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读后感(精华12篇)

07-02

相信大家在平时学习中都写过作文吧,通过写作文可以更好的表达一些东西。写好一篇优秀的作文一定要主动背诵一些素材,你写作文时有没有什么想法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创伤读后感(精华12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创伤读后感【篇1】

婴儿刚生下来非常弱小,吃喝拉撒都需要成年人的照顾,单靠婴儿自己是无法独立生存下来的,必须依靠照看者的照顾和保护才能够生存下来。现在很多对婴幼儿心理的研究表明,仅仅对婴儿进行吃喝拉撒的物质照顾,很难保证婴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尤其是婴儿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发育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心理和精神问题严重的婴儿,在婴儿长大成年后会表现为行为问题,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情况亦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甚至在这些婴儿长大成年有了自己的孩子时,会影响到她们抚养照顾自己的婴儿的潜意识功能和能力。——根据《母婴关系创伤疗愈》。

良好的母婴关系,是婴儿与照看者(多是母亲,如果母亲不能胜任的话,也可能是其他照看者,如父亲,奶奶,保姆等)产生亲密的身体和心理联结。

婴儿在出生前身体是与母亲联结在一起的,可以认为是同一个身体,婴儿的吃喝拉撒都是通过母亲的身体自然机能本能的处理的,所以,婴儿与母亲是“感同身受”的关系。婴儿出生后,婴儿与母亲身体分开了,就会产生很多问题,需要母亲与婴儿共同处理,如婴儿对环境温度的冷热需要自己的身体机能和母亲的抱持或穿衣来适应,婴儿的饥渴需要通过婴儿自己的哭喊或母亲对婴儿定时适量的喂奶满足。婴儿的拉屎撒尿也基本通过哭喊或母亲的仔细照料来实现。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母亲是否具备能够与婴儿发展出良好的母婴关系的能力了。

具备良好感受能力(包括身体和情绪两方面的感受能力)的母亲,在婴儿刚出生时,仍然能够同婴儿在自己肚子里一样能够感受到孩子的身体需要,通过孩子的表情动作就知道孩子是否需要喂奶或者换尿布,更敏感一些的母亲甚至不需要看到孩子,根据房间里面的气氛就足以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孩子是否开心快乐,还是有些害怕紧张,哪怕是孩子对环境中的一点声音有什么感受,母亲都能够体会并迅速接收到,并给予即时的回应或者安抚。

大多数的母亲对孩子有感受的能力,却不一定具备对婴儿即时正确的回应能力,因为这个能力是在母亲自己还是婴儿时她的母亲的行为潜意识示范给她的,当然可以通过后天的刻意学习、和其他人(如婆婆)的示范强化训练提高自己回应婴儿的能力。

婴儿出生后,除了本能的生存能力,还需要具备感受这个世界的情感能力,或者说培养亲密关系的能力和这个世界的沟通能力,因为从心理学意义的来讲,人不可能独立于这个世界生存,人如果不和其他人产生关系是非常可怕的,就相当于一个人独自在一个漆黑的房间里,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不知道姓甚名谁,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样子,不知道别人对自己是什么反应。

具备良好的与婴儿情感联结能力的母亲这个时候会怎么做呢?她会保持与孩子的互动,会与孩子产生亲密的情感联结,会用自己良好的情绪去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母亲浓浓的爱和亲密无间。用微笑的笑脸、亲切的话语,温柔的语调,轻柔的抚摸,让懵懂的小婴儿感受到这个世界对他的欢迎和善意。让婴儿知道自己是可爱的,这个世界对她是友好的、充满善意的。如果母亲在孩子出生后,除了满足孩子的物质营养需求之外,多用充满爱意的眼神、微笑的笑脸、温柔的抚摸与孩子沟通,这样的孩子都会发展出比较健康的情感能力。一般也会很早就能够用微笑回应大人,这样,母亲与婴儿就建立了较强的情感联结。孩子也拥有充分的安全感,也就有能力、有信心、勇敢的去探索外部更大的世界,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强大的内在自我。

很多母亲自己在婴儿时就没有受到良好的对待,在婴儿期受到过或严重或轻微的心理创伤,导致其不具备与婴儿建立良好的亲附能力和心理联结的能力。很多母亲在抚养婴儿时,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出了问题,就会把不良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传递给自己的婴儿,导致幼小的婴儿不能够处理这巨浪般的情感压力,就会给婴儿的心理甚至是精神层面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甚至影响婴儿的身体、大脑和思维的发育,及长大后的各种行为和人际关系问题。这些创伤和伤害甚至通过DNA的改变代际传播,遗传影响至3-4代。

