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

01-24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古语言: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书笔记。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篇1】

《明朝那些事儿》记述了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将暗淡的历史焕发精彩。当年明月用他那幽默的笔风,从客观的角度,剖析人物的心理,带着读者去品明朝。

一个王朝的兴起,在于前一个王朝的腐败,一个王朝的灭亡,在于这个王朝的无能。每一个王朝都是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人们打打杀杀,从叔侄大战到闯王李自成,从蒙古部落到后金部,大人物被打倒,小人物赶上去。一个王朝灭亡,另一个王朝诞生,这像是在轮回,但其实是在进步。

一个国家的统治需要实力。没有实力就会被推翻。弱的迟早会被强的征服。只有这样推陈出新,社会才能发展,人类才能进步。一个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富有就不会造反,军事国防强大就不会有别国侵略。

一个国家是不能没有钱的。明朝亡于无银。国富则民强,国贫则民受欺。中国原来是世界上罕见的帝国,西汉时有丝绸之路,明朝时有七下西洋,各国的友好使臣,商人留学生不断的涌来,那时何等的强大。后来贫穷下去了,经济不能再使人温饱,军队不能够足以保卫领土,八国联军就来趁火打劫。

为人处事要讲气节,但有时候气节等于死心眼,我们要有气节,但不能死心眼。暂时的忍让是为了以后的长治久安。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否则就是欠扁,很显然,明朝的大部分官员就是欠扁的。

在很多时候心态和信念是可以决定成败的。一支抱着必死决心的军队是一支无敌的军队。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呢?相信自己能行,仗就打赢了一半,相信自己不行,那么仗就别打了,早点认输投降或者干脆自杀算了。所以说士气很重要,坚定信念调整心态,有决心才有动力。自信很重要,但过于自信就成了骄傲,一个骄傲的将军会让手下的千万士卒丧命。一个好将军就是一个高素质的兵。一次次血腥的战役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战友的尸体中获得总结。面对强劲的敌人,不断的战败,败久了就会产生恐惧,但不管有多么恐惧,下次依然要与他再战,因为国家需要。终有一朝打垮敌人所向披靡!那么一块好钢就这么炼成了。

什么物件都有气数,气数就相当于保质期。一个王朝在世界上存在多久,这段时间就是他的保质期。气数的保质期就相当于国力,国力有增无减时气数殆尽。国力如果永远强盛气数就永远不尽。所以我认为气数是可以左右的。

断断续续用了一年的时间终于看完了整套的《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篇2】

这个星期,我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心血之作《明朝那些事儿》。本书以通俗小说的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喜剧演员的幽默,来为我们展示几百年前的风风雨雨。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这本书里,自始至终都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永恒的、催人奋进的力量。这种力量,支持着戚继光抗击倭寇,不畏困难;支持着于谦打响“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延续了大明两百多年的历史;支持着海瑞冒着杀头的.危险,“抬棺骂嘉靖”——这种力量,叫爱国!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育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我有责”。我开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从拜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看到了张居正、徐阶、夏炎等人的爱国事迹,才真正懂得了爱国的含义,我从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我希望大家能喜欢《明朝那些事儿》。因为,我从这套书中,我不但看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间的风雨飘摇,还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不灭的精神,经过历史与时间的沉淀,让后人为梦想不停奋斗、努力的精神。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生动幽默。也许有人说,历史不能幽默。但我认为,让老百姓看得懂的读着轻松的历史,才是优秀的历史书。

《明朝那些事儿》,为你欢呼!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篇3】

《明朝那些事儿》是作家当朝明月(石悦)的成名作,此书从发行至今销量超过千万册,是名副其实的畅销书。认真一字一句读完此书,个人认为这本书不负盛名。

这是一本用当下语言描写纯正历史的书籍。它以直白、诙谐、甚至还夹杂着流行网络词汇的笔法,以明代政治历史的发展为线索,还原了整个明代近三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以真实的历史资料,颠覆了我一直以来对明朝的认识。

小时候,学历史课本,得到对明朝的认识大多是:奸臣当道,朝廷昏庸,闭关锁国,严重制约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及至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明朝不仅不闭关锁国,还相当的开明,开化。朝廷不是皇帝老子说了算,需要大臣们的认可才能执行政令。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率无敌舰队,九死一生,促进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国的和平交流,使很多国家前来依附朝贡、相互交流,是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当时的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细读此书,发现明史人物有三类:好到极点的人,如于谦、海瑞;坏到极点的人,如严嵩等;特立独行的人,如徐阶、张居正。而撑起大明江山的是这些特立独行的人,因为有本事,不容易受他人控制。明代的政治体系有点接近于现在西方的三权分立,权力被分别掌握在皇帝、内阁大臣、言官的手中。不管上报、下传,必须要这三方一块儿认可,虽然也有例外,但大多数如此。皇帝、内阁大臣负责政务,言官负责在这些政务里挑毛病,弹劾大臣,甚至皇帝。

