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第一反抗期”的应对策略

10-08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第一反抗期”的应对策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孩子都上小学了,但是仍旧调皮、不听话、不爱学习、你说东,他偏向西。这根源追问起来其实是因为第一反抗期没有很好的把握。既然这样,那大家一起跟着我的思路认真往下看——

第一反抗期是针对2-4周岁的幼儿。回顾一下我们孩子在第一反抗时的情形:

1.你的孩子大约几岁时,你忽然感觉不听话了?

2.对孩子不听话?你是如何做的?是进行吓唬?打骂?置之不理?还是把孩子弄哭后,又怕哭坏,最终又去哄呢?

3.在你家庭里,你们夫妻在教育孩子观念上一致吗?有没有因为观念不一致而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4.你们夫妻之间和老人之间在孩子的教养方面,有没有观念上的冲突和方法上的不一致?

对于这四个问题,你们家的情况是怎样?面对这些问题,那我们要如何应对呢?这一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现象一般有:

1.孩子想尝试一切新鲜事物。

2.吃饭问题。

3.生活方面磨蹭。

不知大家是如何理解反抗之意的,我的片面理解是,在家庭生活中,一方对另一方不满意,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听。这正是2--4周岁幼儿身上体现出来的反抗。大家认真思考下,几乎2--4周岁的幼儿都会经历这些现象。如果我们采取打骂,那终是无法解决这些现象的。那这是为何呢?

下面是老师分析的四种原因:M.yJs21.Com

1.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们回过头想想,当孩子一生下来时,完全就是一张白纸,在婴儿期孩子只会用笑和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没有其它情绪表达,而我们也只是初略孩子的情绪想法,靠我们平时的观察来猜测宝宝想表达的意思。到宝宝2周岁基本很能说了。(不过我家培洪说话就比较晚,2周3个月才开始说话耶,当然开口后,很快就能说得很流利了)会用语言表达后,宝宝都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加以表情,说出的话显得比较夸张,而我们大人却觉得好玩。老是以笑来应对宝宝,其实这种方式是错误的,我们应该主动引导孩子的表达。

还有就是大家抱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孩子能表达后,就想让孩子开始识字。其实这个时期是宝宝最佳的口语期(0-3),我们只要每天对着宝宝说话,他就能成句成句地学会。这时的记忆力也是相当好。还有我们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就是,当宝宝说要某一事物时,当你给他后,他又不要,不知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是为什么?只要是细心的家长,一定都会知道这么大的宝宝,在用词方面还用得不准,所以产生了答非所问,他要东,你却给了他西,孩子自然就会有情绪,而我们又不理解孩子的意图。脾气急燥的家长,这时就会有情绪,甚至还打孩子,这样亲子矛盾就来了。家长情绪失控时,我们不妨冷处理,细心观察一下,而不能用传统观念,对于第一反抗期的宝宝来说是无效的。

2.家长忽略了游戏心理。

经常看到孩子吃饭,满地跑。其实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要跑?是不是我们先追他,他才跑。孩子还以为我们在和他玩游戏呢?所以这不能怪孩子,只能从自身找原因,吃饭对于一个1岁半以后的孩子,如果饿了本能就会用手去抓东西吃。而我们却老是怕弄脏衣服及地板,剥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培洪妈就是这样,不过我当时最讨厌孩子边走边吃,我是让培洪一边吃一边看电视。这方法自然也是错误的。)只要我们了解到宝宝刚开始时都是用手来协调动作,宝宝一般用手感知会持续2个月,然后用勺子开始模仿我们大人的动作,手和嘴正在协调配合吃饭,刚开始也许会把饭打到脸上,额头上……当我们意识到这是宝宝成长中的必须一课时。相信我们的年轻家长们都会满心欢喜看着宝宝这一巨大变化的。可现实中像我一样的人还是比较多,包办代替了孩子的本能。(终归还是观念在作怪)

我们当家长的要有心理准备,你要如何喂养你的孩子?孩子不爱吃饭,有没有想过为何不爱吃?所以我们家长在遇到情况时应该站在那先观察、琢磨一下,想想招。怎样在我们大人的序列中找到节奏感、责任感。如何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来引导?

3.单向思维。

经常看到这一时期的宝宝,护自己的玩具现象。老师给这总结了一句话:“宁要玩具,不要友谊。”其实大家细细思考下确实如此,有时家里来了小朋友,是不是经常看到孩子不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如果大家知道这是这一时期宝宝的现象,就不觉得奇怪了,这时候我们只要用其它新鲜的东西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一般就可以了。这当然也需要我们的方式方法。所以对于我们家长朋友学习是很必要的。

4.隔代教育的影响让孩子学会说“不”

对于这个问题,绝大部分家庭都经历过,如果我们试图给宝宝养成好习惯,那必须要有约束力。如果在父母这边建立好了好习惯,老人那边却破坏好习惯。这不难理解,因为我们和老人之间在观念和方法上不一样,所以我们就得在这上面作文章。才不会让孩子生活在夹缝中,让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那么我们年轻的父母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1.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告诉孩子“我需要帮助”

当遇到你叫宝宝吃饭或者其它什么事时,如果宝宝专注于他手上的事,这时你如果叫了二遍,宝宝还是没有反映,这时你就不要再说第三遍了,这时候的宝宝他只专心做自己的事,而完全没有听你在说什么,所以我们就没必要再唠叨了。我们可以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一起关注宝宝手上的东西,这时,宝宝感觉到你来到他身边,会抬起头看你,你就可以面带微笑,用眼睛看着宝宝的眼睛,用温和的语气,简洁的语言对宝宝说:我需要你的帮助。对于这么大的宝宝,是很愿意帮助人的,当帮你做后,你对他说一声:谢谢。那效果就更好了。不过,切忌不要用命令的语言。对于小一些的孩子,你用命令的语言可能性有作用,大一些的孩子就会反抗了:你为何自己不做?所以一定得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2.制定家庭规则:

很多家长都习惯于对某一件事,唠叨个不停,而忽略了制定家庭规则,这对于培养良好的习惯是非常不利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庭教育中,大家必须得关注规矩,当然这规矩需要全家一起总动员,不能只是孩子一人执行,这样孩子是不会遵守的。

我们已经知道,这时期是处于游戏亲子沟通,对于,那些愁于宝宝每天吃饭困难的家长们,你是否了解了宝宝在幼儿园的就餐习惯。我们可以和幼儿园一样进行分餐制度。为什么会有5+2=0这个说法,就是因为孩子在幼儿园5天养成良好的习惯,周末2天在家,被父母破坏,又归为0了。所以说,根源还是在我们家长身上。我们应该在饭前和孩子商量规定好。吃一餐饭的时间是多少?到点了没吃完就收碗筷,等到了规定的时间,就一定得执行,这样孩子经历几次后,就明白,不吃妈妈就收走了,中间又没零食吃。自然就会认真吃饭了。还有一点就是,在吃饭时,不要一家人的眼睛都盯着孩子,这样过份的关注,会打乱孩子吃饭的就餐氛围,只有建立良好的就餐秩序,同时有饥饿感,良好的饮食习惯才会形成。

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老是唠叨个不停,这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在和孩子交流时,要眼睛看着孩子眼睛,告诉孩子,你想做什么?或者让孩子做什么?尽是用简洁易懂的语言。

3.巧妙运用注意力转移法应对孩子的单向思维。

“第一反抗期”的宝宝对一切东西在他的眼里都感到新鲜,比如,经常看到宝宝把东西放到嘴里,这其实是宝宝通过嘴来尝试这个东西,找下感觉。接着通过手来握、捡、放等肢体协调动作。如果,这时家长不分清红皂白就上去抢孩子的东西,或者用武力来解决,这是徒劳的。这一举动还有一危害就是,把孩子的好奇心、观察力给阻断了。好奇心一旦没了,想像力也就没了。如何避免呢?就像很多人觉得孩子把东西放到嘴巴里脏、不安全。可这么小的孩子却不懂安全不安全;脏还是不脏。这只有在事前先进行家里安全教育和室外教育。并制造孩子探索世界的环境。让孩子在这一时期充分发挥他创新思维的发展。

千万不要忘了这一时期是宝宝单向思维时期,所以可以用其它新鲜事物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异常信号及父母的应对策略


父母如何洞察孩子身上的异常信号,并加以有效引导,以防患于未然?

