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了“区域地理课件”作为参考。在课堂上,备好教案和课件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的老师需要编写适合自己的教学课件。教案是展现学科探究和激发学生思辨的重要工具。请阅读本页内容!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1、经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对我国的区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且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较强,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2、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秦岭和淮河及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学生能结合生活实例感受较多,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3、通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能力基础。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不同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结合生活体验,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举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2、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3、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巩固联系旧知获得新知的学习方法。
形成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
解决地理问题、表达与交流成果。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学会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1、由于是新学期的开始,可以请学生从谈论外出见闻,引出对不同区域差异的认识(展示中国地图作为学生谈论不同区域的背景)。
2、分别展示新疆高山牧区的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的景观图、表现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的景观图和反映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请四位学生模拟来自上述四个区域的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情况,让学生直观感知不同区域的差异。
3、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中的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2、通过阅读地图,指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3、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4、感受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1、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如政区、经济特区、气候区、旅游区、农业区、工业区等。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2、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它只能有一种“身份”吗?
3、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多媒体出示四大区域划分的区划图及四个区域的景观图。提问:
多媒体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小结表格。请大家完成小结表格内容,并自评互评。
1.根据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填出图中四个区域的名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① ② 两个区域的界线A其东段是________,西段是________。
3.联系所学过的农业地理知识回答:
①②两个地区的农业类型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④两个地区内有哪些牧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把下列地区与相应的民居连接起来:
(五)反思与总结
1.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其中在不同的区域之间界线都突出了哪些主导因素?
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一、区域地理的考查方式
学业水平考试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特点之一区域性的。
二、目标
当一个经纬度坐标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能反映出这一区域的位置,而且[关于这一区域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
三、原则及方法
解决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
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位置事物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
区域特征人地关系区域差异可持续发展
区域学习时,我们要掌握:
①定位: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及相对位置。
②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状况,并以此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人口及交通等[。
③比较区域差异,进行跨区域比较异同,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与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区别。
④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如我国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
⑤关注热点地区
在哪里(位置与范围)——区域定位
1、绝对位置(经纬度定位)
2、相对位置: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一些主[要的经纬度及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它们为参照物进行定位。
3、政区的轮廓特征
4、利用特殊地理事物来定位
局部地区图的空间定位:根据经纬度、根据政区的轮廓特征、根据山河大势或形状、根据图中的特殊地理事物。
[
[
有什么——通过图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其它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等。
其它自然地理特征: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文景观等。
为什么——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
通常要分析影响##的地理因素。如##与##的相互关系;##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区域的开发优势;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与##地区发展的差异等问题。
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的承载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
主导自然条件是水。由于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在山麓地带形成许多绿洲,(这些绿洲彼比相连,)形成了绿色走廓。
如果农业开发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地得不到足够的水源[灌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非常有限),(因气候干旱)(在强烈的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作用下,)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
[[
怎么办——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
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整治: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再如长江中下游[的洪涝整治: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修建水库,控制洪水;中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退耕还湖,提高湖泊的蓄洪能力等。
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极洲
1、运用地图说出南极洲所处的位置、范围:地球最南端,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
2、南极洲的几个世界之最:纬度最高、平均海拔最高、跨经度最多、气候最寒冷。
