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童读后感4篇

06-01

探索“河童读后感”了解更多关于这个主题的内容,许多人读过作品后被其内容所触动。 写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书中的内容,提高素养,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河童读后感(篇1)

河童之夏这部电影是日本创作的,它非常感人,我为它留了很多泪。

河童为了讨好人类将自己的宝贝送给了人类,可人类却不领情,反而还杀了河童爸爸,砍下了他的手臂。后来一个叫康一的小男孩发现了小河童,并把它带回了家,把它当做家人看待,给它取名叫小酷,小酷会说人话,和康一关系非常好,和康一家的狗关系也非常好。有一次去散步,康一喜欢上了一个女孩菊池,可不敢和她说话,最后在小狗的帮助下,他们认识了,他们经常一起去游泳。小酷一个人非常孤单,康一想帮小酷找个同类,可不小心让人给发现了,他们家门口堆满了记者,连出个门都费劲,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接受采访,在采访中,小酷看见了一个和当年杀爸爸一模一样的人,他们家的传家宝正是小酷爸爸的手臂,原来杀小酷爸爸的是他们的祖先,小酷很生气,抱着爸爸的手臂跑了,康一一家人发现了小酷,把小酷带回了家,过了几天,小酷告诉康一他们,它要离开了,康一一家恋恋不舍的送走了小酷。

当小酷要离开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小酷带给他们的不只是欢乐,更多的是勇敢、自信、坚强。在没有小酷之前,康一很胆小,不敢表达,在没有小酷之前,菊池很孤单、弱小,没有朋友,是小酷的到来让康一更加勇敢,是小酷的到来让菊池更加自信、坚强。

河童对着河流说过这样一句话:“这片土地的神灵啊,我和爸爸暂时要住在这里,请宽容我们,我只需要能生存下去的鱼”。河童是那么的善良,它懂得感恩大地给予它生存的环境,而我们应该保护我们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类和动物,不应该伤害他(它、她)们。地球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河童,当我们人类在不断进步的时候,我们更不能因为自己而伤害无辜的动物。

河童读后感(篇2)

这本书讲述了在乡村长大的孩子洪雪弟初次来到上海这个大城市以后,与他的小伙伴以及祖母的故事。

洪雪弟的家乡是个很美的地方。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田野,清澈见底的小河,还有疼爱他的祖母。这一切都使他成了一个恋家的孩子。(BIJIAOgaO.cOM 笔稿范文网)

洪雪弟很爱画画,也画得很好。他画的是他的家乡:家乡的河、家乡的`树、家乡的祖母……后来,他还加入了学校的板报小组。之所以他能画得很好,除了他有亲身的体会和感受外,还因为他善于观察。

雪弟一家在过年的时候把祖母接到了上海。天天有亲婆陪伴的日子,多么幸福啊!雪弟与亲婆的感情,甚至战胜了生与死的力量。一天,雪弟上学时,校长跟他说家里的老人出事了,他立刻飞奔回到家。祖母只跟他说了一句话:“雪弟,我在等你呢!”要不是要见亲爱的孙子一面,或许祖母早已支撑不到现在。

雪弟还是一个奋不顾身、见义勇为的好孩子。当吊桥板断裂,桥上8个同学全部掉到水里的时候,他连衣服都顾不得脱,一个猛子扎下水去,与另外两个孩子一起把同学们一个个地救上了岸。但他没有接受奖励,而是请求让参与救人的两个孩子获得了上学的机会。读到这儿,我不禁为雪弟这种为他人着想、乐于奉献的精神而感动。

后记中,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如果童年的岁月真有一条河陪伴,哪怕只是一条小小的河,那必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河畔会发生多少故事呢?”童年里,我们会经历许多事,这些事都将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启迪和回忆。

河童读后感(篇3)

这部动画片是跟《夏日大作战》同一个夏天出来的,那时只是看了《夏日大作战》,很愉快的一部片子。但是看着河童之夏的剧照,对河童咕,一直没什么兴趣。呵呵。我是外貌党。看电影,得它们的海报能吸引我,我才会去看。

今天是实在不知道看什么片子,才点了这部电影看。但是没想到,这个故事这么好,让我想写写观后感。

因为看过那么点讲关于日本神话或鬼故事的动画片,所以对于日本神话中的河童,一点都不感到陌生。但是也不熟悉。对于电影中的这个河童,看着也很自然。

这部动画片,它里面的角色的样子,不像一般的日本的动画片那样,人物的一些五官和身材都夸张化,而是人物的比例跟现实中的人,一样。但是这却是部讲河童,一个日本神话中的怪物。写实的画面,讲的是虚构的生物。这是这个动画片吸引我的原因之一。画面处理的很细致,很写实。

另一个原因是,配乐不错。轻松的,惬意的旋律。

电影整个表达出来的感情,跟温度,都是暖暖的。咕跟咕的父亲,都是有礼,善良,纯真的河童。但是善良跟纯真,在会说谎,会做坏事,还因做了坏事而担惊受怕的人类面前,被一剑砍没了。血液流淌,天理不容,地震了。或许上天在愤怒。或许在保护咕。记得咕说过,人类没有魂魄了。

在地震中被夹在石缝中的咕,变成了化石,几百年后,被原一发现了。或许这是上天注定的。现代人类这么多,经过那块夹着咕的石头的人那么多,偏偏让原一绊了两下。偏偏让原一挖了出来,砸成了两半,发现了长得像乌龟的咕。又偏偏是人类中善良,宠辱不惊的原一一家。呵呵。这是电影让我感动的地方。

咕跟原一玩得那么开心,咕那么善良,原一的父亲处事那么冷静,负责任,原一的母亲那么善良纯真,不懂事的瞳的可爱,任性。在这里,咕不是一个河童,而是人类的好朋友。还有奥桑,呵呵,英雄。

整个电影的情节,处理不缓不急,看的人,不急不躁。沉浸其中,像坐着小船,任船荡漾在水中。惬意。但是多了一分感动。

河童读后感(篇4)

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留得那么缓慢,又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跟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书里主要讲了这样一件事:主人公雪弟在农村长大,习惯了与亲婆一起生活,阿爹却突然带他去上海,虽然这其中有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他还是来到上海,成为了一名上海人,在这之后,雪弟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他刚到上海时,他为了躲避同伴嘲笑而迷了路;为了满足自己对汽油味的追求而整天都在“追屁”;因为自己奇怪的想法便养起了蚂蚁他还吃过“大板”、跟阿爹一起去大世界、偷吃了阿姨送来的苹果……。雪弟还交到了许多好朋友:唐彩彩、牛加亮、米峰……他们曾经一起探险过传说中的“鬼屋”,一起经历过各种悲伤、快乐。雪弟还因为特有的天分,他在图画课上展示自己绘画的天赋,得到老师的欣赏,参加了学校的墙报小组,成为了墙报小组里年龄最小的一员。雪弟要面对新环境,结交新的伙伴,认识形形色色的人,面对许多新的事物。这些构成了雪弟五彩缤纷的童年。

最难忘的是有一次,雪弟为了救掉下河的伙伴们,冒着生命危险,跳下河救人,却伤了自己的额头。雪弟这种舍己救人的品质让人刮目相看,最关键的时候,雪弟没有被吓哭,他选择了勇敢面对,所有人都应该向他学习这种无畏的精神。

童年,是美丽的、是快乐的、是难忘的……它就像一条河,承载着我们无限的记忆,永远环绕着我们!

编辑推荐

[荐]鼹鼠的月亮河读后感4篇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有很多感悟想写下来。如何写出让人触动灵魂的读后感?栏目小编为各位收集并分享了“鼹鼠的月亮河读后感”。

鼹鼠的月亮河读后感(篇1)

这本书主要讲了鼹鼠米先生一家住在美丽的月亮河边,有一天,他们家里诞生了一只黑色皮毛的鼹鼠米加,而鼹鼠米先生很吃惊,因为他们一家人都有棕色发亮的皮毛,而米加的皮毛是黑色的。

与众不同的鼹鼠米加,不喜欢爸爸为他选择的人生道路,怀揣着一块月亮石,离开了家乡。在陌生的地方,米加结识了新的朋友,找到了自信,实现了梦想……

我觉得鼹鼠米加在爱与宽容的环境里生长,而他,也学会爱与宽容。在狗司机开车时,米加乐于倾听他的讲话,因为他想:“听别人说话,原来也很重要,如果没有人听,狗司机是不会那么起劲的说话的,如果不说话他就会想睡觉,司机想睡觉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呀!”

他不愿出现危险,乐意用自己的付出努力去化解问题。他喜爱和关怀自己遇见的每一个人,这就是美好。他愿意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来保证他人安全,他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鼹鼠。

看了《鼹鼠的月亮河》这本书,我懂得了,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是鼹鼠还是乌鸦,你是老鹰还是小鸡,只要你心里有了友情,就不会孤独,心中有了梦想,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鼹鼠的月亮河读后感(篇2)

一只毫不起眼,小小的鼹鼠在书中的动物世界里掀起了大浪。无人知晓,偏僻的月亮河,因为一只鼹鼠的进城变得举世闻名。他就是鼹鼠米加。

月亮河边住着鼹鼠挖掘师米先生一家当米先生还在地下工作是米太太为他生下第9个儿子米加。很快他们就发现米加与他的兄弟们有所不同,他的体毛并非灰色,而是黑色,他太爱睡觉晚上在河边玩。最令米先生头痛的是他不爱挖掘!在河边他认识了鼹鼠尼里,为了不让她辛苦的洗衣服,他决定发明一台洗衣机!然而,他缺少很多零件,于是,他准备进城。在城里,他认识了穷魔法师咕噜咕并跟他学魔法,在咕哩咕帮他用魔法变零件时他明白了魔法的定义:魔法总归魔法永远不会让真的变成假的,也不会让假的变成真的。结果在一次比赛上咕哩咕把米加变成了乌鸦一百天后米加又变了回了回到了月亮河,收到了咕哩咕寄的零件这时咕哩咕也来了他决定住在这儿了!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友谊的重要。文中的米加在许多许多的人或动物的帮助下才顺利发明了洗衣机。如送他去城市的狗司机,给予最大帮助的咕噜咕,一群助人为乐的乌鸦,邻居刺猬先生……读了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我们要学会克服困难,像鼹鼠米加一样,才能成功!

鼹鼠的月亮河读后感(篇3)

鼹鼠爸爸——米先生,他有九个小鼹鼠,前八个小鼹鼠都是棕色的,爸爸妈妈也是棕色的,只有第九个小鼹鼠米加是黑色的,而且比较瘦。

鼹鼠爸爸是优秀的挖掘专家,他想让孩子们成为他那样的挖掘专家,可是米加不喜欢挖掘。一个夜晚米加认识了尼里,米加看尼里很辛苦决定为她发明一台洗衣机,因为零件不足离开家乡去寻找。在寻找路上米加认识了魔法师咕哩咕,并和他一起学习魔法,但不小心把自己变成了乌鸦!米加需要当一百天的乌鸦魔法才能消失,然后他认识了乌鸦红辣椒和黑炭,和它们一起过了一百天的乌鸦生活。魔法消失后月亮石带着米加回到了月亮河,魔法师咕哩咕邮寄来了洗衣机的零件,米加终于发明了洗衣机,他把洗衣机送给了尼里,实现了成为一名发明家的梦想!咕哩咕坐着卡车也来到了月亮河,并决定永远留在月亮河做米加的帮手。

月亮河因为米加而出名了!

鼹鼠的月亮河读后感(篇4)

我看了一本书叫《鼹鼠的月亮河》,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鼹鼠米加一家住在美丽的月亮河畔。与众不同的米加不喜欢爸爸为他选择的人生道路,怀揣着一块月亮石离开了家乡。在月亮河畔只有米加一个离开了月亮河畔,连米加的爸爸也从来没有离开过。米先生常常说:“对于鼹鼠来说,乡下是一个最好的地方。”可是自信满满的米加他就是不信爸爸说的,鼹鼠就一定要学好挖洞。

从此以后,米加就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白天他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走路。夜里,他常常睡在树底下过夜。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换取了鞋子,热水澡。他走到什么地方就会给别人带来欢乐和惊喜。他会为了给尼里发明出洗衣机,尽然放弃了当明星的机会,他这种时时刻刻都想着好朋友,时时刻刻都为好朋友的精神实在让人感到可贵。

当我读到“等米加眼前明亮起来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在天空中了。这是一种奇怪的经历,米加无数次的从地面看向天空,每次都觉得是那么遥远。现在,他好像就在云里,对,他真的在云里。等他身体徐徐降落的时候,他看见的是和原来完全不同的景象。”的时候让我米加捏了一把汗。生怕米加不小心从天空摔下来。这时的他肯定就像一只不会掌握飞行的幼鸟一样。面对飞行是那么的恐惧。可是米加就是与众不同。他非常聪明他想我既然已经是一只乌鸦了,一定是可以飞的。他抖动着翅膀,就飞起来了。要是换成我,我一定是不敢自己试着飞的。

我看了这本书的感受是只要你努力做任何事都会得到很圆满的结果。

呼兰河传读后感10篇


不可不读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精品文章带给您视野的扩展,在认真阅读和品味了作品这部作品后,不禁被他的主人公所感动。如果能写一篇读后感,我们就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书香满满的图书室,一排排整齐的图书静静地躺在刻满花纹的木头书架上。在这个书的世界里,萧红的《呼兰河传》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它只是讲述了萧红悲惨一生中唯一快乐的童年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它没有多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又是那么动人,令萧红难以忘却,忘不了,还有她的祖父,那是一个家里唯一疼她的人,祖父就像一缕淡淡的阳光,轻轻拨开她人生中的阴影,拨开她心中天空中的蒙蒙烟雨,让太阳重新探出脑袋,重新笑傲天空。虽然这只是短暂的,但萧红她已经非常满足与开心。

当我用双手轻轻合上最后一页,禁不住再看一眼,只消这么一眼:“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蚂蚱、蝴蝶、蜻蜓,样样都有。”小时候的萧红竟如此天真、活泼,她把韭菜当做野草除掉,把狗尾草认作谷子,但好脾气的祖父并没有责怪她,而是认真给她解释。美丽的菜园子,一切都是自由的植物,还有到处捣乱的她,一切都是最美的景色,一切都融入了大自然深处中。

想到这儿,我眼前不禁了一幅美丽的景象,心中萌动着那种童年的不舍,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奶奶家:我骑在爷爷头上,看着一望无际的青色田野,时不时俯身从人家番茄地里摘一个樱桃番茄,大声唱着那些我也根本听不懂的歌谣,那是的我什么也不知道,奶奶一样样介绍给我听,可我根本不听,去帮人家做金色的稻草人了。我最喜欢冬天了,因为叔叔和爸爸会给我堆一个大雪人,我还会和小伙伴打雪仗。当然,我最喜欢那个浑浊的大鱼塘,看着一张大鱼网捞起那么多鱼鳞闪着银光的鱼,我都会数着那一个个胡蹦乱跳的小精灵,觉得世界如此神奇,如此美妙。虽然那些溅在衣服上的泥水会弄脏衣服,会被奶奶责骂,但我都不在乎。

想到这儿,那个沉浸的学习考试中的我终于释放了出来,品味着童年如蜂蜜般的香甜,令人回味无穷。那些在乡野中度过的时光是最快乐的时光。萧红,一位伟大的作家,她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呼兰河传》不禁让我看清了旧社会的真面目,还唤醒了我对童年的回忆。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并不繁华,语句中有着一丝丝悲凉,有因迷信而造成的人生悲剧,有东二道街的“大泥坑”,有大大的祖父家的后花园……这篇小说十分朴素,但从言语中听到了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有些忧郁,却依然美丽动人。从儿童的视觉,写明了呼兰河这座朴实的小城。

呼兰河里住着普普通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平淡淡,偶尔会翻起一些小事。如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淹死的猪,卖豆芽菜半疯的王寡妇,染缸房内死了一个人,买麻花的一家人,变化极多的火烧云……呼兰河城里的人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只有在大型的盛会上,人们才会忘记生活的劳苦,一同狂欢!无论高贵卑贱,都一起享受。最开心的还是小孩子们,在集市上买自己喜爱的东西,好吃的好玩的都有。萧红笔下的祖父更体现出了浓浓的祖孙之情,调皮的萧红总给祖父增添了不少“麻烦”,但祖父一直笑呵呵的。祖父、后花园已经成了萧红每天不可缺少的了。萧红特别调皮,所以祖母并不喜欢她,同样,萧红也不喜欢凶巴巴的祖母。祖母去世后,萧红仍然调皮的将祖母的遗物翻了一遍,祖父也不介意。

迷信是呼兰河这座小城里的人给我的另一个印象。胡家的团圆媳妇,因为折磨而生了重病,胡家的人听信了整座小城的各种偏方,花了多少吊钱啊!最后还是徒劳无功,团圆媳妇被开水烫了三次后悲惨的死去了。这就是迷信的造成的恶果!

