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公式:价值观取向的巨大作用

04-19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人才公式:价值观取向的巨大作用”,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在正常的生活中,价值观的问题好像不被人们注意,除了买卖时人们对物品的价格注意外,在生活和生存面临选择时,人们并不太注意价值观的取向问题。实际上价值观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决定人的一生关键期的选择和自己一生生活的质量。对于做父母的来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价值观更是起着巨大的作用。每一个事件、每一次冲突、每一次机会的选择都决定了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着这个人的一生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对人类和社会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

本•拉登是人才吗

人是必须受教育的动物,教育的目的是怎样把孩子培养成易于生存的人。只要人是易于生存的就必须是利他的,人通过服务于别人而获得生存的机会。一个人是否被别人所需要,决定因素并不在于他有多少的知识,而在于他的人格状态是否能够使他因为生存的需要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他是否能够被大部分的人所接纳,他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使用是否对人类和社会是建设性的。由此看来,教育就不只是一件通过灌输来解决问题的事情。

现在,有些家长还停留在知识技能大于一切的认识上,有些已经认识到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对于人的生活和生存的重要,也就是人控制情绪的能力、承受力、毅力的重要。美国科学家通过对一些成功人士的调查发现,一个人能否成功,情商的比重占80%,智商仅占20%。我们不禁要问:知识的位置在哪里?如果说知识的掌握,是高智商的产物,那么知识的使用却不能没有情商。而高的情商来自于哪里呢?肯定来自于健康的心理和能够为自己带来自信的人格。所谓出类拔萃的学生一般都是情商和智商兼备的。在今天,单纯高智商已不再被人们认为是出类拔萃的。尽管如此,还有很多家长不敢不逼着孩子拿名次考高分,不敢放弃拔苗助长,内心的焦虑使他们不得不对“土地资源”进行提前的过度的掠夺。其实他们知道死记硬背出来的知识不能使孩子得到发展,更不能使孩子滋生出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但是由于对生存没有安全感,家长们不敢选择那些对孩子发展更有利的教育而只敢随大流,最终只能用“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的理论来安慰自己。其实大家也清楚中国的国情在飞快地变化着,人要用20年的时间来准备以后四五十年的生活,目前的随大流只能应付一时,难以受惠终生。

这只是就智商与情商的对比而言的。实际上,一个人如果想成为人才,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他的素质构成中还有比情商更为重要的东西,我们称之为人的核心部分,那就是感受力,就是爱!

如果抽掉爱、良知和情感而判定人才的话,本•拉登、希特勒就是最大的“人才”了。他们在创造力、勇敢精神、敬业程度等方面都“无可挑剔”,但他们以及与他们相似的人,给人类制造了多大的苦难啊。这就涉及“人才”这个概念了。做父母的没有不想把自己孩子培养成人才的,但是对于什么是人才并非十分清楚。

人才公式

什么是人才呢?人才就是“人”与“才”的结合。向善、良知、关爱、宽容、同情心,这些代表人文情怀的东西都属“人”的部分;“才”就是能力、聪明才智、知识技能。两者相加才是“人才”。

我们还可以简化一下,把“知识技能”简化成“知识”,把“聪明才智”简化成“能力”,把“人文情怀”简化成“人格”。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就“才”而言,单独来看,“知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是个“0”;“能力”呢,是知识前面的数字。能力为“0”的话,与知识待在一起还是“0”;能力是“1”,就变成“10”;能力是“9”,得数便是“90”了。这个公式说明:只有把知识与能力搭在一起,才能形成“才”,“才”的价值就会以几何级数上升。

而如果把“人”与“才”放在一起相比,那么“才”只是处于“0”价值的位置。“才”的价值只有依靠良好的“人格”方能显现,人格的分值越高,人才越有价值。yJS21.COM