3、南极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有“冰雪高原”之称,冰层的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淡水资源丰富。
4、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干燥、烈风、严寒。
5、南极洲矿产资源丰富,植物品种稀少。
世界的居民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及美洲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区: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高温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区。
4、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粮食紧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上学、就业、看病难、资源紧张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5、世界三大人种:
黄种人: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种人:欧洲,亚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东部沿岸及大洋洲。
黑种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6、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世界的气候
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风雨、冷热、阴晴等),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比较稳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气符号。
3、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测定方法用温度计。
4、一天中的气温有变化,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的气温有变化,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是7月份,最低气温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气温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的差值。
6、气温的垂直变化: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7、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等温线图。
8、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
同纬度高原、山地气温低,平原气温高。
9、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图。
10、降水: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称为降水。测定方法用雨量器,单位是毫米(mm)。
11、能分析一个地方降水的季节变化。
12、学会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
13、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少;
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4、学会阅读降水柱状图。
15、世界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16、知道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17、能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旅游业是一种朝阳产业。
2、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
3、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拉动经济发展
①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②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资金,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特别提示:旅游业是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行业。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①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②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③促进文化交流。
特别提示:
a、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供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
b、通过旅游活动交流,既能延续和发扬民族文化,有可以促进地方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我,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季风气候我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学后记: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区域。同一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种“身份”。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关于区域地理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读图分析四大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特点,最终达到爱学地理、会学地理、活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读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首先要通过界线A、界线B、界线C的具体分布,明确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界线A是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界线B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把界线C说为青藏地区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效果会更好,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更加明了清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有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 ——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色、气候特色、产业特色、人文特色及资源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终生学习服务。
教学设计及部分解说:
寒假期间哪些同学离开过唐山?(学生举手)现在你们回忆一下你去过的地方,从地理的角度按照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两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其他同学总结他去的地方与唐山有何不同?
说明:这是我引入课题的一种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在有些班我还利用一个flash中的对白引入的,这里不妨也写出来,大家做比较!
生一:寒假我去河北邢台探亲,感觉那里周围都是山,过年的风俗和我们这里不太一样:家家都贴春联和年画,初一都去拜年,小孩子们都磕头,我例外,鞠躬就可以了,大人都给压岁钱!
老师解说:可以看出该同学去的是邢台农村,传统文化氛围很浓厚,唐山外来人口比较多,传统文化融合淡化比较明显。
学生总结:两地地形条件不同,邢台是山地(太行山麓),唐山是平原为主;人文特征也不同。(惊异:他居然知道太行山区,总结得不错,有学究味道)
生二:我去的是安徽(南方了,有的同学点头示意自己知道那里,也有同学赶紧翻地图),感觉那里很湿润的,风没有这里大,气温比这里高,屋内没有暖气,但有火炉。屋内阴冷阴冷的,人文方面嘛,也拜年,但不磕头,也给压岁钱……
生三:我去的是天津,自然地理方面好象和唐山差不多,只是城市比唐山大一些!(直辖市嘛)我就说说人文方面的吧!那里沿海河而建,因为这个缘故,街道不像唐山那样东西南北整齐划一,他的十字路口不是真正的十字路口,红绿灯指挥让人分不清,只能跟着别人走,还有天津小吃一个街道一个街道的(小吃一条街呀)……
生四:我去的'是山东莱阳(莱阳鲁花花生油!莱阳梨!),我爸爸的老家!那里的人说话味道和我们不一样,还有,吃的大饼卷大葱,我很不习惯!馒头很好吃,好大!买的时候不论个,论斤称!(勾起我去山东实习的情景了,称半斤油条当干粮),我带回了2个莱阳梨,给同学了,我在那里不吃的,只喝莱阳梨汁!(哟!我们都流口水了!)
说明:生四属于比较懒惰的学生,地理学习一贯不怎么样,可今天的课,他听得可认真了!他的名字叫黄鲁川(爸爸山东人,妈妈四川人),今天我第一次注意到他的名字!地理气息很浓呀,他的发言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的兴趣!
……例子就举到这里,怎么样?有意思吧!学生不同,这样的情景也不同,说实话,教学生的过程,也是老师学习的过程!我从学生身上学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通过第一个活动设计,学生的兴趣高涨,顺理成章就引入《中国地理差异》的教学,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请你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区域划分,列出来说一说!
