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开教育的责任读后感(汇集十四篇)

08-20

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我收获颇丰。我们可以撰写出读后感,并将自己的心得感悟分享出去,让我们一起欣赏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精选的“剥开教育的责任读后感”,想获取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剥开教育的责任读后感【篇1】

当我趁着月休,把学校发给我们的《剥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断断续续读完后,一曲《爱的奉献》涌上我的心头。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本书的作者,都是一线教师,也都是学生家长。书中用他们的教育智慧与真情,抒写着他们教育的惬意人生,诠释他们对教育理想与信念的不懈追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挚的情感是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是点燃学生内心世界的火把。学生一旦感受到了这种爱,就会自然而然地向你敞开心灵的大门,只有情通才能理达,情通理达才会心悦诚服,从而达到引导、帮助、解惑、教育的目的。可见,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沟通师生心灵,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它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飞翔。读完这本书后,联系自己从事教育14多年来的点点滴滴,我的感触很深。

意融融,亲情浓浓

去年学生来到外国语学校后,昔日在父母身旁撒娇的宠儿远离家乡,远离父母,那滋味可想而知,在一两天的新奇感过去后,这种角色的突然变化使他们很难适应,生活上也一团糟(吃方便面,零食充饥),有的同学还控制不住想家的念头,一天一个电话,哭哭啼啼,以至学习受到很大影响。我们教师顿感肩上责任重大,班主任们更是心急如焚,但又怎能横眉冷对,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啊。

于是,我们的班主任尽量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让大家畅谈心曲,相互交流,在短时间内让班级、学生寝室充溢着浓浓的家的味道。在闲暇之余,班主任们也都深入到学生宿舍,和他们一同整理和布置;早上与他们一起晨跑;晚上帮他们关好门窗;天气变化,提醒增减衣服;课余常找他们聊聊,了解并帮助他们解决出现在生活、饮食、住宿、学习等方面的困难。学生们非常感动,不久便适应了新的环境,渐渐投入到新的学习中,脸上又露出了他们甜美的笑容。

尊重个性,润物无声

去年,我校学生从不同的乡镇学校来到这里,学生所受的教育基础各不相同,两级分化现象严重,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独特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并发展他们独特的禀赋和才能,唤起他们内在的尊严和自信。我班有一个女生,去年进校后便显得异常沉默,成绩更是甚差,面对这样更需要尊重和关怀的学生,在课堂上我尽力去寻找她身上的闪光点。不久,我便发现她的作业本一直做得非常认真工整,于是我让她担任学习小组长,并经常鼓励她,她进步很快,生活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在后来的单元测试中,她获得了A等级的好成绩,宣布成绩的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她眼里那晶莹的泪珠。

陶行知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孩子初来到外国语学校,他们的自理、自立、自护、自强的能力较差,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时间上都难以适应。我们老师根据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不失时机地引导、说服和感化他们。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研究学生的书面材料建立在对学生尊重、信赖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认真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常激励学生,用宽容的爱心接纳学生的一切,对犯错与重犯错的同学不简单处理,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润物无声,用宽容和期待这剂良方医治了不少同学,在学生洁白的纸上谱写人生最动人的弦律。

爱中有严,严以导行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不是指教师提出要求时一定要有严厉的面孔,而是指要求应严格,并做到切实可行,坚持不渝地贯彻到底,而且要严在理中,严中有爱。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但在管理方法上要活,这是因为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也不会不变速前进。所以我们要做到灵活变通,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比如对个性倔强、自尊心强的学生采劝延长教育法,循序渐进,让他们自我思索、自我对比、自我反省,以达到激发他们内在驱动力的目的。如果操之过急往往会使他们丧失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但强调缓的作用,并不是说时时处处以缓为好。相反,急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当学生做了一件好事时,取得一定进步时,他迫切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如果老师不能抓住时机,及时表扬,即使后来再补上,效果也不够理想。

总之,师爱既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无形中又会成为一种教育的力量和手段,在班级建设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把对学生的关怀与爱护,尊重和理解,期望和要求,通过自己的态度和言行传达给学生,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同时有利于师生间建立起平等互助和谐的关系。

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尤其是班主任,更是肩负着如何把士兵引上元帅之路的重任。我也深信,每位学生都是聪明可爱的,我们期望绿树成林,期望士兵成为元帅。只要我们细心地呵护每一株稚嫩的幼苗,他们会成为参天大树;让我们用爱架起一道情感彩虹,让孩子的心灵自由飞翔吧!

