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子”缓解孩子孤独感

04-02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结对子”缓解孩子孤独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现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都有些孤独,这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我觉得,父母可以另辟蹊径,来缓解这种困境。譬如在居住小区内找一个类似的家庭,组成一个临时的亲子联盟,这种“结对子”的方式,也可算是一种省时省力又增进亲子关系的途径。

现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都有些孤独,这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我觉得,父母可以另辟蹊径,来缓解这种困境。譬如在居住小区内找一个类似的家庭,组成一个临时的亲子联盟,这种“结对子”的方式,也可算是一种省时省力又增进亲子关系的途径。

“结对子”缓解孩子孤独感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父母两个人带一个孩子一个小时的话,平均每个人是半小时,但是如果四个人照看孩子的话是每个人只需一刻钟。况且两个孩子都会自己玩,父母只要做裁判,发生冲突了把他俩拆开就行了,这样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孩子在一起吃饭时往往吃得更香,记得春节时,我们两户家庭带着两个孩子去城隍庙,点了一碗面,给孩子一人一半。那个家庭的爸爸很有意思,先挑起一筷面,然后一下把它吸进嘴里,两个孩子觉得这样吃面很有意思,便随即也跟着吃了,不到十分钟就把面都吃完了,真是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结果。虽然,由于小孩子行为能力比较差,有时相互之间还会发生碰撞,这一点双方父母要理解,并把事情处理好,我觉得这个方法挺好的。

此外,让两个孩子从小在一起长大,类似于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可以让孩子从小意识到,他不是孤独的,不是唯一的,做任何事情他需要考虑另外一个同伴的感受。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们处理自己的事情,要相信孩子,他们是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其实,父母要做的也就是在旁边监护自己的孩子,保证他们不被伤害,根本不需要担心孩子在某一方面比不上别的孩子。只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他自然会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自己是很优秀的。绝对不要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某件事,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缓解逆反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张大生说,表面上看,孩子很极端,很逆反,实质是家长长期以来高高在上过分专断,不尊重孩子造成了恶果。

张大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逆反的形成:首先,中国传统历来讲究“孝顺”,这是大家广泛认同的标准,让孩子从小规规矩矩听话,孩子稍有不从、不敬便会受到批评,被冠之上“逆反”的帽子。其次,养儿防老,儿女成龙成凤自己脸上有光的老观念在中国还有市场,因此,一些家长的功利心很重,希望孩子完全按自己为他设计的路线成长,甚至把自己的未来押在孩子身上,过度施压导致孩子出现非正常逆反。同时,家长被自己的两种心态掌控着:一、你是我生养的,所以,你要听我的话,按照我的要求去做,甚至像我一样去思想。二、你还小不懂事,不知道人情冷暖,不知道社会竞争的残酷;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爱你,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另外,相对于欧美一些国家的孩子,中国的孩子没有经济自主权。国外的孩子可以通过假期为邻居提供修剪草坪、送报等方式积攒零花钱,去买他喜欢的东西,而中国的孩子只能依赖家长。家长不同意,就没办法。中国孩子课业压力大,接触社会少,在父母面前是弱势群体,解决与家长意见不一的能力有限,几乎没有逆反的资本。因此,张大生认为,逆反的根出自家长、学校、社会,不要动辄拿“逆反”说事儿,推卸各自所应担负的责任。

“逆反”是成长的需要

加强沟通能缓解逆反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也是他们成长中的必经之路。

哈师大教育系刘爱书博士认为,孩子逆反的过程是自我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不逆反的孩子是没有长大和心智不成熟的孩子。逆反是孩子摆脱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思维判断能力增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只有通过逆反,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完整、充实、有竞争意识和创造力的优秀的人。压制逆反,就是对孩子的自我认识的否定,必然会引发孩子更强烈的反抗。

面对孩子的长大、独立,刘爱书博士认为,作为家长要预先学习孩子成长各个阶段的特点,学会放手、信任、尊重孩子,加强沟通,让“逆反期”平安度过。当明白逆反不是对父母辛苦养育的否定和漠视,不是对父母权威的威胁,父母就不会那么紧张了,冲突自然会减少,甚至会鼓励孩子逆反。当家长在适当的范围内鼓励孩子逆反,孩子不仅得到了成长应有的空间,而且会变得合作乖巧,亲子关系自然会得到缓解。

如何缓解孩子的叛逆心理?


