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7切线长定理1教学设计反思

03-03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优质课堂,就是幼儿园的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大部分老师为了让学生学的更好都会事先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老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提供效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幼儿园教案内容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7切线长定理1教学设计反思,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7切线长定理1教学设计反思》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7切线长定理1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安排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提高了探究的兴趣.首先教师突出操作要求,学生操作并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从具体情景和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自己画图尝试从中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不断地比较,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使学生体会数学发展的过程.

*3.7切线长定理

1.理解切线长的定义;(重点)

2.掌握切线长定理并能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①,PA为⊙O的一条切线,点A为切点.如图②所示,沿着直线PO将纸对折,由于直线PO经过圆心O,所以PO是圆的一条对称轴,两半圆重合.设与点A重合的点为点B,这里,OB是⊙O的一条半径,PB是⊙O的一条切线.图中PA与PB、∠APO与∠BPO有什么关系?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切线长定理

【类型一】利用切线长定理求线段的长

如图,从⊙O外一点P引圆的两条切线PA、PB,切点分别是点A和点B,如果∠APB=60°,线段PA=10,那么弦AB的长是()

A.10

B.12

C.53

D.103

解析:∵PA、PB都是⊙O的切线,∴PA=PB.∵∠APB=60°,∴△PAB是等边三角形,∴AB=PA=10.故选A.

方法总结:切线长定理是在圆中判断线段相等的主要依据,经常用到.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

【类型二】利用切线长定理求角的度数

如图,PA、PB是⊙O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点C在⊙O上,如果∠ACB=70°,那么∠OPA的度数是________度.

解析:如图所示,连接OA、OB.∵PA、PB是⊙O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OA⊥PA,OB⊥PB,∴∠OAP=∠OBP=90°.又∵∠AOB=2∠ACB=140°,∴∠APB=360°-∠PAO-∠AOB-∠OBP=360°-90°-140°-90°=40°.易证△POA≌△POB,∴∠OPA=12∠APB=20°.故答案为20.

方法总结:由公共点引出的两条切线,可以运用切线长定理得到等腰三角形.另外根据全等的判定,可得到PO平分∠APB.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三】利用切线长定理求三角形的周长

如图,PA、PB、DE是⊙O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F,已知PO=13cm,⊙O的半径为5cm,求△PDE的周长.

解析:连接OA,根据切线的性质定理,得OA⊥PA.根据勾股定理,得PA=12,再根据切线长定理即可求得△PDE的周长.

解:连接OA,则OA⊥PA.在Rt△APO中,PO=13cm,OA=5cm,根据勾股定理,得AP=12cm.∵PA、PB、DE是⊙O的切线,∴PA=PB,DA=DF,EF=EB,∴△PDE的周长PD+DE+PE=PD+DF+FE+PE=PD+DA+EB+PE=PA+PB=2PA=24cm.

方法总结: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4题

【类型四】利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圆外切四边形的问题

如图,四边形ABCD的边与圆O分别相切于点E、F、G、H,判断AB、BC、CD、DA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析:直接利用切线长定理解答即可.

解:AD+BC=CD+AB,理由如下:∵四边形ABCD的边与圆O分别相切于点E、F、G、H,∴DH=DG,CG=CF,BE=BF,AE=AH,∴AH+DH+CF+BF=DG+GC+AE+BE,即AD+BC=CD+AB.

方法总结:由切线长定理可以得到一些相等的线段,一定要明确这些相等线段.记住“圆外切四边形的对边之和相等”,对我们以后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

【类型五】切线长定理与三角形内切圆的综合

如图,在△ABC中,AB=AC,⊙O是△ABC的内切圆,它与AB、BC、CA分别相切于点D、E、F.

(1)求证:BE=CE;

(2)若∠A=90°,AB=AC=2,求⊙O的半径.