在良好照料下健康成长的婴儿,婴儿会与照看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心理链接,照看者能够理解婴儿的情绪和需求,对婴儿的需求做出及时恰当的回应,婴儿对照看者产生信任和亲密的依附关系。如,会更多的依恋一个人,平时期待和谁在一起,感觉到危险的时候会去找谁,心里念念不忘的惦念谁,学习说话的时候能够最早的叫“奶奶”、“爸爸”、“妈妈”等都表现了孩子与谁的心理联结更加紧密。

没有得到良好心理联结的婴儿的在初期的表现会变得烦躁,尖叫,大喊大叫,躁动不安,如果这样不起作用(唤来一个能够理解,帮助、回应他的人),他们就会变得安静,可能会长时间的睡觉,或者寻找其他的让自己隔离痛苦的方式,或者处于一种“解离”状态,严重的婴儿精神会出现失神,精神假死状态,身体会出现癫痫,无生理基础的疾病,甚至“猝死”。

受到不良照料对待的婴儿成年后会有以下几种表现,第一种是对人冷漠,安静,俗称的“对人不亲”,原因就是在很小的时候对照看者感受到的那种失望,甚至是绝望的心理,让他对别人不再抱有任何期待。第二种是早熟,“父母化”的小孩,就是婴幼儿给人感觉比较懂事,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去照顾父母的情绪,作文婴儿与照看者的角色颠倒,这是因为母亲的情感能力或回应照顾婴儿的能力不足,婴幼儿不得不去适应母亲,他的部分心智早熟,婴儿的心智接管了母亲的角色功能,如有的母亲在情绪失控哭泣时,孩子会抱住自己的母亲或者用小手为母亲擦拭眼泪等等。这样会危害孩子的心灵的成长并导致婴幼儿心灵破碎,这里的心灵是指婴儿天生具备的、本能的、精美的幻想和意向,根植于身体的发育进程中,对婴幼儿成长非常重要的品质。(还有其他的表现,书还没有看完,以后看完理解后再补充)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你看到有些人外表长相虽然很漂亮,但是眼睛无神,眼神是空洞的,这些都是心灵经历过很大创伤的外在表现。

没有得到良好照顾的婴儿长大成年后,也不会做好自己的母亲角色,在面对自己的婴儿时的情形时刻,同样会表现的手足无措。不会照顾自己的婴儿,不会和婴儿建立心理联结。再把自己曾经承受过的伤害带给自己的孩子,代际相传。

创伤读后感【篇2】

人的大脑从功能上分为,“情绪脑”和“理性脑”,又名“短通路”和“长通路”。当感官收集完信息,会更快到达“短通路”,使我们无意识地、混乱地产生“战斗/逃跑/木僵”的创伤性应激反应,让人在以后的岁月里也时常陷入“重现/失忆/解离”的状态。只有那些到了“长通路”的,被理智分析解读过的体验,才能让人做出有意识、有控制的策略化调整反应。

书中的一个成功的例子:

小男孩遭遇了911恐怖事件,他自己治疗了自己,因为他自己画了一幅画——要倒塌的大楼前有蹦床,人们只要跳下去,就没事了。显然他理解了自己的情绪是恐惧,对致命危险的恐惧,他找到了解除危险的方法。

自己一个不成功的例子:

“我看见你(咨询师),感觉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很多年了,共渡了很多很多艰难坎坷,才在这里相会了。我有很多很强烈的情绪,但我无法辨识那些情绪是什么,只是感觉眼睛里好像有一片海,那么多的水量要从眼眶涌出去啊,眼睛太不够用了”。包括我、包括咨询师,我们都无法对这深不见底的情绪做出解释,更无法做出合理反应。或许,治疗创伤的路上,就是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成功的尝试,即“二次创伤”的。

本书的治疗思路似乎是让大脑协调一致,方法是快速眼动(链接左右脑)、瑜伽(链接身体和心灵)、情景剧或音乐(链接潜意识和意识)、冥想或其他神经训练(链接过去与现在)、重述过往(链接情绪与理智)。

ps:一次关于创伤与自伤团督的笔记:

一、在咨询时可以采取哪些咨询思路?

