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2年级数学《连加连减》优秀教学案例说课稿反思》
《2年级数学《连加连减》优秀教学案例说课稿反思》这是一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这部分内容是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2.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教学目标:
1.情境式引入(出示例题)。鞋帽商店里有红帽子每顶28元,绿帽子每顶34元,
灰帽子每顶23元。王阿姨买这样三顶帽子一共要多少元?
2.提出教学目标:
提问:要求三顶帽子一共多少元,你准备怎样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2)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和“做一做”(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2)全班展示。
算法展示。注重笔算过程与方法的解说。
(3)小结性提问:
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检验成果。
1、计算:
36+24+17=53+19+27=41+27+13=
2、练习五的第1题和第2题.
3、发展练习:
选52、18、22、10中的其中三个数自己写成一道连加,一道连减并计算。
四、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说给大家听听,好吗?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连加、连减
主备人:彭成燕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
教学目的:
1、加强学生对连加连减应用题的理解。
2、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式计算。
3、让学生明白互助友爱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多种解法和加连减式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35+843+5076-2053-678+1943-28
哪些算式可以直接口算,不用列竖式?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连加
课件出示:收西瓜
大家看,西瓜丰收了。同学们在帮农民伯伯收西瓜,他们干得多起劲啊。你们想不想也参加进来?但要先帮他们解决一个问题?
出示表格、问题。
师:你看到了什么?
从表中你看到了什么数量?
(第一组28个,第二组34,第三组23个)
你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吗?
生独立完成。
展示:说说怎么列式计算的。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可以依次列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
让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优化算法。
2、教学连减
课件:运西瓜。
你能观察到哪些信息?
提出什么问题?
生独立完成。
交流算法:可以怎样计算?
(1)85-40-26连减
(2)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40+26=66(个);再算还剩多少,85-66=19(个)
重点让学生说说连减是怎么计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1题,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一做2题,先独立口算,多找几个学生说说怎么口算的。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28+34+23=85(个)85-40-26=19(个)
连加连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本第26页、27页、28页。这部分内容是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就可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学生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在一年级上下册已学过,这里着重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这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任务。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2、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重点
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四、说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五、说教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充分的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建构知识。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景。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挂图
七、说教学课程
(一)旧知铺垫:
出示西瓜图问:你们看这是什么?(西瓜地)你们想不想去西瓜地里帮助农民伯伯摘西瓜呢?(想)如果想要去帮助就得先通过农民伯伯的小小测验。
1、竖式计算:78+14=72-28=指名板书
2、口算:4+8+5=17-8-4=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情境引入,学习新知
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真是不错,都通过了农民伯伯的测验,下面我们就到西瓜地里去看看吧
1、出示摘西瓜情境图
(1)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和问题。
师:从画面中我们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第一组摘了28个西瓜,第二组摘了34个西瓜,第三组摘了23个西瓜。
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
师:要想求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应该怎么样列式?
(2)列式计算学生口述后教师板书:28+34+23=
(3)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4)指名学生板书:2862
+34+23
6285
(5)师:为了写法简便,我们可以采用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这样既不容易出错,又简单美观。
师:摘完西瓜我们下一步就该运西瓜了。
【设计意图:本节课安排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连加连减在一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已出现过,所以把重点应放在怎样列式计算和合理计算。讨论列竖式的方法,强调了基础性,激活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表达的平台。】
2、出示运西瓜情境图
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和问题
(1)师:从画面中我们能够得出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们一共摘了85个西瓜,第一车运走了40个,第二车运走了26个。
师:我们能够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列出算式:85-40-26=
师:你们能用刚才这种连写的竖式计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
(2)学生尝试计算。
师:谁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生:我们可以先求一共运走了多少个西瓜,再用总数减去运走的总数也可以求出还剩多少个西瓜。
生:85-40这一步我们可以口算,剩下那一步再列式,这样可以简便些。
师:你们的想法都不错,你们真棒!