所以,人格就像太阳一样,用它的光来照耀“才”;像雨露一样,全方位地滋润“才”。知识也好,能力也好,只有通过阳光雨露的照耀与滋润,才能生长,才能生机勃发,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对整个人类有益。可以这样说吧,在未来社会中,一个即使在知识、能力这些方面非常出类拔萃的人,如果没有“人格”的成分的话是很难立足的,谁会希望自己的老板、下属、生意伙伴、朋友是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呢?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家公司空缺一个重要的职位,招聘的时候,来了好多硕士博士,本科生只来了一位,还是硬着头皮来的。结果,本科生被聘用了,硕士博士反而落选。为什么呢?所有的“士”全都坐在那里指手画脚,而本科生一声不吭,在一旁端茶倒水。

如果将人的素质比作一棵树的话,“人”是根、是干,“才”是枝、是叶。或者说,“才”里面的“能力”是枝,“知识”是叶。可现在,一些父母逼着孩子只在枝与叶上使力,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只能造成根与干的枯萎甚至死亡。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孩子的价值观需要从小培养


导读:两岁的孩子已经懂得选择,父母可以帮助他们从几样东西当中选择其一,逐步让他们学会节俭的习惯。(美国《世界日报》/法新社)

上图:孩子的价值观选择

虽然一些有趣的新研究显示,孩子用钱的倾向是天生的,但父母的教育也十分重要。教导他们作出有益的选择,远比教他们买股票重要。换句话说,养育聪明理财的孩子,主要在于父母是否懂得循循善诱,而不是在于是否拥有股神巴菲特的眼光。

作为成年人,你肯定知道金钱是一种有限资源。然而,我们把这个讯息传递给子女时,却遇上莫大困难。我们当中许多人,时常因工作或游玩外出,撇下孩子在家,事后往往感到内疚。因此当他们提出要求时,尽管我们可能负担不起,也会尽量满足他们。

让他们选择

孩子在两岁时便已懂得选择,这时候你可以帮助他们从两样东西当中选择其一。到他们上小学时,便应该能够在4、5件、甚至6件东西中选择。最佳练习地点是超级市场。无论子女选购的是葡萄干麦片、脆米花或圈圈麦片;或者买巧克力、香草或草莓冰淇淋,让他们做主。解释你的决定。孩子有时可能会说:“我两样都要。”这是你教育他们节俭的时刻。

你应这样解释

“爸爸妈妈努力工作赚钱买所需的东西,但为了将来着想,以及你们今后上大学的费用,所以要把钱存下来,不能花尽每一分钱。我们要尽可能购买一切必需品,也要尽可能不买非必需品。因此,选择你最喜欢的物品,下次才买另外那一样。”

要明了这些限制对孩子有益。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金德伦的研究显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持续限制他们,到他们长大后,会比那些自幼放任的人较不容易沾染毒品和产生忧虑。

不教“知识”教价值观


不教“知识”教价值观

美国幼儿园教育

不许嘲笑残疾小朋友,孩子打架了不让大人管,不爱“乖孩子”……这就是美国的幼儿园,这里几乎不传授任何数学语文等知识,而是更多传递如何遵守社会秩序等基本礼貌和价值观。

纽约时间6月26日下午,我在纽约州的长岛与五位华人母亲展开对谈,主要探讨中美幼儿园教育的差异。她们有的孩子在国内上过幼儿园,正在美国读小学。有的小朋友完全在美国接受的幼儿园和美国教育。我们的这次谈话主要以幼儿园里的一些有趣现象为主。她们说,美国的幼儿园教育几乎不传授任何数学语文等知识,而是更多传递如何遵守社会秩序等基本礼貌和价值观。

幼儿园不教识字教守规矩

“幼儿园从来不会教拼写认单词和浅显的数学,这些”真正的知识”都不教。但是幼儿园教学最注重的是关于社会秩序的教育。”两个女儿都在美国出生长大的母亲纽约蓝蓝告诉我。

“我的女儿艾薇告诉我,她从幼儿园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别人讲话的时候绝对不能插话。如果不举手或者不示意就插话了,就会被看作是很无礼的行为。老师会不厌其烦地循环地强调这个道理。这几乎贯穿了整个幼儿园的生活。”蓝蓝说。

另一位华人母亲李云渲补充,“的确如此。除了这一点,幼儿园还强调一些于细节处的基本生活礼节。比如打喷嚏的时候要用手或者肘部遮挡。排队的时候要排队不能插队。所以现在我的小孩一看到别人插队就想跳出来“帮助”别人排队。插队这件事情对于他,已经变成他无法容忍的事情之一。”

