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观后感4篇

05-10

时光飞逝,我们偷偷将心事藏进笔尖,写作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和逻辑思维。好的作文会引起共鸣,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那网上有那些作文值得推荐?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钢琴家观后感4篇,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钢琴家观后感 篇1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为“乘着梦想的翅膀”,邀请的主讲“教师”中普通人首次占到一半。地震中失去双腿的“最美舞者”廖智、加油站女工郑亚波、退休教师潘其华等将与钢琴家郎朗、曾在太空授课的女航天员王亚平一起,为孩子们进行梦想演讲。

我最喜欢第三节课“有梦就能出彩”讲述了关于钢琴的两个故事。知名钢琴家郎朗15岁出国学钢琴,当时作为替补,演出机会渺茫,但他立志做一名最勤奋的替补。朗朗哥哥为了梦想,他不怕给别人嘲笑,为了梦想。朗朗哥哥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朗朗哥哥终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钢琴家。就是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他得到参加芝加哥交响乐团世纪演出的机会,从而一举成名。

央视的开学第一课非常有意义,2013年的央视开学第一课带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对于别人的梦想,我们不要轻视,我们要为别人的梦想喝彩。我也喜欢谈钢琴,我要勤奋练习,争取像郎朗一样取得成功。

钢琴家观后感 篇2

印象最深刻的,是瓦列在雪中奔跑的那一段。漫天的白色,远处有行人走过。他们不会明白这个仓惶的男人经历了什么。而他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迈出那一步。

靠在墙上的时候,惊魂未定的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影片中对于人性的刻画已经被太多文字所赞美。那种客观的视角,描述了整个时期的状况。客观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确的地步。

罗曼·波兰斯基导演在这部片子里更多地使用着第三视角转切第一视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战争的残酷。在表现屠杀和局部战争时,丝毫没有含蓄的成分,德军连续近乎荒诞的屠杀的场景被直白地表现出来。在街头无辜被杀害的流民,亲手杀死自己婴儿的母亲,不明白要拿钱做什么却执着兜售牛奶糖的孩子,没有人情的犹太警察,只因为问了一句话而被枪杀的妇女...这些都被审视的镜头表露出来,令人情绪沉重。

这是一首剖析人性的残酷悲歌。

犹太酒吧里,肖邦的音乐和自私地验证金币的商人,瓦列在极端困顿状况下依旧颤动的手指,在脑海里响起的旋律,在饥饿和恐惧中揉搓泥灰的双手,钢琴上端放的德国军服,依旧忧伤、动情的旋律。这些都是细节,而正是细节决定了影片的深刻。

而这部影片真正令我着迷的,则是它独特的视角。

艺术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绝境中让我们更坚韧.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成千上万,每个人遭遇不同。瓦列是一个钢琴家,他有音乐傍身,比别人可能要坚强一点,柔韧一点,淡薄一点。他逃脱死亡的同时也在雕刻着死亡,带给我们一种生的期望,给我们勇气应对我们自己所遇到的一些挫折。

记得上课时,老师向我们分析这首肖邦第一叙事曲。说它是肖邦为了祖国和战争而写下的曲子。那时并不能够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匆匆记下了曲式分析要点,还有那些美丽的和声。好吧,该激情的地方,就激情。该柔情的地方,就柔情。当时的想法就是这样。然后到了上课时,老师很不满意地告诉我们,你们的演奏没有灵魂。你要去理解作曲家的感受。

此刻重新看了这部影片,似乎理解了老师想要表达的东西。因为那个德国的军官,居然让瓦列演奏肖邦的曲子。或许它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唾弃,然而美的事物终究是不分国界的。

钢琴家观后感 篇3

一天,我刚打开电视机,就听见了悦耳的钢琴声。仔细一看,是《中国达人秀》节目里一个人在弹钢琴。琴声一落,台下立刻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每一个人都在起立为他鼓掌。原来他是在用脚弹钢琴。

他叫刘伟,小时候被高压电夺去了双臂。在家人的帮助下,他每天坚持学习用脚穿衣服、吃饭。因为酷爱音乐,他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选择用脚弹钢琴。

刘伟在《中国达人秀》舞台上的每一次演出都能引起所有观众的赞赏,最后更是一举夺得首届中国达人秀的冠军。站在领奖台上,他却平淡地说:“我觉得用脚弹钢琴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只是改变一下方式而已,世界上也没有人规定只能用手弹钢琴。”

面对不幸,有的人抱怨命运的不公,有的人消极沉沦,而刘伟却选择了坚强。他说:“在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用脚弹钢琴,看到了一个失去双臂的人比更多健全人还要精彩、快乐。

我想,这就是梦想的力量催生出的生命奇迹吧。M.yjS21.COm

钢琴家观后感 篇4

那张海报上,阳光从窗口慵懒地照在深棕色的墙壁上,把空气中淡淡的灰尘映得闪烁着金光,一双手指修长,皮肤白皙的手放在黑白相间的钢琴键上,轻快地弹奏着乐曲,一顶德国军官的帽子,放在那架钢琴上,一只大手按着钢琴的边,沧桑又有力。时间仿佛静止,画面中的人还未离去。

这部电影实际是二战时期一位波兰著名钢琴家的传记,由于他惊人的才华,他受到了各种类型的人的帮助逃脱了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命运。在那无比黑暗的世界里,他的身边却闪烁着人性耀眼的光辉。

整部电影中,最美的是一场遇见。

钢琴家好不容易逃过德国人的追捕,躲入了一栋废弃房屋的阁楼中。楼上有一架钢琴,琴上布满了灰尘。他鬼使神差的掀开琴盖,弹了起来,不到一曲,便听到身后有声响,他回头一看,一位面无表情的德国军官站在他身后,正默默地注视着他。他吓了一跳,赶忙站起身,退到一个角落里,许久,军官嘴唇翕动,问他:“你会弹琴?”他犹豫着点头,军官对他命令道:“再弹一首。”他又重新坐下,颤抖着弹完一首曲子,抬头便看见那位军官背过身,在悄悄拭眼泪。一会儿,军官就离开了。不到一天,钢琴家便从窗口看见,那位军官带泪一车士兵,很快把这栋房子变为司令部。犹太钢琴家躲在阁楼里,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是,每天军官都会在所有人离开后,轻轻推开阁楼的'门,带过一些罐头和面包,一直到战争宣布结束。

这是一部矛盾的电影,无尽的不自在中流露出自由,无尽的黑暗中照进了光。军官的面无表情下是情绪的决堤,他的睫毛上挂着晶莹的泪珠,他送给钢琴家的面包中是无数的“珍重”。我还记得钢琴家的手、指尖灵活地在钢琴键上跳跃着,视线移向他的手臂,那块白布上是奥斯维辛中犹太人的标志,而钢琴家的眼底又藏了太多的故事。战争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东西,他灭绝了人性,有唤醒了人性。它是军营的一件大衣,亦是辛德勒的一双手。人与人之间本应无关国籍、无关种族,人们的品格本不该被地位牵绊。但那些青年,却被日耳曼的热血冲昏了头脑,让另移民族的生命之泉涂在地上。战争可以结束,但人们内心的惶恐却是无止境的。

一块茵绿的草坪上,铁圈围成了栅栏,栅栏的背后是河流和远山。德国士兵们像牲畜一样被圈了起来,他们的脸上全是污泥,几个波兰青年从栅栏边走过,朝他们吐了口口水。栅栏上出现了一张“欣喜”的脸,是那位军官,他像曾经那千万个犹太人一样,眼中涌动着期望,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高喊:“请告诉那位在电台工作的钢琴家!我帮过他!我在这里!”然而,一起声音都淹没在青年们的嘲笑声中。

屏幕一黑,四周归于寂静,出现了寥寥几行字:当钢琴家赶到时,军官已死在俄国的战俘营里。

那张海报上,那双白皙的手仍在弹奏着世上最美的曲子,只是那顶帽子的主人,没能继续欣赏它了。

精选阅读

《钢的琴》观后感1000字


有些好的作品我们一定要观赏一次,就算过了很久回头再看仍然会有新的感悟,观后感能保存当下最真实的心情和感受。优秀的观后感,“感”要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努力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你是否有写观后感上的问题呢?下面,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钢的琴》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钢的琴》观后感 篇1

看完《钢的琴》,这是一部充满父爱,友情,爱情接地气的国产电影。电影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感动了我,所以现在我推荐我的好友们,有时间可以去欣赏《钢的琴》。

如果你们是抱着美国好莱坞动作大片,或者香港扣人心弦警匪片的心情去看《钢的琴》,也许你们就觉得我欺骗你们的时间了,你们肯定会抱怨国产电影特别是大陆电影拍的垃圾。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也没办法了,一部文艺片,你偏要想成战争片借韩寒的话说。

《钢的琴》主线以争取女儿抚养权贯穿整个影片。男主人公的婚姻可以说是失败的。同床异梦,老婆红杏出墙,跟了一个卖假药的药贩子,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她衣锦还乡要跟她的丈夫离婚并夺取女儿的抚养权。 女儿喜欢弹钢琴,而且谁给女儿买钢琴,他们的女儿就跟谁过。 男主人公陈桂林为了留住自己从小养大的女儿,买不起钢琴的前提下,千辛万苦聚集自己的好友给他女儿制作钢琴的故事。

有一个陈桂林这样的父亲是伟大的。为了女儿的梦想,为了男人的尊严,电影里的陈桂林在借钱买琴无门的情况下,召集自己的好友帮忙去学校偷情。当然,这是很滑稽的一幕,这行为却很感人。但是最后结果是被发现没偷着,还被抓进派出所(其实他是可以逃跑的,但是为了女儿他还是固执的留下了)。

这一幕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也是一个可爱的父亲,他敢做敢当。

接下来的一幕,我觉得是表现了一个有智慧的父亲。偷琴不成,法院的离婚通知书又在施压的时刻。陈桂林却没有退缩,自己到图书馆找资料,请设计师、朋友们帮忙一起造琴。

陈桂林的一群朋友都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他们都各自过着简单潦倒的生活。他们中有:无条件喜欢陈桂林的歌女、花天酒地骗女人钱的无赖、斤斤计较退役的小偷、落寞讲义气的江湖大哥、妻管严事业型的屠夫等等。

一群杂牌军,却能团结在一起为一个简单目标而奋斗,可以想象他们的友情是深厚的,也是最真贵无价的。

就如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我们踏出了社会,一年之中好朋友能聚在一起的时间就不多,更何况是聚在一起完成一件没有丰厚价值回报的事,真的的太难得可贵了。

