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父母需要早投资的五个方面”,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娱乐投资

这是父母们首要考虑的。只要能使孩子心情愉快、玩得开心,钱就花得值,比如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游乐场,以及看演出和旅游等。

智力投资

给婴幼儿期的孩子买一些益智玩具、识字画片,给稍大些的孩子购买图文并茂的知识智力类书刊,以及跳棋、象棋、地图、地球仪等。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购买有科教内容的音像制品。

美育投资

让孩子从小接受美的熏陶,给胎儿买胎教音乐磁带,给幼儿买电子琴。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天分可以给其买喜欢的乐器。经常带孩子参观绘画、雕塑、摄影等展览。

体育投资

为使孩子体质健康、身姿优美,可以购买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体育器械,如皮球、跳绳、羽毛球、拉力器、足球、篮球等。

培养劳动技能的投资

为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和劳动技能,可以给幼儿买小水桶、小铁铲等。

可能许多父母现在还只注重于智力、娱乐等几个方面的投资。但专家表示,父母的目光不能总盯着智力、才艺和娱乐等方面,孩子需要的是全面的发展。因此,对于上述“投资项目”来看,投资越早,收益越丰。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早教:父母也需要犯点小错


我们总是谨小慎微避免犯错,把犯错看成洪水猛兽一般。实际上,一个错误行为如果得到恰当的使用,一样可以创造非常好的早教契机,不仅有助于提升宝宝的自信心、责任感,锻炼宝宝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宝宝学会原谅的技巧。所以,我们甚至可以偶尔故意犯点小错!

“暴力”之后的悔悟

童童越来越有自己的主意了,这本该是好事一桩。不过,在童童妈的眼里,这好事可就有点令人头痛了。小家伙总是跟妈妈对抗,你要他睡觉,他非要出去玩,你要他吃饭,他非要玩玩具,来软的,他顽皮地对抗,来硬的,他委屈地哭闹。于是,数不清的冲突充斥着每天的日子,童童妈可真是头都大了,就算脾气再好,也经不住如此折腾啊!

终于有一天,童童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在童童再次“胡闹”的时候,她对着童童吼了起来。第一次看到妈妈这样,童童吓坏了,先是呆了一会儿,接着极其伤心地哭了起来。看到童童如此伤心,妈妈后悔极了。

想到自己的“暴力”行为,童童妈后悔不已,发誓从此以后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绝对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从此以后,童童妈果然“痛改前非”,对童童显示出了极大的耐心,而童童似乎变本加厉地想“折磨”妈妈,常常故意跟妈妈对着干。尽管童童妈有时候内心十分烦躁,甚至有大发脾气的冲动,但她总是很顽强地克制着自己,力图向童童展示一个完美的好妈妈形象。

错误成就了真实的世界

正如童童妈那样,这个世界上没有完人,就算我们懂得再多的早教知识与技巧,我们仍然不可避免会犯错。毕竟,每个人经历的事情都不会百分百舒心,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难免导致我们的内心世界掺杂了各种各样的情绪。所以,我们也可能莫名其妙地失去耐心,和童童妈一样出现错误。

不仅如此,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我们还会在潜意识里沿袭我们儿时获得的一些经验,以当年我们父母曾经对待我们的方式去下意识地对待孩子,这就会导致我们犯更多的错误。当错误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没完没了地自责就变得毫无意义了。这时候,我们需要更多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并处理我们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

实际上,正因为每个人都会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错误,我们才成就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而这个真实的世界对宝宝的成长实际上是非常有帮助的。试想一下,如果宝宝从小到大都生活在一个像天堂一样美丽的地方,凡事皆顺利,没有经历过任何不良的情绪,那么,当他走出社会,面临某些突发的、跟平时所接触的完全不一样的情况时,他就会手足无措,没了主张。因此,与其十分刻意地为宝宝营造这样一个安全的真空,不如就着已经犯了的错误,给他展示一个真实的世界,让他有机会感受他人各种各样的情绪,为学会更好地应对各种情绪提早做些准备。当然,如果仅仅满足于犯错给了宝宝一个真实的世界,那么犯错对宝宝的成长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在犯错之后有所作为,把坏事变成好事。

