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记事读后感(合集6篇)

08-21

此处提供编辑为您准备的“白洋淀记事读后感”,在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我一直有强烈的代入感。 记录下主要思想是梳理书籍知识、写出有价值读后感的基础,读后感该怎么写才好?希望您将此页加入收藏夹以方便下次访问!

白洋淀记事读后感 篇1

读《白洋淀记事》有感

开发区中心校:陈莉

寒假期间,我重温了孙犁的《白洋淀纪事》,《白洋淀纪事》是最能代表孙犁创作风格的一部**与散文合集。它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人民进行了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风俗习惯的改变。读完后,我又一次陶醉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诗情画意之中。

作品从多个方面勾勒出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尚,风格清晰流畅,文采高雅隽永,人物鲜明。代表这种风格的是《荷花淀》。一九四五年《荷花淀》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许多作家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

“一天云锦,如梦如诗”可以概括为孙犁所创作的“荷花淀”派**的风格。

《荷花淀》派**对战争的描写有他独特的风格。孙犁一反以悲壮或悲怆为主要审美特征的战争**流向,第一个以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时代风云的变幻,表现战争中人民精神世界与人性情怀的变化。孙犁通过《白洋淀纪事》描绘了一幅淡雅、清丽、脱俗的白洋淀画卷。

一、梦的蒙太奇

孙犁的《荷花淀》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怎样保卫家园、与日本鬼子进行斗争的故事。然而在孙犁的《荷花淀》里没有战争的血风腥雨,残垣断壁,却使我们看到的是一群热爱家乡、坚贞英勇的青年男女, 也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优美的水乡风景图画, 使我们领略了白洋淀自然风光的无限魅力。这是一卷梦的蒙太奇。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梦的蒙太奇的构成。 《荷花淀》的蒙太奇是由“月下之景”“水上之景”“淀中之景”连缀而成。这幅美丽的图画集自然之美和人物灵魂之美与一身,具有梦幻般的意境。

(一)月下之景:

故事开始是写水生几个青年上区里开会,由于敌人要在同口安据点,区上决定成立地区队,于是,水生他们在区上报了名。报名后,他们怕家人拖拖拉拉,就把水推回去工作。

**的开始就从水生嫂在院中编席等待水生回来入笔。这时夜深人静,月色朦胧,“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透明薄雾,风吹过水面,带着清新的荷叶香。

”女人“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些景物的描写,构成了白洋淀一幅“月下之景”,以静衬动。

这样美好的家园,哪容敌人来侵犯、蹂躏。不久, 水生回来了,夫妻俩围绕水生参军的事进行了商讨、谈话。水生嫂表现出一个农村妇女对丈夫的信任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感,但她始终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终于和大家一起送水生参了军。

(二)水上之景:

丈夫们到了部队,女人们总有些藕断丝连,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几个妇女聚到水生家商量去寻找丈夫的事。商量停当后,几个女人划着一只小船,到对面马庄上去找。结果却没有找着,她们只得扫兴而归。

“现在已经快到响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上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作者这里写出了一幅“水上之景”, 如果说第一幅图画是“以静衬动”,那么这第二幅图画是“情景相生”了。这些景物从侧面烘托出妇女们由“希望”变成“失望”的空荡荡的心绪。“水面上没有一只船”,预示着有紧急情况发生;“跳荡的水银”,蕴含着更大的动荡;而拂面的“凉风”,旨在使妇女们增强一种排遣忧郁的力量。

丈夫没有找到,她们怅怅地划着小船回来,船两旁的水“哗”, 哗”, 哗” 地流着,还有人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又丢进水里。(三)淀中之景:

然而,她们知道她们的船被日本鬼魂的大船盯着。等她们发现时,鬼子的大船紧紧追了过来。此时,她们虽然有些遗憾,但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荷花湖中摇曳。