影片中的这一幕,他们的笑容,他们的韧劲,他们的知足,彻底的折服了我。我很羡慕他们的友情是那么的深厚。

我写的当然是不好,但这部《钢的琴》确实值得你去欣赏。

《钢的琴》观后感 篇2

那日,看完《钢的琴》,我不禁抹下两滴眼泪来。

这部影片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叫妮儿。妮儿很爱弹钢琴,她的父亲是某所学校的音乐老师。一次,因为妮儿在钢琴室练琴练的很晚,妮儿的父亲就这样丢了工作。妮儿的母亲因为家里太穷已经不想跟她爸爸过日子了。摆在她面前的是一件艰难的抉择。妮儿说,谁能给她买架钢琴就跟谁过。她的父母都想得到她的抚养权。妮儿的父亲为她做了架木头钢琴,木板上画着琴键,发不出任何声音。父亲说,只要心里有音符就能听得见。但有一天,他听说女儿要跟妈妈过就赌气把那架木钢琴砸了。女儿哭着不走,说,不跟妈妈了,永远跟着爸爸。听了这句话,妮儿父亲的气消了,又觉得有点对不起她。某天傍晚,他和自己几个要好的哥们去学校偷钢琴。结果偷琴计划失败,他也差点进了公安局出不来。他还是不甘心,到图书馆借了本《怎样做钢琴》,他从那堆俄文中一个词一个词地翻看词典,翻译成了中文,经过几番周折,妮儿的父亲终于做好了那架钢做的琴。但父亲为了让妮儿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最终却放弃了对她抚养权。妮儿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了放钢琴的废弃工厂。在那里,妮儿用她那双手,弹奏出了世界上最美妙的琴声。

这个故事中表现出的父爱是那么的感人:妮儿的父亲是多么地疼爱自己的女儿,他为了安慰女儿,特地做了一架木的钢琴。琴弹不出任何声音,他却告诉女儿,音乐是用心去听的,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的。后来,为了挽留女儿,下了很大的工夫才做好了有几百个琴键的钢琴。妮儿的父亲用爱编织了数不清的善意谎言。当最后妮儿用稚嫩的童声问她的父亲,这琴能弹出声么。父亲肯定地告诉妮儿,一定能。我的眼泪就像珠子断了似的,流了下来。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是疼孩子爱孩子、到老依然对孩子放心不下的。

我们总以为孝敬父母的事来日方长,时间还多着呢。可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妈妈的鬓角有了几许白发,爸爸的腰不再挺拔。当我们还沉浸在自我的小天地里时,时间却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我们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

从现在起,替父母分担一些活儿,以免会造成终生的遗憾。

《钢的琴》观后感 篇3

昨天晚上我去看了这部《钢的琴》,是一部由张猛执导,著名演员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剧电影,被誉为2011年度口碑第一片,在国际上屡屡获奖的电影。可惜的是整个放映大厅,连我们一起只有五个观众。

《钢的琴》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通过小人物幽默与艰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

老婆移情别恋跟了大款,谁能给女儿一架钢琴成了抚养权的关键。为了女儿,东北汉子陈桂林必须要搞到一台钢琴。他借钱借不到,偷琴反被抓,最后在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帮助下,他们造出一部钢的琴,一群男人为尊严而战。爱情,友情与激情,幽默在不可能的任务中荒诞燃烧。

王千源饰演的下岗工人陈桂林,用工厂废弃的钢铁为女儿铸造了一架饱含父爱的钢的琴的故事,视角独特,诙谐幽默中有着对现实的人文关照。王千源在戏中贴近90年代的造型以及他不留痕迹的表演风格完完整整地塑造了一个真实而特别的父亲形象,他带有超越常规的黑色幽默的表演,让整个影片拥有温暖的质感。虽然故事讲诉的年代环境艰辛,物质缺乏,但是片中的王千源饰演的陈桂林,下岗后自谋生计组建乐队为婚丧嫁娶吹拉弹唱,他充满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将平凡无奇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充满快乐与激情。当看到陈桂林与女儿在一起,与和众多工友在工厂里热火朝天的铸造钢琴的时候,可以让人看到生活艰辛以外的温暖质感,同时又清新、生机盎然。

在真正接触到影片的主题之前,我一直以为《钢的琴》是一部关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励志电影,一个普通工人为了满足女儿的音乐梦想,用工厂废料做了一架钢琴,这个一个多么《生活空间》的情感奇观故事啊,类似的题材还有农民造飞机、村民拍电视剧等等。

但是当电影演到最后,这架钢琴能否造出来,圆圆是否能够留在父亲身边,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他们暗淡生活中的一抹梦幻曙光,这架钢琴如一台时光机,引领他们重温往日的温暖和荣耀,这是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已经忘却很久的感觉了。

很明显这部《钢的琴》是在辽宁鞍山拍的,由于我在1957年初曾经跟着剧院去过那里。因此我曾亲眼看着这些产业工人的一度辉煌,而几乎是一夜之间褪去了身上的荣光而变成歧路亡羊,他们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阵痛,却不得不接受被时代抛弃的命运。

应该说《钢的琴》就是为他们拍的电影,和某些在国外获奖的电影一样,这里弥漫着一种颓废的反励志主题,但这反而让我觉得熨帖。因为对于这些由社会主人翁沦为弱势群体的人来说,下岗再就业的成功事迹离他们很遥远,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歌声听上去有点刺耳,只有触手可及的困窘磨砺着他们的精神和肉体。《钢的琴》没有某些电影那么绝望,于是更像是一场有抑有扬的春梦,这样的精神抚慰更能体现出一种实际的人文关怀,其功能就相当于伴着苦哈哈的哥几个喝一顿大酒,遥望一下当年的意气风发和志得意满,然后回家睡个舒坦的囫囵觉,第二天起来各自继续面对糟烂的生活。

只有这些真正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人才知道这片刻的超脱对自己有多么重要,知道了这些才能真正读懂当他们高唱《怀念战友》时脸上的忘我和陶醉,才会知道那两个面临拆毁的烟囱对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就是在为我们再造和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真实。

这部《钢的琴》让我想起了一些优秀的东欧电影,如捷克的《柯利亚》、前南斯拉夫的《爸爸出差时》、《我与铁托》等,都是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来折射社会巨变之下心理动荡,而且片中大量运用前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更是突出了这种语境。

可贵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关怀旧的惆怅和现实的无奈这些情绪处理时,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来化解掉影片本应有的沉重和感伤,这一方面有利于观众,始终以较为兴奋的状态接收信息,另方面也不至于让黑暗和消极内容影响到影片过审,面对目前的观众趣味和审查体制,《钢的琴》体现出一种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两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都表现出人物所应有的极精准的生活状态。

由此我联想到解放初期,对于工人阶级高度的颂扬,对于农民阶级的响亮歌唱。如今呢?真的很难说,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而又变成了今天的农民工,这又不得我们不会反思,这两大阶级去哪里了?那么今天的工会组织还能做些什么?农民工是弱势群体,他们既不属于工人阶级,也就无形中脱离了农民阶级的队伍。

一样的,这部表示当前的弱势群体的电影,在国际上到处获奖,这也就不觉得有什么可奇怪的事了。

《钢的琴》观后感 篇4

自从和爸爸一起看完《弹钢琴的盲童》后,我觉得生活中的困难是没什么不能克服的。从那往后,我碰到了困难,都会反问自己盲童刘浩是怎样坚持下去的?他又是靠着什么成功的?那么多次,刘浩一家又是怎样渡过重重难关的呢?

以前,我总是为了一点点小困难而放弃。看完《弹钢琴的盲童》后,我也要向盲童刘浩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一次我生病了,但我没有像刘浩那样忍着疼痛坚持下来。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只要我坚强起来,病魔就会害怕。正如一句话所说:困难如同一个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虽然我也学钢琴,但是和刘浩相比,我却没拥有毅力和坚持。刘浩身为一个盲童,看不见,但比很多人都厉害。

刘浩天天都想弹琴,自从到了北京后,一天都会弹几个小时。刘浩妈妈为了给孩子找一个钢琴老师,竟然带着刘浩去了北京,连最后的5元钱也用光了!可他们并没有放弃,四处奔波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心的老师,刘浩就是这样成功的,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从此以后,我懂得了: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打倒。让我们一起战胜失败吧!加油!

《钢的琴》观后感 篇5

质朴而苍茫的镜头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陈桂林为了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唯一的方法就是弄到一架女儿喜欢的钢琴。从做不会发声的“木琴”、借钱买琴、甚至到学校偷琴,最后在兄弟们的帮助下用工厂的废料亲手做出了一台钢琴。就这样,一个父亲的悲喜交加,一群小人物的辛酸奋斗,围绕着一台钢琴缓缓流淌。这就是被誉为年度最优秀的国产电影《钢的琴》,更是一场饱含温情与感动的记录。

现实的落差与彷徨,理想与浪漫的纠结,在一段段俄风音韵中展开。影片中的主人公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尽管存在于艰难的土壤上,他们依然坚持寻找人生的信念与光明,没有被现实打败,没有让困难动容。生活拮据,却有了更多让人温存的奋斗与感动。汪工为了陈桂林争回女儿无私地提供技术支持,快手为了陈桂林做出钢琴不惜再次作案,季哥为了兄弟可以无条件援助。似乎所有人都在发出这样一种声音:人可以落魄,但是不能没有魂魄。穿透时代的浮躁与繁杂,这群工人们挺起脊梁,握紧双手,书写了自己的人生力量。

“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当陈桂林激昂又略带幽默地说出这句话时,“敢想、敢拼、敢做”的精神在一段西班牙舞中奏响,更在这群怀揣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想法的人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才是真正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汉子:不甘不屈不停不止,拼搏与奋斗的呐喊不曾消失在耳边。虽然他们对于社会渺小的可能微不足道,却用努力烘托出自己的伟大。尽管现实有很多的残酷与无奈,陈桂林和他的兄弟们践行了承诺,守住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真谛。更用他的行动推翻了孩子的妈妈对于幸福的理解,找到了幸福真正的定义,它应该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钢的琴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大家似乎都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救赎,完成了奋斗与信念的坚守。

影片至此,从未搬出过大牌的明星,炫酷的特技,豪华的场景。而那起起伏伏的苏联歌调,痕迹斑斑的断壁残垣,燃烧起这些人物让我心灵上单纯的感动,需要用一份足够的坚韧来承载。转而自现实生活中或许将出现的跌宕起伏,我明白,付出了汗水与青春,一段回忆,一次经历,才可以叫做无悔。无悔于生活,无悔于青春。而我们在行进中的所有人更要对自己有一份承诺,有一个坚守:为了梦想,为了追求,敢想,敢爱,敢拼,敢做。