呼兰河城里还有一个特点:爱凑热闹。凑热闹只为一时欢乐,就像今天所说的“吃瓜群众”,还有一点迷信的说法使得事情越发复杂。

呼兰河是作者萧红的童年记忆,这中间有悲有喜,但更多的还是呼兰河城里人们的特点,他们朴实善良,虽然十分平凡,但他们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顽强地活着,给我以深深的震撼。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呼兰河传》,用悲愤控诉故乡麻木卑琐的回忆录。浓墨之处,又见故乡。

呼兰河城里,是欢愉与凄凉的交响,回忆了萧红的童年。这座城,是人性愚昧的一面,也是萧红在离开后最思念的地方。

生母早逝,父亲不疼,后母不亲,祖母不爱。唯有祖父,为萧红撑起了一片蓝天,成了萧红童年中最温暖的阳光。

在院子里,在后园中,在阳光所到之处奔跑。萧红跟在祖父身后,装模作样地不知从何处找来一顶帽子,戴在头上,紧紧跟着祖父。两个一大一小的身影在后园里边栽花拔草,小的学大的,大的笑小的,祖孙俩其乐融融,半天泡在后园中出不来。

拔了草,下了种,说好割狗尾巴草,却割了一大片谷穗。祖父也不恼,乐呵地给萧红讲讲植物学。可萧红这个淘气包偏是不听呀!采了个花心,捉了个蚂昨,非把它的脚绑了起来,学着街上的人遛狗。不一会儿,不见了蚂蚱,索性丢下花心跑去祖父那乱闹一通。“下雨喽!”扬起水飘过,飘中水花四溢,园中一阵好大的雨!对萧红来说,还有哪件事能比在园中快乐呢?

玫瑰打五日开放,香气浓了十里。祖父拔草,萧红摘花,把祖父头上的帽子插了二三十来朵红艳艳的玫瑰。那年春天雨水大,红了玫瑰,亮了萧红快乐童年里那一丛盛开的花朵。

红花耀眼,香气袭人,慈祥的祖父陪着萧红度过了一个春天,一个秋天。萧红知道,就算全世界都与她为敌,祖父依然会是她最温暖的阳光。

祖父的爱让萧红有了一段快乐的童年,可当童年逝去,祖父抛下萧红离开人世,萧红的世遍布乌云,逃出那没有阳光的家,独自漂泊于世,尝尽人间冷暖。

“我将与蓝天碧天水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思乡,含泪挥手告别人世,只留下那《呼兰河传》传世于今。

那年阳光正好,园子里飞虫植物年年依旧,可故人却已长辞于世,忘不了,也难以忘怀。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呼兰河传》,用悲愤控诉故乡麻木卑琐的回忆录。浓墨之处,又见故乡。呼兰河城里,是欢愉与凄凉的交响,回忆了萧红的童年。这座城,是人性愚昧的一面,也是萧红在离开后最思念的地方。生母早逝,父亲不疼,后母不亲,祖母不爱。唯有祖父,为萧红撑起了一片蓝天,成了萧红童年中最温暖的阳光。

在院子里,在后园中,在阳光所到之处奔跑。萧红跟在祖父身后,装模作样地不知从何处找来一顶帽子,戴在头上,紧紧跟着祖父。两个一大一小的身影在后园里边栽花拔草,小的学大的,大的笑小的,祖孙俩其乐融融,半天泡在后园中出不来。

拔了草,下了种,说好割狗尾巴草,却割了一大片谷穗。祖父也不恼,乐呵地给萧红讲讲植物学。可萧红这个淘气包偏是不听呀!采了个花心,捉了个蚂昨,非把它的脚绑了起来,学着街上的人遛狗。不一会儿,不见了蚂蚱,索性丢下花心跑去祖父那乱闹一通。“下雨喽!”扬起水飘过,飘中水花四溢,园中一阵好大的雨!对萧红来说,还有哪件事能比在园中快乐呢?

玫瑰打五日开放,香气浓了十里。祖父拔草,萧红摘花,把祖父头上的帽子插了二三十来朵红艳艳的玫瑰。那年春天雨水大,红了玫瑰,亮了萧红快乐童年里那一丛盛开的花朵。红花耀眼,香气袭人,慈祥的祖父陪着萧红度过了一个春天,一个秋天。萧红知道,就算全世界都与她为敌,祖父依然会是她最温暖的阳光。祖父的爱让萧红有了一段快乐的童年,可当童年逝去,祖父抛下萧红离开人世,萧红的世遍布乌云,逃出那没有阳光的家,独自漂泊于世,尝尽人间冷暖。思乡,含泪挥手告别人世,只留下那《呼兰河传》传世于今。

那年阳光正好,园子里飞虫植物年年依旧,可故人却已长辞于世,忘不了,也难以忘怀。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呼兰河传》这本书主要讲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里面回忆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些往事,特别是与祖父在一起的日子。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红和她的祖父在园子里种菜的场景。萧红的祖父种菜,小萧红就会跟在后面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个地溜平,小萧红并没有真的溜平,而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还把菜种踢飞了。

这令我想到在我小的时候,在老家的那段时光,我跟爷爷一起去家后面的菜园玩。爷爷穿着一双大靴子,我也闹着要穿,于是我换上了奶奶的靴子,奶奶的脚虽然很小,但对我来说,依然是大大的靴子。我就这样穿着奶奶的靴子,晃悠悠地跟在爷爷身后。爷爷种菜籽,让我浇水,而我没有好好地浇水,反而是把水倒在没菜的地方,然后在上面踩。泥溅得到处都是,爷爷并没有骂我,反而轻轻擦拭着我鼻子上的泥,看着我笑了。突然,我又是不小心“啪”一下,哎呀,我摔到了地上,爷爷一把抓住了我,可没有来得及,反而溅了自己一脸的泥。爷爷并没有怪我,只记得那天,我们俩个泥人在田边笑得很开心。

回到家,爷爷就被奶奶批评了,可奶奶也没有骂我,反而是耐心地帮我换洗衣物。我一直很好奇,奶奶为什么只骂爷爷不骂我,毕竟,调皮的是我呀,而爷爷也不辩解,只是笑笑。

我想就像萧红的爷爷对萧红一样,宠爱萧红,包容萧红,我的爷爷也是这样毫无保留地爱我。我想萧红与爷爷相处的日子是最快乐的日子了吧,因为我也是。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呼兰河的人们所产生的不幸与其说是封建社会压迫的苦果,不如说是其思想的愚昧所带来的恶果。比如团圆媳妇家的悲剧,为什么人会死,怕真不是婆婆人恶毒,而是千百年根深蒂固的观念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共同的顽固的价值观,他们所有的亲友邻人都觉得团圆媳妇的行为举止不对,想把它矫正过来,最终共同活活把团圆媳妇折磨死了。

这难道也是阶级压迫吗,我看未必,这种愚昧的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不高的生产力和千百年的文明传承,来自于社会现实。撼山易,憾人心难,这隔了几层的我们看来,这是愚昧而不可理解的,而在当时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看来,那恐怕是再正常不过的。

所以,个人觉得,萧红的个人悲剧怕也多多少少来源于这里,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自己的思想观念超前于自己所处于的时代,那绝对是一个悲剧,如果做不到糊涂一点,那么人生注定是要坎坷的。因为对于作为一种社会动物的人类来说,如果做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请”,那绝对是不容于人,不容于社会的,轻则受到排斥,重则有可能像西方众多中古世纪的科学家那样,丢掉性命。也许,就算不被社会清算掉,自己也可能受不了这个荒谬而不可理喻的社会,以自杀为结局。也许,那么多杰出人物走上这条路,也是有这个原因在的吧。

所以说难得糊涂,也难怪苏轼洗儿戏作,“世人养子望聪明”“我愿生儿愚且鲁”,世人大多是有排他性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与大众不同,大多是要以悲剧收场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7

童年,在我们的眼中,充满快乐,充满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人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在作家萧红的笔下,她的爸爸妈妈对她很冷淡,祖母也对她不好,她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在花园里和祖父玩乐。祖父很慈祥,在我眼里萧红有一个疼她的人,至少她的童年还是幸福的。

但是团圆媳妇就不同了,12岁就送到了呼兰河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刚来到这里就天天拉车,还要遭婆婆的打骂,最终年纪轻轻去世了,原本人丁兴旺的老胡家,因此惨遭灭门。

比起现在的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现在有好多家长都会溺爱孩子。

周末,我去公园,刚进入大门,就被一大家子吸引住了,孩子被妈妈抱着,奶奶用好听的话哄着,爸爸陪他玩着,爷爷拿着零食逗着,热闹得想个小王国。随着“幸福”的一大家子,我来到了玩乐场所,“宝宝,坐跷跷板好不好?”奶奶殷勤地说。“不要嘛,我不玩。”两只小手拍在妈妈的肩上。“好,我们不玩。”爷爷附和道。“宝宝,玩滑滑梯好不好。”好像打动宝宝似的,嘴里念叨着:“好吧,我要玩这个。”这可忙活了几位“大臣”,爸爸把宝宝抱上了滑梯,奶奶在下面盯着看,眼睛一眨不眨的。爸爸妈妈在下面接,人多手杂,宝宝被弹了屁股,哇哇大哭起来。奶奶揉屁股,爷爷骂爸爸不中用,妈妈拿零食给宝宝压惊。

看到这儿,我只能苦笑一阵。难道这就是爱?虽然萧红没有太多人关怀,但她懂得珍惜祖父对她的爱,在“小天地”中享受美好的生活。现在大多数人家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不珍惜家长的爱,对家长指手画脚,一点都不孝敬长辈。而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

爱,会让人感到温暖,爱,会让人感到幸福。爱的方式有很多种,请家长不要选择溺爱。享受爱的方式也有很多种,让孩子们有一个值得怀念,有意义的美好童年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8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呼兰河传》,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直到开学还念念不忘。时不时拿出来品尝,每一次翻阅都让我受益匪浅。

《呼兰河传》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萧红在呼兰河这座小城里童年的生活故事,比如:“我”把祖父的帽子上插花,惹得全家笑成一片;每年下雨 ,泥坑会惹出事,淹鸡淹鸭,抬车抬马;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整座小城热闹非凡;小圆圆媳妇被胡家人折腾死

《呼兰河传》里讲述了许多小故事,俗话说小故事大道理,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当我读到“我”把祖父的帽子插上一圈玫瑰花,祖父毫不知情,还说今年春天雨水大,他们这棵玫瑰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祖父一进屋就惹得全家笑哈哈。从这里,我读出来慈祥而犹有童心的祖父和天真活泼的“我”都是家里的开心果,一个也不能缺少。此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熟悉的面孔——我的爷爷。记得我五六岁的时候,一次在书房玩,脚一滑摔倒了,爸爸重要的文件也被我打乱了,爸爸刚要来教训我,做完事的爷爷回来了,看见我立刻扔下锄头冲过来,轻声细语地问我受了伤没有。我慈祥的爷爷在我们家也是不可缺少的。

读到每年下雨东二街道上的泥坑子就会涨很多水,路过的人

个个弄得满头大汗,浑身发烧才过得去。有的人说把墙折了过去,有的人说种树爬过去,而说用土填平的一个也没有。从这里我读出呼兰河的人都很自私,只为自己着想,不顾别人。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种事情。在公园里,一个空牛奶瓶不知被谁扔在最显眼的地方,三个小男孩朝那个方向走去,他们会捡吗?让我惊讶的是,其中一个小男孩竟然把空瓶子一脚踢进了池塘!多么不文明的行为!踢瓶子的人不文明,扔瓶子的人更不文明。做个文明的公民其实并不难,即使只是把你手上的垃圾扔进垃圾桶这样一件小事,也能彰显出一个人的素质。真希望身边的人们都能做一个文明的人。

读一本好书,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呼兰河传》这本书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让我终身难忘。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9

在寒假中,我品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讲的是呼兰河城的民风民俗,书中也写了这个小城的种种风光,令人产生了向往之情……

这本书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我们大家讲述了许许多多的小故事。

呼兰河真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小镇子,这里的人们朴素善良,但是大部分都不愿意表现出来。祖父是作者最喜欢的人,他们祖孙二人天天在一起玩耍,祖父一直惯着儿时的作者,她想要什么,祖父就竭力怎么做,是那么的和蔼善良。再就是老胡家。他们家本来是一个家境还说的过去,生活不富裕,但是十分幸福快乐的。不料,小团圆媳妇嫁进来以后,婆婆和丈夫就时不时地虐待她,说是这孩子没羞没臊的,然而不久后,团圆媳妇死了,这一家也落寞了。至于冯歪嘴子,他的命运也是十分凄惨,妻子死了,剩下自己与很小的孩子相依为命。但是他冒着别人不信任和鄙视的目光坚强的活着。有二伯则是一个说话语无伦次,有时候也蛮不讲理的人,着实让人捉摸不透。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呼兰河城的民风民俗,看到了那里人的朴素和善良。在那个时候,人们不像现在这样为了钱而拼上命,而是知足的就这么贫穷地活着。在那个社会,没有现在社会这么多的勾心斗角,也没有这么多的阴谋诡计,人们虽然比较粗俗,普遍没什么文化,可是心中却装着正直和善良。虽说都比较好事,但是也从不藏着掖着,有什么都说出来。

不过在那个社会也不完全是完美的。在那个还有些封建思想残留的年代,人们都相信鬼啊神啊的,一看到那些所谓的“神人”,就不管人家说什么都相信,而且那时的人们也不是那么自由民主,有很多事都不能干,小孩子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被家中大人们殴打。也很可怜

但是还好,现在一切都好了,我们的社会变得团结和睦了,那些封建的旧毛病也都烟消云散了,如此幸福的我们,还有什么不努力的原因吗?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0

萧红是一个命运悲苦的女性,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应对世俗,经历了叛逆,觉醒和抗争一次又一次生命的`搏击。祖国的灾难,故乡的沦亡,个人遭遇的坎坷,使她的作品中带着一丝丝凄苦和愤世,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的乡愁。

小学期间,我们上了萧红的《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萧红小时候居住的呼兰河城是如此的奇妙与可爱,使人不禁向往它……可今日,我读了这本书,却明显地体会到了这个年代到百姓们的无奈与痛苦,也读懂了一个懵懂小女孩的心。

萧红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可谓是生机勃勃,丰富多彩,语香烂姿,鸟花绚多。花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让我感到神奇,新鲜。异常是那会呼叫,会冒烟,叶子会发光的大榆树,让我感到十分羡慕和惊讶。

萧红说,花园中的植物,动物简直是应有尽有。“蜜蜂则嗡嗡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小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落到上头一动不动了。”这句话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只毛茸茸的小蜜蜂嗡嗡飞着,落到一朵芳香四溢的花儿上,一动不动,似乎在回味着这无限乐趣。看,多有诗意呀!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天真淘气的萧红竟趁外祖父拔草时,将一朵朵红彤彤的玫瑰插在祖父的草帽上,一边插还一边笑。祖父更是可爱,不知真相,说了句:“今年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真香,二里路哪怕闻得到的。”我当时在喝茶,看了这句话,突然笑得哆嗦起来,实在憋不住,一口水从我嘴里喷了出来,地上顿时湿了一大片。

这,就是童心。

这,就是童趣。

同学们,好好读读这本《呼兰河传》吧,此时此刻,你立刻就会领略到萧红那纯洁的,又痛苦的童年!