自伤行为是把内在痛苦转移到外在的过程,在疼痛之后得到释放、放松与放空,形成上瘾。这背后的意图是正向的(每一件负面行为的背后都有正向的意图,个案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才采取了负面行为)。肾上腺素和脑内啡的释放,形成充满能量和愉悦的感觉,让人觉得自己存在着或活着。从自伤行为中转移注意,获得存在感和掌控感。自伤与家庭关系有关,在原生家庭里没有学习到应对负面情绪的方式。针对自伤行为,有这样的三种方式:一是找到伤害性更小、更健康的替代方式。比如手拿冰块、绑橡皮筋、跑步,跑马拉松,也会增加相关快乐激素;二是和个案讨论背后的意图,将内心的痛苦转移到外部,讨论有无更好的处理方法。三是正念,回到呼吸的平静里面观察自己的想法容易脱开负面情绪。呼吸代表对生命是可掌控的。定锚。心灵驿站里的正念练习、内在小孩爱自己的引导都可以使用。在每次想要伤害自己的时候做一些爱自己的练习。(可以加上眼动)。学会爱自己,这代表自己是有能力爱自己的,不一定需要外界力量。

二、对于创伤问题怎样帮助个案?

给他依附感,让他知道遇到问题时我们可以帮助他“我会在这里”“我不会远离你,但我不会靠的很近,保有独立”“我能理解你”。(施琪嘉:抚摸对严重创伤者也是创伤,因为太陌生。要抱在怀里打。就像烫伤病人是不能直接冰敷的,只能先温水)

三、怎样在对方话少的情况下顺畅表达?一,同理与共情。共振。放松、专注、沉静。不一定需要讲很多话。二,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测验、引导、绘画、沙盘),做完后一起讨论。三,自我揭露。增加个案的安全感,也可以让个案提问。

创伤读后感【篇3】

我们没有活成亲人,反而活成了仇人,有多少亲子关系是这样的呢?

原生家庭是我们很多人无法选择的,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想面对。还记得那个上学十年都不愿意和家里联系的年轻人吗?他觉得父母伤害了他,在上大学以后他就逃得远远的,终于摆脱了父母的控制。他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父母的牵制。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因为父亲喝醉酒就打人,他只要听到父亲的脚步声就害怕,那成了内心的恐惧。

原生家庭对于每个人都有抹不开的影响,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那都是原生家庭所给予的。如果说开始我不知道代际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大家是否会笑话,但是确实如此。

代际一般指代际关系,百度百科这样说的:代际关系,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通常一代指20年,但代际关系的两代,泛指老年人与年轻人,如家庭中的父母辈或祖父母辈与儿女、孙子女辈的关系。

我想起在很小的时候,父母也会提起他们父母之间的那些关系,虽然久远,但是有些事情他们说起却历历在目,恰好犹如今日,我回忆起过去父母的一些行为也是就如在眼前。

不得不说那些事情时刻影响着我做决定,如果不是在今日时时接受现在生活的思想,我可能不会这么辩证的去看问题。尤其是在子女教育方面,我们自己的教育习惯往往就是无意识的延续上一代的。

我们如何才能去改变过去原生家庭给我们伤害,我们必须在现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去做些努力。这本《走出原生家庭代际创伤》的作者就是一位心理学方面的学者,她通过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例子,引导我们从自己过去的伤害中走出来。

原生家庭的伤害,很多事情就是在心理,有点类似于一个人动过手术以后,恢复以后还会遗留一些问题。但是原生家庭是看不到的伤害,作文所以这种伤害来的更隐蔽,但是通过这本书,然后自己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关于这方面的记忆。人做手术可以通过锻炼来慢慢恢复,同样原生家庭的伤害,也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来恢复。这本书就是有点类似于这样的操作手段,很多时候心理问题不容易好的原因,总归还是它的复杂,主要更多的是个体内心思想的影响,过去经历不同的影响。最好的心理恢复就是靠自我,有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心理医生干预。

走出原生家庭代际创伤,这不仅是为了自我更好的面对生活,同时如果自己没有走出来,对下一代的影响也是会有的。因为这种创伤会一代接着一代,所以从我做起才是关键。前一段时间高考,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如果深入了解,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孩子,很多时候和家长是有很大关系的。

改变命运并不是为了赚很多的钱,而是从内心跨越过去,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创伤读后感【篇4】

非常好的一本书,学会利用童年的治愈创伤治愈现在自己。当我能明白那个小小的我并没有过错,我所遭受的一切意义就改变了,我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

