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因数课件系列

06-16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些能用到的资料。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你知不知道我们常见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找因数课件系列”,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找因数课件(篇1)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分数加减法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活动中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找出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会在集合图中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列举、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的算理。

评价任务设计:

1、教师对学生能够利用列举法、短除法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学习情况的评价。m.yJS21.cOM

2、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评价。

3、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评价,及时评价不同水平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实际表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昨天,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项课前作业。

师:谁能拿着你的作业到前面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指名答)

师:这个同学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的非常清楚,我们再来看看他是怎么分的。(课件演示)

问:还有不同分法吗?(生答师演示)

预设:汇报出错,比如4厘米——师引导观察:如果用边长4厘米的小正方形来分的话,长可以分几个呢?这样还能不能把长方形正好分完呢?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

同位互相看一看各自是怎样分的,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总结列举法

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小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或者是6厘米,最多是几厘米呢?

师:这些小正方形的边长1、2、3、6与长方形的长24和宽18之间有什么关系啊?

生:1、2、3、6是18的因数也是24的因数。

师:我们把18和24的因数都找出来,对比着看一看吧!

师:谁能快速找出18的因数?24的因数又有哪些呢?(指名说)

师:对比观察18和24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的因数中都有1、2、3、6、

师:看来,这和我们刚才的想法是一样的,1、2、3、6既是18的因数,也是24的因数,我们就把1、2、3、6叫做18和24的公因数。

师:公因数中哪个最大啊?生:6最大

师:我们就把6叫做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

师:其实在前面的课前作业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公因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师:刚才我们分别列举出了18和24的因数,又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种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叫列举法。【板书:列举法】

2、教学集合圈

师: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看出它们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集合圈的形式表示出来。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课件出示】

123612346

91881224

师:左边的集合圈表示的.是18的因数,右边的集合圈表示的是24的因数、因为它们有公因数1、2、3、6,所以我们就把两个集合圈合在一起。

问1:现在你知道左边这一部分表示的什么吗?(指名答)

右边这一部分呢?大家一起说!两个集合圈相交的部分呢?左半部分又表示什么呢?大家一起说右半部分表示的什么?

师:下面请同位互相说一说集合圈中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师小结。

师:现在给你一个集合圈你会填了吗?

师:看到这道题你能不能直接填呢?那应该先怎么办?

生:先找到16和28的因数和公因数,再填集合圈。

师:请同学们先在作业纸上列举出16和28的因数,再填集合圈。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展示与评价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指名汇报)

给大家说说你先填的什么?又填的什么?

指名说一说,及时评价。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同学的作业。

师:同位互相检查一下,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认识短除法

1、讲解短除法

师:同学们,除了用列举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还有一种方法也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但是需要你用心观察才能发现,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师:请大家先把18和24分解质因数。

师:谁来说说你分解质因数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它们都有质因数2和3、

师:18和24公有的质因数2和3与它们的最大公因数6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2乘3等于6

师:根据这个发现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短除式合并在一起,用短除法来求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

师边板书边讲解……

师:最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就能得到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了。

问:现在谁能说说我们是怎样用短除法求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2、练一练

师:下面请你用这种方法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快速的完成在你的作业纸上!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指名学生展示汇报)

问:你认为他做的怎么样?

四、练习与应用

1、练一练(苏教版P27T1)

师:接下来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把它完成在你的作业纸上!

展示汇报

师:我们在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时候,除了列举法和短除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课件演示、介绍)

2、扎花束

师:同学们!春季运动会马上就要到了,学校花束队买来了两种颜色的花准备来扎花束。(课件出示,师读题目要求)

问: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其实在求什么?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完成在练习本上。

问:大家一起告诉我最多能扎多少束?这样每一束花里面有几朵红花?几朵黄花呢?

2、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早在很久以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就已经在研究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了!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找因数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意义,并会用一种方法或自己喜欢的方法分解质因数。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解质因数

难点:准确分解

三、预计教学时间:

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答】

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1是什么?