一、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

这是他们各种情绪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心理学家阿德勒和杜莱克斯认为,他们无非想要:

·被爱与被接纳

·有安全感

·有归属感——融入某个群体

·自己的所作所为受人肯定

·逐步迈向独立,担负责任及做决定

当孩子感受不到这几点时,他会有负面情绪,如变得消沉,进而可能会产生不良的行为或异常行为。

当父母亲不认同孩子们的情绪时,会发生什么呢?孩子就有一种羞耻感,父母亲这样做等于把孩子的人格给切开了,分成了两半;孩子只是在学业上发展,而在情感上不让他们发展,压抑他们,如果是永久性的就会造成精神紊乱。

二、常见的几种不良行为和异常表现,及父母应对策略

1、引起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以引起注意为目的,通常你的感觉是烦躁、懊恼,然后加以提醒或好言劝说。在达到他的追求注意的目的之后,你的孩子也许会暂时停止这坏行为,但不久之后,他也许会旧病复发,以求得更多的注意,或另找一种方法来寻求你的注意。

案例:要睡觉时,六岁的佳佳一会要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又说害怕,不停地要让爸爸妈妈注意到她,连续几个晚上都重复发生同样的问题,父母被她搞得很心烦。后来父母了解到,原来佳佳是为了引起父母对她的关注才这样表现的。后来父母设法给予佳佳应有的关注和爱,也使她有足够的安全感。佳佳这些折腾就没有了。

父母应对策略

避免在孩子寻求注意时给予注意,在孩子没有预料到或在他无意引起注意时,给予正面的关注。不要有求必应,尽可能忽视不良行为,不要被激怒。

2、追求权力

追求权力的孩子通常会令你生气,让你有被激怒的感觉,你感到你的权力受到挑战。陷于权力争斗的孩子好辩,爱与人作对,结果不是你硬要他服从,就是向他投降。有时你也想摆平或打击孩子,如果你投降,他的目的就达到了,不再有不良行为。

案例:很多父母在孩子吃饭这件事上很头痛,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想尽办法,软硬兼施地强迫孩子,甚至不许他离开座位。有时父母或爷爷奶奶在屁股后面追着孩子吃饭,每天都重复着,爸爸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减少孩子的零食,吃饭时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吃,时间到了,让孩子去玩,中间饿了只给果汁,不给零食,孩子终于了解吃饭再也不能达到权力争斗的目标,而同时孩子也必须忍受不吃饭所带来的后果。

父母应对策略

一般是从冲突中退出来,不要与孩子继续争斗或向他投降,也不要生气。可能的话,让孩子经历一下不良行为或异常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如果你忍一忍,不和他正面冲突,事后请求他帮忙、询求他的意见和建议,使他成为你的同伴,那么他就没有人可以作对了。

3、报复

寻求报复的孩子要的是跟你扯平,因为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通常父母对这种报复行为的反应是感到伤心难过,当父母生气或想摆平时,孩子可能会发觉自己斗不过父母,因而转移目标,开始报复。

怀有报复心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可爱而受到伤害。有一点需要注意,幼小的婴儿通常不会以报复为手段,他们有时是因为生气而表现出越轨的行为。

当孩子在你面前说:“你不是我的好妈妈,你对我一点都不好”,甚至说:“你不配做我的爸爸。”这些话让人感到很伤心,随之而来的是气愤。这就是孩子在以报复的方式和你抗衡。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爱和接纳,他们就到外面去,故意报复你,他们知道父母最不喜欢什么,如果你不喜欢他们吸烟、喝酒,或穿奇装异服,他们就故意这样做或这样打扮来报复父母。

父母应对策略

不要以伤害回报孩子,要打破报复的恶性循环;如果你做错了要道歉,试着想办法与孩子建立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因为寻求报复的孩子极需要被爱。

4、表现力不足

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是要父母对他们放弃希望。你觉得失望,无助,对孩子消极以对,最后完全的放弃,认为孩子真的无可救药!

案例:文文的父母对她的期望非常高,因为父母都是高材生,希望文文也能像他们一样,受人尊重,将来长大了更优秀。

文文觉得父母因为太优秀了,就觉得自己永远也达不到像父母那样,因此很自卑。当文文问妈妈数学题时,妈妈给她讲了好几遍她都没有明白,妈妈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还不明白,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也许数学对你来说太难了,你不是学数学的料。”于是文文说:“你说的对,妈妈。我真的不是这块料。”

父母应对策略

父母一定不要放弃表现力不足的孩子,否则他们会自己放弃。要停止所有的批评。关注所有的努力,无论多么小的努力,父母都要争取帮助孩子。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能力,多给予孩子鼓励。

最后一个父母应对的策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集中精神先改变我们的行为。同时改变你对孩子不良行为和异常行为的反应模式。除非父母们愿意花时间和努力同孩子们一起来建立积极的关系,否则任何的指导和训练都是没有效果的。

孩子第一反抗期你知道吗?


过了周岁,很多父母隐隐感觉到:孩子不太好带了。

的确,随着孩子运动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发强烈,依个人偏爱而喜恶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抗拒行为的逐渐凸现。其实,这是每一个孩子在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必经之旅。

孩子出生十三、四个月后,身心发展的速度一路飙升。当孩子具备独立自如的行走能力后,就会厌倦襁褓中的享受,而憧憬着独闯天下。当他能够理解和运用人称代词“我”的那一刻,就会告别“顺从”,起草着自己的“独立宣言”。这一阶段,他一反常态执拗、任性、甚至强硬。在他的成长词典中,“不”成为运用频率最高的单字。这个时期我们通常称之为“第一反抗期”。

矛盾冲突源自何处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想了解和想尝试的事非常多。他们愿意更多的挣脱大人的看管,独立去“探索”环境中每一个“小儿不宜”的角落。

“什么都动”是很多看护人对这个阶段孩子行为特点所下的结论。接近1岁半的孩子越来越热衷于“扫荡”和“清野”,他要检验从成人的活动中所“看”到的经验,他要模仿、再现父母身心投入的“游戏”:拿起小锤敲打易碎的玻璃茶几,把鸡蛋磕破在地上用手涂抹,踮起脚尖搬倒书桌上爸爸常用的墨水瓶……由于经验、阅历的局限,常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告终。

“越不让动越要动”

是很多父母总结出的孩子和家长“分庭抗礼”的基本特征。他可以把一卷卫生纸拽至穷尽,满脸洋溢着兴奋;他会打开低矮的柜门,为能倒空所有的物品而沾沾自喜;他有办法爬到矮家具上,翻出父母特意束之高阁的宝贝欢呼雀跃;他能跨越人障,直面挑战电源、煤气灶、饮水机而义无返顾……

此外,这个时期的孩子能不断向看护人提出强硬的挑战。在与父母的抗衡中,他积累着“攻守”经验,了解到父母的处世原则:妈妈要把孩子放在地上让他自己走,孩子常会把双腿盘起脚不沾地,像条毛虫吊在空中,当爸爸妈妈不肯再抱的时候,他会蹲在地上,因“腿腿疼”而寸步难移,假如父母真不让步并且身先士卒走在前面,我们的宝宝经过“痛苦的抉择”也能后来居上……在与成人的对恃里,孩子体验到自身的坚持和退让,能对他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结果。胜利使他获得成就,同时也留下深刻的经验记忆;失败使他失望,但同样会鼓动他重组经验再次突围。所以我们说孩子“第一反抗期”的这种“反常”变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逻辑混乱”和“行为失控”,而是他长大了,大到想向我们证明:他有自己的主张,他能做很多的事情,他必须实现更多的需要。他不断的通过形形色色的“反抗”告诉我们:他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就像爸爸妈妈那样,要对别人提出要求,要让别人受到自己的影响和牵制。

用孩子眼光来看待

作为父母搞不懂:为什么当宝宝要长大时,现有的和谐、宁静会常被冲突、恶战搅得一塌糊涂?

