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的读后感10篇

02-18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倾城之恋的读后感,作品是作者写的作品。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写作品的读后感时,你是否会毫无头绪?欢迎大家参阅本文!

倾城之恋的读后感 篇1

《倾城之恋》读后感1000字:张爱玲曾经说过,“人的一生中有大大小小的等待,人渐渐忘却了自己等待的是什么”。

对于张爱玲文章的喜爱,我不知如何用言语去表达,我不敢说我有多懂张爱玲,我只想简单谈谈我对这个女人的理解与认识。

出生于19xx那个动荡的时代,张爱玲的一生也许注定了不平凡,但那样一个骨子里面透着骄傲和感性的女子,也注定了这一生可能的悲凉。张爱玲发表过的文章无数,但我最爱的还是她的《倾城之恋》,不记得是何时看过剧版的,对陈数塑造的白流苏印象深刻,在那样一个腐朽的家庭中,在经历了失败的婚姻遭受冷嘲热讽之后,她看尽了世态炎凉,战争的洗礼虽不曾将她磨炼成一位坚强的革命战士,但她最终体验到了和范柳原患难与共的爱情,此生足矣。

张爱玲的这部小说脍炙人口,爱情,婚姻,人性无一不酣畅淋漓地体现出来,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真正的了解,腐朽封建的旧式大家庭对于她而言,简直再熟悉不过了,她幼年经历的父母离异在她的心灵上无疑不是一笔重创,她深刻地认识着旧式婚姻的无奈与苍凉,也正是这种感同身受,让她得以塑造出白流苏那样的人物。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这种无爱的婚姻无疑更加重了灰暗的气息,沉重、压抑,就如同废墟一般的爱情。

也许是大环境的洗礼,张爱玲是矛盾的,贾平凹曾评价张爱玲,“世界上毒品不一定就是鸦片,茶是毒品,酒是毒品,大凡上瘾的东西都是毒品。张的性情和素质,离我很远,明明知道读她只乱我心,但偏是要读。”我不能说张爱玲是十全十美的,她有矛盾,她有偏激,但也许读她的文章更多的是她的悲凉与无奈吧,她说,“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她更多的希望的是女性在这个世界应该得到的尊重,她希望爱情,婚姻是纯粹的,美好的,她希望甚至是渴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

回到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拥有了那样纯粹的爱呢,什么是爱情?舒婷说,“我如果爱你,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席慕蓉说,“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无论是谁,对待爱情恐怕都是希望始终如一的吧。

我不知道我有多懂得爱,也许你觉得我并不懂,但我觉得,爱情最美好的样子是守候,再姣好的容颜也会有老去的那一天,新鲜感始终会过去,难得的是守候,无论何时,无论你在哪,都有人守候着你,等待着你,你再美好,也总会有人不爱你,你再平凡,也会有人在爱你,愿你能真正追寻到一份相守的爱,从年少到迟暮。

十里春风,纵不如一生的守候,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倾城之恋的读后感 篇2

《倾城之恋》读后感1500字:

《倾城之恋》是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作品中比较才气的一篇作品,它所讲述的不仅仅是柳原和流苏之间若即若离的爱情,更是张对人性的透彻本质观察。王小波这样评价过张爱玲:“她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的很透彻,小说写的很地道。”真正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它都不会被隐没的,张爱玲恰属于这一类人,不管历史如何飞跃,总会有人为她的才气所折服。

文章一开篇就是压抑的上海旧社会光景,流苏所成长的白公馆更是旧家庭中的个中翘楚,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这就为后来流苏的无奈埋下了伏笔,更让人不能低看流苏所做的出格的事情了,毕竟流苏是在这样“旧”的家庭里长成的。自古以来,男女之间无非情情爱爱,再没有情情爱爱的,当个普通朋友也好,或者从未相遇--这是人生活中的主流,所以不乏人写,或歌颂,或悲剧,或赞美,或批判,总之,像张这般写爱情的,还是头一遭,还能把握的如行云流水,新奇深刻的让人不得不叹惋。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柳原和流苏并没有结婚,旁人也是难理清其中关系的。原因很简单,不过是男人女人的那点心思,说白了不过是人性而已。

