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合适的教学教案精选五篇

08-30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如何制定合适的教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如何制定合适的教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使学生重视估算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结果。

教学重、难点:加法估算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教学用光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说说下面的各数各接近几百。

896401609593689

2、揭示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家电图,商店里有这么几样商品,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各自的价格。

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指名口答说说自已的想法。

500元是一个准确的价格吗?(不是,它是一个大约的价格,所以在这里不能用等号,而要用约等号“≈”

读作:二百零六加二百九十二约等于五百元。

指导学生写约等号,再齐读。

2、教学试一试。

完成第(1)问题。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自已解决,指名说说估算的方法和理由,列出相应的算式。

完成第(2)、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不同的方法。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7题。

如何制定合适的教学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生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下面让咱们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学正在进行的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疑:老师知道这组学生中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们猜猜他在这组中可能排在第几?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朋张炎赵丽

成绩/m36.834.725.824.724.624.1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刘云同学排在第几?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掷沙包的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都会产生影响,为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最中间的数据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师:那么,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按大小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 、按大小顺序排列 b、最中间的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3、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

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m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1)让学生分别求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同桌之间议一议,说一说。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5、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3、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例5

中位数 24.7 2.89 (2.89+2.90)/2=2.895

按大小顺序排列

数据个数奇数:最中间的数据 数据个数偶数:最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 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如何制定合适的教学教案【篇三】

设计说明: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看到物体的面。教材以这些为起点,安排学生看一看、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这样,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图形的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形”与“体”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发展其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大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一张,小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数张。

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各一个,钉子板,每个四人小组一张吹塑纸,印泥(有需要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激趣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吧!今天第三只小猪为自己设计了一套更漂亮的房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房子)

师:小猪的房子都是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起来的?你会分分类吗?

(学生把积木分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类)

二、操作感知,探索新知

1、自主操作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学具袋里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跟旁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感觉到的,看到的。

生1:我拿的是长方体,这个面是长长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

生2:我拿的是正方体,它的面都是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

生3:我拿的是圆柱,(手指圆柱底面)这里是圆的,摸起来平平的;(手指侧面)这里摸起来弯弯的。

师:大家刚才看到的这些面都在物体上,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们记在纸上呢?

生:(考虑后回答)有!

师:请小朋友先独立想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最后用你们准备的工具试一试,比一比,哪个小组办法多。

(学生开始活动,每组学生把记下的面贴在吹塑纸上,展示在大黑板上)

师:下面,我们请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一种办法,注意听仔细,说过的办法就不再说了。

生1:我们是把长方体放在纸上,照样子剪下来。

师:你的小手真灵巧。

生2:我们把圆柱在印泥上蘸上水在纸上一拓,就留下了这个面。

师:你们的办法真方便。

生3:我们是把正方体放在纸上,照着它的边画下来的。

师:你这个办法真好,愿意表演给大家看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

师:小朋友真是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简单又实用的方法。现在,请我们全班小朋友在三个立体图形中找一个你最喜欢的,把它的一个面记在纸上,好吗?

(全班动手画图,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师:看一看大家刚才记下的这些图形,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生:知道,有长方形,正方形,圆。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眼睛闭上,想一下它们的样子。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在这里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如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再画一画,让学生体会"面"与"体"的关系,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

2、帮图形娃娃找房间

师:平面图形这个大家庭里有这么多的图形娃娃我们已经认识了,现在它们想回到自己的房间,小朋友愿意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房间吗?(生:愿意)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课前准备的大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请部分学生给随手贴在黑板上的图形找相应的房间。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个图形应该在这个房间里吗?

三、巩固延伸,实践运用

师:小朋友帮助这些图形找到了各自的房间。可是,还有几个淘气的图形跑到了我们的书法室,小朋友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师:其实,在生活中,这些图形常常与小朋友见面。请大家在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形状与这些图形是相同的。

学生走出座位,在教室里寻找并交流。

师:(课件出示一些交通标志)这是我们在街上常常看到的一些交通标志,它们又是什么形状呢?它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四、动脑动手,自我创造

1、围一围

师: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那么多,那你能动手来创造这些图形吗?(能)让我们在钉子板上来“围一围”。请你拿出钉子板,自己来围一围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学生围)

交流展示,说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2、画一画

师:小朋友的动手能力真不错!你们想不想来画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呢?那我们就在方格纸来“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觉得怎样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方便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对,我们可以沿着方格纸的边线来画,就比较容易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课件示范画长方形的一条边。)

画好后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怎样的图形。

五、快乐游戏,巩固深化

师:刚才小朋友找得真仔细,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

生1:能。我可以用图形拼各种物体。

生2:我还可以用图形画出其它物体。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你想怎样玩就怎样玩,自己选择办法,没有想到的可以先参观其他人的作品,再自己选择。比一比,谁的设计最美丽。

(学生自行活动,教师巡视)

六、全课总结,活动延伸

今天你认识了谁,你能来说一说吗?

请把你们认为最好的设计带过来,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参观学习。

〖总评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这节客课的重点是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而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技能,学习知识,我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一年级实验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整节课以第三只小猪搭房子的故事导入,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巧妙地回顾了前面的学习内容。在认识平面图形后,又创设了给图形娃娃找房间等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整个学习活动充满乐趣,学生在乐中学,趣中悟。

2、分组合作,求异探索。本课教学中时刻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新课部分,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自主操作,探索知识,充分体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思考,并且培养了与人合作的意识及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师也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求异思维,树立自信心。

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多媒体计算机的图象、声音、文字的综合运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并做到正确识别。

如何制定合适的教学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准备: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

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

学生举例(可能有的情况):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为什么?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

2、转入与转出: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

3、上车与下车:(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

4、上楼与下楼:……

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补充: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为什么?

5、向东走、向右走: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较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结: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二、学生自学课本,把书上有关的练习完成,并可与同桌交流。

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 面积是多少

教学内容:p.10~11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剪好图上的三个不规则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二、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如何制定合适的教学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1、 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2、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3、引出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教学目标: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具准备:

长方形鸟巢(能把每条边都剪下来、左右两个面是正方形的)、五边形鸟巢、六边形鸟巢、一个长方形留着竖着用、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温暖的春天来了,小鸟也出来了。大家看(课件)。有了良好的环境和温暖舒适的巢穴,小鸟高兴地似乎在唧唧喳喳的叫着。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还要给小鸟做一个温暖舒适的巢,为小鸟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老师就为小鸟做了几个小巢,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鸟巢。

(一)长方形。

1、探索长方形的边特征。

(1)你知道这个鸟巢都是用那些图形的纸卡做出来的吗?(长方形的、正方形的)

(2)是吗?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老师把这个鸟巢每一面的纸卡拆下来,你们好好观察观察。(把鸟巢拆开,把每一个面都贴在黑板上)

(3)好,先看这个面,他是什么图形的?(长方形的)

(4)对,这就是我们以前认识的长方形,可是长方形的身上还藏着许多的小秘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先来找他的边的秘密。板书:长方形的特征

(5)拿出长方形,你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或者用手折一折的方法,来找出长方形边的特点。小组四人边量或折边记录,看长方形的边究竟有什么特征!如果你是量的就请记录到量1的表格中,如果你是折的,就请记录到折2的空里。开始!【生操作、交流】

(6)谁来交流你们组找到的有关边的特征?【长方形的这条边和这条边相等,一样长,这条边和这条边相等】【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量的】【把你们组是怎么量的展示一下】【这条边长20厘米,这条边也长20厘米。这条边是15厘米,这条边也是15厘米】

(7)是不是他们组的长方形凑巧有这个现象呢?还有谁是用测量的方法的呢?【你来展示你们组是怎样测量的】【这条边长15厘米,这条边也长15厘米,这条边是12厘米,这条边也是12厘米】【所以,它们俩一样长】

(8)看来,这个特征应该是真的。那么还有用折的方法吗?【我们组使用折一折的方法】【你们组是怎样做的】【我们是先把他们俩对折,他们俩一样长,再把它们俩对折,也是一样长】【嗯,如果像这样,叫这两条边完全重合,那说明这两条边是相等的,而这两条边呢,也是完全重合,就是相等】。

(9)和他们组发现的是一样的特征的举手!看来经过好几个组的验证,这个特征是真的。

(10)对,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总结了一个规律:长方形的这两条边相等,这两条边也相等!经过自己动手所得出的结论同学们一定记忆非常深刻,对吗?

(11)刚才我们找到了几组相等的边?【2组】

(12)这两条边就好像我们俩这样,我们这是?脸对着脸!对,叫做相对!那么他们叫做什么样的边?【对边】

(13)真聪明!所以说,长方形边的特征就是【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

(1)我们来给这四条边起个名字。来,看这组对边和这组对边,哪一组比较长?

(2)对,这一组较长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板书:长这一组较短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

板书:宽

(3)长方形有几条长?板书:【2条】。几条宽?板书:【2条】。

3、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1)你能指出黑板的长吗?你能指出黑板的宽吗?

(2)你能找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吗?宽呢?

(3)看来不是横着的这个边就是长。重点要看谁更长!

4、探索长方形角的特征。

(1)长方形有几个角呢?那么长方形的这四个角又会有什么特征呢?【都是直角】

(2)你是怎么知道的?【看着像】

(3)嗯,有依据的猜测和估计是可以的。那么,要看看我们估量的是不是准确,我们就要用什么文具来帮忙验证长方形的角是直角呢?【三角板】【对,三角板上的直角】【那还等什么?小组开始吧!】

(4)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吗?谁来演示你们组的的测量过程!

YJS21.cOm更多小学数学教案小编推荐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精选(23篇)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一】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如果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彻,对学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学和规范,学习目标的设计就越不是一件简单而迅速的工作。

2.学习目标是为学生的“学”所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学习目标是个性化的,又是尊重数学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学习需要的。

3.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但具体形式不一定逐条对应。

4.学习目标应该在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实在的落实。特别是教学活动中设计意图应该阐释,活动及其组织与实施是如何为达成目标服务的。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复习关于表内乘、除法、角、方向与位置,统计与分类等内容。

2、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点。

3、热闹、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从图中读取信息,发现知识点。

教学难点:

灵活利用情景图结合所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电教设备或挂图、多媒体课件、正方体等李具。

学具准备:学具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本学期的数学知识已经学完了。上节课我们对照所学内容从情景图中发现了许多数学信息。现在我们一起来或故这些知识点。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探究新知。

1、出示左上角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方位知识进行整理。

(1)师:今天刮的是西风,那么明天刮什么风呢?对于明天刮什么风我们不能确定,只能猜测,这就是我们前面学到的关于可能性的问题。

(2)师:房子的东面有条河,从真个信息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3)出示不同角度的汽车,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深刻体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着的位置。

2、出示课本102页的图。

(1)让学生算一算“有多少玉米”?让学生说一说师怎样算的。

用加法算:8+8+8+8+8=40(个)

用乘法算:8×5=40(个)

(2)让学生算一算“树上有多少只小鸟”,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

(3)让学生算一算鸭和鹅的只数,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

3、复习“角的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

(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角分为直角、锐角、钝角

(3)简单画一些角,让学生比一比大小。

4、复习统计的有关知识。

再次出示课本108-109页的情境图引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整理

三、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自主练习

计算。

20—3×6 6×5+20 80—5×6 7×5—20 90—4×9 42—3×8 7×5—20 90—4 x9 42—3×8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认识6和7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6、7的组成

一、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6和7,说一说你观察到身边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或7来表示的

二、新授

1、出示苹果和人像挂图

老师这有6个苹果,我想把它分给两个小朋友(或小猴)你能帮我分一分,有几种分法吗?

小组互相讨论有几种分法?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师板书分法

2、总结分法

看到这些分法,你能发现什么?我们可以将这些分法总结成这样3种。

看到每一组,你可以想到什么?

3、7的组成

刚才老师拿掉了一个苹果,应该是7个,7个苹果怎样分给2个小朋友的?请拿出7个学具来分分看,有几种分法?

汇报分法,师板书分法,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

三、游戏巩固

1、猜数,师左手拿几个苹果,右手和左手合起来是6个,知道右手是几个吗?

2、一生出3个手指头,另一个出一个数能和他组成6(7)

3、拍巴掌,学小猫叫等游戏组成6和7

四、作业

48页第1题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四】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3页例5,练习五第2~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谁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填空。

25×6+75×6=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用简便方法计算102×45,32×27+32×73。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1)①102×4

②102×45

③……=(100+2)×45 =102×(40+5)

=100×45+2×45 =102×40+102×5

=4500+90 =4080+510

=4590 =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③……=32×(27+73) =864+2336

=32×100=3200 =3200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1)你认为每个题的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这种简便算法的依据是什么?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题。

(2)填空。

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练习五第4题:学生根据题中所呈现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思考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练习五第8题:学生根据情景图中所呈现的信息先独立思考解决,对有困难的可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

3.发展练习

练习五思考题,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先在小组中商量解决,最后全班反馈,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4.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2,3,6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单项口算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得数。

2.复习10以内连加、连减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说出各题的计算过程)

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知道连加、连减表示的意义,那么如果一个算式里面内有加法,又有减法,它又表示什么含义呢?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有几条红金鱼?求共有几条金鱼?应该怎么算?(板书:)如果捞走2条,求还剩几条?怎么计算?(板书:)

如果我们把刚才演示的内容用图来表示(贴例题图)你能叙述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引导学生叙述题意:鱼缸里有4条黑金鱼,3条红金鱼,捞走2条,还剩几条?)谁会列式?

