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八字策略应对孩子贪玩

01-03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父母八字策略应对孩子贪玩”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不少父母为孩子贪玩所困扰,这里奉献的一个“八字策略”——顺应、利用、制约、诱导,可能有助于你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境地。

1.顺应

玩是人的天性。儿童时期的玩,也是他们接触生活、认识世界、摹仿人际交往的一种“学习”和“工作”方式,入学以后,还是紧张与松弛的一种良好调节剂。

因此,理解并顺应孩子的贪玩心理,就是顺应了人生最初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过分压抑,把他们变成“小大人”,有害无益。这一点,为人父母者都该明白。

2.利用

利用孩子好玩的心理,寓教于玩耍之中,这将帮助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制约

一是时间制约。根据年龄特点安排一天的活动和每次活动的时间,绝对不能打乱正常生活节律。

二是活动强度制约。强度大的游戏常常过多耗损孩子的能量,降低免疫力,是致病的一个祸根。

三是随着年龄增长,学习活动应该逐渐增大比重,直至过度到以学为主、以玩为辅的学前阶段,为学校生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4.诱导

即:把孩子往书本上“诱”,往学习上“导”,使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转移到文化科学知识上去,学习兴趣浓了,玩心自然淡了。还有重要的一点:父母是孩子做人的榜样,一言一行都具有强大的导向力。假如你经常坐在麻将桌边,却逼孩子去读书,他会怎样想呢?用爱读书、爱学习、求上进的具体行动感召孩子,才是教子成材之上策!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不宜用起名五行补齐的八字


不同的人的四柱八字一般是不相同的,不同的四柱八字的喜用神也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四柱八字的五行是不全的,如果欠缺的五行刚好为四柱八字的喜用神,那么用起名(姓名)的五行补齐四柱八字的五行是正确的。如一四柱八字:

不宜用起名五行补齐的八字

戊戌

戊午

丁卯

丙午

丁火生于午月,正逢当令之时,日主非常强健,烈火炎炎,柱中两午帮身,丙火辅主,卯木生扶日主。幸有两戊透干泄其秀,但总究其火太炎太燥,四柱又缺五行水,若能以起名(姓名)的五行为水,则本命似有甘泉滋润,用坎调离,水火既济矣!由此本命之前程也未可限量也!在这种情况下,四柱八字的五行缺欠的那一个刚好是命局的喜用神,那么其五行的补齐是正确的!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欠缺五行的四柱八字需用名字的五行来补齐的。如四柱八字:

癸卯

乙卯

甲寅

乙亥

甲木生于卯月,支逢两卯之旺,寅为日主之禄,亥生扶日主,干有乙之助,癸之印生之,日主甲木旺极矣!四柱八字中无财官伤食可取,所以其喜用神为水木。若是以四柱缺五行金、火、土,而用起名(姓名)的五行补齐的话,则凶祸立至,皆因五行金、火、土为本命之凶神。

由此观之,起名(姓名)不可不慎,四柱八字的喜用神也不可不究也!

起名与汉字的五行

起名时我们经常强调姓名的五行,但姓名的五行是由汉字之五行决定的,汉字的五行便由其部首、偏旁、字义、笔画等决定的。

按字形部首、偏旁、字义区分:

五行属木的是由木、艹、衤、纟、系、禾等组成的字:如术、榕、竺、木、本、朱、朴、朵、李、杏、村、束、闲、东、松、析、林、果、柿、柏、菜、柑、柳、柔、柬、柯、柴、栅、栗、栩、格、桂、桃、桐、梁、梓、梧、梨、棉、棋、栋、棠、棣、森、芬、植、楚、榆、桢、楷、楹、榛、楠、榭、荣、槐、槿、乐、楼、样、树、橙、桦、芍、芳、芷、苓、苗、若、苦、茄、茵、荐、茜、荃、莆、莉、莎、菊、菘、菲、菽、菡、菩、菱、萼、葡、葵、董、蒂、蒙、苍、蒿、荪、蓁、蓉、蔚、蔡、蒋、萧、蕃、蕤、荞、蕾、薄、蔷、薪、艺、藩、蔼、藻、芦、蕴、苹、禾、秀、秉、科、秤、秦、移、稀、程、禀、稠、稚、棱、种、稻、稼、稿、穆、稣、积、颖、穗、纹、纳、纽、纾、纯、纷、纭、素、纺、索、紫、累、细、绅、绍、络、绚、绒、絮、统、丝、绢、绥、经、继、综、绿、绸、綦、维、纲、彩、纶、绮、绽、缁、绫、绯、绵、缘、纬、萦、缜、绩、绣、继、缤、缨、箴、篆、篇、簦、廉、簿等。

五行属水的是由水、辶、廴、冫、氵等组成的字:浩、海、雪、霞、汁、求、汝、汪、沈、沐、沛、河、油、治、况、泉、泊、泰、泳、洛、洞、津、洪、洳、浚、浦、浩、浮、涂、涓、涵、凉、淄、淅、淋、淼、淇、淞、深、淳、清、添、淦、涪、淀、淙、涡、测、湘、湄、溱、沧、滋、荥、满、漂、漆、演、颍、洁、潘、润、澄、澎、澧、浓、濂、济、濠、浚、潍、滨、滢、瀛、沥、等。

五行属火的是由火、丙、日、灬、光等组成的字:如灿、荧、炳、日、目、旦、早、旨、旭、旺、昂、昆、丁、光、炎、昌、昊、明、易、昕、昀、星、映、春、昭、是、昶、昱、晏、时、晋、晃、晁、晨、普、景、晰、晴、晶、智、暄、晖、炀等、离。

五行属土的是由土、山、王、田等组成的字:如圣、地、山、峰、土、在、佳、圭、圯、坊、均、圻、垂、坪、城、埕、培、基、堂、堆、塞、尘、墅、墉、壁、士、坤、艮、田、崖等。

