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11篇

05-15

快跟着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的脚步一起了解“国家宝藏观后感”的相关知识吧。写一篇观后感是否有他必备的要素呢?每次欣赏完一部作品之后,脑海中都会有一些独特的想法,看到好的作品,我们会萌发出很多感悟。 应该及时将观看作品时的心得把它变成文字,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的理解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1】

12月3日起,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登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和综合频道。九大博物馆(院)的镇馆之宝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彰显的大国气象,都浓缩在每期的90分钟里。以古人之规矩,开时代之生面,《国家宝藏》用时尚打开传统,“让文物活起来”。

“纪录式综艺”让国宝开口说话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数据显示,尽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一方面,日益浮躁的社会心态让人难以沉浸其中感受文物魅力;另一方面,陈旧呆板的展陈方式和深奥晦涩的讲解让人难以心生亲近。如何打开博物馆里的“奇妙”,让它真正“鲜活”起来、“亲和”起来,《国家宝藏》正是借助电视综艺这一全民引领级别的传播载体,进行一种破题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节目形态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不难看出,《国家宝藏》试图通过一系列努力,打破文物的“静”,带来生动、流动和撼动。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2】

看完这期的国家宝藏真的很惊叹,首先对于绢衣彩绘木俑第一印象是太可爱了吧,从妆容到服饰都非常的考究!丫丫穿坦领出场的时候惊艳到了我,妆容非常适合她,当看到楚艳老师复原一件件汉服的`时候,真的感叹其制作工艺的复杂,模特们的集体出场更是让我觉得内心被震撼到了,每一个模特的造型和妆容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她们的台步走的都非常稳,包括表情和动作都是不慌不慢的,这样才将汉服展现的非常完美。我觉得对于汉服来说,妆造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觉得我应该多花时间去专心研究,关于台步,我觉得一定要根据服饰本身的特点去走,不需要特别花哨的动作。然后我觉得看到汉服正在一点一点的被人们熟知真的是太好了,正是因为有像楚艳老师这样一群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的汉服文化才会被传播的更远更好,最后的一句话“知来处,明去处”真的是对现在汉服如何发展最好的诠释了!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3】

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名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文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传承者优秀的历史文化,讲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辉煌,维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五千年不断裂的文明史正事因为这样的成长而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的文明奇迹在全世界来说也是罕见的。

中华文明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质。中华文明的第一个特性就是“和”,和谐,和平。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深知和平对文明的保障作用,也深知战争对文明的破话作用。和谐是和平之上的一种更高、更美的境界,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个体的人自身的和谐。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

中华文明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较早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草原文明等。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相补、相互吸收、相互融合。56个民族共同缔结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中华文明的第三个特点是开放,不故步自封。中国的汉唐盛世,都是开放的朝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十分活跃。汉代通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化。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在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对中国固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于唐代,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丝绸之路的继续延伸,形成双向交融的文化格局,唐代文化既得以向外广泛传播,同时也从海外得到很大的补充。当时的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所在。到了明代,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对外交流活动,就是郑和下西洋,其足记远达东南亚、南亚、东非,密切了中国与一些国家的外交关系,成为中华文明对外开放的壮举。

正是因为中华文明有如此特质,中国的传世文物又承载着不朽而光辉的中华文明。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4】

12月17日晚,央视《国家宝藏》播出河南博物院专题。河南博物院三大镇院之宝贾湖骨笛、云纹铜禁、妇好鸮尊惊艳亮相,蔡国庆父子、雷佳音、刘涛分别担当护宝人,演绎国宝前世传奇。

其中,雷佳音演技爆棚,得到网友广泛赞誉。

但是,真正引起网友共鸣的是云纹铜禁的今生故事。这个强国梦故事让张国立和雷佳音也为之震撼。

为何20xx多年前的“云纹铜禁”和强国梦产生关联?中国航发高级工程师吴庆辉作为这件国宝的今生故事讲述人给出了答案: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铸造的神秘基因就藏在云纹铜禁中。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所使用的熔模铸造,就是向中国古老的失蜡法学来的。

他说:“中国现在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四个能够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之一。”

这些话燃爆全场,自豪感油然而生,网友也纷纷评论:太震撼!

