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优秀的教案设计3篇

02-21

每一位优秀学子都是需要优秀的老师悉心灌溉的,这份自信来源于老师手中的教案。写教案能让教师对知识有新的深入认识。请阅读由编辑为你编辑的高中优秀的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高中优秀的教案设计 篇1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1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练习1、2(1)(2)

课本P8习题1.1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练习题1.1B组第1题

课外练习课本P8习题1.1B组第2题

1.2.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练习1、2P18习题1.2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

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练习反馈

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要注意对每一步骤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几何体的三视图、课本P15图1.2-9,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师巡视帮不懂的同学解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

4.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课本P17图1.2-12,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的各自特点。

5.巩固练习,课本P16练习1(1),2,3,4

三、归纳整理

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

四、作业

1.书画作业,课本P17练习第5题

2.课外思考课本P16,探究(1)(2)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2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A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β | β = α +

k·360° ,

k∈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720°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2.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

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

⑵280°,第四象限角;

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180°,n∈Z}.

例5.写出终边在y?x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适合不等式-360°≤β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③象限角;

④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法.

5.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2-P5;

②教材P5练习第1-5题;

③教材P.9习题1.1第1、2、3题 思考题:已知α角是第三象限角,则2α,

解:??角属于第三象限,

? k·360°+180°

因此,2k·360°+360°

故2α是第一、二象限或终边在y轴的非负半轴上的角. 又k·180°+90°

各是第几象限角?

当k为偶数时,令k=2n(n∈Z),则n·360°+90°

属于第二象限角

当k为奇数时,令k=2n+1 (n∈Z),则n·360°+270°

属于第四象限角

因此

属于第二或第四象限角.

1.1.2弧度制

(一)

教学目标

(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弧度的意义;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的可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熟记特殊角的弧度数.

(三) 过程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能推导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新的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的引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通过对弧度制与角度制下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在弧度制下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弧度的概念.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教学难点

“角度制”与“弧度制”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度制:

初中所学的角度制是怎样规定角的度量的? 规定把周角的作为1度的角,用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二、新课:

1.引 入:

由角度制的定义我们知道,角度是用来度量角的, 角度制的度量是60进制的,运用起来不太方便.在数学和其他许多科学研究中还要经常用到另一种度量角的制度—弧度制,它是如何定义呢?

2.定 义

我们规定,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弧度制.在弧度制下, 1弧度记做1rad.在实际运算中,常常将rad单位省略.

3.思考:

(1)一定大小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否是确定的?与圆的半径大小有关吗?

(2)引导学生完成P6的探究并归纳: 弧度制的性质:

①半圆所对的圆心角为

②整圆所对的圆心角为

③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

④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

⑤零角的弧度数是零.

⑥角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α|= .

4.角度与弧度之间的转换:

①将角度化为弧度:

②将弧度化为角度:

5.常规写法:

① 用弧度数表示角时,常常把弧度数写成多少π 的形式, 不必写成小数.

② 弧度与角度不能混用.

弧长等于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与半径的积.

例1.把67°30’化成弧度.

例2.把? rad化成度.

例3.计算:

(1)sin4

(2)tan1.5.

8.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6 –P8;

②教材P9练习第1、2、3、6题;

③教材P10面7、8题及B2、3题.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与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和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张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①

10,8,6,4,2,…;②

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

对于数列②—2n(n≥1)(n≥2)

对于数列③(n≥1)(n≥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

数列②:(n≥1)

数列③:(n≥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三、例题讲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Ⅲ)课堂练习

生:(口答)课本P118练习3

(书面练习)课本P117练习1

师:组织学生自评练习(同桌讨论)

(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内容为: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n≥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n≥1)

推导出公式:(V)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8习题3。21,2

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6例2P117例4

2、预习提纲:

①如何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②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种命题的概念;

(2)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

(3)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

(4)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步骤;

(5)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6)通过对四种命题的存在性和相对性的认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7)培养学生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难点:反证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四种命题

一、导入新课

【练习】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l)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2.什么叫互逆命题?上述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

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找到命题的条件p与q结论.

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且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道命题.

上述命题的道命题是“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它是正方形”和“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

值得指出的是原命题和逆命题是相对的.我们也可以把逆命题当成原命题,去求它的逆命题.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

(1)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二、新课

【设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外,是否还可以构成其它形式的命题?

【讲述】可以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同位角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否命题.

【提问】你能由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构成它的否命题吗?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若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的否定.

【板书】原命题:若p则q;

否命题:若┐p则q┐.

【提问】原命题真,否命题一定真吗?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讲论后回答:

原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它的否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不真.

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真,它的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不相等”不真.

由此可以得原命题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提问】命题“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除了能构成它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外,还可以不可以构成别的命题?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总结】可以将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再分别将新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否定构成命题“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这个命题叫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逆否命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

口答: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

教师活动:

【讲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原命题是“若p则q”,则逆否命题为“若┐q则┐p.

【提问】“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教师活动:

【提问】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总结】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讨论,让学生在自己举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题构成逆否命题及判断它们的真假,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

三、课堂练习

1.若原命题是“若p则q”,其它三种命题的形式怎样表示?请写在方框内?

学生活动:笔答

教师活动:

2.根据上图所给出的箭头,写出箭头两头命题之间的关系?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填图,使学生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

1、在初中学过原命题、逆命题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四种命题。

2、给一个比较简单的命题(原命题),可以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反证法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分析

重点:四种命题;难点:四种命题的关系

1、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给出四种命题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2、教学时,要注意控制教学要求。本小节的内容,只涉及比较简单的命题,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若p则q”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并且,其中的p与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则x,y全为0”,其中的p与q,就是开语句。对学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与结论就可以了,不必考虑p与q是命题,还是开语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学法和循序渐进导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题

2、多媒体演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个生活中有趣的与命题有关的笑话:某人要请甲乙丙丁吃饭,时间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时赴约。丁却打电话说“有事不能参加”主人听了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甲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哎,不该走的走了”乙听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这时还没意识到又顺口说了一句:“俺说的又不是你”。这时丙怒火中烧不辞而别。四个客人没来的没来,来的又走了。主人请客不成还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觉得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你想过这里面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它的庐山真面,学生的兴奋点被紧紧抓住,跃跃欲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提问: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2.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

(1)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三)新课讲解: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说,把原命题的结论作为条件,条件作为结论,得到的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互相交换并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组织讨论:

让学生归纳什么是否命题,什么是逆否命题。

例1及例2

(五)课堂探究:“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学生活动:

讨论后回答

这两个逆否命题都真.

原命题真,逆否命题也真

引导学生讨论原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种命题的真

假有什么关系?举例加以说明,同学们踊跃发言。

(六)课堂小结:

1、一般地,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否定时,四种命题的形式就是: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否命题,若¬p则¬q;(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逆否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

2、四种命题的关系

(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七)回扣引入

分析引入中的笑话,先讨论,后总结: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主人说的四句话:

第一句:“该来的没来”

其逆否命题是“不该来的来了”,甲认为自己是不该来的,所以甲走了。

第二句:“不该走的走了”,其逆否命题为“该走的没走”,乙认为自己该走,所以乙也走了。

第三句:“俺说的不是你(指乙)”其值为真其非命题:“俺说的是你”为假,则说的是他(指丙)为真。所以,丙认为说的是自己,所以丙也走了。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期待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

五、作业

1.设原命题是“若

断它们的真假.,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

2.设原命题是“当时,若,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定命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7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已知A(—2,0),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A)椭圆(B)双曲线(C)线段(D)不存在

(2)已知动点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

【学情预设】

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x1)2(y2)25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端的式子|3x4y|5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

在对学生们的解答做出判断后,我将把问题引申为:该双曲线的中心坐标是,实轴长为,焦距为。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义、解决问题

例2(1)已知动圆A过定圆B:x2y26x70的圆心,且与定圆C:xy6x910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2,2),求|PA|

【设计意图】

运用圆锥曲线定义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化归为几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类问题。例2的设置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辨析。

【学情预设】

根据以往的经验,多数学生看上去都能顺利解答本题,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并不多。事实上,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的轨迹,有了练习题1的铺垫,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讲就显得颇为简单,因此面对例2(1),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但是对于例2(2)这样相对比较陌生的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我提醒学生把3/5和离心率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和第二定义联系起来,从而找到解决本题的突破口。

(三)自主探究、深化认识

如果时间允许,练习题将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数学猜想、试验的机会

练习:设点Q是圆C:(x1)2225|AB|的最小值。3y225上动点,点A(1,0)是圆内一点,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引申:若将点A移到圆C外,点M的轨迹会是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题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平台,当然,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的话,

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

【知识链接】

(一)圆锥曲线的定义

1、圆锥曲线的第一定义

2、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二)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举例

1、双曲线1的两焦点为F1、F2,P为曲线上一点,若P到左焦点F1的距离为12,求P到右准线的距离。

2、|PF1||PF2|2。P为等轴双曲线x2y2a2上一点,F1、F2为两焦点,O为双曲线的中心,求的|PO|取值范围。

3、在抛物线y22px上有一点A(4,m),A点到抛物线的焦点F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点A的坐标。

4、(1)已知点F是椭圆1的右焦点,M是这椭圆上的动点,A(2,2)是一个定点,求|MA|+|MF|的最小值。

(2)已知A(,3)为一定点,F为双曲线1的右焦点,M在双曲线右支上移动,当|AM||MF|最小时,求M点的坐标。

(3)已知点P(—2,3)及焦点为F的抛物线y,在抛物线上求一点M,使|PM|+|FM|最小。

5、已知A(4,0),B(2,2)是椭圆1内的点,M是椭圆上的动点,求|MA|+|MB|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七、教学反思

1、本课将借助于,将使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成为可能,使原来令人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且通俗易懂,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节省了板演的时间,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自悟、自练、自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充分显示出“多媒体课件”与探究合作式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的教学优势。

2、利用两个例题及其引申,通过一题多变,层层深入的探索,以及对猜测结果的检测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学会一个问题的求解到掌握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把握这类问题的解法;将学生容易混淆的两类求“最值问题”并为一道题,方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虽然从表面上看,我这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不大,但事实上,学生们的思维运动量并不会小。

总之,如何更好地选择符合学生具体情况,满足教学目标的例题与练习、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仍是我今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要能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己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在教学中适度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于不知不觉中改善了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优秀的教案设计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1.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与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1.6课又是1.4课、1.5课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B.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

(2)能力目标:

A.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学生必须理解。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设疑导学法

2.图例导析法

3.归纳推导法

有些提问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设疑是图例导析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必要补充。

图例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因为课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分布图,很多学生看不出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动态变化规律的关系。因此我在图例导析过程中比教材多了两幅图,如后图所示。

三.说学法

1.阅读法。

2.图画法。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

学生与教师一起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

四.说教学程序

1.说导入:通过前两节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公转产生了二分二至自转与公转叠加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又会产生怎样的天文现象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我采用复习导入和反问法导入,一方面复习前两节知识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用反问法激发学生的求知。

2.说新课教学:

我在黑板中间春分太阳直射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26C图,从C图上来掌握判断P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过程如下:

要求学生在图上画出P点所在的纬线,标出晨昏线,标上字母A、K、B。得出P点所在的昼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点昼夜等长。如黑板所示。从而使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为加深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还可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

学生地理基础薄弱,教师必须在黑板上边画边讲,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昼夜长短的方法。

为使学生掌握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季节变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画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阳直射与昼夜长短变化图,如后图所示。只要比较不同日期的-昼弧长短即可看出昼长变化,掌握了这三个日期的昼长变化规律,后面日期的昼长变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问基本可以掌握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1)从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2)从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3)昼夜长短与纬度有何关系?

(4)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是什么节气?此时是南半球的什么季节?

(7)何时全球昼夜平分?哪个地方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过程中,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

在讲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时,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间隔(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之间的纬度距离),要求学生把五幅图上的P地所在的纬线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用红笔画出来,叫一学生到黑板上去画,从板图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同一季节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其间配合下面提问就可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其他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

(2)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这是P地的什么季节?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是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时候,这句话对吗?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值?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同样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整个过程直观而有逻辑,紧紧围绕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规律。

后面的四季、五带的形成与划分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阅读教材即可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还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1)四季是怎样划分的?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是怎样划分的?若黄赤交角增大为25,五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说课堂练习

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基本上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完成,新课结束时,看时间还可以按学生情况增加几个提问。

4说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形成复述一遍。这样既可把前面1.4课与1.5课所学的的知识纳入新学的知识体系中,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与五带形成的根原所在。

高中优秀的教案设计 篇3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评价细目结果备注

ABC

主题选择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扩展阅读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精选


生命如歌,桃李芬芳,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在教学方案的设定上,要做好学生们引导,常需要做到温故知新,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教案设计”,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的: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纠正认为“y=f(_)”就是函数的解析式的片面错误认识.

教学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段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复习:函数的概念;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1)解析法;

(2)图象法;

(3)列表法.

新课教学

(一)典型例题

例1.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_ (_∈{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_) .

分析:注意本例的设问,此处“y=f(_)”有三种含义,它可以是解析表达式,可以是图象,也可以是对应值表.

解:(略)

注意: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

图象法:是否连线;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巩固练习:

课本P27练习第1题

例2.下表是某校高一(1)班三位同学在高一学年度几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及班级及班级平均分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王 伟 98 87 91 92 88 95 张 城 90 76 88 75 86 80 赵 磊 68 65 73 72 75 82 班平均分 88.2 78.3 85.4 80.3 75.7 82.6 请你对这三们同学在高一学年度的数学学习情况做一个分析.

分析:本例应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做学情分析,具体要分析什么?怎么分析?借助什么工具?

解:(略)

注意:

本例为了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离散的点用虚线连接,这样更便于研究成绩的变化特点;

本例能否用解析法?为什么?

巩固练习:课本P27练习第2题

例3.画出函数y = | _ | .

解:(略)

巩固练习:课本P27练习第3题

拓展练习:

任意画一个函数y=f(_)的图象,然后作出y=|f(_)| 和 y=f (|_|) 的图象,并尝试简要说明三者(图象)之间的关系.

课本P27练习第3题

例4.某市郊空调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

(1) 乘坐汽车5公里以内,票价2元;

(2) 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不足5公里按5公里计算).

