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系列13篇)

07-22

一本好书往往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作品中的故事与人物,读完之后忍不住回味。我们在写读后感时要将从书中感悟到的道理和实际结合起来,有哪些值得我们参考的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您所需的内容我们已为您准备好了一篇精美的“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请将这个信息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受益!

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篇1

《数理化通俗演义》讲述了古今中外数理化科学家们的故事。是国内唯一以章回小说形式演绎世界科学历程。全书共71回,出了十八版。这本书作者梁衡为了青年人苦读书时有一层"糖衣"而作的。

其中令我感触颇深的有第十回"割圆不尽十指磨出血,周率可限青史传名"。本章讲述的是祖冲之在得罪当朝权臣戴法兴后到了南徐州(今江苏镇江),闲居在家,决定使用《九章算术》中的割圆术来进行运算,但是古代没有阿拉伯数字进行运算,祖冲之削了两天的竹子,一切准备停当后,便在地上画了一个直径为一丈的圆,开始计算,不消几天,手指头都被磨破,这天他和他儿子祖暅割到第四次,圆周已被分为96份,已经达到了刘徽的3。14但在这时,风吹散了算式他又重新算了起,最终,他们将大圆割到24756份,精确到3。14159261。这在当时,世界上已经遥遥领先,直到一千年后才有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超过了他。

祖冲之不但拥有超人的数学天赋,还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圆周率的精确不仅在数学上有作用,还对天文,地理等其它学科有帮助。我们都要好好学习祖冲之坚持不懈的精神!

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篇2

暑假看完数理化通俗演义后,我对数学,物理和化学这三门科目完全改变了看法,要知道,这三门科目是多么的无趣,枯燥,但里面的故事翻起了我对他们的兴趣。

这本书无论读者的长幼,职业的不同,都可以从科学的历史中领会到科学精神。

居里夫人史书中唯一介绍的女性,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出生于波兰,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居里夫人对数特别她迷,只要是想读书,就独自一人坐在桌旁,即使旁边声音再吵,也不会影响到她丝毫。有一次,有几个孩子好奇,便在她左右两旁搭起椅子,上面再搭一个,但他却浑然不知,直到她看完这本书,一起身,椅子就到了一地,这时,一旁的哥哥姐姐正等着嘲笑她,可她却像个大人一样捡起书,看了他们一眼,说了声,真无聊。

24岁的玛丽刚来巴黎时住在当医生的姐姐家,这里每天病人连连。于是她搬了出去,为了省煤,冬天就不生火,玛丽冷的不得不跑到旁边的图书馆去,直到晚上图书馆关门了,她才回到自己冰冷的阁楼。

凭借她顽强的一生,共获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她将奖金全部捐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还把奖牌给六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知识,也对数理化起了兴趣。

也许我们并不是从事科学这项工作,虽然有些知识和方法对我们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是他们的这种牺牲,才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发展,创造的精神让我永远都无法忘怀。

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篇3

这学期老师推荐我读了一本叫《数理化通俗演义》的书。这本书上讲了历史上那些有名气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的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古希腊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生平故事。

阿基米德有力学之父的美称。他总结并严格证明了杠杆原理,发现了浮力定律,确定了各种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创立了穷竭法。近代数学史家贝尔就曾说过:任何一张关于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的名单中,必定会包括阿基米德。所以他与高斯、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

阿基米德生活在古希腊的叙拉古城。他总有很多怪习惯,比如,他喜欢将烟灰留下来,铺在地上,以便他来画图;所以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个疯子。但他对人类的贡献不可估量。他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撬动地球!就是有名的杠杆原理。这个原理让他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多次打败敌人,比方,他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一种叫石弩的抛石机,能把大石块投向敌人的战舰;用发射机把矛和石块射向敌人;他制造了巨大的起重机,可以把敌人的战舰吊在半空,然后重重摔下,使战舰摔得粉身碎骨他的这些神奇的武器让敌人军队惊慌失措、人人害怕杠杆原理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得也是相当广泛和频繁,如天平、称、剪刀、开瓶器、镊子、锤子、吊车、铲车等等。正因为他具有广泛的可用性,连我们小学教材里都有学到杠杆原理,我为此非常着迷,期待更加深入的学习它!