板书:

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加减混全式题应该怎样计算呢?结合这道例题,谁来说一说?(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减2等于5。)板书: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计算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2.教学例2

出示鸽子图

你能说出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吗?(学生分组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叙述:有4只鸽子在吃谷子,飞走了1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多少只?)

谁会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这也是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齐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5

3.比较质疑:

两道例题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减在后,另一道是减在前,加在后)

说明: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只要有加有减都叫加减混合,计算加减混合算式与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看算式摆学具:

出示: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用学具摆一摆。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的做一做。

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口算:(指名说答案,其他同学当裁判)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

4.竞赛:争做计算小能手

每人一张小卷子,学生独立计算,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前五名完成的同学把卷子交到老师那里,全对的为“计算小能手”,其他同学订正后全对的第人发一朵小红花。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做加减混合式题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重点: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获得感性体验。

教具: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口算卡片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小朋友门坐过公交车吗?汽车每到一站就会有上上下下的人,请看大屏幕:(电脑显示)

车上原来有2人,到站了,先上去了一个人,又上去了4个人,一共有几人?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回答:一共有7人。先算2+1=3,再算3+4=7。列式为:2+1+4。

教师板书: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说。

继续演示:这时车上有7人,又到了一站,上来了2人,下去了3人,该怎样列式计算?

列式为:7+2-3=6

还可以怎样列式?(7-3+2=6)

2。试一试

用自己的文具盒模拟汽车,用圆片代替乘客,教师说出各种情况,学生当小司机,模拟一次,列出正确的算式

3。摆一摆

同桌两人一组,用圆片互相摆,一人摆,一人列式,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三)课堂作业

1。7+2-8 8-8+4 10-4+2

10-8+5 10-7-3 3+5+1

2+7+1 6-3+7 3+5-6

2。 2+2+2+2+2 9-2-2-2-2

(四)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希望继续努力。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认识10。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直尺、学具图片、挂图、数字卡片、小贝壳图片等。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 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贴图片0 )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贴图片1 )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贴图片9 )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0至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是两位数,当然比9大。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教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引出新课题。这里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

(二) 探究学习

板书:10的认识

齐读“10”。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 联系实际,举与10有关的例子。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与10有关的物体,你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2)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站成一排(8人),问共有几个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10个脚指头、10个同学组成一组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使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小学数学教案《认识10》。

2. 10的位置与大小。

(1)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老师这里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谁知道空格里应该填几?

投影仪出示:

全班齐读0——10,再齐读10——0。

(2) 比大小。

10和9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10 9 反过来 < 10

设计意图:

利用直尺教学10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再次认识到数字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比较10的大小时,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 10的写法。

我们学习了10的这么多知识,那我们该怎样去写10呢?

在田字格里练习写10。你是怎样写10的?

生答:左边是1,右边是0,要占用两格。

(由于学生已学过1和0的写法,所以书写时并不困难。)

(4) 10的分与合

(1)情境引入

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

(2)五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请你拿出10个苹果学具图片,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其中一人做好记录,说出不同的分法。(学生活动,老师展示苹果树图)

(3)汇报结果(学生把苹果挂到苹果树上的合适位置)。

(4)学生观察,巩固新知。

刚才大家通过分苹果,知道了10的组成,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可以减少哪些记忆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最后得出结论,只需记住5个即可。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用最快的方法记忆10的组成。

(5)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从创设情境入手,以小组合作展开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10的分与合。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课堂作业

1.看挂图填数。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情景。

2.猜数游戏。

正确猜出小贝壳下面的数字,奖励小贝壳。

(四)课堂小结:

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然后提问:

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认识10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九】

一、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6—48页的“相遇问题”,是在学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内容,情节、数量关系比以前学的内容复杂。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抓住题目中主要的数量关系,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要紧紧地抓住对“速度”、“相遇时间”、“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通过可逆性改编、变化题目中情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及综合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突破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如“速度和”、“相向”、“相遇”、“同时”等。可以通过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了,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情节,并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准备题的作用,运用旧知识迁移,学会新知识。过去学习过一个物体走完一段路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它的特点是由两个物体同走一段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二、设计理念: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

使学生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四、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

复习铺垫法 直观演示法分组讨论法启发讲解法练习巩固法 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教具准备:计算机及辅助软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1.口答:一架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600千米,从甲地飞往乙地用了4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师: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回答?能把其它几个关系式也说出来吗?

看来大家对过去的行程问题学得很不错,为自己鼓鼓掌,也对各位和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的老师表示欢迎!

这一道题用几个速度和走完全程?

小结:相遇应用题通常有两种解法,第一种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是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板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四、拓思创新

1.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相距30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骑摩托车的速度是800米/分,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经过几分钟两个邮递员相遇?

这道题与刚才研究过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多少米?

3.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乙每分行50米,甲每分行多少米?

这两道题是怎样求一方速度的呢?

根据 路程÷时间=速度和

速度和一方速度=另一方速度

4.小红和小刚同时从两家出发,小红每分钟走38米,小刚每分钟走45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100米,小红和小刚家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中的两人相遇了吗?

5.甲乙两人同时从M地相背而行,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50米,5分后他们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你觉得还可以用今天学的方法做吗?

(这是运动的双方方向上发生了变化,可数量关系并没有改变,因此,解题方法完全相同。像这样运动双方某一方面发生变化的譬如时间有先后的变化等等以后我们在研究。)

五、小结:谈谈这节课你又获得了哪些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两个人走路呀、骑车呀这类问题,它还能不能研究其他问题呢?还可能研究哪些问题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老师想在下一节课中得到你们的答案。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 了解计数单位、数位的产生,进一步认识万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含个级和万级的数位顺序表;理解整万数表示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2. 联系实际,初步感知整万数的大小,感受整万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 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

由时间单位和面积单位的选择引入,说明人们在测量和计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师:计数时要用到计数单位。你知道什么是计数吗?(不知道)

师:简单的说,计数就是数数。(出示石子计数的图片)人类祖先曾经用过石子计数,例如抓到1只羊,用1个小石子表示;(出示很多石子)这位祖先抓到的羊很多(学生笑),怎么办呢?(出示大石子)

师:猜一猜,这个大的石子表示什么?(1个十)像个、十就是计数单位。如果十不够怎么办?(用百表示)百不够呢?(用千)

师:个、十、百、千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出示:4个小石子和2个大石子。小石子在前,大石子在后。

师:这些石子表示的数是多少?(24)为什么不是42呢,4个小石子在2个大石子前面啊?

生:1个大石子表示1个十,2个就是2个十,4个小石子就是4个一,合起来就是24。

师:对!计数时,计数单位的位置是有规定的。像计数单位十的位置就必须在计数单位个的前面。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像计数单位一所在的数位就是个位,十所在的数位呢?百、千呢?(对应计数单位板书: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二、 认识万级的计数单位

师:我们知道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所在的数位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出示:20xx年我国甘蔗产量是90 240 000吨;20xx年我国油菜籽产量是11 420 000吨。谁能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举手的同学很少,第一个学生读不出,第二个学生准确读出,第三个学生大声地准确读出)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大数怎么读吗?想和这两个同学读的一样好吗?(学生频频点头)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数。(揭示课题:认数)

师:比千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几个千是一万?(十个千是一万)

师:感觉一万怎么样?(很大)比万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十万)

出示:100 000个小正方体排成的10010100的长方体。(学生不由得发出惊叹声)

师:比十万大的是什么?(百万)比百万大的呢?(千万)咱们这个屏幕已经放不下了,你能想象一下吗?(学生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想象,并不断发出惊叹声)

师:比千大的计数单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它们所在的数位是什么?

生: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相机板书)

师:还有更大的计数单位吗?(有。个别学生还说出了亿)是的,还有很多。(在千万、千万位前面板书省略号)

三、 教学整万数的写法

1. 了解计数器上的数位。

师:刚才我们用小正方体表示计数单位,太麻烦了,好在我们有计数器。(出示一个四位的计数器)一个计数器够吗?(不够)那我们可以用两个(将两个计数器合并成一个计数器)。

师:千位左边是什么?(学生逐一读出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 写五位的整万数。

师:(在计数器的万位上拨1颗珠)这表示多少?(一万)

继续在计数器的万位上依次拨出2颗、3颗、4颗珠,学生依次读出两万、三万、四万。

师:会写吗?把四万这个数写出来。

师:你是怎么写的?

生:先写一个4,再写四个0。(板书:40 000)

分别在万位接着拨出5颗、6颗、7颗、8颗、9颗珠,学生依次读数,并写出七万、九万,交流写法。

3. 初步感受万级数的意义。

师:我们在写四万时,先写4,再写四个0。(指40 000中的4)4表示什么?(4个一万)

师:(指70 000中的7、90 000中的9)7表示什么?9呢?(7个一万、9个一万)

师:这几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末四位都是0)为什么?

生:都是在万位上拨珠,千位、百位、十位、个位上没有珠,所以用0表示。

师:是呀,当某个数位上一颗珠也没有时,就写0占位!写几万的时候,先写什么?

生:写几万都先写那个几。

师:哦,几万就先写几。再写(四个0)

4. 写六位的整万数。

师:(在9万上再拨1颗珠)再拨1颗珠是

生:满十进一,10个一万是十万。

将万位上的10颗珠退去,在十万位上拨1颗珠,再在万位上拨1颗珠,学生答十一万。

师:会写这个数吗?(学生写数)怎么写?

生:先写11,再写四个0。(板书: 110 000)

帮助写错的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订正。

在万位上继续拨珠,学生依次读出十二万、十三万、十四万、十五万,写出十五万。

师:(边说边拨珠)在万位上拨9颗珠,十万位上拨9颗珠,会写吗?

生:先写99,再写四个0。

师:这些数中的111599表示什么?(11个万,15个万,99个万)怎样写出这些数?

生:是多少万就先写多少,再写四个0。

师:这些数都表示多少万,这样的数都是整万数。整万数都有什么特点?

生:末尾都有四个0。

5. 写七、八位的整万数。

师:在99万的基础上再拨一颗珠,是多少万?(一百万)

师生合作拨出一百万、一百零一万,并写数。

师:看来,要想既对又快地写出整万数,还要有一个检查的方法,怎么检查?

生:末尾都是四个0。

师:我们可以把这四个0和前面的数分开,(在1 010 000上画分级线)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检查是不是把数写对了。

先在计数器上拨出199万,学生读数、写数,接着从一百九十六万拨到一百九十九万,要求学生读数。

师:现在计数器上是199万,再拨一个珠是多少?(二百万)对,满十进一。

师继续在计数器上拨珠,学生依次读出二百零一万二百零六万,并写出二百零六万,指导学生用画线的方法检查。

出示:十万十万地数,从九百六十万数到一千零二十万。

师生共同拨珠、读数、写数、校对。

四、 介绍数级

师:刚才我们把这些整万数分成了两个部分,后面是四个0,前面这些数表示什么?

生:多少个万。

师:这些数(指万级上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万。按照中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刚才将个级数与万级数分开实际上就是将整万数分级,所画的虚线叫做分级线。

师:万级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万)1 010 000中的101表示(101个万)

五、 教学整万数的读法

师:大数容易读错,用分级的方法把万级和个级分开,就不容易读错了。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把整万数先分级,再读一读、比一比。(学生正确读数)

师:既然让我们读一读,比一比,你在读的过程中比了什么?

生:先读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万。

师:(指85万)读万级中的数和我们以前读数的方法有什么联系?(一样)为什么还要加上万?

生:不加上万就变成85了。

师:对,那就变成哪一级的数了?(个级)万级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万,所以读的时候要加上一个万字。

六、 感受整万数的大小

师:生活中的大数有很多。(出示图片: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有座位60 000个)

学生读数。

师:60 000有多大呢?我们一个班有多少人?(46人)就算50人吧,你知道要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能坐满体育馆?(学生算出结果,都很惊讶)

出示:100 000张纸摞在一起有多高?

