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人总是会提前做好准备,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那么,你知道优秀的幼师资料是怎样的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参考]河北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为指导,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关系。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六个单元,分别是“巧妙的用力”、“ 生命的延续”、“ 生物的进化”、“ 地表缓慢变化” 、“矿产资源”、“ 工具与技术”。
五、基本措施:
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科学幻想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科学游戏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七、主要教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八、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以单元为内容单位,在课时安排上也以单元为主,并包括随时评价所用课时。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 八课时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 六课时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 六课时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八课时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 八课时
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 四课时
2009、2、10
教师作为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教学前就要准备安排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每学科都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基本要求,可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怎么才能把这一篇教学设计写好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2、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体会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三者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找最大公因数》。学习新课之前,同学们回忆:找因数的方法是()。
二、揭示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2、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体会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三者的紧密联系。
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下面请看自学指导,希望同学们在自学指导的引领下达到学习目标。
1、用写乘法算式的方法,找出12的因数,填在圈里。
2、同法,找出18的因数,填在圈里。
3、在两个圈里圈出12和18公有的因数。
4、思考:圈出的公有因数填在(3)的哪个地方,12、18剩余的因数分别填在哪里?(兵教兵)完成填空。
打开课本第45页,重点是这一页的填一填部分(不做练一练部分)
(5分钟后比谁能完成自学任务)。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四、先学
1、看一看,做一做。(完成自学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
2、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做完的把手放下没有看懂的同学说说你哪一处不理解
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围绕自学指导检测自学效果)
五、后教
1、汇报:围绕自学指导检测自学效果。
2、讨论交流: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组内交流)
先指名自己组织语言说一说,再集体总结:最大公因数
12和18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因数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齐读课本中的话)
3、交流: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先再最后的形式)(组内交流,汇报)
12的因数:
18的因数:
方法与过程
先找每个数的所有因数列举法再找这两个数的公因数
最后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4、体会找因数、找公因数和找最大公因数之间的紧密联系?
找因数---找公因数---找最大公因数
想一想:两个数有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三个数有没有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呢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今天的学习目标你达到了吗?(再看学习目标)
七、当堂训练(课本46页练一练第3题)
(补充1:在第二行对应的圈下面补充写:12和15的最大公因数、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15和18的最大公因数。
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要有信心做正确、书写要干净整齐。
学生板演时,教师指导书写格式。课本用画圈的格式找公因数太不方便,我们可以用一行排列的格式书写)
(补充2:12、15和18的最大公因数:)(兵教兵)
八、布置作业(课本45页练一练1题、2题)
思考:1、8和16是什么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哪个数?5和7呢?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又是怎样的?2、你能试着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其他方法吗?(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12的因数:
18的因数:
找最大公因数
先找每个数的所有因数列举法再找这两个数的公因数
最后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要求】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求两个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能正确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和检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基本训练。
⑴出示图:梨树
桃树
提问:从图上可以看出,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几倍?
把梨树的棵数看作一份,桃树的棵树是几份?梨树和桃树的棵数一共有几份?桃树的棵数比梨树多几份?
⑵出示条件: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
提问:谁的只数是1份?谁的只数是5份?
母鸡和公鸡的只数一共有几份?公鸡的只数比母鸡多几份?
⑶出示练习二十一第1题,让学生口答。
2、第94页复习题。
指名板演,其余座练。提问:433表示什么树的棵数?这道题是按照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
小结: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桃树棵数就要用42乘以3。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用梨树的棵树加桃树的棵数就等于一共有的棵数(板书:梨树的棵数+桃树的棵数=一共的棵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1提问:桃树的棵数和梨树的3倍,把哪个数量看做一份?桃树的棵数有这样的几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线段图。(复习题第1题)
提问:这道题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学生答后,教师在线段图上标出168棵。
提问: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要我们求的数有几个?如何解答?
□2怎样设未知数呢?
如果设梨树有x棵,那么桃树就有3x棵(板书);
如果设桃树有x棵,那么梨树的棵数要用x3来表示。
比较哪种设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讨论得出:第一种设法比较简便,因为用3x列的方程比用x3列的方程容易解。
将线段图中标出x和3x。
□3根据哪个条件找数量间相等关系?
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方程?
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两种树总棵数(板书)
指名口答列方程,解方程。
板书:x+3x=168
4x=168
x=42
3x=423=126
我们现在已经求出梨树42棵和桃树126棵对不对呢,怎样检查?以前是怎样查的?
以前我们只会检查方程列的对不对,检查计算有没有出错。
书上给同学们介绍了一种新的检验方法,自学课本检验过程,学完提问:怎样检验的?
①检验梨树和桃树是不是一共有168棵。
42+126=128(棵)(板书)
②检验桃树的棵数是不是梨树的3倍。
12642=3(板书)
教师说明,用这种方法进行检验,比先检查方程列得是否正确,再检查x是不是原方程的解这一种方法更简便。
2、比较
将例1所列的方程与复习题的算式进行比较,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提问:它们所表示的数量关系相同吗?
3、教学想一想
现在,我们把例1的第一个条件改一下,变成果园里桃树比梨树多84棵,看一下怎样列方程解答(出示题目)
学生自己读题目。
提问:你能列方程来解答吗?