犯错也可造就早教契机

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防止失去控制力,很多父母即便大错特错,也要摆出一幅唯我独尊的架势,让宝宝将错就错听从自己。实际上,知错认错并不会降低父母的威信,相反,知错认错还可以更好地协助宝宝成长,对宝宝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毫无疑问,父母的错误做法会伤害宝宝,但是,如果父母能在宝宝面前诚恳地认错,父母的行为就会传递给宝宝一个信息:“爸爸妈妈这样对待我,不是我不好,只是他们自己的情绪不好。虽然他们有过错,但他们知道自己错了,他们还是那么爱我。”这样的信息可以有效化解宝宝的委屈情绪,让他的心情变得晴朗起来。

上例中的童童妈如果不是一味地自责,而是坦诚地向童童承认错误,童童的情绪就会比较容易平复,他会从妈妈的态度中明白:“虽然妈妈发了脾气,但并不是妈妈本身不好,更不是妈妈不爱我了,只是妈妈情绪失控引发的一种状况,虽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妈妈依然爱我。”一旦他意识到这些,他就不会一再以更为激烈的方式来试探妈妈的底线,想要以此确认妈妈对自己的爱究竟是否真实。

其实,童童妈坦诚地承认错误不仅可以化解童童的委屈情绪,还可以为童童树立处理错误行为的榜样。如果父母犯错后勇于在宝宝面前承认错误,宝宝将来犯错也就会学着自己负责,而不会推卸本该承担的责任,在需要勇敢面对的时候却当个小逃兵。

父母认错还有更为深刻的一层意义,那就是让宝宝变得更为自信。对于一个控制自我和应对环境还不那么娴熟的宝宝来说,他本来就很容易因为犯“错误”受到批评而产生一种挫败感。如果父母犯错认错,他就会通过父母的行为认识到,犯错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时候犯错。既然父母都会犯错,那么自己犯错也就很正常了。这种认识可以帮助宝宝建构起更为强大的自信心,防止他无端地在内心深处贬低自己。

实际上,早教的机会比比皆是。不过,如果我们能巧妙地犯一些小错误,利用这些小错误将一些无伤大雅的早教内容带进去,我们创造的早教机会就能更加充满戏剧色彩,让宝宝在开开心心享受或者应对我们这些错误的过程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我们所犯的错误不会伤害到宝宝的身心,它们必须是一些温和而带有幽默色彩的小错误。

适合我们犯的小错误,通常有以下几类:

1 违反常规的行为

比如我们可以找个机会跟宝宝一起玩一个喝奶的游戏,先给宝宝空瓶子喝奶,然后再加奶粉、倒水,等到奶粉冲好后,再端着那一大瓶奶告诉他:“奶终于喝完了。”在夏天给宝宝玩一个违反常规的穿衣游戏,先给他穿长裤,再穿小短裤,先穿鞋子,再穿袜子,或者拿帽子当袜子穿,拿袜子当帽子戴。看到妈妈这样违反常规地操作,宝宝立刻就会发现这些事件中被颠倒了的逻辑关系,并急于指出妈妈的错误,享受到这种特殊的幽默带来的快乐,而妈妈正好乐得让宝宝有机会来更正错误,在更正错误的过程中,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高。当然,宝宝也可能故意以这样的方式来跟妈妈应对,那就说明他幽默的潜质被挖掘出来了,这也是很不错的一个结果。

2 故意装傻的行为

没有比看到一个傻爸爸傻妈妈更让宝宝觉得好玩的事情了。偶尔的,我们也可以装装傻,故意很笨拙地去做一些事情,比如端小盆的时候故意歪斜着,让盆里装着的东西显得立刻就要掉出来,而爸爸妈妈则显出极其紧张又无奈的样子,通过这种行为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如果宝宝看到爸爸妈妈也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就不会因为自己做不好、做不到某些事情而着急,进而产生挫败感。每逢这样的机会,宝宝通常都会很积极地过来帮忙,于是他的协作精神、乐于助人的品德就在这样的游戏中被激发出来。当然,如果他能发现爸爸妈妈的错误所在,他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随之被培养起来了。