不可否认,在家庭和事业上,相对于流苏来说,柳原的生活无疑是游刃有余的。依旧用着老钟,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白公馆,无疑是旧社会的典型保守家庭。在白公馆的人看来,离过婚的流苏是有罪的,在骗光她的钱后便处处排挤她,这——便是所谓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了吧。

流苏流于俗套却又极其出格,毕竟她敢于结束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可她又渴望一个男人将她拉出这苦海,毕竟她又只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柳原的童年并不幸福,对婚姻看的也格外儿戏。而儿戏的背后是什么呢?流苏曾纳罕,——不知道为什么,他(柳原)背着人这样稳重,当众却喜欢放肆。流苏看人比较通透,在分析过柳原的行为之后,明白原来他是讲究精神恋爱的。像柳原这样风生水起的男人身边自是不缺女人,但在精神上能给他慰藉的人并不多。——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因而流苏在他眼里格外是个人物。在上海第一次遇见她,他想着,若是她离了她家里那些人,她也许会本真一点。于是他想方设法的帮她离了家人,后来他又想把她带到马来亚,到原始人的森林里去。他很明白她的处境,开始的时候为家庭所累,后来则是为他而累。

总之很不本真,而柳原呢?他也只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他明知道流苏的心思,而他却视而不见——只是因为流苏需要他。战火来临时,流苏对柳原说了一句很本真的话:“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他们双方都爱彼此,但又都不爱彼此,不然也不会发生了这么长而又各怀鬼胎的故事。在战火中每个人都是孤立无援的,每个人都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但在战火中他们才真正各表心意。可如果那时在他们身边的是另外一个女人和另外一个男人,可能结果也都会在一起的吧。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战火中的爱情已经不能算作爱情了,只是一种慰藉,这是柳原和流苏的悲剧。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一座城的倾覆也只是为了成全她,若是城未倾覆,柳原依旧是柳原,流苏依旧是流苏,就像二人未相遇之前。胡琴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倾城之恋的读后感 篇3

些女子穿起华美的袍子,站在旧时光的影子里轻轻地画起一道浓眉。绿色和红色交错灯光,暗暗地洒落,幻美的生活之后,人去楼空。

——题记

有人说,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

她喜爱写那些旧上海的故事。红男绿女,他们以为生活会变得很好,于是做着凄苦的事情。慢慢的,时刻只是成为了一种虚幻,女生开始习惯把眉毛浓黑,涂上朱红的唇膏,深色的胭脂,以为那样,就能够把眼泪掩藏。

读张爱玲的小说,就像在听一个很近很灵动的故事,她自己是说,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简单,但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但是嫌它不够严肃。她总是喜爱在作品里提到胡琴,只是某一也许只出场一次的人物,在某个角落嘶哑嘶哑地拉着它,在某个需要他的时候。就像故事的调子,没有什么起伏,却是两个相爱的人慢慢地靠近或者慢慢地疏远,回到人本身的寂寞,然后又回到模式化的生活中。

张爱玲以前说过:回忆总是令人惆怅的,过去的完美只会使人感到一切都已经完了,而过去的烦恼,只会使人再度烦恼。记得我在看《半生缘》的时候,故事的开始就是,“……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载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但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能够是一生一世……”她的小说总是一份感情从不能自己到慢慢沉淀的过程,让人觉得有些微微的苦涩,而其实那些人还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们只是更换了名字,却重复着相同的故事。

荒凉是正因繁华之后的落空,正如寂寞的女子内心总是一片为开垦荒芜,而张爱玲正是把它拿捏得很恰当。我们总听见人们称赞她有才华而不是伟大,大概也正正因她只是把故事讲给爱听的人。正因张爱玲也说过,生活是一件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因此她的小说女主角总是穿着不一样的旗袍出场,也暗示她们隐隐相同人生和命运,外表的美丽内心的空虚。她的作品总是看上去很华丽却是很安静的调子在讲述一个很普通的故事,读完之后才会恍然,原来张爱玲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女子。

