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后,还适合叫孩子的昵称吗?

10-08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学后,还适合叫孩子的昵称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从心底把自己的孩子视作“心肝宝贝儿”、“心头肉”,因此,在很多家庭,“宝宝”之类的昵称自然而然就成了孩子的另一个名字。

其实,“宝宝”之类的昵称产生于婴儿期,它对孩子的心灵抚慰和情感交流类似于无形的“奶嘴”,是伴随着“奶嘴”而产生的,也应该随着孩子的“断奶”而终止。它和奶嘴一样,仅仅适用于只能以哭声或“咿呀”表达感情和需求的婴儿。当孩子能够奔跑、生活自理,尤其是上了幼儿园和小学以后,家长就应该理智地改口,称呼孩子的名字。

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孩子的转折期适时改口

如果嫌改口比较生硬,可以在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上学,或假期旅游中开始。因为这些时机都是孩子人生的转折点,孩子将面临在全新的环境与陌生的同伴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父母在这个时候改称孩子的大名,有助于孩子成长意识的觉醒,增添他步入社会的勇气和自信心。

2.在新学年开始时进行教育

比如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新学年意味着孩子升入新的年级。孩子会感觉自己不是小朋友了,学校也会在不同的年级增设一些家务技能课程和感恩父母的活动。如果父母仍旧“宝宝”地叫着,就会抵消学校教育带来的作用。因此,父母应该跟上孩子成长和学校教育的节奏,在称呼上明示或暗示孩子:他的身份不同了,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3.利用孩子们的理想志愿代替昵称

孩子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或者在作文、日记中,总会流露自己长大以后的梦想、理想。幽默的父母不妨就以孩子的理想代替昵称,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对于长大想当警察的孩子,家长可以戏称“王警察”,对于想当医生的孩子称为“李医生”,想当科学家的孩子可以称为“张教授”……每一种职业都有一种或多种职业精神,如警察的胆大心细、勇敢奉献;科学家的认真专一、思考创新;医生的细心耐心、慈悲为怀等等。这些都可能随着称呼强化孩子长大的意识,为孩子的行为树立良好的样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右脑开发适合中国孩子吗


“右脑开发”适合中国孩子吗

近些年来,在国外传入的早教概念的熏陶和就学竞争的压力下,国内的父母们已经越来越有早教意识。而目前从日本兴起、风靡东南亚的“右脑开发”理论,也传入了我国,让无数父母狂热追逐。那么“右脑开发”究竟开发了孩子什么潜能?它是否适合中国的孩子?中国的家长们对它有哪些认识误区呢?

【理论背景】

“右脑开发”开发些啥?儿童在6岁以前是开发右脑的黄金时期,如果错过这个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传统“填鸭式”教育的影响,孩子将会变成只会使用左脑思维的“左脑人”,成为不善于创造、不善于创新的“机械人”。联合国倡导在21世纪全面开启人类智慧工程—————全脑工程。而全脑工程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开发人特别是儿童的右脑。研究显示,人的左右脑分管不同的功能,左脑称为“学术脑”,主要负责语言、逻辑、数学和分析等功能,简单地说就是运用逻辑思维把事情条理化。在幼儿时期,通过训练孩子背诵儿歌和诗词、学习生字、练习简单的加减法等都能刺激孩子的左脑发育。右脑又称“艺术脑”,主管韵律、图画、想象、情感、创造力。孩子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像力,右脑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舞蹈训练、画画、听音乐以及让孩子做简单的设计等,都对右脑发育有极大帮助。

从手与脑的关系来看,人的左脑支配右半身活动,右脑支配左半身活动。右脑功能的开发和利用,对整个大脑的协调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和灵活性有积极作用。如果想充分挖掘大脑两半球的潜力的话,开发右脑很重要,尤其在婴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更是如此。而0-6岁是开发右脑的最佳时期。

【话题质疑】

早教理论是否适合中国孩子?

资深教育顾问杨雯华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共性很多,他们有很多共同的特征,这一点中西方孩子没有太大区别,适合国外儿童的教育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同样适合中国儿童,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模式可以引进,但一些内容上的差异还是存在的,相应的调整也是有必要的。早期教育的效果不是短期能看出来的。技能训练、潜能开发是以兴趣为出发点,而不是短暂地掌握一些技能,给家长一种满足感。早教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兴趣。

【专家分析】

中国家长有何认识误区?