正好我现在也在经历心灵上的洗涤,我有一个赌博成瘾的父亲,如果有人阻止他赌博他就会对那个人吵闹辱骂,即使我只是一个孩子,需要他的陪伴。

后来吸引我的男孩,都是这个模式,对某些方面具有成瘾性且非常自私,无法承担责任。

现在我和父亲聊天时他表示他不赌博的话,闲着时候会感觉非常的空虚和焦虑。

现在他戒除堵瘾期间,我也感觉到了,他经常会在屋子里踱步,或者找力气活干。他还没有找到内心的平静。

我读这本书,要感谢哔站的某心理学up主戚戚四儿,确实受益颇多,我在一年前还处在很严重的焦虑型依恋的状态,现在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童年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我在童年时期因为父亲(吵嚷,辱骂,威胁),形成对亲密关系的畸形认识,我的母亲是一名安全依恋关系者,但是她工作繁忙很少在家。我的童年几乎是于奶奶和爸爸度过的,奶奶也是非常严重的焦虑性依恋者。我和男性的交往模式,也一般表现为焦虑型依恋,同时我会被自私而且会伤害我,无法真心关心我的男人吸引。直到隆的出现,他对我抱持性的关心和关爱打破我的依恋关系中的错误循环,我开始去接受真正的关心,正式自己的错误认知和错误的依恋关系,我们是真正的伙伴,可以聊任何事。他不因为我是谁而贬低或者赞扬我。他因为我是我而跟我保持联系,因为我做了好事而为我开心,因为我做了错事或者行为急躁而替我难过。我感觉到我是被理解的,我也是幸运的。现在我终于从能从囚笼里往外面的世界探索,我不再被过去的我禁锢,开放的,自由的接受新的世界。

创伤读后感【篇5】

这些都是我们理解与意识层面的看见,在具体生活中,如何处理自己因为家庭代际创伤而受伤的小孩,作者给出了非常实用的一些方法,这是一种谈玄,更是从实际层面,去探知自己的内心与舒缓自己的情绪,简单列举几种:

1、虚拟爱之疗法

这种疗法中重启胎内记忆、改写父母的故事、自我生命的重建的催眠理论基础来源于宗像恒次SAT构造化联想技术。通过对自己内在对家庭环境对父母的印象的一种重新构建,以达到让自己的深层潜意识得到新的赋予,这从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意义与解读的重建,从通俗意义上讲,让我们自己所依赖生存的记忆获得了新的重生,正如我们每个个人的生命体验,其实是基于自己对它的理解上的,也因此进行新的体验理解的解读,就是给我们自己的重生,这就是疗愈的开始与一种有效的方法。

2、进行正念的赋予,比如冥想等具体方式

这一点其实和第一点是有重合之处的,不过第一点更侧重在内在联想进行赋予,而这种方式更侧重在具体现实层面的赋予,比如通过许愿文,愿景板,观想等具体的诉说,发愿,去让自己内心的正面构想得以实现。

3、经络以及瑜伽疗法

这个是根据对体式和身体内部循环,呼吸的感知,等这些具体的有关身体平衡的方法,去让自己达到身体的静心,以此来触发心灵层面的清净自然。

4、跑步

这是运动的一种,这是众所周知的,运动能够让我们大脑分泌脑啡肽,消除郁闷情绪,还能增强心肺、循环系统功能,使原本有但缺少的东西回到生命当中。

无论具体的方法是什么,最终的是我们在面对自己内在的伤痛,呈现在生活中的失调与偏差,进行调整和疗愈时,我们怎么去看待我们自己,又怎样去发现自己,用心的感知去尝试触及,去感受温暖,去感受柔软,感受对这个世界的探知。这一切都发生在我们对自己的领悟之中。《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尽管是讲述一本关于原生家庭的书籍,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失落时,颓靡时,或感觉能量消耗时,看看这本书,可以有不同的感知与疗愈,正如作者所说:“真自我,是一切心理的基础;假自我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

我们存于这个世间,就是看见那个真自我,并幸福愉快的生活下去!

创伤读后感【篇6】

“”想要与自己和解,就要原谅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不是原谅他们,是为了放过自己”,网络上这些话屡见不鲜,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装大度,逼着自己去原谅那些伤害我们自己的人呢?

今天看过金尚的书,她说,对于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不必原谅。

心里突然觉得松了口气,我们不必纠结。伤害就是伤害,痛是实实在在的痛,为什么我们要主动寻找那些伤害我们的人,去原谅他们呢?

