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合集4篇)

04-22

您知道作品名的观后感怎么写比较得当吗?观后感是感触过后产生的文字。写作品的观后感可以激励我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我们的写作能力,引起读者的共鸣通常是基于自身印象的观后感所固有的魅力,这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精选的一份关于“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的资料集合,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篇1)

这“音乐情绪”,或愉悦轻快,或沉重哀伤,或高昂激荡。愉悦轻快的曲子给人以美感,沉重哀伤的旋律让人低沉,高昂激荡的音调让人斗志昂扬。一切的情感,诉说丰富的故事,展现多彩的世界。一起来看看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学习心得最新汇总5篇,欢迎查阅!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学习心得1

今天我们欣赏了《二泉映月》这首歌,这是音乐家阿炳的著名作品。华彦钧1893年~1950年去世,他又名阿炳,江苏无锡人,我国的民间音乐家。自幼跟随父亲当道士,并学习音乐,精通许多民族乐器。后来又流落街头卖艺,生活穷苦,饱受苦难,30岁左右就双目失明,因而又被称为“瞎子阿炳”。他创作和改编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寨》,《龙船》,和二胡曲《二泉映月》,《听讼》,《寒春风曲》等作品,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贵遗产。经过详细的介绍我听了一遍《二泉映月》,我一下子就陶醉在当中,我感受到阿炳内心的不满和愁苦,他因为瞎了没有能力去推翻暗无天日的社会,所以就借助歌曲表达自己的感觉,歌中抒发出了当时的情景,有钱的人养的狗吃的还比他们吃的还好,由于闹饥荒人们没东西吃就挖野菜,但人太多菜没了就吃树皮,树皮没了吃泥土,因为泥土是消化不了的,最后满街都是死人。所以阿炳才如此愤怒。我欣赏了这首歌,知道了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黑暗,人们过着等死的日子,所以从现在起我要珍惜我美好的生活,不可以生在福中不知福。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学习心得2

音乐,是小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步整个就是运用教唱歌曲、演奏乐曲、欣赏音乐等形式,使学生受到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染来进行教育的。主要是以自身特有的手段——通过高低

音乐离不开声音,没有声音也就是没有音乐,音乐就是用声音来反应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声音具有高低,是非,强弱,音色.音乐是表达情意的艺术,有着启迪聪明,教化人类种种了不起的功能,开始我也不喜欢音乐,由于我唱歌不好听,所以我不喜欢唱歌。

写文章没必要遵循什么模式,文章之所以能感动人,是由于每个人的风格不同,写的都是自己内心想说的,假如你热爱音乐,就把音乐认认真真的听进往,感动你了,你就可以下笔如有神,把你所有的思想都开释出来。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学习心得3

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音乐,是最赋感情的艺术;音乐,是多姿多彩的艺术;音乐,是千变万化的艺术。

提起音乐,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一次的音乐鉴赏会。会场上人声鼎沸,谈话中无不流露出人们对音乐的热爱。会场上充满音乐的味道——清扬、舒缓。音乐鉴赏会很快开始了。工作人员搬出一台钢琴,开始介绍钢琴悠长的音乐历程。从钢琴初涉问世,到进入音乐世家,再到进入寻常百姓家,最后成为音乐不可割舍的一部分。钢琴不愧被称为“乐器之王”,因为钢琴承载了音乐的精华和奥妙。当时我已经学钢琴两年,深入音乐世界的我早已谙熟音乐,却从未了解钢琴。

之后是“名师讲座”,音乐大师那一番话语,饱含着对音乐的热爱。大石油一句话让我十分难忘:“音乐如人,持有自身的情绪。”这“音乐情绪”,或愉悦轻快,或沉重哀伤,或高昂激荡。愉悦轻快的曲子给人以美感,沉重哀伤的旋律让人低沉,高昂激荡的音调让人斗志昂扬。一切的情感,诉说丰富的故事,展现多彩的世界。

欣赏名曲的时候,全场霎时间安静下来。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学习心得4

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音乐发烧友”。音乐,是我每天必不可少的“维生素”,一天不听音乐,我就感觉怅然若失。音乐不但能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人全身心的放松。

听!连续的轻快的跳音,似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铃铛声,没错,这首歌就叫做铃儿响叮当。欢快的音乐引人遐思。这活跃的音乐把我带到了雪地上。皑皑的雪地里有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他们骑在雪橇上,快乐的笑声洋溢在每一个孩子粉嫩嫩的脸上,他们大声地欢呼着,雀跃着......

《秋日私语》是我最喜欢的一首钢琴曲了。一阵啁啾的鸟叫声,让四周变得充满了生机。紧接着弱弱的延音,这旋律如一串串珠子,溅在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到了《秋日私语》这首曲子的高潮了。很强的一个重音,如同那冲出闸门的滔滔江水。紧接着又是悠长的延音。这旋律将我带到了金秋十月,火红的高粱如同喝醉酒的大汉,金黄的蝴蝶跳着婀娜多姿的舞蹈,硕果累累的树下,果农开心地收获着果实。老师说,弹高难度的曲子手会抽筋,说实话,我还真有点想享受一下那种感觉。

音乐能让人如痴如醉,前一秒钟还怒气冲冲的人,下一秒钟就会变得豁然开朗,尽情陶醉在音乐中。音乐很奇妙,真的很奇妙。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音乐,只是你没有去认真体会罢了。奔泻的黄河,如奏鸣曲那令人难忘的高潮,夜晚幽静的森林里充满了簌簌的声音,如蚕咬桑叶。睡莲映照在水中的倒影,宛如歌曲中一连串的琶音,让人浮想联翩。湖水中袅娜的荷花,淡淡清香,犹如一首独具一格的悠扬的清丽的和弦。湖边的一排排高大的树木,整整齐齐排列着,犹如肖邦的《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那么的有条不紊。

音乐是我生命苍穹中永不退色的一道绚丽彩虹,是它让我的生命变得充满了意义。我热爱音乐,更欣赏音乐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学习心得5

就在离元旦还有一天的晚上,爸爸带我去安徽大剧院观赏新年音乐会。

走进大剧院,我就被舞台上的'景象深深的吸引住了。舞台上几个火红的大灯笼把大厅映照的春意融融,舞台中间的电子大屏幕也像一个大灯笼,上面不断的显现出一些美丽的画面,有黄山美景,有含苞待放的梅花,还打出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祝全省人民新年快乐”等文字。

音乐会在交响乐《春节序曲》的音乐声中开始了,优美的旋律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美好的春天。第二首曲子就是《新春乐》,这首曲子我非常熟悉,因为我拉过。《新春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首乐曲采用了我们民间的秧歌音调。乐曲特点为旋律明快,节奏鲜明热烈,生动的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愉快心情。每当一首曲子拉完台下就响起了潮水般的掌声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音乐会的首席小提琴家,他是我的小提琴老师:申挈卡。申老师可了不起了,每个指挥家上场、谢幕时都要和他握手致意,我可真荣幸呀!

