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教案设计简短2000字汇总

02-17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一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需要让小朋友们学到知识,为了将学生的效率提上来,老师会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简单教案设计简短2000字汇总,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简单教案设计简短 篇1

目标:

学唱歌曲《三只鸭子》,并能随着音乐即兴击鼓,从中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准备:[教师范文大全 Jk251.CoM]

一面大鼓、四面腰鼓、鼓棒、录音带一盒。

过程:

1、欣赏歌曲《三只鸭子》,熟悉歌曲旋律。

(出示鸭子妈妈)师:呷呷呷,谁来了?鸭妈妈叫的那么着急,发生了什么事呀?我这里有一首歌,讲的就是这件事。

2、欣赏后提问:

(1)鸭妈妈家发生了什么事情?

(2)鸭妈妈有几只小鸭子?

(3)后来又怎么了?

3、再次欣赏歌曲,教师借助十指动作将歌曲内容表现出来。

4、学唱歌曲《三只小鸭子》

(1)幼儿完整跟唱一遍。

(2)幼儿加上手指动作完整学唱两遍。

5、在学唱歌曲的基础上,鼓励幼儿通过即兴击鼓的方式,表现幼儿对三只鸭子最后跟妈妈回家行为表示赞扬之情。

师:“三只小鸭子最后都跟鸭妈妈回家了,我们来表扬表扬小鸭子。你用什么方式来表扬呢?(拍手、笑……)小鼓也跳起舞来表扬小鸭子了。”

6、教师示范即兴击鼓,随着音乐在五面鼓上自由敲击。

7、引导与激励幼儿自愿来击鼓。

师:“每个人都不会敲,上去玩玩鼓,让每一面鼓都跳起舞来表扬小鸭子。”

8、幼儿六人一组,每人敲一句音乐。

延伸活动:

幼儿可以在区角活动继续敲击五面鼓,在尝试探索中增强乐趣。

简单教案设计简短 篇2

【教学设想】

《狼》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也是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既不能像教读课文那样教学,也不能像现代自读课文那样放手,主要采用引导学生朗读、品读、讨论及强化训练等方式,强化整体导读功能,注重文言词语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一提起狼这种动物,我们就会想起它的狡诈和凶残。我们都学过《狼与小羊》,哪位同学愿意帮我们回忆一下这个故事。对于狼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狼》,看看这其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朗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注意:缀 窘 苫蔽 弛 眈 瞑 隧 黠 尻 寐。

2、个别同学朗读,其它同学听,评字音,停顿。

3、全班齐读。

4、结合文中注释了解文章大意,并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注意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品读

1、分析狼的特点,从文中找出描写狼行为的句子,结合这些句子,以“这是( )的两狼”来回答。

贪婪、凶狠:缀行甚远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结合句子分析字词。)

狡诈: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结合句子分析字词。)

小结:这么贪婪的两狼,它们想吃的不仅是骨头,还想吃什么?

(屠户。)

这么狡诈的两狼,结果有没有吃到屠户呢?

(没有。)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一看,这个屠户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析屠户的特点:

从文中找出描写屠户行为的句子,结合这些句子,以“这是( )的屠户”来回答胆怯:怎么办?

投以骨,倒装句,以骨投之。

结果呢?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个时候屠户心理怎样?

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机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具体分析,看到了什么,怎么做)

勇敢、果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年刀毙之。

细心:转视积薪后……

结合句子分析字词。

小结:假如狼得到骨头后就停下来,这个故事就不会发生了。一开始屠户以为狼只是想吃东西,就给他骨头,当他意识到狼不仅想吃骨头时,还想吃人时,才奋起反抗,表现出他的机智与勇敢。换句话说,屠户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敢是被狼给“逼”出来的。

四、分析主题

1、对于这样一个故事,作者有没有进行点评?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哪位同学愿意帮我们翻译一下这句话?

3、作者对狼特点的评价是什么?

黠。

结果呢?

顷刻两毙。

所以作者才会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言下之意是什么?

禽兽的欺骗手段并没有多少。

作者对狼的评价怎么样,是高还是低?

低。

4、狼其实也有很多美好的品质。可作者为什么给它们这么低的就的评价?

生思考,回答。

出示文字: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为其书房──聊斋所题的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些文字。结合这些文字,来回答我们刚才的问题,看看从中会有什么启发?