《国家宝藏》述说国宝历史、传承中华文化。为了更好的了解和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需要我们掌握扎实、丰富的知识。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5】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悠久的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沉积后,清冽却又醉人。

若你仔细观察《国家宝藏》的每一季海报,便会发现“藏”字别有新意,它将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藏于腹中,这件青花炉见证了故宫600年的风风雨雨,此青花炉观其名,就能知其貌。明永乐是它的烧造年代,青花是它的艺术品种,海水江崖纹是其纹饰,三足指其器型,炉说明用途,连起来便构成了“明永乐海水江崖纹三足炉”。其内施白釉,外围通体绘有海水江崖纹,体型硕大,青花色泽浓艳,晕散明显,而海水江崖纹更有着独特的含义,纹饰由翻转的海浪山组成,象征着山水相依,守望相护。

现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又被赋予了山河安定,守望相助的全新的时代内涵。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6】

春节假期,我看了《国家宝藏》第一季里面的湖南、湖北、河南、上海、故宫博物院各推荐的三件古代文物。

我对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印象最深刻。《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徽宗时期王希孟十八岁时耗时数月完成的,是宋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之作。画中表现了宋朝江山的壮丽美景。王希孟采用了复杂的青绿法,而作画所用的颜料则是一些非常珍贵稀有的宝石、矿石,比如孔雀石、赭石、蓝铜矿。

还有河南博物院里的商鞅方升和莲塘乳鸭图。商鞅方升是战国商鞅变法时用来称麦子的计量容器。如果里面装满麦子的话,就是那时的一升。方升里面刻满了铭文,一段铭文讲述的是秦始皇那段时期的,另一段讲述的是商鞅变法时期的。莲塘乳鸭图是明朝朱刚用氪丝织出来的一幅图。图上的鸭子栩栩如生,而且鸭子旁边有块奇形怪状的石头,石头上是外深里浅的渐变色。还有一些鸟是单只的,所以有人猜想也许现存的这幅图只是整幅图的一部分。这幅图最奇妙之处在于,无论正看或是反看,都能看见一模一样的图案,即正反一样。

这些国宝虽然看似冷冰冰的,其实它们含着古代工匠的心血。我还能从国宝中的精细看出工匠们的坚持和主人的爱惜。还有很多的国宝等待我们去探究。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7】

“国家宝藏”是一个讲述宝藏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的节目,下面我就说一说吧!

“曾侯乙编钟”是发生在曾侯乙和楚惠王俩人身上的故事。楚惠王来到曾侯乙的房间,看到他正在给均钟木调音,就问:“你是不是在弹曲子啊?”

“不,是在调音。”曾侯乙说。

“本王知道你在调音,只想问一下这是什么乐器?”

“这是均钟木。”(解说:曾侯乙墓出土,普遍认为是古代为编钟校对音高的仪器,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音义和校音器。)

我觉得古时候的人们很伟大。比如说,乾隆时期的瓷母是怎样做出来的?温度、火候的控制要求极其严格,它的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二。古时候没有温度计,他们是怎么严格控制温度的呢?所以说他们费了很大的功夫才能把十七种材料烧制出来。

古时候的人们就是伟大,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么美好的生活;没有他们,国家就不会如此富强。

我要好好地感谢他们,传承我国的文化精华。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8】

我想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国家宝藏》是由迪士尼所投资拍摄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明确了这一点,相当于明确了电影真正的目标消费群。迪士尼拍的片子虽然老少咸宜,也有许多成年人在看,但它的主要对象依然是孩子,这点是必须清楚的。

