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读后感(推荐4篇)

05-25

阅读这本书时,我们不禁泪流满面,这证明我们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只有意识到这本书的重要性,我们才能在读后感中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因此,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们为您找到了以下有价值的资料:“曾国藩家训读后感”,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满足您的期望!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1)

好久没有定下心来读读书,想认认真真地读几本书,希望能从先贤的着作中得到启示,网上评论《曾国藩家训》是一本好书,于是就到新华书店把它买回家,阅读之后感触颇深。

曾国藩在家训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

事过变迁,百十年已过,但是《曾国藩家训》中反映的文化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依旧具有顽强的活力。曾国藩一生追求中国传统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理念。在我看来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相比显得简单,其实不然,修身一旦真正实行起来,远比我想像的困难得多。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一直都在修正我们的心态,都想做到制心一处,事无不办,但事实是屡错屡改总是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看了《曾国藩家训》后,我知道我们之所以犯错误,大都与心态不正有关,凡事不见自己过,总见他人非;不思自己贪,总怒他人得,在这种心态下我们怎么能做好事情,怎么能端正心态呢?

《曾国藩家训》中写道:多见自己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己贪,才是我们端正心态的关键,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该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2)

集中、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是我们写作文的根本任务,也是老师评析一篇作文好坏的基本依据。

这里所说的中心,是指作文通过其全部内容而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或意图,也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以及愿望、意向等。它的基本要求就是集中、鲜明。

所谓集中,是说一篇作文只能有一个中心,全篇作文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说深说透。我们在动笔之前首先要认真审题,根据作文的需要确立一个中心,这是作文突出中心的前提条件。作文中心的确立,必须从全部材料出发,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不少同学的作文词不达意,说了半天没有讲出什么观点和道理;或者中心分散,几个观点、道理齐头并进,没有统领,结果像蜻蜓点水哪个意思都没有说透;也有的作文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甚至根本不知所云;还有的作文事情不大,材料有限,却偏要追求高、大、全的中心,以致给人小题大做、故弄玄虚的印象等等。(next88)以上这些毛病的出现,都是因为作文事先没有确立好中心、动笔时随心所欲造成的。

所谓鲜明,是说所表现的中心必须是明确的,清清楚楚毫不含糊。确立了中心,我们在作文中还要调动一切可用的手段为突出中心服务。突出中心的具体方法不少,最常用的两种是开门见山和卒章显志。学生作文《拨动我心弦的歌》开篇这样写道:那一天,知道你要走,我们一句话也没有说耳畔又响起了这支优美的歌。然而,我的心在颤抖,在流泪。我好想真挚地对您说一声:爸,对不起!在文首就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写出了作者从心底对父亲的愧疚和不安。另一篇学生作文《宽容》,写我不小心将水泼到了老师身上,惶恐不已,但老师并不追究还原谅了我。作文结尾说: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我忽然觉得:今天的路真宽敞!最后的真宽敞三个字既突出了作文中心,也升华了主题。这两篇学生作文,前者开门见山,后者卒章显志,突出中心的方法大同小异,均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我们也可以根据作文的情节内容,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凸现作文中心。如学生作文《芭蕉扇失业了》,选取人们夏天的取凉工具从芭蕉扇到电扇直至空调的变化,以小见大,生动地展现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小作者在作文中没有简单地进行今昔对比,并且注意了表现其中的曲折,如农村一度供电不足,安上电扇却不能想用就用等,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真实地感受到农村改革发展是怎样走过来的。作文写得质朴、实在。类似的方法还有抑扬对比、欲擒故纵等,其原理和上面的一样,作文的中心就在这些对比之中鲜明地展现了出来。

在作文的语言行文方面,我们还可以采用前后呼应、渲染点题或者通过联想议论等方法来突出中心。如学生作文《秋日小事》,从秋叶飘零写起,写父亲替我借书、送书、送衣服,辅以我心情的变化:一阵狂喜心中一动心底颤抖一下直至眼泪似乎就要流出来了,反复渲染反复点题,由一件看似简单至极的小事,将父亲对子女深沉的爱表现得凄美而生动。文中人物衣服的破旧单薄、气候的悲凉,又隐含着多少生活的艰辛沧桑,让人读了不禁嘘唏不已。

总之,在作文时要认真审题确立中心,并灵活调用各种写作手法为突出中心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写出中心明确、主题鲜明的作文来。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3)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M.yjS21.CoM

曾国藩被称为晚清“第二号皇帝” 、“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带着对曾国藩的好奇我拿起了《曾国藩家训》一书。

曾国藩家训中,分门别类的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细细读起来,他的每一篇“家书”,都有一个哲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交往都有教育意义。就拿他的读书之道来说,在今天仍可为指导、借鉴之法。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泽东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在读书上他要求“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己矣。”

他还非常讲究读书的方法, 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并且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尤其有两点让我感触最深:一是他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是他提到“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乎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若平日盛酿不深,则虽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适之,不得不临时寻思义理;义理非一时所可取办,则不得不求工于字句;至于雕饰字句,则巧言取悦,作伪日抽,所谓修调立诚者,荡然失其本旨矣!以后真情激发之时,则必视胸中义理何如,如取如携,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须临时取办,则不如不作,作则必巧伪媚久矣。”

也就是说,在写文章时即使有真情要倾吐,可是道理却无法表达清楚,从而不得不临时去探寻义理,而义理并不是一时就可以获得的,于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于作文时沉溺于雕字饰句,想通过巧言来取悦于人,而修辞立诚的宗旨早已荡然无存,这就更为拙劣了。

我写东西的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发可真正开始写时,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以至于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后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坏,文章或不了了之或索然无味。而要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曾国藩提到那就是要多看书、多思考、多积累。

在这本《曾国藩家训》中值得一读的地方还有很多,难怪毛泽东主席曾说其在近代人中独服曾国藩。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篇4)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800字:

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家训》是我们总经办读书会阅读并学习分享的第二本书。起初并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读《曾国藩家训》?我初浅的认为,曾国藩不过是组建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而已。可有幸读了郦波所著的《曾国藩家训》后,让我感受颇深。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为人处事、管理自己、管理他人的教育书籍,阅读并学习后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曾国藩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平凡”真实,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好父亲,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他们要认真研究学问,要读好书但又不能读死书。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

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养不教,父之过”。儒家向来视家庭教育为人生教育之本,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好的学校与老师也无法取代父亲与母亲。

《曾国藩家训》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认识了曾国藩这位大家最真实的一面,他是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甚至愚笨的人,不断自省,不断修身养性,而成为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家!很多人推崇曾国藩,包括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样的对手,都不约而同地敬佩着一个共同的偶像,这说明曾国藩除了功业上的成就以及文章、思想之外,他有很多过人之处,那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智慧与思想尤其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扩展阅读

曾国藩读后感


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在众多网络文章中认真选择了一篇优秀的“曾国藩读后感”,作品本身就是一部作品,它使你更好的认识作品。不妨把读后感书写一下,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国藩读后感(篇1)

张宏杰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他的这本书在普通的传记叙事之外也带着一定的学术感觉。作为一本研究曾国藩的专著,本书内容丰富、体系严密。尽管部分章节有凑字数和重复之嫌,但瑕不掩瑜。

本书体系上分三个部分。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这部分实际上就是对曾文正一生的概述,读完这部分,对曾的生平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左侧面:一生收入和支出,这部分是全书最学术的地方,补了历史研究的一块空白。作者通过讲述和计算曾公在不同阶段的收入与支出侧面反映了晚晴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弊端,以及朝廷内外腐化成风的现实,以小见大;右侧面:迷信和天命。如果前面两部分让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立体化的曾国藩的话,那么这一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个性的曾文正。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建设,也让曾公从“轻狂”走向了“成熟”.这个成熟,自然有些讽刺之意。作者说:真实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尘世中,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的确,六十二年的人生旅程折射了当时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现实:朝廷垂垂不如当年,满朝文武只知自保或苟且或依然不知所谓的穷究理学,京城内外腐化不堪,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太平作乱……乱世如此,偶尔出现的个别心怀天下的人也“前仆后继”的被当时的黑暗“规则”侵蚀、腐化。仅仅少数人在实现自己抱负之时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衷:林则徐一生自诩清廉不阿,然而任巡抚期间也曾大量收受“陋规”银子;曾文正常言自己“不靠当官发财”,然而也在不断行贿,甚至纵然过属下公开贪污……

这些丑相原因何在?源于制度的阴谋与懒惰。是社会的整体对腐化不堪的制度的纵容与承认导致了一个又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官场新人从“无知”走向了“成熟”.对于晚晴官场而言,不融入这个染缸就是不懂事,只有深入这个利益集团――这个全天下都陷入其中的利益集团――才是成熟。

曾公融入了,但是,他依然很伟大。因为他做到了常人所不及的“外黑内白”,同时成功的塑造了良好的品质形象。他纵容下属的合理腐化,却又以身作则,不行贪污之事,在做了十二年中国最有权势的人之后,在总督岗位去世之后竟然只有两万两的身后银。他少年至中年潜心研究理学,却又不为理学所困。他工于心计、城府极深,却又发自内心的以诚待人,连公认的冤家左宗棠最后在他去世之后也不得不念他的好。

曾公不能作为一个榜样来对待,但他身上很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一曰忍。

曾国藩一生三次“为众人所唾骂”,又有三次军事大失败。但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他在家书中教育儿子:“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为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半。”“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真处逆境之良法也。”

二曰诚。

曾一生“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他把“诚”当做天道,始终强调做人的学问,最基本的原则和思想就是诚,而且“诚”必须出自内心,谓之“血诚”.《菜根谭》里有句话说: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住一个“悔”字。“诚”不是傻,不是呆,而是一种襟怀,襟怀明月,胸纳清风。在“诚”的基础上,坦诚相待,开诚布公,坚持原则。“诚”不是当和事老和稀泥,而是团结人的一种基本态度。待人以诚,对事业和工作也应该“诚”,这种“诚”上升国家、单位的高度就是“忠诚”.

