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走出孩子反抗期的误区

03-16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帮你走出孩子反抗期的误区”,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许多爸爸妈妈都感觉到孩子在1岁多以后,开始不太听话,有的爱发脾气,有的倔强,不知如何应对。那么,贾老师的小孙女在生活中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吗?作为一位早教专家,她道出了许多年轻父母因不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而出现的教育指导上的“误区”。

误区一:说话不注意小节

孩子会说话以后,成人一些无意识的话语或开玩笑,可能对孩子形成误导。

西西(贾老师的孙女)2岁时的一个周末,跟爸爸一起回自己家,西西想要吃糖,就说:“爸爸我想要一块糖。”爸爸担心吃糖太多不利孩子的牙齿健康,就说:“没有了。”西西不死心,说:“我估计还有。”按理说,2岁孩子能说出像“估计”这样的词语,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表达意愿,但西西爸爸却未意识到自己是在与一个正处于语言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孩子讲话,说了一句:“你估计个屎!”这一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脑海里。直到现在孩子快3岁了,当别人说到“估计”这个词,她还不能接受。前两天妈妈、姥爷和姥姥要带西西去游乐场玩,过去了几辆公交车,人都很多,妈妈说:“我估计一会儿就能再来一辆。”西西听了,说:“你估计个屎。”可见,虽然时间过了快一年了,爸爸一句不经意的话仍然在孩子脑海里留着深刻的印记,每到别人说起“估计”,西西就要带出“估计个屎”,后来姥姥和她商量,一致认为那样说太难听,大家用“觉得”、“认为”来取代“估计”了。所以,家庭成员在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正确礼貌的用语,不然孩子马上就学上口了,成人自己还未意识到孩子从哪里学来的,怎么变成这样了。

误区二:限制孩子的探索

反抗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会认为孩子是淘气、调皮。1。5-3岁是孩子独立意识十分强烈的一个阶段,家长要明白这一点,不应过多强调要孩子听话。孩子不听话时,有的家长就用暴力恐吓,把孩子的自我意识强行压制回去了,这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

以玩玩具为例,我国由于多年来经济不发达,一个玩具常常是老大玩了老二玩,老二玩了老三再接着玩,对玩具十分爱惜,不能破坏。在美国,一次教育专家讲座中谈到玩具时,指出他们的父母如果看到孩子对买回家的玩具小汽车如果三天还不动手拆拆装装,就会着急了,认为孩子不懂得探索。西西在家也喜欢拆自己的玩具。刚开始,遭到爸爸妈妈的反对,觉得孩子把好好的一辆警车的警灯给扭坏了。后来,在大人耐心询问下,西西说:“我想看看它为什么一打开就转,就亮。”姥爷给孩子解释了,这是因为警车下面有电池,电线把电传到了警灯上,一打开开关,警灯就亮了。从那以后,大家理解了西西的想法。当然,成人也不鼓励孩子无谓地破坏玩具,而是了解孩子对新事物有探索的愿望时,在大人的协助下,拆装玩具。这样即避免了对物品的损坏,同时又照顾了孩子好奇、探索的自我意识。孩子愉快,家里人也放心。

误区三:称孩子“说瞎话”

孩子到了2、3岁时,当自己的意愿与父母的要求不一致时,会说一些与事实不相符的话,这时成人会以为孩子是说瞎话。其实,这是孩子主观意愿的一种表达,不是存心说瞎话。在“非典”时期,回到家以后,人人都要洗手,换家居服。2岁多的西西也严格遵守这些卫生纪律,还时时提醒大人要这样做。也许因为天天这样都做,时间长了,孩子也有想违规的时候。有一天,妈妈领西西进了姥姥家的门后,西西说:“姥姥你看,我在外面玩儿的时候,哪儿都没摸。”妈妈一听急了,觉得孩子整个儿在说瞎话,就质问西西:“你再说哪儿都没摸!”西西也不示弱,说:“就是哪儿都没摸!”一看母女俩要起争执,姥姥接过话茬,让西西好好想一想。西西想了想说:“我是有一天哪儿都没摸,那是昨天和姥姥在外面散步,天下雨了,我和门口的贾奶奶问了好,就回来了。我这次和妈妈出去呀,天没下雨……我还是去洗手去吧,跟妈妈出去我摸外面的滑梯了,我记错了。”在经过了一翻回忆之后,西西修正了自己的论断,主动去洗手了。

