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胡乱涂鸦在说啥?别忽视,他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09-29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孩子的胡乱涂鸦在说啥?别忽视,他可能患上了抑郁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孩子的胡乱涂鸦在说啥?别忽视,他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奇怪的涂鸦

01

霍华德是一名幼儿心理教师,他就职于哥伦比亚特区的一所公立学校。上周,霍华德注意到班上有一名四岁的小女孩常独自躲在角落里画画,他偷偷的去看了一眼女孩的桌上的画作,绘画内容令人震惊:这个女孩居然在纸上涂鸦一个鲜血淋漓的人!

霍华德知道,这个小女孩有些特别:父亲被关进监狱,母亲也抛弃了她,小女孩目前在亲戚家寄住。之前女孩的班主任也和霍华德反映过,女孩上课时六神无主,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下课后也不愿意和其他孩子玩闹。

于是霍华德邀请女孩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沙盘游戏,霍华德先让女孩自由挑选了一些模型玩具,摆放在盛有细沙的特制沙盘上,然后运用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女孩患有学龄前抑郁症。

“也许你很难想象,一个四岁的孩子居然患有抑郁症”,霍华德说道:“但这就是现实,任何人都不能视而不见。”

学龄前儿童也会患上抑郁症

02

当前,心理专家一致认为学龄前儿童也完全有患上抑郁症的可能,这种抑郁症形成的原因不单单是由虐待或是忽视造成的,环境、遗传等其他因素也是学龄前儿童抑郁的重要原因。

学龄前儿童抑郁的情况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大众所忽视,因为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即使心中有不安的情绪也不知道该怎么和父母沟通。

所以如果孩子们不表达,父母也不会对孩子的情况上心,没人会想到几岁的小孩子可能抑郁。陷入困境的孩子无法受到帮助,唯一的倾诉渠道可能就是手中的蜡笔。

学龄前儿童抑郁症症状

03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琼·卢比教授近日发表了一篇关于学龄前儿童抑郁的论文,卢比教授认为1%至2%的学龄前儿童都会患有抑郁症。

学龄前儿童抑郁症的症状通常表现为消极易怒,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在游戏中极少表现出喜悦等积极情绪,绘画内容通常为血腥暴力的场景。

卢比教授还指出,在极端状况下患有抑郁症的学龄前儿童可能试图自我伤害,这是因为相比于抑郁的青年人或者成年人,学龄前儿童不明白自己心中的悲伤和不安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可以通过治疗得以解决,所以儿童可能错误地认为自己无药可救,甚至轻易放弃生命。

学龄前抑郁的原因

04

那么学龄前抑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很多研究者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卢比教授认为,学龄前抑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遗传疾病,他的论文指出,如果父母患有抑郁症,那么这些父母孩子的抑郁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三倍。

而心理咨询师海蒂·麦贝恩通过整理自己患者的病历得出:父母焦虑、同辈压力、成长环境变更等因素都会导致学龄前儿童抑郁。

此外,神经科学家则发现,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创伤经历都会影响到大脑的白质和灰质,甚至降低了参与情绪处理的杏仁核与负责控制认知的大脑网络之间的连接,从而使人感到抑郁和不适。

学龄前抑郁的治疗方法

05

目前,心理专家推荐的儿童抑郁治疗方式是心理治疗,因为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可能会给儿童带来副作用。

心理治疗师特别强调了“父母-儿童互动治疗法”的重要性,治疗师指导父母,然后父母与孩子互动抚平孩子心中的创伤,这才是最好的方法。

就像成人抑郁一样,儿童抑郁也有可能复发,父母应该在孩子痊愈之后时刻保持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多和孩子拥抱、交谈和玩耍。如果发现孩子有了初步的抑郁症状,父母应该及时向学校的心理老师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求助。

[分割线]

目前,霍华德的治疗已初见成效,那名四岁的小女儿已经不再涂鸦一些血腥暴力的图画了。

同时,霍华德也时刻关心着其他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他说:“曾经,大众认为对学龄前孩子进行心理诊治是多此一举,但是现在这应该成为每所学校的必设事项。相信通过学校和父母的共同努力,孩子们能有更加快乐的童年。”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儿童抑郁症的一些表现


