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课件(收藏15篇)

05-15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 教案课件的工作是新老师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的基础,写教案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编辑对海量信息进行了整合和汇总呈现出这篇“年级课件”,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年级课件【篇1】

重点:

1、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2、解剖、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难点:

1、胚的结构。

2、玉米种子的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

手段:以学生讨论、完成探究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课采取同步教学法,让学生手中有观察的实物材料,并能够亲手对材料进行处理(如剥离、挑取、染色、使用放大镜观察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此外,像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各个学校都很容易得到,刀片在任何日用品商店都可以买到,至于放大镜前面已经介绍了自制的方法,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在绝大多数学校应该是可行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种子(此活动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

2、强调:学生所收集的并不一定都是种子,有些是植物的果实。

3、提出问题:"大家收集的种子是形态各异的,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点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观察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1、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1)首先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如:颜色、形状等。

(2)其次按要求解剖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由于种子的个体都较小,且各部分结构都很娇嫩,所以在观察时一定要避免损伤种子的各部分结构,仔细观察。

2、由于玉米种子的胚比较小,纵切后不能对其全面的了解,所以除按照课本中的要求完成实验,还可以让学生把玉米种子的果皮和种皮剥掉,可观察完整的胚。

3、组织学生完成实验:

(1)菜豆种子结构的观察:

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并对照课本44页内容及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总结: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2)玉米种子结构的观察:

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并对照课本45页内容及插图,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总结: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3)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的比较: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二者之间有哪些异同之处?"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可与学生共同通过列表进行总结)

三、总结;

出示多种植物的种子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判断属于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还是单子叶植物的种子。

总结:判断植物的种子属于双子叶植物种子还是单子叶植物种子的依据,不是有无胚乳,而是子叶的数目。单子叶植物种子多数都有胚乳,但也有些种类的单子叶植物种子没有胚乳(如慈姑);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多数无胚乳,但有些种类的种子具有胚乳(如蓖麻)。

板书设计:

第一章种子的萌发

第一节种子的结构

一、实验:

1、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

2、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三、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探究活动

蓖麻种子的观察

步骤:

1、观察蓖麻种子的外部形态。

用手捏一捏蓖麻种子的外壳,它很坚硬,光泽而有花纹,这是种皮。种皮的阔面中央有一条纵线叫做种脊(图示)。种脊底部有浅色的海状突起,叫做种阜。它是种子在果实上着生的部位。

2、观察蓖麻种子的内部结构。

(1)剥开种皮,可以见到它分两层,外面一层是坚硬的外种皮,里面一层白色的薄膜是内种皮。

(2)种皮里面占有大部分空间的是胚乳。蓖麻种子是有胚乳的种子。

(3)沿种脊纵切种子,可见胚乳中央有一条裂缝。在裂缝两旁,贴近胚乳的是两片子叶,很薄,嫩黄色。在靠近种阜的一端可以找到胚芽、胚轴和胚根。蓖麻属双子叶植物。

年级课件【篇2】

【设计理念】

鉴于对“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思考,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求真、求实、倡简为目标,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努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简析】

作者通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高傲的白鹅,从刚抱回家的姿态开始,就给人留下了这一印象。继而作者又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作者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激趣导入,营造学习氛围,引入课文学习。

2、板书课题:

白鹅

说写“鹅”字。

3、齐读课题,提出阅读思考。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披文入情

1、学生默读课文,师生交流读书体会。

2、引出“高傲”并板书。

3、明确“高傲”表现在那些方面。读书交流。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中感悟。

四、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五、简介作者,课外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2、简述课文从几个方面写白鹅的高傲。

3、过渡,体会鹅吃相“高傲”的部分。

二、品读“吃相”,体会“高傲”、“有趣”

1、指名读课文五至七自然段:

初步感受鹅的吃饭方式。

2、理解“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体会鹅吃饭方式的刻板、不会变通,引人发笑。

3、指导感情读书,读出情趣。

三、品读“侍候”,再悟“高傲”、“有趣”

1、理解“侍候”:

引出“白鹅吃饭为什么要人侍候?”

2、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内容。

3、指导读书:

体会白鹅的“高傲”、“有趣”。

4、指导情感朗读:

读出情趣。

四、发现作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1、作者写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小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4、这只白鹅的确高傲,作者为什么还不厌其烦地侍候它?