三曰拙。

曾做人以拙为本,在军事上也以“结硬寨、打呆仗”闻名,以力求先立于不败之地。行军打仗数十年,除一开始几次失手外,他没有大的跌蹉,正是得力于此。曾公的拙,其实就是天资不行,但这一点恰恰是曾公成大事的一个关键。因为愚钝,才会花更多的时间脚踏实地的学习与求知。但凡事过犹不及,脚踏实地固然是做事的基本原则,但是兵者诡道也,有一些特殊情势下,也需要敢于冒险,大踏步前进。

四曰恒。

书中写道: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从道光二十二年立志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深刻反省。曾国藩正是通过这种自修方式,逐一检出自己身上近乎所有的缺点毛病,在几乎所有细节中贯彻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因此他的进德修业,才迅速而有力。

曾公堪称“晚清中兴第一大臣”,其道德文章、为人方式、军事战略等值的我们学习的太多。放之于当时的大背景下,曾最伟大的之处在于他跳入了一个会将所有人染黑的大染缸却保持了自己内心的纯洁与明净。的确,他有很多不足,有很多我们可以以现代视角批判之处。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虽由我们现在肯定而当时否定的的“轻狂”走向了现在我们否定而当时肯定的“成熟”(实际上我们现在对着二者的态度并为真正改变),然而,他骨子里依然是一位“圣人”,一个心怀天下、内心纯净的“最后的圣人”.

曾国藩读后感(篇2)

闲暇之余,总会拾起《曾国藩家书》,品读中,得以仰望“修、齐、治、平”的心灵世界,得以感悟为人、治学、处事的智慧哲学。而曾国藩的集大成也是对自身经历坚持“自省”的积淀。说到此,便想到朋友一篇文章中所写“人生的每段经历都不会是浪费,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它会让你看到许多不同的风景,会增加许多色彩斑斓的记忆”。此时,便不由回首自己四年有余的成长经历,更是让我感触颇深。从怀揣梦想执剑走天涯的恰同学少年到踏实岗位书写青春的纪检人,更是让我收获了太多的成长和厚重的财富。于我而言,何其有幸。

有志有识有恒的感悟,教我在不同岗位如何成长。成长亦如读书。然,“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正是对有志的感悟,才会在四年经历过村、镇、县、市4个层级8个岗位之间,仍能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笃定,更好地在品味“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中,踏实地在每个岗位上学习如何求知、如何干事、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共处,从而更好地汲取成长所必须的养分。正是对有识的感悟,才能始终在每个岗位每次成长中,始终保持初次接触时的忐忑和兴奋激动,“多方取益”。尤其是在重新打开记录成长的笔记,回看那些孜孜以求的点滴和笔记本上每个知识落笔的痕迹,感受最多的是生怕错漏任何一个积累激发青春旋律的小心。弹指一挥四年有余,无论是求知过程中的那份渴望,还是领导和同事们的倍加关怀,还是群众的包容支持,也正是对有恒的感悟和坚守,才让青涩的我在经历成长的烦恼和快乐之后,慢慢褪却了陌生和受挫之下的无助与失落,让如今的自己越来越“笃实刚毅”,在驾轻就熟之间使得积累的青春旋律欢快跃动。

“君子之道”的谆教,阐述我以追求和责任。“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正是对“君子就是要做一个有信仰且能坚守信仰的人”的理解,才更加清醒自身的追求和责任,这正如水滴与大海的价值定位。水滴虽无法决定自身的形态和大小,但它始终清楚只有注入江海才不会干涸,这也正是江海的宽广赋予水滴存在的空间和意义。这恰如,对待事业的态度,更是对信仰忠诚和坚守的一种折射。我们虽然无法选择岗位,但可以决定对待岗位的态度,这便是纪检事业赋予每个纪检人的价值和意义。对于青春的我们而言,未来很长的路上,都会时刻胸怀梦想、充满朝气,而组织这个温暖的家又总能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为我们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和释放朝气的力量。再回望一路走来的四年,获得成长之后的得心应手,这无异于是在准确定位之下实现个人价值与事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佳展现。正如,水滴的价值终能在江海的汹涌澎湃中找寻到更多的存在感,我也始终相信个人的成长终能在纪检事业的发展进步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对于每位纪检干部尤其是正值青春年华的纪检干部而言,青春赋予我们的总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朝气与锐气。也正如此,我们只有置身于孝贤忠诚、敬业奉献、为民服务的坚守与担当之中,才能真正理解并践行知责思为、知任图进、知德守正,才能用经历之后的成长激发出属于我们的青春旋律,才能让我们不忘初心始终以崭新的姿态奋力作为。

曾国藩读后感(篇3)

《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这本书,去年读过一段,不知何故就放下了。今年又想起我们敬爱的曾国藩来了,翻出来再读了一遍。先前读书不写笔记,读过就算读过,似乎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前两日读《复盘》,终于下定决心,不能光顾着读快乐,必须慢下来,好好总结,这样才会有进步,否则读过一遍的书,留下的印象是极少的,好书要总结,反复读的。这一本算一本好书。

读此书最大的感想和收获是看到曾国藩怎样从一个资质平平的人,通过自己的笨功夫成为一个成功的读书人,又怎样从一个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成为一个和光同尘做实事的圣人。曾国藩年青时也意气风发,也是个愤青,按照儒家至刚至猛的方式去待人处事,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极差,经过痛定思痛,从老庄哲学里吸取营养,领悟到了”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通常,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曾国藩通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改变了自己的认识,通过真实的行动实践,变得和气,谦虚,周到,能在交往时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必要时啖之以厚利,让自己也成为马群的中斑马,对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讳,学会了打太极拳,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了。仅凭忠义相激,是不可能的,真正的抱道之士并不多,只有诱之以名,笼之以利,才能网罗天下之英才。认识到人性,而不是光光感叹人性,而是要去利用人性,做成自己的大事。是非不明,黑白不分,在中国是再正常不过了,治军也不再一味从严,而是宽严相济。

对官场有更深的认识,洞彻”不生不灭“的秒处,熟练运用”展“字诀。李秀成被俘虏后,曾国藩对他进行攻心,态度谦和,言语体贴,表达出真实不欺,推心置腹的神态,对李的才华表示欣赏。拿到了他所需要的东西,提早在南京杀了李秀成,在向朝廷抄录李秀成的自述时多处作伪。 曾国藩遇到挫折,甚至羞辱,能打掉牙和血吞,有坚韧的意志,自己总结,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 ,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曾国藩打仗的方法也值得后人学习,”结硬寨,打呆账“,打仗第一要求是稳,”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也是天赋不高之人的稳妥的办法,值得学习,世人往往自认聪明,却反被聪明误。

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往,可以看出曾国藩极好的修养功夫和胸怀,从来没有公开说过左宗棠的一句坏话,私下里也不怎么对人谈起于左宗棠的是非长短,真正做到了想往于江湖,对左宗棠的攻击不闻不问,不予回答。晚年左宗棠西征新疆仍全力支持,达到了看破功名,跻身圣域的境界,处理天津教案,以自己的名声换得了国家的平安。

曾国藩年轻时也心性浮躁,坐不住,为人傲慢,修养不佳,三十岁是曾国藩的重要分水岭。他以自己的时间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人类的巨大潜力人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所谓庸人,就是昏睡了一生的人,因为欲望缠绕,意志软弱,智慧不明,普通人一生只能动用上天赋予的很少一部分潜能,而英雄伟人是醒过来的人,他们天性刚强,头脑有力,可以把自身的潜力发挥的比较充分。而圣人,或者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则是通过刻苦努力,穿透欲望缠绕,战胜种种困难,将自身潜能调动发挥到几乎极致。

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悟出自我完善的必经途径,首先是立坚韧不拔之之志,接下来要有实行力,每天都认真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言行,深刻反省。人是被决定物,有人监督着自己,战斗力会大涨。曾国藩戒烟,破除旧习,必须有悍然之力。要在紧要关头,撑得住,挺得起。做事从无恒到有恒,经历了无数的心灵磨难。

