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传的读后感

07-29

在阅读完一本书后,尝试写下一篇读后感,这对我们帮助是很大的,阅读了作品,我们的思绪如滔滔江海。怎样写作品读后感才能体现内心感悟呢?以下“居里夫人传的读后感”一文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准备。

居里夫人传的读后感 篇1

【第1篇】

世界上有许多名人,但我最钦佩的是他们出生在波兰

玛丽·居里(mary curie),老师家庭中的著名女科学家。

居里夫人是伟大的科学家,经过辛苦的工作,和她的爱人居里先生一起,发现了两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钋和镭,获得了巴黎大学的博士学位,同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是,不幸的事情降临在了居里夫人的身上,居里先生过马路时被马车撞到,车轮从他头上碾压过去,居里夫人失去了她的伴侣。

居里夫人是个顽强的人。她没有因为悲伤而放弃工作,也拒绝支付养老金。居里夫人不仅作为居里实验室的主任继续在巴黎大学任教,而且还对她的家庭承担全部责任。

今后,我一定要学习居里夫人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努力学习,不怕困难,勇攀高峰。

【第2】

上个星期,

奶奶从图书馆借回来一本名叫《居里夫人传》的书。当我回到家时,我迫不及待想读它。看完后,我深深地感到自己不如自己。

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是唯一一位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不仅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还是一名普通工人,一名家庭主妇和两个孩子。

母亲。作为科学家,居里夫人在镭的研究中经历了长期的磨难。为了从9000千克沥青、矿渣中提纯出镭,居里夫人整整奋斗了45个月,每天都待在一个十分简陋的实验室里,穿着沾满灰尘的工作服,不停地搅拌,烟熏得眼泪直流。

而且还是一个妇女,这是多么繁重、多么艰难的劳动!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这是一个巨大的贡献,但更重要的是,她放弃了专利可能给她带来的财富。实验室是她的家。一克镭是居里夫人和她丈夫的作品。她虽然是著名的科学家,但她的日子却过得很俭朴,没有一点想享受荣华富贵。

估计现在这样的事情已经很少了。 《居里夫人传》让我们懂得:第一,必须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地做事情,才可能成功。

第二,不要贪图享乐。即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也应该过简朴的生活。

居里夫人有着坚持不懈、刻苦钻研、艰苦朴素的精神,如果我们能好好学习居里夫人这些可贵的品质,就一定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功。

【第3篇】

提起居里夫人,大家都很熟悉吧,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事迹可真是了不起,一生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最近我阅读了《居里夫人传》这本书。

居里夫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她的家庭很穷。她的祖国被沙皇占领和统治。她的童年充满了烦恼,但她树立了自己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并且非常努力地学习。年轻时,她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在简苦的环境中为梦想奋斗。

在那里,他遇到了埃比尔居里,他们结婚并一起学习科学。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新放射性元素,一个命名为钋,一个命名为镭,,钋的放射生比铀百倍,镭比铀强一百万倍。1903年,居里夫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20年后居里夫人患上了白内障,做了一次手术,又在1924年11930年做了两次手术,但他还是对科学不离不弃,可真是坚强啊!十年后,居里夫人得了白血病,但在1935年,她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935年7月5日,她离开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也离开了,但她的伟大事迹仍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她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只有努力工作才会有丰厚的回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不能放弃。

【第4篇】

读完《居里夫人传》,我的心被这位高尚的女科学家的伟大精神所深深震撼了。

居里夫人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并一一诠释了奇迹。我们很惊讶。她不仅拥有高尚的品格和个性,而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11年,她因发现和提取镭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但她却淡泊名利,继续研究科学。她在事业上如此执着,有着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我认识的所有着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一个不为盛名而颠倒是非的人。”居里夫人给我们叙写了一个个传奇。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知识是多么的可贵,如果不是因为她勤于学习掌握知识,如果不是她拥有锲而不舍,顽强不屈的精神之柱支撑着就不会发现并提炼出镭。