剥开教育的责任读后感【篇2】

金秋的九月,迎来了我们自己的节日教师节,收到了学校给予我们每个教师的礼物《拨开教育的责任》。这是一本很有针对性、能破能立因而是一本很实用的书。

书中所言的,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是教育中正在发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家长到学校的对孩子的包办,假期的假放,教育的女性化,几乎从未实施过的因材施教,多媒体的泛滥成灾、请君入瓮式的强制解读,课堂提问中的专业户现象等,切入点不大,有些甚至还有点小题大做因为其中的不少故事或者事故,很多庐山中人的我们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惊,习以为常,但是火眼金睛的作者们却能够从现象入手,层层剥茧,丝丝入扣,直抵问题的症结。《家庭作业该谁批改》一文所言事实几乎地球人都知道,家庭作业早已不仅仅是孩子的作业,真的演变为一个家庭的作业。所以有专家曾经痛言,在中国,只要孩子入学,这个家庭从此就开启了一扇沉重的大门,这个大门的名字叫灾难。虽然言过其实,但是道破了教育的部分事实。此文作者不是宣泄和诅咒,而是平心静气地分析家庭作业的原初目的,分析家庭全员参与作业处理的危害,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令人心悦诚服。不仅如此,文章还以教育名家的教学实践为示例,就家庭作业的设计和处理给老师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能反对,能批判和摧毁;又能立新,又能建设和创造,这是本书的一个优胜之处。也是目前中国教育问题研讨中紧缺因而是迫切需要的东西。

《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是由很多个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针对课堂教育、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伪责任,逐一加以揭示,并阐述真正的责任。读了之后,我感慨良多。教育充满每个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是生命的零件。在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小事,每件事都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查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但现在我意识到,他用自己的爱让每个学生都有和我相同的感受。或许,查老师没有思考过最喜欢哪个学生,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查老师最喜欢的那个学生。这是一个孩子长大后的回忆。读了上面的文字,我觉得查老师是一位成功的老师,让每个孩子都以为老师最喜欢的学生是自己,这里既包含了高尚博大的师爱,又有着了不起的教育艺术和智慧。

优秀的老师会充分利用和学生在一起的所有机会,迅速捕捉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让每个孩子找到老师最爱自己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平庸的孩子,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独具的秉赋、特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了解孩子。

在老师印象里,往往是一些比较优秀或者比较调皮的孩子关注比较多,而另外一些表现平平的孩子容易被老师忽略,就在那次才艺展示中,我发现很多平时沉默的孩子都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我们要加倍认真的看清这些孩子,细细品味,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多多鼓励,做他们的朋友。

有些孩子的才华已经显露,而有些孩子的才华还是冰山一角。这就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让他们发现自己、欣赏自己。我们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具备某种潜质的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不同寻常,也会看到别人的优秀。

一直都说,教育是件良心活,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孩子们的天使,在教育中给予他们关爱、呵护;而不是做孩子们的上帝,支配着他们的生活,使其不得开心颜!

剥开教育的责任读后感【篇3】

教育责任和教科书里的几句话

滨海县东坎镇坎北小学于水

“初读好书,如获良友”。的确如此,在暑假里我就交上了这样一个好朋友——《剥开教育的责任》。先看看序言,写的很特别;看一看内容,写的更精彩,堪称好书。

文章没有条分缕析,通篇贯以鲜活的教学案例,读来仿佛景象就在身边,发生在办公室的同事或者自己身上。选案角度多样,语言简单,引申出的真理通俗易懂,让人哭笑不得。

摒弃应试教育的阴影,我们不难发现自己责任的缺陷,许是没有尽责,至少没有对自己孩子一样的心理去对待学生。同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父母的需要、社会时代的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我结合书中所写和本人感悟,偶有所得排列于下。

1,不能信任创造美丽的境界吗?

师生和谐的教学场景人人向往,但前提是要让学生信任你,而且

学生信任你的前提是你首先信任学生。正如《珍珠鸟》中珍珠鸟对作者产生信赖是原因:作者对它的尊重、爱护、喜爱。

才会有了从怕“我”到亲近“我”的这样一条心路历程。信任学生譬如选出班干就让学生放手去干,出了一些问题共同解决,而不是一味地摆出师道尊严,动辄训斥打骂,这样就会有效的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线。允许学生犯错,因为没有人可以十全十美,但这也说明了老师的胸襟有多宽广。

信任学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成就感和归属感。一旦不同专业学生的激情在课堂上迸发出来,对整个班级的氛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学期初,我们从六(3)班调来了一个叫顾兰兰的同学。结果不太好,所以我把她打倒了。在课堂上我常常提问,课下对她说:“没有学不会的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学习的学生。

”结果一周下来,她整个人都变了样子,每天精神饱满地坐在课堂上听讲。更让我激动的是在教师节,她居然亲自动手画了一张贺卡给我,在祝语中她画了一个“心”的图案,在“心”外面写了一个“开”,“开”字的笔画间写了“3、6、5”几个数字,寓意显而易见。这难道不是信任吗?

在我的眼里她能学好,两周下来,从作业情况看她的确也能学好。

相信她,给他们一对飞翔的翅膀,她将能够飞越高山和河流。

2、 有时屈从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教师头顶上有一个神圣的光环,但教师的第一属性是人,人会犯错误;老师也会犯错。如果他们犯了错误,他们就会有承担责任的勇气,这是一种责任,一种教育孩子诚信的责任。记得我刚刚从教时,写了一个“菜”,学生立即举手指出,“老师,你写错了!”我一直以为“菜”字的中间部件“爪”的一点和“木”字的一竖是连成一笔的,当然这个错字也是我的小学老师教的。