【解答题】

下面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把你判断的填在指定的圈里。

19,21,43,67,27,37,41,51,57,69,83,87,81,91

质数、合数

(二)新知学习

引入:今天,我们学习合数与质数之间关系

揭示课题——分解质因数

【典型例题】

合数

1。看合数21

(1)有多少个因数?并写出:1、3、7、21

(2)回到今天讨论的问题是合数与质数之间的关系,排除1和它本身21,即1×21=21。

(3)只剩下研究3×7=21的问题,表示成21=3×7。那么,3和7叫做21的质因数

(4)质因数与因数的分别?(也就是1和合数做质因数,也就是分解质因数中不能有1和合数;什么数都可以做因数)

2。研究讨论合数的分解方法。

(1)“树枝”图式分解法。

(2)“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3。把27,51,57,87,81分解质因数

【小结】(分解质因数时,你认为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10题)

【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的横式哪些是分解质因数?哪些不是?理由?

24=2×2×6、6=1×2×3、60=2×2×3×5

2。把分解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提高练习】

把16,12,45,56分解质因数。

【拓展练习】

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并分别写出它们所有的因数。

分解质因数、因数

15、15=

18、18=

20、20=

找因数课件(篇3)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主题:最大公因数

课时:共14课时,第10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朱丽娟/中牟县商都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2.教材分析

教材之前已经引入过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已经对本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3.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过分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且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的很好,本节是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进入约分,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来说很简单,顺理成章。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的进行约分。

2、通过学-教-导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悟到合作学习的魅力。

评价任务

任务1: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评价要点

动态修改

环节一

复习导入

学生独立完成。

1写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5和12()48和56()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

教师追问:你们这样填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能做对这些题,并回忆起分数的基本性质。

环节二

探究新知,及时检测。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A,有一个分数24/30,你能不能找到与它大小相等,而分子分母又比它的分子分母小的分数

学生能够找出12/158/104/5

跟老师一起认识约分

板书:24/30=(24÷2)/(30÷2)=12/15

12/15=(12÷3)/(15÷3)=4/5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教师提问:找到4/5以后为什么不继续找了?

教师陈述:4/5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学生能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概念。

学生独立做题。最简分数有:15/1610/2117/3031/916/11

教师出示课件:你知道下面哪些数是最简分数?

15/1610/2117/30

20/4531/914/18

6/119/15

教师提问:什么是最简分数?

给出一些分数,学生能找出哪些是最简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12/30约分

12/30约分

环节三

实践运用

1,p113.1

2,找出最简分数.[课件4]

2/36/89/125/65/1821/2834/51

找因数课件(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分析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中的内容。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力求达到下面的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结合具体实例,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不重复的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发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力求突出以下三点: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3、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经验,在迁移中学。

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 活动探究,认识公因数

分为五个步骤:

1、动手操作:在教学公因数的概念时,让学生经历操作思考的过程,认识公因数。首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长方形纸片,分别用边长6厘米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铺满一个长18厘米、宽12浪漫的的长方形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看看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来说明为什么?

2、想象延伸: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还有那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学生思考后,回答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引导学生说出只要边长“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就能铺满大长方形。从而引出公倍数的概念,再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也是有限的(最小是1),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因数的概念的过程。

3、归纳总结: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这样的正方形就能铺满大长方形。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

4、根据 学生的总结我及时板书课题,让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变成抽象思维。

5、反例教学:让学生说明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上面的一正一反教学总结出:公因数要同时是两个数的因数。

为了及时巩固,完成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因数,填写在书上。

(设计目的: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公因数,使知识不在枯燥无。让学生到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自主探索,求最大公因数:

学生在已经掌握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学以致用。教学例4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通过具体的运用,巩固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说说怎样找12和18的公因数,学生可能说三种方法,一是先找12的因数,从12的因数中找18的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2 的因数,三是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再找出相同的因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并介绍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明确集合图中省略号的作用。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弄清怎样用集合图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三、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设计关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判断题,进一步让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做到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

接着让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然后分别完成2、3题。小组交流。

(练习的设计是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加运用实践机会。)

四、全课小结、过程回顾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说你掌握的方法。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找因数课件(篇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找因数》

教学目标: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到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教学重点: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能准确、有条理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课件、小正方形。格子纸。

教学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与观察讨论、分析、比较、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我想考考大家,你们接受挑战吗?