用孩子的眼光看事物,就能理解一个倾心追求独立的孩子,在成长中时时处处所遭遇的沮丧与烦躁:当他打开一个装满各色衣物的矮柜,想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大人把柜子锁了起来;他漫步到厨房,抚弄着炉灶上的旋钮,想看看是否也会使它亮起火光,被警觉的妈妈抱开;他拽着台布想爬到桌子上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大人会板起面孔生硬的批评“不乖!”……他会走、会爬、会登高,可英雄无用武之地!周围有那么多令人兴奋激动的机会,却每每都被扼杀在动手之前!为这些孩子就有100%大发雷霆的理由。假如我们被还原成80或90cm高的幼儿,相信也会成为他的同盟。

深入分析,我们能理解尝试独立的孩子,那些难以运用语言表达出的失落和不安。孩子在日益增多的行为规范和自然法则的约束下,在败多胜少、四面楚歌的探险历练中,逐渐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时时被失望、害怕和孤独围追堵截着:那天,他像爸爸那样一只脚踏上矮椅,却被重重地摔在地上,号啕之中全是对疼痛的愤懑与不解;一日,他像推积木一样把茶杯推下桌子,杯子莫名其妙的粉碎了,让他第一次品尝到自卑无奈的苦涩。他好想控制身边的事物,但却左右不了它们的发展。为此他慌恐、疑惑、茫然……由于语言能力的局限,孩子无法通过与成人的有效沟通,释放成长过程中遭遇到的心理重压。这么多的孩子表达不清的委屈凝聚成焦虑与不信任,面对父母的一切安慰、要求,他都可能会大声说“不!”,面对父母的关爱帮助,他会拒绝接受,而要“我自己来”。

心理学家的分析

孩子成长一定要有这个“反抗期”吗?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通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渐进式的变化,但在某些特定的转折时段内,儿童在成长中的心理矛盾会高度激化,对这种激化疏导的方式不同,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从而引发飞跃式的正、负两极变化。研究者据此提出了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定阶段内,存在着转折期、危机期、对抗期等不同称谓的学术观点。如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发展要经历8个“危机”,而在孩子出生后的头3年里就要经历两个危机的挑战。还有的学者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中,典型的行为突变有两三岁的反抗执拗,七八岁的心理平衡失调,十二三岁的消极、违抗性等等。特别是由于在以上各阶段内,父母通常会由于儿童的对抗、逆反等极端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恶化,往往不经意间,就严重影响着孩子今后整个人生的和谐发展。

但是,更多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同样证明: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必经阶段,但“危机”并非必然相随。只要父母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策略应对,就有可能变第一反抗期为第一发展加速期,为孩子的心智水平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支持、促进。

宝宝反抗期的原则和策略详解


帮助宝宝度过反抗期的原则

尊重孩子,让孩子有权力做出他自己的选择。

处于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欢大人居高临下地吩咐他做这做那,哪怕孩子自己也明白大人这样提议是为他好,孩子还是摆出一副完全不合作的态度,这时,你可以把自己所企盼孩子接受的几种可能摆在一起让他选择。孩子在你规定的范围内行驶了自主权,既表现了他的独立性,又往往能心甘情愿地顺从你的建议,双方皆大欢喜。要是孩子的个性特别犟,已经在反抗中尝到某种乐趣,爸爸妈妈也不用点破他,不妨顺着孩子的心思,反着来要求孩子,说不定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今天下雨,想让宝宝穿上雨鞋,爸爸妈妈可以倒过来跟他说:“今天不要穿雨鞋哦!会把漂亮的雨鞋弄脏的!”爸爸妈妈的“反其道而行之”,使得幼儿的“反抗”正好可以“负负得正”,最终能够达到原先的目的。

巧搭梯子,让孩子自然下台。

孩子有时是为了逞能而耍犟,最后又发现让他独立去做某件事,大大超出了他的能力,孩子就被沮丧所笼罩,此时,年轻爸妈千万不要摆出“兴灾乐祸”的样子,这会大大伤害小孩的自尊心,这时,最好的做法是要顾全他的面子,帮他“搭梯子”,让他体面下台,事后再帮他分析成败的原因,帮他把做不好的事分解成几步,降低做事的难度,再与他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做多了,就可以大大增加孩子与大人的合作意识,让不必要的“不合作”降至最低。

因势利导,不要破坏孩子情绪。

孩子玩得高兴的时候,父母打断而要求他做他不情愿的事,这正是引发孩子对抗的导火线,在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时,要在各项活动之间安排“缓冲期”,因为幼儿不比大人,很难在三五分钟内从他沉迷的事情上把注意力转换过来,因此,要是你想让孩子照着你的时间表走,起码提前一刻钟就要“预告”,让孩子提前有心理准备,再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让他配合你,他的反抗欲就来了个“软着陆”。

帮助孩子度过反抗期的生活策略

妈妈们都知道,孩子的反抗欲一旦被激发出来,要平息它可不是那么简单,因此,要是孩子的坏脾气已经给你造成很大的困扰,调整一些生活起居的细节也能让孩子放下对立、紧张的情绪。

尽可能避免让孩子沮丧的情形:例如,给孩子买的玩具,应适合他的年龄特点,太复杂的积木和拼图很容易让小宝宝脾气暴躁,因此,看到孩子将积木或拼图的“零件”无理地扔出去,应该想一想,是不是应该给他换一点“简单”的玩具。

培养孩子有规律地做事,让孩子刚学步时就养成一个好习惯:做事分步骤,有条不紊,这样他们才能尽可能做到心平气和。

鼓励孩子睡午觉,孩子若是睡眠不足,脾气也会焦躁。这么小的孩子贪玩,很少主动表示“困了”,“要睡觉”,父母要及时提醒他。

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如果你感觉到孩子的情绪越来越紧张,这时可以放些音乐跳跳舞,或者马上带孩子去户外做游戏。

杨杨2岁多了,妈妈发现她现在变得不听话了。以前父母说什么是什么,现在可好,动不动就和妈妈唱反调,你说东他就说西;让她不要去摸鱼缸里的小金鱼,她偏捞金鱼玩;不让她钻到床底下去,她偏钻进去;路遇熟人,让她开口叫人,她偏扭过头去一声不吭;让她去睡午觉,她却赖在电视机前不肯走;洗澡水都凉了,要让她当出浴小公主,她死活不愿出浴缸,最后都冻感冒了,把妈妈气得够呛。有人告诉杨杨妈妈:你们家杨杨进入“第一反抗期”了!

专家点评:爸妈不妨用体会生活的态度来理解“宝宝的反抗期”。随着宝宝个体的成长,身体力量与能力的进步以及语言的发展都促使年幼的宝宝有了更多自我探索的机会,当他能依靠自己的感官、思维以及基本的交流能力与这个世界互动之后,面对成人的要求与指令的态度自然不同——他确实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与兴趣“sayno”了。由此看来,在当今世界不再做专制的父母,并非是从青少年的青春期开始,而是新手父母就要学习的“父母课程”了。

宝宝撒谎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撒谎是每个宝宝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种现象,宝宝撒谎与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认识能力相关,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幻想性撒谎

3岁内的宝宝无法分清想像与现实,常常把想像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来描述。他们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像加工,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他们也可能把自己的愿望施加到某件事情上,把本来不存在的事情说得跟真的一样,但是又漏洞百出,这只是他们通过想像表达自己愿望的一种方式。他们的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带有非常明显的幻想痕迹。

被动性撒谎

宝宝天性想要做好某件事情,获得妈妈或其他自己喜爱的人的赞赏。当他们做错事情后,会因为担心受罚而说谎。其实,宝宝天性纯真、直率,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的意图,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不会控制自己探索的欲望。但当他发现自己的诚实引起了妈妈的不满甚至是责罚时,为了逃避宝宝就会尝试说谎。尤其当宝宝说谎后成功逃避责罚时,他们的说谎行为就会得到鼓励。

行为性撒谎

有些被父母娇生惯养的宝宝,习惯于一切玩具、食品都归自己所有。他们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都有可能悄悄地把它拿回家。为了怕妈妈发现而失去这些东西,宝宝也可能编一些想像的小谎言来让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加合理。

四大策略,将谎言转化成智慧

可能妈妈们没有想到,在宝宝的谎言背后还孕育着智慧种子吧!

