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广泛性焦虑症以前称为儿童过度焦虑症。现在认为此疾病与发生于成人的未加控制焦虑症为同一障碍。出现这种障碍的儿童腼腆、不自信,且过分担心自己达不到他人的期望。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危险、真实和想象,也许长大后他们都会淡忘这些经历。但是尽管大多数孩提时的害怕都是正常和暂时的,最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研究仍然表明,由害怕导致的焦虑症,是最常见的儿科精神疾病之一。
新生儿一般害怕摔倒和大的响声。他们从6个月起就开始害怕陌生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3岁。学龄前儿童通常害怕离开父母,还害怕体型大的动物、恐怖面具和超自然的东西。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害怕家人的过世、成绩不好和新闻中发生的事件,比如战争、恐怖袭击和绑架。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性方面和社交方面的焦虑,他们担心自己以及整个世界的未来。如果这些焦虑长期持续并导致严重精神紧张、影响家庭和谐或干扰儿童的发育或教育时,就可成为问题。
广泛性焦虑症以前称为儿童过度焦虑症。现在认为此疾病与发生于成人的未加控制焦虑症为同一障碍。出现这种障碍的儿童腼腆、不自信,且过分担心自己达不到他人的期望。他们需要成人不断地给予安慰和表扬。他们经常会出现烦躁、紧张,并抱怨头疼、胃疼等其它身体症状。
社交恐怖症。出现这种障碍的儿童特别害羞,并害怕所有不熟悉的事物。他们老粘着父母不放。
恐慌症。在恐慌症发作时,会突然感觉到无法抑制的恐惧或厄运即将来临,还伴有强烈的生理感觉,比如出汗、心悸、胸疼、颤抖、呼吸困难、眩晕和呕吐,包括担心失控、“发疯”或者垂死感。
分离焦虑症。害怕离开家或者父母,这种情况对于很小的孩子是正常的,但是大一些的孩子老是这样的话,就可能患有分离焦虑症。这种障碍自发发生或在重压下发生,比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社交恐惧症或恐慌症发作也会导致分离焦虑症的发生。发生分离焦虑症的儿童在自己家里他们也可能会整天粘着父母,甚至在晚上也想爬到父母的床上去。
创伤后压力症。这种疾病是由于经历或目击日常生活之外令人恐怖的事件而导致的,比如严重事故、自然灾难等。这种疾病有三种症状:一是在强迫行为中再现创伤事件的倾向和面对能使之回想起这种经历的时间时发生焦虑。二是由于急切回避与创伤相关的想法、感觉、人和地点,最终产生对自己的感觉麻木冷漠并疏远他人。三是容易激发烦躁、暴怒、神经过敏、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表现等。
父母们似乎每天都在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而实际上,孩子们在成长中也会形成自己的意念,心理学家们把他们这种没有用语言表达的心里话归纳为“摇头的心意”。
请不要听见我哭泣而不理睬我
在孩子哭的时候,大人往往觉得很烦,但如果只是拿个玩具或食物给他,并不能满足孩子的真正需要,年幼的孩子需要成人在身旁陪他玩,和他说话。成人了解孩子,就得付出观察的时间,您不妨在喝斥孩子“不许哭”“老实点”之前,也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他的伤心情绪。推荐专辑:说给父母听
请不要只在我做你不喜欢的事情时,才注意到我的存在
当孩子处在安静的状态中,成人经常不闻不问;而孩子表现出顽皮或多动时,却会马上引起父母的注意。由此孩子发现:“只有在我调皮的尝试中,父母亲才注意到自己。”这会引起孩子层出不穷的负面行为,令成人觉得如今的孩子更加调皮。
请不要指责我“笨蛋”“愚蠢”,而不告诉我应该怎样做
“真笨!”是一些父母指责孩子的口头禅,即使心中并非真的那样想,却经常随口而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显现出的自我评价是从周围人的反应中建构出来的,如果他常听到“差劲”“笨拙”等字眼,使得他对自身的价值不够乐观,而在尝试新能力的表现上大打折扣。推荐专辑:家教原则
请不要把我留在陌生的地方
如果儿童对养育的环境并不熟悉,又不了解照顾他的人,这种经验对幼稚的心灵无疑是一种创伤。因为孩子无法理解父母去那里了,更担心父母一去不回。怕生、黏人、常有恐惧感的孩子大多经历了这样的早期生活。
请不要常给我糖果、玩具、书籍来代替你自己
父母们在家里经常做一些儿童不能参与的工作,或者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忽略孩子。然而,孩子最需要的是和父母共同交流的时间,糖果、玩具等物品都不能取代善讲故事的妈妈和能够与自己游戏的爸爸。
请不要强迫我吃你认为好吃、该吃的东西
中国人非常注重饮食,觉得孩子的吃比其他问题都重要。饮食,原本为了健康,使人更有活力;如果在孩子的三餐上花过多的时间精力,而使丰富的环境尝试相对减少,对于孩子生活目标就显得本末倒置了。
请不要今天亲我、赞美我,明日打我、责备我
有的父母情绪起伏很大,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百依百顺;情绪恶劣时,就会一巴掌打在孩子身上,孩子经历了这种强烈的外界情绪感受,会产生很大的不安。推荐专辑:你打孩子吗?