3 颠倒黑白的行为

不管是做家务,还是跟宝宝玩游戏,我们都可以利用宝宝已经掌握的一些概念来颠倒黑白,给他一个指出爸爸妈妈错误的机会。比如妈妈端着一盘苹果放在茶几上,然后在盘子里很夸张地挑来挑去,一边挑一边自言自语:“奶奶对我们多好啊,我们也要关心奶奶,所以,我要挑一个最大的苹果给奶奶吃。”可是,妈妈挑了半天,最后却挑了一个最小的苹果,还很兴奋地喊着:“哈,终于找到这个最大的苹果了!”在妈妈这种夸张的行为和语言感染下,宝宝一定会对这个事件产生兴趣,热心地跑过来纠正错误,并挑出那个最大的苹果交给奶奶。于是,他在这样的行为中就会很自然地受到熏陶,成为一个品德优秀的好孩子。

这类颠倒黑白的游戏也可以拓展成锻炼宝宝反应能力的游戏,我们可以假装信誓旦旦地对宝宝说:“茶几上有好几个珠子,看看我们谁先拿到最大的珠子!我一定要先拿到!”然后妈妈故意去拿一个最小的,让宝宝去拿到那个最大的,两人在一起比较之后,宝宝就会很有成就感。要知道,能够快速地在短时间内从一堆大大小小的珠子里判断出哪个是最大的,这本身就是提高宝宝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好办法。

初为父母,需要注意的八方面


一、相信自己的直觉

对于没有育儿经验的父母来说,可能最需要的是“过来人”对自己的点拨,可在一些问题上,就是“过来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也会有出现矛盾的时候,比如长辈告诉你,晚上该和孩子一起睡,但另一些朋友却极力反对;有些朋友说,孩子吮吸他的小手指是没有问题的,但儿科医生建议你给安慰奶嘴好……究竟听谁的才对呢?

这时你必须记住:你和你丈夫的直觉就是最好的向导。如果你尊重每一个人给你的意见,并严格执行,你就失去了创造生活的乐趣和原则。

二、重新审视自己的业余时间

有些新妈妈感觉在家带孩子就是在度长假。事实是,你有了一份新工作,也有了一个很苛刻的新Boss,你没有休息时间,更不用说是周末了,这个新Boss就是你的宝宝。

现在的日子并不等于在你过去的生活上单纯多加了一个孩子,在此期间你可能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更不要说外出会朋友了,哪怕是家务,有时也不一定能顺顺利利地干完。孩子醒了,你要照顾他,他哭上半个小时,要你抱着,再睡上45分钟,然后再重复刚才的那个循环,就这样度过每一天……最差的时候,可能你整天都在听孩子不断地哭,这时你的心情也差到极点。

建议你每天给自己定一个计划:比如给朋友打个电话、整理床铺等等。等到晚上,当你划去单子上每一条所完成的计划时,你会觉得有种成就感。

三、别让孩子成为夫妻间的“第三者”

从无忧无虑的二人世界到养育孩子的转变过程,其实是对婚姻的最大挑战。

孩子小的时候,你感觉压力很大或者情绪忧郁,婚姻上出现一些小问题都是正常的。但你还应把婚姻放在第一位。如果条件允许,雇一个保姆或者钟点工,每周抽出一个晚上的空闲作为你们两个人的约会日。所聊的话题并不仅限于孩子,重要的是要互相关注对方,这种做法对婚姻很有帮助。

四、不要忽视自我

母爱的伟大,在于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奉献,这种奉献是全方位的,甚至包括妈妈自己,所以会出现有了孩子,却失去自我的说法。

失去自我是可怕的,有了孩子以后,妈妈们应该给自己留点时间和空间,比如找个空闲时间在电话里和朋友聊聊天,或者去锻炼体形。你要知道,总觉得自己是机械的、不快乐的妈妈,是做不成好妈妈的。

五、育儿是两个人的事情

有些妈妈比较仔细,同样一件事情,由别人做她就是不放心,还有些妈妈干脆直接认为育儿就是自己的事情。有这些情况的新妈妈其实并不在少数,但这种想法的确又是偏颇。育儿,不要把丈夫排除在外。