《钢的琴》观后感 篇6

《钢琴之森》顾名思义是关于钢琴的故事。它是一部电影。里面讲了两位少年的故事。一个叫海的少年出身于贫穷的家庭,没人教他。钢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他以弹琴为乐。在森林中有一架钢琴,是特别为钢琴家阿森林定做的。可后来出了车祸,他的手臂受伤了,不能再弹了。于是他退出了钢琴界。这架钢琴就被遗弃在森林里。海偶然发现了这架钢琴,就经常去那里弹。有一次,海在弹曲子时,碰到了困难,于是求救于阿森林。阿森林发现了海的过人之处,发现了他在钢琴方面的天赋,很喜欢他,便决定教海。另一位叫修平的少年自四岁时练习钢琴,他出身于富裕的家庭,有优秀的老师教他,但他弹钢琴是为了完成任务,不过他弹得也非常出色。两位少年成了好朋友。修平对海很好奇,因为海的琴声很震撼人心。

在一次日本钢琴大赛上,海弹出了自己的风格,得到了众人的掌声和肯定。可是评委们却认为曲子不能那么改编,修平按部就班的弹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肯定。于是海落选了。

我看了之后,觉得修平对钢琴是爱,而海对钢琴则是以它为乐。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修平按部就班,而海不受约束,弹出的旋律热情而丰富,很有感染力。我想音乐是自由的,众享的,纯净的,音乐是使人动魂的,能感染人心的。我希望海能在老师的带领之下,走向世界的舞台,让更多的人听到他的钢琴声,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名扬四海。

《钢的琴》观后感 篇7

如果陈桂林把钢琴造出来并留住了女儿,最终女儿成了钢琴演奏家,这是个温情的励志片;如果陈桂林因为造琴一个失误给砸死了,出轨的老婆带着悔恨终生怀念他并不再婚,这是个苦情的家庭剧;如果陈桂林造着造着琴突然发达了一切都大放光明所有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个美式童话。

但是什么都没有发生,离婚、孩子跟了母亲、相好的与好友偷情、烟囱被炸、父亲去世……一切情理之中的都发生了,意料之外的却一件也没有被眷顾。所以最后成功把钢琴打造成功,变得格外梦幻。平凡的人,甚至可以说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完成了一件对他们来说是无法完成的事情。缺少了任何一个,都无法完成。

他们真的都是平凡的人么,在钢厂处理废铁的江湖大哥派头稳重,处理打架事件利落大气,被警察带走前还帅气地检查自己的工作;配钥匙的快手简直是身怀绝技;留苏的老工程师看书就能把三角钢琴的图纸画出来;那个落寞的女歌唱家,随口能唱出俄语的民谣,过着落魄的生活,但坚持保留精致的尊严,家里用一排玻璃管子养着金鱼。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这些有才华的,对生活怀揣热爱的人,却默默忍受着贫穷,被现实牢牢的压在身下苟且偷生。一点也不浪漫,大概这就是生活么。

你说我把事情想得太浪漫,可能是担心我从童话中掉落会很失望,但是我还是坚持那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8篇


闲暇时看看电影或电视是相当放松的一件事,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此时不妨将心得转化为文字,写一篇观后感加以记录。在写观后感的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你知道写作品观后感要掌握什么格式吗?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这样的内容,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 篇1

“伟大的弗吉尼亚号孕育出了这个不可一世的天才钢琴师,决定下岸的时候,他的心是坚定无比的。可真正看到了那一刻,他却退缩了。城市中各种各样的琳琅满目,令他畏惧、退缩,只想等待在自己那有限的天地里。船已破败不堪,只有他仍然坚守着,最终与它一起,走向灭亡。

或许正是这样,每个人,这一生,都有自己下不了的船。

再见了,我的钢琴师。

你走了。

而我,此生未完……”

我是想说,你为啥下不了船,你拿的是毛宁老师的旧船票,登不上别的客船啊?哈哈。

《海上钢琴师》大约是我在初二时候看的电影,它和《天堂电影院》、《密西西比里的美丽传说》并称为托纳多雷时空三部曲,是每一个影迷必看的电影系列。那时候看这三部曲真的是迷迷糊糊,懂了什么,好像又不懂是个什么,唯一理解的是 《密西西比里的美丽传说》,毕竟处于青春期看青春期视角的电影。

当年看《海上钢琴师》的时候,这是一部有点点奇幻色彩的故事,一个弃婴在船上成长为一个钢琴大师1900,虽然是个神奇的人,但他有他的烦恼,面对心爱的人却不能和她去新大陆,面对身负名气却有未知的赞赏与挑衅,当他可以开始新的生活时,却选择回到原来的那条船,和他共存亡。

属于1900的欢乐时光。

在狂风暴雨中,摇摆不定的船舱大厅内,1900淡定的弹着琴,而影片的斗琴桥段也十分经典,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还有致敬过,一根烟,一个带假发的贵妇,整段戏份酣畅淋漓。

大海是蓝色的,蓝色代表着孤独,没错,1900就是孤独的,他对于情感的理解只停留在他的养父、朋友、恋人,他的情感是不完整的,所以他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但就是因为这份孤独和不完整造就了他敏锐的艺术天赋,所以沉浸在钢琴的世界里时,影片采用了暖色调,那时的1900是快乐的。

大雨哗啦啦。

对于最后是否下船,我的朋友是希望他有新的生活的,但我却是相反意见,原因是“不习惯”。1900看惯了大海和一波波带着希望和欢乐的乘客驶向新的生活,当他比赛之后,再看到城市支起的烟囱,他看到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物欲横流的世界,他为了保持他的纯粹,宁可把自己的天赋绑在船上共存亡,也不愿去寻找他的爱人。有人说这样的结局未免太不圆满,如果1900真的要圆满他随时都有机会下船找他的恋人,然后电影结束,但就是这样的残忍才让我们看到了与众不同的1900,他的那份潇洒和纯真。

1900准备下船。

我不想进行太多的说教,什么在俗世要洁身自好之类的,我只想说每个人都有追求,为了自己心里的那点东西,你可以不像1900那样狠心去割舍一切,但你是否有原则的,为自己的内心留一片净土,不妥协。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 篇2

这部经典影片以音乐为载体,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天才钢琴师的一生

作为钢琴师,1900的一生非常传奇,但同时也非常令人惋惜:

他对弹奏钢琴有着极高天赋,无师自通,甚至打败了前来挑衅的Jazz创始人;

但他的一生也非常“狭窄”,完全仅限于一艘轮船的一架钢琴上。

他不谙世事,不知如何向喜欢的一位姑娘开口,只一厢情愿想把自己的唯一一张唱片送给对方,即便不知道对方会不会接受。

而在他为了喜欢的姑娘终于下定决心要离开轮船下到地面、走在下船的途中时他停了下来。他的目光所及是高楼大厦与密密麻麻的街道,但无论他怎么眺望,就是望不到尽头。

那一刻,可能是他第一次感到害怕恐惧的时刻。

在他的眼中,钢琴是有限的,因为钢琴只有88个键,所以他能够很好地掌控,由此成为一名钢琴师;然而此刻他发现城市是无边际的,道路也是无限蜿蜒的,目之所及远无法看清前方的未知,他不知道下船后应该沿着哪条路走。

于是,他选择了后退、回到船上自己的避难所,并再也不动下船的念头,由此就有了最后耐人寻味的结局。

为何会产生如此悲剧?在我看来,1900之所以会这样做,有两个原因。

一是恐惧战胜了好奇,被未知的恐惧所扼杀。

看得见的事物是清楚的,我们不必害怕;但看不见的事物是神秘的,常常经由我们的想象变得可怕

不只是1900,我们所有人都有过害怕未知的时候

但未知难道就一定意味着毁灭吗?未知虽然看似恐怖,但有时不也是一种隐藏的机遇吗?

如果1900当时鼓起勇气下了船,他难道就真的会因道路的纷杂迷路,因城市的繁华而喘不过气吗?而如果为此他遇到了他喜欢的姑娘呢?

我们总认为自己很了解周围的事物、了解世界,于是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去触碰外部的世界,但其实这样做仅仅是为自己挖了口井,成为那井中的蛙。

不去尝试,不去向外发展,你永远不知道装在盒子里的是巧克力还是毒药。

那为什么1900会对世界有这样少的了解,因而产生这样的观念呢?那就涉及到第二点原因:环境决定我们的思维,而思维决定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爱尔维修曾说过:“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教育所致。”

因为1900自出生以来一直生活在那艘轮船上,每次船上都只有20xx人,所以他对世界的认知几乎就停留在那不断变化的20xx人身上。且除了那架钢琴,1900就很少接触其他的事物,可以说钢琴就是他的所有。

世界是什么?那与我无关。我只需要琴就足够了,或许他就是这样想的。

正因为他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个狭小舒适的空间,所以他会产生“这就是世界”的想法,并始终与钢琴为伴。

但世界并非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only discomfort makes you grow。

一方面,只有走出舒适圈才能让自己不断成长:

如果不下来看看其他的钢琴家与其他的音乐作品,1900或许会一直陷于自己的琴声,最终可能陷于瓶颈;而如果他能在保持自身的同时也向外吸取,或许他能获得更多灵感。

当然作为艺术家确实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向外求索,有很多人就是凭借坚守自己开创了新的艺术流派。但对于大多数人甚至是国家而言,如果不保持一刻开放的心态,那就会像清朝一样故步自封,自取灭亡。

另一方面,走出舒适圈可以让你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

如果1900能够鼓起勇气时不时走下船来到陆地上看看,认识更多的人与事物,他就会发现其实世界很大,而不仅仅局限于那一架小小的钢琴,而且他也可能会找到自己更多的兴趣,找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不也正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之一吗!