生练习。
提问:设未知数时是怎样想的?
你是根据什么列方程的?
谁能口头说一下,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提问:这两题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设1份数为x,几份的数是几x,再根据另一个条件列方程)这两个方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4、小结。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看出,如果两个数量有倍数关系,就可以把1份的数看做x,几份的数就是几x,这两部分相加就是它们的和,这两部分相减就是它们的差。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就可以列方程来解答,解答完后可以把得数代入题目中进行检验。
三、巩固练习
P94练一练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揭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类题是已知怎样的两个条件?要求几个未知数?列方程时根据哪个条件设未知数?根据哪个条件列方程?
小结:今天学习的这类题,一个条件是已知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另一个条件是已知两数的和是多少,或者相差多少,要求两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时,先根据倍数关系的条件设1份的数为x,那么几份的数就是几x;再根据另一个和是多少或相差多少的条件列方程解答。检验时一般把求出的结果看做条件,算一算是不是符合原来题里的条件。
五、课堂作业
根据自己喜好,任选三题作课堂作业:
1.同学们去听科学家作报告,四五年级一共去了264人,五年级物的人数是四年级的1.2倍,两个年级各去了多少人?
2.果园里有桃树和苹果树共1251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3.5倍,两种树各有多少棵?
3.班级图书角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4倍,已知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05本,问文艺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
4.长方形的周长是112厘米,长是宽的3倍,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格各是多少厘米?
5.用一条长72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宽是长的一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6.篮球,足球,排球共120个,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2倍,排球的个数是足球的3倍,求足球有多少个?
教学目的整理本单元所学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掌握计算面积的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应用。
教学重点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回忆整理
1、本单元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2、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我们做过哪些实验?
3、填表,第82页第1题。
二、复习与练习
1、计算六种基本图形的面积,第82页第2题。
2、练习二十第5题。
(1)量出图中计算时要用的数据。
(2)计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3)观察与比较。
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然后分析每个图形的高和底,发现,四个图形高相等,都是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也相等都是1.5厘米;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与三角形的底相等,都是3厘米,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比,扩大2倍,但按照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底与高相等后还要除以2,所以梯形、三角形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判断:
(1)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4)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2倍。()
(6)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要等,面积相等,它们的高也相等。()
4、应用题。
(1)一个粮食专业户在一块上底是315米,下底是110米,高是120米的梯形田里,共收玉米47430千克,平均每公顷收玉米多少千克?
(2)一台压路机,压路的宽度是1.5米,如果每小时压路2千米,压路机每小时压路多少平方米?
(3)在一块底是90米,高是60米的的平行四边形田里栽棉花,如果每株棉花占地0.12平方米,这块地共栽棉花多少株?
三、课外作业。
练习二十中部分习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79-80页。
学习目标:
1、理解两个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3、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学具准备:
若干张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格子纸;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的小正方形;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和同桌说一说自己学号的因数。
2、学号是20(1、2、4、5、10、20等6人)的因数的同学起立,学号是16(1、2、4、8、16等5人)的同学起立,1、2、4号同学为什么起立两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王叔叔铺地情景图,导入新课。
同学们,王叔叔买了一套房子,正忙着装修,但他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个储藏室,地面长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把这个房间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
教师引导:谁能说说王叔叔对铺地砖有什么要求?
三、合作探讨,理解意义,学习方法。
1、演示课件,指导操作方法。
教师引导:这个房间长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把这个房间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
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学生回答自己的猜想)
教师引导: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呢?(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先选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来摆摆看,有没有剩余。请看屏幕。(课件演示过程)
教师引导:长方形的长有没有剩余?长方形的宽有没有剩余?教师质疑提出新学习目标:用其他的正方形来摆有没有剩余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或用水彩笔在长方形纸上画一画,把出现的几种的情况记录下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学生分组进行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分组操作,发现规律。
①学生操作。
学生在长方形纸上试画边长是2、3、4、5、6厘米的正方形。②交流汇报。
(展示学生作品,教师评价,课件出示对应的幻灯片,演示铺地过程。)
教师引导:结合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厘米?为什么只选择边长是1、2、4厘米的正方形呢?
③观察发现。
教师引导: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摆的结果,这些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④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要使长方形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有怎样的要求?(学生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长、宽的公因数。)⑤明确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1)探讨抽象公因数的概念。
教师提问:16的因数有哪些?12的因数呢?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有哪些?
教师引导: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谁能用比较简洁的话说一说,他们是16和12的什么数?
教师引导: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公因数?
(2)用集合图表示
课件动态显示:用集合图的形式写出16和12的因数、公因数。(学生观察)
(3)认识最大公因数
教师提问:如果王叔叔想用最少的地砖铺地可以选择边长多少的地砖?
教师小结:4就是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板书: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4)今天我们通过解决王叔叔铺地的问题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我们今天探讨的课题就是最大公因数。(板书:最大公因数)⑥跟踪练习,深化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意义。
教师提问:如果现在让我们考虑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还要用摆一摆、画一画吗?可以怎么办呢?
