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是211还是985

04-07

高考在即,不管是学生自己还是家长老师,都在为孩子提前做打算,看看哪个学校会更好。下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就有关于中山大学,整理中山大学是211还是985等内容,以供阅读!

中山大学是211还是985

中山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与省级共建的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它也是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的重点建设院校。截至目前,中山大学共有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组成。

中山大学是一所历史久远的高等院校,它的前身是孙中山创建的国立广东大学,自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这所历史悠久的高等院校承载了孙中山先生对国家教育事业建设的决心。

至今为止,中山大学广州校区有33个学院(系、部),珠海校区有20个学院(系),深圳校区有16个学院,有10家附属医院,开设141个本科专业。这样庞大的教学体制,这样雄厚的教学实力,这样优质的学习氛围,中山大学可谓是实至名归。

中山大学高考分数线2023

目前中山大学2023年录取分数线还未公布,在这整理了2022年录取分数线:

云南:理科645分,文科652分

安徽:理科630分,位次3590,文科600分,位次656

甘肃:理科573分,位次2092,文科577分,位次244

广西:理科625分,位次1707,文科628分,位次370

贵州:理科595分,位次2746,文科638分,位次375M.yjs21.cOm

黑龙江:理科581分,位次2810,文科577分,位次361

河南:理科629分,位次4848,文科607分,位次759

江西:理科610分,位次3151,文科603分,位次511

青海:理科538分,位次594,文科541分,位次218

内蒙古:理科578分,文科580分

宁夏:理科553分,位次759,文科573分,位次177

四川:理科637分,位次5321,文科616分,位次664

陕西:理科593分,位次5413,文科605分,位次343

山西:理科589分,位次3992,文科584分,位次434

新疆:理科578分,文科550分

福建:物理类625分,历史类612分

广东:物理类614分,位次13023,文科602分,位次1433

河北:物理类601分,位次9445,历史类611分,位次1225

湖北:物理类597分,位次8940,历史类602分,位次1194

湖南:物理类595分,历史类603分

江苏:物理类622分,位次5049,历史类600分,位次987

辽宁:物理类633分,位次3047,历史类618分,位次525

重庆:物理类622分

北京:录取分数线643分,位次3428

天津:录取分数线670分,位次2271

海南:录取分数线729分,位次728

山东:录取分数线626分,位次5344

浙江:录取分数线650分,位次8242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是淘气还是多动?


导读:注意力障碍的很多行为表现与淘气行为十分相似。比如,两者都可能出现上课不专心听讲、搞小动作、影响和妨碍别人的学习以及破坏课堂纪律等行为,家长也常常误认为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只是淘气而已,或者将淘气归为注意力问题。

很多家长来咨询时,常常抱怨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分心、讲话,认为孩子有注意力障碍。是不是孩子只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一定是注意力障碍呢?其实,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造成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孩子贴标签。

造成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智力落后或超前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这类孩子或者由于智力低下,上课无法听懂讲课内容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由于过于聪明,上课内容对其来说过于简单,不能吸引其注意力;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师不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自然会出现分神的现象;生理原因例如孩子感冒、身体不舒服等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在排除上述四种可能的情况下,就可以判断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很可能是由注意力障碍所致。这类儿童就是多动症儿童,他们注意力的不集中具有跨场合、跨时间的一致性。这些孩子无论上什么课,无论上什么内容,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

注意力障碍的很多行为表现与淘气行为十分相似。比如,两者都可能出现上课不专心听讲、搞小动作、影响和妨碍别人的学习以及破坏课堂纪律等行为,家长也常常误认为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只是淘气而已,或者将淘气归为注意力问题。

其实,两者存在本质不同。淘气只是行为问题,由外在环境造成,与儿童性格有关;而注意力障碍则是内在神经失调,是非环境的,其行为表现存在跨时间、跨场合的一致性。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对二者进行区分呢?首先,淘气行为可能是因为与家长、老师关系不良所导致的。比如,有的孩子不喜欢数学老师,于是每当上数学课时,便故意扰乱课堂秩序。而注意力障碍儿童无论与老师关系如何,都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现象。

其次,淘气儿童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可能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他们只有在得到别人的关注时才有满足感。而注意力障碍儿童的行为则是毫无目的和不可控的。

