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读后感1000字精选

08-19

你有收集哪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体会着作者在写作时的思考也能让我们有更多感悟。这时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很好的帮我们记住书中的剧情以及我们的新的想法,基于您的需要,我们整理了《日出》读后感。

《日出》读后感【篇1】

七月骄阳似火。

满世界里全是燥热,早晨刚睁开惺忪的睡眼,已觉到通身的闷气,使自己本来烦腻的心理又加重了许多。

窗外偶尔透进几丝风,汗孔处感觉到些许的快意。悠忽之间,树枝便停止了摆动,刚要欣喜的心情重又坠入失望的深渊。

在这个如火的季节里,人总是会变得很浮躁。

这几天里我一直在看严凌君主编的青春心智生活读本——《心灵的日出》。感动于严老师煞费苦心的将这么多好的文章整合之余,更多的是所有收录的文章中都在诠释一种“生命的真谛”。

其实,每个人心灵深处都守候着一方宁静的空间,智慧的种子也只有在这方净土上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之所以会有华而不实的结局,就在于心灵的这份宁静变得喧嚣不安。像严凌君老师,正是因为他的心是宁静的,这份宁静是通过他所编选的文字“征于色,发于色”的,所以他能固守住这份淡定和从容。

而我,整日里浑浑噩噩的虚度着每一个“本该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是对自己的亵渎,更是对于生命真谛的羞辱,从何时始起,自己开始变得对任何事得过且过满不在乎?从何时始起,自己开始背弃了固有的灵魂,每日里消沉厌世、麻木不仁?这还是真实的我吗?

今日的思绪虽然凌乱不堪,但我还是强迫着自己去整理清晰,已告慰自己久违的灵魂、远逝的梦想。

说到梦想,我的心中忽又升腾出一种火样的热情。人活一世,草长千秋,世间万物都在为自己的尊严而活着,有些虽然是苟延残喘,但我们没有丝毫的理由去诋毁它生的权利和活着的意义,毕竟曾经的我是有过梦想的,有过激情的。

同样,每一个人都有求知的权利、有进步的需求、有相形于外物的自责和潜自于内心的真实。我读书,因为我想要守候一份宁静;我写作,因为心灵的空间需要用文字来填充内里的空壳。读书是一种做人的高层次,用手中的笔写下属于自己的文字,则是做人的大智慧。这种智慧是一种隐性的'人生态势,而非显露于世的炫耀资本。由此,我更应该多读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书籍,多写一些代表自己心迹的文字。

严老师在本书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做一个人,有求知的权力。如果你不珍惜这种权力,就是自我贬低,这也意味着,做一个人,没有蒙昧无知的权力。你一个人的蒙昧无知,就是对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的羞辱......

所以,你必须学习,才配得上人的称号。然而,学习与其说是一个人的天职,不如说是一个人的天性;与其说是一项沉重的任务,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乐趣。

真的是这样,人类的这种求知权是普遍存在的,而有些人所以丧失了这种权利是因为内心的私欲充斥了求知的空间。但凡肮脏的灵魂都不配与知识的高贵相提并论,因为愈是有知识的堕落愈会让人深恶痛绝。

我要大声歌颂书籍,更要全力汲取知识的营养,这种食粮也是我们人类所不可缺少的。

心灵的日出,绚烂在我心里,成为一幅绝美的图画。

《日出》读后感【篇2】

今天,我们学完了《海上日出》这篇课文,心中就如洪水泛滥,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课文是巴金爷爷的一篇优秀作品,文章写的生动真实,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日出之宏伟,日出之美丽。看着这篇纯朴的文章,我好像真的来到了巴金爷爷乘坐的那条船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闭上眼睛,享受着那个瞬间一切万物所释放出的光与彩。那日出的瞬间射出的千万缕光芒,似乎排山倒海,以压倒一切之势涌了过来。此刻,太阳就像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点燃了天,点燃了地;点燃了地平线,也点燃了海平面。看,蔚蓝的大海顿时成了燃烧的火海,千万朵红彤彤的火烧云,慢慢地涌向了太阳,渐渐地飞往了天边……

