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高二课件(必备10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疏通文言字词句,归纳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特殊文言句式。
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并以此指导写作。
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并以此指导写作。
唐太宗曾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如何以史为镜,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的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统,且看苏洵的《六国论》。
二、跟读课文录音,注意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三、学生自读课文,读时要求对照注解,疏通文意,并圈画勾点出自己难以解决的疑难字词,老师巡视时提出共同解决。
四、老师通过多媒体显示本文重要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句子翻译,学生讨论加以解决。
五、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赏析结构。
六、结合课后的“赏析示例”,理清文章的脉络。
分别从两个个方面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
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2、问:文章的第二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3、问:文章的第三段的内容与第一段的哪句话意思相吻合?
4、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第四段是对上面论证的总结和深化。
理清文章的结构,多媒体显示结构图。
在议论文中我们还要学习论证方法,请同学们思考本文运用几种论证方法?
5、思考探究:从本文的题目可以看出文章是要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按理文章写到第三段就论证完整了,第四段如仅作上文的收尾,完全可以简化,可是文章不但论证得比较具体,而且作进一步的引申。第五段则已由论六国转向其它方面,是否多余?
引导学生看“赏析示例”,从中找到答案。
教师明确: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意图所在)。因此,四、五段的论述才不是多余,而是非常必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提升。
6、“赏析示例”的倒数第二段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情其气,真是愤郁及且,感慨至深”。你们能否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六国、秦国、当世现实的情感?
这一情感贯穿文章的始末,这点跟单元提示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相吻合。
七、温故知新:
《阿房宫赋》里“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本课和《过秦论》与之相对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六国论》弊在赂秦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分析1980年北京高考史上第一篇满分作文的第一段结构。
人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实是不假。依我看,这原因有二: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离开了这两条,既称不上“名师”,也出不了“高徒”。名画家弗罗基奥手下出了一代宗师达芬奇,便是很好一例。
教师明确:这一段话共四句。第①句提出中心论点:“名师出高徒”。用“人说……”表明这一观点早有历史渊源,而我完全同意:“这话实是不假”。第②句提出两个分论点:“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用“依我看,这原因有二”既表达出自己对前人观点的延伸,又表达出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因果关系。第③句从反面重申两个分论点以及它们与中心论点的关系。第④句“……便是很好一例”扣接到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严谨有度。
写作启示:
a、首段提出一个合乎题意的中心论点(只能一个)。
一般考场作文尤其是议论文当起笔入题。文章的首段或首句就扼住正题,尽快地、旗帜鲜明地、简明扼要地把中心表述出来,使人一看就知道作者要写什么内容。这样的开头是最受欢迎的。
b、可以在中心论点下面分解出两三个小论点(即分论点)。
如果叙述含糊,观点不明确,层次不清晰,那么这篇文章注定是失败的了。议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讲道理的过程,讲道理就是“剖析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好比一个大西瓜,你用思想的解剖刀把它一分为二(两个小论点),方能让人消化吸收。
迁移训练: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请以“转折”为话题,自拟题目,并用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的方法,写好这篇议论的第一段,100字左右。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高二语文《祝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借鉴!
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教学难点: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全文。一、导入在中国的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鲁迅这们深刻而又具体,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鲁迅这样执着而又犀利,那么是谁让祥林嫂落到了那么悲惨的境地?让我们走进《祝福》,走进我们民族的昨天,也走进鲁迅先生伟大的心灵。学生介绍鲁迅,教师补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篇小说《阿Q正传》(1921年12月)二、解题1.背景介绍《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2.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三、检查预习1.字词。钝dùn响寒暄xuān瓦楞wǎléng悚sǒng然踌蹰chóuchú谬miù种俨yǎn雪褥rù瑟sè瑟有声尘芥jiè堆形骸hái颊jiá贺家墺ào荸荠bíqí呜咽yè驯xùn熟敛liǎn怔怔zhēng咀嚼jǔjué渣滓zhāzǐ瞥piē门槛kǎn惴惴zhuìzhuì蹒跚pánshān2.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小说思路,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一、整体感知1、理清小说思路四人一小组研究并为“祥林嫂”梳理一生的主要经历。祥林嫂年一生经历:与样林结婚。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后被抓回,春上被逼改嫁,年底生阿毛。丈夫患伤寒死去。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小屋被收,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落为乞丐。凌晨离开人世。2、情节梳理(板书)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外逃初到鲁镇发展——被劫被迫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被逐,沦为乞丐)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二、文本研读1、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2、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三、布置作业。第三课时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二、分析祥林嫂形象1、小说中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明确: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2、试找出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A.肖像描写:(共三次)脸色——1青黄,2青黄,3黄中带黑。两颊——1红的,2消失了血色,3消尽了悲眼睛——1顺着眼;2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3眼珠间或一轮。悲哀的颜色。衣饰——1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2同上;3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作用:展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礼法对妇女的摧残与迫害。第一次虽贫困,但对生活抱有希望第二次已经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第三次对生活已经彻底绝望B.语言描写“我真傻,真的……”作用:失子对祥林嫂是致命一击,反复述说是为了减轻内心痛苦;而人们对祥林嫂悲惨遭遇却厌恶和唾弃,说明人际关系的冷漠,预示着祥林嫂悲剧的必然。C.神态、动作描写——两次祭祀第一次,讪讪地缩了手,疑惑地走开。第二次,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变作灰黑,失神的站着。作用:说明精神为之崩溃3、归纳祥林嫂人物形象。明确: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对生活要求低,却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她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以至于被社会所吞噬。三、作业布置第四课时教学要点:分析鲁四老爷和“我”的形象。一、复习回顾二、分析鲁四老爷1、文中的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看出的?明确:A.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间接描写)B.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说明他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直接描写:行动描写)C.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a祥林嫂被抢前的描写。b.祥林嫂被抢时的描写。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的描写。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的描写。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的描写。f.祥林嫂死后的描写。他的语言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语言描写)归纳: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三、分析“我”这一形象问:说说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起何作用?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四、归纳小说主旨《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深切地表达了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同情和关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五、小结以《祝福》为题的深刻意义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次,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第二次,描写鲁四老爷家祝福。(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的真实性与感染力)第三次,结尾。与祥林嫂的死形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深化主题,首尾呼应,小说结构更加严谨。六、分析、讨论写作特点1.精当的环境描写。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①肖像描写:三次变化。②画眼睛(眼神)。3.倒叙的独特结构。七、拓展延伸电影《祝福》的结尾对小说作了这样的改编:祥林嫂捐了门槛“赎罪”后却仍被鲁镇的人鄙夷,她愤然举起菜刀,砍向自己曾寄予无限希望的门槛。你认为这种改编是否符合小说中祥林嫂的思想性格?从文中找依据说说理由。答:电影拍摄的时代比较特殊,加入这个情节是为了体现劳动人民的抗争,但是现在很多人认为这个情节的加入有悖鲁迅原作初衷,祥林嫂是封建思想、封建秩序的牺牲品,她是遵守封建道德的,她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争,再嫁后心里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自己不干不净,捐了门槛以求获得宽恕,直到临死前也只是对鬼神的有无有了一点点儿动摇,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忽然爆发出那么大的反抗精神,用刀去砍门槛呢?这不符合祥林嫂思想性格发展的轨迹。受尽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迫害最终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所吞噬,这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也是鲁迅小说的立意之所在,而改编后的这一情节显然有悖于这一主题。
一、教材分析
1.单元背景分析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新闻,每天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报纸,杂志或者网络来获得新闻。知道新闻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制作新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获知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那些素质以及新闻采访的基本程序等。本单元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主要围绕"新闻"这一中心话题进行设计。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是高二英语必修5第4单元Making the news的第一课时的Warming Up和Pre-reading.
本课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1)warming up(热身)部分通过讨论来引出报纸工作人员的工作类别和所负的责任。
2)Pre-reading(读前)部分通过一个问题"What are a good journalist needs to have?"来引导学生去考虑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然后引导学生谈他们难忘的经历和感受,最后通过写一个"假设"为下一部分的学习做好准备。
3、教学重点
1)掌握报社工作人员工作的各种类别和所负的责任。
2)了解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具备那些优秀的素质。
4、教学难点
1)掌握怎样进行简单的采访。
5、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特点及新课标对高二年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为以下几方面:
一、语言知识目标,
二、语言技能目标,
三、情感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词汇:occupation, photograph, photographer, journalist/reporter, foreign correspondent, announcer, host, cartoonist, designer, printer, critic, editor , chief editor, deputy editor,sub-editor, personality, enthusiasm,thorough, gifted, technically, interview, interviewee, interviewer.
2)重点句型:
What are the qualities a good journalist needs to have?
Which occupation will you choose in future?
I want to be a……
2.语言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制作新闻的基本程序,了解作为一个优秀的记者需要那些品质以及怎样进行采访。
3.情感目标
1)。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勇于尝试;体现课堂教学"主体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各环节,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个性,培养创造能力。
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懂得做好自己的工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激励他们认真学习,为将来的职业做好准备。
二、说教法
为了能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抓住重点,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绝大多数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我采用观看视频、讨论、、小组交谈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主体者"的身份。设计出由简单到复杂的多个任务,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任务。学生的口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训练;而任务设计的梯度也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让每个学生在这堂课中都能体会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三、说教学程序
1.Leading-in(导入)部分通过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神舟7号飞船发射的新闻视频,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Do you want to be an astronaut in the future?