这时,我仔细看了看田字格里的“菜”,下面是个采取的“采“字。我的脸顿时红了,但是我意识到一个问题,不能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弃错误于不顾,我当堂表扬了他,谢谢帮我纠正了多年以来的错误,并鼓励同学们敢于质疑。然后我又端端正正在田字格里写了个“菜”字。

这个场景对我来说是一个让步,但也是一种诚实,教会学生诚实。对学生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敢于挑战权威。今天这种精神是多么珍贵。

弯曲的圆有韧性,扩张的圆有长度,滚动的圆可以测量整个宇宙。

3、 海边的孩子不结触海水就不会强壮。

《爷爷的芦笛》中爷爷明知海边的气候瞬息万变,却把强强一个人留在小闸屋经历狂风巨浪的考验,变得勇敢、坚强。这和我们现今的教育有点脱节。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舍不得让孩子吃点苦,吃饭旅游,父母总是想办法见面。

可以到校园里看看,一定有很多的小胖子,也一定有身着名牌的中学生;如果你放学后来到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车辆经常会造成交通堵塞。这些难道父母没有责任吗?可惜的是父母虽然知道“温室里的花草不能经风霜“的道理,可还是愿意去培养的一种惰性。

问起原因很简单,一言以蔽之,“多省点时间给孩子读读书或者睡睡觉这类的话”。没有锻炼过的人会缺乏一种能力,这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早就有专家提出“挫折教育”一说,可据我观察家长知晓并执行得并不怎么样。

更多家长是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了本该学生从事的活动,让其失去了体验锻炼的机会。

是种子就要发芽,是金子就要闪光。我们不应剥夺儿童接受训炼的机会。偏颇教育不能培养出健全人格的人才。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家长绝不应该帮忙;不清楚孩子能不能做到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试一试,家长不要急于插手,绝不要试图扫除孩子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那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再说家长总不能跟着孩子一辈子。

只有敢于辩证地对待问题,才能合理地解决问题。

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鲜活的教学理念**来?只有多看书,多交教育书籍这类好朋友,你才会在课堂上洋洋洒洒,带领学生纵横驰骋,穷天文地理,览人文胜景。只有多读书,才能像悠闲地走在三尺讲台上,你深厚的积淀才不会因为学生的提问而羞愧于苍白的黑板。

教师的学习和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只要你从事教育,你就必须进行教育。总是拼着曾经的内存,哪怕你再换花样炒菜,学生总也会有吃厌烦的一天。对于家长也是有必要读读家教的一些书籍,因为教育的责任不仅仅在学校,“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教育涉及的多方面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那么教育应该是一种轻松而又愉快的过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2012年9月14日草就初稿

剥开教育的责任读后感【篇4】

在我的印象中,那些繁复的教育理论总是因为被高度概括而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疏离感。所以,在看到书名时,我也因为“责任”二字所附带的厚重感而产生畏惧之意。却在翻看之后,感到惊喜,这是一本读着读着,心就会变得柔软的书。

书中的每一句有关于教育的呼吁,均来自于细碎然而真实的细节,而非倚仗那些晦涩生冷的教育理论来凸显自己的权威与价值。我相信,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那么,在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的状况时,便更容易以理智和稳妥的方式,运用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手段”来解决。但我更愿意相信,一个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她在处理问题时,不会只遵从那些条条框框,那些所谓的“应该”和“不应该”,一定会去繁从简,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而《剥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正是要肯定和推广这种行为和理念。它用一个又一个具体而鲜活的事例来告诉我们,教育最应该遵循的规律是人性,比如:请喊学生的名字,孩子的手很小,让学生脸上有笑容等等。每一章节读来,都让人如沐春风。

在感动之余,我也有了很多反思。作为一个工作经验尚浅的青年教师,书中所举的很多不好的例子,似乎我都有份,这就让我不由得想到了“教育存在的问题”这个更深层面的东西。

《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中也揭露了很多教育的弊端。最击中我内心的就是它的“伪责任”一说,简直是对现今的教育模式一针见血的评价。我想,很多时候,我们都因了一些个人乃至社会的原因,而模糊了教育真正的要义。我很喜欢书里的一句话“真正的教育一旦实现,学生就会成为主人。”当我们努力想要把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用自认为最佳的方式,以“告诉”的形式,来引领学生在书海中披荆斩棘,从而走出一条最便捷畅通的路时,我们的教育便失败了,我们只是在劳苦功高的负着“伪责任”罢了,因为“迅速”和“精准”从来都不应该是教育最终的目的。学习本身是一件与自己心中的困惑相抗争的事情,抗争的愈激烈,收获的便愈多。所以,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去“战斗”,任何有违独立意识的教学行为都或多或少有着“伪责任”的嫌疑。

一本好的书,它不仅仅是在表达自己,它还应该担负起启示和呐喊的责任,这是一个写作者的良知,也是一本书最大的价值,而祁智的《剥开教育的责任》做到了。而且它不是用空泛的教化来达到这个目的,只是用温和的言语来呈现它那深刻丰富的批判意识。批判是一种最坚定的立场,最强硬的态度,最高责任感的体现。拜读了像这样的带着批判精神的书籍,真是受益匪浅。我会努力改掉原本的“陋习”,成为一个真正肩负教育责任的老师。