当她们的船刚摇进荷花淀,耳边忽然响起了一排枪声,“整个荷花淀全**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后来她们发现,枪是朝外面打的;不久“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变**了?” 随后,她们在荷叶下一一找到了自已的丈夫。

这里有一段关于战斗前的荷花淀描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红色的莲花箭高高耸立。是哨兵监视白洋淀。

”这是一幅“淀中之景”。作者在这里用一个明喻写了大荷叶如“铜墙铁壁”, 用一个暗喻写了荷花箭是“哨兵”,给人一种警觉、安全的感觉。这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衬托与渲染了妇女们跃跃欲试的参战情绪。

经过这场战斗的洗礼,白洋淀妇女积极投身抗日战争的前线,逐渐成为保卫家庭和国家的抗日战士。

《荷花淀》的“月下之景” “水上之景” “淀中之景” 描写战争没有血腥与硝烟,状物抒情读来有一种梦绕魂牵之感。

二、 水一样的女性

《荷花淀》写的是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没有正面夸大战争的严重性,而是以轻松的风格,通过对白洋淀妇女从送夫参军到自觉组支战斗队的详细描写,热烈赞颂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美丽灵魂。全篇洋溢着战斗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爱,同时,也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

白洋淀的女性具有水一样的性情:

(一)柔情似水:《荷花淀》的女人具有水一样的柔情。**开头,作者反复勾画白洋淀的湖光水色,风姿秀态,描写淡淡的月光,朦胧的夜雾,修长的苇眉子,银白的白洋淀,守户编席的**,洁如雪的苇席,香飘万里的荷叶荷花香,其目的正是为了抒发白洋淀女性的似水柔情。

请看夫妻话别的描述: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在嘴里吮了一下。”“手指震动了一下”乃至“划破”,这一细节分外逼真地反映了参军一事在水生嫂心中如晴天霹雳,非同小可。她对丈夫出征显然是没有思想准备的,感情上一时难于转过弯来。

依恋不舍之情难于割断,说明她并非是不食人间烟火味的“圣女”,而是有丰富柔情的年轻的妻子。可另一方面,水生嫂虽然一时难于接受丈夫参军的现实,但她毕竟是一位贤惠明智的劳动妇女,并未大吵大叫地阻拦丈夫正义行动而是***把划破的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不声不响地听丈夫说报名参军的经过,把内心矛盾尽量解决在自己心中,不增加亲人的负担,听了丈夫说他“第一个举手报名,”她低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这句话既反映了她对丈夫的举动既赞赏又“怨恨”的含糊态度,又反映了她在理智上肯定感情上否定的矛盾心理。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开明取代了狭隘。

水生嫂的“粘”与“松”表现了白洋淀妇女的传统美德有水生嫂这样顾大局,识大体的妻子,水生抗日还能有后顾之忧吗?

(二)纯净的天性:

《荷花淀》女子天性使然绝无矫揉造作之嫌。这在思念探夫中有突出表现。请看:

丈夫们去了前线打击日寇,妇女们心生牵挂,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到水生家里来”,议论要去探望她们参军的丈夫。明明因为自己思念丈夫,却转弯抹角说:“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

”明明是自己想去探望丈夫却说什么“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好看头啊!”这些话十分真实地表现了农村青年妇女耻于公开说思念丈夫的社会心理。她们为探夫制造了堂而皇之的“理由”,说明她们的思夫之情有多么强烈,多么痴迷!