读后感冰河世纪5篇


作文是文字记录生活的方式,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而写好一篇优秀作文往往会让人过目不忘,你是否正在收集一些优秀的作文?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读后感冰河世纪5篇,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读后感冰河世纪 篇1

昨天晚上我看了冰河世纪2。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冰川就要融化了,可怕的洪水就要来了,小动物们纷纷逃窜。大家计划去寻找停泊在大陆另一侧的大船,以躲避灾难。

一路上,艾尼、曼尼、西德还有迪亚哥遇到了不少麻烦,但是凭着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终于赶到了停泊大船的山脚下。

就在大家准备穿过平原登上大船的时候,忽然火山爆发,热浆涌现,挡住了大家前进的道路。这时一只鸽子毫无顾忌大摇大摆的向前走去,却被一股热浪淹没,他一下子就成了一只烤鸽。

艾尼受惊了,就说:我们还是后退,找其他的路走吧。

可是曼尼不同意。

于是大家就分开前进。曼尼继续直行,但是艾尼却绕着走。但是结果艾尼被困在了洞里。危急时刻,曼尼折回来救了他。

这部电影表明,朋友之间的友谊是不可隔断的,朋友间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一定能够解决问题。就像生活中一样,只有好朋友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扶持,才能一起解决问题。

冰河世纪2是一个趣味横生,但又意义深刻的电影。我非常喜欢,我也要像电影中那样做到朋友间互相帮助,互相扶持。

读后感冰河世纪 篇2

第一次看《冰河世纪》这部大型动画片,我就立刻被里面搞笑的情节、优美而又素雅的景色所吸引。它是我除了《哈里波特》外最喜爱的一部动画片。

《冰河世纪》的故事围绕着三只冰河时期的史前动物与一个人类的婴儿展开。

冰河时期,大地一片雪白,没有任何事物存在,动物们为了生存纷纷迁徙,人类也不例外,一天一群剑齿虎闯进人类的村子,他们的目标是一户人家的婴儿。阴差阳错的是,这个婴儿被善良的长毛象与嗜食的树獭捡到了。长毛象一开始并不愿招惹麻烦,但又被孩子的天真可爱吸引。就在这时剑齿虎迪亚哥也加入了这个帮助婴儿重返家园的队伍,它们一起踏上了漫漫寻亲路。一路上,三只性格迥异的动物矛盾重重,剑齿虎还准备把它们引导族类设下的陷阱中。但经历了雪崩、饥饿、火山爆发等灾难后,望着毫不畏惧自己且天真可爱的婴儿,剑齿虎改变了主意,族类很快发现迪亚哥的背叛,开始对他们实行惩罚

看完电影后,我觉得片中的动物性格真的是各有特点。如自始至终保护孩子、心地善良的长毛象,贪吃的树獭以及开始怀有恶意后来在长毛象、树獭及孩子的感化下变得善良的剑齿虎。影片中孩子的天真活泼可爱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但让我记忆更深的不仅仅是着三只动物的形象,而是它们的超越人类的爱心,比人类更坚定的意志,和一种无法超越的善良。我觉得《冰河世纪》刻画的种种形象非常成功,剧情也引人入胜,不时地让人期待后面的情节。

我会因为影片中婴儿的获救、三只动物的和平共处以及他们战胜了邪恶势力而开心,也会因为迪亚哥开始的邪恶想法、最后婴儿与三只动物离别时的悲伤而难过。整个影片从头至尾都牵动着我的心,它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友谊,是爱心,是善良。也让我懂得邪恶永远不能战胜正义。

最重要的是:爱可以超越一切、一切

读后感冰河世纪 篇3

下午的两节综合课,我们看了一部电影电影《冰河世纪4》这部电影很好看,我很喜欢看这部电影。

一只松鼠在为它的松果找一个存放地,它在地上嗅了嗅,放在了冰川上,可是,却把这个冰川给插裂了,它和它那宝贵的榛子,一起掉到了地球的最内部,榛子就在不远处,小松鼠就开始跑啊跑啊,终于够到了榛子,但地球却因为它这么一转,它怎么也拿不到松果。让本来可以在一起的猛犸象爸爸曼尼,妈妈和女儿桃子被洪水分开了,猛犸象曼尼、树懒希德、树懒奶奶、剑齿虎迪亚格掉到了海里,它们把一块冰川当作了救生船,坐着救生圈去救自己的家人。

猛犸象曼尼、树懒希德、树懒奶奶、剑齿虎迪亚格成了一个小队。

在行驶的路上,被大猩猩肚肚船长这帮坏人给看到了,大猩猩船长派人把它们都抓了起来,最后猛犸象爸爸曼尼想出来一个办法,从大猩猩的手心里逃脱出来来了。

大猩猩船长每天吩咐小动物们坐船,要是做不好,就要死,小动物们很害怕,只好听大猩猩肚肚船长的吩咐,猛犸象小队看着小动物们很可怜,救了小动物的命。小动物们都很感谢猛犸象团队,于是,小动物们就加入了猛犸象团队。大家齐心协力,最后把大猩猩船长给打败了。

猛犸象坐着冰川找自己的家人。

看了这个视频,我知道了,只要大家团结,要有自信,就应定能战胜敌人。

读后感冰河世纪 篇4

《冰川时代3》继续讲述树獭希德,猛犸象曼尼和剑齿虎迭哥的冒险故事,当然也不忘穿插最出彩的小配角──那只“我为松果狂”的小松鼠。这次故事的发生地转移到了神秘的地下恐龙世界,曼尼和迭哥等要去解救被抓走了的希德,而松鼠也阴差阳错卷入地底世界,遇上了“松果与美眉不可兼得”的两难局面。

而本集新角色冒险家巴克的出场也是看点十足,他由于长期独居在恐龙世界,精神有点儿异常,但其种种疯狂举动却异常抢戏。

本片传承了上两集的优点,也是笑果丰富。当场观众几乎两分钟一小笑,五分钟一大笑,绝无冷场。除了傻乎乎却像要当妈妈的希德、不停斗嘴却深爱对方的负鼠兄弟、疯狂却有些秀逗的冒险家巴克制造出大量笑料,小松鼠和新出场的一只女松鼠疯抢松果的场面也让观众捧腹。

而这集主角们进入了恐龙世界,当然冒险也要升级。布满食人花的树林、充斥着笑气的山洞隧道、居住着嗜血恐龙的山谷,都让主角们的旅途充满艰险,又妙趣横生。

这集也是《冰川时代》系列第一次被制作成3D版电影,效果果然不同凡响。片中的林间追逐,雪中滑行等场景都充分体现出3D影片的优越性,强烈的临场感让人感觉置身片中;而片尾高潮乘翼龙救人的戏份更是一气呵成,令观众产生恍惚一起飞翔的错觉,让人大呼过瘾。

读后感冰河世纪 篇5

国庆期间,我看了《冰河世纪熊猫计划》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遥远的冰河世纪,有一只被遗弃的小熊猫凯旋,即将遭到被鬣狗宰割的命运。这时一只渡鸦的出现,却改变了凯旋的命运。从此,它们成了好朋友,但熊猫凯旋想寻找自己的同伴,和它们一起生活。一路上,它们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很多食肉动物都想尝尝熊猫肉的滋味。熊猫凯旋在渡鸦的帮助下,逃脱重重危机。最后,凯旋找到了其它熊猫们,它们一起快乐地生活着。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又很敬佩的是主角熊猫凯旋。你别看他圆头圆脑,肉肉乎乎的,但在我的眼中,他是一个勇士,凯旋自告奉勇地作为一个勇士来到死亡山谷。从中,我看出了他的`勇气。其次,我敬佩的是凯旋的好朋友——大地懒傲达,傲达是死亡山谷里孤独的守护者。你听这这名字,一定会觉得傲达是一个野蛮的食肉动物,但它不是,它是一只喜欢乐于助人,身材高大的哺乳动物,是它,帮助了熊猫凯旋度过了在死亡山谷中的困难。

合上这本书,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夏洛的网》;看完这本书,我深受感悟,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动物之间的感情是远远胜过人类的,它们宁愿自己死亡也要保护别人,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现在明白了朋友应该是一种相遇,一种相知,一种相契,一种相伴,一种相助,一种相辉。

本书在结尾中这样说道:“熊猫们朝着凯旋围拢过来,好像是在热烈地欢迎新伙伴的到来。凯旋看着熊猫们快乐的样子,充满了好奇、惊讶、憨傻、天真、甜美的笑容。它忽然发现: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朋友,一生中最美丽的幸福就是梦想。是啊,友情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假如我们没有了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如同死水一滩。

在了解动物成长的故事时,我还从中学到了动物们的生活习性,让我增长了很多知识。

小河男孩读后感5篇


您想了解哪些方面可以作为写作品读后感的切入点吗?这部作品的价值依然经久不衰。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经过反复比较,笔者认为名为“小河男孩读后感”的文章最为出色。

小河男孩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 小河男孩 》,我来给大家讲一讲。

女孩杰西的爷爷是一个心脏病患者,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但他坚持要到家乡的河边完成自己的画作《小河男孩》。杰西这个女孩酷爱游泳,在爷爷的家乡陪伴爷爷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个男孩,那个男孩游泳像一条鱼一样游动自然。杰西并不认识他,但他在杰西为爷爷的病情伤心的日子里安慰她。杰西想帮助爷爷完成愿望,同时男孩请求杰西帮他实现一个愿望――游大海。最后杰西和男孩都实现了愿望。

我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我竟然没看懂,觉得这是一本枯燥的书,但后来我慢慢看懂了,觉得这是一本有趣的书。看着看着我觉得杰西好可怜呀!我很佩服杰西,因为在杰西痛苦的时候也就是那个男孩离开她的时侯,她的爷爷也因为犯心脏病,而身亡,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是往伤口上撒盐呢?不过后来我觉得杰西用游泳运动,来缓解痛苦,我觉得这个方法很不错值得一试。

我还佩服杰西她爷爷,因为他老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有着那么坚强的意志(想干什么都必须做到),我觉得杰西她爷爷非常厉害!

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坚强的意志心,不要被什么痛苦的事冲昏了头脑,我们大家要学习杰西这种靠外力缓解痛苦的方法!

小河男孩读后感 篇2

我在这个暑假读了许多本书,《小河男孩》就是其中的一本。

《小河男孩》讲的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简单地来讲一讲这个美妙的故事吧。

女孩杰西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也是一个出色的游泳健将,她非常关心自己的爷爷,因为爷爷患有心脏病,而且病情随时都有可能加重,严重的时候都会有生命危险。顽固的爷爷坚持在身体还没有痊愈的情况下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因为他想在生命的终点完成他一直想画的画——《小河男孩》。

杰西酷爱游泳,在爷爷的家乡一起陪伴爷爷的那一段日子里,她时常会在小河那一端的瀑布上,时不时会发现一个神秘的小男孩。

杰西并不认识这个男孩,她向他述说了许许多多关于他爷爷的事,在男孩的鼓励下,杰西帮助爷爷完成了那幅画。与此同时,小河男孩还请杰西帮助他了却一个心愿。

爷爷面带笑容地离开了人世,那个神秘的小男孩也如愿以偿,他和杰西一道从小河的发源地游向无比无际的大海……

这本书是多么让人心动啊,你也去看一看这个动人的美妙故事吧。

小河男孩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了《小河男孩》的故事,这是一本国际大奖小说,是英国作家蒂姆鲍勃的作品。

故事的主人公是酷爱游泳的杰西和乐观坚强的爷爷。迷恋绘画的爷爷患了心脏病,并且随时都有加重的可能,但他仍然坚持要回自己的家乡,因为他想在故乡的小河边完成自己的画作——《小河男孩》。杰西在家乡陪伴爷爷的那段日子,时常见到一个男孩,杰西并不认识他,但他却在杰西为爷爷的身体状况而担心难过的日子里给他信心与鼓励。而且,他还请求杰西帮他了却一个心愿——从小河源头游向大海。爷爷的病情慢慢加重,他想放弃绘画,但是杰西不愿放弃,杰西从在小河男孩得到鼓励。她强行拉着爷爷到院外,拿着爷爷的手,和爷爷一起完成了这幅画。爷爷在杰西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他的画作。而那个男孩也如愿以偿,他从小河的发源游向大海。

我从书中体会到杰西对爷爷的爱,她不但帮助爷爷完成了画作。而且杰西知道爷爷的心脏病再次发作时,立刻去追小河男孩,我和她一样,似乎在拼命得游着,和她一样,希望能追上小河男孩,追上他,就能挽留住爷爷,就能让爷爷欣然睡去。我喜欢个梦想,从河流的源头游向大海的过程……

这本书揭示了生命与死亡的真谛。出生是河流的源头,成长的过程就是河流,死亡就是汇入大海。人的一生像一条河,有时急,有时缓,有时直,有时弯,但是一直不停的向前,直到抵达终点。

爷爷去世后,小河男孩成为爷爷的化身,一直陪伴着杰西,爷爷的精神鼓励着杰西,也激励着我,为我们的目标而努力。

小河男孩读后感 篇4

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小河男孩》,它是一本国际大奖的小说,它是由英国的蒂姆

鲍勒写的。这里面的主人公一共有两个,一个是小女孩杰西,另一个人是杰西的爷爷。这个小河男孩其实是指小时候的杰西的爷爷。小女孩杰西的爷爷患了心脏病,况且爷爷的病情随时都会有加重的可能。虽然爷爷已经知道自己活不了几个星期了,但是他仍然坚持要回自己的家乡一趟,因为他想在故乡的小河边完成自己一生最后的一幅画作——《小河男孩》。杰西知道她深爱的爷爷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她看到了爷爷的痛苦、衰弱和逐渐临近的死亡的阴影,杰西感到惋惜。他不知道怎么去帮助爷爷,让这痛苦的最后过程变得稍微轻松一点。当她知道爷爷最后的心愿是完成一幅叫《小河男孩》的画作时,她就决定帮助爷爷完成这幅画。不过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爷爷的病情突然加重,让他选择了放弃了作画。但是杰西不愿意放弃,在小河男孩的帮助下,她终于决定要帮爷爷完成这幅画。经过一个星期之后,她完成了画作。她再次来到小河边,与小河男孩对话,小河男孩打算带杰西从小河游向大海,当他们到达大海时,杰西的爷爷已经去世了。杰西奋力往前游,到了岸边,她跑向医院可爷爷已经去世,她带着爷爷的骨灰来到河边,她把爷爷的骨灰洒进了小河。爷爷在杰西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他的画作,而那个男孩也如愿以偿,他从小河的发源地游向了大海……