泛黄的照片中,那个女子很安静地望向远方或者只是平静地看着。原来所谓的才华也但是是比平常人更多一份恬静,更多一些对命运的追问。喜爱在小说里开始把眼泪掩藏,慢慢的,眼泪就像手里的沙子,慢慢地滑落,然后是肆无忌惮的崩溃。我们就被她轻易地被带回到旧时光中,或许快乐或许悲伤。

爱上张爱玲的文字,如同倾城之恋,只是那一刹那的时刻。而她的故事,正如一首安静悠长的歌,不会落空,正因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一首歌。不一样的人,唱出不一样的味道。

也正如李碧华所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倾城之恋的读后感 篇4

《倾城之恋》这个故事发生在香港,讲述了出身没落之家的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一次机会她认识了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想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赌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香港陷落的一刹那,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而白公馆无疑属于守旧的那一派,“他们家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只是一个生长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离了婚,在一个特定的机会下结识了范柳原。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话:“在日常世界里,他们间存在一场征服的战争,他们内心明争暗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只喜欢他用更优厚的条件前来议和。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是什么因,什么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然而这终究是偶然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只是一个生长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离了婚,在一个特定的机会下结识了范柳原。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话:“在日常世界里,他们间存在一场征服的战争,他们内心明争暗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只喜欢他用更优厚的条件前来议和。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是什么因,什么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然而这终究是偶然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注,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倾城之恋》这是在这篇文章甚至说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仿佛有无尽的宿命在里面,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无奈的情况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才有她们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这种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爱情呢也许爱情在他们之间,更像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就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个安稳于是两人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人生是舞台,个人逃不脱要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张爱玲却在这人生舞台上远远眺望着,她不是导演,却如同解说,用笔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过去的一场或正在进行的人生戏剧里的诸位角色,确切地说,亦或是审美。比如,她注重介绍的是女性的角色。介绍了带有“原罪意识”的女性

倾城之恋的读后感 篇5

我想许多女人都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吧。走进她的文字,如同进入千年古井。幽深,宁静,只是深井冷清,寒意太盛,悲凉得让靠近的读者都不禁沉重。

高中时有一阵,隔壁文科班的女同学每次见了面都问:最近看了张爱玲的书没有?好奇之余,去书店买了两厚本。文字确有大家之风,简炼,华美,冷静的张扬,浸透骨子里的悲凉。十多年下来,时常翻着却一直没有看完,也惧于这种悲凉不想看完。

张爱玲的文字总是于鲜活华丽中透着悲凉,她笔下的生活有时是一袭华美却爬满虱子的衣袍,有时如同她笔下的茉莉香片,鲜活的冒着阵阵热气,热闹的飘着淡淡香气,喝下一口却是浓浓的苦涩。而倾城之恋,该是这众多苦涩的茶中较可口的一杯,或许更像红茶,有着浓浓的香味,少了铁观音的苦味,香醇无涩,在寒冷的冬日是可以暖胃暖心的。

这一篇是张爱玲的小说中为数不多的以喜剧结尾的爱情故事,虽然透着苍凉的质疑和无奈的唏吁。秋日下午,啜一口清茶,又捧起这本多年前的旧书,翻到写有“倾城之恋”的这一页。一页翻下去,再翻下一页,如同翻动着张爱玲笔下的人生。突然想起在文字里老道深刻否定爱情的张爱玲在现实中却还是中了胡兰成的毒,成为低到尘埃里欢天喜地的一朵小花。低到尘埃里开出的花该是卑微而脆弱的,所以张的内心应该是非常柔软的,本人也并不像她的文字中表现的那么练达老道,所以,所以这篇倾城恋事也许是比较接近现实中她的爱情背景和理想爱情吧。