一位年轻妈妈的诉说:

最近接到一位家长的咨询,说自己的孩子叛逆性很强,以前在小学时,还听自己的话,可上初一就经常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有时与我对着干,感到无可奈何,以前小的时候,还可以打他,要求他听我的,可现在孩子年龄大,个子大,脾气也大,我都是不敢训导他,我讲得话,他有时不听,怎样来缓解他的叛逆情绪?

知心老师回复:

叛逆性是随着年龄性格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的,所以家长要认真观察孩子所产生的变化,毕竟家长与孩子生活在一起,谁能了解自己的孩子,那当然只有孩子的父母,特别是妈妈。

(一)年龄因素。在小学时,孩子的个性不强,但进入小学五六年级后,逐渐进入青春期,那孩子的独立性就更加了,当父母的观念与他的想法不一致时,他会产生排斥心理,拒绝接收外来的强加的做法,如对老师的强加要求产生抵抗。

(二)性格问题。性格是人的重要标志,性格有外向性和内向性,外向的性格容易把自己的心理反映及时表现出去,所以不会轻易形成“心理聚集”,也就是叛逆性强度比内向性的孩子要低。可内向的孩子不轻易把心理活动表现出去,所以很容易集中在一起,爆发起来就是不得了,对家人的表现就是一顿打骂。内向的人很难接受新观点,相对比较保守,也不会对外来的事物有浓厚兴趣。

(三)环境因素。环境是产生和激发叛逆心理的重要因素。如果家庭环境和谐,就不会激发孩子的叛逆性,孩子与父母沟通没障碍,就没问题。如果家庭关系紧张和压抑,那孩子的叛逆心理逐渐在加大。

如何缓解孩子的叛逆心理呢?

(一)相互理解。“理解万岁”,这句话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十分重要,但如果做到相互理解,那是需要用心的事情。

(二)家庭关系和谐。家庭关系很重要,如果孩子与父母关系紧张,那孩子肯定会叛逆,并且与父母对着干,具体把关系弄和谐点,主要是看父母如何对待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毕竟初中生不一样,人大了,就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这个需要父母理解,千万不能把孩子当成小学生一样,包办孩子的一切,这样反而让孩子无所事事,毫无上进心。

(三)换位思考。父母和孩子都要换位思考,要常常假设自己是个孩子,如果自己背着书包,每天上7节课,晚上要做作业2小时,这样的工作时间,这样的用脑强度对自己是否感到劳累,这样你就知道孩子的心理想法,而孩子要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家长,每天为了家计而不辞劳苦,对孩子照顾仔细,对于孩子来说,最好写出文字要好些,写出来之后,就知道孩子的心理。

缓解孩子心理压力的五点建议


心理学家指出,对青少年来说,父母是最重要的影响力量。这里给父母们提出五点建议,相信对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会有帮助的。

(一)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要想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先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么压力、压力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必须听听孩子的倾诉,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专心地看着孩子,认真地听他说话。只有父母肯把心交给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给父母。这样,你才能了解孩子心理压力的真实情况,才能够针对问题帮助他们。

(二)帮助孩子面对恐惧。

有时候孩子会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比如不跟别人一起逃学、不跟着别人作弊、抽烟、抄作业等等,就因此而受到嘲笑,甚至会受到孤立,感到恐惧、不知所措。这时,父母应当教导孩子要坚持原则,不对的事一定不能做,让孩子知道,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这正是一个人成熟勇敢的表现,也是有主见、有头脑的表现。

(三)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

父母小时侯一定也曾经遇到过和孩子类似的情况,当时是怎样对待的或现在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样处理的,这些都可以用孩子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孩子分享。当孩子知道了父母原来也常常会面对压力和烦恼的时候,他们对父母所说的话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父母告诉子女自己是怎样应付压力的,那实际上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也就增强了孩子克服压力的勇气和信心了。

