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中国古代民间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通常祈求姻缘、表达爱意。古人在七夕这一天,会借助诗词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写诗赋词来表达自己对恋人的深情厚意。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七夕最佳10首古诗”,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七夕最佳10首古诗(篇1)

一、秋夕

【作者】杜牧 【朝代】唐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二、乞巧

【作者】林杰 【朝代】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三、七夕

【作者】崔涂 【朝代】唐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四、菩萨蛮(七夕)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凤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五、七夕

【作者】徐凝 【朝代】唐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最佳10首古诗(篇2)

六、七夕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七夕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八、七夕

【作者】杜审言 【朝代】唐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珮,香筵拂绮罗。

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九、鹊桥仙 纤云弄巧

【作者】秦观 【朝代】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十、行香子 七夕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


背好古诗是我们小学生的必修课,不知道大家已经学会多少,今天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了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内容,欢迎大家阅读收藏!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

1、《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三衢道中》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3、《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4、《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凉州词》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8、《咏柳》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9、《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1、《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风》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3、《己亥杂诗》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4、《池上》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5、《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6、《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7、《乡村四月》翁卷(juǎn)

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8、《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0、《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2、《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3、《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4、《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5、《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7、《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9、《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0、《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1、《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2、《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3、《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4、《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5、《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6、《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7、《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8、《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9、《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0、《浪淘沙》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41、《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2、《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43、《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4、《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5、《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46、《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7、《蜂》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8、《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9、《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0、《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1、《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2、《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3、《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5、《四时田园杂兴》(选二)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56、《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7、《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58、《咏鹅》唐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9、《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0、《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61、《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2、《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63、《回乡偶书》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4、《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65、《墨梅》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66、《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67、《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8、《四时田园杂兴》(选一)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69、《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0、《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1、《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72、《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3、《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74、《悯农》(一)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5、《悯农》(二)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小学生必背古诗40首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研究古诗,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小学生必背古诗”,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小学生必背古诗40首

1、咏鹅 骆宾王

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2、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4、赋得古草原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5、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6、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7、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8。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9、 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0、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11、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12、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13、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4、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5、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7、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8、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19、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0、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小学生必背古诗40首

2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22、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3。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4、别董大 高时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5、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6、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27、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28、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29、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30、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1、《望庐山瀑布》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2、《天净沙 秋》

年代: 元 作者: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33、《春晓》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5、《赠汪伦》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6、《忆江南·江南好》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7、《山行》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8、《清平乐.村居》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9、《春夜喜雨》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0、《咏石灰》

年代: 明 作者: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精选


写教案时要注重什么细节呢?老师以其优良的品德,教育着每一位孩子,作为教师必须花精力去写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课后反思写作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经过收集并整理,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你呈上《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1)

所见

一、看图激趣

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齐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

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

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

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2、小组内交流自学。

3、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教师相机点拨。

4、教师范读:

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四、简述诗意,熟读成诵

1、教师简述诗意。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联系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

六、读一读,想一想

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七、书写生字

八、评价、指导

小池

一、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小组合作:

试读课文,讨论词义,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自学:

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3、学生提出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二、简单讲述诗意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出泉水,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认记字形。

五、总结全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描写春天的古诗,本课挂图。

学生: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思路

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引导:

还记得古诗《赠刘景文》和《山行》吗?

2、谈话:

美丽的秋天转瞬即逝,随着冬天的离去,春天悄悄到来。古往今来,赞美春天的诗不少,你知道哪首?今天我们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过迷人的春天,看看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1、齐背两首古诗。

2、说出自己知道的描写春天的古诗。

自读两首古诗。提出自读要求:

1、把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认识生字。

2、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根据要求自读古诗。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1、指名读诗。(“绦”“滨”的读音)

2、巡视指导。

3、相机点拨。

⑴“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枝是“绿丝绦”?

⑵引导体会情感。

⑶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

⑷“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谈谈“万紫千红”吗?

4、指导朗读:

⑴指名读,师生评议。

⑵以读代讲,师生合作:

听老师读散文,你能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吗?(诗句的解释)1、个人读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3、全班交流。

⑴作答。

⑵自己说说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

⑶想象作答。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⑷借助图片、视频等感受春天的“万紫千红”。

4、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⑴自读,边读边想象。读后评议。

⑵听老师读散文,对诗句。

背诵古诗引导背诵。

用一定的方法记忆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检查指名背诵两首古诗。个别背诵。识字写字1、出示生字卡片。

2、引导学生联想记忆。

“妆”女性爱化妆,打扮自己;“裁”跟做衣服有关,因而有“衣”;“剪”指剪刀……

3、个别指导。

1、认读生字。

2、自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的字形,并简单说说是怎样记住的。

3、认真抄写抄写生字。扩展阅读1、出示春天的诗《早春》《惠崇春江晚景》,引导学生读中思考:

这两首诗分别写了春天的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1、读诗并思考作答。有兴趣可选择一首背下来。

2、相互交流。

课外活动激发兴趣:

