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分享13篇)

07-31

我用心为您推荐一篇有思考价值的“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文章,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名观后感呢?好的影视作品通常能够教给我们一些人生道理。观众在写作观后感时应该注重审美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写观后感有“感”无“观”,就如同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感谢您的鼓励和支持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被更多人分享!

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 篇1

一声爆炸,一团火焰,吞没了平河,生死已置之度外,这就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场景,进攻前,所有战士面朝祖国的方向,那里一片美丽的霞光,每个人喊出新中国万岁,这是内心的信念,为了祖国,为了亿万万人民。

心中有信念,心中有光,无惧生死,这就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

两次把桥炸开口子,美军都在最短的时间修到恢复通行,第三次,伍千里一个人身陷重围中,在牺牲的一刻击中了那枚炮弹,桥再次被炸断。

伍千里身中数弹掉下水门桥,伍万里看着哥哥在自己眼前牺牲。

第二天,敌军清理战场时,用燃烧枪点燃了伍千里,千里和万里两兄弟已被冰雪冻在了一起。

千里虽然牺牲,最后还是以燃烧自己为弟弟的生换得一线生机。

伍万里是七连最后活下来的人,他是年龄最小的,他象征着希望,也意味着重生。

《长津湖之水门桥》相比《长津湖》不同的是把镜头全部给了战士们,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走向相同的结局,这种无惧死亡,舍身取义的壮举,令人震撼。

这就是我感受到的《长津湖之水门桥》,这部电影中每一个人物都是缩影,是无数志愿军战士的代表,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 篇2

一仗锤炼了经过严酷战争洗礼的人民军队,锻造了拖不垮、打不烂的钢铁长城。

这场战争是一场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现代化程度和依靠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强敌最为典型的一场战争。我军先后参战的部队有步兵27个军又1个师,直接参加过第一线作战的为25个军又1个师;地面炮兵10个师又18个团;高射炮兵5个师又10余个团和60个独立营;装甲兵坦克3个师;空军歼击机航空兵10个师又1个团,轰炸机航空兵3个大队……先后经受锻炼的志愿军部队多达290万人。毛泽东称抗美援朝战争是个“大学校”,他说:“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陆军、空军、海军,步兵、炮兵、工兵、坦克兵、铁道兵、防空兵、通信兵,还有卫生部队、后勤部队等等,取得了对美国侵略军队实际作战的经验。我们在那里实行大演习,这个演习比办军事学校好。”

抗美援朝战争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对于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训练和保卫国防作战及援外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研究打赢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面对装备高度现代化的“联合国军”,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以彭德怀为首的志愿军统帅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战争指导路线,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把毛泽东军事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毛泽东强调,志愿军作战,应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志愿军广大指战员扬我之长、补我之短,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对付强敌的进攻,充分利用出兵的突然性,发挥我之夜战、近战和运动战的擅长,并配以部分的游击战和阵地战,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当战争转入相持局面时,我适时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指导方针,创造了许多有效战法,如坑道作战和不远离阵地的进攻战、阵前潜伏作战,以及“零敲牛皮糖”、打小歼灭战的原则,积小胜为大胜,由打小歼灭战逐步过渡到打大歼灭战;适时组织部队轮番作战,以休整部队,充分发挥我军兵力雄厚的优势,等等。

志愿军将士坚持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迅速改善了装备、提高了技术水平,催生了我军由单一兵种作战过渡到现代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创造了依靠劣势装备打赢现代战争的一系列新经验、新战术、新战法。同时,还在战争中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军事人才,促进了我国军事思想和军事科学技术向现代化方向迈进,使我军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 篇3

今天是20xx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四,昨天看了新春影片《长津湖之水门桥》,作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长津湖》的续集,《长津湖之水门桥》主要讲述的是以__为背景的三炸水门桥的故事。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异国的土地上开启了__的伟大篇章。

每次观看抗战影片,眼眶总是一直湿润着,中国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伟大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人。

伍千里带领第七穿插连刚刚结束机场大战,还没好好休息一下,马上接到上级通知,立刻赶往水门桥执行炸桥任务。所有战士立刻出发前往目的地。

战士们一边要抵挡风雪交加,严寒刺骨的恶略天气,一边要随时警惕敌机的轰炸。还要誓死完成任务。所有战士丝毫没有懈怠。

始终保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一次次攻克难题,一次次完成任务,最终除了以外,所有英雄们都牺牲了,换来了战争的最终胜利!也换来了我们今天安稳而幸福的生活。

为所有烈士们致敬,为所有为抗战英雄们致敬,人民永远会记住这样的恩情!