解析:(1)利用切线长定理得出AD=AF,BD=BE,CE=CF,进而得出BD=CF,即可得出答案;

(2)首先连接OD、OE、OF,进而利用切线的性质得出∠ODA=∠OFA=∠A=90°,进而得出四边形ODAF是正方形,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O的半径.

(1)证明:∵⊙O是△ABC的内切圆,∴AD=AF,BD=BE,CE=CF.∵AB=AC,∴AB-AD=AC-AF,即BD=CF,∴BE=CE;

(2)解:连接OD、OE、OF,∵⊙O是△ABC的内切圆,切点为D、E、F,∴∠ODA=∠OFA=∠A=90°.又∵OD=OF,∴四边形ODAF是正方形.设OD=AD=AF=r,则BE=BD=CF=CE=2-r.在△ABC中,∠A=90°,∴BC=AB2+AC2=22.又∵BC=BE+CE,∴(2-r)+(2-r)=22,得r=2-2,∴⊙O的半径是2-2.

方法总结:本题综合考查了正方形的判定以及切线长定理和勾股定理等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得出四边形ODAF是正方形.

【类型六】利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存在性问题

如图①,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3,点M是AD的中点,P是线段MD上的一动点(P不与M,D重合),以AB为直径作⊙O,过点P作⊙O的切线交BC于点F,切点为E.

(1)除正方形ABCD的四边和⊙O中的半径外,图中还有哪些相等的线段(不能添加字母和辅助线)?

(2)求四边形CDPF的周长;

(3)延长CD,FP相交于点G,如图②所示.是否存在点P,使BF•FG=CF•OF?如果存在,试求此时AP的长;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根据切线长定理得到FB=FE,PE=PA;(2)根据切线长定理,发现该四边形的周长等于正方形的三边之和;(3)若要满足结论,则∠BFO=∠GFC,根据切线长定理得∠BFO=∠EFO,从而得到这三个角应是60°,然后结合已知的正方形的边长,也是圆的直径,利用30°的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进行计算.

解:(1)FB=FE,PE=PA;

(2)四边形CDPF的周长为FC+CD+DP+PE+EF=FC+CD+DP+PA+BF=BF+FC+CD+DP+PA=BC+CD+DA=23×3=63;

(3)假设存在点P,使BF•FG=CF•OF.∴BFOF=CFFG.∵cos∠OFB=BFOF,cos∠GFC=CFFG,∴∠OFB=∠GFC.∵∠OFB=∠OFE,∴∠OFE=∠OFB=∠GFC=60°,∴在Rt△OFB中,BF=OBtan∠OFB=OBtan60°=1.在Rt△GFC中,∵CG=CF•tan∠GFC=CF•tan60°=(23-1)×3=6-3,∴DG=CG-CD=6-33,∴DP=DG•tan∠PGD=DG•tan30°=23-3,∴AP=AD-DP=23-(23-3)=3.

方法总结:由于存在性问题的结论有两种可能,所以具有开放的特征,在假设存在性以后进行的推理或计算.一般思路是:假设存在——推理论证——得出结论.若能导出合理的结果,就做出“存在”的判断,若导出矛盾,就做出“不存在”的判断.

三、板书设计

切线长定理

1.切线长的概念

2.切线长定理

3.切线长定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安排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提高了探究的兴趣.首先教师突出操作要求,学生操作并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从具体情景和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自己画图尝试从中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不断地比较,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使学生体会数学发展的过程.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扩展阅读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8圆内接正多边形1教案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8圆内接正多边形1教案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8圆内接正多边形1教案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节课新概念较多,对概念的教学要注意从“形”的角度去认识和辨析,但对概念的严格定义不能要求过高.在概念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从“形”的特征获得对几何概念的直观认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有关概念,再进一步准确理解有关概念的文字表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3.8圆内接正多边形

1.了解圆内接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重点)

2.理解并掌握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半径和边长、边心距、中心角之间的关系;(重点)

3.掌握圆内接正多边形的画法.(难点)

一、情境导入

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你能从这些图案中找出正多边形来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圆内接正多边形

【类型一】圆内接正多边形的相关计算

已知正六边形的边心距为3,求正六边形的内角、外角、中心角、半径、边长、周长和面积.