平凡的日出,在巴金爷爷的笔下变得那么生动,那么形象,那么充满活力。是啊,太阳是神圣的,太阳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太阳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就代表着黎明的到来,它那灿烂的阳光曾经无数次的照耀着这生机勃勃的大地。

文章曾经多次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当作人来写,突出了太阳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其中有一句:“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这其中的“冲破”和“跳”使用得恰到好处,把这一段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我们少年儿童难道也不是一轮轮初升的太阳吗?只要冲出阻力,冲破云层,就能使大地阳光普照,充满温馨。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一定会像一轮太阳般把光明与热量贡献给祖国,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日出》读后感【篇3】

《beforesunrise》,中文译名《爱在黎明破晓前》,讲述了一位巴黎女孩和一位美国男人在维也纳游玩了一天的故事。塞琳和杰西,在火车上邂逅,相谈甚欢并一见钟情,于是约定同游维也纳,第二天便各奔东西:他要转机回美国,她则继续搭下一班列车回巴黎读书。

在维也纳这座艺术气息极强的优美城市,他们播撒下点点滴滴的交集,串联开一个个小故事。他们在大桥底下,和两位话剧演员相互调侃,在真言谎话间愉快地拿到了两张话剧门票;他们在露天咖啡厅碰见了算命的巫师,争论巫师是骗子还是神算;他们在僻静的街角遇到了一位流浪诗人,让他用奶昔一词作下诗歌,并于此进行了第一次争吵在公墓旁,他们探讨生死和灾难;在教堂里,他们讨论着赎罪和人性;在公车上,他们玩着真心话的游戏,探寻着对方的故事;在摩天轮里,望着灯光璀璨的夜景,他们情难自禁,拥吻在了一起交流日渐深入,他们的思想愈发契合;一次次争论,让他们放下了自我保护的武装。他们理性地约定再不相见,惟愿在彼此心里都存下一份美好的回忆。

他们是柏拉图之友,聊天的话题天马行空,从宇宙、生死、法西斯主义到男女关系、感情经历和家庭环境;他们的身体相互吸引,终于在那一月色安详的夜色中冲破了禁忌。经过一夜的激情,杰西和塞琳更舍不得对方了。在火车开动前的最后一刻,他们匆忙约定,半年后于原地相见。

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如流水般顺畅肆意,如行云流水的文章,不拖沓,巧笔一挥,留下些许温暖和想念。影片中,维也纳优美的自然风景和友好的人文风俗,让观影的我们惬意享受又漾起一丝温情。里边的音乐柔美而温和,使影片充溢着暧昧的气息和淡淡的忧伤,就好像杰西的眼神、塞琳的微笑那样,让人久久徜徉其中、不能忘怀。

看完电影后,可以发现,语言对话、交流沟通,在杰西和塞琳渐行渐近的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维也纳边走边聊,塞琳说她的父母是愤怒的一代,他们找得到攻击的对象是政府、是教条、是冷战思维;而她自己,却找不到对手是谁,只能空虚、落寞和不知所措;杰西说人们在技术的帮助下节省了很多时间,却不知道应该将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做什么,他们只是不断地去工作,没有想过去寺院里打禅;塞琳说迷失、痛苦或罪过让她着迷,她有时会觉得自己垂垂老矣,我的生活就像是一位老女人的回忆;杰西说他的确希望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也有自信承担得起这份责任,但我知道,我自己更希望能为某一事业而奋斗终生,甚至是死亡。而不是那亲密和甜腻的关系。