这位神奇的老人拥有传奇的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罗马士兵冲进来准备杀他时,他都能坦然地说:等一下杀我的头,再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这道题做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一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啊!他这种热爱科学,致死不忘给人类留下自已智慧的崇高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篇4

《数理化通俗演义》是一本章回体小说。全书共七十二回,每一回都讲了一个数学公式或一个科学原理。但别看作者把故事写得生动有趣。其实每一个公式后面其实并不那么有趣,反而还是一个腥风血雨的历史。当时的人为此哭过,笑过,辛苦过,有的甚至为此牺牲过这本书里有太多这样的故事,就比如说我接下来要讲的这个。

叙拉古国是一个夹在两个强国之间的一个小国。一次,罗马帝国攻打叙拉古。阿基米德巧妙地运用杠杆原理制造了一个投石机。把一个大石块放在一个相当于我们射箭时搭箭的一个地方。然后用摇撸带动一个巨大的弓,当弓被拉到最紧时,再猛地松开,巨石就飞出了城外,砸向了敌人。

第二次攻打叙拉古时,罗马军队也带上了它们的秘密武器攻城塔。但人家阿基米德一点都不慌。他利用光线的可逆原理,用凹凸镜把强烈的太阳光都聚在一起,反射到罗马军队的攻城塔上,这力量一点也不亚于用大火烧攻城塔。很快,罗马军队就败退了。伟大的阿基米德却在三年后的一天,被一个野蛮的罗马士兵给刺杀了。

在生活中,这两种原理也在很多方面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就比如说,当你徒手打开一个奶粉罐时,想要打开是非常困难的。你必须用一些工具去以各种方式打开它。你把一个螺丝刀伸到盖子的下边并找好适当的阻力点、支点和用力点把盖子撬开。这样会让你感到更轻松,省力。举行奥运会时,圣女会利用光线的可逆原理,用凹凸镜把太阳光聚在一起,点亮奥运火把。

你看,这两个原理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多的好处。

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篇5

有这么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数理化却是学生的噩梦,即使硬背,到考试的时候还是答错。直到我读了《数理化通俗演义》才恍然大悟,原来科学原理还可以像故事一样讲得生动有趣!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阿基米德巧用杠杆原理和凹透镜聚光原理的故事。

有一次,阿基米德的祖国叙古拉与罗马发生了战争。敌强我弱,没有胜算。怎么办?难道就这样输了吗?阿基米德没有放弃,他想到了以智取胜。他运用杠杆原理,制造出了抛石机,打败了敌军。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场景:士兵站在城墙上,将弩上转轴的摇柄用力扳动,与摇柄相连的牛皮筋又拉紧了更多根牛皮筋组成的粗弓弦,拉到最紧处,再猛地放开,弓弦就带动载石装置,把石头高高抛出城外,落到一千多米远的敌军那里,把敌军打得落花流水。我也记住了杠杆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我迫不及待地看下一章。罗马人不甘示弱,在船上装了一种接舷钩,遇到敌舰就可以钩住对方,十分厉害。这种战舰可不怕抛石机。我真替阿基米德着急!哪知,阿基米德叫全城妇女带上梳妆镜去南门集合,这是要干什么呢?我心中不禁冒出问号。这时,罗马舰队已经逼近叙古拉了,每八艘就锁在一起,变成一个巨大的海上站台。罗马人看见那些妇女,还以为她们是出来投降的,便哈哈大笑起来。妇女们掏出镜子,阳光照射镜面,反射出一束束光芒。不一会儿,战舰着火了,八艘连在一起,所以全都烧了起来。原来阿基米德是运用了凹面镜聚光的原理啊。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好多凹面镜,在阳光下反射出一道道光线,那些光线聚焦在一个个可燃物上,突然,滋的一声,烧了起来!

我真佩服作者,能把枯燥乏味的数理化知识讲得那么形象生动,不仅告诉我们历史上那些有名的数理化原理是什么,还讲了原理的产生和运用,让只有数字或字母表示的公式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苦涩的数理化知识就这样被生动的故事包上了一层薄薄的糖衣。

在生活中,我也学会了用好数理化原理。有一次,有个科学实验要让我们想办法让鸡蛋从一米高的地方落下来不能碎。我马上就想到了书中关于食盐可以增加水的密度的原理。于是,我把鸡蛋放在一个装有盐水的塑料袋里,由于水的浮力随着水的密度的增加而加大,鸡蛋可以悬浮在水里,等于水给鸡蛋充当了缓冲保护,高高落下时果然没有打碎!

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数理化知识不应该像山峰那样高不可攀,而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用好数理化,才是真正的走遍天下都不怕!