5、指导说话,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积累语言,背诵喜爱的内容

1、自由摘录喜欢的词、句。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多读读,鼓励背诵。

六、迁移运用,布置作业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它们有趣的特征,可以仿照这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课外观察一种小动物,动笔写一写。

年级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要求认的字及要求写的字,能够正确准确的书写。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学生是怎样升旗,并从中学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且能够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认识7个会写的字,会写8个会写的字。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挂图。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录音导入

播放录音,说一说你都在什么时候听到过这首歌?(在升旗时)那升旗时你们会怎么做?

看一看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来正确的读课文。

2.边读边画出要求认和要求写的字,在读这些字时要注意读音。

预设:有些学生在读时字与音对照不准确。

解决办法:要求学生来指读。

3.指着这些字给你的同桌读一读。

4.只看汉字不看拼音读一读,不认识的字看一看拼音。

预设:学生们会依旧照着拼音读。

解决办法:教师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们看着读,不会的再看书。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学生会说出好多种答案,只要是与课文有关就可以。也有可能说的与课文内容不符。

解决办法:教师引导,你能试着说一说与国旗有关的内容吗?

四、精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读课文说一说这首儿歌中一共有几句话?

2.在小组内熟读这几句话。

预设:每个同学都读完整这首儿歌时间不够。

解决办法:由小组长布置一个同学读一句。

3.把你读的那一句读给你们的同学听。

预设:在小组有些同学读的不够准确。

解决办法:要求小组成员要指出同学们读的不足的地方并给予改正。

4.感悟课文内容。

(1)在文中找一找在升旗中我们是怎么做的?

(2)找出来在你们组内读一读。

(3)谁能有感情的把这句读一读。

预设:由于学生的这种经历少,读的不够有感情。

解决办法:老师范读。

教师总结:是啊,国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它是老一辈们用鲜血换来的,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在国旗下茁壮成长,我们为此而自豪。

五、有感情朗读全文

1.找出你喜欢的一句有感情的读一读(在小组内练读)

2.指名读一读。

六、背诵课文

1.把你喜欢的那句话试着背一背。

2.试着背一背全文。

七、作业

把这首儿歌有感情的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年级课件【篇4】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圆形草坪的实际情景提出圆面积的概念,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圆的面积就是它所占平面的大小”。其次教材直接提出问题:能不能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由于让学生完全自主的探索如何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是有很大难度,但是教材给出了提示,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现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的关系,圆的周长,半径和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并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教材安排了例题,应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已知直径,先求出半径,再求出面积。

学情分析:

1. 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教学思想方法进行教学。如,教学圆的面积的含义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图形面积的含义,并进行分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指图形所占平面的大小。

2. 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索,例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可以先让学生把教材后面所附的圆形做成学具,在教师指导下,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行决定等分成多少份,自由的分一分,剪一剪,拼一拼。最后把拼成的加以比较,使学生看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近似于长方形。

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公式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年级课件【篇5】

一、说教材

《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课文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说明等多种方法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鲸》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编排了4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说明文。除了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准确的用词,形象的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围度”来考虑,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退化”“经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我把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确定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此次向各位评委回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学情以及教法和学法。

二、学情分析

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接触过说明性的文章,并且能够做到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运用合理地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说学法

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再进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在学习鲸的"呼吸"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在学习鲸"睡觉"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想象,然后在电脑上画出它的样子,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我还不以学生学懂这篇课文为满足,更以这篇文章作为知识的窗口,让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鲸,于是我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感受,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为指导思想,教学环节如下:

1、复习引入

上可伊始,我便让学生回顾课文一、二段,“谁来说一说,你都了解了什么”通过回答问题,唤起学生的记忆。知道鲸是哺乳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探究新知

“鲸虽然生活在海里,可是他却是哺乳动物,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7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读完之后,我让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并试着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这样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学完后,就让他们进行汇报,当他们谈到鲸的进食情况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他们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当他们谈到鲸睡觉时的样子时,我让学生感情朗读,其余同学闭目想象,然后将鲸睡觉的样子,在电脑上画出来,这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去大胆创作。通过这些环节的学习,学生对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已很明白了。

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用了多种说明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去感受说明的方法呢?在讲完这部分内容后,我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在介绍鲸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将它画下来,并和同学展开讨论,然后我让学生以一句为例谈谈,这样学习,学生对这些说明的方法的印象加深了,在此基础上,我还让学生用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写一个句子,使学到的知识得以运用,增强了实效性。

3、积极思索,质疑问难

课文讲授完了,我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质疑问难,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我并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我让其他会的同学来充当小老师,让他们也来尝尝成功的喜悦,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办?