【设计意图:学习连减时,就是把连加的例题改变了一下,因为学生已有基础,不会感到很困难,充分让学生讨论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3)把例1例2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连加连减),并板书课题。
同学们齐读课题。
计算连加连减题时,计算方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减起。
(三)巩固练习
为了检查你们刚才学习新知识的情况怎样,老师给你们出了几道练习题。
1、做一做:54+20+16=7+59+20=90-58-24=72-6-40=
2、小动物接力:53+19—()+18—()-7—()-39—()
3、篮球43元,乒乓球拍24元,羽毛球拍28元。体育老师买这三样物品,一共要花多少钱?
4、海港原来有78艘船,上午驶出23艘,下午又驶出36艘。海港还有多少艘船?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通过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帮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巩固了本节课的连加连减知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师小结。
八、板书设计
一共摘了多少个?还剩几个?
28+34+23=85-40-26=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直观地展示出教学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九、设计感想
本节课先从摘西瓜这一生活场景入手,引入新课,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接着让学生充分讨论算法,比较算法。练习设计层层深入,反馈所学,最终回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整节课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反思】
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设计了开火车进行口算的练习,这里的口算题应该设计两道题为一组,第一道题的结果是第二道题的第一个加数或是被减数。例如:3+4=7,7+2=9;10-4=6,6-3=3,要学生去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而可以渗透连加连减的运算法则。跟着小火车,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和小动物一起探究数学知识。出示小男孩喂小鸡的主题图,学生观察图片中有什么,他们在做什么?要学生自己去认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着要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从而编题,训练学生口头编题的能力。
先复习加法题,再进行连加的教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列式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学生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有的是分步列式,先算出5+2=7,再算7+1=8;有的就列出连加算式5+2+1=8,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正确的,我们今天主要研究连加,然后把加法算式和连加的算式进行比较,说一说加法和连加从意义和形式上的区别,要学生更深刻的去体会连加的含义。理解连加算式的意义之后在进行它的计算法则的探究,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如何计算连加,从而通过小组汇报的方式来总结出连加的计算法则。
连减的教学就按照连加的进行,接下来我安排了课中休,要学生做数学操,在放松的同时又调动了他们第二次投入到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又复习了10的分与合。在巩固练习中我创设去羊村的情景,到了羊村之后我们先要停车,出示了停车场的问题,进行了动态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学生通过图抽象出数学问题,从而去解决。来到羊村之后,小羊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紧接着出示帮助喜洋洋和美羊羊搬南瓜和摘苹果的问题,学生们积极性都很高,而且编题和列式计算掌握的都很好。
最后,出示看图列式的题目,要学生自己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把探究的新知进行内化,并要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这些题,加深学生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相对完整,教学活动安排层次清楚。利用动态演示出数学问题生成的过程,直观形象利于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应注意要多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要学生自己去探究数学知识。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5的乘法口诀》课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5的乘法口诀》课后反思》这是一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堂课教学内容为小学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我的课程设计理念是用好道具、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同学初次学习口诀知识,但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同学接触口诀了,甚至有的已经背过了。所以,本节课在设计上没有把背诵放在主要内容上讲,而是从理解口诀意义上进行设计的。
首先,在教学中,我让同学通过自身动手摆图形,从这个过程中逐步感受到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让同学边摆边说:一个某某图形摆了5根小棒,是1个5。同时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继而引出5的乘法口诀。通过拍手游戏,对口令游戏等让同学进一步掌握5的乘法口诀。同学始终是在一个轻松、积极的氛围中自觉学习的,同学学的轻松又快乐。
为了协助同学对口诀的理解更好,记忆起来更加容易,通过理解口诀意义渗透的。如:一五得五,一五表示一个五,得十就是等于十;二五一十,二五表示2个五相加,一十表示等于十。依此类推,同学很快就记住了关于5的口诀的顺序,背诵起来就更加容易了,也减少了出错的机会。
但是在习题的设计中,忽视了习题的层次性。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应该有所提高,而提高题的设计有点简单,没有达到优生的提高目的。在以后的练习设计上,要更加贴近优生的水平,或者是多准备几道考虑题,以备需要。
【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标明:同学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教材知识的结构转化为自身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构建和提供的学习资料应该起到桥梁的作用。选择什么样的学习资料符合儿童的学习需要呢?