狼:欺压百姓的官吏。

屠户:与其斗争的百姓。

小结:看了这些文字,我们知道,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我们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其写作背景去谈。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读全文

【教学反思】

1、对于初一学生而言,阅读文言文起步不久,能力尚在初级阶段,我个人认为,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文言的方法,应该作为文言教学的主要目标。

2、对于这篇文章,我把狼与屠户给分开来分析,各自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分析,但是整个故事被我给割裂开来,这是本次课的最大不足。

简单教案设计简短 篇3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山行》

共几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2. 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的意思。

3. 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难点:背诵诗歌,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资源

1. 古人咏叹秋天的诗:

2.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3.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预习设计

1. 收集作者杜牧的资料,了解杜牧。

2. 读准生字:径、霜;记住字形,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3. 自主练习朗读诗歌,试着背诵,并想想诗句的意思。

4. 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做上记号。

5. 收集两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学 程 预 设导 学 策 略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激趣引入(5分钟)

1.按老师指定的诗题背诵古诗分组进行赛诗,相互进行背诵,积累古诗

2.说说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15分钟)

●预习作业1

1.齐读诗题

2.简单了解杜牧和他一些作品

● 预习作业2

1.朗读诗歌

2.展示交流。

第三板块:学习《山行》(20分钟)

1. 理解题目的意思

【学习单一】

(1)自由练习朗读诗歌。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在小组内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自主学习

3.交流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4.理解诗句

先自由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同桌交流

个别说,集体评议

5.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练习朗读和背诵

第一板块:激趣引入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教师出题或学生之间分组出题,练习背诵,积累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向学生简介“李杜”和“小李杜”。

●预习作业2

1.指名朗读诗歌

2.选择两个学生展示交流。

默写:径、霜。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3.小组内两两过关。

第三板块:学习《山行》

1.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2.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3.任务驱动

4.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5.巡视、参与学生探究

6.理解句子: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7.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8.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9.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10.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11.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作业

设计

★1.完成《习字册》中的生字描红。

2.《一课一练》中的一、二、三、《山行》的有关题目。

★★收集描写秋天的诗句,背一背。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枫桥夜泊》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古诗《枫桥夜泊》。

2. 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难点:背诵诗歌,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

资源

1. 古今中外的名人愁了都做些什么:

2. 李贺为怀才不遇而愁,写下了《马》,

3. 陆游为国家战乱而愁,写下了《示儿》给自己的孩子。

4. 闻一多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愁,写下了《七子之歌》。

5. 这些是文学作品,还有没有别的呢?

6.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性格古怪,她愁了就爱哭,她愁了还去葬花

7. 康熙愁了就去微服私访。

8. 姜太公愁了就去钓鱼,有个歇后语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钓,他不是真的去钓鱼,而是为了散心消愁。

9. 画家朱耷愁了就画画,他画的画也带着愁意,他画了呆滞的小鸟,萧条的村庄。

10. 凡高愁了画过《向日葵》。

11. 德国有个皇后叫德拉库尔 ,她为看不到自己的样子而愁,叫了很多能工巧匠,想了很多办法,后来发明了镜子。

12. 爱因斯坦愁的时候睡不着觉,他想,如果人以光的速度奔跑,结果会怎么样,后来就发明了狭义相对论。

13. 李白愁了就喝酒作诗。

预习设计

1. 收集作者杜牧的资料,了解杜牧。

2. 读准生字,记住字形,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3. 自主练习朗读诗歌,试着背诵,并想想诗句的意思。

4. 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做上记号。

5. 收集两首抒发使人发愁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5分钟)

1.个别、分组、集体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15分钟)

●预习作业1

交流张继的故事。

●预习作业2

1.朗读诗歌

2.展示交流。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3.小组内两两过关。

第三板块:学习《枫桥夜泊》(18分钟)

1.自由读诗句。

2.理解题目的意思。

【学习单一】

(1)自由练习朗读诗歌。

(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用“——”划出来。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3.自主学习

4.交流:

圈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5.有感情朗读

自由读,读出个性美。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齐读

6.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诗中写到了月亮,它写到月落,说明月亮从升起,现在已经在慢慢落下去了。诗中还写到了乌鸦在啼叫。月亮一落,天地间变黑了,就吓醒了树上的乌鸦。从诗中看到当时外面有着厚厚的霜,说明时间已经是深秋了。诗中还写道了钟声、渔火、江边的枫树。)

7.根据诗歌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交流个别说,集体评议根据教师的提示和诗歌的内容,展开交流

第四板块:总结(2分钟)

1.齐读古诗

2.自由练习朗读诗歌,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背诵《山行》。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板书课题。

过渡:苏州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2.介绍作者:

讲述张继落榜小故事。

●预习作业2

1.指名朗读诗歌

2.选择两个学生展示交流。

默写:泊、愁、苏、城、寺、钟。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3.小组内两两过关。

第三板块:学习《枫桥夜泊》

1.出示古诗,轻声读诗句。

读题释义

泊:停靠

2.任务驱动

4.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5.巡视、参与学生探究

6.交流展示:

(1)看到月落,乌啼,霜满天,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一副图?