即使是父母,我们也不必要与他们和解,甚至我们是在与自己的“内在父母和解”这个“父母”不是实体形态的父母,他们只是带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载体。在形式上,我们仍可以与父母远离,不交流、不沟通,接受内在父母的父母,就是接受自己的过去,接受自己的生命,认可自己是这样的存在。

内在父母是家族几十代、几百代的生命正能量,是神奇的大自然。和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做回真的我,接纳自己,爱自己。

五,寻找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我们多多少少都有着未愈的创伤,我们的人,从来都不是完美的,我们的一生都在治愈自己。孩子是我们父母最好的心灵治愈师。我们未愈的创伤,会通过孩子显现出来,当我们满足自己的孩子时,这些当年我们未得到的需求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疗愈了我们内在的小孩,我们同时又会内化到孩子内心中,影响着他们。所以让我们保持快乐,才能传递给孩子,给他们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创伤读后感【篇7】

1、时光穿越——探望我们的内在小孩

这是一个可以去发觉那个我们想去看见的小孩方式,选择照片,或者在音乐中,去进行全身的放松,并联想,小时候的自己,试图去走进那个场景,去牵着它的手,抚慰它,拥抱它,用儿童式的话语,对它说几句悄悄话。

2、发现受伤的内在小孩

回忆在家庭中互动的真实情景,感知在那个情景下自己的情绪,是失落,受伤?忽视?被伤害了?用几个关键词去描述造成自己这些情绪的人的性格,思考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承担什么角色或隐性义务,写出让你产生不适的家庭中的词语。

3、测试内在小孩的受伤程度

4、直面受伤的内在小孩

作者从书中列出的一些步骤,去发现内在小孩到进行抚慰小孩,所用的就是先从意识层面去逐渐清晰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让自己去清晰看见,很多情绪感知最初是源于什么,由于我们的情绪都是混杂的,很多时候会是感觉不好,不舒服,但是如何进行澄清,区分,是疗愈我们自己的关键。

举个例子,就如在一个五彩纷呈的色彩瓶子中盛放的各色的色彩,当它混合时,我们无法辨别到底最初是什么样子,而只有当它们一步步的分离出来,作文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见这个是什么颜色,那个是颜色,这有个好事,就是可以针对具体的颜色制定如何去看待与处理它。本质上,这就是我们情绪层面的澄清,澄清的不仅仅是情绪的感知,更是思维层面的看见,看见自己被什么感知所困顿住,当你真正看见的时候,会发现,原来是如此的简单而清晰。

也会莞尔一笑,原来,心自扰之,何须太过介怀?

创伤读后感【篇8】

在这个繁杂的社会中,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事情有快乐的,也有悲哀的。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许多悲剧的发生也往往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八月底是秋季的开端,也是暑假的尾声,孩子们都趁着时日不多的假期,尽情的放松自己。然而,就在这开学前期,一位花季少女陨落在家人无止尽的逼迫中,鲜花一样的生命就在这秋蝉的哀鸣声中,嘎然而止。

四川泸县的一个小区,突然发生了一起坠楼事件,年仅15岁的少女从25楼跳下,砸中了早在楼底劝她的父亲身上,一场悲剧,两条人命,弥漫在闷热的空气中。

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女孩的母亲每天都逼迫她练习弹钢琴,然而这个女生因为反抗她母亲的决定而产生争吵,一怒之下,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性命,深爱女儿的父亲张着双臂在楼底打算接住女儿,也被砸死中死亡。一家三口人,一时之间丢了两条性命,这个悲剧不是个例,相信许多朋友都会在新闻中看到学生跳楼自杀事件。

为什么在物质丰富,精神文明提升的现今,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发生呢,我想悲剧的根源,应该要从家庭创伤的原因中去寻找。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心理学硕士金尚在她最新一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作品中,就非常详细的告诉我们何为家庭创伤?怎样走出家庭创伤的环境。

要知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家庭创伤带来的伤害,有可能只是家人的随口一句话,一个莫名的眼神,或者是言语争吵,甚至肢体惩罚。从定义上来说,创伤事件在精神病学上被称作“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这一类的事件,会让人感到无助,麻木和悲哀,它的发生带有突然的,无法抵抗的性质。

也有学者将它定义为:任何一种突然发生的潜在的生活危险事件。比如,有亲人去世了,或者被遗弃了,离婚了,身体产生创伤等。有些心理素质较强的人,会产生内心自愈的本能,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在经历创伤事件之后,会造成真正的,长期潜伏于内心的创伤性结果,这也就是著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这种创伤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危害巨大,轻则容易产生自罪自责的态度,重则对自己,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产生扭曲,甚至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活着没啥意思。在创伤事件发生以后,有一些人会觉得身体上有明显的不适感,比如全身某个地方会非常的疼痛,或者是慢性疼痛,也有可能是持续一段时间的疼痛。作文当这种疼痛变成了身体的一种记忆,那么这种创伤人群就会处在一个非常焦虑的状态,持续的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从而造成这类人群,会选择一些非常不好的习惯,比如,抽烟和喝酒上瘾,也有的会自残,伤害别人而上瘾,总之就是心理变得扭曲、变态,不断的伤害自己。