请不要在我过多任性、无理表现时,反而放松给我的约束
孩子有时会表现出任性、无理取闹,如果成人不坚持已经告知孩子的原则,以后孩子就会用各种方式争取他想要达到的目标,从而带来育儿上的困扰。要知道,安静的孩子是来自权威式的家庭。这里的权威不是指专制,而是允许孩子表达意愿,而最后的决定权是在父母的一致决定上。研究表明,这种形式的家教对孩儿的社会适应能力颇为有效。
请不要哄我、威胁我,给我不能实现的诺言
有的父母觉得:“反正孩子不懂,哄哄他就算了。”或是恐吓孩子:“再不老实我就把你交给警察!”这些做法都会导致孩子对父母言行的不信任感。
请不要只问我为什么打架,为什么哭,而仍忙于你的工作
孩子发生自己的小问题时,成人容易马上做出指责的反应。然而,家长生硬的态度,常令孩子感觉自身问题的渺小,往往出现自卑心态。所以,留心观察孩子犯错误的原因,检讨亲子之间相处的各种可能,是现代父母应该用心的地方。
导读:一个18个月孩子的语言,基本上只有25%能被旁人听懂。孩子们这个时候的“咒语”都是千奇百怪,但他们每一天都会有新的进步,让自己的表达和要求更加清晰起来的。3岁之前,你不必为类似这样的事情而担心。
成长的烦恼:注意,我要说话了!
在宝宝的咿呀声中,父母们欢欣期待的同时,又难免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其他同龄小朋友的进步而心生焦急。“我的孩子怎么还不开口说话?”“人家都会说整句话了,他怎么才会说这么几个字啊?”“教他说,他怎么不学呢?”……事实上,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担心和忧虑:“我的孩子(的说话能力)正常吗?我应该怎么教他学习说话更有效呢?”
父母的担忧总是情不自禁
1岁半淘淘已经会说“我要尿尿!”了,可同岁的芽芽还只会喊“爸爸妈妈”。究竟什么时候开始说话是正常的?
这个问题问算是问到点儿上了。这个“正常”的范围其实并没有绝对严格清晰的界限,到1岁几个月了就应该会说一个字、几个月就应该会说两个字、什么时候了就应该会完整地表达句子。个体自身的差异、不同环境的影响,都会造成孩子说话时间的“早”或“晚”。美国宾夕法尼亚州BrynMawr大学儿童学习研究所的主任LeslieRescorla博士认为,虽然有的孩子刚刚1岁,就会说一些简单的单字词了,比如“爸爸”“妈妈”“来”“抱”,也有的孩子直到15~18个月的时候才开动他们的“金口”,但只要孩子在13~
18个月之间说出他的第一个字,就都算是正常的。即便是那些明显看起来要更安静的孩子,也会在这个时候很自然地开启他想说话的欲望。
18个月的可可说话就像念天书,爷爷奶奶不知道他要什么。大他1个月的表姐也好像在说希腊语,谁也不明白。宝宝说话听不懂,算不算问题?
如果只有你能听明白你宝贝的胡言乱语(其实你也最多是连蒙带猜再加上终日“厮守”磨练的默契,才能95%地领会他的意图),而别人根本如聆梵音的话,真的不必担心。一个18个月孩子的语言,基本上只有25%能被旁人听懂。孩子们这个时候的“咒语”都是千奇百怪,但他们每一天都会有新的进步,让自己的表达和要求更加清晰起来的。3岁之前,你不必为类似这样的事情而担心。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语迟”?