可见,孩子在回忆表达时,会有记忆错位或以主观愿望代替事实的现象。父母不要一下断定孩子说瞎话,可以让孩子再想一想,或提供一些回忆线索,这样孩子就能逐渐辨明真相,避免和父母起争执。同时,这样也有利于保护孩子用语言表达的愿望。

误区四:单调重复的识字、识数

当孩子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的能力后,许多爸爸妈妈都热衷于教孩子识字或识数。然而,并不是每位家长都是天生的好老师,有的爸爸妈妈也许采用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孩子不太感兴趣,就认为孩子是不是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话。其实,孩子更重要的是在玩中学,在主动意愿下学习。

西西在家也受到识字的早期启蒙,家里的阿姨为了吸引西西识字的兴趣,告诉她:“把这些字念出来,就给你苹果吃。”西西认了不一会儿,就烦了,可阿姨却不想放弃,依然用食物为奖励。西西这时就不吃这一套了,哭起来。姥姥一问之下,知道西西是想玩一会儿汽车。于是让西西和阿姨商量,先玩儿一下汽车,再看识字卡片。经过重新安排,孩子学习的兴趣比以前提高了,哭闹也少了。因此,热衷于让孩子学习的父母应该注意方式和方法,发挥孩子的主动意愿,灵活安排孩子的学习、游戏,以达到良好效果。

误区五:强调孩子的弱点

孩子在2岁时会说话了,欢欣鼓舞的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礼貌大方,对人热情。但孩子有时偏不给面子,就是不愿意跟人打招呼。这时,成人会说:“这孩子怎么不爱叫人。”而且可能反复在孩子面前指出他这样那样的弱点。

西西有一段时间,也是出门后,不理睬人,不喜欢和人打招呼。家里人都有些急了,这可怎么办呢?姥姥看了,先给西西讲了一个《小帽与小狗》的礼貌待人故事,鼓励西西学习故事中讲礼貌的小花猫。然后和家里人打好招呼,不要总提西西“见人不叫”,“没礼貌”的事,减小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西西渐渐地由原来因害怕叫人拒绝出门玩耍,变为主动要求出门,见到楼里熟悉的奶奶也主动打招呼了。

因此,在孩子出现一些弱点时,家长不要因为着急而反复念叨,强化孩子的弱点。那样,只能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形成较大心理压力。可以淡化处理,孩子慢慢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孩子从1岁半到3岁期间,由于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对成人的建议和指令会有不听从,固执或不听吩咐的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抗期”。作为成人,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在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反抗”行为时,注意以平常心对待,不大惊小怪,不过多限制孩子,适当提合理要求,孩子的自我见解会逐渐萌芽,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如何应对孩子的“反抗期”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的“反抗期”,每位家长都要面对这样的时刻。看到这个话题深有感触,就把之前的两篇日记找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2008年3月4日晴

这是很早以前的一件小事。现在回想或许正是眺妈使用了沟通的技巧,才很好地解决了眺眺第一个“独立”时期和我们的“摩擦”。

记得那时,眺眺还不怎么会说话,可已经会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次眺妈给眺眺洗完澡后,让他帮忙把水里的瓶子拿起来,眺眺却故意抱着瓶子不给,任凭眺妈怎么给他“戴高帽”都不行。后来眺妈说:“眺眺,先把黄色的瓶子给妈妈,还是先把红色的瓶子给妈妈?”话音刚落,眺眺马上把一个瓶子递给眺妈。谢过之后,眺眺又把另一个也拿给眺妈。

小小的一个顺序选择却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自尊心”,使原本“对立”的局面很快转变为“合作”的情形。这说明父母多掌握一些“技巧”,能更好地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个方法我们沿用至今,效果非常理想,这也是我补记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使用此法的关键是要设计好自己的问题,既能达到目的又能呵护婴儿的“自尊心”。问题的答案不应该在“做”与“不做”之间选择,而是怎样去“做”。

2008年11月9日晴

眺眺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不再是我们说什么他都照做,更多的时候他都会提出反对的意见,我们选择坚持,他则采取赖皮的方式。几经较量,我们摸索出用“缓冲时间”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早上带眺眺去淘气堡玩,快到中午的时候,我们招呼眺眺回家吃饭。小子一口回绝:“不要!”我们说:“奶奶在家里饭都烧好了,怎么眺眺还不来呢?就着急了!”眺眺口气也软下来:“再玩一会儿哪!”“那再玩5分钟,爸爸叫你的时候可不能赖皮哦!”为了彼此能守信,我们拉勾为证。5分钟后,眺眺虽意犹未尽,可也是如约和淘气堡再见回家。我们对眺眺守信用的表现大加赞赏。