2)How do you feel after watching the video?
3)Through what ways can we get the news?
(Show the possible answers on the screen)
We can get the news by reading newspaper ∕ magazine、listening to the radio、watching TV or surfing the Internet.
此部分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问学生是通过那种方式来获知这一消息来引入"新闻"这个话题。
2.Warming up(热身)首先通过让学生猜想报社里各工作人员的类别,然后把下列关于各种工作类别的词汇展示在幻灯片上:
journalist/reporter记者,foreign correspondent国外记者,announcer播音员,host主持人,photographer摄影师,writer作家,cartoonist漫画家,designer设计师,printer印刷工,critic评论员,editor编辑,chief editor主编,deputy editor副主编,sub-editor助理编辑
然后叫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回答这个问题" Can you tell me what they are in the following pictures?"
reporter?--- to find out news and tell people about it in newspaper or on TV∕radio.
editor---to make sure the writing is clear, concise and accurate; check facts.
photographer---to take photographs of important people or events.
designer---to lay out the article and photographs.
最后叫学生通过图片的提示说出制造新闻的过程。
此部分的目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社的各个工作类别以及他们的责任,并能够掌握相关的词汇,然后通过看图片填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制作新闻的基本程序。
3.Pre-reading(读前)此部分我采取讨论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回答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具有那些优秀的品质,由于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我提示他们可以用一些形容词来描绘这些优秀的品质,例如:hard-working, friendly, patient, imaginative, professional, truethful, thorough.然后我就把书本上的问卷展示在幻灯片上,在学生做好问卷之后,我设置了下列问题叫学生开展拓展性讨论:
1)What level of education should a good news reporterhave?
2)Does work experienc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king the news?
3)What do you think are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4)Enthusiasm for the job is the key to success, do you agree? Why or why not?
通过pre-reading,我要求学生掌握一个优秀的记者的应该具备那些优秀的品质,并且能够说出这些品质为什么这么重要,让他们懂得做好每一项工作都是不容易的,并能够掌握关于这些品质的相关词汇。
work(分组活动)在这部分我叫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个学生扮演采访者,另一个扮演被采访者,进行关于选择未来职业的采访。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我给他们展示了一个模版:
Interview
Patient, imaginative, well-organized, polite, curious, technically good, concise thorough, creative, careful, gifted, professional.
Interviewer: Which occupation will you choose in future?
Interviewee: I want to be a teacher
Interviewer: Why?
Interviewee: A teacher needs to be patient.
I think I would become a good teacher.
Because I am very patient.
此部分的设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而设计的,内容简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在锻炼口语的同时,又使他们熟悉了pre-reading部分提过的描述优秀品质的相关单词,并且学习了本课时一个重要的句型"Which occupation will you choose in future?"
5.Homework(家庭作业)
Everyone has unforgettable moments in his / her life. Think about your first day at school, being far away from home, your first day abroad…… Discuss after class what the first day would be like, and how you would feel if you were to work for China Daily.
此部分的目的是通过"一个假设"为下一节课的阅读部分做好铺垫。
【目的要求】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
2、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3、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4、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
5、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要点难点】
1、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少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3、本文结构特点采用逐层推进法。在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4、本文基础知识点:
⑴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第五自然段对比分析处应认真理解。其几项力量的对比是:陈胜
⑵ 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的正确理解。特别是:亡、制、兵、策。
⑶ 掌握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席、囊、弱等。
【写作背景】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振聋发聩(kuì 愧),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河南郡洛阳人。十八岁便以饱读《诗》《书》、善写文章名扬郡中,为郡守吴公召于门下,后荐于汉文帝,任博士,年仅二十余。参与朝政议论,见识超群,一年间越级升为太中大夫。因建议改定制度法令及命列侯就国,遭到守旧派周勃,灌婴等人谗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抑郁悲愤,写出著名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数年后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先后多次上疏,提出重农业、行仁政、削弱诸侯势力、制服匈奴侵扰等重要政见和具体措施。后梁怀王堕马死,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如《过秦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名文都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见解和对国家大事极其关切的激情。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而在对待个人不幸遭遇方面则表现为悲观失望。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篇篇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是;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故鲁迅评为:“惟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贾谊政论见《新书》,原五十八篇,今本五十六篇。清王耕心《贾子次诂》和《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搜集贾谊散文,赋作较完备。
【段落大意】
依课文分为五段: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反西河之战
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主题思想】
望汉王朝借鉴秦亡教训:
贾谊在这篇文章里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画“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但是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写出了他反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这些地方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写作特点】
1、叙事铺陈对比:
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因此我感到,要想写好说理文,必须在善于叙事的基础上来说理才行。所谓在说理文中的善于叙事,还同一般叙事文不一样,要善于概括事实,善于描写事物的大的、总的、突出的方面,善于勾勒整个历史发展的轮廊等等。只有这样,只有通过这种叙事的特定手法,以此为说理的基础,才可能有把握说服读者。我们说,写好说理文,主要是靠“论”和“断”。“论”不能是空论,必须要根据事实立论,即所谓“摆事实,讲道理”,道理是根据事实来讲清的。“断”也不能是武断,必须从大量事实中抽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才是精确的判断。《过秦论》就恰好有这个特点。他把大量事实摆出来,结果道理可以不讲而自明,或少讲而大明。
2、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3、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采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作业练习】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字词
1、下列加黑字注音不全对的一组是( )
A、召滑(shào) 鞭笞(chī) 藩篱(fān)
B、墨翟(dí) 谪戍(zhé) 絜(xié)
C、铦(xiān) 隳(huī) 逡巡 (quān)
D、牖(yǒu) 棘矜(qín) 锋镝(dí)
2、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
A、度长契大 嬴粮景从 云集响应
B、瓮牖绳枢 同年而语 价值连城
C、鉏耰棘矜 摄足行伍 緼袍敝衣
D、足肤皲裂 崛起阡阳 门廷若市
3、选出“因”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
A、……蒙故业,因遗策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E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二、语言运用
1、对下列名词状语的分类、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席卷天下 ②云集响应
③船载以入 ④西举巴蜀
⑤内立法度 ⑥斗折蛇行
⑦日积月累 ⑧吾得兄事之
⑨良庖岁更刀 ⑩相如廷叱之
A、①②⑥⑧句表比喻,讲成“像……那样”。
B、④⑤⑩句表处所,译为“在……”。
C、⑦⑨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
D、③表工具,译为“用……”,也表工具,译为“乘船”。
2、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属于以下哪种词类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B、名词作状语。
C、使动用法。
D、意动用法。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② 履至尊而制六合( )
③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④ 赢粮而景从( )
⑤ 外连衡而斗诸侯( )
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3、选出下面译文正确的项:
①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A、不吝惜珍奇的祭器、贵重的宝物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
B、不爱惜珍贵的器具、贵重的财宝及肥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
C、不爱惜珍贵的祭器、贵重的宝物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因而招致了天下有才之士。
D、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宝物以及肥沃富绕的土地,因而招来了天下的士人。
②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契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
A、试着让山东的国家与陈涉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B、假使让肴山以东的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C、假使让山东诸国与陈涉比比长度,较量权力的大小,就不可以同日而语了。
D、尝试着让肴山以东的国家同陈涉的军队比比权势和军力的大小,简直不能相提并论。
4、找出不是判断句的一句( )
A、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C、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D、刘备天下枭雄
三、文学、文化常识
1、下面是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作者的称谓,请回答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A、司马谏议 杜工部 贾太傅 庖 丁( )
B、欧阳文忠 范文正 左忠毅 王忠肃( )
C、王临川 韩昌黎 柳柳州 沛 公( )
D、苏子瞻 诸葛孔明 方望溪 李太白( )
2、下面的成语典故与哪一组人物有关
完璧归赵 脱颖而出 游刃有余 碧血丹心
A、蔺相如 平原君 伯 乐 窦 娥
B、蔺相如 毛 遂 庖 丁 关汉卿
C、蔺相如 毛 遂 庖 丁 邹 衍
D、蔺相如 毛 遂 庖 丁 苌 弘
3、对下列文章篇名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①《过秦论》 ②《出师表》 ③《察今》 ④《送东阳马生序》 ⑤《〈指南录〉后序》 ⑥《论积贮疏》 ⑦《答司马谏议书》 ⑧《左忠毅公逸事》 ⑨《石钟山记》 ⑩《师说》
A、除①③⑧外,篇名中均含文体名称,如“表”、“序”、“疏”等。
B、⑤中的“序”是书序,“后序”是附在《指南录》书后的一篇序文。④中的“序”则是赠序,相当于现代的临别赠言。
C、“表”、“疏”是臣下写给皇帝的奏章。
D、“说”是议论文;“记”则可记事、写景、抒情、议论;“书”,指书信体。
【设计意图】
《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
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
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一个“何也”,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例句从课文第2段找来明显的句子,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注意连用“也”字的语气及其强调作用。
[说明]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紧扣原句,促使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
[板书]
2.攻守势中看兴亡。
[设疑讨论]“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兴”或“亡”的史实。
[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议论的是“攻势”;“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
(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
(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强国请服,弱国入朝;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亡: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点拨]“攻”指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指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
[说明]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习归纳。另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
[板书]
3.秦过为鉴可治国。
[设疑讨论]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说明]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训练都得到落实。
[板书]
[总评]文言文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减肥消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积极思维,学会自读。本设计突破“字字落实,串讲课文”的传统教法,从标题入手,抓住全文中心句和重点语段,在论证方法、论据材料和写作主旨三方面设置讨论题,注意“意”“言”结合,创设启发思考、指导读书的情景,让学生在读书和思考中理解文意,掌握字词,培养自读能力,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讲读或自读提供了一个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的认识。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握……,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
通过运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良好习惯。
能力、方法目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
通过计算机模拟培养学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知识,设计出……;
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并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
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
有利于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作画法求合力要规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坚持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成功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严密的理论推导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深入理解……概念和决定……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地认识……的缘故。以上措施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关系。
正确深入理解……的特点和……的关系。正确确定思维入手点,是分析……问题的两个关键。
4、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说教法: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物质性质);比较法(启发学生认识获得新知);讨论法;归纳法;阅读法;自学指导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问题、探究、交流、归纳、阅读、讲解"
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在"摩擦力"教学中,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有机地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运用演示实验、融合多种教学的讲授课。
三、说学法:观察法;归纳法;阅读法;联想法;推理法
1、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
为了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所讲授的每项知识,确定其演示观察的重点,有序地引导学生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再综合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生用较简单的器材做实验,以发挥实验效益,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做实验,可以增强感性认识,复习相关知识,克服错误定势,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为进行新课做好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3、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重在让学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结论。
四、教学程序:导入;新课;练习巩固;作业;研究性课题提出。
引入新课
将课首问题稍作加工(和生活实际稍作联系)后,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思索中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再顺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波有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应用
五、研究性课题的提出和课后的思考
教学目的:
1、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2、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教学难点:
1、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一、导入:
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知道它的来历?