教师提问:如果解决边长最大是几分米呢?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
1、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教师引导:像刚才我们先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再从公因数中找最大公因数是我们求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现在你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出示例2:你还能找出18和27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生独立做,集体交流。)
哪个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找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在比较中,学会择优。)
(2)练习十五第1题。
同学们刚才完成得不错,如果让你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有信心吗?
10和15的公因数
14和49的公因数
同学们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下面我们尝试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2、战队,我该站那儿呢?
学号是12的因数而不是18的因数的同学站左边,是18的因数而不是12的因数的同学站右边,是12和18公因数的站中间。
五、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给予积极评价)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学到了新知识,并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品味知识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82页第2题任选四小题,第83页第6、7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
16的因数:124816
12的因数:1234612
16和12的公因数:124
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4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7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杯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示图(右图)
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
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
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画示意图和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试一试
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反动19次后杯口朝。
1、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2、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活动二
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正方形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圆中的数都是偶数,正方形中的数都是奇数
试一试:(投影)
三、巩固练习(投影出示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1、课本第17页试一试的题目。
2、优化作业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探究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乐乐就放假了,很想爸爸妈妈带她出去玩。可乐乐的妈妈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3天休息一天,爸爸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5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同时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西湖公园玩。(出示:七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找乐乐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小兰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乐乐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二、尝试探讨
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我们一起来看妈妈的休息日,把这些数读一读(学生读数),你发现这些数有些什么特点?
师:对了,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教师顺势把板书中妈妈的休息日改成了4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是在30以内的数中,依次找出了这些4的倍数,如果继续找下去,4的倍数还有吗?有多少个?(学生举例,教师在4的倍数后面添上了省略号。)
我们再来看爸爸的休息日有什么特点?6的倍数有多少个?(把爸爸的休息日改成6的倍数并添上省略号)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他们共同的休息日,这些数和4、6有什么关系?
师:对了,这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你能给它一个新的名字吗?(把板书中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改为4和6的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从30以内的数中找出了4和6的公倍数有12、24,如果继续找下去,你还能找出一些来吗?可以找多少?(学生举例,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后面添上省略号。)
师:这其中最早的一天,我们一起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中其中最早的一天改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
4的倍数:4、8、12、16、20、24、28、
6的倍数:6、12、18、24、30、
4和6的公倍数:12、24、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教师谈话: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
出示集合图
4的倍数6的倍数4的倍数6的倍数
4和6的公倍数
三、深化概念
师:通过找共同的休息日,我们分别求出了这组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1页看例子,填一填
师: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没有最大公倍数。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最小公倍数)
师:那么我们刚才是怎么找出最小公倍数的呢?
生说,师写(列举法)
[点评: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倍数、最小公数意义的理解,使表象更加清晰。由此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
[出示]找最小公倍数
2和69和186和245和353和9
3和57和54和99和11
让学生找出每组数的公倍数。
师:有的同学找得很快,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方法吗?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生: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它们的乘积也是它们的公倍数。
生:2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并不是它们的乘积。
生:大数要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而且是最小公倍数。例如2和6,9和18,最大的数都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们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③:第二排每一组都是互质数。例如3和5两个数是互质数。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师总结
师;你们能举一些这类的例子吗?
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发现做书本52页的第3题,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3和610和83和95和4
6和59和42和76和8
[点评:教师直接把找特殊情况下两个数最小公倍数这一问题抛给学生,通过学生练习、让学生不断发现不断改进。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教师却从不给出结论性的评价,而是始终鼓励他们大胆猜测验证,互相补充说明,学生真正投入探究学习的氛围中,体验着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四、利用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问题,
(1)五(1)班同学参加植树劳动,按6人一组或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五(2)班参加植树的至少有多少人?
齐读两次,找出题中的关键字,引导中理解题意后放手让生自己完成,同桌间比对。
(2)人民公园是1路和6路汽车的起点站。1路汽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6路汽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汽车同时发车以后,至少再过多久又同时发车?
(设计理念:借助于生活实例进行对知识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让生对抽象概念得以理性认识,而且也能切身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在分析中我紧抓关键字突破难点,这样可以让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技巧。)
五、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我们今天学习了求最小公倍数的哪几种情况?
怎样才能很快地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一般关系列举法
倍数关系较大数
特殊关系
互质关系两数的乘积
教学目标: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提高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认识。
3.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用字母表示书的意义。
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书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发现黑板上的规律吗?板书:红、黑、蓝、红、黑、()。指名回答。
二、探究新知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教师投影出示例1的3组题。
3.教师:屏幕上的几组数,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发现了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题单上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算出图形或字母表示的数。
(1)学生理解题意。
(2)老师讲述题目要求:
第①题要求找出每行图中各组数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用图形、字母表示的数。
第②题根据这个等式,求出用图形、字母表示的数。
第③题根据给出的数列,找出它的规律,再确定数列中用字母表示的那个数。
(3)根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规律,写出未知数的值。
(4)全班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每个小题的规律或已知条件的含义。
(5)独立算一算图形或字母所表示的数。
(6)全班交流。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或怎样想的。
(7)提问:
这三道题都是由图形或字母表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的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8)讲述:通过刚才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在数学中经常会用到□、△、○或a、、n、m等符号或字母表示数。你们还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教师:谁来说说?