这首诗28个字写了月亮,乌鸦,秋霜,江枫,渔火,钟声,描绘了一副非常清幽的情景,令人神往。

(2)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读出它独特的美。

7.其实,老师之所以喜欢这首诗,是因为诗中所表达的情吸引了老师,那么这首诗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

说说他为什么要愁?

8.苏州是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的色彩。

9.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10.同学们,假如真有时空隧道,假如时间真能倒流,你想对这位失意的张继说些什么?

11.同学们,张继愁的时候就写诗,你平时愁了都干些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愁了都做些什么?

12.补充阅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现在呢,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第四板块:总结

因为这首小诗,使原先不起眼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了千古名胜,每年除夕夜有许多人都去听钟声,还有许多日本游客不辞千里远涉重洋来寒山寺,那儿还有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张继的铜像,传说摸摸他的右手食指,就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看一看那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首诗,读出张继的愁!

作业

设计

★ 1、 完成《习字册》中的生字描红。

2、背诵课文。3、默写古诗,积累记忆。

★ ★《一课一练》中的一、二、三、《山行》的有关题目。

简单教案设计简短 篇4

咏柳⑴

唐贺知章

碧玉⑵妆⑶成一树⑷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⑸。

不知细叶谁裁⑹出,

二月⑺春风似剪刀。

⑴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妆:装饰,打扮。

⑷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⑻似:好像,如同。

译文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题解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赏析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简单教案设计简短 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2、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蜜蜂。

1.猜谜语:一家兄弟万万千,辛勤劳动在花间,造个小屋它不住,专把糖浆藏里面。(打一动物)——蜜蜂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留心观察“蜜蜂”的笔画。

3.师:小小蜜蜂本领大,你都知道蜜蜂有哪些本领?(引导学生发现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4.师:法布尔也曾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为了证实蜜蜂的这种能力,他亲自做了一个试验,让我们跟随着法布尔的脚步,去了解一下他是如何完成这个试验的?

二、初读课文,知晓过程。

1.自由读文,想一想法布尔是如何一步步做试验的,并完成填空:

法布尔先(捉蜜蜂),再(做记号),接着(叫人等),然后(走两里),最后(放蜜蜂)。

2.假如我们采取以下的方式做试验行吗?为什么?

一天,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然后我把蜜蜂带到花园附近的一个地方,把它们放飞,看有没有蜜蜂飞回去。

3.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总结出法布尔做试验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增大蜜蜂飞回来的难度,以证明蜜蜂飞回来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

三、再读课文,了解结果。

1.学习“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这句话,思考:此处的“推测”能否换为“猜测”,引导学生思考“推测”是根据对试验过程的了解,得出蜜蜂可能找不到家的结论。

2.除了法布尔做试验时的要求非常高(把蜜蜂放在纸袋,走了两里路才放飞)之外,当时的天气条件对试验的成功是否有影响?

3.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文,找出蜜蜂飞回家的恶劣环境——蜜蜂几乎触到地面地逆风飞行,且沿途都是陌生环境……这样的飞行条件更增加了蜜蜂正确找到家的难度,读出法布尔认真观察的试验精神,

4.如果是你看到这些蜜蜂飞得这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了,你会怎么想呢?

5.从放飞蜜蜂的句子中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几乎”、“大概”,引导学生思考:法布尔不但做试验时深思熟虑,而且在写作方面更是严谨认真。

6.然而蜜蜂真的没有回到家吗?从课文中你能找到答案吗?引导学生从“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中找答案,带着激动的心情读这段话。

7.写作技巧指导:这段话从小女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写出了小女孩的激动,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展现人物的情绪,让人物形象更丰富。

8.师:勤劳的小蜜蜂不但能找到回家的路,还带回来了满身的花粉。如果试验就这样结束的话,这个试验算了吗?引导学生找出下文“一共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四、首尾呼应,课后拓展。

1.师:试验做完了,法布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本能”何意?

2.师:法布尔当时无法解释,是因为一百多年前咱们的科学还不是很发达,很多现象都不能用科学的依据去解释。你们知道蜜蜂靠的是什么本能找到回家的路吗?

