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课件范例7篇

07-12

经过编辑的不断调整和完善我们最终完成了最新的“滥竽充数课件”,请考虑到具体情况的差异使用以下内容仅供参考。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教案是构建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教学品牌的重要途径。

滥竽充数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故事。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寓言故事是《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

2、理解题目: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谁能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竽:古乐器,形状像现在的笙。充数:凑数。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理解词义。

(2)思考:《滥竽充数》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朗读课文。

(3)交流故事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3、小结。

这则寓言说的是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而南郭先生不会吹,于是他混在吹竽的队伍中充数,齐泯王即位后,他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默读课文,说说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你能想象他是怎样滥竽充数的?

说话练习:每逢吹竽,他( )。

3、过渡:像南郭先生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人,难道真能永久地混下去吗?

4、南郭先生后来为什么逃走了? 他听到了一个什么消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5、想象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样子,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练习说话: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 )。

6、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揭示寓意:一个人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续编故事:这下我们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的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伴和你的家人听。

滥竽充数课件(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生字、生词,理解词语意思。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能够复述故事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

抓住重点词语,讨论南郭先生混在吹竽队里成功以及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掌握寓言的寓意,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查资料。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滥竽充数成功的原因:?齐宣王喜欢讲排场,叫三百人一齐吹竽。?

南郭先生很会弄虚作假,钻人家的空子。滥竽充数失败的原因:?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吹竽。?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竽。说明了什么:没有真才实学而弄虚作假的人,最终总要败露的。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同学们,成语故事大家都知道一些,有谁说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问题的设置,引出所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和视频,以此创设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

新课教学:

一、揭题解题

1、揭题:滥竽充数

2、教师简介“竽”,课文出处,寓言简介。

二、初读课文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读破句。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学生反馈:指名读,齐读。解释字词。

三、问绕问题,自学课文

1、教师朗读,让学生回答问题。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吹竽队里,而又不被发现的?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1)讨论交流:?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出很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很高的待遇。?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2)小结: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成功的原因?齐宣王喜欢讲排场,叫三百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很会弄虚作假,钻人家的空子。过渡:南郭先生这样滥竽充数能够长远的呆在吹竽队里吗?

(3)下面请看后面两段。在文中找找,后来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齐湣王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吹。)

(4)请你想象一下当时他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南郭先生见此景,他想:XXXXX于是他XXXXX

(5)小结: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失败的原因?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吹竽。?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竽。

四、理解寓意

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读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了?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

五、课后延伸作业

续写故事南郭先生逃走以后

滥竽充数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想。

3、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1、出示六个成语(指名读)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刻舟求剑 鱼目混珠 亡羊补牢

2、这些词语既是成语故事又是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这样的词语。(板书:滥竽充数)(范读——齐读)

3、这些成语寓言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谁知道?(指名说)

4、《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故事。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1) 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结合上下文,读懂生词。

(3) 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汇报:

(1) 开火车读课文(相机点评)

(2) 文中你读懂了哪些词?(重点理解腮帮、俸禄等词语)

(3) 课文只有一个自然段,你能把它读成两部分吗?并说说理由。(指名说)(板书:齐宣王 齐湣王)

(4) 谁能把两部分的意思分别说一下吗?

(5) 把两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故事 感悟寓意

1、过渡:同是南郭先生,为什么在齐宣王时,混得有滋有味;而到了齐湣王时,就只好逃走了?

2、仔细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细细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讨论交流:

(1) 出示“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 你读出了什么?(强调“总是”“许多人”“一齐”)

△ 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指名读——评议——齐读)

(2)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 “混”字读出了什么?

(3) 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 想象一下,他会怎么装?(练习说话)

出示:“别人---------------------------,他就—————————。”

△ 尽管南郭先生装得像模像样,但内心还是不平静。此时他的心情会怎样呢?(害怕 担心 紧张 得意)

△ 是啊,起先他可能是紧张害怕的,但他紧张也要装作不紧张,害怕也要装作不害怕,不会吹也要装作会吹。

△ 同学们,由这个“装”你想到了哪些词?(装腔作势 装模作样)

△ 南郭先生啊,你不会居然冒充会,这不是滥竽充数吗?