学生举出数学学习中、日常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数的具体例子。
老师板书:下列a表示几?
1+a=301+a1001+a
学生思考后回答。
质疑:同样表示未知数,为什么有时候a只能表示一个数,有时候表示一些数,有时候表示任何数呢?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但是根据具体条件,同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不同范围内的不同数。
4.学习阅读材料。
(1)出示幻灯片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常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自己阅读。
(2)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5.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对用字母表示数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你们还知道用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吗?请填写下表,看填完需要多长的时间。出示表
运算定律名称文字叙述(口述)用字母表示举例
分组讨论,填表。
选部分在黑板上展示。
全班交流,各组填完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教师:同学们,如果让你用文字叙述手写又会用多长时间?
学生口答。
教师:一个运算定律,可以用一段文字来表示、可以用具体的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你们认为哪一种能更简洁、方便的表示乘法交换律?为什么?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里说说!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参与。
学生小组交流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回答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教师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板书: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出示运算定律表
运算定律名称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也可以写成:ab=ba
还可以写成: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也可以写成:(ab)c=a(bc)
还可以写成:(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也可以写成:(a+b)c=ac+bc
还可以写成:(a+b)c=ac+bc
教师:观察此表,你能发现什
教学内容: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目标预设:
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
1.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图形有什么特点?
3.求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哪些方法?
小组讨论求积的方法:
(1)数格
(2)大面积减小面积
(3)分割数格
二、练一练
1.求下列图形的面积: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讨论)
2.下列点图上的面积是多少?
请学生说如何分割?
为什么这样分割?
3.总结:求这类图形的面积有哪些方法?应注意什么?
三、作业
课堂作业
19页第3题第二部分。
课外作业
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并求出它的面积。
一、说教学内容
《分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分数的再认识》这一节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学习分数的再认识。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的问题情境、说一说、画一画、和“你知道吗”来呈现教学内容。让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有了可利用的丰富资源,从而安排合理有趣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所得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两盒数量不同的铅笔,电脑课件等。
学具准备:彩色笔等。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创设情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2、学法:
课刚开始,教师就创设“拿铅笔”活动情境: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并提出问题: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了解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之后,
让学生动手操作,以说一说、画一画、练一练等不同的方式来认识不同的分数,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新的知识。
四、说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是分这样三大块进行设计的:从实际情境引入课题、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将分数应用到实际生活。
1、创设了“拿铅笔”的教学活动引入教学,让学生体会同样是1/2,铅笔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这是因为原有的铅笔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2、创设了利用实物让学生“说一说”的情境活动,联系厚薄不同的“两本书的1/3”展开交流,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3、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同。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通过“练一练”,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在每一个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这种“动”,不只是学生自己单向的学习,还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5、回到生活,用“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白学数学是为了解决问题,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6、通过阅读“你知道吗”,去了解分数产生的漫长过程,了解分数的各种记载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7、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评价怎么样?学过今天的知识,你想到哪些分数?(通过小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材分析:
《动手做》是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一)的第三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动手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让学生主动积累高的表象,并形成高的概念,为今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基础,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动手做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
2、能力目标:会用三角板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概括、语言表达等能力,树立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其认知水平还处于形式水平阶段,所以我把重点定为: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习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时,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往往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认为教学难点是:会用三角板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好的教、学法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采用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融观摩、操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体验对平形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探究,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具准备:
为了更好地让本节课所授的知识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剪刀,三角板,尺子等教具与学具。
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为4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万能阿曼接到求助电话的情境。通过学生熟悉的卡通形像,以及有趣的故事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一:做桌面
我出示活动要求,问学生你们愿不愿意和阿曼一起帮忙解决这个困难?好,让我们来动手做一做。板书课题:动手做。接着我请学生拿出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画出需要锯开的线路,并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然后我请学生分别展示他们的不同的设计,提出问题: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案,想一想,这些设计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呢?来引导学生找出两个共同点:1.每条分割线都是垂直的2.它们的对边都是平行的,并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最后让学生动手用剪刀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看是否能拼成长方形。在整个活动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能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身体验高的特征,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活动二:表述梯形的高
我出示梯形纸片,并对学生说: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梯形的高呢?引导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高说出梯形的高。活动中通过教师示范说,学生自已说,生生互说等多种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新的学习,再一次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活动三:分三角形
我首先让学生拿出手中的三角形纸片: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画一条线段,把这张三角形纸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自由操作。通过这种具有挑战性,探索性同时又具有操作性的活动,从而把抽象的高的概念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对高的认识。然后我再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了三角形的高的画法,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里,我设计了三道不
同形式的练习题。
1、试一试,标出图形的底和高,加深对图形的底和高的认识。
2、练一练,画出图形的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高的画法
3、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
(由浅入深的题型设计,针对各层次的学生,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学习都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通过总结评价、课外延伸这个环节既能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以达到教学目的。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2)课后用七巧板的某些板拼成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怎么才能把这一篇学科教学计划写好呢?假期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新学期即将开学,一份好的教学计划,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专门讲述“北师大版英语下册教学计划”的好文章,请收藏这个网页方便你下次再来查看!
