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电影观后感精选7篇

08-20

如何通过观后感抓住作品名的核心内容呢?观赏作品时思维不断跳跃,感想不断变化。这时候最好用文字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观影可以提高我们写作的能力水平,下面是小编为你推荐的“特洛伊电影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特洛伊电影观后感 篇1

在希腊神话里,为什么“阿喀琉斯”这个人物会这么有名。今天就来剖析一下这个原因。

首先,他是特洛伊战役一个重要人物,而特洛伊战役又是一个类似于封神榜一样,是神与神之间对抗,人与人之间战争的代表战役,特洛伊木马这个故事又是家喻户晓。归功于这样一个有名的战役。

他有一个有名的典故。“阿喀琉斯之踵”任何一个强者都会有自己的致命伤,没有不死的战神,

他是一个人和神的产物,不管是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总是把凡人和神的结合,作为重中之重,传为佳话。好似这样的结合,人就有了神的能量,也兼备了人的特质。

这个根源是这样的,一个神格不怎么样的宇宙大帝宙斯,把自己的情人海洋女神忒提斯嫁给了希腊其中一个国王泊琉斯,因为预言说过,女神的儿子将会超越自己的父亲,而宙斯自己包括其父亲都是杀父夺位之人,所以害怕自己儿子也来这一事,所以把情人海洋女神忒提斯嫁给了凡人,所以她的儿子再强,也只是凡人。

关于阿喀琉斯的刀枪不入,有两种说法:她母亲把儿子放在天火中燃烧,要把父亲遗传给他的人类成分烧掉,使他圣洁。因为母亲手提着他的脚踵,所以除脚踵之外全身刀枪不入,这个孙悟空有点像。另外的一种说法是,阿喀琉斯的母亲在他小的时候把他拿到冥河里涮,由于他母亲是拿着他的脚踵倒着涮,因此阿喀琉斯除了脚踵之外全身刀枪不入。

所以他刀枪不入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这就是作为一个英雄人物最必要的一个特征。

有弱点就显得更接近与人类,感觉好莱坞最喜欢这个题材,好像觉得这样的就有了神的强大也有了人性化的弱点,有了喜怒哀乐,有了七情六欲,也有了衰老和死亡。又保留了神对人类的向往。好像中西神界都有向往人类的例子。

阿喀琉斯也是希腊战场上最伟大的英雄之一,所以他的半人半神,他的致命弱点让他成了最有名的英雄。

在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无疑是塑造的最成功的一个英雄人物。有血有肉,桀骜不驯。

他骁勇善战,重视友谊,有情有义,重视荣耀与尊严,希望名垂千古。

他也冲动傲慢,残暴鲁莽。

不得不提他的对手,另一个英雄人物和他一样有王子身份,都是本国第一勇士的赫克托尔,

与为了荣誉,为了友情,为了永垂不朽而战的阿喀琉斯不一样

赫克托尔确是为自己的国家名族而战,他爱戴自己父亲,保护自己的弟弟,更爱护自己的妻儿,守护自己的国家,虔诚自己的信仰,他尊重对手。而赫克托尔好似更大义凛然,接近于完美的暖男形象,也是希腊故事中最为专情的男子。

赫克托和阿喀琉斯都是英雄,都是悲剧英雄,阿喀琉斯明知自己会在特洛伊战争中战亡,依旧参战。而赫克多尔明知是场不能赢的战争,依旧奋战。

关于阿喀琉斯的文学作品已经不缺乏,因为他本身就有鲜明而又复杂特征。他是一种人物传奇。

而赫克多尔又是代表另一种价值观的英雄主义。更像是一种形象,一种精神领袖。

文学色彩的下的英雄主义特色,总是带着我们个人品味的喜爱,源远流长,喜闻乐道。

特洛伊电影观后感 篇2

在浪漫壮观、引人遐思的古希腊,奥林匹亚众神与人类之间的爱恨传奇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而在这其中,荷马史诗《伊里亚特》所记录的特洛伊之战更是后世剧作家与观者反复演绎的经典作品。当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受希腊斯巴达国王之邀赴宴之际,却迷恋上了国王的妻子海伦,对方倾国倾城的容貌让他不能自已,遂将海伦带回自己的国家。此举引发了希腊诸国的愤怒,在迈锡尼国王阿伽门侬的号召下,一支强大的联军浩浩荡荡向特洛伊挺进。在随后长达十年的战争中,阿喀琉斯、奥德修斯、赫克托尔等英雄各逞英豪,谱写了荡气回肠却又令人扼腕唏嘘的传奇史诗……