对宝宝而言,撒谎,尤其是幻想性撒谎是他们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最好见证。只要妈妈根据宝宝撒谎的情况分别对待,并进行恰当引导,宝宝的撒谎就不再是令妈妈头痛的问题。相反,利用宝宝的撒谎行为,妈妈可以培养出一个更加充满想像力与创造力的聪慧宝宝。

策略一:正确对待宝宝的撒谎行为

撒谎的过程其实就是宝宝想像与创作的过程,它对培养宝宝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当宝宝像露露一样撒谎时,妈妈千万不要训斥他:“露露,瞎说什么呢?你哪儿有芭比娃娃?”聪明的妈妈会说:“宝宝,你没有这样的芭比娃娃,但是你确实很希望有一个这样的芭比娃娃,对吧?你的想像力真丰富!你再想想,你想要的芭比娃娃还能做些什么?我们来编一个芭比娃娃的故事好不好?”如果妈妈策略指出宝宝的问题,同时宽容对待宝宝的幻想性撒谎行为,并对他们的幻想性撒谎行为进行诱导,宝宝就会在诱导下摆脱错误的撒谎行为,并大胆地想像与创作。如果发现宝宝有幻想性撒谎行为,妈妈千万不要因宝宝撒谎而训斥他们。要知道,这样的处理方式极有可能扼杀一个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策略二:给宝宝创造更多的幻想性“撒谎”机会

比如,宝宝对妈妈做饭的事十分好奇,那么妈妈在跟宝宝玩耍时可以来一次幻想性“撒谎”竞赛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激发宝宝的想像力,挖掘他们的语言智能。妈妈一边假装做各种洗菜切菜的动作,一边对着宝宝唠叨:“现在我要给宝宝做饭了,我把茄子洗干净,咚咚咚咚切成丝,给宝宝做个鱼香茄子煲……好了,鱼香茄子煲做好了,现在该宝宝给妈妈做好吃的了”。于是,宝宝会在妈妈的诱导下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妈妈或家里其他人做出很多的“美味佳肴”来。

策略三:让责罚变得更策略些

当宝宝做错事,为逃避责罚而撒谎的时候,妈妈不要如临大敌般地对待他们。这样会给宝宝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不见得能立竿见影地改变宝宝的撒谎行为,相反还可能让宝宝更加依赖撒谎来逃避责罚。聪明的妈妈可以利用宝宝的这次错误做点别的文章,既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又不失时机地利用撒谎行为开发宝宝的智力。比如,妈妈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宝宝的错误,温和地提醒宝宝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然后再给他们提出要求:你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弥补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免于惩罚,比如编一个自己想像的故事等。

策略四:给宝宝一次设法补救方案的机会

如果宝宝发生行为性撒谎,妈妈一定要相信宝宝会改正错误,并可给宝宝提供一个设想补救方案并实施方案的机会。这样,既可以让宝宝自省,同时也可通过给予宝宝设法补救方案的机会,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养成自己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习惯。比如,宝宝拿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回家,妈妈可以让宝宝自己思考,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错误?聪明的宝宝可能会想出很多方案,如把玩具还给人家并道歉;把玩具还给人家的同时,把自己的玩具借给人家玩;把玩具先还给人家,然后再与人家商量,说服小朋友把玩具借给自己玩一会儿等。如果宝宝想不出方案,妈妈可以给宝宝一些提示:“菲菲的玩具被你拿走了,她会很难过啊,你怎么办她才不会难过呢?”

爱说谎的宝宝更富于创造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般,宝宝从3岁开始就会说谎,到小学二、三年级时,谎言最多也最严重。

但说谎是每个宝宝的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站在宝宝智能发展的角度来看,宝宝动辄说谎妈妈也不必过分担心。因为,心理学证实:说谎者必须具备将自己未曾体验的事,说得像确有其事的能力,这表示他们具有将语言与行为分离的能力。也就是说,善于编造谎言的宝宝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证实:会说谎的宝宝比不会说谎的宝宝创造力高得多。

因此,如果听到宝宝说谎妈妈千万不要大声斥责,这样的态度可能会剥夺宝宝创造和思考的机会,对宝宝的智力开发与心理发育造成不好的影响。妈妈惟一需要做的就是采取适当的方式正确地引导宝宝,让宝宝的撒谎行为拐个弯,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帮助“反抗”幼儿度过反抗期


在宝宝成长过程中,当听到自己的“小尾巴”对自己说“不”的时候,我们的妈妈不要有受伤或者失败的想法。

孩子的否定行为表明孩子开始产生自主意识,试图了解周围的环境,建立自己的好恶观念,表达个人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表现为孩子对妈妈的话说“不”。虽然孩子有“自我主张”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如果妈妈处理不好,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孩子产生反抗心理的原因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开始形成自己处世的观点,并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这时,身体和动作的发育使他们可以通过动作表示反抗,抵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虽然,独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但父母不要忘记,两岁左右的孩子还太小,不知道行为的后果,不能预见可能发生的危险。因此,除了保护好孩子的安全外,父母还应教他们学习考虑他人的感受,重要的事情一定得和父母商量。

二、怎样的反抗表现是“正常”的

在孩子独立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以下种种事情:

1、拒绝父母的要求;

2、和父母唱反调;

3、不理睬父母;

4、不要父母搂抱,不和父母亲热;

5、不呆在父母身边,从父母身边跑开。

从孩子一岁开始,这些事情就时有发生,在两岁左右更加频繁和激烈。这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功能没有发育完善,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因此不能完全执行父母的意思,而且,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所以,在父母会感觉,孩子是和故意他们对着干。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又会变得很“乖”,3-5岁的孩子记忆力增加,思维能力增强,他们通过倾听和使用语言来学习更多的东西,也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三、帮助“反抗”幼儿度过反抗期

父母一定要记住:反抗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有通过父母的帮助,孩子才能顺利度过反抗期:

1、情绪紧张的孩子更易反抗

在孩子疲惫和饥饿的时候,就该让他们休息或者吃一些平常喜欢的零食,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而不是教他学习新东西或做事情。

周围环境的变换也会让孩子紧张,反抗心理加重。比如,当孩子生病时,通常他们的情绪很低落,容易和父母对着干,这时父母应理解孩子,在他生病的时候不妨多宽容他们一些。

2、保护孩子的安全

孩子的危险意识不强,因此,他们会做出一些可能会产生危险后果的行为,发现后,父母应立即制止,然后你要好好地和孩子沟通,让他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比如说,孩子在大街上跑得非常高兴,但可能被车子撞倒。你要告诉他:“妈妈不能让你在大街上跑,因为这里车子很多,如果被车子撞到,会受伤,非常疼。”

3、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举例告诉孩子,询问与命令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比如“把书拿给我,好吗?”和“把书拿给我!”。还有,告诉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例如你想要孩子小心一点,你可以说“轻轻地拿起那个杯子”,不要说“不要把杯子打坏!”

4、父母的要求应合理

对小孩子来说,让他跟小朋友交换玩具比让他无偿地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更容易。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要求,但不能纵容他的不良习惯。如果你遇到孩子在超市里大吵大闹地要蛋糕,不要因为周围人的目光让他得逞。你可以把他带出来,用平静的语言告诉他:“因为你的表现很差,所以妈妈不能给你买蛋糕。如果你想吃蛋糕应该对妈妈说。”慢慢地孩子就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5、做好孩子的榜样

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父母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让抵触情绪控制自己,特别是在孩子面前。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确实毫无原因地产生抵抗行为,不要因为觉得烦而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这样做对孩子、对你自己都是很好的选择。

四、出现问题后怎么办

比如易怒、情绪低落都是孩子不可避免出现的一种状态,但孩子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就属于不正常的现象了。因此,当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确发生问题时,最好的方法是及时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士的帮助,千万不能听之任之。

宝贝入园困难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汇总


整理了关于宝贝入园困难的心理分析及日常知识,希望对宝妈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序号标题1孩子不愿去幼儿园家长该怎么办点击查看2孩子不喜欢去幼儿园的原因点击查看3分解孩子不喜欢去幼儿园的对策点击查看4孩子一定要去幼儿园的原因点击查看5送孩子去幼儿园一定不要迟到点击查看6把孩子送去幼儿园的最佳年龄点击查看7如何观察孩子上幼儿园后的心理变化点击查看8六个细节判断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点击查看9幼儿园一天生活标准参考点击查看10幼儿园一天生活规律训练点击查看11幼儿园暑期生活指导点击查看12长假后宝贝不愿意上幼儿园该怎么办点击查看136大招教您解决孩子长假后不愿意去幼儿园点击查看14幼儿园给家长开会的技巧点击查看15幼儿园老师如何开好一场家长会点击查看16入园后的孩子家长如何了解他点击查看17面对孩子上幼儿园有情绪的六大招数点击查看18上幼儿园以后宝妈应该如何教宝贝学识字点击查看19看已入园家长分享的经验点击查看20对幼儿园午睡管理的7个意见点击查看21正确解读幼儿园的含义点击查看22中班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愿意及对策点击查看23新生入园前的注意事项点击查看24宝宝不愿意去幼儿园的各种案例分析点击查看25节后宝宝不愿意回园的六大招数点击查看

青少年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


亲子关系不良是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常见问题,也是很多青少年心理障碍和疾病产生的促发因素和背景因素。在心理辅导和家教指导工作当中,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积累实践经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从青少年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

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当中,人际关系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诸多因素中,人际矛盾与冲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化的一种途径和表现,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起点是家庭。成年之前,父母是长辈中跟子女关系最密切、对子女影响最大的人,亲子关系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会陷入困境,需要心理辅导教师给与及时有效的帮助。