新爸爸和新妈妈一样,也需要学习,通过学习,他能学会许多育儿技巧,比如换尿布、洗澡等,如果这些事情妈妈总不让别人插手,一方面工作量大,另一方面,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真的会失去自我了。新爸爸可以帮助你照顾孩子,如果有做不好的地方,请不要责备他。

丈夫和你一起学习做父母,你会更轻松,你们也能互相学习,掌握更多的技巧。

六、凡事别总往坏处想

面对孩子的健康问题,其实不用太担心。现今的医疗水平已经能治愈许多儿科疾病。同时父母也应该想到,即使是健康的孩子也会出现一些病症,当你能面对这样的事实,就会觉得好一些,因为疾病是否发生,不是你能控制的。如果你能在孩子还非常小的时候就放松自己,你就不会那么担心将来会发生什么。

七、比较两个不同的孩子是件傻事

许多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和进行比较,比如为什么我的孩子长得没别的孩子高和胖呢?为什么他的孩子已经长牙了,而我的孩子却没有?

其实这些问题的提出有些莫名其妙,因为你在比较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而这些个体的发展水平要受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不可比的。

知道了这个问题,就需要父母亲用一种平常心和放松的心情来对待。

八、留下孩子成长中的精彩瞬间

记日记、拍照片、摄像都可以记录孩子每天简单的生活片断。在很多年以后,看着你记录下来的这些生活片断,今天的生活就象一部叙说自己如何抚养孩子的电影,连续不断地浮现在爸爸、妈妈的眼前。除了让父母重新体验当初的欢喜忧愁外,还可以让孩子知道:他的成长很精彩!

新生儿父母必须知道的5个方面


有了孩子之后,感觉人生突然变得大不相同。不但要面临抚养孩子的各种状况,还要思考孩子长大后的教育问题。总而言之,一旦做了父母,也就增加了许多要学的事情!刚刚升级做父母的朋友,还有那些即将做父母的朋友,您准备好了吗?如果还没有,那可不能错过下面这5门必修课呀。

新生儿父母必须知道的5个方面

必修课1关爱陪伴更重要

照顾孩子是长期的责任与功课,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父母对孩子应该做的,不只是生养他的躯体,更重要的是愿意抽时间陪伴儿女。不能仅仅以金钱物质满足孩子的需求,内心却缺乏教养陪伴的心思。不论是新生儿,还是年幼的宝宝,只要能够拥有父母的关爱陪伴,就是最好的安全感来源,也是孩子身心健全的基础。

必修课2妥善调整规划

在孩子出生之后,父母的责任与压力自然而来。不论是照顾新生儿,还是未来的教养、经费等相关问题,都令人劳心劳力。在这种情况下,时间不够用是必然的反应。过去常有的应酬与交际,都可能因为教养大事而被迫耽误或取消。因此,生活步调一定要有所调整,重新规划时间,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排出先后顺序,才能在教养中从容面对新生活。

必修课3给孩子宽松的空间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对刚出生的新生儿而言,接触到的是一个与妈妈子宫完全不同的陌生环境,这对宝宝而言是相当大的挑战。因此,很多新手父母常抱怨孩子日夜颠倒,其实,刚出生的宝宝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日夜概念,反而是我们应该给孩子时间去适应新环境。不要太着急让孩子养成各种习惯,不要急于培养其各种能力。试着转换一下思维,以平常心陪孩子度过成长的岁月。

必修课4合理利用资讯

凡是第一次做父母的人,肯定有很多问题需要寻求帮助。因为“父母”对于哪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角色,许多事不是夫妻两人就能轻松解决的。这时,惟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才能获得最大的支持。