爱情带来了战争也结束了战争!在最后阿喀琉斯奋不顾身的去找那个女人着实感人啊。在恶毒的人也有心软的地方。只是纠结为什么那个女人不去为阿喀琉

斯挡一箭呢?好像期待他们能在一起,或者那个女人跟阿喀琉斯一起死去。观看电影《特洛伊》始终是一个平静的过程。没有悬念,没有巧合,甚至没有过多的出人意料。究其原因,我想是由于对《荷马史诗》的内容和情节早已耳熟能详。特洛伊战争几乎完全来自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女神忒提斯的婚礼没有邀请离间女神厄里斯,怀恨在新的她将一个刻有"赏给最美者"的苹果丢在婚宴上,这引起了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阿西娜,爱与美神阿佛洛狄忒只的争吵,为他们评判的帕里斯将苹果给了爱神,于是,另外两个女神发誓要向特洛伊人抱负。希腊的皇后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夺走,这成了双方交战的导火索,除了1000只战舰和双方的20万大军之外,奥林匹斯众神都加入到这场大战之中,战争持续了10年,双方都损失巨大,在最后阶段希腊方面的奥德修斯设"木马计"攻破了特洛伊的城池,海伦又被带回希腊。

就像荷马自己说的那样,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整部史诗的主线,影片的第一主角仍然是阿喀琉斯。电影也是以阿喀琉斯的出场而掀开帷幕的。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的开端。两军交锋,势均力敌,各不相让,恰恰需要一个超人式的人物出现来打破僵局。而阿喀琉斯正是这个创造奇迹的关键人物。当主帅传令召他出阵时方知他并未在队伍中,便火速令人回去请他出战。孰料我们的英雄此刻却在自家的纬帐中睡眠正酣。闻听前线有难后仍不慌不忙地更衣披挂,搬鞍认镫。通过这一系列的铺垫已经在观众的心里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期待和渴望。到这里,导演已经很成功地完成了对阿喀琉斯这一英雄人物的初步塑造。这样一个开头尽管充斥着强烈的美国风格,但却很好地避免了史诗中众神争夺金苹果的冗赘的开篇。此之谓编剧的聪明之处。这个开头真是相当精彩。但是若再想影片中寻找类似的精彩之处却寥寥无几了。

用电影手段重新诠释经典历来是件不讨好的事情,稍有不慎便会招致失败。影史上成功的例子虽然不少但失败的例子也有很多。这部史诗巨片《特洛伊》是否真的重现了史诗应有的恢弘魅力和气质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史诗原作中一切皆由神安排,人类逃不脱神的掌控。其实整个特洛伊传说的悲剧色彩,也正在于此。但是在电影中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把布拉德·彼特扮演的阿喀琉斯以及奥兰多·布鲁姆扮演的帕里斯视为神而不是人。他们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无一不体现出人类的特质。因此在影片中,所有的神都已经人化了。这个问题不知是否应该归咎于导演。

此外,影片中的众多人物也有许多问题。首先是特洛伊皇后海伦。原作中把她形容为天下第一的美人,但是到了电影中,演员本身的气质不足以表现出美女海伦的全部风采,相貌平平不说,单是寥寥的几句平庸台词就让人感到希腊与特洛伊两个国家因为她而发动持续十年的战争是多么荒唐无比的事情。其次是我们的第一英雄阿喀琉斯。阿伽门农要想胜利,只有依靠勇士阿喀琉斯——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士。傲慢、反叛又不可战胜的阿喀琉斯向来只是为了自己的荣誉而战,他对名声的追逐永不厌倦,这是他才是高举阿伽门农的旗帜攻打特洛伊的真正原因,然而突然降临的爱情决定了他的命运。阿喀琉斯给我的感觉总好像是前后判若两人,人物性格发展得有些太过突兀了。为了国家的纷争而退隐山林,为了兄弟的惨死而怒向刀丛。虽然原作如此但剧情发展得总是显得突然而缺乏条理。褪去神话的光环,单纯表现阿喀琉斯的英勇,一个四肢发达,头脑极度简单的形象便取代了原作中真正的、核心的英雄,同时削弱了他的悲剧英雄色彩。