同学们,春天是美好的,著名作家朱自清在他的散文《春》中这样热情洋溢地赞美春天:(详见补充资料)在你的眼中,在你的心中,春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也是寻找春天,去和春天相会!1、读散文片断,听老师谈话,激起感受春天的兴趣。

2、用语言,用图画记录下自己眼中的春天,办一期关于春天的壁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3)

新课程标准指出:古诗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和巨大潜能。”因此,古诗的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交流、背诵、画画,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注重个体差异,注重情感体验,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故事性强、有情节的内容。古诗的学习一般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所见》这首古诗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是故事,也是古诗。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个关系,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小孩子天真活泼,好奇心强,爱动脑筋,因此,教学中设计了好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注重唤醒孩子的生活体验,都是孩子感性区的话题,如:他捉蝉时的表情会怎么样?他能捉到蝉吗?让他们从牧童身上发现自己身上活泼机灵的影子,从自己身上感受牧童机智可爱的形象。

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池》的时候,我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一个独立学习的空间,用拨动孩子心弦的话语激发情感,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诗歌,积极地思考,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的发言及反复的诵读中,能够感受到学生对小诗以及诗歌所描绘的初夏景色的喜爱之情已经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用优美的语句描述着在阅读、想象之后头脑中所出现的美丽景象,这时学生的想象力及语感均能通过诵读诗文尽情地表达。学生对诗歌的喜爱、对美好自然的喜爱之情也得到了陶冶。这样的设计给“读读背背”这一貌似单调的训练形式赋予了新的理念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积累、感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

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

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

两课时。

教具

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⑴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

横、侧、远、近、高、底。

⑵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

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⑶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

(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5)

b>设计思路

在反复朗读中发现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在朗读过程中解决一些不懂的问题,如:对“离离、岁、枯、荣、走”等词语的理解。

四、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五、教师范读

学生注意听老师读的语音、语气,体会怎样读更好。

六、学生美读

读后说说自己感觉哪些地方读得最好。

七、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八、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6)

题西林壁

一、指导预习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生字:

缘、庐、峰。

4、指名读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⑴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⑵讨论句意:

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⑶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⑷学习3、4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⑸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⑹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⑴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⑵引伸: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⑶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游山西村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

(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7)

课前透视

1、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

⑴《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

⑵《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

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二、对话平台、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

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

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⑴“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⑵“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⑶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

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是“荣”?

⑷“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

配乐读;

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五、背诵

1、情境背诵:

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六、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____,

一岁一________。

野火__________,

春风____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飞入菜花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追店枯徐烧荣菜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七、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⑴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⑵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回顾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

同桌互背;

指名背;

挑战背;

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九、伴教锦囊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十、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十一、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8)

教学理念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⑴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⑵“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

(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⑴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⑵指名读,师生评议。

⑶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古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出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作业: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

(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

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⑴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

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

(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

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

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课后记

学生基本能学会古诗,了解诗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10)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习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

3、喜欢学习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

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

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字。

五、迁移方法,学习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习《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习汇报。

六、总结

评析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1、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和期待。

2、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习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平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习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篇11)

教学要求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生字,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初步感受古诗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一定会背诵许多古诗吧,谁愿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课题。请学生背古诗。)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生自由朗读古诗。

2、出示生字卡,小老师教读,注意读准字音:

平舌音:村醉散

翘舌音:诗首处

3、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如:

熟字相加:

古(十+口)闻(门+耳)

居(尸+古)童(立+里)

形声字:

醉烟忙眠

形近字比较:

外──处读──诗自──首醒──醉

4、抽读生字,口头扩词。

5、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6、完成课后读读说说。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开火车”轮读生字,读准字音。

2、朗读理解,引导质疑:

⑴解题“春晓”,春天的早晨;“村居”居住在乡村。

⑵师对重点词句进行点拨。

⑶这两首诗有何共同点?

⑷朗读形式:

自由读──自愿读──范读──比赛读

四、书写指导

1、生观察字形和结构。

2、生口述笔顺笔画,师板书(抽学生也板书)。

3、生描红并独立书写。

五、扩展训练

1、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写一首王安石的古诗大全


中华文化光辉灿烂,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诗人有哪些古诗词让您心中触动呢?你可以读一下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整理的写一首王安石的古诗,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写一首王安石的古诗 篇1

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原文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全文赏析

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处。

起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伊尹,原名挚;尹,是他后来所担任的官职。传说他是伊水旁的一个弃婴,以“伊为氏,曾佣耕于莘(《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古国名,其地在今河南开封附近),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而随着归属于商,后来得到汤王的重用,才有了作为。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传说他直到晚年还是因顿不堪,只得垂钓于渭水之滨,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猎,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辅文王,继佐武王,终于成就了灭商兴周之大业。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作“衰翁”。封建时代的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侥幸成分,也就是说,能够由穷到通的毕竟是少数,此并言“伊吕两衰翁”,伊尹佐汤时年老下否,书无明文,此是连类而及。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若使当时身不遇”。作者颇有自许之意。“若使”即假如。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岩壑。伊、吕是值得庆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运却是大可惋惜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机会,他们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没了的英雄。