剥开教育的责任读后感【篇5】

《剥开教育的责任》,该书淡雅的封面,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教育的责任究竟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剥开教育的责任?引发思考的书名,立刻激发了我强烈的阅读兴趣。

课余时间,静下心来,翻开书本,细细品读。书中一个又一个浅显易懂的教学案例,每篇文章都从教育中的细节入手,都在追问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者的真正责任。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主题。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位智者在对话。里面的很多观点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有许多的教育细节令我似曾相识,不禁拿来与工作实际相对照。

她是一首振聋发聩的播种机。教育充满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是生命的零件,我们要精心呵护生命的零件;教育者要施行教育、研究教育,也要接受教育,身为教师的我们也是受教育者;说到底,教育的责任,就是教师的良心,唤醒了每一位教师的良知;一个都不能少,这才是理想的教育,把爱的光芒播撒到每一个角落;教育者有责任让教育成为一种享受,享受教育生活的每一次馈赠

她是一台细致入微的显微镜。教育的细节常常被我们忽视,这本书带我们发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吹落灰尘,教育的责任渐渐清晰起来。可能是试卷上的小小提示语,可能是课堂上的一次发言点评,可能是教师的一个眼神,可能是一处文本的解读书中的小例子、小故事,就那样真实地发生着,有正面的浓墨重彩,也有反面的直言不讳,让读者于细微处见真情,于细节处明真谛。

她是一部客观公正的扫描仪。本书从最客观的角度还原了一个个教育场景,讲述了一个个教育故事。这些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历历在目。故事内容涵盖古今中外,从纵深的角度剖析了教育现状。原来,我们司空见惯的教育行为有这么多弊病;原来,我们在爱与责任的名义下,还做了一些伪责任的事情。家庭作业究竟是谁的责任?抄词作业合适吗?我们需要狼性教育吗?放假真是假放吗?过度的关心真的会给学生带来了无形的枷锁吗?全书的真实性和可读性,会让我们不断地追问。

读《剥开教育的责任》,让我不断地反思当下的教育行为,过一种更有质量、有责任的教育生活。这本书像一位精神导师,为迷失的人们找到方向;更像一位久违的朋友,真诚地言说教育的感悟。

本书从最客观的角度还原了一个个教育场景,讲述了一个个教育故事。看着书,书中的故事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书中的小例子、小故事,就那样真实地发生着,有正面的浓墨重彩,也有反面的直言不讳,让读者于细微处见真情,于细节处明真谛。

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总以向学生传授了更多的知识为荣,以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超级责任感为荣我们给的是学生需要的吗?反思自己有时候的教学,不也是这样吗?我们在课堂上自顾自地追求所谓高效,自认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自认为兢兢业业,为学生负责,殊不知有时就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什么时候会自问一下:我们给的是学生希望要的吗?我们给的是适合学生的吗?在履行职责的时候,有没有伤害到孩子?当这些问题涌上心头的时候,我们会心生愧意。我们所理解的教师的责任,真的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了吗?我们在践行教师的责任的时候,有没有侵犯孩子的权利,甚至以牺牲孩子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真得多多的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要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美,这种美哪怕是细微的;用宽容之心,去包容孩子成长中的缺陷,让他们在优化的、宽松的标准下,收获更多的自信与快乐。问题是尖锐的。但是,我们尖锐地发问,并不是在质疑我们的责任心,也不是在否认我们的辛劳,更不是在抹杀我们的成绩。冰心曾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是啊,我们既然是一名老师,走在这条充满阳光,散发馨香的教育之路上,我们播撒的注定是无私的情与爱,付出的注定是强烈的责任心!

爱与责任共同铸就了师德之魂,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时时、事事、处处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愿用我的真情和关爱去触动每一朵小花,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为他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剥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是针对课堂教学、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伪责任,逐一加以揭示,并阐述真正的责任。每篇文章都从教育中的细节入手,都在追问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者的真正责任,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主题。其中有许多的教育细节令我似曾相识,不禁拿来与工作实际相对照。其中有一篇《孩子的事不要包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作为一名老师,当你白天把自己当成监工和警察一般,时刻密切关注着班里每名学生的每个举动(关注点是谁违了规,谁成绩落后了,而不是孩子们的情绪和心理),精神高度紧张的劳累一天。

很多母亲也一样。一心就做孩子的保姆,一心围着孩子转,到出问题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全心付出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影响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遗失了自己,自己失去的不只是韶华,还有孩子的心。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成长,需要学习,需要进步,假如我们生活里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有孩子的吃喝拉撒穿和睡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了,到头来自己熬成了黄脸婆老妈子,把自己整个奉献给了家庭,奉献给了孩子和爱人,却挽留不住他们向外的心

所以,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做母亲,我们都需要追问一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责任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责任?做真教育需要倾情投入,但是不是一味的失去自我的全力付出。只有把握住了教育的本质,我们才有可能接近真教育,也才可能担当起教育者的真责任,才可能在对孩子的同时也对自己负责,才可能给孩子幸福生活的同时让自己也感觉到幸福。