小河男孩读后感 篇5

一条生命的河,总会流向尽头,但每一条河流,都会有一个流向大海的愿望……

女孩杰西的爷爷患了心脏病,并且随时都会病情加重的可能,但仍坚持要回自己的家乡一趟,因为他想在故乡的小河边完成自己的画作——《小河男孩》。杰西酷爱游泳,在家乡陪伴爷爷的那段日子里,她游泳时常会遇见一个泳技超高的男孩。杰西并不认识它,但他却在为杰西爷爷的身体状况担心,在难过的日子里给她以信心与鼓励,与此同时,他还请求杰西帮助他了却一个心愿。爷爷在杰西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他的画作,而那个男孩也如愿以偿,他从小河的发源地游向了大海。

小河男孩其实是不存在的,他是杰西心里对爷爷产生的幻觉。其实爷爷小时候就梦想从小河发源地游四十三又四分之一英里远向大海,可他当了画家。当小河男孩游向大海时,他已不见了踪影,这暗示着小河流向了尽头——大海。爷爷的生命也“流”向了尽头,就要死去了。

这本书告诉我们,活着应该豪放自在,死了应该详和安宁。

《河西走廊》读后感6篇


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有着让自己感触颇多的情节。是时候写篇读后感把收获总结一下了,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河西走廊》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1)

最近看完《河西走廊》被震撼到了,我整理了下笔记,分享给大家。

大西北,2020的旅行关键词。神秘的西域,广袤多彩的景观,璀璨的丝路文明,没有人不向往。若谈及大西北旅行,一千个旅行者有一千种玩法,但要说起河西走廊,除却地理书上的概念,对它的认识过于苍白,只有资深玩家才能道出一二。而大西北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黄金段。

《国家地理》写道,河西走廊是交通要道,也是景观大道。戈壁沙滩,丹霞雅丹,雪山草原,除了海洋,汇集所有的地貌。它不仅是地理意义的长廊,更是中华历史上的文化长廊。从汉武帝开拓疆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的神秘面纱就此揭开,繁盛的丝绸之路由此而生。留下2000年华夏文明的缩影。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华夏文明延续至今,生于华夏长于中华的我如此自豪,因此更想一看河西走廊的文明与足迹,真正地认识什么是中国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2)

《河西走廊》讲述了从汉初开始,经历了三国,两晋,隋唐,明清,民国,新中国的发展历史。

1,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是带着使命来的。比如张蹇,这个优秀的外交家和探险家,去程被匈奴囚禁了9年,给吃给穿给配老婆,9年的时光丝毫没有磨掉他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意志。2个人,凭2条腿,翻山越岭,穿越沙漠,历经数国。是怎么做到的,是心中的信念。回程又被匈奴囚禁了四年,最后带着匈奴老婆,千辛万苦回到中原。14年未见,他的出现,让朝野沸腾,让汉武帝大喜大惊。他的一生都用来探索河西走廊了。

2,比如,霍去病,19岁第一次上战场,用五年的时间,全面打通河西走廊。23岁去世。他是上天派来改变国运的。他的离开之时,就是完成使命之时。

3,比如,解忧公主,自古有多少公主,因为国家的不强大或者政治需要,而被迫和亲。又有多少公主,因受不了异族的文化,生活的不幸福,甚至郁郁而终,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解忧公主是一位优秀的女外交家和政治家,她的一生为国家和平作出了巨大牺牲,在他的运筹帷幄下,不止汉朝和乌孙得以建交,她的子子孙孙,都为汉与西域各国的和平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那个一夫多妻的封建王朝,解忧出嫁后,入乡随俗,先后嫁了三个丈夫。她的一生也经历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在70多岁的高龄,能够落叶归根,也算国家对她这一生的认可。同年,她跟汉宣帝一起去世。

4,那是一个政治环境非常宽松的年代,张蹇先后先后被匈奴囚禁了十四年。最终出逃成功。27岁奉命出使,14年后带着一个匈奴女人回来,汉武帝对他没有过多的猜忌。

常惠请求汉宣帝,出兵龟兹,汉宣帝,不想惹起事端,拒绝了。但是常惠获得了军方的支持,擅自发兵,并大获全胜。皇帝没有追究他,都是为了国家。

汉武帝非常有魄力,在他的主导下,对匈奴由守变为攻,在张蹇,卫青,霍去病的助力下,统一河西走廊的局面被全面打开。这就是明君+能臣。到了汉宣帝时期,就显得有些保守了。

5,说实话,我有被莫高窟的壁画所惊艳到。特别是片中讲的202窟,一个优秀的画师,一生的追求都是创造出优秀的壁画。那种纯粹和敬业,让人感动。

6,隋炀帝,一直以为这个二代是个昏君,在这里,第一次知道,他不止有过,还有功,是第一位踏上西域的皇帝,主导了万国博览会,对各国经济的进一步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是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7,萨迦班智达与阔瑞,萨迦班智达的凉州之行,使西藏和平归顺蒙古。也使阔瑞开始信仰佛教,两人同年而终,不得不说是宿命。

8,萨迦班智达的孙子八思巴,不光是一名优秀的佛教徒,更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

左宗棠的引路人竟然是林则徐。林则徐竟然作为替罪羊被贬河西走廊。

9,对于一个优秀的人来说,遇到一个什么样的领导很重要。就像鸠摩罗什,对佛法是天才级别的人才。被吕光在凉州半囚禁了17年。后秦国君姚兴,为了他,不惜出兵10万,讨伐凉州。得到这位高僧后,他开始大兴土木 ,让天下人因信仰而聚集。鸠摩罗什是幸运的,在被半囚禁的17年 ,虽然不抱任何希望,但是也没有气馁,终于等到了一个真正懂他的君王。

10,最后想谈一下通过看这部剧,对宗教和民族的理解。

蒙元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疆土面积达到历史最大,那时候的欧洲对蒙古铁骑心有余悸,不断请求停战。但是有关蒙元的史料却很少,墓地也很难被找到。他们的理念是弱肉强食,胜者为王。活在当下世界,活着的时候轰轰烈烈,死了之后就安安静静,不要被后人打扰,连成吉思汗这样的人物也不例外,他们的民族理念是弱肉强食,是武力。跟匈奴很像。

在古老的中国,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备受推崇。其实宗教不光是一种信仰,更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几千年儒家文化,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最开始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后来也为统治阶级所用。

有个问题,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有钱人和上层社会,有很多人都信仰佛教。是因为物质足够了,精神需要寄托吗。

比起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一味的崇拜钱,有信念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有钱又有信念,就是双赢了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3)

《河西走廊》,一部值得推荐的纪录片,结构和细节都非常完美。热泪盈眶,十分虔诚得看完了。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本是开疆扩土、安定边境,未曾想造就了一个个奇迹,诞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在这部影片中,细细道出了一个个了不起的人物的故事。“封狼居胥”扫除匈奴说出“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为汉帝国解忧远嫁的解忧公主,陪同苏武出使却默默无闻的常慧,为传播儒家经典传承根脉坚守一生的郭荷、郭瑀、刘昞三师徒,致力翻译佛经的鸠摩罗什,西巡河西走廊过雪山的隋文帝,历经隋唐两朝的重臣裴矩,来自吐蕃的萨班、八思巴师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意大利传教徒利玛窦,“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抬着自己的棺材保卫新疆的战士左公左宗棠……是他们,让河西走廊更加绚丽夺目。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些历史留下来的名字仍旧熠熠生辉,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有幸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来了一次“环游大西北”的旅行,敦煌石窟、沙漠骆驼、丹霞山、魔鬼城、扁都口油菜花等等,那时候的惊喜与感慨仍不能忘记,那也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回忆之一。

河西走廊,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历史的代名词。这里的盛衰枯荣,亦是中华自古至今的缩影。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4)

一周看完了河西走廊,这种几天之内看一段几千年的历史的感觉,很震撼。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代皇帝也是有功有过,没有完人。如隋炀帝杨广这般的雄心大志开创了史上第一次中外博览会, 开凿隋唐大运河,改革管制,均田制,为以后唐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但是杨广的大力发展基建与征战苦了农民,以至于矛盾激化不可调和而隋朝迅速灭亡。这其中给我的感悟颇深:隋的各种发展为以后的唐兴盛奠定了基础,但却让自己走向灭亡。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选择,但是平衡之道却是关键。应用到我们普通人亦是如此,把握平衡是个大智慧。历代君王无不亡之于平衡,就如天平,我们要不断的调整两侧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若是任由一侧重量加下去将永远失去平衡而坠入深渊。

延伸到生活中亦是如此:工作生活学习的平衡要把握,若是觉察自己陷入了某一个执念里面,要及时抽身,切不可沉迷进去。所有的沉迷必有其害。

从中学到的几点:

1.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王朝的兴盛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前人做了对的决策,但是决策需要几十年才能看到作用,这也叫战略规划。所以看看历史可以让自己学到什么是远见,历史让我们学会了拉长时间看到分析一件事。

2.平衡之道

从中看到平衡很重要,度很难把握,以后慢慢学习这点。

3.要开放自己,封闭让国家走向灭亡,也让一个人走向灭亡。

汉、隋、唐、宋支持对外贸易,到明之后开始闭关锁国直到清朝,长期的封闭导致国家经济衰退,人也是如此吧。

4.人无完人,历代皇帝都有功过,犯错不要苛责有功也不要炫耀,无愧于心就好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5)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和王维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连同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汉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朝以这些郡和雄关为落脚点,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扑并将汉朝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到了西域地区。

这些新建的雄关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这些士兵无疑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这对汉帝国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轮台、渠犁的主张,在汉昭帝时期被霍光采纳。从此,驻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双重身份。若无战事,他们就是手持农具的农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辅以汉朝先进的种植技术,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唤醒,变得生机勃勃。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士兵马上就可以披挂上阵,骑着优良战马、手持武器的他们让敌人望风而逃。

汉朝的屯田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支兼具屯垦与戍边职责的军队。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和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从两军交战的战场,变成了连通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商路,站在玉门关的关塞之上,你可以听到由远及近传来的沙漠驼铃。这些汉朝的商队,将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产运送到西域各国;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和鸵鸟等物种以及炼钢术和掘井术。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6)

看完此纪录片,我心中有两大感受。

一是此纪录片的制作精良,恢弘大气,文辞解说优美,逻辑流畅,有趣易懂,对于像我这样喜欢历史的朋友,这无疑是一部十分佳作。

二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沉醉,被片中所记录的西北疆域无限向往和憧憬,被我国从古至今万千骁勇开疆阔土所感动,更是被那一位位英勇帝王作出的功在千秋的伟绩所感怀,万千思绪萦绕心中。

此片中讲述了从汉武帝刘彻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在河西走廊上发生的一系列历史变革以及繁盛过往,兴衰荣辱,起起伏伏,河西走廊用它宽容的姿态和胸襟见证了中国这一古老美丽国家的沧桑变化,见证了千年兴衰,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复兴抗争的不屈精神。

以河西走廊发展为主题,以朝代跟迭时间为主线,详细讲述了各个朝代帝王以及杰出谋略的政治家和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对河西走廊的发展,我也在影片中见证了曾经汉朝张骞的坚韧不拔,为丝绸之路的开创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见证了骁勇善战的霍去病大战匈奴王,最后收服投降的浑邪王,从而将河西走廊的版图纳入中原,见证了中原鼎盛万国朝和之景,也见证了河西走廊的包容与丰富多彩,儒道佛三种文化并存,来自西域的商人络绎不绝,空前繁华,见证了大唐盛世,同时也和河西走廊一起经历了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他就像一位长者,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之后,仍然屹立于那片广袤深邃的土地,宽容而博学,身上蕴藏着在历史的变迁中人类留下的文化瑰宝。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在见证历史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到,即使是从前万国朝和的中央帝国,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也会使先辈基业开拓的江土被人侵占割据,因此无论何时,吾辈应当自强;但同时我又感怀祖国从1949年建国,从零开始,至今不足百年,便已得今日之泱泱大国风貌,可见我们中国人韧劲是多么强大,开拓创新是多么快速。虎父无犬子,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千古基业何其强大,相信不久的未来,我国必能实现宏伟构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河西走廊读后感10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河西走廊读后感”。斯蒂芬金曾经说过,书籍是一种独特的便携魔法,当我们从作者写的作品中的一个小情节获得启迪时。我们每个人在读过这本书后都会有所感受。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1】

最近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看了由央视团队制作的一部宏大、庄严的史诗巨片《河西走廊》。虽然我看的进度比较慢,基本上都是抽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来看,但是每次看后都让我受益匪浅的同时又惊叹不已,记录片所带来的感官认知要比书籍上更为的形象,它所带来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无疑是对我在历史方面知识空缺的最好、最快的填补。

本片共分十集,从第一集的使者到第十集的宝藏,虽然每一集所呈现的历史内容各不相同,但是纵观整部纪录片,却是给大众描绘了一部中华文明史高度发展的宏伟巨篇。从历史、贸易、文化、资源等多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汉武帝第一次派遣张骞出驶西域探索河西走廊开始,历代帝王将相、文儒墨客都与河西走廊紧密相连。两千多年来,河西走廊一直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火药、印刷术等传入西方文明世界,而西方的葡萄、玉珠、音乐、绘画、雕塑、杂技等流入中原。最为典型的是西方佛教的传入和中方儒学的流出,使中西方文明交汇达到了顶峰。两千多年来在河西走廊里的金戈铁马、繁华昌盛的景象,让这片天然形成的贸易、军事,文化、资源之道,塑造了多个经典的历史遗迹。如敦煌莫高窟、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金张掖、银武威、“城下有泉,其水若酒”的酒泉市等等。

看完这部宏伟的纪录片后,仿佛也把我带入了河西走廊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去感受那汉武大帝的开拓、隋炀帝的经治、唐王朝盛世繁华的壁画、成吉思汗金戈铁马的一代雄风,以及那佛学无边的浩瀚。我想仅凭我的文化功底难以对这部伟大的作品做以深刻的观感,我只能感激生于这盛世,能让我利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的脑子里对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有一些碎片性的记忆和知识上的积淀,同时也让我对踏上这片古道,游览各处景色的愿望充满了期待……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2】

我属于历史知识很差的一种,原因是最开始接触的历史是南京大屠杀,刚好我算半个逃避人格,就先入为主觉得历史都是这一种以鲜血为代价建立成的!所以不愿面对,好在后面纠正了这个错误的先入为主。我很庆幸!

改变我这种观念在几年前一个比较偶然在等待时间里,无意看到介绍秦始皇的一篇文章,觉得很是震撼,一开始还以为是小说,还特意去查了更多的资料,那时才惊觉自己这种先入为主的毛病需要强制性去改掉。不然之后还是在回避历史中,错过许多我该知道的历史!

后面去慢慢接触更多的历史知识,虽然算不上完全熟知,但现在不会只停留在那一个方面,反而有着更多的求知欲!

河西走廊是我休息时看到的纪录片,它里面拍摄的景与文案是非常吸引人,最让人着迷的是故事里过程,画面感配上文案,感觉自己也在那时代跟他们一去走过那岁月。

我们现在这时代交通很是方便的,但那时都是比较耽误时间!就像最开始的张骞他是靠自己走路骑马坚持探索,其中他还经历被囚禁在匈奴地段里,囚禁时间也是比较久,还好他的心智和使命感没有因此减掉,才有了后来这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河西走廊才进入我们的视野!