1、学习资料的实际性。《课程规范》中指出:教材所选取的素材,要使得同学能比较容易的响应的实物或模型。小同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和兴趣。选择同学喜欢的、身边的、充溢情感的资料,能让同学倍感亲切。数学以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方式融合进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因此,教师必需让同学切实感触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以和存在的重要性。
2、学习资料的有效性。学习数学知识,发展初步的数学能力,离不开生动而高效的数学学习资料。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同学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发明性地构建和提供学习资料,提供的素材要有利于同学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教学过程更富有操作性,为同学主动建构知识打下基础。
3、学习资料的挑战性。学习资料是同学个性思维的依托,它不但调节同学的学习情绪,同时暗示着学习方法。教师要提供具体、有趣、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学习资料,提供一些具有实际背景的开放性问题和探索规律的问题,使每个同学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出自身的想法,让同学在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胜利的体验,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生活现象,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反思】
这局部内容是在同学理解了乘法的意义、2至4的乘法口诀、倍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前面新知的铺垫,同学掌握了求"几个几"列乘法算式和编口诀的方法,这节课对他们应该没多大问题了,也就是可以放手让同学自身来编口诀了.但同学还存在着对乘法和口诀的具体含义不很清楚、口诀编制的方法还不熟练等实际问题,我考虑到教材内容与同学实际,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让同学体验口诀的来源、意义上。
课前预设时应该充沛考虑到同学的实际的知识起点,而不是理想化的。应该考虑同学会怎么说,怎么做。而不是我想让同学怎么说,怎么做。应该考虑怎么去引导同学,考虑怎么抓住课堂的生长点,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而不应该是预设了理想的课堂,而被实际弄得束手无策。基于这样的实际,考虑到贴近同学的生活,我在一开始的那个环节中从计算谜面字数引入,再让同学说说自身知道的五的乘法口诀,计算,然后放手让同学用算式和图形来证明自身对口诀的理解,再提供同学互相交流,展示的机会,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同学充沛的时间和空间,让同学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全过程,不但较好的理解了口诀的来源,而且培养了同学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但遗憾的是我在展示同学说明口诀的图形时,处置得有些急,没有更好、更充沛地发挥同学的作品的作用,自身说得太多,在这里假如放手,让同学自身上台,对的错的都引发同学自身来争论,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本节课我感觉比较胜利的是很好地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协助同学记忆5的乘法口诀。在同学用自身的作品说明口诀之后,我提供了同学五边形的资料,利用五边形的直观,让同学横着看:从上往下、从下往上,竖着看从左往右、从右往左,还可以斜着看,让同学在不同方位的观察中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并熟记口诀,接着用线段图,看算式说口诀、解决生活中与语文学科中与5有关的数学问题等形式,变枯燥的学习为形式多样的活动,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总体上说,教完这节课后我有以下这些困惑: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是开放性的,在我们的思维中这样的理念是理解得很透彻的,但是在实际的课堂当中,怎样才可以放得很开,但是又不会让整个教学脱离主体教学,不会走到以儿童为中心的极端,这需要教师在授课中掌握好,即时调控。同学方面,反馈到哪里为止才合情合理,才不会跑调?我想这些问题只有努力,才干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才可以更好地调控教学。
【反思】
本堂课教学内容为小学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我的课程设计理念是用好道具、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5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情景、兴趣导入为主。选自《西游记》中的一个小段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导入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道具(手指图)占据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手指图,以及教师引导,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如何让简单的教学内容上得生动,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我对“5的乘法口诀”进行了创新处理,在本课教学尽量能够体现以下几点:
1、在上课期间充分的利用了道具,较好的运用了直观教学法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还可以把数学课与美术课有机结合起来。
2、教学中紧贴主题,尽量地简化教学思路,使同学更准确、迅速的接受新课的学习内容。
4、在探究中交流,经历口诀编写的过程。把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置于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之中,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引发学生多角度理解5的每句口诀的含义和来源,理解乘法意义、算式、口诀三者之间的联系,体验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投身于集体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精神。
