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安全活动地震安全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通过演习,训练教师和幼儿在地震的状况下根据幼儿园的环境有序地通过安全疏散通道,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安全活动课,快来看看地震安全教案吧。活动目标:
1.通过演习,训练教师和幼儿在地震的状况下根据幼儿园的环境有序地通过安全疏散通道.
2.教育幼儿遇到地震时能听从老师的指挥,做出基本的自救行为.
3.培养幼儿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培养幼儿对自然灾害的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收集报刊、杂志中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或图片.
2.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基本常识.
活动过程:
一、观看图片,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1.结合图片讲述地震来临时的情况.
教师: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图片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略教师: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灾害?
幼儿:略教师小结:地震时,使建筑物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裂……所以给我们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损害。地震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瘟疫。
2.小朋友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害怕、担心)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见识和感受.知道遇到地震时不要慌,要听从老师的指挥,有序地撤离可以避免危害的发生.
二、通过游戏教育幼儿在发生地震时,怎么样保护自己。
(一)与幼儿讨论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
教师: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自己呢?怎么样做才是安全的呢?
幼儿:略现在,咱们一起看看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二)师幼小结1 .当你在室内的时候,可以躲在墙角、厕所等容易构成三角支撑的地方以及结识坚固的家具底下或旁边。用身边的坐垫、枕头等柔软物保护头部。选好躲藏处后,正确的避震自姿势为;蹲下,低头,闭眼或用手保护头部。还可以用湿毛巾捂住嘴、鼻子以防吸入灰尘和毒气。千万不要跑到阳台或窗户旁边,要远离玻璃门窗,或是悬挂物物下。
2 . 如果是在室外,应该尽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要远离楼房、围墙、树木、广告牌等,更不要躲到地下通道中或高架桥下面。不要坐在汽车里,要到空旷的广场避难。
3.千万不能跳楼或者进电梯。
4.如果被埋,不要惊慌,要想办法保护自己。可以设法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求救信号。
(三)教幼儿安全有效的撤离1.学习正确的撤离动作。
提问:我们撤离的时候如何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护自己?幼儿讨论寻找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双手抱头、上身向前弯曲,快速撤离)2.出示班级撤离图,带幼儿观察并找出班级在紧急情况下撤离的路径和位置。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撤离时要走图中标注的路径?使幼儿了解图中标注的撤离路径是离户外安全地带最近的一条通道。
3.启发幼儿讲述撤离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按顺序,不拥挤;听老师的指挥等。
三、组织幼儿"实战演习"演练室内避震及紧急撤离。如幼儿在撤离情况下出现拥挤、用时过长等情况,教师带幼儿查找原因,再次演习,使幼儿掌握正确、快捷的撤离方法。
四、教育幼儿在发生地震时,不慌张,及时躲避,运用逃生技巧。
师:"地震虽然很厉害,但是小朋友不能慌张。在地震发生时,地面开始摇动后,还是有一小段时间可以用来躲避,如果在这段时间内躲到安全的地方,就不会受到伤害。"
大班安全活动不去危险的地方玩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知道哪些地方存在危险,不能去玩耍,能说出不易玩耍的地方存在什么样的安全隐患,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安全活动课,快来看看不去危险的地方玩教案吧。活动目标:
1、知道哪些地方存在危险,不能去玩耍。
2、能说出不易玩耍的地方存在什么样的安全隐患。
3、增强安全意识,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去危险的地方玩耍。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2、一张大白纸(固定在黑板上)和一盒水彩笔。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谈话活动。
(1)教师:假期的时候,小朋友可以到很多地方玩。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十分危险,是小朋友不能去玩耍的。你知道哪些地方存在危险,不能去玩耍吗? (2)幼儿自由发言并讨论,教师在黑板上的大白纸上用图夹文方式记录大家都同意的几点。
(3)教师小结幼儿所讲的内容。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出了很多不适合玩耍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不能去玩耍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活动展开:观看教学挂图。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理解第一幅图的内容,即建筑工地危险,不能去玩耍。 ①教师:小倒霉去哪里了?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不能到建筑工地玩儿呢? ②幼儿观察描述并回答问题。 ③教师小结:建筑工地上都是沙子、水泥、钢筋、石子等建筑材料,不小心会被撞伤、砸伤。各种运输车辆出入工地,不小心也会被撞伤。建筑工地经常有高空吊物,滚落的材料会砸伤人。新建的建筑物未安装楼梯、门、窗等,如果进入其中可能会发生从高处跌落的危险。因此,建筑工地非常危险,不能去玩耍。
(2)教师引导幼儿理解第二幅图的内容,即停车场危险,不能去玩耍。 ①教师:小倒霉又到哪里玩了?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场有什么危险?为什么不能去那里玩儿?