解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可得△OBC是等边三角形,然后由三角函数的性质,求得OB的长,继而求得正六边形的周长和面积.

解:如图,连接OB,OC,过点O作OH⊥BC于H,∵六边形ABCDEF是正六边形,∴∠BOC=16×360°=60°,∴中心角是60°.∵OB=OC,∴△OBC是等边三角形,∴BC=OB=OC.∵OH=3,sin∠OBC=OHOB=32,∴OB=BC=2.∴内角为180°×(6-2)6=120°,外角为60°,周长为2×6=12,S正六边形ABCDEF=6S△OBC=6×12×2×3=63.

方法总结:圆内接正六边形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正多边形,它的半径等于边长,对于它的计算要熟练掌握.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1题

【类型二】圆内接正多边形的画法

如图,已知半径为R的⊙O,用多种工具、多种方法作出圆内接正三角形.

解析:度量法:用量角器量出圆心角是120度的角;尺规作图法:先将圆六等分,然后再每两份合并成一份,将圆三等分.

解:方法一:(1)用量角器画圆心角∠AOB=120°,∠BOC=120°;

(2)连接AB,BC,CA,则△ABC为圆内接正三角形.

方法二:(1)用量角器画圆心角∠BOC=120°;

(2)在⊙O上用圆规截取AC︵=AB︵;

(3)连接AC,BC,AB,则△ABC为圆内接正三角形.

方法三:(1)作直径AD;

(2)以D为圆心,以OA长为半径画弧,交⊙O于B,C;

(3)连接AB,BC,CA,则△ABC为圆内接正三角形.

方法四:(1)作直径AE;

(2)分别以A,E为圆心,OA长为半径画弧与⊙O分别交于点D,F,B,C;

(3)连接AB,BC,CA(或连接EF,ED,DF),则△ABC(或△EFD)为圆内接正三角形.

方法总结:解决正多边形的作图问题,通常可以使用的方法有两大类:度量法、尺规作图法;其中度量法可以画出任意的多边形,而尺规作图只能作出一些特殊的正多边形,如边数是3、4的整数倍的正多边形.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5题

【类型三】正多边形外接圆与内切圆的综合

如图,已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2a.

(1)求它的内切圆与外接圆组成的圆环的面积;

(2)根据计算结果,要求圆环的面积,只需测量哪一条弦的大小就可算出圆环的面积?

(3)将条件中的“正三角形”改为“正方形”、“正六边形”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4)已知正n边形的边长为2a,请写出它的内切圆与外接圆组成的圆环的面积.

解析:正多边形的边心距、半径、边长的一半正好构成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就可以求解.

解:(1)设正三角形ABC的中心为O,BC切⊙O于点D,连接OB、OD,则OD⊥BC,BD=DC=a.则S圆环=π•OB2-π•OD2=πOB2-OD2=π•BD2=πa2;

(2)只需测出弦BC(或AC,AB)的长;

(3)结果一样,即S圆环=πa2;

(4)S圆环=πa2.

方法总结:正多边形的计算,一般是过中心作边的垂线,连接半径,把内切圆半径、外接圆半径、边心距,中心角之间的计算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4题

【类型四】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实际运用

如图①,有一个宝塔,它的地基边缘是周长为26m的正五边形ABCDE(如图②),点O为中心(下列各题结果精确到0.1m).

(1)求地基的中心到边缘的距离;

(2)已知塔的墙体宽为1m,现要在塔的底层中心建一圆形底座的塑像,并且留出最窄处为1.6m的观光通道,问塑像底座的半径最大是多少?

解析:(1)构造一个由正多边形的边心距、半边和半径组成的直角三角形.根据正五边形的性质得到半边所对的角是360°10=36°,再根据题意中的周长求得该正五边形的半边是26÷10=2.6,最后由该角的正切值进行求解;(2)根据(1)中的结论,塔的墙体宽为1m和最窄处为1.6m的观光通道,进行计算.

