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更需要父母尊重

01-03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婴儿更需要父母尊重”,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早教模式强调的是“做孩子的伙伴,尊重孩子”。当父母面对的是一个有独立意志的大孩子时,这种理念容易接受;但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0岁婴儿,很多父母会有疑问:这只是一个需要我们照顾才能生存的孩子,难道还需要尊重吗?

其实,答案需要你去选择。

面对刚出世的婴儿,是把他看成被动地吃饱喝足就够了的接受者,还是看成同成人一样,希望主动运用自己的能力控制与支配环境,需要精神交流与智慧发展的独立的人?很显然,如果你选择了前者,你处于赐予者的位置,完全有理由不去尊重;但如果选择了后者,一定会从孩子一出世就开始尊重他。

有人会认为,不管怎样看待他,对婴儿还不是一样地满足他的吃喝需要去抚养吗?其实大不一样。理念上的区别决定了我们完全不同的0岁教养方案,也决定了孩子未来是成为一个时刻感觉自己能够控制外界环境的自信的人,还是处处受到环境压制的被动接受者。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每一个孩子从出世,就是一个对外部世界充满学习精神的探索者。他不断地伸展自己的能力所及,想尽办法去了解身边的世界,并学习控制环境,达到满足自己需要的目标。如,他会用哭声表达自己的饥饿、不舒服和与人交往的愿望;也会用伸手、蹬脚和各种动作去逐渐发展自己对外界的作用力。瞧,他与我们成人一样,都是在日复一日地设法发展自己的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环境,满足生存需要。

但婴儿又与成人不同,他需要强有力的支持,要求成人从婴儿成长的初始,就随时满足他这种主动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新生儿初期,虽然他还没掌握语言,但仍要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多地给他充满关爱的话,以满足他对这个陌生世界的安全感、交流欲望及语言发展的需要;在他能够伸手抓握时,给他设立一些游戏,像一抓绳就能有玩具飞到眼前或有变化出现,这样利于他看到自己的能力对外界的作用,增加他发展自己能力的愿望和兴趣等。假如我们这样尊重婴儿的发展需要,一点一滴地满足着婴儿的发展愿望,孩子的每一分探索精神得到充分鼓励,每一种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他就会从一开始认识世界,就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自信的种子便深深根植于孩子的精神世界之中。

反之,如果我们仅把0岁的婴儿看成是吃饱喝足就够了的被动接受者,无视他们的发展需求,在他不会说时就不提供充满爱意的语言,对他各种能力的萌芽也只当作无意义的动作予以忽视,那么,孩子的探索热情总是受到压制,能力发展的愿望也得不到鼓励,他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就会消退,孩子会感觉这个世界不支持他,他是无助的。与处处受到鼓励的婴儿相比,这种在无助感中成长的孩子,会大大降低对外界与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感,在他长大后,无论怎样重建自信,根基总是摇摆的。

早期教育大师蒙特梭利告诫我们:儿童的成长没有一样是由母亲来完成的,它属于儿童自己的成就。——婴儿的语言不是来自与母亲,而来自于婴儿自觉的学习。承认儿童这种不同寻常的能力,父母要说服自己从儿童成长过程的主角位置上退出来,甘当这一成长过程的配角,他们的职责就会履行得更好。他们对儿童的帮助就显得更有价值。如果这种帮助以适当的方式给予的话,儿童就会健康成长。

相信每一位父母最大的期望都是让孩子成才。但无论是成人,还是尚未成年的孩子,获取“成功”最重要的人格特征就是自信。因此,为人父母者一定要认识从生命的初期就开始尊重孩子的重要意义,抛掉做孩子的权威,设计、指挥他们的观念,确立科学的早期教育方案,那样才会为孩子奠定一生自信的稳固基石。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受教育


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受教育

一、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难。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

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二、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1、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比如: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2、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

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

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40%

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50%,父性之爱50%

初中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三、给家长的“10条建议”