这种真情实感和美好愿望,体现了女性人性的美。这样,性情纯正的妇女就可以像丈夫一样参军抗日,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家门。

白洋淀人民的战斗精神和妇女参军抗日,是日本侵略者灾难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三)盎然的生命力:

《荷花淀》的女子都具有盎然的生命力。具体表现在对湖中妇女苦难、湖中观战、战后归来的具体叙述上。妇女们遇险不惧,观战欣喜,轻松回家。

炮火硝烟中她们没有胆怯、没有惧怕、没有退缩,有的是对胜利的自豪,对亲人的赞美,对未来的畅想,对进步的规划。**结尾处这样写道:“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

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床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海里。”

读《荷花淀》的妇女形象,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东西。有人说孙犁“师法红楼”,把女性写活了。这些艺术形象,可使我们想到梅里美笔下那些热情狂放,独立不羁的女性,如勇敢的卡门;可以想到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她们充满了独立思考和坚毅性格;但细细品味,《荷花淀》的女性形象,没有卡门那种与社会相抗衡的狂放与狷傲,也没有屠格涅夫的少女那种淡淡的诗意的哀愁;她们是在中国土地上经受着战争考验的东方女性。

妻子的柔情,女孩的羞涩,爱人的爱,老妇的爱,勤劳、朴素、善良、智慧的美德,构成了冀中妇女的细腻情怀。一旦时代召唤了民族,她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站起来,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支持民族。对同志,她们充满热爱;对敌人,她们同仇敌忾,意志刚强,表现了战士特有的气质。

孙犁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创作,也是对当代文学人物画廊的独特贡献。

三、 诗一般的隽雅

孙犁**擅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然而,孙犁《红楼梦》中的抒情诗并不是一般的外在议论情感,而是始终渗透在人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中。战争年代的艰辛、物质的匮乏、亲人的离别,都是作家们深情书写得。

如《荷花淀》中“夫妻话别”的描写,“淀中遇敌”的描写,《芦花荡》开头六自然节对老船工的描写,《芦花荡》结尾处老船工钩杀鬼子过程的描写,这些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寓刚劲于淡雅之中,给人飘飘欲仙的美感。

我们具体看看《芦花荡》中的几段描写:

(一)环境描写--《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却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作品高昂浓重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那是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那是一片静谧安宁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在这么努力地往上爬。目标似乎是天空。

”这里“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

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窠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白洋淀人民不屈不挠的生存态度在那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被引爆,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二)对女性的描写:

《芦花荡》中有一段关于女性的描写: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

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了。”

这里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又是一种暗喻:它象征着党的光辉的指引。3 景物的描写

1.“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芦苇和荷花是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的象征)。2.“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 (很轻快,很潇洒。“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颇有些苏东坡的意味了。)

3.“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4.“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地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表面上看来,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那一场跟敌人进行的殊死战斗,其实不然,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把他们制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

俗话说“景随情移”,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此情此境,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从《芦花荡》的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

《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读孙犁作品,我们很容易想起普希金的诗体**《驿站长》、《上尉的女儿》,想起屠格涅夫那种单纯、优美、诗意的风格,想起鲁迅先生那些隽永,深刻的抒情**。孙犁深深喜爱这些作家,认为他们的**与自己的气质非常吻合,他喜欢这些作品中“那股浪漫气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美的追求。”孙犁深受这些作家的影响,并且自觉地追求这种风格,这使孙犁**具有“诗体**”的美誉。

四、 散文化的结构

孙犁**往往突破传统的**格局,创造一种散文化的自由风格。他追求情节的淡化,多集中描绘生活的某一片断、侧面、场景或人物。虽然“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

这种散文化的结构,与孙犁**的总体风格,是密切相关的,他的作品多是根据内容的特点,或详或略,或收或放,如行之流水,明丽天然,寓严谨于散淡之中,具有一种散文美。如 《荷花淀》的结构,以三个集中的场景为框架。《芦花荡》以叙述老船工的独特贡献为框架。

孙犁的**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曾在《黄鹂》一文中这样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因此,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和新生活的欢乐。文笔清新自然,婉约韵致。

孙犁的白洋淀画卷融注了孙犁的爱、孙犁的梦、孙犁的魂。孙犁把对家乡的情与爱或融化在白洋淀的水荡芦苇里,或飘游于冀中平原的清风朗月间。在那里,不仅有养育他的家乡老屋,有根脉相连的父老乡亲,有纯朴诚信的民风民俗,更有他征战的足迹,激扬的文字,“青春的遗响”,在那条岁月的长河里,留下的是真善美极致的记忆。