“幼儿园会传递一些价值观。比如说对残疾小朋友或者需要特殊教育的小朋友不能嘲笑,而是要理解帮助和尊重。不尊重弱势群体会被看做是非常卑微,不值得尊重的行为。我的女儿艾薇后来上的公立学校就有特殊教育部门,但是没有小朋友嘲笑有残疾或者孤独症的孩子。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可以嘲笑搞笑聪明人和富人,但是嘲笑残疾人是一种很低级的态度。”蓝蓝说。

孩子发生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华人妈妈们告诉我,美国幼儿园改变了他们的一个态度。就是不要插手孩子之间的冲突。而是让孩子们试图自己解决。

“我的孩子有一次和另一个男孩子打架,回到家里非常不愉快。我的儿子气呼呼地告诉了我,我觉得有必要和老师交谈一下。第二天我去找了老师,老师笑着说,老师和家长都不要参与孩子们的冲突,而是告诉孩子,这是你的朋友,你自己处理和他的关系。如果你还想和他玩,你自己去找他沟通。后来果然是孩子之间自己解决的冲突。这个时候,老师刻意培养的是孩子的沟通能力。”李云渲告诉我。

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对学校生活的参与度减少。相反,幼儿园显得更加开放。家长对学生活动的参与度非常高。华人妈妈们李淼告诉我,“在一些学校的日程里,老师教孩子们认识防火队员、护士、警察等生活中的角色。而家长如果是其中一些职业的,就会请到幼儿园里去讲课。”而更是有很多家长当志愿者,到课堂上给孩子们讲故事。

不怕外向怕内向

如果说国内更爱乖孩子,在美国老师会特别担心“内向的孩子”。李云渲告诉我,“我的大儿子特别害羞,在幼儿园时不太爱和其他孩子讲话。我的老师告诉我,孩子需要培养和他人沟通的能力。要鼓励他多发言多讲话。”

华人家长崔芳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她说,“老师也说过我的女儿过于内向,所以在一些场合会特别给她安排一些角色。比如说,演小话剧的时候让她当主演,培养自信。排队领食品的时候,老师鼓励让女儿站在第一个。在读小画书的时候,安排她给其他同学讲解。主要是为了克服她性格内向的问题。”

相比国内喜欢评选突出个人,奖励小红花的历史,美国的幼儿园更重视个人对团体的贡献。比如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集体排演小话剧。而学校会帮助安排家庭之间的”玩伴日”活动,就是让小朋友相互到家里去玩。让孩子们在玩耍和交流中提高情商。

10岁前建立孩子的价值观


国内一家调查公司针对国内四所名牌大学在校大学生调查显示,85%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一些大学生表示,专业不对口是导致厌学的主要原因。于是,根据要求,学校调整了这些学生的专业。但是,学生转专业后厌学情绪依然存在,根本无法保证毕业生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教育专家表示,大学生厌学的情况,很大程度在于学前没有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目前,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学习完全是迫于社会的压力,几乎都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所学知识完全为了升学、应试、高考。进入大学之后,既不了解所学专业及未来发展,又不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就业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6岁至13岁是少年目标价值观、意志力和挫折抵抗力发展的关键期。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培养孩子的就业能力、个人素质不仅深入到中学阶段,甚至向小学、幼儿园延伸。解决就业难,从娃娃抓起已成为社会共识。

实现个人自我发展的手段,就是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现在大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缺失,不是大学、中学造成的,而是没有从小学、学前进行培养。当今在我国的应试教育环境下,不少家长和教师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语言能力、智力和体质方面的发展,结果只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同时,还忽略了对儿童的情绪和社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情感淡漠、性情孤僻、自控能力差、人际交往障碍、不合群、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以及厌学、网恋等一系列问题,最终难以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要求。

教育专家认为,如果能在10岁前,建立学习心理、学习兴趣、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发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国妈妈怎样看待孩子价值观