在搞清楚这点以后,我可以开始胡说八道了。首先《国家宝藏》是从一个孩子的童年开始的,这是因为孩子在小时候有着共同的特点——对未知充满好奇,对探险充满兴趣。所以那个来自爷爷的祖父的祖父的故事,影响了本的一生:尽最大的努力找出那份宝藏。但对于宝藏该如何处置,影片有着它的导向,这一点就是通过本来体现的:我并不是为了拥有财富去寻找它,而只是为了证明它的存在、证明这个传说是真的才去寻找它。与此相对应的,就是树立了伊恩这样一个反面形象:为了钱而去找寻宝藏,干尽坏事,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

这两者形象的塑造,其实也是透露出另外一种倾向:对于智者的赞扬。双方在找到夏洛特号不久后就分道扬镳,按着他们自己各自的方法去偷《独立宣言》。双方在人数、财力等方面有着天渊之别:本的一方只有他和瑞利两人(后来加入了美女主角),而另一方则是有一支相当数量人数的队伍。本所用的进入国家档案馆的方法尽管也是有着高科技手段在其中,但这相对于后来伊恩进入那里的方法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只是后者的方法在我看来多少有点暴力及血腥,让我看着有点不舒服——这种渲染也是其目的所在,告诉孩子们掌握智慧者才能掌握真正的财富。

其次就是对孩子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本在求助Abigail(抱歉这词我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翻译..)不果后,他和瑞利来到了在国家档案馆所展示的《独立宣言》前,说出了这样的话:尽管满篇都是关于自由的宣言,但有一句话的地位远比其他重要:“然而,当始终追求追求同一目标的一系列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的行为表明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暴政之下时,人民就有权与义务去推翻这样的政府,并为其未来的安全提供新的保障。”。正是在看完这句话后,本决定要抢在伊恩之前把《独立宣言》偷出来。这句话是促使本下定决心的句子,却也是在宣扬美国的自由与民主。

全片一直围绕着《独立宣言》来进行解密(这一点被我好友认为与《达芬奇密码》有相似之处),在这过程中,男女主角不断地在说着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这是在对不清楚美国历史背景的人做着注解,同时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在引起孩子对美国历史的兴趣。而片中本在遇到女主角和《独立宣言》都有可能跌进深不见底的洞穴之下时,选择的放开Abigail的手去捡《独立宣言》(女主角说她也会这么做),这是把《独立宣言》置于比人命还要重要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表现,是对于那些甘愿牺牲自身性命以建立自由、民主的国家的开国者的尊崇。美国因其只有200多年的建国史,被少数其他国家人所嘲笑,但这从来不会妨碍美国人对其自身历史的骄傲,也不妨碍其对孩子们进行这一骄傲的教育与延续。

最后还应特别提及的是瑞利这个角色。他尽管也很有能力(成功进入了国家档案局的监视系统),也对历史知识颇为熟悉(知道夏令时制的建立时期),但他与全知全能的男主角本不同,他着重展示的是更具人性的一面:他会怕死,会在发现自己竟然也有知道本不知道的事情的时候感到十分开心。众人终于找到了满室的宝藏,Abigail以为他也开心兴奋地流泪了,他却说:“看,楼梯。”,他想到的是可以生存下去的希望。男女主角说着他们会为了《独立宣言》而抛下彼此时,他冒出来说:我会把你们两个一起扔下去,Freaks(这词很有趣,我保留下来了)。这些都是迪士尼一贯习于塑造的小人物引人发笑之处,却也是人在遇到这些情况下最为真实的反应。如果只有一个本(或许还可以再加上Abigail)的形象不断地加高加大,难免让人生厌,但如果有瑞利这个角色进行中和,让我们就可以在惊险刺激之余也捧腹大笑一番。

此外,他也充当着解说媒介的作用。前面提到的对于本决定要偷《独立宣言》起到极为重要作用的句子,在我看来并没什么难解之处,可是瑞利却说:其实我不懂。然后本就以极为浅显的句子来进行解释:它就是说,如果有罪恶发生,那些有能力的人就有责任采取行动。一个也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可能不懂那句话的意思吗?显然不可能,这么做全都是为了孩子。M.yjS21.CoM