以上是我对这部影片剧情内容的一些想法,结局令人叹息,但很喜欢这种令人产生思考的影片

同时一些特色也很令人赞叹:以友人康恩视角开头引起悬念;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多元叙述结构使得情节起伏、前后对应;还有今昔对比尽显当年豪华轮船与备受瞩目1900现在无人问津、被人遗弃的荒凉、悲惨,不得不感叹世事无常

很幸运终于看到了这部影片,也谢谢你观看至此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 篇3

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海上钢琴师》。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

和众多欧片一样,这部片子也充满了暗示。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这名出生在轮船上的孤儿,是天生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从来没有下过船,能够在别人因晕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时候闲庭信步。他生世凄凉却用钢琴征服所有人,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不以为意,他能选择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一次陆地。托纳托雷想通过他暗示什么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选择。人的一生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选择,每一个细小或者重大的选择决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1900选择了留在船上,他无法迈出走下甲板的那一小步,哪怕是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头。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那个吹康牌乐器的胖子,上船挣钱的时候只有一把小号,到影片最后还是靠别人施舍才继续拥有这把小号,人生,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循环,周而复始的循环,我们都在循环中消耗生命的时光。每一艘船上都有第一个发现自由女神的人,他们纵声高呼,为了一个不知道结果的目标而激动,从而开始了新一轮的奔波。还有爵士乐本身似乎也暗示着那种自以为是的人,“什么都不是,那就是爵士了。”

恕我肉眼凡胎,只能以自己的目光来理解大师。但光有暗示是不足以吸引观众的,《海上钢琴师》的情节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着一浪。在狂风暴雨中一边任钢琴自由滑动一边弹奏,小孩子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满船的人,这些只不过是大师的铺垫罢了。自称“爵士乐祖师”的谢利上船与1900比赛钢琴,激动人心的程度简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枪战相媲美。美国的西部片中,快枪手一对一的较量很是惹眼,但欧洲人可以用钢琴当武器。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钢琴比赛才结束,1900第一眼就爱上的女人出现在了舷窗外,他弹出了快心之作“柔情似水”,窗外,美人如水,窗内,柔情似水。这一幕,必将成为电影史上的浪漫经典,这一曲,也必将成为传世之音。

他是音乐演绎的天才,轻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过琴键,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着的就不仅仅是音符,而是对生活的真诚。深情飘逸的曲风,唯美、优雅的飞扬,他的音乐时而精巧,时而大气,时而细腻,时而磅礴,时而小心,时而大胆,时而激情,时而委婉。他以音乐来体现人物,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用音乐来讲述人生,他用音符来代替语言来触及人们的心灵,听着他的音乐,就像是听着人生的经历,听着人生总总,他的手在键上,但是心如痴迷的乐者一样随着自己的音乐一起翱翔。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音乐的世界是这么广阔,原来音乐讲述的世界是这么的迷人,这种音乐与人生的立体结合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于音乐也有了另一番的认识。

其实与俗世的生活来对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实的地方。比如,他从未接触过钢琴和音乐,但当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键上的时候,那些动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泻而出;他从未受过正统的教育,却能说出那么诗意而蕴涵丰富的语言;甚至最后,当朋友迈克斯在那条残破不堪的,显然已废弃很久的游船上找到他时,1900哪来的食物维持生命?

还有的就是影片最后的结局—1900和麦克斯的谈话!我喜欢这个情节的原因不是因为1900怎样选择他的生活,怎样选择他的死!相反我很不赞同他不下船的解释!因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对生活不积极的看法!但是最后1900跟麦克斯开的玩笑才真正让我明白1900为什么这样选择,因为他死后到天堂还是想弹钢琴,弹只属于自己的曲子,因为没人能用两只右手弹琴!如果1900下船估计他会和杰里一样,不再会为自己喜欢而弹琴,而是为了别人或钱而弹琴,那是1900不想看到的,甚至1900如果下船再也没有灵感弹出属于他自己的曲子了!简单说1900为音乐而生,为音乐而死!不简单啊!

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我想,也只能以一颗诗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开物质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灵魂与音乐的交融,同时引导观众与片中或精彩绝伦,或妙趣横生的音乐达到共鸣。

我们都有自己的世界,都想划定自己安全的范围,都想过自己所谓的“生活”。但是,那真的是我们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吗,会不会因为太贪心而不快乐。1900把自己的生活缩小到钢琴这头到那头的距离,又放大到88颗琴键上能够演奏出的音符排列组合的矩阵里,他用自己的尺度取舍,懂得人生的自由是无限的,而自己能享受到的又何其有限。于是他总是快乐的,嘴角微微上翘,于是他总是思索的,观察着人们眉梢眼角一丝细纹的变换,于是他是注定不能留给这个世界任何痕迹的,过于纯净的生命是没有抵抗力的。他说,至少我可以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语气是心甘情愿的放弃。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 篇4

1998年,吉赛贝·托纳多雷执导了他的第一部英语片——《海上钢琴师》,获得金球奖最好作曲和欧洲电影奖最好摄影奖。而真的的让吉赛贝·托纳多雷名震江湖的是1988年的《天堂电影院》,影片不但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最好外语片,同样在欧洲各大电影节上也屡获殊荣。而为这部《海上钢琴师》操刀配乐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意大利最具风格,著名的资深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这位大师参与制作的各国电影配乐已不下400部,故被音乐界冠以最多产的作曲家美誉。

现时已经是70多岁高龄的他,仍拥有丰富的创作想法和素材,在《海上钢琴师》里,大师以钢琴为主配适合当的管弦乐和室内乐创作出音色醉人、旋律优美和风格隽永的迷人乐章。

就像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与”钢琴师”有关的电影一样,钢琴演奏是电影的一大重心,何况这部电影刚开始正名就是”海上钢琴师的传奇”,它所描写的钢琴家1900是一个飘迫于大洋间的传奇爵士乐手,自然,在影片中是必不可少精彩的钢琴演奏,而且是爵士乐的钢琴演出来,莫里克奈的爵士音乐作品,向来就有鲜明出色的个人风格影片中主人公1900所弹出基本上都是轻快俏皮,演奏精彩又富有娱乐性的作品,而《Danny’sBlue》是一首慵懒闲散,情调迷人的蓝调作品,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影片除去莫里克奈本人的创作外,也特别邀请AmedeoTommasi,GildaButta等钢琴演奏家,演出Jelly Roll Morton及Scott Joplin等当代名家的爵士音乐作品,打造出浓浓的年代环境,当然,莫里克奈捕捉早期爵士音乐神韵的方法之传神,当然也不言而喻了。

莫里克奈的大师级地位早已无庸置疑,《海上钢琴师》再一次印证其宝刀不老的实力,音乐风格随便贴切的悠游于各种范围间,让古典的音乐方法变得平易近人,直探人心,而且完美的将各种音乐素材重新结合再造,一次又一次为人带来新的音乐创意与音乐感受,不愧是一代大师。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 篇5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在一九零零年,新世纪第一年的第一个月,他被人遗弃在邮轮弗吉尼亚号的钢琴上,后来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起名叫Danny Boodman T.D.Lemon Nineteen Hundred(丹尼 博德曼 T.D.雷蒙1900),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在意外中死亡。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能够通过观察人的神态来弹凑出相应的音乐。在他战胜自认自己的才华无人能及的爵士乐始祖的Jelly Roll Morton后,名声大噪。唱片出版商希望为他录制唱片,并保证他会名利双收,但他的内心依然平静,以不允许别人把他的音乐从他身边带走为理由拒绝了。1900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离开过这艘船,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到了最后,好朋友Max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与弗吉尼亚号殉船于海底。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 时,我并不赞赏他。我对他的评价就是,不敢面对现实,固执地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整部电影最让人深思的就是结尾时1900与Max的对话。1900所说的似乎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一个真谛。1900不敢下船,是因为他看不到城市的尽头。与其说看不到城市的尽头,不如说是看不到人欲望的尽头。在城市里,有太多的选择、诱惑,让人无所适从,使他对未来产生了恐惧。

1900才华横溢,却谈薄名利,甘于船上的平凡生活。生于船,长于船,最后与船殉于海底。他有陶渊明的品格,屈原的气节。1900是一个没有被世俗污染的人,他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这艘船就是他的世外桃源。 对于他的死,我们感到惋惜。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1900最后的结局殉船于海底是必然的。面对着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不变则亡!这艘船造就了他清高傲慢、寡默任放、独立率真的性格。性格就是人的宿命。因为他适应了船上的生活,他已经不能或是不愿意改变了。对于连绵绵不断的城市,对于自己的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了。要他回到陆地重新生活,他是无所适从的。

在现实中,我们没有世外桃源,只有赤裸裸的社会。社会是什么?它是竞技场,是天堂也是地狱。 在当今社会上,与其说人们在追名逐利,不如说是为了生存。一个生存的欲望,可以催生出好多东西,可以给我们无穷的动力。 亦可以使我们迷失自我。欲望是把双刃剑。但给欲望一把尺度,它就会变成追求。人生有所追求,生活才精彩,才有意义。我们总不能生活在自己幻想的虚以世界里。要适应这个社会,但不要随波逐流:要改变自己,但保留一颗醒悟的心。

1900为音乐而生。没有尽头的城市,是上帝的钢琴,你无法操纵它。海之琴,才是你的生命,你可以用88个有限的琴键,敲出无限的音乐。只有在海上你才有灵感创作出天籁之音。他没有下船,只是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跟着自己那纯粹的心而走,为自己而活。拷问自己灵魂的深处,我们为了什么而活,我们怎样活,又是什么支撑着自己,可以没有信仰,但必须要有信念。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选择生与死的方式,要怎样生活就要看你如何选择!

附:1900结尾所说的对白

“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拿钢琴来说。

键盘有始亦有终。

你确切地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

它们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

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付。

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

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

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

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你看到那数不清的街道吗?

如何只选择其中一条去走?

一个共渡一生的女人,一幢属于自己的屋子,一种生与死的方式~~~~

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一想到这个,难道不会害怕、会崩溃吗?

我在这艘船上出生。

世事千变万化,然这艘船每次只载20xx人。

这里有着希望,但仅在船头和船尾之间。

你可以在有限的钢琴上奏出你的欢欣快乐。

我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陆地?

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

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

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

这样的话,我宁可舍弃我的生命。

毕竟,我从来没有为任何人存在过,不是么?