一起来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根据下列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6×5=30 24÷3=8

12÷1=12 3×5=15

谁来大声读一读题目,你们会吗?谁来说第一题?

师生互动,共同解决。

通过这一组的练习,我感觉同学们掌握知识还是不错的,那么今天呀,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因数

板书课题:找因数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玩拼图游戏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玩一个拼图游戏,用你手中的小正方形来拼长方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活动要求。

出示大屏幕:

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并用算式表示。

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吧!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师:把你拼的长方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学生边汇报,边到前面进行演示

看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你又是怎样画的呢?

学生边汇报,边到前面进行演示

画出三种长方形。(因为形状一样,只是位置和方向变了)

2、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三种长方形,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1×12=12 2×6=12 3×4=12

你能找出12的全部因数吗?

同桌讨论交流

指名回答,然后问你是怎样找的?

生:用乘法口诀一对一对找的。

谁乘谁等于12,这两个乘数就是12的因数。

师:为了不重复、不遗漏,还应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来?

师板书:12的因数有:1,2,3,4,6,12。

谁来说一说:12的因数和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呢?

拼长方形的方法就是找12的全部因数的方法。

3、我们还可以利用除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师:当被除数是12时,你能想到哪几道除法算式?

学生思考,交流,指名回答

师板书:12÷1=12,12÷2=6,12÷3=4

12÷12=1,12÷6=2,12÷4=3

能找到12的全部因数吗?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算到12÷4=3出现重复就不要再算了。

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12的因数有:1,2,3,4,6,12。

练习:找出18的全部因数,同桌相互交流

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18的因数有:1,2,3,6,9,18。

生1:利用乘法算式一对一对的找,两个乘数重复了就不再往下找了。生2:利用除法算式找时,除数和商重复时就找全了一个数的因数。

4:小结:怎样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呢?

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用乘法算式,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一对的找,也可以用除法算式,一对一对的找,并且要有顺序的找,这样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三、巩固练习

1、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然后从中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下面我们共同看38面的第1题。

在课本上画长方形,使得它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边长是整厘米数。(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cm)

全班齐练,展示作品,订正

1×16=16 2×8=16 4×4=16

16的因数:1,2,4,8,16。

2、第2题:写出24的全部因数,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24的全部因数:

3、第3题:填一填,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交流想法

四、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课下思考练一练的第4、5题

板书设计:

找因数

1×12=12 2×6=12 3×4=12

12的因数有:1,2,3,4,6,12

12÷1=12 12÷2=6 12÷3=4

12的因数有:1,2,3,4,6,12

找因数课件(篇6)

师:在写12的因数时,我们可以一对一对的写,(课件出示: 1、12、2、6、3、4. )也可以从两头开始写(板书:1、2、3、4、6、12.)找全了画一个句号。

3、过渡:12的因数我们已经会找了,那么你能用学到的知识找到18的因数吗?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

学生尝试,独立在本上完成。

教师巡视,找出几个问题学生和完全写对的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台上展示。

学生说如何找全的方法,强化“有序”“一对一对的找”。

学生在学号纸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的因数,24的因数,25的因数,1的因数。

做完的同学,互相检查纠错。

师:谁刚才帮别人找到错误了?(评价:你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真棒!还有谁是最棒的?祝贺你们)

师:现在我们来看这些数的因数,个数有多有少,最少的是谁?(“1”)最大最小都是它自己。“2”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谁还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

学生说出“24”和“25”的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各是多少。

通过找这些数的因数,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其他同学根据发现的规律自己检验,并用彩笔圈起来。

小结:虽然一个数,它因数的个数有多有少,但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1的因数只有1。因为一个数的因数有最大和最小,所以个数是有限的。(板书在表格里)。

四、找一个数的倍数。

1、过渡:我们已经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么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呢?你能像找一个数的因数那样有序的找吗?相信这个问题也一定难不倒大家,咱们先来试一个简单的,找2的倍数,看你能找多少个。

2、学生独立找,找好后在小组中交流。

3、汇报展示,交流方法。

引导: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找2的倍数吗?能写得完吗?怎么办?