最后,注意力障碍儿童的行为存在跨时间、跨场合的一致性,而淘气行为只是在特定场合才表现出来。比如,注意力障碍儿童的不听讲行为无论是在什么课上都会出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淘气儿童可能只是在某一门课上才出现不听讲行为。注意力障碍儿童无论是在自己家、在学校,还是在陌生人家里,都有可能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淘气儿童则有可能只是在某一特定场合,比如在家时才出现。

因此,只要老师和家长把握好以上标准,就很容易辨别孩子到底是注意力障碍还是淘气问题了。

过去人们认为,注意力有问题的儿童应该是在所有的活动包括游戏中,其注意力也是不能集中和保持的。但是,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加深,心理学家更多地强调,注意力障碍的关键不在于注意力过程的缺损,而是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低下和自我管理的缺陷。注意力障碍的实质是自我控制能力缺陷。很多事实表明,多数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只是表现在学习方面。

研究表明,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儿童的抗拒诱惑能力低于正常儿童。一项研究考察了69名被诊断为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和43名正常儿童。研究人员让他们先玩一种玩具,然后告诉他们,当老师出去后,不能碰这些玩具。之后,老师出去3分钟。研究人员通过单向玻璃观察记录儿童的行为。结果表明,注意力障碍儿童平均触碰玩具的时间高出正常儿童的35%,频率也是正常儿童的两倍。正常组的儿童能够使用一些延迟满足的策略来控制自己,如对玩具说话,数一数有多少玩具等。而注意力障碍组的儿童没有这样的策略。

因此,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常常抱怨,我的孩子为什么一玩起游戏机来眼睛都不眨一下,可是一写作业就拖拖拉拉。其实,游戏与学习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前者能带来立即的快乐满足,而学习带来的满足是将来的。游戏只需要人们按照现有的快乐去做,而通过学习活动获得快乐则是长期的,需要计划且不能即时满足。

总之,游戏不需要自我控制,学习则需要,而注意力障碍儿童缺少计划,自控能力落后,不能延迟满足。所以,在进行与学习相关的任务时,自然就表现出多动、注意力涣散等现象。

案例:蚂蚁是好还是坏?


——从幼儿争论中生成的教学活动

在小班主题活动《可爱的动物》的一次绘画“小蚂蚁”中,有一位幼儿轻轻地说:“蚂蚁是坏的。”马上有另一位幼儿大声地说:“老师,灿灿说蚂蚁是坏的。”“蚂蚁是好的。”又有一位小朋友发出声音,“好的”“坏的”……这一下教室里热闹非凡,把原先安静的秩序全都打乱了,只见有些幼儿例举了事例“我家前几天爬满了蚂蚁,妈妈让我一起消灭它。”“白蚁会把屋子都啃掉。”“蚂蚁会松土”“蚂蚁会吃小虫子呢。”于是大家纷纷对争论产生了兴趣,蚂蚁是好是坏的焦点落到了我的身上,大家的目光充满了期待,对于小班幼儿的这种争论,我觉得犹为可贵,特别是大部分幼儿都参与了争论之中,于是我说:“蚂蚁的种类很多,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关注这种小动物,查查资料、问问爸妈,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小朋友今天根据自己的判断画出你心目中的小蚂蚁。”活动继续进行,在结束时,我发现有些孩子的作品黑乎乎,有些作品颜色非常漂亮,有些作品有些杂乱。原来他们是用色彩和线条代表自己的观点呢。我也就此形成活动方案,引领幼儿上网查找有关蚂蚁知识的网页;下载有关蚂蚁的一些图片(包括生长图、生活习性、不同种类);制成相关的拼图投入区域中;与家长一道带领幼儿寻找、观察蚂蚁,在次基础上还专门组织了一次关于“蚂蚁”的集体教学活动。

分析

幼儿在活动中的争论是幼儿积极思维的表现,反映了幼儿的认知需要,也是教师介入的必要时机,同时教师非常重视聆听幼儿的对话,从对话中判断幼儿当前兴趣的价值性,并把

幼儿在对话中所反映的幼稚理论和认知冲突作为教师教育策略的依据,就此顺应幼儿生成了以后的活动方案。

以上案例中教师当场做出的判断是:(1)不必马上回答结果,因为“好的与坏的”的简单回答打发孩子很容易(因为教师的回答往往具有权威性),但幼儿并不会因此受益。而当时正在美术活动中,预设的和生成的并没有完全游离,因此先把自己的判断暂时留在作品中,可与以后的认知形成对比。(2)争论的问题具有深入的价值和可能。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分类和相对性的认识,并由此可以帮助幼儿学习收集信息,增长见识。