②幼儿观察描述,讨论后回答。 ③ 教师小结:停车场里随时都有汽车驶进驶出,小朋友去那里玩儿很容易被车撞伤,而且停车场里汽车很多,驶进驶出时都会排放废气,里面含有铅,会引起小朋友铅中毒,影响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因此不可以去玩耍。
(3)教师引导幼儿理解第三幅图的内容,即仓库危险,不能去玩耍。 ①教师:小倒霉到哪里玩儿了,发生了什么危险?仓库里有什么危险?为什么不能去那里玩儿? ②幼儿观察描述,讨论后回答。 ③教师小结:仓库里会堆放很多的货物、箱子。如果堆放得不牢固,或者堆放得比较高,容易滑落,小朋友可能会被砸伤。还有些仓库可能堆放了危险物品,比如有毒的化工材料,会释放出毒气,导致人过敏或生病。因此,不能去仓库玩耍。
(4)教师引导幼儿理解第四幅图的内容,即废弃的场所危险,不能去玩耍。 ①教师:小倒霉最后到哪里玩儿了?发生了什么?这里有什么危险?为什么不能去玩儿? ②幼儿观察描述并回答问题。 ③教师小结:废弃的矿洞里,有很多滑落堆积的小石块,会掉落砸伤人,还有可能会有很深的积水,很危险。被废弃不用的厂房、煤窑也有很多危险,比如建筑物不牢固会发生坍塌,人会被掩埋在里面,非常危险。所以,被废弃的场所千万不可以去玩耍。
(5)请幼儿整体阅读幼儿用书第22~23页内容,引导幼儿克制好奇心,不去危险地方玩耍。
教师小结补充:除了以上的地方存在危险、不能去玩耍以外,还有很多地点很危险,不能去玩儿,比如山洞、地洞、神秘地道等。去那里可能会被卡住,还可能遇到蛇等危险动物,或者有很深的积水。小朋友不能因为好奇盲目进入,不然会发生危险。
3、活动总结:综合前面幼儿讨论的注意事项和幼儿用书的注意事项。
(1)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书上所讲的一些存在危险不能去玩耍的地方,他们是建筑工地、停车场、仓库和废弃的场所。我们再来看看一开始大家讨论的,把没有的内容补充上去吧。
(2)引导幼儿对照一开始讨论的内容,将缺少的内容补充到黑板上的白纸上,形成的安全规则图可用于区角张贴。
4、活动延伸:表演小倒霉的故事。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幼儿用书内容进行创编,并分组讲述和表演。
教学反思:
1. 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⑴对幼儿发展的反思,活动内容已被幼儿理解、尊重、接纳。有适度的自由空间,能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以及教师的互动,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都得到自主发展。
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能把握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及其发展线索.能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
⑶对师幼互动的反思,师幼配合情况良好,教师能依幼儿的需要调整教学。
2.对活动效果的评析。
本次活动达到了教学目标,幼儿能充分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能很好的意识在安全的地方玩耍。
地震是自然灾害中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但通过地震安全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地震的危害性,增强对地震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地震安全意识,采取适当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预防地震安全教育教案”,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1. 了解地震的原理和危害。
2. 学习如何预防地震和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的安全。
3. 培养学生对地震的应急意识和安全意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地震的破坏力和危害。
2. 引入地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震是地球表面的地壳发生断裂和震动导致的自然灾害。
二、讲解地震的原理和危害(10分钟)
1. 讲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的特点。
2. 解释地震的原理和发生地震的条件。
3. 提醒学生地震可能引发的火灾、建筑物倒塌等危害。
三、预防地震(15分钟)
1. 阐述地震预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讲解防震减灾的基本知识,如安装地震感应器、做好室内物品固定等。
3. 强调建筑结构的防护措施,如选择坚固的房屋、增设支撑和加强震动吸收装置等。
四、地震应急措施(15分钟)
1. 介绍地震发生时的应急行动,如躲避、避开高楼大厦、室内迅速找到避难点等。
2. 指导学生进行地震避震演练,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技巧。
3. 强调地震后的安全注意事项,如防止余震、查看电气设备等。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
1. 复习地震的原理和危害。
2. 检查学生对地震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可进行简单的问答或小测验。
3. 强调地震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预防地震。
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和视频。
2. 制作课件或手绘图示辅助讲解。
3. 进行地震避震演练,提前安排好教室内的避难点。
4. 提供相关的地震安全教育资料和演练指导。
评价方式:
1. 学生在讲解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2. 小测验或问答的成绩。
3. 地震避震演练的表现和掌握程度。
4. 学生对地震安全教育的理解和意识的表达。
1. 了解地震的定义和原因
2. 学习如何正确应对和逃生地震
3. 学习如何预防地震危险和减少伤害
教学内容:
1. 地震的定义和原因
a. 介绍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振动现象,通常由地壳运动引起
b. 分析地震的原因,包括板块运动、地壳变形等
2. 应对地震和逃生技巧
a. 如果在室内,找到遮蔽物如桌子、床等,躲到这些物体下面保护头部和躯干
b. 如果在户外,远离建筑物、电线杆等可以倒塌的物体,找到开阔的空地站立
c. 不要使用电梯,尽量使用楼梯下楼
3. 预防地震危险和减少伤害
a. 建立紧急应急预案,家庭成员都要清楚如何逃生和集合地点
b. 定期检查家中的家具和设备,确保安全稳固
c. 增强应急准备,备好食物、水、医药等物资以备不时之需
d. 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地震后能够及时施救
教学步骤:
1. 引入地震的主题,并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地震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了解其严重性。
2. 介绍地震的定义和原因,让学生了解地震是如何发生的。