看曾国藩最大的意义就是革除自己的坏习惯,让自己意志更坚定,做事更圆通,做人更柔软,和光同尘,不要再愤青,更好理解这个社会,理解中国的历史,再艰难的社会都有能做事的人,不要抱怨,比比曾国藩一生的磨难和他的艰苦,自己实在是太舒服了,好好看书,好好思考,好好做事。

曾国藩读后感(篇4)

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正直、清廉、智慧的“圣人”形象。

我们从书中了解到,三十之前是“庸人”三十之后是“圣人”,三十以前的曾国藩在官场处处碰壁,三十以后在官场左右逢源。那么是什么使曾国藩在官场发生如此改变?我认为关键就是在于他情商的转变。今天,我想以情商为主线,谈谈自己的感受。

百度对于情商的解释是: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我认为,情商是一个似褒似贬的词汇,因为说别人情商低明显带有讽刺的意味,但情商也不是判断人唯一的衡量因素,不可能什么事都只谈感情,而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知道对方是什么人,只要别人能够提供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交易就可以达成。毋庸置疑我们都喜欢和相处更舒服的人作,可是不管一个人多么难交往,只要能够真正的创造价值,那么就总会有人愿意付出更多的‘交流成本’与其取得合作。社会的现实是人们更愿意与牛人或是强者交往,因为他们能解决具体问题,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往往只要能获得物质上的绝对利益,人们宁愿放弃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情商只是整体价值链中的一小环。

关于智商还是情商更重要一直都是人们议论的话题,有的人对于情商不屑一顾,甚至觉得其压根就没有必要,因为如果智商不够,也就是同别人共事的资格都没有,那么‘情商’也就无从谈起。而我认为,智商固然重要,情商也很重要。等到自己成为某一个阶层的一员,大家的智商都相差不多,也各自有着明确的分工,此时若想要与人产生合作,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情商只是智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前一阶段,智商用来解决事务问题,后一阶段,工作能力已经得到认可,智商则需要用来解决关系问题,换了场景,处在不同的位置,智商所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也就不一样。

后期的曾国藩可谓是‘高情商’的代表。关于他为人处事的心法至今也仍旧为大多数人所推崇。可是曾国藩的‘通达’离不开前期底层的摸爬滚打和官场浮沉的经验。曾国藩在中了进士之后,独自去拜访商家大户,筹集进京的开支,因为进士之身,所以曾国藩拜访的主家往往大摆筵席,同时也乐的支助他一定的钱财。可是在这之前,曾国藩一家只是普通的小地主,并不会引起人们多大的关注,可是一中进士,身价百倍。曾国藩升迁的同时也带动了曾氏一族的地位。曾国藩的父祖和兄弟因此也摇身一变成为处理地方事务的领头乡绅,大小事宜只要曾家出面往往都能得到解决。这就证明了一个人是什么身份,也就决定了别人对待他的方式。乞丐纵使情商再高,人们也不会抱着结交的心态去和他交往,皇帝纵使情商再低,世人也会争相谄媚迎合,高情商的表现莫过于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一段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做出合适的反应。清楚自己的身份,便会知道自己在一段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如此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自然也就能够接受,同时自己也能知道对方的边界和需求在哪里。承认现实认清自我的同时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可以说这就是知己知彼。曾国藩知道如何应对各色人物,能处理好鱼龙混杂的关系,所以后续无论是上级、同事、下属还是家人,他都能以极高明的手段与别人处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度。然而曾国藩一族与其同辈的人物即便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却也终究没能达到曾国藩的高度。

情商就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究其本质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能把事做好,同时能满足对方的需求,也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首要第一点便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以及别人要什么,找到自己的所处位置便是重中之重。

今天结合我自身的角色,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我认为情商尤为重要。在机关工作十年,我也见证了自己情商一步步的转变。刚才加工作的时候,不太懂情商为何物,说话直来直去,不太估计他人感受,喜怒形于色,很像年轻时愚钝的“曾国藩”,因为情商不高也经常碰壁,不但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心情,还影响到工作的效率。经过几年的工作和他人的指点,我渐渐了解到情商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找到自身的定位,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共事,后来我发现,情商的转变给自己和他人甚至单位带来的益处都是很大的,不仅能让自己舒坦,让他人觉得和你相处舒服,也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最终达到促进工作的目的。正如大清王朝的许多事一样,机关单位的为人处世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每个人对情商高的定义也不一样,但究其根本,我认为所谓的情商高实际上就是自身修养和格局的不断提高,正如曾国藩三十岁后给自己立下的圣人标准:所谓圣人,就是达到完美境界的人,圣人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万物运行的规律。因此可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明并日月,化行若行”。通过“圣人”修行,改掉了性格的弊端、人性的缺点,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对内可以问心无愧、不逾规矩,对外可以经邦治国。当然,我们没有必要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在人生道路上一定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正自己,要忍得了一时之气,要刹得住口舌之快、容得下厌恶之人、要认得清自身之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情商的修炼贯穿我们生命的始终,人生的和谐与开心是我始终的追求。最后分享一句我很赞同的话: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

曾国藩读后感(篇5)

那一篇《年少不读曾国藩,读懂时已不再少年》,看了以后,我真的很想了解曾国藩。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对他的记忆还停留在初中历史书上那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除此之外,我一概不知。

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来读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感受颇多。我懂得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读曾国藩。曾国藩资质平庸,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诵了多少遍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都会了他还是不会,然后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

曾国藩本人从十四岁起参加县试,前后考了七次,到二十三岁才考上秀才,而且还是个倒数第二名。

他是一个平庸的人,但是这一生却不平凡。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我觉得他就是靠着自身的这股笨劲,才成为了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咸丰年间,太平军兴起,朝廷大乱,当时的朝廷,完全没有一支军队可以跟太平军与之抗衡。曾国藩认为,想要拯救这个国家,必须得练出一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军队。这太难了,他一个文人,没有经验,完全赤手空拳啊,他说,“打掉牙和血吞”,为了国家,在种种困难下,他终于练成了湘军,让这个即将衰亡的国家有了一丝希望。

曾国藩打仗靠的是笨拙精神。曾国藩一生善打愚战、笨战,不善打巧战。他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

曾国藩一生清廉。他不贪图小恩小惠,甚至把自己的收入的一部分都用在了军队上。他穿衣节俭,他对家里人也比较严苛,堂堂一个总督府,过的生活跟乡下的人差不多,他说,人穷才会懂得努力,他不想让儿女们觉得他们富有,不用努力就可以拥有一切,所以他一直都是要求家人勤俭节约。

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坚守原则,当大官,从京城翰林当到直隶总督,他不肯收礼。搬家的时候,有知府给他送去家居用品,他只收下七张草席。又有军官给他带去十六包大礼,他只收一顶小帽子。到最后,堂堂直隶总督,连家里喝点黄酒,都要上街去打。仔细想想,这事不容易做到啊,他就这样了一辈子。

他待人诚恳,别人有时候算计他,他却从不对别人耍滑头。

“既生左何生曾”,曾国藩和左宗棠一生的恩恩怨怨令人唏嘘不已。

两人初见,曾国藩对左宗棠赞叹不已,左宗棠讨论起事情滔滔不绝,气概不凡,而左宗棠却对曾国藩没有那么好的印象。曾国藩给人的感觉不像是一位总督和将领,他更像是一位普通的亲民,肥肥胖胖,还有点笨头笨脑的样子。左宗棠天性骄傲,他有自己的小心思,左宗棠平生以诸葛自命,每与友人书,自署老亮,在他心里他会认为,在同一时代,怎么能有两个诸葛亮?他曾国藩天性愚笨,而我天资聪明,凭什么他步步高升,而我处处不如他?