解:(1)作OM⊥AB于点M,连接OA、OB,则OM为边心距,∠AOB是中心角.由正五边形性质得∠AOB=360°÷5=72°,∴∠AOM=36°.∵AB=15×26=5.2,∴AM=2.6.在Rt△AMO中,边心距OM=AMtan36°=2.6tan36°≈3.6(m).所以,地基的中心到边缘的距离约为3.6m;

(2)3.6-1-1.6=1(m).

所以,塑像底座的半径最大约为1m.

方法总结:解决问题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答.熟悉正多边形各个元素的算法.

三、板书设计

圆内接正多边形

1.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2.正多边形的画法

3.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本节课新概念较多,对概念的教学要注意从“形”的角度去认识和辨析,但对概念的严格定义不能要求过高.在概念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从“形”的特征获得对几何概念的直观认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有关概念,再进一步准确理解有关概念的文字表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跳绳》优质课教学设计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跳绳》优质课教学设计反思》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跳绳》优质课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课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跳绳”一图,列出合适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解释算式表示的含义,关注到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只能说出一两个算式时,我加以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入手思考问题,想出更多的算式。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跳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跳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初步发展估算意识。

2.锻炼学生的观察比较、口头表达、交流参与和应变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竞争意识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探索计算方法掌握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算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喜欢。)那么我们这节课就到室外去举行一次跳绳比赛好吗?(学生欢呼雀跃。)

师:到室外去之前,你们先估计一下自己一次能跳多少下?比谁跳得多,比谁跳得少?

生1:我平时一次能跳70多下,没人超过我。生2:我肯定比小红多。小红:那不一定,我肯定比你跳得多。(学生七嘴八舌……大多数都认为自己比别人跳得多。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跃跃欲试,想显示一下自己比别人强。)

师:好,既然大家都不服气,那么请每位同学数清自己一次跳的下数,再好好比一比,到底比谁多,比谁少,多多少,少多少,好吗?

(二)探索新知

师:刚才同学们都显示了自己跳绳的本领,都很棒,下面请同学们报数说出“多多少”或“少多少”。

生1:我跳了45下,小明跳了40下,我比他多5下。生2:我跳了50下,小华跳了54下,我比她少4下。……

教师边听边有选择地板书几名学生的跳绳数。

小东32

小红40

小亮28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

生:小红比小亮多……?(吱吱唔唔,摸着头说不出来,很多学生都在说多……互相议论后有学生站起来。)

生1:小红比小亮多12下。

师:你算得真快,能说说算法吗?

生1:我用小棒。(教师鼓掌,学生跟着鼓掌。)

生2:我也算出来了,是12下。

师:你能说说算法吗?

生2:我是在28的基础上数的,数一下打一点共12点,即12下。

师:这也是一种方法。

生3:这种方法太呆板,假如遇到几百几千的数,既费时又易出错。

师:你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生3:(不好意思地笑一笑)还没有。

生4:我也是数出来的,但不是一个一个地数。我是用计数器算的。也有人是这样的:40-20=20(下),20-8=12(下)。

师:这种数法不错,运用了“凑十法”。(教师边表扬边板书。)生5:跟前面一样列竖式计算。

师:好,列列看。板书:

40

-28

怎样减?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同学自动分成组进行热烈的争论。)

生6:0减去8不够减,向十位借一,个位就变成12,十位变成3,10-8=2,30-20=10,10+2=12。

板书:

40

-28

12

师:说得不错,这种竖式通过“借十法”来算既方便又快,请同学们再用这种方法算一算“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小红比小东多跳多少下”。(学生自由练习开始找这个、找那个比多比少,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三)巩固练习

卖商品

1.师: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小白兔想请大家帮个忙,小兔妈妈出远门了,小白兔照看商店,几位客人来买东西(电脑演示收的钱数及商品价格,轮换出示任一种商品),应找多少钱?

