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异常信号及父母的应对策略

10-12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孩子异常信号及父母的应对策略”,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父母如何洞察孩子身上的异常信号,并加以有效引导,以防患于未然?

一、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

这是他们各种情绪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心理学家阿德勒和杜莱克斯认为,他们无非想要:

·被爱与被接纳

·有安全感

·有归属感——融入某个群体

·自己的所作所为受人肯定

·逐步迈向独立,担负责任及做决定

当孩子感受不到这几点时,他会有负面情绪,如变得消沉,进而可能会产生不良的行为或异常行为。

当父母亲不认同孩子们的情绪时,会发生什么呢?孩子就有一种羞耻感,父母亲这样做等于把孩子的人格给切开了,分成了两半;孩子只是在学业上发展,而在情感上不让他们发展,压抑他们,如果是永久性的就会造成精神紊乱。YjS21.cOm

二、常见的几种不良行为和异常表现,及父母应对策略

1、引起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以引起注意为目的,通常你的感觉是烦躁、懊恼,然后加以提醒或好言劝说。在达到他的追求注意的目的之后,你的孩子也许会暂时停止这坏行为,但不久之后,他也许会旧病复发,以求得更多的注意,或另找一种方法来寻求你的注意。

案例:要睡觉时,六岁的佳佳一会要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又说害怕,不停地要让爸爸妈妈注意到她,连续几个晚上都重复发生同样的问题,父母被她搞得很心烦。后来父母了解到,原来佳佳是为了引起父母对她的关注才这样表现的。后来父母设法给予佳佳应有的关注和爱,也使她有足够的安全感。佳佳这些折腾就没有了。

父母应对策略

避免在孩子寻求注意时给予注意,在孩子没有预料到或在他无意引起注意时,给予正面的关注。不要有求必应,尽可能忽视不良行为,不要被激怒。

2、追求权力

追求权力的孩子通常会令你生气,让你有被激怒的感觉,你感到你的权力受到挑战。陷于权力争斗的孩子好辩,爱与人作对,结果不是你硬要他服从,就是向他投降。有时你也想摆平或打击孩子,如果你投降,他的目的就达到了,不再有不良行为。

案例:很多父母在孩子吃饭这件事上很头痛,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想尽办法,软硬兼施地强迫孩子,甚至不许他离开座位。有时父母或爷爷奶奶在屁股后面追着孩子吃饭,每天都重复着,爸爸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减少孩子的零食,吃饭时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吃,时间到了,让孩子去玩,中间饿了只给果汁,不给零食,孩子终于了解吃饭再也不能达到权力争斗的目标,而同时孩子也必须忍受不吃饭所带来的后果。

父母应对策略

一般是从冲突中退出来,不要与孩子继续争斗或向他投降,也不要生气。可能的话,让孩子经历一下不良行为或异常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如果你忍一忍,不和他正面冲突,事后请求他帮忙、询求他的意见和建议,使他成为你的同伴,那么他就没有人可以作对了。

3、报复

寻求报复的孩子要的是跟你扯平,因为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通常父母对这种报复行为的反应是感到伤心难过,当父母生气或想摆平时,孩子可能会发觉自己斗不过父母,因而转移目标,开始报复。

怀有报复心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可爱而受到伤害。有一点需要注意,幼小的婴儿通常不会以报复为手段,他们有时是因为生气而表现出越轨的行为。

当孩子在你面前说:“你不是我的好妈妈,你对我一点都不好”,甚至说:“你不配做我的爸爸。”这些话让人感到很伤心,随之而来的是气愤。这就是孩子在以报复的方式和你抗衡。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爱和接纳,他们就到外面去,故意报复你,他们知道父母最不喜欢什么,如果你不喜欢他们吸烟、喝酒,或穿奇装异服,他们就故意这样做或这样打扮来报复父母。

父母应对策略

不要以伤害回报孩子,要打破报复的恶性循环;如果你做错了要道歉,试着想办法与孩子建立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因为寻求报复的孩子极需要被爱。

4、表现力不足

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是要父母对他们放弃希望。你觉得失望,无助,对孩子消极以对,最后完全的放弃,认为孩子真的无可救药!

案例:文文的父母对她的期望非常高,因为父母都是高材生,希望文文也能像他们一样,受人尊重,将来长大了更优秀。

文文觉得父母因为太优秀了,就觉得自己永远也达不到像父母那样,因此很自卑。当文文问妈妈数学题时,妈妈给她讲了好几遍她都没有明白,妈妈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还不明白,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也许数学对你来说太难了,你不是学数学的料。”于是文文说:“你说的对,妈妈。我真的不是这块料。”

父母应对策略

父母一定不要放弃表现力不足的孩子,否则他们会自己放弃。要停止所有的批评。关注所有的努力,无论多么小的努力,父母都要争取帮助孩子。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能力,多给予孩子鼓励。

最后一个父母应对的策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集中精神先改变我们的行为。同时改变你对孩子不良行为和异常行为的反应模式。除非父母们愿意花时间和努力同孩子们一起来建立积极的关系,否则任何的指导和训练都是没有效果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宝宝撒谎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撒谎是每个宝宝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种现象,宝宝撒谎与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认识能力相关,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幻想性撒谎

3岁内的宝宝无法分清想像与现实,常常把想像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来描述。他们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像加工,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他们也可能把自己的愿望施加到某件事情上,把本来不存在的事情说得跟真的一样,但是又漏洞百出,这只是他们通过想像表达自己愿望的一种方式。他们的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带有非常明显的幻想痕迹。