大型医疗院所的卫教资讯现在的大型医疗院所基本都有完整且丰富的网站,上面提供的资料有专人维护与监督,而且是比较完整、正确、客观的解答,绝对不是以讹传讹。

大型社会组织或机构由具有公信力的组织团体或机构发布,也能提供相当可靠的解答。

网络资源网络讨论区属于经验分享,但建议不要过分相信比较片面的信息,那很可能是个人偏方,不一定有普遍的适应性。另外,还要特别提防夸大其辞的广告和隐性的推销陷阱。

同一问题寻求不同解答如果发现宝宝有某些问题,最好多找几个不同专业的人士来解答,或者多找几家医院诊断一下,这样得出的结论比较可靠。

必修课5戒除无谓的攀比心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要出现太多的攀比,否则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挫折和焦虑感。姑且不说教养成绩上的攀比,即便只是一些普通的客观对比,也会让父母产生不必要的担忧。就拿身高体重等指标来说,每个孩子的发展程度都不一样,只要依照各自的步调正常生长即可,根本不需要与他人做对比。否则的话,很容易就产生压力,进而对原有的成就感造成打击。所以,外来的声音可以适当地接受和参考,但不要过度重视,更不可耿耿于怀。即便对孩子的成长有疑问,也应该首先向专业医师咨询。

父母早改变,孩子早进步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难。

一、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

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二、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1、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比如: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2、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

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

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40%

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50%,父性之爱50%

初中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三、给家长的“八条建议"

1、(说给父亲)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孩子读初中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

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2、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

“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

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

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

不要培养“超级婴儿”。

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6、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父母对孩子必不可少的5大投资


年轻的父母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成长,总是很舍得花钱。可是,肯花钱不等于会花钱,因此,为使给孩子的投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应考虑一下投资范围:

·娱乐投资

这是父母们首要考虑的。

只要能使孩子心情愉快、玩得开心,钱就花得值,比如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游乐场,以及看演出和旅游等。

·智力投资

给婴幼儿期的孩子买一些益智玩具、识字画片,给稍大些的孩子购买图文并茂的知识智力类书刊,以及跳棋、象棋、地图、地球仪等。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购买有科教内容的音像制品。

·美育投资

让孩子从小接受美的熏陶,给胎儿买胎教音乐磁带,给幼儿买电子琴。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天分可以给其买喜欢的乐器。经常带孩子参观绘画、雕塑、摄影等展览。

·培养劳动技能的投资

为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和劳动技能,可以给幼儿买小水桶、小铁铲等。

·体育投资

为使孩子体质健康、身姿优美,可以购买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体育器械,如皮球、跳绳、羽毛球、拉力器、足球、篮球等。

因此,父母的目光不能总盯着智力、才艺和娱乐等方面,孩子需要的是全面的发展。上述“5大投资项目”越早投资,收益越丰。

从五个方面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从五个方面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培养:

学习分类法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根据某些相同点将其归为一类,如根据颜色、形状、用途等。父母应注意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根据,即事物的相同点,从而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细节,增强其观察能力。

认识大群体与小群体首先,应教给孩子一些有关群体的名称,如家具、运动、食品等,使孩子明白,每一个群体都有一定的组成部分。同时,还应让孩子了解,大群体包含了许多小群体,小群体组合成了大群体。如动物-鸟-麻雀。

了解顺序的概念这种学习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这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些顺序可以是从最大到最小、从最硬到最软、从甜到淡等,也可以反过来排列。

建立时间概念幼儿的时间观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其含义,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当孩子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马上”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也许会更规矩些。

理解基本的数字概念有些两三岁的孩子就能从1数到10,甚至更多。但与其说是在数数,不如说在背数。应该把数字具体化,如“1个苹果”、“3个人”等。父母在孩子数数时,应多点儿耐心。让孩子一边口里有声,一边用手摸摸物品,逐渐过渡到眼睛“默数”。日常生活中,能够用数字准确表达的概念,父母们尽量讲得准确。同时,还应注意使用“首先”、“其次”、“第三”等序数词。

只生一个孩子是风险投资?