这场音乐会真好看,,它不仅给我练小提琴带来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还让我看到了音乐的魅力。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篇2)

花香四溢的五月天,广阔的天空无限蓝,空 中的云朵异常美。校园洒满阳光,处处欢声笑语,我们在 阳光下快乐成长。

你知道,我为什么如此快乐吗?因为我要参加艺术节 中的百米画卷比赛。一进赛场,我看到了 一条长长的画卷躺在 走廊上,在 等待着我们尽情发挥。我来到画卷前,蹲下来,开始创作我的画了 。

我在 画布上认认真真地画了 起来:先在 画布的右边画了 一颗高大粗壮的大树立在 那里。还从土里探出几根大大的树根,树上长着茂密的绿叶,那翠绿的颜色,璀璨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 一个新的生命在 颤动。树枝上有 几只小鸟在 叽叽喳喳地唱着动听的歌谣。画下面是一大片绿绿的草地,草地上面长着鲜亮可爱的鸡冠花和美丽大方的凤仙花。它们在 微风的吹动下,托着绿叶翩翩起舞。草地前面是一片大大的灌木丛,灌木丛 中掺杂着明艳的野花,它们色彩各异:有 灿烂的红色,有 大方的蓝色,有 亮丽的黄色,有 亮晶晶的白色……然后我又在 画布的上方画了 几朵懒洋洋的白云和几只展翅高飞的小鸟。我描绘的是一幅生气勃勃的森林风貌。画完了 之后,我看了 看其他小朋友的作品,个个画得都栩栩如生,美丽极了 !有 娇媚的荷花,有 凉爽的大海,有 欢乐的游乐园,有 忙碌的机器人家园……

通过这次百米画卷比赛,让我明白了 比赛的输赢并不 重要,只要你努力了 ,就会很开心。

艺术让我们在 欢乐 中成长,让我们一起去热爱艺术吧。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篇3)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心得范文

美育以直观形象感人,寓情于理,以情动人,陶治人的高尚情操,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至完美人格。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心得范文1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有着其它教育方式所没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我校在开学初就拟订了美育工作计划,并通过一学期的工作中,美育工作取得较理想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计划目标

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的美育工作,开学初就安排、策划好本学期的美育工作,制定好工作计划。因为美育教育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面比较大,所以我们在制定计划时把各项工作都安排得非常细致。这为本学期的美育工作能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把美育工作与各科、各项教学工作有机结合

为了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利用美育工作多面性的特点。我们把美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各科的教学工作中去。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完成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听录音、看投影、录像等多位一体的教学手段中提高审美意识,树立美的思想,并严格要求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效率。

三、积极开展课余艺术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

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给学生提供表现美的舞台。要让学生把自己对美的理解表现出来,就要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为此,我校在本学期中组织了一系列的比赛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经典美文朗诵比赛”,组织学生美术、书法作品展览,利用学校广播、墙报、手抄报等形式宣传艺术知识,推广艺术成果。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兴趣小组,组织舞蹈队、书法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英语兴趣小组等等。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校园、自己的生活中,发现艺术、创造艺术、培养艺术天赋。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美育方面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取得的经验

1、重视艺术教育,注重美术课堂教学,艺术教育重普及,学有特长。

学校对艺术教育加强领导,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并制定了可行的措施、方案,领导深入艺术教育课堂指导艺术工作,明确提高了工作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正规化,课外活动制度化,形成了以美树德、以美树体、以美树智的大艺术观和良好的艺术氛围。加强音美教师素质提高和培养,改善艺术教育的办学条件。我校在经费极度短缺的情况下,购置音美教学设备,并配置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浓郁的艺术教育氛围。为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美、体验美,学校充分利用每一种形式,每一个空间,营造出优雅的校园艺术氛围,使学生在校园这个艺术殿堂中尽情地感受美、享用美、创造美。

2、选派专职人员担任艺术课教学,开全课程,保证质量。

3、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组织开展课外艺术班活动,发挥教师特长,培养学生具备一技之长。

4、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如“庆六一歌咏比赛”、“鲜花献党庆”等,丰富了学生的文艺生活,锻炼了学生的文艺才能。

5、组织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艺术教育活动,特别是在它走出课堂以后,往往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学校加大了领导和管理力度,制定了具体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艺术节,举行文艺汇演、书画比赛,通过各种艺术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学生们艺术才华得以展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我校涌现出一大批艺术骨干苗子和优秀的艺术人才,并经常参加镇组织的各种文艺演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称赞。

通过各种艺术活动的开展,学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能,锻炼了自己,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创造能力、欣赏能力。这些活动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知识,增强了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6、组织开展好美术兴趣小组活动。

近年来,美术教学组织开展了美术课外兴趣小组,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美术兴趣,起到了积极作用。

首先,本小组不仅集中学习各种美术知识,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锻炼美术能力的课外活动,如教授他们如何画墙体画,制作高品质的黑板报等。集中活动时,地点主要是学校三楼美术教室。学生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取得优异的成果。

其次,我针对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给他们每个人制定了学习目标,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最多的知识。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又能从美术兴趣小组这里找到快乐。m.yJs21.Com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心得范文2

美学和文学概论一样,理论性很强,都是概念。最初的几节课就像一个严肃的哲学讲座,有点深奥。我没有读老师列出的书单,所以几周前很难听,但在逐渐接受理论分析后,课程更容易。课程内容也比较多,稍有分心就跟不上讲课的进度,所以课堂也不敢开小差。然而,我认为老师不使用课件是正确的。因为有些课程有课件,我一直认为课后不听课没关系。然而,美学内容是大量的理性分析。理解比死记硬背更重要。老师会在课堂上举例,然后用教科书进行理论分析,这比课后冥想要好。这学期学习美学课的心态不是考试,而是模仿。通常看一些文学作品欣赏,总是觉得作者的分析到处都是美学或概述理论基础,一些基础也可以用来分析作品,比他们浅薄的分析欣赏,教科书文本分为审美活动、审美形式、审美经验、艺术审美和审美教育五部分。老师花了更多的时间解释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美学的历史、性质、规律及其基本问题,为整个学期的课程奠定了基础。如果他们意识到美学的是什么,就更容易学习了。