晚上送眺眺去阿婆家,我们照例陪他玩到8点多,临行告别时小子又尽力挽留:“再陪眺眺玩一会儿哪!”我们告诉他:“爸爸妈妈明天很早要上班,应该回家休息了。”“那玩到10点钟。”小子又变个法儿挽留。“那太晚了,这样吧,那个长的针(分针)走到12,眺眺和爸爸妈妈再见好吧?”见我们让步,小子也见好就收。

网友支招

伟大的外交家周总理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谈判是一种妥协的艺术。和孩子们相处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强压政策”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适度的让步既照顾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能缓和他的抵触情绪,何乐而不为呢?对眺眺而言,还学会了看时间,真是“一块石头好几只鸟”!哈哈!

——网友眺爸

我认为,4岁的孩子本来就不大明白道理,以前听话是因为出于本能的“爱”,为了让大人高兴,可以给他更多的关爱。当他有自我意识的时候,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决定。这个时候大人还用以前命令式的语气要求他,他自然也会用强硬的态度来回应。有时候孩子并不是真的不要,只是表明他想拥有自我。

关于小西画画只画5分钟这件事,我认为4岁孩子的注意力本来就不长,当他对这件事没兴趣时,就会转移注意力。这个时候家长要弄清楚,孩子是遇到困难了,还是真的有了新想法。我们可以尝试着要求孩子完成某一个图形,或是完成某一个轮廓,下次再填色,并对孩子的坚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甚至是奖励——他已经很努力了。

对于看电视,是可以先约定好的,时间快到时可以提醒他:还有几分钟就该关电视了。如果违反约定,可以减少第二天看电视时间,几次违约,可以取消看电视一次;如果做到了,可以给予奖励,并经常强化孩子的这个优点:说话算数。

孩子敢于说“不”,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孩子成长了。家长要做的是:改变以前的沟通模式,尊重、理解、接纳、适应孩子的变化,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而不是什么都由家长说了算,自己没主见,从而无法真正成长,直面人生。

——网友宇蕾妈

我觉得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是个不错的办法,还有就是跟孩子一起亲子阅读,书上有很多正面的反面的形象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像昨天他突然拍打我,很疼。我就拿《我好生气》这本书和他一起看,告诉他:“你这样突然拍妈妈,妈妈好生气的。”他就表示以后不这样了。有时候孩子不吃饭,我就说:“你看,小波(天线宝宝里的人物)不喜欢吃饭,所以个子最矮;丁丁(儿子最喜欢的角色)吃饭吃得又快又多,所以个子就最高,多好呀!”儿子就乖乖吃饭了。

——网友酒窝阳少爷

以前儿子也很喜欢说“不”,动不动就是“不好”、“不行”、“我不会”。这固然跟孩子的依赖性与叛逆期有关,但仔细检讨一下自己平时的言语,发现也带了很多的“不”字。比如,儿子说要买玩具,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行”;儿子要玩手机游戏,我们的第一句回答就是“不可以”……大人的这一举止在《大卫,不可以》这本书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认为孩子的叛逆与我们对他果断的毫无商量的拒绝有一定关系。现在我尽量纠正自己的表达,努力让自己的言语中避开“不”字。

当他提出买玩具时,不再一棒子用“不”字打死,而是先听完他的购买理由,再向他说明我们不买的原因。几次讨论交流后,基本上他都能改变自己不合理的想法。通过这种正面引导,发现儿子的确进步不少,至少从他口中蹦出的“不”字已明显减少了。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都是讲道理的,只要我们给他充分表达、充分交流、充分理解的机会,相信孩子也会给我们投桃报李。

——网友lkl2003

孩子“第一反抗期”的应对策略


孩子都上小学了,但是仍旧调皮、不听话、不爱学习、你说东,他偏向西。这根源追问起来其实是因为第一反抗期没有很好的把握。既然这样,那大家一起跟着我的思路认真往下看——

第一反抗期是针对2-4周岁的幼儿。回顾一下我们孩子在第一反抗时的情形:

1.你的孩子大约几岁时,你忽然感觉不听话了?

2.对孩子不听话?你是如何做的?是进行吓唬?打骂?置之不理?还是把孩子弄哭后,又怕哭坏,最终又去哄呢?