△ 这样装着装着,居然没人发现,还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 拿到俸禄后,南郭先生又会想什么?

(4) 南郭先生的运气会一直好下去吗?

(5) 出示:“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起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 你读出了什么?

(6) 难怪听了这个消息,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7) 出示:“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 从“只好”一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 不逃走行吗?此时的南郭先生心里又会怎么想呢?(指导看图)

△ 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 谁能用“只好”说一句话。

(8) 在逃跑的路上,假如你碰到南郭先生会怎么做?

(9) 同学们,学到这里,这个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10) 的确,做人要踏踏实实,要有真才实学。这就是滥竽充数告诉我们的道理。(板书:真才实学)

(11) 说说身边的滥竽充数的事,找找身边南郭先生一样的人。

四、续编故事 拓展延伸

1、续编故事《南郭先生后传》

附: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齐宣王——南郭先生——齐湣王

爱讲排场 装腔作势 用人严格

真才实学

滥竽充数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3、发挥想象,给故事续写结尾。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难点:懂得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就要考考大家。看图猜成语,不用举手,直接喊出来就行!看看哪位同学积累最多,反应最快!准备好了吗?(ppt出示图画)

2、大家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共同点吗?对了,这些成语都是寓言,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

3、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已经相当盛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滥竽充数》,来,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4、齐读课题,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滥竽:吹不成调的竽。充数:凑数。说整个词的意思。)

5、你是怎么知道的?(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品读故事

1、聆听课文朗读,思考:文章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齐宣王南郭先生齐湣王

2、在文中哪一个字,可以概括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行为?生思考回答师板书:(混)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个“混”字来深入理解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你认为是描写南郭先生混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每逢吹竽,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2)同学们,你认为这个句子中,最能体现南郭先生混的词语是哪一个?(装腔作势)

(3)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描写南郭先生装腔作势样子的句子。(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

(4)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来模仿一下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呢?同桌间互相做一做。

(5)谁愿意上来扮演南郭先生,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演员天赋?大家给他配上朗读。

(6)谢谢你的表演,大家评价一下,这位南郭先生像不像?能蒙混过关吗?(7)祝贺这位南郭先生顺利过关,我来采访一下,此时你心情怎样?

2、教师出示问题:南郭先生在吹竽队里是怎么混的?

3、南郭先生能够混进吹竽队,因为谁?(齐宣王)请同学找到课文中描写齐宣王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齐宣王是个怎么样的人?(讲排场)

4、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找一找,你认为文中的哪句话,最能体现齐宣王讲排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同学们,正是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而且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所以南郭先生才能钻空子混进吹竽队里。边说边板书:三百人一起吹

5、同学们再想一想,南郭先生为什么要混进齐宣王的吹竽队里?(为了钱)同学们从课文中的哪句话看出来的呢?齐宣王把他编在吹竽队里,给他很高的待遇。同学们“待遇”还可以换成哪个词语呢?

6、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和别人拿一样多俸禄的南郭先生当时肯定很,你能用这种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7、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承了王位,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请读读下文,用一个字来说说?(生读、交流后板书“逃”)

(1)南郭先生为什么混不去了?他到底是听到一个什么消息呢?(齐湣王一个一个吹)板书

(2)那么南郭先生去吹就行了嘛!干嘛要逃跑呢?(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

(3)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所以当他听说齐湣王要一个一个吹的时候,他只有选择——逃跑!师相机板书:逃

(4)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完成表格。

四、明寓意

1、“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从他身上你明白些什么?小组合作讨论。

2、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真才实学,作假充数的人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3、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我们一起来“寻找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如:上课时,老师问:“会背诵的请举手。”结果大家都齐刷刷地举起手来。背诵时,有的同学只是跟着动动嘴巴,却没有发出声音,在那里滥竽充数而已。

4、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南郭先生逃跑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南郭先生逃跑以后的故事。(学生交流指名汇报)南郭先生逃跑以后的命运,就掌握在你的手中!(留作业)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从一个简单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之所在!同时,寓言,又像一个警钟,让我们在认识别人的'同时,也能够不断地反省我们自己。我们不要做南郭先生,让我们脚踏实地勤奋学习,练就一身真本领!