让孩子远离抑郁

家庭应该是孩子娱乐放松、宣泄减压、调适心理的“心灵港湾”,父母也应该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是让孩子远离抑郁最好的医生。

1.营造温馨民主的家庭气氛。良好的家庭支持和家庭凝聚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持久动力。父母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情绪,尊重孩子,顺畅地和孩子沟通,为孩子创造一个亲密、融洽、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体会到家里的温暖感和安全感。

2.学习教育要有度。父母应适量给孩子一些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不要对孩子期望太高,不要过度纵容孩子或是太过苛求,应根据孩子自身的能力和兴趣来培养他们。

3.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父母自己应真诚待人,并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教会孩子与他人融洽相处,多组织孩子间的情感交流活动,培养孩子广泛的爱好和乐观宽容的性格,享受友情的温暖。

4.生活不宜过分优裕。物质生活的奢华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贪得无厌的心理,而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又难以自我满足,因此贪婪者大多不快乐。

5.完善人格,培养抗压能力。父母应多发现孩子的长处并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并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与应付困境乃至逆境的能力,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随遇而安,在困境中寻找精神寄托,如参加运动、游戏、聊天等等。

6.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抑郁症状,这时父母要给予孩子适时的积极暗示,教导孩子理智调节自己的情绪,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寻找一些令孩子开心或是振奋的事情,让愉快的活动占据孩子的时间,用积极的情绪来抵消消极的情绪;教导孩子学会适当的发泄,比如:倾诉、哭泣、写日记、运动等把不愉快的情绪释放出来,使心情平静;引导孩子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使孩子有方向感,实行目标激励。另外,可及时找心理专家咨询,予以积极的治疗。

父母是最好的医生

儿童抑郁症的表现

我帮儿子赶走抑郁

儿童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无精打采,它往往可以出现许多伴随症状,常见的有:

情绪症状:目光垂视、呆滞无神,表情冷漠,易激怒,敏感,哭闹,好发脾气,焦躁不安,厌倦,胆小,羞怯,孤独,注意力不集中,易受惊吓,常伴有自责自罪感,认为自己笨拙、愚蠢、丑陋、没有价值,灰心丧气,自暴自弃,唉声叹气,对周围的人和事不感兴趣、退缩、抑制、没有愉快感等。

行为症状:多动,攻击别人,害怕去学校,不愿社交,故意回避熟人,不服从管教,冲动,逃学,表达能力差,成绩差,记忆力下降,离家出走,甚至有厌世和自残、自杀行为等。

躯体症状:睡眠障碍,食欲低下,体重减轻,疲乏无力,胸闷心悸,头痛胃痛,恶心,呕吐,腹泻,遗尿遗屎等。这类情形常容易被误诊为躯体疾病,但是吃了药以后“病”也无好转迹象。

有一阵子,儿子晓海变得很孤僻,在家里性格很暴躁、无精打采。据老师反映,晓海最近一次的考试成绩下降很多,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对班级活动不感兴趣。

儿童抑郁症从小开始防治


据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尤其令人感到忧虑的是,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对此,家长、学校、社会应予以高度重视。更重要的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就应该仔细呵护,不要让抑郁症根植。

行为突变应警惕

儿童还不具备和成人一样能全面用语言表达复杂情绪体验的能力,因此,行为的异常突变就成为儿童抑郁症的重要诊断标准。那么,儿童抑郁症有那些表现呢?

