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父母成就健康向上的孩子

01-11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激情父母成就健康向上的孩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每天与孩子独处20分钟 从古至今,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可厚非的,可现代家庭的繁忙使得父母与孩子对话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在每天与父母的交谈中,金语涵的爸爸告诉笔者,孩子在家特别怕他,不知道如何是好?经过一番交谈,得知金爸爸工作比较忙,回家就不想说话,一说话女儿就紧张。看着金爸爸一筹莫展、一副伤心的模样,笔者想这是很多家庭都会出现的问题。因为工作的压力回到家已没有足够的耐心与孩子说话、甚至微笑。笔者告诉他:

1.每天回到家之前对自己说:“女儿是我的宝贝,我非常非常爱她。”

2.坚持每天与女儿独处20分钟,在只有你和她的时候,你会更多地关注她,她会觉得爸爸也很爱她,单独和爸爸在一起时自己也很快乐。

3.如果实在不想说话,就给女儿准备一样小礼物:一根棒棒糖或者一瓶酸奶。这些东西可以事先准备很多,到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

20天后,金语涵的爸爸特意找到笔者,告诉笔者他按照笔者说的方法做了以后,开始觉得很别扭,但想着没办法就坚持了一个星期,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样做,而最后一个办法几乎没用过。现在他与女儿之间的距离真的拉进了不少。心态调整好了,养成了习惯,也就不觉得累了。况且,这样的收获远大于自己那点小小的付出。他还说道:“确实,曾有专家研究指出,父亲与女儿的情感,能直接影响女儿成年以后的性格和能力。”所以,他很庆幸能有这次改变。

笑口常开,言传与身教并重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个性形成和心理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深刻而持久。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在强调以身作则对孩子的重要性,往往忽视了语言对孩子的影响。其实,言传与身教并重。

罗逸霄的妈妈很注重孩子的教育,作息时间安排得很紧,生活很有规律。孩子很听话、也很能干。可是,他妈妈向笔者反映,为什么他看似没有其他孩子活泼呢?真不知该如何是好。笔者知道他妈妈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平时处处以身作则,对孩子比较严厉。她就特别相信:“行动更具说服力。”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给她支了三招:

1.每天坚持给孩子讲一个笑话,让自己的笑声感染孩子。

2.把练毛笔字的时间缩短,拿十分钟进行梦想交流。梦想可能做或者不可能做的事情,让他在交流中活跃思维。

3.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让他把开心的事用语言表达出来。经常不停地说话,变得能说会道了,自然也就活泼了。

一个月后,笔者就发现孩子经常有很多好玩的事跟笔者说,而且还能跟其他小朋友说好多的笑话,大家都特别乐意跟他在一起。

激情生活,让父母成为孩子的朋友

家庭是父母创造的,可家庭的核心却是孩子。如果父母成不了孩子的朋友,对家庭来说将会失去激情;没有激情的生活,孩子将会难以快乐。笔者发现,其实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过就是晚上和双休日,于是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向父母们提出了两点建议:

1.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合理地安排晚上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共同欢歌、共同游戏。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聊一下幼儿园里的所见所闻,再跟孩子一起听读十分钟,边读边看边识字,然后再有十分钟轮流表演节目,孩子和父母一起完成,孩子会觉得很有意思。另外,还可以跟孩子一起画画、玩游戏,临睡前再给孩子讲几个故事,使孩子享受到亲情的温暖。

2.双休日到了,更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进行环境教育的大好时机。父母带孩子去广场喂鸽子,体会喂鸽子的乐趣;去公园体会碰碰车带来的刺激;也可以去书店,帮孩子选上几本好书,丰富一下孩子的小书架;走在路上,随时观察路上行人、汽车、天气的变化及路上发生的事情。随时引导孩子增强明辨是非的本领,扩展视野,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提醒父母们用孩子的眼光、用孩子的语言,来看、来想、来谈,感同身受,体味生活,父母自然能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总之,家庭环境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场所。良好的家庭氛围、亲密无间的零距离相处、言传与身教并重的教育方式及激情洋溢的生活,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笑口常开、乐观向上的父母,其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激情洋溢的教育对孩子性格培养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家园合作:如何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