一次次对话,一次次思想的交锋、感情的碰撞。犹记得杰西曾说过:爱情是两个孤独的旅人逃避现实的途径。这句话我并不认同,因为我觉得爱情本是现实的一部分,遇上了爱情,我们的现实将更加完整、踏实,而不是与我们隔绝了。在我看来,杰西的世界观稍显悲观,他不承认世界上存在没有谎言的关系,因为他的曾祖母,在和她丈夫度过了一辈子的同时,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另一个人。杰西讽刺说:爱情就是靠谎言编织起来的关系。人总是会对别人抱着罗曼蒂克的幻想。

我不否认,谎言是存在的,也许还是对关系有益的存在。但让人庆幸的是,我们都向往真实、纯粹,即没有谎言的状态。我不敢说人性本善,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性向善而这,便是我们得以对别人抱有罗曼蒂克的幻想的理由所在。

记得在一巷口里弄里,塞琳无奈地对杰西说:若真有某种魔法的存在,我想,它一定产生于对沟通和理解的不懈尝试之中虽然我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听了塞琳的话,我内心不由地感到悲伤。因为我们不理解对方,所以我们需要相互沟通和交流是的,这是真理但我们谁能保证,在沟通和交流之后,我们就能真正的相互理解了呢?语言可以消弭误会,却也可能增添新的误会。

世上那么多独特的灵魂,谁不渴望被理解呢?我们不断说话、不断地交换着想法,为的就是让我们相互理解。我很喜欢塞琳最后说的话:但,有谁会真正在乎?答案一定在这不断的尝试中。是啊,我们不在乎在沟通的同时也将层层累积起新的误解这并不是最终的答案。最终的答案,是存在于那不懈尝试、不断沟通的过程中的啊。

维也纳一日游,他们在不断地言语碰撞中交流彼此的故事、观点,交换着彼此的灵魂,并相互怜惜,相濡以沫。他们用语言试探着彼此的过去,用语言确定着对方的情意,用语言丰富着这一日的见闻。在语言、沟通和交流中,达到了相互理解。

加一个前缀的假设,回到开头的问题:如果存在语言,如果双方可以不断地进行交流和沟通,那么我是否能够对第一段的问题问答YES呢?我会放得下心理的防线,真心希望拥有这样一段浪漫的邂逅吗?我认真地考虑了下这个已加前缀假设的问题,我想,我还是会固执地选择NO吧。因为,即使存在沟通和交流,我还是无法辨析对方是否在撒谎。我无法证实或证伪:他的过去有否出现过无数次类似的搭讪或勾引。

最重点的是,我无法承受一日美好后终究离开的冰冷无情。人走茶凉,是让人难以承受的一种悲伤。如果结局不是美好的,那么我宁愿故事不曾开始过。唯有如此,方不会有怀念的痛苦、纠缠不休的如果当时、剪不断理还乱的牵挂不舍。

《日出》读后感【篇4】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日出》里这句经典台词暗示着曹禺前期剧本中所有人的命运都是一样的:永远等不到的“日出”。

阅读了曹禺先生的三本剧本,我觉得其中的人物大致可分成三类一类是周朴园、瞎老婆子为代表的封建家庭统治者;二是以周繁漪、周萍、陈白露为代表的矛盾的人们;他们无法忍受旧家庭中的腐朽衰落,但是又没有抗争到底的勇气和魄力。他们往往是曹禺最着力写的一类人物。三是以周冲、鲁大海、方达生为代表的新生势力群体。这一类人与旧势力水火不容,决心闯出牢笼,寻找新出路;一开始我觉得三类人中,有一部分没有冲出黑暗,如一二类人,在“日出”到来前就凋谢了。而另一部分人则打破了桎梏,迎来了“日出”。