这个问题旨在调出学生已有知识,老师稍加点拨即可。
学生谈到很多区域划分:行政区划、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三级阶梯的划分、干湿地区的划分、温度带的划分、人口地理界线、内外流区的划分、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区的划分……等等,在回忆的过程中,学生间经常发生思维碰撞,想起一个又一个,老师则在这里顺便带领学生复习,纠正偏差并追问划分依据,从而总结区域划分是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依据进行的。
利用课本第三页提供的图片,简单的解说(说明:这届学生是我中途接的班,原来是数学老师兼课带的,没有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后就让学生动笔划分了,划分原则:粗线条。老师走动个别指导,修正偏差。
(1)山区和平原划分过后,展示学生的划分图,追问划分依据,一步步从颜色、等高线密集程度到地形类型。
(2)林区和农耕区依据农作物分布,也就是农业生产类型。
根据课本例子,一方面了解不同区域的区域特色,一方面看他们是如何准确到位地描述自己的家乡的,如果现在是你大学第一天,要做个自我介绍,你会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呢?
在这里从未来的角度激发学生描述区域的积极性,效果很好!培养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乡土教学,顺便也夸耀了一番唐山这个北方“鱼米之乡”,重工业城市,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纯属顺带效果)
学会了给小地方划分,也学会了描述自己的家乡,你会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将我们国家划分出合适的区域来吗?
……
我们划分出来的区域要让大家伙满意,下面我们看看谁划分的够专家级水平。
看专家对我国进行了什么样的粗线条划分?
根据图例,在图中找到A、B、C3条线,看看这3条线你熟悉不,回忆一下,完成课本习题!
这里属于旧知识穿新衣服的问题,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结论。老师只要稍加引导即可!重点知识并不一定要花更多的时间!
最后总结和布置下节课活动──分男女同学,分别搜集、整理南方和北方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派代表以打擂台的方式进行南北方大比拼!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与农业布局的关系,掌握东北农业布局特点及农作物分布特点过程与方法
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开拓学生视野,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的思想和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学重难点重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和布局特点难点
如何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
教学设计新课导入
我们在必修2中学习过农业区位的选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运输,政策。)
教师总结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这方面,我们所生活的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比较突出,今天我们就以东北地区为例来学习区域农业的发展
板书:3.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承转:
东北地区能够成为我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它具备哪些地理条件呢,又是如何布局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板书: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地理条件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自然条件。20xx年辽宁省的高考文综卷就考了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而且是一道26分的的大题。希望同学们能扎实掌握板书:(一)自然条件
探究
请同学们读图4.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思考2个问题1、东北地区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2、东北地区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板书:1、位置和范围
提问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这样的海陆和纬度位置特点决定了东北地区的气候是什么类型?板书:2、自然条件气候:
教师总结
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大陆性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南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无霜期从南部的180天到最北部的80天左右。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探究
同学们读图4.2分析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板书:(1)气候:雨热同季,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教师总结
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讨论
请同学们辩证地去分析,这样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利弊呢?可以相互讨论,
教师总结
有利因素是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时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发展副业,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冬季漫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能够缓解春旱现象。
不利因素是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牲畜的防寒问题。春秋季节容易遭到寒潮的侵袭,农作物的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练习
根据前面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完成练习题1题和2题
探究;
请同学们读图4.3“东北地区的地形”指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有哪些以及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板书:(2)、地形类型齐全
教师总结
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的生产类型。咱们东北地区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从而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探究
请同学们读练习题图3..4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初垦时,黑土层厚度60~80厘米,最深处可达1米,有人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溜出油来”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板书:(3)、土壤肥沃
练习
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内容,完成练习题3题和4题
讨论
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62页1~3自然段,讨论并总结东北地区在社会经济条件方面有哪些优势板书:(二)、社会经济条件
1、重要的工业基地2、便利的交通3、人口密度较低4、市场需求量大
探究
自然条件可以改造,社会经济条件是发展变化的,因而要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同学们在课下完成62页的活动题。和同学们一起阅读教材61页图4.3、62页图4.4和图4.5,,完成63页思考题(找同学分析图的特征)
教师总结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年积温自南向北递减,平原向山地递减。
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依赖性,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63页,完成卷子上的表格。板书:三、农业布局特点
小结
本节课我们就学习这些内容,我们要重点掌握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尤其是重点掌握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东北地区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为全国性商品粮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它有何特点?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今后的方向是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预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区域的含义;
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
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利用地图,运用所学的知识,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存在哪些差异,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确千差玩别的地理环境,就会造就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养成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区域的特征;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课的类型
授新课
教学方法
比较法 案例教学法 师生互动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你了解什么事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 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讲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区域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这个怎么理解呢?区域的客观性体现在区域之间差异的存在,而主观性则体现人为的划分上,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同等级其他区域的根本所在,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区域的特征】
(师)区域有级别差异,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三江平原
东北地区 东北平原
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这说明区域具有什么特征啊?