说到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参天大树的鸟窝里,有4个小家伙诞生了。在小鸟们尚且没有长满羽毛的时候,鸟妈妈每天都会不辞辛劳地外出找食物,然后回来喂养她心爱的孩子们。但是,等到小鸟的羽翼丰满,一个一个地学会飞翔后,鸟妈妈再也不会替孩子们去觅食,小鸟们也只能开始用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了。

在整个世界的物种里,除了人类,还有哪一个物种会对子女的事包办代替?小鸟儿不会代替孩子去飞翔,更不会代替孩子去生存。而当今的父母、老师是不是常常代替孩子做原本孩子该做的事情?更可怕的是,父母和老师多数时候还认为这是对孩子好。如果,鸟妈妈怕小鸟累着,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去觅食,小鸟迟早都会饿死。为了让小鸟有养活自己的能力,鸟妈妈一定不会替孩子去做它该做的事情。难道,我们人类的父母和老师还不如鸟父母们了吗?

要想让孩子有能力处理任何问题,就一定要放手让孩子锻炼成长。因为包办代替只能解一时之渴,只有孩子自身强大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剥开教育的责任》,每篇文章都从教育中的细节入手,像剥核桃一样,让作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不断反思着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不要辜负了孩子,这是我们教师起码的责任心。我们这样想着,并且这样做着,可是我们不能辜负孩子对你的崇敬,不能把他们对你的崇敬化为对他们伪责任的工具。对于作者流淌于讲台间的才华,对于作者那份对教育深深地责任感而感到钦佩,正如作者祁智所说我们的发问源于我们的自省源于我们的责任、良知。试问拿着粉笔,徘徊于数尺讲台的我们,有那份对教育深深地厚重的责任感吗?有对学生深沉的爱吗?我扪心自问问的自己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的,在小学语文教师这个职位中,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读了这篇著作之后,使我收获颇多,里面的一个个小案例,有的好像就是在我的过去,我为作者能给我指引教学前进的方向而感到激动万分。

剥开教育的责任读后感【篇6】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杨晶晶

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都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密切相关,教育也不例外。不同的是,教育比起他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责任高于责任。从教近十几年来,一直在不停地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老师越来越努力,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不能不是教育的一种悲哀。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时,《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给了我很好地诠释,让困扰我多年的问题茅塞顿开。

因为我们是一线教师,所以出现以上弊病我们就会深有感触。尤其是那些认为自己有责任心、对学生负责的教师,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权利,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不是悲剧呢?要想扭转这种局面,我们必须放手给孩子,不应该包办,不要怕孩子犯错。

书中说过:“我们不仅给予学生机会,更应当包括容许学生从错误中站起来,获得进步。这才是这真正的教学和课堂!

”因此我们必须放手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怎样才能使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呢?首先师生共同营造乐学的宽松环境。它要求学生不把学习当作负担,要求教师不把教学当作操作。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师德、技能、教学过程优化等方面为教师设定目标,并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要求。比如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具使用、活动场地美化,甚至学生上课时间和作业的控制,都在具体界定的范围之内。只有教师严教而不随意,学生勤学而不知难而进,才能真正形成教与学的愉快沟通。

其次把学习作为完善自身的主要手段。我们知道,任何新问题都应该在已知知识的积础上提出和解决,知识的积累和整合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学生在对学习产生一定兴趣后,求知的实践往往是以一种令人满意的方式接受新知实,同时又明显感到它弥补了自身的一些不足。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教育的要求转变为自己的学习需要上。因此,教师应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而一旦学生获得了这种能力,便能“日参省乎已”,便能“日知其所亡”,便能“ 学而后知不足”,便能“惟患学不至”,得赏“中流自在行”。

另外要建立丰富多彩的实践基地,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也许待到营造出这样一个局面,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成其为必然。

学习,是满足求知的一种快乐的行为。作为学前班,教师可以从求知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如果在授课中,只是将自己所得的结论,眉飞色舞地告诉学生,势必弱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从使学生获得恍然大悟的感觉。

因此,我们主张执教者不要忽视自己的求知过程,以先学者的体会构架课堂,不只是简单地证明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借鉴先学的成功与失误,按照认识发展自然规律来终有所获,去体会峰回路转的茫然,去意会千呼万唤的艰辛,去收取豁然开朗的欣悦。在这里,每一位老师都必须明白:不要以为学生的阅读材料和寻找教学参考就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好象有损于教师的威信。事实上,这恰恰证明了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积极地学习。

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和释放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解放自己。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很多文章都有很高的论证水平,很宽的观察视野,很中肯的分析,这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不断反思我现在的教育行为,使我成为一个很有教养的人。读了这本书,我完全成了位受教育者,获益匪浅。

剥开教育的责任读后感【篇7】

(jk251.CoM 教师范文大全)

教育是社会、家庭的头等大事,毋庸置疑。其中,学校教育承载的教育责任无疑是最重的,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理所当然真正承担起教育的责任!而既有此责任,就表明是自己分内的事,是自己的责职和任务,理当做好!然而,做好是不容易的!从教三十年了,尽管自己一直努力着,但总是感觉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是越来越轻松,而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重。面对各种新的教育理论、理念,新的现实,常常是无所适从。