然而事实是这样吗?细加思考不难发现,《雷雨》中的一个人物都盼着自己的“日出”,可是最终却无一获得。

周萍是盼着日出的,他想离开这个沉闷的家,到矿上去;四凤是盼着日出的,她想跟周萍一起了离开;鲁大海代表着新生的工人力量,发誓要为这个阶级挣得一份光明。周冲,他的整个世界仿佛都是一个新生的太阳——一个早夭的太阳。而周繁漪,作为一个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争的最“雷雨”性格的女人,《雷雨》中的绝对主角,比谁都期盼自己的日出。无数次央求周萍带她离开周公馆。可就这样一个性格强烈到不顾一切的女人,最终也没能逃过雷雨的打击,在日出之前,与鲁侍萍一起疯掉了。纵观《雷雨》里的人物,死的死,疯的疯,并没有一个人能够离开周公馆。《雷雨》中的人物全都沉没在日出之前。

陈白露一直渴望“一笔意外之财”来带领自己脱离现在的生活;翠喜强颜欢笑地工作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日子;小翠渴望着家庭的温暖;作文顾八奶奶幻想着爱情;胡四做着“明星梦”;潘月亭、李石清、黄省三等都在乱世中想要谋得更好的出路,赚更多地钱······无疑,这些人随着大丰银行的破产而全部梦碎,被逼上了绝路。因此,梦醒了之后,无路可走的人只能疯掉,或自杀。在强大的黑暗面前,日出中的人们也并没有等到真正的“日出”。

诚然,再结合《原野》、《北京人》可知,曹禺前期剧作中并没有一个人物等到了真正的“日出”。然而,这恰恰才是符合逻辑——悲剧之所以被称为悲剧,也正在于其主人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与勇气。曹禺一直这样做着,对于不确定的未来,他始终秉承着自己青年时跑马拉松的信念:挺过最疲惫的时刻,超越身体的极限,忍耐着,坚持着,向前方迈进。

《日出》读后感【篇5】

前几天看了纪念曹禺诞辰100周年人艺演出的话剧《日出》,这是曹禺先生经典四部曲之一,讲述了交际花陈白露因沉浸于上海的纸醉金迷而最终堕落、破产、走向死亡的故事。而《日出》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则是表面上的荣华富贵如何掩盖了内心的美好。

陈白露来到上海这两年,用方达生的话说是变得让人不认识了,但是她骨子里,却是一个善良而豪情仗义的人。她救下了素不相识的可怜女孩小东西,并把她收为养女,小东西失踪时几次派人去找她,在黑三等人来抓小东西时,她也无畏地站出来保护她。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陈白露内心里对美好的渴望,对他人的关怀。她本可以成为一个善人,一个快乐地活着的人,如果没有那些

她周旋于那些富商巨贾、达官显贵之间,整日与那些好吃懒做之辈打牌跳舞,享尽了上流人士的仰慕与关注。她并不爱财,但她离不开这种荣华富贵的生活,耐不住所谓的寂寞。于是越是在这种日夜不得安宁的生活里,她越是错失了自我发现和自我省悟的良机,越不可能理性地问问自己:我究竟想要什么?

当方达生来拜访她,劝她回乡时,她想都没想就拒绝了。那时她还不知道,她拒绝的是一道逃离虚伪生活的邀请,是一颗善良而质朴的心。于是,陈白露心甘情愿地被奢华无度的外壳所包裹,也让自己心底的真、善、美被假、恶、丑的现实世界永远封存。(工作总结之家 GZ85.cOM)

每个人都本是善良纯朴的好人,但是只有他们拒绝那纸醉金迷的厚重外壳,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否则,就只能像主人公陈白露那样,体会不到善良与真情,做不了真正的自己,甚至于,走向破产和毁灭,选择服药自杀的同时,也挥手告别了下一个美好的日出。

太阳升起来了,

黑暗留在后面,

可太阳不是我们的,

我们睡着了。

陈白露

此时此刻,才真正理解了取名《日出》的含义只有那些选择了真诚与美好的人,才会突破重重阴云迷雾,迎来那散发着人怀的光辉的、美丽的日出!