(生)略
【板书】(师)这说明区域具有层次性
(师)上面我们说到了,区域是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结合,客观性体现在区域差异上,这说明区域还具有差异性特征,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以武汉和湖北省为例给学生解释)
【板书】差异性
(师)组成区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
海陆位置 降水 气候 气温 纬度位置
农业生产活动
这说明区域具有什么特征?
(生)略
【板书】(师)这说明区域具有整体性特征
(师)区域还具有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相对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域划分方案。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师)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侯、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下面我们就已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一下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略
(教师点拨)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
松嫩平原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地面获得的太阳热量少;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生)略
(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是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生)略
(教师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不同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结合生活体验,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举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2.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3.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的区域,比如区域、区域和区域等。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身份”。
2.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或不同的区域。
3.我国的温度带可划分为带、带和带,而温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带、带、带。
1.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和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地区、地区、地区和地区。
2.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山脉)一(河流)一线一致。
3.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确定的主导因素是。
4.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第、级阶梯分界线一致,确定的主导因素是。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1月0℃等温线;③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1)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地区绝大部分位于我国非季风区,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上。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致,该分界线(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该分界线(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候因素。青藏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和其他三个地区的分界线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相吻合,该界线(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1.把下列地理区域与其对应的类型用直线连起来。
C.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哈尔滨 D.青藏地区、高原气候区、拉萨市
3.我国邮政编码中的第一、二位编码,第三、四位编码,第五、六位编码分别表示()
下图中西侧的山脉和东侧的河流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按要求完成4~6题。
C.大致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接近D.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6.下列山脉中,既是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又是地势阶梯分界线的是()
A.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区B.沿海地区、岛屿地区、内陆地区、青藏高原区C.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D.季风区、非季风区、农业耕作区、畜牧业区
A.人们在划分时只考虑了地理位置B.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不到区域的存在
C.四大区域是从宏观上划分的,区域内部差异很大D.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太行山”
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主要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
土壤:东北地区黑土分布广泛,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为钙质土。
范围: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地形特征: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大多由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南岳”衡山、庐山、井冈山等众多名山分布其中,南岭地区岩浆岩分布广泛,是我国有色金属矿产的集中分布区;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素有“紫色盆地”和“天府之国”之称;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山间“坝子”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横贯山脉和南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台湾玉山主峰为我国东南沿海最高峰。
主要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平原、江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南岭、武夷山脉、秦巴山地、台湾山脉。
气候特征: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积温4500℃-8000℃,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一月份均温在0°C以上,冬温夏热,四季分明(南部沿海和滇南地区一月均温大于15°C,长夏无冬)。年降水大于800毫米(台湾东北部火烧寮年均降水6489毫米,为我国“雨极”),主要集中在夏半年,雨季由南向北变短。横断山区气候垂直变化大,云贵高原为源于太平洋和源于印度洋的两类季风交汇处,冬季昆明静止锋以东阴雨冷湿,以西晴朗温暖。长江中下游地区(宜昌以东,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每年6-7月间受江淮静止锋影响,出现梅雨,7-8月在夏威夷高压脊控制下形成伏旱。冬季寒潮和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水文特征:水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季节变化小(南部沿海河流有明显台风汛);江南丘陵、南部沿海、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大,水力丰;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航运价值高;河流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主要湖泊:长江流域为我国淡水湖主要分布区,鄱阳湖(我国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日月潭。
