亲子游戏,从蒙特索利教育到奥尔夫音乐,从应对宝贝的疾病到健康成长食谱,这就是,妈咪知道的越多,在育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做出的选择和判断才可能更全面和正确。

2.“懒惰”的妈咪

这里所说的懒惰妈咪,是指那种善于观察的“懒惰”妈咪,她似乎“手懒”,“嘴懒”,但脑子和眼睛一点都不懒。正如蒙特梭利所说:“一个高明的育儿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管住自己的手和嘴。”

平日里,“懒惰”妈咪总在忙自己的事,好像顾不上孩子似的,孩子的小手还不利索的时候,就要试着自己穿袜子,拖裤子,解扣子,有时费了老半天时间都弄不上急得直叫,可“懒惰”妈咪却在一旁动嘴不动手。

“懒妈妈”不愿意帮孩子收拾完玩具,可怎么能让这么小的孩子自己做到呢?懒人有懒法儿——把孩子的玩具开放式陈列,并贴上易辨认的小标志,宝贝果然很快就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总之“懒惰”妈咪的法则就是,孩子能做的就不替他做,孩子还不能做的就鼓励他尝试。结果呢,孩子越来越能干了,而妈咪却越来越轻松了。

3.经常陪宝宝玩耍的妈咪

宝贝不只需要看护,更重要的是需要陪伴玩耍,经常有人陪的宝宝更聪明。因为,越小的宝贝对事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短,玩耍有了妈咪的参与,就会对事物保持更大的兴趣,也会延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培养出专注的性格。

妈咪的参与,可引导宝贝的思路,给宝贝更多启发,也更便于宝贝从成人身上获取经验。而且,有妈咪的陪伴玩耍,可增加与宝贝间交流的机会,促进宝贝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过,要提醒的是,妈咪陪伴宝贝玩耍时有一些问题应该注意:

*多观察宝贝的行为趋向及兴趣点,跟随配合宝贝的思路。不要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宝贝。

*管住自己的手和嘴,给宝贝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探索。

*在玩耍中注意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不经意的玩耍中,经意地将知识及经验融合进去,让宝宝有更多的收获。

4.家庭关系“润滑剂”型的妈咪

有一种说法说得好:“育儿水平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家庭中某一个人的育儿能力和素养高低,而是取决于家庭中所有参与育儿活动成员的素质水平的平均值。”在一个家庭里,参与育儿的往往不止是父母,经常是几个家庭成员共同参与。

这就形成了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有年轻人,有老年人,文化背景各所不同,经验感受、性格脾气、优势劣势及看问题的角度也都不同,这就必然导致了矛盾的出现。寻求完全的意见统一是不可能的,能够尽可能的协调好这些矛盾,让大家把各自的优势集合在一起,就是最棒的“团队”。

5.用称赞语的妈咪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过的,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一般正常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相当于他所具有的潜能的1%。因此,凭借内在的动力、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等积极心态的推动,人类完全可以发挥出惊人的创造力,没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卡尔威特:我抓住了儿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的。这个最佳时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

孩子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

为了尽早发挥孩子的能力,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呢?很简单,如果婴儿已感到了你的关心和爱抚,这就说明你已经在教育他了。这种教育训练是细小而繁琐的。孩子渴了要给他喝水,孩子饿了要给他喂奶,孩子尿布湿了要马上更换……父母要随时随地解除孩子的不愉快,以最敏锐的感觉去感知孩子的需要。能够成功地感知孩子的需要,便是父母成功的开始。这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起来的第一条成功的纽带,它会为今后的教育和训练提供良好的感情基础。

我从儿子四个月时起,在吃母乳前,先给他点蜜柑汁,后来又添加了香蕉泥、苹果泥、胡萝卜泥、青菜粥等等。再过一段,开始给他喂汤,吃煮熟的鸡蛋、马铃薯等。大多数孩子爱吃谷类食物,这是他们的最好食物。然而,我儿子却不爱吃。我认为爱吃的食物就是最好的食物,所以只给他喜欢吃的食物。但是在他两周岁之前,不让他吃肉。

德国有句谚语,意思是“人的性格取决于食物”。看来食物同人的性格确有关系。曾经有人主张“菜食疗法”,他们说选择不同的食物,就能使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比如:给孩子多吃胡萝卜,牙齿和皮肤就会美丽;吃马铃薯就能提高孩子的推理能力;吃菜豆就能发展孩子的美术兴趣;吃青豆易形成轻率的性格。因此,可以让厌恶数学的孩子多吃马铃薯,让缺乏美术兴趣的孩子多吃菜豆,没常性的孩子禁食豌豆,粗暴的孩子禁食洋白菜。

儿子出生后的头半个月,我们坚持定时给他喂奶,喂水,使他的生物钟一开始就形成规律。直到他能吃饭后,两顿饭之间仍然只许喝水不许吃别的,免得他的胃老是得不到休息,血液也老是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大脑。如果让孩子的精力只作用于消化,那么大脑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吃得过多除了障碍脑部发育,也有害于孩子的健康,容易患上胃肠疾病。有人曾说过:“不同的胃,可以使人成为乐天派或是厌世者。”胃病会使孩子忧闷,不愉快、不幸福,胃弱者绝对享受不到健康者的幸福。因此我严禁儿子随便吃点心、零食,即使为了给他加强营养,也规定有固定的吃点心的时间。