性格突变。当一个外向乐观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自卑、内向、退缩时,或当一个文静、有礼貌的孩子突然变得急躁、容易激动、没礼貌,以及经常与家长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时,就应考虑患抑郁症的可能。

学习突变。当一个一贯成绩优良,勤奋好学的学生突然出现学习困难,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上课不专心,作业完成困难,成绩急剧下降,以及自暴自弃时,一定要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以便及时诊治。

失眠。儿童一般很少失眠,若一个孩子失眠、夜惊、多恶梦、睡眠中经常辗转反侧,且持续时间长达数月,日间精神萎靡不振,这就应警惕患抑郁症的可能。

抑郁症患儿往往感到很孤独,认为没有人能理解他们,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少、自我评价降低、言语减少、动作迟缓、行为退缩、激惹性增高、容易发脾气、恐惧不安、悲观厌世等表现,甚至产生自杀的企图。

精神压力的产物

虽然引发儿童抑郁症的病因有多种,但最重要的还是精神压力。不少患者幼年时期心理素质较差,自尊心很强,但又很脆弱,心理不稳定,遇到困难就容易产生精神压力。如果儿童长期处在这样的重压之下,那么一个微小的挫折就有可能摧毁其精神,让他们患上抑郁症。

首先,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大体上说,每一种学习障碍都会导致情绪问题,都会使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使自己的信心发生动摇,并感到沮丧和忧愁。而这些情绪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有些学习成绩一贯很好的儿童,由于某一次考试成绩不好,也可能发生抑郁症。

其次,父母或老师管教方式不恰当。当孩子出现成绩滑坡或犯错误时,没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谅解、鼓励,而是遭受到严厉的教训、责骂,甚至体罚,这样极易摧毁孩子脆弱的自信,重创他们的自尊,让他们害怕见到父母或老师,陷入过度担心、害怕的状态,这样就容易发生孤僻、沉默、自卑等抑郁情绪。

再次,心理应激事件也是诱因。如失去亲人、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以及遭到虐待、抛弃等。

及时治疗是关键

儿童抑郁症和成年人有较大的不同,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因此,重视儿童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防治,就显得非常重要。

导致儿童抑郁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我们仍可从儿童的生活经历中找出某些原因。根据患儿发病的有关因素和症状特征,可以采取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暗示疗法等。同时要对患儿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患儿克服情绪上的障碍,逐步培养其坚强健全的性格。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与同学的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家长要学会正确地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孩子心理上的不良刺激。

必要的时候,须在医生指导下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家长切勿随便给孩子乱用药物。同时,家庭治疗必须贯穿治疗全过程。孩子的进步,离不开父母的配合,父母对孩子不要总是抱怨、打骂,对患儿的进步要满怀期待,并充满信心。坚持不断给患儿加油,而且要能够耐心地看待患儿的“过错”,给予宽容与引导。虽然治疗的过程中难免有反复,但只要坚持“给孩子尊重,多鼓励孩子”这条原则,就能还孩子一片明朗的天空。

别让孩子患上搬家焦虑症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要搬家,迁入新居,人们忙这忙那,一旦房子装修好了,接下来是安排什么时候搬家,这些事情往往是由成年人参与决定的。但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被很多人忽略了,就是孩子对搬家的“知情权”。

有些家庭突然搬家后,特别是一家人由原来的一居室变为多居室,孩子与父母分室而居,有些敏感的孩子就容易出现一些焦虑反应,比如,尿床等。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比较陌生的新地方,人们都会产生一些分离焦虑,这种焦虑有深有浅,也就是人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搬家后,有些孩子会有失落感、恐惧感,小朋友没有了,没人玩了,没地方玩了,所以容易出现一些行为方面的问题。

人的安全需要得到满足,生活才会稳定愉快,任何人失去安全感都会产生焦虑。比如,刚刚把幼儿送到幼儿园,一些幼儿为什么会大哭大闹呢?这其实是一种因为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分离焦虑反应。因为幼儿离开了亲密的父母,离开了熟悉的家,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地方,他没有了安全感。有经验的家长往往在这之前,先带幼儿去几次幼儿园,熟悉环境,见见老师,减少陌生感,以降低幼儿的焦虑感。

如何降低搬家焦虑呢?要搬到一个新的地方时,最好先收集一下新环境周围的信息,了解街坊邻居的情况,尽量熟悉新家的情况,最好看看是否有合适的小伙伴,然后,主动跟孩子说一说搬家的事,告诉孩子搬家的原因。在搬家之前,带孩子先过去看看新房,给孩子介绍一下新家及周围环境的情况,这时再搬家过去,孩子已经有了熟悉感,就不至于彷徨无依了。

宝宝的“身体语言”在说啥?