1、(说给父亲)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孩子读初中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更优秀。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

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2、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

“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

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

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

不要培养“超级婴儿”。

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6、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调皮孩子更需要关爱


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

小智是我们班上典型的调皮大王。在与小朋友的游戏时特别容易发生冲突,小朋友们都不喜欢跟他交往。在我的观察中,小智其实特别喜欢与小朋友交往,也乐意与他们一起游戏。每次在区域活动中,他都积极的参加,表现自己,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关注。

但它与人交往的方法不是很正确,所以经常导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经常被小朋友打小报告。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有意识的去接近他,多关注他,摸一下他的头,给他一个会意的微笑,与他交谈。告诉他在与小朋友玩时,遇到情况怎么办,鼓励他与小伙伴要搞好团结,互相谦让,有玩具大家玩,学会与小朋友共享快乐。

孩子的心理有时候很微妙,故意调皮捣蛋只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时时反问之际,我给了他们足够多的关注和爱护了吗?多给孩子一些关爱,不仅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而且能让孩子感受到受人关注,对帮助他们改进自身的坏习惯也有很多作用。

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纯洁的、善良的,喜欢调皮的孩子也不例外。爱是我们的教育手段,让我们多一点爱心,多一些赏识,多关爱一下调皮的孩子吧!你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孕早期更需要加倍呵护


研究发现,怀孕的头两三个月是最容易出现流产的时段。刚刚形成的胚胎对于外界的很多因素和刺激都是异常敏感的。因此,专家指出,在怀孕早期,准妈妈一定要加倍呵护自己,在平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防感冒

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虽然普通感冒对胎儿影响不大,但如果体温较长时间维持在39℃左右,也有可能造成胚胎畸形。特别是流行性感冒,不仅病毒具有能使胚胎或胎儿发生畸形的作用,高热和病毒的毒性还会刺激子宫收缩,引起流产。

因此,孕早期要避免去公共场所,尤其在感冒流行季节,同时在生活中避免接触感冒患者。即使患了感冒别在家硬挺着,虽然怀孕早期用药不当容易引起胚胎组织畸形,但一旦患了感冒还是要赶快去看医生。"

二、避免劳累

在孕早期,准妈妈的肚子不是很明显,很多幸运的准妈妈甚至没有孕吐的困扰。所以,可能很多准妈妈都会掉以轻心。熬夜、出差、加班……维持着孕前一样的生活。好育园专家提醒各位准妈妈,不管是上班还是在家里尽量不要太累,每天一定要保证8小时睡眠。外出坐车要注意安全,不要太颠簸。

三、尽量避免辐射和化学物质

前三个月要特别注意,尽量减少用电脑、看电视、尽量不用吹风机吹头发。孕妇看电视应距荧屏2米以上,而且不宜收看惊险电视节目。清洁剂会通过手部皮肤渗透到孕妇体内,所以尽量减少洗碗、洗衣服的次数,洗时要带好橡胶手套。

四、注意饮食均衡

肉、蛋、禽、鱼,以及水果蔬菜每周尽量都吃些,前三个月每天要补充叶酸,一天0.4毫克的。尽量不要吃螃蟹、甲鱼、贝类,这些都是寒凉的食物,会对孕妇和胎儿有影响。

五、不要登高做事,防止滑倒

健康的孕妇可以照常工作和劳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在怀孕后,最好不要登高打扫卫生、搬动沉重的物品,这些动作有一定危险性。在家要注意防滑,特别是厕所等比较潮湿的地方,最好准备防滑垫,以防摔倒。

六、保持心情愉悦

关键要保证情绪稳定,不要紧张,更不要生气。丈夫尤其要会关心体贴妻子,避免妻子情绪激动。心情不愉快会对胎儿的大脑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宝宝的智商就会很高。