被动性撒谎

宝宝天性想要做好某件事情,获得妈妈或其他自己喜爱的人的赞赏。当他们做错事情后,会因为担心受罚而说谎。其实,宝宝天性纯真、直率,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的意图,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不会控制自己探索的欲望。但当他发现自己的诚实引起了妈妈的不满甚至是责罚时,为了逃避宝宝就会尝试说谎。尤其当宝宝说谎后成功逃避责罚时,他们的说谎行为就会得到鼓励。

行为性撒谎

有些被父母娇生惯养的宝宝,习惯于一切玩具、食品都归自己所有。他们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都有可能悄悄地把它拿回家。为了怕妈妈发现而失去这些东西,宝宝也可能编一些想像的小谎言来让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加合理。

四大策略,将谎言转化成智慧

可能妈妈们没有想到,在宝宝的谎言背后还孕育着智慧种子吧!

对宝宝而言,撒谎,尤其是幻想性撒谎是他们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最好见证。只要妈妈根据宝宝撒谎的情况分别对待,并进行恰当引导,宝宝的撒谎就不再是令妈妈头痛的问题。相反,利用宝宝的撒谎行为,妈妈可以培养出一个更加充满想像力与创造力的聪慧宝宝。

策略一:正确对待宝宝的撒谎行为

撒谎的过程其实就是宝宝想像与创作的过程,它对培养宝宝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当宝宝像露露一样撒谎时,妈妈千万不要训斥他:“露露,瞎说什么呢?你哪儿有芭比娃娃?”聪明的妈妈会说:“宝宝,你没有这样的芭比娃娃,但是你确实很希望有一个这样的芭比娃娃,对吧?你的想像力真丰富!你再想想,你想要的芭比娃娃还能做些什么?我们来编一个芭比娃娃的故事好不好?”如果妈妈策略指出宝宝的问题,同时宽容对待宝宝的幻想性撒谎行为,并对他们的幻想性撒谎行为进行诱导,宝宝就会在诱导下摆脱错误的撒谎行为,并大胆地想像与创作。如果发现宝宝有幻想性撒谎行为,妈妈千万不要因宝宝撒谎而训斥他们。要知道,这样的处理方式极有可能扼杀一个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策略二:给宝宝创造更多的幻想性“撒谎”机会

比如,宝宝对妈妈做饭的事十分好奇,那么妈妈在跟宝宝玩耍时可以来一次幻想性“撒谎”竞赛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激发宝宝的想像力,挖掘他们的语言智能。妈妈一边假装做各种洗菜切菜的动作,一边对着宝宝唠叨:“现在我要给宝宝做饭了,我把茄子洗干净,咚咚咚咚切成丝,给宝宝做个鱼香茄子煲……好了,鱼香茄子煲做好了,现在该宝宝给妈妈做好吃的了”。于是,宝宝会在妈妈的诱导下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妈妈或家里其他人做出很多的“美味佳肴”来。

策略三:让责罚变得更策略些

当宝宝做错事,为逃避责罚而撒谎的时候,妈妈不要如临大敌般地对待他们。这样会给宝宝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不见得能立竿见影地改变宝宝的撒谎行为,相反还可能让宝宝更加依赖撒谎来逃避责罚。聪明的妈妈可以利用宝宝的这次错误做点别的文章,既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又不失时机地利用撒谎行为开发宝宝的智力。比如,妈妈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宝宝的错误,温和地提醒宝宝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然后再给他们提出要求:你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弥补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免于惩罚,比如编一个自己想像的故事等。

策略四:给宝宝一次设法补救方案的机会

如果宝宝发生行为性撒谎,妈妈一定要相信宝宝会改正错误,并可给宝宝提供一个设想补救方案并实施方案的机会。这样,既可以让宝宝自省,同时也可通过给予宝宝设法补救方案的机会,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养成自己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习惯。比如,宝宝拿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回家,妈妈可以让宝宝自己思考,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错误?聪明的宝宝可能会想出很多方案,如把玩具还给人家并道歉;把玩具还给人家的同时,把自己的玩具借给人家玩;把玩具先还给人家,然后再与人家商量,说服小朋友把玩具借给自己玩一会儿等。如果宝宝想不出方案,妈妈可以给宝宝一些提示:“菲菲的玩具被你拿走了,她会很难过啊,你怎么办她才不会难过呢?”

爱说谎的宝宝更富于创造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般,宝宝从3岁开始就会说谎,到小学二、三年级时,谎言最多也最严重。

但说谎是每个宝宝的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站在宝宝智能发展的角度来看,宝宝动辄说谎妈妈也不必过分担心。因为,心理学证实:说谎者必须具备将自己未曾体验的事,说得像确有其事的能力,这表示他们具有将语言与行为分离的能力。也就是说,善于编造谎言的宝宝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证实:会说谎的宝宝比不会说谎的宝宝创造力高得多。

因此,如果听到宝宝说谎妈妈千万不要大声斥责,这样的态度可能会剥夺宝宝创造和思考的机会,对宝宝的智力开发与心理发育造成不好的影响。妈妈惟一需要做的就是采取适当的方式正确地引导宝宝,让宝宝的撒谎行为拐个弯,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宝贝入园困难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汇总