■误区一

早教可以创造“神童”

杨雯华认为,由于一些父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心愿过强,于是便有了“教育越超前越好”一说,早期教育进入家庭就“演变”成了“超早期的行为能力训练”。很多家长一提开发智力,就认为是教孩子认字学知识,其实教孩子玩耍也是在开发孩子的智力。0-3岁孩子就应该是蹦蹦跳跳、听音乐、走直线、卷地毯的阶段。

■误区二

玩等于浪费时间

很多妈妈一心想让孩子多多识字,于是让孩子做数学加、减题,但孩子却往往不领情,学得不好,妈妈们就急了。要开发宝宝的右脑,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他玩“捉迷藏”。先把东西藏起来,让宝宝去寻找;或让爸爸躲起来,等宝宝去找。

对1-3岁的宝宝来说,这个时期他们左右脑发育已处于活跃期,可以多鼓励宝宝绘画,如果你的宝宝习惯用左手拿东西,不必纠正他。经常让孩子交替使用左、右手,可更好地开发大脑两半球的智力。

■误区三

越早弹奏乐器越好

让宝宝从小接触音乐,并不是要强迫他们学习技能,而是要从生活及游戏中帮助他们学习音乐,要配合一些音乐游戏,刻意、主动地启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积极地参与;或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去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孩子3岁时,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些乐器,不过孩子尚小,坐不住,理解力也差,还不宜学乐器。此时接触乐器只是让他先有些感性认识,调动他的兴趣,可待他4岁左右再学也不迟。

■误区四

强迫孩子改掉左撇子

善于用左手活动的人,其右侧大脑半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成为“优势半球”。如果强迫“左撇子”改为右撇子,则已经建立的右侧优势半球要改为左侧,会造成原来的语言中枢功能紊乱而出现口吃,甚至有的孩子出现唱歌时曲调走样、口齿不清、发音不清、不准等现象。

【锦囊妙计】

怎样合理开发右半脑

■刺激指尖法人体每一块肌肉在大脑中都有着相应的“代表区”———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现在许多父母让孩子弹琴,实际上就是很好的指尖运动。

■借助外语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如果培养孩子同时学习几种语言,就会“启用”大脑右半球。

■体育活动每天跳上半小时的迪斯科健身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打拳或做操时有意识地让左手、右手多重复几个动作,以刺激右脑。

■借助音乐的力量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习音乐。此外,还可以在孩子从事其他活动时,创造一个音乐背景。

开发右脑的简单方法 

■听童话故事听爸爸妈妈讲故事时,孩子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情节的发展想象故事中的人物、场面和情景,这对右脑的图形思维能力有很好的促进。

■左视野训练指让孩子把头稍向右偏转观察事物,如在楼房屋顶或交叉路口让孩子用左视野观察大街上的车辆等。

■下棋教会孩子下棋,锻炼孩子努力记住棋盘上厮杀的局面。

■看画和绘画当孩子目不转睛地注视展览会上的绘画作品时,他的右脑正在工作,不必要求孩子注意作者的名字或评价作品的好坏。孩子作画时,则鼓励他们随心所欲。

适合孩子开学后阅读的童书


《纽约时报》推出5本适合4-8岁的孩子的"开学书单",讲述了各种奇趣的学校故事。建议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读这些故事,再和他们一起回顾上学期的经历,有助于小学生们长假后更好回归学校与课堂!

1、《埃达:一个小瓦尔基里人在学校的第一天》(Edda:A Little Valkyrie's First Day of School),适合4至7岁。

大意:埃达的家在仙宫--"一个充满魔力和冒险的地方",但小瓦尔基里人埃达却没什么事可做,所以她父亲领她飞到"地球去上学"。她很难适应家里和学校的不同(在仙宫里她可以骑驯鹿;在地球上她透过玻璃观看教室里的天竺鼠)。这本书把这两个世界混在了一起。

2、《我的老师是怪物!(不,我不是怪物)》(My Teacher Is a Monster! [No, I Am Not])