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 希望天堂有钢琴。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 篇6

1900的出生,似乎已注定他孤单悲凄的命运,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一个囿于自己世界的天才钢琴师。成长的环境,让这名没有身份、无师便能自通的天才钢琴师与孤独相伴。88个键盘是他唯一的快乐,也是他的全部,是他演驿生命存在的形式。

因为他的出生和成长环境,他情不自禁地囿于自己的钢琴音乐世界里,拒绝陆地常人的生活。他短暂的一生永远没能有勇气走出弗吉尼亚号,因为来自内心对未来无法掌控的恐惧,让他选择现状。最终,他安心了现状,为每次旅行的20xx人次带去快乐,消除他们旅途的乏味与不安,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他也以此籍慰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他认同并坚定他选择的生活方式,连他唯一的朋友通过尽力也没能改变他。

怜悯他的身世,同情他的处境。有三次为他落泪第一次是他的暗恋,那样青涩又那样的真诚,观后感《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一个囿于自己世界的天才钢琴师》。看着他在爱面前表现出的懦弱,为他同情。他心爱的姑娘甚至没有感知到他的爱怜!只差那么一小步,他丧失了成功追求人生美好恋爱的机会。只因他不能走出弗吉尼亚号,他永远地失去了他的恋人,成为孤苦的人儿,那段爱情成为一生的怀念和伤痛。第二次为他落泪,是感动的泪水,是因为他决定要走出这个禁固他的大船,开始有了追求自己心中梦想的勇气。当他与每位看着他长大的弗吉尼亚成员分手时,泪水夺眶而出。他站在舷梯中央,未来就会从他的脚下将要开始延伸,然而他却步了。再次为他的懦弱伤感。第三次流泪,是他选择与弗吉尼亚号同归于尽。他临死前的表白,让人心碎,没人疼没人关爱,又那样有才情。那伸在半空中空弹钢琴的双手,让人呜咽。可怜的人儿,选择了让人意想到又意想不到的悲惨结局。

宿命,其实是性格所至,是成长环境在心底无形留下的轨迹,让他情不自禁的只能选择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为1900哀伤!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 篇7

在我看来,这个意大利电影讲了一个真正浪漫的故事。

不过,说是故事,也许还不如说是心愿,一种不顾一切的对纯粹的追求。

我觉得世上必定会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因为在我们的心中,生命唤起的感慨,虽然也许是隐约的,但却恒在。有一种心愿,它要求擦除一切杂质,来表达对存在的最纯粹的呼应。《海上钢琴师》,在我眼里,就是一个这样的呼应。

我们中国把那种人人都会有的生命的感慨叫做“人生如梦,此身如寄”什么的,西方则叫做1900——影片主人公的名字。他的世界在一条叫做弗吉尼亚的游轮上。作为一个人,他的附属关系被减到最少。没有生日,没有身份,没有家庭,没有爱人,没有社会纠葛,也没有性冲动,没有发育烦恼……他什么都没有,但碰巧是一个天才,碰巧是最虚渺的音乐的天才。他活着,却等于不存在,他死去,正如不曾活着。他爱过一个女孩,但止于凝视,至多是黑暗中轻若鸿毛的一吻。

1900,他孓然一身,轻盈地、洁净地、无邪地、忧伤地,悬浮在无垠的大海之上。

影片较出我意外的是,1900不是一个像《Lolita》(港译:一树梨花压海棠)里的那个忧郁而变态的中年男人,他像儿童一样无忧无虑,嘴角总是挂着漫不经心的游戏一样的微笑。还有,他也讲粗口,但无论如何算不上一个玩弄人生的自恋狂。他真是干净的。

但是,当人生被减去得太多,就会失去还原真相的能力。我总是害怕那些过于纯粹的东西,我害怕它们破坏生活的根基,轻巧地擦除了生活所必须的杂质。它们把一些罗曼蒂克放入人们眼中,同时偷去一些朴素。

罗曼蒂克就是充满巧合。罗曼蒂克的优美建立在脆弱的平衡之上。但在我们那一脚深一脚浅的人生里,却没有办法去维持这种平衡。

二战后,残破的弗吉尼亚号将被爆破,但1900躲过所有人的搜索,留在船上。当他的朋友最后找到他,他倾诉了自己对陆地与城市的恐惧,解释了他将与弗吉尼亚赴黄泉的打算。

我想,也许不要让他讲这么多话吧。不要太自信。如果真有1900这个人,难道真有人知晓他在生命的终点想了些什么?生命的神秘,一个人对生命的感知,真能用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来解释清楚么?

我的设想是,1900始终没有出来与康恩相见。在浩瀚的海中,爆破前一刻,他从船窗玻璃露出一贯微笑的脸,朝这个世界挥手作别。康恩也早知道他不会出来,他只是设想了几种1900可能对他说的话。这样,是不是更符合影片虚渺轻盈的质地呢?可是,康恩是个太笨的朋友。这个小胖子,总是激动万分的鼓动1900下船,列举了陆地的千般利诱,名利啊,妻子啊,孩子啊。正是他的憧憬吓坏了1900。要我就不这么说。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 篇8

从那个婴儿开始,世界上多了一位没有国籍,没有知识,没有见识的“三无”孩子。没有人了解过他,可能爱她的“爸爸”老也没有,但从第一滴音乐流泻出的却是无限的美好,从一个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从这个孩子的眼中看这条船,没有风浪,或常有风浪都是那一般怡人,从命名的那一天是否就是给了这孩子天赋的一刹那呢?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只能听一些他抚出的音乐才能了解。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与麦士

可以说,这孩子没有什么朋友,从小到大,从来到去,最好的朋友就是这个朝夕相伴的船和这位永远无法分开的朋友麦士,一个好朋友,一生的友谊,没人了解过但麦士可以,麦士“喜欢”这个和蔼的孩子。其实,友谊来的总是让我们不知所措,这一切,美而幽,有着一股心的味道。麦士最能体会他的音乐,麦士也是他最愿意为其奉献出它音乐的味道的人,一对朋友,小号与钢琴一样,一样和谐的搭配,因为有了这个世界的音乐,才有了这世界上的这一段真挚的友谊。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与钢琴大师

没有比自己更伟大的人了,自己可能很卑微,但人生是不允许这种卑微的。比赛,在1900眼中对“它”总是很陌生,让爵士乐的始祖对自己进行次次的“侮辱”,可能在最终他才能展现出它的才华:一只手,两只手的天才到三只手,四只手的怪才,我们渐渐承让了这个孩子的能力,这个不会为人和感情束缚的能力,我们的语言中有对万物的挚爱,而他能把这种感情弹奏出来,一曲又一曲,激烈而强劲的音乐,每一滴音乐都伴着每一滴汗水滑过。这就是音乐的真谛:学无止境,乐无极限,要胜利只有更棒就做到了:每一滴音乐的味道,就是他从小到大的味道,一个伟大的力量,一个好似曲名的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与女孩

“人生的幸事就是有了你,见了你。才知道心带来的感情,每一滴音乐都是为你而来,为你而去,没有你怎会有这‘柔情似水’。我是无法表达爱的孩子,船是我的家,也会是我的监狱,禁锢着自由……把包含对你的爱带入一点一滴的的音乐,我唯一的礼物,可能你不会喜欢,但这的确是我的心情,一张刻录着我音乐的模版,我的心的模版,希望带来快乐。我知道,我~爱~你,为了你,我向往陆地;为了你,我向往未来。但我没有胆量,总还是迷失了,我想在愚蠢一次,做你的海上钢琴师,但我知道,爱你是个错误就又远离了即将看到的美景!“船儿,就让你禁锢我吧!船儿……”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与死亡

麦士与1900的对白是最后的诀别。乐观的孩子知道,生在哪里就要葬在哪里,这就是1900的海葬,没有一个观众却有儿时的乐感,我明白了为什么说“尽头”是下一个“开头”!音乐的曲调会飘扬葬在了这里。最后一曲,爆破的声音,为他最后一次鼓掌,可能对船的依恋,可能对海的依赖,可能对音乐的痴迷让他走不了啦,让他留在这,每一滴音乐的味道,最终的终章,死亡……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麦士与他的故事

从乐器店出来,百感交集的麦士缓缓前进~~理解的话语“好故事值过旧喇叭”,每一滴音乐的味道都是真情实感没有丝毫偏差,麦士与“康牌”静静的思念在哪?

后记:没有人能把一生过的这么完美,友谊,对抗,爱情,死亡,流传,我知道的,他弹奏的,一个那样的孩子——海上钢琴师。

再见钢琴读后感8篇


编辑很高兴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再见钢琴读后感”的文章,读完作品这本书后,大家都感慨万千。 写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再见钢琴读后感【篇1】

再见,钢琴——《我的儿子皮卡》读后感500字:

前不久,曹文轩在《面对浅阅读时代——儿童文学应有的观察和体悟》演讲时说:“当一个善良的、充满母爱并对自己的孩子的未来抱了巨大希望的母亲选择了某种书,我们基本上可以放心地说那些书,就是用来为孩子打精神底子的书。相信一个母亲的直觉。”恰巧,这次我和妈妈心有灵犀,同时选中了《再见,钢琴》这本书。

皮卡是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抗争和不满而出生的。但在他以后的岁月里,却是始终以一个孩子的纯真、善良、友爱和热情面对他的人生和这个世界的。皮卡到上学的年龄,爸爸妈妈把他接回了北京。北京的日子是美好的:皮卡可以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开车去兜风;可以在幼儿园和最喜欢的杜夏老师一起疯。北京的日子又是忧愁的:皮卡要开始一个人睡自己的单人床,他十分怀念在乡下和奶奶姑姑在一起的日子。而现在他要跟别的城里孩子一样开始上课外班了。

皮卡在弹钢琴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他被逼着学钢琴,不过他也不是那么讨厌钢琴。最后没想到是因为一个叫絮絮的小女孩钢琴弹得很好……这个脾气倔强、好强且具有好奇心,心地善良的皮卡居然放弃了钢琴……

阅读皮卡,就像在阅读自己!我想,我也像许许多多的孩子一样,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逐渐成长,深刻地体会到那些成长中的酸甜苦辣,从中感受到成长的共鸣,懂得了在我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辛勤付出。

再见钢琴读后感【篇2】

《再见,钢琴》这本书讲述了皮卡在北京学习弹钢琴的故事。

皮卡回到北京后,便跟北京城里的其他孩子一样,被家长逼着去学钢琴。钢琴梁老师的女儿叫做絮絮,她弹琴弹得经常令人入迷。皮卡和她的情感很深,所以他一心一意,把钢琴弹得特好。可后来,他失去了絮絮这个伙伴,失落的心情使他成无法坚持继续弹钢琴

看完这本书,我想起了自己和好朋友朱芸贝。我们在晚托班原本是一个班级的,做完学校的作业,就一起说笑,聊天。可是后来,我被转到了另一个离这个教室很远的教室,而且晚托班不准去其他班级。从此,我们俩在晚托班天天闷闷不乐,想念着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并不在于表面,而是在于内心深处。所以,这情感一旦破裂,一旦分离,就会给我们很巨大的打击。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要珍惜朋友,不要丢弃珍贵的感情。

再见钢琴读后感【篇3】

星期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一阵阵柔和的秋风轻轻地吹动着开始掉落的树叶。一片片落叶犹如一个个小精灵般在空中翩翩起舞,悄无声息地散落在地面。我坐在阳台的摇椅上,手里捧着一本散发着油墨香的儿童文学作品看得入神,它的名字叫《再见,钢琴》。