“投资”,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期望在未来能产生收益而将收入变换为资产的过程。

生孩子是一种投资?这样一个冷冰冰还带着铜臭的词语,同生儿育女这件本应该是最古老、最本能、最感性的事情发生联系,未免有些煞风景,有些缺乏人情味。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医学上的避孕技术和辅助生育技术在半个世纪以来的突飞猛进,让现代人在生育问题上拥有的主动权和操控性,并不亚于一名专业操盘手之于他操作的股票。前者决定的是在什么时候生孩子和生几个,而后者决定的是买哪只股票和买多少。

勿庸置疑,现代父母把大部分的收入都花在了孩子的身上。如果没有孩子,他们或许可以去旅游、去买车、买房子、买股票或者干脆把钱存在银行。撇开风险不谈,同样一笔钱,因为不同的生活选择会演变成不同的结果:一本世界各地的旅游影集、一辆神气的跑车、一套豪华的住宅、一笔绩优股、一本老存折,或者,一个聪明健康前途无量的孩子。

孩子的效益,尤其在农村,是显而易见的。常听人说“孩子都大了,总算熬出头了”,这无非是指对孩子的投资进入了回收阶段,孩子能为家庭带来劳务和经济收入。特别是那些需要靠孩子养老的人,当然把生孩子当做投资,当做自己老有所养的寄托。

既然是投资,那就是因人而异的事,绝不可能强求。丁克族完全有权利选择不投资。另外,让那些穷得自己都养活不了的人去投资,就好象企业过份的盲目投资,最后资金短缺而破产。投资本来就是要本钱的事,每一个家庭需要量力而行。

以前听人说过,选择婚姻伴侣,其实也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资,无论从财富增长还是人生幸福的角度来说,好的婚姻,将使整个人生趋于完满,家人并肩携手抵御未来不可预知的困难,并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而不幸的婚姻,只会让人身心疲倦,无心事业,并在财富上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同样,生孩子,也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投资,无论从生命的延续、亲情的滋润、幸福的倍增、理想的实现、人才的培养等角度来说,一个健康、智慧、善良、真诚的孩子,都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无穷的“财富”。

生孩子,投资一个“潜力股”,用一辈子享受收成。

1、生孩子是一种对“生命”的投资。

生孩子最初只是为了“传宗接代”,是生命的延续。一个人荣华富贵也好穷困潦倒也好最多不过百年,只有依靠孩子——那个身体里流淌着父母血液的人,才得以香火不断、代代相传。假如,假如生命不幸夭折,你会痛不欲生,因为对生命的投资赔得血本无归。

2、生孩子是一种对“感情”的投资。

孩子是夫妻爱情的结晶,只有生了孩子之后,才使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有了血缘的纽带。父母对孩子倾注了毕生最彻底的爱,付出了最深切的感情。假如,假如孩子对父母不孝不敬无情无义,你会怒不可遏,因为对感情的投资付水东流。

3、生孩子是一种对“幸福”的投资。

孩子,让审美疲劳的婚姻迎来美的升华,给枯燥沉闷的家庭注入了新鲜活力,给柴米油盐的生活增添了浪漫情趣,给麻木淡漠的夫妻指引了努力方向,给同床异梦的爱人带来关注话题,孩子更是家庭矛盾的润滑剂,在一次次的温馨亲子时光中让我们尽享天伦之乐。假如,假如孩子叛逆无道六亲不认,你会撕心裂肺,因为对幸福的投资一败涂地。

4、生孩子是一种对“理想”的投资。

尽管很多父母都说,我一定竭尽所能不要妄图在下一代身上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然而,不由自主地安排孩子走自己的路,却也是人之常情。看见孩子穿越自己无法穿越的障碍,看见孩子举起自己无法举起的奖杯,这是一种骄傲和荣耀。假如,假如孩子偏要特立独行,你会大失所望,因为对理想的投资阴谋未遂。

5、生孩子是一种对“人才”的投资。

父母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将来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所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建立健全的性格、塑造优秀的品德。假如,假如孩子“玉不琢,不成器”,你会捶胸顿足,因为对“人才”的投资全军覆没。

生孩子是投资,这个投资的合伙人是一男一女,成本为金钱、时间和精力。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生孩子”荣登“千万不能做的十件事”之榜首。因为生孩子是个赔本的“买卖”,这孩子一出生起,就有数不清的钱往这个洞里填,还要搭上无法衡量的时间和精力。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

投资的成本:

(1)金钱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刊发了着名社会学家徐安琪的一份调研报告,称根据对上海市徐汇区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父母养大一个身体健康的孩子平均要花掉49万元。当然,这是一笔苦中有甜的“糊涂账”,很多人说养孩子不必如此高消费。不过现代父母,为孩子花钱不“打折”,沦为败妈败爸的大有人在,要不然现在的“婴儿经济”怎么越来越发达呢?孩子真是一个“奢侈品”。

(2)时间

生了孩子不好好抚养,就是为人父母的过错了。以前逛街、美容、看电影、旅游、打游戏的时间,现在统统花在了孩子身上。光是吃喝拉撒的琐碎,就要消磨一大半美好时光,此外,陪孩子阅读、做游戏等等,更是忙的晕头转向,当爹当妈的都愁自己分身无术吧。

(3)精力

有了孩子要思考的问题很多,要花费的精力很多。不少年轻父母放弃工作机会、事业发展,光荣地成为全职奶妈奶爸。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啊,教走路、教说话、教唱歌、教礼仪、教习惯、教为人处事的道理……哪一件不是倾心尽力的“大工程”呢?

投资的风险:

如果把生孩子视为一种投资的话,这种投资的风险也是很高的。

(1)孩子不幸夭折;

(2)孩子的意外伤病致残;

(3)孩子不孝不敬、无情无义;

(4)孩子不学无术、无才无德;

(4)孩子不一定能够如愿成为你期望的人;

(5)孩子就算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但是不愿意回报;

……

也许,孩子的性格、品德等等,都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获得满意的结果,孩子不孝不敬无情无义,父母都有责,即使投资没有回报,也是自得其果。然而,只有一件事情,那是父母左右不了的,就是生命。

降低风险的办法: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降低风险的办法,是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增加孩子的数目。独生子女的风险,是最大的。

在人口学中,每个女性生育2.2个孩子是人口自然更替的理想水平,一对父母加上两个孩子,也被普遍认为是最稳定的中产阶级家庭构成组合。

虽然很多人觉得多养一个负担会很大的、多养一个会感觉很累的,不过养育第二个孩子的成本应该要低于第一个孩子。由于许多婴儿用品如车、床、服装、玩具等可以被重复利用,而且已经有了养育一个孩子的经验,都可以用在老二身上,很多地方应该都会省钱省时省力省心血。

结束语:

再次重申,本文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自己的态度。老实说,我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把生育孩子当做一种“投资”,也从未将笑笑与房子、汽车、股票、存折相提并论。

生孩子不能算成本,感情和幸福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假如一定要把孩子当作投资来看,我觉得这是“一本万利”的投资。还有什么比得上你下班时孩子在家门口翘首企盼,一看到你就飞奔而来搂着你甜甜地叫一句“妈妈”更幸福的事情呢?

作为父母,如果想让孩子自由地、健康地成长,想让自己充分享受孩子带来的快乐,那就“别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恩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5岁前孩子早教注意哪些方面?


0-2岁

婴儿和学步的儿童都是很好奇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孩子接触能引起他好奇的东西,例如电视、音响、珠宝,特别是一些药品和清洁剂一定要小心放置不要让他接触。当你看到孩子爬向或者走向一些你认为不适合的物体的时候,一定要冷静地跟孩子说“不”并且利用其他的活动将他转移到别的地方。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利用“暂停”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当孩子打人、咬人或者扔食物等情况出现的话,你要告诉他为什么这种行为是不当的,同时将他带到一个可以冷静一下的地方,例如房间或者地下室等,让他有一两分钟冷静的时间(时间过长的话则可能会造成反效果)。

同时也不要忘了大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特别是孩子的父母。你要确保你的行为能够对孩子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绝对不可以言行不一,例如自己的物品没有收拾好,就命令孩子要收拾好自己的东西。

无论是什么年龄的孩子,都不要对孩子进行体罚。特别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能够清楚他们的行为和惩罚的关系。他们只会感到痛,这样的教育效果并不好,他还是会再犯的。

3-5岁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就会慢慢开始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你要开始向孩子解释家里的规矩,例如如果孩子出现什么行为的时候就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例如你的3岁的宝宝第一次用蜡笔在墙壁上画画的时候你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如果下次再犯它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例如他要帮忙清洁墙壁或者一天内都不能使用蜡笔等)。当墙壁清理干净后,你还要提醒孩子蜡笔只能用在纸上画画和再次出现这种行为的后果。