八岁前是为宝宝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


八岁前是为宝宝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可爱,都或多或少想到智力开发,不过你知道儿童智力开发的最佳时间么?美国科学家布卢姆曾就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关键期问题,对近千人进行了跟踪观察。他通过分析实例,提出一个重要的假设:即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他提出,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岁~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

尽管人们对布卢姆的这个假设还有争议,但是对从出生到8岁这一时期是人的智力发展最快时期的论点,看法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婴幼儿期、童年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最容易形成大脑神经联系。

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岁~6岁是丰富口语词汇的最佳期;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提出,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做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岁到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是在8岁~17岁这个时期获得的。

尽管人们对布卢姆的这个假设还有争议,但是对从出生到8岁这一时期是人的智力发展最快时期的论点,看法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婴幼儿期、童年期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最容易形成大脑神经联系。

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岁~6岁是丰富口语词汇的最佳期;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两次角色转换即经历了从婴儿到幼儿,从幼儿到儿童的转换。

两次环境转变即从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以个体生活的家庭到纪律约束的以集体生活为主的幼儿园;从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园到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校班级。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好多小学生看上去活泼、顽皮、聪明、智力也正常,但就是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究其原因,就是没有适应上述两次环境转变和角色转换。已经是小学生了却仍是幼儿的心理,已经在学校正规班级了却还像在自己家一样贪玩任性。

正如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所说:“从出生到7岁是人生重要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才能、思想、态度、情绪等都要在此时期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造就了”。

事实的确如此,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年龄小、经验少、玩性大、模仿性特别强,最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这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容易又牢固。在这一阶段如果教育得法,引导得当,可以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强,逐步形成诚实、认真、负责、助人为乐等优良个性品德,从而为其今后一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了解人类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关键期教育。从而自觉投入到孩子的早期教育实践中。

以上内容供给大家参考,从中可以看出,儿童智力开发最佳时段是在八岁前,让我们把握时间合理适当开发儿童智力,让我们的孩子更聪明。

教育孩子十个最佳时间


一、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会有一种新的意识、新的能力,此时家长因势利导,当会“旗开得胜。”

二、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三、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了。

四、老师来访的时候。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指出孩子的缺点,不宜单纯地“告状”。

五、孩子有困难或遭遇失败的时候。家长不应训斥,而应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于点拨,帮其走出“困境”。

六、孩子有较大过失的时候。这时家长的理解、同情、体谅是孩子最需要的,很多时候,循循善诱能收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七、孩子对某些事物怀有浓厚兴趣的时候。家长应积极支持、鼓励,用兴趣推动孩子去寻求知识,激励孩子深入钻研。

八、有较大集体活动的时候。这是教育孩子遵守纪律,为集体争光,培养集体观念的极好时机。

九、他人取得成绩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我也要做出成绩”,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提出适当目标要求,使其一时热情变为持久的行动。

十、外出作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候。一般的孩子都喜欢听好话,不愿在别人面前现丑,所以这时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客人面前“揭短”,多谈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恰当提出希望。

学英语第二阶段-成长阶段


成长是小学一二三年级时期,只要关注三件事:进入体系、听说突破、自然拼读即可。

儿童英语体系有很多中分类:标准体系是教学大纲、课程大纲、义务教育等阶段大纲;测评体系就是诸如考试,各种测试等;课程体系就是标准体系和考试体系的连接,对于家长来说一般课程体系就是对教材的选取和教授。直线教学里三个体系都要存在,因为只有标准体系、测评体系和客车体系三者一体时,英语学习才是直线的。比如一直学,突然要去考过托福,两个体系脱节,是完全对不上的,如果三者结合得最好,就是最佳的,就是直线。

听说突破在此处与学龄前不同,要强调听懂,而且说要说得好,说得准,即有学习性的对待少儿学英语。

自然拼读就是看字能读听音能写。此时,如果孩子掌握自然拼读能力,生字就不用教,孩子自己就能学会了。自然拼读在开始的时候字母名和字母音,要注意英语字母名搁到单词里是汉语字母音里很混淆的;之后,注意元音辅音的组合,以及双元音与不同字母相同发音的规律。

就如同一直学英语四六级突然要去考过托福,两个体系脱节,是完全对不上的,如果三者结合得最好,就是最佳的,就是直线。

选择体系的原因:

课程体系——

案例:一女孩三年级开始学英语,11岁剑桥五级,KET考了85分,12岁PET考了83分。13岁上有氧读写。14岁CAE考了63分,英语成绩十分优秀。但是有一次,电话告诉对方自己邮箱时,读不准G和J,着急之后说了个“勾”。 一男孩9岁到11岁期间,把原版哈利波特全部读完了,并且在这个期间他创作了20万字英语小说,12岁时候出版了,英文也非常棒,11岁FCE考了67 分,PET考了70分,13岁CAE考了82分。 两个孩子CAE得分分别是63分、82分,相当于雅思6.5分、8分,6.5可以上研究生了,而8分可以去诺丁汉大学博士。而男孩之所以82分的CAE得益于后来进行了课程体系学习。

测评体系——

所有的学习都要有测评,考试和学习与生俱来的,考试只是测评一种方式。可以包括孩子上课发言情况和平时综合能力,来计算考试成绩。关键是考的内容和考的形式是促进你学习的,那才是一个值得你为它学习的考试。当然,要先掌握体系制定的标准的所有技能,然后才去考。要积极参与自检考试和第三方(比如国内、国际通认)的测评。

家园共育《聪明宝贝再造智力最佳阶段》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智力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