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伤心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二、作者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远游》《卜居》《渔父》。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用“骚体”指“楚辞”
2、特点:
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
多用语气词“兮”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
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3、《楚辞》:
作品总集名,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西汉刘向编辑。
1、诗歌《湘夫人》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湘君和湘夫人彼此深深地眷恋着对方,却不知什么原因,两人欢会难期、
思而不见,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
2、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湘君和湘夫人。
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幽怨 哀婉。
4、其实诗歌的开头就给我们奠定了全诗幽怨哀婉的基调,请同学找出是那句诗?
就是“千古言秋之祖”--“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5、这句诗是如何奠定幽怨、哀婉的感情基调的呢?
诗句中有三个意象:秋风、秋水、秋叶。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并且,这三个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秋风荡秋水,秋风扫秋叶,秋叶随秋水,秋水飘秋叶,三者紧密相连,浑然天成,形成了一幅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叫“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6、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诗人写这一组反常现象有什么作用?
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
这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暗示会合无缘,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7、既然是错乱的现象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会存在。这种写景方法我们称为什么?
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8、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
9、既然湘君对湘夫人思而不见,为何诗中出现了他忙忙碌碌迎接湘夫人的场面?
幻想,表达湘君思念的迫切。
10、第三段内容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诗人运用描写的手法,极力展开铺陈,营造了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相会之处: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
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11、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并分析其作用?
白X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这些香草,构成了一个唯美的境界,整首诗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得高洁优美。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
12、“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澧浦”抒情主人公为什么有这一举动?
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透露出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
13、抒情主人公为什么又要拔取杜若送给湘夫人呢?
虽然表面的决绝,而内心的想念是无法抑制的。湘君的抱怨是一时的,
挚爱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他很快就回心转意,最终恢复了平静。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14、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湘君和湘夫人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同意。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这于屈原是多么的契合: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湘君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透露出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四、诗文结构:
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
写湘君怀念湘夫人的心理活动。
铺叙湘君幻想与湘夫人相会的情景。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寓言类)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进而理解寓言主题;
2、认识文章通过嬉笑诙谐的寓言形式体现严肃而重大主题的寓庄于谐的写法;
3、领会作者善于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构思艺术。
2、寓言: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微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先秦时代,诸子著作中就包含了大量寓言。唐宋时期,寓言创作进入繁盛阶段。八大家中柳宗元、韩愈、苏轼为高手。本文看似传记,但实际上是寓言。
1、提示各段重点词句:
第二段:次 以惧 趺居 简牍是资 其遂兼诸侯乎 日见亲宠任事
第三段:便敏 悉 重 累拜 狎 以衡石自程 推致 见请亦时往
2、朗读,讨论疑难,翻译全文。
(一)(1-2)写毛颖的家世。
(二)(3-4)写毛颖被皇上重用与抛弃。
(三)(5)作者对毛颖一生的评论。
3、思考:文章以什么谋篇构思?A 感情变化 B 事件 C 时间变化
教学要点:深入理解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理解主题。
1、文章看似为人写的传记,实是以笔写人的寓言,许多句子一语双关,既像写人,又是写笔;既是写笔,又是写人。妙不可言。找出这些句子,理解文意,品味其妙处(文后练习一)
举例提示:
为人强记而便敏 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 九流百家皆所详悉 日见亲宠任事 通于当代事务 善随人意 虽见废黜终默不泄
本文作于韩愈三十六至四十七岁间,韩愈仕途坎坷,早年四度应试,才中进士。三次参加博士宏词考试,均不中选。多方投书求官,亦未成功,后才找到幕僚的职位。又因上书获罪被贬,后得赦。终于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以后十二年,官职屡经迁调,或升或降。作者又当朝宰相张九龄被罢、将帅封常清受戮、张巡、许远忠心报国而身后寂寞。因而对龙颜易变、皇帝寡恩、群臣倾轧、宦海浮沉、人心痛楚早就蓄积于心中。
3、讨论主题:有人认为是表扬毛颖能尽其所能;有人认为是影射讽刺老而无用的执政大臣;也有人认为它是在讽喻皇上的寡恩薄情。
1、庄,是主题的严肃性;谐,即滑稽。严肃重大的主题,通过嬉笑诙谐的寓言形式体现。
《毛颖传》里,明明是描写毛笔这一事物的特性,却把它当人来写,而且郑重其事地为之立传,煞有介事地考证其祖先,这就使整个构思有了滑稽的性质。写毛笔这样小的题材,却采取了传记的体裁,篇末还有太史公的议论,简直就是史学家的笔调,这种内容与形式上的矛盾,更构成了文章的喜剧性。
2、比较人与物之间既像又不像的独特韵味。
3、小结这种独特的写法,介绍时人对此的非议和责难。
1、了解虫的特点及以虫写人、人虫类比的独特艺术构思‘
2、理解寓言讽刺惟利是图、贪婪成性者的深刻主题‘
3、学习寓议于叙的表达技巧。
卒 苟 病 艾 滋 极其力不已 , 至坠地而死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善负 愈 嗜 厚其室 踬仆 黜弃
1、lZ的本性是贪婪,作者是如何写其行为和下场的?
遇物辄取--贪婪的本性;
卒踬仆不能起--贪婪到不惜生命;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本性难移。
至坠地而死--贪婪的下场。
2、世人中的.“嗜取者”又是如何表现的?
遇货不避;“积”货而致“病”;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
3、人与虫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贪婪成性,没有好下场。
4、总结主题:讽刺、揭露一切贪官污吏惟利是图、贪婪成性的丑态和结局。
“其名,人也,而其智则虫也。”
2、文章其余皆为叙述。体会叙述过程中隐蔽的作者的倾向性。
2、鉴赏“螺旋式”比喻的妙处;
3、品味夹叙夹议的语言特色。
重点词语提示如下:
尝见而求之无异于眇 士求道而不务学 莫见之而意之 道可致而不生而眇者 以未人也 转而相之 致人 岂苟然哉 人之未达,可求
第三段:以“南方多没人”进一步证明实践对认识真理的重要性。
3、找出文中结论性的语句,总结寓言表达的哲理。
(1)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2)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哲理:要想真正理解“道”,不能光靠读几本经书,而应杂学旁收,既不能忽略感性经验,又要经过长期的摸索思考,以渐进于道。
4、结尾提到吴彦律,作者意欲说明什么?
对吴立志求学的正面鼓励;更是劝他球做学问,不能浮光掠影只求皮毛。
好处:使文章结构变化多端,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深入和加强。
四、小结全文,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讨论“致”和“求”的区别。
“致”:不去强求而顺应规律,循序渐进的自然而然得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外研版《英语》(新标准)高中第三册(必修3)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本模块介绍了亚洲(主要是中国)沙尘暴的情况,并引入了与沙尘暴和环保有关的词汇。要求学生了解沙尘暴方面的知识并掌握相关词汇,培养学生用英语谈论沙尘暴及环保的语言技能。
Introduction部分为此模块的warming up,介绍与“沙尘暴”有关的词汇,并设计了三个练习活动。通过教材设计的这三个活动,可以让学生初步熟悉这些词的意义,为以后的各项学习活动做好准备。Reading and Vocabulary该部分介绍了“亚洲的沙尘暴”。围绕着课文,编者设计了五个与课文内容和词汇有关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增进对沙尘暴危害性的了解,熟悉有关沙尘暴的词汇。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总目标的描述,结合本课的内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系统化,分别是:语言知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
1.语言知识目标
掌握并能运用下列词汇:
与沙尘暴有关:disaster, dune, citizen, dust, desertification, forecast, strength, cycle, mask
与环保有关:process, mass, campaign
句子:
To have been caught in a sandstorm was a terrible experience.