五行属金的是由金、申、辛、酉等组成的字:铜、钦、刚、剑、创、钊、乾、锐、兑、伸、申、辛、镇锁、铁、刚等。

但是,有的汉字是含有以上所述的多个部首等的,则其五行应分析其生克理论,而后定其五行。如萍字,其五行含有水、木,水生木,故其五行以木为主,属水木结构,其中水弱木旺,以木为主。如桂字,则其五行含有木、土,而木克土,故其土五行为弱,以木为主。等等,可依此类推。另外还有一种汉字不含有各五行的部首、偏旁、字义的,其五行的性质便由其笔画数确定,详见《数字五行与汉字笔画五行》。

数字五行与汉字笔画五行

我国文字自产生以来,经过数千年的锤炼,具有美仑美奂之伟大和微妙的体系,皆本于自然造化之法则,蕴涵奥妙之数理灵动。文字系由点和线构成,而一点一划,就是启示命运最单纯之数理符号。姓名学以文字之笔画数理测定人生命运之否泰,所以姓名之文字,其一点一划,均不能忽视。根据周易五行与数字关系,尾数3、8为木,2、7为火,5、0为土,4、9为金,1、6为水的原则。凡汉字不含有各五行的部首、偏旁、字义等的,其五行的性质便由其笔画数确定,尾数3、8画的字五行属木,2、7画的字五行属火,5、0画的字五行属土,4、9画的字五行属金,1、6画的字五行属水。如文字为四划,则文的五行为金。又如万字也为四划,故其五行也属金。余可依此类推。但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周易五行的笔划数同现在词典的笔画数算法稍为不同,它要求逢折算划,如上述的万字是四划等。

另外,在起名时必须遵守的原则是文字五行的部首、偏旁、字义等的所属五行优于文字的笔画五行。起名时名字五行符合四柱八字喜用神的即为好名字,不必再为其进行所谓数理、五格等的吉凶推断。即名字五行优先于其他的所谓数理、五格等的起名方法。

孩子“第一反抗期”的应对策略


孩子都上小学了,但是仍旧调皮、不听话、不爱学习、你说东,他偏向西。这根源追问起来其实是因为第一反抗期没有很好的把握。既然这样,那大家一起跟着我的思路认真往下看——

第一反抗期是针对2-4周岁的幼儿。回顾一下我们孩子在第一反抗时的情形:

1.你的孩子大约几岁时,你忽然感觉不听话了?

2.对孩子不听话?你是如何做的?是进行吓唬?打骂?置之不理?还是把孩子弄哭后,又怕哭坏,最终又去哄呢?

3.在你家庭里,你们夫妻在教育孩子观念上一致吗?有没有因为观念不一致而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4.你们夫妻之间和老人之间在孩子的教养方面,有没有观念上的冲突和方法上的不一致?

对于这四个问题,你们家的情况是怎样?面对这些问题,那我们要如何应对呢?这一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现象一般有:

1.孩子想尝试一切新鲜事物。

2.吃饭问题。

3.生活方面磨蹭。

不知大家是如何理解反抗之意的,我的片面理解是,在家庭生活中,一方对另一方不满意,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听。这正是2--4周岁幼儿身上体现出来的反抗。大家认真思考下,几乎2--4周岁的幼儿都会经历这些现象。如果我们采取打骂,那终是无法解决这些现象的。那这是为何呢?

下面是老师分析的四种原因:

1.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们回过头想想,当孩子一生下来时,完全就是一张白纸,在婴儿期孩子只会用笑和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没有其它情绪表达,而我们也只是初略孩子的情绪想法,靠我们平时的观察来猜测宝宝想表达的意思。到宝宝2周岁基本很能说了。(不过我家培洪说话就比较晚,2周3个月才开始说话耶,当然开口后,很快就能说得很流利了)会用语言表达后,宝宝都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加以表情,说出的话显得比较夸张,而我们大人却觉得好玩。老是以笑来应对宝宝,其实这种方式是错误的,我们应该主动引导孩子的表达。

还有就是大家抱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孩子能表达后,就想让孩子开始识字。其实这个时期是宝宝最佳的口语期(0-3),我们只要每天对着宝宝说话,他就能成句成句地学会。这时的记忆力也是相当好。还有我们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就是,当宝宝说要某一事物时,当你给他后,他又不要,不知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是为什么?只要是细心的家长,一定都会知道这么大的宝宝,在用词方面还用得不准,所以产生了答非所问,他要东,你却给了他西,孩子自然就会有情绪,而我们又不理解孩子的意图。脾气急燥的家长,这时就会有情绪,甚至还打孩子,这样亲子矛盾就来了。家长情绪失控时,我们不妨冷处理,细心观察一下,而不能用传统观念,对于第一反抗期的宝宝来说是无效的。

2.家长忽略了游戏心理。

经常看到孩子吃饭,满地跑。其实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要跑?是不是我们先追他,他才跑。孩子还以为我们在和他玩游戏呢?所以这不能怪孩子,只能从自身找原因,吃饭对于一个1岁半以后的孩子,如果饿了本能就会用手去抓东西吃。而我们却老是怕弄脏衣服及地板,剥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培洪妈就是这样,不过我当时最讨厌孩子边走边吃,我是让培洪一边吃一边看电视。这方法自然也是错误的。)只要我们了解到宝宝刚开始时都是用手来协调动作,宝宝一般用手感知会持续2个月,然后用勺子开始模仿我们大人的动作,手和嘴正在协调配合吃饭,刚开始也许会把饭打到脸上,额头上……当我们意识到这是宝宝成长中的必须一课时。相信我们的年轻家长们都会满心欢喜看着宝宝这一巨大变化的。可现实中像我一样的人还是比较多,包办代替了孩子的本能。(终归还是观念在作怪)

我们当家长的要有心理准备,你要如何喂养你的孩子?孩子不爱吃饭,有没有想过为何不爱吃?所以我们家长在遇到情况时应该站在那先观察、琢磨一下,想想招。怎样在我们大人的序列中找到节奏感、责任感。如何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来引导?

