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受虐待导致成年抑郁症

03-24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儿童受虐待导致成年抑郁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面对些调皮、不听话或犯了错误的孩子,会进行威胁恐吓,“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锁到黑屋子里去”。这样,小孩子就会被吓着,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压抑其创造性。

第二种表现是疏远冷落。父母太忙或者没有精力顾及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就干脆摆一个冷面孔,不理不睬,更不去亲近他们。长此以往,这些孩子会更孤僻、更懦弱。

第三种是总是指责孩子缺点,在得不到鼓励和表扬中,父母对孩子的指责会让孩子总是背着极大的思想包袱,心情抑郁。

第四种是武断夸大。比如孩子干了一件事情或者没写完作业,父母就说:“怎么干坏事总有你的份”“你作业完成过一次吗?”对孩子进行全盘否定,挫伤了孩子的进取心、自尊心,造成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

心理学家指出,精神虐待会对儿童的自尊心造成破坏,一个自尊心从小就受到挫折的人,可能会出现很多心理与行为上的障碍,诸如自我否定、缺乏爱心、焦虑等心理疾病,难以适应社会,甚至走上犯罪。

主要原因是,儿童的自尊心经常受到打击,就会影响到他的“自我形象”,造成自我评价偏低,进而产生逃避、反社会、歇斯底里、偏执或依赖型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

虐待对儿童造成的创伤有时立刻显现,也有到了成人期才显现的长期创伤。一个小孩在被虐待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长大后可能会认为整个社会“充满危险”,如果他不要受到攻击,就必须先攻击别人,具有很强的反社会倾向。他也可能在长大后变得十分胆怯,不断逃避外界,不敢跟别人沟通,缺乏自信心,有强烈的自卑感。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儿童受虐待和被忽视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在成年期出现抑郁症。对很多儿童而言,在他们受到虐待或者忽视的同时,也在他们的生命中埋下了抑郁的隐患。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儿童抑郁症的一些表现


让孩子远离抑郁

家庭应该是孩子娱乐放松、宣泄减压、调适心理的“心灵港湾”,父母也应该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是让孩子远离抑郁最好的医生。

1.营造温馨民主的家庭气氛。良好的家庭支持和家庭凝聚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持久动力。父母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情绪,尊重孩子,顺畅地和孩子沟通,为孩子创造一个亲密、融洽、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体会到家里的温暖感和安全感。

2.学习教育要有度。父母应适量给孩子一些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不要对孩子期望太高,不要过度纵容孩子或是太过苛求,应根据孩子自身的能力和兴趣来培养他们。

3.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父母自己应真诚待人,并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教会孩子与他人融洽相处,多组织孩子间的情感交流活动,培养孩子广泛的爱好和乐观宽容的性格,享受友情的温暖。

4.生活不宜过分优裕。物质生活的奢华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贪得无厌的心理,而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又难以自我满足,因此贪婪者大多不快乐。

5.完善人格,培养抗压能力。父母应多发现孩子的长处并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并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与应付困境乃至逆境的能力,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随遇而安,在困境中寻找精神寄托,如参加运动、游戏、聊天等等。

6.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抑郁症状,这时父母要给予孩子适时的积极暗示,教导孩子理智调节自己的情绪,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寻找一些令孩子开心或是振奋的事情,让愉快的活动占据孩子的时间,用积极的情绪来抵消消极的情绪;教导孩子学会适当的发泄,比如:倾诉、哭泣、写日记、运动等把不愉快的情绪释放出来,使心情平静;引导孩子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使孩子有方向感,实行目标激励。另外,可及时找心理专家咨询,予以积极的治疗。

父母是最好的医生

儿童抑郁症的表现

我帮儿子赶走抑郁

儿童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无精打采,它往往可以出现许多伴随症状,常见的有:

情绪症状:目光垂视、呆滞无神,表情冷漠,易激怒,敏感,哭闹,好发脾气,焦躁不安,厌倦,胆小,羞怯,孤独,注意力不集中,易受惊吓,常伴有自责自罪感,认为自己笨拙、愚蠢、丑陋、没有价值,灰心丧气,自暴自弃,唉声叹气,对周围的人和事不感兴趣、退缩、抑制、没有愉快感等。