七、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齐宣王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混逃齐湣王一个一个吹

滥竽充数课件(篇5)

一、习作要求

以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原文,抓住重点内容,侧重人物心理,展开自由想象,把原文扩写成四百字以上的文章,做到语言通顺、具体生动,题目自拟。

二、教学方法

1、学法到写法的迁移。

2、由说到写,说写结合,连段成篇。

三、教学准备

1、阅读,研读原文

2、课件(从网上下载的《滥竽充数》故事的动画片

六、教学过程

(一)感知内容情境激趣

1、教师话语导入:《滥竽充数》是一则流传千年的故事,大家一定很有兴趣再次来回味,谁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者复述课文?学生朗读与复述课文。

2、看课件《滥竽充数》的故事

(二)比较赏析领悟方法

1、讨论动画解说词比较课文内容更为详细的地方?

2、投影解说词文字:“……当时,有个叫南郭的人,家境贫寒,又没有一技之长,为了生活,壮着胆子冒充吹竽高手,要求参加齐宣王的竽乐队,齐宣王不加考核,就让他参加了竽乐队,从此……”以上片段与原文“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做比较,说说有什么感受?

3、南郭为什么进竽乐队,以及怎样进的乐队?想象其他可能的起因和成因。(答案体现开放多样性)

4、讨论南郭进乐队,原文中哪一个动词概括得最确切?

5、教学小结:“混”字最为确切,围绕“中心词”“混”字,通过自由想象,把南郭进竽乐队的原因(第一次心理活动)和过程讲述得很明确、丰满了。同学们围绕“滥竽充数”成因——“混”写片段,要求注重心理描写。

6、课堂独立写作,然后交流,评价激励。

(三)方法迁移,以点及面

1、师话语导入:找到中心词

确定扩写点,大家写出了南郭充数的多个原因,请大家以小组展开学习,思考原文中还可以找到哪些类似“混”的中心词,可以作为扩写点?

2、生小组读文讨论,教师引导。

3、小结:“装”字写出了“滥竽充数”的过程,“逃”字,它写出了“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扩写点装逃

4、说词说句练习。说含有“装”字的词语,结合情境语言“画画”南郭吹竽的形象?

5、想象合奏时,齐宣王、吹竽者的“众生相”?想象南郭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候,南郭此时的心理?(第二次心理活动)

6、说词说句练习。围绕“逃”来说几个成语?教师引导,学生描摹南郭逃跑的神情、动作形象,揣摩南郭逃跑的心理?(第三次心理活动)

7、选择“滥竽充数”的过程——“装”,或者“滥竽充数”的结果——“逃”为题,写一个片段。

8、交流片段“装”,交流片段“逃”各一、二例。教师学生相机点评。

(四)总结升华联接成篇

1、再次说说南郭人物的特点,成语“滥竽充数”的寓意。(答案体现开放)

2、同学对南郭献上几句劝告的忠言?生写作。过渡语:大家的“警世名言”暂时不作交流,留给大家把它作文点睛之笔,写在这次习作中。

师提出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连段成篇,前后照应全文写作。

滥竽充数课件(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故事。

(二)过程方法:

通过课文体会文章的寓意,运用交流、合作、讨论等方法,理解文章内容,知道课文的寓意。

(三)情感态度:

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成语故事中的《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读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竽”是什么东西吗?

师: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有关“竽”的成语故事。

二、出示目标

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故事。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习了课文的体会。

师:我相信,咱们五·三班的学生一定可以顺利达标。

三、 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导航一:请同学们自己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 (注意在朗读时,同桌要认真听,发现读错的地方,及时纠正)

(二)学生先学

学生自由读,同桌读。

(三)老师后教

1、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大家听听字音读准了吗?)

2、师评: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起来读读?

3、全班读读。

4、师范读: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吧!