3.单向思维。

经常看到这一时期的宝宝,护自己的玩具现象。老师给这总结了一句话:“宁要玩具,不要友谊。”其实大家细细思考下确实如此,有时家里来了小朋友,是不是经常看到孩子不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如果大家知道这是这一时期宝宝的现象,就不觉得奇怪了,这时候我们只要用其它新鲜的东西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一般就可以了。这当然也需要我们的方式方法。所以对于我们家长朋友学习是很必要的。

4.隔代教育的影响让孩子学会说“不”

对于这个问题,绝大部分家庭都经历过,如果我们试图给宝宝养成好习惯,那必须要有约束力。如果在父母这边建立好了好习惯,老人那边却破坏好习惯。这不难理解,因为我们和老人之间在观念和方法上不一样,所以我们就得在这上面作文章。才不会让孩子生活在夹缝中,让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那么我们年轻的父母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1.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告诉孩子“我需要帮助”

当遇到你叫宝宝吃饭或者其它什么事时,如果宝宝专注于他手上的事,这时你如果叫了二遍,宝宝还是没有反映,这时你就不要再说第三遍了,这时候的宝宝他只专心做自己的事,而完全没有听你在说什么,所以我们就没必要再唠叨了。我们可以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一起关注宝宝手上的东西,这时,宝宝感觉到你来到他身边,会抬起头看你,你就可以面带微笑,用眼睛看着宝宝的眼睛,用温和的语气,简洁的语言对宝宝说:我需要你的帮助。对于这么大的宝宝,是很愿意帮助人的,当帮你做后,你对他说一声:谢谢。那效果就更好了。不过,切忌不要用命令的语言。对于小一些的孩子,你用命令的语言可能性有作用,大一些的孩子就会反抗了:你为何自己不做?所以一定得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2.制定家庭规则:

很多家长都习惯于对某一件事,唠叨个不停,而忽略了制定家庭规则,这对于培养良好的习惯是非常不利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庭教育中,大家必须得关注规矩,当然这规矩需要全家一起总动员,不能只是孩子一人执行,这样孩子是不会遵守的。

我们已经知道,这时期是处于游戏亲子沟通,对于,那些愁于宝宝每天吃饭困难的家长们,你是否了解了宝宝在幼儿园的就餐习惯。我们可以和幼儿园一样进行分餐制度。为什么会有5+2=0这个说法,就是因为孩子在幼儿园5天养成良好的习惯,周末2天在家,被父母破坏,又归为0了。所以说,根源还是在我们家长身上。我们应该在饭前和孩子商量规定好。吃一餐饭的时间是多少?到点了没吃完就收碗筷,等到了规定的时间,就一定得执行,这样孩子经历几次后,就明白,不吃妈妈就收走了,中间又没零食吃。自然就会认真吃饭了。还有一点就是,在吃饭时,不要一家人的眼睛都盯着孩子,这样过份的关注,会打乱孩子吃饭的就餐氛围,只有建立良好的就餐秩序,同时有饥饿感,良好的饮食习惯才会形成。

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老是唠叨个不停,这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在和孩子交流时,要眼睛看着孩子眼睛,告诉孩子,你想做什么?或者让孩子做什么?尽是用简洁易懂的语言。

3.巧妙运用注意力转移法应对孩子的单向思维。

“第一反抗期”的宝宝对一切东西在他的眼里都感到新鲜,比如,经常看到宝宝把东西放到嘴里,这其实是宝宝通过嘴来尝试这个东西,找下感觉。接着通过手来握、捡、放等肢体协调动作。如果,这时家长不分清红皂白就上去抢孩子的东西,或者用武力来解决,这是徒劳的。这一举动还有一危害就是,把孩子的好奇心、观察力给阻断了。好奇心一旦没了,想像力也就没了。如何避免呢?就像很多人觉得孩子把东西放到嘴巴里脏、不安全。可这么小的孩子却不懂安全不安全;脏还是不脏。这只有在事前先进行家里安全教育和室外教育。并制造孩子探索世界的环境。让孩子在这一时期充分发挥他创新思维的发展。

千万不要忘了这一时期是宝宝单向思维时期,所以可以用其它新鲜事物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父母批评孩子的5大策略


批评孩子的艺术

 批评是一门艺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将这门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

第一,正面引导。有些家长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下争气”,‘“你真不要脸”……有的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如此责骂不休,真不知究竟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是往邪路上推。应该是,在简明扼要抓往要害、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指明出路。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抑制孩子的过错行为,更重要的在于激发起孩子好的行为。

第二,尊重人格。孩子有过错,理应批评,但其人格应受到尊重。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人格应该平等。批评可以严肃,甚至严厉,但这类似于镇痛药,用多了便失效。

第三,避免当众批评。有的父母误认为当着他人的面数落一下孩子,会增强“激发”效果,殊不知,这样做最大的弊病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批评孩子单独进行,这是极可取的。

第四,看准时机。孩子一旦有错,通常要及时批评。“你等着,晚上爸爸回来再收拾你!”这策略是一种失误。您想,本是上午的事,到晚上再批评,这中间孩子还要干好多事,那错事也许淡忘了。当然,所谓及时批评也应视年龄特点及错误性质有个时间跨度,要抓住时机“冷处理”。

第五,相互配合。孩子有了过错,爸爸批,妈妈护,岂不效果相互抵销,何谈教育?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方式可有差别,但必须口径一致,配合默契。

八大策略培养孩子好性格


乐乐并不是一个天性温和、听话的孩子,恰恰相反,他非常倔强,小小年纪就主意很大。在他半岁前,我与他进行过多次正面交锋,结果都是我败下阵来。总结教训,我认识到对待孩子要有策略,也认识到培养孩子明是非、肯合作的重要性。

策略1: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当你们精心准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入睡以后再做,他却无论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你得拼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你的宝贝。你必须这么做,因为仔细想来,这些都不是他的错。但你能做到吗?你能一次次都做到吗?