以前自己一直把美学的指示对象是雕塑、绘画这些艺术品,视野很狭窄,也很零碎,自己没有了解过中国美学的起源,但是潜意识里一直把美学的起源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只因这时的艺术发生了从自发性到自觉性的转变,学习美学之后才意识到这是把美学从哲学中孤立了。美学最初是依附于哲学的,随着对象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它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本把《易经》里人对自然、世界以及自然、世界形成之道的理解作为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还把入到俩昂家思想的相互关系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格局,这就把美学与哲学思想紧密联系起来。美学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辅助性工具,也是心理、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认为美学就是“关于美的学问”,自然而然地把美学的对象当作是关于文化艺术中的美的部分,那些较容易为人民所接受的东西。丑和荒诞都是现代美学里重要的审美形态,但是又与自然形态、道德形态里的丑、荒诞有着区别。我也是趋“美”避“丑”的人,喜欢那些在颜色、线条上令人赏心悦目的事物。但丑不能简单地被定义为那些外形不讨喜的事物,应当把它当作对美好事物的否定,一种表里不一的矛盾状态。美丑不是绝对的,两者就像一对矛盾共同处于事物之中,每一件事物在包含着美的同时也包含着丑。小时候我总看金庸,也认为堂吉诃德是个大英雄,单枪匹马闯天下,符合自己对侠客生活的向往;长大后渐渐嘲笑起他的滑稽来,但却不知道是为什么。假如用美学分析,许是因为他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中世纪的生活已经成为过去;而堂吉诃德无法在现实生活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产生虚无感、无助感,于是把希望寄托在骑士生活中,但是这个又是不合时宜的,于是总是那么荒诞不经。

慢慢地,我发现似乎美学与文学有很多共通之处,亦或者说,美学就是这些文学的理论性概括、反映。美学课本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的后三节都列举了大量唐诗的例子;此时文学史老师的讲课内容也恰好是唐诗;两者相互联系;似乎唐诗的美妙不是那么懵懵懂懂无处可言了,不仅是可以感悟,还可以通过这些审美形态分析唐诗的形式美、意境美、节奏美。在文学史课程的期中小论文里,我也引用美学课本“气韵”、“意境”、“神妙”这些内容作为理论依据分析唐诗“妙处玲珑透彻、言有尽意无穷”的原因;同时美学课也不是那么干涩难懂了,每次老师为某个理论举例时,自己也会在思索可证明理论或可用理论分析的例子。

就性质而言,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应当解释、阐明审美现象、美的规律,帮助人们了解美的特征。学习美学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创作、鉴赏、分析能力应是十分重要的,学习这门课程正是为了提升艺术鉴赏能力,自己懂得鉴赏美,懂得用理论分析艺术的美,才能有传授给学生审美意识的条件。学习美学不仅仅是为了明白某个事物为什么是美的,更应该是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什么是美。当大家认识到什么才是美,美的条件什么,就不会轻易地把浅层的、感官上的满足作为美,就会去寻找美的事物;每天按照自己所追求的尺度规划生活,让每一天都有乐趣,这也挺好的。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心得范文3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以直观形象感人,寓情于理,以情动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至完美人格。自从上了美育,我觉得这世界满满的都是艺术,这也更加肯定了‘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观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欣赏、感知美育的必要前提,智育为美育提供了必要的审美知识,知识面越广,越能辨别真伪和美丑,越有利于美育的实施和创新。老师通过美图和播放视频锻炼我们的观察与认知,她要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脑子想、用手画来感知艺术美,当我们对艺术美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便开始要学会去评价一些优秀的作品,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不错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诉诸于人的情感活动的,以感情的激发和陶冶的方式进行,这也是美育的根本特点。对此蔡元培先生说到:“哲学之理想,概念也,理想也,皆毗于抽象者也。而美学观念,以具体者济之,使吾人意识中,有宁静之人生观。而不至于疲于奔命,是为美学观念惟一之价值。”在这里,蔡先生为审美教育寻找了一个情感上的落脚点和依据。审美教育不能用抽象的枯槁简单的说教,必须通过感情活动的陶冶作用才能达到。只有真正关于心灵的学问、诉诸情感的学问,才会完善人格、美化人生。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在在审美过程中情感的激发

和自由活动来适情悦性,产生高尚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审美主体的健全人格,所以进行高尚的审美活动,有助于减少、冲淡私有欲和狭隘的自私观念,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提高人的情趣和精神境界,达到“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绝洁之人格”,实现美育之目的。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心得范文4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给我们学校的美育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我校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经过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美育教育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教师到学生,从社会到家长,对美育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学生艺术水平、观赏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提高。我们在艺术教育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认识,学校利用教师集中学习的机会,向教师宣传美育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作用及长远影响,提高全体教师对艺术教育的思想认识,转变教师“唯分是从”的片面认识,为顺利开展美育教育活动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加强宣传,得到家长的支持

为了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我们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介绍学校的美育教育项目及学校的开展情况,宣传早期艺术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对家长提出在家庭里要着力培养孩子学习艺术的兴趣,给家长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美育兴趣方面予指导,鼓励家长支持孩子参加各类比赛活动。

三、挖掘潜力,健全美育教师队伍

要搞美育教育,必须要有一支素质比较高、热爱艺术的教师队伍。音、体、美组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工作热情高涨,任劳任怨。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积极帮助完成一些学校的艺术活动。本学期,全组教师通力合作,很好地完成了一系列活动。

四、强化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我校将美育教育常规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提高相结合。一方面要求老师上好艺术课,敦促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牢牢把握美育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严防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庆六一文艺汇演比赛活动中,都能拿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作品。我校剪纸在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慢慢爱上剪纸。

五、注重环境建设,营造艺术氛围

随着学校规范化验收的通过,我校的环境充满艺术气息,在校园建设上优化育人环境,创造良好艺术氛围。每月的学生作品展览继续进行,得到了校领导和老师学生的一致认可!