3.在你家庭里,你们夫妻在教育孩子观念上一致吗?有没有因为观念不一致而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4.你们夫妻之间和老人之间在孩子的教养方面,有没有观念上的冲突和方法上的不一致?

对于这四个问题,你们家的情况是怎样?面对这些问题,那我们要如何应对呢?这一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现象一般有:

1.孩子想尝试一切新鲜事物。

2.吃饭问题。

3.生活方面磨蹭。

不知大家是如何理解反抗之意的,我的片面理解是,在家庭生活中,一方对另一方不满意,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听。这正是2--4周岁幼儿身上体现出来的反抗。大家认真思考下,几乎2--4周岁的幼儿都会经历这些现象。如果我们采取打骂,那终是无法解决这些现象的。那这是为何呢?

下面是老师分析的四种原因:

1.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们回过头想想,当孩子一生下来时,完全就是一张白纸,在婴儿期孩子只会用笑和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没有其它情绪表达,而我们也只是初略孩子的情绪想法,靠我们平时的观察来猜测宝宝想表达的意思。到宝宝2周岁基本很能说了。(不过我家培洪说话就比较晚,2周3个月才开始说话耶,当然开口后,很快就能说得很流利了)会用语言表达后,宝宝都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加以表情,说出的话显得比较夸张,而我们大人却觉得好玩。老是以笑来应对宝宝,其实这种方式是错误的,我们应该主动引导孩子的表达。

还有就是大家抱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孩子能表达后,就想让孩子开始识字。其实这个时期是宝宝最佳的口语期(0-3),我们只要每天对着宝宝说话,他就能成句成句地学会。这时的记忆力也是相当好。还有我们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就是,当宝宝说要某一事物时,当你给他后,他又不要,不知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是为什么?只要是细心的家长,一定都会知道这么大的宝宝,在用词方面还用得不准,所以产生了答非所问,他要东,你却给了他西,孩子自然就会有情绪,而我们又不理解孩子的意图。脾气急燥的家长,这时就会有情绪,甚至还打孩子,这样亲子矛盾就来了。家长情绪失控时,我们不妨冷处理,细心观察一下,而不能用传统观念,对于第一反抗期的宝宝来说是无效的。

2.家长忽略了游戏心理。

经常看到孩子吃饭,满地跑。其实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要跑?是不是我们先追他,他才跑。孩子还以为我们在和他玩游戏呢?所以这不能怪孩子,只能从自身找原因,吃饭对于一个1岁半以后的孩子,如果饿了本能就会用手去抓东西吃。而我们却老是怕弄脏衣服及地板,剥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培洪妈就是这样,不过我当时最讨厌孩子边走边吃,我是让培洪一边吃一边看电视。这方法自然也是错误的。)只要我们了解到宝宝刚开始时都是用手来协调动作,宝宝一般用手感知会持续2个月,然后用勺子开始模仿我们大人的动作,手和嘴正在协调配合吃饭,刚开始也许会把饭打到脸上,额头上……当我们意识到这是宝宝成长中的必须一课时。相信我们的年轻家长们都会满心欢喜看着宝宝这一巨大变化的。可现实中像我一样的人还是比较多,包办代替了孩子的本能。(终归还是观念在作怪)

我们当家长的要有心理准备,你要如何喂养你的孩子?孩子不爱吃饭,有没有想过为何不爱吃?所以我们家长在遇到情况时应该站在那先观察、琢磨一下,想想招。怎样在我们大人的序列中找到节奏感、责任感。如何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来引导?

3.单向思维。

经常看到这一时期的宝宝,护自己的玩具现象。老师给这总结了一句话:“宁要玩具,不要友谊。”其实大家细细思考下确实如此,有时家里来了小朋友,是不是经常看到孩子不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如果大家知道这是这一时期宝宝的现象,就不觉得奇怪了,这时候我们只要用其它新鲜的东西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一般就可以了。这当然也需要我们的方式方法。所以对于我们家长朋友学习是很必要的。

4.隔代教育的影响让孩子学会说“不”

对于这个问题,绝大部分家庭都经历过,如果我们试图给宝宝养成好习惯,那必须要有约束力。如果在父母这边建立好了好习惯,老人那边却破坏好习惯。这不难理解,因为我们和老人之间在观念和方法上不一样,所以我们就得在这上面作文章。才不会让孩子生活在夹缝中,让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那么我们年轻的父母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1.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告诉孩子“我需要帮助”