我的策略是:以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他的性格的一部分。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耐心的、甚至是粗暴的人。

人的耐心毕竟有限,因此我需要让他也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很合理。例如我在做事,而他要我陪他,我会告诉他,我正忙着,等我做完了某些事情再去陪他。

策略2:言出必行

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

我不骗孩子。我还刻意要他知道:爸爸不会骗他,爸爸说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爸爸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他因侥幸而无理取闹。

举个小例子:最初给乐乐穿衣服,让他把手里的东西先放下,他总是哭闹着不肯,他或许以为我要把这件东西拿走。几次穿好衣服,我马上把东西交回他手里,从此他便很放心地把东西放下或主动交给我。

策略3:始终如一

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断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如果你今天允许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他不行,就会造成混乱。

你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是孩子任性吗?其实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策略4: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策略5: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

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如果他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当你对孩子说“不行”、“不能做”时,孩子往往不会马上放弃他的行动,他会一边看着你,一边继续试探你是否真的不让他做。这时,你应该坚决地走过去,把孩子抱开,让他做别的事;而不是继续坐在那里,重复说着“不行”,持续与孩子的较量。孩子从你坚决的态度上,可以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策略6:适当地给孩子一点权力

有时,孩子会对某件事很感兴趣,你不让他做,他也执拗地一定要做。这时不妨给孩子一点选择的权力。

家里有两排落地书橱,乐乐对里面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一再要打开书橱,翻出里面的书。

我不想让他养成到处乱翻的习惯,又不想扼杀他的探究欲。怎么办?我一方面告诉他乱翻书不好,另一方面他实在要打开的话,就建议他:好吧,那我们拿一样东西,拿好就把书橱关上。他每次都很开心地照办。现在,他不仅会打开书橱,挑选一样东西,然而把橱门关上;而且东西玩好后,他还会打开橱门,把东西放回去。

策略7: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

看到这个小标题,你或许会跳起来,这么小的孩子你让他承担什么责任?其实,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应该从对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开始,树立起责任意识。

乐乐时常会把一大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我会让他和我一起收拾玩具,或者引导他自己收拾。他掉落的东西我让他自己捡起来,他摔倒后我让他自己爬起来。凡是他能做的事情,我都让他自己做。

策略8: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

一个不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体谅别人的。虽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这些你或许不想让孩子过早知道。但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体谅父母的辛苦,对孩子却是不无益处的。

所以,我会让乐乐知道我真的很累,我要睡觉,希望他自己玩,不要打扰我;我会让乐乐知道我对他不好的行为真的很生气;我会让他知道我抱着他很累,让他自己走;我会让他知道打别人,别人会很痛,想打别人先打自己试试看;我会让他知道父母也会有不对的地方,是我的不对,我会主动向他说对不起;我会让他知道人是不可能不生病的,在他生病时,他必须坚强起来,承受疾病带来的不适,而不是无休止地折磨大人……

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的,作为老爸,我希望自己能更努力探索,使孩子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个高情商的人。

八大策略塑造孩子良好性格


八大策略塑造孩子良好性格

朋友带着一岁多的女儿来玩,小家伙有个癖好-摔东西,只要她的小手够得着的东西,抓起就往地上扔,然后开心地“咯咯”笑个不停。大人们则忙不迭地抢在她前面保护易碎品。小家伙天真烂漫,无可厚非。然而那一刻我想: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能让他这么任性。

乐乐并不是一个天性温和、听话的孩子,恰恰相反,他非常倔强,小小年纪就主意很大。在他半岁前,我与他进行过多次正面交锋,结果都是我败下阵来。总结教训,我认识到对待孩子要有策略,也认识到培养孩子明是非、肯合作的重要性。

策略1: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当你们精心准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入睡以后再做,他却无论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你得拼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你的宝贝。你必须这么做,因为仔细想来,这些都不是他的错。但你能做到吗?你能一次次都做到吗?

我的策略是:以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他的性格的一部分。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耐心的、甚至是粗暴的人。

人的耐心毕竟有限,因此我需要让他也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很合理。例如我在做事,而他要我陪他,我会告诉他,我正忙着,等我做完了某些事情再去陪他。

策略2:言出必行

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

我不骗孩子。我还刻意要他知道:爸爸不会骗他,爸爸说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爸爸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他因侥幸而无理取闹。

举个小例子:最初给乐乐穿衣服,让他把手里的东西先放下,他总是哭闹着不肯,他或许以为我要把这件东西拿走。几次穿好衣服,我马上把东西交回他手里,从此他便很放心地把东西放下或主动交给我。

策略3:始终如一

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断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如果你今天允许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他不行,就会造成混乱。你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是孩子任性吗?其实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策略4: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策略5: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

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如果他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当你对孩子说“不行”、“不能做”时,孩子往往不会马上放弃他的行动,他会一边看着你,一边继续试探你是否真的不让他做。这时,你应该坚决地走过去,把孩子抱开,让他做别的事;而不是继续坐在那里,重复说着“不行”,持续与孩子的较量。孩子从你坚决的态度上,可以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策略6:适当地给孩子一点权力

有时,孩子会对某件事很感兴趣,你不让他做,他也执拗地一定要做。这时不妨给孩子一点选择的权力。

家里有两排落地书橱,乐乐对里面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一再要打开书橱,翻出里面的书。我不想让他养成到处乱翻的习惯,又不想扼杀他的探究欲。怎么办?我一方面告诉他乱翻书不好,另一方面他实在要打开的话,就建议他:好吧,那我们拿一样东西,拿好就把书橱关上。他每次都很开心地照办。现在,他不仅会打开书橱,挑选一样东西,然而把橱门关上;而且东西玩好后,他还会打开橱门,把东西放回去。

策略7: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

看到这个小标题,你或许会跳起来,这么小的孩子你让他承担什么责任?其实,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应该从对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开始,树立起责任意识。

乐乐时常会把一大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我会让他和我一起收拾玩具,或者引导他自己收拾。他掉落的东西我让他自己捡起来,他摔倒后我让他自己爬起来。凡是他能做的事情,我都让他自己做。

策略8: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

一个不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体谅别人的。虽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这些你或许不想让孩子过早知道。但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体谅父母的辛苦,对孩子却是不无益处的。