后记

被妈妈要求写读后感,我从只会复述书里的故事到慢慢读出了自己的想法,虽然过程有点长也有点痛苦,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会越写越好的。

家长感言

第一次写读后感,数易其稿,我相信孩子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初步掌握了写读后感的要领,也对读书、精读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教师赏析

读后感是五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对四年级孩子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但其实有自己的感受,有条理地写出来就不太难。相信会写读后感后,会更好地帮助孩子提升阅读能力。

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篇6

《数理化通俗演义》非常厚实的一本书,全书上下两册接近500页,这是我看数学书籍感觉最有趣,最好看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作者以屈原的《天问》,用170多个问题拉开本书序幕,让人胸腔激昂,热血沸腾。让我眼前一亮:这真的是一本枯燥的历史书吗?看着那第多少多少回,第多少多少回和那充满激昂的标题,一不小心还觉得自己在读武侠小说呢!

你可以定义这本书为科学历史的发展,从无到有,历代为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成功的来龙去脉。从久远的历史走到近期的发明史,作者按时间细致的做了排列,如果是在介绍一个重大发明的时候,作者不仅嵌入了科学家的成长故事,还进一步的去陈述作者观点,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所有的成就不是偶发的,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事物面前,要学会反向思维!这样的内容,在本书中比比皆是,让我们跟着的作者的思路,一边了解伟大科学家们的精彩故事,一边学习数理化的知识!这是一本处处让人惊喜的书,因为你可以随时有收获!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文明的时代,对于现在使用的一切,是如此的理所当然,却从来没有想过,这所有的一切,是积攒了多少前人的智慧才能拥有的!此时此刻,对于那些为全人类幸福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佩服、感激,感动的情绪一齐涌上心头!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又将会怎样?我无法想象。或许有些人会说,世界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些东西是必然要出现的。可是,这个必然的中间可是夹杂着更多的时间,或许必然的到来时,我们根本无福享受!

每天中午的30分钟阅读时间,让我无限流连在这本书里,忽然感觉自己知识面倍增!原来牛顿晚年是走进了孤独的上帝观中,原来诺贝尔奖是爆炸大王留给人类的巨大财富!原来祖冲之算出圆周率是那么的不容易

想起这本书,缘于那天和哥哥的聊天,我说:哥哥,这本书确实如你所说,好看。怎么好看法呢?在此之前,我非常不喜欢数学,总是感觉有很多难关在我面前,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发现,数学原来真的很有趣。这里面有很多数学历史,那些数学家,真是个个都是天才。但里面有很多专业的数学知识点,我还看不懂,都略过了

那没事,一本书里面能有一个观点启发到你,那这本书就是好书了。

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篇7

提起无理数,不知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还是自然常数e?这些都是无理数的代表。那么,你知道无理数的起源吗?章回体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对此有过记载。

一切还得由毕达哥拉斯说起。

毕达哥拉斯出生在希腊,从小勤奋好学,经名师泰勒斯指点,接触了许多数学问题。他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证明了世界上只有物种正多面体;发现了毕达哥拉斯数。当然,其最伟大的发现当属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边长平方之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比如当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为3和4时,斜边为5;同理5,12,13也同样适用。除此之外,毕达哥拉斯还提出了凡物皆数的观点,即世界是由数组成的。

毕达哥拉斯死后,毕达哥拉斯门派愈发强大,毕氏学徒们也一直坚信凡物皆数的观点。而在这群人中,有一位敢于挑战权威、善于独自思考问题的人希帕索斯,他提出:任何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与斜边都不通约,都不能用一个精确的数字表示。比如,如果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边是3,那斜边将是一个四点多,并且小数点后面的数数不尽且不循环的数无理数。这,还是用毕达哥拉斯定理算出来的。而就是这一伟大的发现,却被当时的其他门徒认作背叛,并将希帕索斯投向了大海。就这样,无理数被发现了,而一位敢于质疑的科学巨人却牺牲了。

这个小小的故事教给我们很多道理。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希帕索斯发现无理数这一壮举归功于两点。一是一颗敢于追求真理、敢于质疑权威的心;二是反复推算、不断测验的品质。首先,我们对于一个观点不能随意相信,不要盲从权威,要有自己的想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自己胡乱定义,要在严谨的态度下提出自己的见解,追求真理。接着我们就需要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好比希帕索斯,他之所以能发现无理数,也是因为他经过无数的演算,在原有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上进一步推算、测验,才能有充足的证据。希帕索斯集这两点于一身,发现了无理数;我们也要像他一样,敢于质疑、不断求真。

还有一点我要说的就是,希帕索斯在论述观点时,运用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借助已确认的方法,找到不符合逻辑的点,进一步证明,这也是非常好的证明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敢于质疑权威,不断的推算,不断创新,不断追求真理,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篇8