4、网上阅读,丰富知识

我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亦借此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通过课内外的学习,学生对鲸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点滴收获或体会,使学生从各方面丰富自己对鲸的认识。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最后,我进行总结,激励学生去探索,去打开大自然的奥秘。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去了解、去探索鲸的有关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课后作业:(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介绍鲸的电子手抄报;(2)以“鲸的自述”为题材,进行一次中队活动。

六、板书设计:

体形:大(图1)

进化过程

种类:须鲸齿鲸(图2)

生活习性:睡觉(图3)

呼吸

胎生

年级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简单的数据事理和求平均数》

年级课件【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1主题图 彩笔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210

4330

1240

3120

172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 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讲一讲。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年级课件【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年级课件【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日本映象]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讲述]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习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组织学生交流]

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过渡]展示日本富士山图片,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

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这样图片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我布置了一下练习:

1、课本66—67活动题。

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年级课件【篇10】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开花和结果》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开花和结果”是被子植物一生中最重要的生理活动,花和果实又是植物体重要的传种接代器官,是本章的重点。

识别花的结构是学生了解植物生殖的基础,也是识别植物种类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对于八年级下的《生物生殖》、《生物分类》的学习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3)阐述花、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2)提供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3、情感目标:

(1)体验学习生物的快乐。

(2)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培养爱花、爱自然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花的主要结构。(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前提)

2、受精的过程。(有性生殖的必需过程)

3、花、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

1、受精的过程。

2、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某些微观的过程在课堂中也难以通过实验观察,所以学生容易对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等抽象的内容缺乏感性的认识。因为难以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学习起来也容易感觉乏味。

3、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密度大,在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的情况下,用只一节课来讲清、讲透很有难度。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七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

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

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分析和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利用各种学习资料,借助各种手段,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为了将学习一系列纷繁、枯燥、零散、抽象的内容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我针对学生的特点,创设不同层次的教学情境。另外由于季节原因,找不到正在盛开的桃花,一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平时见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让每生准备一支百合花,三是结合教科书以及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彩图进行联想和观察。

2、学法指导

(1)观察法:明确观察内容、步骤和方法。

从整体到局部;从前到后;由上到下;由表及里;起点、终点、重要部位;时间顺序……

(2)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求同法和求异法是进行比较的两种重要手段。

(3)活动教学法——以活动贯穿,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轻松活动,高效学习)

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活动式教学是首选。根据本课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贯穿整个课堂。环环相扣,层出不穷,生动有趣的活动,锁紧学生的注意,刺激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欣赏:

优美的音乐配上各种花卉的图片。

(二)、情趣导入:

由各种花卉引入为什么开花后会结出果实和种子?导入新课。

(三)、合作探究:

1、观察实践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克服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病,很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并适应《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精神。我大胆尝试:

一、先不讲解花的结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有的知识探究花的各部分结构。

二、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由于冬季授课没有新鲜桃花,而浸制桃花又不易观察,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每人带一朵百合花以增强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在实验中积极动手实践,细心观察,团结协作。但是由于学生实验有限,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解剖鲜花,对花结构的认识还是零散的。这时,我让学生在实验完,通过每一小组的结果汇报,进行小组间交流,适时提问:“你们小组是如何观察解剖花的?认识了花的哪些结构?”并以大屏幕展示花的结构图,进一步深化知识,学习效果显著。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花的结构,而且达成了共识:花蕊是花的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这一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学习精神。

2、学生表演

在“传粉”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上,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易懂,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和语言表达能力,我和学生在课前共同将这部分内容编写成一个小寓言。

(表演内容概述:春暖花开时节,百合花美丽芬芳,蜜蜂争先为其传粉。玉米花不美丽,没香味,很自卑。但是风可以为其传粉,并鼓舞它有自己的优势:花粉轻、多。若遇到阴雨连绵天气,人们还可以为花进行人工受粉。小麦花信心倍增,终于明白我也有我的长处。)我及时总结:“看来,大家对于寓言内容已充分理解了。那么传粉之后,距离结果实还有多远呢?”