(四)培养孩子的自尊。

培养孩子的自尊可以加强他们抗拒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比如让孩子发表一些建议,把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事情交给他自己去做,并且重视孩子的想法和言行。这是培养孩子自尊的好方法。孩子有较强的自尊就会有勇气、胆量和辨别力,不会同流合污。

(五)关心孩子的成长。

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这对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大有裨益的。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去学这个、学那个,应该多听听孩子自己的意愿。父母要付出爱心,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光心孩子交的朋友,多关心孩子的所想所做。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你能够及早发现并且加以恰当的引导,孩子就不会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轻松愉快地度过少年时光。

识别孩子的孤独症(下)


认知与知觉障碍

描述1

正常宝宝:宝宝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不停的发问、探索,喜欢看动画片,对玩具更是爱不释手,能用玩具玩出很多花样,对大小、形状、颜色、季节等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很多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孤独症宝宝:宝宝对游戏、玩具等不感兴趣,而对另外一些东西则表现出特别的偏好,比如车轮、锅碗瓢盆等圆形物体,生活习惯一成不变,比如坚持要坐固定的位置、坚持使用同一把椅子、走固定的路线、玩固定的玩具,一旦他的秩序被打乱,他会异常烦躁。难以理解各种概念,不懂得如何自由组合、灵活运用各种概念。大多智力低下,但也有些宝宝对数字、日期、地名、路线等的记忆超常,对音乐十分敏感,能很快地掌握钢琴、电子琴等乐器的演奏技巧,将来成为所谓的“白痴学者”。

描述2

正常宝宝:宝宝很小的时候就会对声音、光线、味道、疼痛等等有正常的反应。比如,听到妈妈的声音,会转过头去寻找;看到颜色鲜艳的物品,会用眼睛去追随……

孤独症宝宝:宝宝对声音、光线、味道、疼痛等觉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过于敏感,或者过于迟钝,表现出对某种感觉有特别偏好或者对某种感觉反应激烈。比如,有的宝宝经常来回踱步、转圈、反复蹦跳、摇摆头部,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个动作;有的宝宝对声音特别敏感,一听到某种声音就会显得十分恐惧;有的宝宝痛觉迟钝,经常有自伤行为等等。

孤独症自我测试

下面的测试回答“是”计1分,累计达8分以上者,说明宝宝可能有孤独症倾向,应及时咨询就诊。

1.对声音和语言反应迟钝。

2.与其他儿童一起游戏或交往困难。

3.厌恶学习。

4.对各种危险活动缺乏应有的认识。

5.固守现有的习惯不变。

6.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7.常常无缘无故地微笑。

8.不喜欢被人拥抱。

9.精力异常充沛,坐不住。

10.不愿和任何人有目光接触。

11.过度偏爱某些物品。

12.喜欢旋转圆形物体。

13.重复、持续地做某些怪异的动作或玩某些单调的游戏。

14.性格怪僻,对周围漠不关心。

识别孩子的孤独症(上)


早一天发现孤独症,宝宝就多一分过正常生活的希望。即便对孤独症了解不多,我们仍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宝宝的行为特征发现某些端倪。

由于目前对于孤独症还没有更好的诊疗措施,加上孤独症一般发病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正是宝宝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医学界普遍认为对孤独症患儿进行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心智行为训练可以帮助宝宝挖掘潜能,通过早期干预的方式帮助宝宝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说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因此早期识别孤独症便显得十分重要。

孤独症患儿与正常宝宝比较,通常存在明显差异。下面列出的情景描述了正常宝宝和患有孤独症的宝宝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妈咪可据此推断宝宝是否具有孤独症倾向。一旦发现宝宝表现异常,一定要及早就医,并尽快实施早期干预。

社会性及人际关系障碍

描述1

正常宝宝:不到半岁的宝宝就会注视他人的脸,对他人的逗弄与亲近表现出期待与高兴的情绪。大约半岁左右,宝宝开始认生,表现为不愿意与妈咪或者亲近的监护人分离,如果有陌生人靠近,会哭闹或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

