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奋发的激情如何延续?

04-23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孩子奋发的激情如何延续?》,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共同做过一次关于如何诱导和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理想的活动,这个活动曾经给不少孩子带去了一股奋发的激情。然而时间过去了两个月,曾经的激情还在延续吗?

自己在潜意识里给自己加油

陈永坤是贵阳十九中初二的一名男孩子,记者这次与他交谈时,全然看不出曾经第一次见面时他的羞涩与内向。他很自信地告诉记者:“我一直能坚持自己鼓励自己,所以我觉得自己的进步很大!”

陈永坤对记者说,自信是一种来自心底的力量,从他学会找自信以后,做什么事情都不再有惧怕的感觉。他在筑城某英语培训学校已经坚持学习了近五年的时间,每年都会参加学校的口语比赛,但从来都是畏畏缩缩的,别说进决赛,连复赛都很困难。后来他发现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水平低,而是没有胆量去展示自己。当他的自信被激发出来以后,在才结束不久的口语比赛中,第一次杀进了决赛。

记者询问为什么已经过个两个月,他还能保持这样的激情时,陈永坤笑着回答说,那是因为他一直在潜意识里鼓励自己,只有自己懂得自我鼓励和肯定自己,才能做得更好。因为他曾经学会过坚持、学会过自信、学会过管理,所以一定要把学到的东西都坚持下来。

十七中初二年级的刘笑同学和陈永坤说了意思一样的话。她告诉记者,因为不能时时刻刻和曾经活动中的老师在一起,但学到的东西需要的是自己能时时刻刻都记住,并且要用好。

刘笑曾经是个脾气极端暴躁的女孩子,尤其是面对父母时,时常会耍小性子,可是她后来不会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明白我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刘笑说着这话的时候,俨然不像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她对记者说,她一直在坚持让自己控制情绪,这样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比起以前缓和了很多很多。

和刘笑、陈永坤比起来,实验二中初三年级的朱丹妮说得也许会更接近大部分同学:“当初干什么都特别有激情,可是一个月以后,我发现自己有些恢复原状了。”

“恢复原状是怎么样的?恢复原状以后又该怎么办?”记者询问道。朱丹妮说,当刚刚结束活动的时候,她感到自己全身都充满了活力,学习压力好像都不再是问题了,可是回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后,压力还是压力,每天面对的事情也都没有变,于是那种坚持的恒心慢慢地不再如一开始那样特别有激情了。可是和以前不一样的是,朱丹妮现在能知道自己缺点和优点究竟是什么,针对缺点,她一直没有放弃过改正和克服的念头。“不过我还是进步了,虽然说恒心与毅力欠缺一些,但和曾经那种遇到困难就退缩相比的话,现在真的还是进步!”

孩子进步的同时我们不能掉队

陈永坤的爸爸在说到孩子的变化时,一直处于一种满意的状态。

“孩子真的需要我们大人去尊重他们,以前不懂这个,脾气也比较暴躁,弄得孩子害怕我。当我学着去尊重他们以后,我发现哪怕就是言语上的一点点变化,都能让家里觉得气氛好很多。”陈先生告诉记者,他对孩子一直都很严厉,但这样的严厉是一种不尊重孩子的严厉,但这样看着孩子在一点点转变的时候,陈先生意识到家长必须和孩子一起进步。YJS21.cOm

陈先生说,孩子的变化要想持续很需要家长不停地鼓励,同时家长必须配合孩子一起转变。曾经陈先生在填写儿子优点的时候,他选择了放弃,留下一片空白,他说那时的他真的没法找到孩子优点究竟在哪儿。

“不能发现孩子优点只能是家长真的不了解孩子。我以前就是这样。现在如果让我说我孩子的优点,我真的会列举出很多,因为他进步的时候,我也在进步!”和孩子一起进步让陈先生十分开心。

蔡女士是十九中初二年级陈梓衡同学的妈妈,在说到孩子延续变化时,蔡女士说:“不论是孩子或是大人,都有可能恢复原状,所以我认为当家长的就一定要学会在适合的时候提醒孩子,这样才能延续孩子的激情。