总体而言,影片有些穷途末路之感。这也是好莱坞电影发展所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但是荷马的巨作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影片的不足。希腊不仅仅在思想及科学领域点燃了西方文明的火花,那个人神共存的世界,同样为艺术奠定了根基。尼采用一本书,论述了艺术的根源便是悲剧性,而这悲剧性恰恰来自于希腊的文化。那些传说,那些被诗人们所吟唱的神与英雄的悲壮事迹,成为整个希腊乃至世界的财富。显然,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特洛伊电影观后感 篇3

当事实变成了传说,那我们就出版传说把·····

这将是一段史诗,如果将它幻化为传说,那么就赋予它一段符合传说的评论把。

是否可以简单的将这首悲歌的启奏交给一个女人呢,名为海伦的美女,由她奏响,演奏了这曲恢弘壮丽的悲歌。一个女人让世界为之疯狂,为之颠覆。这样的世界是如此的浪漫,不免单纯,纯粹的有些可爱。

美女是上帝的创造物,不懂得欣赏的人是要遭到天谴的。即使是因此招来无端祸乱的特洛伊人民,在见到海伦的那一刻,也为她的美貌及高贵的气质而倾倒,将她奉为圣女。海伦,你究竟有多美,我愿一睹你的芳容,即使从此万劫不复。

海伦看到了百花斗艳,蝴蝶双飞;也看到了流莹点点,蝉鸣声声;她看到了黄叶纷纷,落花阵阵;也看到了冻雨连连,霰雪飘飘····你在惊叹四季的美,岂知我在留恋你的美。

试想谁能预料十年征战,死伤无数,一个简单的木马就成功的让特洛伊人民在热情的怂恿下,丧失理智,自己凿开了城墙。

一部恢宏的史诗竟然是这样的结局!英雄丧失斗志,美人孤独恐慌·····不管是胜者还是败者,这段史诗的落幕都太荒凉了。

即使爱让人罪恶滔天,如此万劫不复,仍将爱下去。

特洛伊电影观后感 篇4

看完这部电影,也许很多人都为着阿里客斯的死而伤心悲愤,可是Hector的死亡则更具有悲壮的色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着国家的安定,为了臣民的尊严,为了他身上担负着地太重太大的责任,明知结局已定,却还愿拼尽一己之力,一人之躯,战斗到最后一刻。

Hector,人慈心善,勇敢与谋略并存,爱护妻儿,保护兄弟,守卫国家。

他既是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又是弟弟的兄长,父亲的儿子,更是国家的捍卫者,国民心中最坚固的城墙。他既不像阿里客斯是一个半人半神,除了死门刀枪不入,也不像渥波锡是一国之王,坐拥精兵强将,幅员辽阔,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有感情,有弱点,血肉之躯没有一点独天的优厚,身为一个大王子,既没有什么特权还要背负着更大的责任,可是他无怨亦无悔。他的特洛依第一勇士的称呼,远比别人来的要艰辛,他不似阿里客斯从小被天神庇佑,一路顺畅的取得各种荣誉,而他呢,为着这么个结果一次次受伤,咬着牙,流着血,被肩上担负着的责任鞭笞着成长。谁也不知道为了这个结果,他付出了多少努力,流了多少血与汗。他仅仅是为了这样一个称谓吗?这可笑又单薄的称谓吗?不!当然不是。 他只是想要变得强大一点,再强大一点,强大的可以保护自己的国家与臣民免受战争之苦,俘虏之辱为的是孩子可以快乐无忧地成长,妇女老人可以安全稳定地生活,国泰民安,不只是说说而已,它需要的,他都去努力了。

一想到他的死都会觉得特别心疼,“你可以不去的啊!”,他的妻子问,他的孩子哭,是的啊,他本可以不去的啊,不去那一场必败无疑的决斗,和妻儿在一起,可是他是Hector,他从来不是为自己而活,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得不战。