北师大版英语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基本情况
1. 教材名称:北师大版英语(初中)下册
2.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统编教材,全国通用。
二、教学目标
1. 读懂英语短文。
2. 熟练掌握英语基本语法,正确运用已学的英语知识。
3. 能够听懂英语口语,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对话。
4. 了解英国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教材共分为8个模块,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Module 1: Nice to meet you!
教学内容:自我介绍和礼貌用语,数字,时间,日期,介绍所在的城市或国家。
Module 2: My family and my friends
教学内容:家庭成员,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活动,朋友,描述朋友的性格和外貌。
Module 3: At school
教学内容:学校环境,学科,教室用品,课程表,学校生活,学生生活。
Module 4: My daily life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时间表,家务劳动,日常饮食,房间布置,活动计划。
Module 5: Food and drink
教学内容:食品和饮料的名称和种类,餐桌礼仪,食品文化和特色食品,网上订餐。
Module 6: Traveling
教学内容:旅游景点,旅游计划,行程和交通方式,旅行者必备物品,旅游礼仪。
Module 7: Holidays and celebrations
教学内容:重要节日和庆典,不同国家的节日庆典活动,庆祝活动,礼物和扮相。
Module 8: Environment and health
教学内容:环保和健康,环保行动和举措,环保问题和反应,身体保健和健康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学期重点教学内容为Module 4-8,其中模块7和8为难点,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 Module 7的教学重点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体验不同的文化氛围。
2. Module 8的教学重点为环保和健康,学生往往对此认识不够,需要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和健康习惯。
五、教学方法
1. 建立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英语交流。
2. 利用故事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知识。
4. 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六、教学考核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日常练习、课堂讨论和作业等方式进行考核,最终将成绩计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中。
七、教学评价
1. 教师将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表现达到相应的标准。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建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八、教学保障
教师将充分利用教材自带资源,结合学校勤工助学计划,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同时,也将积极参与校际交流和学科建设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本教学计划以《北师大版英语(三年级下册)》为教材,共计14个课时。本计划综合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和表达能力,同时也配合学生年龄、认知水平和特点进行授课和选材。具体计划如下:
第一课时(Module 6 Unit 1)—— Vacation Plans
主题:暑假计划
重点:口语表达能力
学习要点:
1. 学生根据图片完成对话
2. 学生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
3. 学生模仿对话,练习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Module 6 Unit 2)——Looking for my crayons
主题:寻找颜色笔
重点:听力能力
学习要点:
1. 学生听录音,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阅读文章,再次理解并掌握相关词汇
3. 学生练习听力、口语,训练听说能力
第三课时(Module 6 Unit 2)——Colorful balloons
主题:彩色气球
重点: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要点:
1. 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测试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练习口语表达能力,描述气球的颜色和形状
第四课时(Module 7 Unit 1)——What's that in the sky?
主题:天空中的事物
重点: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要点:
1. 学生听录音,观察图片,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阅读文章,再次理解并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
3. 学生练习听力、口语,训练听说能力
第五课时(Module 7 Unit 2)——The funny computer
主题:有趣的电脑
重点: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要点:
1. 学生阅读文章,了解电脑的历史和各部件的功能
2.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测试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自由谈论自己使用电脑的体验和感受
第六课时(Module 8 Unit 1)——My favorite toy
主题:我钟爱的玩具
重点:口语表达能力
学习要点:
1. 学生阅读文章,了解玩具的种类和用途
2. 学生练习口语表达能力,描述自己所钟爱的玩具
3. 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玩具,加强交流和沟通能力
第七课时(Module 8 Unit 2)——The animal fair
主题:动物展览会
重点: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要点:
1. 学生阅读文章,了解各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2.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测试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练习口语表达能力,描述自己喜欢的动物
第八课时(Module 9 Unit 1)——Don't throw it away
主题:保护环境
重点:口语表达能力
学习要点:
1. 学生阅读文章,了解环保的知识和重要性
2. 学生练习口语表达能力,提出自己的环保建议
3. 学生合作讨论,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第九课时(Module 9 Unit 2)——Where can I buy...?