3.学生思考、回答,师总结:其实蜜蜂是靠了感光和气味认路的。

4.介绍这篇课文的作者法布尔及他的著作《昆虫记》,教育学生做一个善于思考,严谨认真的人。

简单教案设计简短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与《行行重行行》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古诗、《古诗十九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2、学生掌握诗中所运用的叠音、比兴、对比的艺术手法。

3、学生通过梳理大意和逐句赏析,体味诗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艺术特色。

4、学生通过学习此诗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更懂得珍惜与亲人相聚的时光。

教学重点:

1、分析诗中运用的叠音、比兴、对比等修辞手法。

2、梳理诗歌大意并分“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两部分逐句赏析。

教学难点:

体味诗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讲述法、朗读法、谈话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25分钟)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它就是《古诗十九首》。这里的古诗,是指与今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诗称今体诗或近体诗,非律诗称古诗或古体诗。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其中收录了东汉末年文人创作的十九首五言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行行重行行》就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篇,因此被称为《古诗十九首》的序曲。

二、 梳理诗歌大意

1、 学生浏览全诗和注释,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

2、 学生齐读全诗,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3、 诗歌表达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那么它是如何表现这种抽象的情感的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梳理一下全诗的大意。请一位同学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整首诗。

参考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最后一句也可以理解为女子自己安慰自己,努力加餐,保重身体。)

三、“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两部分逐句赏析

1、经过刚才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包含了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从诗歌第一句到第六句“会面安可知”,这是思妇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抒发离别之恨。第二部分则是从“胡马依北风”到结尾,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了思妇的心理活动,抒发相思之苦。思妇的离愁别恨就通过这两部分具体地表现出来了。

2、分析到这里当然还无法领略这首诗的.魅力所在,所以接下来我们要通过逐句的分析来深入细致地体味诗歌表情达意的高妙之处。

(1)我们来看第一部分——离别之恨。请大家把第一部分一起来朗读一下,注意用缓慢忧伤的语调。

“行行重行行”,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相连。“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大家思考一下,用这种叠音的手法有什么好处呢?叠音形成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于是,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接下来思妇又以“与君生别离”一句将离别之恨直接地抒发出来了。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接下来思妇以空间上的具体概念 “万余里”来告诉读者游子远行的距离,两人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正所谓“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正因为“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才路远难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这一部分抒发思妇的离别之恨主要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表现的,突出了路远相见之难。

(2)我们再来看第二部分。

先请同学们朗读这一部分的内容。

丈夫越行越远,会面越来越难,女子的思念也越来越浓烈,在极度思念中思妇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也是我们才学过的手法——比兴。飞禽走兽尚且不忘本,何况人呢?这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那么我们来看看“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两句又是从什么方面来联想啊?——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的薄幸,这里用浮云遮住太阳来比喻丈夫在外面被别的女子迷惑这样好坏两方面都被思妇想到了,说明她的相思确实很浓烈。而前两句写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分别的日子越来越久,女子的容颜越来越憔悴,身体也越来越消瘦,而游子呢?却在外面“不顾反”,这里用了一个对比,将女子的思念和游子的不顾反对比,更突出了前者的相思之苦。当然猜测、怀疑是无济于事的,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里的“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看上去衰老。“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红颜易老。

最后,女子一改前面的哀伤,而勉强振作,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这里体现了思妇的无奈,无奈之中更包含了哀伤。

这一部分抒发的是思妇的相思之苦,那么它是从哪个角度来表现的呢?和空间相对——时间。

(3)总结诗歌表情达意的方法。

诗歌的两个部分从内容上说分别抒发了思妇的“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在手法上写“离别之恨”时主要从空间的角度来表现,而写“相思之苦”时主要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这样,时间与空间相互交织,再加上叠音、比兴、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把思妇的感情抒发得充分到位,淋漓尽致。

三、 介绍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接触过《古诗十九首》的同学可能了解,其中以夫妻别离、互相思念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那么为什么在那个年代会出现这么多表现离别的诗歌呢?这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东汉末年,游宦之风极盛,读书人为了寻求出路,求取功名富贵,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奔走。当时政治异常黑暗,社会极为混乱,出身低下的知识分子,即使满腹经纶,也难于施展。在这种情况下,亲人远离的痛苦,就显得更为突出。《行行重行行》因而也成为《古诗十九首》的序曲。

四、 总结诗歌的艺术成就。

《行行重行行》不仅因为它的题材成为《古诗十九首》的序曲,同时也因为它的“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

五、 布置作业。

这首诗非常值得我们熟记于心,剩下的时间就请大家自由诵读这首诗,准备下次早读课上默写。

《行行重行行》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时代背景。2、理解诗歌含义。3、准确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意境,理解深刻内涵。

三、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的真情至理。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同学们自读书以来,已经学了不少的诗词,其中有不少是反映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请大家回顾一下所学的诗词,并举出一例。(学生举例)

这些诗歌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人生的启迪,今天让我们带着一份轻松的心情一起来赏析一首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这是一首妻子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的诗歌,抒发的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二)题解:

1、问:《古诗十九首》是一部书还是一组诗?是谁编选的?