行为症状:多动,攻击别人,害怕去学校,不愿社交,故意回避熟人,不服从管教,冲动,逃学,表达能力差,成绩差,记忆力下降,离家出走,甚至有厌世和自残、自杀行为等。

躯体症状:睡眠障碍,食欲低下,体重减轻,疲乏无力,胸闷心悸,头痛胃痛,恶心,呕吐,腹泻,遗尿遗屎等。这类情形常容易被误诊为躯体疾病,但是吃了药以后“病”也无好转迹象。

有一阵子,儿子晓海变得很孤僻,在家里性格很暴躁、无精打采。据老师反映,晓海最近一次的考试成绩下降很多,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对班级活动不感兴趣。

孩子的胡乱涂鸦在说啥?别忽视,他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孩子的胡乱涂鸦在说啥?别忽视,他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奇怪的涂鸦

01

霍华德是一名幼儿心理教师,他就职于哥伦比亚特区的一所公立学校。上周,霍华德注意到班上有一名四岁的小女孩常独自躲在角落里画画,他偷偷的去看了一眼女孩的桌上的画作,绘画内容令人震惊:这个女孩居然在纸上涂鸦一个鲜血淋漓的人!

霍华德知道,这个小女孩有些特别:父亲被关进监狱,母亲也抛弃了她,小女孩目前在亲戚家寄住。之前女孩的班主任也和霍华德反映过,女孩上课时六神无主,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下课后也不愿意和其他孩子玩闹。

于是霍华德邀请女孩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沙盘游戏,霍华德先让女孩自由挑选了一些模型玩具,摆放在盛有细沙的特制沙盘上,然后运用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女孩患有学龄前抑郁症。

“也许你很难想象,一个四岁的孩子居然患有抑郁症”,霍华德说道:“但这就是现实,任何人都不能视而不见。”

学龄前儿童也会患上抑郁症

02

当前,心理专家一致认为学龄前儿童也完全有患上抑郁症的可能,这种抑郁症形成的原因不单单是由虐待或是忽视造成的,环境、遗传等其他因素也是学龄前儿童抑郁的重要原因。

学龄前儿童抑郁的情况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大众所忽视,因为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即使心中有不安的情绪也不知道该怎么和父母沟通。

所以如果孩子们不表达,父母也不会对孩子的情况上心,没人会想到几岁的小孩子可能抑郁。陷入困境的孩子无法受到帮助,唯一的倾诉渠道可能就是手中的蜡笔。

学龄前儿童抑郁症症状

03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琼·卢比教授近日发表了一篇关于学龄前儿童抑郁的论文,卢比教授认为1%至2%的学龄前儿童都会患有抑郁症。

学龄前儿童抑郁症的症状通常表现为消极易怒,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在游戏中极少表现出喜悦等积极情绪,绘画内容通常为血腥暴力的场景。

卢比教授还指出,在极端状况下患有抑郁症的学龄前儿童可能试图自我伤害,这是因为相比于抑郁的青年人或者成年人,学龄前儿童不明白自己心中的悲伤和不安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可以通过治疗得以解决,所以儿童可能错误地认为自己无药可救,甚至轻易放弃生命。

学龄前抑郁的原因

04

那么学龄前抑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很多研究者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卢比教授认为,学龄前抑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遗传疾病,他的论文指出,如果父母患有抑郁症,那么这些父母孩子的抑郁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三倍。

而心理咨询师海蒂·麦贝恩通过整理自己患者的病历得出:父母焦虑、同辈压力、成长环境变更等因素都会导致学龄前儿童抑郁。

此外,神经科学家则发现,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创伤经历都会影响到大脑的白质和灰质,甚至降低了参与情绪处理的杏仁核与负责控制认知的大脑网络之间的连接,从而使人感到抑郁和不适。

学龄前抑郁的治疗方法

05

目前,心理专家推荐的儿童抑郁治疗方式是心理治疗,因为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可能会给儿童带来副作用。

心理治疗师特别强调了“父母-儿童互动治疗法”的重要性,治疗师指导父母,然后父母与孩子互动抚平孩子心中的创伤,这才是最好的方法。

就像成人抑郁一样,儿童抑郁也有可能复发,父母应该在孩子痊愈之后时刻保持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多和孩子拥抱、交谈和玩耍。如果发现孩子有了初步的抑郁症状,父母应该及时向学校的心理老师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求助。

[分割线]

目前,霍华德的治疗已初见成效,那名四岁的小女儿已经不再涂鸦一些血腥暴力的图画了。

同时,霍华德也时刻关心着其他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他说:“曾经,大众认为对学龄前孩子进行心理诊治是多此一举,但是现在这应该成为每所学校的必设事项。相信通过学校和父母的共同努力,孩子们能有更加快乐的童年。”

儿童孤僻症的表现


孤僻是指人的性情孤独怪异,难与常人相处,属于一种性格特征。

那么儿童孤僻症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我们如何区分辨认?