没有人怀疑张爱玲的文字是一朵艳丽到极致的花朵,它的光芒和神彩足以令其它的花朵黯然。她的文字像是呈现给读者的一场纷呈话剧,即便是其中的一两句话,一两个词语所呈现的艺术火花和人生哲理也足以令人震憾,令人回想思索良久。倾城之恋也不例外,在张的描述下,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爱情故事,她以独特的视角看着这场战火之恋,以独有的笔调在爱情的长线中编织着每一个展示人性的结,以人情刻画世情。即便只把它当成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不可以令人感动的。

多年前看过邵氏拍的黑白电影《倾城之恋》,文艺气息太浓,台词经典唯美却不够生活化,缪蹇人扮演的女主角平淡得有些木讷,柔顺内敛有余,妩媚精明不足。流苏流苏,本就是一种漂亮的装饰物,随风飘摆,不安份的,动荡的,却也是精致美丽的,引人遐想的。这样的流苏确是少了很多韵味。后来看陈数和黄觉的电视版《倾城之恋》,有几分惊喜。电视版的要好看得多。少了文艺气,多了电影中没有演绎出的人物的精明和人物之间的暧昧。陈数也给白流苏增添了一份妩媚灵动和知性优雅,外在的娇柔风情,内心的迂回婉转,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辜负我们这些看过数遍原着的观众。此剧后来拿了大奖,似乎在我意料之中。

沦陷一座城,成就一段情,这是一个足以打动世间女子的爱情故事。爱情的力量与倾城的力量拧在一起,又因为在一座城沦陷的出口处才找到爱情的活路,又怎能不让人震憾。性格怪癖放荡不羁的范柳原,对尘世的一腔热血已随挚爱洪莲的香消玉殒而成为死灰,当遇到妩媚优雅却会低头的白流苏时又确是动了真心。起初,不过是两个平凡的男女,一个害怕失去自由的精明的有钱男人,一个经济不能独立想抓牢一个男人让自己一生无忧的聪明的离婚女人,在半明半暗中试探,走近,暧昧,各自独立而各怀算计,互相吸引却并未将真心交付对方。

然而,在香港沦陷之时,在特殊的时期两人无所顾虑的我心换你心,两心彻底靠拢。当范于战火纷飞之中向白大声求婚时,这种真心得到了最响亮的确定。这就是很多人所渴望的幸福吧,或者说是所渴望的爱情。一边是战火纷飞,一边是两不相弃,从此不必猜忌,从此一切了然于心,坦然相见。两个人之间的丝丝温情,在那一瞬间满溢,从此时间成为永恒。那一瞬的美好让读者如我也感动和连流不已。很多人说白是幸运的,在当时那个年代,这种幸运更加明显。几乎是带了一点女权主义色彩的幸运。

可是,我以为,爱情终究是一时一刻的产物,再震憾人心,再坚定与强大,也许,仍然与永恒无关。用超越时间来要求爱情,也是一种过度的索求。曾经以为公园里牵手漫步的白发老翁和老妪是因为爱情的力量才如此天长地久。生活告诉我们,并不是。清韵自生清欢,但即便经历过倾城之恋也未必可以相守到老。如果能够相守到老,只有那种化学质变的短期的两情相悦也远远不够。从现实而真实的角度来说,范柳原和白流苏在倾城之际,执子之手,成说生死之时,倾城之“恋”其实已经到此为止。如同物理学中的能量转换,机械能转换为内能,爱情之“恋”于其时已得到升华,以另一种感情而存在,成就了爱情之后的另一种幸福。这已经是一种的结局,也是一种盛极而淡的规律。如同我们看着太阳东升西落,海潮潮起潮落的时候,会惊觉世间一切都一如寻常,从来都如此规律,不曾改变。

即使是这样感天动地,曲折迂回才完成的爱情,张爱玲也是固执的悲凉着。她在结尾轻轻的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_的收场!胡琴还是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这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憾的倾城之恋,惊世的爱情传奇,在世间是非常罕有的。而在张爱玲看来,这样的经典传奇仍然是不安全不确定的,还有着许多未知的苍凉的可能。温暖的故事之后,张爱玲仍然觉得人生是无奈的,世态是炎凉的,有很多地方需要质疑的,大有一言难尽之感,于是索性说,不问也罢。