整理了关于宝贝入园困难的心理分析及日常知识,希望对宝妈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序号标题1孩子不愿去幼儿园家长该怎么办点击查看2孩子不喜欢去幼儿园的原因点击查看3分解孩子不喜欢去幼儿园的对策点击查看4孩子一定要去幼儿园的原因点击查看5送孩子去幼儿园一定不要迟到点击查看6把孩子送去幼儿园的最佳年龄点击查看7如何观察孩子上幼儿园后的心理变化点击查看8六个细节判断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点击查看9幼儿园一天生活标准参考点击查看10幼儿园一天生活规律训练点击查看11幼儿园暑期生活指导点击查看12长假后宝贝不愿意上幼儿园该怎么办点击查看136大招教您解决孩子长假后不愿意去幼儿园点击查看14幼儿园给家长开会的技巧点击查看15幼儿园老师如何开好一场家长会点击查看16入园后的孩子家长如何了解他点击查看17面对孩子上幼儿园有情绪的六大招数点击查看18上幼儿园以后宝妈应该如何教宝贝学识字点击查看19看已入园家长分享的经验点击查看20对幼儿园午睡管理的7个意见点击查看21正确解读幼儿园的含义点击查看22中班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愿意及对策点击查看23新生入园前的注意事项点击查看24宝宝不愿意去幼儿园的各种案例分析点击查看25节后宝宝不愿意回园的六大招数点击查看

父母八字策略应对孩子贪玩


不少父母为孩子贪玩所困扰,这里奉献的一个“八字策略”——顺应、利用、制约、诱导,可能有助于你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境地。

1.顺应

玩是人的天性。儿童时期的玩,也是他们接触生活、认识世界、摹仿人际交往的一种“学习”和“工作”方式,入学以后,还是紧张与松弛的一种良好调节剂。

因此,理解并顺应孩子的贪玩心理,就是顺应了人生最初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过分压抑,把他们变成“小大人”,有害无益。这一点,为人父母者都该明白。

2.利用

利用孩子好玩的心理,寓教于玩耍之中,这将帮助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制约

一是时间制约。根据年龄特点安排一天的活动和每次活动的时间,绝对不能打乱正常生活节律。

二是活动强度制约。强度大的游戏常常过多耗损孩子的能量,降低免疫力,是致病的一个祸根。

三是随着年龄增长,学习活动应该逐渐增大比重,直至过度到以学为主、以玩为辅的学前阶段,为学校生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4.诱导

即:把孩子往书本上“诱”,往学习上“导”,使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转移到文化科学知识上去,学习兴趣浓了,玩心自然淡了。还有重要的一点:父母是孩子做人的榜样,一言一行都具有强大的导向力。假如你经常坐在麻将桌边,却逼孩子去读书,他会怎样想呢?用爱读书、爱学习、求上进的具体行动感召孩子,才是教子成材之上策!

青少年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


亲子关系不良是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常见问题,也是很多青少年心理障碍和疾病产生的促发因素和背景因素。在心理辅导和家教指导工作当中,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积累实践经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从青少年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

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当中,人际关系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诸多因素中,人际矛盾与冲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化的一种途径和表现,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起点是家庭。成年之前,父母是长辈中跟子女关系最密切、对子女影响最大的人,亲子关系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会陷入困境,需要心理辅导教师给与及时有效的帮助。

青少年亲子关系状况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研究方向。北京近期一项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子女对父母的态度让人吃惊:6.62%的孩子惧怕父母,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平淡。只有4.7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在回答“你很在意谁对你的看法”时,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同学或朋友,近30%选择老师,15%学生选择父母,4%左右选择其他长辈。在中学生的心目中,其重要关系人员依次是:同学或朋友、老师、父母。 亲子之间缺乏相互理解与沟通,超过三成的孩子认为父母并不解自己的真实想法。

亲子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引发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孩子心理不断成熟,要求独立自主,对父母的管教和约束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亲子关系紧张。

随着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个体对行为的独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独立支配自己的时间、独立选择朋友和度过闲暇的方式,希望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成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理解、尊重在其需要结构中越来越居于优势地位。

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进程:

(1)依赖父母:对父母依然保持着一种依赖的心理状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随着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眼界逐渐开阔,他们已经开始向往家庭以外的世界,向往成人式的生活。

(2)争取独立:青少年经常以摆脱对父母的依附标志着自己已经成熟。摆脱的方式可能是自我表白或是主动承担某些任务,当活动受阻时则可能采取激烈的方式与父母发生冲突。这是亲子之间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

(3)走向成熟:到了十七八岁,即将踏出中学的校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家庭和社会上逐步取得成人的地位。不过父母的影响仍继续起着作用,由于思维方式、观念看法等方面的差异,还会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

虽然研究发现青少年与父母推心置腹的程度不如同龄朋友,但是“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遇到问题时,依然选择与父母商量。但是因为缺乏适当的沟通渠道和方法,常常出现冲突和矛盾。

“代沟”是引发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矛盾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亲子两代人成长的背景不同,所接受的教育、生活阅历、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责任都不相同,其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会有所差别,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也难免会有不一致的时候。父母作为权威,势必要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教导。处于“心理断乳期”孩子,自我意识增强,有自己的打算,不愿意简单地接受父母的看法,不甘心事事听从父母的安排,不可避免地要与父母发生冲突和争执,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代沟”。

父母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影响主要是价值观和独立观念方面,然而正是在这一方面潜伏着双方可能发生的冲突。如果父母和高中生亲子间在价值观和理想上能够达成一致,就能发展相对和谐的社会关系。如果无法形成一致的看法,就会产生“代沟”,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拒绝把父母作为榜样。