明确方法:用2分别乘1、2、3、4……得到的积都是2的倍数。

4、表示方法:2的倍数有2,4,6,8,10,…(一般写完前5个,就可以用省略号表示);集合图。

5、写出自己学号的倍数。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生板演(3的倍数,5的倍数,1的倍数),纠正错误。

交流汇报: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

找因数课件(篇7)

教材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再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在练习1、2中引出了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方法并会运用。

本册一单元,学生已经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用乘法算式、集合等方式列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用列举法找最大公因数没有困难。而利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找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不易发现这两个数具有这些关系。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关键: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因数,然后有序地筛选出公因数。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并交流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将这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引导学生重点思考的问题是: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这时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他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当学生练习时,再引导学生发现用因数关系和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学生对本课知识熟练掌握后,再补充用短除法找最大公因数。

(1)师:除了3和4是12的因数,12的因数还有哪些?

师:在这两个圈里,应该填上什么数?请大家完成正在书45页上。

生做后汇报师板书于圈中。

(2)师:请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数中,有没有相同的因数,相同的因数有哪几个。

师:像这样,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些数都是12和18的公因数。

师:6就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找最大公因数。

汇报:中间区域是12的因数和18的因数的交叉区域,所填的数应该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填在这里。

找因数课件(篇8)

一、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受并认识因数与倍数。

1、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课前准备了几个小正方形,如果用这些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让学生独立拼摆)

2、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拼一拼,拼法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指出:有三种拼法,列出三个不同的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藏在着三个算式中。

3、教师选择一个算式指出4×3=12,4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看这个算式还可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4、揭示课题:倍数和因数。

5、看其他两个算式,你还能说什么吗?你觉得哪个算式给你的感觉有些特别?

6、自己写一个乘法算式,让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选一些特殊的例子:如0×8=0的形式16÷2=8。辨析:能不能说16是倍数,2是因数。

7、完成想想做做(1)。

8、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应付元数与4元有什么关系?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从这个省略好你知道了什么?)

9、想想做做(3)。(从中发现了什么?24有那些因数?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二)找倍数和因数。

1、找一个数的倍数(让学生自己在纸上写,然后交流:你是怎么找的?)

提问:

(1)3的最小的倍数是几?最大的呢?

(2)3的倍数有无数个,那么该怎么表示?

2、完成试一试。

反思: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比较方便?一个数的倍数最小是几?找得到最大的倍数吗?

3、找一个数的因数。

先让学生独立找36的因数,再进行交流。

提问:36最小的因数是几?最大的呢?怎样找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对好的方法及时的给以肯定。

完成试一试

4、提问:15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的因数是几?16呢?你有什么发现?

5、巩固练习:

(1)4的倍数有:

(2)25以内4的倍数有:

(3)30的因数有:

(4)15的因数有: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布置:

1、6的倍数有:

2、7的倍数有:

3、100以内9的倍数有:

4、24的因数有:

5、11的因数有: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围绕“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按要求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进行教学。在写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时,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相互交流时,得出最优的方法,在探索倍数和因数的规律时,既不能让学生毫无目的的去探究,也不能把这个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先出示一些具体的数,从这些具体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探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探究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时,先在前面孕伏着除法中也有倍数和因数,为探究一个数的因数埋下了伏笔。这个方法要比倍数的方法难一些,教师要有耐心,把学生的方法全部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通过比较,发现商也是这个数因数,又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是成队出现的,所以怎样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就要有序思考,与前面学过的找规律的方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喜欢《找因数课件系列》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因数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