There was nothing to be done.
To be cycling in a sandstorm is frightening.
2.语言技能目标:
理论依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强调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能从文章中获取主要信息并摘录要点
2).能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
3).能提取、筛选和重组文章中的信息
4).能利用上下文猜测新词汇
3.学习策略目标
词汇归类
在阅读、英语互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有效自我调控
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信息,辨别并运用有效资源
4.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亚洲沙尘暴的状况
增强环保意识
5.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沙尘暴;阅读微技能训练
难点:
运用所学词汇和短评,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及写作
二、说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情的了解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关键。高中的学生注意力有一定的稳定性,观察能力很强,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已经初步实现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他们喜欢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同时,自我意识增强,拥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更是拥有很强烈的自我展现意识与欲望,不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赞赏。他们已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具有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应用的能力,具备了基本的英语思考和英语表达的基本技能。
因此,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把自己作为与学生一起探讨的一员,以亦师亦友的身份走进他们,以基础的语言启发他们,以轻松的话题开始,以愉快的交流展开合作,充分创造机会让同学们都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提倡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围绕核心问题,设定小任务;围绕文章内容,尽可能提供训练学生技能的机会;开展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活动,强调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相结合。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强调语言学习应该是在“做中学”“用中学”。任务设计应该贴近学习者的生活,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语言才能在经意中习得(incidental acquisition).
这节课本人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运用阅读技巧,如查读等方式提高阅读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同时围绕文章设计多种语言活动,以自主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尝试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得以发展,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得以提高。)
四、说学法
通过本课教学,我将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参与式学习法:培养他们从练中学,在学中用,通过设置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实践,并从中品味在活动中的乐趣。
2.知识迁移法:培养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形式完成多种活动,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与能力。
《百日维新》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据学情,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导入新课;通过历史剧表演对康有为上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
(2)通过名片介绍、记者采访、共同讨论,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准备:知识预习、历史短剧、资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电视剧《英雄刀少年》主题曲:肝胆相照。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熏陶,营造课堂氛围。
教师:翻开日历;今年是20__年,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110年前的公元1898年9月29日,谭嗣同等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示众,秋风凛冽,吹冷一腔热血,举国震惊,大清帝国的逍遥梦,在这一天被彻底击碎。一切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把日历往回翻。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公车上书)
(二)学习新课
1、公车上书
[角色扮演,体验历史]:公车上书课本剧
剧情介绍:(学生课前准备)1895年这一年,一个年仅30岁的青年谭嗣同正在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有一天他在街上行走。“号外,号外,京师爆发公车上书,康梁上书失败!”“给我拿一份”。谭嗣同看了报纸,心情沉重。轻声读出:亚洲第一海军大国清政府呕心沥血多年的帝国北洋水师在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败,击碎了洋务派的自强梦,却唤醒了更多的有识之士。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公车上书”,谭嗣同则叹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梁启超则心忧“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观看短剧,思考历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公车上书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的原因是因为当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的签定,影响是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并补充介绍历史知识公车,回忆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使学生理解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而唯有变法才能救国图强)
[名片档案,个人风采]:学生模拟变法人物
学生分别出示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的个人名片,登上讲台向大家模拟历史人物进行介绍。
(主要介绍代表人物:1、康有为:少年立大志,曾经在香港逗留的经历,使他深受触动,从此萌发在中国实现变革实现资本主义的理想。2、梁启超:少年聪慧,13岁考中秀才,17岁中举。在万木草堂结识了康有为之后,即拜康有为为师,跟随师父为维新变法奔走。3、谭嗣同,号复生,出生官宦人家,却厌恶科举功名,读了万卷之书,走遍神州大地,立志改变中国现状。)
[关注国运,发表见解]:创设情境写“上书”
讨论:假如你是1895年的一位爱国读书人,请你也写一份“上书”,陈述怎样救亡图存!
(三)百日维新
[舌战群儒]
教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播放《走向共和》视频片段,观看“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内容。
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师生分析总结: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统治权。
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京师现场采访报道]
学生模拟《中外纪闻》的记者,在-城楼现场报道:旧历戊戌年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皇帝登上-城楼颁发诏书,标志变法开始。那么,变法涉及哪些内容呢?我们来到变法记者招待会,采访光绪皇帝,学生扮演光绪皇帝向大家介绍了变法的有关内容: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教师补充介绍京师大学堂的创建)
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师生共同分析: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四)我以我血荐轩辕
[永远的谭嗣同]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学生:失败了。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介绍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的故事。
播放视频: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有人极力劝说谭嗣同逃走,他谢绝劝告者说:“不有行者,谁图将来?不有死者,谁鼓士气”?“我国二百年来,未有为民变法而流血者,如有,请自嗣同始”。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的戊戌六君子。
全班一起朗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五)我评谭嗣同
[师生互动,讨论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根据您的要求我们编辑了“物理课件”以满足您的需求。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良好的教学课件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展示知识点和概念。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力和力的图示
[问题设计]
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
(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
(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
(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
(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
1.力的特性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注意(1)标度的选取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重力
[问题设计]
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案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正是由于地球的吸引才会使物体落向地面,才会使水往低处流.
[要点提炼]
1.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产生原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说成“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g=9.8m/s2,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不同地点重力的大小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
4.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
5.作用点:在重心上.
(1)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和物体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可以不在(填“可以不在”或“一定在”)物体上.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功的定义,二是功的计算。功在初中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三大主题之一,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内容的基础,而且是为以后学习“能量”做好了铺垫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 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和单位。
3. 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四、适合的教学对象:
上课没有听讲的学生,物理零基础 并且对物理没有兴趣的学生,或者可以作为预习课来讲。
本班学生反应较快,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动态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活动2【讲授】新课
一、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含义
课件展示:(1)叉车把货物举起;(2)小孩拉动小狗;(3)锤子把钉子敲击进入木块中。
教师提问:(1)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2)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是否移动了距离?(3)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4)物体所受的力对物体的移动是否有贡献?逐个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学生总结: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结合以上三个实例,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以下情况是否做功?
课件展示:
A 组:1、运动员用力将杠铃向上举起的过程,举力是否做功?
2、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水平前进,牵引力是否对汽车做功?
B 组:1. 人用力推一辆陷在雪地里的汽车但没推动,人对汽车是否做功?
2. 人搬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搬动,人对石头是否做功?
C 组:1、物体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直线滑行是否有力做功?
2、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的过程, 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D 组:人搬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的支持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通过上面的几组例子你能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吗?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教师总结:(1)有力无距离(s=0,劳而无功) ; (2)有距离无力(F=0,不劳无功) ;(3)力和通过的距离方向相垂直(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 。
课件展示: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
(4)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
(5)人提着箱子站在水平匀速行使的汽车上;
(6)人提着皮箱在电梯中上升。
学生思考回答。
二、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力有大小之分,距离有长短之别,功如何计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出功的计算方法。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表达式:W=Fs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 ──功──焦耳(J )
F ──力──牛顿(N )
S ──距离──米(m )
1焦=1牛. 米(1J=1N.m)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方向是水平的,马的拉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因此马的拉力对物体做功。计算功的大小时应该利用拉力大小800N 与水平运动的距离3000m 。
学生活动,课件展示课堂习题。
1、某同学要把重为60N 的水桶缓慢匀速的提起0.5m 的高度, 他需要做多少功?
2、重为10N 的物体沿着长为2m ,高为1m 的光滑斜面自顶端滑下,求重力做功。
3. 张明用50N 的水平推力在冰上推动重100N 的箱子,前进了10米,撤去推力后,箱子又继续前进了2m ,他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 ,他又做了多少功?
学生思考计算,教师巡查点拨。
五、教学反思
本节只有两个考点,即力有没有做功,和功的计算。该节是本章以后的基础所以一定要事后进行加强训练,以增强提高和理解。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目标】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评价目标】
1. 通过演示实验一、二达成目标1.
2. 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
3. 通过达标测试达成目标3.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书;轮船在水中航线
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
引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受浮力
实验一:让学生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到得现象,并设疑: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来?
再设疑:乒乓球静止时受几个力得作用?
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实验二:让学生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设疑:铁块受浮力吗?
当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巡回指导。
学生报告数据时板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却小了?