1、言语及认识方面异常。

表现为2岁以后不爱讲话,不爱与其他人接近、交往,对别人的呼喊没有反应,也不跟人打招呼。针对这种表现,家长应引导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学习和玩耍,培养孩子与集体相处的能力。

2、社会交往能力和行为异常。

表现为对亲友无亲近感,缺乏社会交往方面的兴趣和反应,不爱与伙伴一起玩耍。为纠正这一行为,父母平时要经常在适当场合,培养孩子多发言,让孩子为客人唱唱儿歌,跳跳舞等节目,为孩子广泛地接触各种人创造条件。

3、不关心别人。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实现,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体验人和人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有利于克服孤僻性情。

我们知道了这些儿童性格孤僻的表现,那构成儿童性格孤僻表现的原因是什么

1、性格内向。

媛媛是一个内向害羞的女孩子。当班里小朋友热火朝天地讲着自己的五一见闻时,媛媛只是静静地在一旁听着;当小朋友们在大型玩具上开心地爬上爬下追逐嬉戏时,媛媛坐在秋千上静静地看着;当小朋友们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玩具交换时,媛媛抱着她的布娃娃独自玩耍……这类孩子常常表现得比较安静、胆小,对新事物适应缓慢。如成人给他新的玩具或图书,他却表现的无所谓;其他小朋友主动与其打招呼,他却视而不见。

2、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

有的孩子因父母离异或病故,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应有的家庭温暖,因而性格孤僻,对周围事物冷漠。

3、家庭教育严厉。

父母成天板着面孔对待孩子,压抑了孩子的情绪。因一点小事常厉斥责孩子,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心情总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孩子更加不愿说话。

4、长期看电视。

长期依赖电视的儿童因为缺乏一定的人际交流,会变得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有些孩子会表现得对周围事情漠不关心,非常反感他人干扰其看电视,心情容易烦躁。而他们的行为模仿力却很强,会经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语言、声调和动作。有的孩子甚至会把广告词背得滚瓜烂熟,却常常文不对题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甚至发展到自言自语的反常状态。

知道了表现原因,那我们有什么改善儿童孤僻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就改善孤僻这方面做一个具体的介绍。

倾注关爱

关爱是家长与幼儿之间增进感情的基础。爸妈要在态度上对宝宝亲近,生活上对宝宝体贴。你爱的暖流滋润宝宝的心田,宝宝在感受爱的同时,悄然改变孤僻的性格。爱是转变孩子孤僻性格的前提,没有"爱心",再好的方法也不可能奏效。

投其所好

幼儿一般都多贪玩,当你以他喜欢玩的东西作为交流话题时,就能触动他心灵的"热点",进而产生语言上的共鸣。

学会理解

孤僻的幼儿,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闭心理,当他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顺心的小事,如不会系鞋带,衣服一时穿不上去时,家长应给予理解并耐心帮助提示他。

积极评价

幼儿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尤其看重家长,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以及如何评价自己,欲使孤僻幼儿道出心声,应从满足其正当心理需要出发,把握时间,多运用表扬、鼓励的方式,顺其自然地与之心理相容,使他产生语言交流的欲望。

户外活动

心理学家的试验结果表明运动刺激对儿童心理发展是很重要的。因此,对于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儿童,要多让孩子和其他儿童一起锻炼,一起做游戏,共同活动以培养孩子热爱集体和良好性格。

触觉交流

有研究发现,一生下来就失去上述交流的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会表情冷淡,发音迟缓,性格孤僻而难与同龄儿和睦相处。母亲经常抚摸、拥抱婴儿所产生的肌肤接触,婴儿依偎着温暖的乳房后,能在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这对其智力发育起催化作用。高桥的研究发现,一生下来就失去上述交流的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会表情冷淡,发音迟缓,性格孤僻而难与同龄儿和睦相处。