美哉,白洋淀!! 令人梦绕魂牵。

白洋淀记事读后感 篇2

白洋淀主要反映的是在白洋淀地区,冀中和晋察冀边区广大人名群众的抗日斗争生活,其中有着不少百姓英雄的伟大故事。

文章主要有很多个小故事构成的,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者描写中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大体的,也是多情的、乐观的、坚强的。男人们参军才走几天,水生嫂和几个妇女便找借口去探望他们,她们对自己的丈夫有着深切的爱。她们又是乐观的,在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时,她们虽然最初“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但她们“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这些情感丰富,爱说爱笑的女人们在遇到敌船时,虽然也心跳,但却不胆怯,不手软,她们机智地将船往荷花淀里摇,并下定决心,“假如敌人追上了”,决不投降,“就跳到水里去死”,表现出了坚定沉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回村后,这些经受了战争洗礼的妇女们的精神被很好的磨练,她们很快也学会了射击,拿起了枪组成了一支自己的队伍,“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水生嫂等妇女们的经历,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体会到了过去民族抗日的艰辛和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应当记住这种精神,将它转化为现在学习的动力。

白洋淀记事读后感 篇3

白洋淀是一个极其不引人注目的小地方,小到以至于在读这本书前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但这样的一个小地方也会出现妇女解放的新思想,让我不禁为大中华的力量更感叹不已。

白洋淀的人们从只懂锄地干活,变得勤奋好学;一个个曾被蔑视的农家妇女,也组织起来了“互助组”“妇女自卫队”。其实《白洋淀纪事》中没有什么家喻户晓的英雄,只有每人都做一点为革命胜利的小事,才像滚雪球一样由小的成功,“汇聚”成了革命胜利。狼牙山的五壮士、炸碉堡的董存瑞、堵枪眼的黄继光等人的英勇事迹感不感人?回答是肯定的。但像白洋淀纪事中帮助里外交通的老头子、奋发图强的吴召儿、关照烈士的马金霞等无数无数的小人物,他们又感不感人呢?答案是绝对的。正是因为有这样无数默默无闻的英雄在奉献,革命才能胜利。

白洋淀的人们真诚、质朴、进取,这些品质是可贵的。而在孙犁的笔下,严酷的现实和人性之美,紧紧和白洋淀的水、草、房屋拴连在一起,融为一张世间最美的图画,牢牢地刻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上。

白洋淀记事读后感 篇4

翻开书,好像走进了一个个细微励志的故事里,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但真的看不见杀生抢掠的画面,抗日精神就是从作者笔下那一个个丰富鲜明的人物形象中体现出来的。走进《老胡的事》,你会被梅的秀丽所吸引,走进《荷花淀》,水生嫂对丈夫的支持和妇女们勇敢值得钦佩,走进《芦花荡》,老头子的好强能干,机智自信令人震惊;走进《藏》,你会了解浅花有多能干,走进《光荣》,你会认识到秀梅的体贴、细心,走进《村歌》,双眉的正义、志气,好胜蛮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吧,从这些农村妇女的身上就流露出许可多贵的品质,而作者也正是抓住了这些来写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整部书中,作者用很多笔墨描写冀中人民,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为了让在外边抗日的丈夫安心抗战,打击日本侵略军和蒋介石军队,一力承担了繁重的劳动,并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实则不易。那些处在战争背景下的人们,虽然深受战争的威胁,但是他们的心灵世界却充满了美的存在,这些美好的人物,和白洋淀美丽的景象一起为我们造就了一幅幅白洋淀画图。他们看起来貌不惊人,普普通通,可最后却成为了一个个了不起的英雄,给人以挥之不去的记忆。

这本著作让我震惊,也十分感动,受益匪浅。妇女们都能拿起枪来战斗,那我们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同样成为祖国的光荣!