听取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得出结论,并板书浮力大小的表达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语言叙述:乒乓球受力情况,并上黑板画出离得示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学生通过回答,争论,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更明确。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比较数据: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意图。通过实验感受浮力。
任务二: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耐心听取学生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提出疑问,最后达成共识。
引导学生做实验去验证。(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
巡回指导。
听取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评估。
而后得出结论。并点出这一结论20xx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来了。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带着疑问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探究实验,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务三: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题目,让学生限时完成。
(教师巡视。)完成后让学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一铁块,测得重20牛,当把这个铁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16牛,这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铁块受到的浮力是10牛,这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牛。
2.一个烧杯装满水,将一个体积为120厘米3的物体放入烧杯中,溢出的水重为1牛,此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3. 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铁块重7.9N,当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 测力计的示数为 6.9N, 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铁块刚好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 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N。 4.质量是395克的铁块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这个铁球放入水银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铁=7、9×103千克/米3)。
5.一个铝球重4、5牛,体积为0、5分米3,如果把这个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时完成题目。说出题目答案并理由学以致用
三、归纳总结,说出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大胆叙述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并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后3、4、6.选作:5认真完成作业。发散思维,张扬个性。
概述:重要的是说为什么这样教,要求教师说出设想和做法所运用的教育教学理论,所根据的心理学规律、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实际。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的认识。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握……,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
通过运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良好习惯。
能力、方法目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
通过计算机模拟培养学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知识,设计出……;
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并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
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
有利于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作画法求合力要规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坚持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成功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严密的理论推导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深入理解……概念和决定……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地认识……的缘故。以上措施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关系。
正确深入理解……的特点和……的关系。正确确定思维入手点,是分析……问题的两个关键。
4、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 说教法: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物质性质);比较法(启发学生认识获得新知);讨论法;归纳法;阅读法;自学指导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问题、探究、交流、归纳、阅读、讲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在“摩擦力”教学中,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有机地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运用演示实验、融合多种教学的讲授课。
三、 说学法:观察法;归纳法;阅读法;联想法;推理法
1、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
为了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所讲授的每项知识,确定其演示观察的重点,有序地引导学生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再综合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生用较简单的器材做实验,以发挥实验效益,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做实验,可以增强感性认识,复习相关知识,克服错误定势,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为进行新课做好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3、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重在让学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结论。
四、 教学程序:导入;新课;练习巩固;作业;研究性课题提出。
引入新课
将课首问题稍作加工(和生活实际稍作联系)后,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思索中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再顺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波有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应用
五、研究性课题的提出和课后的思考
以下以物理说课为例:
重要的是说为什么这样教,要求教师说出设想和做法所运用的教育教学理论,所根据的心理学规律、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实际。
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结论、规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在实验中如何控制条件和物理变量,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进行再创造。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说课中,不仅仅让学生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更重视如何通过实验控制变量,根据实验条件启发学生思考,把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探索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这正是重视素质教育的体现。
教材难点的确定要看是否体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知识、生活经验、相关学科的实际情况,是否找出了难点的形成原因。如:《楞次定律及其应用》的说课中,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指出:"楞次定律是一个物理规律的高度概括,学生在理解其语言表述时会有两方面困难:(1)楞次定律本身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但定律本身并没有说感应电流方向如何,而只是说感应电流的磁场如何。(2)对"阻碍"二字的理解往往会产生误区,把阻碍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理解为阻碍原磁场。"这不仅说出了难点,还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生情况,规律本身,说了确定难点的依据。又如《牛顿第一定律》的说课中,学生由于受日常观念的诱惑,把日常生活中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变成运动和不受力作用运动的现象,作为片面的先入之见,产生误解,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形成了思维障碍。因此,应把"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确定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才能破除错误的认识,建立新的正确的观点。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势和特点,应用范围和条件也不尽相同,如为了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可采用演示法、观察法;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可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法、发现法;为了加强物理实践,培养学生技能,可采用实验法、练习法等。中学物理教学手段也多种多样,包括语言和教具,教具主要指持图、板画、模型、录音、幻灯、计算机等。所选教学方法手段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各种不同方法和手段要优化组合。
说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要说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方法的内容以及选择教学手段内容,还要说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依据,还要说具体突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实验方法及如何操作,或者所选典型例题的内容信要求,还要说出具体突破物理实验操作或所需预备知识,还要说出课堂教学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操作的注意事项,特别着重说物理实验操作要领及观察要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和学的高度统一。
所选教学方法能否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技能和创造,既注重概念、规律的探索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能否结合学生实际、教材特点、教法的选原理和教学经验,说出选择教法的理论依据。《楞次定律》说课中,在说教法时指出:"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索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听、导做、导思、导说、导体、导记方面,教师演示实验田后提出问题,进行思维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在教材难点处放慢节奏,分散难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做、主思、主说。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教材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能、技能,实现教与学高度统一。
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粗读预习、观察实验、听课理解、复习巩固、作业练习、应用实践、归纳总结等。同时还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强调研究物理的方法、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的课堂实验、课外实验和小制作的基本技能。
学法的指导是否体现了学生规律、学习原则以及学习的生理和心理规律,学生的基础、习惯能力等情况。
看说课者指导学习方法如何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调动优秀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后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优中差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有相应提高。
能否针对某一知识点,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最易疏忽的可能误解或混淆的总是有预见地并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如《布朗运动》的说课中指出:"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是水分子无规则运动时对花粉颗粒的无规则撞击而引起的花粉颗粒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无规则并不是无规律。"
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方法和步骤。学会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还应培养学生小实验、小制作的操作技能。
如《透镜》说课在学法指导中指出:"教学生实验方法,如练习书上练习薄、2题时,可建议学生做实验解决,发散光线通过凸凹透镜,观察、对比出射z一是*近主光轴还是远离主光轴,正确理解会聚与发散的定义,避免灌输。"《楞次定律》在说学法中指出:"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学会怎样提出课题,怎样假设推理,怎样设计实验,怎样选择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养成严谨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匀变速直线运动〉说学法时指出:学生认为直线运动在初中已经学过,简单易懂,思想上不够重视,准备不足。可在学习中发现本章物理量多,物理公式多,而且互相交*联系,很容易混淆。如位移、加速度和物理图象等知识比较难于理解,于是产生了"杂""乱"的感觉和厌学情绪。学习方法也停留在"背公式、套公式"的水平上,由于理解不深,公式掌握不灵活,遇于复杂综合的总是便出现"顾此失彼"和"张冠李戴"的现象。以往教学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学生反映运动形式多,公式更多,分不清记不牢。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1)学生以自己主动学习为中心,养成以"观察(包括阅读)-思考-表达(包括说和写)"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2)重视知识结构的教学,克服"杂""乱"现象。把本章重点知识概括为:"六个公式六个量,已知三个可计算;加速(+A),减负(-A),落体上抛G和-G"。
教学过程
物理教学过程是物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认识物体客观规律,完成物理教学目标和程序。这个过程应自始自终符合物理学的研究特点,符合素质教学的要求,应有利于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完成,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少许发,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说教学过程并不是像教案那样详细地说明教学的具体过程,而是要说出教案中几个主要过程安排的理论根据和组织者对它的理解,从而使用权备课建立在严密理论与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要体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不同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不同能力。
2)教学过程要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能力培养上,并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内在逻辑关系。还应体现教学方法选取的科学性,学习方法指导的有效性。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由已知推未知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因此,评析说教学过程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是否做到教学目的明确,结构合理,广度得当。
B.教学内容和渗透的思想观点是否科学正确,是否恰如其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C.是否说出了教学的主要思路,简述了主要环节内容,各环节过渡的处理方法是否自然,设计是否把握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D.是否说出了如何处理教材,以信教学方法和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是否把目的与手段、知识与能力、教和学融为一体。
E.教学主次是否分明,层次思路是否清晰,重点是否突出,能否抓住关键,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借助有效手段,突破难点。
F.教学各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G.是否说出如何使用教学语言、教学情感、物理实验,以信创设物理情景。
H.是否说出实验的目的性及实验观察点、操作技巧及应注意的问题。
I.是否说出如何实现教学反馈矫正,高速教学内容和进度。
J.各环节教学设计的理论凭据是否正确,恰当具体。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场强度”,下面我对这节课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选修3系列的第一章,是高中阶段电学内容的开始,也是高中阶段基础的内容之一。电场强度描述了电场的力的性质,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学好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才可拓展延伸至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电势能、电流的形成、带电粒子的运动等一系列的新概念。所以电场强度是掌握电学其他许多概念的基础。因此电场强度概念不仅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电学,乃至整个电磁学的重点之一。要让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首先要建立电场的概念,这是学生在学习本节感到最困难的地方。
统观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不难发现本课的教学有如下的特点:
1.知识点多: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检验电荷,点电荷的电场,场源电荷,矢量运算等
2.教学内容抽象:电场看不见模不着,学生对于场的感性认识少,电场线是一个理想的模型
3.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备:关于场没有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必须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了解试探电荷的作用,理解对试探电荷量和试探电荷的尺寸的要求。
3、理解电场强度,知道它的单位和定义式及方向的规定。
4、了解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和电场的叠加,会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和电场叠加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通过实验及类比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2、在理论和实验论证、猜想环节中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得出,让学生体会到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于“超距作用”的观点到场的提出的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协作性和继承性,法拉弟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性。
2、通过电场强度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以及对于自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性。
3、通过学习电荷的电场分布,认识到对称和科学美感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以深刻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为重点内容。
确定依据为本节课的中心是让学生认识到场的客观存在,及场的力的性质。由此引入一个物理量并恰当地定义它成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因此将它定为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有三个:一场强的定义方法;二场强和电场力的区别和联系;三几种典型电场线的分布。确定的依据有三个方面:一电场强度的引入过程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二电场强度与电场力容易发生混淆,三学生对电场线的分布往往只识其形而不解其质。
四、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本节课内容较抽象、理性思维较强的特点,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如:启发式教学法、 “发现学习”教学法。
学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协商讨论,突出主体性。因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同时变学会为会学,是改革传统教学的重大课题。
五、教学过程
据以上的分析,教学中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掌握知识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大约需要3分钟)
首先提出问题(看幻灯片1)学生解答,之后我这样导言:力不能脱离施力、受力物理而独立存在,即力具有物质性,由此可知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这节课我们从两个方面去认识它,一是定量描述,二是形象化描述。由此引出课题“电场强度”
意图:这样处理抓住要害,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发现矛盾,使学生不知不觉开始新的认知体系的建构。
2.新课教学:
首先电场的教学:(看幻灯片2)
让学生认识到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并通过类比的方式,克服学生陌生心理。之后强调本节课的知识主线: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作用。
然后进入电场强度的教学(大约需要17分钟)
创设问题情景:(幻灯片3)
1)两点电荷间静电力的产生用场的观点怎样解释?进一步说明场具有何性质?