主题:购物
重点: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要点:
1. 学生听录音,了解各种商店和商品的名称
2. 学生练习口语表达能力,描述自己购物的经验
3. 学生阅读文章,掌握购物的常用表达和短语
第十课时(Module 10 Unit 1)——Family Fun
主题:家庭活动
重点:口语表达能力
学习要点:
1. 学生练习口语表达能力,谈论自己的家庭生活
2. 学生合作讨论,介绍各自喜欢的家庭活动并评价其中的乐趣和收获
3. 学生二次拓展,了解其他国家的家庭活动文化
第十一课时(Module 10 Unit 2)——Little plant
主题:小苗
重点:读写能力
学习要点:
1. 学生阅读文章,掌握小苗的植物生长知识
2. 学生练习口语表达能力,描述自己种植小苗的经历
3. 学生写下自己种植小苗的过程,锻炼写作能力
第十二课时(Module 11 Unit 1)——Community Helpers
主题:社区帮手
重点:口语表达能力
学习要点:
1. 学生掌握社区帮手的职责和活动
2. 学生练习口语表达能力,描述自己赞赏的社区帮手
3. 学生合作讨论,设计自己可以做的社区服务活动
第十三课时(Module 11 Unit 2)——Anything but boring
主题:无聊的事情
重点: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要点:
1. 学生听录音,了解各种有趣的事情和活动
2. 学生练习口语表达能力,分享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3. 学生阅读文章,再次理解并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
第十四课时(Module 12 Unit 1)——Hobbies and interests
主题:业余爱好和兴趣
重点:口语表达能力
学习要点:
1. 学生练习口语表达能力,发表自己的业余爱好和兴趣
2. 学生互相询问、交流,了解他人的业余爱好和兴趣
3. 学生拓展,学习如何进行一些有趣的业余活动
本教学计划通过兼顾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综合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加轻松、自信地表达自己。同时,本计划与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特点相匹配,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和学习需求,为学生搭建了一座通往英语学习的桥梁。
北师大版英语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应能够系统地掌握英语单词、语法和阅读知识,并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写作、口语和阅读。
(2) 能够进行英语听和说的交流,并能够使用自然的流利的语音和语调表现思想和情感。
(3) 能够理解与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相关的话题,并能够自如地交流,包括口语和书写。
2. 情感与道德目标
(1)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2) 促进学生在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等问题思考时,主动参与和贡献。
(3) 通过教材中的故事和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拓展基础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二、教学策略
1. 基于任务的教学法
通过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更快地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交际功能的教学法
带领学生掌握词汇、语法和语音等相关知识,重心放在日常英语、英语中常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3. 融入文化元素
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并注重拓展学生与英语学习相关的领域,增强文化素质和全球思维意识。
4. 个性化教学策略
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语感、兴趣和特长,采用不同教学策略和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内容
1. Unit 1:Where's your pen pal from?
学生将学习有关个人信息、国家和家庭信息的表达方式。通过口语练习、阅读和写作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科能力。
2. 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学生将学习询问他人关于他们的日常活动的频率和自己的活动情况。通过口语练习、阅读和写作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科能力。
3. Unit 3: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学生将以阅读、写作和口语练习的方式学习如何描述一个旅行经历,讨论自己的个人经验以及分享他人的经历。
4. Unit 4: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
学生将学习如何表达曾经的兴趣、喜好和習慣,通过练习口语、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科能力。
5. Unit 5: It must belong to Carla.
学生将通过口语、阅读和寫作学习猜測和推理,通过学习運用所学知识到各种情况中提高视听能力。
6. Unit 6: Life in the future.
学生将学习描述未来生活的各种可能性,通过口语、阅读和写作来提高语言能力和学科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听说交际练习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讨论、演讲和互动问答等方式进行听说交际练习,充分体验实际语言运用的情境,理解并具有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2. 教师引领学生阅读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理解文章的主题、段落组织和语言结构,设立讨论、试题和热门话题等方法,推广课本外的内容。
3. 小组互动学习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集体口头报告、合作项目等形式,积极参与到交谈和学习过程中来,学习探讨问题,加强协作能力。
4. 教师拓展扩展学生视野
教师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探索世界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化,在探索中开拓学生的知识视界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
1. 阶段性考试
2. 日常听小测试、笔试、口试质量的综合
3. 学生按时参与课堂互动的次数
4. 个人口头和书面项目报告的质量和反馈量
5. 作文和翻译质量及分析
六、教材建议
北师大版英语下册是一套涵盖丰富语篇和生活化话题的规范英语教材,学生将获得贴切的语言内容和实践性学习体验。本系列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更好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流利表达的能力。
北师大版英语下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框架,帮助教师们规划课堂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将围绕北师大版英语下册教学计划展开讨论,从各个方面详细阐述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
课程设置
北师大版英语下册的课程设置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Unit1~Unit8的基础教育部分、Unit9~Unit10的拓展教育部分和Unit11的英语与文化素养专题。其中基础教育部分共包含24个教学单元,旨在帮助学生获得英语基础语言能力、日常生活用语及日常交流技能;拓展教育部分共包含4个教学单元,旨在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其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英语与文化素养专题单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国家人民的文化背景,培养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形成教学计划和衡量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北师大版英语下册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语言技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能力、交际能力、读写能力和翻译能力。
2. 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3. 学习策略: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其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4. 语言素养: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修养、礼仪、情感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素养。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表现,它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北师大版英语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英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英语表达,如问路、购物、出行等。
2. 语法知识:学生需要掌握的英语语法知识,如动词时态、名词、代词、形容词等。
3. 阅读理解:教师将提供相关的英文原文或阅读材料,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来理解文章意思,同时提高其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书面表达:教师将提供写作指导,教授不同类型的写作能力,如应用文、论文、记叙文等。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一系列教学手段和方法。北师大版英语下册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参与性,注重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任务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技能。
2. 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小组互助中,学习英语语言技能,提高集体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3. 情境教学:根据不同情境,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在与情境相匹配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4. 录音听力:为学生提供英语语音和语调的学习句段,让学生从中听出规律和区别。