居里夫人传的读后感 篇2

我在寒假的时候读了一本书的名字叫《居里夫人传》这本书让我觉的意义也是很大不光是知识还是大道理我都能在《居里夫人传》里学到的。

但再我看乐里面内容之后然我很感动特别是有两篇写的很生动。可能有的同学没有看多所以我来告诉大家。比如说第二卷第十四章让我感到我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幸福了我现在的生活是不能和居里夫人的当时生活比的。那一章写了夫妻两个人都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一直都在引人入胜的奋斗着,而且还指导着下一代的学生做试验如果这一幕要是被看到了这个人一定是很感动的因为本来自己的生活就是很苦的了但还是不顾自己的幸苦在教下一代学生想让自己的力量一直传下去。他们家的一个月的生活只是靠着500元来养活自己的夫妻两人还有自己的女儿还雇了一个女仆和一个奶妈这样他们是更加不够用了所以他们一直是省吃俭用的但他们有三个女儿这样他们只有在实验室更加幸苦的工作了,这就是他们艰苦的生活。但还有一篇也让我看的很感动是第三卷的二十六章名字是:实验室。他是这样讲的居里夫人是著名的科学家所以就有很多人来拜访居里夫人穿着白色工作服跟着居里夫人进实验室但你知道吗我为什么要说他让我感动吗那我来告诉你因为他让我觉得实验室是一名科学家的家如果没有这个家的话那我们的中国就没有发展的那么的好所一让我感动的是这点。

我建议大家一起去看这本《居里夫人传》因为我感觉我看下来的结果还是不错的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很有趣哦!

居里夫人传的读后感 篇3

居里夫人,一个感动了全世界的名字。她朴实的身影,深深地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铭记;她激人奋进的故事,也被人们一遍又一遍地传颂。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俄罗斯铁蹄的蹂躏。这位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赋予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当然,它也毫无保留地将知识精英的智慧和坚韧遗传给了她。开明善良的父母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尽管沙俄施行严格的殖民统治,但作为一个妹妹,她仍然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短暂童年。

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法值得今天学习。他们从未对孩子进行过什么“启蒙”,而是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玩耍,去尽情地拥抱大自然。居里夫人一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提时代埋下的种子。

尽管这位父亲是一位有才华的科学老师,但他从不刻意引导孩子们的兴趣。他甚至不让小玛雅过早接触科学书籍,让她放学后能全面涉猎知识,从而逐渐找到兴趣所在。当然,他对于孩子们的学业还是非常关心,并且要求严格的。至于母亲,她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放弃了校长的职位,全心全意地教育儿子。

在病情严重、家庭困难的情况下,她仍然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管理家务,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以免过早地让他们承受心理负担。从中,我看到了家庭的意义。它不仅是每个人成长的天堂,也是人们塑造的殿堂。

后来,为了给妹妹筹集学费,年轻的居里夫人尝到了人间的滋味。十七岁那年,她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去外省当家庭教师,一当就是六年。这六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逐渐意识到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复杂。

失恋的痛苦经历也教会了她如何选择终身伴侣,如何认识一个人的本质,如何分析一个人。这六年的苦难也教会了她如何面对挫折,使她在后来的实验中失败,没有灰心。在经历了起伏之后,她看到了五颜六色的彩虹。

居里夫妇是两个高贵灵魂的碰撞。这碰撞迸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在生活上,他们几乎毫无要求。

但在这两位学者看来,对待科学研究是极其严谨、执着和孜孜不倦的。在他们心目中,科学是最神圣的,属于全人类。“荣誉”和“财富”在他们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又微不足道。

因此,他们无偿地将镭的提炼方法公诸于世,并把世界上第一颗纯镭捐献给了国家,捐献给了世界。

寻求真理没有捷径,这将是一条漫长的贫穷和孤独之路。若无足够的毅力,千万不要轻易涉足。最可怕的事莫过于知难而退,临阵脱逃,继而变成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学者。

不仅对科学,而且对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没有报酬,没有收益。而在漫长的等待收获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坚守这两个字。很多人因为一点点挫折而放弃。有些人拍拍衣服上的灰烬,摇头,几次失败后就回去了。

殊不知或许成功就仅仅离你是一步之遥,而你不愿再走了;或许成功就在你身旁,而你不愿侧身寻找;或许成功就在你头上,而你不愿抬头望望。殊不知一切的或许就在你回头返回的那一刻,灰飞烟灭了。

朋友,不要灰心,不要放弃,成功离你只有一步之遥。

居里夫人传的读后感 篇4

读完这本《居里夫人传》,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这种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打动。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值得庆幸的是,她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但她也是不幸的,母亲有严重的传染病,无法照顾她,她是由大姐照顾长大的。更不幸的是,在她还不到十岁的时候,妈妈和姐姐就都离她而去了,也正是这样的苦难磨炼出她坚毅的性格。