好朋友晓聪在英国留学,前不久回国探亲,硬是拉着我在她家住了几天。正巧,她的表姐也带着儿子顶顶过来玩。这天,顶顶跟晓聪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回来时,我们给他买的玩具枪没了,手上却多了一个用布缝的小沙包。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是和邻居家小朋友交换了。还没等我们说话,他妈妈的训斥便劈头盖脸地落下来:“你怎么这么傻啊?好好的玩具枪去换人家一个小沙包,真是笨死了……”看着顶顶一张委屈而无辜的脸,我和晓聪也一脸无奈。

等表姐走后,晓聪给我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我留学期间,曾受雇到一个当地家庭,给女主人教中文。主人家有一个很可爱的女儿叫艾玛。有一天,我正和女主人在家里一会儿中文、一会儿英文地闲聊,艾玛回来了。她一边跑,一边很开心地对着妈妈大喊:‘妈妈,妈妈,你看,我今天得了一个好东西!’女主人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张手工做的卡片,上面画着简单的画,还有几行歪歪扭扭的字。我问艾玛,这是谁送给你的啊?没想到艾玛说:‘这不是别人送的,是我用妈妈送我的那顶帽子和小朋友交换的。’我心里一惊,下意识地担心:这下艾玛肯定要挨骂了,那顶帽子我见过,非常精美,听说是花了不菲的价格买下来的,艾玛居然用它去换了一张不起眼的小卡片……唉,这个傻丫头!就在我心里暗暗为艾玛不值和担心时,女主人却亲了亲艾玛的额头,对她说:‘小宝贝,这卡片真不错!这一定是那个小朋友很珍贵的东西吧?’艾玛仰着头:‘妈妈,你怎么知道的?对啊,这是她最珍贵的东西呢!所以,我也愿意拿我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你送的那顶帽子,去和她交换,这样才算公平。妈妈,你说对不对?’女主人说:‘嗯,小宝贝,你做得对!所以,你要将这张卡片好好珍藏哦!’”

听了晓聪的讲述,我很受触动。是啊,也许从价格上来看,一张卡片和一顶帽子、一个沙包和玩具枪无法划上等号。但孩子纯洁的心灵并不是以物质为标准论轻重的,在他们看来,这些小玩意儿有着同样珍贵的意义和价值。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您身边,您会像英国妈妈一样理解孩子独特的“价值观”,包容孩子的纯真的童心吗?当孩子能把一张手工卡片看得和精美帽子一样重要时,他长大后便能在困难时不忘施舍他人,危难时不忘帮助他人,甚至在父母老去时,对他们的尊敬、关爱和依赖仍一如当初。这些,不正是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为人处世的标准吗?您又如何能在孩子年幼时就将他的纯真和善良狠狠抹杀呢?

在中国,特别是在一些深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家庭里,当孩子做出一些在家长看来不可取甚至不可思议的选择、决定或者行为的时候,家长往往以过来人自居,对孩子抱怨、责备或训斥,而不去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或愿望,扼杀了孩子最珍贵的童心和智慧。有感于这两个事例的鲜明对比,现在就让我们都学学这位英国妈妈吧,别用成人的思维去限制或打压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善意地给出点评和建议,一切以保存孩子珍贵纯洁的心灵为原则。这样,孩子才能从我们的身上深刻地理解“价值”的意义。

价值观与人格教育培养


卡尔-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核心,是要做真实的自我,我认为这就是儒家的诚,儒家的诚,不是坚定不移的善良,不是服务的热忱和意愿,而是与智慧一体的,这种智慧,能够回到生命体验的实质,能够呈现中庸之道之后的事实。这种忠于内心情感原则,就是诚。儒家讲“诚则明也,明则诚也”,诚就是事实,明就是智慧,既然是事实,就不会有欺骗,既然是智慧,就不会受人愚弄。但是,要做真实的自己,要体现自己的真性情,不是那么容易的,做真实的自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终极的目标。

做真实的自己,就不会有委曲求全的感觉,自然是可以长久的。做真实的自己,对生命的态度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态度得到的体验,使个人感觉对生活的胜任感和力量感,甚至是美感。

如果老师回到真实的自己,学生自然回到真实的自己。一个人,回到真实的自己,周围的人也会回到真实的自己,“同气相求”,相互吸引的法则如此。

回到真实的自己,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要搞清楚自己的价值观。说到价值观,我就想到人生的信条,但是卡尔罗杰斯关于价值观的理论,大大丰富了价值观的内容,就人格教育来说,这是重大的突破。