蔡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儿子每参加过一次活动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奋发激情,可是这样的激情也是会淡的,她总会不时地在儿子身边提起曾经最激情的时候,帮助儿子能在平常的生活中找到那种特别的感觉,这样就能比较好地延续一种激情。

朱丹妮的爸爸是个老师,他眼中看到的孩子转变很大。“虽说孩子自己觉得有些恢复原状,其实我真的认为还是有一定进步的,比以前好了好多。”朱先生说,他在学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不管孩子变化是大或是小,总需要家长去给予认可。朱先生告诉记者,曾经家里那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似乎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他自己是老师更应该更新教育的方法,特别是在和孩子方面。所以朱先生认为,孩子很需要家长去认可他,这样的认可就需要家长自己更新方法,吸取新的知识。

老师也需要学会欣赏学生优点

陶艳是实验二中的一名英语老师,在去年11月份时,她参加了我们的活动,当记者再次联系她时,她很开心地告诉记者,充电的作用太大了,因为她完全转变了曾经对学生的看法。陶老师是个年轻老师,在面对学生们时,很多时候都觉得没办法掌控他们。“其实这都是我自己的失误,因为以前我只记学生的缺点,而不记学生的优点,我这个年轻老师真的该好好学习方法,去欣赏学生,去和学生做朋友。”

师大附中的王丽老师没有参与过活动,但是她一直认为,发现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优点去鼓励同学比什么方法都好。王老师告诉记者,同学们都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同学哪怕就一点点变化,其实老师和家长都是看得见的,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利用这样的变化,才能帮助同学们更有学习的奋进感觉。

采访手记

我曾经也一直认为,一种激情的出现也许是暂时的。当我再次与这些孩子们接触时,这才发现有些激情真的是可以延续的,这样的延续的,这样的延续除了孩子们自身以外,更需要的就是家长与老师的配合。

听到陈永坤说他经常暗暗告诉自己:“我一定能做到!一定能坚持!”的时候,我都有些自愧不如。是的,自信是一种来自心底的力量,只有我们发现了这个力量,用好这个力量以后,才会有不可估量的结果。

虽说朱丹妮自己觉得恢复原状,可是在我们的对话中,却不难发现她同样有着那股自信在心底,同样有着一个个期望的目标放在前方。能找出缺点,并在设法克服,这难道真的是恢复原状吗?我想这也许应该是奋发激情的另一种体现。

父母们,看着孩子的变化了,你们的确需要自己更新教育的方法和知识,可别落在孩子们后面!只有父母和孩子一起进步,才能让一种良性的效果延续下去。到那时,沟通与交流肯定不再会是大难题。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宝宝性格特征可能延续终生


另一种形式的呀呀学语

加拿大和美国科学家选择了两组幼儿进行观察研究。其中一组幼儿的父母严重失聪,只能用手语交流,另一组幼儿的父母听力正常。对两组自身没有任何听力障碍的幼儿进行跟踪观察的结果表明:父母失聪的一组幼儿与另一组幼儿相比,除普通的手势之外还会做出一组特征截然不同的手势,频率较为缓慢但富有节奏感。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手势是宝宝表达自身需求的方式之一,是另一种形式的呀呀学语。这一发现同时表明,幼儿对于语音和手势等不同的交流方式都非常敏感,这正是他们获得语言能力的关键所在,与交流的方式没有必然联系。在正常的环境里,幼儿会呀呀学语,逐渐学会说话。如果他们面对一个以手势传情达意的无声世界,他们就会以稚嫩的手势步入学习说话的进程。

国外宝宝的如厕训练

如厕训练向来是令妈咪头痛的事情之一。那么国外的如厕训练情况如何呢?