明确:这是由南朝梁萧统收编的《昭明文选》中的一组诗。这组诗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是中国东汉五言诗的代表作,语言炉火纯青。钟嵘在《诗品》中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问:《行行重行行》产生的时代背如何?这是一首怎样的诗?

明确:是离乱时代。东汉后期党争激烈,杀伐不休;官僚垄断仕途,文人士子备受压抑。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找出路纷纷背井离乡,因而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本首诗属于“思妇”诗。

(三)、学生自读:

1、把你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写在草稿纸上。

2、你最喜欢哪一句诗?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老师检查自读情况,强调以下汉字的读音和意思:

重(chóng):又。行(xǐng):走。 巢(cháo):鸟窝。

缓(huǎn):宽。 蔽(bì):遮挡。 餐(cān);吃。

(五)、诵读并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前6句):写离别。 第二层(后10句):写相思。

(六)、分析理解诗意:

1、研读第一层。指名朗读前6句,师生共同讨论:

(1)问:“与君生别离”是一种怎样的离别?“君”指谁?

明确:是活生生地离开。另一种理解为:生当死别离。这是一种痛苦的、难舍难分的离开。“君”是指女主人公的丈夫,与下文的“游子”同。

(2)、问:“相去”是什么意思?与后文的“相去”有什么异同?

明确:意思是距离,和后文的“相去”意同,但前者侧重空间,后者侧重时间。

(3)、“各在天一涯”怎样理解?

明确: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以“各在天一涯”。

(4)、“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是怎样和上文呼应的?

明确:“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与“天一涯”相呼应,指路途坎坷曲折;“长”与“万余里”呼应,指路途遥远,关山难度,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事频繁,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小结】:这六句是写别离。由无可奈何的生别,到各在天涯的远别,再到早归无盼的怨望,思妇的哀惋之状,浓浓的愁思情意,质朴而真实。

2、研读第二层(后十句)。生诵读并讨论。

(1) 问:怎样理解“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意思是飞禽走兽尚且思念故土,何况是人呢,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这两句用了比兴的手法。

(2) 问:如何理解“衣带日已缓”的妙处?

明确:自别离后,思妇日益憔悴,日渐消瘦,衣带渐松,游子啊,你怎么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无声的心灵呼唤,千百年来,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惋叹。

(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怎样理解?

明确:“浮云” 象征彼此间情感的障碍。游子为什么长时间不归呢?是被他乡的女子所迷惑还是别的原因。思妇陷入了痛苦的猜疑、彷徨之中。

(4)、“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中的“老”、“晚”如何理解?

明确:“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是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指的是因极度的相思,导致形容枯槁,心力憔悴。“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5)“努力加餐饭”这一句表现了思妇怎样的心理状态?为什么要“努力”?

明确:这句是在坐愁相思无果时的自我宽慰。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思妇尽量想把不开心的事扔到一边去,但对于一个相思憔悴的人来说,要加餐又何尝容易,所以要“努力”。这两个字透露出思妇那种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撑的苦心。

(6)思妇这种刻骨铬心的相思之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今天的社会有怎样的期盼?

明确:动乱的社会是思妇痛苦的根原,建设一个和谐平安的社会是今天人们共同的期盼。对于学生则还需要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

【小结】:游子久行未归,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兽犹如此,人何以堪?憔悴消瘦的思念,担心意外的疑虑,青春蹉跎的愁伤,勉强解脱的宽慰,读之使人悲感万端,为女主人公的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平实中见真情。

(七)总结全文:

本首诗写了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一对长期远离的情人的沉痛思念之情;抒发了思妇的离别之苦,相思之痛,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曲折心理,表现了人类共有的复杂情感,因此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措词明白浅显,而内容丰富深厚;运用比兴手法,表现深刻而曲折的主观心情。

(八)指导背诵。

(九)练习:

1、背诵《行行重行行》

2、完成练习第二、三题。

《行行重行行》教学思路

1、导入:女性命运,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离乱之歌,更给人沉重的压抑感。下面就让我们去感受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

2、让学生谈“我了解的古诗十九首”明确: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其中收录了东汉末年文人创作的十九首五言诗。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这里的古诗,是指与今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诗称今体诗或近体诗,非律诗称古诗或古体诗,《行行重行行》就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篇,因此被称为《古诗十九首》的序曲。

3、学生浏览全诗和注释,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

4、让学生齐读这首诗,请一位同学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整首诗。

参考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最后一句也可以理解为女子自己安慰自己,努力加餐,保重身体。)

5、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妇的离愁别恨)

经过刚才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包含了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从诗歌第一句到第六句“会面安可知”,这是思妇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抒发离别之恨。第二部分则是从“胡马依北风”到结尾,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了思妇的心理活动,抒发相思之苦。

6、谈谈思妇的离愁别恨的是如何表现?