已知两个相邻的公共汽车站间相距约为1公里,如果沿途(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设20个汽车站,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分析:本例是一个实际问题,有具体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公共汽车到站才能停车,所以行车里程只能取整数值.

解:设票价为y元,里程为_公里,同根据题意,

如果某空调汽车运行路线中设20个汽车站(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那么汽车行驶的里程约为19公里,所以自变量_的取值范围是{_∈N_| _≤19}.

由空调汽车票价制定的规定,可得到以下函数解析式:

()

根据这个函数解析式,可画出函数图象,如下图所示:

注意:

本例具有实际背景,所以解题时应考虑其实际意义;

本题可否用列表法表示函数,如果可以,应怎样列表?

实践与拓展:

请你设计一张乘车价目表,让售票员和乘客非常容易地知道任意两站之间的票价.(可以实地考查一下某公交车线路)

说明:象上面两例中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物理学史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地心说(托勒密)和日心说(哥白尼)分别以不同的参照物观察天体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了解牛顿是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阅读使学生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光明大道,也是要通过斗争,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说明:

1、日心、地心学说及两者之间的争论有许多内容可向学生介绍,教材为了简单明了地简述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没有过多地叙述这些内容.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

2、这一节的教学除向学生介绍日心、地心学说之争外,还要注意向学生说明古时候人们总是认为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是由于它遵循的运动规律与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不同.

3.学习这一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下一节推导万有引力定律做铺垫,因此教材中没有过重地讲述开普勒的三大定律,而是将三大定律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加以说明,节后也没有安排练习.希望老师能合理地安排这一节的教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如:第谷在1572年时发现在仙后座中有一颗很亮的新星,从此连续十几个月观察这颗星从明亮到消失的过程,并用仪器定位确证是恒星(后称第谷星,是银河系一颗超新星),打破了历来“恒星不变”的学说.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为_以亚里士多德为旗号的经院哲学对科学的禁锢、改变与加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科学认识而奋斗了一生,因此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开普勒幼年时期的不幸,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第谷未完成的工作.这些物理学家的有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畏强权的精神.

教法建议

具体授课中教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也可通过放资料片和图片的形式讲述.也可大胆的让学生进行发言.

在讲授“日心说”和“地心说”时,先不要否定“地心说”,让学生了解托勒密巧妙的解释,同时让学生明白哥白尼的理论_了统治人类长达一千余年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理论,为宣传和捍卫这一学说,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鲁诺惨遭烧死,伽利略也为此受到残酷迫害.不必给结论,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典型例题

关于开普勒的三大定律

例1月球环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运行周期约为27天。应用开普勒定律计算: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多少高度,人造地球卫星可以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像停留在无空中不动一样.

分析: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都在环绕地球运动,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它们运行轨道的半径的三次方跟圆周运动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是相等的.

解:设人造地球卫星运行半径为R,周期为T,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

同理设月球轨道半径为,周期为,也有:

由以上两式可得:

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高度:

km

点评: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好像停留在天空中的卫星,通常称之为定点卫星.它们离地面的高度是一个确定的值,不能随意变动。

利用月相求解月球公转周期

例2若近似认为月球绕地球公转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同一平面内,且都为正圆.又知这两种转动同向,如图所示,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天(图是相继两次满月,月、地、日相对位置示意图).

解:月球公转(2π+)用了29.5天.故转过2π只用天.

由地球公转知.

所以=27.3天.

例3如图所示,A、B、C是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个?()

A.B、C的线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线速度

B.B、C的周期相等,且大于A的周期

C.B、C的向心加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向心加速度

D.若C的速率增大可追上同一轨道上的B

分析:由卫星线速度公式可以判断出,因而选项A是错误的.

由卫星运行周期公式,可以判断出,故选项B是正确的.

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是万有引力作用于卫星上产生的,由,可知,因而选项C是错误的.

若使卫星C速率增大,则必然会导致卫星C偏离原轨道,它不可能追上卫星B,故D也是错误的.

解:本题正确选项为B。

点评:由于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所需要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若由于某种原因,使卫星的速度增大。则所需要的向心力也必然会增加,而万有引力在轨道不变的时候,是不可能增加的,这样卫星由于所需要的向心力大于外界所提供的向心力而会作离心运动。

探究活动

1、观察月亮的运动现象.

2、观察日出现象.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篇3】

[课 型] 高中美术欣赏

[教材分析]

《标志设计赏析》是现代商业美术课中的重要内容,是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知识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提高审美能力与掌握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典型课题。其中既有对中国内外优秀标志设计作品的欣赏,又有对标志作品的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剖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审美原则和掌握标志设计的基本技能、设计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在无法用文字语言交流的情况下,如何尽快找到想去的地方?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其实答案很简单,你自然会去找能够代表这种地方的图形符号,这样的符号就是我们要讲的标志。

(二)基本知识

1.什么是标志

用一种文字或图形来代表另外一种事物的符号。

标志的这种作用与文字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采用的结绳记事、堆土记事、刻木记事的作用是一致的。

教师明确:结绳记事盛行于原始社会,“先民结绳以明事”,结绳不同,所寓之事即有别。这应当说是标志的雏形。

2.标志的类别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大家每天可在不同的场合见到一些标志,请仔细回想,你都见到过哪些标志?这些标志各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确实如,标志存在于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适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标志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用,成为一个种文化。

(用微机展示一幅图片,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标志)

(1)从用途上分:[*]

纪念标志:1979年国际儿童年

城市标志:德国基尔城城徽、联合国标志

会议标志:奥运会标志

商业标志:①代表企业公司形象

②代表企业产品品牌(简单介绍标志设计及艺术设计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公共图形:贴近生活,服务社会,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如:规范人们行为的交通标志和散见于公共场合的服务性标志

(2)从造型特点上分:

具象型标志(特点:形象自然、生动活泼、有直观趣味感。图例为:德国自然出版社标志[*]

抽象型标志(特点:造型严谨、寓意深刻,是把无形的事物转化为有形的可表意的形象。图例为:南斯拉夫进出口贸易公司标志[*]

字图型标志(特点:运用广泛、传播速度快。图例为:加拿大铁路标志[*](此处点一句中国铁路路徽的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同学们认识了标志的类别,但怎样区分标志设计的优劣,是否需要有一种评判的标准呢?而这种标准也正是标志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在创作中遵循了这些原则,支委会符号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审美情感,同时,也才能够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

3.标志设计的主要原则

简:简明易认,一目了然(采用美国百氏可乐饮料公司标志的五次变革来说明标志设计从繁到简的过程)[*]

准:内容准确、形象直观(日本某建筑公司标志)[*]

奇:独树一帜、不能雷同(采用几幅典型的标志图说明)[*]

美:符合艺术美的规律、符合大众普通的审美情感

4.标志设计的艺术表现方式

在电影史上有众多的流浪汉形象,然而,大家可曾想过:为什么这众多的形象中只有卓别林留有给我们一种卓而不群的艺术感受呢?原因即在于它独特的形象设计和别具风格的艺术表达方式。相同的内容,不同的艺术表达,即可产生风格迥异的艺术效果。同样,既然标志设计是艺术设计,那么它应运用一些基本的艺术表现方式。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式。

(1)形象高度夸张、概括、简洁、几何形化(采用太阳神口服液标志和捷克音乐学院标志说明)[*]

(2)运用联想、比喻的方式(采用阿根廷市政银行和某人寿保险公司标志说明([*]

(3)运用象征的方式(波兰和平委员会标志)[*]

(4)运用民族艺术表现形式(采用德国和法国两种不同风格的标示设计说明民族性特征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突出民族性)请同学们确定两幅标志的类型[*]

这两幅标志设计的构图特点正反映了两种不同民族文化观。我们知道,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民族史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而不同的民族性格又滋养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底蕴。大家知道,法国是一个崇尚浪漫、追求自由的民族,柔情似水、恬淡无求的他们至为崇敬的人生境界。这点恰与德意志民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德国人的热烈奔放是举世著名的,威武刚劲,执著不息构成了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全部。曾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约翰。克里思朵夫》中的主人公,一个在德国本土取得突出成就的音乐家,当他来到巴黎试图取得更高

高的发展时,其作品却无论如何也得不到法国音乐界的认同,原因很简单,因为德国民族的直线条抒情方式的狂热猛烈地击打着法国人的柔弱纤细的内心,他们无法忍受这种近似于虐杀的残酷的心灵的摧残。这就是民族性格差异造成的艺术理解的反差。由此可知,强调线条的翻复,在起伏波动的线条中体现法国人的多情与灵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创造了风格迥异的艺术,但给人的却同样都是美的享受。①①

(三)用提问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部分的理解

(此处采用几个国家的航空标志让学生分析判断类别及艺术表现方式)[*]着重介绍中国民航新标志[*](让学生通过新旧两幅标志的对比体会标志创作的艺术演变规律)

中国民航标志说明:①在创作构思上,作者突出了标志设计的民族性特点,它以中国固有民族图腾形象之一“凤凰”作为构图的主体,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滋润与独特内涵。

②从造型特点上看,具有极强的现代设计意识,完全符合上述标志的现代设计原则。是一幅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美原则和谐统一的杰作。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几幅优秀作品)

A.中国铁路标志介绍:[*]①“工人”点明铁路行业之属性,即铁路是属于工人阶级的,而工人阶级又是国家的主人,它洋溢着铁路工人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责任感。

②“人工”:在建国初期,中国处于一穷二白的阶级,而这一标志的含义恰在说明广大铁路工人乃至中国人民勇于战天斗地,不畏艰难险阻,誓与“天公”一比高的豪迈之气,歌颂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和精神。

③在具体形象上,“工”字取铁轨横截面之形,整个构图外形上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火车头形象,它夺面而来,蕴含了磅礴的气势,孕育着无穷的力量。

可以这样说,这幅作品,它构思精巧,构图精美、意蕴深刻。它虽创作于50年代,用当时的艺术标准衡量,实属佳作;即使放在今天,它依然不失为一幅极具现代设计意识的、不可多得的典范性作品,具有级高的艺术价值。

B.加拿大毛纺织公司标志[*]

C.某皮鞋超大厂标志[*]

(四)指导学生分析标志设计的构思过程

(通过教师自己设计的心理门诊标志和自己家乡的长城干白葡萄酒标志来分析设计人员的设计思维过程)[*]

(五)小结

以上同学们看到了很多中外的优秀标志作品,了解了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设计过程。标志设计概括是一种美的创造,同时也是一种民族艺术的流露与渗透,从这一点讲,我们应该以一种正确的思想和心态去认识中国标志设计现状,既不盲目崇外,更不能固步自封。正如斯大林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文化并不是要排斥各民族的民族文化,而是以民族文化为前提并且滋养民族文化;正像各民族文化不是取消而是充实和丰富世界文化一样。我衷心希望同学们吸收中国民族文化的营养,投身于标志创作的领域,以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的作品,为中国、为世界艺术史写下壮丽而又灿烂的新篇章!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注1:本教安中标[*]的部分为微机画面演示。

注2:本课例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录像)评比一等奖。

教学后记

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我收集了大量中外优秀的标志设计精品作为课堂范例,以使之能准确表达教材内容。但在第一次试讲之后发现了一些问题:所选用的范例中国内的优秀标志设计数量偏少,课堂上学生们明显表现出对我国标志了调计现状信心不足,缺乏民族自豪感。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结构进行了调整,突出强调了几个环节:选择国内优秀标志设计作品(如:中国铁路路徽和中国民航新标志等),并作重点分析,使学生在欣赏之余增强民族自豪感;选择家乡著名品牌的标志设计作品(如:中国长城干白葡萄酒标志等),使学生在亲切之余,又多了一份对家乡的热爱;选择教师自己的设计作品为范例(如:心理门诊标志等),来讲述标志的设计思维和制作过程,使学生增强内容的理解,切实感受到设计就在自己身边。同时,辩证的分析我国标志设计现状,增强学生的紧迫感,增强自强信念,抒发爱国情感,恰当的加入德育内容,使本课教育目的上提高了一个层次。

这节《标志设计赏析》课本着知识性实用性相结合、提高审美能力与掌握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原则,在课堂结构设置上采用了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介绍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包括标志的概念、类别、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艺术表现方式),分析重点设计作品,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分析标志设计的思维过程和方式等环节,使学生达到在一课中既要学习知识又能使用知识的教学目的。在本课中,结构设置体现了较好连贯性和完整性,使整节课脉络清晰、层层展开、一气呵成,这些成为本课比较成功的一个方面。这样的结构设置,使课堂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自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的内在创造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这也成为本课的不足之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本课的又一大特点。利用微机编制CAI课件并使用液晶投影或大屏幕电视展示作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确有优势:信息量大,单位时间展示作品数量多、效果好。通过欣赏大量的范例作品,加强学生直观感受和感性认识(本节课为学生展示和分析了四十余件设计作品,这在传统教学手段中是很难做到的);在分析作品的设计思维过程和动态演示上,能够很多和促进和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比如对教师自己设计的心理门诊标志和自己家乡的长城干白葡萄酒标志设计思维过程的分析和演示就很说明问题);此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视听效果,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强化教学效果起了明显的作用。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突出感受。当然在对课堂的把握、教学语言的运用以及在师生交流方面都有值得注意和商榷的地方,但经过细致、周密的备课和课堂上的大胆尝试之后,这一课将对我以后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对教学规律的总结和把握都有很大益处。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激光和自然光的区别.

2.通过阅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认识激光的特点和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课外阅读,收集整理有关激光应用的资料,培养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激光的特点及应用的学习,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激光应用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无究力量,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激光与自然光的区别以及激光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激光与自然光的区别.

【教学方法】

1.通过对自然光的分析,提出激光的相干性.

2.通过学生课前阅读,初步了解激光的特点及广泛应用.

3.通过收集激光方面的材料,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激光的特点及应用知识.

4.通过观看录像,进一步加深对激光知识的了解.

【教学用具】激光手电筒、投影仪、三段有关激光的录像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课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激光是自然界没有的光,首先我们来看看它与自然光有什么不同.

二、新课教学

(一)自然光和激光(投影)

自然光(例如白炽灯) 激光

原子发光方向,时刻不确定

频率不一样

不能发生干涉

非相干光

频率一样

能发生干涉(双缝干涉实验)

人工产生的相干光

都是原子受激发处于不稳定状态发射出来的

[师]通过上表的比较,同学们可以看到,激光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一种人工相干光.激光还有许多与自然光不同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阅读课文整理的表格展示出来.