3、观察整合

“被子植物受精”这部分知识内容较为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将其设计成电脑动画,把学生观察不到的微观过程变为能够直接观察的宏观过程,把书本上文字描述的静态过程变成动态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将动画完整播放一遍。由于形式新颖、生动,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然后我引导学生识别动画中主体部分——雌蕊及子房各部分结构名称,并将动画分步骤播放,边播放边引导学生观察:“当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之后,发生了什么现象”,“花粉管内有什么”,“精子进入胚珠后又发生了什么现象”。通过这一系列问题,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新知识转变为通过观察和思考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在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从而突破难点。

4、对照分析

由于前面开花—传粉—受精三部分内容学生已有认识。因此有关“果实的形成”,我将“花的子房与果实”的对照图,展示于大屏幕,让学生对照、分析,便于学生理解。

我在教学中适时引导道:“受精过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花柱都完成了历史使命,光荣下岗了,只有子房进一步发育成了果实。那么子房外面的子房壁、子房内部的胚珠及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将发育成果实的哪些结构呢?”同学们仔细观察,很快得出答案:“子房壁—果皮,胚珠—种子,受精卵—胚。”接下来我趁热打铁,安排了一个简单易猜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学生轻而易举的说出是花生。我继续问:“麻屋子、花生仁都是由花的哪部分发育来的?”这样一来,小小谜语由浅入深的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消化所学知识。

(四)、课堂总结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探索下,我们终于看到了“春华秋实”。看来被子植物想繁殖后代还真不是容易的事。就象我们同学要想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也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是同样的道理。

这一部分设计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对“开花结果”有一整体认识,加深印象,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自然地渗透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五)、拓展和延伸”

设计各层次练习题以巩固本节内容

年级课件【篇11】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装饰画的起源、种类、作用、感受装饰画独特的艺术美

2、学习装饰画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3、培养将美术作品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意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装饰画设计的基本方法,尝试设计装饰画

2、难点:灵活运用装饰画设计方法,设计有创意的装饰画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课前准备:(学生)彩色纸、彩色笔、绘画铅笔、画框

(教师)范画、课件

五、教学设计:

1、欣赏导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装饰画,提问:这样的画给你带来怎样的美感?我们应该把它称为什么画?

(2)说一说:你对装饰画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怎样的装饰画?

(4)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这种“与环境协调,起到装饰、美化环境的画”。我们把这样的画称为“装饰画”。因为装饰画具有鲜明的欣赏性和装饰性,所以人们称它为:“经过化妆、打扮出来的画。”

出示课题:《好看的装饰画》

(5)教师讲解装饰画的起源,师生共同感受装饰画悠久的历史。

2、交流研究

(1)欣赏著名的装饰画作品,进一步感受装饰画独特的美。

(2)与写实的绘画相比,装饰画具有怎样的美感

(3)通过照片与装饰画的对比,学习装饰画的设计方法。

师生共同探究装饰画的方法:夸张、变形、简化、概括、修饰等方法;总结装饰画的设计三要素:造型、色彩、构图

3、设计实践

(1)教师示范的装饰画设计方法,强调作品创作时可以是形状的装饰变化,也可以是色彩的装饰变化

(2)学生了解装饰画绘画步骤

(3)学生了解装饰画的组合形式:独帽式装饰画和组合式装饰画

4、尝试创作

(1)教师提出创作建议:①设计一幅以《花》为主题的独帽式装饰画;②小组合作设计一组以《花》为主题的组合式装饰画

(2)学生进行创作,选择完成组合式装饰画的同学进行讨论分工,合作完成作品。

5、课外延伸

(1)学生作品完成后,在教室展示作品,并填写说明

(2)教师组织学生欣赏装饰画展,进行自评和互评

(3)欣赏多种材料制作的装饰画

(4)可以尝试将自己设计的装饰画运用到生活物品中去

年级课件【篇12】

一、【说教材】

《鲸》是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与其它三篇课文是全册中唯一的一组说明文。这类课文知识性较强。之所以把这篇文章放在开始,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阅读的目标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鲸》一文不仅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还在表达上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假设事例、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作了通俗的说明。同时,作者用词准确、描述形象。这些都极有利于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还能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课程标准》,本课在读写方面将承担双重任务,即:重点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去。同时继续训练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二、【说学情】