美国儿科专家坚决反对强制训练宝宝大小便,对尿床的宝宝进行体罚和羞辱。他们认为5岁的宝宝尿床是正常现象,批评则会增加宝宝的压力。他们还认为训练宝宝大小便要保护宝宝好奇爱学习的天性,用多种办法正面鼓励。比如宝宝尿湿以后可以过一会儿再给他换衣服、尿布,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体验尿湿以后的感受。美国妈妈一般在宝宝2岁或更大些时借助商家推出的全套训练用具,如漂亮的音乐便盆、传感尿片、卡通画册和对父母进行指导的小册子等开始快乐的如厕训练,90%的宝宝在4-4.5岁学会如厕。 

日本妈妈一般在宝宝2岁以后训练如厕,他们认为强制宝宝学习如厕会让宝宝心理紧张,将来甚至可能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因此,日本妈妈没有为宝宝把尿的习惯。如果宝宝尿在地板上,妈妈也不会责骂,而是细致地擦给宝宝看,让宝宝自己体会他这样做会给妈妈增添许多麻烦。

澳大利亚妈妈认为给宝宝把尿的姿势违反自然规律,看上去很痛苦,自由大小便是婴儿成长阶段??也只有这一阶段才能拥有人生乐事,实在不该剥夺。等宝宝长到两三岁,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能通过语言和大人交流了,就可以慢慢地摘去尿布。即便宝宝到了五六岁仍然尿床,大人也不会将它看成多么严重的事,当然宝宝也不会因此受到羞辱和责骂。

期望效应让宝宝更聪明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然后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告诉B组的饲养员他那一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两组老鼠进行测试,结果惊奇地发现A组的老鼠最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它们看起来确实比B组的老鼠聪明很多。

罗森塔尔教授受老鼠实验启发,又到一所学校进行实验。他在某个班级走了一圈,然后在学生名单上随便圈了几个名字,告诉老师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有发展前途。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竟然真的成为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据此推断利用这种期望效应可以给宝宝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宝宝变得更加聪明或者让宝宝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宝宝性格特征可能延续终生

早在1980年,卡斯比教授就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测试。受测试幼儿都被问到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划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型。其中充满自信型幼儿占28%,良好适应型幼儿占40%,沉默寡言型幼儿占8%,坐立不安型幼儿占10%,自我约束型幼儿占14%。当这些孩子长到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他们成年后的性格基本没有改变。

卡斯比据此认为,宝宝性格特征在3岁之前已经基本定型,虽然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些改变,但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卡斯比教授因此倡议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务必认真对待3岁以内宝宝的所作所为。不过,他也承认,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后又改变的情况的确存在,这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宝宝将来所处的社会环境。如果能在宝宝3岁之前通过教育给宝宝施加影响,那么宝宝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粘人不是坏习惯

0-1岁半的宝宝多半会对父母产生依恋感。如果到了这一年龄的宝宝还没有对家人产生依恋感的话,将来就有可能养成很难与人沟通的怪异性格,从而给未来的生活蒙上阴影。目前,因为工作或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多数父母已经没有条件全天候养育、照顾宝宝。请保姆或者老人来照料宝宝的生活起居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由于宝宝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大大减少,宝宝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日渐疏远。很多父母不仅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反而因为自己生了个不会粘人的好宝宝而暗自得意。殊不知,婴幼儿和母亲之间温暖、亲密、连续不断的关系??适度的依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粘人现象)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适度的依恋有助于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提高自信心,而不是像有的父母理解的那样,认为宝宝粘人是一个让人难以忍受的缺点。

育儿专家认为,低幼儿粘人不仅不是坏习惯,相反,适当地粘人还可以帮助宝宝掌握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如果在婴幼儿时期,宝宝没有对父母产生适度的依恋,将来就可能很难与他人沟通,甚至可能影响他今后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因此,父母最好不要为了省事而将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扔给保姆或老人,而应该自己带。

日本家庭的厨房游戏

日本人认为家务绝非婆婆妈妈的事,也绝非琐碎、难登大雅之堂的事。做家务是一门需要从小培养、学习的生活艺术,也是一项比游泳更均衡的运动。通过做家务,宝宝在敲敲、打打、揉揉、拉拉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不同而丰富的情绪体验,这种经历能够使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更加自信。