在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这个问题上,幼儿园、学校会通过日常活动、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等各方面的内容设计,来帮助孩子养成勇敢、友善、自信、乐观等一系列良好的品质,这也是幼儿园和学校培养孩子的重要任务。

是,除了幼儿园和学校对孩子的培养,在孩子的成长中,更不容忽视的是家长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包括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家长的作用都要超过幼儿园和学校的作用。因而,站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金色摇篮进一步为家长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在家庭中,家长不妨从这些方面着手,来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好品质:

1、关注孩子,对正确的行为予以鼓励。

积极鼓励孩子,对孩子做得好的事情予以及时、具体的赞扬,让孩子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应该保持、值得赞扬的,将非常有助于孩子乐于尝试,取得进步。微笑和鼓励永远比粗暴的惩罚更能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研究表明,当孩子得到别人的注意和鼓励时,他们会更自信。

2、为孩子的模仿行为树立好榜样。

孩子拥有的最强有力的学习工具是吸收和模仿身边的所见所闻。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举止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无论家长是否注意到,孩子一直都在关注着你,吸取你处理的方式、你对事物的反应、你待人接物的态度等等。所以,家长尊重他人、与人分享等行为都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引导孩子去学习这些品质。总之,要使孩子拥有良好的品质,家长首先要做孩子的好榜样。

3、用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影响孩子。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保持各方面的好奇心,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报以热情,对孩子抱有积极鼓励的态度,对他们做得好的事情予以赞扬。保护和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对培养孩子的自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当孩子画了一张画的时候,家长可以鼓励说:“你画的小猫真可爱!”当表扬具体而及时,就会更激励孩子勇于探索和尝试。家长的每一份鼓励都有助于孩子对自己的尝试产生成就感,并因此而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强烈的向往。微笑和鼓励永远比粗暴的惩罚更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

4、让孩子懂得规则的重要。

生活不可能是无止境的“自由”,用适度的纪律约束孩子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家长对在家的活动应该有明确的计划安排,并让孩子理解这种安排的意义,让孩子逐步自觉参与,并形成习惯。当然,计划与安排要是合理而恰当的,向孩子提出的力所能及的要求,并且要坚持,尤其是一些需要在长时间中形成的习惯,更要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也是对孩子良好习惯和品格养成的必经之路。在幼儿园或学校这种孩子群体生活的环境中,也可以看出那些受到家长规则、纪律约束的孩子通常更易与人相处,比那些被家长一味严厉或溺爱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表现要好。

孩子奋发的激情如何延续?


共同做过一次关于如何诱导和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理想的活动,这个活动曾经给不少孩子带去了一股奋发的激情。然而时间过去了两个月,曾经的激情还在延续吗?

自己在潜意识里给自己加油

陈永坤是贵阳十九中初二的一名男孩子,记者这次与他交谈时,全然看不出曾经第一次见面时他的羞涩与内向。他很自信地告诉记者:“我一直能坚持自己鼓励自己,所以我觉得自己的进步很大!”

陈永坤对记者说,自信是一种来自心底的力量,从他学会找自信以后,做什么事情都不再有惧怕的感觉。他在筑城某英语培训学校已经坚持学习了近五年的时间,每年都会参加学校的口语比赛,但从来都是畏畏缩缩的,别说进决赛,连复赛都很困难。后来他发现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水平低,而是没有胆量去展示自己。当他的自信被激发出来以后,在才结束不久的口语比赛中,第一次杀进了决赛。

记者询问为什么已经过个两个月,他还能保持这样的激情时,陈永坤笑着回答说,那是因为他一直在潜意识里鼓励自己,只有自己懂得自我鼓励和肯定自己,才能做得更好。因为他曾经学会过坚持、学会过自信、学会过管理,所以一定要把学到的东西都坚持下来。