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能开启孤僻幼儿的心扉,并产生良好的效果。

避免酸性食物

酸性食物并非指食物的味道而是指其性质而言,如各种肉、蛋及糖类等。这类食物正是被人们所看重的"高营养食品",往往被家长作为首选食品而列入儿童的食谱中。但是,它们进入人体后的最终代谢产物为酸性成分,可使血液呈酸性,改变血液正常的弱碱性状态,导致酸性体质,从而使参与大脑正常发育和维持大脑生理功能的钾、钙、镁、锌等元素大量消耗掉,引起思维紊乱,使孩子患上孤独症。

聚焦儿童焦虑症


近年来患焦虑症的儿童越来越多。据报载,专家通过对万余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如厌学、抑郁、焦虑、恐惧等。其中,焦虑症状更为普遍一些。究其原因,主要是过重的学习负担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

那么,儿童焦虑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家庭不和睦

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家庭和睦可以培养孩子活泼聪明的天性。相反,夫妻不和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孩子的情绪会变得焦虑起来。家庭不和睦会使孩子痛苦难言,受伤的心灵、受压抑的性格和焦虑的情绪会使孩子万念俱灰、悲观厌世。这种焦虑状态如果不能得到调节和解脱,无形之中会毁掉一个人。

2.家长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为了能使孩子早日成才,有多少父母处心积虑,呕心沥血,甚至“踏破铁鞋”为孩子寻觅成才的路。但是,人们往往会因情急心切、不明方向、不究方式而落得事与愿违。

3.惧怕考试,心生焦虑

读书、升学、就业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但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效应,给孩子造成严重的焦虑心理。这种焦虑会使孩子在考场上情绪激动紧张,甚至会因恐惧而出现怯场现象。有的孩子考前患得患失,神经紧张,不能保证必要的睡眠时间;在考场上则头昏眼花,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严重干扰和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惧怕考试更多的是惧怕失败。有的考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头场考试失败后就担心下一场又失败,结果造成恶性循环,失分现象接踵而至。

那么,如何使儿童克服焦虑症呢?

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孩子的天然课堂,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孩子整体素质的基础,是从小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要想把孩子培养成自信、豁达、活泼、开朗的人,家庭环境一定要整洁、朴实、条理、明快;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民主、互敬、互助。

2.恰当指导孩子

在孩子成才方面,父母要依孩子的天性、爱好、兴趣给予适当的指点和帮助,要不急不躁。在家中应尽力为孩子开辟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学习生活小天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3.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

作为父母,应当准确把握孩子的考试情绪,不要有意无意地给孩子施加压力,要采取平和的态度。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应该看到,孩子准备考试已投入了很多,即使达不到理想的成绩,只要尽力就行了。千万不要对孩子唠唠叨叨,嘲讽挖苦,或者板着脸不搭理,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压抑,或是出于逆反心理而对抗,加重孩子的焦虑。

儿童焦虑症的患病机制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患了此症也并不可怕。作为父母,首先要带孩子接受心理治疗,心理医生可以帮你找出孩子焦虑的原因。相信通过心理医生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焦虑期”。

什么因素真正导致儿童近视?


近视正在迅速成为"全球性流行病"。国际上最为严谨、权威的《自然》杂志最近刊登的一篇文章表明:每周看几本书、看几小时书、用多少时间电脑与近视无关,而与近视发病率唯一相关的环境因素是户外时间。研究还显示,孩子在户外干什么不重要,无论运动、野餐,只要在户外的时间多,近视发病率就低。

英国《自然》杂志最近一篇关于近视的文章中提到,60年前,中国人口中近视比例还只有10%到20%,但如今青少年的近视比例高达90%。这在东亚都是个普遍现象,在韩国首尔,19岁男性的近视比例竟然高达96.5%。

世界其他地方也没有逃脱近视的困扰。在美国和欧洲,约有一半的年轻人受近视影响,这个比例与半个世纪前相比翻了一番。有研究预计,到2020年左右,全世界有近视问题的人可能会达25亿,约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看来,近视正在迅速成为"全球性流行病",那其原因究竟是什么?