不过,我最爱的还是第二集(通道)里面讲述霍去病(冠军侯),谁会不爱一个战无不胜的少年将军?更何况霍去病还是17岁一战封侯的!19岁之前他就从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率部急速转战6天,连续扫荡了匈奴五个部落,斩杀了匈奴折兰王、卢胡王、歼灭匈奴军近万。还历经三次河西之战,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最让人难过的事,他23岁就离世了,弹幕都在说,要是这将军(霍去病)能再活30年,汉朝可以打到罗马去。就像网上常说的,多给些时间秦始皇,长城能修到国门口去!

最是热血还是霍去病那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22岁时,将近生命的末尾,还在“漠北大战”匈奴的圣地(狼居胥山)率大军进行了祭天仪式,史称“封狼居胥”从此匈奴再也没有能力和汉朝进行大规模的作战!因为河西走廊,彻底爱上了霍去病。

但河西走廊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第七集(敦煌),里面的壁画看上去就是栩栩如生!以前的胡旋舞,在今已经失传了,但在这石窟里,胡旋舞却是凝固在壁画之中,使人遐想无限!当然这胡旋舞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其他等等数不胜数的图案与佛像。

河西走廊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看完这个纪录片,你们若有机会就去看看这陪过历史经历一代又一代的河西走廊,它也见证过前所未有视觉享受和繁华与衰落。

最后希望霍去病这位将军候,在他现在所在的生活里,没有打不完的匈奴,有的是完完全全属于那个少年的家。虽然不清楚这是不是你的遗憾,但总是希望你得偿所愿的!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3】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之涣和王维的名句中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连同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都是汉朝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建立起来的。汉朝以这些郡和雄关为落脚点,在河西走廊站稳脚跟,有效的防止了匈奴人的反扑并将汉朝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到了西域地区。

这些新建的雄关和郡都需要有士兵把守,但是这些士兵无疑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这对汉帝国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提出了屯田轮台、渠犁的主张,在汉昭帝时期被霍光采纳。从此,驻防河西走廊的士兵就有了双重身份。若无战事,他们就是手持农具的农民,河西走廊的土地本就肥沃,辅以汉朝先进的种植技术,沉睡的土地很快就被唤醒,变得生机勃勃。一旦战争发生,这些士兵马上就可以披挂上阵,骑着优良战马、手持武器的他们让敌人望风而逃。

汉朝的屯田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一支兼具屯垦与戍边职责的军队。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将今天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至此,通向亚洲腹地和遥远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通。

河西走廊也从两军交战的战场,变成了连通汉帝国和西域各国的商路,站在玉门关的关塞之上,你可以听到由远及近传来的沙漠驼铃。这些汉朝的商队,将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产运送到西域各国;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葡萄、石榴和胡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和鸵鸟等物种以及炼钢术和掘井术。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4】

最近,在公司组织的集中学习上,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赋予了历史鲜活的灵魂。它的出现让写在史书里、刻在壁画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5】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勾起了一些或近或远的记忆。

自初中读到关于敦煌的故事起,就一直心向往之。曾经还向高中历史老师打听过某个闪现于志异小说的敦煌城主,以及书上寥寥几笔勾出的一场好仗。也亏得那位历史老师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主,一心只盼着和学生分享正史野史中的奇闻异事,于历史长河中拾得些许真趣,管它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范围,向来有问必答,生冷不忌。他不清楚,还为此专程回家翻书,第二天兴高采烈地占用了我宝贵的十分钟课间休息。我极其喜欢和佩服这位老师,只可惜缘分太浅,文理分科之后,未能继续在他麾下受教。更为可惜的是,我高三之时,经历了一场教师罢课风波,风波之后有一批老师离开了学校,他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回想当时的感受,五味陈杂,却很难说出其一。想来一是时日已久,二是当年少不更事,空余对学校上层的满腔义愤,却体会不到从此师长是路人的零落萧索。

多年过后,翻开某本史书或是志异笔记,我还是会想起高一的历史晚自习,老师并不在A班驻守,一个人蜷在B班小教室的椅子上,有时刁根烟,等着有问题的学生去问。我匆匆赶完其他各科的作业,拿了历史书随便寻个由头,跑到B班请教。如果学生少,又都是我这种对历史有点儿兴趣,且不太在乎个把小时能多做多少数学题的闲淡散人,那B班便可以开一场微型历史讲座(因为统共也就三四人)兼茶话会。时间过得飞快,晚自习也不再难熬。

时间果真过得飞快,我已有五年多未曾见过老师。偶返母校探望师长,却无处可寻他的踪迹。

高三保送之后,得了闲暇。和同学相约,一行六人前往河西走廊。我是因为有些执念,朋友们有的和我兴趣相近,有的并不在乎出游地点,反正都没去过,准备的时候都很兴奋。最后我们出于时间、预算和体力的考虑,略过酒泉,定下了成都—兰州—武威—山丹—张掖—嘉峪关—敦煌的线路,除成都与兰州之间乘飞机外,其余都坐火车。现在想起来,那其实是我第一次完全丢开家长和旅行团,全靠自己和朋友筹划进行长途旅行。当然,家人联系了甘肃的朋友,在兰州和武威多有照拂,不过余程,全靠我们六人走完。所以,我与河西走廊大概真的有缘。

一路平安,相处的也很融洽,却并不完全顺遂。

武威的雷台汉墓,墓室早被盗掘,所幸精美绝伦的马踏飞燕还让世人有幸一观实物。不过真品保存在兰州市的甘肃省博物馆中,雷台汉墓只有景区门前的一尊雕塑。其余的记不大清,只记得墓道中有一处深井颇为奇特,罔顾近大远小的物理规律,你投一枚硬币下井,硬币在井底却大于实物。我没有查到科学解释,网上说法不一,建筑结构、光程和光程差、温度湿度甚至是心理暗示,有兴趣的人不妨一探究竟。白塔寺我们也去了,纪录片《河西走廊》第八集,详细讲述了白塔寺的由来及萨迦班智达,即蒙古国师八思巴的师父,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们的火车入夜才到山丹,山丹县城少有游人问津,一片黑灯瞎火,还有零星的本地人盯着我们窃窃私语,心里平添几分慌乱。好不容易在县城中心找到一处所谓最好的宾馆,要了两间房,房间很脏,一间的卫生间完全不能用,没有水;另一间只有一股涓涓细流,我们只好轮流去冲了冲脚,和衣而眠。我们来山丹是为了去这里的军马场,自前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山丹军马场便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军马场,据说当年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在此处圈地养马,西逐匈奴。我们一早起身,却被冻了个透彻。时值五月,山下却只有十来度,当地人说山上更冷,没什么好看的,还有人传言连马都没有。我虽带了羽绒服,但一行人中大多没带,只得灰溜溜作罢。虽然后来听一个去了的学弟辟谣,说五月也是有马的。无论如何,这只能成为一个遗憾,也成为了一个要再次前往河西走廊的理由。

张掖的丹霞地貌非常漂亮,我们起了一个大早,整个景区似乎只有我们一行六人,天空还飘起了星星点点的小雪,那种天地辽阔,唯我独存的感觉真的很好。我曾于冬天独自前往甘肃天水麦积窟,那一次,是真真正正整个景区就我一人,独自面对岩壁上容色庄严的石刻佛像,它低眉垂首,我战战兢兢。嘉峪关有龙门客栈的拍摄基地,还可以挑战横跨黄河的滑索。敦煌的莫高窟、鸣沙山,再往前的玉门关、汉长城遗址,连接着罗布泊的雅丹地质公园,说过它们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也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了。敦煌市到雅丹地质公园的路十分颠簸,我们几乎是睡过去,被抖起来撞上车顶,醒来,再睡去,这么一路前往的。而莫高窟、鸣沙山离敦煌市区就很近了,租自行车半小时即可到达。笔直的长路人烟稀少,向前骑行,上一秒还是两道延伸交汇的线条,下一秒便巍然耸起黄沙堆成的高山,震撼突如其来。

直到现在还能想起那么多的细节,可见当初的旅行给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当时的那群人,一个去了法兰西留学,一个选择去和袋鼠浣熊作伴,两个投奔日不落的大学,还有一个断了联系,不知去向。还好,因为有共同的回忆,大多数人一直联络着,来日相聚的机会还多。

《河西走廊》其实还是以历史为主的纪录片,按时序推进。虽然一向不太喜欢以演义的手法来重现历史的纪录片,但至少,这部不让人感到怪异和腻烦,而且地图画得很详细,再佐以当今的地理风光,风光摄影尤其优美,显得整部片子内容扎实。文案优美且不矫情,雅尼的音乐更是没话说。其中对博望侯、骠骑将军、汉武帝、隋炀帝等人的定位,也自有其惹人热血沸腾的独到之处。

片子里说,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安西榆林窟都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瑰宝,骆驼城遗址、黑水城遗址也是当年盛极一时的商路上尚未消歇的余韵,还有郭瑀隐居的临松薤谷,敦煌旁的党河风光,还有心心念念的七一冰川,当时未能一晤,盼望将来能有机缘。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6】

在河西走廊,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五胡乱华期间反哺中原的儒家文化,隋炀帝杨广时期万国来朝盛会,儒家和佛教交汇形成的璀璨辉煌的石窟,都始于公元前138年张骞踏出长安城的那一步。

恶劣的自然条件、流匪、战乱、疾病等,路途之艰辛非我辈之人想象。曾有幸前往甘肃兰州一趟,气候干燥、粗犷是留给我的第一印象。领略了黄河沿岸热闹非凡,尝到了正宗的兰州拉面,沉醉于兰州博物馆之丰富,佛教艺术之璀璨令我惊讶。再回过头来看《河西走廊》,解答佛教璀璨发展的脉络。

《河西走廊》以时间朝代为线,以人物为风骨,以内容事件为血肉,勾勒出河西走廊的前世今生。在河西走廊,那些留下姓名文人武将,那些辛苦奉献的无名百姓,不管是名利、欲望、奉献,都成为了丝绸之路的养分。令我苦笑的是,河西走廊在北宋、南宋时期没有一丝介绍。在元朝之后,河西走廊渐渐没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恢复战略地位。因此,特别欣赏汉唐之间河西走廊的发展,留下一点思考痕迹,留作纪念。

“人人”都有出场的时间,或早或晚,“人人”是否有你我?

张骞、刘昞、鸠摩罗什,这些皆是有信仰的人,苦难时不怨天尤人,而是耐得住寂寞潜心致“学”。史书记载寥寥数笔功绩,一笔一墨皆是悠悠岁月修行,由背后血泪抒写而成。回想起儿时课堂时的不以为意,如今再回数二十多年求学,单单念起他们的名字都令我感受沉甸甸的分量和惭愧。

近三十载岁月,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不论艰难险阻,斗转星移,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浪漫所在。张骞、刘昞、鸠摩罗什、唐朝敦煌壁画李工......,在自己人生道路中,“人人”皆有出场的时机,耐心沉淀自己,为“浪漫”寻找一片净土。

至于“人人”是否有你我?答案自在脚下。

不知道是不是幸存者偏差,每个时代,总会有几颗耀眼的星,闪烁着非凡的光芒,穿过空间和时间,令人无限遐想。

张爱玲说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表达美中不足。

江南缥缈录也有三恨,一恨不生在蔷薇皇帝朝,可以夷平九州;二恨不生在风炎皇帝朝,可以北克蛮族;三恨不生在北陆宁州,可以看见万千美人迎风举翼,衣白如雪。这三恨表达英雄壮志未酬的遗憾。 高层战略

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

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

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

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中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代表,各个帝王尤其是开创者,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谋求王朝万世长存。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音同文,车同轨",实行郡县制,为一家一姓谋求万世太平。这就导致帝王,既要统御万民,又要求战略具备顶层高度,不在意“一城一地得失”细枝末节。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帝王,收复和打通河西走廊,对后世两千年的意义是汉武帝未曾想象到的。河西走廊的畅通,丝绸之路的形成,会首先形成商贸的交流,而商贸的交流必然引发人员的交往,人员的交往则必定带动文化的传播和交汇,文化的交流更进一步促进感情的交流,最终融合同行。

前面所列的四个城市,我至此才知晓其典故涵义,颇为惭愧。整个纪录片河西走廊有两个重要角度,令我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个人认为非常有必要记录的。

其一,佛学和儒学交流融合

乱世易出宗教、神灵,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道家张角借教起义;元朝期间,藏统佛教兴起;再往远了,西方拯救世人等。河西走廊的畅通,给佛教东传创造了基础条件,于是鸠摩罗什等人历经磨难,前往长安讲学,翻译著作;再往后有僧人西行取经,包括《西游记》原型的玄奘和尚。

因此,河西走廊形成了璀璨的佛教艺术,石窟。此时的儒家思想兼容并蓄,又或者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未能远播,儒家与佛教融合。

其二,儒学反哺中原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到了两晋南北朝,中原战乱平凡,而儒家在河西走廊得以休养兴盛。拓跋迁移都城汉化,给了儒家机会,而此时中原的儒家因战乱已千疮百孔,最后是河西走廊的儒学火种传续后代。

此时再回头看,河西走廊重要性不言而喻,塑造并改变了后世精神风貌、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7】

本片主要讲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今,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化。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集、第三集和第九集。第二集中霍去病三度大败匈奴,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夺回河西走廊,这真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岁月,当他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我真的是血脉贲张。

我也感慨于汉武帝的文韬武略,对河西局势是如此有远见,这个边疆要塞对以后乃至今日的发展都极其重要。我特别喜欢河西四郡的名字与意义。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汉武帝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将他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了河西走廊上,传承千年的名字似乎仍映射着千年前那个站在黄河边极目远眺的身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第三集从悬泉置一个无名的置啬夫视角,讲述了常惠和解忧公主为河西奋斗的一生,那都是一段生机勃勃的岁月,常惠五次经过悬泉置,每次一都是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当他最后一次途径悬泉置,他多停留了一天,这是置啬夫最后一次看到这个老人。曾经的老兄弟相继离去,常惠舟车一生,辗转南北,他在悬泉置站在角楼遥望东方时,似乎看到了那座古老的长安城发出阵阵智慧之光,那是众任先贤栉风沐雨的一生,也是他,常惠,砥砺奋战的曾经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8】

《河西走廊》,一部值得推荐的纪录片,结构和细节都非常完美。热泪盈眶,十分虔诚得看完了。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本是开疆扩土、安定边境,未曾想造就了一个个奇迹,诞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在这部影片中,细细道出了一个个了不起的人物的故事。“封狼居胥”扫除匈奴说出“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为汉帝国解忧远嫁的解忧公主,陪同苏武出使却默默无闻的常慧,为传播儒家经典传承根脉坚守一生的郭荷、郭瑀、刘昞三师徒,致力翻译佛经的鸠摩罗什,西巡河西走廊过雪山的隋文帝,历经隋唐两朝的重臣裴矩,来自吐蕃的萨班、八思巴师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意大利传教徒利玛窦,“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抬着自己的棺材保卫新疆的战士左公左宗棠……是他们,让河西走廊更加绚丽夺目。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些历史留下来的名字仍旧熠熠生辉,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有幸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来了一次“环游大西北”的旅行,敦煌石窟、沙漠骆驼、丹霞山、魔鬼城、扁都口油菜花等等,那时候的惊喜与感慨仍不能忘记,那也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回忆之一。

河西走廊,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历史的代名词。这里的盛衰枯荣,亦是中华自古至今的缩影。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9】

看完《河西走廊》最大的感受就是:这辈子一定要走一遍大西北!这部纪录片放弃了通常纪录片的模式,没有学者专家访谈,完全用解说与音画牵引,用电影化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故事发生在河西走廊,从汉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十集纪录片里一瞬而过。

无论从画面、服装、表演、配乐或任何一个角度看,《河西走廊》都要高出其他所有历史纪录片一个档次。

本片从汉武帝开拓西域开始,一直讲到了共和国时代的铁人王进喜之所以起名“河西走廊”,而不是“丝绸之路”,因为那片地方只有汉唐才称得上丝绸之路,而河西走廊在其他历史阶段也都充满了故事。

没有冷冰冰的复述历史,而是把历史人物一个个鲜活的演了出来。既展现了先人们为了使命不屈不挠的一面,也展现了他们作为人的一面。张骞出逃时对妻子的不舍、少年霍去病的意气风发、年老汉武帝的回忆和恐惧...除了汉武、隋炀、左宗棠、林则徐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也讲述了很多小人物的故事,他们在历史上也许没有留下过姓名,却留下了足迹。

观众评论:只有亲身走在河西走廊,体会这苍茫大地,巍峨雪山,丹霞戈壁,大漠草原!才能感受霍去病将军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言是何等的悲壮!泱泱华夏,惟有这西部广阔的大地能带给我如此强烈的认同感。三千年丝绸之路的兴衰,河西走廊——这丝路的摇篮,如今又将沐浴着复兴的朝阳!