我校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工作,不断更新教师们的艺术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艺术教育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把美育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使学校艺教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培养了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修养。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心得范文5

美谁不喜欢?我们应该把天生的感受力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作为,自觉的按照美的尺度来建造我们美好的每一天,而不只是在美术馆才能感受到没美的现象,不只是在电影院、音乐厅才能知道美的存在,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能按照美的尺度去生活,去感受。

美,无论在字体上还是在意境上,都是让人感到舒服的。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人的美是一种气质,孩子的美是天真,老人的美是岁月的烙印;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体现,这也正是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我也自认为是一个有一定的、朴素的美学感悟能力的人,所以,早在十多年前就计划要读一读美学方面的理论著述。曾借阅了《美学原理》,记不确切作者是谁,应该是黑格尔一类的名人专著。可惜只看了不到十页,便读不下去了。

确实读不懂!在中小学时学习过美术,我以为,美学跟美术一样,学过以后我才知道,美学是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我了解到,美学与美术并不是同一概念。现在终于有机会通过网院这个平台好好地学习美学,虽然很抽象,但确实是收获良多。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是18世纪中叶的事情。当然,审美活动、审美现象是自从有了人类生活以来就一直存在的。

那些原始人用来装饰身体的贝壳、石珠、兽牙,以及史前陶器上巧妙的线纹和图形、岩画和洞穴壁画的造型等,就充分表明,早在人类产生装饰和娱乐自己的最初意识之际,人便不仅同动物生存状态有了质的区别,而且其审美意识的最初萌芽也已诞生。

可以这么说,只要有人和人的活动存在,就有人对美的感受、追求、创造以及对美的问题的不断思考。审美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些主体的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因而研究审美,首当其冲应该研究的,就是人类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人们将这种感受称之为“美感”。

研究“美感”,我们却很难直捷地用一两句话给出“美感”的定义。这不仅是因为在漫长的美学发展史上,就此曾经有过许多的争论与异议,而且还因为美感的定义其实也与美的定义一样,涉及到美学领域里几乎所有重要方面的重要问题。对“美感”的理论界定,与此前美学家们致力于对美的界定一样,实际上正是美学中有限的几个最核心的问题中的一个。美学中所有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争辨,只要是具有理论意义的争辨,大致只能出于两种最基本的分歧。

其一是缘于各人欣赏趣味的不同,其二,则是缘于理论出发点的差异甚至对立。休谟说“趣味无争辨”。他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不会有人去为了趣味的事而争辨,实际上因为趣味不同而引起的争辨确实太多太多。休谟的意思是,当某种争论涉及到趣味的方面时,恐怕就很难以轻易地得出谁是谁非的结论。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的个体在趣味上的差异可以是巨大的,也可以是微小的,但是在这“众口难调”的差异之中,如果各执一端,难免有“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弊病,美学史与艺术史中曾经出现过,以后必定还会继续出现的诸多理论、观点、风格与流派,其中都或多或少包含有趣味上的差异性。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代表人物经常互相攻讦。古典主义者看不起罗可可风格,现实主义诋毁流漫主义,托尔斯泰极不喜欢莎士比亚,其间的是是非非,更不能一言而尽。纵然我们能够找出许许多多理论上的根据,来证明某一种艺术风格比起另一种风格来更有生命力,或者说某种风格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显得更加适合时宜,我们亲身的审美感受却好象并不受这些理性的证明的左右,它似乎超越于理性的思考之外,而直接在心灵中与对象产生碰撞。面对这样一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审美感受,如果我们不想变成为感性领域里的暴君就只能这样说,因趣味不同而产生和出现的感受的不同之间,恐怕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要是真实的而非虚伪的审美体验,就是正确的。

在真正的审美感受领域里,没有错误可言。正因为此,休谟才说“趣味无争辨”。中国的美学研究虽然走过那么漫长、曲折的路,然而比起西方来,时间还是短得多。中国美学研究到现在才100来年,西方美学研究到现在已有250多年,这是从美学诞生算起的。西方从20世纪开始,美学研究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向,我们称之为“语言学转向”。就是说基本上从20世纪以后,再去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研究什么是美,给美下定义,这样的努力已经大大减少。

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诸如审美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等的研究上。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更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美学,但几乎没有一派美学再花很多精力去研究美的本质。应该说我们在这方面比他们晚了很多。之所以落后,有很多原因,一个原因是建国后我们受前苏联的影响比较大,有很多东西没有跳出传统的框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长期以来闭关锁国。跟西方有比较大的隔阂,存在所谓“铁幕”,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被割断,对西方一些新的东西疏离已久。审美活动也就是审美。

首先我觉得把审美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有着现实的根据。在现实中,在我们生活中间,审美现象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这些现象不过是我们要探讨的或者我们要进行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生活的内容极为丰富驳杂。

审美的活动,审美的文化,审美的现象,可能到处都有,甚至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不可能离开这些审美的活动,审美的氛围。第一个就是自然美,就是对自然界的审美。随着人类文化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自然界的东西进入了我们审美的视野。我们原来强调的一种自然美是山水的秀美,但另外一种我们或许不一定看成是很重要的自然对象的,如某个山石的怪形怪状,有些看起来很怪诞的东西,也可以进入我们的审美视野。

自然界的很多东西,都能够进入我们审美的范围,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就是艺术美,这是艺术活动的产物。各个方面、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艺术作品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愉快,现在已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间不可缺少的部分。虽然每个人审美趣味不一样,对有些艺术的对象可能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同一个人对有些东西欣赏对有些东西不欣赏,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天地,艺术活动的天地。我们如果真的完全离开了艺术活动,如果全部艺术生活真的都从我们的生活中剥离出去,那我们就很难活下去了。

美育云端课堂观后感(篇4)

开幕式主体部分是俞峰教授讲解诞生在延安鲁艺的、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红色音乐经典《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演出情况,著名歌唱家雷佳讲解同样诞生在延安鲁艺的红色经典、我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表演、复排等情况。

俞峰教授在讲解《黄河大合唱》时播放了新华社制作的国家相册《黄河大合唱》,通过珍贵图片再现《黄河大合唱》创作、演出情况,播放欣赏了著名指挥家严良堃指挥中央乐团的《黄河大合唱》经典版本视频片段——《黄河船夫曲》。

俞峰教授在讲解中连线91岁高龄的著名指挥家、原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中央歌剧院的首席指挥、郑小瑛教授,她介绍了毛泽东的“文艺为人民”的思想对她音乐人生的巨大指导作用,介绍了学习演唱指挥《黄河大合唱》的经历,请大家观看了20xx年90岁高龄时指挥《保卫黄河》的片段,还连线著名歌唱家、93岁的中央音乐学院郭淑珍教授谈她传唱《黄河大合唱》的难忘经历,这部作品对于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请大家欣赏了92岁高龄的郭淑珍教授在宝塔山下演唱的《黄河怨》。