(教师巡视,大部分同学整理得很好,选出比较全面的一组投影(如表20—2)老师简单讲解)

[师]其实,激光的应用远不止这些,而且还在迅速发展,这方面的介绍很多,下面请大家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开展课堂交流.

(二)激光的应用

(分组介绍,同时教师提炼要点并板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一组(投影资料)我们组收集整理了激光在相干性方面的特点,激光是相干光.可用来进行光的干涉、衍射等实验(科学实验),由于原子的发光不是无限制持续的,每一次发光与下一次发光总有一个时间间隔,只有同一光源在同一发光时间间隔内发出的光,在空间某点相遇时才会发生干涉,所以原子发光的平均时间间隔称为相干时间,在相干时间内光的行程称为相干长度,激光的相干长度可达几十千米,相干性较好.

第二组(投影资料)我们组整理的信息中,激光的另一特点是激光的亮度特高,近年研制出的强激光的亮度要比太阳亮100亿倍以上.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是集中在沿传播方向的一个极小的发射角内,亮度就会比同功率的光源高几亿倍,在极短时间内会辐射出巨大的能量,聚集在一点时可产生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度的高温.

第三组除了前面两组介绍的两个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激光的单色性好,自然界找不到频率“纯净”的光,各种频率的光总是混杂在一起的.但由于激光器中光学谐振腔的干涉作用,只有那些满足谐振腔共振条件的频率才能形成激光输出,不满足共振条件的频率,都在谐振腔内干涉相消了,因此激光的频率单一,单色性非常好,拿氦氖气体激光器来说,它产生的光波长范围不到一百亿分之一微米,完全可以视为单一而没有偏差的波长,是极纯的单色光.

第四组我们组收集的资料中,除了前面三组讲的,还有一点,激光的方向性好,一般的手电筒或探照灯聚光虽然很好,看上去它们射出的光束是笔直的,但在一两公里后,光线就发散成很大一片,亮度明显减弱.而激光射到这个距离上基本没有发散,激光是方向最一致、最集中的光.

[师]前面几组同学从激光的特点角度阅读收集了很多资料,都比较好,虽然其中有些材料我们不能完全弄懂,但以后我们还有很多学习机会,到时可以更进一步理解.下面我们再来交流激光应用方面的资料.

第五组(阅读)

激光具有很高的能量,所以它是精密机械加工特别是微电子工业加工不可缺少的工具,用激光对金属打孔、切割、焊接、淬火,激光代替机械刀具和刻刀直接加工大型和微型元件,具有普通机械加工不可比拟的特点.利用它可以在坚硬的材料上打直径0.1 mm到几微米的小孔.激光钻孔不受加工材料的硬度和脆性的限制,而且钻孔速度异常快,可以几千分之一秒甚至几百万分之一秒内钻出表面十分整齐光洁的小孔,激光快速自动成型技术,可以控制激光束将材料逐层“烧结”而形成实体零件或模具、模型.它可快速制成精密复杂或不规则图案的机械零件.我国已经研制成功激光迅速自动成型机,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这项新技术,并迅速进入国产化、商品化阶段.

第六组(阅读)

激光在农业生产上也有广泛应用,用激光照射农作物种子,可诱发遗传变异,缩短种子发芽时间,育出的秧苗生长比较快,长势好,粗壮且均匀整齐,改善了农作物生长性能,提高产量.把激光技术引入果树裁培,能改良水果品质,提高水果产量.用激光照射牲畜家禽鱼类,能促进生长发育等.

激光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相当广泛,“激光刀”能有效地局部加热凝固血管,出血少.而且“刀”不与组织接触,不用消毒,激光刀很锋利,切割软组织和硬组织都一样快捷,还可应用激光对穴位照射,给穴位输入能量,无痛、灭菌、快速、安全.

第七组(阅读)

激光在信息产业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在光纤通信中,激光作为信息高速传输的载体作通信载波.它还是信息高速处理的载体,光学计算机有着普通计算机无法比拟的优点,这种计算机运算速度高,传输信息量大,激光应用在信息存储领域,使大容量、高密度信息存储成为可能,像课本上介绍的DVD实际上是一种存储数据的磁性媒体,它可以双层双面使用,运行时间高达484 min,储存量是VCD的几十倍甚至数十倍,可多达17GB.

第八组(阅读)

目前,激光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武器,在国防军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制导、激光模拟等技术的应用.激光武器包括激光致盲武器、激光干扰武器、激光防空武器等,这些武器对现代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光制导能快速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用激光点燃核燃料是目前各国科学家竞相研究的重大课题,预计在20xx年左右能够用激光实现核聚变,能源危机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师]同学们课前做了很多准备,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一定很有收获.我也给大家收集了部分与激光相关的录像资料,请大家看一看.

(师生共同观看录像)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篇5】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本次课的逻辑性、理论性很强,重点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验方法,另一个就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含义主要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而且定律的形式很简单,所以是重点而不是难点。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由于实验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也比较重要。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所以这次课采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②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③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未知的知识。

②经历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掌握实验的思路、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估。

四、学情分析

在技能方面是练习用电压表测电压,在知识方面是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这是一节探索性实验课,让学生自主实验、观察记录,自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探索性实验有浓厚的兴趣,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认知能力和实验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尚不够成熟,引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六、课前准备

教具:投影仪、投影片。

学具: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10)、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①我们学过的电学部分的物理量有哪些?

②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③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当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学生以举手的形式回答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学案上。

这部分问题学生以前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大部分学生回答得很正确,即使有少数同学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学生之间会进行纠正。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提问:电压增大,电流也随着增大,但是你知道电流增大了多少吗?

让学生猜测电流I、电压U、电阻R之间的关系式。学生大胆猜想。

不论对错,教师都应认真对待,但应该注意:猜想不是瞎猜、乱猜,不是公式越多越好,应该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根据,符合逻辑进行猜想。同时可将所有学生的猜想写在黑板上,这对其他的同学有启发作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篇6】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以及几种主要的市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以下知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必要性。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说明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法制观念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以下问题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伟大成就的事例,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外,从而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明确发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并不矛盾辩证关系。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明确搞活经济中华民族才能繁荣昌盛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市场经济意识。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是竞争性。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同时,通过对竞争与平等、竞争与法制、竞争与开放的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生活中不仅自己要学法、懂法,做守法公民,同时也要善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建议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的教材分析

一、本节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

1.资源的优化配置;

2.市场;

3.市场经济的一股特征

4.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手段、主要任务。

二、本节的基本观点:

1.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2.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三、本节的重点、难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四、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的讲解,要注意对每一特征讲解的侧重点:

l.市场经济平等性的含义、原因、要求;

2.市场经济竞争性的含义、原因、作用;

3.市场经济法制性的含义、原因。应如何贯彻落实?

4.市场经济开放性的含义、原因。我们应怎么办?

关于第二节的重点难点分析

(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从时间上讲,商品经济出现在先,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相当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出现,必然出现商品市场,但只有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出现以市场作为资源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

2、商品经济侧重强调的是经济形态的性质,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而市场经济侧重强调的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或手段,实质是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

3、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出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要求和方式,市场经济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要求,当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的阶段,必然要求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二)市场的作用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1、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市场与商品交换活动在时间空间范围上是一致的,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因而,价值规律也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2、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波动的形式来实际的。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的信息,引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竞争,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的信息,协调生产与需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配置实质就是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的调节作用。而这一调节作用又是通过价值规律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作用,导致价值规律优胜劣汰作用的结果来实现的。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篇7】

一、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程图的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

(2)能用字语言表示算法,并能将算法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流程图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在归纳概括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的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难点:用含有选择结构的流程图表示算法。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体会到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学习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教学用具:尺规作图工具,多媒体。

四、教学思路

(一)、问题引入 揭示题

例1 尺规作图,确定线段的一个5等分点。

要求:同桌一人作图,一人写算法,并请学生说出答案。

提问:用字语言写出算法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到:显得冗长,不方便、不简洁。

教师说明:为了使算法的表述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我们今天学习用一些通用图型符号构成一张图即流程图表示算法。

本节要学习的是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右图即是同流程图表示的算法。

(二)、观察类比 理解题

1、 投影介绍流程图的符号、名称及功能说明。

符号 符号名称 功能说明

终端框 算法开始与结束

处理框 算法的各种处理操作

判断框 算法的各种转移

输入输出框 输入输出操作

指向线 指向另一操作

2、讲授顺序结构及选择结构的概念及流程图

(1)顺序结构

依照步骤依次执行的一个算法

流程图:

(2)选择结构

对条进行判断决定后面的步骤的结构

流程图:

3.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与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的比较

(1)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公式 当r=10时写出计算圆的面积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解:

算法(自然语言)

①把10赋与r

②用公式 求s

③输出s

流程图

(2) 已知函数 对于每输入一个X值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写出算法并画流程图。

算法:(语言表示)

① 输入X值

②判断X的范围,若 ,用函数Y=x+1求函数值;否则用Y=2-x求函数值

③输出Y的值

流程图

小结:含有数学中需要分类讨论的或与分段函数有关的问题,均要用到选择结构。

学生观察、类比、说出流程图与自然语言对比有何特点?(直观、清楚、便于检查和交流)

(三)模仿操作 经历题

1.用流程图表示确定线段A.B的一个16等分点

2.分析讲解例2;

分析:

思考:有多少个选择结构?相应的流程图应如何表示?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篇8】

【学习目标 细解考纲】

1.会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纸带。

2.会用描点法作出 v-t 图象。

3.能从 v-t 图象分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4.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精神。

【知识梳理 双基再现】

一.实验目的 探究小车速度随 变化的规律。

二.实验原理 利用 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数据,以寻找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低压 电源、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 、细线、复写纸片、 。

四.实验步骤

1.如课本34页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使细线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 后,放开 ,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做计时起点。为了测量方便和减少误差,通常不用每打一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而用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就是T=0.02 s ×5=0.1 s 。在选好的计时起点下面表明A,在第6点下面表明B,在第11点下面表明C……,点A、B、C……叫做计数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是x1、x2、x3……

5.利用第一章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

位置 A B C D E F G

时间(s) 0 0.1 0.2 0.3 0.4 0.5 0.6

v(m/s)

6.以速度v为 轴,时间t为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中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7.通过观察思考,找出这些点的分布规律。

五.注意事项

1. 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 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 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

4. 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要适当,以免加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的点太少,或者加速度太小而使各段位移无多大差别,从而使误差增大。加速度的大小以能在60cm长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得六七个计数点为宜。

5.要区别计时器打出的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间隔为0.1 s 。

【小试身手 轻松过关】

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按照实验进行的先后顺序,将下述步骤地代号填在横线上 。

A.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后面

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的没有滑轮的一端,并连好电路

C.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做两次

D.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E.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

F.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细线跨过定滑轮,下边吊着合适的钩码

G.断开电源,取出纸带

2.在下列给出的器材中,选出“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所需的器材并填在横线上(填序号)。

①打点计时器 ②天平 ③低压交流电源 ④低压直流电源 ⑤细线和纸带 ⑥钩码和小车 ⑦秒表 ⑧一端有滑轮的长木板 ⑨刻度尺

选出的器材是

3.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表格中所示:

计数点序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应时刻(s) 0.1 0.2 0.3 0.4 0.5 0.6

通过计数点的速度(m/s) 44.0 62.0 81.0 100.0 110.0 138.0

请作出小车的v-t图象,并分析运动特点。

4.两做直线运动的质点A、B的 v- t图象如图所示,试分析它们的运动情况。

【基础训练 锋芒初显】

5.一个人沿平直的街道匀速步行到邮局去发信,又以原速率步行返回原处,设出发时的方向为正,在下列四个图中近似描述他的运动的是( )

6.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的 v-t 图象如图,可知( )

A.在t1时刻,甲和乙的速度相同

B.在t1时刻,甲和乙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在t2时刻,甲和乙的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方

向也相同

D.在t2时刻,甲和乙的速度相同,加速度也相同

【举一反三 能力拓展】

7.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给出了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测得:s1=1.40 cm,s2=1.90 cm,s3=2.38 cm, s4= 2.88 cm,s5=3.39 cm,s6=3.87 cm。那么:

(1)在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1= cm/s ,v2= cm/s ,v3= cm/s ,v4= cm/s ,v5= cm/s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速度—时间图象。

(3)分析小车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名师小结 感悟反思】

在纸带上选取合适的测量点作为计时起点,在选好计数点后利用平均速度近似为该点瞬时速度的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描点连线作图建立速度—时间图象可直观地描绘出质点的运动情况。

关于高中教案设计【篇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热传导过程的方向性

2.了解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为什么第二类永动机不可制成

3.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方法以及这两种表述的物理实质

4.了解什么是能量耗散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内容是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方法以及这两种表述的物理实质,知道为什么第二类永动机不可制成。

2.第二类永动机不可制成的物理实质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课堂自学结合,并讨论归纳

四、教 具:投影仪,大屏幕,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地球上有大量海水,它的总质量约为1.4×1018t,只要这些海水的温度降低0.1℃,就能放出5.8×1023J的热量,这相当于1800万个核电站一年的发电量.为什么人们不去研究这种“新能源”呢?原来,这样做是不可能的.这涉及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定律,就是本节要讨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板书】第七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二)进行新课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讨论]:

思考:

1、何为热传导的方向性?

2、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它违背了什么规律?

3、何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它有几种表述方法?

归纳:

Ⅰ、热传导的方向性:

高温物体只能“自发地”将热量传给低温物体,而低温物体必须要依靠外界的辅助才能将热量传给高温物体。

Ⅱ、第二类永动机

1、没有冷凝器的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热机。

2、特征:符合能量守恒定律;不可能引起其他变化 。

3、结论: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过程具有方向性,尽管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化为内能,但内能却不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同时不引起其它变化

Ⅲ、热力学第二定律

表述一: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变化。(按热传导的方向性表述)

表述二: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按能量转化的方向性表述)

小结: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使得它成为独立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个重要的自然规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有重要的应用,它对于我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Ⅳ、能量耗散

在自然界中的宏观过程由于方向性,使得能量在转化过程中不可能使转化后的能量全部加以利用,总会有一部分能量会流散,这种现象叫能量耗散。

(三)让学生合上书本,思考并回答问题

1.电冰箱内部的温度比外部低,为什么致冷系统还能不断地把箱内的热量传给外界的空气?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

这是因为电冰箱消耗了电能,对致冷系统做了功(下图所示,投影).一旦切断电源,电冰箱就不能把箱内的热量传给外界的空气了.相反,外界的热量会自发地传给电冰箱,使箱内的温度逐渐升高.