两人的交往显而易见,左宗棠处处看不起曾国藩,总是在背后说他坏话,而曾国藩对于左宗棠却总是忍让,因为左宗棠给予曾国藩的帮助很多,在镇压太平军时,曾国藩几经崩溃,自杀几次未遂,如果当时没有左宗棠的辅佐,湘军必溃。

左宗棠在曾国藩的提拔下,职位高升。左宗棠似乎并没有感激曾国藩的好意。在他心里一直纠结的“瑜亮情结”并没有在他心里淡去。两人的决裂在于左宗棠向朝廷上报奏折,贬损曾国藩的战功,曾国藩这一次也没有再容忍,两人自相残杀,至此决裂!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因脑出血去世,一时间,天下大震。左宗棠觉得很震惊,没想到左曾这么多年的恩恩怨怨终于结束了。他给曾国藩写了挽联。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这让我觉得感动,挽联里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这样谦卑的左宗棠,也许他心里早就想要跟曾国藩和解了,可是却不知道这一天却是在曾国藩去世后,然而这一切都晚了……

对于左、曾的恩恩怨怨,王船山说,圣贤一定是豪杰,而豪杰不一定是圣贤。在郭嵩焘看来,曾国藩是圣贤,而左宗棠仅止于豪杰,这就是二人的根本区别。

曾国藩真的是庸人里的楷模,他身上所有的闪光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庆幸自己没有那么晚认识到曾国藩,他带给我很多力量,你可以说你资质平庸,但是平庸不是你不努力的借口,你完全可以有曾国藩的精神,像他一样踏实努力,总会有所作为。

曾国藩读后感(篇6)

最近无意在家中书架发现了爸爸买的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虽未完全看完,但内心已感受颇深。曾国藩家书虽说是写给亲人的书信,但是更多也表达了曾国藩对事物的种种看法,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通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可以窥到他个人成长进步的轨迹。

曾国藩的每一封家书都饱含了他对家人的关切之情,虽离现在相隔百年之久,但是书信中给人的感觉还是如此亲切与真实,就像在读自己亲人写的书信一样。

曾国藩书写的`家书跨越时间较长,在读家书的时候,也就像经历其一生一样,感悟着曾国藩的人生起伏变化。关于读《曾国藩家书》带给我的有以下几点启发:

多思考

曾国藩喜欢思考事情的本质,往往会带给他不一样的见解,从而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贵坚持

曾国藩能够正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缺点都及时改正,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他一生都在不断反思中前行;

外圆内方

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与人相处刚柔并济,这也是他在经历了重大挫折之后领悟到的,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钢”;

大局观

曾国藩总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从长远看待问题,不被一时一地之得失左右,不受传统思想桎梏,在与洋人交往中可见一斑;

胸怀宽广

他一生中遭受了太多的排挤,也面对了很多的舆论压力,但他都以宽容的心态面对,做事的时候放下得失心,做好自己能做的,结果如何不是一己之力能决定的。

曾国藩读后感(篇7)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他一生勤奋读书,从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们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触到中华民族传统的深层积淀。

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表现:为人表里一致,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远大方向。他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用知识充实自己,为自己的事业储备,力量。

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

曾国藩的这些书信中富有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读后感(篇8)

书信缓慢又单调,现代人已经很少使用它往来,然而纸张有界情谊无边,书信要用超出其本身体量数倍的郑重来对待。读《曾国藩家书》像是在冬日的午后和祖辈坐在阳光下喝茶,听他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一一传授,会严肃教导“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也会遗憾感叹“川笋不及少年乡味”。家书拉近了曾国藩这一晚清名臣和我的距离,即使是老生常谈的大道理,也变得容易接受起来。

他说:“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读到此处,我就好像被点名批评一样心里一颤。年龄在增长,但勇气却在减少,待人接物总有种瞻前顾后的保留,缺乏拼搏到底的魄力。人的青年时期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正是激情澎湃、激流勇进的阶段,但我却“冷”了下来,挣扎无果便随波逐流,引得他人唏嘘,也让自己在深夜难眠时常感遗憾。做决定时总是斗志昂扬,到了关键时刻却说“下次一定”,临阵退缩既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又欠缺持之以恒的毅力。曾国藩生活的晚清正是新旧交替、内忧外患的时期,倘若没有勇气和毅力,如何做出一番事业,又如何在动荡的大环境中找到生机?“精神愈用则愈出”,逃避可耻,唯有信心和恒心才是正道。

他说:“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

中学时代学陶渊明,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又学苏轼,羡慕他“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豁达。终究是阅历尚浅,知识点仍旧是知识点,我既无法像陶渊明那样真正醉心于田园,也无法像苏轼一样豁达面对不如意,向往的只有田园生活美好的一面,羡慕的只是潇洒的那一瞬间。曾国藩老先生说,需得先通过自我修养锻炼人格意志,再尝试完成超然物外、关怀人生和自我的终极关怀。跨过自我修炼的过程直接追求超脱,无异于揠苗助长,当下最重要的依旧是积累和磨砺,充分认识到何为“豁达光明”、如何“豁达光明”之后,自然而然会得到“恬淡冲融”的意趣。

他说:“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抱怨来自不满,不满源于事实和预期的不符。降低期待自然是一种解决办法,但更为根本的解决措施在于改变遇事抱怨的习惯。发牢骚将我们的视线困于眼前的问题,而忽略其身后蕴藏的可以将其解决的可能性,是以无异于原地踏步,不知不觉中让我们的目光变得短浅了。抱怨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很容易把我们的注意力局限在生活的不如意上,当我们周身被“负能量”包围,自然不会注意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怨天尤人不能解决问题,何不冷静下来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呢?

读完这本书倒觉不出曾国藩作为一代名臣的架子,反而像大家长一样谆谆教诲,唯恐后辈一时不谨慎酿成祸端。少年人读“修身篇”、“治学篇”,可以砥砺品质、培养习惯。进入社会后常读“为政篇”、“处事篇”,可以勉励自我、激发灵感。“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书信跨越时空,传递了智者的经验和诀窍,我们就好像踩在他们的肩膀上继续探索,踏歌而行。

曾国藩读后感(篇9)

据老爸介绍,一些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也喜欢读《曾国藩全集》,他们关注的重心大约不会是历史怎么写,曾国藩怎么评价,其中曾经有人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老爸,应该好好向曾国藩学习。

如今读完《曾国藩全集》和其他关于他的书籍,整理出他的一些历史印迹——曾国藩,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里,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仅凭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考取了功名,踏上了仕途,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科事务、礼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翻译印刷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

曾国藩写的《讨粤匪檄》文,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

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使清王朝得以生存。

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

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

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

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

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

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

我对曾国藩做了这样的归纳:曾国藩,富家子弟,靠读书而升官,凭沙场征战而权重。既要秣马厉兵,叱咤风云,又要哼哼哈哈,唯唯诺诺;既要建功立业,又不功高震主;既要兼济天下,又要独善其身。虽然他仕途起伏坎坷,却终能善始善终,这在腐败险恶的封建官场实在不易。

虽然今天的官场同过去的官场不可同日而语,但既然都是官场,总有可借鉴之处。虽然今天的干部同曾国藩不可同日而语,但为官之道,有没有相通之处呢?

一部《曾国藩全集》,不用写得很精彩,不用写得很漂亮,只要写得扎实,曾国藩其人本身就能够让人读得长吁短叹,掩卷不已了

曾国藩读后感(篇10)

望着天花板的夜,是那么难熬……

面对困难、挫折,一般你会怎么做?

是逃避退缩,像鸵鸟一样把头深深埋在沙土之中;是陷入痛苦,任由情绪狂轰滥炸将自己掩埋;还是怼天怼地怼空气,归咎于他人,一直扮演受害者角色?

有句老话讲得很好,你所逃避的事,永远会以你最无法接受的方式出现在你面前。

没有未来会出现的东西,而现在没有萌芽的。事出有因,如果不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永远只能停留在自怨自艾的死循环之中。一帆风顺的生活往往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磨灭着我们的意志。

所以,遇到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办?

“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

之前五次考秀才都落榜了,道光十二年这次考试,仍未考中,被湖南省学政责学问太浅,以佾生,相当于半个秀才的身份,被选取充当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这次他认为的耻辱令他更加发奋,转年终于中了秀才,再转年中举,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晚清的政治背景:外部,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遭到了颠覆性的打击;内部,腐败、官官相护已经深入骨髓。自从做了京官,虽然升迁至副部级官员,但是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觉得自己很没用,既不能直言劝谏,又不甘趋顔媚世。仅凭他一己之力想推动改革是徒劳的。

3.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

道光帝去世后,咸丰皇帝登机,血气方刚,下昭“求言”。曾国藩经过精心准备,上了一道《应诏陈言疏》,痛斥颟顸敷衍的官场现状,没人关心他写的什么,以及他的衷心,却都在讥笑他画图难看。他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和木秀于林当然会招致其他官员的排挤。庸弱的咸丰皇帝也只是摆摆形式,对曾国藩的折子不再回应。于是曾国藩上了一道《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书》,直言批评皇帝,咸丰大发雷霆,欲罪之,但在大臣的劝说下作罢。

曾国藩在老家自己的公馆里设了一个“审案局”,专门审理社会治安案件,打击太平军走后趁乱作案的会党、土匪,他雷厉风行,处理方法一是立刻砍头、二是活活打死、三是施以鞭刑,被冠以“曾剃头”的外号。但是他动了官员们的奶酪,审案权是名利与金钱的来源,断了别人的财路当然使他成为众矢之的。

长沙副将清德带头闹事,抵制会操,四处动摇军心,曾国藩弹劾清德,并发文书要求鲍起豹逮捕带头闹事的绿营兵。清德被革职,但是鲍起豹借机鼓动绿营兵游行示威。曾国藩一再不累积人品,没有人出来替他说话。绿营兵围攻曾国藩的公馆,差点就把曾国藩刺伤。巡抚骆秉章对此事的处理是把鲍起豹送来的几个绿营兵释放,丝毫没有理会曾国藩受到的损失。