今天我们面临的价值观危机不是源于我们丧失了价值观,而是我们的价值观与人生经验的矛盾和分离,事实就是事实,没有对错,我们的价值观与事实不符,不符合社会现实,不符合自己的经验,一定是我们的价值观错了,我们的价值观错了,社会的价值观就错了,我们是社会最直接的组成部分,是对社会直接产生影响的部分。价值观错了,人格出现分裂,痛苦和抱怨就产生了。

关于价值观

生物体通过行为表现出对某个客体或者目标的偏好性,这种偏好性称为操作性价值观,他不需要任何认知和概念性思维的参与,仅仅是有机体通过选择某客体、拒绝某客体的价值选择。好像把蚯蚓放在Y型迷宫里时,蚯蚓就会选择往光滑的一边爬,而不会选择铺有砂纸的一边,这就是操作性价值。

比如,我的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吃脆性的凉菜,喜欢吃酸的东西,有的孩子抓岁,多次抓相同的东西。

操作性价值观也可以处理复杂的事情。曾经有人做过实验,把20多种食物放在婴儿面前,孩子自己会取符合自己身体健康的食物。

第二种价值叫构想价值,也就是机体对文字符号(佛法称为名相)客体的偏好。比如“真诚至上”的信念,就是一个构想价值。

通常我们的道德信条都是构想性价值观,可能不是自己真正喜欢和接受的,是虚假的,是“高要求”的,但是我们跟着它走了,久之我们自己也分不清楚,什么是真实的自我,什么是虚假的自我。

案例:一个大孩子去抢小孩子的东西,小孩子不同意,结果大孩子咬了小孩子一口,小孩子的东西被抢走,大哭。这时候,小孩子的妈妈非但不保护自己的孩子,反而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不哭,你要学习孔融让梨,把你的东西让给哥哥玩。”小孩子由于没有得到安慰,一直哭个不停,妈妈对孩子孩子说了六次要学“孔融让梨”。小让大,是妈妈的价值观,但是在小孩子的眼里看来,自己的东西被抢了人被咬了还要忍让,天理何在!

构想价值观越接近操作价值观,合理性越好。比如,按照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应该是物权主人优先原则,别人要用自己的东西,是要经过自己同意的。这种价值观是否会让孩子长大后变得自私呢?回答是否定的。一个物权得到尊重的人,他因而更有安全感,更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一个从小物质不匮乏的人,他成人后,精神层面的匮乏感就弱,大方的可能性就很大;小孩子的自私得到满足,物权主体资格得到尊重,他就会逐渐变得慷慨。所以,儒家提倡先满足一定程度的自私,来塑造一个人为公的精神。真正的贪欲,来自于精神层面的贫乏,这是一种负面的力量。如果一个人从小受到“要大方”的教育,有可能从此就走上虚假的自我,这种人是“优秀”的,但是也是紧张的,这种紧张,感召来的人和事,终究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人生的际遇大多不够理想。有天,我对我对一位常做善事且对孩子严格的朋友说:“以你的为人来说,积了德给子孙后代,你的孩子会很有作为,但是他的人生多半是不幸福的。”

关于构想价值观,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与人。”那么“己所欲”呢?要慎施于人。

最后一种叫客体价值,就是从客体可取性方面考虑,而不管是否为他人所接受。比如:失去自我的父母,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以为给孩子的关注越多越好,结果成了关爱强迫症,让孩子痛苦不看,但是却总对孩子说“我是为了你好”。

价值观的演变与回归

操作性价值观不只是婴儿有,一个人格成熟的人,总是以操作性价值观为主导,所以孟子讲,一个成熟的人,即大人,是“保其赤子之心”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从婴儿来看,婴儿有如下现象:

婴儿饥饿时不舒服,会哭,会大声而明确的表达出来(成人经常撒谎)。

食物是美好的,但是婴儿吃饱以后,不再留恋和喜欢,甚至表现出厌恶,从来不会占有食物(成人不是这样)。

婴儿喜欢被关注、拥抱等能够带来安全感的行为。(成人喜欢被拥抱的情况极少,要选择对象)。

婴儿喜欢来自于自己身体的新奇的体验,即使发现自己的脚趾头都会快乐,探索性和好奇心都很强(成人变得保守呆板)。

婴儿不喜欢苦味,疼痛和突发的巨大声响(成人有改变)。

可以看出,婴儿的操作性价值观,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价值判断过程,而不是一个不变的固定系统。正如对同一种食物,他有时喜欢,有时厌恶,他喜欢安全和轻松,但是为了满足好奇,他又可以放弃这种环境。这种价值,来自内部的天然的感觉,是一种本有的智慧。不象我们成人,被父母的意愿,宗教的经文、某个领域的权威或者广告宣传所左右。婴儿喜欢清楚地知道喜欢哪个不喜欢哪个,哪个人对他好哪个人对他不好。而成人很多时候不知好歹,不知主次,相反,成人的的价值判断很多时候都是僵化、无效和不明确的,成人是怎么从婴儿完美而有效的价值判断状态退变的呢?

婴儿需要爱,他也同样爱父母,对父母表现出无限的忠诚性,所以他为了爱改变自己。比如,一个孩子喜欢扯姐姐的头发,他觉得听到姐姐又哭又闹很开心,但是家长会给他惩戒。多次以后,他就会形成一个概念,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好,坚持自己的偏好,可能失去成人对自己的爱,拒绝爱的行为,是反生命的。他会把别人的价值判断内化,变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为了爱,他远离了自己先天的判断机制,放弃了自己的内部评价,以别人的价值预设引导自己的行为。

案例

一个男孩,从小梦想自己成为艺术家,但他感觉到父母更愿意他成为一个医生,于是他迁就父母,表示有意向成为一个医生,这时候,父母给他更多的爱和鼓励,他成为医生的意愿逐渐坚定起来,进入医学院以后,他很多科的成绩都不及格,咨询师发现从智力上看,孩子完全有能力取得好成绩,但是,事实相反。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他疏离了自己天然的判断机制,疏离了内心的判断过程,自己从来都没有真正想过要当一名医生。对另一个孩子来说,则有可能是自己想当医生,最后顺从了父母的意愿做了艺术家,同样是悲剧。

当今社会严重的心理问题,与自己的价值判断有直接的关系,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所以面临选择时不果断,总是受到情绪上面的困扰,一但选择,选择的或者得到的又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在美国,卡尔.罗杰斯对师范学校的学生做了调查,问:如果你们成为老师,最想教给孩子的价值观是什么,结果他们列举出了“说话用词恰当”、“不用非正式的口语”、“干净”、“遵守纪律”、“按照老师的指导做事”、“老师的指导要说一不二”等等,卡尔.罗杰斯为这些准老师感到汗颜。反观我们自己,也是把那些掩饰自己胆怯的经验,把那些禁锢我们自己的规条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们,而不是尽量保留孩子们本有的智慧。

个体为了保持得到爱、赞赏和自尊,不惜把自己的价值评判权拱手让人,个体从小就不信任自己的经验的可靠性,不相信仅仅靠自己就可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从别人那里学来一堆构想价值观,不管自己的这些观点多么背离了自己的真实体验!因为这些观点不是自己的,所以显得生硬、不能变通。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把环境中的与自己生命经验无关和事实矛盾的价值观,盲目地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价值观的病态内化,举例如下。

性欲和性行为是罪恶的。每年有很多青少年因为缺乏对性的了解和认识,造成上百万人未婚先孕。(误区来自道德常识)

(通过实践发现,大人坦荡地告诉孩子生命的由来,孩子自然就不讲粗话,可以顺利地解决早恋问题。儒家讲“食色性也”,从来不回避性这个问题,目前中国的结婚年龄,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所以性压抑的时间很长,由于缺乏对性问题的正确认识,有些人即使体验了性生活,偏执的性观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又把这些错误的观念复制给后一代。我不是提倡性泛滥,而是希望早些告诉孩子关于性和生命来由的真相,可淡化孩子们跨越性禁区的成就感,通过实践发现,孩子们都表示明白这层道理后,更能妥善对待性问题,以后有机会再举相关案例。关于性于心理行为的关系,《夏山学校》的尼尔,理解很彻底,辅导方法趋近于完美,大家可以阅读相关章节。回想起自己初中时候的生理老师,讲到有关性的章节时,总是紧张兮兮的。很多老师自己对性问题都缺少承认事实的勇气。)