大意:卡比老师(Ms. Kirby)像犀牛一样庞大,有着突出的牙齿和巨大的爪形手。她四处跺脚、喊叫,博比(Bobby)是她班上的一个男孩,他向她投掷纸飞机,惹怒了她。后来他们在公园里偶遇,场面有点尴尬。但是"一阵狂风改变了一切",博比发现老师的外貌并不总是那么可怕。

3、《最低年级里最小的女孩》(The Smallest Girl in the Smallest Grade),适合4至8岁。

大意: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叙事歌谣,讲述一个反抗不公的小人物的力量。萨莉(Sally)似乎是个没人注意的小姑娘,她"特别关注"发生在她周围的"可怕事情"。在她决定采取行动之后,其他人很快加入了她的行动。

4、《两个男孩被喝倒彩了》(And Two Boys Booed),适合4至8岁。

大意:你有没有曾经这一分钟具有平静的自信,下一分钟颤抖着把一切弄糟?在这个关于毅力的睿智故事中,一个小男孩有一天早上醒来决定在班级才艺表演中唱一首自己写的歌。但是在等待表演时他话都说不利落了:"在早上表演的才艺,我准备好歌我的唱了。"结果证明,大胆去做就是解决方法。

5、《星球幼儿园》(Planet Kindergarten)

大意:在精心准备和成功发射之后,一个男孩发现自己来到一个非常不同的环境中。"我们是星球幼儿园里来自很多星系的外星人",他第一次看到班上各种各样的同学时心想。

为了宝宝的未来新妈还抑郁吗


宝宝莫名的哭闹、没完没了地喂奶、晚上数次起夜……让新妈妈在初为人母的喜悦中不免夹杂一丝忧虑和焦躁。当这种不悦的情绪越来越严重时,千万要小心产后抑郁症的不期而至!

为了孩子的未来新妈还抑郁吗

妈妈抑郁宝宝暴力

研究发现,产后患有抑郁症的妇女,其孩子到11岁时,与那些产后没有抑郁现象的妇女所养的同龄孩子相比,前者更易出现暴力行为,例如在打架时使用武器。此外,这项研究还指出,母亲若反复受抑郁症困扰,孩子出现暴力行为的风险会进一步升高。

研究人员说,忧郁的母亲抚养的婴儿日后之所以会面临较容易出现暴力行为的风险,可能是由于她们较难控制包括愤怒等情绪,很难把精力集中在婴儿身上,或难以像正常父母那样,用“逗趣、夸张”的口气跟孩子讲话,抚慰孩子。所以,忧郁母亲抚养的孩子可能较难学会如何减轻自己不安的情绪。

知识链接——

产后忧郁综合症(轻度抑郁)

是产褥早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好发于产后10天以内,以产后第3天最多见。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哭泣和忧郁,但不伴感觉障碍。可有感觉疲劳、容易激动、不安、睡眠不好甚至失眠,以及与丈夫产生隔阂等,多数在症状持续2—3天后自愈。产后忧郁一般不会影响妈妈和宝宝的自身健康,但如果忧郁的症状严重就要考虑是否已发展为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

一般在产后两周发病,产后4—6周逐渐明显。表现为产后心理适应不良、睡眠不足,疲乏无力、烦躁易怒、悲观厌世有犯罪感,严重者不能照料婴儿,甚至有伤婴行为。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严重的病例在医生的监督下应用药物。

产后情绪自测

产后抑郁的表现与一般的抑郁症有些不同,新妈妈不妨自我测试一下,近两周内,你是否有以下表现和感受:

1.白天情绪低落,夜晚情绪高涨,呈现昼夜颠倒的现象。

2.几乎对所有事物失去兴趣,感觉到生活无趣无味,活着等于受罪。

3.食欲大增或大减,妈咪体重增减变化较大。

4.睡眠不佳或严重失眠,因此白天昏昏欲睡。

5.精神焦虑不安或呆滞,常为一点小事而恼怒,或者几天不言不语、不吃不喝。

6.身体异常疲劳或虚弱状态。

7.思想不能集中,语言表达紊乱,缺乏逻辑性和综合判断能力。

8.有明显的自卑感,常常不由自主地过度自责,对任何事都缺乏自信。

9.有反复自杀的意念或企图。

第一种情况:

如果这9道题的答案,你有5条答“是”的话,且这种状态持续了两周的时间,那么就要怀疑自己是产后抑郁了。

第二种情况:

如果这9道题的答案只有1条答“是”,但每天都出现,那么也应该警惕自己遭遇了产后抑郁。

第三种情况:

如果非上述两种情况,但又感到有些情绪低落的话,就很可能是产后忧郁。

小妈自我调节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症,一般情况不需要药物治疗,如果新妈妈能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就可以学以自用,及时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情绪。

焦点转移

如果产后的确面临严重的不愉快的生活事件,甚至问题棘手难以解决,不要让精力总是粘滞此事上。要适当转移自己的注意,像《飘》中女主角郝思佳面对困境时所说“明天再想”,这就是一种转移法,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愉快的事情,关注自己的喜好,不仅思维上转移,还可以身体力行参与力所能及的愉快活动。

主动求助

产后抑郁的女性内心会有一种无助感,心理专家分析,这种无助感可能是幼年被忽略的阴影地重现。这其实是一种希望获得他人关注的信号,所以主动寻求和接受别人的关注是一种很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

放松充电法

适当调节变动生活内容,不要时时刻刻关注孩子而忽略了自己,将孩子暂时交给其他人照料,让自己放个短假,哪怕是两小时、半天,也能达到放松自己和精神充电的作用。避免心理、情绪透支。

行为调整法

新妈妈产后不适于做剧烈的运动,但一些适当放松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深呼吸、散步、打坐、冥想平静的画面、听舒缓优美的音乐等。

倾诉宣泄法

找好友或亲人交流,尽诉心曲,大哭一场也无妨,尽情宣泄郁闷情绪。

角色交替法

别忘了虽然已为人母,但仍是老公的娇妻、父母的爱女,谁也不可能只做24小时全职妈妈,所以要给自己换个角色享受娇妻爱女的权力。

自我鼓励法

自我欣赏,多看自己的优点,多看事物的好处,多想事情可能成功的一面。

自我实现法

生儿育女只是女性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但决不是唯一的方式,所以不要忘了还有其他自我实现的潜力和需要。也许趁着休产假的时间还能关注一下自己擅长的事业,等产假结束将有改头换面的新形象出现。

食物治疗法

新妈妈在“月子”里通常都会吃大量补品,殊不知这些食物很容易令人心烦气躁,失眠焦虑,严重的还会出现种种“上火”迹象。所以要多搭配吃一些清淡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喝温开水,自内而外地调整身心状态。

小爸积极配合

当了爸爸的你,下班后要立即回家报到,周末的时候尽量少出门,多花些时间照顾宝宝。平时要积极主动给小宝贝洗澡、换尿布,并承担其他家务。

小宝贝夜里经常会哭闹,除了喂母乳不能亲力亲为,哄睡、换尿布的事情小爸应该主动承担,不要把所有事情都留给孩子他妈,避免新妈妈产生委屈情绪。

妻子有牢骚要发泄的话,不妨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当妻子感到沮丧时,你更要多给予同情、支持、爱护和谅解,避免争吵。

还孩子的精神自由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说谎”这个问题。

我完全同意哲学家罗素的说法:“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许多心理学家也认为:孩子说谎有种种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出于无奈。撒谎有时是家长逼的——这可能是很多父母都没有想到的。

一个和我熟悉的妈妈为了教导她的小女儿绝对不能说谎,向小女孩讲了许多说谎的坏处,她努力让孩子相信,一次小小的谎言到最后会让人犯下一连串错误,好比一句谚语所言:“说谎会让人失去理智。”

然而这位妈妈自身又是怎样做的呢?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邀请她去参加音乐会,她委婉地推脱说:“啊!真不好意思,我头疼得厉害,实在没办法去。”谁知,电话还没讲完的时刻,就听到隔壁房间里传来一声尖叫。她赶紧冲过去,只见女儿双手捂脸,整个人痛苦地跌坐在地。“宝贝,发生什么事了?”小女儿连看都不看她,只是哭着回答:“妈妈说谎!”