师:猜猜这一摞纸大约有多高?(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出示:(1)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有400 000平方米。

(2) 北京著名的园林颐和园面积约是2 900 000平方米。

学生读数,并通过交流感受数的实际大小。

出示课始两个数据,师:现在你会读了吗?(让开始不会读的学生读数)

七、 综合练习

师生合作,按要求拨珠、写数。(教师说要求,指名按要求拨珠,其他同学写数)

师:学习整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知识。

出示:(1) 大约在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就灭绝了,原因到现在还是个谜。(2) 全世界可确认的昆虫大约有七十万种。(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每年约有60 000个物种灭绝。(4) 大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300 000~700 000人因烟尘污染而提前死亡,25000000儿童患上慢性咽炎。

学生读数、写数,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八、 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整万数)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有兴趣的可以回去了解一下。

1.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要分级计数,西方国家是按什么习惯计数的呢?请课后通过走访或查阅资料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和同学交流。

2. 如果数目很大,计数单位不够了,怎么办?

反思

1.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理解计数单位与数位两个概念是不大容易的。计数就是数数,学生并不清楚。而要理解计数单位,就必须从计数谈起;要理解数位,计数单位又是基础。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考古人员在挖掘古墓时,发现一个密封的陶罐,打开后却是一些大小不等的圆石子。经研究发现,这些石子是用来计数的,石子表示的数代表了墓主生前拥有的财富。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石子计数这一数学史料是帮助学生了解计数单位的极好材料,教学时,可以按计数、计数单位、数位的顺序组织学生的认数活动。一个困惑了我很久的问题,竟这样意外地由一则考古新闻解决了。真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2.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认数时,已经初步认识了万,并能正确地读、写10 000。这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的基础,也是本节课的教学起点。教学时,通过对五位的整万数的读、写,使学生自然地产生要写几万,就先写几,再添四个0的感受。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将这种感受明晰起来,并引导学生通过类推,正确地读、写六位的整万数,逐渐将这种明晰的感受抽象为写整万数的方法。同时,运用这一方法正确地读、写七位、八位的整万数。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五、六位的整万数的写法,它是学生探索和理解整万数写数规则的基本材料。越在基础处,越要花时间。只有基础处想通了,想透了,后面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教学时,我设计了在计数器上拨数、写数、说理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理解并掌握整万数的写法。这样,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信度高,可迁移性强。

3. 在写数中感受,在读数中应用。对学生而言,读数的难度要比写数要大,因为读数首先要会将整万数进行分级,而分级是建立在对万级数意义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操作行为。所以学生写数时,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万级数的意义,这种感受是学生理解分级的基础。在了解分级知识之后,通过对整万数读法的学习,在读数的过程中不断地应用,进一步加深对万级数的理解。教学时,我力求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达到自觉迁移的目的。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的:

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具:三角形图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引导学生经历用3连加的过程。可组织学生进行数数的活动,边数小棒边填表。

二、试一试。

1、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独立摆三角形。

2、编口诀。

让学生在独立摆三角形的基础上,一边写算式一边编口诀。直接写算式、编口诀也是可以的。最后师生共同交流,整理3的乘法口诀。

3、记一记。

记忆口诀时,可以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布置作业:P16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三角形图

乘法算式三的乘法口诀

一、巩固练习。

1、第一题,找朋友。

2、第二题,找规律,填一填。

学生填完后,应交流一下,找到规律。

3、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故事情节,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布置作业:P173。

板书设计:

练习

2、(1)10,15,20,(),()

(2)9,12,15,(),()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出示了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他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二、课标要求

1、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并掌握高级体积单位与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体积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三、知识体系

1、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长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3、高级体积单位语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四、核心内容与价值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是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于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不同单位的题作,能更好的运用不同的体积单位去表示不同大小的物品的体积,能很好的区别于以前的面积和长度单位,能很好的运用进率计算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学情分析

1、从学生平时接触过得单位间的进率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脑中形成网络。在一个教学环节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2、在学生能很好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学习这一内容,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的方法独立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进行验证,,学生最终自己发现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本节内容学生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认知的障碍点是:不能区分开以前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在互化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互化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转化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小捧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板书:10+5=15 16-2=14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活动二:

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1-10=1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

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二)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三、活动三:整理归类.

(一)找规律

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教师小结

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四、活动四:结合实际巩固练习

(一)出示图片:说一说4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

(二)出示图片:说一说5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减法算式.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吗?我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在玩中也学到了

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案点评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搭积木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搭积木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采用多种表示数的方法(如:图形、小木棒等),让学生任意选择,以达到理解和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为目的,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学中以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结合学过的知识,学以至用,把数学知识中数学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以及发展数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四】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向学生介绍南京长江大桥,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是学习万以上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从例题看,例4提供和创设更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万的大小和万以内数的特征。例5先出示小木块的直观图片,请学生观察,说一说图上有多少个小木块,是怎么发现的。然后试着在计数器上画一画(拨一拨),再读一读、写一写、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最后填一填数的组成。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建立自信心,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数学来源于生活,就要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遇到很多有关大数的知识,虽然这些概念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模糊的、但都为他们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而从会场的人数到感知一千、一万粒黄豆,一千一万粒小正方体,最后延伸到楼房的高度、鹭江的宽度、大桥的长度以及山峰的高度。整节课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与“数”交朋友。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

2。 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3、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万”的认识与数感的培养及接近整千、整万的数的数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问

〈引导学生从身边情景,谈感受、估人数、提问题,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我今天来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师:那你们来估一估今天会场上的有多少位老师?

师:刚才大家估的数都比一千怎么样呢?

师: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一千大的数。

[评析: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学生学习的数学素材就在身边,教师巧妙的利用会场上听课教师的人数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猜”数的活动而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有效。]

二、合作探究,认识新知

(一) 估豆子活动,认识一万

1、 先估测后参与感知一千粒豆子所占的空间。

师:孩子们,在每个组的桌面上有这样的一袋的豆子,看这是一粒,(师拿出一小袋豆子)那么这有几粒?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师又拿出一袋稍大些的豆子)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这样的一袋豆子,你估一估这里有多少粒?

[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后估]

师:你们想知道这里有多少粒吗?告诉大家有一百粒。刚才谁猜对了?估得真准。(拿出一大袋豆子)现在谁来估一估这一大袋又会有多少粒豆子呢?(很多学生举手)

师:有没不同意见?(没人举手)看来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我们估得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来验证一下,请九个小组的小组长带上一百粒的豆子上台倒入杯中。看,我这里有一百粒的豆子,将它倒入杯中,现在杯中有多少?(小组长继续倒)大家一起数,二百、三百……一千。

师:杯子里现在有一千粒的豆子,我将它倒入袋子里,看来大家都估对了。孩子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数出一千粒豆子的,是一十一十地数还是怎么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

(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评析:千以内数的数值以及相邻数位间的进率是学生的旧知,也是学生拓展认识万以内数的认知基础,对于学生的认知背景教师不是采用简单的抽象提问导出,而是引导学生在经历参与估不同的豆子数以及数豆子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引出旧知,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有效的为下一个数学活动提供感知的基础。]

2、感知一万粒豆子

(1)结合包装的豆子,经历数数活动认识“一千一千”数的方法,感受用“一千一千”数大数的必要性。

师:我将这一千粒一袋的豆子放入这大罐子中,如果每组都放进来会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师穿梭于各组之中,小组长陆续将袋子放入罐子里。)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走了一圈,现在罐子里有多少粒豆子?

师:你们是怎么数的?

师:一千一千地数,大家都会数了吗?

师:看,这是什么?

师:我们一起来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

(电脑逐个出示数射线:

1000

0 一千二千 三千 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千一万

师:刚才我们一千一千地数,数出了几个一千? 10个一千是多少?

(板书: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评析:让学生在实际的数豆子活动中感受到对于比一千大的数还可以用一千、一千的数的方法进行数数,并通过数豆子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一万的大小,从而有利于学生已有对千以内数的拓展认识。]

(2)、进行一千到一万以及一万到一千的数数,感知“万”的数数活动。

a、“一千一千”的顺数与倒数

师:看来大家一千一千地顺数到一万一点困难都没有,那谁会从一万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吗?(生数)你们都想数一数吗?好,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数,从一千开始一千一千地数到一万,再从一万开始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

(活动后生互评)

b、穿插“一百一百”的数,重点解决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的难点问题。

师:看来一千一千地数是难不倒大家了,如果老师这有更大的数,但它不是整千数你还会一千一千地数吗?

师:一百一百地数你们会吗?我们试试,从一千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谁会?

师:他数对了吗?谁会从一千五百开始,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五百?

师:他数得怎么样?

师:我发现刚才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一起数起来,可见,这样的数数都难不倒大家,想不想来点挑战的?看,我带来了什么?

师:在计数器上有哪些我们以前认识的新朋友呢?

师:我要在计数器上拨珠了,仔细看,这是什么数?

师:你能从九千五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万吗?(师边演示生边数)

师:九千九百后会是多少呢?看,九千九百再加一个百就怎样?

师:这个一该向哪一位进?千位进一后又会有什么变化?

师:那这时该向哪一位进?

师:这个万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

(板书:万以内数)

【评析:从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乃至于整万的数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予以重点解决,是有效的而又必须的;利用计数器的辅助手段既有利于学生对于“万”这一新的数位的认识,而又在形象的从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乃至于整万的数数认知过程掌握了万以内相邻数位的进率。】

(3)结合具体事物让学生参与拿指定数量豆子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

师:孩子们,看来一百一百地数从九千数到一万这里还有一个连续进位的过程,你们都会吗?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还有一些大数它既不是整千数也不是几千几百的数你会认识它吗?我

们试试,在讲台上,我准备了10袋一千的豆子,10袋一百的豆子,10袋十粒的豆子和一些零散的豆子,我说一个数请一位同学来上台拿豆子,拿出多少呢?谁会?(板书:四千三百二十一)

师:下面的的同学当小裁判,对的用掌声给他鼓励,有问题的请举手,明白了吗?好,我们开始,(生拿出4个大袋,3个中袋,2个小袋和1粒豆子)你说说你是怎么拿的?

师:他拿对了吗?(对了)我这还有一个数,它可特别了,它会是谁呢?

(板书:九千九百九十九)

师:你会拿吗?你打算怎么拿?

师:她拿对了吗?

师:哦,你有什么好方法?

【评析:学生能否对于数进行正确的组成与分解,是数概念是否建立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采用问答式的抽象提问,而是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拿豆子活动中进行检验,既有利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无疑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4)引导进行感知抽象活动,结合数轴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自主表达整千数的大小关系

师:现在我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数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在这条数射线上看到一个数六千,你看到哪一个数?

师:它在六千的哪一边?

师:真好,你都能想到它们的大小关系了,你们还能看到什么数?

师:太好了,你能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关系。孩子们,接着我请你们闭上小眼睛,将这条数射线记在脑海中,睁开眼睛。你还能看见它吗?(电脑上的数射线消失)

师:现在你能想到什么数?

(生各抒己见)

【评析:数概念建立的另一个指标是能否理解掌握相应的数大小的关系与比较,教师设计让学生在数射线上认识万以内整千数,并让学生对整千数之间的方向、位置、大小及简单的关系进行表述认知,有助于学生从对万以内数的形象感知向抽象认识进行过渡。】

(二)、体验感知“一万”

(1)感知“一万”字

师:在我手上是一张的报纸,估估看,这样一面有多少个字

师:想知道吗?怎么办?

师:你想怎么分呢?

师:好,看我先把它对折,对折,再对折,现在,有谁知道有几个字?

师:想知道吗?看,这样的一面,我数了数大约是一千字,这样(二千)(师慢慢张开报纸)多少?

师:这样的一面报纸大约有八千个字。

(2)感知“一万”粒

师:这有一个大正方体,它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拼成?

师:有两个大正方体,会有几个小正方体拼成?

师:5个呢?(五千)一万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几个大正方体?

【评析:结合实际事物采用估测与比对的方法,既有利于丰富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感知,而又适时渗透合理估算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联系实际,发展数感

(1)展示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图片,感知大数,培养数感。

师:孩子们,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电脑出示东方明珠)这是哪儿?去过吗?

师:它有多高?

师:是吗?(电脑出示)四百六十八米,他的知识面挺丰富的.。四百六十八米有多高呢?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大约20米)也就是大约23幢教学楼那么高。(生“哇”声一片)

师:这没什么,还没有一千米呢,我带你们去看一座桥(电脑出示南浦大桥)这是哪里?

师:太著名了,它有多长?你总算举手,你说说

师:你去过吗?有什么感受?

师:他用了两个很字来形容,如果我把南浦大桥立起来有多高?

师:有这么高的地方吗?

师:(电脑出示)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师:刚才那个同学说有多长?看(电脑出示)八千八百四十四米有多高?

师:你说得太好了,就这样大家想象一下有多高。

[评析: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对想象活动,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感]

(2)回归课堂升华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上完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最后,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今天的会场大约有多少人?