没有办公场所,他就借住在一户祠堂里。没有名位,就照旧用长沙时用过的“湖南审案局”;没有经验,就自己不断探索试错,他坚持“将必亲选,兵必自募”,实行厚响和长夫制度,为湘军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制度基础;没钱,他就到处找乡绅“劝捐”,一年募集了一万九千多两银子,却因此得罪了皇帝官位降为三品。终于连成了一万七千人的湘军,在湘潭之战中大胜三万之众的太平军。

咸丰皇帝再派曾国藩支援困境中的江西。但是湘潭之战胜利之后,咸丰皇帝怕曾国藩拥兵自重,依然没有赋予实权,湘军粮饷上的困难一如既往。江西巡抚陈启迈心胸狭隘、寸权必争,对曾国藩多方掣肘,动不动就不给粮饷。曾国藩只好就地筹响,但是侵犯了陈启迈的财政权,任用地方绅士,地方官就扣住不放,甚至对绅士打击报复。他上书弹劾陈启迈,没想到又重蹈覆辙,成为江西的众矢之的。此时父亲去世,曾国藩上书向皇帝诉说自己的困难痛苦,并威胁皇帝如果不给他督抚职位,就不复出山,然后不等皇帝回复抛下湘军直接打道回府守孝。

天京内讧,太平军内部分裂,于是皇帝顺水推舟,准许他回家守孝三年,实际上是杯酒释兵权。

经过反复回忆,他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自从丁已、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四人算不如天算。曾国藩本以为平定太平天国之战与自己没有关系了。不想在天京内讧之后,太平天国势力又回光返照,攻破了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咸丰八年(一八五八年),皇帝不得不重新起用曾国藩。

曾国藩读后感(篇11)

不知道如何来描述/你的才情身手/你有平乱的韬略智谋/你有倡导洋务的言行/你有中兴名臣的光环/你有家书的传留/你有这般那般三言两语不能休……

——摘自诗歌《曾国藩全集》

国庆假期,回家闲逛,老爸叫我读读他购买的那套《曾国藩家书》和另一本由唐浩明撰写的《曾国藩全集》,无独有偶,同学也叫我看看“凤凰网”的一个专题——《重读曾国藩:体味中国传统精英最后的辉煌》,于是我便忍住内心许多不断的不快,埋头读了下去。

实话实说,“凤凰网”关于曾国藩专题的导语很诱人: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秉承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对国家、民族有着普通人不可理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诚然,在近世100多年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儒学、儒家,乃至儒士都被激进的批判者斥作守旧、陈腐的代名词,而随着新思维逻辑的普及,“肉食者鄙”的观念被发挥到了极致,中国士大夫自身的优点和价值也被贬损殆尽。

而曾国藩恰恰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士大夫,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先是光环黯淡,进而声名狼藉,最终已是本色丧失。但当我们拂去意识形态的遮蔽,又享受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便越发感到当今社会缺少的,恰恰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精英阶层。

在这样的时刻,还原曾国藩的真实,是还原历史的真实,更是还原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

尽管如此,曾国藩这个人早年在我心目中却是另外一个模样。

记忆中,老师和书籍都一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曾国藩是一个大坏蛋,双手沾满了太平天国英烈的鲜血,所以全国人民都要对其共诛之共讨之。

但是,当我捧读湖南衡阳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全集》时,我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变节”,渐渐地同情甚至喜欢这个刽子手。当我看到这个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中堂大人率领子弟兵——湘勇同太平天国大军浴血奋战时,我甚至希望他获得成功。

但是,我能够期望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呢?

当然不可能!

太平天国的革命性和历史性,自有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去结论,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究竟使已经水深火热的中华民族更加水深火热,还是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时下的网络上充斥了各抒己见的较大争议,这些争议并不是《曾国藩全集》作者的写作用意所在。

作为一个人来分析,洪秀全的.所作所为的确让我摇头叹息,农民领袖的称号没能使他的人品比刽子手曾国藩更好,实在令我久久惋惜。

假如洪秀全真要打下江山,我怀疑他会带领农民兄弟走向天国。

面对《曾国藩全集》中励精图治的曾国藩和曾经励精图治而终于腐败堕落的洪秀全,我只能希望励精图治战胜腐败堕落。

但是,面对同样腐败堕落的大清王朝和愤而揭竿的农民兄弟,我又只能希望农民兄弟胜利,以实现他们温饱的理想,虽然胜利后不一定能够实现温饱。

历史的丰富性和人性的丰富性,同我头脑中定式思维的反差,构成了《曾国藩全集》对于我的可读性,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一个大学生喜欢阅读这本书的原因。

朱子家训读后感(推荐7篇)


笔者打算与大家分享一篇极为有益的“朱子家训读后感”,当我们阅读作者撰写的著作时,品味其中不同寻常的人生哲理。唯有记录下阅读时的感受,方可更好地撰写出读后感。或许你也在寻找一些作品的读后感来助力写作,而这就是供你参考和使用的,请务必收藏和分享!

朱子家训读后感 篇1

昨天,我读了朱子家训。很受启发,从而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朱子家训》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自得守旧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其中的几句是我印象深刻。

第一句就是:"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节约。虽然石器简朴而又粗糙,但是比金器好;虽然是果园里的蔬菜,但是也胜于山珍海味。

第二句是:"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意思是不要贪图不是自己的钱财,不要喝过度的酒。告诉我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

第三句是:"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意思是看见富贵的人就摆出一副讨好的模样是最可耻的;看见贫穷的人就标出一副骄傲的模样,是最贱的。

最后一句就是:"施惠无念,受恩莫忘。"意思是对人施舍,不要牢记在心上;别人帮助了自己,一定要永记在心。

外国人也羡慕中国有朱子这么伟大的人。

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学习朱子的精神,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朱子家训读后感 篇2

《朱子家训》读后感600字:

在很多年之前,就听说过朱子家训,但多年来总是脚步匆匆,从没有认真看过。随着年龄的增加,感觉自己能静下心来看一些想看的书了,于是就在闲暇时间认认真真读了家训,读后感触颇深,现把一点感想写出来,与各位分享。

由明末的朱柏庐编写的朱子家训,字虽寥寥数百,却通俗易懂,堪称儒家的经典之作,家训中不仅表达了正确的治家之道,更是蕴含了深刻做人和育人之理,几百年来,为世人所重。

在我看来,虽然家训蕴理厚重,字字珠玑,但最能给我们日常工作带来启迪的则是下面这句话: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闭门锁必亲自检点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句话说得是居家过日子应该秉持的态度,与我们的工作风牛马不相及。但我觉得不是这样子的,世界上的事情很多都是殊途同归的,生活与工作也一样,必须要有一个好的习惯和态度。

居家应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工作中的每个早晨又何尝不是这样子呢?每早早来十五分钟,清洁自己的工作台面,为大家烧一壶开水,然后梳理一下工作思路,拟好每天的工作计划,你会发现,你自己不仅一整天心舒气畅,工作也可以有条不紊。相反,如果每天早上都是压点才到办公室,如遇突发或者较为急迫的任务,可以想象随之而来的凌乱无章。

同理,居家应该即昏便息,关门闭锁必亲自检点,难道我们的工作不应如此吗?每天下班晚走五分钟,把今天没有完成明日亟待完成的工作过一下,做好各种应急预案,把容易忘记的事项做好标识置于较为明显的地方,然后检查开关插座和门窗,然后安心离开。这样即使明早遇到突发事件,也可以从容应对。

当然,朱子家训带给我们的还有很多,比如让我们淡泊名利,修身齐家,又比如让我们勤俭持家,谦虚做人等,这些话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仔细阅读,你会觉得好像在与一个睿智的长者进行促膝长谈。每一句话,或许都会对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想,这也许就是家训带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吧。

朱子家训读后感 篇3

这篇一百多字的《朱子家训》原来只是听说过,却从未看过。原来以为是很枯燥的文言文,读后才发现全篇以偶句连成,读来如金玉落地,颇具韵律之美,不仅不觉得枯燥,还令人爱不释手。反复吟读,更觉得蕴涵丰富,深意绵长。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边息,关锁门户。从第一句我便有一种亲切塌实的感觉,进而似乎看见一种田园般的悠然生活,与世无争,恬然自若,每日清晨,趁着清露沁人的凉爽,持着扫帚将庭院打扫干净,把自己也收拾清爽,干干净净地迎接新的一天,当最后一束阳光被收走,便就着月色进入梦乡,紧紧的大门将烦扰关在门外,宁静的是梦中人。这是一种让人向往不已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生活需要一份怎样的心情去经营呢?君子的如水心态才能享有这样的安宁吧!