最近,我读了一本著名作家梁衡编写的章回体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这本书将语文、数学和科学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通过风趣幽默、简而意赅的语言,让人感受到了数学与科学的博大精深,也不由自主地敬佩、感激这些为世界科技做贡献的人们,因为他们的发现和研究,让我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书中介绍了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和关于他们的故事,最令我记忆犹新的第二十七回中一头卷发、专心研究问题的一位英国男子牛顿。相信这个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天夜幕降临,牛顿读书时听见院里有东西掉落,他披衣出门,忽然扑通一声,一个熟透的苹果掉在牛顿的肩膀上。他开始寻思起来:这苹果为什么不和月亮一样飘在天上,却非要往地上落不可呢?对于常人而言,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苹果,微不足道,完全不用管它。但牛顿却不一样,这个苹果让他花了整整三天去研究,把所有科学知识都调动出来,最终根据月亮与苹果不同的运行速度,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统一了,对往后的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为现在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帮助。可见牛顿是多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啊!他有着凡人的样子,非凡的脑子!

牛顿的一生起起伏伏,遭受过无数质疑,但他从不停止过对科学真理的探索敢于质疑、善于实践、不怕失败、勇于奉献。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知识,也觉得数理化是有趣的,我还要向书中的科学家们学习,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用一份创新和刻苦的精神,用扎扎实实学习的行动去迎接自己每天的学习和生活。

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篇9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杠杆,我将翘起地球!”无数科学家努力执着、巧抓机遇、献身科学,人类一次次开启了成功的大门。

成功需要献身精神。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洞庭湖边,屈原的一首《天问》更是有力的批驳了神学。中世纪欧洲宗教的烈火让哥白尼、伽利略等天文学家被活活烧死在高高的火堆上;罗马帝国的血腥与屠刀以及对上帝的痴迷,一度使当时众多杰出的科学家、数学家陨落;阿基米德等死于野蛮的士兵手中那把闪光的大刀下。

成功需要执着。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为了制作灯泡,大约经过五万次的试验,写成试验笔记一百五十多本,方才达到目的;诺贝尔为了制造炸药,经常头破血流;开普勒花了16年,才撰写出了《星表》。

成功需要把握机遇。伦琴因为纸板上的微光而发现了X光;牛顿因为苹果发现了地心引力。

未来的路还要靠我们去创造,在前面的也许是坎坷,也许是挫折,但人类不会倒下,只要人还有一颗探索与好奇的心,人就不会放弃追求那个最终的真相,还是柯南说得好: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篇10

《理化通俗演义》,对这种以章回小说形式讲述科学史的.方式感到很新奇,如果中学生能读一读这本书相信对数理化的学习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沿三条线展开,一是讲故事,用形象思维还原科学史上的人和事,以提高其阅读兴趣;二是讲解知识;三是讲解科学家在发现、发明过程中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提高兴趣,也能学到知识,更有世界观、方法论的引导。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引起我更深思索的是书后《附录——科学发现简表》中列举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53年的科学发现,共74件历史事件,只有区区2名有关中国人的,一件是张衡发明地动仪,一件是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到七位小数。同样这74件历史事件中几乎没有亚洲人的身影,真是很奇怪。一部科学史几乎是由欧美人写成的,这又是为什么?

最后,我想用书中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作结,不知是不是答案,"只要我还能选择,我就将只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在那里普遍遵循的准则是公民自由,宽容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自由就是人们有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个人政治信念的自由;宽容就是尊重他的任何信仰……"

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篇11

《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1000字:

非常厚实的一本书,接近500页,这是我看专业书籍感觉最有趣,也最喜欢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一向喜文不喜理科的我,第一次发现,数理化,怎么可以这么有趣?竟然也可以以章节小说的方式写就,作者以屈原的《天问》拉开本书序幕,一开口就让人胸腔激昂,一路读下来,直呼过瘾,让人欲罢不能!明明是枯燥的数理化科学历史进程的呀,怎么读着读着竟然是一派江湖侠义气息!稍不留神,以为客串去了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面了呢!

本书,你可以定义为科学历史的发展,从无到有,历代为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成功的来龙去脉。从久远的历史走到近期的发明史,作者非常细致的做了排列,更是在介绍每一个重大发明的时候,更是周到的嵌入了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并进一步的去陈述作者观点:所有的成就不是偶发的,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事物面前,要学会反向思维!这样哲理性的内容,在本书中比比皆是,跟着作者的思路,你可以一边领略伟大科学家们的精彩故事,可以一边学习非常专业的数理化知识原理,更可以跟着作者的哲学指导进行更深一刻的思考!总之,这是一本处处让人惊喜的书,因为你可以随时有收获!