失败后孩子更需要肯定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无论是谁问起我的职业,我都会骄傲的告诉他,近十年了薄弱的收入,不被人理解的委屈等等都没能改变我的幼教情缘,因为我心中收藏着一份沉甸甸的爱。

可爱的儿子已经5岁了,很帅气,但是做起事情来总是缺少自信,我也知道这与我有着很大的关系,我能允许别的孩子犯错,并且能耐心的指导别人家的孩子改正“错误”可是我对自己的儿子总是那么严厉,总是把期望设置的很高,从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而不是“神童”儿子只要做得不如我意,我就开始严厉的教训儿子,久而久之儿子对自己总是怀疑,并且一点也不自信,有一天早晨,儿子早早的起床了,洗刷完之后坐在了学习桌前开始了画画,画了一段时间,终于画完了我无意识的看了一眼,好像画的小熊猫吃竹子,儿子见我看了一眼,就问我:“妈妈我画的好吗?我随便说了一句:好,但是没有人家别的小朋友画得好,儿子低下了头,吃完饭后跟我来到了幼儿园里只见儿子拿着画赶到了教室门口,这时候,有一位小朋友说,正基,我可以看一下你的画吗?儿子突然的一个动作让我恍然大悟,他把手背在了身后,并且低着头对人家吞吞吐吐的说:“我我画的不好,并且边说边在身后捏成了一团。

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我把这几年来训儿子的话想了一遍又一遍,我偷偷跑到办公室里哭了起来,真的不应该那样对儿子说:“因为对孩子的打击很大,顿时发现自己错了,话说了,却收不回来,等中午回家后正式向儿子道歉了:“儿子对不起,妈妈错了“妈妈不应该老拿你和别人比,原谅妈妈好吗?

儿子笑着说:“妈妈没关系,我是小小男子汉,我会很勇敢,我不怕的。

允许孩子犯错,失败后孩子更需要肯定,摆正期望的天平,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做不到”做一位自信的父母,孩子需要尝试,渴望被肯定,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锻炼驱除孩子心中的自卑和阴影。

家长更需要做好角色的正确定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因情绪问题求医的孩子逐年增多,近几年已占到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观察,这其中很大原因来自家庭的过高期望、过度呵护。“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第一位的是家长,第二是老师,第三是孩子自身,第四才是医生。”杜亚松说,“家长对自己的言行要有所警醒,对自己的角色要有正确定位,不要让爱伤着孩子。”

错位的“妈妈”

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很多时候孩子在家里却看不到妈妈。他们看到的是居高临下的“家长”,是释疑解惑的“老师”,是嘘寒问暖的“保姆”,是背地里翻抽屉、查QQ的“警察”。“这是常见的家庭角色混乱。”在杜亚松看来,“妈妈”应该是能够理解孩子、能提供及时帮助的人。

缺失的“爸爸”

爸爸挣钱养家,妈妈管教孩子,是很常见的家庭教育模式。近年来全职妈妈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似乎养育孩子就是妈妈的责任。在门诊,杜亚松接待过不少焦虑不安的全职妈妈,她们常因管教不好孩子而受到丈夫的指责。“其实,并不是爸爸真的忙得顾不上孩子,这还是理念上出了问题。”杜亚松呼吁,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亲的回归。

让人不知所措的双重束缚

孩子放学回家,妈妈心疼地说:“累了吧,吃个苹果吧。”孩子甩下书包正准备放松一会儿,妈妈又问:“今天功课多吗?要抓紧啊。”孩子只好放下苹果拿起书包去赶作业。

爸爸严肃地对儿子说:“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而等儿子有了自我选择,爸爸又话锋一转:“照我说的去做。”

一边是无微不至的呵护,一边却是无处不在的压力,很多父母不知不觉中的矛盾言行让孩子不知所措,找不到方向,严重的可能发生心理偏差,甚至最终导致精神分裂。

让人缺乏自信的心理虐待

3岁的孩子看到妈妈下班回家很兴奋,热情地邀请妈妈一起玩小汽车,但忙碌了一天的妈妈不耐烦地说:“妈妈有事,你自己玩吧。”

8岁的小女孩拿着刚洗干净的小手帕向爸爸炫耀自己的能干,爸爸不屑一顾地回答:“哟,长这么大才会洗手帕啊?”

