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应用题教案

07-23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教师通常会准备好下节课的教案,为了更好的学习,一般教师都会在授课前准备教案,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你在写幼儿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三年级应用题教案,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地解答。

(二)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用两种方法解答。

难点:第二种解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再算出来。

(1)每层有4个教室。

(2)每个教室有6盏灯。

(3)每箱可乐有12瓶。

A.12个教室装几盏灯?

B.4箱可乐共多少瓶?

C.3层有多少个教室?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

这三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因为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

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的是什么?

条件:(1)有5箱热水瓶,(2)每箱12个,(3)每个11元。

问题: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在学生审清题意的基础上,由条件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两种解法的两种思路:

师: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这里有三个条件,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直接求一个问题?

生:根据每箱12个和5箱热水瓶,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板书:5箱有多少个)

师:知道了一共有多少个,再根据每个11元,可以进一步求什么?(板书:一共卖多少元)

这是一种思路,再想一想,要求这个问题根据这三个条件,还可以先求什么?

(学生们讨论一下)

生:根据每个11元和每箱12个,还可以先求出每箱卖多少元。(板书:每箱卖多少元)

师:求出了每箱卖多少元,与5箱结合,又可以求出什么呢?

(板书: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分步列式解答。

订正时,老师板书补充完整。

(1)每箱卖多少元?(1)5箱有多少个?

1112=132(元)125=60(个)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325=660(元)1160=660(元)

答:一共可以卖660元。

师:我们把这两种解法,列成综合算式可以吗?请同学讨论一下。

讨论后请同学回答。(板书)

1112511(125)

=1325=1160

=660(元)=660(元)

说一说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种解法加括号是什么意思?(先求5箱有多少个)

师:想一想,这道题怎样检验?能不能用一种解法的结果检验另一种解法?互相讨论一下。

然后请同学口述检验:(第二种解法5箱热水瓶共有60个,每个卖11元,共卖660元,和第一种解法答案相同。第一种解法,每个热水瓶11元,每箱12个,共卖132元,有5箱共卖660元,和第二种解法答案相同)

(三)巩固反馈

1.根据复习题已知条件(1)(2)与问题C,编一道应用题。

(学生口头叙述,老师出示)

学校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4个教室、每个教室安装6只日光灯。一共安装多少只日光灯?

(默读题、审题)

师:根据这三个已知条件,要求共安装多少只日光灯,可以先求什么?还可以先求什么?

(用两种方法解答,观察计算结果是否相同)(指名写在玻璃片上)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6436(43)

=243=612

=72(只)=72(只)

学生做题,老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两个小队割青草,每个小队割3捆,每捆重8千克。一共割多少千克青草?(用两种方法解答)

老师对上一题解答时出错的同学、重点辅导,看是否真正掌握了。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8328(32)

=242=86

=48(千克)=48(千克)

订正后,进行选择练习。

3.选择正确算式。

(1)大生的集邮本里,每页贴3行邮票,每行贴5张,6页一共贴多少张邮票?

A.356

B.536

C.5(36)

D.635

(2)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有40人,每人种3棵树,三年级学生一共种多少棵树?[]

A.3404(M.yJs21.com 幼儿教师教育网)

B.4043

C.4340

D.3(404)

师生共同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连乘应用题,用两种方法解答,思路不同,结果相同。

作业:思考第100页第4题。

小资料〔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因题中数量关系的差异和解答时所用数学知识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别。但从解题过程和教学要求来看,一般都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是理解题意。通过读题,理解题目内容,找出与解题有关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这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和起点。必要时可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加以简要摘录或直接在题目上作些批划。

第二步是分析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弄清各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沟通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寻找解题方法,确定运算顺序。这是解答应用题最关键的一步。有时可以采用模拟操作或演示、图解等方法来帮助分析思考。

第三步是列式计算。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按照加、减、乘、除的含义用算式表示出来。应用题可以分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计算。