案例:我的纸还是新的


下午,我拿出一叠用漂亮的挂历纸裁剪的一叠纸,对小朋友说:“今天,我们用新的纸,你可以随便折什么,但是不可以弄烂,不可以撕破.”玩纸是小朋友很感兴趣的事,对于托班的孩子真能折出什么物体还是真是有点困难的,一会越越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折了一个船.”其实都是他们凭自己的想象瞎摆弄的.每次我都一赞许的目标肯定了他们,但每次都叮嘱他们:“小心点,不要弄烂了”十分钟后,收上来的纸已是五花八门,破的、皱的、残缺的……正当我想对破得不像样的纸作出评价时,我的是身后传来一和自豪的声音:“老师,我的纸还是新的.”我扭头一看,真的一点折痕都没有,一张崭新的纸!看在和这张纸,我突然意识到犯了一个错误.

平时,总是强调教师提供材料,创造环境,让孩子自己动手,自由探索,自由操作.现在,我虽然提供了材料,而“不要弄烂了”的要求却限制了孩子使用材料的自由,限制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自由没,诶有动手操作,孩子怎能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于是,我马上拿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对小朋友说:“虽然,顾不凡的纸皱巴巴的,但是老师还是喜欢纸张,因为这张纸已经折了很多东西了。”

宝宝发脾气忍还是打?


导读:当孩子为不合理需求而发脾气时,家长不妨先试试“消退法”——不关注他。当孩子的不良行为得不到他人的关注,就会逐渐停止。等到孩子情绪平静以后,要明确告诉他发脾气的行为不对,同时,向他讲明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发脾气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我儿子2岁2个月大,多数时候还挺乖,但有时会突然发脾气。

比如,看到我们开水龙头,他必须自己去开关,让他玩一会儿,再想把他抱走都不行,否则,就大声哭闹。有时他看见了一样喜欢的东西,你不给他就生气地摔东西。”最近,阳阳(化名)脾气见长,动不动生气、摔东西,每当如此,刘女士都恨不得把他扔出去。但她真凶了,阳阳就一副眼泪汪汪的可怜样,她又不忍心了。

“其实,小孩一出生就有了情绪反应,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发脾气是他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许慧说,小孩出生不久,一旦挨饿、生病,他会满脸涨红地大哭,他们最初的这种情绪反应多和生理需要有关。但随着年龄增长,情绪也进一步发展。尤其两三岁进入第一个叛逆期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增强,不满足的情况时常发生。然而,受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所限,一旦不遂己愿,他们很难通过语言与大人沟通,表达不满情绪,往往只能“大动肝火”。

“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都有积极和消极情绪,小孩也不例外。”许慧说,偶尔发发脾气,是极其自然的情绪表达方式,家长要允许孩子发脾气。

对待“暴脾气孩儿”不同原因采取不同对策

既然小孩子发脾气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莫非家长就可以不管不问?也不是。许慧说,3岁左右的孩子几乎没有什么情绪调节、控制能力,如果家长不及时引导,让他一味用“发脾气”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不仅有损身心健康,还可能影响以后的人际交往、家庭和社会关系。

家长该如何对待孩子发脾气?很简单,找出原因,采取不同对策。

为不合理需求发脾气时,试试“消退法”

场景一在商场的玩具专柜前,灵灵拿着喜欢的玩具不松手,但是看见妈妈仍不愿意买,他就撒泼、哭闹,甚至摔东西。

孩子之所以发脾气,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家长好面子,赶快买东西走人,还有的家长,当场就大打出手。“这两种做法都不对。”许慧说。喜欢的东西得不到,大人也会心情失落,这时孩子发脾气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因此而满足他的不合理要求。否则,会强化他用发脾气来表达情绪,甚至让他感觉只要自己发脾气就会什么事都如愿以偿。

但是,家长当场大打出手或训斥孩子也不行。小孩模仿能力特别强,遇事家长怎么处置,他也会从家长身上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3岁左右也是自尊心最初建立之时,家长当别人面对他进行批评,会损伤他的自尊。

许慧建议,当孩子为不合理需求而发脾气时,家长不妨先试试“消退法”——不关注他。当孩子的不良行为得不到他人的关注,就会逐渐停止。等到孩子情绪平静以后,要明确告诉他发脾气的行为不对,同时,向他讲明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不过,如果孩子需求合理,尤其家长曾答应过孩子,就必须满足孩子的要求。”许慧提醒。