她始终忘不了人生的悲凉,始终一边在平凡的热闹中冷静的祈祷着温暖故事,一边在想象和等待着人生中无数场将要到来的悲凉。这是张独有的深刻,正是这种深刻与异常的冷静让她的文字有着独特和非凡的艺术魅力。何况花开花落,阴阳盈亏原本也是人生的一种真实和客观。我突然想到,如果,如果洪莲死而复生,范与白又会是何种结局呢?我想那一定不是一个好的爱情故事了。范与白的爱情是靠着一场千年难逢的倾城事故来成全的,也许是经不起那一种最直接的考验。谁又知道呢。那是另一个故事了,悲或喜,又是另一场冷暖了。

今时游走在张爱玲笔下民国的时空里,那种悲凉与无奈的气息仍然浓烈而真切自另一个时空悠悠传来。不过,时代在变着,今时的女人们只需要记着倾城时的那份真就好,我们珍惜着人生中每一场_的收场就好。翻过了一页,自然会有下一页。“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传奇也在倾城之时真实的存在着。那个渴望温暖的沧桑的聪明男子,那个善于低头的含蓄的风_女子,在一份以倾城巨大代价换得的幸运与平静里相守着,相伴到老,当然是一场不坏的人生。幸运不外如是。男人与女人大概也就如此,人生大概也就如此。

倾城之恋的读后感 篇6

利用寒假,我读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这一本短篇小说。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1921年生于上海,1922年迁居天津,1928年搬回上海开始研读《红楼梦》《三国演义》。1930年改名张爱玲,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开始投入文学创作,两年后,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1995年逝世于美国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这本短篇小说对我印象深刻,尤其是白流苏柔弱却又强悍的矛盾性格让我琢磨不透。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白流苏是家里的老六,她跟当代的其他女性一样,顺从了母亲的安排,成就了自己的第一段失败的婚姻。不幸的婚姻,顽劣粗暴的丈夫,使她迫不得已回到了娘家,却得不到大家的关心与爱护,相反,却把她当做嘲笑的对象。

白流苏,我认为她是一个有反抗精神的女人,但是面对现实和家人的冷酷,她只能靠自己。她决定嫁个男人,生存下去。范柳原的出现,给了流苏一线生机。他的财富是令人羡慕的,他的外貌是迷人的,两人因为妹妹的相亲而相识。从此,流苏开始了新的生活。

白流苏存在的价值完全依赖于身边有没有男人,有怎样的男人。所以,白流苏的抢婚和去香港,其实都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无奈。

起初,她似乎不爱他吧。即使是爱了,这爱的成分中,一半是来自经济上的安定,另一半是为了摆脱家庭。她要的,其实只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婚约,一个可以托身的家。就是因为她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她将自己赌了出去。“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她输了,她声名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母。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的这一口恶气。”

范柳原,因为父母婚姻问题导致的对建立家庭不抱希望的公子,对白流苏似乎有那么几分真情真爱。毕竟他在商场和交际场上混的很好,真正的爱情,似乎不该过多地被使用。他一切挑逗词的背后,都是精心的算计。他也绝对没有想过要给她一个名分或者家庭,他想要的只是她,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的爱,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的爱。

一个自私的男人,一个自私的女人,都在为自己精心地盘算着,都在试探着对方对自己真心。

可是,日本人的战火在此时烧到了香港。白流苏现在的这一段,与她的过去毫不相干,她甚至不知道她将怎样继续她的生活,因为这么多年来,她所仅有的一点学识,全是应付人的学识,现在,似乎全都用不上了。可是,就在这时,范柳原出现了。一时间,两个人拥抱在一起,没有了情妇之间的暧昧,像一对重逢的夫妻。这似乎就是真正的相爱。“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他们也终于意识到,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他们把彼此看的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生活个十年八年。”

看到这里,我感到很欣慰。无论怎样的开始、怎样的过程,经炮火这一轰炸,白流苏和范柳原终于得到了一个平凡的归宿。

合上书本,禁不住去想,两个自私的人,因为一场战争终于安分了下来。但是十年八年以后的事,又有谁知道呢?