连线著名表演艺术家、瞿弦和,讲述《黄河大合唱》传唱朗诵的难忘故事;连线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教授,讲述传唱《黄河大合唱》的经历,这部作品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欣赏了他演唱的《黄河颂》片段;连线著名指挥家张国勇,谈他心目中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的重要历史使命;连线著名指挥家、中国交响乐团团长李心草谈《黄河大合唱》的难忘故事。

最后,俞峰教授请大家欣赏了20xx年在延安宝塔山下众多艺术家们与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合唱团、鲁艺师生合唱团和延安的父老乡亲们同唱的《黄河大合唱》选段“保卫黄河”。

精选阅读

云端观后感1000字5篇


大家往往低估了观影能为人们带来的作用,观赏作品之后,我们通常会因其中的情节引发思绪,这时候可以用写一篇观后感把这些道理记录下来。观后感要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可能你对如何写作品观后感而感到棘手?栏目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云端观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云端观后感 篇1

内容简介:读韦庄词,最宜在清风明月之夜,或朝阳初起之时,携卷行走于远山近水之际,拂风杨柳之间,或垂首低咏,或迎风轻唱,整个身心沉浸其问,会生发出无限感慨。那些穿越了千年的文字,流漾在长短句间的劲直之气、清朗之风,依然流淌着生命与青春温热的气息和冰雪般的灵性。它们静静地躺在那竖排线装的词集里快两千年了,只要被翻开,就会在如今的年轻眼睛和心灵中闪电般复活。它们就像一个能够穿越时空的精灵,永远不会衰老,永远有着征服青春的活力和灵性。

宛在云端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读古典诗词的真趣在于一个“品”字,如含橄榄,如品清茶,滋味全在深心体悟。有时需要细读全文,深吟密咏,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继而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经验和想象,来体会诗词中的意境与内蕴;但有时并不那么复杂,仅仅只是因一时之机缘,因为一句诗词或某一个意象、一个场景画面,打动了人心或牵动了某种思绪,你就迅速进入诗词中的境界。说起来有点像禅家的渐悟与顿悟。孟斜阳是2010年最让人惊喜的一位文化散文作家,他继《宛如花间》品读温庭筠和花间词后,再次推出最新古典文化品读散文《宛在云端》,细腻、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韦庄的词与人生。韦庄是词史上极为重要的词人。胡适编《词选》于韦庄条盛称韦词:“长于写情,技术朴素,多用白话……在词史上,他要算一个开山大师。”叶嘉莹先生曾说:“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人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晚唐的江南貌似含蓄温和内敛,却饱含沧桑的终隐情结。仕途失意的文人,痛失江山的皇帝,无不沉浸在夜夜笙歌的温柔乡里,痴迷于慵懒贪欢的江南一隅。当年那个骑马走江南的游冶少年,洒脱放逸、意气风发的浪漫诗人,如今贵为蜀国宰相,历史的现场已经衰草连天、残阳如血。孟斜阳以一支历史之笔,还原了韦庄和他的词,使得这类作品回归了古典文化品读本质。读《宛在云端》,应是在阳光清和的午后,捧一盏茶,青花瓷的杯子,纤直的茶尖在水中旋舞舒展。含一口茶汤,唇齿间漾着清香。也依稀看到那青衣男子正低吟浅唱,清丽的句子,却有摄魂的风骨。正如游人的江南,在老去时的回味,有着低调的从容。

宛在云端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知道韦庄,是因为一个人,一个女人。据说鱼玄机杀人判了死刑后逃出,化名为韦庄,女扮男装,并考取了功名做了蜀国的宰相。这当然是后人的杜撰,因为佳人香消玉殒总是那么令人遗憾,所以要编排个故事让她继续活色生香。故此我去读了韦庄词,再应和初日芙蓉春月柳这样的评价,果然不错。韦庄的美,是流连忘返的美。韦庄的情,是灵动的情。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春水是柔软的,而独坐于船中之人的心,也是柔软的。雨声悄然,天水空蒙,他在想什么呢?可曾思念远方的爱人?很喜欢《宛在云端》印在空白处的两句话。“世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只缘感君一回眸,使我思君暮与朝。”感觉做书之人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份心情的载体。喜欢书里的标题。梅有故事:谢娘。花诱。香遇。秋瞳。锦衾。远黛。绿萝。叩寒。承露。冷熏。长门。时光折叠,爱与恨在今世与我相遇,韦庄和他深爱的女人,比纳兰性德更凄美的情。非常喜欢书的封面,有清风吹过,高云缕缕散开,又堆积。而云后,藏着一只小小的银色的蝶。寂寞如斯,清澈如斯。如同韦庄,和他的词。

云端观后感 篇2

如果问上帝是否存在,我希望是。

因为人间太苦,若没有了寄托那么即使是在亮光之下所感受到的也不过是黑暗的笼罩。

我无法以同情的目光来观看《云端之上》,一部电影产自一个用电影来揭示社会现实、妇女地位、儿童成长环境和法律缺失的国家就有足够的说服力让人走进影院一观,更何况这部作品的导演最擅长的就是用细腻的手法来描述情感的马基德马基迪。

1997年他用《小鞋子》讲述了两兄妹因为丢失一双鞋而发生的故事,用平缓的节奏,日常的生活画面一点点堆砌出一个温馨感人的故事,也在隐喻的揭示着印度贫民的艰苦生活,剧中用孩子的故事冲淡了贫民生活的压抑感,却在观影过后让人意味深长。

但对于《云端之上》来说,导演用了另一种极端的方式告诉每一个人,在这个国家儿童与黑暗并存,他用主角的少年身份加剧注定悲剧的色彩,令人唏嘘的是这些可怜的孩子本性并不邪恶,他们本可以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正常的上学,得到政府的庇佑,却正是因为法制的不健全他们成为了逃亡者,既要躲避正义的制裁也要躲避其他黑暗的吞噬。

之所以说无法用同情的目光来观看,最大的原因大概就是这部片子更像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他只是在用一个又一个的镜头游走在这个国家被黑暗笼罩的每一个角落,从小出生在监狱的孩子,没有见过月亮,把老鼠当作宠物。让人无法沉浸在对剧中人物的同情中,而是在一个又一个的'画面中暗下决心,虽然自己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也迫切的想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就如反战题材的电影一般,通过战争让我们意识到应该珍惜现在的和平,马基德马基迪也在用他的电影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法制的社会有多珍贵,一个需要用亲情友情来维系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国度究竟有多需要正义之神的降临。