青少年亲子关系状况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研究方向。北京近期一项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子女对父母的态度让人吃惊:6.62%的孩子惧怕父母,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平淡。只有4.7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在回答“你很在意谁对你的看法”时,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同学或朋友,近30%选择老师,15%学生选择父母,4%左右选择其他长辈。在中学生的心目中,其重要关系人员依次是:同学或朋友、老师、父母。 亲子之间缺乏相互理解与沟通,超过三成的孩子认为父母并不解自己的真实想法。

亲子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引发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孩子心理不断成熟,要求独立自主,对父母的管教和约束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亲子关系紧张。

随着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个体对行为的独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独立支配自己的时间、独立选择朋友和度过闲暇的方式,希望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成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理解、尊重在其需要结构中越来越居于优势地位。

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进程:

(1)依赖父母:对父母依然保持着一种依赖的心理状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随着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眼界逐渐开阔,他们已经开始向往家庭以外的世界,向往成人式的生活。

(2)争取独立:青少年经常以摆脱对父母的依附标志着自己已经成熟。摆脱的方式可能是自我表白或是主动承担某些任务,当活动受阻时则可能采取激烈的方式与父母发生冲突。这是亲子之间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

(3)走向成熟:到了十七八岁,即将踏出中学的校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家庭和社会上逐步取得成人的地位。不过父母的影响仍继续起着作用,由于思维方式、观念看法等方面的差异,还会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

虽然研究发现青少年与父母推心置腹的程度不如同龄朋友,但是“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遇到问题时,依然选择与父母商量。但是因为缺乏适当的沟通渠道和方法,常常出现冲突和矛盾。

“代沟”是引发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矛盾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亲子两代人成长的背景不同,所接受的教育、生活阅历、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责任都不相同,其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会有所差别,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也难免会有不一致的时候。父母作为权威,势必要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教导。处于“心理断乳期”孩子,自我意识增强,有自己的打算,不愿意简单地接受父母的看法,不甘心事事听从父母的安排,不可避免地要与父母发生冲突和争执,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代沟”。

父母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影响主要是价值观和独立观念方面,然而正是在这一方面潜伏着双方可能发生的冲突。如果父母和高中生亲子间在价值观和理想上能够达成一致,就能发展相对和谐的社会关系。如果无法形成一致的看法,就会产生“代沟”,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拒绝把父母作为榜样。

不正确的家教方式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过度保护、过份溺爱和过于严格的家教方式,对亲子关系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过度保护下的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在内心向往独立的同时会缺乏信心和勇气,而且也无法摆脱父母的束缚,内心的矛盾和冲突非常激烈,难与父母和谐相处。过度溺爱的家教方式会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替他人着想,由于放纵而不尊重父母,一有不满之处就会大吵大闹,鸡犬不宁。过于严格的家教方式,会使孩子因迫于父母的威力而表面顺从,亲子之间心理距离较大,孩子在父母面前沉默,很少说真心话,要么表里不一,要么消极抵抗。

父母角色定位偏差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往往是全方位介入。在孩子整个人生历程中,父母都要充当重要角色,尽自己所能培养子女,为其设计美好未来,并一步步做好准备,打好铺垫。家长们关注子女的成材,并能够从早期教育入手,其实是家教理念的一种变革和进步,但是父母想要一直都扮演着主要角色就违背了心理发展的规律。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身体和心理都逐渐走向成熟,父母在他们生活中的角色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对青少年来讲,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父母仍旧发挥主要的作用,但是他们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对于自身的消费会有一些新的要求,但是经济上没有决定权,有些孩子会与父母产生强烈的冲突。在学业方面,父母会由“主角”逐渐演变成“配角”。学习是以孩子为核心的活动,而且随着他们的思想日渐成熟,对于自己的学业状况、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果等方方面面多少都会有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及应对策略,尤其是那些学习认真,成绩不错的孩子,家长过多的干涉只能收到相反的效果。

家庭气氛不和谐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父母之间感情不合,甚至经常爆发“家庭战争”,家庭中严重缺乏温暖和亲情。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孩子会缺乏安全感,甚至怨恨父母,希望远离家庭,从而导致亲子关系冷漠、敌对甚至破裂。

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很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单亲本身并非引发矛盾冲突、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诱因,关键是卷入事件当中的成年人的态度和做法,直接影响了亲子关系以及孩子成长的质量。另外双亲关系紧张的家庭比单亲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更大。

父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角度。

父亲既是教养者,又是纪律执行者、社会化指导者、职业的榜样和参谋或闲暇时间的伙伴,其作用不可或缺,然而现实生活中,父亲却在“淡出”家庭教育。认为男性主要应为事业而奋斗,提升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错误观念使一些父亲放弃了教育责任。

错误的教子观念和教育方式也会导致父亲失去教育权利,比如有些父亲的教育就是板着面孔训斥甚至打骂子女,侮辱孩子的人格,无视少年独立、自尊的心理需要,因而造成了父子关系紧张、扭曲甚至破裂。

针对亲子关系不良的心理辅导 ,要从父母和子女两个角度来进行。在众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技术当中,近年来逐渐上升至主流的“家庭治疗”最为有效。辅导教师或是咨询师组织家庭成员共同参与问题澄清、原因讨论以及解决方案的制订,通过促进家庭成员间良性沟通,实现辅导的各级目标,是很多基本的心理咨询技术的综合运用。

在辅导和咨询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总的说来,对于父母关键在于观念的调整,孩子则关键在于方法的指导。

在指导父母进行自我调整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

1、对子女期望值适当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属于信念价值动机,这种动机是父母价值观与教育观念的集中反映,它决定教子态度与方式,也直接影响亲子关系。适当的期望值才能够给孩子提供不竭的动力,过高或是过低都会降低孩子的学习绩效。

弗鲁姆(V·H·Vroom)的激励公式指出:激励力量=目标效价×期望概率。就是说,一个目标是否能对人产生激励力量,不仅要看该目标对社会、对集体、对个人的价值大小,还要看实现这个目标,在主观和客观上的实际可能性有多大,二者之积才是该目标所产生的激励力量。

家长需要全面了解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倾向性。 智力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只要努力就会进步”可以用来鼓励孩子不轻易放弃,但必须承认只有努力未必就会成绩优异。特殊能力往往被家长忽略,其实孩子将来的事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一些特殊才能。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予以尊重和接纳,轻视和否定会伤害孩子追求进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定要给孩子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尽量帮助他们发挥出自己最佳的水平。

2、运用有效沟通

代沟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接受正确的理念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代沟是可以跨越的。亲子之间的误解、矛盾、偏见和冲突都与沟通障碍有关。沟通障碍首先是由沟通层次过多造成的,父母轻易听信他人的传话,对孩子缺乏信任,往往不经自己亲自证实便对孩子产生误解,是导致孩子抵触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时刻强调自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是长辈,以不平等的态度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容易形成沟通障碍。

父母必须认识到沟通的首要原则是态度真诚。真诚是以真实、诚恳、坦率的态度与对方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得到对方的响应和共鸣,亲子之间亦是如此。

其次是尊重。当孩子有了自己的看法和选择时很需要父母的尊重,却经常被忽略,父母挑三拣四或完全否定会封闭与孩子的沟通渠道。

宽容和接纳也是一条重要原则。亲子间有冲突是正常现象,关键要看如何解决和面对。特别是对那些学业失败的孩子,因为孩子要走的路还很长,家庭的支持和鼓励至关重要,父母的宽容和接纳是最珍贵的礼物和重塑信心的力量源泉。

亲子沟通还需要家长提高主动性。青少年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和父母很亲近,无话不谈,内心世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封闭性特征。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的基础之上,需要提高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主动性,不能因为感到孩子的冷淡就对其不理不睬。

3、调整不当的家教观念和方式

专制、放任或是溺爱的家教方式必须及时调整,最适宜的是民主型的家教方式,亲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尽量以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调整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掌握合理的调整和变换节奏,最好拟定一个可行性计划,尽管很难做到让孩子难以察觉,也要保证能够被孩子接受。孩子已经十分习惯了多年以来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突然改变会很不适应,甚至惊讶、怀疑或是排斥,产生反作用。另外切莫半途而废,无论从眼前还是长远考虑,调整家教风格一定要有持久性。

4、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

加强自我提升

父母的自我反思和调整要考虑孩子的评价视角,一般来说青少年对父母以下几方面比较重视:

(1)能否理解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权利,以民主平等的作风方式与子女交往。

(2)能否对子女关心而不溺爱,严而有度,而非期望过高。

(3)父母感情是否融洽,彼此尊重。

(4)父母的个性特征。对于母亲,喜欢的特定是关心体贴、和蔼可亲和爱子女;最讨厌的是罗嗦、发脾气。对于父亲,喜欢的是关心帮助自己,事业心强和爱子女;最反感的是过于严厉和粗暴。

在辅导中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比如:和父母出现矛盾和冲突应该怎么办?可以提醒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识到父母是最亲的人,要懂得珍惜人间至真的情感,不能轻易伤害他们的心。

(2)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要因为处理不当而造成更严重的家庭矛盾和后果。

(3) 对父母要关心、爱护、理解、包容,不能一味地索取,只有真心付出才会有回报。

(4)与父母交流观点看法也要注意态度、场合、措辞、时机的适宜性。

通过有效的亲子关系心理辅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当事人学习与身边的其他人和睦相处,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可谓意义深远。人际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掌握运用得成功不但会提高生活的质量,还会促进学习与工作绩效,可谓一举多得。

孩子不听话,幼师与家长怎么办? 超详细的应对策略!