于是,我明白: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越忙着去做,越会有种排斥感,必须在适当的时候,不经意间完成。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给我一种说不出的喜欢的感觉,让人不禁想到,在如今这个社会中,只能靠自己。

倾城之恋的读后感 篇7

在《倾城之恋》的大帽子底下,不过是乱世中一对庸俗男女的结合,之所以成为传奇,并不是他们的才貌到了倾城的地步,而是倾城意外地成全了他们,使之成为张爱玲所有传奇中唯一一部圆满收场的。若非这场特殊的际遇,他们的结合竟是如此的不可能。

我看着白流苏在镜子前飞着眼风,做着手势,笑微微地说,你们以为我完了么?早着呢!为了尽快找到下家,她不是不做作的,一直拿着舞台腔放不下来,一举一动都拗着造型,端着身段,就象对着无型的观众。即使面前没有镜子,她也知道自己在月光中的脸,那娇脆的轮廓,眉与眼,美得不近情理,美得渺茫。范柳原心中暗自叫好,怪癖地欣赏她象唱京戏一样的小动作,却又想她变得自然点,自我矛盾的反复无常的,他与她近着远、远着近地过起招来,假话里掺几句真话,虚伪中透点真实,犹如黑暗中的微火,他能有的真心也不过如此。

两个都是自私、精刮的人,都不打算付出真心,只盘算着对方肯出多少,而自己决不肯做那个全额支付的冤大头。这倒合了《危险的关系》中梅尔特伊夫人的猎人理论:男女交往,只要单方面有爱情就足够了。一方享受着爱情的快乐,另一方则享受着取悦于人的快乐。这后一种快乐当然在强度上略嫌不足,但是加上欺骗的快乐,也就达到了平衡。然而谁来负责欺骗对方呢?两个骗子在时互相认出来了,于是说道:“我们各付一半吧!”然后就撒手不赌了。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赌徒一开始就认出了对方的伎俩,但他们没有谨慎地收手,而是谨慎地投入,因为有一种冒险的刺激,一种惺惺相惜、棋逢对手的快乐。

然而白流苏毕竟是输不起的。她的家庭关系就如一盆令人感到“雾数”的脏衣服,唯有抓住范柳原给的这一个机会,虽不理想,却也能立马离开那杂乱不洁的地方。僵持之后,便是屈服,那种令人难堪的、失面子的痛苦的屈服。现实的窘迫不容她拥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隔离感与负手而去的清高资格,她只能屈从于范柳原的招唤。好在范柳原也迈出了入室看月的那一步。一切,还是颠簸着行进起来了。

然后便是战火,男女之间的那些计较都失去了意义,在炮火的轰炸和子弹的呼啸中,唯有象抓住浮泡一般地抓住最靠近的人,潦草地存活下去。“去掉了一切的浮文,剩下的仿佛只有饮食男女这两项。”他们对于饭食感到空前的兴趣,至于男女,靠得住的不过是自己腔子里的一口气和睡在身边的人。其他的,一切从简。恋爱么,以前光顾着谈了,现在忙着结结实实地活着,也不需要了。

而这样也算一部传奇吗?奇的是香港的陷落不早不晚,偏偏就在那时,那样大的背景,仿佛单为着让一个小女人得益,英雄简直没有用武之地。普通的人,不普通的机缘,也便成就了传奇。他们最初耍的那些花枪,费的那些心思,也不重要吗?此城将倾,谁在你身边,却是最重要的。

倾城之恋的读后感 篇8

一场夹着理性的爱情幻想!