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 篇4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慷慨赴朝,与武装到牙齿的敌方王牌之师血战到底的英雄史诗。

通过观看这波澜壮阔的英雄伟骗,我感受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更让我从对英雄的感动,到观影的行动。不管站在哪个年代俯瞰,也无论从哪个方面论证,抗美援朝这一立国之战都注定是彪炳青史的。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站在了当下的审美坐标,输出着具有时代性的故事样态和创新性的艺术表达。对于众多尤其青年观众来说,这样的《长津湖》,确实是不可多得。

能战方能止战,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长津湖之水门桥》以此来立意,并用剧中领袖所说的“尊严,只能在战场上取得”的台词来予以升华。国际竞争的丛林法则从来就没有改变,铸剑为犁仍只是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很多大国的和平崛起,都是从一场抵抗侵略的战争开始的。

《长津湖之水门桥》对这一场史诗级战争较量的呈现,借助故事延伸对七连志愿军战士的思想动机和行为方式进行内在支撑,使其成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英雄人物”。在奔赴战场的火车上,一场报出自己的姓名和编号的七连入连仪式,彰显出英雄精神传承与七连“打不垮更打不死”的战魂。这些为国捐躯的战士们,都是共和国永远铭记的英雄儿女。

长津湖之战,中国军队打出了自己的威风、血性和精气神,让世界看到中国是一股“不可辱”的力量。这种战斗姿态,体现的正是一个伟大民族“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热血壮志。这么一股子精气神,正是志愿军战士以“钢少气多”战胜敌人的“钢多气少”的胜利之道。

抗美援朝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长津湖之水门桥》重述抗美援朝历史,无疑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启示意义,它们仍是作为民族意志、国家立场政治宣示的宏大叙事,是反帝反霸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回响,发挥的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激励功能。《长津湖之水门桥》的上映说明,这段非凡的历史,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精神财富。

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 篇5

20xx年2月6日是个星期日,我和妈妈观看了《长津湖》这部电影。讲的是抗美援朝第七穿插连跟美军决战水门桥的故事。

电影中第七穿插连连长伍千里让我印象最深,从他炸毁水门桥战术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英勇无畏、胆大心细的英雄。第一次九连炸桥失败,他接到任务,和九连汇合后,精心布置第二次炸桥任务,他从四个方向部署炸桥任务:一部分攻水泵房;一部分佯攻桥南,打掉照亮塔;一部分抓指挥官;一部分在桥北炸桥。在美军修复桥后,伍千里整顿剩下的兵力,进行第三次炸桥。第三次,他让弟弟伍万里吸引美军的注意力,指导员梅生开着半履带车配合他冲进敌人营地,他孤身一人冲进美军营地,被敌人机枪射中,但在中弹牺牲前他把炸弹给射中引爆,把水门桥成功炸毁。

伍万里是连长的弟弟,他是在部队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从一个“惹事精”慢慢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战役结束后,七连只剩他一人,他请求恢复七连建制,让英雄的七连永存!

电影结束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残酷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了,但我们中国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永远铭记那些牺牲的英雄先烈。我希望世界永远没有战争!

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 篇6

1950年,中国志愿军部队与美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交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将美军1个多师分割包围于长津湖地区,歼敌1.3万余人,扭转了战场态势。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是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战,而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惨痛的牺牲,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极端天气中,很多先烈是以端着枪的姿势被冻僵,体现了志愿军战士服从命令、视死如归,冻成冰雕也不退缩的革命精神。