之所以大明出名臣,还是因为明朝皇帝不专权,基本上都能做到全面放权,重用能人,还让大臣们相互制约,不至于独权。崇祯亡明,是因为他事必躬亲,不信任任何人,频繁更换内阁首辅,导致臣子顺从皇帝意志,一言堂,君臣离心离德,再加上内忧外患,最终致使明朝灭亡。

在整个明代,特别是明中后期,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可以说,明朝是可以与盛唐相提并论的一个朝代。文学方面,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明代占了三个:《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经济方面,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边境相对安宁,名将辈出,国库充足;科学技术方面,李时珍编篡了《本草纲目》,宋应星著作《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吴有性的《瘟疫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这些明朝科学家几乎都是明朝有功名的士子。总之,明朝时期中国科技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造船、天文、医学、数学和化学及农学等,均对世界产生莫大贡献。这不能不说明朝是一个进步发展的朝代。

纵观明史,跟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兴衰过程差不多,由盛至衰,所谓创业艰难守业更难。而明史跟其他朝代又不同,明史中的人物除了为数甚少的极好和极坏的名人,其他人说不上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个复杂的人。他们不怕丢官丢命,敢于直言,为了权力利益也不择手段,在爬上权力顶端之后,务正业,干正事,这也是明朝得以延续兴盛的原因。

套用明代才子杨慎的一阕词,作为此文结尾,不是我偷懒,是这阙词很适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篇4】

最近,我一直在读一套笔锋惊奇的历史书籍,它不仅让我获得了颇多知识也让我获得了不少的感触……

此书其名为《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笔名)所著。这是一套向我们讲述明史的系列丛书。这位作者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从朱元璋开国到1644明朝的没落其间之事。当我在某书评网站看到这番简介时并没有感觉到这套书有什么太大的亮点。但当我读了之后,我的所有想法全部改变了。我以往读史书都是极其的费劲甚至感到枯燥乏味,但这次不同,这套书让我很容易读懂,而且读后自己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也会试着去揣测作者笔下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这本书令我愈发的渴求,恨不得茶饭不思也要读完。

读这套书之前,我仿佛一直都站在历史的大门外,苦苦寻着开门的钥匙,读完了这套,我才发现打开历史之门的并非是一把钥匙,其实只用轻叩几下扣门环就能看见明朝正拨开云雾向我倾城而来。

当年明月(作者)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说书人,他的文字并不是拘泥于历史的高深莫测和难以理解的文言文,而是掺杂着他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感悟与评论,让我们得以更直接得面对历史的沧桑与神秘。就像他本人所说的:“我很喜欢历史,喜欢那些过去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回味。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的很好看。我想写的,是一部让人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一部好看的历史,仅此而已!”显然,他真的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出色。

作者的写作不仅笔锋活泼幽默,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感悟,这就拉进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进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这是套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我很赞成作者对历史的解读,毕竟历史本就是一堆堆的故事和生动的人物组成,用人们喜欢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去了解,是好事。我们需要更多的去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祖先的智慧所在。

要说明的是,这部书别看它的叙述语言并没有用那种标准的学术体,但他描写的都是正史,资料来源包括《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记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虽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但文中绝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对话都是有史料来源的,可以看出作者为了写它也是下足了功夫。

明朝,历经了三百年的风雨洗礼,从十六位皇帝的手中成长衰败,就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与世长辞,我们纵有神力也无法再还原那宏伟而沉重的历史,只能从先人留下的文字中窥探到那神秘背后的艰辛。历史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但却真是地存在过。

书中很多的描写刷新了我对一些人事物的看法,比如戚继光,我以前只是单纯的觉得他是一个传统的民族英雄,印象中是一位呆板横冲直撞的略显呆萌的武将。后来我才明白,在战争中横冲直撞只会丢掉自己的性命,真正的武将是有勇有谋的,这才能够在你死我活不择手段的战争中生存并且连战连捷。戚继光的情商很出众,他并不是一个廉洁的官,否则以明朝的工资肯定不能养起传说中的“戚家军”,他善于搞关系,八面玲珑,所以在那些书中介绍的重要任务中他的结局是最好的。这也正是残酷的生存之道。

明朝还有很多让人惊艳的事物,比如王守仁的“心学”。王守仁在我眼中是个天才,军事、思想、文化样样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尤其是“格物致知”这四个字,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思考。明朝辉煌的历史长河中还有海瑞、黄宗羲解缙等等等等,相对这些人才来说,明朝的皇帝却是庸庸碌碌了些。

看完《明朝那些事儿》,我懂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也让我更明白历史其实并不是单纯的只有历史,在历史中我们甚至能窥见自己,窥见自己的未来。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篇5】