当然,这并不是一部以压抑为底色的影片,一个为自己国家少年与儿童说话的导演,有他的温柔所在,外界的冰冷用亲情与友情来保存余温,姐姐的无畏牺牲是悲剧,也是那个黑暗社会仅存的一点光芒,马基德马基迪或许想借此来告诉人们,出错的是制度,这个国家还有救,这个国家也有人需要被解救。

情节上的细心编呈,让整部影片细腻而感人,泪点颇多却不会过于沉重。镜头和配乐也搭配得十分用心,虽然是贫穷与疾病环绕的贫民窟,却没有让人引起不适而是以一种特殊的角度,把这片泥泞之地拍得不那么让人反感不适。不知道这是导演的无意所致还是在这些画面背后另有深意,泥泞之地也可以开出高洁之花,永夜之后光明将至。

而最后的开放式结局,也让留给了每个人思考的空间,心向美好之人便有一个柳暗花明的结局,未来将会更好。心怀忧患之人便有一份忧虑,生活依旧继续,尘埃落定之后,身处如此社会环境中的姐姐,是否可以拥有一片云端之上的皎洁光明呢?姐姐的未来会如何,这样的社会的未来又将如何?

云端观后感 篇3

我们这一代人,如果说是和上一代人没有任何区别,就不会发现和他们沟通比和我们自己沟通难得多了。问题是,我们根本无法把握出我们这一代人的根本特征。所有的人都是普普通通的,直到有一件事情出现,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他的本质才暴露出来。而我们这一代似乎还没有一个这么重大的事件。

所以我觉得,和五四时期,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年轻人相比,我们老了很多,也疲惫了很多。似乎从我们开始,上一代人就灌输着犬儒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教育。在二十世纪绝大多数时间里,年轻人都相信,这个世界是可以而且必须被改造的,只在世纪的尾巴处人们才发现,世界就是这么运行的,你必须随着它转。这个尾巴恰好被我们赶上了。

我觉得我们太老了。鲍勃迪伦唱过,过我老了,现在我年轻了。希望他们长大了会变得年轻一些。

《在云端》的选角很有意思,老中青三代都有,本来这种手法很常见,不同年龄和生活背景的人在冲突中互相借鉴,从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获得了成长。然而不同的是,本片里的萝莉较为保守,而克鲁尼却“激进”,我觉得在美国,这是一种特例,而在中国,却有些普遍了。

很多电影都在描写这样一种悲剧,两个本该在一起的人,其中一个人长大了。《牯岭街》里的小四和小明,《那些年》里的沈佳仪……当男孩用最炽热的情感对待女孩的时候,女孩却从中看到了幼稚;当男孩以浪漫而坚定的决心向女孩承诺的时候,女孩却从中看到了于这个世界规则的不适应。

现在的人们对爱情的理解要多庸俗就有多庸俗,功利主义的追求成了一种高尚,有意思的是,爱情越庸俗,婚姻就越长久,爱情一点也没有,婚姻就是永恒的。古代包办婚姻,离婚率几乎为零嘛。想到爱情不过是一种情感,而实际的利益确实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情况也就不奇怪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和我在一起吧,不是因为爱情,就像想要一个家了。一般而言,这时候我们应该恶心,并把脏东西吐到那个人的身上。可是这种赤裸裸的庸俗的,功利主义的爱情观却被堂而皇之写在微博上,并获得了无数的转发和感动。

所以不要担心我们这一代人。

云端观后感 篇4

内容简介:瑞安是一位职场大忙人,供职于一家专为其他企业提供裁员服务的咨询公司,一年有300多天辗转于全国各地解雇别人,几乎以机场为家。他的飞行累积里程即将突破一百万英里。在这个对他而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时刻来临那一周,他经历了种种变故:试图跳槽、被人四处跟踪、妹妹逃婚……这些事情的发生,让他重新开始思考人生。

在云端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对于书,没有看过,无法去真实去评论什么,也许,这个评论写在这里有点奇怪,突然想起了那种失落的感觉,姑且就放在这里吧。关于电影,看完一整遍,很想再看一遍,于是又看了一遍,我想电影也是从小说改编过来,多少带着书里信息。主人公的那种生活,行走在云端之中,不能自拔。可以选择,却又无法选择。说真的,看完之后,真的很难过。那种一点点流露出来的孤独感,仿佛外面是一个世界,而自己却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走进走出,淡然而不羁,可以发生很多事,却也可以什么都不要发生。我觉得把也许人本身就是这样的,无论是在云端,还是在大地上,来的时候一个人,走的时候也是一个人,最后只能留下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期待再看一遍这本书。再一次去静静体会那样的孤独感。最后发现,无论是亲情,友情,或是爱情,其实都不能绝对将那种孤独赶走的,最后只能选择接受,然后融入在生命,血液中,灵魂里。一种很难过,很难过的感觉......

在云端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人生就是一场未知目的地的旅行,更多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遇见怎样的未来。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只是一味的狂奔,却忘记了旅行的意义。旅行的意义不在于目的地,而是欣赏路边风景是的心情。书里的主人公,一味的飞来飞去,每天都在与层中穿行,却不知道欣赏一下窗外的风景,以及每次都遇见的不同的人。 ......

云端观后感 篇5

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有哪些

1、审美教育是美学和教育学的“合金”,是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尽管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其功效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它却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渗透在人的心理领域的各个方面。并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审美教育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审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或中心环节在于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的建造“从个人来说是经过教育的结果,所以讲欣赏能力,就直接牵涉到培养这个心理结构的问题。假如我们所受的艺术熏陶多,文化教养水平高,那就会使心理结构丰富,审美能力强,你就能够在人家不能够发现美的地方发现美”。并进行美的创造。因此,可以说,审美教育有助于智力和品德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又是审美的人。

3、审美教育对智育发展的作用。关于审美教育提高人的智力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审美教育。不但如此,从“重理轻文”这一现象中也能折射出美育教育的这一尴尬。这一后果就是导致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的大学生是有知识没文化的一代。

4、当我们面对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思考如何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时,重新评价美育对发展人的创造性的特殊功能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育是感情与理性协调统一的教育形态,但与偏向于逻辑思维、理性素质的教育形态(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教育)相比,更偏向于感性教育。智育着重于知识方面的教育,美育着重于感情、意志方面的陶冶。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偏废任何一面,只有两者并重,才能使知识和感情调和并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灯塔大课堂观后感合集