就这样,小女孩对妈妈的信任轻而易举地被摧毁了,一道隔离的高墙横亘在成人和小孩之间。这种隔膜日积月累,越来越厚,直至代沟形成,从此孩子把父母的教训当作耳旁风,因为他们看到了大人在生活中言行不一的“真相”。

事实上,那些总是不厌其烦教导孩子一定要养成诚实习惯的父母们,都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孩子包裹在层层的谎言之中。这些谎言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可以看作是大人故意编织的“谎言圈套”,其作用就是迷惑和欺骗自己的孩子。比如许多父母总是告诉孩子圣诞老人和妖魔是存在的,天上有神仙和小天使等。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不仅没有任何促进,反而有很大的阻碍。

一个小女孩的爸爸是一名牧师,她每个礼拜天都会到教堂里听爸爸布道。牧师说:“我们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穷人和受苦难者也是上帝的子民,如果我们希望获得永生,对穷人和苦难之人就必须呵护。”小女孩被牧师爸爸的布道感动得泪流满面。

然而,当离开教堂在回家的路上,牧师的女儿看见路边有一个乞讨的小女孩,可怜的小女孩身上有许多伤口。牧师的小女儿跑过去,爱怜地拥抱和亲吻了这个小女孩。这时,牧师和他的太太简直吓坏了,一把抓回了他们穿戴整洁的漂亮女儿,一边急急忙忙走开,一边责骂孩子的行为。回到家,牧师太太赶紧帮小女孩洗了个澡,全身的衣服也重新换了个遍。其结果呢?事情过后,小女孩再听她爸爸布道时,就像听其他故事一样,已不再有任何感动。

孩子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大人自以为是的态度以及那些错误不当的行为,孩子其实都看在眼里。大人是虚伪的,这种虚伪让孩子感到了绝望。这些隐藏的冲突和矛盾,总有一天会引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冲突。父母在赢得胜利的同时,也失去了孩子对他们原有的信任,并且连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也一道消失。

在这种和大人的对立冲突中,孩子的心灵首先会受到伤害,然而许多父母仍然把对孩子的压迫误认为是爱的表现,因此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如今许多医生开始了解,孩子情绪失调的首要原因,源于幼儿时期受到的压抑。孩子在幼儿期的一些征兆,例如失眠、做噩梦、消化不良和口吃等,通常都是情绪失调的结果,而这些伤害将伴随孩子进入成年期。

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受压制的精神重获自由,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灵才能和身体一样茁壮成长。

早教音乐适合每个孩子吗?


“安静点,不要吵醒宝宝。”这在美国被认为是废话。有3 个孩子的艾伦认为婴儿的听力不是很好,所以在宝宝睡觉时根本用不着强调安静。那么婴儿到底能不能听到声音呢?

美国的音乐感受性启迪专家戈登(Gordon) 认为,人从婴儿时期就应开始培养对音乐的感受性。让孩子反复听适合婴幼儿水平的音律和节拍,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音乐,并且可以在听不到音乐的空间里想象音乐,再现音乐。这也可以理解为在进行具体的音乐教育之前,比如学习钢琴或小提琴等乐器之前,先培养他们喜好音乐的心理基础。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早期特长教育需要我们好好反省一下。只有在孩子已经具备了接受音乐教育的心理条件时,这种音乐特长教育才会有效果。如果强行让一个没有心理准备的孩子接受音乐教育,他将会永远讨厌音乐。

有一位妈妈为了让上小学的女儿能在钢琴比赛上获得好成绩,就强迫她整个暑假都要练琴。结果,虽然获得了特等奖,但孩子却不再弹琴了。对这个女儿,妈妈毫无办法。如果父母让孩子接受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是想让孩子将来在感到幸福时,闲暇时,能用琴声表达内心感受,就不要这样狠心强迫孩子练琴了。

被派遣到新西兰的一位外交官家里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在回国的前一年,他们把5 岁的女儿送到当地一家非常有名的音乐学校,让孩子学习弹钢琴。看着孩子每天高高兴兴地从音乐学校里回来,妈妈就怀着期待的心情让孩子弹钢琴给她听,但孩子每次不是说 “今天练习唱歌了”就是说“今天打鼓了”“今天拍手了”…… 妈妈很着急,在回国前2 个月左右,她实在忍不住去问音乐学院的老师,到底什么时候能学弹琴。老师说:“弹钢琴不是技术,不喜欢音乐的人根本没有必要学习它。您家的孩子没有节拍感、乐感,怎么能学好钢琴呢?”结果那个孩子到回国时也没有摸过琴键。

不要因为父母的强迫或错误的教育方法,让一个原本只要经过培养就能开花结果的幼苗过早凋谢掉。

适当更换昵称是否可以改掉孩子的坏习惯?