本文:文字浅显,条理清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乐读、易懂。除“鲸的进化过程”这一内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外,其他内容均可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但根据以往经验来看,学生只对被说明事物本身感兴趣,对文章的阅读,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即表达方法的深层探究,缺乏自觉探究的意识和欲望。因此,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本文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学生已在《新型玻璃》《太阳》等说明性文章的学习中有所了解,但能真正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还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大部分学生对“鲸”这种动物很陌生,因此,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在本课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读中体会作者介绍鲸的说明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鲸的一些知识。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

●教学难点:

了解鲸的进化过程,让学生懂得生物常常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它的形体和生活习性的。

●解决办法:

1、通过读、议等形式,学生自悟,教师及时点拨归纳,从而抓住重点。

2、通过观察图片和理解重点词语,使学生突破难点。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说明性文章,如何让学生既学到有趣的动物知识,又不失语文学科的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所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我灵活合理地进行教法的优化组合:

1、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

2、运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自学能力。

3、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

五、【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交流、讨论,然后再进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在学习“鲸的进化、呼吸”这些部分时,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六、【说教案】

一、复习引入,体验成功情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上课伊始,我便让学生回顾,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们了解了有关鲸的那些知识?这样,一方面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唤起学生的记忆,知道鲸是哺乳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引起学生成就感的情感体验。

二、故事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利用多媒体的声像结合功能,能加强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正确世界观。充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及学习知识的兴趣。因此,我在这一环节设计了一故事,(①播放故事)在故事中设疑,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标。

三、品评词句,感悟“鲸”大,探究说明方法:

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文第一自然段在表达上很有特点,可作为精读品味的突破口。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教给学生学习品味的方法。

第一自然段运用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集中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大”。教学中,紧扣“大”,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鲸大的段落,画出体现鲸大的词句,品味说明鲸大的方法,想象鲸的画面,逐步形成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评理解,体会鲸的特点及说明方法,教学时可结合学生反馈情况作如下体会:

(②课件出示):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学习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③课件出示):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进一步认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同时体会作者用词的确切,真实,描述的形象具体。

(④课件出示):它要是张大嘴,人站在它嘴上,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再次让学生感悟鲸大的特点,体会假设事例的说明方法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在学习本段时,继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养成读中思考,作批注的好习惯。

四、研读课文,图文对照,体会鲸的进化:

“鲸的进化过程”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其中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学本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找出描写鲸生活地点发生变化的词语“陆地——浅海——海洋”,再找出“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的年代”、“渐渐”这三个表现鲸进化过程时间长的词语,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当作鲸,以第一人称说说鲸进化的过程。

此外,我利用课件,形象演示鲸的进化过程,(⑤播放课件鲸的进化)再让学生图文结合,对照理解。再次理解鲸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

五、自由阅读,合作学习,进一步了解鲸:

课文的3—7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鲸的分类、吃食、呼吸、睡觉及生长的特点,呈并列关系。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自由选读,自主阅读,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以游客对话的形式介绍鲸的呼吸,适时演示课件(⑥播放课件鲸的呼吸)请学生判断哪是须鲸,哪是齿鲸;让学生以海洋学家的身份向大家讲解鲸睡觉的特点, (⑦播放课件鲸的睡觉);让学生以鲸的口吻介绍自己的生长特点。当学生汇报鲸吃食这一特点时,相机出示课件“填空题”(⑧课件出示)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填空,再自读想象鲸吃食的情景,学生对照课文叙述评议,体会作者准确用词。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而且在课堂中构建了“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等多种形式交互进行的主体型交流网络,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

《课标》提出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既注重学习内容的开放,又注意探索学习活动时空的开放。“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创设情景,渗透教育是学习文章的最终目的,即利用文章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这一个环节的设计是通过观看鲸“自杀之谜”“人为杀害”的图片资料,来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欲望,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保护环境是我们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就是自取毁灭。(⑨播放课件)