师:今天这个会场坐满了,大约可以坐六千人,现在你们有所了解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万以内的数。

(板书:认识)

四、深化拓展

数字游戏(作业)

以一万元人民币的不同拿法,让学生感知万以内数的大小,深化理解万以内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五】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8~49页整理与练习练习与应用第8~12题,探索与实践第13~14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能应用因数、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或探索数的一些简单规律或特点。

2.使学生整理并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在思考、解决问题中有条理地思考,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实践过程中,感受获得方法、发现规律的喜悦,体会数学的奇妙,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培养回顾反思、客观评价的意识、习惯和品质。

教学重点: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理解简单规律。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引入

1.复习旧知。

让学生计算练习与应用第8题,直接写出得数。 口答得数,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2.回顾内容。

引导:我们上节课整理与练习了因数和倍数,重点练习与应用了哪些内容?

你能找出12和8这两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吗?(板书:1 2 8)自己找一找,把因数和倍数写下来。

交流:12的因数和倍数各有哪些?8呢?(因数和倍数分别对应板书) 提问:比较两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怎样的数?比较倍数呢?

3.引入复习。

提问:那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引入:今天的数学课,我们继续整理与练习因数和倍数,在上节课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整理与练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公倍数,特别要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时还要通过探索与实践,发现一些关于数的特征的简单规律。

二、练习与应用

1.整理方法。

引导:我们已经从上面的练习中了解了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意义,能不能自己举出两个数的例子,找出公因数和公倍数?每个同学独立完成。

指名交流自己的例子,教师选择两个例子板书过程。 让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例子,说出公因数和公倍数。

提问:黑板上的例子里,最大公因数是几,最小公倍数是几?怎样找出来的?

那现在说一说,求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各是怎样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

2.做练习与应用第9题。

(1)要求学生完成前四组题,先求最大公因数,再求最小公倍数。

(2)交流:这四组数各是怎样找最小公倍数的,结果各是几?说一说你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过程和结果)

3.做练习与应用第10题。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每次分别按3格和4格走,找出两种棋都走到的格子涂上颜色。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这些格子,涂上颜色。

三、探索与实践

1.做探索与实践第13题。

2.做探索与实践第14题。

四、评价总结

1.评价反思。

让学生对照评价内容,反思自己三个方面的学习表现,在☆上涂色表示。 交流评价结果,肯定全班的学习表现,提出以后的学习希望和要求。

2.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练习,你对这部分内容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体会?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应用第9题后四组题,第11、12题。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分数及面积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知识,培养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梳理知识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合理的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1、复习”面积“和”认识分数“两个单元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看图想象提问题,能交流、合作、梳理、概括地学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彩笔、智慧星(奖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复习

师: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妈妈给她买了一个大蛋糕,笑笑请好朋友来吃蛋糕。他们又唱歌又跳舞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播放课件一)好一个又香又甜的蛋糕呀!

猜一猜笑笑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块?这分吃蛋糕的情境使你们想到了曾经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知识。

(评析创设”笑笑过生日“的情境,引出复习内容(分数的认识),启发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二、分数知识,探求问题

1.小组交流(教材第67页1题、2题)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闯关

看谁硕果累累,每闯一关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第一关:独立完成教材67页第3题,互相讲解、互相检查、互相。

第二关:完成教材67-68页第4题、第6题,讲解计算方法,自我。

(2)问题接龙

①创设情境。

(继续播放课件1)笑笑把蛋糕平均分成8块,自己吃了一块,冰冰吃了3块,永全吃了2块。

②小组内自编问题。要求根据情境编出有关分数的问题。

③由小组轮流报题,全班抢答,答对一题可获得一颗智慧星。

(3)清查获奖个数,同桌互说收获与不足。

三、面积知识,实际应用

1.继续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今天笑笑过生日,俊伟怎么没来?他在忙什么呢?我们到他家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二:俊伟铺地砖。)原来他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真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看到俊伟铺地砖的情境,猜一猜他可能用到哪一方面的知识?

2.知识,加深理解(教材68页第5题)

(1)小组合作出有关面积的知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3.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1)粗心的俊伟

俊伟收集了一些面积数据,可是忘了写单位。

①请你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②与同桌交流,。

(2)洒水车(教材68页第7题)

今天天气比较热,看,开过来一辆洒水车,路面变得湿润了。(播放课件)这里面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

(3)帮助俊伟解决问题

①播放俊伟铺地砖,猜测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A.俊伟房间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B.需要铺多少块边长为20厘米的地砖?

C.如果一块地砖3元钱,需要多少钱?

②挑战问题,巧妙解答。

(4)发散思维、摆火柴棍(教材68页第9题)

四、回顾自查,自我

师:这节课复习了有关分数和面积的知识,复习应用中,你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情况如何?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搭一搭,同学们不仅能搭出许多种图形,还能用语言进行表述。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用学具搭搭,好吗?

(二)完成练习三(1题~4题)

先让学生搭出书上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注意引导观察,第一个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先想一想,然后独立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再交流讨论。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

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教师先示范怎样在方格纸上画图?再出示第4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全部画完后搭一搭进行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l,从而加深对分数的知识.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复习旧知.

(1)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投影)

问: 是几个 ? 是几个 ? 是几个 ?

(2)填空

是4个 是 是个 是个 .

(3)口算并说明计算理由.

30+280 56+6 139+20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新授.

这样的分数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2.教学例1.【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例1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 ,做小旗用去 ,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应该怎样想呢?(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1)

是2个 , 是1个 ,2个 加上1个 是3个 ,就是 .因此

(板书: )

(3)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

3.教学例2.【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2)

提问:怎样列式?

(板书: )

思考: 得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教师出示图片,板书

(3)再让学生说 的思考过程.

4.练习.

(1)口答:

(2)计算并说思考过程.

提问:1用分数怎样表示?(可表示为 、 、 、 )

小结: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任意分数.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十九】

认识直角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

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

(1) 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 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直角

(七)课后作业: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八)后记及反馈: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二十】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7页~3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运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设问,质疑法则

师出示式题:90010+204,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

师:计算时为什么不先算加?

生:在这道算式中,我们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

师: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

生:加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

师:看来法则的成立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算式中有了小括号,该怎样计算呢?

生:要先做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再做小括号外面的运算。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生:改变了运算顺序。

(二)探究,掌握法则

1.初步练习,掌握方法

师:怎样加小括号才能先算加?(师生讨论,形成算式:900(10+20)4)。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练,汇报交流。

师: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生:不是的,比如小括号加在90010上,运算顺序就没有改变。

师:这时的小括号常常被我们称为无效括号。那么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讨论交流,汇报,形成两道算式:(90010+20)4,900(10+204)。

师:这两道算式括号里都有两步运算,该怎样计算呢?

生:括号里也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师:能试着做一做吗?

生独立练习后反馈,师及时评价矫正。

2.对比辨析,加深理解

师:观察我们做过的这三道算式,其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小括号,为什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小括号的位置不同,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结果也就可能不一样。

师:那我们在做计算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生1:计算的时候不仅要看清数和运算符号,还要看清小括号的位置。

生2:先确定运算/顷序,再进行计算。计算时还要细心,不要算错了。

师:你们觉得在做混合运算时,什么是关键?

生:理清运算顺序是关键。

(三)变式,熟练法则

师:现在我们就来抓住关键练习,敢不敢接受挑战?

出示题1.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运算顺序。

(1)(60010+120)5

a.除乘加

b.除加乘

c.加除乘

(2)136+253010

a.乘除加

b.除乘加

c.乘加除

师:友情提醒,先思考,再慎重选择。

出示题2:根据算式写出合适的运算顺序。

(1)(75+49)(75-44)

(2)658-(174+89)

师:运算顺序掌握了,计算就成功了一半。下面的式题,你能正确合理地计算吗?

出示题3:26+(1460-30) 26+14(60-30) (26+14)(60-30)

出示题4:你能根据提示选择正确的算式吗?

a.(300-120+25)4

b.300-(120+25)4

c.300-(120+254)

师依次出示如下的(1)、(2)、(3)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算式。

(1)按照先乘,再加,最后减的运算顺序运算的算式是( )。

(2)根据框图中的提示选择合适的算式是( )。

(3)求300减120,再加上25,和是多少的算式是( )。

(学生在做到第(3)题时,由于思维定式,大多数人都选择了a。)

师故意问几个没选a的同学:就剩(3)了,你们为什么不选?

生1:a式最后求的是积,不是和。

其他学生大呼: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

师:同学们,学习可来不得半点马虎啊!

(四)冲突,再思法则

出示: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54人参赛,四年级参赛的比三年级多7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不解答)

生练后呈现几种算式:①54+7+54 ②542+7 ③54+(54+7)

继续出示: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人数的2倍,五年级有多少人参赛?

师:五年级的参赛人数与什么条件有关?

生:三、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

师:我们刚才已经列出了求三、四年级总人数的算式,你能在这个算式上改一改,把它变成求五年级参赛人数的算式吗?

生练习并汇报,在修改③式时教师故意将算式变成(54+(54+7))2

生1: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

生2:里面有括号,外面又有括号,看不清,容易出错!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1:可以加中括号。

生2:还有大括号。

师:看来光有小括号还不能解决所有的运算问题,那么其他的括号是什么样的,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了这些括号又该怎样计算呢?我们今后还会再讨论。

(五)反思,超越法则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学得很轻松,收获也不少。不过小括号的产生和使用过程可不那么轻松,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出示书后关于小括号使用和变迁的数学文化史知识。)

师:同学们,小括号的使用在运算史上可谓是一个突破,因为它改变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使运算法则更加完善和人性化。但是,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敢于质疑、勇于思考才能让我们的知识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

[反思]

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知识难度不大,加之学生已有经验丰富,完全能够实现自我迁移和类推。然而,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数学情趣的激发,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熏陶都应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去。带着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确立了以法则探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原本平淡的一节课变得丰满,富有情趣和哲理。

一、用质疑来引入,激发学生对法则探寻的激情

现代社会中的人要生存,必须具有规则意识,然而一味地循规蹈矩,又会被规则约束,缺少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规则,理性地认识规则。先乘除、后加减是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正是小括号的使用突破了这种局限,使法则更加完善。在这里,老师巧妙设疑: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疑问激发了学生对法则的反思,引发了进一步探寻法则的欲望。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同时,不但加深了对小括号作用的理解,也对如何对待规则这样一个较为抽象的话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括号里有两步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时,教者也没有直接出示式题,而是再次设疑: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给算式加上小括号,然后再研究加上小括号后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在设疑释疑再疑再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新知的学习也更加主动有效。

二、用对比来深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理解运算顺序在计算中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让学生观察、思考、领悟。即这三道算式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括号,怎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正确、合理地计算这些混合运算题,首先得看清题意,理清运算顺序,然后再去计算的重要性。抓住核心对比,使得思考更加深入,思维也更加有序。

三、用错误来诱导,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毋庸置疑,学生的科学态度需要培养,然而如何培养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有意犯错,故意诱错的策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质疑、勇于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回想起学生认真地叫道: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大声地喊道: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厂我的心情就万分激动,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感受到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

四、用文化来引导,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文化是一种引领,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更是一种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学生了解文化,感受历史,从而产生崇敬、立志追求,树立信心、立志创新,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的目标吗?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了解是谁最先使用小括号的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对数学文化史的了解,知道小括号的由来和发展,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和每一步坚实的前行过程。同时我还用一句话: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2.熟记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出下面各数

3612 2361 1236 6123

问:上面每个数中的3各表示多少?6在每个数中各表示多少?1呢?2呢?

2.(演示课件计数单位)回答下面各题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学习新知

1.谈话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如: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板书亿以内教的读法)

2.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1)出示算盘,让学生在千位上拨上一个珠,问:这表示多少?(一千)然后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一边数一边拨珠.问:你发现了什么?(10个一千是一万,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再一万一万地数,边数边拨珠并把发现的问题讲给大家听.(依次十万十万地数)

(2)师问:照这样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又是多少呢?

(3)通过刚才的数数你们知道了什么?

(4)(继续演示课件计数单位)练习填空:

10个一千是( )10个一万是( )10个百万是( )10个千万是( )

3.师: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个、十、百、千一样它们都是计数单位.(边说边板书)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中,你们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继续演示课件计数单位)

4.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教师说明:

(1)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教师对着计数单位,在上边板书数位,(师边讲解边整理出数位顺序表)

(2)同一个数放在不同数位上,它的计数单位是不同的.如数字3,写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写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写在万位上呢?写在千万位上呢?写在亿位上呢?

(3)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 ;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师进一步整理数位顺序表)(说明:还有比亿更大的数,今后我们再写)

5.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1)教学万级数的读法

①在算盘上拨出二十八,问:这个数在个级,表示多少?(二十八)

②将二十八移到万级,问:这个数在万级,表示多少?(二十八万)

③在算盘上拨出三千零七十万,让学生试读.