我们看到,热传导的过程是有方向性的,这个过程可以向一个方向自发地进行,但是向相反的方向却不能自发地进行.要实现相反方向的过程,必须借助外界的帮助,因而产生其他影响或引起其他变化.

2.能否生产出效率可达到100%的热机?为什么?

气缸中的气体得到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Q1,推动活塞做功W,然后排出废气,同时把热量Q2散发到大气中.由能量守恒定律知道Q1=W+Q2.我们把热机做的功W和它从热源吸收的热量Q1的比值叫做热机的效率,用η表示效率,则有,

只有当气缸中工作物质的温度比大气温度高时内燃机才能工作,所以Q2这部分热量是不可避免的.热机工作时,总要向冷凝器散热,总要由工作物质带走一部分热量Q2(如下图,投影),所以总有Q1>W.因此,热机的效率不可能达100%.

3.能量耗散和能量守恒是否矛盾?试举例说明。

不矛盾。比如流动的水带动水磨做功,由于磨盘之间的摩擦、磨盘和粮食之间的摩擦和挤压,磨盘、粮食的温度升高,水流的机械能转变成了内能.这些内能最终流散到周围的环境中.我们没有办法把这些流散的内能重新收集起来加以利用.这种现象叫做能量的耗散,而总能量并没有减少。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电能又在灯泡中转变成光能.光被墙壁吸收之后变成周围环境的内能,我们无法把这些内能收集起来重新利用.火炉把屋子烤暖,这时高温物体的内能变成低温物体的内能.谁也不能把这些散失的能量重新收集到火炉中再次用来取暖.

自然界中的宏观过程具有方向性,能量耗散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这种方向性,与能量守恒定律是不矛盾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热传导过程的方向性、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方法以及什么是能量耗散。大家课下要多看课本,掌握好这些内容。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本上练习六(P87)(1)-(4)

教学建议

1.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构成热力学知识的理论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对自然过程没有任何限制,只指出在任何热力学过程中能量不会有任何增加或损失,热力学第二定律解决哪些过程可以发生,教学时要注意讲清二者的关系。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以重视按照传导过程的方向性表述,另一种是按照机械能和内能转化过程的方向性表述。这两种表述是等价的,它们都表明,自然界中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教学时,要注意说明这两种不同表述的内在联系,讲清这两种表述的物理实质。

优秀教案设计精选


下面是编辑精心为你整理的“优秀教案设计”。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按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使教师理清重点。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优秀教案设计(篇1)

一.说教材分析

1.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与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1.6课又是1.4课、1.5课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B.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

(2)能力目标:

A.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学生必须理解。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设疑导学法

2.图例导析法

3.归纳推导法

有些提问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设疑是图例导析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必要补充。

图例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因为课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分布图,很多学生看不出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动态变化规律的关系。因此我在图例导析过程中比教材多了两幅图,如后图所示。

三.说学法

1.阅读法。

2.图画法。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

学生与教师一起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

四.说教学程序

1.说导入:通过前两节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公转产生了二分二至自转与公转叠加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又会产生怎样的天文现象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我采用复习导入和反问法导入,一方面复习前两节知识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用反问法激发学生的求知。

2.说新课教学:

我在黑板中间春分太阳直射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26C图,从C图上来掌握判断P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过程如下:

要求学生在图上画出P点所在的纬线,标出晨昏线,标上字母A、K、B。得出P点所在的昼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点昼夜等长。如黑板所示。从而使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为加深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还可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

学生地理基础薄弱,教师必须在黑板上边画边讲,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昼夜长短的方法。

为使学生掌握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季节变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画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阳直射与昼夜长短变化图,如后图所示。只要比较不同日期的-昼弧长短即可看出昼长变化,掌握了这三个日期的昼长变化规律,后面日期的昼长变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问基本可以掌握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1)从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2)从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3)昼夜长短与纬度有何关系?

(4)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是什么节气?此时是南半球的什么季节?

(7)何时全球昼夜平分?哪个地方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过程中,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

在讲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时,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间隔(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之间的纬度距离),要求学生把五幅图上的P地所在的纬线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用红笔画出来,叫一学生到黑板上去画,从板图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同一季节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其间配合下面提问就可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其他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

(2)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这是P地的什么季节?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是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时候,这句话对吗?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值?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同样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整个过程直观而有逻辑,紧紧围绕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规律。

后面的四季、五带的形成与划分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阅读教材即可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还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1)四季是怎样划分的?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是怎样划分的?若黄赤交角增大为25,五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说课堂练习

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基本上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完成,新课结束时,看时间还可以按学生情况增加几个提问。

4说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形成复述一遍。这样既可把前面1.4课与1.5课所学的的知识纳入新学的知识体系中,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与五带形成的根原所在。

优秀教案设计(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撕纸的技能,练习撕圆。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习惯。

3、引导幼儿正确看待“禽流感”。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重点:培养动手能力

活动难点:撕圆

活动准备:手工纸人手两份:一大二小、16k纸、记号笔、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关于“禽流感”

2、引导幼儿正确看待“禽流感”

3、导入:

小鸟:现在,由于“禽流感”人们都不欢迎我们了,我们感到很寂寞。

老师:我们请这些健康的小鸟来和我们一起玩,好吗?

二、撕小鸟

1、教师示范讲解,幼儿跟学。

(1)撕小鸟:

身体:将大正方形纸的四个角都撕去——将光边撕去——慢慢撕成一个圆形。翅膀:用小正方形撕。

(2)用记号笔添加嘴、脚。

2、幼儿练习撕小鸟的好朋友(再撕一只小鸟,并添加嘴、脚)

三、添画背景

可以用撕下来的碎纸,也可以用记号笔。

四、听音乐学小鸟飞:

(与小鸟一同游戏)

优秀教案设计(篇3)

时光的故事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进一步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2、区别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敢于大胆地评价自我,正确地看待自我,增强自信心。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照片两张:一张小婴儿时的、一张现在的照片,纸、彩笔、剪刀、胶棒等美工材料。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小时候的影集、用品、衣服等;请家长给幼儿讲述小时的趣闻及趣事。

重点、难点:

幼儿在活动中能发现自己的成长变化,通过展示自己的本领自己评价自己,说出自己最突出的优点和今后的目标,并能完整地表达出来。

活动过程:

活动一_不一样的我

1、猜猜这是谁?

教师出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请幼儿猜一猜这是谁?与幼儿一起谈论,从中发现教师的变化,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照片配对游戏。

(1)排列照片,提出问题。

教师将幼儿小时候的照片在白板上面上、下各排一列,上方一列为小时的我,在下方一列为现在的我。

当幼儿看到把他们小时的照片贴到白板上时个个都兴奋异常,因为事先有保密的协议,所以他们睁大眼睛、闭紧嘴巴紧盯着教师,贴到自己照片的小朋友不露声色地看看别人,显得很得意的样子。

教师:请小朋友找一找、配一配哪两张照片是同一个人?

(2)幼儿操作游戏。

请幼儿将小时的我和现在的我连线,做成照片配对。孩子们的意见五花八门,急得照片的主人跺着脚喊:不是!不是!错了!这(那)个才是我!。

教师:为什么错了?小朋友的变化在哪里?

(3)幼儿讲述自己的变化。

根据连线请幼儿讲述自己小时候和现在有哪些不同?如长高了、变重了、力气大了、跑得快了、会做简单的事情

幼儿1:这是我刚生下来的照片,妈妈说我很乖每天吃完奶就睡觉:这是现在的我,我在公园里照的。

教师:你小时候好胖,跟现在的你不太一样,小朋友你们还发现果果跟以前有哪儿不一样吗?

幼儿2:她的头发长长了,她的眼睛大了。

幼儿3:她的手和脚都比以前大了。

幼儿4:她的身体长高了,她快6岁了,有力气了,还能自己做事了呢。

(4)幼儿自我评价。

请幼儿在展示自己的本领后来评价自己,说出自己最突出的优点和不足。

3、制作成长画册。

引导幼儿根据活动的谈论内容来制作自己的成长画册,活动结束后张贴到主题墙上。

活动二我的用品小展览

1、师生共同布置展览台。

经过师生前期用品的收集和展台的设计、摆放与装饰,琳琅满目的小展台已呈现在大家眼前,幼儿为之兴奋不已。

2、幼儿自由参观展览。

请幼儿自己去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展台上的物品。他们对自己小时候的小衣服、小帽子、奶瓶、尿布感到惊讶,没有想到自己当时竟然那么小,真实地感受自己长大了。

3、共同讨论:现在与小时候比,自己有什么变化?

引导幼儿从更多的方面比较。如身高、体重、动作、自理能力、兴趣、本领等。必要时可以请幼儿表演一下,如,小婴儿时怎样哭,怎样爬;现在会跳舞、会画画等。

教师:长大的果果会做哪些事情,有什么本领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幼儿1:我会自己穿衣服、洗脸、刷牙,我还会写自己的名字,老师还表扬我值日生当得好,昨天我还和张雨萌去电视台跳舞了呢。

说到这儿,果果的脸上充满了自信和自豪,孩子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起掌来。

教师:长大的果果和以前真不一样了,有这么多的本领真棒。我请每个小朋友都想一想现在的你和以前的你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会哪些本领,比以前有哪些进步,快升入小学了,做一名小学生你有什么愿望?然后给大家讲好吗?

幼儿:好

孩子们陷人了热烈的讨论中

4、学习儿歌《一年过去了》。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1)注重活动的内在逻辑性。《时光的故事》通过层层递进的系列活动使幼儿从自己的外观到内心的转变进行了一次梳理。每个活动之后幼儿都有不同的新体验,对自我的认知也更为清晰、全面与深入。

(2)给予幼儿充分交流的机会。在活动中幼儿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从他人那里获得了不同的评价及建议,开阔了他们的思路,幼儿学会了发现别人的长处和学习别人的长处,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更理解了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家长、老师、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

(3)注重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活动中我能够比较适时地给予幼儿引导和鼓励,使他们能在支持性环境中自主地探讨和发挥。作为一个引导者,我能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扩展他们的思维,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例如,有的幼儿用语言表达,有的幼儿用肢体动作,有的幼儿用绘画的形式,有的幼儿将自己的照片按年龄大小组成画册等,说明幼儿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地展现欲望。

2.活动中的不足:

如果能准备一些幼儿小时的VcD也许更直观,同时也可使班上特殊幼儿的注意力能集中在活动上,提高他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主要内容:

1、活动设计新颖,具有创新特点。该活动形式新颖独特,能够吸引幼儿始终积极参与其中;老师思路清晰,引导语具有启发性和建设性,能开阔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

2、为幼儿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在愉悦的心情和宽松的环境里自由、自主地交流讨论,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成长,调动幼儿的兴趣和潜能,让他们感受到成功与自信的积极情绪体验。

3、活动内部的逻辑关系可作调整。仔细分析前后两个活动中老师的提问,第一个活动自己小时候和现在有哪些不同?和第二个活动现在与小时候比,自己有什么变化?有一定的重复,建议教师对教学内容进一步整合,使教育活动更加紧凑。

4、建议:可以将教育活动继续拓展,使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之中。例如,回家向关心帮助其成长的亲人表达感恩之心,并倾听父母讲述他们眼中自己的变化,以及父母看到幼儿成长变化的心情,等等。

综合评析:

1、本活动是系列活动,突出体现了教育的渐进性、发展性与整体性。该系列活动与其主题活动相呼应,活动看似简单,但其中有几个不同的教育点,而且是相互联系的,如展览台的创设,它从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人手,以点带线,使幼儿在不同程度上发现自己的变化,感受自己的成长,展现自己的长处,学习他人的优点。

2、此系列活动形式鲜明,具有创新性,体现了教师巧妙的构思。从照片配对游戏的设计与开展,到用品展台的创设与参观,无不吸引着幼儿主动参与,同时能够充分地引发幼儿思考与讨论,层层递进地使幼儿从外表到内在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从而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

3、教师的指导间接、到位、具有启发性,幼儿在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深入到活动中,幼儿能从这个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地发展与提高,能在活动中得到满足并体会到成长的快乐,逐步形成比较清晰、客观的自我意识,深入了解自我和他人。

4、在教师小组合作反思活动中,对活动的设计及开展过程都做了有特点的讨论,但对于活动中存在问题的聚焦与反思,以及对于问题解决策略的反思还需关注。例如,小组成员注意到比较照片和观看物品两个活动的作用都是让幼儿发现自己的变化,同处于一个层面,前后的逻辑安排是否合理?而谈话活动的内容似乎也差别不大,对于这些问题,小组应该共同反思背后的原因,整合相关经验和理论来帮助教师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调整方案。

优秀教案设计(篇4)

活动目标:

(一)理解乐曲,感受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培养幼儿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二)利用CAI课件营造喜洋洋的气氛,帮助幼儿了解乐曲的ABA结构形式。

(三)鼓励幼儿运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激发幼儿的表现欲。

活动准备:

(一)教师课前设计制作好CAI课件及准备好多媒体设备。

(二)通过教师和幼儿课前制作及家长提供等形式的一些道具如:(灯笼、扇子、彩带、打击乐器、龙灯等。)

(三)场景布置:营造一个有热闹喜庆气氛的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

(一)感受乐曲《喜洋洋》(即课件一)

导语:小朋友,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欣赏两段影片,小朋友要仔细听,仔细看。想一想你喜欢那一段影片,为什么?

(播放:课件之 影片对比 片段。节选于民间过年或喜庆丰收的欢庆影片,设计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幼儿感受乐曲富有的艺术感染力,该片段内设置按钮,分别控制播放无声影片和有声同影片)

提问:

①这两段影片,你喜欢那一段,为什么?

②这首好听的音乐叫做《喜洋洋》,你们想听吗?