金尚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一书中,以自己多年来的心理学实际经验不仅教导我们怎样认识原生家庭产生的创伤,还教会我们怎样避免和治疗缓解已经产生的代际创伤。

创伤读后感【篇9】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对创伤的认识:PTSD(创伤性应急障碍)一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导致“强烈的害怕、无助或恐慌”,导致下列各种主要症状:反复受到事件相关的回忆侵扰(闪回、幻觉、噩梦、感到事件似乎正在重现),持续且极力回避(与创伤相关的人、地点、思想、感受,有时甚至遗忘创伤的重要部分),以及警觉性的提高(遗忘、过分警觉或易激惹)。 儿童在大约两岁时,人类的前额叶(占新皮层的绝大部分)开始急速生长。古代哲学家将7岁称为“理性的年龄”。对我们来说,一年级是围绕前额叶能力组成的未来的序幕:安静地坐着,控制尿道括约肌,使用词语而不是动作,理解抽象和象征概念,为明天做计划,与老师同学们协调一致。 “儿童的问题行为是对于恶劣的现实生活环境的反应——忽视、虐待、分离”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也要考虑下家庭环境,父母家人对待孩子的方式。原生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是伴随他们一生的,同样的小时候受过的教育或者虐待可能会毁了孩子一辈子。 很难想象这样的人得多努力才能活得像个正常人呢 。为了应对某些伤害,在一求助二攻击或逃避无果后,大脑会自动的关闭我们的自我感知功能,长期以往就会出现“我是谁”,人的自我认知能力会残缺甚至消失,整个人会麻木呆滞。 你可以自己骗自己,可是身体不会

治疗方式:1,正念2,良好的社会支持(信任的人的帮助)3,选择信任的治疗师4,群体的活动,主要是节奏和韵律的同步5,触摸6,采取行动7,抗癫痫药和情绪稳定剂(例如锂盐或碳酸盐),可以缓解一些焦虑症状,例如缓解过度警觉和惊恐。(记得高考的时候老师让太紧张的同学准备碳酸饮料,终于明白[呲牙])8,写作练习有助于提升生理和心理健康。艺术、音乐和舞蹈-集体活动9,EMDR(眼动脱敏再加工)帮助病人将心理创伤通过痛苦的回忆再创作为过去经历的一部分。痛苦可怕的经历,会给人造成终身的心理创伤,使人患上恐惧症。即医生用伸出两、三根指头来引导患者的目光左右移动,同时进行有关的提问,从而使病人恢复记忆和忘记恐怖,让心情平静下来。这种方法被称为二指疗法,英文缩写为“EMDR”。 10,瑜伽:在身体中栖息。11,IFS家庭排列系统疗法,精神创伤主要来源于家庭,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通过正反两种角色的切换,加上身体语言的融合,使得患者能对创伤有一个全面系统化结构的认知,并使内心那个受伤了的“长不大的小孩”得到抚慰。12,神经反馈治疗-神经反馈改变大脑的连接方式,行为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神经反馈一旦帮助大脑建立稳定的新的通路,就不需要进一步的治疗。然而,药物治疗无法从本质解决问题,而且要求患者需要一直服用药物。并且神经反馈对音乐,运动有很大帮助。13,戏剧的治疗可能性。运动、演奏乐器、舞蹈和戏剧表演都可以促进自主性和沟通性的发展。m.YJS21.COm

我们要认识到:生活中我老是觉得别人的思想怎么这样怎么那样,总想着说服别人按照我想要的方式或者思想去处理事情或生活。可能别人的大脑神经不允许那样,要做的不是努力去要求别人非得按照某种方式去做去理解,可能真的得拿出一种方法,如果做不到就闭嘴。。。“能够在他人身上感觉到安全,也许是精神健康最重要的一点”,可能会重新获得安全感。“如果成年人和小孩容易受惊或情感麻木、无法从人类那里得到慰藉时,与其他哺乳类动物建立关系会有帮助。”比如狗和马。指出事件中的真实体验是创伤疗愈的基础。 我们所有人,特别是孩子,都需要这种自信——一种确信别人会理解我们、肯定我们而且珍爱我们的自信。如果没有这种自信,我们无法建立一种自主性 。情商意味着能够觉察你自己的感受,而且能感受到自己周围的人的感受。

创伤读后感【篇10】

双城的创伤——读《看见》有感800字:

孩儿如花,如花一般的美好,他们在绽放,在成长。然而许多花却在不寻常中凋谢,是谁在毁灭这些美好呢?