④读出下面各数(出示投影)

470000 3080000 40500000

470000 读作:四十七万

40500000 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 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⑤小组讨论:说一说万级的数的读法和个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万级数先按个级数的读法来读;

不同点:万级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⑥练习:读出下面各题:34和340000 348和3480000 3004和30040000(强调:每级中间连续有2个0只读1个.)

(2)教学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出示课件亿以内数的读法).

①先在数位顺序表上出示20000,让学生读出来.再将个级写成4600,请学生完整试读24600.

②先出示6400000,让学生读出来,再试读6407000,问:这个数中的4个0都在什么位置?怎么读的?(数中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

③让学生读出30040,再试读10030040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问:10030040共有5个0,前4个0共读出几个?(师指出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④练习:读出下面各数.

569200 40080500 28000075

569200 读作:五十六万九千二百

40080500 读作:四千零八万零五百(师问:40080500所读的零是指哪几个0?)

28000075 读作:二千八百万零七十五(师问:为什么4个0只读1个?)

⑤总结含有两级数的读法:略.看书P3并体会一亿有多大.

三、课堂练习

1.读出下面每组数:

25和25┆0000 250和┆2500000 20xx┆和20005┆0000 20xx和20xx┆0000

2.先说出下面每一个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再读出来.

3┆2680 164┆5800 520┆5000 47┆0050 307┆0800

3060┆0900 10┆4070 120┆0605 1┆0000┆0000

3.教师说明:改革20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读出下面各题中的数:(投影)

(1)1993年,我国天然石油开采8130000吨,1997年增加到12840000吨.

(2)1994年,我国煤炭开采12350000吨,到1996年,煤炭开采21500000吨.

(3)1993年,我国市内电脑交换机有10360000门.

(4)1994年,我国生产照像机42900000架.

四、师生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五、布置作业

(略)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二十二】

教学内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够应用这一规律计算小数乘除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数点搬家”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三张卡片(出示三张写有100的卡片),你能在适当位置添上小数点,使这个数最大吗?(100.)最小呢?(1.00)还可以是多少?(10.0)小数点位置不一样,它们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了。是呀,小数点真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有关小数点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点搬家)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答)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山羊快餐厅。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出示三张情境图:同学们,请看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讲述,老师随机板书:4.00元、0.40元、0.04元。

2、提问 (1)这些小数的实际价格是多少?生说,师板书。(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4.00、0.40、0.04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吧。

3、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师适时板书:

小数点 大小变化

向左移动一位 缩小10倍(缩小到原来的 )

向左移动二位 缩小100倍(缩小到原来的 )

向左移动三位 缩小1000倍(缩小到原来的 )

……

4、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家,请想一想: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后完成课本40页“试一试”。

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从而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的教学教案【篇二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体会收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出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

2、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积累初步的收集、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在交流中体会画“√”作记录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具学具:

硬币、题纸、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春天,是外出的好季节,你们喜欢春游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春游。看我们班女同学准备了什么好吃的?

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来每种食物各有多少吗?

其实你就是要把他们分类。那我们一看结果,数一数他们的数量。

我们还可以把结果填在统计表里,大家一起来说。

:上学期我们就是用这种先分类后数的方法来进行统计的。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新知识。(板书:统计)

1、探索统计策略

(1)男同学也带来了他们喜欢的水果,看,他们带来了什么,每种水果各有多少个呢?

他们也向我进行了汇报,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比比谁最聪明,能一边听,一边数出来。(第一次放录音)

你们数清楚了吗?老师也没有数清楚,你们能想想办法吗?怎样就能记下来。可以4人小组商量一下。

(2)好,下面就用你想好的方法来记一记,可以记在这张纸上。(第二次放录音)

谁记下来了?他们各有多少个?说说你的方法。(学生汇报)

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那你喜欢哪种呢?

(3)看来大家都选到了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接下来就用这种方法再记录一次,比一比谁的结果最正确。(第三次放录音)

学生汇报。

看来孩子们感觉到了,记录的时候符号越简单就越方便、清楚。

刚才,我们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

2、呈现统计数据

下面我们把这些数据在表格里。

3、分析统计结果

我们来分析一下统计结果,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丰富练习,巩固新知

1、巩固新方法

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老师统计出了各种食物的数量,带上这些好吃的,我们出发吧!

一路上,我们将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交通标志,你们认识吗?

那我们就来统计一下遇到的路标吧!这次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完成,老师读,大家记,记在题纸上的第一个表里。

学生汇报。

2、直接应用,解决身边的问题

坐着汽车一路颠簸,我们终于来到游乐园了,你看到了哪些好玩的?

可老师不知道你们喜欢什么项目,怎么买票呀?

那我们就现场统计。

听好要求:

(1)每人只能报一项自己最想玩的项目。

(2)别人说的时候,你要认真地记在题纸的上。

(3)自己报的时候,也不要忘了记下来。

开火车,轮流报。

把结果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刚才,我们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自己遇到的问题。

3、动手操作,亲自体验

下面我们放松一下,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那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

(1)介绍游戏方法

(2)介绍游戏规则

谁来汇报你记录的结果?

观察每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统计的次数足够多的话,可以看出正、反面出现的次数差不多,也就是说正、反面出现的概率相等。

4、拓展练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时间不早了,该返程了!有交警叔叔正在路上统计过往汽车的数量,我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帮帮他们,好吗?

先看看有几种车?

那你可得看清楚了,这次没有人来帮你报。

这个路口1分钟内通过的汽车,我们一起来记录。

看了这个表,你想说什么?

交警叔叔谢谢你们的帮忙,一天的旅途该结束了,你们玩得开心吗?

四、全课

我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又在玩中运用了知识,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

编辑精选: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范文简短 (6篇)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初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并会检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一)口算下面各题.

30+=50 2=10

(二)列式.

1.一支钢笔 元,2支钢笔多少元?

2. 与4的和.

二、新授教学

(一)方程的意义

1.介绍天平

这是一架天平、可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当天平的指针指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

2.引出方程

(1)出示图片:天平1

教师提问:这个天平平衡吗?说明了什么?谁会用等式表示?

(2)出示图片:天平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20+?=100

教师说明:这个未知数?,如果用 来表示就可以写成20+ =100.

(3)出示图片:篮球

教师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样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

教师板书:

3.方程的意义.

教师提问:观察上面三个等式回答问题.这三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相等的式子.

不同点:第一个等式不含有未知数,第二个和第三个等式含有未知数.

教师板书:象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教师强调:含有未知数、等式

4.思考:方程和等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1)出示图片:等式与方程

(2)小结: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二)教学例1

1.方程的解

教师提问:在 中, 等于多少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在 中, 等于多少时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相等?

教师说明: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如: 是方程 的解

是方程 的解

2.解方程

教师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教学例1

例1.解方程 -8=16

(1)教师提问:解方程先写什么?根据什么计算?

(2)教师板书: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3)怎样检查解方程是否正确?

检验:把 代入原方程,

左边 ,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4.讨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含有未知数的叫做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的解的叫解方程.

4.下面的式了中是等式的有;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熟练的将分数和小数互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复习准备

通过两个题的复习,为这节课的学习做铺垫,这节课会用到这些解题的方法。

1.读出下面各小数,并说出它们的意义。

0.3,0.25,0.14,1.34,4.06,0.08,1.042,0.315。

2.求下面各题的商。(小数、分数。)

3÷4 15÷45 1÷8

5÷10 9÷10 6÷15

[过渡]:你们见过羚羊和鸵鸟吗?这两种动物跑的都很快,羚羊每分钟跑0.9千米,鸵鸟每分钟跑千米,你知道羚羊和鸵鸟赛跑谁能赢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和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通过两种动物的赛跑比赛,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发现小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

师:想一想,我们该怎么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呢?动手做一做看你能算出来吗?

先让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巡视,看学生的计算情况,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然后找学生回答自己的作法。

生1: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9写成分数,0.9=,这时只要比较和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即可。

师:对,这位同学很聪明,他依据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那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生:在比较和的大小时,需要先把这两个数通分,它们的公分母是10,所以,>,由此可得0.9>,所以羚羊比鸵鸟跑的快。

师:这种方法很好,是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然后再比较分数的大小。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一齐: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师:对,谁是用这种方法做的,来说一说。

生:把化成小数是:=4÷5=0.8,0.8

师:通过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时,既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也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

[议一议]: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怎么把小数化成分数?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几个例题,通过例题我们来总结规律。(教师演示课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swf”)

三、课堂练习

通过练习熟练这节课所学知识。

课本P86“试一试”: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0.4 1.5 0.12 2.8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五、课后作业

课本P86“练一练”1、2、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分数、小数互化

1.复习

2.1分钟赛跑

3.例题

4.课堂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三】

教学内容:

书第54——55页,有趣的测量及试一试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不规则石头、长方体或正方体透明容器、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东西,你能帮我测量出它的体积吗?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不规则石快。

师:这个石块是什么形状的?(不规则)

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你有什么困难?

二、教学新知

1.测量石块的体积

(1)小组讨论方案

师:我们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可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2)小组制定方案

(3)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师: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师: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1.实际应用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上升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反馈,订正。

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土豆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作业设计:

1.书第55页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2.学生再找一些实物,测量出体积。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方案一:

方案二: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在第二单元探索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和计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积的能力。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案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案,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五】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2、组织讨论,深化思维。

3、加强练习,发展思维。

预习作业:

1.概念

(1)钟表的指针在不停的转动,从3时到5时指针转动了多少度?请画图表示

(2)像这样,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 旋转 ,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

称为旋转中心; 称为旋转角

(3)如何找到旋转角?

2.性质

你能根据图形总结出旋转的性质吗?

3.画图研究

将三角形ABC完成以下旋转画图

(1)以B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顺时针旋转60°

(2)以AC中点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旋转180°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三、课内练习

四、课后作业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

先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让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

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板书设计:

旋 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精选教案]租船教学反思教案最新模板


小学数学整体而言是最简单的,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就不一定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老师,为了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数学,每一个老师都不能少了教案这个东西!那么,你有没有收集优秀的小学数学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选教案]租船教学反思教案最新模板”,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租船教学反思教案【篇一】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分草莓》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原课本教材是以《租船》为例来解决剩余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在注意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及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受教材的限制,取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生喜欢、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感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在应用中巩固,在活动中深化,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的设计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它在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至少”和“最多”这两个问题,在计算出余数后,还要进一步思考,要求更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条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但是在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时,学生不知道什么情况下商要加1,什么情况下不加1。这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的,可能是因为二年级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的原因吧,所以有些困难。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积累,慢慢学习。

租船教学反思教案【篇二】

租船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目的是通过不同的租船方法,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在多种方案中通过比较、对比,得出最佳方案。

本节课主要采用课前研讨,课上交流的教学方式:课前提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进行预习。

出示预习提纲:

认真阅读课本第10页例5:一共有32人。大船限乘6人,租金30元;小船限乘4人,租金24元。

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主题图,题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你能想出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方案中哪种是最佳方案?

3、想一想:通过方案的设计和选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经过知识的探究,孩子们已经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认识。

课上交流:

每个孩子都把自己的方法和组内同学们进行交流。有的孩子全租小船;有的孩子全租大船;有的孩子大船小船合租。通过交流、比较,得出最佳方案。老师根据孩子们的汇报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

1、根据船的租金及限承人数,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更便宜。

2、再假设所有人都乘坐租金便宜的船。

如果正好坐满,无空座,那么这种租法最省钱;

如果没坐满,就再调整,调整时要做到尽量让船坐满。

本节课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多样化的策略和优化思想。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20篇)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页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正方体,认识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 能够动手制作正方体的模型。

3. 培养探究能力、归纳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生活中的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小正方体若干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一)复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基本特点

1. 分类:媒体演示

2. 初步认识:顶点、棱、面

生操作:顶点,手指点一点

棱,手指画一画

面,手掌摸一摸

(二)比较中引入

1. 辨析: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异同点

出示表格,填一填

2. 小结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样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二、探究正方体的面和棱的特点

1. 导入: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各自的特点,填表。

2. 探究

师:我们下面来重点研究正方体的顶点、棱和面的特点。

(1)猜想:搭一个正方体需要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2)思考:同桌互相说说准备怎样搭?

(3)验证:动手操作

(4)交流

口答要求

①我选用了()根小棒,()个小球来搭。

②这些小棒是()。

③我先搭(),再搭()。

(5)媒体演示:搭正方体的过程。

(6)小结并板书:我们可以用8个小球,12条一样长短的小棒搭一个正方体。

想一想:8个小球就相当于这个正方体的什么?小棒相当于正方体的什么呢?

3. 提高

(1)出示:要搭成正方体,还缺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出示完整的模型和残缺的.模型比一比)

(2)出示:1个小正方体

①猜想:至少用这样的几块小正方体可以搭成一个大正方体?