七、注重实践:

记得叶圣陶有一句话:“课文无非只是一个例子,学生要凭借这个例子能够举一反三。”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用了多种说明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去感受说明的方法呢?在学完全文后,谈谈课文在介绍鲸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学习,学生对这些说明方法的印象更深刻。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⑩播放课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海洋动物,收集相关的资料,可以以__自述的形式,也可以以办小报的形式向大家展示。

七、【说教具的使用】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更为了适合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直观效果,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播放所有课件)

八、【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是这样的:(播放课件)。此板书既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又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大胆用粉笔作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如何进行板书的呢?课前板书课题“鲸”。在第一环节复习提问时,适时画出鲸的样子。在学习过程中,分别板书出鲸的特点“大、哺乳动物、肺呼吸、吃母奶”。

我的说课资料内容完毕,敬请各位斧正。

年级课件【篇13】

课题:

指偶剧院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目的:

学习手指玩偶的制作方法。通过折、画手指玩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纸工小舞台玩一玩,体验美感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分析:

小朋友爱操作玩偶,边讲边演,其乐融融。操作手指玩偶最能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愿望。本课教学溶折、剪、画、讲、玩为一体。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制作过程的指导,而且还应引导学生玩得有趣,有意义。

教学重点:

抓住动物面部的主要特征,折、画能套在手指上的动物玩偶。

教学难点:

折、画出耳朵和面颊长短不一的动物玩偶。

教具准备:

手指玩偶范例若干个、教学、纸工小舞台一个。、多媒体教学系统。

学具准备:

每人2—3张正方形纸、水彩笔或油画棒一盒、剪刀一把。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施教时间:12月15日——12月16日

活动一:

激情引趣:

学生欣赏,初步感知美的形象

播放两分半钟《各种各样的动物》,学生观赏。

显示《各种各样的动物》,学生观看。

活动二:

交流探讨:

1、教师出示纸工小舞台,操作表演“老虎”玩偶,导入课题。

2、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审美

(1)出示动物玩偶纸折的步骤图,小组讨论,并讲一讲具体折法。

(2)小组之间讨论一下,从第一步到第七步是怎么制作的。待会儿请小组的代表说一说。

3、学生折一折。

⑴学生回忆步骤图,比一比谁最快、最完整的折出。

⑵学生再次观察步骤图,解决第一次折纸中出现的问题。

4、教师引言提问:“动物玩偶折好了。猜猜看,接下来做什么呢?”

5、教师出示动物玩偶范例,学生欣赏,并找出错误之处。

活动三:

欣赏、评价交流:

1、学生欣赏范画①和范画②,小组讨论两幅范画形象不同之处。

2、教师提问:“动物耳朵尖的、圆的、下垂的分别怎样制作呢?”

3、教师演示不同动物的头部画法,学生欣赏。

活动四:

发展阶段:

⒈学生折画动物头饰,师生相互交流。

教师出示纸工小舞台。

学生制作,师生共同探讨。

⒉学生通过纸工小舞台进行表演。

活动五:

学生欣赏,相互评价作品

⒈学生交换制作的动玩一玩,说一说。

⒉教师以“虎大王”的身份宣布全班同学制作的小动物都被招收到森林剧团。

第二节

施教时间:12月17日——12月19日

活动一:

教师宣布动物剧团开始演出。

各小组讨论自己组准备演哪一出戏并分配角色,大家一起讨论具体的场景和对话。

活动二:

各小组随着相应的音乐表演童话剧。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语气、动作进行表演,观众可以给予适时评价。

活动三:

交流参与这次活动的感想。

引导学生爱惜作品并在活动结束后妥善保存自己的作品。

课后拓展:

1.对身边能找到的各种材料感兴趣。

2.把美术课上所获得的综合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

札记:

我用学生熟悉的《天线宝宝》的造型作了几个范作,找学生和我一同表演。这样的导入

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创作欲望,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很快的分好了组,合理的分配了角色并进行制作。提高了创作的效率。所以说教师在做范作时要多动脑筋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一定要作出能够感动学生的范作。