所以,我会让乐乐知道我真的很累,我要睡觉,希望他自己玩,不要打扰我;我会让乐乐知道我对他不好的行为真的很生气;我会让他知道我抱着他很累,让他自己走;我会让他知道打别人,鹑嘶岷芡矗?氪虮鹑讼却蜃约菏允钥矗晃一崛盟??栏改敢不嵊胁欢缘牡胤剑?俏业牟欢裕?一嶂鞫?蛩?刀圆黄穑晃一崛盟??廊耸遣豢赡懿簧?〉模?谒??∈保??匦爰崆科鹄矗?惺芗膊〈?吹牟皇剩??皇俏扌葜沟卣勰ゴ笕恕??/P>

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的,作为老爸,我希望自己能更努力探索,使孩子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个高情商的人。

宝宝撒谎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撒谎是每个宝宝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种现象,宝宝撒谎与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认识能力相关,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幻想性撒谎

3岁内的宝宝无法分清想像与现实,常常把想像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来描述。他们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像加工,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他们也可能把自己的愿望施加到某件事情上,把本来不存在的事情说得跟真的一样,但是又漏洞百出,这只是他们通过想像表达自己愿望的一种方式。他们的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带有非常明显的幻想痕迹。

被动性撒谎

宝宝天性想要做好某件事情,获得妈妈或其他自己喜爱的人的赞赏。当他们做错事情后,会因为担心受罚而说谎。其实,宝宝天性纯真、直率,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的意图,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不会控制自己探索的欲望。但当他发现自己的诚实引起了妈妈的不满甚至是责罚时,为了逃避宝宝就会尝试说谎。尤其当宝宝说谎后成功逃避责罚时,他们的说谎行为就会得到鼓励。

行为性撒谎

有些被父母娇生惯养的宝宝,习惯于一切玩具、食品都归自己所有。他们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都有可能悄悄地把它拿回家。为了怕妈妈发现而失去这些东西,宝宝也可能编一些想像的小谎言来让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加合理。

四大策略,将谎言转化成智慧

可能妈妈们没有想到,在宝宝的谎言背后还孕育着智慧种子吧!

对宝宝而言,撒谎,尤其是幻想性撒谎是他们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最好见证。只要妈妈根据宝宝撒谎的情况分别对待,并进行恰当引导,宝宝的撒谎就不再是令妈妈头痛的问题。相反,利用宝宝的撒谎行为,妈妈可以培养出一个更加充满想像力与创造力的聪慧宝宝。

策略一:正确对待宝宝的撒谎行为

撒谎的过程其实就是宝宝想像与创作的过程,它对培养宝宝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当宝宝像露露一样撒谎时,妈妈千万不要训斥他:“露露,瞎说什么呢?你哪儿有芭比娃娃?”聪明的妈妈会说:“宝宝,你没有这样的芭比娃娃,但是你确实很希望有一个这样的芭比娃娃,对吧?你的想像力真丰富!你再想想,你想要的芭比娃娃还能做些什么?我们来编一个芭比娃娃的故事好不好?”如果妈妈策略指出宝宝的问题,同时宽容对待宝宝的幻想性撒谎行为,并对他们的幻想性撒谎行为进行诱导,宝宝就会在诱导下摆脱错误的撒谎行为,并大胆地想像与创作。如果发现宝宝有幻想性撒谎行为,妈妈千万不要因宝宝撒谎而训斥他们。要知道,这样的处理方式极有可能扼杀一个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策略二:给宝宝创造更多的幻想性“撒谎”机会

比如,宝宝对妈妈做饭的事十分好奇,那么妈妈在跟宝宝玩耍时可以来一次幻想性“撒谎”竞赛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激发宝宝的想像力,挖掘他们的语言智能。妈妈一边假装做各种洗菜切菜的动作,一边对着宝宝唠叨:“现在我要给宝宝做饭了,我把茄子洗干净,咚咚咚咚切成丝,给宝宝做个鱼香茄子煲……好了,鱼香茄子煲做好了,现在该宝宝给妈妈做好吃的了”。于是,宝宝会在妈妈的诱导下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妈妈或家里其他人做出很多的“美味佳肴”来。

策略三:让责罚变得更策略些

当宝宝做错事,为逃避责罚而撒谎的时候,妈妈不要如临大敌般地对待他们。这样会给宝宝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不见得能立竿见影地改变宝宝的撒谎行为,相反还可能让宝宝更加依赖撒谎来逃避责罚。聪明的妈妈可以利用宝宝的这次错误做点别的文章,既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又不失时机地利用撒谎行为开发宝宝的智力。比如,妈妈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宝宝的错误,温和地提醒宝宝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然后再给他们提出要求:你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弥补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免于惩罚,比如编一个自己想像的故事等。

策略四:给宝宝一次设法补救方案的机会

如果宝宝发生行为性撒谎,妈妈一定要相信宝宝会改正错误,并可给宝宝提供一个设想补救方案并实施方案的机会。这样,既可以让宝宝自省,同时也可通过给予宝宝设法补救方案的机会,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养成自己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习惯。比如,宝宝拿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回家,妈妈可以让宝宝自己思考,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错误?聪明的宝宝可能会想出很多方案,如把玩具还给人家并道歉;把玩具还给人家的同时,把自己的玩具借给人家玩;把玩具先还给人家,然后再与人家商量,说服小朋友把玩具借给自己玩一会儿等。如果宝宝想不出方案,妈妈可以给宝宝一些提示:“菲菲的玩具被你拿走了,她会很难过啊,你怎么办她才不会难过呢?”