若一直安定下去,他必将成为一个好的国王,带领着他的子民们幸福安稳地生活下去,可是他死了,他的城他的国家也没了。

特洛伊电影观后感 篇5

昨天晚上偶然间看到电视里播放电影《特洛伊木马屠城》,并被这部影片中反映的人类原始的崇尚真善美的情感所感染。也不由得由衷感叹,此片不愧为好莱乌巨资打造的史诗大片。

连我自己也记不清,几年前为什么会错过这部大片的放映,以至于昨天晚上是我第一次完整的看完这部影片,心中不免有一种“观看恨晚”的遗憾。

尽管特洛伊以再现当年希腊与特洛伊进行的旷世战争为背景,但此片导演却很巧妙的将这部影片区别于以往的战争片,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血淋淋的战争场面,更有感人至深的爱国情、充满温暖的亲情和至死不渝的爱情,还有勇士间惺惺相惜的英雄气慨。让人不仅为宏大的战争场面所震撼,更为战争中人们在危难时刻表达的真挚情感所感动。

其实史书中记载的特洛伊战争是因众神间的争斗引进的,导火索是特洛伊小王子岶里斯拐走斯巴达王妃海伦,最初误以为影片会以这两个人物为核心展开。但出乎意料的是,影片抛开这些人们熟悉的情节,而从两个真正的勇士入手。一位是希腊战神--阿喀琉斯,一位是特洛伊大王子--赫克托尔。阿喀琉斯,个天生的勇士,在希腊享有不死战士之称,从未打过败仗,从不屈从于任何人,只为自己的心而战,为自己的名誉而战。但他在特洛伊战争中表现出的睿智、勇敢,对勇敢女祭祀坚贞的爱情,对表弟的疼爱与保护,对侍从的体恤。特别是最后他因赫克托尔杀死了表弟而与其决斗,将赫杀死,并将赫绑在战车后面拖回军营,后又因特洛伊老国王的请求归还赫的尸体,同时承诺,在赫大葬期间,12日不进攻特洛伊。这一切的一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旷世勇士,一个盖世的大英雄形象。完美的人物形象设计加上布拉德皮特的上乘演出,相信在所有观众心中都塑造了一个让人欣赏敬佩崇拜的大英雄阿喀琉斯。 赫克托尔,特洛伊的大王子,也是特洛伊最伟大的勇士。为保卫特洛伊和孝敬自己的父亲战斗到最后一刻。赫克托尔是冷静和智慧的,如果他那自私的弟弟听从他的劝告,尽早把海伦送回斯巴达,也许特洛伊就不会发生战争;如果特洛伊国王,也就是他的父亲不盲目相信什么神的旨意,而是听从他的劝告,不去主动进攻希腊联军,也许特洛不会遭受毁灭之灾。赫克托尔每次都能准确的判断局势,但他却因对父亲与弟弟的爱而任由他们将特洛伊带向了灭亡,自己也为特洛伊,为他的父亲和弟弟而战死。如果赫克托尔没有死,他将会成为特洛伊最伟大、最英明的国王。

一部经典的影片应该是,每当你想起它的时候,会有一些人或事让你回味,并且这些人或事会久久地萦绕在你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特洛伊》做到了,因为它让人们记住了那场旷世的战争,记住了两位旷世的英雄。

特洛伊电影观后感 篇6

《特洛伊》是由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执导,由美国 / 马耳他 / 英国制片,片长163分钟 / 196分钟(导演剪辑版),2004-06-12(中国大陆) / 2004-05-14(美国)上映。

在浪漫壮观、引人遐思的古希腊,奥林匹亚众神与人类之间的爱恨传奇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而在这其中,荷马史诗《伊里亚特》所记录的特洛伊之战更是后世剧作家与观者反复演绎的经典作品。当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奥兰多·布鲁姆 饰)受希腊斯巴达国王之邀赴宴之际,却迷恋上了国王的妻子海伦(黛安·克鲁格 饰),对方倾国倾城的容貌让他不能自已,遂将海伦带回自己的国家。此举引发了希腊诸国的愤怒,在迈锡尼国王阿伽门侬(布莱恩·考克斯 饰)的号召下,一支强大的联军浩浩荡荡向特洛伊挺进。在随后长达十年的战争中,阿喀琉斯(布拉德·皮特 饰)、奥德修斯(肖恩·宾 饰)、赫克托尔(艾瑞克·巴纳 饰)等英雄各逞英豪,谱写了荡气回肠却又令人扼腕唏嘘的传奇史诗……