粥饭思不易,丝缕念维艰。这是一种对劳动的尊重。正如那古诗所讲: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使是在物质已有很大发展的今天仍须大力提倡。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耗着大量的自然资源。现在石油煤炭的储蓄量已所剩不多,更需要我们合理利用,节约资源,使得人类的发展可以延续下来。

《朱子家训》中主张人要温和理智正直,不贪意外之财,不饮过量之酒。对贫困的人不得落井下石,而要雪中送炭。这种脉脉温情在古代和现代都是难能可贵的。对人刻薄,自己也总究会受到别人的反击,不守伦理乖僻古怪,很容易为人所弃,在对贫富上,讲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对争诉,讲究温和甚至有点息事宁人的味道,但讲究的也不无道理,与人争诉,难免要结怨,结怨又易招祸灾即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此话也有道理,但细想,似乎又有点古代士大夫明哲保身的味道: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的朱子理学,儒家孔孟之道让明哲保身这个词成了一个中性词。但为人不搬弄是非,不说三道四就是一种道德操守,现在有些杂志和八卦,又有研究说明,八卦也是现代人压力释放的渠道,所以不八卦,不多言,相当不容易,是要人有很高的自觉,非同一般的自律,否则是很难管住自己的嘴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书中有一句勿念口腹,而恣杀生禽,这一句是指不能因为自己的贪念而随意地宰杀生禽,这句颇有环保意识。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这句讲的是交友,与那些为人不良的恶少交往,长久必会被其所累,与老成有德人交往,危急的时候可以依靠,这也是孔子所说的交友之道。这句对我的启发很大,对我而言。现在是一个即将跨入大二门槛的大学生,在交友方面有一种困惑,亦觉交友不易,千金易寻,知音难求啊!

其实,在处世为人方面,书上给我启发很更大。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这是教人不要轻信流言,要想到着也许是别人的陷害呢,要懂得三思而行,正所谓兼听则明嘛!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这句就是要人学会反省自己,不要一味怨天尤人。待人方面,财诗惠勿念,受恩莫忘对人好不要想得到回报,施恩不求报才是真善。但受到别人恩惠切不可忘记。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才是君子所为。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待人要学会宽容,学会给别人机会,宽容一直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个宽容的人胸怀必定如大海一样宽广,这样的人才是平和的人,他的心才会常有安宁。为人不可存有妒忌之心,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人永远生活在妒忌的箭熬里,这不仅会伤害别人,更会伤害自己,所以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庆心。

在对待功名利禄的追求中,朱子提醒我们: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家身。读书是为了求学问而不是为了追名逐利,当官是为了家国天下,而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这样的追求现在已经很难实现了,现实总是无情改变人的初衷,再纯洁高尚的初衷在现实面前也在无数次的碰壁后变的面目全非。所以坚持自己的初衷是很难的事,而这种艰难必须由坚定的信念克服,道理讲千遍万遍不假,但是要把道理贯彻下来,那是不容易的事。时时追念自己的初衷,监守内心的阵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吧!

读完《朱子家训》,所思所想远非上文所述的,太多的顿捂,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欣喜。来自百年之前的老前辈给了我们一点点安慰,也许这些与世俗格格不入,但我不会认为它过时,它是鲜活的,也应当永远是鲜活的。它帮我寻找到一片灵魂的净土,教我如何在喧嚣的尘世里保留一点纯真,一点真诚,一点文化的坚守。总之,受益匪浅!

朱子家训读后感 篇4

在学习这篇《朱子家训》之前,只是片面的知道是治家的格言,甚至可以说是陌生。通过学习,整篇文章言简意赅,内容丰富,不仅仅是讲诉了治家的方法,更是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

自觉

文章的开头就写“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边息,关锁门户。”让我感觉一种亲切塌实的感觉,进而似乎看见一种田园般的悠然生活,与世无争,恬然自若,每日清晨,趁着清露沁人的凉爽,持着扫帚将庭院打扫干净,要内外整洁;到晚上,便就着月色进入梦乡,关好门窗,将一天的烦扰都关在门外。用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粥饭思不易,丝缕念维艰”。这是一种对劳动的尊重。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张着我们为人正直,要以身作则。不贪意外之财,不饮过量之酒。对贫困的人不得落井下石,而要雪中送炭。对人刻薄,自己也总究会受到别人的反击,不守伦理,很容易为人所弃,在对贫富上,讲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应该一视同仁。为人不搬弄是非,不说三道四就是一种道德操守,当然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难免一些八卦新闻的产生,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精神意识,整个社会风气将会越来越好。

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这种自觉主要是体现勤劳,凡事都要自己亲自做,不要总是观望别人,在这同时要自觉的关心家人、别人、同事,自觉担当做事的责任。

自省

文中写到“勿念口腹,而恣杀生禽”,这一句是指不能因为自己的贪念而随意地宰杀生禽,提倡我们应该持有环保意识。“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这句讲的是交友,与那些为人不良的恶少交往,长久必会被其所累,与老成有德人交往,危急的时候可以依靠,这也是孔子所说的交友之道。也是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般了解评价一个人,只需看他身边有些什么人。其实,在处世为人方面,书上给我启发很更大。“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譖诉,当忍耐三思”这是教人不要轻信流言,要想到着也许是别人的陷害呢,要懂得三思而行,正所谓“兼听则明”,“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这句就是要人学会反省自己,不要一味怨天尤人。待人方面,“财诗惠勿念,受恩莫忘”对人好不要想得到回报,施恩不求报才是真善。但受到别人恩惠切不可忘记。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才是君子所为。“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待人要学会宽容,学会给别人机会,“宽容”一直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个宽容的人胸怀必定如大海一样宽广,这样的人才是平和的人,他的心才会常有安宁。为人不可存有妒忌之心,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人永远生活在妒忌的箭熬里,这不仅会伤害别人,更会伤害自己,所以“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庆心”。工作生活中,在团队里尽职尽责,团结合作,无私奉献是我们每个人积极遵循的职业素养。

我们都应该不断检点自己,不要嫉妒别人,取笑别人,不要爱财如命,不要算计别人……从自己做起,不拘小节,要做一个知书达理之人,做一个为人处世的低调者,要有自己的信仰,有为人风范。

自悟

在对待功名利禄的追求中,朱子倡导的是: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家身。读书是为了求学问而不是为了追名逐利,当官是为了家国天下,而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这样的追求现在已经很难实现了,现实总是无情改变人的初衷,再纯洁高尚的`初衷在现实面前也在无数次的碰壁后变的面目全非。所以坚持自己的初衷是很难的事,而这种艰难必须由坚定的信念克服,道理讲千遍万遍不假,但是要把道理贯彻下来,那是不容易的事。时时追念自己的初衷,监守内心的阵地是一种可观有效的方法,所以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我们应该在学习和做事中不断总结和领悟,要有远见卓识,不要因为做事而做事,不要因为学习而学习,而是要不断提升自己。

读完《朱子家训》,所思所想远非上文所述的,还有着很多顿悟、感慨和启发。可还是围绕着自觉、自省和自悟,这三个方面的来阐述。它不仅仅是家训了,更是一部鞭策个人行为的箴言,以此在工作生活中训律自己,规范自己。

朱子家训读后感 篇5

假期里我阅读了《朱子家训》这本经典传统文化国学。刚开始阅读时有点理解不了,但随后搜索注释后,我一下子就震惊了,文章仅仅用了522个字就阐述了许多做事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有几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中说“宜未雨而调缪,毋临渴而掘井”。它的意思是:凡是要事先做准备,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整。不要口渴了才开始掘井。在平时我总是有点贪玩任性,等到快考试了才发现自己好多学习的漏洞。于是考试前突击学习,临时抱佛脚,弄得自己高度紧张,手忙脚乱导致了自己成绩的不稳定。读了这句,我明白了:学习要靠平时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只有夯实了基础,做好了充足准备,成绩才能稳定。学习上是如此,在别的方面也一样。只有平时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有备无患。

如果说上一句是告诉我们做事的道理的警句,那么这一句就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警句,即: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它的意思是和做小生意的小贩做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贫苦的亲戚和邻居要关心他们,而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他的援助。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要有爱心。每当看到有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自己热情的双手去帮助他们。在生活中,每当和妈妈外出时,我经常看到街头有一些残疾人在乞讨,这时,我都会拿出自己的零花钱轻轻地放在他们的手中。每每听到他们感谢的话语,看到他们感激的眼神时,我自己心中就像盛开了一朵美丽的小花,感觉暖暖的,很开心。

《朱子家训》就像我的一位老师,教给我许多做事做人的道理,无声地影响着我,时时刻刻告诫我:治家、齐国、平天下。《朱子家训》将永远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朱子家训读后感 篇6

这周末,我们云南二服务中心组织学习了《朱子家训》,虽只有寥寥数百字,却以通俗易懂的文体表达了深刻的治家之道 ,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几百年来,为世人所重。在今天看来,《朱子家训》更是一部家庭教育、培育子女完善人格、接受传统文化的读本。接下俩我也谈谈自己读此文后的心得体会。“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自古的经典名言都是以理服人,用以教人。这里有名言警句,也包含有待人做事的道理,也有人的心境。古人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意思就是说做人要有分寸,懂得隐藏与收敛,并且不能轻易相信他人。对于我们这样的青年人,处于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身边的种种诱惑很容易让我们在对与错、是与非中迷失方向,做出错误的事情。