里边不少镜头令人泪目,美军在严寒中吃着火鸡而志愿军战士只能一天一个冻土豆的情节让我难以释怀。

凛冬已至,激情燃烧的青春舍生赴死。冰雪冻住了战士们的躯体,却封不住他们不朽的军魂。这军魂,是对国家和民族最澄澈的爱;这军魂,是军纪如山,是铁流浩荡。“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长津湖,也曾绵延冰封,也曾静水流深。岁月可证,流水有声。那是伟大斗士的号角,那是铁血军魂的咆哮。

《长津湖之水门桥》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凡人,但每一个人,都拥有一颗伟大的心。没有任何一个人生来就是英雄,只是当危险降临的那一刻,他有勇气站出去,凡人就变成了英雄。让我们记住《长津湖之水门桥》,记住英雄,缅怀以命相搏,护山河手足无恙的忠勇之魂。浴血奋战的每一寸土地,开满鲜花,绿树成荫!

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 篇7

从情感上来看,《水门桥》将爱国情、战友情、亲情、兄弟情、父女情全部展现出来。

不同角色身上有不同的情感,整体是爱国情,正如所有七连的战士朝着祖国的方向敬礼,那一刻那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梅生和女儿的约定注定没办法完成,但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女儿,却成为所有观众的牵绊。伍千里和伍万里的兄弟情,最能打动人心,特别是伍千里的最后一幕,看得人热泪盈眶。

如果说《长津湖》只能让你哭一次,那么《水门桥》会让你哭三次甚至更多,因为前作收敛的情绪,在这个时候没有任何隐藏。

人物结局来看,《水门桥》的整体基调是悲壮的。

如果说导演在《长津湖》还有一点仁慈,不告诉你每个人的结局如何,那么在《水门桥》中,导演就夺走了这点仁慈,让大家面对血淋淋的事实。

《长津湖》只是介绍七连和五连的战士,但是《水门桥》却给每个人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句号。

在这部电影中,每个人的结局都有相对应的画面和故事,为了不剧透,就不做多说。每下线一个人,影院就会传来啜泣的声音。

《长津湖》的泪点是雷公的离开,而《水门桥》的泪点是七连再次点名的时候:“第七穿插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

不是泪点低,就算是汉子在听到这段台词的时候,都会忍不住红了眼眶。我想这一幕会成为许多人心中难以撼动的画面,会深深地记住这句台词。

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 篇8

今天,爸爸带我到电影院观看了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

电影讲述了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电影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片段:一个是志愿军受到美国飞机轰炸时,雷公把美军投下的标识弹抬到吉普车上,冒着危险把美国的飞机吸引走了,最终他牺牲了。伍千里把雷公从吉普车下拉出来的时候,雷公说:“好痛!不要把我一个人留在这”。说完,他失去了生命。

还有一个片段是,美国军队在撤退的时候发现一队志愿军战士被冻成了冰雕,但他们死前还保留着战斗的'姿态。美军的师长向他们行了军礼,还说:“面对如此有决心的敌人,我们永远无法战胜”。

我们的先烈说:“这仗我们不打,就得我们的下一代去打”。革命烈士为了让我们得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愿意牺牲自己,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他们。

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 篇9

虎年春节档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票房突破10亿元,观影人次超过1500万人次。影片热度居高不下,无数观众观影后献上“开年第一泪”。《长津湖之水门桥》是《长津湖》的续集,七连再次出征,七连战士的命运也在时刻牵动着每一位国人的心。成吨的炸药爆破,战争场面火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水门桥之战的残酷,彰显了我志愿军爱国主义精神、保家卫国责任以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出圈”彰显“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一部影片,让我们更深刻了解历史;一部影片,让我们更好地读懂爱国主义精神。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爱国主义精神犹如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从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纯粹而炽热、厚重而隽永。影片中夕阳西下,全体战士迎着阳光,对着边境的方向向祖国敬礼,铿锵有力地说出:新中国万岁。这绝不是简单的口号,是最可爱的人在面临随处都是危险、时刻是牺牲考验下,毫不退缩,彰显不畏生死的勇敢、明知难为而为之的胆魄。他们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牢牢镌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以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誓死捍卫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彰显出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宏伟远大的爱国志向。