这是一本有趣的历史读物,流畅的文笔,有趣的语言,良好的历史观,清晰的思路,值得多刷,明朝的人物是最有特点的,也是最复杂的,朱元璋,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朱棣,姚广孝,郑和,王振,朱瞻基,杨一清,于谦,海瑞,张居正,戚继光,申时行,刘谨,魏忠贤,王阳明,严嵩父子,袁崇焕……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明朝,这个无数人为之付出心血和努力的朝代,无数人为一己私利尔虞我诈的朝代,既有人才辈出,灿若星河,又有奸臣当道,妖孽横行,仁人志士与奸佞小人轮番登场,似乎很矛盾,然而这便是历史的真相,历史,总是坏人当道,总是让人遗憾,即便如此,在我看来,明朝是最有气节的朝代,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文死谏,武死战,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无论什么情况,绝不认输,然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大厦将倾,无人能力挽狂澜,历史正是有无数个偶然构成的,人力有限,天道无常,这是历史规律,最后看到明朝灭亡,想起一句话,宋亡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莫名的心疼,心酸。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篇6】

《明朝那些事儿》系列和别的明史书一样都讲明朝历史,但它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当年明月”使用了十分幽默的、浅显易懂的语言,详细地刻画出了明朝各个极具特色的人物,并对于其中某些事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配上连贯、悬念十足的句子,简直让人一看便停不下来。

看完这套书,我觉得明朝真是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王朝之一,从开始到结尾都充满了传奇色彩:第一任皇帝朱元璋,竟是从要饭的和尚白手起家,最终当上皇帝;我一直认为古代能造反成功的只有农民,没想到作为藩王的朱棣竟然也造反成功,还当上了明朝第二个皇帝;还有,别看英法联军对付的清军个个呆若木鸡,而在300年前的明军,却充满了神奇的军事发明,“火龙出水”、水雷、佛郎机等不知多少武器都是现代先进武器的鼻祖。明朝的皇帝中还有像朱厚照、朱厚熜等皇帝,平时竟会在宫里做木工、摆摊卖东西、炼丹修道等奇葩的事情。《明朝那些事儿》让我对中国明朝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且更加细致。

从这套书中,实在能学到太多东西。书中,于谦、王守仁之所以能名垂青史,正是因为他们顾全大局,做人清廉端正,有勇有谋;朱佑樘能成为明代一大明君,因为他重用能臣,关心百姓,遵守制度;像左光斗、杨涟这样在奸臣面前宁死不屈的人,也将终究永垂不朽。他们的品行深刻地影响着我,让我明白只有像他们一样刻苦研习、勇于担当、克勤自检、廉洁奉公、忠贞爱国,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而像魏忠贤、刘瑾这样的人,也会被人们记住——只不过他们是遗臭万年。明朝让我最讨厌的官,就是像魏忠贤、刘瑾、王振那样的太监,因为他们作为皇帝身边的秘书,权力极大,却占用国库资源、迫害百姓与忠臣、乱指挥军队,害国害民。

看这套书,就像眼看着一个王朝从诞生到灭亡。1368年,它能站起来,因为它有一个卓越的领袖——朱元璋;途中经历了无数风雨之后最终慢慢走向了衰亡。这并不是因为明末皇帝昏庸,而是大臣因小失大埋下了祸患的种子——那位大臣作为边疆守将,他却把不少要塞地区拱手让给了他的女婿,努尔哈赤。1644年,一代王朝因此落幕。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篇7】

有人说,明太祖朱元璋是暴君。何谓暴君?滥杀无辜者,是为暴君。著名的暴君有夏桀、商纣等。然而,我不这么认为。

朱元璋,1328年生。当时正是元朝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一年有好几次农民起义。1344年起当了8年和尚(前三年去讨饭),随后的16年造反,1368年宣布即皇帝位。

小时候,朱元璋如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住在冬凉夏暖、采光良好、四面通风的破茅屋里。1344年四个家人陆续饿死,家中只剩他和二哥。结果,连块埋葬亲人的地都没有。同年去寺庙里当和尚,五十余天后去讨饭(化缘)。在讨饭的三年中,对于当时的朱元璋说,每敲一扇门,可能意味着冷嘲热讽,或侮辱,但不敲就会饿死。当年明月认为他那三年已经变成了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但是我想当时朱元璋可能早就心灵麻木了:不论怎么样,都不所谓。只要有饭吃就够了。

童年的遭遇,扭曲了朱元璋的心理:当官的不是好东西。而连年的烽火连天、刀光剑影,一次次从尸山血海中走出,让他的心变得如磐石般坚硬。这也是他在当上皇帝后做出一系列行为的理由之一:废除宰相制度、降低官职、贪污者斩等等。

“如果把君臣关系比作拔河比赛的双方的话,朱元璋大力发扬劳模精神,把大臣们拔得东倒西歪,然后拿那根绳子回家晾衣服。”

相信《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笔记,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