河西走廊读后感【篇10】

关于河西走廊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历史课本和下发的《甘肃历史》《甘肃地理》等书籍,那时候便知道我的家乡酒泉就在这片神奇的走廊上,对沙漠、绿洲、戈壁、草原、红柳、胡杨、沙枣、红柳、芨芨草、骆驼早已司空见惯,但对河西走廊历史却一知半解,直到观看了这部央视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并买来了同名书籍细细研读,才对这条走廊上跨越千年沧桑变化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系统的理解。

河西走廊指今甘肃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东西长约1200公里,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因其为夹在祁连山(亦称南山)与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故被称为河西走廊。纪录片《河西走廊》如同一部记载河西走廊历史与文化的编年史,将漫漫历史长河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来。

1868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踏进河西走廊,他首次将穿越中国西部的古老商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便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正是河西走廊的开辟造就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丝绸之路。

某年夏天,我们曾驱车前往位于张掖肃南的康乐草原,那里云淡风清、绿草如茵,让人想起了那首古代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西汉初年,生活在此地的月氏人被彪悍的匈奴人击败被迫西迁至阿姆河流域,与匈奴结下仇怨,同一时期的西汉朝廷,早已对匈奴的骚扰忍无可忍,得知这一情况,一个联合月氏左右夹击匈奴的宏大战略构想呼之欲出,河西走廊的历史也由此拉开大幕。

第一集《使者》就将目光投射到西汉,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黄金时代,日益强盛的西汉,想要一举解决强悍的北方邻居,将国家的战略纵深拓展到广袤的西部,为了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想,汉武帝决定派使团前往西域联络大月氏,此行路途遥远困难重重,还要经过匈奴人控制的河西,必须要挑选出一位智勇双全的人来率领这支使团,宫廷侍卫张骞最终脱颖而出,他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凭借超乎寻常的信心、勇气和毅力,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了凿空西域的伟大使命,他的这一壮举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诗人杜甫曾留下“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的诗句,即使在千年后,张骞的历史功绩依然还被人们广为传颂。

张骞完成了凿空西域的壮举,接下来将广袤富饶的河西纳入大汉的版图,却主要归功于年轻的将军霍去病和他麾下的将士们。第二集《通道》主要讲述的就是霍去病夺取河西、汉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全过程。英武的少年将军霍去病,和他战无不胜的青年禁卫军,将不可一世的匈奴人逐出河西,构建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和千年不绝的和平商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发动了旨在打通河西的战役,年仅19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率万余骑兵出击,给予盘踞于河西走廊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以毁灭性的打击,将河西划入西汉帝国的版图,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传说汉武帝听闻河西大捷龙颜大悦,赐御酒奖赏,霍去病将御酒倒入金泉与将士共饮,酒泉名称因此而来。霍去病去世后,他的陵墓被修成了祁连山的模样,以缅怀他在开拓河西过程中的不朽功勋。随后西汉王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先后设立,其名称沿用至今,两关则是阳关和玉门关,均在现今的敦煌市境内,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到达敦煌之后出两关分为南北两路,两关自此成为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门户,关内关外驼铃声声,历经千年而连绵不绝。

尽管丝绸之路的开辟最初不得不诉诸战争,但是其通畅无论是对于中原王朝还是西域诸国以及更远的西方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果说张骞是丝绸之路的探路者,那霍去病则是这条商路的开创者,如果说张骞表现的是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霍去病则将当时汉朝人勇敢无畏的尚武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正是那个欣欣向荣、勇于进取的时代成就了张骞和霍去病的辉煌人生。

第三集《驿站》讲述的是汉武帝之后,汉帝国在河西走廊设置驿站、屯垦戍边的故事。张开臂膀的汉帝国使西域变得触手可及,积极推进与西域各国建交或结盟已经成为了汉帝国的国家战略,在兵威之外,汉帝国先后派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与乌孙和亲,同时启动屯垦戍边,片中用诗意的语言形容将士戍边的情形“在茫茫戈壁滩上,士卒们一边守卫边疆,一边开荒种地,修渠筑坝,把沉睡的土地唤醒,让绿洲充满生机”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沿途的驿站发挥着巨大的稳定器作用,屯垦与戍边相互支撑,开创了汉与西域和平共荣的新局面,汉朝政府也由此把河西走廊变成了一条和平繁荣的通商之路。

河西走廊是战乱时代的世外桃源

第四集《根脉》讲述的是汉帝国崩溃之后,中原陷入长期战乱,河西走廊一时间变成了中原人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在此过程中,河西儒学独树一帜、异常繁荣,尤其是民间求学蔚然成风,河西走廊因此成为中国北方儒学文化中心,北魏建立后,随着中原政局的稳定,学者们陆续东迁。正如片中所说:“这是河西走廊对于中原王朝的回馈,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开启了长达二百七十多年战火频仍的五胡十六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如此乱世令中国传统文化蒙受巨大冲击,斯文扫地,伦理尽失,部分中原世族和百姓为躲避战乱来到河西。

此时的河西走廊,经过汉帝国近400年的经营,农耕、畜牧与商贸发达,是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郭荷就是从陇西迁到河西避难的儒学世家子弟,他在黑河河畔的张掖扎下根脉,崇尚儒学的河西子弟纷纷慕名而来,据说他教授的学生多达三千,规模堪比孔子。来自敦煌的郭瑀就是其中之一,他成为了郭荷的入室弟子,并将老师传授的学问融会贯通、著书立说,郭瑀也像老师郭荷一样,在临松薤谷收徒讲学,形成了崇尚学识的氛围浓厚。郭瑀还在学习之余带领弟子们在马蹄山上开凿石窟,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马蹄寺。但郭瑀毕竟是一位儒者,为实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他应好友之约出仕,却终因壮志难酬,逝于酒泉南山。他的弟子刘接过了他的衣钵,隐居深山、讲学著述,成为河西士林的领袖,后应西凉王李暠的邀请出山担任主管文教的官员,在西凉和之后的北凉的官学体系中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五凉时期学术著作最多的学者。河西走廊的百年风云,也被他记录在了十卷本的《敦煌实录》和《凉书》中。

河西儒学的异常繁荣与中原的战火连天形成了鲜明对比,以郭荷、郭瑀、刘为代表的河西学者,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坚守着一份属于学者的灵魂净土与儒学传承的使命担当,使河西走廊成为了当时北方儒学的中心,北魏成立之后,以儒学为代表的河西文化随之东渐,成为了日后灿烂夺目的隋唐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国学大师陈寅恪说河西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员,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

河西走廊沉淀出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

在第五集《造像》至第七集《敦煌》中,再现了河西石窟艺术从开始发端到走向繁荣,再到世界石窟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的诞生,让河西成为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石窟走廊。

汉魏以来,河西走廊不仅是中国儒学的沃土,也是佛学的繁华地,从中国历史上开凿时间最早的天梯山石窟开始,河西的石窟艺术开始走向繁荣,祁连山成为石窟开凿的理想场所,玉门昌马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等一批佛教石窟相继开凿,这些石窟承袭了鲜明的西域色彩,并最早开始融合汉地艺术,成为西域佛教艺术传播到中国的第一站和驻泊地,但河西石窟艺术的巅峰,还要属蛮声海内外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一个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名字,因神奇浩瀚的鸣沙山和博大精深的莫高窟而享誉世界。作为河西走廊上的一座边城,敦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沉淀出了令世界惊叹的艺术宝库。

公元344年的一个黄昏,和尚乐僔途径宕泉河谷时,看见鸣沙山在金光之中似千佛显现,认为是佛家圣地,于是留下来开窟造像,开启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先河。此后的若干个世纪里,三危山下,鸣沙山畔、宕泉河谷的石壁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洞窟,一代又一代的僧侣、画匠们将他们的信仰和希望绘制在石壁之上。公元七世纪,中国历史进入了又一个强盛繁荣的时代,大唐王朝的富庶和开放,使丝绸之路迎来了自汉以来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敦煌也成为史书中形容的“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对于雄才大略的“天可汗”唐太宗来说,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西域的安宁是国家战略的既定目标,在大唐的强力管控下,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交流日渐繁荣。大唐的军队征服高昌回撤时,一部分工匠选择留在敦煌,其中就包括李工,他成为了莫高窟第220窟的画师之一。第220窟北壁所描绘的盛大舞蹈场面,被公认为具有“吴带当风”“满壁风动”的画圣吴道子的神韵。今天我们有幸到莫高窟瞻仰到的美轮美奂的壁画,都是那些不知名的画师们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史料中没有记录下他们的真实姓名,片中只能用李工作为代称。繁荣的唐朝贡献了莫高窟近一半的洞窟和壁画,尽显大唐文化的宏大辉煌。

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一千年间,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榆林窟等石窟群,形成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圣地与历史文化宝库。不朽的岩石赋予了佛像们接近永恒的气质,让千年后偶然到来的游山者们感受到超然物外的沉静与智慧。

河西走廊,砥砺奋进,继往开来

十五世纪以后,一个属于海洋的世纪悄然来临,明王朝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90年后,葡萄牙人达伽马开始了西方人的地理大冒险,但明朝政府僵化消极的对外政策使丝绸之路在有意无意间走向凋敝,河西走廊也暂时归于沉寂。

1842年,曾经领导了虎门硝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路过河西走廊,在嘉峪关留下了“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的诗句。几年后,结束流放生涯的林则徐在湘江边的岳麓山下接见了一个叫左宗棠的年轻人,将他在西北的所思所想,连同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地图,托付给了眼前的一介布衣左宗棠,他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十几年后,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入侵新疆,一切被林则徐不幸言中。已是封疆大吏的左宗棠,在朝廷的支持下,决定继承前人的遗志,从金城兰州出发,取道河西走廊收复新疆。他调集湘军进驻兰州,积极备战,指挥官兵修筑了一条从兰州直通河西走廊的道路,由于景色荒凉、气候干燥,道路两旁栽满了在河西随处可见的杨树、柳树和沙枣树,率领湘军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收复了伊犁之外的大部分失地,沙俄也被左帅和将士们决一死战的决心所震慑,不得不通过谈判将伊犁归还中国。凯旋归来的左宗棠,在嘉峪关城楼上豪情万丈地写下了“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古老的关城,也再次向世界敞开了大门。随军的杨昌浚在《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中写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时至今日,河西人依然把当地的柳树称为“左公柳”,历经岁月的沧桑,古老苍劲的左公柳依然在河西各地郁郁苍苍地生长,造福今日的河西百姓。

第九集《苍生》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故事,河西走廊在19世纪所经受的磨难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过去时,进入二十世纪,这条古老的走廊也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生。

《河西走廊》的最后一集是《宝藏》。20世纪中期,河西走廊迎来了真正的工业化浪潮。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了兰州、西宁后向河西走廊挺进,9月25日,玉门和平解放,祁连山下的老君庙油矿,成功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之中。28年前的1921年,地质学家温文灏派谢家荣到玉门一带进行油田地质调查,半年后《甘肃玉门石油报告》完成,引发了中国地质学界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关注,但由于时局动荡,玉门石油的勘探又被延后了16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孙建初带队前往玉门寻找石油,1938年8月11日,第一口井喷涌出工业油源,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田成为了河西走廊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发的宝藏,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诚如我们经常提到的那句话“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从玉门油田走出的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石油人,不仅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以铁人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报效祖国。诗人李季有诗云“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就是对玉门油田和石油人的最好注脚。

除了玉门油田,河西走廊上的矿产资源开发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伴随着镜铁山和金川镍矿的先后发现,酒泉钢铁公司和金川公司成立,新兴有色冶金工业基地在河西走廊拔地而起,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诞生了两座全新的城市——嘉峪关和金昌。茫茫戈壁上新的景观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的见证。进入新世纪,风电走廊成为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的“陆上三峡”,途径河西的兰新高铁全线通车,河西走廊还是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能源战略大通道。

河西走廊,因为丰饶,所以美丽;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沉厚包容。2013年11月,“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包含河西走廊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河西走廊,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继往开来、砥砺奋进,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就像是该片结尾处说的那样:“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呼兰河传读后感


作文是伴随着我们成长并需要的练习的能力,珍贵的记忆寄托在笔尖之下,作文要切合文章的思想内容,不要“题不对文”。作文的难点在哪里?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回忆录,记叙的都是她在故乡呼兰经历的往事。整本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个人——萧红的祖父和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

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她有一个像乐园一样的后花园和疼爱她的祖父。在园子里,她无所顾忌地干着她想干的事情:追蜻蜓、采黄瓜、捉蚂蚱……而这样的自由是从哪儿来的呢?是来自她祖父的爱,她在后园里搞破坏,祖父从不责骂她。在祖父的院子里,她是自由快活、无忧无虑的。我想,如果没有了祖父的关怀,肯定就不会有萧红的美好童年。

书中,唯一让我感到一丝温暖的人就是外祖父,因为有他暖融融的爱才塑造了萧红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而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命运则是个悲剧了。

老胡家用钱订下了小团圆媳妇后,就接了回来。萧红在她打水的时候遇见了团圆媳妇,她觉得小团圆媳妇“黑乎乎、笑呵呵,怪好的”。可是别人却说团圆媳妇不像个团圆媳妇。公婆打骂她、虐待她,终于让她生了一场大病。那个“黑乎乎、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走了。她是被谁害死的?她是被过去封建社会的旧观念害死的,它就像一个吃人的魔兽,残害着无辜的人的生命。如果现在还有很多人信服那种旧观念,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看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深深感受到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乡镇的一座小城生活的单调、刻板,体会到了小城里的人们的传统、愚笨、迷信。书中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悲剧的色彩,让我们看到了底层人民在苦难、愚昧以及麻木中的挣扎,反映出了中国北方人民几千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看着他们的生活,我不禁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和呼兰河中的孩子们比起来,我们的生活不知快乐了多少倍。再看看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没有不平等,没有战争……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这句话,是我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

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萧红回忆童年生活,描写小镇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的卑琐,落后的生活和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揭示了我国农村在封建统治下的社会弊病,控诉了封建思想,封建习俗对人们严重的戕害。

书中最令我惊讶的是第五个章节:小团圆的婆婆逼她在盛满开水的大缸里洗澡,逼她当众脱衣服。她被滚烫的开水烫的撕心裂肺地喊叫,她被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等到她昏迷了六七天后还被婆婆剪了辫子并要“休妻”。就在这一连串的折磨下,小团圆媳妇终于死在了半夜。听说,她的灵魂化作一只很大很大的白兔,正在东大桥下伤心地哭泣呢!读完这段话,我明白了:当一个人的生命不由她自己做主,并让人随意践踏残害的时候,那么人世间还有良知而言吗?