合影片欣赏乐曲《喜洋洋》

(播放:课件之 乐曲视听 片段。在欣赏《喜洋洋》乐曲的同时,特别创设了许多情景,通过传统衣着的人们敲锣打鼓,划龙船、踩高跷等影片画面使幼儿感受到丰收后的喜洋洋;通过人们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载歌载舞、舞龙舞狮等影片画面,使幼儿感受到了过年过节的喜洋洋,将画面与乐曲《喜洋洋》相配,使幼儿视听结合的感受到了喜洋洋)

提问:

①听了这首乐曲,小朋友有些什么样的感觉?

②影片中的叔叔阿姨都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是这么样的?

③你们听到了这首喜洋洋,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的展开想象,并进行自由、大胆的讨论。

(二)理解乐曲《喜洋洋》,了解作品内容及基本结构形式(即课件二)

1、两位老师通过动作节奏的快、慢变化,在乐曲中分别表现欢快与优美两个不同段式的音乐形象。

熊老师:我听到这个音乐很想跳舞,刘老师你呢?

刘老师:我也想跳舞了,小朋友你们也可以和我们一起动起来。

(播放:课件乐曲欣赏片段)

提问:小朋友,熊老师和刘老师表现的喜洋洋有什么不同?

2、分段欣赏乐曲,运用多媒体课件分解ABA段式

①欣赏A段乐曲

(播放:课件分段欣赏片段中的动画,让音乐以实物的形式表现《喜洋洋》,合着节拍,在五线谱上出现4朵红花,每朵花随着A段的A段乐句出现,以鲜艳跳动的红花表现乐曲的活泼和欢快的风格)

提问:

a、这是什么?有几条曲线?它就是能写出好听音乐的五线谱。

b、这段音乐是用欢快的形式来表现喜洋洋,还是用优美的形式表喜洋洋的?

c、听音乐的同时,你们看见五线谱上出现了什么?

d、花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一段共有几朵花?

我们为这一段取一个名字叫喜洋洋,A段共有几个乐句,重复欣赏一遍A段,同时,幼儿为A段击掌打节奏,感受A段的活泼和欢快。

②欣赏B段乐曲

(播放课件分段欣赏片段中的B段动画,以实物的形式表现乐曲《喜洋洋》。合着音乐的节拍,在五线谱上出现4片叶子,每片叶子随着B段乐句的出现,以优雅舒展的绿叶表现B段的优美和舒缓。)

提问:

a、这段音乐是用优美的形式来表现喜洋洋,还是用欢快的形式来表现喜洋洋的?

b、五线谱上出现了什么?

c、叶子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五线谱上的?一共出现了几片叶子?

d、我们为这段取个名字叫B段,那你们看见五线谱出现了几片叶子,B段就有几个乐句。

再次欣赏B段,现时幼儿为音乐击掌为B段打节奏,感受B段的优美与舒缓。

3、欣赏A段乐曲

(播放课件分段欣赏 片段中A段动画,同A段的实物形式是一样的,但喜洋洋音乐由于添加了锣鼓,在实物花上有稍许变化花的颜色成红色了,仍是4朵花随着A音乐的乐句出现)

提问:

a、这段音乐与A段、B段哪一段比较相似

b、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c、五线谱上出现了什么?花朵代表什么?一共有几朵花?

我们为这一段也取个名字,因为它与A段相似,但是它加了锣鼓显得更欢快了,我们给A段的头上加了一撇,叫它A。 A共有几个乐句?重复再欣赏一遍乐曲,为A打节奏,感受A的欢快情绪。

3、完整欣赏一遍全曲,同时幼儿为乐曲《喜洋洋》击打节奏

(播放课件中的全曲欣赏片段,三条五线谱组成了《喜洋洋》整个乐曲的结构,分别代表A、B、A三个乐段。配合乐曲节拍,每条五线谱上逐一出现花、叶子组成的动态实物形象,让孩子完整的感受ABA的段式结构。

(三)表现乐曲《喜洋洋》(即课件三)

1、导语:小朋友们听了这首《喜洋洋》,你们现在想干什么?

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开启音乐时空大门,到影片中去吧!你们先选择好自己喜欢的道具。

2、幼儿自由选择各种道具,在《喜洋洋》的音乐声中在热闹、喜庆的场景中,自由舞蹈。

(播放课件三、画面出现一扇时空大门,在教师用钥匙开门后,门后出现剪辑好的过年过节燃放焰花、爆竹、载歌载舞、敲锣打鼓扭秧歌的镜头,配上《喜洋洋》的音乐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欢乐、喜庆的现场氛围。)

优秀教案设计(篇5)

《会跳舞的跳跳糖》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使幼儿熟练掌握双脚蹦跳步、单脚蹦跳步、踵趾小跑步(以下简称“三个舞步”)。

2、培养幼儿创编舞蹈的兴趣及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拟人化的跳跳糖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2、实物跳跳糖若干,玩具电话一部。

3、在活动室一端画一张“巨人”张大的嘴巴。

4、已学过歌曲《跳跳糖》。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跳跳糖》,引出主题。

师:你们吃过跳跳糖吗?(吃过)谁来说说,你吃过以后感觉怎样?(甜甜地、酸酸地、还会跳……)。还记得咱们学过一首《跳跳糖》的歌曲吗?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二、学跳三个舞步。

师:你们唱得都很好听,那你们愿意来学一学跳跳糖吗?我们边唱歌边

来学学跳跳糖是怎样跳的。(随音乐任意跳)

师:都跳得不错,刚才老师发现ХΧ小朋友是这么跳的,(双脚蹦跳步),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学跳)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双脚蹦跳步,跳的时候要轻轻的,两只脚一起往上跳,脚尖先着地。(幼儿学跳),你们学的真快,咱们把这个舞步放进歌曲里来跳跳,(边哼边跳两遍)。

师:还有哪个小朋友跳得不一样的,(幼儿上台跳)噢,他是把一只脚提起来跳的,也来帮它取个名字(幼儿自己起名)大家一起来学一下,(边学便提要求:一只脚提起,另一只脚轻轻跳起,也是脚尖先着地)咱们也把它放进歌曲里来跳跳吧!(边哼边跳两遍)(可把双脚蹦跳步与单脚蹦跳步和跳一遍)。

师:老师这里也有个好看的步子,(踵趾小跑步)它的名字叫踵趾小跑步,我跳得好看吗?那我刚才是怎样跳的呢?(幼儿回答)(讲解:前一步后一步再跳三下,动作要轻,慢慢得跳)放进歌曲里来跳跳吧。(边哼边跳两遍)。

师:如果把刚才我们跳的三个步子都放在歌曲里表演一下一定很漂亮,先让老师来试一试,你们帮我拍手唱歌,请你们看看我是怎么跳得?(提醒幼儿注意欣赏舞蹈,哪句跳什么动作)我表演得好不好?(开头部分可拍手,从双脚蹦跳步到单脚蹦跳步到踵趾小跑步)你们想来试试吗?(与幼儿一起表演三遍,提醒幼儿边唱边跳,步子要轻)

师:开动你的小脑筋,加上你的手的动作,跳得就更棒了。(幼儿随意加上手的动作)别忘了,跳跳糖吃到最后会怎样?(融化)请你来做做融化的动作。现在,我们把这些动作都加上来表演,相信大家都会表演得很漂亮。(提醒幼儿找个空的地方表演,边唱边跳,注意自己的表情)。

三、游戏。

1、(给幼儿一个惊喜)师:听,什么声音?(电话响起,师接电话)你们知道吗,刚才“巨人”先生打来电话,他说用望远镜看到我们小朋友跳得很好看,想邀请我们到它的嘴巴里去跳,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就来打扮一下,我呢,就打扮成跳跳糖姐姐,你们就打扮成跳跳糖弟弟和妹妹。(挂好胸饰出发)。

2、师:哇,“巨人”的嘴巴好大呀,在它嘴巴里跳舞一定很好看,你们准备好了吗?(表演一遍)(对幼儿的舞步进行指导,表扬有节奏的幼儿)(根据时间长短,可分男女表演)

四、听音乐,结束活动。

师:“巨人”说,你们表演的都很棒,大家都累了,我们一起来放松放松,回家休息休息吧。(听着音乐做放松运动,结束活动)

优秀教案设计(篇6)

水平阶段:

水平一(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知道羽毛球挑球的动作方法。

2、能初步学会羽毛球挑球的动作。

3、练习中表现出勇敢、果断和不怕困难、争取胜利的精神。

教学内容:

1、羽毛球:正、反手上一步挑球。

2、游戏:发球比远教学重点:手脚配合、协调用力。教学难点:动作连贯、协调。器材准备:羽毛球若干,球拍自备。

教学步骤:

一、准备阶段(7--8分钟)

1、体委整队集合、汇报人数。

2、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

3、队列、队形练习(向左、向右转)。

要求:两脚同时登地

4、由小组长带领分组慢跑。

5、羽毛球操。

学习阶段(17—21分钟)

1、复习正手颠球。要求:球拍要平。

向上颠

2、示范正手上一步挑球动作。要求:认真观看。

比较和颠球的不同

3、组织学生练习

要求:

1)运动队队员当老师助手进行帮助练习。

2)没人打三个球。

3)集体徒手练习3—4次。

4)平均分成四组练习3—4次。

4、示范反手上一步挑球。

要求:

1)认真观察。

2)比较和正手挑球的不同。

5、组织学生练习。

要求:

1)集体徒手练习3—4次。

2)平均分成四组练习3—4次。

游戏、比赛—发球比远(10-12分钟)

1、教师讲解示范游戏方法、规则。

2、学生分组游戏、比赛。

3、总结比赛中出现的情况,强调规则再比赛。

4、评价比赛结果。

放松身心阶段(2—3分钟)

1、教师提要求。

2、学生分散随师示范作简单放松动作。

结束部分

1、总结练习、比赛情况

2、安排学生收拾器材。

3、师生再见、宣布下课。

练习密度预计

1、本课实练时间_分钟。

2、本课密度x%。

3、平均心率_左右。

本课指导思想:

重视学生身体体会,以游戏结合技术进行练习,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以达到育体、育心的育人目标。场地器材:操场

注:本教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有所变动。

优秀教案设计(篇7)

主题实施背景:

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植物,但是,这也从未引起过孩子们的注意,虽然孩子们天天接触这些东西,却很少思考些什么问题,于是,想通过这样的一个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共同来关心身边的一些东西,共同探索奇妙的植物世界,同时让孩子们养成一种喜欢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发现一些自然现象,并想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学习方法,让幼儿了解更多的植物知识,去结识更多的植物朋友,让孩子真正喜欢植物,喜欢大自然,知道我们的生活和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离开了植物,人类将无法生存。

环境创设:

1、利用季节的特征,将教室的一面黑板用各种田野里的东西装饰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幼儿似乎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从而感受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植物,植物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萌发去探索植物的愿望。

2、在教室内悬挂幼儿自己制作的树,将教室布置成一片小树林。

3、开辟小小种植园,让幼儿每天去观察一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并作些记录。

4 布置一个植物的问题角落,把幼儿发现的植物问题在墙壁上展示出来,与其他幼儿共同分享、讨论。

主题一:幼儿园的小花园

活动(一):我的植物朋友

目标:

1、喜欢和老师、小伙伴一起参观、发现幼儿园的各种植物。

2、尝试运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看到的植物。

准备

一些花草树木的图片

过程:

1、和幼儿一起参观幼儿园的小花园,并布置一项任务:要求每一位幼儿找一棵树做你的好朋友。

2、回到活动室,和幼儿一起讨论自己找到了什么树做你的好朋友,并说说你的好朋友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根据幼儿述说,出示相应的图片,一起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包括其外形特征等,如树的粗细、高矮等。

生成与反思:

在带领一大群的孩子到室外观察时,总有一部分的孩子游离于集体之外,但是我也分身乏术,只能顾及到我身边的一些孩子,有一半的孩子围在我身边,我们一起找树,观察各种植物,还有将近一半的孩子自己在寻找他们的朋友,所以在回到活动室,组织大家讨论时,大部分的孩子能讲出他所找到的植物朋友,在讨论时,有一个小朋友说:我发现有一棵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而有些树上的叶子还是绿绿的,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引出了下一个活动:常绿树和落叶树。

活动(二):常绿树和落叶树

目标:

1、能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了解常绿树和落叶树的不同之处。

2、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

准备:

一些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叶子

过程:

1、再次观察幼儿园的树,引导幼儿发现两种树的不同之处,如:叶子。

2、教师小结:人们基本可以从树的叶子上来区分常绿和落叶树。

3、请幼儿说说自己还曾经看到过什么树,它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为什么?

4、延伸活动:请幼儿回家找找周围的常绿树和落叶树,并把它画下来,最好能说出它的名字。

生成与反思:或许是我太低估孩子们的发现能力,孩子们在寻找两种树的特征时,轻而易举的就发现:常绿树的叶子小小的,而且比较硬,徐顺成小朋友说:因为它的叶子长的牢,所以不容易掉下来;由于告诉孩子们:常绿树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就有一个小朋友说:不对,这棵常绿树上也有黄的叶子,为什么不叫它落叶树呢?于是我请孩子们围到我身边,请大家一起来说说这棵树究竟是常绿还是落叶,结果有一个小朋友说出了答案:这棵是常绿树,它黄的叶子掉了,新的叶子又长出来了,这样它一年四季都是绿的,我及时给予了肯定。其实,有好多的问题,完全可以有孩子自己来回答,让他们共同来分享各自的经验,而且,通过这种途径获得的经验,孩子们的记忆特别深刻,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活动(三):有用的树朋友

目标:

1、了解树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树。

2、欣赏散文诗,并能对其进行创编。

准备:树的用途的图片若干张。

过程:

1、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树,会变成什么样子?(幼儿讨论)

2、出示图片,了解树的用途。

3、欣赏散文诗《树真好》。

4 尝试将自己了解的树对人类的用途,编进散文诗里。

生成与反思:在幼儿对树有了比较多的认识以后,幼儿对散文诗的了解也相对比较容易些,在创编诗歌时,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几乎每一个幼儿都能说出一点树的用途来,有几个小朋友编的非常好,马佳敏说:树真好,我可以用树叶做朵漂亮的花,徐安说:树真好,小朋友可以围着大树做游戏,等等,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小朋友表达的都非常生动,想象也比较丰富 ,通过这么一个活动,小朋友对树的感情更深了。

优秀教案设计(篇8)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和优美抒情的风格特点。

2、 培养幼儿对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兴趣。

活动准备: 音乐《喜洋洋》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1、在歌曲《新年好》的音乐声中,教师带幼儿边唱边表演,营造一种欢快喜庆的气氛。

2、谈话:我们这过年的时候都有什么活动?过年的时候大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喜欢吃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感受乐曲的情绪。

1、北方的小朋友过年的时候呀,喜欢吃饺子,小朋友你们吃过饺子吗?你知道饺子是怎么做的吗?

