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孩子特长错误教育

02-20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如何避免孩子特长错误教育》,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由于某些家长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致使特长教育进入了种种误区:

其一:一厢情愿。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其三:方法不当。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要走出上述误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家长们端正认识。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以免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

其次,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特长教育别陷入误区


特长教育的三条错路

其一:一厢情愿。

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

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其三:方法不当。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如何走出特长教育的误区

首先,需要家长们端正认识。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以免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

其次,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家长如何避免孩子“节后综合征”?


国庆节长假过后,重新回到繁忙的工作中,在微博上看到不少“上班族”网友用各种改编“吐槽”来表达各种情绪。“长假过后,你起得来吗?上班时,能精神饱满吗?工作日,能适应重新拥堵的交通吗?”网络上充斥着“上班族”们应对“节后”工作生活的各种情绪上的不安。

其实“节后综合征”是“征”不是“症”,概括起来大概可以分为“消化不良征”、“上班恐惧征”以及其他各式各样征兆,就统称为“节后综合征”。

专家提醒,在经历了七天小长假之后,市民一定要清淡饮食,调整胃肠功能。节后应少吃一些油腻食物,尽量多吃一些清淡、富含维生素的蔬菜、粗粮、水果等食物,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胃肠道功能。强迫自己多喝白开水,这样可以加快胃肠道的新陈代谢,减轻大量肉类食物和酒精对肝脏的危害。喝茶也可以清除胃肠道的油腻,使胃肠道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另外,碱性食物如豆制品、乳类中含有丰富蛋白质与维生素等,能有效缓解身体的疲劳感。

另外,节日期间,父母会不自觉地对宝宝放纵一些,宝宝的不良习惯也很容易在节日里养成。专家表示,节日里菜肴丰富,会出现很多油炸食品或油很重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引起宝宝肠胃功能紊乱。还有各种色泽鲜艳的小零食、小点心、瓜子、糖果等,孩子容易对有颜色的食物感兴趣。宝宝的克制能力一般较差,看见好吃的就贪吃,吃后,感冒、咳嗽、腹泻和肠胃道疾病随之而来。在节日过后,家中剩余的饮料及零食等应尽快收起来,不能让孩子养成每餐喝饮料、没事吃零食的习惯;对于过节期间已经进食过多脂肪、蛋白质食物的孩子,节后应以清淡饮食,即蔬菜、菌类食物为主,且不可进食过饱;对过节期间食欲差、未良好进食的孩子,要注意调整饮食种类,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的摄入量,以免发生营养不良。“节后综合征”还表现在节日期间孩子作息方面没有规律,节后甚至赖床、不愿意去幼儿园等现象出现。这些都是需要大人们提高警惕的。

避免轻生 对孩子“补钙”教育


只因没向父母要到一元钱,12岁男孩小华(化名)居然自杀身亡。其父母从汉川来汉,在打铜街菜场卖菜,23日,男孩来到父母的摊位前要一元钱买东西吃。当时父母正忙,没有答应。小华拿起菜摊上的小刀剁着台面,恨恨地说:“你们不给,我回去上吊给你们看!”大家都以为孩子说的是气话,谁知一个小时后,小华的母亲回家,发现孩子居然用鞋带勒住脖子吊在窗户上,自杀身亡。

孩子因一点小事而轻生,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家庭教育缺失的悲剧。父爱、母爱,听起来甜蜜而又温馨,但要做到真正的爱却又是那么的不容易,有时甚至是艰辛的。这是当下为人父母者所困扰的话题:我们到底该如何去爱孩子?

专制或泛滥的爱会阻碍性格发展

父母选择爱孩子的方式,会造就孩子的性格。晓非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3岁时就被周边的人称为“天才”。漂亮、活泼、能背诵一口流利的唐诗,晓非不仅是家里的“太阳”,也成为幼儿园老师关注的焦点。可上学后,他发现自己并未得到新老师和新同学的特别关注,晓非开始感到孤独,并变得郁郁寡欢。上初中后,他经常有意捣乱,为点小事就攻击同学,结果同学们离他越来越远,老师也时常地批评他,可他的父母反而认为是同学们嫉妒他。长大后的晓非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经过医生的诊断,父母才发现儿子有典型的人格障碍。他的母亲痛心疾首地说:“我们只注重他的学习和身体,却忽视了他的心理健康状况。假如能从头再来,我一定会努力培养他的健康心理!”