年级课件【篇14】

一、教材内容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讲的是一只小鸟和一只住在井底的青蛙争论天究竟是大还是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要眼界开阔,不要受自己已有经验的局限,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和反映问题。否则就会像青蛙那样目光狭小,却自以为是。课文共七个自然段,一至三段讲小鸟落在井沿上,青蛙问他从哪里来,小鸟说他从一百多里外的天上来。四至七段讲青蛙和小鸟因天的大小发生争论,青蛙坚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小鸟请他跳出井口看一看。

二、点及其分析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揭示“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寓意。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大话”,“无边无际”,“坐井观天”等词语的意思,懂得像青蛙这样坐在井中看天是不对的。

通过多种形式读,.课件演示,实验演示,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想一想,试一试,这才能把事情做好。

1、识字写字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记字方法识记字形。如:熟字换偏旁的方法、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喝、渴”两个字有半部分完全相同,只是偏旁不同,可以引导学生用会意的方法识记。人口渴了需要喝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人喝水要用嘴巴,所以“喝”字是口字旁。两个字右边的笔顺要强调一下。

“沿”:第五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农”:第五笔“横”要长一些。

2、词句方面

学习时可以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字读课文想想本课讲的是什么事,再想想青蛙小鸟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并找出有关的句子。“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这句话说明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看法是不同的,可以让学生看有关.课件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意思。也可以让学生用书或本子卷成一个圆筒,从圆筒的一端向窗外看去。这样,便会有青蛙在井里看见天很小的感觉,借以帮助学生理解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换词理解“大话”,并把所换的词带进去朗读体会。最后两段课文抓住“青蛙笑了”和“小鸟也笑了”读句子,从中体会他们都自信自己是正确的。

3、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的朗读重点是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要引导学生体会小鸟试图说服青蛙,青蛙却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心情,其中“别说”、“井口”、“那么”这几个词语可以读的稍重一些。第七段小鸟真诚告诫青蛙,劝青蛙“跳出井口”看看,要读得诚恳。

4、练习提示

课后第三题是比较形近字并组词。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再读准字音分清字形的基础上分别组成词语。可以鼓励学生多组一些词语。

第四提示“一……就……”的句子练习。先让学生读懂两个句子,并注意体会“一……就……”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即紧密地连接起前后两个动作。然后启发学生用“一……就……”说句子。如:“我们一进公园就闻到了花香。”“小狗一见生人就汪汪叫。”

三、典型习题配备

读句子,给划线词语选择合适的意思画“√”

1、青蛙坐井观天。

(1)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认为很美。()

(2)青蛙坐在井里,认为天很大。()

(3)青蛙坐在井里,认为天很小。()

2、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1) 大声说话。()

(2) 话说得太多了。()

(3) 夸大的话。()

3、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1)有编辑。()

(2)大到没有边际。()

年级课件【篇15】

识字2树之歌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梧”“掌”等15个认读字,会写“杨“桐”等10个会写字,能听写课后8个词语。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3.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认识“梧”“掌”等15个认读字,会写“杨“桐”等10个会写字。重点指导“壮、杉、化”三个字的书写。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教学难点】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冬天光着头春夏长绿发,就有一只腿,小鸟喜欢它。(猜一植物)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儿歌《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2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填空:本课讲了种树,分别是

三、认读生字,了解不同树的特点。

1.请学生找到木字家族的字。想一想:这些树都有什么特点?教师随机讲解。

(1)这些字都和什么有关?(都是木字旁,都和树木有关。)

(2)(课件出示:杨树图片)杨:杨树的特点是什么呢?(杨树高)

(3)(课件出示:榕树图片)榕:榕树的特点是什么呢??(榕树壮)

(4)(课件出示:梧桐树图片)梧桐:“梧桐”树叶像什么?(手掌)谁能用“梧桐”说句话?