当遇到你叫宝宝吃饭或者其它什么事时,如果宝宝专注于他手上的事,这时你如果叫了二遍,宝宝还是没有反映,这时你就不要再说第三遍了,这时候的宝宝他只专心做自己的事,而完全没有听你在说什么,所以我们就没必要再唠叨了。我们可以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一起关注宝宝手上的东西,这时,宝宝感觉到你来到他身边,会抬起头看你,你就可以面带微笑,用眼睛看着宝宝的眼睛,用温和的语气,简洁的语言对宝宝说:我需要你的帮助。对于这么大的宝宝,是很愿意帮助人的,当帮你做后,你对他说一声:谢谢。那效果就更好了。不过,切忌不要用命令的语言。对于小一些的孩子,你用命令的语言可能性有作用,大一些的孩子就会反抗了:你为何自己不做?所以一定得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2.制定家庭规则:

很多家长都习惯于对某一件事,唠叨个不停,而忽略了制定家庭规则,这对于培养良好的习惯是非常不利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庭教育中,大家必须得关注规矩,当然这规矩需要全家一起总动员,不能只是孩子一人执行,这样孩子是不会遵守的。

我们已经知道,这时期是处于游戏亲子沟通,对于,那些愁于宝宝每天吃饭困难的家长们,你是否了解了宝宝在幼儿园的就餐习惯。我们可以和幼儿园一样进行分餐制度。为什么会有5+2=0这个说法,就是因为孩子在幼儿园5天养成良好的习惯,周末2天在家,被父母破坏,又归为0了。所以说,根源还是在我们家长身上。我们应该在饭前和孩子商量规定好。吃一餐饭的时间是多少?到点了没吃完就收碗筷,等到了规定的时间,就一定得执行,这样孩子经历几次后,就明白,不吃妈妈就收走了,中间又没零食吃。自然就会认真吃饭了。还有一点就是,在吃饭时,不要一家人的眼睛都盯着孩子,这样过份的关注,会打乱孩子吃饭的就餐氛围,只有建立良好的就餐秩序,同时有饥饿感,良好的饮食习惯才会形成。

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老是唠叨个不停,这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在和孩子交流时,要眼睛看着孩子眼睛,告诉孩子,你想做什么?或者让孩子做什么?尽是用简洁易懂的语言。

3.巧妙运用注意力转移法应对孩子的单向思维。

“第一反抗期”的宝宝对一切东西在他的眼里都感到新鲜,比如,经常看到宝宝把东西放到嘴里,这其实是宝宝通过嘴来尝试这个东西,找下感觉。接着通过手来握、捡、放等肢体协调动作。如果,这时家长不分清红皂白就上去抢孩子的东西,或者用武力来解决,这是徒劳的。这一举动还有一危害就是,把孩子的好奇心、观察力给阻断了。好奇心一旦没了,想像力也就没了。如何避免呢?就像很多人觉得孩子把东西放到嘴巴里脏、不安全。可这么小的孩子却不懂安全不安全;脏还是不脏。这只有在事前先进行家里安全教育和室外教育。并制造孩子探索世界的环境。让孩子在这一时期充分发挥他创新思维的发展。

千万不要忘了这一时期是宝宝单向思维时期,所以可以用其它新鲜事物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宝宝如何渡过“反抗期”


二三岁的孩子一般都要经过一般都要经过一个“反抗期”。本来温顺听话的孩子,一到这个时期就会变得调皮、不听话。比如天气凉了,妈妈让孩子穿外套,孩子硬是不穿;客人来了,妈妈让他有礼貌地招呼客人,他就是不理不睬。这些孩子常常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样一来,成人就会生气,以致于可能打他一顿。

其实,从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反抗期”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幼儿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孩子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孩子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成人往往还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因而引起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反倒会影响他今后的成长。所长说经历“反抗期”是孩子正常发育的必然阶段。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渡过这一特殊阶段呢?