目前,日本幼教界、媒体、社会学家、烹饪学校及儿童产品厂商都在大力鼓吹做家务事对宝宝和家庭的好处。比如,书店热销的书籍是“儿童料理食谱”;百货公司家电部门当红的是“儿童专用厨具”;电视台正在叫座的节目是NHK的“儿童烹饪”。在各界的推动下,“儿童烹饪”和“厨房育儿”成了日本家庭一项时髦的休闲活动。妈妈们通常会仔细地去阅读有关厨房育儿的书籍,或者到幼儿园开办的“烹饪实习”课堂见习,在宝宝1岁之后就开始让他体验厨房游戏的乐趣。比如宝宝洗碗实际更多的是在玩水,但这正是宝宝熟悉家务并且爱上做家务的必经途径之一。

如何矫正孩子的任性


周末在家,便带着女儿和儿子一起到菜地种菜,我刨坑、儿子丢种子、女儿浇水、埋土,那感觉真好。可回来的路上,儿子非让我抱,心想不能太惯,边哄他说,看咱们谁先到家。不行,还是蹲在地上哭,又一想不怕走丢还不怕走错家门,随便他,就照直回家,猛然间的一回头,发现他边摸眼泪边跟着走,心里正在偷着乐。不料,孩子的奶奶不知啥时竟出现在孩子的身边,抱着儿子边走边数落我:“宝宝,妈妈不抱奶奶抱,真是,孩子小依了他不就行了嘛,这么大的人也不知问问孩子咋了,乖、、、”

看着儿子向我做鬼脸,我失落;望着婆婆抱着儿子,我无奈;听着婆婆的“数落”,我无语。是呀,婆婆说得不全错,我是应该先问问孩子到底咋了,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可面对以上情况,我想应在以下两方面矫正孩子的任性:

第一、冷处理,要坚决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孩子哭闹只是威胁家长,想动摇你。父母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心疼,怜悯或迁就,可以暂且躲避他,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也让他明白“耍性子”也动摇不了你。还有坚决拒绝就意味着没有例外,如果觉得孩子可怜,就心软一次,依他一次,那肯定还有下一次,并且下次的威胁恐怕比这一次还要严重。

第二,家庭成员的态度要一致。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家庭成员的态度往往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有些是父亲要求严格,而母亲常“和稀泥”有些是父母都严,但爷爷奶奶却对小孙子无原则地溺爱,并以其家中的“权威地位”来实施对孙子的保护,结果,相反的教育抵消了正确的教育效果,还让严格要求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失去了权威性,,从而导致年幼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形成对待事物好坏是非的判断能力,并包括任性在内的种种性格偏差。因此,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家庭成员的态度要一致。

如何帮助拖拉的孩子


说到懒散,就会让我们联想到做事拖拉,做事没有效率,那自然就是看不到好的结果。其实,生活中也不泛有太多形为“懒散”的朋友,往往这类朋友融入社会后,很难与身边的朋友达成共识,更别说在工作中崭露头角了。

懒散是个特别坏的毛病,如果孩子懒散的话,就有可能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必要麻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三心二意,不能在老师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些情况都是因为懒散而造成的。

那么,孩子懒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觉性呢?身为家长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即时伸出援手,帮助孩子引领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

孩子懒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觉性

孩子懒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觉性

【孩子懒散拖拉怎么教育】

1.父母当然要设法一一克服。

当然,孩子维持集中力的时间会随着年龄成长而递增,因此对于不同年龄层的孩子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幼儿的学习要以游戏的方式来带动,引发兴趣以增长集中时间。