已经内化的社会价值观的误区

挣钱越多越好。(来自社会,已经深刻影响到家庭)

人们最需要学习的是知识,这是精英与平庸的区别。(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

浏览和娱乐性、探索性的阅读不被人认可。(来自学校)

紧跟潮流很重要。(来自于媒体和商业广告)

爱自己周围的人是最高美德。(来自于宗教)

竞争比合作好。(来自于商业公司)

名牌产品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来自于商业宣传)

南怀瑾先生讲,人格独立,要“卓尔不群”,但是有多少人做得到呢?似乎没有人提倡过,人类作为个体,更应该相信自己的感觉和信念,我们都活在人云亦云之中。佛法提倡自己的本有的智慧,提倡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就是超越思维的感觉,但是知之者甚少,很多人都落入宗教的窠臼,可叹。

机遇

当我们寻求内在的独立,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时,转机就出现了。心理辅导发现,自主意识的出现,自己准备做真实的自我时,治愈就开始了,这是所有有效心理辅导的共同特征。当我们感到自己是活生生的人,感到有趣,感到胜任,感到自豪,我们就会慢慢珍惜和欣赏自己的方方面面,慢慢地敏锐于自己每时每刻的感受和反应,这就是活在当下,活在感觉而不是活在思维里,自我的觉醒就开始了。如此,我们会对自己的体验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甚至与自己的体验融为一体,我们的价值取向将发生巨大变化,许多婴儿期的价值取向又重新出现,即来自内部感觉的的特异性的、情境性的反应能力,这比笼统的道理强过百倍。这样,我们的言语和行为可以趋近于知时知量,趋近于中庸之道。

对于外部的价值观,我们也是要考量的,但要批判性地看待,它只是参考,远不如我们的经验和直觉更有用。对待外部的价值观,就像服中药,要看它是否能够恢复或者强化机体本有的运转机制。

成熟的人格体现

理想的价值观:我们既能调动丰富的经验与认知功能,又能相信来自自己身体内部的真实的感受。

对于成熟的个体来说,价值判断的趋向于客体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满足自己主体的需要,使自己更完美,更富有,更强壮。这听起来是自私的,是否会损害到人际关系?事实上,美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有足够真实自我感的人,他自然会保持自利利他的平衡,由于他的人格的稳定性,更能够给他人安全感和信赖感,从而与人保持亲密而互助的关系。纯粹的利己和利他,都会给人压力,从而产生人际关系的疏离感,良好而轻松的人际关系,是平等而互利的。成熟的人的价值判断,果断的特质与婴儿相似,但是前者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参考。

有时候,即使人格成熟的人,价值判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判断就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态度,正视自己的缺点,允许自己犯错误,就会更好地在错误经验里学习,使我们的判断模式不断趋近于完善,从而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如果我们信任自己,运用自己的感觉和直觉做判断,将比单纯地使用理论知识更为明智;一个完整人格的人所做的判断,要比单独的一个头脑所做的判断要敏感准确的多。

卡尔.罗杰斯根据自己研究发现,所有人格健全的人都心胸开阔,价值取向都是有利于个人、周围的人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给孩子爱和自由,得到重视,能够自由体验生活时,他来自自我的价值导向就会出现,成人也是如此。

我们不需要哲学家和统治者或者牧师从外界强加一个普适的价值观到我们身上,相反,做真实的自己,就可以从我们的经验中,浮现出普适的价值观,在把这种价值观,与《论语》诸书做个对照,发现圣人的语言,不是说教,而是可以印证我们自己真实的感受。所以我们批评社会价值观同时,更多地要从自己做起,这是现实可行的。

对自己了解多少,对社会就了解多少,自己改变多少,世界就改变多少。

家园共育《人才公式:价值观取向的巨大作用》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的价值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