这本书里不一定都是悲伤的还有快乐的呢!

在第三个章节中,作者萧红在祖父的园子中快乐的生活:美丽的后花园是一个童话的王国。蜜蜂、蜜蜂、蜻蜓、蚂蚱、自由飞舞;花儿、草儿、树儿、瓜儿、生机勃勃;蓝天、白云、清风……一切是这样的色彩斑斓,生机活跃。

轻轻合上这本书,作家曹文轩说得没错,经典作品!汇聚了文学中恒久的宝贵品忧郁感,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和意境等等。因此,只有以经典作品为基础的阅读,才可能是个理想的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呼兰河传》这本书主要讲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里面回忆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些往事,特别是与祖父在一起的日子。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红和她的祖父在园子里种菜的场景。萧红的祖父种菜,小萧红就会跟在后面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个地溜平,小萧红并没有真的溜平,而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还把菜种踢飞了。

这令我想到在我小的时候,在老家的那段时光,我跟爷爷一起去家后面的菜园玩。爷爷穿着一双大靴子,我也闹着要穿,于是我换上了奶奶的靴子,奶奶的脚虽然很小,但对我来说,依然是大大的靴子。我就这样穿着奶奶的靴子,晃悠悠地跟在爷爷身后。爷爷种菜籽,让我浇水,而我没有好好地浇水,反而是把水倒在没菜的地方,然后在上面踩。泥溅得到处都是,爷爷并没有骂我,反而轻轻擦拭着我鼻子上的泥,看着我笑了。突然,我又是不小心“啪”一下,哎呀,我摔到了地上,爷爷一把抓住了我,可没有来得及,反而溅了自己一脸的泥。爷爷并没有怪我,只记得那天,我们俩个泥人在田边笑得很开心。

回到家,爷爷就被奶奶批评了,可奶奶也没有骂我,反而是耐心地帮我换洗衣物。我一直很好奇,奶奶为什么只骂爷爷不骂我,毕竟,调皮的是我呀,而爷爷也不辩解,只是笑笑。

我想就像萧红的爷爷对萧红一样,宠爱萧红,包容萧红,我的爷爷也是这样毫无保留地爱我。我想萧红与爷爷相处的日子是最快乐的日子了吧,因为我也是。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今天,我终于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了,这本书和我看过的《城南旧事》有点相似。

作者萧红写了她在呼兰河的生活,,我最深刻的故事就是大泥坑。如果下了场大雨,坑有时会弄死几只猪,呼兰河的居民都说是瘟猪肉,萧红在她祖父的花院里玩的不意乐乎,不仅想起了自已的童年,她那时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呀!接着是关于节日的,比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大会等等,当作者给她的祖父的草帽上插玫瑰的时候,祖父说:“他在哪里都闻到玫瑰的香时。”我仿佛也进入 了那个世界和他们一起大笑了起来。当作者偏要吃掉进井里的鸭子时,我就想起了我的童年趣事了。作者家是荒凉的,他们在呼兰河的生活十分平常,活的平平凡凡,死的平平淡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童年,童年十分珍贵,是每个人心中的宝物,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童年,以后怀念起来是多么的美好。 当我读到团圆媳妇不幸有病去世了,我的心情和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和我们差不多大,应该是一个充满快乐的活泼的小女孩,可是她那么可怜,从十二岁就卖到了老胡家,她拼命的干活,有时还要受到婆婆的打骂。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她无法相比,我们要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呼兰河传》这本书充份体现出作者对以前的怀念心情,这本书也使我怀念起了我在姥姥家的平房时候的趣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学习了语文课文《和祖父的园子》后,我心血来潮,把《呼兰河传》买了回来.翻开书,我就被书的内容吸引了。

这本书一共有七个章节.第一章详细的介绍了那个被称为"呼兰河"的东北小城。书作者萧红用她动人的笔调扎彩铺、大泥坑、十字街等平常不过的东西给变“活”了。就连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也能写成一篇精彩的故事。第二章则惟妙惟肖的`展示了呼兰河特色的风俗场景: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灯,看台戏。在对这些进行温情回忆的过程中,萧红更多的是以批判的眼光揭示封建时期愚昧的国民。第三章中小说的第一个正式人物登场了。他,就是“我”的祖父。在那时的战争时期,萧红最挂念的是她的祖父。这一章大多是写“我”与祖父一起玩耍,祖父教“我”学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慈祥、和蔼、爱笑、有耐心的祖父。在这一章中,有一种渴望,也有一种留念。第四章的叙述发生了一些变化。祖父那花草盛开、生机勃勃的园子变的荒芜、寂寞,人们沉默且悲哀的活着,逆来顺受,也没有想过反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善于遗忘、麻木而不断忍耐的小城形象。第五章说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悲惨经历。我们在这一章看到的是一个末成年的少女,被一群愚昧思想的人们活活残害致死的导场景,对有着封建陋习的国民进行嘲讽。第六章刻画了“我”家长工二伯这个人物。他善良且偷窃,自卑且自尊,麻木且时而清醒。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一章讲的是冯歪嘴子的故事。有着两个孩子,妻子死亡的冯歪嘴子依旧好好的活着。这章无不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希望。

《呼兰河传》,给人以无限的暖意和温情。读完了,还令人回忆无穷。

关于河西走廊观后感4篇


在看完一部电影之后,我们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同的人在观看同一部作品之后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此时应该将自己的专属心得体会记录成观后感,写观后感时不能让故事情节所占的篇幅太长,您从作品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呢?也许以下内容“关于河西走廊观后感”合你胃口!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关于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1

一个秣马厉兵,峥嵘初现的汉帝国正冉冉升起,我沿着河西走廊的脉络,一点点还原了昔日走西域,开西疆的荡气回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十八披甲封帅,二十封狼居胥。这世间应无少年不想学霍骠骑,收复焉支山,弘不世之功。看这部恢弘的历史纪录片,我总觉得,无数忠骨销魂的汉家将士似就在眼前一般。

那是一段惊心动魄的铁血岁月,英雄的荣光浸润了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中原与西域世界互通的大门在无数将士的浴血奋战中被缓缓开启,这富足的土地终于向中原展现真容颜。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从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到霍去病拿下河西走廊,从此,祁连山下的这条走廊正式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几个动人的名字开启了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征途,自此,千年丝绸之路的波澜壮阔才得以为人们所知晓。甘肃,敦煌。虽未能至,但的确叫人心向往之。

这里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风云,有无数的坚守,开创与信仰,还有数不清的战乱和残杀,这片土地蕴蓄了太多不为人所知的骁勇故事,也积淀了太多的骊歌传奇。河西走廊是在满目戈壁下在祁连山的雪水下被滋润的,它拥有雪莲遗世独立的气质,即使历史千百年的锉磨也没叫他蒙上风尘,反而更加坚挺。时间的脉络渐渐向前延伸,它不会驻足回望,或许,它永远也不会发现,这条走廊的生命的毅力早已超越了时间。

娓娓道来的是河西走廊的事迹,缓缓流淌的是祁连山的雪水,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纪录片,我也认为,这是关于西域的一首荡气回肠的启蒙诗。时任敦煌研究所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的沙武田教授及总撰稿邓建永表示,40万字的学术剧本几乎囊括了河西走廊在各个朝代的历史变迁,当我们翻开这幅画卷,发现它与中原王朝的国家经略息息相关。极致的美的享受和恢弘的历史基调共同造就了部历史纪录片,它历久弥新,久盛不衰。

几百字的话语根本说不尽这部纪录片的“骨相”,我能从这部片子里,轻易地衡量出历史的重量,河西走廊的真实地质地在我面前展露,这一刻,我似在玉门关。

关于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2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部相当好看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是真正的不看后悔系列。

首先,来说说该部记录片的良好口碑,豆瓣评分9.7,腾讯评分9.5,单凭这么高评分就知道该记录片的水准是相当高了。该纪录片不仅拍摄水平上等、配音旁白上等、情景复原上等,收获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而且最最厉害的是,《河西走廊》纪录片内容丰富,取材角度经典,记录的是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河西走廊》纪录片从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讲述了伴随朝代变迁的中国西部历史,展示了河西走廊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作为一个历史小白,通过观看该纪录片,将对中国历史的纵向脉络有初步了解。

记录片从张骞出使西域徐徐道来,通过各阶段历史最具影响人物展开描述,让人了解到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征途、商旅绵延的古道、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丝绸之路等多彩面貌。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欧非三大洲的文化贸易交流。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河西走廊作为佛教东传的要道,文物品类极其丰富,至今还保存着天梯山石窟、马蹄寺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闻名天下的文物古迹。

通过记录片的讲述,了解到河西走廊还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宝藏之地,拥有玉门石油、镜铁山铁矿、金昌镍矿等多处大型矿点,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

看完该部纪录片,对历史、地理、中西文化、政教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思考,也为中华子民的探险精神、爱国情怀、人性之美所感叹!好想从西安启程,沿着丝绸之路的古道,去看看河西走廊上波澜壮阔的雄壮辉煌

关于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3

现在怎么不爱写东西了,书看多了该想要输出才是,许多观点总觉得它们还未形成,因为我没有系统地思考过就不敢说,怕它们漏洞百出,比如上一篇未完成。所以就在博客写一写吧,这大概是个只有韩寒还在怀念的地方。下午没去和朋友们K歌而是看完了这部十集纪录片,其中多次感动流泪,现在写读后感的冲动已经过去了,就是和自己聊一聊。

西北是我的家乡。之前长安与河西走廊是对立的,一个是中原都城,一个是被征服被统治的对象,宋迁都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长安和河西走廊就成一体了,落后的西北五省。虽然作为一个西安人,从小并没有对故乡感到有什么自豪的,生长在古城又不是就代表我有底蕴有文化,相反我倒是觉得身边的人天然有种固步自封,毕竟八百里秦川是富饶安逸之地,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没多大兴趣也情有可原。可是每每看到唐朝的文字或者画面,总是忍不住落泪,好怀念那个我并没有经历过的时代,我几乎确信现在这里的人没有把当时的精神继承下来,虽然城墙还在,不是唐朝的,虽然西市重新建起来了,但只觉得蹩脚,还有曲江、大唐芙蓉园,即便就是大明宫也被复原出来,这个城市还是不及当年长安的十一,因为她的精神内核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长安,包容万象,万国来朝,天下第一。当年长安城的少年,一胸腔的山河锦绣,心系苍生,广博而自由。那种自信是因为大唐引领时代的风潮,代表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发达的生产力,就如现今的欧美。人类文明数千年,多少朝代更替,人们还是在不懈地违反着发展和繁荣的定律,也许就是人性吧,然而世界大势偏偏是逆着人性而行的,所以繁荣和倒退才能如此匪夷所思地不断更替。

我总希望那股千年前的汉唐心气还是存在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虽然也说不上那到底是什么,就比如大唐的自信豪迈如今体现为不卑不亢,自由广博体现为温和宽厚,虽然被时代被环境压抑制约,但内核的东西还是一路的。只要内核的东西还在,千百年后仍能回到文明的最前列,但如今这内核已经不见了,我再没有见过心中山河锦绣的少年,人们竟不再宽容自由而是相信绝对真理,不再勇敢探索追求真知而是习惯于照抄照搬,感觉像是自折双翼而不觉其痛。

关于河西走廊观后感 篇4

关于河西走廊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历史课本和下发的《甘肃历史》《甘肃地理》等书籍,那时候便知道我的家乡酒泉就在这片神奇的走廊上,对沙漠、绿洲、戈壁、草原、红柳、胡杨、沙枣、红柳、芨芨草、骆驼早已司空见惯,但对河西走廊历史却一知半解,直到观看了这部央视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并买来了同名书籍细细研读,才对这条走廊上跨越千年沧桑变化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系统的理解。

河西走廊指今甘肃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东西长约1200公里,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因其为夹在祁连山(亦称南山)与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故被称为河西走廊。纪录片《河西走廊》如同一部记载河西走廊历史与文化的编年史,将漫漫历史长河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来。

1868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踏进河西走廊,他首次将穿越中国西部的古老商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便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正是河西走廊的开辟造就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丝绸之路。

某年夏天,我们曾驱车前往位于张掖肃南的康乐草原,那里云淡风清、绿草如茵,让人想起了那首古代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西汉初年,生活在此地的月氏人被彪悍的匈奴人击败被迫西迁至阿姆河流域,与匈奴结下仇怨,同一时期的西汉朝廷,早已对匈奴的骚扰忍无可忍,得知这一情况,一个联合月氏左右夹击匈奴的宏大战略构想呼之欲出,河西走廊的历史也由此拉开大幕。

第一集《使者》就将目光投射到西汉,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黄金时代,日益强盛的西汉,想要一举解决强悍的北方邻居,将国家的战略纵深拓展到广袤的西部,为了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想,汉武帝决定派使团前往西域联络大月氏,此行路途遥远困难重重,还要经过匈奴人控制的河西,必须要挑选出一位智勇双全的人来率领这支使团,宫廷侍卫张骞最终脱颖而出,他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凭借超乎寻常的信心、勇气和毅力,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了凿空西域的伟大使命,他的这一壮举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诗人杜甫曾留下“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的诗句,即使在千年后,张骞的历史功绩依然还被人们广为传颂。

张骞完成了凿空西域的壮举,接下来将广袤富饶的河西纳入大汉的版图,却主要归功于年轻的将军霍去病和他麾下的将士们。第二集《通道》主要讲述的就是霍去病夺取河西、汉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全过程。英武的少年将军霍去病,和他战无不胜的青年禁卫军,将不可一世的匈奴人逐出河西,构建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和千年不绝的和平商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发动了旨在打通河西的战役,年仅19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率万余骑兵出击,给予盘踞于河西走廊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以毁灭性的打击,将河西划入西汉帝国的版图,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传说汉武帝听闻河西大捷龙颜大悦,赐御酒奖赏,霍去病将御酒倒入金泉与将士共饮,酒泉名称因此而来。霍去病去世后,他的陵墓被修成了祁连山的模样,以缅怀他在开拓河西过程中的不朽功勋。随后西汉王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先后设立,其名称沿用至今,两关则是阳关和玉门关,均在现今的敦煌市境内,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到达敦煌之后出两关分为南北两路,两关自此成为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门户,关内关外驼铃声声,历经千年而连绵不绝。

尽管丝绸之路的开辟最初不得不诉诸战争,但是其通畅无论是对于中原王朝还是西域诸国以及更远的西方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果说张骞是丝绸之路的探路者,那霍去病则是这条商路的开创者,如果说张骞表现的是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霍去病则将当时汉朝人勇敢无畏的尚武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正是那个欣欣向荣、勇于进取的时代成就了张骞和霍去病的辉煌人生。

第三集《驿站》讲述的是汉武帝之后,汉帝国在河西走廊设置驿站、屯垦戍边的故事。张开臂膀的汉帝国使西域变得触手可及,积极推进与西域各国建交或结盟已经成为了汉帝国的国家战略,在兵威之外,汉帝国先后派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与乌孙和亲,同时启动屯垦戍边,片中用诗意的语言形容将士戍边的情形“在茫茫戈壁滩上,士卒们一边守卫边疆,一边开荒种地,修渠筑坝,把沉睡的土地唤醒,让绿洲充满生机”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沿途的驿站发挥着巨大的稳定器作用,屯垦与戍边相互支撑,开创了汉与西域和平共荣的新局面,汉朝政府也由此把河西走廊变成了一条和平繁荣的通商之路。