第四步是进行检验,书写答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连乘应用题。要求学生用一种方法解答,比较容易接受。但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就比较困难了。因而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由于学生对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怎样列式(也就是乘数、被乘数的位置问题)学生易错,所以在讲授新课之前进行复习。采用选择已知条件和相关问题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个几的问题。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先分步列式计算,重点强调谁作被乘数。在列综合算式时,通过讨论深刻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思路。使学生能轻松地掌握第二种解法。复习巩固时,在复习题中,选择两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编成一道应用题(类似书中做一做)进行练习,可以使学生感到有趣(自己能够编题,自己解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以和倍问题为基础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列方程解答此类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应用的数量关系,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准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果园里有苹果树x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棵数的3/4。梨树有|()棵。

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棵。

2、饲养小组养了黑兔a只,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有()只;黑兔和白兔一共有()只。

二、生活引入.

上一年,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您今年有多少岁啦?我说:我和杨莹的年龄和是42岁,杨莹的年龄是我的年龄的2/5。你能算出老师的年龄是多少岁吗?那杨莹的年龄又是多少岁呢?

1.老师说: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通过今天知识的学习,你们就能知道了.

2.板书课题:分数除法应用题。

3、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谁是单位1,画出线段图.

4、分层指导。

思考:

(1)根据我和杨莹的年龄和是42岁这个条件找到它的等量关系吗?

(2)根据杨莹的年龄是我的年龄的2/5这个条件,可以把谁设为?老师、杨莹的岁数用含有的式子怎么表示?

5.学生练习,集体订正,说明思路。

三、尝试练习

(一)出示例3

例3.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白兔和黑兔

各有几只?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谁是单位1,画出线段图.

2.小组回答:

(1)根据饲养小组养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这个条件找到它的等量关系吗?

(2)根据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这个条件,可以把谁设为?白兔、黑兔的只数用含有的式子怎么表示?

3.学生练习。

4.学生打开书本对答。(65页)

解:设白兔的只数为只,黑兔的只数是.

白兔只数+黑兔只数=总只数

答:白兔有15只,黑兔有3只.

4.教师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

18(1+)什么意思?

(二)写出下面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只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不解答.

1.商店运来苹果和沙果350筐,其中沙果的筐数是苹果的,苹果和沙果各有多少筐?

2.商店运来的苹果比沙果多60筐,其中沙果的.筐数是苹果的,苹果和沙果各有多少筐?

教师归纳:今天学习的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根据分率句确定单位1,把单位1设为.

另一个数就是几分之几.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解答.

四、巩固练习.

(一)变式练习

小文买一支钢笔和一支圆珠笔,买钢笔的价钱比买圆珠笔多13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钢笔的6/19,圆珠笔和钢笔各多少元?

(二)对比练习

1.李明家九月份用水18吨,十月份用的水是九月份的,九月份和十月份一共用水多少吨?

2.李明家九月份和十月份共用水34吨,九月份的用水吨数是十月份的,九月份、十月份各用水多少吨?

(三)选择练习

果园里苹果树和桃树共350棵,其中苹果的棵数是桃树的,桃树有多少棵?

解:设桃树有棵.

A.B.

C.D.

五、质疑总结.

1.用方程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2.用算术方法解答时应注意什么?

六、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

解:设老师的年龄是岁.

......老师年龄

42-30=12......杨莹的年龄

答:老师30岁,杨莹12岁.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综合法思路,学会正确分析和解答比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比较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出示:

停车场原来有15辆大客车,12辆小客车,开走9辆,还有多少辆?

②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有几个条件和什么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同桌互说怎样解答?

③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

还有不同的解法吗?为什么可以用连加?

②这道题有哪几个条件?求什么?

③要求两天共织布多少米?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④这道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思考:

这道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三年级去的人数与一年级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③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讨论: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用芸芸有邮票的张数做条件求第二个问题?

②讨论:各种车各用几辆比较合适?你能说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练习十八第12、15题。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以旧引新.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学生可能举例:

①一个足球50元,3个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行了2小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③王师傅用小推车为食堂运菜,每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几小时运完?

2.改编: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米?)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总量)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工作总量?

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学生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生可能提出:

题目中已知几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生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最好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示同一条路(说明工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几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工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题目里没有给工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总量.]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方法.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1210=120(米)

几天修完?