当你让孩子明白了什么的行为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以后,不要忘了对孩子好的行为进行奖励。不要低估了表扬的力量,教育不单单是要惩罚孩子,同时还要引导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例如如果孩子不肯跟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的时候,你可以说:“宝宝你能够跟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你的玩具的话我会感到很骄傲的。”一旦这种方法对孩子发挥作用的话,你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让孩子学习控制自己的不当行为,特别是一些重复出现的错误。

父母的拥抱孩子的需要


打雷会引发地震吗?这个问题似乎很幼稚,但是孩子的想法却不一样。孩子看似稚嫩的问题,实际上,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爸爸妈妈的拥抱和耐心解释,能让他们从对地震单纯的害怕,慢慢走到更积极的、关心别人的阳光里。

“我放下手中的工具,把锤子、螺钉、饥渴、死亡,全都抛在脑后。在一颗星球上,在一颗行星上,在我的行星上,在地球上有一个小王子需要安慰。”——《小王子》

这几天,广州电闪雷鸣,连降暴雨。王女士8岁的女儿问她,打雷会地震吗?她意识到,地震对女儿的影响,可能比自己想象得大。在这之前,白女士已经告诉女儿一些和地震有关的知识,为什么她仍然会有这样的问题呢?自己该怎么做,才能让她明白?

孩子普遍感到不安全

看电视、读报纸、问爸爸妈妈,这些天,孩子得到了不少地震的消息。从这些消息里,他们知道地震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会伤害很多人。中山三院心理科关念红医生指出,和成年人相比,孩子的恐惧会多一些。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幻想,并不奇怪。反应比较激烈的孩子,还会害怕一个人待着;原来能做的事,现在却不愿意做了;身体不舒服,却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些反应,都是因为孩子觉得不安全。作为家长,当孩子有害怕的想法时,首先要告诉他,害怕是正常的,每个人看到这样的事,都会难受。同时,王医生强调,家长还要告诉孩子,我们生活的地方,现在不会发生地震。

多一些拥抱多几次解释

“这种时候,我们应该……”,给孩子讲道理,但他们可能完全不吃这套。相比之下,拿一张漫画给他讲故事,做游戏,孩子就容易接受得多。关医生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在真实的环境里,说一些避震自救的小知识。

在这段时间里,家长和孩子,应该多有身体接触。不仅要耐心的听孩子讲,他对地震的看法,还要多抱抱孩子,让他体会到切实的安全。

孩子对地震的害怕,可能隔几天,就冒出一个想法。关医生说,对孩子来说,可能要解释好几次,他才能慢慢明白,自己是安全的,放下对地震的幻想。所以,不要喝斥孩子,用一句话打发掉。像“别老想着地震”这样的话,尽量少对孩子说。

另外,孩子问的问题,也许每次都不同,家长要看具体的情况。对王女士来说,除了告诉孩子地震是怎么回事,还应该告诉她,打雷和地震,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

如果孩子对地震的恐惧持续时间长,超过了两周,并且通过上面的这些方法,都无法缓解,应该立刻带他们去找心理医生,尽早恢复。

从积极的角度了解地震

想让孩子多了解地震,但电视、报纸的画面,有时候自己看了都受不了,怎么办呢?关医生提醒,和地震有关的直播节目,比较震撼人的画面,少让孩子看。看一看新闻报道,了解一下进展就可以了。

让孩子了解地震,多从正面积极的方向,更加有益。比如,大家正在努力的救助伤员,为灾区捐款,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另外,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灾区的关心。比如,给灾区的小朋友写卡片,画画,用实际的方式来关心别人。

自救意识很重要

有的孩子还担心,如果上课的时候发生地震,爸爸妈妈会来救自己吗?家长一般会安慰孩子,“一定会去救你的。”关医生指出,家长这么做,的确能让孩子安心。但同时,也要向孩子强调,自己赶到学校,需要花些时间,在这之前,一定要先保护自己,让孩子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父母需要早投资的五个方面》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教师近五年个人规划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