居里夫人读起书来是相当的认真,她在年幼的时候就能做到学习时全神贯注、不受任何人的打扰,甚至调皮的朋友故意吓唬她,她都全然不知。有一次,她的姐姐和同学看到她在读书,在她的后面竖起了几把凳子,只要她一动,凳子就会掉下来,可是一本书都看完了,凳子也没有掉下来。这个专心的女孩最终是开辟出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居里夫人15岁的时候,就凭借自己的努力,以金奖章的成绩毕业,而父亲实验室里的仪器,不仅对她充满了诱惑,也给她提供了一个实验的场地。她非常渴望可以去大学里深造,可是家里的条件不允许,没有办法,她从19岁就当了家庭教师,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

在发现了未知元素后,居里夫人与丈夫给它命名为“镭”,然后夫妻二人便废寝忘食地在一个破旧的棚屋里开始了长达四年的研究。每天,居里夫人都做着同样的事情:先用一个大铁锅煮沸沥青铀矿的残渣,然后,再用一根与她差不多高的铁棒搅动那些残渣。居里夫人坚持全天工作,并选择了男人的“粗活儿”。有时,她一次炼制四十多磅的原料,棚屋里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她搬运重物,移动溶液,不停地搅动着锅里沸腾的物质。埋头干着这些重活,玛丽却没有丝毫怨言。

工作日延长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两年变成了三年,三年变成了四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玛丽每天都和丈夫干着同样的活儿,做着同样的事儿,不仅从未感到枯燥,反而更起劲地干着,从不放弃。整整四年,居里夫妇用惊人的毅力去提炼“镭”,他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啊!

在后来提纯镭的时候,她跟丈夫皮埃尔·居里历时三年九个月,终于从三吨的石油废渣中提出了一分克的氯化镭。提纯的过程异常艰辛,她的手上磨出了很多老茧,在几十度的高温下汗流如雨,没有异于常人的坚持和毅力,她是不可能做到的。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个认真、有耐心、坚持不懈的人,一个严谨细致、迎难而上的科学家,一个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伟大女性!

居里夫人传的读后感 篇5

北京燕山出版社版

永攀登价值体系巅峰的玛丽

对玛丽·居里来说,我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她:艰苦环境造就的伟人。然而,在我看来,玛丽在她的童年并不特别。

从小就聪慧异常,从小就什么都第一,这种小孩在世界上多的是了。但玛丽与他们的最大不同在于:同样是聪慧的普通人,玛丽却在今后一步步攀向了自己人生的巅峰,而他们却一个接着一个的被别人超越 。

尽管玛丽奋斗的环境十分恶劣,条件也很艰苦,而且她作为一个女科学家还要被同行看不起,但事实证明玛丽愈挫愈勇,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波兰女孩变成了一个受全世界人敬仰的伟大女性。

玛丽的少年很平凡,她在17岁时甚至有过一辈子都不想有什么作为的想法,读到第61页时我在摘抄本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我此刻还觉得玛妮娅(玛丽亚的昵称)与著名的居里夫人沾不上边。甚至她还有过一段简爱式的生活经历——她在乡下当家庭教师时与那户人家的长子恋爱了,而对方的父母根本看不上她。

在写到她失恋时,作者写道:从这位天才姑娘的灰心念头中,我们看得出,她并非无懈可击,也不具有超人的信心,她与所有的十九岁的姑娘一样,也会感到痛苦,也会丧失信心。

甚至玛丽也可以去巴黎学习,这在当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玛丽首先支持她妹妹布妮亚在巴黎大学学习医学。玛丽和她们的父亲付了她的学费。至后来玛丽去了巴黎,在阁楼上如饥似渴的求学时,被皮埃尔·居里求婚时,她的理想还是停留在“学成回国后在华沙当一名家庭教师,好好陪着爸爸”。

但有些事是玛丽无法预料的。每个人身边都有能影响他们生活的人。对玛丽来说,这个人是她的丈夫和崇拜者皮埃尔·居里。在皮埃尔·居里的劝说与影响下,玛丽开始一心为科学研究奋斗,后来又是偶然看到的一片**激起了玛丽对于放射领域的探索热情,最终玛丽凭借在放射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而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女科学家。