爱说谎的宝宝更富于创造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般,宝宝从3岁开始就会说谎,到小学二、三年级时,谎言最多也最严重。

但说谎是每个宝宝的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站在宝宝智能发展的角度来看,宝宝动辄说谎妈妈也不必过分担心。因为,心理学证实:说谎者必须具备将自己未曾体验的事,说得像确有其事的能力,这表示他们具有将语言与行为分离的能力。也就是说,善于编造谎言的宝宝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证实:会说谎的宝宝比不会说谎的宝宝创造力高得多。

因此,如果听到宝宝说谎妈妈千万不要大声斥责,这样的态度可能会剥夺宝宝创造和思考的机会,对宝宝的智力开发与心理发育造成不好的影响。妈妈惟一需要做的就是采取适当的方式正确地引导宝宝,让宝宝的撒谎行为拐个弯,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贪玩的孩子怎么教育


正确的家教指导原则和方法是帮助孩子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在不同的家庭里,爸爸妈妈应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灵活运用。

许多孩子之所以贪玩而不爱学习,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方面出了问题。有的家庭根本不重视家教,而大多数爸爸妈妈则主要是不懂得进行理性的思考,没有遵循正确的家教指导原则。

家教方法,虽然不能千篇一律,但一些重要的原则和指导方法还是应该遵循的。这些原则和指导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会引导,严格教育,注重实效

学会引导,严格教育,注重实效。通俗地讲,就是软硬兼施,重在激励,“软”就是启发、激励孩子,“硬”就是严格教育。

严格教育不是教条主义,不是管死,而是对正确的、孩子愿意做的事情,要抓紧、不放松、不打折、不妥协,抓出实效。

正确的、孩子愿意做的事情,家庭应该进行严格管教,这会形成良好的亲情关系,而溺爱孩子、放任不管才是造成不良亲情关系的重要原因。

(2)阶梯目标,艰苦奋斗,形成习惯

孩子的成长一定要有个阶段目标,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是很艰苦的,是需要教师、爸爸妈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的。有的爸爸妈妈不了解这一点,平时不关心孩子,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时,轻则批评,重则动手。

他们不了解的是,孩子的内心其实是非常想做好的,而是苦于没有办法,作为爸爸妈妈应该帮助孩子制定具体目标、多想办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改变孩子的根本。

对贪玩孩子的学习指导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深人心灵。

作为爸爸妈妈,对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坚持对孩子的信心和期望,更要对他们尊重、信任、宽容和期待,学会赏识,这样,肯定能改变贪玩孩子的坏毛病。

只要爸爸妈妈坚持与孩子合作,下决心去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培养孩子新的学习习惯,一定是会有成效的。

(3)培养兴趣,重点突破,挖掘潜能

培养某一方面的兴趣对贪玩孩子的转变是很重要的。让孩子逐步学会发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孩子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某一个方面的长处得到展示,受到肯定,对孩子来说,都是他成长上的一个重要的突破性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有特长、有天赋、有潜能的,爸爸妈妈只要留心,总会找到自己孩子的某些天赋和特长。只要加以引导和鼓励,孩子就会兴趣大增,从而转移注意力,把玩放到次要地位。

人的特长、天赋、潜能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也是人的创新过程,一定要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和环境(氛围)如力德教育的qq俱乐部。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核心,就是全面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努力挖掘人的潜能,充分体现每一个人的价值,让人们创新。

(4)学会合作,具体指导,良好措施

这里的合作,是指爸爸妈妈要学会跟孩子合作。爸爸妈妈要尽量安排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如共同干家务或一起做饭等,跟孩子亲切、自然地在一起聊聊,比如聊今天学了什么了,老师讲的什么内容让他感到新鲜,等等。在自然、亲切的谈话中,爸爸妈妈很容易发现孩子学习的特点、优势,也容易发现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以便给予孩子具体指导和帮助,这样,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开发潜能大有好处。

爸爸妈妈在行为上更要跟孩子合作。譬如,有位父亲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为孩子制定了“三个保证”的学习规定,有效地制止了孩子贪玩。

①保证定时学习。要坚决按规定的时间学习,学习的时间“神圣不可侵犯”,尽量不让家里的事情打扰孩子学习。

②保证专心学习。学习前要准备好全部学习用具,学习时要专注、认真地学习。

③保证积极学习。学习时态度要积极,讲究效率和学习成果。

这样合作很有效果,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愉快地进行学习。

(5)学会调整,控制情感,振奋精神

在家庭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情感对人各方面发展的作用。既要发挥情感的动力作用,又要发挥情感的调节作用。

要使孩子改变贪玩习性,爸爸妈妈应帮助孩子树立具体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用理想来促进孩子发奋学习。下面就是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

①努力让孩子去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

若有可能,尽量使孩子去接触那些有作为的人,去感受、体验甚至去模仿一些成功人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②帮助孩子认清发展方向。

就是让孩子逐步学会了解自己和社会的发展,以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③帮助孩子学会结合。

就是让孩子学会把未来生活和今天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④让孩子认清形势、把握发展、热爱祖国、面向未来。

这既会使他们有持久、强大的动力,又会使他们更好地把握发展,掌握科学的策略和方法,这不仅对孩子现在的思想发展、学业长进有好处,而且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爸爸妈妈在指导孩子的过程中也应因材施教,灵活使用上述原则,不可将其教条化。

高明的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争吵


当孩子烦躁不安时,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他们生气时,只有情感上的安慰,他们才听得进去。

一对兄妹在地下室玩,突然传来什么东西被毁坏的声音,随后就是喊叫声和指责声。六岁的比利从楼梯上来,气得满脸通红,他一上来就脱口叫道:“贝特西把我的堡垒撞翻了。”他的妈妈同情地说:“哦——,那你一定非常生气了。”“我是很生气。”他转过身继续回去玩了。

这是比利的妈妈第一次试着没有卷入孩子们的日常争吵中。她没有问那个最具破坏性的问题:“谁先引起的?”这样就避免了儿子讲述冤情和要求报仇。通过真实地反应儿子内心的情绪,她避免了成为孩子们的法官、检察官、执法人这些不讨好的角色。

在下面的事例中,一位母亲同情的评论使得和平与战争成为一线之隔。九岁的大卫不想去看牙医,他很生气,激怒了他的姐姐蒂娜,她对他说:“噢,大卫,长大点!”大卫更生气了,行为变得更加令人讨厌。

她的妈妈对蒂娜说:“大卫今天很烦,他担心去看牙医。现在他需要我们所有人的体谅。”就好像变魔法一样,大卫马上安静下来,他去看了牙医,没有再抱怨。妈妈的回应是针对大卫烦躁的心情,而不是他让人讨厌的行为,这使得大卫感到放松多了,因此也就不再那么讨厌了。