3. 通过讨论和问答的方式,指导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应对和逃生地震。
4. 分组让学生们设计一个紧急应急预案,包括如何逃生、集合地点等内容,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5. 分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们模拟地震应急情况,检验他们所学的应对技巧。
6.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地震造成的危害和伤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地震危险和减少伤害。
7.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预防地震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资源:
1. 视频或图片展示地震的现象和造成的危害
2. 问答题和小组讨论题
3. 角色扮演任务卡
4. 地震预防宣传资料和手册
评估方法:
1. 参与课堂讨论和问答,能够回答相关地震知识问题
2. 设计紧急应急预案,能够提出合理的逃生和集合地点,并展示给其他组员
3. 模拟地震应急情况,能够正确使用逃生技巧
4. 完成课后作业,包括总结所学内容和设计家庭应急预案
1. 了解地震的原因和发生地点,理解地震对人类的影响。
2. 学会正确的地震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
3. 提高学生自救和互救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地震
2. 地震的原因和发生地点
3. 地震对人类的影响
4. 地震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
5. 自救和互救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观看地震灾难的照片和视频,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是什么,引起学生对地震的兴趣。
2. 了解地震(10分钟)
讲解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地震发生的地点,地震的强度和频率。
3. 地震对人类的影响(15分钟)
介绍地震对人类的危害,包括建筑物倒塌、火灾、人员伤亡等,并讨论学生对地震的感受和担忧。
4. 地震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20分钟)
a. 讲解地震预警系统的作用和原理。
b. 讲解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包括寻找安全地点、躲避高大物体、迅速转移到开阔地等。
c. 演示如何正确使用避难包和急救箱,讲解急救的基本步骤。
5. 自救和互救的意识和能力(15分钟)
a. 强调自救的重要性,讲解如何自救,包括保护头部、迅速逃离危险区域等。
b. 强调互救的重要性,讲解如何帮助他人,包括响应他人的求助、标记被困者位置等。
6. 总结(5分钟)
回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反馈,强调地震安全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传播地震安全知识。
教学评价:
1. 反馈问答: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提问学生关于地震的问题,并检查他们对地震预防和应对的理解。
2. 情景模拟:设计一个地震模拟场景,要求学生按照学到的知识进行应对和自救,评估他们的行动是否正确。
延伸活动:
1.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自行组成小组,讨论地震安全知识并制作海报或宣传册,宣传地震安全知识。
2.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制定一份家庭地震应急预案,并向家人传达地震安全知识。
教学资源:
1. 地震灾难的照片和视频。
2. 地震应急预案的范例。
3. 避难包和急救箱的演示实物。
1. 了解地震的定义、成因和特点。
2. 掌握地震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应急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地震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教学准备:
1. PPT演示文稿或书籍,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和应急措施。
2. 模拟地震演练的工具和材料,如避难桌、壁报纸等。
3. 演示地震发生的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
引入:
1. 引导学生回想他们对地震的认识,征询他们所了解的地震基本知识和防护措施。
讲解地震基本知识:
2. 使用PPT演示文稿或书籍,讲解地震的定义、成因和特点。
3. 讲解地震发生前的征兆,如动物异常行为、地震仪观测等。
4. 讲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如迅速躲到桌子下、保护头部和颈部、远离玻璃等。
5. 讲解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措施,如撤离高楼、寻找开放空地等。
进行模拟地震演练:
6. 分发避难桌,让学生体验躲藏在桌子下的姿势,并讲解正确的躲避方式。
7. 使用壁报纸或其他辅助材料,模拟建立一个疏散的区域,并告诉学生应该如何有序地疏散。
8. 观看地震发生的视频素材,让学生感受地震发生时的情景,以增加他们的应急意识。
9. 给予学生合理时间,让他们模拟地震发生后的应急行动,例如疏散、寻找开放空地等。
总结与讨论:
10. 和学生一起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学到的地震基本知识和应急措施。
11.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更好地预防地震,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
作业:
12. 要求学生回家整理一份家庭应急预案,包括地震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应急措施。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震的基本知识和应急措施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通过模拟地震演练,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并通过家庭应急预案的制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应急措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家的地震防护意识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地震发生的原因。
2.掌握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自救措施。