这种家庭里经常可见的亲子对话,在杜亚松看来就是“心理虐待”,它的危害与“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躯体虐待不相上下,“忽视、嘲笑、讽刺,足以把孩子宝贵的自信心轻易摧毁。”

单亲孩子更需要性别角色教育


单亲现象早已引起婚姻学家、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的关注。但是,单亲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教育的问题至今还是一个空白。

不少父母对性教育颇感困惑,因为他们简单地认为性教育内容就是夫妻性生活的内容和技巧,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对于不同年龄的对象,性教育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对幼儿的性教育主要是性别角色的认同教育及健康科学性观念的形成。

单身母亲家庭是指由于离婚、丧偶或其它原因造成由母亲单独一人与儿子组成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缺少父亲的形象和来自他的教育,使得单身母亲对儿子进行恰当的性教育颇为困难。在正常的父母双全的家庭中,儿子从小就有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对象,即男性父母,并在与异性父母的关系中打下未来人际关系的基础,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恰当的性别角色。如:怎样承担家庭的责任,怎样与同性和异性相处,怎样解决社会需要与家庭需要之间的冲突,等等。而在早年生活中缺乏父亲形象的儿子,如果母亲没有相应的关注,结果会使孩子在性别角色确认这一环节出现困难和混淆,表现出“男性女性化”的倾向,在性格上会表现出敏感、多疑、自卑、胆小、心胸狭窄、依赖性强等,这会给他的人格塑造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为了让孩子的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单身母亲对男孩要在教育中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儿子男性角色性格的培养

一些母亲在教育儿子时,首先将他看作是自己的孩子,然后才将其当作独立的男子汉,甚至从未将其视为独立的男子汉。对孩子过分支配和保护,满足于儿子的顺从、依赖、怯懦、仔细,这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例如,男孩子总是十分淘气,天不怕地不怕的,但母亲要求他讲卫生,不要把衣服搞脏,不要乱跑,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结果孩子变得处处谨小慎微,缩手缩脚。成年后,母亲对儿子的这种性格当然是“恨铁不成钢”,殊不知这主要是母亲本人教育的结果。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和模仿的榜样,如果要培养孩子果断、自信、大胆、心胸坦荡等性格,就要有意识地对男孩子采取内细外粗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要符合男性性格特征,而不要培养出“脂粉气”。

为孩子创造适当的交往环境

由于家庭中缺少父亲,儿子自然与母亲相处的时间大大增多。有的母亲认为,与女孩子一起玩安全、文明、卫生,而与男孩一些玩则容易出乱子。其实,这样会使孩子在成年之后产生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他们只对某些人有安全感,而对另一些人表现出胆小、退缩和敏感。因此,母亲应该多安排孩子与爷爷、舅舅、男性同事等交往,补偿父亲缺乏而造成的同性交往上的空白。另外,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也不知不觉地模仿了其他男性的行为,这是母亲那里所得不到的。

给孩子适度的母爱

单身母亲往往将儿子视为自己生活的唯一寄托,把全部的爱和感情都倾注到孩子身上。例如,有的母亲将喂奶的时间不恰当地延长;允许儿子一直与自己同床而眠;对儿子过多的关心和爱抚等等,结果孩子产生“恋母情结”,习惯于依赖母亲,而不愿意独立,更有甚者会产生变态心理和行为。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子最好在七岁以后就和父母分室休息,如果家庭条件不许可,至少也应分床。在国外,孩子一生下来就和父母分床休息。中国家庭因条件和传统等原因,没给孩子创造独自生活的环境。而单身母亲由于对孩子过分的爱,使得有些人在一定条件下分不清母爱和情爱的界限,也不了解这样做给孩子带来的恶果,造成儿子在心理上永远不能“断奶”。