在这个小事件里,帮助孩子平息怒气和遭受挫折的两种方法正好形成对照,一种是使怒火更盛,一种是消除怒气。

汤姆和他的朋友吉姆,两个人都才三岁,他们在玩玩具木琴。吉姆的音锤卡住了,生气地哭了起来。他的妈妈警告他说:“你没有理由大哭大闹的,我不会给你修音锤,除非你停止尖叫。”吉姆继续哭闹,于是他的妈妈拿走了玩具。这一下,吉姆大发脾气,场面颇为壮观。

与吉姆的例子形成对照的是,汤姆的音锤也卡住了,他也哭了起来,他的妈妈对他说:“你哭是因为音锤卡住了,我们需要修好它。”哭声停止了。现在,无论什么时候音锤被卡住,汤姆都不会再哭,而是拿过去让妈妈修理。

吉姆的妈妈用的方法是漫骂、威胁、责备和惩罚,而汤姆的妈妈则是指出问题所在,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米里亚姆十二岁,从剧院回来后,心情不佳,很生气:

妈妈:你上去好像不开心。

米里亚姆:我非常生气!我坐得很靠后,根本什么也看不到。

妈妈:怪不得你不高兴,坐得那么靠后就没什么意思了。

米里亚姆:当然没有。而且,有个高个子家伙就坐在我前面。

妈妈:那更是雪上加霜了,一直坐在后面,还有个高个子挡在你前面!那真是够糟了!

米里亚姆:确实够糟。

米里亚姆妈妈的回答中,有帮助的地方是她没有批评米里亚姆,也没有提意见,只是接受女儿的情绪。她并没有问任何无用的问题,例如“你怎么不早点去选一个好一点的位置呢?”或者“你不能请那个高个子跟你换一下座位吗?”她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女儿消除愤怒的情绪。

父母作出直接反映孩子不安情绪的、具有移情作用的回应,表达父母的同情和理解,这对于改变孩子的愤怒情绪是很有效的。

在发完脾气之后,写在纸上的话也可以成为修复受伤情感的有力工具。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我们都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情、想法写下来。

一天晚上,十三岁的特鲁迪大声地怒斥妈妈,指责妈妈进入她的房间,打开她的抽屉,翻看她的日记。当她发现她的怀疑毫无根据时,特鲁迪决定写信向妈妈道歉:

亲爱的妈妈,作为一个讲道德的人,我刚才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我指责妈妈,使妈妈伤心、痛苦。我觉得非常羞愧,非常丢脸。以前我一直对自己感觉良好,可是现在我讨厌自己。我爱您。特鲁迪

特鲁迪的妈妈看到这封短信时很不安,她意识到这件事破坏了特鲁迪心中对自己的积极看法。她找时间写了一封信给特鲁迪,帮助她重新爱自己:

最亲爱的特鲁迪,谢谢你告诉我你的不安和不开心。前几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两个来说,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那并不是灾难。我希望你知道我对你的看法、对你的感情一点也没有改变。我依然把你当成和以前一样可爱的孩子,不过这个孩子有时会感到烦躁、生气。我希望你能明白,能够原谅自己,重新获得对自己的好感。非常爱你的妈妈

这位妈妈向她的女儿保证生气并不会改变一个人对自己的爱,也不会改变别人对她的爱。她的做法无疑是有益的。

孩子因为父母不听自己的理由而生气,这个时候,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理由写下来。

一位父亲讲述了下面的事情。在他的家里,孩子们都有兑换券,可以用来买晚上睡觉前的额外时间。一天晚上,十岁的彼得想买一些时间,但是兑换券丢了。他的父亲拒绝兑现一张不存在的兑换券。彼得觉得很失望,生起气来,离开房间时大叫道:“但是你确实把兑换券给了我!”那天晚上,当彼得的父亲回到自己的卧室时,他看到下面的信:

亲爱的爸爸,如果你不让我熬夜,那不公平,因为(1)我们两个都知道你把兑换券给了我。(2)你知道我的桌子是什么样子,我总是我不见东西。(3)你知道我多么渴望使用兑换券。我不希望因为写了这封信而让人讨厌,我只是说出我自己的想法。彼得

当父亲看到这封信时,他意识到彼得提供了一个方法来修补他们之间受损的关系。同时,这也给了他一个机会尝试孩子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只要有机会,就要增强孩子的自尊。于是他写了下面的信:

亲爱的儿子,你的思路很清晰!你的论据也很有说服力!当我读你的信时,我不得不提醒自己,这不是一个大过十岁的年轻人写的。附:兑换券已经放回原处,你自己去找吧。爱你的爸爸

父母如何巧妙应对孩子“一根筋”


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父母既无奈有无策,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让广大父母心塞烦躁的,相信一定是孩子间歇性发作的无理取闹、耍脾气。

拿东西一定要他指定的人来拿,否则,哭!穿鞋子一定要先穿右脚的,否则,闹!玩具一定要放在固定的“家”里,否则,吵!尤其是一些执拗的熊孩子,只要一哭起来,根本不听大家的话,威逼利诱四员猛将纷纷败下阵来,那哭声让人听了心情烦躁,简直想把孩子塞回肚子里!养育孩子

但是,冷静下来想想,孩子的这些“无理取闹”真的“无理”吗?并非如此。其实这是孩子在维持自己的“秩序感”。(天天把玩具扔得乱七八糟的时候怎么不谈“秩序感”……)

“秩序感”是人对于事物的空间布局、存在形式、归属或事件发生顺序和谐、有序的要求,学前期的孩子,就处在这样一个敏感的内心世界里,于是有了蒙台梭利教育学派提出的“秩序敏感期”。尤其是2-4岁的孩子,对家里物品的方位、对做事情的先后顺序、对所有物品的归属等等,都会非常感兴趣,并且对这些事物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刻板的秩序感,并且认为这种秩序是不可更改的。过去形成的记忆模式是这样,现在也必须是这样。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理解孩子的这一心理特征,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养育策略?下面小编为你详细道来。