《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出圈”彰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保家卫国责任。冰雪埋忠骨,历史有温度。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冲锋的军号声是许多美国士兵的“噩梦”。志愿军战士一听到冲锋号总能激起昂扬斗志,被誉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片中,梅生看着女儿的照片说:“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代要打”;伍千里对伍万里殷殷期许:”我和大哥把仗打完了,你就不用打仗了。”影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坚守阵地,这是保家卫国的责任。炼狱一般的生存环境中,极度饥饿、疲乏、寒冷之下,一次次遭遇坦克战、阵地战、歼灭战、肉搏战……志愿军死战到底、视死如归,以血肉之躯铸就了守护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让敌人无法进攻一寸。影片高度还原的现场,让我们每一位观众在穿越时空的过程中,化身成为战场上的每一位战士,点燃了蕴藏在我们心底的爱国基因,激励我们在关键的时刻,能够主动担当责任,扛起如山重担,以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态度,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用身体力行践行责任和使命。

《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出圈”彰显“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勇斗争精神。长津湖战役中,我志愿军共三次炸毁水门桥,付出了巨大牺牲。胜利的一幕幕、一帧帧不禁让人“瞬间破防”。在没有任何重火力的掩护下,在低于零下20摄氏度的恶劣风雪中,志愿军战士凭借“小米加步枪”抗战的同时,美军则用飞机、坦克、大炮轮番轰炸。志愿军战士反穿棉袄、身负炸药,用血肉之躯把大桥连同基座全部炸毁。这场战役以我军牺牲巨大、美军艰难撤退告终。英雄们以生命写就的精神史诗,如明灯般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他们传递的精神和信仰,赋予新时代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志愿军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无所畏惧,无愧为“最可爱的人”。吾辈当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科学把握新时代的斗争精神,秉持对初心使命的坚守,对理想信念的笃定,对崇高责任的担当,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勠力同心汇聚民族力量,舍生忘死锻造民族血性,守正创新激发民族智慧,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 篇10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不断从_精神中汲取力量,才能更好地立足当下、把握未来。_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敢闯敢干、锐意进取、艰苦创业,取得了独一无二、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在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越是到了关键时刻、紧要关头,越要高举精神旗帜,把_的精神力量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战线各领域,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扎实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

伟大精神激励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_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这就意味着,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凸显、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环境,传承好_精神,激荡出奋勇前进力量,是我们克服各类艰难险阻、荆棘坎坷,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制胜法宝”。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应该立足战略发展全局,在对照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审视现实中思考未来方向,在干事创业中知难而进、坚韧向前。推进伟大事业,我们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大力弘扬_精神,激发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意志,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勇气和决心,有力抵御重大风险、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鉴往事,知来者。回顾壮阔历史,瞻望光明前景,我们有底气,更硬气,无比坚定、无比自信。赓续伟大_精神,拿出雄赳赳、气昂昂的精气神,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大智大勇,将百折不挠、守正创新、一往无前的砥砺奋斗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必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 篇11

战争结束了,各连连长在向上级领导报告人数。等七连报道时,战士伍万里身后那空无一人与旁边其他连的战士们有了鲜明对比。“第七穿插连应到157人,实到一人”,伍万里大声喊出。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这一幕就来自春节上映的电影《长津湖》续篇之《水门桥》。当我去年看过第一部《长津湖》后,就非常期待这一部续篇。

它讲述的还是抗美援朝志愿军七连的战斗故事。在打掉美军机场后,为了不让逃跑的美军撤退到新南港,七连和炮连接到任务拦住美军,炸掉水门桥。一路上志愿军不但要和恶劣的天气斗争,还多次遭到美军飞机打击。到达水门桥后,志愿军们面对的是美军最强的陆战一师,计划用战略炸桥。他们先突破水管,里应外合打掉了水泵房。美军也很阴险,用火烧志愿者们,还用圈套引志愿军们上钩。可第一次打击还是失败了。志愿军们在夕阳的照耀下,向祖国的方向敬礼,这是他们要用生命炸桥。战士们一个个倒下,英勇牺牲。最后伍仟里为了完成炸桥任务,自己拿着炮弹去炸桥。面对美军的包围,他丝毫没有犹豫,用子弹引爆了炸弹,自己也牺牲了。增援的志愿军们来了,美军仓皇而逃。到最后,七连只有伍万里活了下来,一个连只剩下一个人。