这本书主要讲了小主人公皮卡小时候的一些有趣的事。皮卡从小跟奶奶生活在油麻地,他四岁时,爸爸妈妈就把他接回了北京,开始了新的生活。皮卡跟别的小朋友一样,都要上幼儿园。他在幼儿园里非常听话,乐于助人。过了一段时间,妈妈送他去了钢琴班,皮卡在这方面很有天赋。在那儿,他还认识了一位既是好朋友又是竞争对手的小女孩絮絮。但当絮絮被她爸爸接走时,失落痛苦中的皮卡对钢琴瞬间没有了兴趣,从此再也不肯碰钢琴。朋友的离去,让初涉人世的皮卡懵懂中对世界感到迷惑甚至迷惘,这也许就是成长的烦恼吧!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最深的不是孩子成长中的迷惘和烦恼,而是小皮卡身上的一些品性,它感染了我。我觉得皮卡是一个乐于助人、懂事听话的小男孩。他对每一件事情都特别认真,即使遇到了再大的困难,也会坚持下来。他知道只有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把事情做好。是啊,没有坚持,做事半途而废,三心二意,又怎能有完美的结局呢?相信皮卡日后定能从迷惘中重生,通过自己的坚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番美好天地。

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就拿总所周知的大发明家爱迪生来讲,如果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又怎会有以后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呢?爱迪生曾经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去研制电池。其间不断遭受失败,但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5万次左右的实验,终于取得了成功。发明了蓄电池后,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先后试验过几千种材料,历经了数千次的失败,但他没有放弃,最终找到了合适的金属,给人类带来了光明,获得发明大王的美称。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古代的司马迁,受宫刑之后,克服病痛,发奋著书,坚持不懈,终有《史记》传世;毛泽东、孙中山、拿破仑、华盛顿等,这些历史上成就大业的人物,哪个不是如此啊!

读完这本书,也让我联想到了自己。我从4岁开始学钢琴,很多次想放弃,可在妈妈的劝说下,我坚持了下来。现在的我能弹出很多美妙的乐曲,甚至可以独立开钢琴演奏会。我真的好开心,我的坚持是值得的。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我放弃了,怎会有现在的快乐呢?

水滴能穿石,绳锯可断木,只要能坚持,相信必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我可以,你也可以,让我们在坚持之下一起创造人生的奇迹吧!

再见钢琴读后感【篇4】

《再见,钢琴》是我的儿子皮卡系列中的第三册书,讲了皮卡从老家来到了北京,你们想听吗?想听就仔细听我讲吧!

皮卡要上大班了,他的爸爸妈妈决定把皮卡接回来。皮卡回来后经过很长时间才肯自己一个人睡觉。(应为在老家都是和姑姑们一起睡觉)过了一段时间,皮卡的爸爸买了一辆车,可皮卡的妈妈才有驾驶证,就只能让皮卡的妈妈开。皮卡很喜欢坐车兜风,每天晚上当哥哥(皮达)写完作业时、当妈妈爸爸下班时、当奶奶做完家务时,皮卡就嚷着咬爸爸妈妈开车兜风。有一次,他们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直到那天很晚才到家。后来,皮卡的妈妈决定让皮卡学钢琴,可爸爸却让皮卡学笛子,妈妈说,她让皮卡学钢琴是为了让皮卡变的不好动,爸爸这才同意皮卡学钢琴。

皮卡的新钢琴老师是一个温柔的女老师,她有一个小女儿叫絮絮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皮卡刚开始不喜欢学钢琴,后来他慢慢的喜欢学钢琴了,而且越学越好。有一次皮卡去学钢琴发现絮絮不见了原来钢琴老师(絮絮的妈妈)和絮絮的爸爸已经分居好几年了,离婚后,法院把絮絮判给了她的爸爸,所以皮卡就看不见絮絮了。从那以后皮卡就再也不愿学钢琴了后来索性不弹了。

这本书让我明白干什么事不能像皮卡一样半途而废,一定要坚持努力这样才会成功!

再见钢琴读后感【篇5】

前不久,曹文轩在《面对浅阅读时代——儿童文学应有的观察和体悟》演讲时说:“当一个善良的、充满母爱并对自己的孩子的未来抱了巨大希望的母亲选择了某种书,我们基本上可以放心地说那些书,就是用来为孩子打精神底子的书。相信一个母亲的直觉。”恰巧,这次我和妈妈心有灵犀,同时选中了《再见,钢琴》这本书。

皮卡是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抗争和不满而出生的。但在他以后的岁月里,却是始终以一个孩子的纯真、善良、友爱和热情面对他的人生和这个世界的。皮卡到上学的年龄,爸爸妈妈把他接回了北京。北京的日子是美好的:皮卡可以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开车去兜风;可以在幼儿园和最喜欢的杜夏老师一起疯。北京的日子又是忧愁的:皮卡要开始一个人睡自己的单人床,他十分怀念在乡下和奶奶姑姑在一起的日子。而现在他要跟别的城里孩子一样开始上课外班了。

皮卡在弹钢琴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他被逼着学钢琴,不过他也不是那么讨厌钢琴。最后没想到是因为一个叫絮絮的小女孩钢琴弹得很好……这个脾气倔强、好强且具有好奇心,心地善良的皮卡居然放弃了钢琴……

阅读皮卡,就像在阅读自己!我想,我也像许许多多的孩子一样,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逐渐成长,深刻地体会到那些成长中的酸甜苦辣,从中感受到成长的共鸣,懂得了在我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辛勤付出。

再见钢琴读后感【篇6】

皮卡歪歪扭扭地走过来了,那也是你走路的样子,也是所有长成大人的人曾经走路的样子是呀,皮卡就是每个人小时候的影子,我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看着他就仿佛看见了小时候的我。

那段成长的时光,是多么纯真而美好啊。我的童年经历和皮卡很像,体会皮卡的成长时光,就好像重温了我的童年。什么怕一个人睡觉,和幼儿园里的老师疯玩,模仿别人却闹了个大笑话令我记忆犹新的是第一章《一个人的夜晚》。讲述了皮卡要开始独自睡一张床,虽然他十分怀念在乡下和奶奶姑姑一起睡的日子。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即使自己睡单人床,半夜也会爬到妈妈床上。可是人要学着长大,不能一味的回忆过去。人生就是这样,克服了一个困难,又会有一个新问题等待解决,不断迎刃而解,我们也就长大了。

一个个作文故事的结束,皮卡也在一点一点的长大。最后,连那优美的钢琴曲也变成了回忆童年仿佛离我很遥远,但是又感觉触手可及。转眼间,我已经12岁了,那些有趣的事都成了回忆,学业繁忙了,更没有太多的时间玩了。这本书让我重新体会了一段成长的岁月,让我深刻体会到真的要抓紧时间,时间一去不复返,珍惜时间啊!就像飘儿说的那样:不知怎的,总是想流泪,我知道这不是沙子迷住了眼睛,而是一种叫做成长的东西在折磨我。我们每个人,包括皮卡,都走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现在还有未来身边还会有很多快乐的事情发生,好好把握,让生活美好起来

皮卡,我想对你说:皮卡,童年的时光很短暂,一定要好好珍惜。成长是一次没有返程的旅行,所以要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再见,钢琴!再见,童年!

再见钢琴读后感【篇7】

我读过许多作家所写的书籍,如:杰夫。金尼的《小屁孩日记》、杰森。雷夫柯的《意林》、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伍美珍的《没有秘密长不大》、法布尔的《昆虫记》但是没有一本令我特别感动,直到我遇见了它《我的儿子皮卡再见,钢琴》。

《我的儿子皮卡》系列丛书以幽默的语句,讲述了小男孩皮卡的成长故事。他用一个孩子的清纯目光看着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使他感到迷惑甚至迷茫。他一时高不明白这个世界,但是皮卡还是在一片懵懂中一天天长大。皮卡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爸爸妈妈把他接回了北京。北京的日子是美好的:皮卡可以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开车去兜风;可以在幼儿园和最喜欢的杜夏老师一起疯。北京的日子又是忧愁的:皮卡要开始睡自己的单人床,虽然他十分怀念在乡下和奶奶姑姑一起睡的日子;跟别的城里孩子一样,皮卡也被逼着学钢琴。不过他也不是那么讨厌钢琴,因为一个叫絮絮的小女骇钢琴弹得很好皮卡虽然脾气倔强、好强、但具有好奇心,心地善良。

读了《我的儿子皮卡再见,钢琴》我懂得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对我的付出。

再见钢琴读后感【篇8】

这个寒假我看了很多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我的儿子皮卡》系列中的《再见,钢琴》。这本书是曹文轩叔叔写的。小朋友们,你们想听这个故事吗?现在我就来讲一讲吧!

皮卡本来生活在乡下,一直到上幼儿园的年纪,爸爸妈妈才把他接回北京来生活。北京的生活有快乐:可以每天晚上等爸爸妈妈下了班、达达做完了作业、奶奶干完家务活,一起开车去外面兜风;在幼儿园里可以和他喜欢的杜夏老师一起疯,一起玩耍;可以跟钢琴老师的女儿絮絮一起弹钢琴

北京的生活也有悲伤:要一个人睡单人床;要上幼儿园;要守很多规矩;要被逼着学特长、被逼着做很多自己不想做的事

不过,皮卡也不是那么不喜欢弹钢琴,因为有一个叫絮絮的小女孩钢琴弹得很好,他很喜欢和絮絮一起玩耍;也不是那么不喜欢上幼儿园,因为幼儿园有很多他喜欢的老师,也有很多老师喜欢他。

当然,他的生活也不只是有快乐和悲伤,也有感动:有很多人都爱着他;在麻油地时,他的四个姑姑都用很多种方式引诱他,让他和她们一起睡;在爸爸妈妈骂皮卡时,他的哥哥皮达都会站出来掩护着他。这些都让皮卡觉得非常感动。

通过读这本书,我还明白了:我们应该学一门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特长,而且不能像小皮卡那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一点打算;我也要学习小皮卡勇于尝试的精神。

当然,这本书还讲了还有很多很多事情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精选9篇


你感觉对写作品名观后感毫无头绪吗?观看作品之后内心有很多感慨想吐露出来。保留这些想法最好的方式就是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电影中的结构,下面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给大家分享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 篇1