所以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用刻意去与他人成为朋友,因为许多朋友是无意中找到的,那都是与自己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发翁。”自然界是公平的,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正如草一般,只能生长一个年头。时间在不经意间溜走,而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把握时间呢?在我看来,我们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是最应该用知识来充实自我的。学海无边而韶华易逝,或许不少人会认为时间还有很多,而把事情留给明天,下一个明天,再下一个明天……但时间过去了无论怎样都不会回来了。所以,现在就用功学习吧,别等老了再来后悔。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得意不宜再往”,不可否认,欲望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它就像一株生命旺盛的草,只要有适宜的条件,便会恣意生长。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极为精彩。于是我们匆忙穿梭于市井繁华,为了名与利奔走,身心疲惫,或许没有人想过也没有闲暇去想过要适当地暂停一下脚步,更没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寻着什么,他们就这样走着,得到着,得到自己认为他们想要或该拥有的东西。然而,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拥有所有的东西。 蒙特奎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追求幸福也就罢了,实际上我们追求的是比别人幸福。”不错,一个小小的“比”字,让无数架天平失衡了,让无数颗心劳累了。我们要学会知足,知足者常乐。在喧嚣奔走中留出一些时间,陪陪为自己操劳了半辈子的双亲,体贴关爱所爱的人,问候一下朋友……有时候,幸福就是这样简单。 “当忍耐三思”,“凡事当留余地”。 大禅师寒山和拾得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我欣赏这句话。都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心”字头上一把刀,倘若不处理好这心与刀的距离,我们便会受到伤害。忍让了,心胸就多一份宽厚,天地便多一分广袤。中国优秀文化,优秀传统很多都包含在里面,如果一个民族缺失了自己的文化,而去捧读外国文化是非常可怕的。 东方悠久的文化,被我们曲解和遗忘得太多了,而在我们的周边国家却保存得很好。要想中国在世界之林有一席之地,就要发扬我们的本土文化,让老外来学习我们。 有个美国教育家听说中国2.5亿学生在学英语的时候,带着一种嘲讽的表情,为什么?因为英语的变化太复杂了,大家都在保留自己语言中那种民族的东西不被人同化和影响。不要说我们的小学生了,就是我们的研究生,博士生也在花很大的功夫,很多时间学习一种不属于我们自己文化的东西。记得曾看过胡适先生的一篇关于诵经的文章,说他在读私塾的时候,也是天天死背四书五经之类的文章,当时对他而言是颇为头痛的事情,好在人小只需要背会,不用理解,在走漫漫人生路的过程中,才发现那些枯燥的东西竟成了指点人生的明灯!

时代在变,可能古经中的一些内容和观点不适合这个时代,但大部分对我们自身的修炼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作为一名现代化年轻人,我认为我们应该控制好自己浮躁的内心,对于外界的种种诱惑应把控好,别让自己陷入误区,做事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做人光明磊落顶天立地,多向前辈学习经验沉淀自己,努力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当其冲就是修身,即修炼我们自身,可见自身的修养有多重要。因此,希望我们年轻人能意识到自身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朱子家训读后感 篇7

世界就像一潭水,初始,并不知道有多深,随着我们的成长,对这潭水一点点的涉足,才发现,原来,深不可测。渐渐地,人们懂得怎样运用智慧·权术在这潭水中畅游,可是更多的我们失去了。

《朱子家训》并不只是家训,更应该是中国人乃至世界应该学习的训则。它是中国文化的延续,它经的起时间的考验,历史的沉淀。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坦诚相见,不再认为光明磊落是立足的根本,不再彼此相信。一部《朱子家训》正引导着我们如何走好人字之路。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嫉妒是心灵的毒药,妒忌会蒙蔽了人智慧的双眼,永远也看不清真正的真谛所在。记得《爱的教育》中所讲的一个孩子,因为嫉妒心过强,引起了所有人的反感,最终也没有能超过所嫉妒的人。拥有一个广阔的心胸是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容纳百川,更可以包容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祸福是相倚的,就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流传在炎黄子孙世世代代中,那些因他人失马而幸灾乐祸的人,因塞翁的儿子腿伤而叹息的人,最后也明白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那些有喜幸心的人有怎能看到最后的结局,事情总是变化并发展的。况且,在别人受难时,自己更应该帮助,这才是做人该有的良知。

“施恩莫念,受恩莫忘”。现实中总是有很多人持着自己孤傲的心,经常在自己受恩者前面显摆自己,殊不知这样只会让人觉得没有气度,更有甚者,因为自己施恩,总觉得别人歉自己的',让他人回报,结果回报的远比他施的恩要多。受他人之恩当然不能忘,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上学收到社会大量的资助,有招一日,等我发达了,一定加倍的回报他们,毕竟,在这个时候,我得到的不仅是资金,还是希望,更是动力。我没有韩信的能力可以一饭千金的回报老妇人,但至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这句话在现在这个只认文凭的社会可以说是基本上是没有用的。但是在我看来“书”不是学业。此书指的是单纯的书,可以扩充为知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读书可以增加人的涵养,扩充知识面,甚至可以改变人生,其实科第一开始的作用应该也是选拔一些有修养·爱读书的人,可以从书中悟出许多道理方法的人,只不过到后来,都变得功利了,成了为科第而读书,为未来而读书,啥时候能为读书而读书,才掌握了读书真正的乐趣。

古代真正的圣贤,有几个是为了科第而读书,他们都从书中参悟了一些道理,有着自己的理想,诸子百家是,各代名臣是。古代的才子大家更多的是官场失意,当沉浸在他们的文章,体会的将是别样的滋味。

《朱子家训》在此时就不仅仅是家训了,更是一部鞭策个人行为的箴言,以此训律自己,规范自己,将塑造一个更严谨的医学人士。

[推荐]中国的观后感(精选4篇)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写作就是写我所写,把脑袋的想法写出来,写清楚。一篇好的作文最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你平常有写作文的习惯吗?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推荐]中国的观后感(精选4篇)”,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中国的观后感 篇1

内容简介:在近三十年中国再次崛起的同时,新一代史学家对明清经济和社会的研究,也出现很多新发展。这些史学家提出不少崭新的见解,反驳许多关于中国明清时代的传统观点——像闭关锁国重农轻商抑制市场轻视科技乏产权保障及法治精神等,都被他们质疑或否定,然后对明清历史作出了新的评价。这些新经济社会史的研究成果,对我们了解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制度演变,有很大帮助……可惜的是,中国新经济社会史的观点,仅于大学学术界中流传,或者应该说是部分大学学术界中流传。再加上很多中国新经济社会史的著作,都是英文写,只有部分被翻译成中文。因此一般人对中国新经济社会史都不大认识,而中小学的中史教科书,也没有提及这些新观点。本书的目的,就是把新一代中国史学家近二、三十年的研究硕果,综合起来介绍给大众读者,也即是所有关心中国的过去和将来的读者们,包括学术界和非学术界的人士,希望大家能够用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来看中国。

被误解的中国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此书给人的感觉耳目一新,作者书中有的知识点标有注释,让读者更能直接的了解,通过新一代中国史学家的剖析,让所有关心中国的过去和将来的诗者对明清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本人对书中有的欧洲历史不是很清楚,但打心底佩服学术人士,用数据去论证人们的误解,足以见证学术的严谨。

被误解的中国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这本书不断引经据典,是我所见畅销书中引用比较详尽的一本书。其中大部分是引用的国外经典,所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外学者眼中的中国。以明清为例,是因为国外专门研究中国的学者在这个方面说法不一。但是,通过梁柏力的分析,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出些共同之处。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作为当局者已经很难再发现一些新的有价值的东西......

中国的观后感 篇2

暑假里,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曾子杀猪》一文,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旁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以前我经常说话不算数,答应别人的事也没有及时做到,为这事没少惹老师和父母生气。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出去玩,我答应了回来后要写一篇日记的,可是我却没有写,一拖再拖,企图蒙混过关。现在想想多不应该呀,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我决心改掉以前的怀毛病,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中国的观后感 篇3

一片红润的土地,是因为一滴水的滋润;一盆茂盛的花,是因为一缕阳光的照耀;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富强国家,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中国梦。

2008年5。12的汶川大地震,让中国人民感到无比痛苦,他们失去了亲人,一个个痛苦的表情,映入了我的眼帘,那个时候我也仅仅只有六岁,地震的可怕还不足以让我害怕,只是在默默地祈祷,祈祷他们能够平平安安,电视里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声,让无数人低下了头,为他们祈祷。

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每年中国产生的垃圾是5亿吨,环境的污染,足以让自然灾害成堆成堆的来临,这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

我的中国梦是希望多种些树,多养些花,不伤害动物,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应当竭尽全力,保护好大自然,减少人为的环境灾害,以前在大街上散步,看到满地的瓶子、雪糕纸、塑料袋,还有工厂排放的垃圾,我真是感到羞耻!