1、教育是关键。在这段时期里,父母要放弃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强硬态度。应该看到,孩子的“反抗”行为正是促进他们能力发展的心理动力。成人应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的某些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动作技巧、能力的发展。

2、家长要助孩子发展一臂之力,对孩子的反抗行为既不能一味地满足,也不能过多地限制。一味地满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执拗;过多地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顺从和依赖,缺乏自立能力。

3、父母在了解了孩子的“反抗期”特点以后,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因势利导,从旁协助,给予正确合理的教育。比如:孩子喜欢独立行走,你就不要硬去搀扶他,可以在旁注意保护;孩子要自己吃饭、穿衣,就可以让他自己动手,而你在旁加以指导,以此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反抗期”。

如何度过学前“反抗期”


五六岁的孩子一般都要经过一般都要经过一个“反抗期”。本来温顺听话的孩子,一到这个时期就会变得调皮、不听话。比如天气凉了,妈妈让孩子穿外套,孩子硬是不穿;客人来了,妈妈让他有礼貌地招呼客人,他就是不理不睬。这些孩子常常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样一来,成人就会生气,以致于可能打他一顿。

其实,从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反抗期”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幼儿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孩子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孩子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成人往往还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因而引起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反倒会影响他今后的成长。所长说经历“反抗期”是孩子正常发育的必然阶段。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渡过这一特殊阶段呢?

1、教育是关键。在这段时期里,父母要放弃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强硬态度。应该看到,孩子的“反抗”行为正是促进他们能力发展的心理动力。成人应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的某些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动作技巧、能力的发展。

2、家长要助孩子发展一臂之力,对孩子的反抗行为既不能一味地满足,也不能过多地限制。一味地满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执拗;过多地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顺从和依赖,缺乏自立能力。

3、父母在了解了孩子的“反抗期”特点以后,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因势利导,从旁协助,给予正确合理的教育。比如:孩子喜欢独立行走,你就不要硬去搀扶他,可以在旁注意保护;孩子要自己吃饭、穿衣,就可以让他自己动手,而你在旁加以指导,以此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反抗期”。

走出教养男孩的4误区


走出教养男孩的4误区

核心提示:误区:刚刚出生一个多月的小男孩已经开始东张西望了,但他很少专注妈妈,他大概不需要妈妈抱他。

1、多拥抱你的男孩

误区:刚刚出生一个多月的小男孩已经开始东张西望了,但他很少专注妈妈,他大概不需要妈妈抱他。

事实:男孩需要更多的拥抱。1岁半之前,怎么宠爱你的儿子都是不过分的。他看你眼睛的时间少,看起来好像更少依赖你,而且容易被别的事物所吸引。比起你的脸,他更喜欢看那些移动的物体。

但实际上,男孩大脑成长得比女孩慢,所以他们的情感比女孩更加脆弱,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他的肌肤需要通过触摸得到满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他更想让你带着他四处走,所以多抱抱他吧。

2、理解男孩的冒险行为

误区:男孩调皮捣蛋。带他出去玩,他总是喜欢做一些危险动作,比如登高、从高处往下跳。妈妈们因为担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们的行为。

事实:中国人传统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静,总是想办法约束孩子的行动。其实,你应该时时刻刻想到,我们的小男孩是远古时期的小猎人,他们需要广阔的空间和自由的行动,他们依靠运动和攀爬来健康地发育他们的大脑。

妈妈爸爸们不要束缚他。你需要在不干涉他的前提下尽量保护他的安全,并且相信他天生的空间判断能力。同时,鼓励你的小猎人多参加体育运动,多在户外奔跑活动,各种感官综合的经验带给他的是更健康的发展。

3、让男孩走进集体

误区: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出于爱护和安全考虑,很多妈妈不喜欢让小朋友到家里来玩,也不愿意让孩子到外面去玩。

事实:男孩天生是群居动物,他们生性成群,在群体中学会社交、学会爱、学会生活、学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并找到自己的归属。

如果男孩在孩提时代没有学会处理团体中的关系,缺少团体意识,将来就不懂得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可能和别人保持融洽的关系。他们寻找的是能让自己放松、能给他任务、能让他感到自豪的集体。

家长应该适当鼓励他们参与积极竞争的活动,比如体育活动,让他们从中找到自己是谁。家长也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在有挑战、感兴趣的氛围中学到能力、技巧和责任感。

4、理解男孩的固执

误区:一个2岁的小男孩一直想登上一个高高的童话城堡。但他太小了。妈妈告诉他你现在还不能玩这个。但男孩好像没听见,还在看城堡。妈妈硬拉着孩子离开。

事实: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尝试,这是睾丸素的作用。从襁褓期开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样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欢接受他人的帮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却不能够很快地接受,他还是要坚持不断地尝试。男孩子对自己情绪的处理,比女孩子缓慢许多。

这时,妈妈应该相信我们的小猎人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且给他足够的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他接受事实后,会自己离开的。而你硬把他拉走、或者强迫他接受你对他的帮助,才会使他产生真正的挫折感。

喜欢《帮你走出孩子反抗期的误区》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