2、这么好吃的饺子,你想来做吗?包饺子肯定是件很开心的事情,我们来为它配上一段好听的音乐吧!(幼儿完整欣赏)

提问:你觉得这首曲子听起来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一段?

3、教师小结:这首乐曲节奏活泼,轻快,旋律优美,是山西的民歌,表现了一种喜洋洋的气氛,适合在热闹开心的时候播放,所以大家就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喜洋洋》。

三、 分段理解,想象动作。

1、欣赏第一段:小朋友可以一边听一边想一想:听了这段音乐是快的还是慢的,听了以后你觉得怎么样?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如果是在包饺子的时候可以用来做什么事?(擀饺子皮)

2、欣赏第二段:这一段和第一段一样吗?哪儿不一样?你觉得这段音乐人们在干什么?

如果是在包饺子的时候可以用来做什么事?(包馅)

3、欣赏第三段:最后一段和第几段是一样的?可以用来干什么?

4、再次完整的欣赏,让幼儿试着用简单的动作进行表现。

四、根据乐曲,完整学习律动《包饺子》。

1、创编学习擀饺子皮、包馅、饺子沸腾的动作。

2、完整表演,玩包饺子、捞饺子的游戏。

体育优秀的教案设计精选


幼儿教师教育网相关专题:“体育优秀教案设计”。

体育优秀的教案设计(篇1)

内容:

1、快快集合

2、立正稍息

3、母鸡爱小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快快集合的游戏提高集合的速度和准确性。

2、技能目标:经过反复练习立正,稍息来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使动作做到协调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掌握立正稍息的做法,集合时的反应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课堂常规检查:师生问好,宣布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服装情况,进入课堂。

组织方法:成四路纵队——集合

要求:队伍整齐,精神饱满。

游戏:快快集合。

游戏方法:

(1)先排成四路纵队。

(2)发出“解散”口令后学生分散到指定的区域内自由活动。或者有老师带领做模仿动作,当听到“集合”的口令或哨声,立即回到原来的位置站好,以快,静,齐的对为胜。

教与学的方法:

(1)教师简单讲解并说要求。

(2)学生听指挥练习。

(3)教师反馈给学生l练习的情况,针对不足加以纠正。

(4)重复练习。

二、主体部分

授新知识:立正,稍息

导语:小朋友们,你们看过解放军叔叔集合时的场合吗?他们立正时站得像一棵松树一样挺拔,不动摇;稍息时也一样站得不错,你们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伟大的人物。

教与学的方法:

(1)导入

(2)讲解立正稍息的做法,并做示范。

(3)学生听指挥练习,然后分组练习。

(4)教师观摩学生练习情况,并及时进行纠正。

(5)集合队伍,进行小结。

(6)让学生上来演习,检查练习情况。

三、结束部分

1、游戏:母鸡爱小鸡

游戏方法:把学生分成四队,每队选一名学生做“老鹰”,排头的学生做“母鸡”,并张开双臂保护“小鸡”,其余学生做“小鸡”,拉住前面一个人的衣服,灵巧地躲闪,不让“老鹰”拍着。

游戏规则:

(1)“老鹰”不能从“母鸡”的翅膀下面钻过去拍“小鸡”,只能从侧面绕过去拍队尾的一个,也不能和“母鸡”相互推,拉,撞,扯。

(2)“小鸡”在躲闪时不要掉队。

2、整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3、宣布下课,师生告别。

场地:一个排球场

体育优秀的教案设计(篇2)

一、教材内容:

羽毛球

1、复习基本步法。

2、新授正手发球。

二、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理念;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宗旨;以发展学生专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的,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体验身体运动带来的乐趣。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形成长期坚持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通过高一必修内容的学习,速度、力量和灵敏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心理上,由半熟型向成熟过渡。注意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爱美怕羞,他们渴望参与运动。由于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对羽毛球的知识一知半解,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较差。女生的上肢力量弱。本课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反应速度。采用直观教学、启发诱导和设疑解惑,通过相互学习、探究学习和竞争比赛,来达到本课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理解正手发球的基本概念,了解正手发球在比赛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x%的学生基本掌握正手发球技术。x%以上的学生掌握正确握拍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五、场地器材:

羽毛球场地2个(或空地一块),羽毛球拍、羽毛球若干。

六、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讲解示范:

1、动作要领:

发球前准备姿势。发球时,左手把球举在身体的右前方并自然放下,使球下落,右手同时持拍由大臂带动小臂,从右后方沿着身体向前并向左上方挥动。当球落到右手臂向前下方伸直能触到球的一刹那,握紧球拍,并利用手腕的力量向前上方发力击球。击球之后,球拍顺势向左上方挥动缓冲。

2、重点难点:

重点:转体抡臂,挥拍甩腕。难点:甩腕击球。

七、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1、动作僵硬;放球与挥拍配合不当;可以采用多做放球练习来纠正。

2、握拍太紧,以致力量发挥不出;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来纠正。

3、发球后,球拍未顺势向左上方挥动缓冲,而是挥向了右上方等。可以在左上方设置参照物来纠正。

体育优秀的教案设计(篇3)

水平阶段:

水平一(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知道羽毛球挑球的动作方法。

2、能初步学会羽毛球挑球的动作。

3、练习中表现出勇敢、果断和不怕困难、争取胜利的精神。

教学内容:

1、羽毛球:正、反手上一步挑球。

2、游戏:发球比远教学重点:手脚配合、协调用力。教学难点:动作连贯、协调。器材准备:羽毛球若干,球拍自备。

教学步骤:

一、准备阶段(7--8分钟)

1、体委整队集合、汇报人数。

2、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

3、队列、队形练习(向左、向右转)。

要求:两脚同时登地

4、由小组长带领分组慢跑。

5、羽毛球操。

学习阶段(17—21分钟)

1、复习正手颠球。要求:球拍要平。

向上颠

2、示范正手上一步挑球动作。要求:认真观看。

比较和颠球的不同

3、组织学生练习

要求:

1)运动队队员当老师助手进行帮助练习。

2)没人打三个球。

3)集体徒手练习3—4次。

4)平均分成四组练习3—4次。

4、示范反手上一步挑球。

要求:

1)认真观察。

2)比较和正手挑球的不同。

5、组织学生练习。

要求:

1)集体徒手练习3—4次。

2)平均分成四组练习3—4次。

游戏、比赛—发球比远(10-12分钟)

1、教师讲解示范游戏方法、规则。

2、学生分组游戏、比赛。

3、总结比赛中出现的情况,强调规则再比赛。

4、评价比赛结果。

放松身心阶段(2—3分钟)

1、教师提要求。

2、学生分散随师示范作简单放松动作。

结束部分

1、总结练习、比赛情况

2、安排学生收拾器材。

3、师生再见、宣布下课。

练习密度预计

1、本课实练时间_分钟。

2、本课密度x%。

3、平均心率_左右。

本课指导思想:

重视学生身体体会,以游戏结合技术进行练习,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以达到育体、育心的育人目标。场地器材:操场

注:本教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有所变动。

体育优秀的教案设计(篇4)

课题一:

1、左(右)转弯走

2、游戏:双人倒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形成站立、行进的正确姿势和良好习惯。

2、通过队形队列,让学生养成动作正确、反应迅速、整齐一致、服从集体、听从指挥的良好作风。

3、通过游戏,发展学生力量及倒走的能力,提高有氧耐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

一、开课

1、集合整队

2、师生问好

3、宣布课的内容

4、安排见习生

二、行课

1、教师讲解左(右)转弯走的动作方法并作示范

2、学生分组练习

3、教师个别指导

4、集体讲评,教师纠正错误的动作

5、做游戏:双人倒走

a、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b、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

三、结课

1、集合整队

2、组织学生做放松操

3、教师小结

4、师生再见

课题二:

1、各种方式(前后)滚动

2、游戏:钻栏跑

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柔韧、灵敏、协调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2、通过游戏,发展学生下肢肌肉力量及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提高速度素质,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开课

1、集合整队

2、师生问好

3、宣布课的内容

4、安排见习生

二、行课

1、教师讲解各各种方式(前后)滚动的动作方法并作示范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3、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集体讲评并及时纠正错误的动作

5、做游戏:钻栏跑

a、教师讲解游戏的规则及方法

b、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三、结课

1、集合整队

2、对本节课进行讲评

3、师生再见

4、收拾器材

课题三:

1、模仿动物爬行

2、游戏:青蛙捉虫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促进学生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及内脏器官和上下肢力量、灵敏与素质的发展。

2、通过游戏,发展身体平衡能力,提高力量、协调、灵巧、柔韧等身体素质。

教学过程:

一、开课

1、集合整队

2、师生问好

3、宣布课的内容

4、安排见习生

二、行课

1、教师讲解模仿动物爬行的动作方法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练习中采用游戏的方法通过情景教学,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做游戏:青蛙捉虫

a、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方法

b、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三、结课

1、集合整队

2、本节课进行讲评

3、师生再见

体育优秀的教案设计(篇5)

任务:

越过障碍

目标:

通过这个任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增进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通过比赛,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

场地器材:

一个篮球场、体操垫四块、跨栏架四只、长板凳四张、体操凳、标志物四个。

活动形式:

全班分四组讨论、设计、比赛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所需的障碍器材放置到位,分别是钻过跨栏架、走过体操凳、跨过体操垫、跳过长板凳、绕过标志物,并检查各器材的牢固性和安全性。如下图:

教学过程:

1、任务活动前教学。

①、在准备活动或一个内容之后,将学生组织到障碍跑场地上。

②、教师讲解、示范过障碍方法,学生分组依次做尝试性练习。

③、分四组进行过障碍比赛,教师评价、引导比赛情况。学生讨论小结,并改进方法。

2、教师下达设计障碍任务(在规定的范围内,自行设计障碍物的放置顺序和距离);学生分四组进行讨论、设计后,对障碍物按设计的方案进行放置。

3、在新设置的道上进行接力比赛。

4、讨论:“怎样摆放障碍物最合理,通过速度最快”?

5、各组进行调整方案,再比赛,最后评价。

教学反思:

1、通过教与学,学生基本上溶入到课堂氛围中去,大多数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与兴奋度。特别是在各组自行设计的障碍跑中,使课堂推向了高潮。

2、本教学,改变了以往一贯由教师做主的传统做法,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让学生自己来设计,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让他们体验自己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下达任务后,各组学生能发挥聪明才智,集思广益、畅所欲言,直至协调统一,所设计的方案各不相同,但都有自己的创意说明。

4、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挑战自我的意志品质。学生在讨论、设计方案过程中,就要考虑服从整体的利益;通过反复的比赛中,在大家的助威声里,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己,战胜了胆怯,增强了自信。

5、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体质的差异性,而给出相同的障碍标准,个别困难学生(特别是小个子女生)在过体操垫时,在跨不过去后,可采用滚翻方法取之。教师对此应利用体育比赛公平、公正的精神和做人的品质来教育,或者每次一人跑改为两人合作跑(以最后达到的人作为交接棒)等。这可以避免类似现象的出现,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体育优秀的教案设计(篇6)

游戏目标

1.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乐趣。

2.初步做到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

3.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4.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游戏准备

皮球(幼儿人手一个)、一个小滑梯、一个纸箱。

游戏玩法

游戏一:追皮球

教师将纸箱中的皮球全部抛在塑胶场地上,让幼儿追逐皮球,追到皮球后,跑回原处把皮球投入纸箱。教师可把幼儿追回的皮球继续扔出去,幼儿反复将皮球追回并投入纸箱。

规则:每位幼儿每次只能追一个皮球,并把皮球投入指定的箱内。

游戏二:滚皮球

幼儿将皮球从小滑梯上滚到纸箱内,进球的幼儿就可以从滑梯上滑下来,拿到皮球继续玩,没进球的幼儿不能滑滑梯。

规则:在滑梯上只能滚皮球,不能扔皮球。

游戏三:找朋友

教师与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坐下,一起念儿歌“小皮球,找朋友,找到朋友快回来”。教师将皮球滚到一个幼儿手中,幼儿再将皮球滚回来。游戏反复进行,随着幼儿熟练程度的提高,圆圈逐渐变大。

规则:幼儿要尝试滚皮球,不能扔皮球或抱皮球。

游戏四:小猪回家

幼儿双手推动“小猪”(皮球)在地面滚到指定的“家”(纸箱)。随着幼儿兴趣的变化,游戏情节可不断发展,如:帮助“小猪”钻过“山洞”(障碍物),走过“小桥”(障碍物),绕过“危险”(障碍物)回到“家”。

规则:幼儿用双手滚球,不能踢球或拿球跑。

游戏五:喂小动物吃饭

在大纸盒上贴动物头像,幼儿站在一定距离外,设法将皮球投进纸盒里,锻炼投掷和目测能力。

规则:幼儿要站在规定的地方投球,一个接一个地投,不能抢。

游戏六:我是小小传球手

幼儿以各种方式站好,从头顶开始传球,也可以进行腿下传、左右传、边跑边传等。传球游戏能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提高幼儿配合、协作的能力。

规则:幼儿要先站好,然后依次传递,不能越位传递。

游戏反思

游戏中锻炼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滚球的技巧和力度。,还有两个人的合作意识,滚过来滚过去,变成小花等等很好玩,我觉得,本次活动的形式和方法还可以多样性,变换更多的方式方法会更好玩更加吸引孩子,让孩子在各方面有更多的提高。

最新高中教案设计模板


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认真对待他们所奋斗的场所,教案是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必要时可以增加插画和图形等补充。我们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最新高中教案设计”,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最新高中教案设计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1.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与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1.6课又是1.4课、1.5课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B.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

(2)能力目标:

A.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学生必须理解。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设疑导学法

2.图例导析法

3.归纳推导法

有些提问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设疑是图例导析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必要补充。

图例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因为课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分布图,很多学生看不出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动态变化规律的关系。因此我在图例导析过程中比教材多了两幅图,如后图所示。

三.说学法

1.阅读法。

2.图画法。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

学生与教师一起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

四.说教学程序

1.说导入:通过前两节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公转产生了二分二至自转与公转叠加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又会产生怎样的天文现象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我采用复习导入和反问法导入,一方面复习前两节知识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用反问法激发学生的求知。

2.说新课教学:

我在黑板中间春分太阳直射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26C图,从C图上来掌握判断P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过程如下:

要求学生在图上画出P点所在的纬线,标出晨昏线,标上字母A、K、B。得出P点所在的昼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点昼夜等长。如黑板所示。从而使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为加深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还可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

学生地理基础薄弱,教师必须在黑板上边画边讲,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昼夜长短的方法。

为使学生掌握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季节变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画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阳直射与昼夜长短变化图,如后图所示。只要比较不同日期的-昼弧长短即可看出昼长变化,掌握了这三个日期的昼长变化规律,后面日期的昼长变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问基本可以掌握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1)从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2)从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3)昼夜长短与纬度有何关系?