2.学生计算抢答。(把所学的知识向实际生活延伸,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四)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自己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不服气的,下课再比一比。(重点强调退位减的三步骤: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个位不够减时,向十位借一当十,个位加10再减。)

(五)板书

跳绳

40-28=1232-28=440-32=8100-48=52

403240100

-28-28-32-48

124852

【反思】

整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自己是做得好的:

1、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跳绳情境出发,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2、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本课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跳绳”一图,列出合适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解释算式表示的含义,关注到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只能说出一两个算式时,我加以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入手思考问题,想出更多的算式。

3、在课中,我插入了“比手势游戏”,创造了融洽、平等的氛围,促进了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到最后,学生都学会了拍手、比手势游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不足之处:

在课堂提问方面要注意指向明确,提问简洁准确。在讲授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语言的简明性。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反思》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6.3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又从理论上进行了验证.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时机.对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能够促进理解,提高认识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实现良性循环.

6.3三角形的中位线

1.掌握中位线的定义以及中位线定理;(重点)

2.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吴伯伯家有一块等边三角形的空地ABC,已知点E,F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量得EF=5米,他想把四边形BCFE用篱笆围成一圈放养小鸡,你能求出需要篱笆的长度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三角形的中位线

【类型一】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求线段的长

如图,在△ABC中,D、E分别为AC、BC的中点,AF平分∠CAB,交DE于点F.若DF=3,则AC的长为()

A.32B.3C.6D.9

解析:∵D、E分别为AC、BC的中点,∴DE∥AB,∴∠2=∠3,又∵AF平分∠CAB,∠1=∠3,∴∠1=∠2,∴AD=DF=3,∴AC=2AD=6.故选C.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记性质并熟练应用.

【类型二】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求角

如图,C、D分别为EA、EB的中点,∠E=30°,∠1=110°,则∠2的度数为()

A.80°B.90°C.100°D.110°

解析:∵C、D分别为EA、EB的中点,∴CD是三角形EAB的中位线,∴CD∥AB,∴∠2=∠ECD.∵∠1=110°,∠E=30°,∴∠ECD=80°,故选A.

方法总结:中位线定理牵扯到平行线,所以利用中位线定理中的平行关系可以解决一些角度的计算问题.

【类型三】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进行证明

如图,在△ABC中,AB=5,AC=3,点N为BC的中点,AM平分∠BAC,CM⊥AM,垂足为点M,延长CM交AB于点D,求MN的长.

解析:为证MN为△BCD的中位线,应根据三线合一,得到DM=MC,即可解决问题.

解:∵AM平分∠BAC,CM⊥AM,∴AD=AC=3,DM=CM.∵BN=CN,∴MN为△BCD的中位线,∴MN=12(5-3)=1.

方法总结:当已知三角形的一边的中点时,要注意分析问题中是否有隐含的中点.如已知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又是这边所对的角平分线时,根据“三线合一”可知,这实际上是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中点.

【类型四】中位线定理的综合应用

如图,E为平行四边形ABCD中DC边的延长线上一点,且CE=DC,连接AE,分别交BC、BD于点F、G,连接AC交BD于O,连接OF,判断AB与OF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本题可先证明△ABF≌△ECF,从而得出BF=CF,这样就得出了OF是△ABC的中位线,从而利用中位线定理即可得出线段OF与线段AB的关系.

解:AB=2OF.

证明如下:∵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OA=OC.∴∠BAF=∠CEF,∠ABF=∠ECF.∵CE=DC,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CD=AB,∴AB=CE.∴在△ABF和△ECF中,∠BAF=∠CEF,AB=CE,∠ABF=∠BCE,∴△ABF≌△ECF(ASA),∴BF=CF.∵OA=OC,∴OF是△ABC的中位线,∴AB=2OF,AB∥OF.

方法总结:本题综合的知识点比较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出OF是△ABC的中位线.