5、通过各种形式的的记忆方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最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更快更好地记住口诀,也是这节课必不可少的内容。
6、在练习中升华,深化知识的形成过程。为了使学生对5的乘法口诀有更好的理解,在练习设计中注重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氛围,并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
教师为学生营造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老师的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这是一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加减法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重点是学会用一个竖式进行两步笔算的方法,以及根据题意列一个综合算式。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内容都不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加减法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重点是学会用一个竖式进行两步笔算的方法,以及根据题意列一个综合算式。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内容都不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为学生创设了帮王爷爷收南瓜的情境,并让情境贯穿于本课新知。由分小组收南瓜引导出连加算式,再由同学帮助王爷爷卖南瓜引导出连减算式,学生即从中学会了列综合算式,又进行了思想教育,两全齐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浓厚起来。
其次,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竖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为他们今天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我都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或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本组的计算方法,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积极创造,寻求更加简便的计算方法。作为老师,只是学生在出现不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给予引导或补充,让学生自己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反思】
这节课开始先复习了一年级简单的连加连减,主要引出计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其中有两道题目数较大,反应出学生口算速度慢,准确率不高。然后出示摘南瓜的情境图,列出算式28+34+22后,让学生自己列竖式,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上黑板板书。最后出现了3种写法,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都能认同写法3最麻烦,在三班大部分学生认为写法1最舒服,最习惯,最容易接受,在四班大部分学生认为写法2最好。我让孩子们从简便方法里面选自己习惯的那一种。到连减,列竖式计算84-40-26,孩子们通过自主迁移,写出了两种写法,但是结果都不一样。比较连减的两种简便写法和连加的两种简便写法,谁和谁很相似,但是说明连减不采用写法2,因为容易出错。但是巧了个位上4-0=4,再减6还是比较好算的,有的学生就说我用方法2算对了。这时我说服他们的方法是,如果40变成46,个位上4-6已经减不开了,还得再减6,这时就很容易出错了。当然,不让他们亲自试错,感受差了很多。之后又向学生说明84-40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就可以不写竖式了,能口算的就口算。
做的好的地方是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写法列到黑板上,并加以分析比较。不好的地方是占用时间长,练习时间短。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2年级数学观摩课《连加连减》听课心得感受笔记评课记录反思》
《2年级数学观摩课《连加连减》听课心得感受笔记评课记录反思》这是一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连加、连减》教学评课
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一、教学理念
1、数学文化观。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游戏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4、数学素养培养目标:1)应用意识;2)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2)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强调“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一开始创设托乒乓球比赛,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对知识的需求。从四个大组中选出4人,其中1人为计数员,另3人为参赛对员。在老师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开始比赛。最后,当老师提问哪一组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你怎么想的?这时激活了学生对加法含义的认识基础,连加这一知识作为学生的需求应运而生。学生跃跃欲试,开始了大胆假设,一种数学的品质弥散在课堂上,一下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说应该把每一队三个人的成绩加起来或和起来,就能决定名次了。正所谓教学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问:你能不能一眼看出哪一组是第一名?学生们开始仔细观察成绩记录,马上发现第二组是第一名,因为这一组第一位同学托了11下,已经超出其他组,再加上后两位同学的成绩,那就更高分了。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教师适时启发学生:数学并不只是计算,刚才同学们一眼看出谁是第一名,这也是运用了数学的方法。这样紧扣新课标精神,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原教学做出适当的补充,将学生作为一种活的教学资源,体现数学教学的生命力!