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让我有那么多感触了,它就仿佛是个持续发酵的面包,不断填充着我疑惑的思绪。对于这部传闻中被誉为经典的影片,我在看它前并未查看相关的简介和影评,因为没有比带着几分好奇走入一个故事更有趣了。

我想这部片子每个人看时都会有许多不同感触,不得不说在故事开端的一段时间,我都以为它是略带黑色幽默的喜剧,虽然讲述故事的麦克斯看起来有些落魄,但从他的描述中,无论是那些第一个在船上看到自由女神大喊“America!”的人,还是收养1900的善良黑人船工Danny,都展现出了一种充满希望的乐观精神。幼年的1900也着实是个让人喜爱而心疼的孩子,船上的人们微笑着去包容爱护他,给了他如同家人的温暖,但随着1900慢慢长大,故事在他的养父Danny遭遇意外后,渐渐透露出其中深藏的阴云,我想1900那幼小的心一定觉得上帝给他开了个很大的玩笑,同时也赐予了他异于常人的天赋。

当他在寂静深夜弹奏出动人的曲子时,我和故事中的人们一样感动,而那说话古板刻薄的船长,也让人渐渐感到他其实是个内心温柔却不善表达的人,因为故事虽然没说接下来1900到成年这十几年中的事,但不难推测,船长一定也给予了他许多帮助。

这部影片中最让我喜爱的一段就是麦克斯和1900的相遇,导演的镜头在展现麦克斯为了应聘入乐队卖力表演时,扫到那高高站在船的围栏边,合着麦克斯的曲子用手指敲击节奏的修长背影,相信此时所有观者一定和我一样期待他是否就是成年后的1900。

于是,故事仿佛突然又充满了快乐的元素,带我走入了麦克斯上船后遭遇的第一个暴风雨夜,那时的麦克斯就像喜剧演员一般可爱,当他感觉自己就像只快死的老鼠时,1900淡定的出现在他面前,说能治好他的晕船病,就这样麦克斯在纠结和怀疑中,随着1900的音乐,感受到了大海的魅力,虽然我很质疑他们坐着的椅子没和钢琴固定,如何能随着钢琴同步游走而不跑偏,但导演此刻展现给观众的无疑是最优美的视听感受,所以还是不要想太多了,单纯的享受吧,就像麦克斯在回忆中的自述,他感觉当时的自己像在和大海跳华尔兹,多么奇妙!

故事另一个精彩部分是1900和当时著名的爵士钢琴演奏家Jelly Roll Morton的斗琴,善良的1900甚至在起初根本没理解这决斗背后暗藏的恶意,并不是所有演奏家都是像他那样单纯的,那自称是爵士乐发明者的人,最终变成了自己导演剧目中的小丑,而这角色他本来是想留给1900的,当他灰溜溜的下船时,在旁人看来已毫无起初的光彩,这个被世俗物欲名利等缠绕的灵魂,此刻竟是如此丑陋。看到这,我不免想起老子说过:“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一个人如果忘记谦逊而自大,是难免失败的。大道无边,学无止境。

在麦克斯讲述之后的故事中,对于1900始终都不愿下船这个问题,我也感到很纠结,1900说“陆地上的人们浪费了太多时间去问为什么”,他不想过那样的生活。看到这我突然觉得他这句话,和以前我认为人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单纯的活着一样,是想让心灵不要被太多世俗的表象迷惑。所以,在1900时不时冒出的哲理性话语中,我觉得他是个人生的顿悟者,虽然他从未下船去看看真实的陆地世界,但在过往无数的人群中,他能很透彻的去观察到细微的变化,这种间接经验仿佛是给他展现了很大的视野,却也成了束缚他的围栏。我有些理解为什么麦克斯在知道1900放弃下船后会为他落泪,也许有些选择真的是一旦放弃就很难再拾起了,我很想假设如果1900当时走下船,是否会遇到那可爱的初恋女孩,过着像麦克斯给他形容的快乐日子,或者是成为享誉欧洲的著名钢琴家?但对于放弃的1900来说,这些假设已不可能存在,他的观点的确也有他的道理,一个不知道自己从哪来又要到哪去的人,站在那看不到尽头的陆地世界中,的确是充满疑惑恐惧的。现实中的我们何尝不是总会为许多未知的事而烦恼,1900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想让心灵被束缚,所以作为观者,如果站在他朋友麦克斯的角度去看,是无法认为1900懦弱或固执不愿改变的,在他乐观的背后,那依旧如孩子般寂寞缺乏安全感的心,也许真的只有大海和音乐才能填补。

再美好的故事都会有结束的时候,1900将一生都留在了这艘生养他的船上,二战摧毁了许多人的信念,曾经豪华的邮轮已变成一艘破旧的医疗船,1900在船上用乐曲来减轻伤兵们的痛苦,在这样的环境和过程中,他应该是早已看透了生死。当他作出那个决定时,我和麦克斯一样难过,我甚至希望麦克斯能够打晕他,带他离开,让他重新找到希望,但故事中的麦克斯并没有那样做,的确作为1900的知己,他不能也无法那样做,因为穷苦潦倒的他几乎连梦想都失去了,战争的折磨让他无法给一生的挚友更真实的希望,只能听着1900最后一个有些自嘲的笑话,悲伤离去,祝福他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天堂,泪奔~

我想如果1900没有经历过二战,是不是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人生中还有一个像麦克斯这样的知己好友会为他悲伤落泪,还有听到他曲子而感动不已的陌生人,一切都是有新的转折点的,传奇的句号不该就这样画下啊!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 篇2

海上钢琴师是一年前我美国的一位网友推荐给我的,当时我问遍了吉林市的音像商店,没有一家有。前几天无意中发现了这部电影的光盘,迫不及待地买了回来。其实我很少看国外的大片,所以也无从比较。这部电影没有《十面埋伏》宏伟漂亮的场景,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也没有《天下无贼》的轻松搞笑的氛围,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电影一无是处……可以说这是一部寓意深远的悲剧,连这里发生的爱情都那么短暂和凄凉。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名字叫1900,因为他是1900年一位船员在船上捡到的,他无父无母,无名无姓,在这个世上没有任何能证明他是存在的证据。故事情节是由1900的一位朋友以回忆的方式讲述的。1900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从未离开过那艘船。他小时候就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无师自通,他能用音乐去描述他见到的任何事。

在所有人的眼里,如果他离开了那条船,立刻就会拥世人所羡慕的一切,因为他是音乐奇才。为了追寻让他心动的姑娘,他曾下过决心要走下船去,但是在他走到船梯一半的时候,他又回来了。

1900和他的朋友关于他为什么放弃下船的想法的对白可谓经典。大概意思如下:“这艘船不只是载人,它也载着梦想。我在有限的琴键上能演奏出无限的美好乐章,自得其乐。如果离开了这艘船,就如同面对着无限大的键盘,面对太多的选择,我会无所适从,我会思前想后,总有一天我会精神崩溃的。那个世界太大了,不是给凡人的,是给上帝的。反正世间无人记得我,我永远也下不了船了。”最后那艘船报废了要被炸掉了,他最终也没有被朋友说服离船而去,而是选择了被6吨半的炸药炸成碎片。

下面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不一定正确。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领域都有船和陆地之分,你所在的城市、生活的圈子就好比是船;你所不在的城市、不属于你自己生活档次的圈子就好比是陆地。但世人很少会有1900的想法,世人总认为自己生活的那条船太小,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华,不能让自己拥有想拥有的一切;如果下了船踏上陆地,就会宏图大展,大有作为。所以太多的人会迷失在没有尽头的陆地上,终生在寻找在追求,直到躺在床上等待死亡时还心有不甘,恨不得向苍天再借五百年来活。这样的人生自然没有满足感,所以根本也就没有快乐可言。

大多数人都有离开生活的小城市到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念头,这无可厚非,毕竟是人往高处走。但是千万不要只是为了大城市的大而去。比如说你在飞机正飞过一座城市,从高处看,下面到处灯火辉煌,一片光明,所以你一无反顾的直奔它而去。但当你真正走进这座城市时,在你面前的只是一排排的路灯和窗口透出的灯光而已,毫无生气,毫无感情,与你充满的热情想象毫不相关。

向往大城市的人会找出千百个他现在生活的城市的不好的理由,比如环境不好,人们观念落后……,可滑稽的是当人们到大城市以后,他们会找工作,买房子,天天只走常走的几条街道,会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实际上他们是在大城市中圈出一块小城市来生活,更可笑的是每到晚上也会和他嘲笑观念落后的小城市的人看同一个电视频道,同一部电视剧。

但愿人们都能有所见有所不见,能在有限的键盘上弹出无限的乐章来,这也许才算是最大的成功。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 篇3

这部电影对我的影响算是比较大的,在我的人生观念形成中有可能已写下浓重的一笔。

当然,这里展现的是一种不寻常的极端人生模式,或者说向大家展示了一种观念、一个可能性,刺激大家思考。但并不一定要去效仿。对每个人来说,人生就这么一次,无法假设、不能重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段独特的旅程,人生的选择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也无须与其他人比较,重要的还是在于自己要好好用心享受人生旅程。

但就跟其他好电影一样,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打动我们,也在于它所展现的是一种好的事物、好的观念、好的生活方式,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我们不一定要像一九〇〇那样生活,最后的结局对于他来说也许是最好的,但是这个结局过于决然,我们作为旁观者不免会觉得惋惜,也做不到。但是他的生活方式背后的心性、观念与品质,却值得我们好好琢磨,进而反思自己的人生。

把视界再放宽些,好的艺术、哲学,乃至真、善、美等所有好的价值观,都能滋润人心,引人潜思,把人导向一种更平和的生活态度;接触、感染得多了,好的元素就会在内心逐渐积淀下来,充盈内心,在心里打造一份稳如磐石的锚,能帮助自己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这滚滚红尘、滔滔浊世。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 篇4

从你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每一天都在奔向死亡,剩下的几万天,该怎样度过?这个问题的答案,人各相异,因为先天后天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生于一艘游轮,也死于这艘邮轮。

和其他的游轮一样,这艘游轮上也有成千名乘客,同样有着鲜明的阶级差异。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一个目的地——美国,每当第一声“America”在船的某个角落传来,全船上下,一遍沸腾。

沸腾声后,人们纷纷下了船,登上了北美的一块自由的土地。船上只剩下下层添煤工,此时的他们终于可以来到船的上层(船上富人区)。添煤工丹尼尔伏地搜索这这块富人区,希望能捡到一点富人的遗失物品。结果他一无所获,却意外发现了一个弃婴。