想逗婴儿开心吗?歪着脑袋试试看———

1岁以下的婴儿通常还不能说话,当然极个别的神童除外。实际上即便是大至2-4岁的幼儿,大多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示自己的情绪和意愿。鉴于此,熟悉婴幼儿的特殊语言并揭开其中隐藏的“密码”,成为一些科学家的愿望。

婴儿不同的啼哭方式表达不同的信息

婴儿常常会哭个不停,但父母又往往不知他们为何而哭,因而总是被闹得精疲力尽。其实,新生儿基本上就是以啼哭的方式来向家长传递信息的。

法国研究者发现,如果婴儿的啼哭声强劲有力、富有节奏但又不太响亮时,他们往往是要求家长给予照料:如口渴了需要喂水,饿了需要喂食,尿布湿了需要更换,太热了需要松松被子,寂寞了需要拥抱,睡不着心里烦闷因而需要有人陪伴等等。此时如果家长能及时、准确地猜中他们的意图并予以解决,啼哭声自会渐渐停止。

但要是啼哭显得异常“顽强”,虽经过各种照料和护理仍不能打住,而且哭声反而更响亮更尖利,并伴有顿腿、舞手、翻滚等身体动作,那么十有八九是“有病不适”的表示。此时家长须特别注意辨别不同时间、不同声音并伴随不同症状的啼哭所传达的不同意义。

一般来说,大声哭嚎并用手护肚可能是消化不良等肠胃病,哭声嘶哑可能是喉部出现炎症,哭声时而尖利时而低沉并拒绝进食可能是身体出现感染,夜间反复低低啼哭可能是体内有寄生虫作怪,高烧时哭声突然停止可能是由于出现了惊厥,边大声啼哭边摇头抓耳可能是头痛中耳炎,阵阵高声号哭,喉声音渐小并不再伴随身体猛烈动作,特别应引起警惕———因为这往往意味着“病情严重”须尽快急救……需要强调的是,“听懂”宝宝的啼哭只是发现有问题,为安全起见应及时去看医生,而不宜自行单凭哭声盲目为宝宝开药方。

眼睛是婴幼儿最能表达多种意义的器官

而英国研究者证实,小于2岁的婴幼儿在不太会说话的情况下(尤其在刚学会说话前),相互之间其实也能进行交流,只不过使用的是大人们难以解读的“身体语言”(即以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和脸部表情来表述自家的情绪或要求)罢了。据研究,眼睛是婴幼儿最能表达多种意义的器官,最常见的有:长时间不眨眼地紧盯着一件物体是企图占有的表示,盯着一个人但不停地眨眼是“我对你有兴趣或好感”的代义词,瞟一眼后目光随即离去意味着“我对此无所谓”或“我对你并无兴趣”。

如果两个婴幼儿在目光对视一会儿后其中一个将其视线转至上方或左右侧,那就是说:“我才不怕你呢!”而要是相反将视线转至下方,那就是说:“不妨让我们友好相处吧!婴幼儿的笑也可能包含有丰富的内容,而并非单单表示快乐。如:当他噘起下嘴唇发笑时,他的“笑外之意”是对对方作出威胁;当他脸上堆笑但眼神里并无笑意时,他很可能是在对对方作嘲笑或讥讽;甚至他还可能会作出冷笑———通常笑声低哑、神情木然,与成人的冷笑极为相似。

在正常情况下的突然俯身也许是“侵犯”、“挑衅”或“即将自卫”的潜台词。专家们认为,这种“身体语言”可能源自人类祖先———类人猿以及今天的许多动物在与敌手搏击前往往会俯身或弓身:对家长或保育员来说,了解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要是成人们以这种姿势和他们说话或游戏,他们便会感到惶惶不安,甚至受到惊吓。

每个婴幼儿都拥有其独特的“身体语言”