在玛丽的一生中,她最明显的变化是价值体系的不断升华。

在玛丽小的时候,耳濡目染,她就已经抱有对波兰人民的深沉的爱与对国家遭受践踏的不满。可以说,爱国主义是玛丽一生的主要思想。

进入巴黎后,玛丽第一次感到自己几乎一无所知。 在充满知识的气氛中,玛丽对知识的渴望被完全解放了。她整天整夜沉浸在对知识的渴求中。在2012年3月17日写给哥哥约瑟夫的信中,她写道:

“我如今学习用功超过原来的一千倍。”那时,玛丽“不论天气好坏步行去巴黎大学”,在阁楼里,“每年冬天仅仅用一两袋煤”,“天一黑,就到圣日内维埃图书馆去”,“这位可怜的波兰姑娘会在那里双手捧住脑袋一直用功到十点钟关门。在那之后,她需要点亮房间里的煤油灯看书,直到凌晨两点。

最后,玛丽疲倦得两眼都红了,这才不得不放下书本,倒在床上睡觉”。从这时开始,一个“有着钢铁般意志,有着追求完美的疯狂品味,也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坚毅”的玛丽开始逐渐被铸成。

在下一次物理博士考试中,玛丽非常紧张,甚至不能理解这个问题的一思。这是我们都有的心态。但后来发现玛丽得了一等奖。看到这里(第111页)时我在摘抄本上有感写下:

付出是有回报的。成功来自惊人的努力。又正在玛丽缺钱时,她的同学为她申请了“亚历山大奖学金”并获得通过。一下子,玛丽得到了六百卢币。

但玛丽只把这600卢币当作一种信用贷款。之后,她把六百卢币都还了。当时,奖学金委员会的秘书感到震惊,因为委员会的历史上没有退还奖学金的记录。这时,玛丽写下了世界各地的名言: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在某一领域有天赋,无论我们需要付出多少,我们都必须实现我们的目标。也许一切到头来都会有好结果,尽管此时我们似乎觉得希望渺茫……”在讲述玛丽的这段岁月时,书中还有一些文字材料,

“...这位永远孜孜不倦的学生,从来没有像那位穷学生苦苦奋斗时一样对自己感到满足,感到骄傲。她为自己的贫穷感到骄傲,为自己独自生活在国外的一个城市感到自豪…”

“…一种强烈的激情使这位二十六岁的姑娘获得了极大的力量,让她无视经受的磨难和贫困,将卑微的生活化为神奇…”

后来,皮埃尔·居里死于车祸。玛丽成了独自一人。作者在第259页第一段写到:

“玛丽受一位天才支持的时候,我们钦佩她,因为她不但能料理家务,还能承担起伟大的科学研究任务。我们似乎认为她不可能过上更艰难的生活,也不可能在科学上做出更多的努力。”

不过作者在第二段却笔锋一转,写到:

“与未来等待她的生活相比,过去的生活条件简直算得上舒适了。只有居里夫人的担子,才能吓到一个强壮、精力充沛、勇敢的人。”

丈夫死后,玛丽集教授、研究者、实验室主任数职于一身,以无法比拟的强度工作着。两年后,她开始自己写讲义。于一九一零年出版了一本厚达九七一页的高水平专著《论放射性》。

没有人能想象,更高强度的生活只会让玛丽的信仰更清晰,她的意志更强。玛丽向全世界展示了她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切只能令其他只会幻想的人望而却步。

“人们信仰何种神不是关键,创造奇迹的不是神,而是信仰。”虽然这句话是写给皮埃尔·居里的,但此时它用在玛丽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不久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当时,“这个波兰女人并不考虑法国仅仅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她这时只有一个想法:为她的第二祖国服务。作为母亲,玛丽没有梦想与女儿团聚;作为一个虚弱的病人,她不在乎自己的病;作为一名科学家,她把个人研究推到了和平时期。

在这个严肃而特殊的时期,她的直觉和主动性又被唤醒了。”

玛丽立即发现了伤员**中的一个巨大缺陷:前后医院没有x光设备。于是玛丽在多方联系下创造了第一辆“放射线汽车”,并且亲自担当司机。

在实验室保护方面,她认为“害怕就等于为敌人服务。不能让敌人得意洋洋占领空无一人的实验室。”玛丽那时甚至已做好了与家人永别的准备。

1921年,玛丽应梅隆夫人的邀请访问了美国。书中写道:

“…从她们到达纽约的一刻起,面纱被揭开,真相显露出来:艾莱娜和艾芙(玛丽的两个女儿)忽然发现,这个与她们朝夕相处的谦虚妇人对世界竟有如此巨大的价值。”

“…在这位受到惊吓的科学家身上,美国人看到了令他们钦佩的,正是这种生活态度深深打动了他们:对名利的蔑视、献身科学的热情,以及为人类服务的愿望。”

后来,美国人民分别为玛丽捐钱购买了两克镭,一克为玛丽的实验室的研究之用,另一颗则被送给了刚刚独立的波兰以支持这个饱受磨难的国家的第一个镭研究院的建立。

玛丽从美国回来后,达到了事业的顶峰。各种名称的勋章接came而来,但玛丽对此一点都不感兴趣。说到玛丽对奖牌的态度,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一战时**要求公民献**,玛丽便把她的金钱和奖章都捐献到法兰西银行。接待她的职员接受了这笔钱,但拒绝接受奖章。店员激动得不肯送去熔化。玛丽不喜欢。她认为这是恋物癖。太可笑了。

最后,我耸耸肩,把奖章带回实验室。

爱因斯坦在评价玛丽·居里时说:“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只有玛丽·居里没有受到荣誉的腐蚀。”

玛丽晚年十分重视下一代的培养。她致力于通过限制自己的活动来发展国际奖学金。她在一份报告中提出:

社会的兴趣究竟何在?社会不应该促进科学的发展吗?社会是不是已经非常富裕,不需要关注那些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科学事业?

我不这么认为。真正的科学所需要的智慧是宝贵和极其脆弱的。放弃智慧不仅是愚蠢的行为,也是犯罪。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它,给它一个成功的机会。

显然这时的玛丽已经认识到了当初自己与皮埃尔由于经费不足而致使研究变得异常缓慢与艰难的困窘。她开始一反常态为她的同事(包括他的学生)谋求最大的“科学财富”。

一九三三年,玛丽在马德里主持了一场名为“文化的未来”的辩论会,会上她说了这么一些话:

“有些人认为,科学中蕴涵着无限的美。我就属于这种人。在实验室里做研究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懂技术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孩子。在他眼中,自然的想象如同神话般动人

…我认为,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冒险精神,这种精神就好像好奇心一样,永远不会消灭……”

晚年的玛丽允许人们用她传奇般的经历为自己真心热爱的事业做宣传,但她本人仍不懂得去追求虚荣,在这方面她已无可救药,她永远无法赞同各种形式的“拜物主义”。这样一直到她生命的结束。

从童年时的只有对祖国的热爱,到青年时的珍惜每分每秒去获得知识,到婚后的全面投身科学事业,到成为遗孀后的对科学更执着坚定的追求,到一战爆发后的在第二故乡置生死于度外,再到对整个科学事业前景的关切与对全人类未来的思考,自然,还有作为母亲对两个女儿深深的爱。居里夫人在不断向更高、更远的领域迈进的同时,不断升华自己的价值观,不断展现自己更深层次的魅力。她每多走一步,这个世界上就多一群人为她所倾倒。

谁都无法否认,她是人类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夺目的光彩,不仅**于她那迷人的外貌,更**于她玛丽·居里式的独**值观——一种涵括人类进步思想的完全价值体系:自信、勇敢、坚毅。

自信、勇敢、坚毅,这是玛丽·居里所留给我们的,也是在一个缺乏“中国创造”的国度中我们中国青年所迫切需要的。这是我读完本书的最大感受。

居里夫人传的读后感 篇6

迷醉于科学的小孩儿——

读《居里夫人传》有感九(7)王萌

居里夫人是波兰出生的法国女物理学家和放射化学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他们分别于1903年和191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她是放射性研究的先驱,也是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

居里夫人也是法国索邦大学的第一位女博士和西摩师范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但这样的伟人不是每个人都能锻炼的。居里夫人的伟大成就和几十年的辛勤工作背后的汗水是难以想象的。

玛丽很有天赋,很聪明。她热爱学习,成绩优异。她会说五种语言。由于波兰的大学不招收女学生,玛丽和她的妹妹布隆妮亚不得不希望出国深造。但一家人的紧张生活条件还不足以让姐妹俩上梦想中的索邦大学。