3.了解地震后的紧急逃生及求救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1.地震基本概念和地震发生的原因(教师讲授、多媒体展示)。
2.地震自救措施(教师讲授、小组讨论)。
3.地震后的紧急逃生及求救方法(教师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地震灾害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地震带来的危害,并引发学生对地震安全的重视。
2.地震基本概念和发生原因(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地震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地震的发生原因,例如板块运动、地壳变形等。
3.地震自救措施(20分钟)
教师提供地震自救措施的信息,并分组让学生讨论并列出自救措施清单。随后教师对每组的方案进行点评和总结。
4.地震后的紧急逃生及求救方法(20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地震后的紧急逃生方法和如何求救。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参与角色扮演,增加学生对紧急逃生与求救的实际操作和理解。
5.总结与复习(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复习,强调地震安全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地震安全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评价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角色扮演和小结的表现,以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地震安全的认识和掌握地震自救、逃生和求救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操作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地震安全能力。
1.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和原因。
2. 学会正确的地震应急行为和逃生技巧。
3. 掌握地震前、中、后的安全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1. 地震的定义和原因
a. 解释地震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b. 讲解地震的原因,包括板块运动、地壳的断裂等。
c. 展示地震的破坏力和影响范围。
2. 正确的地震应急行为和逃生技巧
a. 讲解地震时需要采取的安全行为,如迅速躲到桌子底下、躲避高大家具等。
b. 演示正确的逃生技巧,如沿着指定的疏散路线迅速撤离。
c. 强调不要惊慌失措,保持冷静。
3. 地震前、中、后的安全预防措施
a. 地震前的预防措施:讲解应急包的准备,备足食品、水、药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b. 地震中的安全预防措施:教授如何避开危险物品,保护自己的脑袋和颈部。
c. 地震后的安全预防措施:教授如何检查损坏和隐患,避免次生灾害。
教学方法与评估:
1. 多媒体演示: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地震的原因和破坏力,以增加学生对地震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震应急行为和逃生技巧,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3. 模拟演练:布置地震演练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演练,以检验学生的安全应对能力。
评估:
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度和对地震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对地震知识的理解。
3. 模拟演练成绩:评估学生在地震演练中的表现和应对能力。
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 地震防灾宣传资料和教学视频。
3. 应急包的实物展示。
可能的扩展活动:
1. 参观地震防灾展览或参加地震应急演练。
2. 举办地震应急知识竞赛,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室内地震演练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模拟地震逃生。
大班安全危险的地方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让小朋友懂得,汽车后面是很危险的地方,不能在汽车后面逗留,更不能在汽车后面玩耍,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安全活动课,快来看看危险的地方教案吧。活动设计背景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当玩得高兴的时候会忘记周围的一切,他们更不会判断什么地方有危险,本科通过讲述两个小朋友的惨剧,告诫小朋友千万不能在汽车后面玩耍。
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懂得,汽车后面是很危险的地方,不能在汽车后面逗留,更不能在汽车后面玩耍。
2、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知道什么地方是危险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危险情况发生。
活动准备
老师出示一些关于安全方面的图片,同时给小朋友编写情景对话。
活动过程
一、老师导入情景故事让小朋友听。
二、老师解读故事。
1、老师:小朋友说说故事里面的小东和小红在汽车后面玩耍发生了多么可怕的事情?
2、老师为小朋友再次解读故事内容。
三、展开讨论
1、老师:汽车那么大,小朋友身子那么小,驾驶员叔叔在倒车的时候能从倒车镜里看到躲在汽车后面的小朋友吗?(请小朋友回答)
2、老师:汽车也有不听话的时候,那是因为它的零件出来毛病,所以有时候驾驶员叔叔想刹车也刹不住,如果小朋友在汽车后面玩会怎么样?(请小朋友回答)
四、表演
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表演情景对话。
教学反思
1、在这个教学活动中给孩子们提供的图片可以从交警队找一些生动的能引起幼儿注意力的图片。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我觉得在上这堂课之前可以带幼儿去参观一下大汽车,让幼儿去大汽车里面坐坐,观察一下是否能从反光镜看见车后面的人或物,让幼儿对人站到车子后面是否安全有个全新的认识。
3、本次教学幼儿的目光都专注到了图片上,老师第一次的情景讲述的时候一边讲一边出示图片效果会更好些,要不然他们就会不停的对着图片讲话。
4、本次活动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幼儿也明白了不能在车后面玩耍的道理,但是还应该告诉幼儿这不能效仿,告诉幼儿生命的意义和重要性,如果重新上这堂课的话,我会以生命的可贵入手来上这堂课,告诉孩子们时时刻刻要珍爱生命。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