不正确的家教方式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过度保护、过份溺爱和过于严格的家教方式,对亲子关系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过度保护下的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在内心向往独立的同时会缺乏信心和勇气,而且也无法摆脱父母的束缚,内心的矛盾和冲突非常激烈,难与父母和谐相处。过度溺爱的家教方式会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替他人着想,由于放纵而不尊重父母,一有不满之处就会大吵大闹,鸡犬不宁。过于严格的家教方式,会使孩子因迫于父母的威力而表面顺从,亲子之间心理距离较大,孩子在父母面前沉默,很少说真心话,要么表里不一,要么消极抵抗。

父母角色定位偏差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往往是全方位介入。在孩子整个人生历程中,父母都要充当重要角色,尽自己所能培养子女,为其设计美好未来,并一步步做好准备,打好铺垫。家长们关注子女的成材,并能够从早期教育入手,其实是家教理念的一种变革和进步,但是父母想要一直都扮演着主要角色就违背了心理发展的规律。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身体和心理都逐渐走向成熟,父母在他们生活中的角色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对青少年来讲,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父母仍旧发挥主要的作用,但是他们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对于自身的消费会有一些新的要求,但是经济上没有决定权,有些孩子会与父母产生强烈的冲突。在学业方面,父母会由“主角”逐渐演变成“配角”。学习是以孩子为核心的活动,而且随着他们的思想日渐成熟,对于自己的学业状况、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果等方方面面多少都会有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及应对策略,尤其是那些学习认真,成绩不错的孩子,家长过多的干涉只能收到相反的效果。

家庭气氛不和谐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父母之间感情不合,甚至经常爆发“家庭战争”,家庭中严重缺乏温暖和亲情。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孩子会缺乏安全感,甚至怨恨父母,希望远离家庭,从而导致亲子关系冷漠、敌对甚至破裂。

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很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单亲本身并非引发矛盾冲突、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诱因,关键是卷入事件当中的成年人的态度和做法,直接影响了亲子关系以及孩子成长的质量。另外双亲关系紧张的家庭比单亲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更大。

父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角度。

父亲既是教养者,又是纪律执行者、社会化指导者、职业的榜样和参谋或闲暇时间的伙伴,其作用不可或缺,然而现实生活中,父亲却在“淡出”家庭教育。认为男性主要应为事业而奋斗,提升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错误观念使一些父亲放弃了教育责任。

错误的教子观念和教育方式也会导致父亲失去教育权利,比如有些父亲的教育就是板着面孔训斥甚至打骂子女,侮辱孩子的人格,无视少年独立、自尊的心理需要,因而造成了父子关系紧张、扭曲甚至破裂。

针对亲子关系不良的心理辅导 ,要从父母和子女两个角度来进行。在众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技术当中,近年来逐渐上升至主流的“家庭治疗”最为有效。辅导教师或是咨询师组织家庭成员共同参与问题澄清、原因讨论以及解决方案的制订,通过促进家庭成员间良性沟通,实现辅导的各级目标,是很多基本的心理咨询技术的综合运用。

在辅导和咨询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总的说来,对于父母关键在于观念的调整,孩子则关键在于方法的指导。

在指导父母进行自我调整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

1、对子女期望值适当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属于信念价值动机,这种动机是父母价值观与教育观念的集中反映,它决定教子态度与方式,也直接影响亲子关系。适当的期望值才能够给孩子提供不竭的动力,过高或是过低都会降低孩子的学习绩效。

弗鲁姆(V·H·Vroom)的激励公式指出:激励力量=目标效价×期望概率。就是说,一个目标是否能对人产生激励力量,不仅要看该目标对社会、对集体、对个人的价值大小,还要看实现这个目标,在主观和客观上的实际可能性有多大,二者之积才是该目标所产生的激励力量。

家长需要全面了解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倾向性。 智力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只要努力就会进步”可以用来鼓励孩子不轻易放弃,但必须承认只有努力未必就会成绩优异。特殊能力往往被家长忽略,其实孩子将来的事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一些特殊才能。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予以尊重和接纳,轻视和否定会伤害孩子追求进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定要给孩子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尽量帮助他们发挥出自己最佳的水平。

2、运用有效沟通

代沟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接受正确的理念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代沟是可以跨越的。亲子之间的误解、矛盾、偏见和冲突都与沟通障碍有关。沟通障碍首先是由沟通层次过多造成的,父母轻易听信他人的传话,对孩子缺乏信任,往往不经自己亲自证实便对孩子产生误解,是导致孩子抵触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时刻强调自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是长辈,以不平等的态度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容易形成沟通障碍。

父母必须认识到沟通的首要原则是态度真诚。真诚是以真实、诚恳、坦率的态度与对方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得到对方的响应和共鸣,亲子之间亦是如此。

其次是尊重。当孩子有了自己的看法和选择时很需要父母的尊重,却经常被忽略,父母挑三拣四或完全否定会封闭与孩子的沟通渠道。

宽容和接纳也是一条重要原则。亲子间有冲突是正常现象,关键要看如何解决和面对。特别是对那些学业失败的孩子,因为孩子要走的路还很长,家庭的支持和鼓励至关重要,父母的宽容和接纳是最珍贵的礼物和重塑信心的力量源泉。

亲子沟通还需要家长提高主动性。青少年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和父母很亲近,无话不谈,内心世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封闭性特征。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的基础之上,需要提高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主动性,不能因为感到孩子的冷淡就对其不理不睬。

3、调整不当的家教观念和方式

专制、放任或是溺爱的家教方式必须及时调整,最适宜的是民主型的家教方式,亲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尽量以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调整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掌握合理的调整和变换节奏,最好拟定一个可行性计划,尽管很难做到让孩子难以察觉,也要保证能够被孩子接受。孩子已经十分习惯了多年以来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突然改变会很不适应,甚至惊讶、怀疑或是排斥,产生反作用。另外切莫半途而废,无论从眼前还是长远考虑,调整家教风格一定要有持久性。