我们有幸活在这个文明的时代,对于现代能使用的一切,是如此的理所当然,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一切的出现,是积攒了多少前人的智慧才能拥有的!此时此刻,对于那些为全人类幸福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佩服、感激,感动,很多的情绪一并涌上心头!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光景?无法想象。或许有些人说,世界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些东西是必然要出现的。可是,这个必然的中间可是夹杂着更多的时间,或许必然的到来时,我们根本无福享受得到!读后感·毕竟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好吧,作为普通人的我,愿意在他们为我创造的这个时代里,有义务去过好每一天,活好每一天!这才是不负他们所努力!

每天中午的30分钟阅读时间,让我无限流连在本书中,忽然感觉自己的知识面倍长!原来牛顿晚年是走进了孤独的上帝观中,原来诺贝尔奖是爆炸大王留给人类的巨大财富!原来……好多的知识面,有兴趣的朋友,你们自己去书里找答案吧!

原本我是想快速的看完,然后把书拿回去给闺女看,但内容太精彩,竟然舍不得错过每一个章节!精彩的书,推荐给你们!

想起这本书,缘于那天和大女的聊天,她说:“妈妈,这本书确实如你所说,好看。”“怎么好看法呢?”“在此之前,我非常不喜欢数学,总是感觉有很多难关在我面前,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发现,数学原来真的很有趣。这里面有很多数学历史,那些数学家,真是个个都是天才。但里面有很多专业的数学知识点,我还看不懂,都略过了”

“那没事,一本书里面能有一个观点启发到你,那这本书就是好书了。”

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篇12

对于磁与电,相信大家不会太陌生,例如,发电机、马达、磁悬浮列车等都是基于磁电的原理而发明的。下面我就来说说关于磁与电的人和故事。

电变磁是奥斯特在18xx发现的,他发现当导线上有电流通过时,导线旁的磁针会偏转。后来,法拉第在地下室自己做实验,根据皇家学会失败的经验总结,才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马达。法拉第发明了马达之后,又想,磁能不能变电呢?于是他展开研究,通过不断试验,将棒状磁铁改为马蹄形的磁铁,将线圈改为铜盘,铜盘可以摇动,于是就产生了持续的电,这就是发电机。

大家都知道了发电机、马达的原理,那么磁悬浮列车又是什么原理呢?磁悬浮有三个基本原理:一是当金属磁场发生变化,金属上的电子开始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二是电流的磁效应。当电流在电线或金属中流动时,就会产生磁场,就成了一块磁石;三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磁悬浮列车由悬浮、导航、推进三大系统来完成的。

由此可见,磁与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磁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让人们实现了很多发明和创造。从这点我联想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能量也是相互转化的,比如电能转化为热能(电磁炉)、风能(风扇),动能(电动汽车)等,那么将来能不能将空气能也进行转化呢?也许这又会有很多很多的发明呢!

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篇13

我不禁在心里叹道:那一片黑暗曾令多少科学家为它们倾注了多少心血!

洞庭湖边,屈原的一首《天问》如一声炸雷,轰开了自然科学这厚重云层的一角。从此,便开始了人类对自然真理的无限摸索与追逐。

从阿基米德巧借科学的力量一次次击退敌军,到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再到法拉第、赫兹、麦克斯韦为人类最主要的通讯方式——电磁波,开垦了肥沃的田地,最终有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两个分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微电子革命和核能源的学说。纵观科学史,人类从最初的迷信愚昧到现在的勇于探索,从石器社会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的进步与方便。瓦特的蒸汽机,爱迪生的电灯,约翰冯诺依曼的电脑曾那样有力地将人类的社会推进到另一个崭新的时期,人类的智慧决定着人类的进化道路向何方走去。

毫不否认,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确实有着各种因素不断地干扰科学的前进。罗马帝国的血腥与屠刀一度使当时众多杰出的科学家、数学家例如阿基米德等死于野蛮的士兵手中那把闪光的大刀下,中世纪欧洲宗教的烈火让多少天文学家例如哥白尼、伽利略等被烧死在高高的火堆上,新时代人们的质疑与嘲笑又淹没了多少本该早日出现的科研成果。作文世界也许是不公的,但借用一句话“是非功过皆由后人评说”,我相信你现在做到的成果,哪怕现在没有人理解,但总有一天,你的发现会改变世界,就如开普勒说的,“大事告成,书已写出,甚至可能要等一个世纪才有读者,这我就管不着了。”

未来的路还要靠我们去创造,在前面的也许是坎坷,也许是挫折,但人类不会倒下,只要人还有一颗探索与好奇的心,人就不会放弃追求那个最终的真相!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