(5)(课件出示:枫树图片)枫:枫树到了秋天是什么颜色?(红色)

(6)(课件出示:松柏树图片)松柏:松柏有什么高洁的品质?(松柏不畏严寒,一年四季常青)

(7)(课件出示:木棉树图片)木棉:木棉的喜好是什么?(喜暖,在南方)

(8)(课件出示:桦树图片)桦:注意这个字读四声“huà”一边生长在哪里?(耐寒,长在北疆)

(9)(课件出示:银杏、水杉图片)银杏、水杉:这两种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被称为活化石,存在已很久远。)

(10)(课件出示:金桂树图片)金桂:金桂树的特点是什么?(开花满园香)

2﹒我们学的这些字都是形声字,左面的偏旁表示的是字的意思,右边的偏旁表示字音,这些字左面的偏旁都是木字旁,都和树木有关。

3﹒拍手、齐读小儿歌。

三.识记生字,掌握偏旁。

1.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杨壮桐枫松柏棉杉化桂(带拼音)

(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4)正音,指导:“壮、杉”为翘舌音,“松”为平舌音,读“sōng”。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如:“桐”是“木+同”,“化”是“亻+匕” 。

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它们:如“杨”是“扬”换掉“扌”加“木”。

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壮、杉、化”(板书:壮、杉、化)

(1)(课件出示:“壮、杉、化”笔顺图)学生看笔顺图,指导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2)看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注意:所有带“木”字的字,第四笔撇都变成点。

(3)教师讲解笔画名称和笔顺,扩词。

(4)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壮”的右边是“士”,不是“土”;“化”的第三笔是“撇”,不是竖弯钩。)

(6)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所有含有“木”字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7)展示学生作业,点评优缺点。

四.及时训练、当堂达标:

1.同学们,同学们读完儿歌,你们认识很多树,请你们借助拼音,再读读这些词语,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些字音读准。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杨树梧桐树枫树松柏木棉水杉桂树榕树壮活化石

2.刚才借助拼音,大家都能够读准字音,现在,老师把它们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杨树梧桐树枫树松柏木棉水杉桂树榕树壮活化石

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齐读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树。(板书:树)

二.自主学习,尝试练习

1.你知道的树还有哪些?介绍自己知道的树。

1)介绍前,老师先要提出要求。要求同学在介绍时,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楚,面带微笑看着全体同学来介绍。

2)开火车来介绍。

3)同学评一评,谁介绍的好。

4)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知道的有关树的一些趣事。

2.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读一读儿歌,比一比,看谁能把字音读正确。

三.合作分享,反馈点拨

1.小组合作学习:儿歌中,哪些字的读音不容易发准,要注意的,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再一块儿读一读。

2.指导读读儿歌。

指名读,相机正音。

开火车读,齐读。

3.说一说。

这些树中,哪些是你熟悉的,或是比较了解的,能向同学们说说就好了。

4.指导读儿歌。

(1)请小朋友们一节一节地读一读。

(2)师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读有什么感觉?

(3)学习第一句:了解三种树:杨树、榕树、梧桐树。

教师重点讲榕树,(课件出示:杨树、梧桐、榕树图片)(板书:杨树榕树梧桐树)

(课件出示)榕树:原产于热带亚洲。榕树以树形奇特,枝叶繁茂,树冠巨大而著称。枝条上生长的气生根,向下伸入土壤形成新的树干称之为“支柱根”。榕树高达30米,可向四面无限伸展。其支柱根和枝干交织在一起,形似稠密的.丛林,因此被称之为“独木成林”。

(4)学习第二句:认识三种树:枫树、松柏。(课件出示枫树、松柏图片)(板书:枫树松柏)

①枫树是什么颜色的?从哪儿看出?

(枫树是红色的,从“枫树秋天叶儿红”看出。)

②“松柏四季披绿装”说明了松柏的什么特点?

(松树、柏树一年四季都是绿的,特别是冬天不怕冷,依然苍翠挺拔。)

(5)学习第三句:认识两种树:木棉、桦树。(课件出示:木棉、桦树图片)(板书:木棉桦树)

从这句话,我们得知木棉和桦树生长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木棉喜欢生长在温暖的南方,桦树生长在寒冷的北疆。)

(6)学习第四句:认识三种树:银杏、水杉、桂花树。(课件出示:银杏、水杉、桂花树图片)(板书:银杏水杉桂花)

(课件出示)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被科学家称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能活到一千多岁,是树中的老寿星。

(5)自己再轻声读读全文,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学生。

四.总结提升、适当拓展。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些树都是小朋友们比较熟悉的,我国的树木还有很多,要想知道更多的树,还可以找找相关的资料。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幼师资料《年级课件(收藏15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年级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