孤独症宝宝:宝宝不会注视妈妈的脸,也不会对人微笑;妈妈给宝宝喂奶时,不将身体贴近妈妈;妈妈伸手抱宝宝时,不会做出迎接的姿势,眼睛也不正视搂抱他的人,对他人的逗弄与亲近没有反应,对父母没有正常宝宝的那种依恋行为,父母来了或走了,都显得无所谓。很少哭,从不粘人,通常比正常的宝宝显得“乖”很多。

描述2

正常宝宝:周岁之后,宝宝总是像个小影子似的跟着父母或其他亲近的监护人,模仿他们的动作,并以眼神、动作、简单的词句主动与人交流。一旦遇到困难或者感觉身体不舒服、情绪不好等都会寻求成人的安慰。

孤独症宝宝:宝宝对父母没有依恋的感觉,与陌生人相处也没有畏缩的感觉,更不懂得与人主动交流,遇到困难或者感觉身体不舒服通常也会显得无动于衷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

描述3

正常宝宝:两岁以上的宝宝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热衷于各种有趣的游戏与活动,玩玩具和游戏时内容丰富,花样繁多,并且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已经懂得遵循游戏规则。

孤独症宝宝:宝宝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喜欢独来独往,不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不懂如何玩玩具,不遵守游戏规则,只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玩耍,对一些不是玩具的物件十分迷恋,特别喜欢作单调、重复的动作,对物品摆放的位置十分敏感,不喜欢任何形式的变化。如果有人试图改变他,会表现得非常烦躁。有时候也想与小朋友交流,但是不懂得交流技巧。比如,可能突然跑去拍人一下、打人一下或者揪人一下,然后又若无其事地离开。他的行为看起来显得毫无意义。

言语及沟通障碍

描述1

正常宝宝:在宝宝听懂话之前,就已经懂得用声音、动作、表情等来与人沟通,比如饿了、困了、身体不舒服了,都会通过不同的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宝宝高兴了,会咯咯地乐。长期与宝宝相处的妈妈就可以根据这些差别来判断宝宝的需求。宝宝再大些就能听懂不少话,并且开始咿呀学语。

孤独症宝宝:宝宝对语言的理解比较困难,也没有与人沟通的欲望。到了该学说话的年龄,仍然没有学说话的迹象。

描述2

正常宝宝:两三岁的宝宝已经会说不少话,而且懂得用语言与周围的人群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对于一些以前没听过的句子会很感兴趣,并且喜欢模仿。

孤独症宝宝:宝宝语言发育明显迟缓,对别人的问话常常没有回应。即便会说话,也不会主动与人交谈,却常常说一些不知从哪里学来的话,比如背诵电视广告等等。但是仅仅是说说而已,对他所说话语的真正含义根本不了解,也不懂得在什么样的场合使用这些语言。他们常常用词不当,分不清你我他,或者反反复复说着同样的句子,语言生涩呆板,很少有沟通与交流的性质,让人不知所云。

帮“孤独”的孩子打开心门


一个两岁多的男孩,被诊断患有孤独症。他一直只会重复简单的词语,还时常发出怪声。在经过几个月的专业康复训练后,孩子会叫爸爸妈妈,会和老师说再见了。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这样的例子时常发生。2006年底,该院儿保康复科开设了儿童发育行为专科门诊,专为孤独症的患儿开展短期康复训练,并为家长进行理论培训。医生们想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告诉更多的家长,千万别以为孤独症的孩子只能永远紧锁心门。及时为他提供长期高效训练,这些“天使的孩子”沟通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耐心“狠心”帮助康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保康复科主任徐秀坦言,不少家长初来就诊时,对孩子的好转并无信心。事实上,比起一般孩子,孤独症的孩子视觉能力和机械记忆能力更强,利用他们这方面的优势进行训练,能够有效地助其改善症状。