(4)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是什么节气?此时是南半球的什么季节?

(7)何时全球昼夜平分?哪个地方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过程中,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

在讲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时,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间隔(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之间的纬度距离),要求学生把五幅图上的P地所在的纬线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用红笔画出来,叫一学生到黑板上去画,从板图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同一季节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其间配合下面提问就可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其他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

(2)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这是P地的什么季节?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是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时候,这句话对吗?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值?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同样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整个过程直观而有逻辑,紧紧围绕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规律。

后面的四季、五带的形成与划分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阅读教材即可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还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1)四季是怎样划分的?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是怎样划分的?若黄赤交角增大为25,五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说课堂练习

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基本上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完成,新课结束时,看时间还可以按学生情况增加几个提问。

4说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形成复述一遍。这样既可把前面1.4课与1.5课所学的的知识纳入新学的知识体系中,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与五带形成的根原所在。

最新高中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纠正认为“y=f(_)”就是函数的解析式的片面错误认识.

教学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段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复习:函数的概念;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1)解析法;

(2)图象法;

(3)列表法.

新课教学

(一)典型例题

例1.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_ (_∈{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_) .

分析:注意本例的设问,此处“y=f(_)”有三种含义,它可以是解析表达式,可以是图象,也可以是对应值表.

解:(略)

注意: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

图象法:是否连线;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巩固练习:

课本P27练习第1题

例2.下表是某校高一(1)班三位同学在高一学年度几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及班级及班级平均分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王 伟 98 87 91 92 88 95 张 城 90 76 88 75 86 80 赵 磊 68 65 73 72 75 82 班平均分 88.2 78.3 85.4 80.3 75.7 82.6 请你对这三们同学在高一学年度的数学学习情况做一个分析.

分析:本例应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做学情分析,具体要分析什么?怎么分析?借助什么工具?

解:(略)

注意:

本例为了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离散的点用虚线连接,这样更便于研究成绩的变化特点;

本例能否用解析法?为什么?

巩固练习:课本P27练习第2题

例3.画出函数y = | _ | .

解:(略)

巩固练习:课本P27练习第3题

拓展练习:

任意画一个函数y=f(_)的图象,然后作出y=|f(_)| 和 y=f (|_|) 的图象,并尝试简要说明三者(图象)之间的关系.

课本P27练习第3题

例4.某市郊空调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

(1) 乘坐汽车5公里以内,票价2元;

(2) 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不足5公里按5公里计算).

已知两个相邻的公共汽车站间相距约为1公里,如果沿途(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设20个汽车站,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分析:本例是一个实际问题,有具体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公共汽车到站才能停车,所以行车里程只能取整数值.

解:设票价为y元,里程为_公里,同根据题意,

如果某空调汽车运行路线中设20个汽车站(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那么汽车行驶的里程约为19公里,所以自变量_的取值范围是{_∈N_| _≤19}.

由空调汽车票价制定的规定,可得到以下函数解析式:

()

根据这个函数解析式,可画出函数图象,如下图所示:

注意:

本例具有实际背景,所以解题时应考虑其实际意义;

本题可否用列表法表示函数,如果可以,应怎样列表?

实践与拓展:

请你设计一张乘车价目表,让售票员和乘客非常容易地知道任意两站之间的票价.(可以实地考查一下某公交车线路)

说明:象上面两例中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最新高中教案设计 篇3

[课 型] 高中美术欣赏

[教材分析]

《标志设计赏析》是现代商业美术课中的重要内容,是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知识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提高审美能力与掌握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典型课题。其中既有对中国内外优秀标志设计作品的欣赏,又有对标志作品的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剖析。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审美原则和掌握标志设计的基本技能、设计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在无法用文字语言交流的情况下,如何尽快找到想去的地方?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其实答案很简单,你自然会去找能够代表这种地方的图形符号,这样的符号就是我们要讲的标志。

(二)基本知识

1.什么是标志

用一种文字或图形来代表另外一种事物的符号。

标志的这种作用与文字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采用的结绳记事、堆土记事、刻木记事的作用是一致的。

教师明确:结绳记事盛行于原始社会,“先民结绳以明事”,结绳不同,所寓之事即有别。这应当说是标志的雏形。

2.标志的类别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大家每天可在不同的场合见到一些标志,请仔细回想,你都见到过哪些标志?这些标志各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确实如,标志存在于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适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标志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用,成为一个种文化。

(用微机展示一幅图片,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标志)

(1)从用途上分:[*]

纪念标志:1979年国际儿童年

城市标志:德国基尔城城徽、联合国标志

会议标志:奥运会标志

商业标志:①代表企业公司形象

②代表企业产品品牌(简单介绍标志设计及艺术设计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公共图形:贴近生活,服务社会,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如:规范人们行为的交通标志和散见于公共场合的服务性标志

(2)从造型特点上分:

具象型标志(特点:形象自然、生动活泼、有直观趣味感。图例为:德国自然出版社标志[*]

抽象型标志(特点:造型严谨、寓意深刻,是把无形的事物转化为有形的可表意的形象。图例为:南斯拉夫进出口贸易公司标志[*]

字图型标志(特点:运用广泛、传播速度快。图例为:加拿大铁路标志[*](此处点一句中国铁路路徽的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同学们认识了标志的类别,但怎样区分标志设计的优劣,是否需要有一种评判的标准呢?而这种标准也正是标志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在创作中遵循了这些原则,支委会符号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审美情感,同时,也才能够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

3.标志设计的主要原则

简:简明易认,一目了然(采用美国百氏可乐饮料公司标志的五次变革来说明标志设计从繁到简的过程)[*]

准:内容准确、形象直观(日本某建筑公司标志)[*]

奇:独树一帜、不能雷同(采用几幅典型的标志图说明)[*]

美:符合艺术美的规律、符合大众普通的审美情感

4.标志设计的艺术表现方式

在电影史上有众多的流浪汉形象,然而,大家可曾想过:为什么这众多的形象中只有卓别林留有给我们一种卓而不群的艺术感受呢?原因即在于它独特的形象设计和别具风格的艺术表达方式。相同的内容,不同的艺术表达,即可产生风格迥异的艺术效果。同样,既然标志设计是艺术设计,那么它应运用一些基本的艺术表现方式。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式。

(1)形象高度夸张、概括、简洁、几何形化(采用太阳神口服液标志和捷克音乐学院标志说明)[*]

(2)运用联想、比喻的方式(采用阿根廷市政银行和某人寿保险公司标志说明([*]

(3)运用象征的方式(波兰和平委员会标志)[*]

(4)运用民族艺术表现形式(采用德国和法国两种不同风格的标示设计说明民族性特征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突出民族性)请同学们确定两幅标志的类型[*]

这两幅标志设计的构图特点正反映了两种不同民族文化观。我们知道,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民族史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而不同的民族性格又滋养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底蕴。大家知道,法国是一个崇尚浪漫、追求自由的民族,柔情似水、恬淡无求的他们至为崇敬的人生境界。这点恰与德意志民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德国人的热烈奔放是举世著名的,威武刚劲,执著不息构成了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全部。曾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约翰。克里思朵夫》中的主人公,一个在德国本土取得突出成就的音乐家,当他来到巴黎试图取得更高

高的发展时,其作品却无论如何也得不到法国音乐界的认同,原因很简单,因为德国民族的直线条抒情方式的狂热猛烈地击打着法国人的柔弱纤细的内心,他们无法忍受这种近似于虐杀的残酷的心灵的摧残。这就是民族性格差异造成的艺术理解的反差。由此可知,强调线条的翻复,在起伏波动的线条中体现法国人的多情与灵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创造了风格迥异的艺术,但给人的却同样都是美的享受。①①

(三)用提问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部分的理解

(此处采用几个国家的航空标志让学生分析判断类别及艺术表现方式)[*]着重介绍中国民航新标志[*](让学生通过新旧两幅标志的对比体会标志创作的艺术演变规律)

中国民航标志说明:①在创作构思上,作者突出了标志设计的民族性特点,它以中国固有民族图腾形象之一“凤凰”作为构图的主体,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滋润与独特内涵。

②从造型特点上看,具有极强的现代设计意识,完全符合上述标志的现代设计原则。是一幅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美原则和谐统一的杰作。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几幅优秀作品)

A.中国铁路标志介绍:[*]①“工人”点明铁路行业之属性,即铁路是属于工人阶级的,而工人阶级又是国家的主人,它洋溢着铁路工人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责任感。

②“人工”:在建国初期,中国处于一穷二白的阶级,而这一标志的含义恰在说明广大铁路工人乃至中国人民勇于战天斗地,不畏艰难险阻,誓与“天公”一比高的豪迈之气,歌颂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和精神。

③在具体形象上,“工”字取铁轨横截面之形,整个构图外形上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火车头形象,它夺面而来,蕴含了磅礴的气势,孕育着无穷的力量。

可以这样说,这幅作品,它构思精巧,构图精美、意蕴深刻。它虽创作于50年代,用当时的艺术标准衡量,实属佳作;即使放在今天,它依然不失为一幅极具现代设计意识的、不可多得的典范性作品,具有级高的艺术价值。

B.加拿大毛纺织公司标志[*]

C.某皮鞋超大厂标志[*]

(四)指导学生分析标志设计的构思过程

(通过教师自己设计的心理门诊标志和自己家乡的长城干白葡萄酒标志来分析设计人员的设计思维过程)[*]

(五)小结

以上同学们看到了很多中外的优秀标志作品,了解了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设计过程。标志设计概括是一种美的创造,同时也是一种民族艺术的流露与渗透,从这一点讲,我们应该以一种正确的思想和心态去认识中国标志设计现状,既不盲目崇外,更不能固步自封。正如斯大林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文化并不是要排斥各民族的民族文化,而是以民族文化为前提并且滋养民族文化;正像各民族文化不是取消而是充实和丰富世界文化一样。我衷心希望同学们吸收中国民族文化的营养,投身于标志创作的领域,以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的作品,为中国、为世界艺术史写下壮丽而又灿烂的新篇章!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注1:本教安中标[*]的部分为微机画面演示。

注2:本课例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录像)评比一等奖。

教学后记

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我收集了大量中外优秀的标志设计精品作为课堂范例,以使之能准确表达教材内容。但在第一次试讲之后发现了一些问题:所选用的范例中国内的优秀标志设计数量偏少,课堂上学生们明显表现出对我国标志了调计现状信心不足,缺乏民族自豪感。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结构进行了调整,突出强调了几个环节:选择国内优秀标志设计作品(如:中国铁路路徽和中国民航新标志等),并作重点分析,使学生在欣赏之余增强民族自豪感;选择家乡著名品牌的标志设计作品(如:中国长城干白葡萄酒标志等),使学生在亲切之余,又多了一份对家乡的热爱;选择教师自己的设计作品为范例(如:心理门诊标志等),来讲述标志的设计思维和制作过程,使学生增强内容的理解,切实感受到设计就在自己身边。同时,辩证的分析我国标志设计现状,增强学生的紧迫感,增强自强信念,抒发爱国情感,恰当的加入德育内容,使本课教育目的上提高了一个层次。

这节《标志设计赏析》课本着知识性实用性相结合、提高审美能力与掌握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原则,在课堂结构设置上采用了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介绍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包括标志的概念、类别、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艺术表现方式),分析重点设计作品,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分析标志设计的思维过程和方式等环节,使学生达到在一课中既要学习知识又能使用知识的教学目的。在本课中,结构设置体现了较好连贯性和完整性,使整节课脉络清晰、层层展开、一气呵成,这些成为本课比较成功的一个方面。这样的结构设置,使课堂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自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的内在创造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这也成为本课的不足之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本课的又一大特点。利用微机编制CAI课件并使用液晶投影或大屏幕电视展示作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确有优势:信息量大,单位时间展示作品数量多、效果好。通过欣赏大量的范例作品,加强学生直观感受和感性认识(本节课为学生展示和分析了四十余件设计作品,这在传统教学手段中是很难做到的);在分析作品的设计思维过程和动态演示上,能够很多和促进和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比如对教师自己设计的心理门诊标志和自己家乡的长城干白葡萄酒标志设计思维过程的分析和演示就很说明问题);此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视听效果,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强化教学效果起了明显的作用。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突出感受。当然在对课堂的把握、教学语言的运用以及在师生交流方面都有值得注意和商榷的地方,但经过细致、周密的备课和课堂上的大胆尝试之后,这一课将对我以后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对教学规律的总结和把握都有很大益处。

最新高中教案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细解考纲】

1.会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纸带。

2.会用描点法作出 v-t 图象。

3.能从 v-t 图象分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4.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精神。

【知识梳理 双基再现】

一.实验目的 探究小车速度随 变化的规律。

二.实验原理 利用 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数据,以寻找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低压 电源、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 、细线、复写纸片、 。

四.实验步骤

1.如课本34页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使细线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 后,放开 ,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做计时起点。为了测量方便和减少误差,通常不用每打一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而用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就是T=0.02 s ×5=0.1 s 。在选好的计时起点下面表明A,在第6点下面表明B,在第11点下面表明C……,点A、B、C……叫做计数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是x1、x2、x3……

5.利用第一章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

位置 A B C D E F G

时间(s) 0 0.1 0.2 0.3 0.4 0.5 0.6

v(m/s)