文章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一个痛心的故事。文中的苗苗因为受到凌辱,不堪流言重负,最终选择自杀,其他的几个小朋友因为友谊选择“有难同当”,所幸的是其他的几个人获救。在集体自杀事件发生后,学校和老师并没有对孩子们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甚至是想隐瞒事情,社会上更是漠视甚至有人阻止记者采访,其中几个小孩子的父母更是嫌弃孩子丢脸,言语上去伤害孩子。

苗苗这朵花很美,她本是在欢乐与爱护中成长。校园欺凌、流言中伤使这朵花走上了不寻常的凋谢之路。当苗苗当众跪下的那一刻,心中无比沉重。你以为死亡离你很远,谣言不堪一击,但是苗苗却告诉我们:生命脆弱,孩儿又能何等坚强?也许,你的一句流言蜚语就把孩子推向无尽的深渊;你的一次欺凌,或许让花儿选择不再绽放。或许,你在得知欺凌后给花儿一点光明,让她走出黑暗,重新绽放;如果学校及时发现苗苗被欺凌,可能苗苗就不会自杀——可是世上没有如果。我们常喊着阻止校园欺凌的口号,却没有付诸最有效的行动,这无疑也是给了欺凌者无形的支持。我们常说孩子是我们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接班人,要保护好这些花朵。但眼看着那些花朵因校园欺凌而凋谢,我们忍心吗?不要只喊着口号,而是要行动起来,把花朵们捧在手里,把他们保护起来,别让他们再受校园欺凌的伤害。

也许,你认为孩子们自杀很傻;也许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会觉得这种“有难同当”的行为很荒谬,常常忽略了孩子们内心的想法。苗苗把小杨当哥哥,小杨却无意中伤害了她,以致小杨在自杀未遂后感到深深自责,却也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小杨的妈妈并没有对小杨的获救感到幸运,只是觉得儿子的自杀行为很丢人,在言语上不断地伤害了小杨,被责骂的小杨不被理解的幼小心灵该是多么痛苦!作为倾听者,我们习惯把自己作为一个清醒的局外人去指导着对方该怎么做,却忘了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或许友谊比生命更重要。读后感·当朋友受到伤害,他们会选择“有难同当”,内心的侮辱、容忍、偏激扭曲的心理隐射出了孩子们的心理教育不可忽略,我们更多地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要更多的去给予关怀和沟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站在孩子们的立场看问题,学会尊重他们的行为,而不是耻笑和辱骂。

从没想过这些孩子竟会以这种方式来回击这个社会,孩子们的“有难同当”让我震撼不已,或许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重生。愿他们安息,在那边一切都好。我悲痛伤心,久久不能平复自己的心情,憎恨那些曾今对他们造成心灵挫伤、身体伤害的人。但更多的应该是对这个社会的反思,我们不仅是口头上的说,更要去做,真正地保护好那些祖国的花朵;也要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不要用成年人的视角去解读他们的行为,而是要正确地引导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

花儿很美,但也很脆弱。我们要用双手为他们拔去心理上的痛苦之根,用双手为他们撑起一片无欺凌、无谣言的天空。

创伤读后感【篇11】

断断续续地终于在很多很多个深夜之后读完了这本书。

创伤这个话筒既敏感又深刻。甚至它是隐藏而普遍的存在。过去我们总以为心理问题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不过是躯体化的影响,但现在通过脑神经科学的发展我们知道创伤实实在在改变了我们大脑的结构。

如何治疗和穿越创伤永远是一个迷人、深刻、艰难却又富有力量和创造性,甚至是奇迹的时刻。

在看到书中的数据与案例时,我不止一次地惊叹震撼于创伤覆盖人群之广以及对人的影响之深刻。很多时候在这种惊叹背后我也能感受到无力与悲伤。但同时我也惊叹震撼于人们的复原力与生命力,创造力。那是一种与之相应的希望。虽然这个过程十分艰难,或许也很缓慢。(但也不乏奇迹时刻。)

每一个生命都是鲜活的存在。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刚好遇上深受PTSD困扰的当事人。我在书中见证了很多PTSD的康复,而我也正与我的当事人在经历着这些。