学校发给我们每人一本《剥开教育的责任》,推荐阅读。新型奇特的题目,感觉与以往有所不同,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去看看什么是教育的责任,如何叫剥开教育的责任!不要辜负了他们,代序题目很新颖。辜负起题,写的是我们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现象,太常见了!因为这个辜字太容易写错了,我在教学到辜负这个词的时候,为了防患于未然,通常叫学生多抄写几遍新词,这很正常嘛。

可作者告诉我们:全班同学只有五六个可能会写错,那么,辜负抄5遍,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就是负担,没有必要。就是负担,没有必要。我很惊讶。我从来没有想过抄写生字、新词是负担,没有必要,且成为学生的负担。再往下读,作者紧紧围绕教育的责任展开:我心里说,你的责任是伪责任,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作为自己不熟悉学生、不因材施教,甚至不思进取、缺乏能力的借口。看到这里,我有些不甘,觉得作者太刻薄了,我们一线教师容易吗,怎么能说我们的责任是伪责任呢?

这本书,针对课堂教学、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伪责任,逐一加以揭示,并阐述真正的责任。我们这样做,不是想否认我们的辛劳,更不是抹杀我们的成绩。我们的发问,是我们行业的自省,源于我们教师的良知。什么是真正的责任、什么是伪责任!这些问题,让我没有不读下去的理由

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什么?是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名字,浓缩了人世间最纯朴的至爱亲情;名字,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符号。亲切、温柔、甜美地呼唤着一个个名字,是对孩子真实的尊重。文章的第一个主题就抓住了我的心,《请喊学生的名字》中克拉克老师讲的的故事让我震撼,总统夫人希拉里竟然叫出了参观白宫的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这份用心做出的功课,赢得了所有在场学生的牢记和敬意,也赢得了我的牢记和敬重。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的兼教学科音乐,往往一个学年下来我都不能叫出三分之一的学生的名字,那些学生是不是和王阳有一样的感觉呢?而我居然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觉得这是我的兼教学科,没有必要记得学生的姓名,也从来没有想到要去记住学生的姓名。惭愧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为自己惭愧,也敬佩作者独特的见解。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凝聚着一个家庭的希冀。遥想它们的最初的诞生,无不是充满关爱、倾注温馨,浓缩了人世间最纯朴的至爱亲情,包裹着对一个新鲜生命的所有祝愿。它是每一个来到这世上的人收到的第一份礼物,并将一生与这份礼物相互拥有、彼此辉映。我们怎能不善待造物主创造的每一个神奇?

让每一个学生都认为老师最喜欢的是自己,既包含了高尚博大的师爱,也有着了不起的教育艺术与智慧。我们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老师最爱自己的理由。每一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平庸的孩子,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独具的禀赋、特长、潜能,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了解孩子,是不是真的了解孩子。学校,不是禁锢学生的场所,而是一个宽容的星球,有着适合每一种植物生长的土壤。我们也不是监工,而是园丁。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儿童对优秀教师的信任的确是无限的。教育的秘密,就在于珍惜儿童渴望你成为他们的朋友的愿望。所以,我们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应是他们的朋友。

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世上的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不要轻易否定。我们老师从事的就是花的事业,请学习印度的挑水工,让破水罐也能浇灌出一路花香来。

多好的书啊,没有说教,不是理论,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与我们的一线教育者息息相通。我们没有关注的细节,我们忽视了的问题,我们不以为然的问题,作者都在这里给了我们提醒。例:孩子的手很小孩子的事不要包办不妨来点狼性教育家庭作业该谁批改多媒体只是一种工具我工作中的很多困惑都在这里找到了支撑。我感谢推荐者,让我有机会能读到此书,我更感谢作者,让我如梦初醒,受益匪浅。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没有办法改变世界,没有办法改变他人,那么我先改变自己吧。

教育是为学生打未来的底子,而不是为教育者挣今天的面子。在这条充满阳光与奇迹的教育之路上,只要播撒出无私的情与爱,付诸出强烈的责任心,我一定会有收获的!

剥开教育的责任读后感【篇8】

今年暑假学校发了祁智的《剥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吸引我的,一是祁智本人,二是 “责任”二字的吸引。所以他把它带回家,两天没有出去读完这本书。

书中共写了32个案例,其中的一些案例解析的观点真是值得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好好思索的。其一,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什么?“是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

”喊学生的名字,这是一名教师最普通的功课,但是又有谁思考过这里面竟然承载着很重的教育之责?上课时常惯的把名字换成了“你、你、你”,或是随手的一指,连“你”都省略了,而对一个任教两个班级以上的科任教师来说,能叫上几个学生的名字?我们根本没有想过,喊出学生的名字,是亲密师生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其实更是教师发自内心想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表现啊。

响亮的喊出学生的名字,是教师的责任。那么反思自己,我又能喊出几个学生的名字?我很惭愧!

其次,制定标准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几个优秀的学生,而是为了找出每个学生的优秀之处。一直以来,制定所谓的各种“标准”,想到的都是让学生朝着这个“标准”的方向去努力,并满心以为这个“标准”所规定的一定是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但潜意识一定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

学生是全体还是部分优生?其实还是给那些优生准备的。面向全体,在这些“标准”面前只不过是一句伪善的托辞而已。

如何制定“标准”这句话真真是给我上了一课!