12015=8(天)

综合算式:121015

⑤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0米,问题不变,仍求几天修完?应该怎样列式?

121020=6(天)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应该怎样解答呢?

订正:这条路长多少米?1210=120(米).

每天应修多少米?1206=20(米).

综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4)教师提问: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米?怎样列式?

12105=24(米)12102=60(米)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比较例5、改编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是相同的,给了单一量和数量,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题思路上看,根据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总数(工作总量),总数量是固定不变的(题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话表示出来).不同的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总数量每份数=份数.

教师说明:具有以上特点的应用题叫做归总应用题.(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独立完成下题.

①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

②小华和小刚读同样一本书,小华每天读12页,6天读完,小刚想8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几页?

订正时说说解题的思路各是什么?

2.填表:

解放军列队出操.填出每行人数或行数.(说说解题思路)

每行人数

12

20

45

行数

15

10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方师傅给食堂运菜.如果用小推车每次运75千克,8次能运完.如果改用平板车运,4次就能运完.平板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来一批客人.每间住2人,需要15间房.如果每间房住3人,需要几间房?

板书:

探究活动

折纸条游戏

活动目的

学生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加深对归总应用题的认识;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活动准备

学生两人一组,每组准备1张较长的彩条,一张表格.

活动过程

1.规则:两人一组,甲任意将彩条折成2段(或几段),乙测量出一段彩条的长度并记录,接着两人互换任务,乙将彩条折成不同的段数请甲根据第一次的测量结果猜出现在每段彩条的长度并记录,互相检查(计算)猜对为赢;此为一局;每场游戏可定为4局,赢者一局加10分,输者记0分并送对方10分,最后分高者为胜.

2.所填表格如下: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归一应用题并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规律。

(二)使学生扩展解题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用除法先求单一量)。

难点:列综合算式时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

我们学习了连乘、连除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首先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练习题(投影)

口答下面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3个书架75元,每个书架多少元?买5个同样的书架用多少元?

〔753=25(元)数量关系是:总价数量=单价〕

〔255=125(元)数量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

师:我们把这两问的应用题,去掉一问,还是求买5个同样的书架用多少元?这样的题怎样分析,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新问题。

(二)学习新课

想一想,要去掉一问,还求买5个同样的书架用多少元,怎样叙述这道题。(学生思考老师板书例题)然后问学生,这样叙述可以吗?

例1: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已知条件是学校买3个书架用75元,买5个书架。问题是买5个书架用多少元?)

摘录:3个75元

5个?元

师:请想一想,题目中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互相说一说)

〔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按照买3个书架用75元计算,也就是总价数量=单价,按每个书架的钱数去计算。它(单价)是不变的〕

师:为了进一步理解题意,我们用直观的线段图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同学回答,老师在黑板上画)

师:根据我们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以及线段图,请同学自己分析这道题,先组织一下语言,然后讲给同桌同学听。(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请同学回答:

要求买5个书架用多少元,必须先求出每个书架多少元,也就是单价。要求每个书架多少元,必须知道买几个(数量),和用多少钱(总价)。这两个条件是已知,根据3个书架75元可以求出每个书架多少元。再根据每个书架多少元(单价),和买5个书架(数量),可以求出买5个书架多少元,(也就是单价数量=总价)

师:下面请同学按上面分析的思路,写在作业本上。

学生做完后、订正,老师板书,并请学生讲一讲每一步的意思是什么。

(1)每个书架多少元?综合算式:

753=25(元)7535

(2)5个书架多少元?=255

255=125(元)=125(元)

答:买5个书架用125元。

做一做:

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请按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自己独立把这题完成)

702=35(千米)

357=245(千米)

7027

=357

=245(千米)

答:7小时行245千米。

同桌同学交换检查。讲一讲自己的解题思路。

师:例1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改成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例2.

出示例2:

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读题、审题,独立分析思考:

(1)照这样计算是照哪样计算?