河西走廊是战乱时代的世外桃源

第四集《根脉》讲述的是汉帝国崩溃之后,中原陷入长期战乱,河西走廊一时间变成了中原人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在此过程中,河西儒学独树一帜、异常繁荣,尤其是民间求学蔚然成风,河西走廊因此成为中国北方儒学文化中心,北魏建立后,随着中原政局的稳定,学者们陆续东迁。正如片中所说:“这是河西走廊对于中原王朝的回馈,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开启了长达二百七十多年战火频仍的五胡十六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如此乱世令中国传统文化蒙受巨大冲击,斯文扫地,伦理尽失,部分中原世族和百姓为躲避战乱来到河西。

此时的河西走廊,经过汉帝国近400年的经营,农耕、畜牧与商贸发达,是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郭荷就是从陇西迁到河西避难的儒学世家子弟,他在黑河河畔的张掖扎下根脉,崇尚儒学的河西子弟纷纷慕名而来,据说他教授的学生多达三千,规模堪比孔子。来自敦煌的郭瑀就是其中之一,他成为了郭荷的入室弟子,并将老师传授的学问融会贯通、著书立说,郭瑀也像老师郭荷一样,在临松薤谷收徒讲学,形成了崇尚学识的氛围浓厚。郭瑀还在学习之余带领弟子们在马蹄山上开凿石窟,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马蹄寺。但郭瑀毕竟是一位儒者,为实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他应好友之约出仕,却终因壮志难酬,逝于酒泉南山。他的弟子刘接过了他的衣钵,隐居深山、讲学著述,成为河西士林的领袖,后应西凉王李暠的邀请出山担任主管文教的官员,在西凉和之后的北凉的官学体系中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五凉时期学术著作最多的学者。河西走廊的百年风云,也被他记录在了十卷本的《敦煌实录》和《凉书》中。

河西儒学的异常繁荣与中原的战火连天形成了鲜明对比,以郭荷、郭瑀、刘为代表的河西学者,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坚守着一份属于学者的灵魂净土与儒学传承的使命担当,使河西走廊成为了当时北方儒学的中心,北魏成立之后,以儒学为代表的河西文化随之东渐,成为了日后灿烂夺目的隋唐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国学大师陈寅恪说河西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员,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

河西走廊沉淀出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

在第五集《造像》至第七集《敦煌》中,再现了河西石窟艺术从开始发端到走向繁荣,再到世界石窟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的诞生,让河西成为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石窟走廊。

汉魏以来,河西走廊不仅是中国儒学的沃土,也是佛学的繁华地,从中国历史上开凿时间最早的天梯山石窟开始,河西的石窟艺术开始走向繁荣,祁连山成为石窟开凿的理想场所,玉门昌马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等一批佛教石窟相继开凿,这些石窟承袭了鲜明的西域色彩,并最早开始融合汉地艺术,成为西域佛教艺术传播到中国的第一站和驻泊地,但河西石窟艺术的巅峰,还要属蛮声海内外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一个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名字,因神奇浩瀚的鸣沙山和博大精深的莫高窟而享誉世界。作为河西走廊上的一座边城,敦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沉淀出了令世界惊叹的艺术宝库。

公元344年的一个黄昏,和尚乐僔途径宕泉河谷时,看见鸣沙山在金光之中似千佛显现,认为是佛家圣地,于是留下来开窟造像,开启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先河。此后的若干个世纪里,三危山下,鸣沙山畔、宕泉河谷的石壁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洞窟,一代又一代的僧侣、画匠们将他们的信仰和希望绘制在石壁之上。公元七世纪,中国历史进入了又一个强盛繁荣的时代,大唐王朝的富庶和开放,使丝绸之路迎来了自汉以来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敦煌也成为史书中形容的“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对于雄才大略的“天可汗”唐太宗来说,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西域的安宁是国家战略的既定目标,在大唐的强力管控下,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交流日渐繁荣。大唐的军队征服高昌回撤时,一部分工匠选择留在敦煌,其中就包括李工,他成为了莫高窟第220窟的画师之一。第220窟北壁所描绘的盛大舞蹈场面,被公认为具有“吴带当风”“满壁风动”的画圣吴道子的神韵。今天我们有幸到莫高窟瞻仰到的美轮美奂的壁画,都是那些不知名的画师们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史料中没有记录下他们的真实姓名,片中只能用李工作为代称。繁荣的唐朝贡献了莫高窟近一半的洞窟和壁画,尽显大唐文化的宏大辉煌。

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一千年间,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榆林窟等石窟群,形成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圣地与历史文化宝库。不朽的岩石赋予了佛像们接近永恒的气质,让千年后偶然到来的游山者们感受到超然物外的沉静与智慧。

河西走廊,砥砺奋进,继往开来

十五世纪以后,一个属于海洋的世纪悄然来临,明王朝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90年后,葡萄牙人达伽马开始了西方人的地理大冒险,但明朝政府僵化消极的对外政策使丝绸之路在有意无意间走向凋敝,河西走廊也暂时归于沉寂。

1842年,曾经领导了虎门硝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路过河西走廊,在嘉峪关留下了“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的诗句。几年后,结束流放生涯的林则徐在湘江边的岳麓山下接见了一个叫左宗棠的年轻人,将他在西北的所思所想,连同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地图,托付给了眼前的一介布衣左宗棠,他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十几年后,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入侵新疆,一切被林则徐不幸言中。已是封疆大吏的左宗棠,在朝廷的支持下,决定继承前人的遗志,从金城兰州出发,取道河西走廊收复新疆。他调集湘军进驻兰州,积极备战,指挥官兵修筑了一条从兰州直通河西走廊的道路,由于景色荒凉、气候干燥,道路两旁栽满了在河西随处可见的杨树、柳树和沙枣树,率领湘军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收复了伊犁之外的大部分失地,沙俄也被左帅和将士们决一死战的决心所震慑,不得不通过谈判将伊犁归还中国。凯旋归来的左宗棠,在嘉峪关城楼上豪情万丈地写下了“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古老的关城,也再次向世界敞开了大门。随军的杨昌浚在《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中写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时至今日,河西人依然把当地的柳树称为“左公柳”,历经岁月的沧桑,古老苍劲的左公柳依然在河西各地郁郁苍苍地生长,造福今日的河西百姓。

第九集《苍生》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故事,河西走廊在19世纪所经受的磨难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过去时,进入二十世纪,这条古老的走廊也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生。

《河西走廊》的最后一集是《宝藏》。20世纪中期,河西走廊迎来了真正的工业化浪潮。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了兰州、西宁后向河西走廊挺进,9月25日,玉门和平解放,祁连山下的老君庙油矿,成功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之中。28年前的1921年,地质学家温文灏派谢家荣到玉门一带进行油田地质调查,半年后《甘肃玉门石油报告》完成,引发了中国地质学界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关注,但由于时局动荡,玉门石油的勘探又被延后了16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孙建初带队前往玉门寻找石油,1938年8月11日,第一口井喷涌出工业油源,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田成为了河西走廊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发的宝藏,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诚如我们经常提到的那句话“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从玉门油田走出的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石油人,不仅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以铁人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报效祖国。诗人李季有诗云“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就是对玉门油田和石油人的最好注脚。

除了玉门油田,河西走廊上的矿产资源开发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伴随着镜铁山和金川镍矿的先后发现,酒泉钢铁公司和金川公司成立,新兴有色冶金工业基地在河西走廊拔地而起,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诞生了两座全新的城市——嘉峪关和金昌。茫茫戈壁上新的景观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的见证。进入新世纪,风电走廊成为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的“陆上三峡”,途径河西的兰新高铁全线通车,河西走廊还是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能源战略大通道。

河西走廊,因为丰饶,所以美丽;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沉厚包容。2013年11月,“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包含河西走廊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河西走廊,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继往开来、砥砺奋进,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就像是该片结尾处说的那样:“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重新发现儿童读后感精选4篇


以下为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重新发现儿童读后感,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书籍是宝贵的财富,当读完关于教育与爱类型的书时,我懂得了关爱与宽容,当我们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时。读后感里我们可以摘抄原文的语句,方便我们标注自己的想法从书中何处产生。

重新发现儿童读后感【篇1】

《重新发现儿童》一书包括看见儿童、认识儿童、保卫儿童、尊重儿童和发展儿童五章。作者认识到我们的学校按照成人的意志高度同质化,根本没有为儿童而准备。学校,应该让孩子站在正中央,成人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儿童的视角看待孩子。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应该会说话,它们是构成儿童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总之,学校是为孩子而存在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高峰校长将自己管辖的北京海淀区玉泉小学打造成适合儿童发展的乐园。

高峰校长认为如果孩子不喜欢学校,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孩子们的行为是规范的,自律的,但心灵应该是自由的,舒展的,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怀揣梦想上路,最终获得幸福。孩子到学校的目的表面上是来听课、读书、写作业、考试等,但本质上是孩子们在逐步社会化。家长关心孩子教育,但不能将赌资放在传统的高考上。教育是为了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一种应然的事业,需要怀揣理想仰望星空,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需要精耕细作。

传授知识不是教育上最重要的事,很多知识只需一翻书就会得到。去了解孩子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永远会比我们告诉他这是个怎样的世界更重要、更有趣。发展心理学证明儿童时期心灵受了伤害的孩子成年时容易出现问题。

高峰校长说对于一个长身体的孩子来说,其实吃饭远比学习教材更重要。是啊,如果没有了好身体,将来还能干什么?早上值班时,看到一大群孩子在走廊上狼吞虎咽对付一顿早餐时,总忍不住劝他们好好吃饭,然而他们总说没有时间。

书中说如果老师强硬坚持某些原则,孩子会叛逆,或者阳奉阴违或者循规蹈矩。事实的确是这样的,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家长和老师都有所保留,能够琢磨成人的心理,人前人后表现不一。等到孩子出了大问题,家长和老师倍感诧异。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就是一种选择。人是在错误中成长的。不要滥用老师的权利,避免在公共场合下批评学生,更不能将自己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不要让孩子把老师视作毒蛇猛兽,希望离老师越远越好。

做老师,需要学习。只有将自己变成儿童,才能发现儿童、呵护童心、保卫儿童权益、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继而发展儿童潜力。没有不需要学习的学生,也没有天生的老师。其实,做老师的最大幸福在于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而非功成名就时听到的掌声。

重新发现儿童读后感【篇2】

《重新发现儿童有感》中有一篇《童心未泯》,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幸福的人。我在书旁随机批注了培养幸福的人?大概是培养能够捕捉幸福、追逐幸福的人。这样的字眼。

我们常常说,要做快乐的教育,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又收获快乐。对于现阶段我们所接触的孩童来说,快乐可能也就等同于幸福吧!以我们曾经渡过的漫长学习时光来说不背书的时候是快乐的、每天不做作业的时候是快乐的、不考试的时候是快乐的、放假那则是快乐极了你看,孩子的幸福如此简单:规避一切让他小小年纪就感到烦恼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一直都明白,教育从不是全然快乐的。这样看来,孩子的幸福从何而来?因为孩子们总是要在大人、老师、社会的环境逼迫下去不断学习。

教育的终极目标,真的是培养幸福的人吗?我认为这句话讲的不够仔细、通透。在学习中,我们用习得的知识解决问题、用逐步成熟的技能改善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去为人处事,从而感受到解决问题时的愉悦,生活质量提升时的欢欣、他人和花花世界向你打开、呈现时的奇异在教育的过程中,拥有了在偶有挫败时仍然能够以幸福支撑的能力,这是我心目中教育的终极目标。

同时,我发现这本书籍中常提及作者去海外参观学习,发现他人的孩童教育和我们教育的各种不同之处。但不得不说,适合的教育才是正确的教育。在面对孩童时,如果能够保持着教育他们成人的初心,如果能抱有让他们都能够在生活中捕捉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极好的了。

于是,我也想对自己和孩子们这样说:幸福从不是唾手可得的,但幸福也时常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与之相遇,所以捕捉、追逐幸福,也是一种本领。

重新发现儿童读后感【篇3】

读完了高峰的'《重新发现儿童》一书,儿童之幸福,教育之幸福。书本内容属于随笔类的记录,然而在一篇篇中,不难发现高峰校长真的是一个善于思考和为孩子着想的有教育情怀的校长。

童心未泯,是一个教育者的需要。唯有走进儿童心里的教育才是真教育。高峰校长无疑就是一位如此的校长。书从几个部分来写叙事:看见儿童,认识儿童,保卫儿童,尊重儿童,发展儿童。一个教育者唯有站在真正的儿童的视角才能做好教育,才能做真教育。这是这本书所带给我的触动。

用心来做教育,课程建设,也许在此书的阅读中才真正的理解了课程建设一词,才真正了然了何为课程建设。高峰校长的“十大好玩课程”,高峰校长的“巴学园”建设,走在幸福教育之路上。课程建设中的“数学引桥课程”是我目前正好思考到,并践行的内容,欣欣然向往之!

也许与我来说,以一个教师角度来说,不尽然能做到很多,仅需做到心中有学生,用孩子视角来看待一切,给他们放松,自由,自在的方式。诸如“白雪节”,曾经也和孩子们一起玩过,闹过;诸如“远足节”,也有过一起共患难的经历。不是站到什么位置上才能去做和考虑,而是有一颗童心,立足于儿童的视角,服务于儿童,理解和尊重儿童,给予他们适合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成绩,作业,课堂而已。我们培养的是适应未来的“一个幸福人”。

高峰校长言:何谓“幸福教育”?我们是这样界定的:“幸福教育”就是追求教育的原生态,以儿童为本位,以课程为核心,通过教师幸福地“教”和孩子们幸福地“学”,将教育目的和本质回归到人的自身,让每一所学校洋溢幸福的笑脸和笑声,让每一位老师拥有幸福的生活,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和幸福的人生。

幸福是什么?拥有一个梦想,拥有一份期待,行走在梦想之路上,就是幸福和快乐的!

重新发现儿童读后感【篇4】

《重新发现儿童》,是北京玉泉小学高峰校长的著作,通过这本书,我第一次拜读了高校长的著作,让我感慨颇多。此书以小片段、小故事、小实例的形式记录了高峰校长多年来的教育经验和育人理念,在这些经验和理念中,我能深深地体会到高校长的童心,体会到他的智慧。一切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无论是课程的设计,还是日常中的问题解决,那种高层次的占位,灵敏的头脑,解决问题重点的把握,交流中的语言运用,都让我折服,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的方法。

看得出,这本书里的每一个片段都是高校长平时的积累,遇到问题的不断的反思,也终成就了高校长今天的成绩。作为一个校长不能说每天,但是他始终关注着学生,他和学生是一起的。比起他我差的很远。

在这本书里,我几乎很少看到“学生”这样的文字,取而代之的“我的孩子们”这样的文字,真切的感受到高校长的爱心,真切的感受到作为玉泉小学学生的幸福,真切的感受到这所学校学生站在中央的教育理念。

我用了两天多的时间概念,读完了这本书,这是我前所未有的。我真的非常喜欢这本书,它接地气,书中的理念和做法有都和我们学校相近,只是他们做得更深入些,这让我对这本书更加的爱不释手。书中很多的做法,正是我将要一步步实施的想法,如今拿到这本书,我视如珍宝。

他教会了我:人要不断的反思和学习;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坚持写反思,和做记录,不断的督促自己成长;作为管理者真的要接地气,要从孩子的成长规律出发,才能真正的、适时的做出符合儿童特点的课程。

我把我所需要的都折了页,我还要再读,再读,再读,吸取精华为我所用。看了这本书后,我更坚信了自己的想法,我会用我的智慧开启新的旅程!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