你是否经常被孩子折腾得头晕脑涨?你的孩子是否常常和你作对?你面对自己的孩子是否总是束手无策?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这里没有灵丹妙药,但却有许多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技巧。带您探究孩子不听话的种种表现、原因及应对措施,让您能正确且自如地面对孩子不听话的行为。

1现象

孩子“不听话”的不同情况

“不听话”,为人父母可能自觉不自觉地会使用这个词,但家长是否清楚,当您使用这个词时,不公平的指责就会在您心爱的孩子心里体会到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一、有的孩子好像很任性,想做的事必须做完否则就不行,做完之后才能按照父母要求去做别的事。例如:不看完动画片不吃饭。

二、有的孩子要求父母一起做游戏、聊天、陪他玩,还有兴趣盎然。否则,你不满足他,说不定就会出现家长不希望出现的“小动作”。

三、有的孩子你说什么他似乎总是很有理,不能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或者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做。

四、有的孩子似乎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看似听话,但却心猿意马,不能按时、按量完成父母的要求。

五、有的孩子似乎记性不好,丢三落四,告诉他怎么做,他可能一扭头就又忘了,总得让父母不断提醒。

以上几种情况出现时,每个家长或多或少的都会遇到,那么,孩子真的“不听话”吗?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2原因

孩子:我们不听话的20条原因

差不多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然而有些孩子就是不听话,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孩子故意与父母作对?还是一些别的原因呢?事实上,孩子之所以不听话,是有许多的原因的。现在我们将在孩子口中的一些原因列出:

1.他们对我提出的要求太高太严,我做不到。

2.他们曾伤害过我的自尊心。

3.我对他们不服气。

4.当时我的心情不好。

5.我根本不相信他们说的话是真的。

6.我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

7.他们经常打人,我反感他们。

8.我正在生气,心太烦,谁的话也不爱听。

9.他们对我说话时态度不好,语言不文明,不尊重人。

10.他们总拿我跟别的孩子比,我最不愿意听这些话。

11.我经常挨训,已经和他们形成对抗心理。

12.他们说的话是假话,我才不爱听。

13.他们说话太啰嗦,让我厌烦,我就赌气不停。

14.他们经常冤枉我,我很委屈,所以他们说话我听不进去。

15.他们总爱带一堆人来家喝酒,吵吵嚷嚷影响我学习,我很反感。

16.他们遇上不顺心的事总会拿我出气,所以我很生气。

17.家长每天看电视声音太大,影响我睡觉,所以我就和他们对抗,就不听话。

18.我说的话他们从来不愿听,甚至连我的解释也听不进去,所以他们说话我也不爱听了。

19.我觉得我已经长大了,不用老让别人管着我了。

20.所有的时间都让老师和家长支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时间做,我一点自由也没有,越听话越没有自由。

这些孩子的话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家长和教师应更多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3分析

孩子不听话行为“解密”

孩子的成长中是不是有各种不听话的行为呢?作为父母的您是不是也因此而伤神不已呢?看看我们为您总结的孩子不听话行为解密吧。

不听话行为1

顶嘴

4岁的儿子能说会道,你说一句,他顶你十句,且振振有词。比如玩具不收好就去看电视,我说:“不收好不能看电视。”他就说:“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我气得关掉电视不让他看,他就叫起来:“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专家解密:

孩子的话显然来自家人的版本。如果家庭崇尚民主,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民主的。此例孩子的话,可以说“句句是真理”,且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利,他的行为本质没有错,他知识欠缺尊重父母,但前提是父母也没有尊重他。

一对一支招:当父母对孩子有一个要求,而孩子反驳家长的时候,父母可以不再言语。事后与孩子讨论一个处理这件事情的方法,双方达成共识。

不听话行为2

批评就摔门

每次批评女儿时,她会在你面前“砰”地把门重重关上。

专家解密:

这是个模仿力强、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孩子。若处在良好家庭人际环境中,孩子的人际能力将得到卓越的发展。父母忽视家庭人际(夫妻之间、与长辈之间等)沟通或大人之间戏谑、嗔怪的行为,年幼的孩子看到的是表面,而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就学会了。

一对一支招:成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理解,多做正向沟通。孩子将很快学会并反馈给你。

不听话行为3

耍脾气

儿子玩起电脑游戏没完没了,我说:“别老玩,眼睛会弄坏的。”他头也不回地说:“你真烦,烦死了。”如果你和他讨论这个问题,就陷入纠缠不清的讨价还价之中,弄得我头都大了。

专家解密:

孩子嫌父母烦,是因为他必须停止玩游戏,且即使不停止也势必玩不成。而顶撞的言语是家人的版本。

一对一支招:好比玩电脑时间长了影响眼睛,是孩子已经知道的和你多次唠叨的。正确的做法是与孩子约定玩电脑的时间,并用闹钟或计时器予以控制。必要时父母轻拍孩子的身体给予提醒。平时,要特别表扬他如何有自控力予以强化。

不听话行为4

不理你

说好午睡起来去公园,可午睡时间到了,儿子还在玩,我们一遍遍催促他:“宝宝乖,赶紧上床,要不来不及去公园了。”可他就像聋子似的,毫无反应。

专家解密:

要看到很好的一面,注意力集中,并有很好的对策“不予理睬”,这样就不会被轻易干扰。时间是抽象的,幼儿普遍缺乏时间观念,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一对一支招:如给孩子有限选择“要么睡午觉,可以去公园;要么继续玩,不去公园”,视孩子的游戏内容而定,如果孩子的游戏内容难以暂时告一段落,则应允许其完成(不可随意打断孩子的游戏或活动,因为培养注意力也很重要)。

不听话行为5

用虫吓姐姐

儿子知道小表姐特别怕虫,他就会抓只蚂蚱甚至蟑螂放在姐姐头上,弄得姐姐尖声哭叫。

专家解密:

这是儿童的恶作剧,也是儿童的幽默。他要的就是“姐姐尖声哭叫”的效果。须知,幽默是智慧,幽默是乐观,不可粗暴扼杀。

一对一支招:常带孩子看幽默漫画,讲幽默故事,同时关照孩子使人生气、害怕的行为“不可以”。平时,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也可运用幽默的技巧。如孩子想去游泳不得而大哭,父母说“有个人哭呀哭,哭出两缸眼泪水,结果就在泪水里游泳了”,孩子会觉得很滑稽而破涕为笑。

不听话行为6

不断要新玩具

下班回家,儿子第一句话就问“给我买玩具了吗?他爸爸出差了,从外地打来电话,他抢过话筒就叫:给我买玩具。弄得家里玩具成堆,可儿子还是不断地说要买。

专家解密:

这样的孩子有很强的探索欲,同时喜欢新玩具,这也是孩子普遍的心理。但孩子真正在意的不是玩具是否“新”,而是一种“新”的玩法,这是孩子探索的需要。此外,这与父母购置玩具的特性也有关,如漂亮的玩家汽车只能开来开去玩,孩子玩两天就厌了;若是可拆装可变换造型的汽车,孩子就能反复琢磨玩。要是父母再加以引导和鼓励,孩子就更能玩出创意、玩出名堂。

一对一支招:多提供结构性玩具,让他们拼拼拆拆。引导孩子旧玩具新玩法或把废弃物当玩具,他也会兴致勃勃的。如把旧报纸揉成球当足球踢,孩子一定大为开心。

不听话行为7

故意做坏事,还做鬼脸

吃饭前让4岁的女儿放全家人的筷子,她却故意将筷子丢到地上,我骂她,她还自得其乐地向你做鬼脸。

专家解密:

有两种可能,一是不愿做,二是想以此引起父母的注意。特别是有客人时,孩子有时会感到被忽视,而故意“不听话”引起大人注意,即便是挨骂。做鬼脸,很可能是由此她偶尔做了,获得成功;父母因忍俊不禁,化气为乐,不再处罚她。

一对一支招:对她的鬼脸不予理睬,平静而坚决地要求地把筷子捡起来。若孩子坚决不捡,也不要坚持,自己处理好,饭桌上权当没发生这一幕。因为即使2岁的孩子也会产生内疚感。事后沟通,让她知道,生气时可以扔靠垫(不会摔坏);如果想要大家注意你,可以用语言表达,如“我觉得没人理睬我!”平时不要忽略孩子被注意的需要。

不听话行为8

缠人撒娇

女人常提出种种烦琐的要求并夸张地诉苦。比如说好上街要自己走,可到时她准会哭哭啼啼地说:“我脚痛,要背(要打的)”;睡前故事讲好该熄灯了,她又嚷嚷着叫我过去,一会儿说怕黑,一会儿想喝水,一会儿又哭叫:“要妈妈陪呀......”