老美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从来不会选择忽略爱情,片中也打造了一对令人向往的情侣本和Abigail。这与国内针对孩子的题材很不一样。而这部片子所透露出来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很值得我们去思考。老美也把孩子当孩子,我们也把孩子当孩子,但老美不会认为他们的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因而就把东西弄得越浅显越好,甚至除了说教还是说教。他们更注重引发孩子的兴趣,像《国家宝藏》那样,通过主人公寻宝的方式,引起孩子对美国历史的兴趣,对美国一向宣扬的“自由与民主”的向往。这是通过软力量文化在进行教育,同时也是在向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人在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

因而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后,真的非常佩服老美教育孩子的方式。中国的动画少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孩子想要什么,而更多的只是从一个大人的角度来思考应该怎样去让孩子按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孩子还小的时候不懂得如何选择时或许还会乖乖地看,但长大后他会对此厌恶,跑去看老美或者日本的片子,这样接受的就是他们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对他们的文化心向往之。渐渐地,下一代不再关注自己的文化,不再关注自己的历史,那么即使你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也只是枉然——没有了后继者,说什么也没用。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9】

近日,央视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火了。这档耗时两年制作的诚意之作,受到了观众好评。

而这所以备受欢迎,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通过情景剧的方式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敢于使用“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台词中还穿插了不少网络流行语,虽然不乏争议之声,但在我看来要达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让大众有了解的兴趣,否则再好的内容,没有人愿意看也是做无用功。以明星提升人气,正是大胆创新之举,况且在节目的效果呈现上,各位明星们的演技也可圈可点,值得肯定。

另一方面,《国家宝藏》的好,还在于在文物背后见人、见情。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比如节目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的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这让我想起曾引来万人空巷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展现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讲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10】

在茫茫书海中,我无意中发现了《国家宝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段段历史的文字,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吸引着我,走近它,捧起它,拜读它……在很多个清晨与黄昏,我跟着书里的文字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欣赏着华夏民族创造的智慧与结晶。

杜虎符,那精致小巧的样子令人赞不绝口;郭店竹简《老子》,那古老神秘的文字让人充满遐想;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那金光闪闪的壶身令人惊叹不已……一切都是那样的妙不可言。跟着《国家宝藏》,我穿越在历史的长河中,探索着中华五千年的奥秘。

一个陶器——亲近土地之魂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来自于6000多年前的甘肃大地湾。这是一个颇有形象的彩陶瓶,上面所展现的是一位落落大方的美女形象。那神秘的面孔,自带一种神秘的光芒。人头形象塑造得细致生动,连人的发式也刻画得栩栩如生。眼睛镂空成孔洞,显得目光深邃。嘴微张,似呈说话状,看起来很有艺术感。它的下半身则是个陶瓶,规则的花纹许是哪个部落的图腾。虽然它是个陶器,但它却把人的形象融于器物上,成为一件集彩陶艺术和雕塑艺术为一体的杰作,真是惟妙惟肖。

看着这件独特的陶瓶,我浮想联翩:也许在6000多年前,部落遭遇洪水,族员们从大地上找了很多陶土来烧制贡品,向天祈愿,来祈祷风调雨顺;又或是迎接新生命诞生,首领让部族人烧制这个特别的陶器以此庆贺。年长的元老抱着婴孩,双膝跪地对着上苍喃喃自语,那虔诚中满是对后代的祝福。

小小的陶器,从大地中来,在祖先的手作中诞生,留下了人类美好的希望与祈愿。

一支骨笛——奏响生命旋律

这是一支距今约8000多年的骨笛,它又细又长,经过岁月的冲蚀,已变得棕灰棕灰。当它被挖掘出来的时候,已有些破损,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骨笛古老的样子。它有七孔,断了三截,但已被细线精心缀合。它是墓主的陪葬品。这是至今发现最早的七音笛,堪称“中华第一笛”。它改写了中国的音乐史,刷新了我们以往的认识。