母亲要有自己的生活安排

孩子一生下来本能的具有占有欲,他们吮吸母亲的营养,占有母亲的怀抱和目光,成为母亲生活的中心。随着孩子的长大,母亲应该慢慢将注意力离开孩子,但是,许多单身母亲将全部时间都给了孩子,没有自己的私生活,这其实对儿子性心理的发展是无益的。母亲应该定期给自己安排时间,用来处理私人事情,包括同异性的交往,使孩子明白,母亲是爱他的,但他不能占有母亲所有的感情空间。否则孩子会变得放荡不羁,不服管教,或向母亲滥施命令,自私地反对母亲再婚等等。母亲给自己时间的同时,也就给了孩子成熟的机会。

让孩子接受健全的婚姻观和性态度

有些单身母亲在以往的婚姻生活或性经历中受到的创伤使她们对婚姻、异性都持有一定的偏见,并且将这种偏见灌输给孩子。例如,告诉孩子是爸爸不要他们了,男人都很坏,自己是如何不幸,等等,使孩子对人产生敌意、不信任感,同时也有不安全和被抛弃感。还有的母亲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对孩子说:“我这么辛辛苦苦都是为了你,如果没有你,我就好过多了。”她们以为这样说,孩子就不会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实际上却造成了孩子忧郁、多愁善感、自卑、自责的心理,给未来的生活投下了沉重的阴影。有些成年男性所患的“心因性阳痿”,原因就是母子关系的异常造成的。他们总有“女性是痛苦的,自己是有罪的”潜意识,因此,在性生活中无法产生平等、共享的感觉。因此而导致性功能障碍。

六、再婚,有利于儿子的性教育

在很多情况下,单身母亲是为了孩子不受苦才选择了不再婚,这对孩子的性心理发育很不利。由于家庭中缺乏男性形象,使得性教育中许多细节的具体实施受到限制,即使有其他男性亲属的帮助,也很难弥补父爱对于孩子的影响。而孩子与继父关系的处理,以及母亲在生活中的处理技巧。而且,再婚对于单身母亲本人的情感和生理需要也是有益的,如果母亲的情感和欲求受到压抑,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个性发展。当然,母亲是否再婚是其个人的选择,但是,如果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考虑,则要改变传统的观念。

总之,单身母亲对儿子的性别角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与一般意义上的性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有许多具体差别,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变革,离婚现象越来越得到公众的理解,但我们希望孩子受到越来越少的不良影响。

小小孩也需要被尊重


普遍现象|家长半引导、半强迫

“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赶快说阿姨好呀!”不管是到别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场所与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导、半强迫地要他们手中或怀里的幼儿跟熟人打招呼。

比较不怕生的孩子,总还顺着大人,腼腆的轻声说:“阿姨好。”个性较为内向、敏感的,就抿着嘴、边往后缩边打量似的看着我,不说就是不说。站在一旁的大人也尴尬,觉得自己没把孩子教好,忍不住开始以责备的口吻说着:“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之类的话。

每回听见大人这样说孩子,总觉得好不忍心。每个人曾经是小孩,深深了解被大人说“没礼貌”的感觉,是一种羞愧,也是一种挫败。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败的是自己做不好,让成人失望。而这种种感觉,都得同时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大人们“高高在上”,而自己是这么矮小之下,被揪出来。

剖析|小小孩也需要被尊重

没有任何一个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广众下被揪出来批判,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幼儿)就能承受呢?为什么我们会毫不犹疑的、高高在上的,在众目睽睽下,责备那身高不到大人一半的幼儿呢?或许其中重要关键就是,我们不觉得幼儿有自尊心。我们觉得他们那小小的身躯里,没有太多感觉,没有太多自尊。所以,我们的话不会让孩子受伤。就算受伤,也是一点点罢了。也或许我们这样的自信,相信小小孩就是要以较严厉的话语来教导,正应了那句俗话“棒下出孝子”!