(2)要求200元能买多少个书架,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3)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讨论后,请同学打开书,把小标题写在书上,并列出综合算式。

订正时,老师板书。

(1)每个书架多少元?综合列式:

753=25(元)200(753)

(2)200元能买多少个书架?=20xx5

20xx5=8(个)=8(个)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师:753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不加小括号行不行?为什么?

(加小括号是先求每个书架多少元)

师:我们学习了例1、例2.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两道题前两个已知条件完全相同,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但是,要求5个书架多少元和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第一步都要先求每个书架多少元,也就是书架的单价)

下面我们看一组练习,再比较一下。

1.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列综合算式解答)

2.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列综合算式解答)

(三)巩固反馈

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A.25051750B.1750(2505)

C.17502505D.17502505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例1、例2,掌握了这类应用题结构上的特点。最后给大家留一道思考题,请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一班同学上体育课,18人排成2行,照这样计算,全班54人排几行?

小资料〔归一问题〕

这里的归一,是指一种解题方法,即先求出一个单位的数量,(如单价、工效、单位面积的产量等)然后再求出题目所要求的数量。能用这种方法解答的应用题,通常称作归一问题。

在归一问题中,由于有一个单位数量保持不变(常用照这样计算,同样的等语句来说明)。因此,题里的数量成正比例关系,这就使归一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事实上,即使用算术方法解答,有时也可以根据题中数量成倍数扩大(或缩小)的特点来列式。这种解法习惯上称作倍比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两步应用题的教学,复习准备设计了从连续两问应用题去掉第一问,改编成两步应用题,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讲授新课重点抓住归一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始终是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逐步体会归一问题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例1、例2的相同点、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6)

教学内容:第81、82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综合法思路分析应用题,初步培养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综合法思路分析应用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导:

1、口头提问题练习

同学们做了3种颜色的花,每种8朵,?

学生提问题,并列式解答。

2、师:刚才同学们补了一个问题成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你能再补充一个相关的条件和一个问题,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吗?

3、思考:一道应用题至少需要几个相关的条件?几个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同学们做了3种颜色的花,每种8朵,送给幼儿园20朵,还剩多少朵?

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根据和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

;根据和,可以求出。

汇报讨论结果,并让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思考:这道题和复习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的就是两步计算应用题。

2、教师小结:

提问: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我们是这样分析和解答的呢?

再让学生看书,读一读书上的思考过程。

3、教学想一想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想一想。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一说第一步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让学生比较与例1的异同点,以及解题方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一、二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十八第一、二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作业:

练习十八第三、四题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7)

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连续比较多、少或几倍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推理过程,并能正确解答,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⑴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下面两题。

①小林语文得88分,数学比语文多得6分,数学得了多少分?

②小林语文得88分,数学比语文多得6分,英语比数学少得3分,英语得了多少分?

①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②提问;这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③第①题是怎样想的?第②题呢?第一步都是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为什么第①题先用加法算,第②题要先用乘法算?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第一步用减法,第二步用加法?

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首先要先看条件去想能求的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想每一步用什么方法算,正确地列出算式解答。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5=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9)

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有三个条件的初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巩固从条件想起的综合法思路,提高分析能力。

这节课我们复习本单元学过的一些两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题里的数量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从条件想起的方法分析应用题,并能正确解答。

(1)果园里有8筐苹果,每筐30千克。卖出100千克后还剩多少千克?

(2)果园里有150千克苹果,梨比苹果少30千克,橘子的重是梨的2倍,橘子多少千克?

(3)果园里有150千克苹果和120千克梨,香蕉比苹果和梨的总数少70千克,香蕉多少千克?

学生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想的。列式解答。

指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有时候可以从条件想起,先求出一个问题,再根据求出的问题和另一个条件求题目的结果。

1、做复习第1题。

(1)说说每题怎样想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说说每一步求的什么?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1)学生先做,

(2)说说根据什么条件求的什么?

(3)比较:这两题都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第一步的算法不一样?

指出:我们在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要根据条件与条件的联系,正确选择算法。

3、做复习第4题。

说说这两题哪一步解法相同,哪一步解法不相同?为什么?