面对这支岁月冲蚀的骨笛,我思绪万千:也许在8000多年前的大地上,日落黄昏,结束了一天的劳作,部落族员们准备入眠,部落首领手持骨笛缓缓吹奏,那悦耳的笛声仿佛跟天神在诉说着什么……笛声中,我又清晰可见:每一个清晨,族员们赶着牲畜在空旷的土地上耕作,播种、施肥、浇水、打谷,黑土地在滴滴汗水中变得肥沃,金色的麦浪在原野上唱着丰收的歌。它们随着骨笛的奏鸣一起欢唱人类在大地上的歌。读着读着,我仿佛进入了安静的音乐世界,静静地聆听这来自于新石器时代的远古的呼唤。

古老的骨笛,带着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在大地上奏响了艺术之歌。

一幅画卷——书画市井百态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精美绝伦。这是一幅公元960年前留下的画,画的是北宋年间都城汴梁热闹繁忙的市民生活情景。画卷长527厘米,宽24。8厘米。他描绘人物800多名,畜牲90余头,车船五十多辆,树木一百多棵,房屋一百多幢。近看,一个个小人物是那么逼真,有喝茶的,有看店的,有骑马的……每一个细节,无不形象地再现了宋代都城繁华昌盛的情景。那高高的古城墙,四面环水,河面上大大小小的船只,什么样的都有,有龙头的,有双层的,每只船都坐满了人,没有一点儿空隙。它的构造疏密结合,首尾相连,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读着这幅舒展的画卷,我遐想连篇:勤劳质朴的华夏儿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生活的间隙,享受着人情往来,享受着音乐、艺术,享受着邻里间的和谐之美,享受着静谧又或是喧嚣……一个个热闹的都市,一个个素朴的乡村,在他们的辛勤中诞生。画卷也在张择端的笔下徐徐展开。读着读着,我也仿佛走进了这繁忙的街市,跟着人流上桥,下坡,一路走一路看,热闹的街铺,寂静的城郊风光,渐而有村落田间,嫩柳初绿,别有一番景致。

长长的画卷,带着人们对市井生活的热爱,带着邻里间的和谐与友善,在眼前铺展。

就这样,我慢慢地读,细细地看,书画、器皿、竹简……这一件件带着岁月积淀的宝藏告诉我:我们的祖先曾经这样祈祷过,这样劳作过,这样欢庆过。他们生活着,创造着,传承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坚持。

就这样,我走在时光里,醉在文字里,仿佛又听见西周的礼乐随着青铜编钟缓缓而出,仿佛又看见战国的金戈铁马热血沸腾,仿佛又看见秦汉统一后的辉煌,大唐的盛世,又听见宋代的词曲在文人墨客的口中传承……

就这样,我似乎有些明白,为什么华夏文明能如此经久不息地屹立在世界东方,让世人所景仰?因为在这方土地上,有数以万计的华夏儿女,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生活,创造了美,也创造了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这,是我们的根。

当我合上《国家宝藏》,我发现它们已不仅仅是国家宝藏,更是传承着希望,代表着坚持,诉说着热爱,这,才是国家的宝藏!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11】

一件汉服看似繁花似锦,实则包罗万象,小到颜料、花纹、配色、面料、裁剪,大到文化、经济、人文、气节、胸怀。

像《国家宝藏》里描述的一样,盛世唐装的纹样来自西域,款式却是来自中原,大唐之所以盛世正是因为拥有海纳兼容的胸怀,所以才有了百花齐放的样貌。

纵观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字是一种精神记载,食物是一种味觉传递,而服饰是一种底蕴传承。拿服饰来说,纵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传承,而上千年的服饰演化之路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华文化,不仅仅影响了中国,整个东南亚的服饰中,中国服饰的影响都有迹可循,像越南,韩国,日本……

一个有着文化影响力的国家,是有气节的,也是自信的,不管是千年前,还是当世。作为一个有着文化自信的民族,不仅仅是要表现在历史的撵道上,更重要的是当下。

人生一世,造化弄人,一个人的内心要有一座城池,要固守热忱之心方能在自信上点睛一笔。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