十七中初二年级的刘笑同学和陈永坤说了意思一样的话。她告诉记者,因为不能时时刻刻和曾经活动中的老师在一起,但学到的东西需要的是自己能时时刻刻都记住,并且要用好。

刘笑曾经是个脾气极端暴躁的女孩子,尤其是面对父母时,时常会耍小性子,可是她后来不会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明白我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刘笑说着这话的时候,俨然不像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她对记者说,她一直在坚持让自己控制情绪,这样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比起以前缓和了很多很多。

和刘笑、陈永坤比起来,实验二中初三年级的朱丹妮说得也许会更接近大部分同学:“当初干什么都特别有激情,可是一个月以后,我发现自己有些恢复原状了。”

“恢复原状是怎么样的?恢复原状以后又该怎么办?”记者询问道。朱丹妮说,当刚刚结束活动的时候,她感到自己全身都充满了活力,学习压力好像都不再是问题了,可是回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后,压力还是压力,每天面对的事情也都没有变,于是那种坚持的恒心慢慢地不再如一开始那样特别有激情了。可是和以前不一样的是,朱丹妮现在能知道自己缺点和优点究竟是什么,针对缺点,她一直没有放弃过改正和克服的念头。“不过我还是进步了,虽然说恒心与毅力欠缺一些,但和曾经那种遇到困难就退缩相比的话,现在真的还是进步!”

孩子进步的同时我们不能掉队

陈永坤的爸爸在说到孩子的变化时,一直处于一种满意的状态。

“孩子真的需要我们大人去尊重他们,以前不懂这个,脾气也比较暴躁,弄得孩子害怕我。当我学着去尊重他们以后,我发现哪怕就是言语上的一点点变化,都能让家里觉得气氛好很多。”陈先生告诉记者,他对孩子一直都很严厉,但这样的严厉是一种不尊重孩子的严厉,但这样看着孩子在一点点转变的时候,陈先生意识到家长必须和孩子一起进步。

陈先生说,孩子的变化要想持续很需要家长不停地鼓励,同时家长必须配合孩子一起转变。曾经陈先生在填写儿子优点的时候,他选择了放弃,留下一片空白,他说那时的他真的没法找到孩子优点究竟在哪儿。

“不能发现孩子优点只能是家长真的不了解孩子。我以前就是这样。现在如果让我说我孩子的优点,我真的会列举出很多,因为他进步的时候,我也在进步!”和孩子一起进步让陈先生十分开心。

蔡女士是十九中初二年级陈梓衡同学的妈妈,在说到孩子延续变化时,蔡女士说:“不论是孩子或是大人,都有可能恢复原状,所以我认为当家长的就一定要学会在适合的时候提醒孩子,这样才能延续孩子的激情。

蔡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儿子每参加过一次活动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奋发激情,可是这样的激情也是会淡的,她总会不时地在儿子身边提起曾经最激情的时候,帮助儿子能在平常的生活中找到那种特别的感觉,这样就能比较好地延续一种激情。

朱丹妮的爸爸是个老师,他眼中看到的孩子转变很大。“虽说孩子自己觉得有些恢复原状,其实我真的认为还是有一定进步的,比以前好了好多。”朱先生说,他在学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不管孩子变化是大或是小,总需要家长去给予认可。朱先生告诉记者,曾经家里那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似乎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他自己是老师更应该更新教育的方法,特别是在和孩子方面。所以朱先生认为,孩子很需要家长去认可他,这样的认可就需要家长自己更新方法,吸取新的知识。

老师也需要学会欣赏学生优点

陶艳是实验二中的一名英语老师,在去年11月份时,她参加了我们的活动,当记者再次联系她时,她很开心地告诉记者,充电的作用太大了,因为她完全转变了曾经对学生的看法。陶老师是个年轻老师,在面对学生们时,很多时候都觉得没办法掌控他们。“其实这都是我自己的失误,因为以前我只记学生的缺点,而不记学生的优点,我这个年轻老师真的该好好学习方法,去欣赏学生,去和学生做朋友。”