白洋淀记事读后感 篇5

我觉得白洋淀讲故事的方式和亨特的笔记很相似。他们都用普同的故事来突出一个共同的中心。

但是里面并没有什么很大的英雄事迹,都是些平平凡凡的农民和当地干部的互帮互助,游击队员对家乡及亲人的思恋,落后分子和进步分子之间的矛盾等等平静的日子也掩盖不了百姓们在解放前的苦难和凄凉,以及解放后的艰苦和幸福。

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机关枪的洞口,董存瑞牺牲自己炸毁了碉堡,邱少云被火烧得焦头烂额却没有动那些英雄事迹。这当然是可悲的,但是革命是靠这些英雄来成功的吗?不是。是靠当时中国那四万万的生活在苦难中却相信共产党的普通老百姓!

英雄是照亮黑暗一小部分的灯,但其余的无尽黑暗呢?只有靠老百姓自己的觉悟,觉悟了的老百姓犹如初生的朝阳,照亮了无边无际的黑暗。一位老百姓当然微不足道,但是百位,千位,万位,乃至全中国的四万万老百姓便能推动革命的步伐。

共产党和国民党的胜负在这时便已经出现,共产党懂得老百姓才是根本,才能胜利,国民党忽视了这一点,结果就惊慌失措地跑到台湾苟延残喘。

《白洋淀志》是一部记录和讲述这些人不懈奋斗的故事的书。这里有人向八路军伤员求救,以免被发现背着伤员翻山越岭。有跟地主斗争成功后的欢呼雀跃和地主等坏蛋分子的哀叹等等。

革命走过了一条弯路,就像红军第五次反运动中严重的左倾思想一样。毛泽东主席只说当时老百姓是革命的首都,却被陈独秀同志和其他同志认为是歪曲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也被消灭过根据地,从鄂豫皖几经波折到陕甘宁再次建立根据地。但人们仍然相信,共产党会拯救他们,帮助共产党。

我们记得红军的事迹,但是我们忘记了老百姓的艰辛吗?

如今,那些当年奋战的百岁老人们正在重返天堂。但不要让我们忘记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事迹,英雄的精神,那些给了我们新生命的人!

白洋淀记事读后感 篇6

(二)水上之景:

丈夫们到了部队,女人们总有些藕断丝连,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几个妇女聚到水生家商量去寻找丈夫的事。商量停当后,几个女人划着一只小船,到对面马庄上去找。结果却没有找着,她们只得扫兴而归。

“现在已经快到响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上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作者这里写出了一幅“水上之景”, 如果说第一幅图画是“以静衬动”,那么这第二幅图画是“情景相生”了。这些景物从侧面烘托出妇女们由“希望”变成“失望”的空荡荡的心绪。“水面上没有一只船”,预示着有紧急情况发生;“跳荡的水银”,蕴含着更大的动荡;而拂面的“凉风”,旨在使妇女们增强一种排遣忧郁的力量。

丈夫没有找到,她们怅怅地划着小船回来,船两旁的水“哗”, 哗”, 哗” 地流着,还有人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又丢进水里。(三)淀中之景:

然而,她们知道她们的船被日本鬼魂的大船盯着。等她们发现时,鬼子的大船紧紧追了过来。此时,她们虽然有些遗憾,但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荷花湖中摇曳。

当她们的船刚摇进荷花淀,耳边忽然响起了一排枪声,“整个荷花淀全**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后来她们发现,枪是朝外面打的;不久“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变**了?” 随后,她们在荷叶下一一找到了自已的丈夫。

这里有一段关于战斗前的荷花淀描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红色的莲花箭高高耸立。是哨兵监视白洋淀。

”这是一幅“淀中之景”。作者在这里用一个明喻写了大荷叶如“铜墙铁壁”, 用一个暗喻写了荷花箭是“哨兵”,给人一种警觉、安全的感觉。这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衬托与渲染了妇女们跃跃欲试的参战情绪。