绿化环境,减少灾害,这是我的梦,也是中国梦,我们应该尽心竭力,实现中国梦!

中国的观后感 篇4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问我:世界上最亲近的人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妈妈。妈妈用乳汁把我养大,妈妈时刻关心着我的冷热,妈妈把我挂到了心尖上。我想:你的妈妈也是这样的吧!但你想过没有,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妈妈DD亲爱的祖国。

革命烈士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写的《可爱的中国》,用最美好的语言描绘我们的祖国: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身体魁伟、胸宽背阔的妇女。中国有许多有名的崇山峻岭,长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中国地底下蕴藏着无限的宝藏。我们的母亲有雄巍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美丽的母亲,可爱的母亲!一本薄薄的《可爱的中国》深深地吸引着我,打动着我,激励着我。

方志敏烈士生长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为了拯救祖国,参加了革命,不幸被捕。他在狱中宁死不屈,并且写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起来保护母亲。朋友,从崩溃毁灭中救出中国来,从帝国主义恶魔的生吞活剥下救出我们垂死的母亲!。千万个方志敏一样的烈士为国捐躯了。他们用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

六十年过去了,祖国有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方志敏同志梦寐以求的愿望:到处是活跃的创造,到处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代替了悲吧,富裕代替了贫穷,健康代替了疾苦,智慧代替了愚昧,友爱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代替了死之悲伤,明媚的花园代替了凄凉的荒地!但是我们在世界上还比较落后,我们想让祖国快快富强起来,还需要努力。可气的是有少数人一心向往外国。如果烈士知道了,该多么痛心!

可爱的中国啊,我永远爱你!

读后感国家地理精选4篇


下面的内容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国家地理。应当首先竭力阅读和了解各个时代和各个民族的最优秀作家的书,读完作品之后,可以把他的思想给简要记录下来。那么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就会想要写一篇读后感。请收藏本文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读后感国家地理【篇1】

《美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美国国家地理》是一本把社会、探险、动物、文化、地理、环保、历史、自然等知识用500多张照片来让你学会丰富多彩的东西。里面还有一些些游戏,如填字,找不同等等。

在社会这个主题中,它描述了世界上首位非裔总统、大熊猫即将灭绝等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事情。这个主题让我知道了一些世界上的大事小事,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又增加了许多。

探险这个主题当然是关于一些人攀岩爬雪和寻宝的故事。看完这些故事后,我热血沸腾。连我都想跃跃欲试。我感到,这本书让我的脑海里充满了许许多多的知识。

动物让我兴奋得脑海中浮现出猫狗的影像;文化,让我了解了各个国家的情况;地理,让我了解了各大洲的名胜古迹;环保教我了怎样拯救地球。

历史,让我了解了美国和中国的以往时段。我把以前的事情到了解得一清二楚。我的感觉即神奇,又快乐。

花花草草的学问也是很丰富的。这本书的自然描述了什么植物会在什么地方出现。自然确实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

这本书在学习的同时,也会让我开怀大笑。看完这本书,我的心中充满了快乐,心情也放松的许多。我自认为,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薛子为

读后感国家地理【篇2】

昨晚我百无聊赖地来到了学校读书馆的期刊室,随手拿起来两本书:《旅游学刊》和《中国国家地理》。随便看了一下其中一本书的目录,感觉那本《旅游学刊》好像没有什么好看的。《中国国家地理》还不错,里面有说到格聂的“第十三女神”——格聂山,新疆的红色作物、还有盐路……不过最吸引我的是《难以相信中国发现大量的弃老洞》!

我们中国不是以敬老爱幼为传统美德么?怎么会有弃老洞的存在???我带着一大堆的问号往下看。

在我国的湖北等地大量的弃老洞,它们的存在与当地广为流传的弃老传说,对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些游牧民族或者是一些野蛮人所为。可是在以前的中原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也有类似弃老洞的生藏存在啊,把一个活生生的老人放里面,想着就让我觉得难过。

但是更让我心寒的是:居然会有自杀型的弃老洞!!设计这个自杀装置的设计者,要么是一位彻底无情的嗜血杀手,要么是一位完全绝望的温情孝子。这个自杀孔的设计,究竟是对生命极度的冷漠,还是对亲情的最后眷顾?是对无奈命运的屈服,还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

但是潘世东教授却认为弃老洞昭示的是最自然、最理性的道教死之观。

我对他的这种说法不甚赞同,既然是顺其自然为什么还要做

一个洞规定人家要在里面死?为什么要做什么自杀型的孔,不让其不顺其自然的死呢?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就在于我们个人的想法了。但是我还是认为孝敬老人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他们为我们辛苦了一辈子,我们该回报他们!

读后感国家地理【篇3】

大家都知道,从小我就喜欢读一些关于科学的书,经过千辛万苦,我总算说服了妈妈,买到了一本xx年10月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CHIESENATIONALGEOGRAPHY,简称CNG)

刚回到家,我便开始细细品读起来,这次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讲中国南海,而且还加厚到了414页,这总算可以大饱我眼福了。翻开第一页,就讲起了南海,南海是中国最漂亮的海,他不仅有丰富的物种,还有很多很多独有的水生动物,比如重达80千克的蓝旗金qiang鱼和能在空中转圈的飞旋海豚。渐渐地,读到了关于曾母暗沙的知识,曾母暗沙面积有2.12平方公里,最前水深17.5米,是一个长约2385米,宽1380米的纺锤状水下礁体,它的坐标是北纬3°57′44″--3°59′00″,东经112°16′25″--112°17′10″这里的海水蓝的透明,透过湛蓝的海水甚至可以看见几十米以下的珊瑚,这里除了珊瑚,海鸟和海鱼之外根本没有别的东西,只不过时不时会游来几只绿色的大海龟,或者飞起来几条燕遥类的飞鱼,如果把这里当成人间仙境,那简直是在合适不过了。

忽然,一张地图出现在我眼前,我仔细地看着地图的每一个部分,忽然,我发现,南海的地图上有9个空缺,我心想:怎么回事?国界线上怎么会有空缺呢?难不成祖国的土地受到侵略了?翻开第二页我才知道这些国界线是国际公认的九段线,只可惜的是,我国的军队并未占领南海中部的岛屿,使我国弹丸岛,南威岛,鸿麻岛,太平岛等美丽的岛屿沦入马来西亚和越南手中。掩卷沉思,其实我国并未对南海引起重视,因为如果我国占领的岛屿再往南一些,就算是10公里也能让许多漂亮的岛屿回归祖国的怀抱。作为一个中国人,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这种事而感到悲哀吗?

读后感国家地理【篇4】

去年就听爸爸说帮我网上申请到一本美国国家地理系列——《真的好奇怪》,我乍一听书名怪怪的。好奇心被奇怪这个词眼引诱着,但是由于快递原因,直到最近几天才收到。

一拿到书,我就喜欢上它了。因为书的装帧非常漂亮、吸引眼球。特别是封面的导语:300个吓你一跳的事实真相,让我有一睹为快的欲望。

《美国国家地理:真的好奇怪》精选自美国国家地理最受欢迎的“小朋友”系列杂志的专题内容,有着全新的插图,创造性的分类方法以及丰富的图片,内容涵盖科学、地理、动物、食物、天气、流行文化乃至外太空,从世界最大的肥皂泡到海王星上的风速,包罗万象,讲述了一系列真实存在、却又古怪反常的事实,令人惊叹不已。

如书中介绍了:哺乳动物中有谁会飞?(蝙蝠);奥运金牌中其实含有90%的银;地球97%的水是咸水;纸飞机飞行的最远距离为61米,不可想象吧?

……

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如此奇妙!

但是看完正本书后,我还是迷惑“地理”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爸爸也解释不清楚,我就请教了词典老师。

地理

基本解释:

1。土地﹑山川等的环境形势。今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

2。指研究地理的学科。

3。区域;区划。

4。地址。

5。风水。

看了解释我总算有点明白了,但还是不甚透彻,爸爸说以后多接触些这方面的知识,慢慢就理解透啦!书中还有一个更令我质疑的地方:书名不是美国国家地理吗?里面好几个地方介绍了中国的知识。如:最早使用麻醉药的人是中国古代名医华佗,他发明的麻醉药叫麻沸散,发明于1800年前;生活在中国黑龙江流域的狗鱼,是鱼里面的寿星,能活到200多岁等。

书中还有更多令人称奇的真相,欲知全部真相,请看美国国家地理系列——《真的好奇怪》系列丛书,该系列丛书全3册,总计900个吓你一跳的真相,包罗万象,稀奇古怪,全新的插图,创造性的分类方法以及丰富的图片,内容涵盖科学、地理、动物、食物、天气、流行文化乃至外太空等。也是最受孩子欢迎贴合孩子提问的多面问题用创造性的分类以及插图展示给我们,讲述了一系列真实存在、却又古怪反常的事实,令人惊叹不已。相信看了该书以后一定会让你瞠目结舌,大开眼界。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