近视是爹妈生的吗?的确曾有一些研究显示近视与基因有关,在人类基因组图谱中发现了100多处与近视有关的地方。但是基因显然不能说明一切,一项关于因纽特人的研究显示,长辈131人中只有2人近视,但其子孙后代中的近视比例却超过一半,显然这背后还有后天环境因素。

提到环境影响,人们就很容易想到一个罪魁祸首--看书或写作业等案头工作。的确这方面也有数据支持,东亚是近视高发地区,这里的小孩也因为文化等方面原因而要化更多时间看书写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上海15岁孩子平均每周花在作业上的时间是14个小时,而在美国是6个小时,英国是5个小时。在以色列也是这样,那里花更多时间看书的孩子近视率也更高。

从生理机制上看,花太多时间近距离看书会导致眼睛疲劳,从而导致病变并引起近视。这似乎是对近视原因的一个很好解释。

现在好玩的事情来了。2007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眼科专家报告说,跟踪调查了500名八九岁的孩子,他们在研究开始时都视力正常,5年之后,有五分之一的孩子患上了近视。但是分析显示,每周看几本书、每周看几小时书、用多少时间电脑,这些原本被认为会导致近视的因素统统没有影响,统计学分析显示与近视发病率唯一相关的环境因素是户外时间。

一年之后,澳大利亚一项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对悉尼4000名孩子的跟踪调查显示,那些花在户外的时间越少的孩子,患上近视的几率更高。

真的是这样吗?研究人员逐一分析了可能的影响因素,比如孩子到户外后可能活动更多,体育锻炼带来的好处可能减小了近视发病率,但分析显示,在室内的锻炼并不能起到防止近视的效果,说明关键不在锻炼,而在地方。分析还显示,孩子在户外干什么不重要,无论运动、野餐,或甚至是在海滩上看书,只要在户外的时间多,近视发病率就低。此外,花在户外时间多的孩子也并不一定看书就少,有的孩子看很多书,但也花大量时间在户外,结果并不近视。

那从生理上该怎么解释?有研究认为,长期呆在室内会减少眼睛所接受的光照,本来光照会促使视网膜释放多巴胺,在缺少光照的情况下也就缺少多巴胺,导致眼睛发生病变。这个理论得到了用鸡所做的动物实验的支持,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它还不是特别令人信服。

尽管还有研究人员对户外时间与近视之间的关系持保留态度,但相关应用已在一些地方显示出了效果。在广州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有6所学校的孩子从六七岁开始每天额外增加40分钟的户外课程,到他们九或十岁的时候,出现近视的比例为30%,而另外用作对照的6所学校的孩子出现近视的比例为40%。

台湾一项类似试验的效果更为明显,有的学校允许孩子课间自由选择留在室内或去室外,而接受试验学校的老师要求孩子们在总计80分钟的课余时间全部去到户外,一年后前者的近视率为18%,而后者的近视率只有8%。

显然,在有助解决近视问题之外,孩子到户外活动还有许多别的好处。在这个美丽的春天,你是不是想要带孩子出去逛逛了呢?

儿童自闭症的表现


主要症状就是不与别人交往和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患儿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用语言、表情、动作跟别人甚至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有的孩子在开始时会被误认为是弱智或性格内向,还有的孩子在一两岁时看起来很正常,到3岁左右才发现有异类表现。孤独症患者学习正常人的语言会很困难,与人交流及与外界沟通也很困难,他们可能会重复几种动作(拍手、摇摆)。当日常生活中出现变化,他们会强烈抵制。孤独症对行为的影响,除了语言和社交困难外,还会有父母、家人面前表现得极为亢奋或沮丧。

具体:

1.早期表现,极度孤独,不会对亲人微笑。喂奶时,患儿不将身子紧贴大人。伸手去抱时,患儿无迎接姿势,不会伸手做被抱的准备,不会将身子贴近母亲,眼睛也不看抱他的人。

2.社交困难,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但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正常儿童常以凝视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不爱玩,不爱做游戏。患儿到5岁左右,常还无朋友,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来。

3.语言发育迟缓或障碍。患儿通常缄默,或说话呈模仿语言,象鹦鹉学舌似地模仿别人的语言。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与人交往。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具“做饭”、“开火车”、“造房子”。有的患儿语言刻板,代词错用,如“我要”说成“你要”,或将自己称为他。与外界交流困难,不能将生词与其含义相联,用手势而不是语言与人交流。

4.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重复一些身体工作,重复相同的生活,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穿衣顺序相同,坚持某些物件的摆置形式,不能变动。一旦有所变化,他们会极为沮丧,别人变动,患儿便大吵大闹。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表示反对和不安,加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

5、脑部智力大多低于正常人,只有20%的人智商高于正常人或与正常人相当。

6、对某些物件,如一只杯子、一块砖,表示出特殊兴趣,甚至产生依恋,而对亲人却不产生依恋。

此外,有的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对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有的存在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少数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患孤独症的孩子有时会聋,对声音没反应。正常孩子会被声音例如狗叫惊吓,而孤独症小孩会无动于衷。他们对疼痛、冷热也不太敏感,不爱交朋友,宁肯独自一人,很少会接触别人的眼睛或笑。

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讲,只有早发现、早干预、进行行为矫治,才能帮他们缩短与正常社会的差距,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如何才能发现孩子在早期的孤独症倾向呢?