5、同桌互读。(一回生。二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6、师:想读的,我们一起再读一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四、 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导航二: 以小组为单位,理解课文内容,如有不会的地方,可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二)学生先学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看书,以小组为单位, 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故事。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老师后教

1﹑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五、 第三次“先学后教”

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1、听竽者喜欢南郭先生的做法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5、生思考回答。

六、当堂训练

口答题:你们在现实生活、学习中遇到类似滥竽充数的情况吗?举例说一说。

滥竽充数课件(篇7)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篇《滥竽充数》。(请学生注意“滥”和“竽”字的写法。)

1、板书课题。

2、什么叫寓言?(指名说)

3、师小结:寓言这种文学作品形式我们以前已经接触过,它往往是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隽永的道理,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自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1)认读生字

寓言滥竽充数南郭先生腮帮讲排场捂着装腔作势混(2)文中需要注意的字音:

齐湣王竽眼儿脾气

2、齐读读文,边读边想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1)指名读文。(2)指名说故事。

(战国时候,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竽,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报酬,齐湣王继位后他怕败露,只好偷偷逃走。)

3、带着对故事的理解,在昨天预习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看看题目的表面含义。(1)指名说说。(2)归纳字的含义:

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3)连起来说一说。

4、快速浏览课文,你觉得哪个字最能表现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吹着不成调的竽凑数。(混)

三、理解课文。

1、看到这个“混”字,你能结合上下问提出哪些问题呢?

1(为什么能混?怎样混?最后结果如何?)

2、解决问题。

(1)为什么能混?读读第一段吧。A讲排场你能说说讲排场是什么意思吗?B出示句子并比较:

他常常让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他有时让三百人吹竽给他听。

(“常常”能否换成“时常”或“有时”?)

C小结:从“三百人”这个词可以看出什么?对,人很多。“常常”又怎么理解呢?常常是经常这样,很少改变。齐宣王常常叫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他是一个爱讲排场的人,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段时就要把齐宣王讲排场的气势读出来。谁能试着读一下。是啊,正是齐宣王的爱面子,喜欢讲排场给了南郭先生机会。但他根本不会吹竽,他又是怎样蒙混过去的呢?

(2)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谁能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南郭先生看到这个机会就请求参加吹竽队,这个机会指的是什么?指的是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吹竽,吹不吹听不出来。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目的是什么呢?因为齐宣王给他很高的待遇。谁知道待遇是什么?指钱或金银珠宝。

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呢?找出相关句子勾画下来。同学们把这句话齐读一下。看看这句话里有哪些动词,有“鼓”、“捂”。那鼓着腮帮是什么样的,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下。很好,谁知道“竽眼儿”是什么?竽上面的小孔。他为什么这样做动作?

C这样的行为,在文中用一个词来概括就叫:装腔作势。那么装腔作势的意思是?就是故意做样子给别人看。谁能到前边来表演一下南郭先生吹竽时的样子?其他同学给他配上朗读。下面男生齐读一遍,女生齐读一遍,全体齐读一遍,再一次体会一下南郭先生吹竽时的样子。南郭先生这样装腔作势的行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混”。、

你能换一个词来表示吗?(装模作样)E南郭先生这样的装腔作势,在当时结果如何?

(高待遇)用换词理解待遇。

F他混过了一次有一次,结果不仅没被人发现还得到了很高的待遇,他当时肯定很()?你能用这样语气读好这一部分吗?

(3)可世事难料,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还能混吗?读

3、4段,

3、学习课文3—4自然段,看结果。

2(1)读这部分,你能用一个字来说说南郭先生结果如何吗?(板书:逃)

(2)对于“逃”字,读了文章,你有什么问题呢?A逃的原因:一个一个吹。(不适合混了)

B逃之前他会有什么表现呢?会想什么?(从动作心理去指导。)C其他人为何没有逃呢?

(3)混得像模像样的南郭先生最后却逃之夭夭,你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或事吗?

面对这样的人或事,我们该怎样做呢?

四、小结:没有真正才干而不会装会、弄虚作假、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是经不起考验的,他的真面目终究会暴露的。齐读课文

过渡: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

板书设计:

7、寓言两则

滥竽充数

混--------------------------逃

没有真才实学

1.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这样的事呢?指名说

生活中:假冒违劣商品害人还影响声誉

校园里: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害人又害已

师说明:一个学生不好影响的是他自己和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不好影响的是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不好影响的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声誉,社会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国家。2.你愿意做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那么我们应怎样做?

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喜欢《滥竽充数课件范例7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滥竽充数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