师大附中的王丽老师没有参与过活动,但是她一直认为,发现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优点去鼓励同学比什么方法都好。王老师告诉记者,同学们都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同学哪怕就一点点变化,其实老师和家长都是看得见的,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利用这样的变化,才能帮助同学们更有学习的奋进感觉。

采访手记

我曾经也一直认为,一种激情的出现也许是暂时的。当我再次与这些孩子们接触时,这才发现有些激情真的是可以延续的,这样的延续的,这样的延续除了孩子们自身以外,更需要的就是家长与老师的配合。

听到陈永坤说他经常暗暗告诉自己:“我一定能做到!一定能坚持!”的时候,我都有些自愧不如。是的,自信是一种来自心底的力量,只有我们发现了这个力量,用好这个力量以后,才会有不可估量的结果。

虽说朱丹妮自己觉得恢复原状,可是在我们的对话中,却不难发现她同样有着那股自信在心底,同样有着一个个期望的目标放在前方。能找出缺点,并在设法克服,这难道真的是恢复原状吗?我想这也许应该是奋发激情的另一种体现。

父母们,看着孩子的变化了,你们的确需要自己更新教育的方法和知识,可别落在孩子们后面!只有父母和孩子一起进步,才能让一种良性的效果延续下去。到那时,沟通与交流肯定不再会是大难题。

以“好父母成就孩子的一生”为题的科学育儿经验


以“好父母成就孩子的一生”为题给我们讲了一些实实在在的科学的育儿经验。王教授还列举了一些真实的案例如:网瘾;、残忍杀害亲人、青年自残自杀、青年啃老。听到这些真的是触目惊心,我们的孩子怎么了?孩子成长的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这真的是我们值得深思的!

一个人的教育来自三个方面:家庭教育—父母的责任、学校教育—教师的责任、社会教育—每一个人。到底谁会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呢?教师?打不得骂不得,说深了不行,潜了不听,老师也是无能为力。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现在的人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有用吗?答案是:只有父母能对孩子的一生发展负责任。

现在教育的现状,特别是一出生到幼儿园期间的教育,我们的父母在干什么?把责任都推给了谁?把教育责任推给了老人、推给了学校、推给了特长班,想当然的人教育孩子,存在侥幸心理,我的孩子现在没问题,是的,孩子都是看着自己的好,怎么看都优秀,等到孩子出问题的时候,哭的地方都没有,还有树大自然直,我们那个年代确实是这样的,但我们那时候的社会简单,而现在的社会呢?花花绿绿处处充满了诱惑。牢记:父母的教育责任不可替代,父母是孩子终身的老师。靠谁都不行,因为孩子是自己的。

王教授还给我们讲了现在家长的教育误区:“我们太爱孩子了”,可实际上我们都是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我们所谓的爱是这样的:过度保护、过度包办、过度满足、过度关注、过度顺从没有原则、过度表扬、过度期望。是不是都中枪了呢?一句话说得很对,让孩子们现在舒服了,长大了就不舒服,其中的道理我们是否都明白呢!有个词叫“生长痛”,听了王教授的讲座我才真正的明白了什么叫“生长痛”,孩子需要在挣扎和痛苦中成长,就像人要经历摔跤才会走路一样。

王教授给我们讲解家长如何正确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家:要爱父母家人,承担家庭责任,遵守家庭规则。在学校:爱老师同伴,承担学习责任,遵守学校纪律。在社会:爱人类爱国家,承担社会责任,遵守社会法律。如果以自我为中心的为所欲为,早晚走上犯罪的道路。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怎样爱孩子是一门技术活,锻炼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本领吧,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依附于他,而是让孩子独立于他,孩子不是你生命的全部。孩子的责任:做他应该做的,承担他应该承担的,经历他应该经历的,让孩子亲自生活。