三、板书设计

1.三角形的中位线

连接三角形的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又从理论上进行了验证.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时机.对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能够促进理解,提高认识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实现良性循环.

【反思】

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是三角形中很重要的性质之一。“遇中点,找中点”,就是在几何图形中,如果遇到线段的中点,通常会找到另一相关线段的中点,构造三角形的中位线,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达到解题的目的,可见三角形的中位线在几何证明中应用有多么广泛。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1、知识技能: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会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并能熟练地应用它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2、数学思考:经过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理解它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

3、问题解决:经过动手实践,观察、测量、猜想、验证,体会定理推理的过程。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形成几何思维,体会几何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添加辅助线的思想方法。

二、本节课亮点

1、情景设疑,层层深入

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三角形纸片,我以分三角形蛋糕为情景,设置了3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折纸探究:

问题一:你能把这块三角形蛋糕平均分为2个人吗?

问题二:如果是平均分为4个人呢?

问题三:如果再提高要求,除了大小相同,形状也要相同,又该怎么分呢?

对于问题一,学生能很快找到三角形边上的中点,连接中点和顶点,形成中线,根据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就能得到2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对于问题二,学生会想到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再找到同边上另两个中点,形成3条中线,就有4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或是找到另两边的两个中点,中点与中点连接,形成4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但这4个三角形并不全等;

问题三又提高难度,要求分成4个全等的三角形,学生已有了前两个问题的提示,也不难想到,可以连接三个中点,但如何验证这4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全等的呢?这时,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起到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剪下其中一个三角形,看看是否重合。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探究,不仅复习了中线的性质,也引出了中位线的概念,也为接下来中位线定理的探究起到铺垫的作用。

2、自主探索,勇于表达

在探究中位线定理时,我始终作为一个引导者,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上台展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为题的题设和结论到证明添加辅助线的解答,全部由学生合作完成,同学们想到用“倍长中线法”和“旋转法”证明。在这个过程中,有解说了一半思路不清,而寻求底下同学帮助的,也有同学想到用折叠的方法,但因存在不合理条件被其他同学举手反驳的,证明方法就在同学们的讲解讨论中越辩越明,即使是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被这求真的氛围吸引,若有所思。同学们乐于自主探究,敢于上台分享自己的思路想法,大方自信,表达清晰完整,这也是我们教师所需要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

3、发散思维、一题多解

在中位线的应用中,我鼓励学生拓宽思维,尝试着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

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这道题学生用了三种方法:

方法一:连接AC和BD,因为中位线定理,EF∥AC,HG∥AC,EH∥BD,FG∥BD,所以EF∥HG,EH∥FG,根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连接AC和BD,因为中位线定理,EF=1/2AC,HG=1/2AC,EH=1/2BD,FG=1/2BD,所以EF=HG,EH=FG,根据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三:连接AC,因为中位线定理,EF∥AC,EF=1/2AC,HG∥AC,HG=1/2AC,所以EF=HG,EF∥HG,根据一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即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练习1、已知:在△ABC中,∠BAC=90°,延长BA到点D,使AD=1/2AB,点E、F分别为边BC、AC的中点.求证:DF=BE.

这道题学生用了四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中位线定理,证明△DAF≌△EFC,可得DF=EC,因为EC=BE,所以DF=BE。

方法二:如图1,取AB的中点G,连接GF,证明△DAF≌△GAF,可得DF=GF,根据中位线定理,可证四边形CBE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GF=BE,所以DF=BE。

方法三:如图2,连接AE,根据中位线定理,可证四边形DAE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F=AE,且∠BAC=∠EFC=90°,所以EF是AC的垂直平分线,所以EC=AE,EC=BE,则DF=BE。

方法四:如图3,取AB的中点G,连接GE,根据中位线定理,可证四边形AGEF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F=GE,证明△DAF≌△BGE,则DF=BE。

三、本节课不足及改进

1、应适当渗透“倍长中线法”