接着提问“如何得出第二、三、四名呢?”一句问话将学生带入连加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有了前面加法含义的认知基础,马上回答出将三个数相加,就可以得出。教师板书式子(其中一组的成绩)并将这个式子与以前学的两个数相加做比较,引出课题“连加”。
最后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了争取后继学习的时间,要求每人计算自己组的成绩并在组内说计算顺序。学生汇报时,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将课本72页例题制作成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当停下来后,要求学生描述刚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出连加的含义,并列式解决、汇报。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2、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听故事是每个儿童的天性,紧凑的故事情节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延续喂小鸡的情节,用课件动态展示小鸡吃饱后离开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数学文化观。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他们都有着各自的发展过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为了突破重难点,这一环节采用逐层提问,分解重难点的教法。当课件显示走了两只鸡时,便提问:你能说说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回答:原来有8只小鸡,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列式8-2=6。课件继续演示又走了两只鸡时再次提问:接着又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列式?学生回答:接着又走了2只,再减去2。教师追问:用什么来再减2呢?学生回答:用8-2剩下的数来减去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8-2-2,对比连加式子,出示板书连减,并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在探讨计算顺序时,采用分层教学法,有能力的学生自主探讨,有困难的学生走上来与老师一起学习。学生汇报运算顺序时,配合课件突出运算顺序,突破难点。强调同连加一样在先运算的两个数下面划横线,并把得数写下,这样就不会忘记,能细心计算。
在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后,出示课本74页第5题,停车场图,要求学生看课件演示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面,进一步体验连减的含义,并列式计算。
3、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教师便得引导学生在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为了便于学生找到连加连减的异同,板书尽可能设计简洁,突出知识点的联系。一年级学生由于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发现关键问题需要较长时间及适当的指引,在这,我肯花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最后,学生终于抛开外在形式的干扰,找到核心问题。归纳出以下两点:1)连加连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得数,再与第三个数进行计算。2)连加是把三部分和起来得到总数,而连减是用总数来减。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老师定位的角色为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带领孩子们体会成为学习主人翁的乐趣。
4、寓练于乐。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习部分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1)计算(专项练习,巩固运算顺序)
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你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4+1=4+3+2=5+0+3=
8-5-3=10-2-7=10-6-2=
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强调为了记住前两个数的得数,我们采用写下来的方法。这样可以使我们全心全意去计算,而不用担心忘记了得数,不能继续后面的计算任务。
2)请你帮小动物们找到回家的路。(趣味性题目,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习的兴趣)
课件展示:每只小动物手上都有一把钥匙,每把钥匙对应一间屋子。只有算对钥匙上的式子,你才能帮小动物找到回家的路。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培养小朋友乐于助人的品质。
3)小小邮递员。(使更多学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从面上检查学习情况。结合新课标精神渗透简单图形统计表的知识)
学生将算式都贴在正确的邮箱上面后,提问:哪个邮箱的信最多,哪个邮箱的新最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看着这个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你能举出生活中你碰到过的连加连减的问题吗?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我们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现实背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同时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连加连减》听课反思
今天听了惠卫红老师上的《连加连减》这一课,我听了两次,自己也上过一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在这节课中惠老师注重教师的引导,教得比较扎实,因此学生掌握情况也比较好。比试上时更加的流畅了。
我收获的是创设情境串联始终,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而惠老师在这节课中就做到了“小红家果园大丰收”这一主线贯穿始终,从果园丰收运南瓜(连加例题)、到热闹吸引了小鸟(想想做做1)、小明帮忙采丝瓜(连减例题)再到小鸭子很欢快的游着(想想做做2)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增加了整节课的连贯性,让人听来很舒服。
一开始的例题中由教师引导比较水到渠成,可试教时的处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可能更有挑战性,在读图意时,我觉得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反思】
这次课我主要是想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连减。购物是每个孩子都经常性接触的行为,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选择商品的自主性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最后的购物环节,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提高。
虽然是这样设计的,但是由于我的原因,(初次接触低年级教材、初次接触数学教学),所以有许多问题存在:教学的层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课与练习课的分界不太清楚。教学的节奏应该有张有弛,数学课求快,是我的一个误区,数学应该有快有稳,这样学生才能学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紧张。由于我一直从事的是高年级语文教学,所以严谨的数学教学语言是我很大的一个弱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十分注意。还有个别环节处理的不够妥当,如:练口算时候用了开火车的方式,不利于面向大多数学生,类似的问题,应该多加注意。
总之,这次课上的不尽如人意,但是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宝贵的经验,希望下次还有类似的机会,可以让我们这些不太熟悉数学教学的青年教师,尽快对业务真正熟悉起来。
相信《二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教学反思课后随笔》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