3岁的儿子做什么事都磨磨蹭蹭的。吃饭,要喊很多次才能到饭桌前来,好不容易坐在了椅子上,又东张西望,催促好几遍也不拿起勺子,说着,劝着,嚷着,威吓着,总算拿起勺子了,往嘴里送饭的速度又奇慢无比,饭菜含在嘴里慢吞吞地嚼着,迟迟不肯下咽,一顿饭要吃很长时间。让他去洗手,他在洗手间里也是磨磨蹭蹭的,玩玩牙刷,看看金鱼,对着镜子做各种各样的鬼脸,要提醒多次,才能把洗手的事儿完成了。我和他爸都是急性子,看不得他磨磨蹭蹭的,他的小屁股上没少留下我们的巴掌印儿,他为此不知哭过多少回。他的泪水丝毫没有消减我的怨气,我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小磨蹭”。

“小磨蹭”越叫越磨蹭

“小磨蹭,又在磨蹭什么呢?快点儿,吃饭啦!”

“小磨蹭,动作迅速点,快换上衣服,该上幼儿园了。”

威吓,训斥,打屁股,起绰号,都没有什么效果,他依然磨磨蹭蹭的,特别是叫他“小磨蹭”的时候,他会撅起小嘴,很生气的样子,行动更加磨蹭,好像在抗议:“你叫我小磨蹭,我就索性磨蹭给你看好了。”我们决定另觅他法,试用充满爱意的“赞扬式”,改称“小磨蹭”为“小宝贝”。

“小宝贝”心花怒放

“小宝贝快来看啊,水饺在你碗里游泳呢,快把它们消灭掉!”

“小宝贝,你看这条马裤多好看,上面还有小胖熊呢,快穿吧。”

“小宝贝”的称呼真是奇妙,常常话音一落地,儿子就欢天喜地跑过来,迅速把水饺消灭掉,飞快地把衣服穿上……儿子磨蹭的习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观。

我们每天都挖空心思地说一些能调动他热情的话。但总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我们的语言会枯竭,我们不说激励话的时候,他还是磨蹭。

我们又开始寻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天,他爸爸兴高采烈地回来,说他想到了个好办法,让我和儿子一起做起游戏,游戏的名字叫“采蘑菇”。

“小蘑菇”干什么都快

我们以糖果代替蘑菇,撒在地上。我和儿子一人提一个篮子,比赛在相同时间内,谁采的多。胜者为“采蘑菇大王”。比赛开始了,儿子蹲、跪、爬、跑,各种姿势都用上了。最初几次尽管他倾尽了全力,但总没我采的多。他很不服气,天天练习,十几天过去,他终于超过了我,获得了冠军。我们高兴地把“采蘑菇大王”的桂冠给他戴上,他的小脸兴奋得通红,高兴地喊到:“爸爸,妈妈,你们以后叫我小蘑菇吧。”

“小蘑菇,以后你不能只是采蘑菇快,干什么事都要快,知道吗?”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叮嘱他。

“小蘑菇”向我们点头。

育儿观念:还孩子自由的天空


育儿观念:还孩子自由的天空

周末我带四岁的女儿去公园玩沙画,她在一边涂,我在一边观看。如果我告诉她该涂什么颜色,她会噘着小嘴对我说:“妈妈,你说的颜色我都不喜欢,我要涂我自己喜欢的颜色行吗?”听她这么一说,我说“行啊!”于是我就做在一边玩手机,不在打扰她。