一直觉得,作家这个职业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那就是可以将个人的爱恨情仇默默地钉在自己的笔头上。

男人写的穿越,男主必是要头脑有头脑,要皮相有皮相,要财富有财富,要权势有权势,坐拥三妻四妾且彼此和睦相处;女人写的穿越,则一般是女主不过小才小貌小气质,哪方面都不特别出众,却偏偏有才的有权的有色的有钱的男人哭着喊着要死要活地来爱她。

读《倾城之恋》就有这种感觉,但是只是比这种更加清醒一点点。男主对女主说的话,都有种作家自己期待一个男人这样讲的感觉。但是,又好像时时提醒自己,清醒些,怎么可能?于是说好的一场幻想,又显得不够彻头彻尾了,每每炙热如火时,总有一瓢瓢冷水泼下,将这个爱情故事从幻想拉回来,凭添一点点现实的意味。

故事的女主白流苏,是一个寡妇,与男主在妹妹的相亲会上认识,由于挺身出来一起合作跳了几支舞,得到了范柳原的注意,同时,也额外收获了亲朋的羡慕嫉妒恨。

“猪油蒙了心,你若是以为你破坏了你妹子的事,你就有指望了,我叫你早早的歇了这个念头!人家连多少小姐看不上呢,他会要你这残花败柳?”阳台上四奶奶的话,流苏听得清清楚楚,挺身出来,她不是有意的,但是无论如何,觉得扬眉吐气,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了。流苏知道,相亲的主角宝络心里一定也在骂她,骂的比四奶奶还要难听,虽然恨,但是刮目相看,肃然起敬。但是也为自己获得一个男人的关注而得意。因为她心底说,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即使说着贱,也是引以为豪的。

然后,白流苏去香港想着见范柳原,却也是逃离上海,甚至用“夸张的城市,栽一个跟头,只怕也比别处痛些”来说这个城市。

白流苏自己是遭受过生活的打击,际遇上颇有几分狼狈,但是并不完全在意别人的议论,是无奈也好,主动也罢,还是对美好的生活充满着憧憬。

在香港,见到范柳原,第一次见面,问范柳原,你没有去新加坡去?范柳原轻轻地答道,我在这儿等着你呢!多么温柔的回答!

这只是一个开头,范柳原的每次对话,都多情到爆棚——

“你知道吗,你的特长是低头”,……“有的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笑,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流苏说,我是顶无用的人)“无用的女人最最厉害的女人”。

(流苏问,怎么不说话?)“可以当着人说的话,我完全都说完了,”(鬼鬼祟祟地有什么背人的话?)“有些傻话,不但是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到也怪难为情的。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

“你好也罢,坏也罢,我不要你改变。难得碰见像你这样的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流苏说,我不过是一个过了时的人罢了。)“真正的中国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永远不会过了时。”

“我要你懂得我”。

“我装惯了假,也是因为人人都对我装假,只有对你,我说过句把真话,你听不出来。”

“他管不住她,你却管的住我呢,”“一个不吃醋的女人,多少有点病态”。

“跟你在一起,我就喜欢做各种的傻事,甚至于乘着电车兜圈子,看一张看过了两次的电影,你看上去不像这个世界上的人,你有许多小动作,有一种罗曼蒂克的气氛。很像唱京戏”。还有,范柳原忽然打一通电话说,我爱你。然后就挂断了,一会再打来问,说我忘了问你一声,你爱我吗?啰啰嗦嗦地讲一通“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云云。

有没有发现,范柳原的种种言行,总不像一个男人的自然流露,却是一种很明显的把作者——一个女人的心思装到这个叫做范柳原的男人角色的痕迹,一个女人在表达她期望的一个男人的样子。而流苏每次接范柳原的话茬时却总有种把一个从云端的人拽下来,让其接接地气,想一想能不能结婚这种的检验。

就像书中的“流苏自己思忖着,原来范柳原是讲究精神恋爱的。她倒也赞成,因为精神恋爱的结果永远是结婚,而肉体之爱往往就停顿在某一阶段,很少有结婚的希望,精神恋爱只有一个毛病:在恋爱过程中,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的话。然而那倒也没有多大关系。后来总还是结婚、找房子、置家具、雇佣人,那些事上,女人可比男人在行得多。”