4、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

加强自我提升

父母的自我反思和调整要考虑孩子的评价视角,一般来说青少年对父母以下几方面比较重视:

(1)能否理解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权利,以民主平等的作风方式与子女交往。

(2)能否对子女关心而不溺爱,严而有度,而非期望过高。

(3)父母感情是否融洽,彼此尊重。

(4)父母的个性特征。对于母亲,喜欢的特定是关心体贴、和蔼可亲和爱子女;最讨厌的是罗嗦、发脾气。对于父亲,喜欢的是关心帮助自己,事业心强和爱子女;最反感的是过于严厉和粗暴。

在辅导中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比如:和父母出现矛盾和冲突应该怎么办?可以提醒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识到父母是最亲的人,要懂得珍惜人间至真的情感,不能轻易伤害他们的心。

(2)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要因为处理不当而造成更严重的家庭矛盾和后果。

(3) 对父母要关心、爱护、理解、包容,不能一味地索取,只有真心付出才会有回报。

(4)与父母交流观点看法也要注意态度、场合、措辞、时机的适宜性。

通过有效的亲子关系心理辅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当事人学习与身边的其他人和睦相处,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可谓意义深远。人际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掌握运用得成功不但会提高生活的质量,还会促进学习与工作绩效,可谓一举多得。

孩子不听话,幼师与家长怎么办? 超详细的应对策略!


你是否经常被孩子折腾得头晕脑涨?你的孩子是否常常和你作对?你面对自己的孩子是否总是束手无策?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这里没有灵丹妙药,但却有许多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技巧。带您探究孩子不听话的种种表现、原因及应对措施,让您能正确且自如地面对孩子不听话的行为。

1现象

孩子“不听话”的不同情况

“不听话”,为人父母可能自觉不自觉地会使用这个词,但家长是否清楚,当您使用这个词时,不公平的指责就会在您心爱的孩子心里体会到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一、有的孩子好像很任性,想做的事必须做完否则就不行,做完之后才能按照父母要求去做别的事。例如:不看完动画片不吃饭。

二、有的孩子要求父母一起做游戏、聊天、陪他玩,还有兴趣盎然。否则,你不满足他,说不定就会出现家长不希望出现的“小动作”。

三、有的孩子你说什么他似乎总是很有理,不能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或者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做。

四、有的孩子似乎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看似听话,但却心猿意马,不能按时、按量完成父母的要求。

五、有的孩子似乎记性不好,丢三落四,告诉他怎么做,他可能一扭头就又忘了,总得让父母不断提醒。

以上几种情况出现时,每个家长或多或少的都会遇到,那么,孩子真的“不听话”吗?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2原因

孩子:我们不听话的20条原因

差不多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然而有些孩子就是不听话,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孩子故意与父母作对?还是一些别的原因呢?事实上,孩子之所以不听话,是有许多的原因的。现在我们将在孩子口中的一些原因列出:

1.他们对我提出的要求太高太严,我做不到。

2.他们曾伤害过我的自尊心。

3.我对他们不服气。

4.当时我的心情不好。

5.我根本不相信他们说的话是真的。

6.我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

7.他们经常打人,我反感他们。

8.我正在生气,心太烦,谁的话也不爱听。

9.他们对我说话时态度不好,语言不文明,不尊重人。

10.他们总拿我跟别的孩子比,我最不愿意听这些话。

11.我经常挨训,已经和他们形成对抗心理。

12.他们说的话是假话,我才不爱听。

13.他们说话太啰嗦,让我厌烦,我就赌气不停。

14.他们经常冤枉我,我很委屈,所以他们说话我听不进去。

15.他们总爱带一堆人来家喝酒,吵吵嚷嚷影响我学习,我很反感。

16.他们遇上不顺心的事总会拿我出气,所以我很生气。

17.家长每天看电视声音太大,影响我睡觉,所以我就和他们对抗,就不听话。

18.我说的话他们从来不愿听,甚至连我的解释也听不进去,所以他们说话我也不爱听了。

19.我觉得我已经长大了,不用老让别人管着我了。

20.所有的时间都让老师和家长支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时间做,我一点自由也没有,越听话越没有自由。

这些孩子的话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家长和教师应更多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3分析

孩子不听话行为“解密”

孩子的成长中是不是有各种不听话的行为呢?作为父母的您是不是也因此而伤神不已呢?看看我们为您总结的孩子不听话行为解密吧。

不听话行为1

顶嘴

4岁的儿子能说会道,你说一句,他顶你十句,且振振有词。比如玩具不收好就去看电视,我说:“不收好不能看电视。”他就说:“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我气得关掉电视不让他看,他就叫起来:“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专家解密:

孩子的话显然来自家人的版本。如果家庭崇尚民主,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民主的。此例孩子的话,可以说“句句是真理”,且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利,他的行为本质没有错,他知识欠缺尊重父母,但前提是父母也没有尊重他。

一对一支招:当父母对孩子有一个要求,而孩子反驳家长的时候,父母可以不再言语。事后与孩子讨论一个处理这件事情的方法,双方达成共识。

不听话行为2

批评就摔门

每次批评女儿时,她会在你面前“砰”地把门重重关上。

专家解密:

这是个模仿力强、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孩子。若处在良好家庭人际环境中,孩子的人际能力将得到卓越的发展。父母忽视家庭人际(夫妻之间、与长辈之间等)沟通或大人之间戏谑、嗔怪的行为,年幼的孩子看到的是表面,而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就学会了。

一对一支招:成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理解,多做正向沟通。孩子将很快学会并反馈给你。

不听话行为3

耍脾气

儿子玩起电脑游戏没完没了,我说:“别老玩,眼睛会弄坏的。”他头也不回地说:“你真烦,烦死了。”如果你和他讨论这个问题,就陷入纠缠不清的讨价还价之中,弄得我头都大了。

专家解密:

孩子嫌父母烦,是因为他必须停止玩游戏,且即使不停止也势必玩不成。而顶撞的言语是家人的版本。

一对一支招:好比玩电脑时间长了影响眼睛,是孩子已经知道的和你多次唠叨的。正确的做法是与孩子约定玩电脑的时间,并用闹钟或计时器予以控制。必要时父母轻拍孩子的身体给予提醒。平时,要特别表扬他如何有自控力予以强化。

不听话行为4

不理你

说好午睡起来去公园,可午睡时间到了,儿子还在玩,我们一遍遍催促他:“宝宝乖,赶紧上床,要不来不及去公园了。”可他就像聋子似的,毫无反应。

专家解密:

要看到很好的一面,注意力集中,并有很好的对策“不予理睬”,这样就不会被轻易干扰。时间是抽象的,幼儿普遍缺乏时间观念,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一对一支招:如给孩子有限选择“要么睡午觉,可以去公园;要么继续玩,不去公园”,视孩子的游戏内容而定,如果孩子的游戏内容难以暂时告一段落,则应允许其完成(不可随意打断孩子的游戏或活动,因为培养注意力也很重要)。

不听话行为5

用虫吓姐姐

儿子知道小表姐特别怕虫,他就会抓只蚂蚱甚至蟑螂放在姐姐头上,弄得姐姐尖声哭叫。

专家解密:

这是儿童的恶作剧,也是儿童的幽默。他要的就是“姐姐尖声哭叫”的效果。须知,幽默是智慧,幽默是乐观,不可粗暴扼杀。

一对一支招:常带孩子看幽默漫画,讲幽默故事,同时关照孩子使人生气、害怕的行为“不可以”。平时,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也可运用幽默的技巧。如孩子想去游泳不得而大哭,父母说“有个人哭呀哭,哭出两缸眼泪水,结果就在泪水里游泳了”,孩子会觉得很滑稽而破涕为笑。

不听话行为6

不断要新玩具

下班回家,儿子第一句话就问“给我买玩具了吗?他爸爸出差了,从外地打来电话,他抢过话筒就叫:给我买玩具。弄得家里玩具成堆,可儿子还是不断地说要买。

专家解密:

这样的孩子有很强的探索欲,同时喜欢新玩具,这也是孩子普遍的心理。但孩子真正在意的不是玩具是否“新”,而是一种“新”的玩法,这是孩子探索的需要。此外,这与父母购置玩具的特性也有关,如漂亮的玩家汽车只能开来开去玩,孩子玩两天就厌了;若是可拆装可变换造型的汽车,孩子就能反复琢磨玩。要是父母再加以引导和鼓励,孩子就更能玩出创意、玩出名堂。

一对一支招:多提供结构性玩具,让他们拼拼拆拆。引导孩子旧玩具新玩法或把废弃物当玩具,他也会兴致勃勃的。如把旧报纸揉成球当足球踢,孩子一定大为开心。

不听话行为7

故意做坏事,还做鬼脸

吃饭前让4岁的女儿放全家人的筷子,她却故意将筷子丢到地上,我骂她,她还自得其乐地向你做鬼脸。

专家解密:

有两种可能,一是不愿做,二是想以此引起父母的注意。特别是有客人时,孩子有时会感到被忽视,而故意“不听话”引起大人注意,即便是挨骂。做鬼脸,很可能是由此她偶尔做了,获得成功;父母因忍俊不禁,化气为乐,不再处罚她。

一对一支招:对她的鬼脸不予理睬,平静而坚决地要求地把筷子捡起来。若孩子坚决不捡,也不要坚持,自己处理好,饭桌上权当没发生这一幕。因为即使2岁的孩子也会产生内疚感。事后沟通,让她知道,生气时可以扔靠垫(不会摔坏);如果想要大家注意你,可以用语言表达,如“我觉得没人理睬我!”平时不要忽略孩子被注意的需要。

不听话行为8

缠人撒娇

女人常提出种种烦琐的要求并夸张地诉苦。比如说好上街要自己走,可到时她准会哭哭啼啼地说:“我脚痛,要背(要打的)”;睡前故事讲好该熄灯了,她又嚷嚷着叫我过去,一会儿说怕黑,一会儿想喝水,一会儿又哭叫:“要妈妈陪呀......”

专家解密:

早期母子依恋没得到满足,孩子就可能特别粘妈妈。

一对一支招:妈妈要注意主动亲近孩子,而不是在孩子粘你的时候才予以满足。如果必须由孩子粘你,你才注意她,那么,她就学会粘你。每天约定一个特定时间,让孩子知道这个时间妈妈属于她。如果,孩子总是处于不知妈妈什么时候会陪伴她的焦虑状态中,妈妈一旦被她“逮住”,自然就不肯放手。

不听话行为9

乖孩子换了一个人

5岁的儿子越来越懂事,常安静地自己玩或画画、看书,可欣慰之时,发现他又突然不听话了,嘟嘟囔囔地缠人,动不动就蹬掉鞋子跺脚,仿佛退回到2岁。我十分纳闷,那个“大孩子”哪去了?