主要河流: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四川盆地向心水系(岷江、雅垄江、乌江、嘉陵江);珠江及其支流西江、东江、北江;钱塘江;淮河;闽江;横断山区水系澜沧江、怒江;浊水溪。
土壤:地带性土壤为红、黄壤和砖红壤性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有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和农田区的水稻土。
主导因素:东部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加,西部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地形特征: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内蒙古高原(包括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平坦开阔,东部为典型温带草原,中西部多沙漠、戈壁;新疆地形“三山夹两盆”,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都是亚洲中部重要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山麓草场广大。其中天山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山间多陷落盆地和谷地(吐鲁番盆地、伊犁河谷等)艾丁湖海拔-156米,是我国陆地最低点。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地表景观呈环状分布,“绿洲”是当地主要的农业区,中部有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分布其间;天山以北是我国第二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的第二大沙漠。
气候特征:深居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吐鲁番盆地是我国的“热极”);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气候干燥(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是我国的“干极”)。
水文特征:水量小,汛期短,河流含沙量大,多内流河,冰川融水是主要补给水源,有大片无流区。黄河上游落差大,水力丰。
主要河流:黄河、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河流)、塔里木河、伊犁河。
植被:内蒙古高原东部是典型的温带草原,内蒙古高原中部以西地区为温带荒漠。
范围: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以南。
地形特征:以高原为主,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大高原,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几乎都在该地区。藏南地壳活跃,为两大板块碰撞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之最;藏北海拔超过4500米,地表波状起伏;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农牧业主要集中在湖盆、河谷地区。
气候特征: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地区差异大;太阳光照强,日照时间长。
水文特征:冰川融水补给多,冈底斯山脉以南受来自印度洋季风影响,水量较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尤其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主要湖泊:我国内陆湖泊主要分布区之一,青海湖为我国第一大湖,纳木错,色林错。
植被:主要以高山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寒荒漠分布。边缘地区垂直分带明显。
本教学内容选自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属于地理新课程标准中世界分区地理内容。
本节内容是第八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二战后世界的热点地区——中东,围绕中东之所以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逐一展开。本节课主要讲重要位置和石油资源两个原因。通过本节课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之前学生已通过亚洲、东南亚和日本等区域了解了区域地理的基本学习方法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能认识中东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 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由于中东地区历来就是热点地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感知度和熟悉度较高,认知起点较高, 但只是泛泛的认识还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还需要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了解该地区;大部分学生对“伊拉克战争”还记忆犹新,学习兴趣高,学习动机强,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时学生可能会面临读图填图等障碍,都可以通过本节学习得到一定解决,从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1)知道中东是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
(2)知道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中东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并能熟悉其范围及国家和城市。
(3)了解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石油的输出路线。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图的分析判断能力。学会合作性自主探究学习,能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关注世界时事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坚持正义、热爱和平的人生态度。
重点:了解中东是世界热点地区,以及构建“中东成为热点地区”原因。
难点: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中东石油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1、小组合作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读图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读书读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情境导入:同学们,走过了我们临近的国家。今天我们又踏入东半球其它国家。这一站,我们来到中东……
整体感知:多媒体展示教材中出现过的与中东地区相关的图片,通过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地区像中东一样,一直成为全世界的热点地区。在电视的国际新闻中,差不多每天都有关于中东的报道。
学生活动1:提起中东,你会想到那些词语?同学们谈谈印象中的“中东”。请大家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过渡)那么中东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回答。
答案要点: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的差异)。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中东,共同来了解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教师讲述: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近东、中东经常混用。
多媒体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位于亚洲西部、欧洲的`东南、非洲的东北。(地跨三大洲)
巧制中东与西亚比较图课件,通过“中东”和“西亚”地区的对比,了解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别,明确中东的范围。
问题引领:你怎样来描述中东地区的海陆位置。这一地区有哪些主要水域?