以下的18种行为就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如果发现孩子同时具备以下7种行为,就应该怀疑他有孤独症倾向了。

1.对声音没有反应

2.难于介入同龄人

3.拒绝接受变化

4.对环境冷漠

5.鹦鹉学舌

6.喜欢旋转物品

7.莫名其妙地发笑

8.抵抗正常学习方法

9.奇怪的玩耍方式

10.动作发展不平衡

11.对疼痛不敏感

12.缺乏目光对视

13.特别依赖某一物品

14.不明原因的哭闹

15.特别好动或不动

16.拒绝拥抱

17.对真正的危险不惧怕

18.用动作表达需求

男孩更易患“儿童口吃症”


门诊病例:

小杨杨在幼儿园里,看到口吃的小朋友说起话来“结结结……

巴巴巴……”觉得挺好玩。于是,就跟着口吃的小朋友学。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小杨杨说话也结巴起来。一开始,只是在偶尔的一两句话中带一点结巴,也没有引起妈妈的重视。但后来,口吃现象越来越严重了,平时与小朋友或老师说话,一开口就会结结巴巴。越着急越说不出话来,特别是回答别人的问题,或是在人多的场合说话时,结巴的现象更加明显,有时甚至急得满脸通红,直蹬脚。就这样,小杨杨时常被小朋友笑话或遭到冷落,以致于都不敢主动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了,变得不爱说也不爱笑,总是一个人玩。小杨杨的父母感到很烦恼,带着他来到儿童心理门诊。

孩子口吃,可能要看心理门诊

案例点评:

小杨杨的表现是“儿童口吃症”。据统计,口吃的孩子大约占儿童总数的5%,男孩比女孩多2-4倍,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

口吃可以由多种原因形成,但大多都是在5岁以下形成的,特别是在2-3岁时容易发生口吃。因为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形象记忆的效果要高于词语记忆的效果,也就是说认识的事物已经很多,但掌握的词汇却较少,并且也不牢固。当他们很想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常会因一下子找不到适当词汇,加之发音器官尚未成熟,对某些发音会感到困难,而神经系统调节言语的机能又差,由此形成口吃。

口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较大,这样的孩子往往情绪不稳,容易激动,害怕在大庭广众中讲话,害怕被别人提问,害怕被别人讥笑,所以不大愿意主动与人交往,常会形成孤独、退缩、羞怯、自卑等不良的个性。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在2-4岁时出现的口吃是一种暂时性现象,属于正常。随着年龄增长,口语能力的提高,口吃现象会逐渐消失,父母不要特别予以纠正或指责,否则会在无形中强化了口吃的作用,使孩子对口吃越注意、越担心、越紧张,口吃也会变得越明显,越严重。

遗传因素造成儿童自闭症


自闭症不是由于父母的养育态度所造成,它的成因目前医学上并无定论,很可能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脑部不同地方的伤害。至于可能造成自闭症的因素,则有下列几项:

一、遗传的因素

20%的自闭症患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和类似自闭症的。此外,自闭症男童中约10%有X染色体脆弱症。

二、怀孕期间的病毒感染

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德国麻疹或有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感染,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伤而导致自闭症。

三、新陈代谢疾病

如苯酮尿症等先天的新陈代谢障碍,造成脑细胞的功能失调和障碍,会影响脑神经讯息传递的功能,而造成自闭症。

四、脑伤

包括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大脑发育不全,生产过程中早产、难产、新生儿脑伤,以及婴儿期因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

成脑部伤害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自闭症机会。

预防方法

到目前为止,没有特殊的预防方法,也就是没有预防针或特殊的方法

可以预防自闭症。一般性预防主要是预防脑伤,譬如重视产前检查,母亲在怀孕前应对德国麻疹等已具备免疫能力,在生产的过程应避免

脑伤、生产之后也应避免造成脑伤的因素等,如此便可降低出现自闭症的机会。

相信《儿童受虐待导致成年抑郁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娱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