今天复习是什么内容?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可以怎样想?你还明白了些什么?

复习第3、5题。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10)

教学内容:练习八第16-19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加减法和乘除法的一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

二、基本练习。

⒈口算。

⒉列式解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1)有5只白兔,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3倍,黑兔有多少只?

(2)有5只白兔,15只黑兔,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几倍?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应用题训练。

1.做练习八第16题。

(1)出示题目。

(2)引导学生看条件,说说是怎样想的?

(3)学生在课本上连一连。

(4)列式计算。

比较:这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练习八第17题。

(1)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提问:先求的是什么,再求的是什么?求第二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

3.练习八第19题。

让学生先讨论,再全班汇报。

三、课堂作业。

练习八第18题。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上的内容,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连乘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的思考方法,学会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

教学关键:学会用两种思考方法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104456258

6(104)4(56)2(58)

并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有什么异同点。

归纳每组中的两道连乘算式数字相同,下一道比上道多了小括号。运算顺序变了,但它们的得数不变。

2、选两个条件编一道乘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①每小组有10个同学;②有4个小组;③每人每天写2张毛笔字;④5天时间。

归纳:在计算乘法应用题时要注意根据乘法的意义确定被乘数和乘数,不能将乘数与被乘数位置颠倒。

二、新授。

1、教学例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2)从问题想起,找两个已知条件。

(3)第一种解法:①思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②线段图示意:每箱多少元?5箱

一共多少元?

③思路指引:知道有5箱热水瓶,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要先算什么?

④解题过程:

(A)每箱卖多少元?1112=132(元)

(B)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325=660(元)

综合算式:11125

=1325

=660(元)答:一共可以卖660元。

(4)第二种解法:

①思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每个11元一共多少个?

②线段图示意。

一共多少个?

③思路指引:知道每个热水瓶卖11元,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要先算出什么?

④解题过程:

(A)5箱有多少个?125=60(个)

(B)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160=660(元)

综合算式:11(125)

=1160

=660(元)答一共可以卖660元。

(5)比较两种解题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相同点:求的问题,都是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解题方法相同,都是连乘算式。

②不同点:解题的算式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每箱卖多少元,再求共卖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热水瓶,再求一共卖多少元。

(6)两种解法互相检验。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连乘应用题,分析和解答这种问题的关键是弄清题中要求的问题,先选择哪个作为已知条件,哪个未知条件需要先算出来。

例1的连乘应用题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答,第一种解法先求每箱卖多少元,再求一共卖多少元。第二种解法先求一共有多少个热水瓶,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在思考时,我们可以从问题想起,找出所需要的条件,也可以从已知条件想起,找出要求的问题。

三、巩固。

1、完成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题目。

2、根据三个条件口编一道应用题。(出示复习时要求编题的四个条件)编题后要求列式,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3、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两步计算应用题,大家都学得很好,不但学会两种方法解答,而且还能自编连乘应用题。练习作业中有的题目没有注明要用两种方法解答的,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简便解法的一种。

四、作业。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连乘应用题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二的第5--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进一步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做练习二十二的第5题。

学生读题后,想一想题目中缺什么?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根据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

(2)知道钢笔的支数,又知道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6倍,又可以求出什么?

教师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独立解答出来。集体订正。

二、进行口算和笔算练习。做第6、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进行应用题的混合练习

1、做第8题。让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做完后,可以指一、两名学生说说这道题有几种解法,每种解法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求的是什么。

2、做第9题。让学生自己读题,教师问:这道题的叙述方式与别的题目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三、四、五年级各有3个班是什么意思?学生弄懂题意后再独立解答。巡视时,教师要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3、做第10题。教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弄清这道题与刚学过的连乘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再解答。

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第12*题。

这道题是星号题,要求补充条件和问题后,再解答,这对学生了解这种应用题结构和数量关系有好处。

五、小结(略)

六、作业。练习二十二的第11题

连乘应用题》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上的内容,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连乘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的思考方法,学会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

教学关键:学会用两种思考方法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104456258

6(104)4(56)2(58)

并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有什么异同点。

归纳每组中的两道连乘算式数字相同,下一道比上道多了小括号。运算顺序变了,但它们的得数不变。

2、选两个条件编一道乘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①每小组有10个同学;②有4个小组;③每人每天写2张毛笔字;④5天时间。

归纳:在计算乘法应用题时要注意根据乘法的意义确定被乘数和乘数,不能将乘数与被乘数位置颠倒。

二、新授。

1、教学例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2)从问题想起,找两个已知条件。

(3)第一种解法:①思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②线段图示意:每箱多少元?5箱

一共多少元?