(答案:波斯湾;大西洋、印度洋;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
多媒体展示:观看中东地区图,请学生读图。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着重介绍苏伊士运河及土耳其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
教师讲解:同为两大洲分界线;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开通大大缩减,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土耳其海峡是黑海进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也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重要通道。
追问:这些水域当中,哪些是相通的?通过哪些水道相通?(黑海和地中海通过土耳其海峡相连,地中海和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相连。)
学生活动2:“扬帆起航”,如果你位于阿拉伯海的一艘旅行船上,根据我们今天所学习的知识(一湾两洋三洲五海以及运河、海峡)你是否可以航行到达“五海”?
教师解释:除了内部相通之外,哪些水域还和外面的大洋相连?(地中海与大西洋、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相连)
教师转承:看来,中东地区地跨三大洲,又通过“五海一湾”连接了两大洋,它的地理位置的确很重要。其实,它在历史上就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丝绸之路”、“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都与这儿有关。)
(过渡)中东的热点具体体现在各个国家之中。下面我们在地图上指出中东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学生活动3:最佳拍档同桌合作找出主要国家及其首都,比赛看哪一小组回答人数最多。
三、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师解释:石油用途广泛,是重要的原料和能源,特别在现代化工业发展中,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展示课件: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学生读图回答:中东地区的石油,都集中分布在哪里?主要产油国家有哪些?
(答案: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有 沙特、阿联酋、科威特、伊拉克、伊朗等。)
(过渡)中东出产这么多石油,都是自己国家用吗?当然不是。大部分石油都供出口。假如你是中东地区石油公司的老板,你会把石油卖到哪些地方?选择什么样的运输路线效益最好?
学生活动4:小组讨论后写下自己认为最理想的贸易国家和地区,并设计石油运输路线,边指图边阐述观点:如为什么选择这些国家和地区做贸易,自己设计的运输路线有什么好处等。讨论发言后完成53页活动3,填出三条主要石油输出路线。
结束语:
今天我们分析了中东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地区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这里的石油资源丰富,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即给中东带来更加财富,同时也使得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成为一个长期“热点地区”。战争并没有结束,他们还因石油而战、水而战、因宗教文化的差异而战。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请 大家做好预习,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中东》。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中亚是学生在区域地理中接触到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介绍了中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即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本区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亚范围和位置; 了解中亚的自然环境——以丘陵和平原为主的地形,大陆性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本节课通过大量图片,引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认识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分析地形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亚的地理位置,理解中亚在沟通亚欧之间交通上的重要作用。
理解中亚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特征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及自然条件对经
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亚干旱、半干旱气候对一系列地理要素的影响。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3.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分析讲解
(二)说学法:
1、学习探究:学生已经学过几节的世界区域地理知识,在知识含量上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
2、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三、说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课堂案。
四、说教学设计和过程
首先中亚的范围和位置
利用地图讲解中亚包括哪些国家?他们的首都分别在哪里?在这些国家中与我国相邻的分别是哪几个?(图---文---图文结合,完成了地理位置范围国家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
其次讲解自然环境
中亚地形以何种地形为主?地势哪边高哪边低?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到中亚重要的地形区:帕米尔高原、天山、图兰平原(引导学生进行填图练习)
(启发式提问)中亚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稀少,冬冷夏热,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大面积的森林能不能生长,为什么?中亚的植被应以什么为主?