2)电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如何来认识它?
3)引入的试探电荷应具有什么特点才能真正反映原电场的性质?
4)同一试探电荷在某一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的大小方向一般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前四个问题,以电荷在电场中受力为主线,引出电场力的性质:即电场有强弱又有方向
(看幻灯片4)
1)能否任意选取一个电荷,用它在电场中某位置受到的电场力表示该点的电场的强弱和方向?为什么?
2)同一试探电荷在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不同,不同试探电荷在电场中同一位置受力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电场力即与试探电荷电量有关,又与电荷在电场中的位置有关,据此试问:F/Q是反映了谁的量?
显然我们应引入一个物理量,并对它恰当的定义,使其充分反映场的强弱和方向,引入的物理量就叫场强吧,该如何定义它呢?
意图:通过以上合理设问,明确思维轨迹。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场强引入的思路及其物理意义,即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一。而在下面的问题中又顺理成章出开始了对场强的进一步的认识。(看幻灯片5)
1) 前面用比值法定义了场强的大小,场强的方向又如何定义呢?
2)由定义式E=F/Q和力学单位制确定E的单位和其单位在数值上含义。
让学生思考在E=F/Q中Q是什么电荷的电量?能否推出E∝F、E∝1/Q
而场强E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归纳电场强度物理意义、定义及其特点
电场强度是对电场的定量描述。但电场看不见、摸不着,为便于我们的研究,需要把它形象化的表达出来,物理学中用一系列的曲线来代表电场。
⑶由此引出电场线教学(大约需要12分钟)
幻灯片7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类比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首先复习初中所学的磁感线的定义,并通过条形磁铁磁感线的分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磁感线的疏密同时反映了磁场的强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画电场线也需要以一个恰当的规定为前提,经过这样处理使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影响,从而使学习形成最大的正迁移。
在类比基础上解决下列问题(幻灯片8)
①让学生总结出画电场线的两个规定
②在了解了匀强电场定义的前提下,画出它的电场线?
③在做完教材41页例二后,画出孤立正电荷、负电荷电场的电场线
④不要求画出等量同号、等量异号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让学生观察教材图12-7, 找出:
电场线的方向特点
电场线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之后观看图片和动画:(幻灯片8、9)
最后学生注意观察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总结电场线全部特点
意图:通过恰当的类比,潜移默化、突破难点教学难点三。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使学生获得创造体验的同时把握根本。
3、课堂练习:(大约需要10分钟)
为巩固所学知识,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将安排如下练习:
1)在电场强度教学结束时,练习教材例题一,巩固F=EQ表达式的应用。
2)在引导学生画孤立点电荷电场线之前,练习教材例题二,即巩固定义E=F/Q,又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3)通过让学生填写场强与电场力的区别与联系的表格,即考查、反馈了知识的掌握情况,又突破了此教学难点二。
4、课后小结:(大约需要3分钟)
在这部分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畅谈对本节课知识上的收获,思想方法上的领悟,教师在评价的同时加以补充。意图是帮助学生梳理全节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5、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领会研究方法,特布置作业如下:
1)课后练习⑴⑵⑶
2)阅读课后的阅读材料“用比值定义物理量”
6、板书设计
以上即是我的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一、教学分析
1、“功”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特别以后关于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作用: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学生认知发展
八年级学生学习的沪科版物理教材,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 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4)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
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不像有些知识那样可以依靠直观认识为依托,因此教学中充分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是本堂教学的关键点,也是重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0块砖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投影图片和课中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什么是功”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中对“功”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谈谈对“功”一词的看法,我从中重点突出“做功”跟“力的成效”的联系。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与观察。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生活实例、课件演示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首先我引导学生紧抓“力的成效”来认识生活中物体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并举例;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再以课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力学角度分析出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同时给出实例,让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加深学生对做功两必要因素的认识。
在研究功的计算时,由于“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因此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在课堂让学生个别体验,(搬砖头多少和高度的不同)和多媒体分析引导,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力越大,通过的距离越长,做功就越多;顺势引出关于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从而得到机械功的定义: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学习W=Fs并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 。同时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两个练习题,并从题中引入W=Gh这一公式,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由于沪科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教材对功的原理没有进行专门介绍,但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是一个很重要的普遍原理。我针对教材特点,认为本节课第二段文字是引入功的原理的教学锲机,引导学生阅读本段内容,重新让学生认识: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为机械功,同时又通过直接用手做功和用机械做功多少的课件演示,让学生讨论书上FS=Gh所蕴含的意
义,从而得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的结论。
3、课堂小结:
(1)、知识内容小结: 要点由学生共同来总结。
(2)、学习方法小结: 总结如何抓住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板书设计
八、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在新课切入方式上,经过反复研读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和人教版、沪科版新课标教材,觉得沪科版教材对于机械功概念的引入上,很专业地指出了机械功的定义: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机械功;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却是在有力学基础和能的知识前提下去构建“功”的概念;而“功”是对于目前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如何让学生比较容易形成功的概念,同时又有较大兴趣来投入学习,这是一个难题。于是我借鉴了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的教学思路,紧抓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功的概念,最后才引导学生认识: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机械功,同时以文中第二段内容为锲机,简单让学生认识到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是初中第二册第一章中的重要部分,是通过使用预设动画、自定义动画为幻灯片中的`各个对象设置动画效果,通过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使幻灯片之间的切换像切换电影镜头一样,过渡自然。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是围绕制作多媒体作品展开的,前面已经学习了创建幻灯片和美化幻灯片,本节课是对前面两节知识的延伸,是在静态幻灯片的基础上添加动画效果。同时它也是为后面学习超级链接和给幻灯片添加多媒体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使用预设动画和自定义动画、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确定的依据是因为“预设动画”功能可以方便、快捷地给幻灯片加上“动人”的效果,而自定义动画可以让用户在设置动画时有更多的选择,使动画效果更丰富、有个性;而切换效果的添加可以使幻灯片切换自然。它们是让幻灯片动起来的三个主要元素,所以我将它们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自定义动画灵活、合理的运用。确定的依据是自定义动画涉及的对象一般比较多,设置也比较复杂,初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幻灯片的整体规划和合理运用的能力有限,往往会给幻灯片的各个对象设置很丰富的效果,结果造成整体效果杂乱无章,使人眼花瞭乱。所以我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生分析
知识和能力方面: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了PowerPoint编辑环境,掌握了创建幻灯片、播放幻灯片和美化幻灯片的操作,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上手。但是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我适当地采取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将放手让他们自学,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在同学和老师的引导、示范讲解下完成任务。
生理和心理方面:初二的学生对于制作动画效果的兴趣比较浓厚,但是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使用预设动画给幻灯片中的文本或图片设置动画;使用自定义动画设置动画对象的动态效果和动画顺序;设置幻灯片放映时的切换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根据“学着做”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组协作设置有个性的动画效果,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大胆演示、展示作品,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通过对幻灯片动画效果的合理、灵活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信息素养。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根据“学着做”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导线,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将学生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解决问题。对于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自定义动画灵活、合理的运用,我通过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评析它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使学生在评价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在教学中我采取适当的分层教学,并及时给予扬长性的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四、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说教具
教师:多媒体
三、说学生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式
五、说教法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六、教学过程
具体步骤
1、引入新课
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
(2)、展示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3)、小测验,学生自学反馈
(4)、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第一步: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第二步: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和凝华及其条件。
B、学会分析
第一步:展示烧黑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原因。
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物态分析。
第三步:得出原因。
C、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和凝固
第一步:展示现象,学生分析
第二步:教师点评,介绍人工降雨(干冰的利用是一个常见的知识考点,所以特别在此提出来)。
D、归纳小结
第一步:学生完成93页想想议议
第二步: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
(5)、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对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将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3、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解决刚开始未解答的问题。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
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七、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以认识和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为重点,也是难点。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易错处给予有意识的突击强化,促使目标得以实现。
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构想,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1、概念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2、现象
初态——————→末态 物态变化
A
B
C
D
3、六种物态变化
附:达标训练
1. 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 碘变成紫色的气体B. 卫生球变小了C. 霜的形成D. 雾、露的形成E.水结冰
F.夏天衣服被晒干G.冰化成水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I.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2.仔细观察下列图形并做出解释
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78.5℃,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的冰状胡须。
3.思考题: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 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 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 教学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三、 教学难点
会用 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四、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 a=
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υ-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 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
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
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 。
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
情境导入
精讲点拨:
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向学生展示一个υ-t图象:
提问:这个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
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
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 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 t2—t1,t1时刻的速度为 v1, t2 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 ∆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v与∆t是什么关系?