7、作业:背诵全诗

8、板书:

简单教案设计简短 篇7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城的四季风光和长城抗战的历史图片,历史歌曲

二、远观近看,登临长城,感叹建筑美:

1、乘上小火车,赶赴北京:(用开小火车的方式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①、生字:崇旋嘉砖隔屯堡垒仗扶智慧魄

②、新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嘉峪关城砖相隔屯兵堡垒

智慧气魄雄伟

2、远观近看,感受长城: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两张长城图片(长城的远景图片和近景图片)

②、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两张长城图片有何不同之处。

③、想想:课文的哪两段分别描写了这两张长城图片。

3、走进文本,远观长城:

①、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品读: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感受长城的雄伟,体会长城的气魄。)

②、想象长城“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③、课外拓展,简介“山海关”和“嘉峪关”。

④、指导背诵,小结板书:崇山峻岭盘巨龙

4、近观长城,高大坚固:

①、指名读“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②、紧扣“高大坚固”,品读词句,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写作特色。

③、借助图片,形象感知:

看简笔画:了解长城的构造:“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4、拓展说话,想象自己登临长城,赞美长城:

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八达岭,目睹了高大坚固的长城,无不赞叹:“啊,长城!你!”

5、小结板书:高大坚固历千年

三、走进历史,缅怀长城,感叹智慧美:

1、谈话过渡,导读:“岁月匆匆如逝水,万里长城永不倒!”当我们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你会很自然地想起。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

3、重点品读:“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劳动人们修筑长城的艰辛

②、简介

5、自由题词,激情满怀:

(想象自己就是一位登临长城后的游客,在留言本上,为长城留下心中的感言)

六、布置作业,编写小报,引导实践: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截止20xx年7月,我国已有长城、故宫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多渠道地了解我国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编写一期“神州风光”宣传小报。

2、为北京奥运会提一个“金点子”。

附: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崇山峻岭盘巨龙

近观:高大坚固历千年

回想:血汗智慧凝结成

感叹:江山如画民族魂

设计意图:

倡导“大语文的阅读教学观”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核心思想,它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与文本对话和解读”的过程。作为教师,他应该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引领者”,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加以有机的结合和拓展,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和局限,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人”。本案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多渠道的“知识视野的拓展”,全方位地感受长城,感受中国的“世界遗产”,从而让学生初步掌握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切身体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和悠久历史,通过课外知识的拓展,领略长城四季如画的风光和它所蕴含的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2、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简单教案设计简短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桑塔.露琪亚》的欣赏和演唱,让学生充分体味这首意大利民歌将节奏、旋律、曲式、力度等音乐要素和谐统一之美,感受意大利船歌和意大利人特有的热情与奔放,能够对欧洲民间音乐产生兴趣。

2、能够用圆润、激情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并能用肢体语言进行表现。

教学重难点:旋律中出现的变化音以及高音能够准确演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在《桑塔.露琪亚》的音乐声中欣赏意大利风光。请同学们通过短片,讨论所听到和看到的内容。(世界上有很多宏伟的建筑和美丽的风景,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曲《桑塔.露琪亚》。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6页,听听这首歌都描绘了那些景色?(自弹自唱)

二、播放音乐范唱:

(学生对照歌词,感受歌曲描绘了哪些内容?)

(描绘出海面上宁静的月夜、摇曳的小船和深情的歌者。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富有浪漫而幸福的生活情趣,显示出意大利特有的民族民情)

三、初步感受,学唱新歌。

1、出示旋律,用以下旋律哼唱出自己的感受。3/455.1|177-|44.6|655-|师弹琴,生哼唱。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美”是老师突出传递给学生的,画面的美、音乐的美、语言的美,在“美”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发出美的声音,为演唱歌曲、感悟音乐打下基础。

2、学唱第一乐段。视唱乐谱,找出自己感觉唱不好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想

象美景,演唱歌词。

3、学唱第二乐段。

⑴随琴声视唱乐谱,注意抓住第二乐段的特点:高,强。

⑵边哼唱边用手划出旋律线的起伏,想一想与第一乐段起伏的方向有什么不同?(第一乐段是从低到高再到低,象山形,而第二乐段是从高到低再到高,是山谷形。

简单教案设计简短 篇9

教学目标:

1.深入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狼的凶恶、狡诈、不讲道理;小羊的天真、善良的形象;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词语,会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推理,发展思维。

3.领会寓意对像狼一样本性凶恶的坏人光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应该勇敢、机智地作斗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狼?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羊?