例如,为了让孤独症的孩子学会注视别人的眼睛,家长可以分“三步走”。先告诉他“宝宝,看妈妈的眼睛”,并将一块糖放在两眼之间,吸引他注意,等到他抬头的时候,就把糖给他作为奖励;完成这一步后,将糖放进口袋里,同样等孩子抬头之后,掏出糖给他;渐渐地,家长会发现,即使不给糖,孩子也已经会在你呼唤他名字的时候有反应。

在徐秀看来,孩子康复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能没有信心,持之以恒最重要。与此同时,为了帮助孩子建立生活规则,有时家长还得“狠狠心”。孩子不愿按照家长指令做事,更有一些孩子有攻击倾向,必须与人隔离。这时,任凭他们哭闹,家长也要坚持原则。孤独症孩子观察能力出众,家长可以将用餐、洗漱、游戏等各个生活场景拍成照片,引导孩子行动。研究发现,这些照片往往能有效帮助孩子们建立他们的“程序日程表”。

2至5岁干预最佳

孩子过了两岁、三岁,一直不会说话,有些老人认为这是“贵人语迟”,没什么要紧。徐秀告诉记者,2至5岁是孤独症患儿的早期干预最佳时期,但遗憾的是,一些错误的育儿观点往往耽搁了孩子的病情。她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症状,请尽快带孩子就诊:

-语言发育远远落后于同龄儿童,同时缺乏用肢体语言交流能力

如,不会用手指指物体给大人看或用眼神交流来表示需求,而更喜欢直接拖大人的手去拿需要的东西;不会用“点头”表示“要”;“摇头”表示“不要”。

-喜欢单独玩耍,跟其他儿童难以相处

-不喜欢目光接触

-喜爱转动物体,如自己转圈,或看转动的电风扇和轮子

-不怕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对真正的危险没有恐惧感

-对周围的事或人漠不关心

-听力没有问题,但对外来声音,如叫他名字、简单指令,没有反应

-对玩具不感兴趣,极度迷恋自己的手

-不正常地特别喜欢某一物件

-不懂得回答简单的问题,只会重复别人的话语

-不会好好地玩玩具,拿到玩具就放嘴里咬、嗅,或拿在手里不停地转动,排列所有的玩具

-极度喜欢广告、天气预报,却对一般动画片不感兴趣

孩子“电视孤独症”的防治


近年来,外国有学者发现,随着电视的普及,儿童孤独症患者有所增加,多见于3-7岁的儿童。

国外学者经观察研究后指出,患“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即使再经过良好的教育,将来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也就是说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很好地生活。

4岁的小宇,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半天,大大的眼睛只盯着荧光屏,对于其他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不愿意活动,不愿意游戏,不愿意和别人说话……久而久之,他孤独、怕羞,见外人不敢抬头,不和其他孩子玩耍做游戏,连公园的摇马都不愿意坐。

显然,小宇患上了“电视孤独症”。

患“电视孤独症”的孩子会——

●长时间地看电视,觉得离不开电视,整天与电视为伴,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对玩具不感兴趣,也不喜欢接触小朋友。

●不看电视就会焦虑不安。

●看电视时不让别人打扰,还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背得滚瓜烂熟,文不对题地应用于日常生活,有的还出现自言自语等反常行为。

这类患儿性格孤独,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学习能力,缺乏责任心,缺乏应对环境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情绪波动不稳。

原因——

由于儿童的思维能力较差,行为模仿性较强,过多地看电视,可使大量的电视信息深深地渗透到儿童的性格和行为之中。往往是电视看得越多,对儿童的影响越大。

危害——

这些孩子由于处在孤独之中,既忘记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他人的存在,陷入虚幻的情景之中,常常会想入非非,心理严重变态。

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学习能力,所以积累不了生活经验,不会处理日常生活,不会与他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对待周围的事物,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心理不健全的人。

“电视孤独症”的防治

●要严格控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超过0.5-1小时。

●要选择适合儿童看的电视节目。内容要和儿童的年龄相适应。适合儿童看的节目有动画片、木偶片、儿童文艺节目、知识小品、智力竞赛等节目。凡不适合儿童看的节目,家长应坚决不让孩子看。