在探究中位线定理时,同学们的证明方法其实是“倍长中线法”,我可以再进行补充总结,适当拓宽知识点深度,让同学们遇到证明线段数量关系时,有倍长的意识,为即将升上九年级的同学们打下基础,减轻繁杂的知识负担。

2、应合理分配时间,详略得当

在中位线应用的习题上,例1和变式都属于利用中位线证明平行四边形,我在例1上花了时间让同学们分享多种解法,在变式上则可不再铺展开赘述,可把更多的时间留到拓展提升题上,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思考及书写证明过程。

3、在习题选取上应贴切中考

在拓展提升题中,有一道是利用中位线探究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规律问题,在课后评课中,一直从教中考毕业班有经验的老师建议我:“这种题中考不会出现,选题时应结合中考形势选题,从大量习题中选出精题优题。”这也是我接下来改进与提升的方向。

四、对课堂的思考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方法、体会数学思维。走出课堂或学校后,真正能遗留在学生记忆中,依靠数学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中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提供土壤和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扮演主要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释放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多给学生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总之,数学教师应尽力做到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6.5跳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6.5跳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6.5跳绳》教案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节数学课,我用跳绳比赛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跳绳。(教材第78~80页的内容)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重点:正确掌握计算方法,并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正确理解“借一当十”并会计算退位减法。

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瞧,这儿有3个同学在进行跳绳比赛呢!(出示教材第78页情境图课件)

师: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可能说:

•小红跳了40下。

•小亮跳了28下。

•小东跳了32下。

•小红跳得最多,小亮跳得最少。

……

师:看来同学们都进行了认真地观察,有的同学还思考了一番,比较得出了谁跳得最多,谁跳得最少。这样有观察有思考就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借学生喜欢的活动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由这场跳绳比赛,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小红比小亮多跳了多少下?

师: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生1:小红跳了40下,小亮跳了28下,求小红比小亮跳得多多少下应该用减法算。40-28,可以先从40里面减去20得20,再减去8是12。

生2:算式是40-28,可以像上一节课那样列竖式计算,个位上0减8不够减向十位借1,这样就成了10减8得2,十位上借走1再减2得1,所以是12。

师:能想到上节课学的竖式计算来解决今天的问题,真不错!就这场比赛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

师:同学们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作答情况。

组织交流。

2.算一算,说一说。(出示教材第78页习题课件)

师:现在请同学们练习用计算这三道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并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练习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生:跟加法计算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也有跟加法计算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借一当十。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如果老师把两位数变成三位数,你还会算吗?

出示:100-48=?

生:会。

师:那就列竖式计算吧。让老师看看你真的会算吗?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重点说一说十位不够减时向百位借1。

【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并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地锻炼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减法也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当不够减时,就向前一位借1。

【设计意图: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要善于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跳绳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0

-48

52不够减时,

向前一位借一。

A类

连一连。

(考查知识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能力要求: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B类

看图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能力要求:能看懂图意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45+17和6226-8和18

32-7和2550-13和37

8+29和3716+24和40

B类答案不唯一)

松树比柳树多多少棵?83-44=39(棵)

教材习题

第79页“练一练”

1.

5

-58

274

-27

170

-55

254

-19

45

2.50-29=21(元)

3.4782

4.得数是44的:4+4050-672-28

得数是16的:34-1863-47

得数是40的:69-2923+17

得数是19的:56-3774-55

5.74508631564445561

6.812960794239718425687426

7.25+34+18+9=86(名)50+50=100(名)86

这些运动员能坐下。

【反思】

本节数学课,我用跳绳比赛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试一试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勇敢地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意识以及学习的能力。练习中,教师利用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有趣的练习形式,不仅使学生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巩固练习,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我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不同的游戏、故事,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8的加减法,还为以后9的加减法学习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2、我还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练习题中,有习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前面内容说得较多,以至后面的数学故事时间紧,学生讨论时间少了。今后在时间分配上还需多考虑。

相信《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3.7切线长定理1教学设计反思》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 北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