知识总结: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提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什么?
展示以下两个v-t图象,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这两个v-t图象。
知识总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 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 果。
学生回答: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 = 0, = 0,所以加速度为零。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由于v-t图象是一条直线,无论∆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 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 都是一样的, 表示速度 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所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学生回答:v-t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
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t = 0 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0。
学生回答:甲乙两个v-t图象表示的运动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但甲图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乙图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减速直线运动 的不同之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提问:除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外,是否还可以用公式表达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取t=0时为初状态,速度为初速度V0,取t时刻为末状态,速度为末速度V,从初态到末态,时间的变化量为∆t,则∆t = t—0,速度的变化量为∆V,则∆V = V—V0
提问:能否直接从图线结合数学知识得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知识总结:匀变速直线 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是V= V0 + a 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V0 + a t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速度V0,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速度V。
4、例题
例题1、汽车以4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 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加速后经过多长汽车的速度达到80 km/h?
例题2、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如果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如果汽车以允许速度行驶,必须在1.5s内停下来,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多大?
分析:我们研究的是汽车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运动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由于是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如果设汽车运动的方向为正,则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为负,我们把它记为a = 一6 m/s2。这个过程的t时刻末速度V是0,初速度就是我们所求的允许速度,记为V0,它是这题所求的“速度”。过程的持续时间为t=2s
学生回答:因为加速度
a = ,所以∆V =a ∆t
V—V0= a ∆t
V—V0= a t
V= V0 + a t
学生回答:因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v与t是线性关系,或者说v是t的一次函数,应符合y = k x + b 的形式。其中是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b是纵轴上的截距,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V0,所以V= V0 + a t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初速度V0= 40 km/h = 11 m/s,加速度a = 0.6 m/s2,时间t=10 s。
10s后的速度为V= V0 + a t
= 11 m/s + 0.6 m/s2×10s
= 17 m/s = 62 km/h
由V= V0 + a t得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根据V= V0 + a t,有
V0 = V — a t
= 0 — (—6m/s2)×2s
= 43 km/h
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43 km/h
根据V= V0 + a t,有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9m/s2
注意同一方向上的矢量运算,要先规定正方向,然后确定各物理量的正负(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同为正,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反为负。)然后代入V-t的关系式运算。
五、 课堂小结
六、 利用V-t图 象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七、 并进一步利用V-t图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式。
布置作业
(1)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 9页,“说一说”
(2)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9页“问题与练习”中的1~4题。
下面的内容将会让您深入了解有关于“猫课文课件”的相关知识。教案课件是教师们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因此在撰写时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提升教案的质量可以帮助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您觉得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请立即收藏!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主题。
(2)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品味文章清新朴实的语言。
3、情感价值:
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理解人物形象,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解决办法:扣住文本,设身体验。)
(2)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解决办法:多读。)
(3)如何更好地对残疾人表现出我们的关爱,进行一次爱的教育。(解决办法:直观事例,震憾心灵,发散思维,奉献爱心。)
2、教学难点:
(1)莎莉文老师如何教“我”感受“爱”。(解决办法:设置活动,亲自体验,根据文本,重点理解。)
(2)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解决办法:深入浅出,重在“生命”二字的理解。)
(三)教材处理。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五课课文,第一单元课文以人物故事为主,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因此重点可放在学习人物品格,感悟人物奋斗历程和爱的传递,渗透人文教育。此文与这一单元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在于当事人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学习中要注意从这个特殊的地方入手。同时这篇文章文笔优美,描写细腻,形象鲜明,故事感人,也可以用来学习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四)资源分析。
1、学生对残疾人生活、心理的了解。很多人没有亲自接触过残疾人,但通过各种媒介对残疾人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课外收集搜集海伦及残疾人奋斗成才的资料。学生易把这群人的成功因素偏向自身努力,这本无可厚非,但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别人的帮助这个外因也必不可少。
3、学生参与帮助残疾人的经历。
4、学生自已在成长过程中受他人重大影响的经历。
5、教师收集《千手观音》的资料,《千手观音》演出的成功因素与海伦成才的原因有异曲同工之处,它需要四个手语老师的帮助。
6、教师已有的电影《漂亮妈妈》的材料,设置情境,引出问题。
7、爱心歌曲《爱的希望》及手语操。所任两个班的学生均已学过,能引起共鸣。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设计:
1、根据教材特点、初中学生思维行为特点,设计以下教学法,力求做到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
(1)探索教学法:归纳为“五步教学法”,思路为:自主探索——>感性材料——>观察分析——>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本方法是一种较好的结合学生实际,符合认识规律的方法。能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直观教学法:展示有关画面、电影片断、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
(3)模拟实践法:学生亲身体验,深入体会。
(4)竞赛法。小组间竞赛,激发学生发散其思维。
(5)感知、模仿、迁移、运用。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2、对不同学生的启发、诱导方式:
让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尤其是中差生。本课主题学生虽易理解,但不一定能深入,通过搞小活动及放映电影,深入浅出,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分析问题时难度较大,老师适当点拨,这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来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法设计:
初二年的学生既保持了初一年时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活跃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学会思考社会问题,学习重在学会主动去探索。
1、合作探究学习。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一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一方面善于与人合作,得到更多角度的信息。
2、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发散思维,自主探索。符合初中生的个性特征。
4、模拟实践,亲身体验。增强感性认识
学生通过这几种学习方法,当家作了课堂的主人,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有能力参与进来,课堂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
(三)手段选用。
1、教学媒体设计:
(1)有关画面展示:海伦生活照、《千手观音》照、邰丽华照等由大屏幕投影出来,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
(2)所剪辑的电影片段:《漂亮妈妈》的两个片段,触动学生心灵。
(3)音乐播放:《爱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做手语操,以烘托课堂“爱”的氛围,结束教学。
(4)有关文字:展示初读课文和重点研讨阶段的学习任务,以节省板书时间,
2、学生活动设计:
两个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活动一是盲人认识具体事物,活动二是教聋哑人认识抽象事物。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4、爱心歌曲的感受。
三、教学程序:
总需时间:45分钟。
附:教学过程流程图
活动导入——速读课文,理解内容——重点研讨,赏析语言——电影片段欣赏,讨论探究——师生总结,布置作业——播放爱心歌曲。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xxx,来自初级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山市》。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
4、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习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习步骤:
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中国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3.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
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
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三、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4.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
①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
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3.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4.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5.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四个内容:一、葡萄沟盛产水果。二、葡萄沟景色美丽、独特。三、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四、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盛产、茂密、凉棚、五光十色、展开"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以及好在哪些方面。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以及好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方法
一、教法: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边朗读,边理解。
二、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流程
一、在导入新课中走近葡萄沟
1、教师首先板书"葡萄"一词,指导学生认清字形读准这个轻声词后,完整课题板书"沟",葡萄是一种水果,葡萄沟呢?聪明的学生理解葡萄沟是一个地名,因为课题中的"沟",我们常说"山沟沟""水沟"就表示地名。
2、葡萄沟在哪里呢?出示语句: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学生一:葡萄沟在新疆。学生二:葡萄沟在吐鲁番。学生三:葡萄沟在新疆吐鲁番。说的都没错,哪位同学说的让大家听了更明白?是呀,第三位同学讲的更明白,中国有个省份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个地方叫——吐鲁番,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
3、教师乘机设疑: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是什么值得一写呢?
二、在初读课文中走进葡萄沟
1、快把书打开,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去认认真真读课文吧。(学生带着"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是什么值得一写呢?"这个问题走进文本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又通过检查生字新词、选自己想读的小节朗读,读准字音,学生从一开始的"走近葡萄沟"到了"走进了葡萄沟")
2、大家读过课文了,谁能告诉大家,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为什么值得一写呢?
3、过渡:是呀,那里的葡萄太棒了,那里的人们太好客了,现在你们最想读哪一节?(第二节)
三、在细读课文中欣赏葡萄园
1、你知道这个小节有几句话吗?有哪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看看哪几句是写夏天的?哪几句是写秋天的景色的呢?(夏天和秋天、这时候)这时候指什么时候啊?自己读一读。(秋季)
2、看看葡萄种在哪儿?学生读文后,理解"山坡、梯田"。(梯田是沿着山坡开辟的一级一级的农田)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解"茂密、一个个"
(1)怎么样才算茂密呢?看文,层层叠叠向四面展开的样子就是茂密,理解"茂密"。
(2)看到了许许许多的绿叶,像凉棚,看到了多少凉棚,一个两个还是看到了几个凉棚?(一个个)老师查过资料,夏天那里天气太热,最高温度达到了49度。闷热的夏天,想象新疆的小朋友可在"凉棚"下干什么?老人们呢?