《日出》读后感【篇6】

今天,我们学完了《海上日出》这篇课文,心中就如洪水泛滥,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课文是巴金爷爷的一篇优秀作品,文章写的生动真实,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日出之宏伟,日出之美丽。看着这篇纯朴的文章,我好像真的来到了巴金爷爷乘坐的那条船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闭上眼睛,享受着那个瞬间一切万物所释放出的光与彩。那日出的瞬间射出的千万缕光芒,似乎排山倒海,以压倒一切之势涌了过来。此刻,太阳就像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点燃了天,点燃了地;点燃了地平线,也点燃了海平面。看,蔚蓝的大海顿时成了燃烧的火海,千万朵红彤彤的火烧云,慢慢地涌向了太阳,渐渐地飞往了天边。

平凡的日出,在巴金爷爷的笔下变得那么生动,那么形象,那么充满活力。是啊,太阳是神圣的,太阳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太阳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就代表着黎明的到来,它那灿烂的阳光曾经无数次的照耀着这生机勃勃的大地。

文章曾经多次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当作人来写,突出了太阳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其中有一句:“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这其中的“冲破”和“跳”使用得恰到好处,把这一段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日出》读后感【篇7】

日出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会给人们壮观、辉煌的感觉。作者的开头一段就点明了对日出这一自然界景观的喜爱。无论是“探着脑袋”、“目不转睛”,还是“迫不及待”,都能表现出人们盼日出的急切心情。接下来描写太阳升起时的情景时,一个“钻”,一个“露”,把日出是这一瞬间表现得比较形象。对于“太阳露出大半边脸”时的描写,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让读者认识到“物”虽无情人有情,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对于景观的喜爱。文章的最后一段富有激情:人们迎着朝阳、海风,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驶去了。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动物和人都一样,都知道,都会知恩图报。当自己遇上困难时,别人帮助了自己,那么就会感激报答。正如文中的小鸟,当善良的水手们救了它,它也知道要感激报答水手,天天唱歌给水手们听,给水手们带来了快乐,艺术家们的青春献给了尊敬他们的人,而小鸟是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它要报答的人。小鸟也和人一样,都非常爱自己的家乡。无论别人对它有恩或对它很好,也不能改变它对自己家乡的爱恋。

《日出》读后感【篇8】

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陈白露的人生悲剧,就诠释了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陈白露本名陈竹筠,出身书香门第,受过教育,纯洁、聪明、美丽。她和方达生有过一段青梅竹马的小儿女情怀,这段情谊在她心中占有很重的份量。女校毕业之后,受当时风行社会的女性解放风潮的影响,她决然走出封建家庭,闯入社会。

尽管她在社交上风流一时,但那时的竹筠还是对人世间的美好爱情充满了向往。她邂逅了一位诗人,“永远是那么乐观”,她真的好爱好爱那个诗人,即使在身为“白露”之后,她仍把诗人的“日出”诗铭记于心。竹筠的确和丈夫度过了一段快乐、幸福的婚后生活。但是,她青春的爱情梦做得太美了,认识不到再绚烂的光彩最终也要归于平淡。随着天长日久的平淡生活,她和诗人丈夫在思想、精神乃至婚姻观上的分歧越来越大,终于,这样一段美好情缘以分道扬镳收场。

爱情憧憬幻灭了,婚姻破灭了,竹筠的心也碎了,自此,青春美好的竹筠时代也终结了。

在那样一个人欲横流的都市洋场,女人的美丽是一种错误,而聪明能干更是为男人所不容,所以,竹筠面对的便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归。 而在两条路中,竹筠选择了堕落,从此化身为白露。她终日周旋于银行家、实业家之间,醉生梦死、放荡堕落、调笑无忌。她是享有盛名的交际花,即使是潘月亭这样的势派大佬也围着她团团转。堕落就堕落吧,如果她已完全沉沦或许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可是偏偏她又人性未泯,一丝希望尚存于心。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