专家解密:

早期母子依恋没得到满足,孩子就可能特别粘妈妈。

一对一支招:妈妈要注意主动亲近孩子,而不是在孩子粘你的时候才予以满足。如果必须由孩子粘你,你才注意她,那么,她就学会粘你。每天约定一个特定时间,让孩子知道这个时间妈妈属于她。如果,孩子总是处于不知妈妈什么时候会陪伴她的焦虑状态中,妈妈一旦被她“逮住”,自然就不肯放手。

不听话行为9

乖孩子换了一个人

5岁的儿子越来越懂事,常安静地自己玩或画画、看书,可欣慰之时,发现他又突然不听话了,嘟嘟囔囔地缠人,动不动就蹬掉鞋子跺脚,仿佛退回到2岁。我十分纳闷,那个“大孩子”哪去了?

专家解密:

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信号,“不听话”必有原因。请仔细回顾家里或幼儿园有无重大事情发生?幼儿表达痛苦、悲伤情绪的方式和成人不同,事发时,他们好像无动于衷,事后,当大人逐渐淡忘时,他们常以非正常行为表现出来,看起来像“换了个人”。特别是很乖巧的孩子,他们因为太听话,也更加容易受到伤害。

不听话行为10

当众大哭大闹

在超市排队付账,女儿看到架子上的巧克力,闹着要吃,我不理会,她就大声哭叫“我要吃……”,我感到自己被众人不赞成的目光所淹没。

专家解密:

巧克力对孩子具有特殊的诱惑力,抗拒诱惑不是容易的事,但自控能力可以培养。若孩子因哭闹而得到满足,他将学会以哭闹要挟你、控制你。

一对一支招:超市不是天天去的场所,带孩子去一趟,给他买块巧克力也不算过分。若肯定不能满足他,就不要带他去超市。

不听话行为11

要玩,不肯回家

每次带儿子去游乐场,他都哭着赖着不肯回家,弄得我们筋疲力尽。

专家解密:

这种孩子精力特别旺盛,玩性特别强或是平时玩得太少而玩起来不肯收场,这是人的天性。玩性正浓时让孩子离开,无疑需要巨大的意志力,请理解孩子。

一对一支招:让孩子尽可能尽兴玩。平时给孩子更多的户外运动机会,使其充沛的精力得到释放;提前告诉离开时间(如再过10分钟回家),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会取得较好的合作。平时,父母要强调并做到“说话算数”,还要夸大地表扬孩子如何遵守约定。

不听话行为12

霸道的孩子

在儿子眼里,玩具永远是别人的好。看到邻居家孩子玩什么,立刻追过去抢着要玩。别人骑木马,竟会把别人拽下来,自己骑上去。

专家解密:

若孩子2岁,这种行为属于正常,4岁值得注意,8岁就是霸道。说明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孩子自我中心没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仍然停留在2岁的水平上,认为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

一对一支招:态度坚决、口气平和地制止抢夺行为,但不能训斥打骂(不可以暴力对待其半暴力行为)。孩子哭,就让他哭一会儿。事后再就事论事讲道理。请给孩子温暖的关怀与理智之爱,这种氛围会让他不轻易动武,且不可事事以他为中心。

不听话行为13

罚站逃走

我制止儿子用石头扔小猫,说:“你想罚站墙角吗?”他仍旧扔。我把他拉到墙角,让他站好,但一松手,他就跑掉了。

专家解密:

不听妈妈的话,是父母造成的。给幼儿立规矩,只要父母认真,孩子是不敢轻易抵抗的。孩子第一次“跑掉”是偶然,但成功了,他就学会“跑掉”(操作条件反射)

一对一支招:家长树立威信,要求孩子的同时自己也要按照规矩严格要求自己。

4观点

现在的孩子难教育,怎么个难法?有孩子的人都知道:你让他这样,他非那样;你说一句,他有十句等着你;你批评他一句,他不是要杀人,就是要自杀;他们敢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家长束手无策。

其实,不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是社会、家长和孩子都变了,可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却没有跟上这种变化,不适用了,倾听一下专家的不同观点,当你再面对孩子的不听话行为,或许你会有不同的想法与感受。

给孩子一点不听话的空间

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一点自由的时间,随他怎么支配,不可以每一分钟都计算在内,分秒必争,紧迫盯人,这对孩子内心的感受非常重要。

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他便不觉得是被逼在做事。一旦他觉得有主控权、是他自己的决定,他心中就甘愿得多了。更何况,我们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也不见得就是最完美的,没有必要强迫孩子完全按自己的方式去做。

孩子慢慢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稍微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如果孩子完全照着大人的方式去做、一成不变的话,人类怎么会有创新出来呢?只要目标达到了,请给孩子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人类的文明就是来自不完全听父母话的孩子的创意上。

孩子不听话不一定就是坏事情

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经常不按父母和老师的要求去做,有时好像故意与父母和老师作对。

其实,孩子“不听话”并非坏事,而是独立性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都知道,孩子出生后要经过一次生理上的断乳,切乳与母亲身体的联系。但是在心理方面,孩子仍然与父母联为一体,需要父母与成年人的保护。他们表现出对成年人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比较听话。

而孩子总要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关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因此必须进行心理上的断乳。以心理断乳为基础,人的独立性和社会性发展才能完成。因而,心理断乳期孩子的“不听话”则是成长的必然了。反之,此阶段太听话的孩子则是问题的孩子。

在心理断乳期的孩子,最突出的变化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用心理学家依田新的话说:“自我的发现,使之产生追求独立的欲望,努力争取自己的解放,他们开始具有自己的目的,无论什么都想自己试一试,并且不要他人干涉。”此时,若是一味地横加干涉或者责骂惩罚,他们也可能会变得听话,但同时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则受到伤害,独立性的发展更会停滞不前。

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很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和老师过早的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孩子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听话的孩子并不是好孩子

温柔的母亲总是要求男孩“听话”,在家听自己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这样的“听话”男孩是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喜欢。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听话教育”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难以成大气候,反而那些调皮,有自己主见的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敢想敢做,大胆冒险,所以大多成为社会上的佼佼者。从科学的层面来讲,“听话”的男孩思考能力比不听话的男生弱,毕竟他只听父母和老师的安排,有时缺少主见,做事欠少果断,大多难有独当一面的气势。

5总策略

孩子不听话的十种对策

也是许多父母会问:孩子不听话时到底该怎么办呢?下面十个锦囊被认为是很有效的,建议您不妨一试。

1. 友善的态度—如果你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使用正常的音调与和蔼的态度的话,孩子会更有可能认真地听你说。

2. 暂时—在孩子一时无法接受你的要求,甚至与孩子发生争执时,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你可以说:“我不想现在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来谈论它吧。”

3. 教孩子道理—当孩子犯错误或行为无礼的时候,不要立即处罚他,应该以友好的口吻来教育他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和举止。“你玩完的玩具不应该随处乱丢,下一次请把它放入它应该放的地方,你的玩具架子才是玩具的家。玩完的玩具应该让它回到自己的家,就像你一样,如果你在外面玩完了,我把你丢在街上不让你回家,你觉得对不对?”