(3)朗读指导。闭上眼睛,让我们大家赶快钻进凉棚去
(4)、到了秋季,葡萄丰收了!哎呀,有几种颜色啊?这么多颜色的葡萄你都见过吗?认识哪种颜色的葡萄?让孩子认识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葡萄,悟出葡萄颜色的不同。(读)读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这里一连4个顿号的作用。
(5)这么多颜色,可以同什么词来形容呢?"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可以换吗?葡萄串儿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颜色这么多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板书:五光十色,让学生带着感受反复朗读)
4、往下读,你还能读懂什么?(老乡的热情)哪里看出老乡的热情呀?(准:一定;最甜;吃个够)
5、朗读
多么热情好客的老乡,赶快夸夸老乡吧(带着感受读课文)。
六、说效果
本课应用了互动式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师爱教、会教、善教,促使学生爱学、会学、善学。在本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生生互动自己就可以解决,对于学生的难点则通过师生互动来解决。
设计意图:
《少年王勃》是国标本第六册的一篇人物故事。课文报告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课文的第三、四天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表现了王勃的文思迅速与才气横溢。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让我们的每一堂课更真实、更踏实、更有用是我们当前语文课所最求的目的,因此我在计划本堂课的教学时,从教学目的的有用性、教学要领的有用性和教学布局的有用性三方面来确保讲堂教学的有用性,在教学中我计划了以下关键:
一、图文结合,朗读感悟“美”
在复习检查词语后,我直奔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写了江上迷人的秋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教学更为扎实、更为有效,在学习这段时,我没有做过多的分析与指导,我尽量创设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机会,我们都知道,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有效方法。前人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发展,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加深感悟,升华情感,深入体验,积累内化。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感悟,如:抓住“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感悟秋之壮美,在朗读时还与旧知作比较,读读第2课中的有关句子,能够通过与前知的呼应加深形象;抓住“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感悟秋之宁静、秋之深远,在我和学生共同创设的这种情感氛围中,学生会用心地去读,自然而然达到了吟背的境界。其实,读好这段话,也为下文学诗句作好铺垫。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
在熟读成诵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适时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自己体会读懂了什么?由于对江水的美景感悟很深,所以对诗句的理解没作过多的分析,学生能自己读懂了,在读懂的同时,体会到了诗句的凝练。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好诗句,读出古诗的韵味。
三、扣词扣句,体会王勃的“奇”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最能突出王勃奇特的才能。这一自然段中最能突出王勃“奇”的词是: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等,我抓住这些词一遍遍地朗读、一次次地体会,学生通过与文本、作者、教师的对话,解读出文本的意义,即王勃的奇。同时与第二自然段其他客人的表现进行对比,从侧面更加感悟出王勃的奇。在学生读第四自然最后一句时,我抓住都督说话时的表情、动作以及说的话进行演读,在演读中感悟出王勃的奇!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王勃才华横溢,我设计了一个练说题:假如你是都督邀请的其中的一位客人,你会怎么做?怎么说?为了让学生说得充分,我不但提供了句式,还提供了一些表现王勃“奇”的成语,这些成语很多是练习3中的,通过想象练说,学生不但会运用这些成语,提高了说话能力,而且被王勃的“奇”深深地折服,使王勃的“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四、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在竣事新课时,我保举学生读一读王勃写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感悟王勃确实是个奇才!诗写得那么好。二是让学生用本日所学的要领积聚运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最后,部署了两项作业题,第一题是课文后训练1的内容,使课后作业真正落到实处,第二题保举读少年奇才的故事,为学生读课外书指明偏向,造就他们的阅读兴趣。
最后我想说的是:计划的有用,讲堂实行的有用,课后牢固的有用才是我们语文教学有用性的保障。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 17课《太阳》。
一、 说教材
《太阳》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更多地了解太阳的特点,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并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建立学习自信 。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难点是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二、 说教法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是借助艺术形象传授知识的,而是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事物和传授知识的。所以我是侧重以下几方面教的:
1、 抓住说明文的构段特点进行教学。教师精讲第一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自学相似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展开教学,品悟理解内容。
3、 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 我借助课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
三、 说学法
这篇课文没有过多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这样去学习:
1、 学生读文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2、 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讲述太阳的特点和我们的关系的。学生抓住每个自然段的重点词句 , 体会说明事物怎样运用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比喻等多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准确、简炼、明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3、 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我国教育家程颐提出:"教育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就是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因此,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这么一个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这就是后羿射日的故事。其实,这只是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出来的一个有关太阳的神话。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地探索到了宇宙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7课,去探索太阳的奥秘。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首先,我给学生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本课课文思路清晰,这样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2、学生自由读书后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字词教学仍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因此,我利用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自己读,指名读,老师相机指正多角度评价鼓励学生, 最后齐读,加深记忆。
3、指名学生交流课文讲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教师相机板书:远大 热
(三)再读课文,加深感悟
了解太阳的特点是本文的重点,我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请学生默读有关段落,体会一下文章是通过哪些词句写出太阳的远、大、热的呢?并画出有关词句,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四)集体交流深入品读
引导学习太阳的“远”: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的?
指一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其实,…………箭哪能射得到呢?”
2、师强调:对,这几句话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离我们很远,让我们都来读一读,看看哪些词句突出了太阳离我们远。
学生自由读后指名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能感受到太阳离我们很远,这里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陶行知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1)学生谈到数字,教师相机总结: 大家看,文章列举了几个具体的数字就把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再鼓励学生谈对步行和坐飞机两个例子的体会。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说明太阳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这样引导学生接触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 ,突破难点。
(2)学生谈完后教师小结:对,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相机出示课件。提问:这句话什么意思?追问:为什么用反问句呢?(反问句更能突出太阳离我们远。)
3、指导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教师及时的点评,或者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增强自信,体验成功 ,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4、教师小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朗读的方法,学习了太阳的远,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自学太阳的“大”和“热”。
(二)学生自学太阳的“大”和“热”。 这一环节,我意在指导学生怎样学习,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给学生自主的权利,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困生进行学习,以防他们无所适从。逐步培养学困生的能力 。
2、集体交流。
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描写太阳大的段落。(课件出示,指名学生读)
3、让学生谈体会,学生谈到“130万个地球”和“一个太阳”时,师相机提问:这样比较有什么好处?
众所周之,合理的语言文字练习设计和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是相统一的,我在学生理解课文中有机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按照先展示读然后谈体会再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学习太阳的热。
5、教师小结过渡到课文的第二大部分太阳和人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第9课《青蛙看海》。《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在苍鹰的指引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事。虽然这篇文章文字表面浅显易懂,但文字中所蕴含的道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却是深厚的。这也正是二年级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二年级学生理解水平还很有限,读了课文学生能够体会山高,但是与小青蛙爬山难却联系不起来。因此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尝试跳台阶,感受小青蛙爬山的不易。从真实的体验中让学生领悟文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青蛙为什么能看到海的原因,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中我以青蛙心情的变化为主线:苍鹰的指引让青蛙看到了目标,可是山是那么高,青蛙失去了信心,感到非常失望;松鼠的出现和鼓励却给青蛙带来了希望;在松鼠的指引和陪伴下,青蛙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最终实现了看海的愿望。
本课着重要达成的目标是:通过朗读、表演来体验青蛙登山看海那么艰辛,懂得只有不怕困难、努力想办法去解决并能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二、 说教学流程
一、板画体验,感受山高。
(板画:高山)这高山,对于小青蛙来说,确实是高不可攀。体会山高其实也是让学生看到青蛙登山的艰难。教学中我就抓住“天哪,这么高的山!”这一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由此感悟青蛙惊讶、害怕、担心的心理。让学生用动作来演示一下“吸了口凉气”来帮助学生体会青蛙的忧愁与无奈,让学生真切的了解青蛙当时的心情——失望。
二、实践体验,突破难点。
就在青蛙深感失望的时候,松鼠出现了,在松鼠的鼓励与陪伴下,青蛙经历了看到海的辛苦,为了让学生也能深切的体会到这一点,我从四个方面着手的:
第一、 生活体验。 课前先让学生尝试跳台阶,感受小青蛙登山的不易。
第二、 情景体验。 把课前的体验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跟着青蛙一起来跳一跳,我们跳78下,如果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儿。之所以让他们跳78下,一是让他们感受跳一下两下是容易的,但是要跳那么多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二是因为我们学校教学楼一共有78个楼梯,刚才只不过跳了教学楼的四层楼那么高,跟直插云霄的山相比,青蛙还要跳好长时间呢。这样以表演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切地体会青蛙为了看海付出的努力。
第三、 文字体验。在学生有所感受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出示课文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理解“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渴了……”等词句的含义。从文字中加深学生的体验。
第四、 动画体验。 课件欣赏小青蛙和松鼠登山的动画。将课文内容以动画的形式显现于学生面前,生动形象的画面使他们深深记住课文内容。再次深切的感受小青蛙坚持不懈的登山看海精神。
三、创设情境,升华体验。
以“小乌龟也想去看海,可它一想到路途中会遇到那么多困难,有点退缩了。”为题,让学生用一句话来鼓励鼓励小乌龟。通过这样一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迁移训练,促使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让文中所蕴涵的道理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