优秀的文学影视作品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不仅如此,观看的时候还会有很多启发。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来记录这次观看体验,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电影中的结构,如何由浅入深的撰写一篇作品名观后感呢?编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灯塔大课堂观后感,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

灯塔大课堂观后感【篇1】

郭永怀(1909—1968),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荣成人,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31年7月,郭永怀入读南开大学物理学专业。两年后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40年8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1941年,转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次年,获康奈尔大学航空学院教职,并成为该院创始人之一。

1956年10月,郭永怀从美国返回祖国,并担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1958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九所(1964年2月改称九院)副所长、副院长,开始了“两弹”研制工作。同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因飞机失事殉职。1999年,郭永怀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xx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灯塔大课堂观后感【篇2】

由荣成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主办的“科学报国、永远怀念—郭永怀生平事迹展”22日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幕,共展出了146幅照片,文献实物17组件、多媒体视频3组,全方位展现了郭永怀科学报国的一生,不少珍贵资料首次公开展出。

《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新书出版座谈会同日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纪念“两弹元勋”钱学森和郭永怀光辉的一生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郭永怀是中国著名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之中,郭永怀是唯一一位在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三方面研制中均作出重要贡献,且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无私奉献、勤奋终身、实事求是、质朴正直、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品质受人尊敬,而他用血肉之躯保护机密文件,以身许国的牺牲精神亦感人至深。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与郭永怀近30年的交往堪称伯牙子期之交,在当代中国科学界被视为典范,传为佳话。钱学森曾在回忆好友的文章中写道,郭永怀是他最为相知的挚友……平日里,他们相互切磋学问;苦恼时,彼此倾吐真情;紧要关头,全力推荐放手相托。他们不仅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而且始终秉持科学报国的使命担当,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

本次展览分为“荣成之子潜心求学”“扬名海外毅然归国”“两弹一星功勋卓越”“家国情怀大师风范”“以身许国壮烈牺牲”“怀瑾佩玉爱在天际”“科学报国至诚之交”七大板块。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报国至诚之交”这一板块,重点展示了钱学森、郭永怀二人之间深厚、真挚的友情故事,其中钱学森收集的有关郭永怀的剪报资料等钱学森图书馆藏珍贵原件均系首次公开展出。

当天,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安胜向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赠送“小罗克韦尔”奖章复制件。据了解,钱学森所获的“小罗克韦尔奖章”是国际理工研究所于1982年设立的最高奖项,每年授予至多3位在国际理工界有极高声望的科学家,同时入选“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录”,这是现代理工学界所能入选的最高荣誉等级。

张安胜还向荣成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赠送钱学森手稿的复制件(写有nothingisfinal的信封)。1941年,钱学森在存放《柱壳轴压屈曲》最后一稿手稿的信封上写上了“final”(完结),但立即意识到,科学家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他又写上“Nothingisfinal”(凡事皆无止境)。

《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一书共收录钱学森研究文章22篇,分“志在报国”“奠基航天”“思想光芒”“时代楷模”“‘我的父亲’”五大部分。全书收录内容多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和理论深度的论文,涵盖钱学森成长历程、开创中国航天伟业、作为战略科学家的思想与特质,以及他作为人民科学家的崇高风范等。本书既具思想性和理论性,又具可读性和实用性。全书通过深入挖掘钱学森身上折射的党性光辉和精神特质。

灯塔大课堂观后感【篇3】

众所周知,我们的国家原是一个泱泱大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可是,相邻小国日本却侵占我国东北长达xx年之久,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当时的人们都没一颗热烈的爱国心,若当时人们都行动起来,难道还要怕那个小国日本吗?

现在,爱国之人多了起来。如:被中国人民称为“当代神农”的袁隆平,他发明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粮食危机,如数学家华罗庚,为国家贡献了一批人才,如王元,陈景润等卓越的科学家,甚至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也是爱国的一员,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哪能坐在如此美丽宽敞的地方学习工作,为将来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还有保卫钓鱼_的人士,他们因为有一颗爱国心,这颗爱国心,让他们不畏海上风暴,更将生命置之度外!

梁启超有一名话说得好,“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我们也是中国的一员,我们的心中,己深深地烙上了中国印,让我们用优异的成绩,充满力量的行动,为我们的祖国争光,让老一辈人自豪地说:“时代,掌握在年轻人的手中”。

“如果你是一个最小的螺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就让我们像雷锋等爱国人士学习,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为祖国这一个美丽的大厦建设,送出一份自己的无与伦比的力量吧!

灯塔大课堂观后感【篇4】

在路口的交叉处,有这样一位不畏炎热、不畏严寒,一复一日认真的维持着交通秩序,他就是——交通警察。他总是穿着一身黑中带蓝的警服,戴着一顶蓝色的帽子,显得他无比的威武、霸气,无形之中还带着一种威严。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正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走到一个路口的拐弯处,忽然,我看见一位背着蓝色书包,戴着一幅眼镜的七八岁的小男孩,正低着头走在斑马线上,远处正有一辆小轿车在飞速的行驶着,眼看就要撞上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正在一旁指挥交通的警察叔叔,此刻化身为一头豹子,飞快的跑到了孩子身边,双手抱住小男孩,又迅速的躲闪那辆飞速行驶的汽车。这一幕真是看得令我惊心动魄。这位警察叔叔在我心中顿时变得高大起来。让我敬佩不已,警察叔叔亲切的问那个孩子:“你有没有受伤,有哪里不舒服吗?”这时那个孩子脸色苍白,四肢不停地颤抖,一声不吭,显然是被刚才情景吓倒了。过了好一会儿,孩子恢复了意识,并告诉孩子该怎样过马路,警察叔叔叮嘱了孩子一番,默默的离开了。孩子看着那位叔叔的背影渐渐的远去,眼角红红的……

刚才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影响到这位警察叔叔。他又站回岗位,非常地认真指挥交通,旁边的噪音在他耳边似乎不存在一样,好像与世隔绝了似的,在他的眼里只有工作。现在是炎热的夏天,且还是中午,太阳正当头照,小狗热的耷拉着脑袋,吐出来舌头;知了热得不停的叫;风也热得受不了,停了;大家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可这位尽职的警察叔叔却没有半点松懈。他满头大汗,却连眉头都没皱一下,我真佩服他这种坚强的毅志力。