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估的方式。北师大版英语下册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形ative assessment和summative assessment。
形ative assessment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持续性评价和反馈,以及及时指导。教师会通过日常交流、互动小组、任务式综合作业、讲解、复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估。该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准确反映学生的长短处,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Summative assessment是指在学期或学年结束以后,对学生进行总体评价和考核。这种评价方式主要通过笔试考试来进行,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方面,以测试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总结
北师大版英语下册教学计划是根据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设计的一项系统性教学模式,涉及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教师应重视课程整体性的设计及课程目标的贯穿性,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形ative assessment和summative assessment,及时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给予持续性的评价和指导,以加强学生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一、教学计划
本教学计划针对北师大版英语下册教材,共分为三个学期,每个学期包括8个单元,符合“渐进、循序渐进”的原则,其中前两个学期以听说为主,第三个学期加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听说能力,提高对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2. 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内容
1. 听力:主要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包括音标、单词、短语和基础句型的训练,以及对话、短文、听力材料和音乐的听力练习。
2. 口语:主要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对话、情景对话、演讲和口头报告等形式的训练。
3. 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包括课本中的文章和短文以及其他相关材料的阅读。
4. 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短文写作、日记、信件等形式的写作。
四、教学方法
1. 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如演讲、模拟对话、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结合课堂教学。
2. 微课堂的应用: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英语的学习和应用。
3. 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练习听力和口语,并结合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五、课程安排
第一学期(8个单元)
第1单元 介绍自己
第2单元 问路
第3单元 日程安排
第4单元 兴趣爱好
第5单元 食物与饮料
第6单元 购物
第7单元 体育运动
第8单元 旅游
第二学期(8个单元)
第1单元 家
第2单元 交通工具
第3单元 学校
第4单元 城市
第5单元 天气
第6单元 节日
第7单元 音乐
第8单元 电影和书籍
第三学期(8个单元)
第1单元 动物
第2单元 环境与保护
第3单元 健康
第4单元 科技
第5单元 历史
第6单元 文化
第7单元 工作
第8单元 未来
六、教学评估
1. 日常评估: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四个方面,每单元结束后进行评估。
2.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每学期结束时进行评估。
3. 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中进行评估:如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
七、学期总结
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总结和评估,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评价。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北师大版英语下册教学计划
教学课程:北师大版英语下册
适用年级: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 掌握英语相关的语法和词汇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和翻译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英语使用的文化背景和语境
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共包括4个单元,分别是:
1. Unit 1: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2. Unit 2: Balloons can fly!
3. 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4. Unit 4: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
每个单元都包括以下内容:
1. 课文阅读和理解
2. 语法知识和词汇学习
3. 听、说、读、写和翻译综合能力训练
4.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5. 语言实践: 朗诵、口语和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
1. 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2. 短语、句型和语法规则的掌握
3. 学生对英语语境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4. 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
1. 不同时间和状态下动词的形态变化和用法
2. 超纲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3. 学生跨文化交际和语境理解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1. 交互式教学法
2. 分组合作学习法
3. 情境教学法
4. 听说读写全方位训练法
5. 模仿和创新写作法
6. 评价和鼓励机制
教学资源:
1. 学生手册
2. 老师讲义和课件
3. 实物图示和多媒体资源
4. 音频和视频教学资源
教学评价:
1. 学生写作、口语和阅读测试
2. 小组讨论和实践展示
3. 教师观察和评价
4. 课程后评估和反思
综上所述,本教学计划针对初中二年级学生的英语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掌握英语语法和词汇知识,熟练运用英语口语、写作、阅读和翻译技巧。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引入多种教学资源和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体验。
北师大版英语下册教学计划
第一课: Unit 1 Shopping
主题:购物
本单元主要内容:学生学习日常购物用语,包括购物场所、货币、数量和货币单位等。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谈论购物场所、购物物品的数量和价格等。
本单元教学目标:
1. 学会用英语谈论购物的场所和方式,如商场、超市等;
2. 学习货币单位并能够用英语购物时表示货币和数量;
3. 了解一些英国购物的习俗和文化,如购物优惠等。
教学重点:
1. 学会口语表达购物习惯和场所;
2. 学习货币单位并能够用英语进行购物。
教学难点:
1. 掌握表示数量的单复数用法;
2. 能够正确使用基本的购物用语。
教学策略和方法:
1. 听力训练:听取录音材料,以加強学生听力能力。
2. 听写:分为句型听写和单词听写,以掌握单词拼写和句型用法。
3. 组合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口语对话和模拟购物练习。
教学准备:
1. 教师掌握学生所需学习的单词、单词标准音标、句型和句型中的重点单词;
2. 准备学生可视化教学工具,包括幻灯片,视频等;
3. 备课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收集学生购物信息,以便选取相关购物材料进行教学。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Step 1:引入教学主题
教师可利用幻灯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书店、商场、超市等购物场所,并问学生他们最喜欢的购物场所和购买的物品,从而引出购物这一主题。
Step 2:听力训练
教师播放录音材料,让学生跟读学习购物场所及货币单位的相关单词和短语。
Step 3:口语对话练习
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给学生分发购买物品清单,并请学生进行讨论和对话,练习口语表达和购物场所等有关信息。
第二课时:
Step 1:听写
教师敲黑板,发音和书写题目,对学生进行听写练习,包括购物场所及相关单词,以此加强学生对听力中重点词语的记忆。
Step 2:交流讨论
与学生一起讨论英国购物的一些习俗,如打折和赠品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购物习惯以及自己的想法并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
Step 3:模拟购物练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购物清单准备相应的物品,模拟购物场景,用英语进行交流练习。
第三课时:
Step 1:听力理解
教师播放听力材料,让学生听取购物场所的推介视频,同时要求学生看懂推介者在用英文向观众介绍有关购物场所及推荐商品的信息。
Step 2:课堂小测验
教师通过抽题的形式进行课堂测验,测试学生是否掌握购买物品和货币单位表达的用语。
Step 3:总结小结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小结,并组织课程反馈,在反馈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教学进行评价,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