不少父母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设置的方向去努力。殊不知,当爱带有目的性的时候,它的盲目性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在沉重的心理压力下,孩子的童心被泯灭,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思想,而且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的意志,也找不到自我发展的目标。

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刻开始,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可是不少父母在施与爱的同时,常常忽视了或者根本就没有教给孩子学会爱的能力,有的只是无条件的满足和溺爱。这种情况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尤为突出。可是,无论这份爱是专制的,还是泛滥的,都将极大地阻碍孩子们个性的发展,使得当今独生子女人格偏离、人格障碍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用眼角的余光关注孩子

“我干脆死了算了!”不少家长曾听到过孩子把自杀挂在嘴边却没有引起重视。其实,因为有自杀倾向而到心理门诊就诊的孩子还真不少。很多孩子可能没有真正明白死亡的含义,门诊中也经常见到孩子自残、自杀未果的案例。有一个7岁的小女孩竟尝试过割腕自杀,被救过来后才开始对死亡产生恐惧,对妈妈说,她并不想死,只是想让妈妈满足她的要求。

家长不能对常说“死了算了”的孩子掉以轻心,这种威胁性的语言暴露出他们的心理状态。采取自杀行为的少年多存在这样几种心理:要挟心理——想用自杀来发泄不满,补偿失去的自尊心或吓唬别人,从而得到别人的重视和注意;抗议心理——想以死来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抗争;解脱心理——以为死可以摆脱一切烦恼和压力。当发现孩子有这种倾向时,家长应首先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需求不了解,要么粗暴地拒绝,要么置之不理,而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情绪波动大,缺乏应对情感挫折的能力,容易产生出走或自杀等过激念头。

在此情况下家长要跟孩子及时沟通,找出问题所在。但是又不要过分关注和宠爱,一听说孩子要自杀,立刻举手投降、百依百顺,这样势必造成孩子的误解——误以为“自杀”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以后会频频使用,说不定哪天就真的酿成了悲剧。这种情形下,家长应当学会用眼角的余光关注孩子,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心变化。教育孩子的问题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家长需要多花时间和孩子交流,主动跟孩子讨论,为什么要自杀,让他们明白伤害自己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让他们说出自己心里真实的动机和想法,再和他们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

如何进行“补钙”教育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不少的青少年和大学生对医生倾诉:“父母对我很好,从没给我施加过压力,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快乐,常常感到空虚、郁闷!”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孩子们吃的常常都是父母们准备的甜蜜的“糖”,可是没有吃过苦的人又怎能感受到吃糖的快乐和幸福呢?由此看来,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糖,成长期的他们更需要的是“钙”。这种“挫折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在如何进行“补钙”教育问题上,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可以参考:一只母猫捕捉到一只老鼠,但母猫并不急于吃掉它,而是将它放在地上,双目紧紧地盯住老鼠。逃生的本能使得那只佯装死去的老鼠一跃而起,母猫躬起身来“嗷”地大叫一声,几只小猫迅速奔向母猫,一起冲向那只硕大的老鼠。不幸,其中一只小猫被老鼠抓伤眼睛,可蹲在一旁的母猫并没有上前搭救。

老鼠十分狡猾,它径直朝向那只受伤的小猫,试图从“薄弱”环节逃生。没想到,那只受伤的小猫顾不得流血的眼睛,再次奋力猛地扑向那只竟敢藐视它的老鼠。望着已经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的老鼠,一直蹲在一边的母猫这时才走近受伤的幼猫,慈爱地舔着它那只因为勇敢战斗而受伤的眼睛。

这场来自于动物之间生与死的搏杀构成了一堂活生生的教育课。每一位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必须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抑或是向那只母猫学习──用它自己特有的教育方式告诉它的孩子们应当学会怎样生存。让自己的孩子为生存而承受压力和挫折,使他们的身体与心理都能够同时健康地成长。

如何避免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脱节?


和朋友聊天至深夜,朋友的孩子是我的学生——从幼儿园小班带到中班。

朋友是个非常有心、又很有见地的妈妈,我们因为经常聊孩子的事情成了朋友。小家伙已经上一年级了,在我的印象中是个懂事、漂亮的孩子。从上幼儿园时的状态看,孩子的整体素质应对学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初上小学的一段时间,果然没有太大问题,本身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强,较强的自控能力和规则意识,在适应课堂环境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半年过去了,再和朋友聊天时,深切的感受到作为一个妈妈,为孩子学习真是煞费苦心,几近疲惫。

半夜时分,朋友电话里非常无奈的说着:“幼儿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脱节的,是完全的两种学习状态。”说真的心里很不舒服。幼儿园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孩子学习生活的启蒙阶段。当我们还秉持着“给孩子上最佳人生底色”的快乐教育的时候,真的忽视若干年后孩子将独立面对小学教育的这一现实?在幼儿园里能歌善舞,乖巧玲珑的优秀小苗,上小学以后为什么会让爸爸妈妈如此着急?着急到开始怀疑自己一项优秀的孩子“是不是记忆力不好啊?是不是智商不高啊?是不是遗传基因不好啊?……”挂了电话,辗转反侧。难道上了小学以后,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受的教育都没有意义了吗(主要是私心,那些我带了3年或者2年的孩子们,我在他们身上花的心血,我对他们的影响真的毫无意义吗?)