听了王教授的讲座真的是受益匪浅,作为我们80后的一代年轻父母,我们肩负的任务很重,摒弃那些传统的教育方法,学习科学的育儿常识是我们现在的重中之重,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努力吧。

耐心越大,孩子的成就越高


大家都知道,在大海上航行的航空母舰,如果在急速行驶时看见了一个冰山,需要转过180度的弯。当时,要是按照惯性动力,航空母舰是无法停下来的。只有来个90度的转弯才能避免撞上冰山。人是一个有机体,不论完成什么动作,都有它的迟延性。只有持续不断地沿着同一个方向,反复强化,经过一段的动作强化,历时一段时间,才能把一个动作在孩子的生命中确定下来。这就是教育的缓发性。教育不是一朝即成的事。就像是蒸馒头要用锅里的蒸汽来熏蒸一样,如果只想烧开锅馒头就熟了,是非常错误的。孩子不好好学习,也是一个长时间养成的过程。经过长时间养成的坏习惯,不可能一下子就转变过来。它要经过长时间才能转变过来。学习是一个行为习惯,不学习也是一个行为习惯。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曾经培养出七百多个神童,经过自己的教育,他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神童的,天才是教育出来的。所以,改正孩子的行为习惯,需要作父母的有绝对的耐心。孩子的毅力只是人们的一种观念。所谓的毅力只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习惯。只要在孩子的心灵镶上一系列的精神软件。纵深的三个方面,要落到行为习惯。这是缓发性的秘笈,孩子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长大的。而我们为人父母往往认为只要说一次孩子就应该记住,教一次孩子就应该学会。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的,恰恰说明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太缺乏耐心。孩子们需要通过反复的行为才能把一个生活技能记住,请回忆一下马迪·金的诗。孩子们太弱小无法反抗就会记在心灵里,如果孩子的自尊心被伤害过,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有逆反心理是件好事,它说明孩子在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跟你战斗。他不问你的话对错,他采取的对策是对你所说的话一概对抗,这叫逆反心理。有逆反心理说明他有自尊心,如果一个人自尊心被伤害,没有逆反心理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玩世不恭,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时表面应付,实际不听;另一种是没皮没脸,一旦自尊心伤害,说什么都没用。自尊心是精神人的极点,要想把一个孩子教育成为真正的人,一定要保护好他的自尊心。美国大教育家说过:“教育无小事。”所以说,只教一次就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经过反复行为,被鼓励,被确认,才学会最初的生活技能的。除了吃饭之外,其它生活技能都是要学来的。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家长们一定要有耐心。

做心灵健康的父母


做心灵健康的父母,在我遇到的许多父母中,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

第一种父母是因为种种原因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他们往往可以给孩子很好的物质条件,自己认为已经把最好的东西给了孩子,不需要担心出现任何问题。可结果事与愿违,孩子在长大后很容易在青春期叛逆,成为问题孩子。等到家长们发现事情不妙开始关注孩子时,这一切已很难沟通了。

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两样东西:无条件的爱和坚定地管教。这两样东西跟金钱没什么关系,必须要求父母付出时间和精力。说实话,爱和管教都是累人的事儿,还不可以雇佣他人来代劳,更不可以雇佣其他东西代劳,所谓父母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吧。

另一种极端的是做父母的,为孩子牺牲了一切,孩子成了生活的全部,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我的生活中就遇到过这样的一对父母。他们晚年得子,不幸的是,孩子天生体质不好,经常寻医问药,医院的门槛都被踩塌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因此越发炽热,不顾一切地投入对孩子的照顾之中,忽略了生活的其他部分。几年后,这个孩子的身体还是老样子,却养成了爱打人、骂人,甚至不怕人的现象,紧接着,他们的经济状况出现危机,到最后,夫妻俩的感情、身体也出现了问题,情绪变得很低落,整个家庭如一潭死水!