在开始,他们好像被创伤困在,无法动弹。无论时间如何向前走,好像我们总是会在某个瞬间,触碰到某个开关,然后被拉回到一个与当下情境不匹配的痛苦的时刻。凝固。但在治疗的过程中,在关系中,我也看到他们在一点一点远离那些瞬间。生命逐渐开始重新流动起来。

对我自己来说,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又重新开始了正念练习。并且通过瑜伽,促进自己与身体的连接。或许也是因为在咨询中,让我意识到我的思维认知与自己身体之间的某种断层。这种感觉模糊又潮湿、闷,来自于过去,让人觉得粘腻想要逃离,却又说不出缘由,但我知道一直存在于我的记忆的某个部分,并且阻碍了我当下的发展与更深刻的体验。包括此刻,所有这些通过语言在描述的话语可能又走到了体验的前面。但这些书写也是有意义的。我相信在漫长时间之后我们所到达的,绝不只是现在。

创伤读后感【篇12】

双城的创伤——读《看见》读后感1000字: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株小小的花,它倔强地对着太阳,在那火辣辣的阳光下执拗地一点点成长起来。可是花朵还没有盛开,清风还没有徐来,一只来自黑暗里的手却毫不留情地将它压入尘埃,将本属于它的灿烂阳光、滋润水分,遮蔽抽干。被压入尘埃的花,如何才能盛开?如何才能拥有本该拥有的光明?

十二三岁的少年,本应最不知愁滋味。可在《看见·双城的创伤》中,我读到了一个全新的带给我强烈冲击的少年们的世界。苗苗,是双城小学生集体服毒事件中死去的女孩,在柴静的笔下,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外表文静柔软但骨子里绷着一根弦的她,她重感情,心思细腻,用苗苗同伴的话来说就是:“她能理解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如花儿般美好的女孩,却在一个昏暗的黄昏里选择用老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明明还有,很长很好的一生要走啊。在苗苗留下的遗书里,她让父母不要难过,让父母对奶奶好一点,多关心奶奶,因为奶奶很寂寞需要陪伴,但敏感的苗苗又何尝不需要父母的关心和在意呢,她一个人又度过了多少孤独无助的夜晚呢,她希望父母能够把没有给她的关注和在意,给予同样需要陪伴的奶奶,并且不要为了她的离去过于难过,这是她留下的唯一遗愿。

是什么?让苗苗的内心不再对生活充满信心,选择用自杀的手段逃离现实,去往一个自己心中的“没有烦恼的世界”。那是一张众人齐心协力织下的毒网,它交织着嫉妒、嘲笑、冷漠和拒绝理解,密密麻麻地缠绕在苗苗心中生长的花中,一点点地将它拉入尘埃,丝毫不给它喘息挣扎的余地。对小杨的感情是苗苗走上悲剧的源头,少女的情感如破土而出的竹子一般势不可挡,少女怀春,人之常情,但这种情感,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误入歧途,做出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的事情来。在向小杨下跪道歉和用砖头砸向自己的脑袋时,苗苗就已经失去了自我。那次聚会上小杨让她跟另外一个男生亲密,是压死苗苗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些流言蜚语和其他人不能理解她甚至对她的侮辱,是引领苗苗走向死亡的死神。

苗苗的离世,压在她同伴们心灵上的阴霾无法散去,以至于他们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甚至还要遭受粗暴的对待和来自不管认识不认识的、熟悉不熟悉的人言语上的羞辱。他们想反抗,可是无能为力,所以他们选择伤害自己,选择逃避,选择用毒药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小蔡用刀在自己手臂上刻的忍字,表弟用忍气吞声来诉说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小杨将自己封闭在自责的世界中,小孙用刀刃在胳膊上划的刀痕,是他们对现实的控诉。

究竟是谁的手,将花拉入尘埃?无从知晓,在这个悲剧里,是众人的力量将那只来自地狱的手凝聚成形,所有人都难逃其咎,无论是父母的疏于管教和照顾,还是校方不妥当的处理方式和那些无关人员的肆意谈论,抑或就是自己身边最信任最亲近之人给的当头一击,我们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有些事情,我们没有经历过,就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现在,事件中的少年们也都长大,时间也许已经将那件事的痕迹冲刷的一干二净,可内心曾经受过的苦痛,曾经经历过的折磨,如何能忘?如何能去原谅?他们心中,是否还有一株小花顽强地与这个不美好的世界对抗,无从知晓,没有答案。刀划过的伤口会愈合,身体受的伤可以治愈,但是一个人的心破了,该拿什么来弥补呢?

尘埃之花,应如何盛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