反馈:A:(凶恶、凶残、残忍、不讲理、狡猾、爱吃小动物)

B:(温柔、温和、善良、可爱、柔弱、有礼貌、可怜)

2.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出示课题------读题。

3.过渡:一只凶恶的狼和一只温和的小羊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二.朗读理解第一自然段

1.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

2.交流体会:狼要吃小羊了,危险吗?

3.自由读:请小朋友在读读这句话,把当时紧张、危险的味道用朗读来表现出来。

4.抽读:谁的朗读能让大家一听,就觉得危险正在一步步靠近小羊。

5.齐读(配乐)。

三.体会非常

1.狼看见小羊就想把它吃掉,想到了怎样的程度?课文第二自然段里有一个词,谁能把他找出来?(板书:非常)

2.谁能把非常换个词语?出示句式:

狼(真、可、极、特别)想吃小羊。

3.你们能看图说说狼当时的样子吗?

4.从狼的这副嘴脸我们可以猜测,它在想什么?

5.好,现在谁能看图,把狼当时的样子和它的心理连起来说说。

四.体会借口

1.小羊已经处在危险中,但他并没有做得罪狼的事情,那狼怎么可以吃小羊呢?(找借口-----板书)

2.什么叫找借口?(找理由、找刺儿、找麻烦)

3.是啊,狼有意找毛病,存心编造理由,说明狼不仅凶残,还十分狡猾。

4.狼为了吃小羊,找了几次借口?请你找一找,课文那几段是写狼找借口要吃小羊?(三次)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自由读读课文第2、4、6三个自然段,看看狼找了哪些借口,有横线划出有关句子。

5.反馈:

(1)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2)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

(3)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的爸爸,反正都一样。

①是这三个句子吗?请你们轻轻地读读,你发现了什么?

②那应该加上什么标点呢?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分别加什么吗?其他同学要仔细听。

③狼非常想吃小羊,所以语气一次比一次急,一次比一次凶,在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④教师引读。

6.那你们认为狼找的借口能成立吗?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想为什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仔细研究一下,为什么这些理由不成立?

7.全班反馈交流:

A:①(出示句子)经过研究,你们相信小羊会弄脏狼喝的水吗?

②理解上游,引出下游;从图上看,狼站在上游,小羊站在下游。

③所以,我们可以帮助小羊得出这样的饿结论:

水是从上游流到下游的,

狼站在上游,小羊站在下游,

所以(小羊不会弄脏狼喝的水。)

④谁再用坚定的语气说说你们得出的结论。

⑤谁能连起来说说。

⑥所以小羊对狼说的第一句话是(课件出示句子),你认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点评:抓标点、抓提示语、抓理解)

⑦指名读,男女分开读。

B:①小羊希望和狼讲道理,但是狼竟然又怒气冲冲地找了另一个借口(课件出示),你们相信小羊在背地里说过狼的坏话吗?你们研究出的结论是什么?

②谁能用因为所以替小羊说一句话吗?

③是啊,可怜的小羊听到这样的话,都喊起来了,为什么?

④这时小羊的话该怎么读?

C:①狼一次又一次地找借口,结果都被小羊驳回了,我们一起读读第6自然段,想想,你有什么感受?

②全班交流。

五.小结拓展

1.小结:看来狼凶恶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对狼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2.假如你是小羊,你也遇到了这只狼,你会和它讲道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对付它?

六.板书设计:

非常

狼──────→小羊

借口

简单教案设计简短 篇10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并能初步鉴赏温庭筠的诗歌

2.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3.继续学习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本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

教学方法:

诵读与鉴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意境的知识

(一)提问;什么是意境

意境,简单地说,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或者说气氛);在这些画面中,有诗人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人或者事物),并包含着诗人的感情。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诗人的感情,这几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的艺术境界。

(二)“意境类”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绝句,简要分析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按“意境类”答题步骤作答)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学习鉴赏《商山早行》

(一)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 —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后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二)读诗

1学生结合注解自读这首诗。

2.朗读

3.指名生读

(三)鉴赏

1.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指导学生通过想像进行还原性鉴赏)

第二句,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2.问:第二联在构成上有什么特点?与我们接触过的哪些诗句异曲同工?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与此类似的诗句还有:

杨柳岸晓风残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写一段对这两句诗的欣赏性文字,交流。

3.思考:第三联和第四联分别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凫雁满回塘”是虚写,是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4.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简单教案设计简短 篇11

导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学习他们的美德。

3.学习作者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第一学时

一、课前独学

1.读课题,顾名思义,穷人是指的人。

了解写作背景:在这个时期,俄国正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他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不朽名作。我们学过的《七颗钻石》也是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心理描写逼真、细腻,语言质朴洗炼,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穷人》是作家晚年时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的一篇文章。

2.大声读课文1遍,根据课后生字表在文中划出生字和词语,带词读一读。

易读错的字(读三遍):

易写错的字(写三遍):

3.理解词语,把疑难词语的意思写在文中的词语下面,大声读两遍。

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黧黑哦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汹涌澎湃忐忑不安

4.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概括主要内容:

5.快速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6.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他们的穷体现在哪些地方?细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把体会简要地写到书上,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作上记号在交流时担提出来)并读出自己的体会。

二、导学引领

小组大展示

三、检测反馈

1、辨字组词

莓()虑()魁()填()搁()

霉()虚()槐()镇()隔()

2、他们每天只能填饱肚子,吃的是,菜只有。即便是这样的生活,也是渔夫身体,冒着出海打鱼,而桑娜自己也地干活,才能维持的。

第二学时

课前独学

请同学们认认真真读两遍课文:

第一遍,轻声慢读,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第二遍,仔细默读,思考课后习题2

一、导学引领

(一)、体会桑娜的品格

1、快速默读课文第8—11自然段,把课文中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写上自己的体会。

2、自由读,找出文中描写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的心情的语句,再读读,体会桑娜当时的心情?

(二)体会渔夫的品格

1、默读课文12——27自然段,边读边划,划出使自己感动的句子,边读边想,在书本的空白出写上批注和感受。

2、小组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读后找找:对话中几次写到沉默?并联系上下文想象:桑娜和渔夫为什么沉默?在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

3、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想一想,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他忧虑些什么?

(2)熬,可以换成什么词,这里为什么要用“熬”而不用其他的字词呢?

小练笔:为了抚养西蒙的孩子,桑娜和渔夫会怎样熬,闭上眼睛想象1分钟,描述你所看到的情景。

二、感悟写法

联系课文说一说,本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三、盘点收获

《穷人》教后反思

很高兴接受了这次“同课异构”的教学任务,独立备课,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去体验,觉得收获挺多的。

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根据“361”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研读,落实语言文字的揣摩与理解,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成功之处:

1、精选教材,重点突破

《穷人》一文篇幅较长,许多地方都有可推敲之处,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面对诸多的重点如何选择呢?在反复阅读过文章之后。我精选出两个重难点:即抓住桑娜的心理活动和渔夫的语言来体会品格,这样一来节省出了逐段讲解的时间,留下更多时间深挖内涵,以此提高课堂时效性。

2、精心设计,提高效率。

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节环节时,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我及时抓住学生交流的“纠结”一词,引导学生找到文中表现纠结的词语“忐忑不安”,引导生品读,从文本中挖出体现桑娜忐忑不安的地方,生边读边感悟桑娜当时的心情,在细细的揣摩之下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对于渔夫的语言,重点体会“熬”字,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激发联想:为了抚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渔夫桑娜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怎样地熬?请闭上眼睛想象一分钟。这个问题的设计激活了想象力,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渔夫一家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

总的来说,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学生独学专心致志,群学畅所欲言,生与生,生与师积极互动,学生的参与率高,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学生不是有待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被激活的精灵。”

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读、感悟。在这节课中,我虽进行了读的训练,但可惜的是,学生在组与组交流、对抗的过程中读和说结合的不够紧密,尤其是表现桑娜内心激烈斗争的一段,读出了桑娜内心的纠结,却忽略了读出桑娜最后下定决心的坚定。

2、评价不到位

我们都知道,生动活泼的、富有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精彩的活力,应该说,在这堂课上,同学们思维的碰撞非常精彩,让我能体会到他们是真正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可惜我在评价时只是微笑,点头,忽视了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丰富自身的评价语言。

3、小组建设

和其他老师的课比较,我觉得自己在小组建设上还要多下功夫,我班的学生想说、爱说、会说,我们更多看到的还是个人与个人的对抗,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还有赖于老师,还要加大力度培养中心发言人。

最后,感谢我们教研组的老师给予我中肯的评价,正是因为有了你们无私的指正,我才会取得点滴的进步!

幼儿园教案《简单教案设计简短2000字汇总》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案设计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