6.以速度v为 轴,时间t为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中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7.通过观察思考,找出这些点的分布规律。

五.注意事项

1. 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 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 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

4. 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要适当,以免加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的点太少,或者加速度太小而使各段位移无多大差别,从而使误差增大。加速度的大小以能在60cm长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得六七个计数点为宜。

5.要区别计时器打出的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间隔为0.1 s 。

【小试身手 轻松过关】

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按照实验进行的先后顺序,将下述步骤地代号填在横线上 。

A.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后面

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的没有滑轮的一端,并连好电路

C.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做两次

D.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E.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

F.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细线跨过定滑轮,下边吊着合适的钩码

G.断开电源,取出纸带

2.在下列给出的器材中,选出“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所需的器材并填在横线上(填序号)。

①打点计时器 ②天平 ③低压交流电源 ④低压直流电源 ⑤细线和纸带 ⑥钩码和小车 ⑦秒表 ⑧一端有滑轮的长木板 ⑨刻度尺

选出的器材是

3.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表格中所示:

计数点序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应时刻(s) 0.1 0.2 0.3 0.4 0.5 0.6

通过计数点的速度(m/s) 44.0 62.0 81.0 100.0 110.0 138.0

请作出小车的v-t图象,并分析运动特点。

4.两做直线运动的质点A、B的 v- t图象如图所示,试分析它们的运动情况。

【基础训练 锋芒初显】

5.一个人沿平直的街道匀速步行到邮局去发信,又以原速率步行返回原处,设出发时的方向为正,在下列四个图中近似描述他的运动的是( )

6.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的 v-t 图象如图,可知( )

A.在t1时刻,甲和乙的速度相同

B.在t1时刻,甲和乙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在t2时刻,甲和乙的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方

向也相同

D.在t2时刻,甲和乙的速度相同,加速度也相同

【举一反三 能力拓展】

7.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给出了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测得:s1=1.40 cm,s2=1.90 cm,s3=2.38 cm, s4= 2.88 cm,s5=3.39 cm,s6=3.87 cm。那么:

(1)在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1= cm/s ,v2= cm/s ,v3= cm/s ,v4= cm/s ,v5= cm/s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速度—时间图象。

(3)分析小车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名师小结 感悟反思】

在纸带上选取合适的测量点作为计时起点,在选好计数点后利用平均速度近似为该点瞬时速度的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描点连线作图建立速度—时间图象可直观地描绘出质点的运动情况。

最新高中教案设计 篇5

从容说课

本节讲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由于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例如可举在自由落体运动中,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同时由动能定理可知,动能增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这样做也可以为下一节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作好准备。

关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和弹性势能的教学,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地展开探究,这对提升学生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学生已掌握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对本节来说已有了很好的知识基础,教学中应大胆放手,使学生对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改变的关系进行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教具准备 球(大小相同的一个钢球,一个木球)两个、透明玻璃容器、沙子、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了解弹性势能。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分析和解释物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放录像:节选美丽的东北雪景,紧接着过渡到大雪山的壮观,在学生正看得津津有味时,跳到雪山发生雪崩,大雪以排山倒海之势,摧毁一切,给人类和自然带来巨大的灾难。

教师提问:为什么看起来非常漂亮的雪花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

学生回答:由于具有巨大的能量。

学生活动:接着观看录像,思考问题。

重锤把水泥桩打进地里,说明重锤对水泥桩做了功。据功和能的关系,既然重锤可以对水泥桩做功,表明重锤具有能。

推进新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那么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又如何定量表示呢?除了重力势能以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势能吗?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一、重力势能

【实验探究】

1。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程序一]演示实验

[演示一]在一个玻璃容器内放入沙子,拿一个铁球分别从不同的高度释放,使其落到沙子中,测量铁球落入的深度。

[演示二]

把大小相同、质量不同的两个球从同一高度释放,测量它们落入沙子中的深度。

[程序二]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1)当铁球质量一定时,释放点越高,铁球落入沙子中越深;

(2)当释放高度一定时,铁球质量大,铁球落入沙子中越深。

[程序三]据实验现象总结:

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在物理学中我们就用gh这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板 书:

Ep=gh

物体的质量 千克(g)

g 重力加速度 米/秒2(/s2)

h 物体的高度 米()

Ep 物体的重力势能 焦耳()

重力势能是标量,单位:

2。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投影阅读思考题:

(1)为什么说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什么是参考平面?参考平面的选取是唯一确定的吗?

(3)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是否相同?是否会影响有关重力势能问题的研究?

(4)如果物体在参考平面的上方,重力势能取什么值?表示什么含义?

(5)如果物体在参考平面的下方,重力势能取什么值?表示什么含义?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总结点评:

1。重力势能总是相对于某个水平面来说的,这个水平面叫参考平面。参考平面选取不同,重力势能的数值就不同。可见,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选择哪个水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可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选择地面作为参考平面。

2。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是不同的,但并不影响研究有关重力势能的问题,因为在有关的问题中,有确定意义的是重力势能的差值,这个差值并不因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而有所不同。

3。对选定的参考平面而言,在参考平面上方的物体,高度是正值,重力势能也是正值,表示物体在该位置具有的重力势能比在参考平面具有的重力势能要大。

4。在参考平面下方的物体,高度是负值,物体具有负的重力势能,表示物体在该位置具有的重力势能比在参考平面上具有的重力势能要少。

【知识拓展】

重力势能和重力有关,而重力是地球施加给物体的,没有地球,也就谈不上重力势能。可见,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这个系统共有的。

学生活动:讨论对重力势能“系统性”的理解,并发表各自的观点。

【课堂巩固】

投影题目

1。关于重力势能的几种理解,正确的是( )

A。重力势能等于零的物体,一定不会对别的物体做功

B。放在地面上的物体,它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零

C。在不同高度将某一物体抛出,落地时重力势能相等

D。相对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具有不同数值的重力势能,但并不影响研究有关重力势能的问题

答案:CD

2。如图所示,桌面高为h,质量为的小球从离桌面高H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假设桌面处的重力势能为0,则小球落到地面前瞬间的重力势能为( )

A。ghB。gH

C。g(h+H)D。-gh

思路:重力势能的大小是相对参考平面而言的,参考平面选择不同,物体的高度不同,重力势能的大小则不同。

解析:据题意知,已选定桌面为参考平面,则小球在最高点时的高度为H,小球在桌面的高度为零,小球在地面时的高度为-h,所以小球落到地面时,它的重力势能为E下标?p?=-gh。

答案:D

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改变

[程序一]定性讨论:

1。把一个物体举高,重力做什么功?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2。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重力做什么功?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程序二]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把一个物体举高,重力做负功,即物体克服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大;

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程序三]教师总结:

从刚才的讨论中可知: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把功和能的关系用到此处得到:

1。重力势能的变化跟重力做功有密切联系。

2。重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势能就改变多少。

[过渡]由此我们可以借助于重力做功来定量研究重力势能。

[程序四]推导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式。

[投影]

一个质量为的物体从距地高为h1的A点下落到距地高为h2的B点,求重力做的功。

在该下落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为:

WG=gΔh=gh1-gh2。

[程序五]讨论重力做的功与重力势能改变之间的关系。

投影公式:

WG=Ep1-Ep2

[说明]WG表示重力做的功;Ep1表示物体初位置的重力势能;Ep2表示物体末位置的重力势能。

讨论得到:

1。当物体由高处运动到低处时,重力做正功,则WG>0,Ep1>Ep2?,表示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2。当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重力做负功,WG

[推理]

物体从A运动到B,路径有无数条,但不论沿哪条路径,从A到B重力做的功都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而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gΔh是一定的,所以沿不同的路径把物体从一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重力所做的功是一定的。

板 书:

重力所做的功只跟初位置的高度h1和末位置的高度h2有关,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教师精讲】

1。起重机以 的加速度将质量为的物体匀减速地沿竖直方向提升高度h,则起重机钢索的拉力对物体做的功为多少?物体克服重力做功为多少?物体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

解析:由题意可知起重机的加速度 ,物体上升高度h,

据牛顿第二定律得g-F=a,所以F=g-a=g-× g= g

方向竖直向上。

所以拉力做功

WF=Fhcs0°= gh

重力做功

WG=ghcs180°=-gh

即物体克服重力做功为gh

又因为WG=Ep1-Ep2=-gh

WG

即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了gh。

2。如图所示,一条铁链长为2 ,质量为10 g,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拿住一端匀速提起铁链直到铁链全部离开地面的瞬间,拉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解析:由于铁链中各铁环之间在未提起时无相互作用,所以匀速提起时的拉力F1总是等于被提起部分铁环的重力,即F1=G1=1g。由于1是逐渐增大的,所以拉力F1也是逐渐增大的,所以不能用W=Fhcsα求解。

由功能关系,铁链从初状态到末状态,它的重心位置提高了 ,因而它的重力势能增加了ΔEp=gh=gL/2,又由于铁链是匀速提起,因而它的动能没有变化,所以拉力F对铁链所做的功就等于铁链重力势能的增加量。

即WF=ΔEp= gL= ×10×9。8×2 =98 。

三、弹性势能的改变

【演示】

装置如图所示:

将一木块靠在弹簧上,压缩后松手,弹簧将木块弹出。

分别用一个硬弹簧和一个软弹簧做上述实验,分别把它们压缩后松手,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并叙述实验现象。

现象一:同一根弹簧,压缩程度越大时,弹簧把木块推得越远。

现象二:两根等长的软、硬弹簧,压缩相同程度时,硬弹簧把木块弹出得远。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上述实验中,弹簧被压缩时,要发生形变,在恢复原状时能够对木块做功,因而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撑杆中的弹性势能),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请同学们再举几个物体具有弹性势能的例子。

学生活动:观察演示,体会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思考并举例:a。卷紧的发条 b。被拉伸或压缩的弹簧 c。击球的网球拍 d。拉开的弓。

【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弹性势能有何启示?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

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讨论弹性势能应该从弹力做功的分析入手。

点评:通过知识的迁移,找到探究规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师活动:当弹簧的长度为原长时,它的弹性势能为零,弹簧被拉长或被压缩后,就具有了弹性势能,我们只研究弹簧拉长的情况。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要依次解决哪几个问题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把这几个问题找出来。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找出探究过程中要依次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把握探究的思路。

教师活动:倾听学生回答,进一步引导。

(1)重力势能与高度h成正比,弹性势能是否也与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量)成正比?说出你的理由。

(2)在高度h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对于不同的弹簧,其弹性势能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形?

(3)对弹性势能的猜测,并不能告诉我们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这样的猜测有没有实际意义?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点评,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提出问题: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重力做功在数值上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量。那么,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点评,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提出问题:重力是恒力,重力做功等于重力与物体在竖直方向移动距离的乘积。那么,拉伸弹簧时,拉力做功该怎样计算?并在练习本上自己画图,写出拉力在整个过程中做功的表达式。

学生活动:思考拉力做功的计算方法,选出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通过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探求变力做功的方法,初步形成微分求解变量的物理思想方法。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投影学生的求解过程,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提出问题:怎样计算拉力做功的求和式?是否可以用F—l图象下梯形的面积来代表功?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作F—l图象,推导拉力做功的表达式。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点评:在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曾利用vt图象下梯形的面积来代表位移;这里利用F—l图象下的面积来代表功,可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但要搞清弹簧长度和伸长量的区别,l表示伸长量,则F—l图象下是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来代表功。

【例题剖析】

1。对弹性势能的理解

[例1]一竖直弹簧下端固定于水平地面上,小球从弹簧的正上方高为h的地方自由下落到弹簧上端,如图所示,经几次反弹以后小球最终在弹簧上静止于某一点A处。则( )

A。h愈大,弹簧在A点的压缩量愈大

B。弹簧在A点的压缩量与h无关

C。h愈大,最终小球静止在A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愈大

D。小球第一次到达A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比最终小球静止在A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大

解析:最终小球静止在A点时,通过受力分析,小球受自身重力与弹簧的弹力作用,由弹力公式F=l,即可得出弹簧在A点的压缩量与h无关,弹簧的弹性势能与h无关。

答案:B

2。关于不同能量间的转化

[例2]如图所示,表示撑杆跳运动的几个阶段:助跑、撑杆起跳、越横杆。试定性地说明在这几个阶段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分析:运动员的助跑阶段,身体中的化学能转化为人和杆的动能;起跳时,运动员的动能和身体中的化学能转化为人的重力势能和撑杆中的弹性势能;随着人体的继续上升,撑杆中的弹性势能转化为人的重力势能,使人体上升至横杆以上;越过横杆后,运动员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教师活动:势能也叫位能,是由相互作用的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重力势能是由地球和地面上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弹性势能是由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决定的。我们以后还会学到其他形式的势能。

【知识拓展】

[例1]盘在地面上的一根不均匀的金属链重G=30 N,长L=1 ,从一端缓慢提起至另一端恰好离开地面时需做功10 。金属链重力势能增加__________,此时金属链重心位置距地面__________。如果改从另一端缓慢提起至金属链恰好离开地面需做功__________。

解析:从一端缓慢提起至另一端恰好离开地面时需做功10 ,金属链重力势能增加ΔEp=Gh1=10 ,此时金属链重心位置距地面h1=0。33 。如果改从另一端缓慢提起至金属链恰好离开地面需做功W2=G(L—h1)=20 。

[例2]如图所示,一个人通过定滑轮匀速地拉起质量为的物体,当人沿水平地面从A点走到B点时,位移为s,绳子方向与竖直方向成α角,原先绳子方向竖直,不计阻力。则人拉物体所做的功为多少?

解析:由于人拉绳的力的方向不确定,不能用功的定义式来计算人所做的功,须通过动能定理来计算人所做的功。而重力的功根据重力做功的特点可得: 。

由动能定理可得:W—WG=0

所以人所做的功为: 。

课堂小结

1。势能由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由它们的相对位置而决定。

2。势能是标量,单位是焦耳。

3。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只跟物体运动的始、末位置有关,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始、末位置的重力势能之差。

4。重力势能是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共同具有的,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

布置作业

课本P31作业1、2、3、4。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探究橡皮筋的弹性势能与伸长量的关系。

写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同学间交流讨论。

幼儿园教案《高中优秀的教案设计3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中优秀教案设计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