这时,有一位妈妈带着一个跟我女儿年纪差不多的男孩走过来,他们也挑了一幅画,做在了我女儿旁边。男孩手里拿着画,他的妈妈在一边不停的指挥着,他要给天空涂红色,妈妈说:“不行,天空应该是蓝色的。”他要给白云涂黑色,妈妈说:“不行,白云应该是白色的。”他要给找草涂黄色,妈妈说:“不行,小草应该是绿色的。”他的妈妈总是说“不行”,然后她会给男孩找一个“标准颜色”如果孩子不按照她的要求去做,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

看到这位妈妈的做法,我想到了以前的自己,我曾经也和这位妈妈一样,总是过多的干涉太多的事情。无论女儿做什么,我总是希望女儿能够照我的要求去做,一旦她不服从我就非常生气。时间久了,女儿变的不爱说话,成天闷闷不乐,也不愿给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我看到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找到一位育儿专家,他建议我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也不要过多的约束她,要鼓励她要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在保证女儿安全的前提下,尝试着慢慢放手,结果女儿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想象力也变的级为丰富,就连幼儿园的老师都夸她是个小幻想家。

孩子的世界五彩缤纷,我们不要洗大人的眼光去衡量孩子,不要以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给孩子充分的自由,陪伴孩子慢慢长大。

如何叫孩子趣味学英语?


怎样养学习英语可以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呢?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记单词,他们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但无论什么形式的游戏都要为教学服务,对学生的学习有利的游戏才是好游戏。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几个英语学习的小游戏。

工具/原料

猜。对于未知事物,人们总是充满好奇,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急于知道答案,此时是进行教学的最佳契机,我们要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猜的活动。如巩固单词时,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途径去猜,如是玩具可以摸摸猜猜,如是水果、饮料可以闻闻猜猜。学新单词时,可以把要学的单词写在黑板上,看老师的口型猜,看老师的眼神猜;可以把单词一闪而过让学生猜,也可以出示单词图片的一部分让他们猜。

奖。学生总是希望得到奖励的,利用这种心理,我们可以奖励学生一个新单词或一句新句子。以hamburger,ice-cream,cake,egg为奖品,分别计8分、6分、4分、2分,如果某一组学生表现好,可以让他们选择一个奖品,要得到奖品的前提是这一组的每个学生都要会说这个单词。学生为了得到奖品学得十分认真,效果也很好。学生都会选择8分的hamburger。当学生基本学会hamburger了,就调整分值,把ice-cream的分值改为8分,如此变化,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这些单词。

写。单词的学习离不开拼写,一味口头拼写,效果不佳,而一味抄写往往又显得太枯燥。可以让学生手、口、脑并用,联系实物来书写。学习水果类的单词时,让学生带上水果。学习apple时就在苹果上贴apple字样;学习教室内的物品时,可在课桌上贴desk,在钢笔上贴pen;学习人体部位时,可在人体图的眼睛上贴eye,在嘴上贴mouth;诸如此类,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还可以在同桌的手心或背上贴字条,让同桌猜猜写的是什么。

育儿心得:还孩子一份自尊


育儿心得:还孩子一份自尊

自尊,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我们大人要自尊,其实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深处,他们也要自尊。如果作为一个老师总是对一个小朋友进行批评、指责,那么将会在这个孩子的心灵蒙上一层灰色的阴影。就拿小雨这个小朋友来说吧。她非常喜欢参与阅读大会,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很有感情,有一定的表演阅读的天赋,缺点在于发音不是很准,Z、C和ZH、CH、SH总是分不清楚。有一次,她主动举手要求表演朗读,朗读得很流利,但就是有几个字发错了音,将“中国”念成了“宗国”。在课堂上反复纠正了好几遍,还是不行,我有点气急了说:“小雨最差就是平翘舌不分,怎么教就是不会”小朋友们都哄笑起来,她立刻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坐了下来。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们班要举行朗读比赛,当我问起谁愿意上台表演时,很多小朋友都举起了手,小雨就是不举手。我问:“为什么?”她说:“我的发音不准,我不行,我想我不能参加”说完便低下了头。我内心一震,深感愧疚,由于我不经意说的话,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我向小雨道了歉,并鼓励她努力改正发音,同时又一次地肯定了她的优点,这时,她不好意思的笑了。在以后和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中,我要求自己时刻把握好分寸,还孩子一份自尊。

家园共育《上学后,还适合叫孩子的昵称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