本片荣获2004年青年选择奖最佳男主角奖(Brad Pitt)。

荡气回肠,史诗大片,再次重温。刚刚看过了斯巴达300勇士,再看这部片子也和斯巴达有点关系。不过,角色已经从保卫国土转换为进攻别国。原因是斯巴达的王后被人家带走了。这就是著名的特洛伊的故事。

小时候,我很迷古希腊的神话人物,总是幻想能成为战神阿瑞斯,念念不忘女神雅典娜。虽然我一直搞不清楚众神的关系,只是大概知道宙斯类似玉皇大帝,赫拉类似王母娘娘,诸如爱神、太阳神阿波罗、海神波塞冬等等。大学时想好好研究一下,于是买了一本古希腊神话传说,结果翻开就是看不下去。于是这么多年就拖下来了。还是通过电视电影观看诸多希腊神话的题材,才有了多一些的了解。

阿喀琉斯一直最能打的战士,唯一的弱点就是脚踝,最后就是死在这一点上。如同我国武侠小说中描绘的某高手天下无敌就是有一个弱点,最后被对方知道,死在这一点上。赫克托耳是真正的男子汉,是真英雄,有情有义,有胆有识,是非常好的国王接班人,非常遗憾的与阿喀琉斯决斗而死。

美丽的海伦不知所踪,十年战争为她而起,红颜祸水是发动战争很好的借口。想想吴三桂冲发一怒为红颜,也不失英雄气概。

永远不能放松警惕,即使在胜利之后,特洛伊木马屠城教训要牢记。

特洛伊电影观后感 篇7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古以来,爱情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经》开篇即言爱情。遍观古今中外,无论诗词曲赋,还是神话传说都少不了爱情的影子。或暗恋不得,或幸福相守,或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无论结局是好是坏,爱情都作为一种美而存在着。

《特洛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既是一部历史史诗,又是一个神话故事,更是一个爱情悲剧。当帕里斯和海伦相遇,或者更早以前,当帕里斯选择用“最美丽的新娘”换走“不和的金苹果”,命运的齿轮就已经转动。家国天下,爱情与责任,国家与个人都在这命运的齿轮中纠缠在一起,若想运行下去就必须舍弃一个,是爱情,还是责任?

海伦与帕丽斯的爱情虽然是凄美的,但他们的相识、相知、相许直至“死亡”,都是因责任而起。因为墨涅拉俄斯的不负责任,导致海伦的“出轨”。自始至终墨涅拉俄斯都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他没有把海伦真正的当作妻子,给与她一个妻子应有的尊严与宠爱,因此海伦爱上帕丽斯无可厚非。海伦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王后,在爱情与国家之间,她选择了爱情,选择抛弃自己的国家子民跟帕里斯走。因为她一个不负责任的决定致使希腊有了与特洛伊开战的理由,致使万千人民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她的爱情代价太大。至于帕里斯,更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他风流多情,任性妄为,他招惹海伦,勾起海伦内心深处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却忘了海伦不止是个有夫之妇,更是一个国家的王后,是一个不允许自己的尊严被挑战的人的妻子。他不负责任的将海伦带走,却将两个国家的人民置于战火之中。而他自以为是的将自己的国家与未来托付于一场与墨涅拉俄斯的必输的战争之中,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许有人认为他为爱奋斗勇气可嘉,但建立在一个错误立场上的英勇却代表的是莽撞与失败。

有人说,帕里斯与海伦之间那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那么,他们的爱情所付出的代价该由谁来承担呢?是那些无辜的人民吗?

中国历史上也有无数牵扯到爱情与责任的故事,像纣王与妲己、周幽王与褒姒、唐明皇与杨贵妃,他们两两之间或许也存在着爱情,但却失了责任。人们记住的并不只是他们的爱情,更多的是那场爱情带来的灾难。当一个人的身上背负着更多的人的命运时,他的爱情就不纯粹了,在大爱与小爱之间,他们必须做出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亦关系着不止两个人的命运。

爱情并没有错,错的是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海伦就错在爱上帕里斯。一场错误的爱恋,造成一个历史的悲剧,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上天的惩罚?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