无理取闹还是“秩序敏感”,教你一眼看穿养育孩子

正确对待孩子的“秩序感”,首先得正确区分孩子的“撒泼”行为到底是无理取闹还是“秩序敏感”(小子你休想糊弄老娘!)。孩子的秩序感有很多表现形式,最典型的有如下三种:

1、对环境布局的“刻板”要求

案例:

爸爸从外地出差回来,一进家门就急着想抱抱宝宝,随手就把外套放在了沙发扶手上,结果宝宝大哭大闹起来。直到妈妈把外套拿走放回卧室,宝宝才逐渐安静下来。

分析:

孩子出生后,周围环境中的固定陈设通常会渐渐成为他生活秩序的一部分。而当他已经习惯的格局被打破时,就会出现焦虑和不安的情绪,甚至大哭不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发现某个东西脱离了常规放置的地方后,可能还会亲自动手把它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支配他这种行为的也是秩序感。

2、对事物所有权的极度敏感

案例:

奶奶从老家来看望2岁半的萌萌,进门就脱掉自己的鞋子,穿上妈妈平时穿的拖鞋。小家伙马上哭起来,趴在地上非要奶奶把拖鞋还给妈妈不可……

分析:

学前的孩子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往往会对特定物体的归属十分敏感,认为家里的某一个物品是属于谁的,就是谁的,其他人不能动用,否则,就是破坏了事物存在的法则,值得他去纠正和维护。

3、对程序的完美要求和预先设计

案例:

每天妈妈下班回来,3岁的佳佳都要抢着去给妈妈开门。有一天,妈妈按门铃时,爷爷刚好在门边上,就先打开了。这时佳佳不干了,大哭起来,非要把妈妈推出去,关上门,让她重新开一次。

分析:

孩子习惯了事件发生的特定程序之后,就会渐渐偏好那种安排,一旦被调整,就会变得焦虑不安。而且,学前期的孩子,由于自我中心思维的存在,往往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事物的发展规则之上,会对特定事情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有所期待,一旦事情的发展有悖于自己的预期,就会感觉对外界的掌控感失去控制,从而引发内心的不安,甚至出现哭闹、撒泼等行为。

“秩序感”之于孩子成长的价值

秩序感其实就是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至少有三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1、有秩序,更有安全感

由于生命产生之初的弱小感,幼小的孩子在习惯了教养环境中的日常安排后,就会非常期待周围事物的运行都是可以按照期待发生的,这样才可以让他们感觉自己对生活是有掌控能力的,一旦这个秩序体验受到挑战,孩子就会变得非常不安,对环境的安全感产生怀疑。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秩序井然的生活环境是其安全感的基础。

2、无秩序,毁“三观”

因为对环境和生活的秩序有所要求,在孩子眼里,凡事都是有对错之分的:东西摆放在这个地方,就是对的,摆放在那个地方,就是错的;爸爸的东西,爷爷不能用,妈妈不能用;有人按门铃了,应该我来开门,你开就不行……这类对于事物存在格式和发生秩序的要求,正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孩子最初的规则意识,也是其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的基础。

3、培养秩序感,生活有条理

孩子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往往会以为世界是按照特定的秩序存在的,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孩子的这个特点,因势利导,尽量给孩子建立科学规律的作息安排、布置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呵护孩子的物权和归位意识,则孩子更容易养成条理的生活习惯。

满足孩子的“秩序感”

秩序感是孩子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才能产生真正的快乐。然而,当孩子表现出秩序敏感期的行为特征时,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在无理取闹,感到不耐烦,甚至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批评斥责,让刚刚进入秩序敏感期的幼儿心灵无法充分体会成长的美好,从而变得混乱、孤僻、不再有勇气探索未知。因此,当孩子乐于去做一些关于秩序的事情时,家长不妨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1、尽量不频繁更换孩子的教养环境

有的职场妈妈在返岗上班后,采取了将孩子在外婆、奶奶和自己家轮流抚养的做法。殊不知,这是非常伤害孩子秩序感的做法,特别是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来说,频繁变换的生活环境,将使得孩子很难产生稳定的秩序体验,进而冲击她们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所以,保护孩子的秩序感起见,孩子出生后,最好让他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中成长。

2、努力建立科学的生活作息秩序

孩子天然喜欢有规律的生活,家长不妨利用这一点,自孩子出生起,就帮他建立一种合理、科学的作息秩序,让孩子逐步适应这种有规律的生活,为今后良好的生活习惯奠定基础(夜猫子、起床困难户统统滚粗!)。

3、营造整洁有序的生活空间环境

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更容易让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感到舒适,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摆放有序,每次使用后注意及时归位。尤其是孩子的东西,更要注意摆放有序,不要随便变换它们的位置(再也没有不收拾的借口了……)。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往往乐意维护这种整洁的格局,家长可以引导他们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让孩子形成整洁有序的习惯。

4、尊重孩子的物权敏感

孩子对特定物品的所有权产生敏感之后,家长就要注意尊重这种敏感,尽量不混淆物品的所有权,更不能压制孩子对区分所有权的主张,否则,孩子很容易获得一种意识:物品的所有权是可以很混乱的。这对于孩子发展自己的所有权意识并不是一件好事,一则容易使他们养成随意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二则容易使得他们长大后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5、理解孩子对程序的要求

当孩子因为已经习惯的或者头脑中预期的程序被破坏而哭闹时,家长要理解孩子对于秩序的强烈要求,耐心地处理问题,“重来”通常是很有效的解决对策。在无法“重来”的情况下,也要做好解释工作,这样做,孩子可能并不马上买账,依旧大哭大闹,但这是一种健康的痛苦,孩子在宣泄的过程中,也会慢慢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重来的。家长的理解和耐心,往往会让孩子多一份面对的勇气,甚至就可以启动条理的思维,行为也变得“正常”起来。

6、增强孩子的灵活性

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感受不同环境、家庭中的人、物、事,帮助孩子认识到别人的“秩序”和自己的“秩序”可以不同,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孩子就能把“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到了哪里都能“入乡随俗”,能够快速适应不同事物和人物的“秩序”。

家园共育《父母八字策略应对孩子贪玩》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父母和孩子良好关系的建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