天亮醒来,打起精神去上班,一路上都在想,似乎有一点儿想通了。上小学孩子换了一种环境(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同伴、老师、课业、考试、思考问题的方式)都需要她来适应。幼儿园养成式的快乐与发展教育,是符合孩子特点的启蒙阶段的教育。在幼儿园里为孩子奠定一个优秀的整体素质基础,对孩子上学,以至于今后的每一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正如朋友所说,也要面对现在的学校教育。这个是需要我们社会、学校、幼儿园、家庭、老师们共同努力的工作了。比如:孩子出现短暂的不适应、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突出等问题的时候,我们大可不必持怀疑的态度。坚信一定有更适合孩子地方法,我们还没有找到;没有找到的原因,是我们没有从各个角度去尝试。给朋友提供了一些建议。比如:训练孩子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这里要提到的一点就是,有时候孩子是很聚精会神地在听了,但是注意的效果并不精准,注意的指向性过于分散,没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不适应持怀疑的态度看我们的孩子。什么智商啊,记忆力啊……先天的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不如动用后天的力量创造奇迹。何况绝大多数孩子的先天资质并不是很差!我们耳熟能详的各种效应中,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期待效应”。即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还可以跟大家分享一本书《卡尔·维特教育全书》;让我们从多方面帮助孩子尽快度过入学适应期吧!

德国人卡尔·维特出生后被认为是个痴呆的婴儿,但他的父母却凭借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把不满14岁的卡尔培养成为了一名哲学博士,他们教育卡尔的经验是:

1、不浪费孩子的智力,当孩子咿呀学语时,就教他正确的语言。而不要把小猫,说成小猫咪”。

2、从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经常提出问题,让孩子独立思考解答。

3、锻炼孩子的记忆力。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让孩子组织语言,进行复述。

4、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偶尔做一些有违常规的小事让孩子来纠正。

5、开阔孩子的视野。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增长见识。

6、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7、鼓励孩子学习的热情。父母应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绝不敷衍。

8、从小对孩子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避免给孩子创下教育“伤痕”


家长对于孩子批评分寸的掌握,最应回避的伤害有哪些呢?

伤痕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5岁的宣宣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宣宣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错误批评:

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宣宣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

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它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孩子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教育有方:

将批评升级为“战争”,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幼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而且,脆弱的内心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所以,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来,我们来试一试,我想宣宣一定没问题!”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伤痕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观。

错误批评:

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伤痕:

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但是手上却没有真正“扔掉”,妈妈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教育有方:

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陶陶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孩子被妈妈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伤痕三: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起项链漂亮极了;但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几个透明的围棋棋子充当“夜明珠”时,哭着喊着要,对方不给,她就把人家装“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错误批评:玟玟的举动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你家里的玩具还少吗?自己的东西扔在一边不玩,一看到别人拿点什么就跟宝贝似的,真没出息……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

留下的伤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而且,别看孩子小,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一点不差,“没出息”、“占有欲”一类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话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反感,明着或暗着和你对着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会有增无减。

教育有方:

漂亮的和新鲜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抵御诱惑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她喜欢自己没有的东西并没有错,但他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更不能抢或毁坏。接着向孩子讲清楚:世界上的好东西多得数不清,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如果特别想要,就得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比如如果对方愿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换。

你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了吗?


如果的家长压力都比较大,生怕自己的宝宝输在起跑线上,跟风一般的给宝宝报各种学习班,从小培养宝宝各种特长各种兴趣爱好。这种跟风似的报班行为使我们的特长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

什么是特长教育的误区?

首先,贪多跟风。一些家长总是盲目的让孩子多学东西,感觉多学东西总是没坏处,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学美术,周六学英语,周末学奥数,弄的孩子焦头烂额不堪重负,现在的孩子们一个个比大人还忙,孩子们在学校有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和学习任务,放学后或者周末还有家长们布置的特长班任务,压力越来越大,而且报班太多容易让孩子们精力分散,不能专注于一项,最终都是半途而废。

其次,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意愿。有些学习班都是家长一厢情愿报的,根本考虑孩子是否喜欢或者适合。

如何走出误区?

首先,家长应该改变观念。特长教育其实是在更好的发展孩子的某一方面特长,不是去硬培养,更不是让孩子去挣得一个光明前程的手段。

其次,还应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且课程的安排应该张弛有度,不要给孩子造成过大压力。

选择特长教育的方法

由兴趣出发。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事半功倍的去学。

制定合适的目标。不盲目制定目标,更不可制定过高的目标。要难度适中,循序渐进。

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遇到困难家长跟孩子一起解决,不轻易放弃。

教育固然重要,更要选对方法,特长教育尤其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如何避免孩子特长错误教育》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