请大家在图中找出中亚主要的河流及湖泊。
(教师总结)总的来看,在远离海洋及干旱气候的影响下,中亚地区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中亚人民在不断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来发展生产。
最后经济
(课件展示)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作物分布图(提问)
1、中亚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里?中亚都发展了哪些农业部门? (突出介绍中亚的棉花生产,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地,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中亚生产的小麦、棉花和畜产品可供出口。)
分组讨论:中亚地区棉花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结合前面所学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等等来解决问题问题
2、(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问题)中亚的工业分布接近原料产地。 (探究)中哈石油管道的意义,讨论,同学上讲台书写观点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
中亚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环境
三、经济
新的课程标准对认识地区地理有九点目标要求(课标):
(1)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对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
(5)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6)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7)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8)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9)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材希望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地观、和平观。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任教的初一学生通过第六、七章的学习、训练,不但收集资料的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对资料信息进行选择、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也初步形成。同学们不但学会通过身边的事例分析归纳地理知识,还学会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与人文环境各方面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1)通过阅读中东的图片、资料,学会描述中东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说出中东是资源特点,理解资源与地区发展的关系。(3)理解中东宗教民族差异对本地区稳定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信息,特别是利用网络进行材料搜集和取舍的技能。
(2)在众多纷繁的资料中,要学会鉴别有用资料,要做到取其精华,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3)对所用资料进行探索、对比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4)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自行组组进行分析、研究,并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
(1)通过对中东资源的分析,懂得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2)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地观、和平观。
(3)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会与人分享成果,并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重、难点和难点突破:
二、教学策略:
本次教学活动还是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课堂内容为“动荡的中东”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方面,在阅读大量的有关地理资料,并对资料信息进行分类、选择、取舍、整理、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归纳中东成为世界长期的热点问题的因素。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课前)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地理教材上相关的内容资料进行自主探究,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班上汇报方式展示出来。
三、教学媒体: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中东,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1、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一特征,以有造成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气候干旱
2、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由于多种文化的汇聚而产生的冲击,从而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
3、通过了解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通过了解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2、查找一些资料和照片,内容包括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以及中东地区的各宗教和民族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中东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现在请大家看看这幅图
讲述:阿拉伯半岛上竟然一条河流也没有。想一想,为什么这里沙漠广布,河流稀少?
活动:“麦地那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图”,请学生描叙热带沙漠气候的气候特征。
提问:上面的说明这里常出现很多国家争夺一条河流的情况,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讲述:
这样的气候特征对当地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呢?(阅读材料课本56页)
转接:
既然这里水资源如此缺乏,那么这里能不能发展农业?
解释:
以色列国土三分之二都是沙漠,全年7个月无雨。然而,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人靠科学用水,建成了现代农业,令世界惊叹。滴灌使水、肥利用率高达90%,同时防止了土壤盐碱化。
小结:
我们中国西部也有与以色列相类似的情况,在农业生产上,也应该向他们学习。
转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中东地区战争频繁的自然原因,有没有人文原因?你们已经查找了中东地区冲突的相关资料,谁能为大家分析一下?
总结:
学习了这一节内容,你们应该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请大家回去写一篇小论文,对中东战争根源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异同,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2、通过学习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观点。
3、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中国四大干湿区图等。
五、教学过程:[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启发问学生----学生看书和图分析、讨论、思考、回答]导入:北方地区那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我们高州地区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异?(学生谈一谈)
所有的这些差异我们都可以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答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从课题中找出两个关键的词语。(地理环境和区域)
(一)提问学生:什么是地理环境?(大气、植被……)
(二)、什么是区域:(图片:南亚和意大利)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的分类:
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等等。
3、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可变性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由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设问: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两地的生产和生活差异显著,你能描述两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并从地图中找出两者
差异的主要原因吗?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表和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表。总结:产生两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差异。(图片:两区域的简图)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
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四)、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材料:深圳30年的.发展变化)
1.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农业社会)——成长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
2.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位臵、资源环境(基础)、技术力量和产业结构(五)、方法归纳: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要分析两个区域差异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归纳如下: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文字整理归类:数据分析、图标绘制等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区域经济分析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第四步: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六)、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地理位臵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差异(对比分析法)
区域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同
相信《区域地理课件锦集15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区域地理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