②小组合作搭一搭。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正方体吗?为什么?

③交流:用()块小正方体搭成了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3)描一描:把正方体的每个面在白纸上描一描,看看是什么图形?有什么关系?

三、练习提高

1. 填空

(1)正方体有()个面,每一个面都是()。每个面都有()个直角。

(2)用小棒和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一共需要()根同样长的小棒,()个小球。

2. 下面哪些图形是正方体?

说说:为什么(2)、(3)号图都不是正方体?

3. 下图中,要想搭一个正方体还需要多少个小球?多少根小棒?

师:试一试把这两个正方体补画完整。

4. 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进一步利用平移、旋转的知识把七巧板各图形拼成鱼图。

教学过程:

一、 独学:请观察下图,同位说一说第2个三角形是由第1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再说一说第1个三角形是由第2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二、对学、群学

1. 七巧板经过平移或旋转后得到了鱼图,请在鱼图中画出相应的每块板的轮廓线,标出序号同时说明每块板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

2.我有多种方法得到的

三、群学:(巩固提升)左图是被打乱的4张图片,怎样才能还原成右图?

四、检测:P88第1、3题。 文章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7页~3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运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设问,质疑法则

师出示式题:90010+204,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

师:计算时为什么不先算加?

生:在这道算式中,我们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

师: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

生:加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

师:看来法则的成立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算式中有了小括号,该怎样计算呢?

生:要先做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再做小括号外面的运算。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生:改变了运算顺序。

(二)探究,掌握法则

1.初步练习,掌握方法

师:怎样加小括号才能先算加?(师生讨论,形成算式:900(10+20)4)。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练,汇报交流。

师: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生:不是的,比如小括号加在90010上,运算顺序就没有改变。

师:这时的小括号常常被我们称为无效括号。那么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讨论交流,汇报,形成两道算式:(90010+20)4,900(10+204)。

师:这两道算式括号里都有两步运算,该怎样计算呢?

生:括号里也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师:能试着做一做吗?

生独立练习后反馈,师及时评价矫正。

2.对比辨析,加深理解

师:观察我们做过的这三道算式,其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小括号,为什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小括号的位置不同,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结果也就可能不一样。

师:那我们在做计算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生1:计算的时候不仅要看清数和运算符号,还要看清小括号的位置。

生2:先确定运算/顷序,再进行计算。计算时还要细心,不要算错了。

师:你们觉得在做混合运算时,什么是关键?

生:理清运算顺序是关键。

(三)变式,熟练法则

师:现在我们就来抓住关键练习,敢不敢接受挑战?

出示题1.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运算顺序。

(1)(60010+120)5

a.除乘加

b.除加乘

c.加除乘

(2)136+253010

a.乘除加

b.除乘加

c.乘加除

师:友情提醒,先思考,再慎重选择。

出示题2:根据算式写出合适的运算顺序。

(1)(75+49)(75-44)

(2)658-(174+89)

师:运算顺序掌握了,计算就成功了一半。下面的式题,你能正确合理地计算吗?

出示题3:26+(1460-30) 26+14(60-30) (26+14)(60-30)

出示题4:你能根据提示选择正确的算式吗?

a.(300-120+25)4

b.300-(120+25)4

c.300-(120+254)

师依次出示如下的(1)、(2)、(3)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算式。

(1)按照先乘,再加,最后减的运算顺序运算的算式是( )。

(2)根据框图中的提示选择合适的算式是( )。

(3)求300减120,再加上25,和是多少的算式是( )。

(学生在做到第(3)题时,由于思维定式,大多数人都选择了a。)

师故意问几个没选a的同学:就剩(3)了,你们为什么不选?

生1:a式最后求的是积,不是和。

其他学生大呼: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

师:同学们,学习可来不得半点马虎啊!

(四)冲突,再思法则

出示: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54人参赛,四年级参赛的比三年级多7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不解答)

生练后呈现几种算式:①54+7+54 ②542+7 ③54+(54+7)

继续出示: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人数的2倍,五年级有多少人参赛?

师:五年级的参赛人数与什么条件有关?

生:三、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

师:我们刚才已经列出了求三、四年级总人数的算式,你能在这个算式上改一改,把它变成求五年级参赛人数的算式吗?

生练习并汇报,在修改③式时教师故意将算式变成(54+(54+7))2

生1: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

生2:里面有括号,外面又有括号,看不清,容易出错!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1:可以加中括号。

生2:还有大括号。

师:看来光有小括号还不能解决所有的运算问题,那么其他的括号是什么样的,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了这些括号又该怎样计算呢?我们今后还会再讨论。

(五)反思,超越法则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学得很轻松,收获也不少。不过小括号的产生和使用过程可不那么轻松,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出示书后关于小括号使用和变迁的数学文化史知识。)

师:同学们,小括号的使用在运算史上可谓是一个突破,因为它改变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使运算法则更加完善和人性化。但是,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敢于质疑、勇于思考才能让我们的知识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

[反思]

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知识难度不大,加之学生已有经验丰富,完全能够实现自我迁移和类推。然而,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数学情趣的激发,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熏陶都应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去。带着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确立了以法则探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原本平淡的一节课变得丰满,富有情趣和哲理。

一、用质疑来引入,激发学生对法则探寻的激情

现代社会中的人要生存,必须具有规则意识,然而一味地循规蹈矩,又会被规则约束,缺少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规则,理性地认识规则。先乘除、后加减是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正是小括号的使用突破了这种局限,使法则更加完善。在这里,老师巧妙设疑: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疑问激发了学生对法则的反思,引发了进一步探寻法则的欲望。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同时,不但加深了对小括号作用的理解,也对如何对待规则这样一个较为抽象的话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括号里有两步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时,教者也没有直接出示式题,而是再次设疑: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给算式加上小括号,然后再研究加上小括号后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在设疑释疑再疑再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新知的学习也更加主动有效。

二、用对比来深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理解运算顺序在计算中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让学生观察、思考、领悟。即这三道算式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括号,怎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正确、合理地计算这些混合运算题,首先得看清题意,理清运算顺序,然后再去计算的重要性。抓住核心对比,使得思考更加深入,思维也更加有序。

三、用错误来诱导,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毋庸置疑,学生的科学态度需要培养,然而如何培养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有意犯错,故意诱错的策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质疑、勇于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回想起学生认真地叫道: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大声地喊道: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厂我的心情就万分激动,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感受到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

四、用文化来引导,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文化是一种引领,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更是一种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学生了解文化,感受历史,从而产生崇敬、立志追求,树立信心、立志创新,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的目标吗?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了解是谁最先使用小括号的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对数学文化史的了解,知道小括号的由来和发展,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和每一步坚实的前行过程。同时我还用一句话: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认识10。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直尺、学具图片、挂图、数字卡片、小贝壳图片等。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 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贴图片0 )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贴图片1 )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贴图片9 )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0至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是两位数,当然比9大。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教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引出新课题。这里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

(二) 探究学习

板书:10的认识

齐读“10”。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 联系实际,举与10有关的例子。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与10有关的物体,你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2)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站成一排(8人),问共有几个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10个脚指头、10个同学组成一组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使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小学数学教案《认识10》。

2. 10的位置与大小。

(1)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老师这里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谁知道空格里应该填几?

投影仪出示:

全班齐读0——10,再齐读10——0。

(2) 比大小。

10和9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10 9 反过来 < 10

设计意图:

利用直尺教学10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再次认识到数字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比较10的大小时,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 10的写法。

我们学习了10的这么多知识,那我们该怎样去写10呢?

在田字格里练习写10。你是怎样写10的?

生答:左边是1,右边是0,要占用两格。

(由于学生已学过1和0的写法,所以书写时并不困难。)

(4) 10的分与合

(1)情境引入

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

(2)五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请你拿出10个苹果学具图片,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其中一人做好记录,说出不同的分法。(学生活动,老师展示苹果树图)

(3)汇报结果(学生把苹果挂到苹果树上的合适位置)。

(4)学生观察,巩固新知。

刚才大家通过分苹果,知道了10的组成,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可以减少哪些记忆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最后得出结论,只需记住5个即可。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用最快的方法记忆10的组成。

(5)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从创设情境入手,以小组合作展开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10的分与合。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课堂作业

1.看挂图填数。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情景。

2.猜数游戏。

正确猜出小贝壳下面的数字,奖励小贝壳。

(四)课堂小结:

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然后提问:

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认识10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

2、通过引导,让学生自行探索,得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直接揭题: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都在上有关小数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知识,出示课题:

2、 情境设置:同学们,我们经常要去超市购物吧,当你选好东西到付款机处付好款后,付款员阿姨还回给你一张小票(实物出示),这是许老师去超市购物得到的一张小票,你从上面可以看懂哪些信息?

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商场

品名 单价 数量 金额

保鲜膜 5.38 1 5.38

立白洗洁精 4.79 1 4.79

农夫果园饮料 3.30 1 3.30

三笑牙刷 1.41 1 1.41

①学生畅所欲言

②师:那你根据我们今天上的内容“”,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列出哪些算式?

生答师板书:5.38+4.79 3.30-1.41

5.38+3.30 4.79-3.30

4.79+1.41+5.38 5.38-4.79

……

二、进入新课

1、尝试解决:我们说出了这么多算式,现在请你选择其中几道试着列竖式做一做,有问题可以同桌讨论。

2、你做了哪几道?你是怎么做的?能告诉大家吗?(生上台实物展示)

①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列?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这样列是对的?

(可从元、角、分方面来说,也可从数位方面来说)

②还有谁做了其他不同的题目,上来展示,并介绍你自己的做法。

3、深入

师:大家仔细看,这4个小数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那你能不能举几个其他位数的小数相加减呢?(注意;整数部分不要超过3位,小数部分不要超过4位)

4、小组活动:请你任意写两道小数加减法的算式,整数部分、小数部分位数都可以不一样,然后同桌交换做,做后再让出题的同学批,看哪组合作得又快又好。

5、 反馈:实物展示,并让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①突出验算方法: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自己做对了呀?

②突破难点:我这里有这样两道题目:10-0.48 9.46+10.34

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你有什么建议吗?

6、 :那我们上到这儿谁能比较完整地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呢?(后实物投影展示“法则”)

三、巩固练习:

1、 专项练习。夺

8.35+4.65= 21.37-8.37=

16.74+5.238= 3.4-0.56=

10-4.8= 6.42-4.2=

2、 生活实践题。

老师身高1.59米,凳子高0.64米,老师站在凳子上能摸到2.4米高处的光管吗?

一群小动物在渡口过江,现有一大一小两只渡船,大船限载重0千克,小船限载重600千克,5只动物同时过渡口,该怎样乘船?

老虎 狮子 大象 猴子 袋鼠

408.26 532.5 1571.9 8.1 58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钉子板和一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先估计答题卡上角(如图4?16)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学生回答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教师:再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记住这些角的度数。

学生测量后,让学生相互说一说这些角的度数。图4?16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教学用三角板画角。

教师:画角一般要用工具来画。下面先给大家一副三角板,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 、120 、135 和150 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 30+90=120, 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 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突出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特别强调确定端点,再从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射线。这个画法与角的定义是吻合的,通过学生画角,能加深学生对角的理解。这个环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学层次清楚,每个环节的引导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这样清晰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画角的基本方法。]

二 教学用量角器画角。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24°的角、139°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用另一种工具——量角器来画。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24°的角?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

教师作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3°、139°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 [点评:由于用量角器画角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一是采用了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同时通过对“画角中最难的一步”的讨论,突出画角过程中的“两重合”,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练习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9~12题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七】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出示了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他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二、课标要求

1、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并掌握高级体积单位与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体积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三、知识体系

1、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长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3、高级体积单位语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四、核心内容与价值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是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于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不同单位的题作,能更好的运用不同的体积单位去表示不同大小的物品的体积,能很好的区别于以前的面积和长度单位,能很好的运用进率计算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学情分析

1、从学生平时接触过得单位间的进率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脑中形成网络。在一个教学环节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2、在学生能很好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学习这一内容,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的方法独立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进行验证,,学生最终自己发现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本节内容学生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认知的障碍点是:不能区分开以前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在互化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互化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转化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构造三位数,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

2.能力目标:知道构造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的方法;掌握求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教学难点:

两个三位数的最小差

教学准备:

数卡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以前已经学过造数,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用数卡①②③造三位数,看谁造得又对又多。

2.学生造三位数。

3.交流反馈

师:造三位数时,你是怎样想的?造的数是几?最小数是几?