这位尽职尽责的警察叔叔,在这炎热的夏天,拼命的完成了任务,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工作,从来没有偷懒过,他真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警察,我真为我县有这样的交警而感到自豪。

灯塔大课堂观后感【篇5】

说到工匠精神,无外乎三点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三个词,十二个字,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一件没有尽头的事。这就是我认为的工匠精神。

昨日透过观看大国工匠的宣传片以及公司车间的大力宣传和弘扬,使我们了解了大国工匠的故事,并深深的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大国工匠的故事也深深地触动了我,是我不禁反思我与他们的差距,不禁梦想向他们靠拢。

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工匠精神。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不谦虚地讲,中国匠人造就了一部匠品辉煌史。

这天的中国,不仅仅能在高尖端科技实现领先,华为、联想、海尔、格力等中国企业也在其领域内位于世界前沿。这些成就的取得,同样是现代中国人专注走心、追求极致工匠精神的体现。

时下提到工匠精神,许多人都再说德国、日本。这正如两千多年前,世界痴迷于追逐中国制造的产品一样,人们对于匠品价值的认可从未改变。德国、日本的制造都经历过学习他国技术、仿造假冒、不断升级、直到实现自主创新的过程。

德国的工匠精神也就是近一百年多年的事儿。1871年,德国制造还处在假货和仿冒横行时代。当时英国人规定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务必标注“德国制造”,以此区分劣质的德国货和优质的英国货。知耻而后勇,德国从此开始了精工制造的征程。用了100多年时间,德国人持续不断地在各个行业,坚持和传承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最后使德国制造成为世界上高品质的代名词。

日本的工业制造是从学习欧美国家的技术、仿造开始的。20__年,日本还只能生产廉价而简单的商品。此后的xx年,将传统的工匠精神传承于规模化制造,极大提升了日本制造的品质。20__年设立“人间国宝”制度,用以保护匠人和小型企业,并在全社会持续倡导工匠精神。

中国有20__多年的工匠精神传承史,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工匠精神没有在近代全面的传承。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商业伦理问题突显,部分企业为了获取短期利益缺少商业道德,假冒伪劣、粗制滥造还时有发生。

只要拥有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每个人都是匠人。在岗位上坚守本分、不断进取、努力专研,支持民族工业发展、尊重每一位匠人都是在传承工匠精神。

灯塔大课堂观后感【篇6】

尊敬的白衣天使们:

你们好!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春节前夕,本该是一片祥和的神州大地却笼罩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打破了所有的节日气氛。由湖北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波及整个国家,武汉更是重灾区,很多患者在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前就不幸离世。危急关头,总有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你们逆流而上,逆行冲锋,你们就是最美逆行者!

春节,回家。这两个词好像生来就在一起。春节前,所有身在异乡的异客都怀着“倍思亲”的心情背起行囊,踏上回家之路。我想,你们或许正是其中一员,也许你们还在计划着与亲人团聚,与朋友欢聚,与孩子游玩……可是,突然间一场与死神搏斗的号角吹响了。病毒每分每秒都可能在夺走病人的生命,必须有人来拯救。就是你们,受任于急需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毅然告别亲人,背起刚放下的行囊,扛起救死扶伤的责任,逆着疾风与巨浪,逆着天灾与人祸,逆着死亡与恐惧,逆着死神与病魔,奔赴到抗疫前线。告诉所有人,逆行者,无畏险阻!

瘟疫是冷酷的,病毒是无情的,生与死更是无常的。我知道你们在医院,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着三层防毒手套,整日进行着忙碌的医治和护理工作。但护目镜上的水雾,却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看到网上的照片,我知道了什么是“为女本弱,为医则刚”,有那么一瞬,我热泪盈眶。

我知道你们不曾抱怨过一句苦累,因为你们都明白,一切都是为了鲜活的生命能脱离病魔的掌控。我知道,你们不仅辛苦,心里面同样承受这巨大的压力。每一个无法医治的病人,每一条逝去的生命,你们都在深深自责;我知道你们同样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父母的牵挂,儿女的守望,每一个没有时间接听的电话,每一条只有在深夜才能阅读的信息,都触动了你们最深处的痛。或许,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脱下厚重的工作服,看着父母儿女的照片,便会无声哭泣,泪流满面……可敬啊,亲爱的逆行者们。

不过,请你们相信,我们全国人民都在支持着你们。中央领导密切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关切着你们的安全;很多明星积极捐款捐物,甚至很多海外华侨同胞筹集物资,支援你们……你们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因为你们的事业是伟大的,正义的。你们的精神是无私的,崇高的。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深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在灾难面前太过渺小,无法提供有效的帮助。只能在这里默默为你们祈祷,加油。只能写一封信鼓励你们,同时表达深深的感激与敬佩。我想,这个时候,听从你们的告诫,不成为感染者,不给你们添忙添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就是对你们最大的支持。

最后,祝愿你们能够安全的战胜病毒,平安的返回家中。我们期待你们带来胜利的福音。祝福你们!

灯塔大课堂观后感【篇7】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们共产党人,要时刻想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惦记着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正如影片中所说:“孔繁森给曲珍老人暖脚,就是温暖了所有老人的心。”孔繁森流泪了,同行的县长乡长流泪了,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也流泪了,他为手下的官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那位老人更是哽咽得泣不成声,她用藏语一遍又一遍地说:“大干部,活菩萨,大干部,活菩萨……”那一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只有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才能这样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和人民心连心。孔繁森暖的不止是一位孤寡老人的脚,更暖了千千万万个阿里人民的心呀!

阿里地区遭受了50年来最大的雪灾,牧民们的生命受到极大的威胁。孔繁森冒着暴风雪视察灾情,被困在雪地里一天一夜,可他刚刚苏醒过来,就带领工作人员把生活用品送到被暴风雪困在山上的师生手里,老师们含着泪让孩子们读书给这位可亲可敬的孔爷爷听,稚嫩的童声响彻山谷,那一刻仿佛连时间都凝固了,似乎连肆虐的风雪都为之动容了!而此时他的妻子正躺在拉萨的病床上,生命危急,她千里迢迢从山东到拉萨来看他,已经6天了,可他没有时间去看她,他心里放不下阿里的老百姓呀!他难道真的不想家吗?不是的,因为他最喜欢唱的歌就是《说句心里话》。可谓自古忠孝难两全,他顾的是阿里这个大家,却无法顾及自己的小家。在他内心深处,总是掩饰不住对妻子、对儿女们、对九十岁高龄的老母亲的那份浓浓深情。“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这就是我们共产党员的心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