专家解密:

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信号,“不听话”必有原因。请仔细回顾家里或幼儿园有无重大事情发生?幼儿表达痛苦、悲伤情绪的方式和成人不同,事发时,他们好像无动于衷,事后,当大人逐渐淡忘时,他们常以非正常行为表现出来,看起来像“换了个人”。特别是很乖巧的孩子,他们因为太听话,也更加容易受到伤害。

不听话行为10

当众大哭大闹

在超市排队付账,女儿看到架子上的巧克力,闹着要吃,我不理会,她就大声哭叫“我要吃……”,我感到自己被众人不赞成的目光所淹没。

专家解密:

巧克力对孩子具有特殊的诱惑力,抗拒诱惑不是容易的事,但自控能力可以培养。若孩子因哭闹而得到满足,他将学会以哭闹要挟你、控制你。

一对一支招:超市不是天天去的场所,带孩子去一趟,给他买块巧克力也不算过分。若肯定不能满足他,就不要带他去超市。

不听话行为11

要玩,不肯回家

每次带儿子去游乐场,他都哭着赖着不肯回家,弄得我们筋疲力尽。

专家解密:

这种孩子精力特别旺盛,玩性特别强或是平时玩得太少而玩起来不肯收场,这是人的天性。玩性正浓时让孩子离开,无疑需要巨大的意志力,请理解孩子。

一对一支招:让孩子尽可能尽兴玩。平时给孩子更多的户外运动机会,使其充沛的精力得到释放;提前告诉离开时间(如再过10分钟回家),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会取得较好的合作。平时,父母要强调并做到“说话算数”,还要夸大地表扬孩子如何遵守约定。

不听话行为12

霸道的孩子

在儿子眼里,玩具永远是别人的好。看到邻居家孩子玩什么,立刻追过去抢着要玩。别人骑木马,竟会把别人拽下来,自己骑上去。

专家解密:

若孩子2岁,这种行为属于正常,4岁值得注意,8岁就是霸道。说明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孩子自我中心没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仍然停留在2岁的水平上,认为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

一对一支招:态度坚决、口气平和地制止抢夺行为,但不能训斥打骂(不可以暴力对待其半暴力行为)。孩子哭,就让他哭一会儿。事后再就事论事讲道理。请给孩子温暖的关怀与理智之爱,这种氛围会让他不轻易动武,且不可事事以他为中心。

不听话行为13

罚站逃走

我制止儿子用石头扔小猫,说:“你想罚站墙角吗?”他仍旧扔。我把他拉到墙角,让他站好,但一松手,他就跑掉了。

专家解密:

不听妈妈的话,是父母造成的。给幼儿立规矩,只要父母认真,孩子是不敢轻易抵抗的。孩子第一次“跑掉”是偶然,但成功了,他就学会“跑掉”(操作条件反射)

一对一支招:家长树立威信,要求孩子的同时自己也要按照规矩严格要求自己。

4观点

现在的孩子难教育,怎么个难法?有孩子的人都知道:你让他这样,他非那样;你说一句,他有十句等着你;你批评他一句,他不是要杀人,就是要自杀;他们敢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家长束手无策。

其实,不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是社会、家长和孩子都变了,可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却没有跟上这种变化,不适用了,倾听一下专家的不同观点,当你再面对孩子的不听话行为,或许你会有不同的想法与感受。

给孩子一点不听话的空间

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一点自由的时间,随他怎么支配,不可以每一分钟都计算在内,分秒必争,紧迫盯人,这对孩子内心的感受非常重要。

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他便不觉得是被逼在做事。一旦他觉得有主控权、是他自己的决定,他心中就甘愿得多了。更何况,我们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也不见得就是最完美的,没有必要强迫孩子完全按自己的方式去做。

孩子慢慢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稍微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如果孩子完全照着大人的方式去做、一成不变的话,人类怎么会有创新出来呢?只要目标达到了,请给孩子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人类的文明就是来自不完全听父母话的孩子的创意上。

孩子不听话不一定就是坏事情

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经常不按父母和老师的要求去做,有时好像故意与父母和老师作对。

其实,孩子“不听话”并非坏事,而是独立性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都知道,孩子出生后要经过一次生理上的断乳,切乳与母亲身体的联系。但是在心理方面,孩子仍然与父母联为一体,需要父母与成年人的保护。他们表现出对成年人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比较听话。

而孩子总要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关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因此必须进行心理上的断乳。以心理断乳为基础,人的独立性和社会性发展才能完成。因而,心理断乳期孩子的“不听话”则是成长的必然了。反之,此阶段太听话的孩子则是问题的孩子。

在心理断乳期的孩子,最突出的变化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用心理学家依田新的话说:“自我的发现,使之产生追求独立的欲望,努力争取自己的解放,他们开始具有自己的目的,无论什么都想自己试一试,并且不要他人干涉。”此时,若是一味地横加干涉或者责骂惩罚,他们也可能会变得听话,但同时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则受到伤害,独立性的发展更会停滞不前。

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很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和老师过早的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孩子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听话的孩子并不是好孩子

温柔的母亲总是要求男孩“听话”,在家听自己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这样的“听话”男孩是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喜欢。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听话教育”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难以成大气候,反而那些调皮,有自己主见的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敢想敢做,大胆冒险,所以大多成为社会上的佼佼者。从科学的层面来讲,“听话”的男孩思考能力比不听话的男生弱,毕竟他只听父母和老师的安排,有时缺少主见,做事欠少果断,大多难有独当一面的气势。