〖组织学生回忆造数方法,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铺路架桥。〗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探究新的造数方法

观察与思考

师:例1,用数卡①②③⑤⑦⑨可以造出那些三位数?(学生口答)

操作与感悟

师:下面,我们来一次小小的比赛

(1)两人合作:用这六张数卡造出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做后核对)

(2)独立造出2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3)用刚才造出的两个三位数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4)归纳评价。

〖造三位数学生有经验,例1的重点是计算三位数的差,因此教师把当作竞赛题作为每个孩子的“热身赛”,让他们在(造数)操作中感悟,在计算中体验。〗

(二)计算差和最小差。

例2,从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中选出6张,将它们摆成三位数,求两数的差。

1.计算的差

(1)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差?

(2)独立尝试,交流反馈。

板书:987-123=864

(3)引导学生小结: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三位数就能得到的差。

〖通过尝试计算,交流反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2.探究计算最小的差

小组合作

a、怎样才能得到最小的差?(寻找方法)

b、可以找出几组数,进行尝试计算。

c、议一议,是否已找到最小差。

(2)集体交流:说说最小差是怎么得到的?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312-298=14412-398=14512-498=14612-598=14712-698=14812-792=14

(3)观察每一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计算最小差又没有规律?

(4)演示数射线。

(5)师生归纳

①这两个数必须有6个不同的数字组成。

②这两个数在数射线上必须尽可能接近,以产生尽可能小的差。

〖求最小差是教学难点,教师尽可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寻找方法,但教师要合理调控,必要时要稍作提示和点拨,以免太费时间。另外,教学中要借助数射线帮助学生寻找、分析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以便灵活运用知识。〗

(三)差是451。

1.学生独立用数卡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451。

2.交流:差是451,你是怎样找到被减数和减数的?

板书:968-517=451,876-425=451

3.师生归纳:可以假设一个比差大的三位数,用被减数减差就能找到减数,然后进行验算,符合要求即可。

三、内化新知,整合延伸

1.用数卡①②④⑤⑧⑨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

2.用数卡①②⑤⑧⑨④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最小差。

(3)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175。

3.在计算中有没有碰到问题?

〖在练习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计算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让学生在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齐头并进。〗

四、体验收获,激烈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第78~79页“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喜洋洋和灰太狼排列在一起的图片,问学生排列有什么特点?你能猜出灰太狼后面的是谁吗?指名生回答。并揭示课题。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就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谈话:小兔们听说我们今天要来找规律,已经在它们的花园里等着我们了,你们看,小兔的花园美不美啊?

1、研究排列特点

仔细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呀?他们是怎么排的呢?

(1)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先来看一看活泼可爱的小兔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一个小兔一个蘑菇……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2:它们是一个接一个排的。

师:具体说说它们是怎样一个接一个排的呢?(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也就是小兔和蘑菇是一个隔一个排的。

(2)说木桩和篱笆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兔和蘑菇排列的特点,那么木桩和篱笆是怎样排列的呢?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3)说夹子和手帕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么排列的呢?请谁来说

(4)比较三排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论:每排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如果学生说不出,就问:用今天刚学到的知识,可以怎么说。

2、研究个数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核对数量。

(2)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小兔比蘑菇多1,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

蘑菇比小兔少1,篱笆比木桩少1,手帕比夹子少1。

师: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需要继续研究。

刚才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很棒,老师还要来考考你们的动手能力。我们来给小兔分蘑菇吧,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圈起来看成一组,你们会分吗?那老师就把分蘑菇的任务交给你们了。

分好了吗?在分蘑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后一只小兔没有分到,多了一只小兔,少了一个蘑菇……

师:是吗?(不相信的语气)老师也来分一分,真的是这样,这就说明小兔比蘑菇多1。

请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也分别一组一组地圈一圈,*后会怎样?

师:我们先来看木桩和篱笆,*后怎么样?学生回答。

师:这就说明木桩比篱笆(多1)。

夹子和手帕呢?我们也一起来圈一圈,*后怎么样?

师:这说明夹子比手帕多1。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确实相差1。

(4)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可是为什么都是这些物体多1呢?

生可能回答:*后一只小兔没有蘑菇了

师:也就是说排在*后的是什么?(小兔)排在*前的呢?(小兔)一头一尾,也就是两端都是小兔,在这种情况下,小兔比蘑菇多1。

师:木桩和篱笆这排物体两端都是什么?(木桩)所以木桩比篱笆多1。

师:夹子和手帕这排物体谁多,为什么?(夹子多1,因为两端都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1)

师: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和排在中间的物体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小结: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

(板书:两端物体相同)

3、练习(核心问题:明确谁多,求的是多的还是少的,多1或少1)

(1)出示小兔蘑菇图,师:这里有8只小兔7个蘑菇,如果接着往下排,一共20只小兔,还是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学生回答,说想法。

(2)出示夹子和手帕图

再看,夹子和手帕。如果把20块手帕像下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个夹子。

学生回答,为什么?

师: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审题,要我们求的是排在两端的物体还是排在中间的物体。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如果把□和○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需要几个?

自己先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汇报,展示学生作业纸。

(1)□○□○□○□○□○□○□○□○□○□

□有10个,○有9个。

(2)○□○□○□○□○□○□○□○□○□○□○

□有10个,○有11个。

为什么*种摆法○有9个,而第二种摆法○有11个?

A、师:○还有可能是几个?有没有可能○也是10个呢?这时候怎么排列呢?

同桌讨论讨论,并把你的想法画出来。

B、这里还有一种摆法跟前两种都不一样,我们来看看

□○□○□○□○□○□○□○□○□○□○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像这样排成一行,○与□的个数相等呢?(板书:相等)

如果也像刚才那样将一个□和一个○看成一组(暂时圈一个圈),大家想想*后余下的是什么?(没有多余)全圈。这也就说明了○与□的个数是相等的。

师:老师这还有一种摆法,和第三种差不多,出示:

○□○□○□○□○□○□○□○□○□○□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这两种摆法,○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呢?

师: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等的。(板书:两端物体不同)

师:□有10个,○*少几个?*多有几个?还可能是几个?

师:在什么情况下,○比□少1?在什么情况下,○比□多1?在什么情况下,○和□数量相等呢?

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并且是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当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如果一个隔一个围成一圈,出示

这时,数一数□有几个?○有几个?

仔细看,剪刀一剪,拉成直线,围成一圈其实也就是两端不同的情况,两种物体数量相等,数学可真神奇!

四、联系生活、感悟规律。

老师出示校园外的图片,要求学生说说看到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黑色方块和黄色方块,红蜡烛和白蜡烛,跨栏的栏杆和跑道,柱子和栏杆,屋檐上圆木头和扁木头,石柱和石桌。

瞧,人们把一一间隔排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来源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更多规律,解决更多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会用两两配对(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知道“多”、“少”、“一样多”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用规范的语言口述比较的结果,如“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一样多”等比较性短语。

情感目标: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互动一(背儿歌)

叮铃铃,上课了。书放桌角,人坐正,认真上课我最棒。快快乐乐学数学,快快乐乐学——数——学。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知

师:国庆节要到了,小伙伴们准备用鲜花来布置校园。

出示:花与花盆图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师:花与花盆到底谁多谁少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小巧和小亚进行比较呢?

板书:比较

学生可能的方法:数数、将一朵花种进一个花盆再比较(即两两配对)

媒体演示:一一对应

师:这种一个对应一个进行比较的方法就叫做“一一对应”

板书:对应

师:比较的结果是怎么样的,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从不同方面来说比较的结果,如:花少,花盆多,花比花盆少,花盆比花多,)

第二阶段:创设情景,参与操作,学会表达

师:张老师还准备了水笔作为国庆节活动的奖品,不过被粗心的小胖给弄乱了。张老师想请你们一起来看看,在你手中,笔与笔套比,谁多谁少呢?

(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结果,进行汇报)

【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的兴趣,积极自觉地想办法进行比较活动。初步感受比的过程,因为笔和笔套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配对出现的,所以在比较散落的笔与笔套的多少时,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这种两两配对的方式,从而初步感知了“一一对应”比较法在生活中的呈现】

师:比较的结果怎么样?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描述比较的结果,对于同一种结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话说一说】

形式

1、个别汇报——规范表达

2、补充表达——从不同角度描述比较结果

3、同桌互说——强化表达,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第三阶段:在情境中练习,应用方法,熟练表达。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0页

学生边翻边说:翻翻翻,20页

【用口令的形式让学生重复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完成要求】

师:小巧和小丁丁也在为国庆节做着准备。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每幅图的内容比一比,说一说,练习用不同的话规范表达比较的结果)

形式:同桌互说,再个别汇报。

师:说的真棒!

【教师总结性的表扬,给与学生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互动二:轻松一下(放)

【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对于课堂的35分钟会有疲倦,在的学习阶段后安排一次放松,既能调整学生学习的情绪,消除疲劳,又能让学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继续学习】

互动三:一问一答(收)

123(坐端正),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安静听),(快快乐乐学数学)

第四阶段:游戏活动

1.抢椅子

出示三幅图(椅子数与人数比较,三种情况)

师:小朋友们想玩抢椅子的游戏,哪幅图适合来玩呢?为什么?

2.考考你的记忆力

出示四幅图,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进行观察记忆。打乱次序提问,在某幅图中,谁多谁少。

【此游戏的设置既将记忆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融为一体,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游戏的情境下结束教学,学生沉浸在游戏的喜悦中,而对应比较的方法沉淀在学生的思维中】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内容: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

板书: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 S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 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 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③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 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 Sh

教学目的:

1、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同学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同学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同学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 质量 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

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一张课桌宽52(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同学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

②l个鸡蛋约6.5( )

③1棵白菜约2.5( )

④1名六年级同学体重是40( )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画出对称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发现、探索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够辨认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学生:剪刀、直尺、折纸

教师:各种对称的图案、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图片吗?(喜欢)

今天老师带来一些非常漂亮的图案让你们欣赏。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你觉得漂亮吗?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认识对称图形的特征

这些图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朋友都讲得很好,形状、颜色都一样。

当学生说出两边一样时,再出现课件演示(演示图形完全重合开启完全重合)

引出课题:你看到了什么?(多了一条直线在中间)(直线两边是一样的)象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特征:两边一样

老师这里有些图形,不知道是不是对称图形,你可以帮帮我的忙吗?

出示所剪教具让学生判断,问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

2、书68页做一做找出对称图形。

请同学们打开书68页判断一下哪些是对称图形吗?是对称图形的在下面打个勾。

对答案时小组内互相评价交流,多人错的拿出来讲。

3、动手剪一剪

二(2)班的小朋友真聪明,刚学会的知识马上就能运用了。

这么美的图案你们想自己剪出来吗?(边说边板贴自己剪的对称图形)

指着心形问你知道心形是怎样剪出来的?(把会剪的同学请上来边说边示范剪)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折画剪展(如有学生说不出画,老师可以提醒:先画出图可以使剪出来的图案更美丽)

请你用刚才说的方法剪出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看行不行。

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并评出最美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三、认识对称轴

1、我们在剪对称图形的时候,开始都要将这张纸对折,你们发现了吗?对折后有一条折痕,你能不能给这条折痕取一个名字?

你们取的名字都很好,书上也给这条线取了一个名字,请翻开书68页,看看书上取的名字叫什么?

板书:对称轴(对折的折痕其实就是对称轴,因此剪出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2、画对称轴

(1)请你观察书上的对称轴画在图形的什么位置,是用什么线表示的?

(2)画对称轴其实就是画在图形的折痕上。折痕就是对称轴。(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示范画对称轴)

(3)你们能在自己剪的图案上画出对称轴吗?画完后请四人小组互相检查。

学生在自己所剪的图形或学具上画对称轴,互相检查,评价。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二】

学习目标

1、 理解积的乘方法则。

2、 会计算积的乘方。

3、 会进行简单的幂的混合运算。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的乘方法则。

难点:积的乘方法则的推导过程。

自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看一看

1、积的乘方法则:

2、完成课堂作业部分(写在预习本上)

二、做一做:

1、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ab)2=(ab)(ab)=(aa)(bb)=a( )b( )

(ab)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b( )

(ab)n=(ab)(ab)(ab)=aaabbb=anbn

即:(ab)n=__________(n为正整数)

2、计算:

(1)(2a)3= (2) (5b)3=

(3) (xy2)2= (4) (2x3)4=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1)b3b3=2b3

(2) x4x4=x16

(3)(a5)2=a7

(4)(a3)2a4=a9

(5)(a3)2a4=a9

(6)(ab2)3=ab6

(7) (2a)2= 4a2

(8)x3+x4=x7

(9) y22y2=2y4

(10) (a2b)3=a6b3

(11) a42a3=3a7

4、计算:

(1)(x5)2+(x2)5=___________

(2) (3102)2=___________

(3) (x3)( )x2=x14

(4) (2a2y4)3=

(5) m2m3=

(6) (a2b2)m=

(7) (2104)2=

(8) (6xy)2=

(9) (x2y)3(xy3)2=

(10) (x2y3)4(x)8(y6)2=

5、( )20xx(-3)20xx =

6、0.12530(-8)30=

7、2444(-0.125)4=

8、若xn=2,yn=5,则 (xy)n=________

9、已知 48m16m=29 求m的值

10、已知 x+y=a

求(x+y)3(2x+2y)3(3x+3y)3的值

三、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展示:

1、根据乘方的意义(幂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46)3表示什么?