就是这样的幻想和现实交错,可能我们都会很关心(至少我也如此)这两位到底能不能到一起,我其实一直觉得二位从来不在一个频道上,除了彼此配合舞跳得特别好之外。结局是竟然就到了一起。

也许引用一下最后的话来表达下接受这个结局的心情最为妥帖: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倾城之恋的读后感 篇9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迷上了张爱玲的作品,尤其是她的《倾城之恋》。

记得初读时,略过字里行间的一篇篇小故事,感觉似乎有点晦涩难懂,感叹最终的凄美爱情。再读本书时,我已迈入大学大门,我仿佛从书中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该书所讲述的其实恰是它情感世界的缩影,反射着她自身的爱情观。"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反复吟咏的一句话,它不仅仅表达了张爱玲最高的感情理想,也是所有女生对感情的最高憧憬。的确,所有的女人最终都希望和自己的爱人踏进婚姻殿堂,幸福生活,白头偕老;正因为只有婚姻能代表这个男生是真的爱自己,它是男生对一个女生最高的承诺。

该书讲述了女主角白流苏和男主角范柳原的爱情故事。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生。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生看成他脚底下的泥"。感情和婚姻原是他不坚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一次偶然的机会,白流苏与范柳原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感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期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之后,白流苏,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生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一个女生,把命运当做了人生的赌注,看来似乎没有比这更悲催的事了……

看似最终经历战争,最终他们在一起了,可以说白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生,一段婚姻,但毕竟是偶然的;然而,该小说看似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掩盖了真正的悲凉与凄惨。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会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故事中,张爱玲在原本苍凉的基调上又刻画了一位悲惨的女性,基于对“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生存状况的不满,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虑,把笔下的每一位女性都推向了绝望的端头,命运使得她们无法挣扎,不得不低头,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的往下跳!

有人说,《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自身爱情观的缩影。有人曾说张爱玲笔下的爱情都充满着算计;所谓的倾城之恋,无非是两个人各自的谋生过程,在这期间,充斥着满满的算计和心机与及博弈,最终,白流苏得到了想要的婚姻,范柳原得到了向往的自由;他们间的点滴,看似就是一场交易,婚姻与自由之中,两者都没有爱情。

然而,我想这何尝又不是张爱玲其自己的爱情缩影,大概她可能极度缺乏安全感,想要在通过这些来获取些许安全感,以此宽慰自己。

倾城之恋的读后感 篇10

这是我第一次正式拜读张爱玲女士的作品,我所阅读的就是她的《倾城之恋》。在没看张爱玲女士的任何作品之前,我就有听过张爱玲女士的生前故事,听说她是个感情丰富内敛,爱得太痴的女子;而她的作品更是不忿于世的,感情简朴世俗。

但是当我看完张爱玲女士的《倾城之恋》之后,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冲击我的地方,只是觉得生活本就是这般现实,她只不过不似大众作者般用华辞修饰出读者的乌托邦。她给我带来的是血淋淋的现实,其中夹带着她细腻的情感。我可以否认我从这本书有学到什么,但是它却确确实实带给我感动。在白流苏在香港大饭店的舞厅跳舞的时候,有一段描写范柳原从别人手里接过白流,或许这段描写对于别的读者来说并不是非常触动,但于我却有小小的共鸣,我认为这是暖心的举动。同样地,我也没有感受到所谓的一刹那间一对平凡的夫妻感受到的一点真心,也许是我感情不够投入,没有体会到它里面真真的细腻;也许我太年轻,没有太多的情感经验。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范柳原和白流苏之间的暧昧不清和道德责任的束缚,再别无其它。我想也许等我再长大点,我就会明白其中奥妙。

张爱玲女士童年有点疼痛,以至于在作品里看出了白流苏是她的一种精神折诉。书中白流苏个性多疑,对人从不轻易信任。让人看了又是同情又是恨。

我想我还会读第二遍第三遍第一百遍,有句话说的好,好书不怕多读。而我想也许随着人的成熟,终有一天我会读出其中情感的微妙。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