对于这样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父母,我想对他们说,如果你真爱你的孩子,除了好好照顾她之外,就该好好照顾自己。为自己留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去经营生活中除了孩子以外,其他重要的层面。自己的事业、爱好,给自己一些休闲娱乐的空间!

所以,做一个心灵健康的父母,把我们的爱,我们的责任慷慨地给予孩子的同时,也要把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为自己经营一份快乐、健康、体面、充实的生活。

孩子的成就感,我们要从小培养


孩子的成就感,我们要从小培养人们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不假。

前几日还扶着暖阁门进出的xx昨天已经开始自己放开手迈进迈出了。第一次发现时我及时的表扬了xx,用夸张的语气和表情肯定着她这一非凡的壮举。没有想到的是,刚刚走出去的xx转身再次迈了过来,呵呵,孩子或许是在寻求表扬呢,此刻,惊喜的轻啄是我能送出的最好的鼓励,女儿长大了,行走的路上终于可以轻易的避开阻碍。

在奶奶那屋的炕上,面对一半铺着厚厚垫子的高处,以前xx抬起一只脚放上去另一只却始终不敢迈上去,可是昨天,在跨越了暖阁门的门槛之后xx似乎勇敢了许多,轻轻地,轻轻的,缓缓地,缓缓地,是的,xx成功了,站在垫子那边的xx开心的笑容展示着一种成就。我们再次夸张的表扬着,但也确实是实心实意的欢喜着。xx一会上来一会下去,玩的不亦乐乎。女儿,又跨越了一道坎。

很早以前xx就会学着大人把电话放在耳朵上,后来开始一边走一边嗯嗯嗯的打电话,前几天居然不知怎么就学会挂电话的动作了。她做打电话的动作的时候我就开始和她玩对话“哦,xx,你在哪里呢?”“在家呢?”“好啦,就这吧,妈妈去陪你玩。”哈哈,我一说“就这吧”或者“挂了吧”xx就会迅速的把举在耳朵边的手放下来然后笑眯眯的看着我。看来,这是xx自己学会的新本领。夸吧,不夸等什么。对于女儿我总是不吝啬我的赞美,就像对我的学生一样。因为我始终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人生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必须从尊重孩子入手——尊重他独特的个性、在没有原则性分歧的情况下尊重他的选择、甚至尊重他的“不完美”。有了父母的“尊重”,能锻炼孩子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和是非观,这样才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区别对待孩子的“早恋”和“早练”我有两个朋友的孩子都是女孩,上同一所学校。一个中国朋友很保守,对女儿要求很严,希望孩子将来上一流的大学,谈恋爱这种事在中学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可是女孩对班里的一个男孩动了心,不敢让妈妈知道……阅读全文

尝试给孩子独立选择的权利有一次,妈妈俱乐部的几个妈妈约好一起带孩子到餐馆去吃午饭。小孩的菜单和大人的不同,每个小孩都领到了两支蜡笔和一大张游戏纸,上面有各种涂涂画画的游戏,背面印着菜单,列着孩子们喜欢吃的食物……阅读全文

尊重,不等于没有规矩一天下午,我领着三猪到朋友苏珊家玩,苏珊的儿子和三猪是好朋友,她还有个六岁的女儿露易丝上一年级。那天,正好露易丝的同学玛丽也在她家,四个孩子一起在起居室里玩。过了一会儿,玛丽发现墙边的架子上有个糖果罐……阅读全文

用恰当的赞许培养孩子的自信她说她心底深处特别自卑胆小,在单位里活都是她干了,好处却都是别人得了,小组里的项目出现了丁点儿问题肯定都是她的错。她一看到问题,自己先惶恐起来,不住地检讨,别人自然乐得都推到她身上……阅读全文

“压力”真的能成就孩子吗?


自由对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有多重要?