本次教学主要以购物这一主题为中心,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购物相关的语言和知识,这是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必然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的探究和体验,以“学以致用”为准则,在教学中匹配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促进生动、有效的双向交流。
北师大版英语下册教学计划
英语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和通识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用人单位的必备技能,行业的必备技能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北师大版英语下册的教学计划即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为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掌握海量的英语词汇,理解英语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逐步提升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和国际视野,让他们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背景。
二、教学内容
1. 书面语和口语表达:学习专业词汇,如商务英语,专业英语;学习口语表达,如旅游英语,餐厅英语等。
2. 阅读技巧学习:如阅读理解,看图写作,完形填空等维度的训练培养。
3. 英语语法的学习:如时态,语态,复合句子,简单句子等语法知识的学习和训练。
4. 文化视野的扩展:如国家文化,世界文化,艺术文化等知识,让学生对多元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教学方案
1. 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教学,案例研讨,游戏化学习,实践操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 课程设置:在紧扣教育部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对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了选择和安排,让学生能够深入掌握知识点。
3. 课程评估: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普通月考来进行学生成绩的评估和等级评定,同时决定学生是否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托福,雅思等英语考试。
四、教学策略
1. 紧扣课程重点:将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在教学中深入讲解,让学生一遍学习搞懂。
2. 深思熟虑:让学生在平时课余时间和周练当中,对课堂内容进行反思和巩固,也让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调整。
3. 多元化教学: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点的讲解,更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表达能力,课堂中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语言讨论,并在小组之间分享和学习。
五、总结
本次北师大版英语下册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文化认知为出发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逐渐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为他们今后的职场生涯和国际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师大版英语下册教学计划
教材概述:
本教材为北师大版英语教材下册,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涵盖语言基础、语言实践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将能够进一步提高英语语言水平,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
教学目标:
1. 语言基础: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如语法、词汇和句型等,进行简单的英语日常交流。
2. 语言实践: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简单的英语日常交流,如问路、订餐、购物等。
3. 文化背景:学生能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文化特点,如习俗、风景、名胜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语言基础:语法、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2. 语言实践:英语日常交流的实践,如问路、订餐、购物等。
3. 文化背景: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
1.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任务的设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英语实践能力。
2.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情景,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
3. 互动教学法:通过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
单元一:谁是我的朋友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英语国家的一些名人,并且学生须通过看图来完成相关的问答练习,以此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
单元二:我的生活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英语国家的一些生活场景,并且学生须通过听音频来完成相应的问答练习,以此提高他们的英语听力和口语交流能力。
单元三:我们的学校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英语国家的一些学校文化,并且学生须通过写出自己学校的相关介绍来完成相应任务,以此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和口语交流能力。
单元四:美食之旅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英语国家的一些美食文化,并且学生须通过学习相关的食品词汇和问答题来完成相应的练习,以此提高他们的英语词汇和口语交流能力。
单元五:游戏时间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英语国家的一些娱乐和游戏文化,并且学生须通过玩游戏来完成相关任务,以此提高他们的英语实践能力。
单元六:神奇的世界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英语国家的一些神话和传说,以此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评价:
1. 以任务完成情况为依据进行评价。
2. 评价以听说读写四项为主,注重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
北师大版英语下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 提高学生英语语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2. 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3. 教给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增加学生英语词汇量和语法知识。
5.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大纲:
Unit 1: What do you like to do in your free time?
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询问他人的业余爱好,并且介绍自己的爱好。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发音、语调和语法的讲解,并且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例如模拟对话、小组讨论和配音等。
Unit 2: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如何用英语描述自己的交通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故事、课文和音频素材等途径,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这个话题的词汇和语法,同时开展短剧表演、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Unit 3: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如何描述自己的周末活动,并且询问他人的活动情况。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将通过影片、音频和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和加深语言理解,同时开展小组讨论、口语练习和写作等活动,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这个话题的语言表达能力。
Unit 4: How do you feel?
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将通过课本、音频和实际情境等情感和心理动机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和讲解,同时开展情景模拟、故事创作和表演等多维度的教学活动,以辅助学生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Unit 5: What did you eat for breakfast?
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述自己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将通过食品营养和文化背景方面进行讲解和解读,同时开展烹饪活动、食品文化考察和口语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扩大学生这个话题的知识面和亲身经验。
Unit 6: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如何用英语描述当天的天气情况,并且学习有关自然灾害的基本表达和措辞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将通过实地考察、图片素材和录音材料等途径,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气象和自然灾害方面的英语表达,同时开展口语对话、写作练习和防灾演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
以上为北师大版英语下册教学计划的示例,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