美军有先进的武器,充足的资源,强大的制空权,而志愿军们只有步枪,衣服穿不暖,粮食吃不饱。冬季的朝鲜半岛,天气非常寒冷,很多战士冻死、饿死在战场上。他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前进,他们不怕苦、不怕死,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为了胜利,为了保护祖国,放弃了自己,顾不上家人的牵挂,不顾一切为了祖国奋战。他们都是伟大的英雄,我们要向他们致敬。

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 篇12

今天,爸爸带我去电影院看《长津湖》这部电影,看完后我深有感触。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二个战役,它是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争。

“滴答滴!滴滴滴!”冲锋号吹响了,“冲啊!”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20军59师175团5连成为抗美援朝首批入朝作战部队。

那天夜晚,雪下得非常大,高度齐腰。战士们又要爬山,有好些战士脚底打滑摔下了悬崖。战士们为了不暴露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生火做饭,饿了,只能啃已经发霉的冻土豆,渴了就抓把雪往嘴里塞。经历了种种困难,终于来到了长津湖。

这个地区天寒地冻,土被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的坦克缓缓向我们这边驶来,战士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硬上,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经过短时间的商量,快速地组成了一支30人的“敢死队”。

战士们匍匐前进,一个又一个的战士牺牲了,最后只剩下两名战士接近了敌方的坦克,并且还都负了重伤。他们把一颗手榴弹塞到了坦克的履带下面。只听“轰”的一声,坦克被炸瘫了。

还有一个镜头让我也有感动。有一个老兵,平时就是个“老滑头”,但在真正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会奋不顾身地去保护自己的战友。

这场战役中,有个标识弹落在他的面前,他想都没想,抱起标识弹就放到车上,然后开着车就往美国军队那边飞驰而去。在快到美国军营的时候,他整个人和车被一枚炮弹炸飞了,他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正好被掉下来的车砸在了身上,他被生生地砸死了。

他们牺牲了自己,不都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以后给我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吗?

现在东北的冬天,零下二十几度,我们都觉得非常寒冷,穿上了棉衣棉裤都不觉得暖和。再看看那些志愿军战士们,在零下五十多度的天气里他们没有棉衣,只穿着单薄的衣服趴在雪地里坚守战斗岗位。

所以,我们学生现在有舒适的环境学习,都是他们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在这么好的环境下不好好学习,怎么能对得起他们的牺牲呢?

看了这部电影,我从中感悟出了一个道理:唯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撑起希望!

从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我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们的艰辛,他们有着不畏艰苦,知难而进的品质。

而我以前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把它放到一边,不予理睬。但是我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也应该像志愿军战士一样,遇到困难要奋勇向前,知难而上,一定要把困难克服掉。

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

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 篇13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_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真实写照。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之战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的硝烟战场。

在战斗装备上,美国空中有飞机、海里有航母、陆地有坦克,而中国军队只有两条腿和步枪;在后勤补给上,两国差距亦是甚大。感恩节,美国军人吃着火鸡、面包,喝着热咖啡,而中国军人每人每天只有一个坚硬的土豆,有的战士甚至因为啃土豆,把牙齿都硌掉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中国军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正是因为他们有着舍生忘死的“钢铁”精神,这种精神如一种强大的武器,在中国军人的身体内汩汩流淌,使他们毫不畏惧地冲向战场!

敌机丢下红色标识弹,让好不容易取得的阵地变成了活靶子,死伤无数。开向美军的坦克营地,让敌人自己轰炸自己,路上遭受轰炸机的猛烈轰炸,身体被弹片打得千疮百孔,下半身更是被吉普车压断了……看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心里仿佛一座宝塔崩塌了!

最后,美国招架不住,落荒而逃,路上发现一群如冰雕般保持战斗姿态的战士遗体。中国战士宁可冻死,也不会后退半步!美国最高长官对他们行了一个军礼,叹了口气说:“面对如此有决心的敌人,我们永远无法战胜。”此时,我心里激动无比,耳边回荡着“我们胜利啦”的声音!

正如指导员梅生所说:“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现在,我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在父母的陪伴下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我们今天的和平,是先烈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将永远铭记英雄,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