2.在培养孩子兴趣方面,父母除了慎选玩具外,还要注意配合孩子的需要与发展,假如玩具超出孩子的能力或太简单,他就不会感到兴趣,更不能培养注意力了。

3.要转移孩子对于游戏的注意,专注于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重视和参与孩子的学习,让孩子感觉到只要专心完成一份工作或作业,即会有肯定与鼓励。比如能坚持完成某项任务,就给以小红花的奖励,孩子心中有了“任务”或是期盼的“目标”,就会克制自己。当孩子产生做的意愿,注意力也自然转移,时间久了孩子对学习也就能培养出专注的态度。

4.父母在孩子学习时,尽量避免环境因素干扰、分散其注意力。

如学习的房间不能布置得过于花哨,父母看电视、听音乐、与客人谈话的声音太高,都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要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饥饿、吃得过饱、疲乏也是导致儿童注意力涣散的最常见的原因。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不可放任儿童无休止地看电视。

5、平时多和孩子玩一些需要集中注意的游戏。

比如看图找缺失部分(剪刀只有一扇刀片,兔子只有一只长耳朵、汽车少一个轮子等)、四人转圈抢坐三只椅子、“三猜一”或“四猜一”(桌子先放三件玩具或四件玩具,让他看一分钟,然后蒙上眼睛拿走一件,打开他的眼睛,让他看少了哪一件)等。

此外,还可以让孩子经常练习一些拍球、走平衡木、滑滑板等体育活动。如果孩子能够熟练地在平衡木上走动,或者玩滑板时,可以在他玩的同时,训练他接投给他的球,这样既训练其动作,又训练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觉性】

1. 作为家长要“身懒心不懒”。

通过谈话、讲故事等方式,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并赋予孩子一定的“责任”。 美国家庭会给孩子灌输Responsibility(责任感)的问题,比如大孩子可以做babysitter(临时照顾幼儿者),帮助照顾小宝宝;家里制定一个Chore Challenge(家庭事务挑战),分配给孩子一定的家务活。

2. 帮助孩子制定目标,与孩子一起忙碌起来。

研究证明忙着的人比懒着的人更快乐,但是没有目标的瞎忙所带来的罪恶感,会扼杀快乐。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有建设性的目标。比如给孩子制定“6点钟起来晨读”的目标,第一周先克服赖床的习惯,第二周在平时起床的时间上早起5分钟,第三周在第二周基础上再早起5分钟,依此类推。在孩子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对孩子有信心和耐心,帮助其一步步完成目标,让他享受目标达成的成功与喜悦。

孩子懒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觉性

3. 保持孩子情绪上和体力上的活力。

在学习的时候,可以采取“分段学习”的方式,学习半小时休息十分钟;采用问答的方式整理资料,避免孩子一个人学习的时候打瞌睡。 这一点,美国老师就做得很好,比如在上课的时候,她们特别注意和孩子的交互,常常是将小朋友们聚拢过来,坐在地上,姿势随意,坐着也好,趴着也罢,这种方式交流起来特别自然,就像和朋友自由交谈一样。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方式,孩子们积极性都很高!

4. 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

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能力,与孩子协商共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及奖惩措施,并严格按照计划来执行每一项。可以制作一个列表,然后每个星期把做得事情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孩子感受有效利用时间所带来的成就感及奖励。如果没有按照计划做事,也务必根据设定对孩子进行惩戒。

5. 让孩子承担懒散的后果。

当孩子因为惰性出现了如起床晚了,来不及吃饭、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帮助孩子找借口,而要让孩子自己承担懒惰的后果,体验这样的“挫败感”才能让他自我反省,记住教训。

这就是因为让孩子承担了后果,才能改变他懒散的生活习惯! 其实,大人勤了,孩子就懒了;大人“懒”了,孩子就勤了。 “懒”不是不作为,而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父母需要的只是提供环境,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说对不?