2、那(46)5,(ab)3又等于什么?

由特殊的(ab)3=a3b3出发,你能想到一般的公式吗?

猜想:(ab)n=anbn

(abc)n= (n为正整数),为什么?

应用探究:

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D、

2.计算下列各题

3.计算下列各题

4、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5、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木星可以近似地看成球体。已知木星的半径大约是7104km,木星的体积大约是多少km3(п取3.14)。

拓展提高:

若n为正整数,且 ,求

的值.

堂堂清:

1. 若(9 ) =3 ,则正整数m的值为 .

2.若将棱长为2的正方体切成8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若将棱长为3的正方体切成27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若将棱长为n(n1,且为整数)的正方体切成n3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则所有小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原正方体表面积的_______倍.

3. 化简求值:(-3a2b)3 -8(a2)2(-b)2(-a2b),其中a=1,b=-1.

4. 已知xn=2,yn=3,求(x2y)2n的值.

教后反思 这节课又学习了一节新的运算:积的乘方,有了前面学习的过程,那么这几课也采用前面的教学过程,学生接受的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学生对于单独的一种运算还可以做的游刃有余,但是对于多种运算在一起的混合运算就有点难度。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2x=20×2

3x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X÷0.2=0.8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x=7.2方程两边应同时

x÷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X÷850+X-40

X÷9×9X-1.4+1

3.P6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0.7=14★0.9x=2.45★76+x=91

x÷9=90★x-54=18★2.1x=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X=202x=20×240X=960

3x3x÷3=60÷3解:40X÷40=960÷40

X=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X=40是原方程的解。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往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形成角的表象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谈话::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哪些图形吗?

教师出示一本书,问:谁知道这本书的这部分(师沿着一个顶点向两边摸,手势指出两条边所夹着的部分)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种几何图形。 (板书课题:角)

老师挑选了几件物体,你能说说看,这些物体的角分别在哪里?(课件出示:书、剪刀和钟面:让学生逐一指出书上的角,剪刀形成的角,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你能说说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中有角?

(二)探究新知。

1.丰富感知,形成角的表象。

逐步抽象出角:认识了生活中的角,那么,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把刚才电脑投影的实物体逐渐去掉颜色及其他非本质的东西,只显露出角,明确指出这就是角)。

3.角的特点。

(课件出示)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以钟面形成的角为例)一个角是由什么组成的?(一个点和2条线)

对,这个点我们把它叫作角的顶点(扇动3次:出现顶点)由顶点引出的2条直线叫作角的边。(扇动3次:出现边)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五】

《分数与有限小数的关系》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中的例3,原教材安排与例1、例2合并成一节课,教学例3时,先把3/4等5个分数化成小数,接着把5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最后发现并归纳出结论。如果按照这样的安排,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比较平淡、枯燥、抽象,无法突现出分数和有限小数的这个关系的规律性,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缺乏灵活性和探究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节课我只安排例3这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一个最简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这个规律,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对为什么要分解分母的的质因数及结论中“一个最简分数”的出现不会感受到突然,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掌握住的规律才是“牢固的规律”,才是“理解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 知识性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灵活、熟练地进行判别。

2、 发展性目标: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等学习策略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模式的更新

本节我选用了“猜想――探究――发现――引伸”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以猜想提出为起始,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动”,检验――质疑――发出1――举例――质疑――发现2――最后引伸。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亲历性”,即知识让学生去探索,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仅掌握规律,还学会数学的思想。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内容:

认识11~20各数

教材分析:

11~20各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体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数一数,摆一摆,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摆一摆,想一想,这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是把图像与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过渡到抽象符号的重要环节。同时,学习本部分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合成的。二是数的认识的拓展。为了让学生较全面认识数,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读数。

学情分析:

10~20各数学生能数出来,但是对于它们的组成不了解。还有就是10根捆成一捆的简便性更是一片空白,怎样能让学生感知10个的数的简便性,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理解和建立数位的概念,但是一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怎样实效地组织活动也是本节课所要考虑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2、经历观察、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

建立初步的数位概念。

教具学具:

10根一捆的小棒和10根散开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主题图)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火眼金睛,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中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有多少?

生1:图中有水果、小棒、正方体、圆球。

生2:水果有11个,小棒有10几根,正方体也有10几块

师:说的真不错,那到底它们的数量是多少呢?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物体的个数超过10的时候,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老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

师:张老师这里有一些铅笔,请小朋友们猜一猜有多少根?

师:指名学生来数一数。 师:你猜对了吗?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大家一下子看出铅笔有多少根?

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先数出10根,十个一是10;捆成一捆,一个十是10。因此,10个一就是1个十。

学生操作:自己先数出10根小棒,再捆成一捆。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根数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圈10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凑10法作准备。

2、数的组成

(1)师:现在,您能不能一眼看出来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多少根?(11根)你是怎么知道的?(一捆是10根,还有1根,合起来就是11根),这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如果现在让你自己摆15根小棒,你会怎样摆?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己开始摆小棒,并思考: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现在再添上1根小棒,是多少根?(16根)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4)现在摆出19根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说一说再添加1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设计意图:老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寻找好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数的顺序

(1)补充上面没有涉及到的11~20的各数,并齐读一遍。

(2)看着直尺上的数,从0数到20,20倒数到0。再从7数到13,20倒数到11。

(3)13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4在15的( )面,14小于15;15在14的( )面,15大于14。

(4)看着直尺上的数,你还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学生把1~20各数连起来。既可以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

三、练习延伸

1、数一数73页的学具各有多少?

2、读一读。20 13 15 18 11

3、翻书游戏:比一比,看谁翻得快。找出数学书的第7页、12页、18页、20页。介绍好的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

四、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 11~20各数的认识,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这些数?你能用从这之间选一个数,说一句话吗?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11~20以内的数?找一找。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7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2、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像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

它们的身上还有很多的秘密,这节课老师看看哪位同学发现的秘密最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带着学生做风车,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纸的每一步变化,从面体会到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教学例2

师:用几个相同的图形能拼出什么图形呢,请同学们拼拼看。

(让学生分组拼,拼完后组内交流,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三、巩固练习

(1)按P28上的“做一做”减正方形。

(2)思考并做一做练习六的第2、5、6题。

四、全课总结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2~103页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师:在正式进入课堂前,我们先来做几道口答题热热身,好让我们的脑筋灵活起来。请抢答。

1、口算下列各题。

2、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问:你是根据什么来改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度,通过分数改写小数练习,为下面小数的混合运算埋下伏笔。]

一、导入

同学们,在智慧国里有一颗智慧树,这是它的树桩。今天就让我们用学过的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帮它吸收能量,从而长出叶子、结出果实,你们有信心吗?(板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巩固练习

师:树桩上的每根树枝,都含有一个问题,同学们只有解决了每这些问题,智慧树才能获得能量,长出叶子和果实。

1、锦囊袋一: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教材P103第9题)

问:你能把每道算式里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吗?(学生口答)

问:你能口算出这些题的答案吗?(学生汇报)

过度:通过这个练习,我们知道,有时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计算起来会更

简便。第一枝丫的叶子获得能量长出来了。还有其它的枝丫等着我们的帮助呢,我们要赶快去看长二个锦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意识到有时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计算起来会更简便。从而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2、锦囊袋二:我会算

①6.07+0.4-0.08②4.013.5+0.31

③40(2.75+0.86)④85.7(15.34.8)

师:课前让同学们回去做了预习,谁来说说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完成这些题。

过渡: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算;有括

号的先算括号内的,再算括号外的。它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你们的努力下,这枝丫也长出叶子来了。我们要加油,看最后一个锦囊。

[设计意图: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计算教学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通过本题练习,使学生发现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3、锦囊袋三:我能解(书本P102第8题)

问:从图里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怎样计算现在储蓄罐里有多少钱?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

过渡:同学们,当我们熟练的掌握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大家请看,最后一根枝丫的叶子也长出来啦,现在智慧树充满着朝气。那我们再一起帮它结出果实,好不好?

[设计意图:小数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学生也有与价钱打交道的经验。通过这道题设计,让学生回忆并体验到小数加减法实用性。]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书本P102第7题)

师:从图里,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同学们提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真不错。老师也提了些问题,你们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智慧树才能获得果实能量,有信心吗?

问题一:买一副乒乓球拍用去35.50元,买2个乒乓球用去1.60元。应找回多少元?

问题二:怎样买最便宜?应找回多少元?

过度: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帮助智慧树获得了果实能量。接下来是一道富含大能量题目,同学们可要努力啦。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且通过本题,提高学生的处事能力。]

2、思考题

一个物体从高空下落,经过4秒落地。已知第一秒下落的距离是4.9米,以后每一秒下落的.距离都比前一秒多9.8米。这个物体在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

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介绍相关知识)

师:要求物体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我们可以先列表整理一下数据。(师生共同列表整理)

师:通过列表整理,我们可以知道第一秒下落多少米?第二、三、四秒呢?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该怎么列式计算?(4.9.7.5.3总78.4)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过渡:一个物体从78.4米高的地方下落只要4秒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人是很难作出及时反应的,为人为己,我们要极力杜绝高空砸物行为。

[设计意思:科学是神秘,是学生极为好奇而又极为迷惑的领域。这一道题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方面是为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增长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思维,要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策略,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满树的智慧果吗?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智慧树长出了叶子,结出了果实,你们真棒。也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看着这棵满是果实的智慧树,你能根据刚才由树桩,到长出叶子,再到结出果实的整个过程,结合自身来说说你的想法吗?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学目标:

1、在24点游戏活动中,经历“玩”中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混合运算的指示,解决点游戏中的血算是问题。

3、感受与同伴玩中学数学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一幅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数学课你们都带来了什么?

你们可别小看这样的一副牌,它里面可有很多的小秘密呢?你能抽出任意两张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吗?哪两个数字相乘得24?刚刚有一位小朋友说牌可以用来算24点,大家想玩这个游戏吗?你知道算24点是怎样玩的吗?好吧,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自学算24点游戏的玩法。

谁来说一说/

生:就是利用几张牌,用+-×÷使其结果为24,每张牌只可用一次。下面我们就来算24点。(板书课题)

二、幸运第一关――对对碰

1、三八二十四

师:我出8,敢从你的手中拿一张牌和我碰成24吗?

生:我出3,三八二十四

师:我还出8,敢拿出两张牌跟我碰成24吗?

生:……

师:你们都是凑成3,再利用三八二十四的口诀碰成24的。

2、四六二十四

你能自己出一张牌,让全班同学和你碰成24吗?

生:4

3、其它方法

12数字宝宝也要来算“24点”,你能让它算出24点吗?

三、幸运第二关:三张牌

1、7、6、3这三个数能算得24

①先自己想一想怎样计算?

②同桌商量?

③集体讨论(板书方法)

④同桌互相说

2、2、3、4这三张牌怎么想?

(过程同上)

3、9、8、3这三张牌呢?

(过程同上)

4、3、5、9这三张牌呢?

(过程同上)

四、幸运第三关——四张牌

1、12 5 8

①先自己想一想怎样计算?

②小组讨论。

③集体讨论(板书方法)

2、4、5、7、8

(过程同上)

3、3、1、7、9

(过程同上)

4、5、5、9、3

(过程同上)

5、

五、比一比

1、提要求:每个小组每人抽一张牌,放在桌子上,算出24点,先算出的拍一下手,说出你的方法,对的就能得到4张牌。谁得到的牌最多就是冠军。

2、分小组比一比

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讲讲你算“24点”的好方法吗?

集体交流

其实玩起来也很方便,回家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我们谈了很多体会,有了许多办法,我相信你准能赢你的爸爸妈妈。

秋季新学期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1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通过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新课讲授】

1、自主探索。

(1)出示教材第111页例1: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天平称。(板书课题:找次品)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才能找出少了的那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①一个一个地称重量(利用砝码),最轻的就是少了的那一瓶;

②利用推理: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小结并揭示课题。

①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数一数,掂一掂,盘秤称,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②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3、如果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请你设法把它找出来。

4、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汇报。

汇报:

(1)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还是平衡,说明这两瓶还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2)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两端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3)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四瓶都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4)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把上扬的那一端的两瓶再放在天平两端,天平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5、小结:

第一种方案,每一份是1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第二种方案,每一份是2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12页“做一做”。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共同完成。

2、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二十七的第1~6题。

答案:

1、第5瓶

2、(2)3次(3)能(4)有可能

3、小明5岁,爸爸29岁。

4、3次

5、略

6、能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找次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找出了次品,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活动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实际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可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