第三,孩子之间有摩擦。家长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学会判断自己,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首先,孩子并不希望家长的介入,因为他们希望独立,更何况孩子之间的本没有什么大矛盾,今天你对了,明天你就可能是错了,而家长的介入往往让事情往“严重”的方向发展;其次,家长的介入,无非是显示一番家长的“强势”,这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极其负面的影响,孩子会养成依附的性格,还会从小有“恃强凌弱”的心理滋生。斯宾塞说,接受适当教育的主要障碍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如何疏导家长,引导家长的正确教育方式与理念,看来教育人也要努力做点什么。家庭教育是语文教育中一个沉重的课题!

其四,教师布置学生将“辜负”一词抄写5遍。接下来,祁智老师和这位老师的谈话让我震惊。因为在层层深入的追问中,祁老师帮我们、帮老师们剥开了责任的“伪装”,原来我们心心念念的“责任”不过是“ 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作为自己不熟悉学生、不因材施教,甚至不思进取、能力缺乏的借口。

”再看祁老师的解决策略,更是让我们“瞠目结舌”:

一是让会写的学生不抄;二是让不会写的学生抄有效时间,并抄对。

老师同意。

我说这是第一级和第二级。让抄写的学生减一半作业量。“辜负”这个词,难在“辜”,“负”一般不会错,抄“辜”就可以了。

老师赞同,期待我说下去。

我说,第三个层次是让所有的学生不必抄袭。“辜”这个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古”,下面是“辛”。你如果告诉学生,“‘古’人是‘辛’苦的,我们不要辜负他们”,这样,学生还会写错吗?

老师说,不会,肯定不会。

瞠目之一:方法之高妙;瞠目之二:方法之巧妙;瞠目之三:方法之简单。瞠目之四,如此之法我们没有想到!

其五,教师是给学生翅膀的人。

第六,我们可以使一个好人充满漏洞,也可以发现麻烦背后隐藏的美。

……读了《剥开教育的责任》,犹如一股清泉注入我的心田,从而使我们教师对教育之责任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剥开教育的责任读后感【篇9】

——陆娇

当整个校园弥漫着鲜花的芬芳时,教师节—这个特定的节日又悄悄的如期而至,而来自学校的一本赠书—《剥开教育的责任》也同时给我喜悦的心增添了一丝宁静。祁智生动的教育案例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些看似简单的故事在我们的学校和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作者用敏锐的眼光记录下来。其中一个故事“孩子的事不要包办”让我记忆犹新,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

小唯和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本来在孩子眼中能够处理好的事情却因为爸爸的干预而让小唯身处尴尬之境。不能小看孩子的能力,家长应该充分的给孩子机会让他们自己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是这个故事折射出的道理。

生活中处处存在教育契机,就幼儿园来说,幼儿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很多幼儿来园时都会手足无措,这是,有的家长会采取鼓励式的做法:“宝宝,自己去找张小椅子坐,和其他宝宝做好朋友吧!”孩子在家长的多次鼓励下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久而久之就会迅速的和其他孩子相处融洽,这也是我们期待看到的结果。

实际上,有些事情是可以不用亲力亲为的,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然而却有少数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当见到孩子胆怯时通常就会采取包办式的做法:“来,宝宝,奶奶帮你选椅子,你坐这”。

甚至连玩具都会帮忙选好,于是孩子就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孤单的游戏,变得越来越不合群,越来越没有主见。

其实这样的“全心付出”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可能影响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遗失了自己。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也需要成长、学习和提高。但对于这样的父母,谁不承认自己的辛苦?但在家长眼中,这种负责任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为了孩子的一切”这个带着崇高“责任”高帽的口号,不但经常出现我们的视野里,也经常回响在我们的耳膜里。到底怎么做才算是对是对孩子的成长负责?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刻反省的问题。

做真教育需要倾情投入,但是不是一味的失去自我的全力付出。只有把握教育的本质,才能贴近真实的教育,对孩子和自己负责,让孩子在快乐生活的同时感到快乐。这是家长更是老师必须直视的问题。

教育是永无止境的。教育的责任重大。教育的故事不断地在我们身边展开。我们也要肩负重任,继续前进。正如该书书底的一句话:“我们的发问,源于我们的自省,源于我们的责任、良知”。

剥开教育的责任读后感【篇10】

《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针对课堂教学、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伪责任”,逐一加以揭示,并阐述真正的责任。该书是许多一线教师反思自身教育实践的成果,本书像剥核桃一样,将责任不断“剥开”,回归、解析、重构教育的责任。

编者祁智在序言中提到“我们不要辜负了孩子,我们不能辜负孩子对你的崇敬,不能把他们对你的崇敬化为对他们‘伪责任’的工具。”“我们的发问,是我们行业的自省,源自于我们的责任、良知。”试问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自己,是否有那份对教育深深的、厚重的责任与良知?是否有对学生深沉的爱?是否没有辜负每一个孩子的信任呢?我扪心自问做得还远远不够,怀着这样的愧疚以及对教育真谛的追求,我静静地看完了这本书。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书中很多观点很有高度,观察很有视野,分析很为中肯,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当下的教育行为,让我这个教育者获益匪浅。这里谈谈让我最有感触的几个观点。