小编的话:其实,有时候孩子懒散是受到外界影响的干扰,一般当孩子在家做作业时,应该给孩子一个安静、可以思考的环境,还有和孩子一起玩的小伙伴的形为也很重要。

本来孩子的自控能力都比较低,再加上家长疏于管教的话,就更加错失了教育孩子的良机。身为家长我们应该随时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当发现孩子有不好的形为习惯时,一定要即时加以更正引导。

如何提高孩子的心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功,需要不同于智力的另一种智慧,心智情商!但对于如何培养孩子,让孩子具有健全心智和良好品质,却是让很多家长摸不着头脑。一来这些品质是‘软’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知道怎么样才是有,所以培养起来就更难了。所以,才会有风靡一时的‘成功学’方法,之后又到‘国粹国学’诵读等等。

其实,随着现在的脑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心智成长,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神秘和不可知,似乎要靠天分和悟性才能修成。一个人的心智发育、成长到成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例如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年,对性格、心智的影响非常大,起到奠基的作用。

从感官发展和心理学角度出发,一个人的心智成长可以大概分成这几个阶段:

婴儿期:0-3岁,这段时间是一个人奠定心智基础的关键期,亲子关系的好坏、父母、保姆或其他花很多时间带孩子的人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孩子受到呵护的程度,都将会影响孩子的心智成长。如果这个时期,照顾得当,处理得好,就给孩子心智发育奠定良好的、坚实的基础。也只有这些坚实的基础之后,才能发展出积极的人格、健全的心智。如果把一个人的心智成长过程比如做制作蛋糕,那么这个时候相当于制作蛋糕前的原材料准备,好的面粉、好的鸡蛋、并且要和好面,准备好幼稚的面团。

幼童期:3-6岁,这段时间是一个人性格心智形成的关键期,这段时间一个人的性格雏形初步形成,心智轮廓逐步成型。因此这个时期是积极训导,培养孩子优良性格品质、良好生活习惯、打造健全心智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相当于制作蛋糕的捏制成蛋糕雏形。

儿童期:7-11/12岁,心智、性格、个性逐渐强化成型期,这个时期相当于心智品格的‘烧制’过程,把幼儿期打造的雏形、模子强化固化,这个时候仍然可以干预,但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毅力方能凑效。这个时期和过程有点类似制作蛋糕烤制过程,稍有不同的是,心智成长过程是随时可以干预的。

青少期:12-15/16岁,这个人生发展中一个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发生的一些生理变化,会给孩子的心智发展带来一些不可预知的影响。这个阶段相当于瓷器烧制即将出炉的时期,很敏感和脆弱,不小心就会导致有裂缝或划痕甚至破裂(但这个时候,更突显前面几个时期的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好的原材料、好的雏形、好的烧制过程、将会减少青少期失败的几率)。这个时期和过程类似于蛋糕出炉阶段,从模子里弄出蛋糕。可以想象,如果前面的原材料不好,捏的雏形不好,烧制过程不恰当,这个时候出来的不会是什么好形好状的蛋糕。

类成人期(打磨期):16岁-步入社会,这个时期,性格心智已经和成人差不多,本质上已经成熟成型,只是在外在表现,与社会环境互动时候,根据环境情况做些调整和适应。相当于蛋糕制作的包装出售阶段。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孩子具备良好的心智模式呢?

成长管理的心智培养体系,从十个方面塑造孩子的心理性格品质:

爱心:爱,是使我们生活更加和谐和幸福的源泉!

进取心:不满足于现状,坚持不懈地向新的目标追求的蓬勃向上的心理状态,一个人成功的基本要素。

好学:强烈的求知欲,是个人不断成长的保证。

正直:为人之根本,遵循自己的价值观、勇于追求自己梦想的力量源泉。

责任感:立足于家庭、社会的基本品质,最不可或缺的素质。

自律:一个人控制自己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的能力,意志是否坚定不仅关乎能否成功,更是关乎能否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健康成长。

自信:超越自己,克服困难,拜托困境的不二品质。

自尊:高自尊,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是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基础指标之一。

目标感: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力量!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

乐观:最积极的性格因素,最积极的生活态度,相信明天总会更好,永远微笑面对生活。

这十大指标(维度)给我们指出了培养孩子心智情商的方向,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这些方面的培养,那么孩子的心智成长就不会差。

相信《孩子奋发的激情如何延续?》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