4. 讲话的出发点要积极—不要这样来对孩子说,“我要说多少次你才会去刷你的牙齿呢?”而应该说:“去刷你的牙齿,我想知道你什么时候能完成,我想看看你是否可以刷得很干净。”

5. 向孩子解释而不是威胁—当孩子向你说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你应该给孩子一种解释的权利,让他简短地解释他为什么需要做这件事,之后向他解释清楚这样做错在哪里,他有没有理由这样做,以及正确的做法。

6. 珍惜每一个机会—不应该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的不当行为举止上,其实每个冲突发生的时候,都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机会,你不要放过它,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因势利导教育你的孩子。

7. 给予激励—可以通过一些只语片言来激励你的孩子,通过合作的方式来鼓励他的进取,类似的话语有:“你看,别的小朋友都能做,你一点也不比他们差,你完全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对不对?”

8. 要有柔性—如果你的小孩问“在我们回去之前,我可以看完这一场表演吗?”如果你还有一些时间剩余的话,应该让出一些时间来给你的孩子。你应该尊重孩子请求的权利。

9. 摆脱武力威胁—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说:“你要是再这样,你就快该挨打了!”“还记不记得上次我为什么打你?”这种武力威胁实在是天大的错误,尤其更不应该提起以前给孩子造成的痛苦。武力威胁只能让孩子认为你是一个专制粗暴的家长,而越发拒绝与你合作。

10.因事制宜—教育的方式方法应该多样化,在发现孩子犯错误时,不要每次都用一种面孔、一种说理的方式,孩子会感到厌倦。你完全可以变换一些花样,因事制宜,尝试孩子能接受的各种方式。比如问题出现时先简单处理一下,后再有时间的时候再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去动物园、参观博物馆、郊游等等形式,结合看到听到的事物深入地阐明你要告诉他的那个道理。在冲突的当口,往往孩子不容易接受批评,但是在事后进行这种耐心的教育,孩子就容易接受了。

帮你走出孩子反抗期的误区


许多爸爸妈妈都感觉到孩子在1岁多以后,开始不太听话,有的爱发脾气,有的倔强,不知如何应对。那么,贾老师的小孙女在生活中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吗?作为一位早教专家,她道出了许多年轻父母因不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而出现的教育指导上的“误区”。

误区一:说话不注意小节

孩子会说话以后,成人一些无意识的话语或开玩笑,可能对孩子形成误导。

西西(贾老师的孙女)2岁时的一个周末,跟爸爸一起回自己家,西西想要吃糖,就说:“爸爸我想要一块糖。”爸爸担心吃糖太多不利孩子的牙齿健康,就说:“没有了。”西西不死心,说:“我估计还有。”按理说,2岁孩子能说出像“估计”这样的词语,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表达意愿,但西西爸爸却未意识到自己是在与一个正处于语言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孩子讲话,说了一句:“你估计个屎!”这一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脑海里。直到现在孩子快3岁了,当别人说到“估计”这个词,她还不能接受。前两天妈妈、姥爷和姥姥要带西西去游乐场玩,过去了几辆公交车,人都很多,妈妈说:“我估计一会儿就能再来一辆。”西西听了,说:“你估计个屎。”可见,虽然时间过了快一年了,爸爸一句不经意的话仍然在孩子脑海里留着深刻的印记,每到别人说起“估计”,西西就要带出“估计个屎”,后来姥姥和她商量,一致认为那样说太难听,大家用“觉得”、“认为”来取代“估计”了。所以,家庭成员在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正确礼貌的用语,不然孩子马上就学上口了,成人自己还未意识到孩子从哪里学来的,怎么变成这样了。

误区二:限制孩子的探索

反抗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会认为孩子是淘气、调皮。1。5-3岁是孩子独立意识十分强烈的一个阶段,家长要明白这一点,不应过多强调要孩子听话。孩子不听话时,有的家长就用暴力恐吓,把孩子的自我意识强行压制回去了,这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

以玩玩具为例,我国由于多年来经济不发达,一个玩具常常是老大玩了老二玩,老二玩了老三再接着玩,对玩具十分爱惜,不能破坏。在美国,一次教育专家讲座中谈到玩具时,指出他们的父母如果看到孩子对买回家的玩具小汽车如果三天还不动手拆拆装装,就会着急了,认为孩子不懂得探索。西西在家也喜欢拆自己的玩具。刚开始,遭到爸爸妈妈的反对,觉得孩子把好好的一辆警车的警灯给扭坏了。后来,在大人耐心询问下,西西说:“我想看看它为什么一打开就转,就亮。”姥爷给孩子解释了,这是因为警车下面有电池,电线把电传到了警灯上,一打开开关,警灯就亮了。从那以后,大家理解了西西的想法。当然,成人也不鼓励孩子无谓地破坏玩具,而是了解孩子对新事物有探索的愿望时,在大人的协助下,拆装玩具。这样即避免了对物品的损坏,同时又照顾了孩子好奇、探索的自我意识。孩子愉快,家里人也放心。

误区三:称孩子“说瞎话”

孩子到了2、3岁时,当自己的意愿与父母的要求不一致时,会说一些与事实不相符的话,这时成人会以为孩子是说瞎话。其实,这是孩子主观意愿的一种表达,不是存心说瞎话。在“非典”时期,回到家以后,人人都要洗手,换家居服。2岁多的西西也严格遵守这些卫生纪律,还时时提醒大人要这样做。也许因为天天这样都做,时间长了,孩子也有想违规的时候。有一天,妈妈领西西进了姥姥家的门后,西西说:“姥姥你看,我在外面玩儿的时候,哪儿都没摸。”妈妈一听急了,觉得孩子整个儿在说瞎话,就质问西西:“你再说哪儿都没摸!”西西也不示弱,说:“就是哪儿都没摸!”一看母女俩要起争执,姥姥接过话茬,让西西好好想一想。西西想了想说:“我是有一天哪儿都没摸,那是昨天和姥姥在外面散步,天下雨了,我和门口的贾奶奶问了好,就回来了。我这次和妈妈出去呀,天没下雨……我还是去洗手去吧,跟妈妈出去我摸外面的滑梯了,我记错了。”在经过了一翻回忆之后,西西修正了自己的论断,主动去洗手了。

可见,孩子在回忆表达时,会有记忆错位或以主观愿望代替事实的现象。父母不要一下断定孩子说瞎话,可以让孩子再想一想,或提供一些回忆线索,这样孩子就能逐渐辨明真相,避免和父母起争执。同时,这样也有利于保护孩子用语言表达的愿望。

误区四:单调重复的识字、识数

当孩子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的能力后,许多爸爸妈妈都热衷于教孩子识字或识数。然而,并不是每位家长都是天生的好老师,有的爸爸妈妈也许采用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孩子不太感兴趣,就认为孩子是不是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话。其实,孩子更重要的是在玩中学,在主动意愿下学习。

西西在家也受到识字的早期启蒙,家里的阿姨为了吸引西西识字的兴趣,告诉她:“把这些字念出来,就给你苹果吃。”西西认了不一会儿,就烦了,可阿姨却不想放弃,依然用食物为奖励。西西这时就不吃这一套了,哭起来。姥姥一问之下,知道西西是想玩一会儿汽车。于是让西西和阿姨商量,先玩儿一下汽车,再看识字卡片。经过重新安排,孩子学习的兴趣比以前提高了,哭闹也少了。因此,热衷于让孩子学习的父母应该注意方式和方法,发挥孩子的主动意愿,灵活安排孩子的学习、游戏,以达到良好效果。

误区五:强调孩子的弱点

孩子在2岁时会说话了,欢欣鼓舞的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礼貌大方,对人热情。但孩子有时偏不给面子,就是不愿意跟人打招呼。这时,成人会说:“这孩子怎么不爱叫人。”而且可能反复在孩子面前指出他这样那样的弱点。

西西有一段时间,也是出门后,不理睬人,不喜欢和人打招呼。家里人都有些急了,这可怎么办呢?姥姥看了,先给西西讲了一个《小帽与小狗》的礼貌待人故事,鼓励西西学习故事中讲礼貌的小花猫。然后和家里人打好招呼,不要总提西西“见人不叫”,“没礼貌”的事,减小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西西渐渐地由原来因害怕叫人拒绝出门玩耍,变为主动要求出门,见到楼里熟悉的奶奶也主动打招呼了。

因此,在孩子出现一些弱点时,家长不要因为着急而反复念叨,强化孩子的弱点。那样,只能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形成较大心理压力。可以淡化处理,孩子慢慢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孩子从1岁半到3岁期间,由于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对成人的建议和指令会有不听从,固执或不听吩咐的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抗期”。作为成人,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在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反抗”行为时,注意以平常心对待,不大惊小怪,不过多限制孩子,适当提合理要求,孩子的自我见解会逐渐萌芽,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相信《孩子“第一反抗期”的应对策略》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班第一学期班务计划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