经过这场战斗的洗礼,白洋淀妇女积极投身抗日战争的前线,逐渐成为保卫家庭和国家的抗日战士。

《荷花淀》的“月下之景” “水上之景” “淀中之景” 描写战争没有血腥与硝烟,状物抒情读来有一种梦绕魂牵之感。

二、 水一样的女性

《荷花淀》写的是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没有正面夸大战争的严重性,而是以轻松的风格,通过对白洋淀妇女从送夫参军到自觉组支战斗队的详细描写,热烈赞颂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美丽灵魂。全篇洋溢着战斗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爱,同时,也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

白洋淀的女性具有水一样的性情:

(一)柔情似水:《荷花淀》的女人具有水一样的柔情。**开头,作者反复勾画白洋淀的湖光水色,风姿秀态,描写淡淡的月光,朦胧的夜雾,修长的苇眉子,银白的白洋淀,守户编席的**,洁如雪的苇席,香飘万里的荷叶荷花香,其目的正是为了抒发白洋淀女性的似水柔情。

请看夫妻话别的描述: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在嘴里吮了一下。”“手指震动了一下”乃至“划破”,这一细节分外逼真地反映了参军一事在水生嫂心中如晴天霹雳,非同小可。她对丈夫出征显然是没有思想准备的,感情上一时难于转过弯来。

依恋不舍之情难于割断,说明她并非是不食人间烟火味的“圣女”,而是有丰富柔情的年轻的妻子。可另一方面,水生嫂虽然一时难于接受丈夫参军的现实,但她毕竟是一位贤惠明智的劳动妇女,并未大吵大叫地阻拦丈夫正义行动而是习惯地把划破的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不声不响地听丈夫说报名参军的经过,把内心矛盾尽量解决在自己心中,不增加亲人的负担,听了丈夫说他“第一个举手报名,”她低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这句话既反映了她对丈夫的举动既赞赏又“怨恨”的含糊态度,又反映了她在理智上肯定感情上否定的矛盾心理。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开明取代了狭隘。

水生嫂的“粘”与“松”表现了白洋淀妇女的传统美德有水生嫂这样顾大局,识大体的妻子,水生抗日还能有后顾之忧吗?

(二)纯净的天性:

《荷花淀》女子天性使然绝无矫揉造作之嫌。这在思念探夫中有突出表现。请看:

丈夫们去了前线打击日寇,妇女们心生牵挂,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到水生家里来”,议论要去探望她们参军的丈夫。明明因为自己思念丈夫,却转弯抹角说:“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

”明明是自己想去探望丈夫却说什么“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好看头啊!”这些话十分真实地表现了农村青年妇女耻于公开说思念丈夫的社会心理。她们为探夫制造了堂而皇之的“理由”,说明她们的思夫之情有多么强烈,多么痴迷!

这种真情实感和美好愿望,体现了女性人性的美。这样,性情纯正的妇女就可以像丈夫一样参军抗日,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家门。

白洋淀人民的战斗精神和妇女参军抗日,是日本侵略者灾难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三)盎然的生命力:

《荷花淀》的女子都具有盎然的生命力。具体表现在对湖中妇女苦难、湖中观战、战后归来的具体叙述上。妇女们遇险不惧,观战欣喜,轻松回家。

炮火硝烟中她们没有胆怯、没有惧怕、没有退缩,有的是对胜利的自豪,对亲人的赞美,对未来的畅想,对进步的规划。**结尾处这样写道:“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

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床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海里。”

读《荷花淀》的妇女形象,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东西。有人说孙犁“师法红楼”,把女性写活了。这些艺术形象,可使我们想到梅里美笔下那些热情狂放,独立不羁的女性,如勇敢的卡门;可以想到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她们充满了独立思考和坚毅性格;但细细品味,《荷花淀》的女性形象,没有卡门那种与社会相抗衡的狂放与狷傲,也没有屠格涅夫的少女那种淡淡的诗意的哀愁;她们是在中国土地上经受着战争考验的东方女性。