③思路指引:知道有5箱热水瓶,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要先算什么?

④解题过程:

(A)每箱卖多少元?1112=132(元)

(B)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325=660(元)

综合算式:11125

=1325

=660(元)答:一共可以卖660元。

(4)第二种解法:

①思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每个11元一共多少个?

②线段图示意。

一共多少个?

③思路指引:知道每个热水瓶卖11元,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要先算出什么?

④解题过程:

(A)5箱有多少个?125=60(个)

(B)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160=660(元)

综合算式:11(125)

=1160

=660(元)答一共可以卖660元。

(5)比较两种解题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相同点:求的问题,都是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解题方法相同,都是连乘算式。

②不同点:解题的算式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每箱卖多少元,再求共卖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热水瓶,再求一共卖多少元。

(6)两种解法互相检验。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连乘应用题,分析和解答这种问题的关键是弄清题中要求的问题,先选择哪个作为已知条件,哪个未知条件需要先算出来。

例1的连乘应用题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答,第一种解法先求每箱卖多少元,再求一共卖多少元。第二种解法先求一共有多少个热水瓶,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在思考时,我们可以从问题想起,找出所需要的条件,也可以从已知条件想起,找出要求的问题。

三、巩固。

1、完成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题目。

2、根据三个条件口编一道应用题。(出示复习时要求编题的四个条件)编题后要求列式,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3、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两步计算应用题,大家都学得很好,不但学会两种方法解答,而且还能自编连乘应用题。练习作业中有的题目没有注明要用两种方法解答的,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简便解法的一种。

四、作业。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连乘应用题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二的第5--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进一步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做练习二十二的第5题。

学生读题后,想一想题目中缺什么?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根据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

(2)知道钢笔的支数,又知道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6倍,又可以求出什么?

教师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独立解答出来。集体订正。

二、进行口算和笔算练习。做第6、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进行应用题的混合练习

1、做第8题。让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做完后,可以指一、两名学生说说这道题有几种解法,每种解法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求的是什么。

2、做第9题。让学生自己读题,教师问:这道题的叙述方式与别的题目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三、四、五年级各有3个班是什么意思?学生弄懂题意后再独立解答。巡视时,教师要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3、做第10题。教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弄清这道题与刚学过的连乘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再解答。

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第12*题。

这道题是星号题,要求补充条件和问题后,再解答,这对学生了解这种应用题结构和数量关系有好处。

五、小结(略)

六、作业。练习二十二的第11题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12)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一、计算练习

做练习二十三的第5、6、11题

1、第6题,让学生独立口算,共同核对得数。

2、第6题,让学生独立笔算,填出得数,集体订正。

3、第6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并要求学生说说怎样估算,第二行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估算,指名口答得数,共同订正。

二、应用题解题练习

练习二十三的第7-10题及第12、14、15题

1、第七题,全班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分别指名将两种不同的解法的综合算式抄在黑板上:

72001267200(126)

=6006=720072

=100(箱)=100(箱)

让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不同。

2、第8题,先引导学生回顾除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然后再求。

3、第9、10题,先让学生读题,审题,比较两题的不同,第9题是连除应用题,第10题不是连除应用题。

4、第12题,两道小题也要让学生对比着练,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指名说解法。

5、第14、15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集体订正。

三、应用题补充条件、问题练习

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3、16题

1、第13题,读题,明确条件,然后给予适当的启发。

2、第16题,要求学生补充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成为一道两步应用题;再补充另一个条件和问题,成为另一道两步应用题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三年级应用题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三年级应用题教案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