玛丽放弃当家教,让她姐姐上大学。做了六年家教后,她终于可以在索邦大学学习了。努力工作,抓住一切机会获取知识是玛丽目前唯一的想法。

没有什么比知识更能使玛丽着迷了。她似乎在疯狂地弥补这些年失去的时间。她以惊人的毅力日夜在索邦学习。

她以前住在姐姐家。为了专心读书,节省时间,她租了一个小阁楼,每天只吃一顿饭,日夜刻苦学习。晚上,太冷睡不着的时候,拉一把椅子,压在身上,得到一点温暖。她一个月只有40卢布的生活费,所以她可以省吃俭用。

看书看到入迷的时候,她更是废寝忘食,只有实在饿得不行的时候才吃一丁点儿东西。

她贫血严重,甚至在校园里晕倒。恶劣的生活环境使玛丽的意志更加坚定。 最后,她把

1、 第二名获得物理和数学学士学位。1894年,皮埃尔·居里,一位像玛丽一样的物理学家,走进了她的生活。他们很快坠入爱河并结了婚。

他们互相帮助,过着幸福的婚姻生活。女儿埃琳娜的出生让他们更加兴奋。没有什么能冲淡玛丽的学习热情。她又在准备攻读博士学位。

为了尽快进行医生的实验,玛丽急需一个实验室。她被安排在一个小仓库里做实验。尽管这里的条件艰苦,多尘,潮湿,没有任何设备,居里夫人毫无怨言地打扫房间并开始实验。

经过多次艰苦的实验和科学探索,居里夫妇终于从铋和钡化合物中分离出钋和镭。但它们不够纯洁,因此没有说服力,受到同行的质疑。但在如此简单的条件下,提取纯钋和镭并不容易!

他们迫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使命:找出真正的纯钋和镭,让全世界的人看到这两种新元素的出现!居里夫妇心里哭了,怀着这样的信念,他们在那间简陋潮湿的实验室里呆了四年。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它必须经历一个艰难而反复的过程。在这曲折的探索中,居里一步步接近真理。

很快,他们接触到了免费的矿石废料,把数吨矿石堆在一个极其破旧和漏水的棚子里。然而,这里的恶劣环境丝毫没有影响居里夫妇的心情,他们甚至还在这里进行实验。玛丽总是站在大锅边,拿着和自己一般高的大铁棒搅动着里面沸腾的液体,忍受着有毒废气的侵蚀,几个小时重复同一个动作。

久而久之,居里夫妇的身体越来越糟糕。

以健康为代价的结果终于令人满意了。1902年3月28日,他们终于得到了0.1g纯镭盐。想到这四年来的种种困难,玛丽禁不住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结果,居里夫妇在法国出名了。居里夫妇很快占据了各类报刊杂志的头条,金钱和盛名瞬间压顶而来,让这对渴望宁静的夫妇一时间难以招架。从1898年到1902年,居里夫妇经历了从制冷到取暖的急剧变化。

因此,居里夫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受到**的高度追捧。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居里夫人曾这样坦白:“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尽量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以避免人员的干扰和名誉的拖累。”居里夫人对一位纠缠她的记者说:“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不应该注意人。

”居里夫人可以称得上是淡泊名利的典范。她一生共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荣誉头衔,却全不在意。她甚至给女儿艾琳(erene)授予皇家学会的最高奖,戴维奖章。

朋友吃惊地问她,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爱因斯坦曾说:

“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所宠坏的人。”

他们一生都致力于科学事业,没有任何个人利益。镭精炼成功后,建议他们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生产,发财。但居里夫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选择向世界公开镭的提纯方法,使镭造福于所有人。

她说:“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是否应该在我们的发现中获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我们不应该违背我们纯粹的研究概念。

因此,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所以放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得到很多回报。

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了事业的强烈的吸引,即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唯一的奢侈就是在一个自由的国家做一名自由学者。我从来没有把这种兴趣视为理所当然,因为我住在被占领和蹂躏的波兰,直到我24岁。

我已经衡量了法国自由的代价。”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科学的魅力使我能一辈子在实验室工作的主要原因。”

她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被盛名所宠坏的人”, 这样一个无私的人,这样一个“梦想家”,这样一个迷醉于科学的“小孩儿”。从居里夫人那里,我由衷地意识到,寻求真理没有捷径,这必将是一条漫长的贫穷和孤独之路。

只有保持对真理的纯洁和不懈追求,才能赢得最耀眼的科学明珠。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