一般来说,70%的孩子到2岁的时候能够掌握50~250个字(大多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并且能够把他们组装成简单的、两三个字的短句(比如“喝奶”“好吃”等等)。只有10~15%的孩子会出现真正的“语迟”现象。也就是在18~20个月之间只能说不到10个单字,在21~30个月之间只能说不到50个字并且不会使用两个字组成的短语。这种状况的孩子,男孩多于女孩,早产儿比较容易出现,过早入托的孩子也存在这样的倾向。不过即便如此,父母也不必过于着急,孩子总会能在5岁之前赶上其他孩子的,但你需要把这个情况与儿科医生沟通。
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习说话
家长在孩子学习说话的过程中无疑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AacdemyofPediatrics)的前主席、语言发展研究专家、医学博士SteveBerman指出:“许多研究表明,在孩子的语言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十分关键:一个是他能听到足够数量的词汇,也就是他要有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另一个就是,他需要得到足够的鼓励。”
下面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希望能为你和孩子带来帮助。
第一,加入节拍的词语更容易记忆
这也就是儿歌、顺口溜在学话期的意义所在。但一定要给孩子读或唱很简单的儿歌,或者索性把一些简单的词语自己变成儿歌唱出来,这样才便于孩子记忆和模仿。而同时,加进一些动作,更能帮助孩子的记忆。
第二,加一个字
当孩子能够说“球”的时候,你可以回答他“球,红球”或者“大球”。也就是说,虽然教给孩子词汇的量很重要,但也同时要注意教给他如何去搭配、联合使用这些单字。
第三,听听自己声音
用录音机,有条件的话用摄像机最好,录下宝宝吱吱呀呀的声音或影像,再放给宝宝看。他会为“里面”那个“小怪物”发出的声音而惊喜。进而受到鼓舞,愿意发出更多的声音的。
第四,不要借助电视
电视的影像、多彩会转移孩子对语言的注意力,尤其是并非专门为学话期孩子设计的节目。所以,最好诉求于幼儿书,或者是游戏,来帮助孩子学话。
第五,不要用代词
跟孩子说话,不要过快、不要图省事,不要怕麻烦,把你要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晰、尽量多地使用实词才能帮助孩子增加语言刺激。比如用“妈妈”“爸爸”来代替说“我”,称呼孩子的时候叫他的名字而不是说“你”,等等。
第六,关注他所关注的
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这样才能让他在学习中得到快乐。这个时候,父母们不妨放下你的“身架”,follow他,用他感兴趣的东西来叫他学习语言。
过来妈妈跟你说些悄悄话……
我儿子1岁半的时候,什么都能听懂,他会用点头或者摇头来回答我“是”还是“不是”,我让他给我拿什么东西,他也能准确无误地做到。但他就是不愿意张口用语言表达。我听说,孩子如果能听懂你的话,就说明他没有太大的问题。后来过了一段时间,他就开始说了。到现在,他和其他孩子一样,你想让他停都停不住。孩子的事,不能太紧张,有很多成长的秘密,是我们所不可知的。
――Ben的妈妈,Michelle
我觉得孩子必须是得在他准备好了,他自己觉得可以了,他才会开口说话的。小宝宝很精的,他可不会做自己拿不准的事呢!
――页页的妈妈,阳光
不要无休止地让孩子学习,尽管我们都觉得他已经长大了,可他一生之中能自由自在地快乐的时间,毕竟很小。还记得那首小诗吗:“我用很多时间玩闹,一点时间思考,很多时间爱你,一点时间学本领。很多很多时间,做一个快乐小孩;一点时间,想想,关于长大这件事。”
――粒粒的妈妈,Lily
导读:父母与孩子争辩是件有益的事。争辩是争论、辩论的意思,是各执己见,相互辩论说理。这样做有利于思想沟通,通过争辩达到形成共识、解决问题。这有什么不好呢!
由于受千百年传统观念的影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国人总觉得小孩子见识少、阅历浅、不成熟,又是自己生养的,于是形成了“大人说话小孩子听”的定论。不少家长不允许孩子与大人争辩,他们奉行“父母之命”的教义。孩子只能对大人的话“言听计从”,是决不允许与父母拌嘴、争辩的,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其实,父母与孩子争辩是件有益的事。争辩是争论、辩论的意思,是各执己见,相互辩论说理。这样做有利于思想沟通,通过争辩达到形成共识、解决问题。这有什么不好呢!
孩子同父母争辩并非坏事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专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儿童,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和合群。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这位心理学家还谈到争论的一些重要之处。?
1.有助于找到界限?
“等我们吃完了再去干”,妈妈劝儿子卢卡斯。9岁的卢卡斯生气地把椅子往后一推,顶了一句:“为什么?”我还有些事要做,比坐在这里要好。”法斯博士说,卢卡斯的这种挑衅是在试验他的能力的极限在何处。同这个倔头倔脑的阶段相似,同父母拌嘴能使孩子有机会学会估量自己。争辩是摆脱儿童无方向状态的一个途径,可以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界限在何处。?
2.形成自己的意志?
法斯说:“争执能帮助儿童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他们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正在走自己的路,他们注意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
3.应付冲突的训练?
安格拉想学骑马,但是她妈妈反对。妈妈说:“我要对你负责”。安格拉反驳说:“萨比内的父母也对她负责,但他们允许她骑马。”争论有学习的效果。孩子通过争论学到争论的艺术。考虑到日后在工作中,以及和同伴的关系中会有争论,这种学习对儿童是重要的。
4.爱的表示?
俗语说,相亲相爱,才会相互逗弄。斗嘴是向对方表示,你对我是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总是与世无“争”,他就是向周围的人表示,你们对我无所谓。
孩子与父母争辩对成长有益
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反抗期,能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孩子,将来会比较自信,也富有创造力。孩子与父母争辩,在成长历程中至少有两点益处。
刺激智力的发展
能促成孩子和父母争辩的直接原因,是他们语言能力的进步和参与意识的觉醒。在争论时,孩子必须根据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选择并运用学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试图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欲望、观点,挑战父母,这将大大刺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通过争辩,孩子可以学到争论、辩论的逻辑技巧,这对孩子日后思维的发展是有利的。
帮助形成个人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争执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争辩中,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应该怎样表达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悟,正在尝试着走自己的路。孩子在与父母争辩后发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辩论的胜利,无疑使孩子获得一种快感和成就感,既让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
因此,明智的父母通常不把自己的意志简单地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为孩子的争辩创造了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在争辩的过程中,父母应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不要简单地把孩子的争辩看作是对长辈的不敬。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