善良的丹尼尔见着婴儿可爱,不忍心让他饿死,便不顾众人的目光,收养了这个孩子,并为他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1900。这个孩子就这样在船上长大,不管是添煤工、厨房里的厨师或者帮手,还是船长,只要是船上的人都认识他,1900也在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下长大。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丹尼尔教他看报识字,让他长成一个绅士的模样。然而有一天,丹尼尔却因为一场事故,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1900。这给1900精神上带来巨大的打击,他在船上的人眼里消失了好多天,一直一个人呆在船底。

直到一天晚上,一阵优美的钢琴声惊动了船上所有人,船长也来到钢琴前,发现消失已久的1900出现了,十分感动。自那以后,1900便加入了船上的乐队,为聚会上的人们演奏着,但他的演奏常常循规蹈矩到一半便开始放飞自我,难的是,人们不仅不厌恶他,反而跟着他。

而钢琴也让1900结识了他最好的朋友,他一生的见证者,也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一位小号演奏者。这个人认识到了1900在钢琴方面的巨大天赋,曾多次鼓励他走下船去,让他的琴声被更多的人听到,坐收更多的名利。但1900始终不为所动。

没有什么能让1900离开这个他记事以来就待着的地方,他仿佛像鱼一样只能与大海为生。除了爱情,让他有那么一次的动容。

1900在无数的乘客中,结识了一位前往美国的农民,他是一个父亲,但他为生活艰苦的奔波着,即使孩子因病离他而去,它也忍受痛苦,顽强的活着,并不断寻找生活新的希望。是他告诉了1900,海的声音在陆地上和在海上是不一样的,他引发了1900对陆地的好奇心。

而他的女儿,也让1900陷入爱情,创造了贯穿整个故事始终的那首曲子。第一次,1900有了下船的冲动。而在下船的楼梯上,他犹豫了,对于船下的世界,他充满了恐惧,那是一种未知带来的恐惧。他退却了,还是选择了呆在海上,演奏他的钢琴。

随着1900精湛的琴艺被更多的人知道,爵士与乐的创始人也来向他发起挑战。前两次,让人们体会到了爵士乐创始人的厉害,第三次1900则震惊了当时在座的每一位。

后来,1900的好友下船离开了,直到有一天他得知那艘游轮要被爆破,便想起了1900,并坚信1900不会离开那艘船,于是便想方设法的想找出1900。1900出现了,却拒绝了他下船的要求,并表达了自己想与船共命运的想法。最终,他也只能放弃,成全1900的愿望。

整部影片,都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下行进着,仿佛是一部苦难片。你会感叹1900的一生是多么的悲苦、可惜,也会为这样一位天才的陨落而惋惜。

也许有人不理解1900为什么不离开游轮,觉得那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不敢面对未知,不敢去探索。其实不然,我觉得他是选择了自由,选择了自己,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如果明知自己无法适应那种环境,为什么还要去硬闯呢?生活有时候就是需要做减法,抛弃一些东西,你才能更好的生活。

无论如何,追随内心才是最好的选择。不要让一点点非议动摇你的初心,你就是你自己,认定了就别再犹豫了,有时候不尝试也行,只要往那个既定方向冲就可以了。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 篇5

电影是我休闲时光不可缺少的伙伴,一部好的电影不仅可以陪伴你打发时间,更能给你以启迪。曾经朋友给我推荐了《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但因无暇一直未看,昨天晚上终于有空闲,坐下来好好欣赏了这部电影。

影片全部内容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人们就叫他1900。从此后,他留在弗吉尼亚号,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不是他不愿意去追寻梦想,而是这艘轮船是他人生的起锚地,是他生命的载体,也是他的安全港,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舍弃所有登陆的机缘。

在他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那就是1900弹奏出来的。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但是他有惊人的音乐天赋,那是一种超忽常规的能量,以超强的观察力去审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人生百态,可惜的是他最终无法脱离自我圈定的人生枷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海上钢琴师就是我们身边那些生存在自我空间里的人们的缩影。他们熟识于一如既往的生活圈,热衷于弹奏属于自己的音乐,一旦环境有变,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与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他们需要时间、精力来重新适应,或者无法适应。他们在自我封闭中要么颓废无功,要么创造奇迹,用自己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孤寂落寞,展现心灵深处一直向往的世界。

试想,如果1900放弃所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是否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呢?当然,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一定会选择与命运抗争,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不是选择逃避,放弃生命,走向绝望。

人生的旅途很短,短暂到有如那一段段跳跃的音符,转瞬即逝,我们只有敞开心扉,包容一切,去努力适应一切,才能演绎出精彩乐章。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 篇6

剧情

本片讲述了一个钢琴天才传奇的一生。1900年,一个孤儿被遗弃在船内的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1900慢慢长大,同时也浮现出了无师自通的非凡钢琴天赋,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爵士乐鼻祖杰尼听说了1900的高超技艺,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自叹弗如,黯然离去。可惜,这一切的事情都发生在海上,1900从来不愿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女孩,情愫在琴键上流淌。他会不会为了爱情,踏上陆地开始新的生活,用他的琴声惊艳世界!

看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弗吉尼亚号,,我们可以与世无争。钢铁森林的城市,就像是一艘大大的船。我们害怕那种琢磨不定,更要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电影里说的:一架钢琴,整个世界,十指翻动,演奏一生。

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海上钢琴师》电影是让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是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 篇7

有一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但是1900真的孤独吗之后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好处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向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能够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能够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能够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能够在音乐里去旅行,能够寻觅到自己的感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取的自由,但他应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明白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好处。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杯具。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杯具,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杯具。“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取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忙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能够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那里只有完美,只有存在的完美,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完美存在。

之后我才明白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取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 篇8

“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当1900徘徊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时,他以这样的选择告诉观众人生的意义绝不是取决于生命的长度。也许人们需要通过戏剧来得到惊喜,来感受悲伤,来体会感动,托纳托雷导演也正是利用了观众的这一心理巧妙地塑造了海上钢琴师1900这一悲情人物。

1900的朴实,儒雅,洗尽铅华在这个时代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人们似乎能够在这种纯诚、洁白的单纯背后找到久违的遗憾,就让眼泪尽情地洗礼早已失落在物质和世俗背后的那片纯情森林。在1900抑郁的眉宇间,在舒缓阴凉的背景音乐当中,那种无处不在的沧桑与孤独慢慢的侵蚀你的内心,让你在黑暗中无处可逃。然而最后,镜头中的Max在街道的尽头消失,无论是现实还是虚幻,影片在孤独平淡的音乐声中结束,1900也只能作为一个故事,活在Max和观众的幻想当中。或许他不该属于这个浮华的岁月,这个渴求的时代,一个没有出生证明本来就不复存在的角色,赋予观众无穷的想象空间,最终也为影片的孤独落寞打上了长长的省略号。

当一个鲜活的生命赋予了情感与奇迹之后,便开始渲染出让观众共鸣的氛围。不经世事却又洞穿一切的1900,用善良的微笑,倔强的生活态度,演绎了不懈的追求。他的生命中只有自己喜爱的钢琴,永远懵懂迷茫的爱情,和那看不清的未来:“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生于船或许并不意味着要死于船,但1900却全然固执己见,让观众含泪离席,却似乎在劝慰世人:找到自己真正的所属吧,人生如此短暂!

琴键是有尽头的,然而人生是没有尽头的,当1900极度挣扎着说出:“Theend?Please?You please just show me where itends?”的时候,似乎我们已经看到了他的未来,却又不能看见自己的未来,于是无边的寂寞和惆怅悠然而生,让开始的期待变成同情,到最后也由衷的支持1900的选择,就让他与维珍尼亚号一起埋在没有尽头的大海吧,这或许比选择一个女人,一间屋子,一块地或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更能诠释生命的意义。

这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电影里,1900始终没有踏上陆地,却坦然面对了自己的真实。影片的最后,1900和Max的那段谈话引出了无数观众的眼泪,《海上钢琴师》和维珍尼亚号油轮一样,既载人也载梦想,电影从音乐声中来,也从音乐声中去,就像1900凄美的生命一样。

在人生这部没有剧本的戏剧中,你愿意为美好付出多大的代价呢?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 篇9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的是一位叫1900的钢琴师在海上生海上长,最后死在海上的故事,当然这位钢琴师不是大西洋底来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类似于泰坦尼克号的大船上。他弹钢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钢琴师甚至是伟大钢琴家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他弹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热闹的都为之折服。然而,钢琴师1900对大海的热爱,准确地说是对他一生也没有离开过的那艘船的痴迷,远远胜过其他的一切,当然也包括钢琴。

1998年,吉赛贝·托纳多雷执导了他的第一部英语片——《海上钢琴师》,获得金球奖最佳作曲和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奖。而真正的让吉赛贝·托纳多雷名震江湖的是1988年的《天堂电影院》,影片不但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同样在欧洲各大电影节上也屡获殊荣。而为这部《海上钢琴师》操刀配乐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意大利最具风格,著名的资深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这位大师参与制作的各国电影配乐已不下400部,故被音乐界冠以最多产的作曲家美誉。

现时已经是70多岁高龄的他,仍拥有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在《海上钢琴师》里,大师以钢琴为主配合适当的管弦乐和室内乐创作出音色醉人、旋律优美和风格隽永的迷人乐章。

就像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与”钢琴师”有关的电影一样,钢琴演奏是电影的一大重心,何况这部电影最初正名就是”海上钢琴师的传奇”,它所描写的钢琴家1900是一个飘迫于大洋间的传奇爵士乐手,自然,在影片中是少不了精彩的钢琴演奏,而且是爵士乐的钢琴演出来,莫里克奈的爵士音乐作品,向来就有鲜明出色的个人风格影片中主人公1900所弹出基本上都是轻快俏皮,演奏精彩又富有娱乐性的作品,而《Danny’s Blue》是一首慵懒闲散,情调迷人的蓝调作品,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影片除了莫里克奈本人的创作外,也特别邀请Amedeo Tommasi,Gilda Butta等钢琴演奏家,演出Jelly Roll Morton及Scott Joplin等当代名家的爵士音乐作品(The Crave与Peacherine Rag),营造出浓浓的时代氛围,当然,莫里克奈捕捉早期爵士音乐神韵的技巧之传神,当然也不言而喻了。

莫里克奈的大师级地位早已无庸置疑,《海上钢琴师》再一次印证其宝刀不老的实力,音乐风格轻易贴切的悠游于各种领域间,让古典的音乐技巧变得平易近人,直探人心,而且完美的将各种音乐素材重新结合再造,一次又一次为人带来新的音乐创意与音乐感受,不愧是一代大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