●家长自己要尽可能少看电视。家长中至少要有一个人和孩子在一起,给他讲故事、玩游戏,转移他对电视的注意。

●孩子看电视时,家长应该陪着,给孩子解释电视节目中的某些适合孩子的内容,帮助孩子理解。之后,可以让孩子复述电视内容,培养孩子的分析、表达、记忆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开学在即如何缓解孩子开学焦虑症


孩子开学焦虑症怎么办

孩子在暑假里疯玩疯闹;日夜颠倒,晚上不肯睡,早晨不肯起;眼看就要开学了,完全静不下心来,一提开学就"蔫"了,嘟囔不想去。

专家提醒,这种现象一般会持续一周左右,家长应帮助孩子热身、调整,让孩子及早进入"角色"。

开学焦虑症很常见

暑假是孩子们的欢乐时光。可眼看着最后剩几天就要开学了,一些小学生出现了提到开学就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无缘无故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现象。

专家提醒,暑假时间比较长,孩子们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变得陌生,于是就会产生紧张感,这种感觉一般会持续一周到半个月时间。所谓的"开学焦虑症"多集中于年龄13岁至14岁的性格内向的学生,而且女生多于男生;成绩优异、追求完美的学生和适应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差的学生是"开学焦虑症"的常见易发群体。

找到原因对症下药

要消除开学焦虑症,最关键的自然是找到深层次的原因,"对症下药"。

杨女士的儿子贝贝上三年级,虽然在杨女士的严格督促下,贝贝的暑假作业快写完了,但一提到开学,贝贝还是会紧张。杨女士通过和孩子谈心,了解到孩子是因为怕上学完不成作业,老师批评,还怕邻桌的小孩欺负自己。

专家介绍,小孩儿提到开学就焦虑,肯定有原因。有的是因为寒假作业没做完,害怕开学老师批评;有的是假期作息生活极不规律,每天看电视、上网、晚睡晚起,不想开学那么辛苦;还有的学生担心新学期功课太重,课程太难学不会,害怕老师批评或同学欺负,想逃避;还有的学生是压力太大,怕自己不够优秀,不能当班干部,达不到父母的要求。

家长一定要和孩子谈心,找出孩子一提开学就焦虑的真正原因,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调整"时差",营造环境

在开学焦虑的孩子中,很多是假期沉迷于网络游戏,经常晚睡晚起。有些孩子一玩游戏,晚上一两点才睡觉,到中午才起。如今快开学了,孩子的作息时间还是颠倒的。

"这种情况下,家长要积极督促孩子调整生物钟。如果不及时调整,开学后孩子学习起来会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专家提醒。

首先,家长要检查孩子的暑假作业是否做完,如果没有做完,更要督促孩子逐步调整作息,尽量按照上学的作息时间,每天定量完成暑假作业。

其次,节后家里要营造平静的学习气氛,家里的环境要尽量从嘈杂恢复安静,确保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和秩序。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调整好生活作息,并尽量创造乐于学习的家庭氛围,千万不能自己一边在家打麻将,一边要求孩子按时睡觉。

聊点趣事、买点文具,激发积极性

还有一些孩子是因为害怕开学后学习压力大,产生焦虑。专家建议,家长要多和这类孩子谈心、聊天,不要给孩子过多压力,要多鼓励孩子,去缓解压力。

家长首先可以从生活方面缓解孩子压力。比如开学前几天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整理书包,买一些孩子喜欢的新鲜好玩的学习用具。家长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学校里的趣事儿,让孩子对学校生活产生向往。

同时,家长要多和孩子聊天,告诉孩子只要用心、用功了,成绩高低不是最重要的。即使孩子去年期末考试考得不好,也要鼓励孩子。

如果有些孩子害怕学习,怕新学期课程太难,学不会会挨批,家长可以帮孩子预习有趣简单的科目,或者让孩子向高一级的学生或者是老师了解该科目具体情况,了解一些有趣的地方、掌握学习的窍门等。

喜欢《“结对子”缓解孩子孤独感》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自画像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