妻子的柔情,女孩的羞涩,爱人的爱,老妇的爱,勤劳、朴素、善良、智慧的美德,构成了冀中妇女的细腻情怀。一旦时代召唤了民族,她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站起来,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支持民族。对同志,她们充满热爱;对敌人,她们同仇敌忾,意志刚强,表现了战士特有的气质。

孙犁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创作,也是对当代文学人物画廊的独特贡献。

三、 诗一般的隽雅

孙犁**擅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然而,孙犁《红楼梦》中的抒情诗并不是一般的外在议论情感,而是始终渗透在人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中。战争年代的艰辛、物质的匮乏、亲人的离别,都是作家们深情书写得。

如《荷花淀》中“夫妻话别”的描写,“淀中遇敌”的描写,《芦花荡》开头六自然节对老船工的描写,《芦花荡》结尾处老船工钩杀鬼子过程的描写,这些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寓刚劲于淡雅之中,给人飘飘欲仙的美感。

我们具体看看《芦花荡》中的几段描写:

(一)环境描写--《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却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作品高昂浓重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那是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那是一片静谧安宁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在这么努力地往上爬。目标似乎是天空。

”这里“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

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窠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白洋淀人民不屈不挠的生存态度在那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被引爆,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二)对女性的描写:

《芦花荡》中有一段关于女性的描写: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初夏的小麦黄芽和中秋的高粱。

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了。”

这里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和雁南飞北飞,都是时间流逝的诗意隐喻。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又是一种暗喻:它象征着党的光辉的指引。3 景物的描写

1.“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红色的莲花箭高高耸立。是哨兵监视白洋淀!

”(芦苇和荷花是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的象征)。2.“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 (很轻快,很潇洒。“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颇有些苏东坡的意味了。)

3.“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4.“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地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表面上看来,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那一场跟敌人进行的殊死战斗,其实不然,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把他们制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

俗话说“景随情移”,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此情此境,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从《芦花荡》的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

《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读孙犁作品,我们很容易想起普希金的诗体**《驿站长》、《上尉的女儿》,想起屠格涅夫那种单纯、优美、诗意的风格,想起鲁迅先生那些隽永,深刻的抒情**。孙犁深深喜爱这些作家,认为他们的**与自己的气质非常吻合,他喜欢这些作品中“那股浪漫气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美的追求。”孙犁深受这些作家的影响,并且自觉地追求这种风格,这使孙犁**具有“诗体**”的美誉。

四、 散文化的结构

孙犁**经常突破**的传统模式,创造一种散落文化的自由风格。他追求情节的淡化,注中描写生活的某一部分、某一侧面、某一场景或某一人物。虽然“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

这种散文文化的结构与孙犁的整体风格密切相关。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根据内容的特点,或细或简,或集或放,如流水,明快自然,蕴涵着严谨的散文,具有一种散文美。如 《荷花淀》的结构,以三个集中的场景为框架。《芦花荡》以叙述老船工的独特贡献为框架。

孙犁的**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曾在《黄鹂》一文中这样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儿在池底游动,骆驼在沙漠中行走,鹅在天空划行,这是它们的终极。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因此,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和新生活的欢乐。文笔清新自然,婉约韵致。

孙犁的白洋淀画卷融注了孙犁的爱、孙犁的梦、孙犁的魂。孙犁把对家乡的情与爱或融化在白洋淀的水荡芦苇里,或飘游于冀中平原的清风朗月间。在那里,不仅有养育他的家乡老屋,有根脉相连的父老乡亲,有纯朴诚信的民风民俗,更有他征战的足迹,激扬的文字,“青春的遗响”,在那条岁月的长河里,留下的是真善美极致的记忆。

美哉,白洋淀!! 令人梦绕魂牵。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