平时不要给孩子提出过多规定和要求

场景二早上起床,明明正准备穿衣服,刘女士过来不问缘由,匆匆帮他穿好,他坚持要解开,重新自己来穿。可刘女士怕耽误时间而不肯,明明竟发起了脾气。

“两三岁的孩子有了独立的愿望,特别是在行为上要求独立,他们喜欢自己动手做事,也常用”不“来表示自己的独立性。”许慧说,如果被家长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碍,他们不仅会产生愤怒情绪而发脾气,还会挫伤刚刚萌发的积极性。

为尽量避免上述情况发生,一方面,家长不要过多限制孩子的行为,不要给孩子提出过多规定、要求,以维护孩子逐渐发展着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因为能力所限、做不好事而发脾气了,家长要多鼓励、引导,必要时为其做示范,然后让他独自再做一次,并及时予以肯定和奖励。

培养移情能力消除自我中心

场景三最近,2岁半的游游特别容易发脾气,和小朋友玩的时候,玩人家的东西,别人不给,她就抢夺,而自己的却不肯借给别的小朋友玩,别人强行拿走的话,她又会大吵大叫,表现得很霸道。

“婴幼儿时期心理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存在显着的”自我中心“现象。”许慧说,孩子在认识外界事物或理解游戏规则等很多过程中存在倾向性,还不能做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怎样才能帮孩子消除“自我中心”呢?许慧建议家长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也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

家长不妨尝试这些方法:1。向孩子倾诉情感。明确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我很高兴,你那样做,我会很生气等,并讲清楚为何会产生这种情绪。这不仅能让孩子体会别人的情绪,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欢乐或痛苦,还能学到表达情感的词汇和表达情感的方法。2。教孩子换位思考。比如遇到一个孩子摔倒时,让他回忆自己摔倒时痛苦的感受,从而换位体会他人的情绪。

拥抱、倾听帮孩子释放不良情绪

即便家长再细心,孩子仍然难免出现委屈、生气甚至愤怒等情绪,但由于他们控制、调节能力不足,这时就需要家长的帮助。许慧说,当孩子出现委屈、害怕等不良情绪时,家长可以先用拥抱、抚摸、亲吻等方式安慰他;然后,耐心地引导他说出自己的不满等感受,如果孩子自己无法表达内心情绪,家长可以用语言帮孩子说出他的感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他释放不良情绪。

但是,如果孩子依然情绪激动,家长还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宣泄方式,比如让孩子捶打枕头、撕纸、大吼等;或者放点音乐,进行户外运动,既是一种释放,也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爱保姆还是爱妈妈?


导读:在家庭生活里,年轻父母因工作忙,将孩子交给祖辈或保姆照顾,渐渐地,孩子也好像不是自己的了,他们为此失落、烦恼,有时甚至产生家庭矛盾。

在家庭生活里,年轻父母因工作忙,将孩子交给祖辈或保姆照顾,渐渐地,孩子也好像不是自己的了,他们为此失落、烦恼,有时甚至产生家庭矛盾。

“孩子是我生的,她却跟保姆很亲密,我反倒像个外人,真是郁闷!”年轻的潞潞妈向记者大吐苦水,并“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想办法将孩子“抢”回来,重建亲密的亲子关系。

在家庭生活里,年轻父母因工作忙,将孩子交给祖辈或保姆照顾,渐渐地,孩子也好像不是自己的了,他们为此失落、烦恼,有时甚至产生家庭矛盾。

对此,专家指出,在对待孩子方面,家庭成员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因为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才引起矛盾,如果每个人都能换个角度考虑问题,那很多问题会不攻自解。

故事一孩子黏保姆妈妈醋意发

讲述人:潞潞妈(女儿3岁半)

我和老公要上班,潞潞一直是由保姆带,这个保姆是由朋友介绍的,30多岁,人勤快、细心,我们对她很放心,就将潞潞的起居饮食全部交给她,我们也好安心上班。晚上下班回来后,潞潞跟我们玩一会就跟保姆去睡,一直以来,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有一个周末,保姆有事,要回老家一趟,潞潞非要跟着一起走,小家伙哭得梨花带雨的,看得人心酸,保姆转身把她抱在怀里,她立刻破涕为笑。看到如此情景,我不禁醋意大发。我出门之时,孩子从来不会这样不舍,即使我跟她打招呼,她也是不理不睬。我辛苦上班为的就是给她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可现在,她却只黏保姆,我真的很失落……