猴子是阶层性的社会,猴王可以任意殴打小猴子,使小猴子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动辄得咎。实验者把刚出生的小猴子与猴王关在一起才六个月,跟控制组比起来,它的神经就显著地萎缩了。后来用老鼠来做实验,这些老鼠比猴子幸运,它们不曾被打骂,只是一天六小时,给它们套上网袋,限制它们身体的活动,但是头露在外面,吃喝随意,只是不准动,跟控制组比起来,神经的突触及树状突都萎缩了很多。

这些研究发现:强大的压力会永久性地改变青少年的大脑结构,影响这些孩子以后的学习和记忆,而且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压力伤害比童年时期的更严重。心灵上不自由的感觉可以影响神经元的发育,连心智不是这么发达的老鼠都如此,更不要说人类了。

很多大人都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才要花力气去管教他,但是不当的管教,如威胁孩子“不听我的话,我就不爱你”,开口闭口都是“不准……”,这样会使反面效果更大。超越孩子的能力范围就是压力,父母不要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投射到孩子身上,造成他的压力;也不要迁怒孩子,把孩子当出气筒。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应该疼惜他、爱护他。

在火车上,一个妈妈不停地骂她的小孩,好像是参加什么比赛落选了,因为我听到她说“连这个也不会,笨死了”“你永远成不了大器”“你为什么不能多像弟弟一点”。当卖便当的走过来时,孩子怯怯地问:“可不可以买便当?”母亲大声地说:“考那么烂还敢吃便当?”孩子立刻低下头去,不敢再多说,我看了很不忍心。

在实验上,我们看到语言暴力会改变大脑神经的连接,影响大脑的发展和功能。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科教授MartinTeicher比较了51名受虐儿和97名正常儿童的大脑,他发现,语言暴力的受虐儿,其小脑蚓部不正常。小脑蚓部是维持情绪平衡的地方,它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基因来得大,它的异常会影响情绪的正常发展。

我们看到小时候被冷落、被忽略,或被语言暴力嘲笑或辱骂的孩子,长大后多半焦虑不安、有暴力倾向、自尊心很低,而且没有同情心,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这种个性不会受别人喜欢,而被排斥的挫折感更加深他的愤世嫉俗,最后就成了反社会人格。

后天的经验会与大脑交互作用,改变神经回路的连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一个悲观的人的人生是灰色的、痛苦的,因此,父母教导孩子的方式不可偏激,更不可冷嘲热讽。语言暴力的伤害比肉体直接受到伤害更长久,身上的疤痕都褪去了,心头的伤口还在淌血。心理学家用“烙印”这个词真是很对,父母师长的辱骂会烙在孩子心头一辈子。孩子小的时候,不适合用激将法。父母以为逼学习成绩是为了他好,其实这反而是在害他。

科学的证据已经告诉我们,恶性打骂会使得孩子心智不健全。父母不妨想一想,一个心智不健全的孩子,就是考了一百分,对他的将来又有什么用呢?

在你否定他、骂他“连石头都比你聪明”前,请先停下来想一下,他真的有这么糟吗?如果他会帮你的忙,很乖巧,能替你分忧解闷,就请你不要骂他!

虐待除了恶性打骂还包括忽略、不理睬、排斥、不照顾、限制行动自由等损害行为。做父母、做老师的应反观一下自己,是否在无意识中,是否在“为孩子将来好”的“美好”意愿中,如此对待孩子,既毁了孩子的现在,也让孩子没有了“将来”。

精神健康基金会曾在台北的青少年育乐中心举办“脑与情绪”的巡回展,我去做导览时才知道台湾有这么多不快乐的人,有的人已经从抑郁症中走出来了,有的人还在挣扎中。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病根都在童年受到的精神虐待上。

最近的调查发现,初中以上的人,五个中有一个曾经想过自杀。现在很多孩子不快乐,因为他的兴趣、长处不符合主流的趋势,而被强压抑了下来。很多时候他是忙着补习,玩父母要他玩的东西,念父母要他念的书,被动地在过日子,没有时间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学习是个习惯,当孩子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后,再好的天赋、再大的脑力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喜欢《激情父母成就健康向上的孩子》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父母和孩子良好关系的建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