5总策略

孩子不听话的十种对策

也是许多父母会问:孩子不听话时到底该怎么办呢?下面十个锦囊被认为是很有效的,建议您不妨一试。

1. 友善的态度—如果你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使用正常的音调与和蔼的态度的话,孩子会更有可能认真地听你说。

2. 暂时—在孩子一时无法接受你的要求,甚至与孩子发生争执时,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你可以说:“我不想现在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来谈论它吧。”

3. 教孩子道理—当孩子犯错误或行为无礼的时候,不要立即处罚他,应该以友好的口吻来教育他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和举止。“你玩完的玩具不应该随处乱丢,下一次请把它放入它应该放的地方,你的玩具架子才是玩具的家。玩完的玩具应该让它回到自己的家,就像你一样,如果你在外面玩完了,我把你丢在街上不让你回家,你觉得对不对?”

4. 讲话的出发点要积极—不要这样来对孩子说,“我要说多少次你才会去刷你的牙齿呢?”而应该说:“去刷你的牙齿,我想知道你什么时候能完成,我想看看你是否可以刷得很干净。”

5. 向孩子解释而不是威胁—当孩子向你说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你应该给孩子一种解释的权利,让他简短地解释他为什么需要做这件事,之后向他解释清楚这样做错在哪里,他有没有理由这样做,以及正确的做法。

6. 珍惜每一个机会—不应该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的不当行为举止上,其实每个冲突发生的时候,都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机会,你不要放过它,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因势利导教育你的孩子。

7. 给予激励—可以通过一些只语片言来激励你的孩子,通过合作的方式来鼓励他的进取,类似的话语有:“你看,别的小朋友都能做,你一点也不比他们差,你完全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对不对?”

8. 要有柔性—如果你的小孩问“在我们回去之前,我可以看完这一场表演吗?”如果你还有一些时间剩余的话,应该让出一些时间来给你的孩子。你应该尊重孩子请求的权利。

9. 摆脱武力威胁—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说:“你要是再这样,你就快该挨打了!”“还记不记得上次我为什么打你?”这种武力威胁实在是天大的错误,尤其更不应该提起以前给孩子造成的痛苦。武力威胁只能让孩子认为你是一个专制粗暴的家长,而越发拒绝与你合作。

10.因事制宜—教育的方式方法应该多样化,在发现孩子犯错误时,不要每次都用一种面孔、一种说理的方式,孩子会感到厌倦。你完全可以变换一些花样,因事制宜,尝试孩子能接受的各种方式。比如问题出现时先简单处理一下,后再有时间的时候再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去动物园、参观博物馆、郊游等等形式,结合看到听到的事物深入地阐明你要告诉他的那个道理。在冲突的当口,往往孩子不容易接受批评,但是在事后进行这种耐心的教育,孩子就容易接受了。

宝贝智能发育异常的13个信号


1。新生儿时期,如果宝贝的头围看起来明显小,要考虑是否存在着小头畸形。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男婴的头围为31。8-36。3厘米,女婴的头围为30。9-36。1厘米;满月时男婴的头围为35。4-40。2厘米,女婴的头围为34。7-39。5厘米。

2。宝贝出生后,整天都在睡觉,很少哭吵,不给别人添麻烦,对周围环境没什么反应,缺乏兴趣,同时注意力、反应力都很差。虽然这样的宝贝会被家长误认为很乖,其实是心理行为障碍的表现之一。

3。宝贝在3个月时,颈部还软弱无力,不能自己抬头,还伴有其他运动发育落后的表现;不注意别人说话,由于对声音缺乏反应,不敏感,常常被误认为是耳聋;眼睛不会注视周围,常常被误认为眼盲;见到亲人不会笑,没有什么反应。

4。正常的宝贝在出生3个月左右时,经常喜欢注视自己的双手,并反复玩弄。如果宝贝在6个月后,还持续存在这种动作,可能为不正常情况。

5。宝贝6个月时,颈部仍然软弱无力,双眼总是看着自己的手,并对周围的人和物没有反应,对亲人也缺乏兴趣,进食时不会咀嚼,还常常发生吞咽困难,每天还总是很老实地躺着,整天睡觉,从来不哭闹,没有吃和玩的要求。

父母批评孩子的5大策略


批评孩子的艺术

 批评是一门艺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将这门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

第一,正面引导。有些家长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下争气”,‘“你真不要脸”……有的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如此责骂不休,真不知究竟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是往邪路上推。应该是,在简明扼要抓往要害、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指明出路。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抑制孩子的过错行为,更重要的在于激发起孩子好的行为。

第二,尊重人格。孩子有过错,理应批评,但其人格应受到尊重。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人格应该平等。批评可以严肃,甚至严厉,但这类似于镇痛药,用多了便失效。

第三,避免当众批评。有的父母误认为当着他人的面数落一下孩子,会增强“激发”效果,殊不知,这样做最大的弊病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批评孩子单独进行,这是极可取的。

第四,看准时机。孩子一旦有错,通常要及时批评。“你等着,晚上爸爸回来再收拾你!”这策略是一种失误。您想,本是上午的事,到晚上再批评,这中间孩子还要干好多事,那错事也许淡忘了。当然,所谓及时批评也应视年龄特点及错误性质有个时间跨度,要抓住时机“冷处理”。

第五,相互配合。孩子有了过错,爸爸批,妈妈护,岂不效果相互抵销,何谈教育?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方式可有差别,但必须口径一致,配合默契。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孩子异常信号及父母的应对策略》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