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怎么办?一定要多用点心让孩子知道妈妈比保姆更爱她,从此,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我基本全给了孩子。当然,既要保证时间,还要保证相处的质量,讲故事、玩游戏、买玩具、去游乐场、逗她开心,能想到的我都去尝试。为了争回女儿对我的爱,花点工夫也是值得的。

故事二隔代溺爱让我抓狂

讲述者:彤彤妈(儿子2岁半)

最近,保姆有事回家了,彤彤的姥姥和姥爷来帮忙,没想到,才几天的工夫,彤彤就跟他们打成一片,完全忘了我这个妈妈。老人爱孩子,彤彤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家里的冰箱里堆满了各种零食,客厅摆满了各种玩具,淘气的彤彤将玩具摔得到处都是,姥爷不但没批评他,反而笑呵呵地捡回去又让他扔。彤彤越发得意了,一次比一次摔得响亮……

每天下午,姥姥、姥爷就带彤彤去附近的公园玩,蹦蹦床、小火车、打水枪,简直玩疯了,晚上回到家里,吃了饭就睡。以前晚饭后我还会跟他讲故事、唱歌,进行智力教育,现在都全乱套了。

故事三婆婆与我“抢”孩子

讲述人:乐乐妈(儿子1岁)

婆婆帮我照顾乐乐本是件好事,可是,事情的发展却往往不尽如人意。那年10月份,在我临产期的前一个月,公婆两人从老家来到广州,担负起照顾我的重任,刚开始,我们相处得比较融洽,可等孩子出生后,很多矛盾就出现了。老公家三代单传,乐乐的出生让公婆喜不拢嘴,婆婆几乎成天围着乐乐,洗澡、换尿布、抱着转,除了喂奶,我很少有机会碰到乐乐。那时,我的身体也比较弱,也乐得多休息一下。

可是在乐乐满月的时候,我妈妈从重庆赶过来看望,姥姥见到孙子,自然特别喜爱,马上伸出手想抱孩子,可婆婆却说,这孩子我抱惯了,换个手会哭闹的,妈妈有些尴尬地缩回了手。在以后的那几天了,我妈妈照顾乐乐时,婆婆总在旁边看着,并不停地提醒要注意这,注意那,好像乐乐只是她一个人的宝贝,看到这种情景,我很郁闷,结果妈妈也没待几天就走了。

以后的日子里,在照顾乐乐方面,我有意主动很多,可乐乐一哭,她马上就从我手中抢过去。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可为了家庭和睦,只能忍着。婆婆爱孙子没错,可现在,乐乐好像已经成了她的私人财产,我这个妈妈倒成了一个局外人。

专家分析

——广州市慧苑心理咨询中心左小桃)

亲子嫉妒会伤害孩子

3岁前是宝宝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这段时间里,谁陪在宝宝身边的时间多,能分享宝宝的快乐,安慰宝宝的难过,宝宝自然会亲近谁,这是正常现象。有些妈妈为此会感到失落、焦虑,这其实是亲子嫉妒的表现,隐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表现为隐隐的不快、醋意大发,有时甚至会攻击对孩子好的另一方。

亲子嫉妒是一种消极情绪,尤其是妈妈们,总觉得孩子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在感情上对孩子的独占欲望比较强烈,如果孩子黏自己就很自豪,孩子对别人亲的话就会沮丧,觉得自己失去了控制权。这时,家庭成员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在对待孩子的同一问题上有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有的虽然当面不说,可背后却悄悄地“拉拢”孩子,其结果是孩子自己有了冲突、焦虑、不知所措。此外,还有的家长喜欢问孩子“最喜欢谁”这样的问题,这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用心相处建立感情

任何事情,只要多沟通,总会解决的,家庭成员之间要多沟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对于非原则的问题不要太坚持自己的看法,在协调中尽量用“书上怎么说,大夫怎么说”等等,而不要很强势地说“我觉得,我认为”。

除了沟通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跟宝宝用心相处,因为工作关系,妈妈们跟孩子相处的时间少,所以要有效利用这些时间培养亲子关系,在跟宝宝互动的过程中,拥抱、谈笑、鼓掌,都会给宝宝很大的肯定,使他建立自信。

另外,给宝宝洗澡、讲故事、唱歌这类事情最好自己做,不要请别人代劳,这些都有助于亲子感情的加深。

相信《中山大学是211还是985》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山大学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