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教孩子”的责任是尽到了,绝对不会落人口舌。在所有的“目光”下,直接把孩子贴上“没礼貌、太吵、不听话……”的标签,“警惕孩子”的目的达成了,好像离“好孩子”的目标也愈来愈近。但是,羞愧有用吗?

受伤的心|以羞愧为手段来教养幼儿,会有什么问题呢?

一、言语暴力带来伤害

在以羞愧为手段,所遇见的第一个现象,是语言的暴力。假如我们的社会体系认为,让一个人羞愧会很快的收到教养功效,那直接面对面的运用“真是没有礼貌、你将来完蛋了、你这样没人会喜欢你、你真麻烦、真丢脸……”的语言,也就理所当然!这类语言,直接攻击个人的自尊,让人觉得渺小、一无是处,所达成的效果就是羞愧。

二、忽略孩子与生俱来的“安检雷达”

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你一定记得,婴儿在五个月大前,任谁抱都可以,但在六个月大前后,突然间,除了妈妈(主要照顾者)外,好像看谁都不顺眼,谁抱他,他就扭头大哭。我们通常都以“陌生人焦虑”来形容这个现象。

三、罪恶感的产生

在幼儿的成长旅程里,他们会碰到一个成长上的难题:罪恶感。它与幼儿“好奇、主动探索”的热情,紧密相连。

当自己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这锅里有什么?去试探我这样做,他是不是就会这样反应?这种种试探的结果,却也可能打破某样东西,或惹毛了哪个人,与成人的意愿和秩序相悖。于是,孩子会愧疚自己让大人生气,把“自己不好”这样的罪恶感,加诸在自己身上。

如何做|从被尊重中学会有礼貌

那要如何做,才能让幼儿以正向、有尊严的、又有意愿的学会和人打招呼?首先我们必须带领孩子认识的是:什么是礼貌?“礼貌”不是只有外在形式的执行,重点其实是在感受的交流。所以我们要以“感受性”为中心,来引导幼儿学习礼貌。比如说,以感受,来理解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的感觉(是不好意思、害怕);以感受,来说明友善的向他人问好,那是一种关心,别人会多么开心,而自己也会因为这友善的交流,感到温情。

以友善的感受交流为基础的认知,会自然的带领幼儿学会尊重他人。所以说,最重要的关键,是“尊重”;最有效的办法,是示范和引导。

实例|以我在书店看到的场景为例:

有位妈妈手里牵着四岁大的孩子,在书店里遇到好友。两个大人几句寒暄后,妈妈对着孩子说:“小涵,这是王阿姨,她是妈妈的好朋友。”王阿姨在离孩子有一点点距离的地方,蹲下来,对小涵笑一笑说:“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王阿姨等了一下下,接着说:“你的娃娃好可爱。”王阿姨又断断续续地与妈妈和小涵对话,然后在她离开前,她说:“小涵好可爱,小涵再见。”妈妈说:“跟王阿姨说再见,今天很高兴遇见王阿姨。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小涵有点害羞的说再见,然后走到王阿姨跟前,抱了她一下。

在这个成功的打招呼例子里,仔细去分析,你会发现那一来一往间都以感受的交流为中心,所以充满了友善和尊重。

我看到了王阿姨的尊重:她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观察她,因为她了解孩子会害羞;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动关心孩子喜欢的东西,因为她明白自己得先伸出友谊的手;她不强迫孩子马上响应,耐心等待孩子的响应,因为她尊重孩子必先观察她的需要。同样的,我也看到了妈妈的尊重跟智慧:她不强迫孩子要马上打招呼;她先介绍大人给孩子认识,亲身示范如何与人问候;等到孩子安心后,再引导她如何做,并询问孩子的意愿。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婴儿更需要父母尊重》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婴儿早期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