在和婴幼儿谈话或游戏时经常轻微偏动脑袋往往会赢得他们的好感。这是因为对他们来说,偏动脑袋是“我们是朋友”的友好信息。据此,有专家曾做过一次试验:先后对10名2-3岁的幼儿不时偏动脑袋地说话或游戏,结果其中9个竟然乖乖地奉送上了自己手中紧握的苹果或糖果。

研究者们还发现,婴幼儿中运用“身体语言”的能力显然也有强弱之分。通常,那些较熟练地经常使用“身体语言”的宝宝智力发展较快,较容易受家长或老师的宠爱,较有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感情较丰富,学说话较早且较快。如此看来,家长或保育员如能有意识地引导婴幼儿在牙牙学语之前多多使“身体语言”,对宝宝身心也起积极作用。

须说明的是,婴幼儿的“身体语言”还可能因人而异。美国研究者还认为,既然婴幼儿拥有其“身体语言”,那么大人们理应可以利用一种特殊的“手语”,在婴儿还不会说话之前主动和他们作交流。美国有研究人员撰写了一本《和婴儿用手语》的书,介绍了北美所使用的标准手语。但父母们即便未能熟练掌握“婴儿手语”,也可早至婴儿8个月大时,借助一般的手势与孩子进行交流。

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平常而又非常简单的手势,它可以告诉父母,婴儿是否受到了伤害。此外专家们还在研究中发现,会使用手语来表达自己需要的孩子不容易有挫折感,学会说话的年龄也更早,而且以后的智商也比其他孩子要高一些。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孩子一旦提前学会了说话,他们往往有更多的话要说,因为在应用手语的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语言的结构。

别忽视对孩子的心灵关爱


“伤心是种说不出的痛。我忙于自己的事业,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我能解除患者的病痛,却不能戒除孩子的网瘾。”这是一位医生在网上的留言。从一些统计资料看,患网瘾青少年的父母多为医生、教师、法官、公司经理等高级知识分子,这个现实让人意外,也让人深思。

过去,我们总是谴责黑网吧和游戏开发商,但是作为受害者的父母,是否也应该反思:终日奔忙的人们是否忽视了对孩子心灵的关爱?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往往具有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征,如过于敏感、抑郁、孤僻、自我评价降低等,这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孩子心理成长、人格形成的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孩子们在成长阶段有很多烦恼,需要家长倾听与疏导。可眼下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面前,身为业务骨干、单位中坚的家长们往往顾不上这点了,他们习惯于把孩子交给老人,交给全托幼儿园,交给寄宿学校。一位华人幼教专家曾说,目前国际上只有中国大陆的幼儿园开设全托班,事实上从儿童心理发育角度讲,小学低年级以下儿童是不宜寄宿、全托的,那样会加重他们因离开父母而产生的分离焦虑情绪。父母对孩子心理需求的忽视,是造成问题少年的重要原因。

据报道,一位留学人员的子女抱怨说,中国父母就知道管孩子两件事:多吃饭和拿好分数。话虽过激,但道出一个普遍现象。看看周围,想想自己,多吃饭、拿高分,哪个家长不关心?而对做事先做人,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关注却远远不够。许多孩子如今吃得越来越精致,穿得越来越讲究,但情商发育滞后,人格发育不良,缺乏自制力、责任心、独立精神与生活目标。

“不是不想,而是不会。”一位家长的无奈反映了家教方法的贫乏。扪心自问,作为知识分子,有几人在迎接新生命来临前,阅读过幼儿心理学书籍;有几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认真学习过教育学知识?“无证上岗”的父母不懂孩子心理、不知教育方式,由此造成的隔膜,使我们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时茫然无策,无法胜任“引路人”的职责。

台湾一位法律专家指出,我们今天在孩子身上忽视的时间,明天将在孩子出问题时数倍偿还。不知这记警钟能否触动行色匆匆的父母。生命是条单行线,在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期,作为关键的引路人,家长不能失职。

喜欢《孩子的胡乱涂鸦在说啥?别忽视,他可能患上了抑郁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在涂鸦墙的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