一、老师最喜欢的,是我

让每一个学生觉得“老师最喜欢的,是我”。当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一直困扰我的如何实现教育公平难题不再是一个无解之题了。这个观点其实面向的就是保证每个孩子在教师心中的平等性。每个班上都有老师眼里所谓的耀眼的优等生、令人困扰的差生、以及默默无闻的普通生,而这样的分组通常是以成绩为标准,每个孩子在教师心中有了三六九等,甚至孩子自己心中也有一个等级,从而认为老师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显然离平等对待学生很远了,那一碗水端平是不是又是真的公平对待学生了呢?也显然不是,毕竟每个学生情况不同,如此一刀切的做法很难做到真正公平。如果只有一个学生觉得“老师最喜欢的,是我”,这是一种有偏向性的爱,但如果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最喜欢的,是我”,这是一种平等的爱,毕竟要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最喜欢的,是我”,这个老师肯定看到了每个孩子自身独具的禀赋、特长、潜能,真正了解了每个孩子,发掘了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体会到了老师对他独特的爱,才会让每个孩子发出感叹:老师最喜欢的,是我!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显然这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充满爱心、思想开通,对学生的世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充分利用和学生在一起的所有机会,迅速捕捉、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老师“最爱自己”的理由。

二、孩子的手很小

“我们给的是学生需要的吗?我们给的是学生希望要的吗?我们给的是适合学生的吗?孩子的手很小,而我们想给孩子的太多、太重。”我们扪心自问:在履行职责的时候,有没有伤害到孩子,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回想我们一贯的教学,我们似乎得了一种教育强迫症,总是强迫自己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教学内容,从来都是那样的鼓鼓囊囊;教学环节,一直都是那样的环环相扣;教学容量,总是那样的满满当当……最可怕的是对这样的一种教学现状和现象,我们向来习以为常,甚至引以为豪。一堂课就短短的40分钟,其中有多少是老师强迫加给学生的负担?又有多少是真正被学生消化吸收的呢?老师眼中的争分夺秒,却将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大部分学生在听课时,急于记下老师讲的要点,没时间咀嚼,没时间思辨;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课时,被动地任老师拎着走,无奈地被优等生拖着走,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干什么。课堂上的时间沙漏,在一点点地向老师这里聚积而属于学生的越来越少。我们一切都从“教”的角度出发,在课堂上自顾自地追求所谓高效,眼里哪里有学生的一只只小手呢?心里哪里思考过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呢?问题是尖锐的,但尖锐地发问并不是在质疑我们的责任心,也不是在否认我们的辛劳,更不是在抹杀我们的成绩,而是在警醒我们真的要注意到孩子的小手,以及孩子纯真的眼睛。

三、为什么举手的`总是你

在常规课尤其是公开课上,经常会有这种现象:我们经常将发言的机会给能讲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而对可能回答错误的“举手”视而不见。对于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都心知肚明:老师了解自己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底细,知道让谁回答问题,可能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场面。尤其是一节好不容易准备的公开课,可能会因为某个学生的回答而出现败笔,贻笑大方。所以老师一般都会从“大局”出发,为了避免可能会出现的失败,剥夺有些同学的发言机会。可是我们不禁要问,不管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老师到底是为谁上的?我们一直在说,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愿望得不到实现。促进发展,不仅包括给予学生机会,更应当包括容许学生从错误中站起来、获得进步。这才是真正的教学和课堂,否则只能算是演戏。课堂是孩子们的,如果有可能,一节课应该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一次发言锻炼的机会。教育的公平不是嘴上的高调,应当落实在每一件事上、每一个细节中;教师的责任,是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他必须关注每一个孩子。

剥开教育的责任,不要辜负孩子的期望;剥开教育的责任,不要丢失教师的良知;剥开教育的责任,不要违背教育的本质。让我们时刻警醒、时刻反思,真正承担教育的责任,无愧于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良知。

剥开教育的责任读后感【篇11】

学习,是满足求知的一种快乐的行为。作为学前班,教师可以从求知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如果在授课中,只是将自己所得的结论,眉飞色舞地告诉学生,势必弱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从使学生获得恍然大悟的感觉。

因此,我们主张执教者不要忽视自己的求知过程,以先学者的体会构架课堂,不只是简单地证明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借鉴先学的成功与失误,按照认识发展自然规律来终有所获,去体会峰回路转的茫然,去意会千呼万唤的艰辛,去收取豁然开朗的欣悦。在这里,每个执教者都必须明白:不要认为学生自己看材料、找教参书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好象就有损于教师的威信,其实,这恰恰证明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学习了。

另一方面,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是一种无序,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在这其间,老师的任务不容易。他要不断对自己的专业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努力探索激发、质疑、质疑、解决源头的最佳途径。面对任何一个知识点,教练员都必须遵循学生的分解和质疑——确认这一认知规律,把握本质,说精彩,练本质。

如此,教师优教,学生勤学,谁还能说教与学是一项苦不堪言的事情呢?

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和释放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解放自己。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