下片,“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出,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末,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因这这是问题的实质之所在,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结尾,也是对这一句的引申,说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在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写一首王安石的古诗 篇2

王安石《梅花 / 梅》原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全文赏析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写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后所作。

写一首王安石的古诗 篇3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原文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全文赏析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也堪作范例。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写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写一首王安石的古诗 篇4

王安石《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原文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全文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其实,这首词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此词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诗入词。

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为人所称誉,乃融化他人诗句而来。吴聿《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盖追用其词。”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浑然天成。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精华,调合得巧妙自然。“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诗的全部情景,但情韵连续,融成一片,更见精严。“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恍如隔世。这并非久静思动,却是绚烂归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

其比较的结果,马上的鸡声还是比此时枕上的鸟声动听。此意由下文再补足。“忽忆故人今总老”,反衬自己之已老。而此时贪爱闲话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见唐沈既济《枕中记》)。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写作背景

这是王安石晚年的一首作品。王安石二次罢相隐居金陵以后,心境渐渐平淡下来。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王荆公不爱静坐,非卧即行。晚卜居钟山谢公墩,畜一驴,每食罢,必日一至钟山,纵步山间,倦则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及归。”这种旷日的游历体察,引发词人创作了不少描写水光山色的景物词。此词即其中之一。

写一首王安石的古诗 篇5

王安石《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原文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全文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退隐之后定林院生活的一个剪影式写照。

上片写一次骑驴春游,起拍二句点明节令,描绘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灯火,指元宵节彩灯。宋时元夜灯节,热闹异常。蔡绦《铁围山丛谈》:“上元张灯,天下止三日。”当时收灯后,又有出城探春的习俗,而江南孟春,不同于北方,往往收灯后便已芳草如茵、春意满野。而钟山一带,竹木葱茏,万花竞秀,景色更为诱人。“撩乱”,写出山花争奇斗艳,撩惹行人。“灯火已收”而山花满眼,用笔正所谓扫处还生。这二句,即写了江宁附近的季候特征,又点出作者居住的山中环境。美景良辰,引逗起词人览赏春色的兴致,于是笔锋一转,由“闻说”领起以下三句,写洊(jiàn)亭之游。洊亭钟山西麓,溪水青青,花木如绣,是作者喜爱游赏的风景胜地。王安石《马死》诗李壁注引《建康续志》云:“金华俞紫琳清老,尝冠秃巾,扫搭服,抱《字说》,逐公之驴,往来法云、定林,过八功德水,逍遥洊亭之上。”“新水漫”,说明是雨后,经春雨洗礼,郊原格外清新。

款段,马行迟缓貌。语出于《后汉书·马援传》“乘下泽车,御款段马”,李贤注:“款犹缓也,言形段迟缓也。”后借指驽马。这里作者实用以指他所骑的毛驴,亦取其“形段迟缓”之意。作者退居江宁时,神宗赐他一匹马,后来马死了,他外出旅游就骑毛驴。“蹇”谓蹇驴。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二载,王安石江宁,“筑第于白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也。”这次正是骑毛驴野游,心闲意静,恬然自若,什么升沉得失、尧桀是非,仿佛早抛至九霄云外,其精神超然尘外。定林寺左右,峰峦复沓,后环屏风,前障桂岭,其间云雾缭绕,跨驴绕行山径,时要通过云层,故曰“穿云”。山间谷壑毗连,四周峦嶂如屏,形成不少花木丛生的天然坞堡,如定林寺附近有道士坞,洊亭附近有桃花坞等。

词人行经此种地带,不免停辔徜徉,访胜探幽,故曰“入坞”。才行高冈,又入低谷,故曰“穿云入坞”。

不畏云雾迷茫,不避谷堐低湿窈深,不计山路崎岖回环,而去寻访游伴,探奇览胜,一句中连用“穿”、“入”、“寻”三个动作词,充分表现了词人一心寻春的浓厚游兴,描绘出他自命“山野之人”的生活情趣。

下片写僧斋昼寝,词人游兴已尽,依然回归山寺,就床而卧。过片另起一意,意脉不断。却,还也,仍也。上写游山,此写憩寝,事有转折,故用“却”字。

因为孤身栖居山寺,故要拂拭僧床,撩起白色的帷帐。“僧床”、“素幔”,写明作者生活清寂雅素,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特点。“千岩万壑”承上“山南山北”,“春风暖”回应“正月半”。值此东风骀荡,春光融融,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也仿佛与大地春色融契而为一,加之游山的困乏,于是他渐渐沉入静谧而深稳的梦中。不知何时,山间的一派松涛之声,把他从酣梦中惊醒,抬眼望去,红日照临西窗,而词人的睡意犹未足。煞拍三句写梦醒。“悲急管”,谓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深山中呜咽地悲鸣,仍切山林环境下笔,松声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这首写政治家兼文学家的王安石,野游寻春与大自然的默契中,得到了心境的恬静,沉入了暂时的酣眠,然而,一时的心理平衡,却被四周突然闯入的急切悲凉的松涛声所打破,无怪乎作者起看日光,不能不嫌梦境之短了,这正隐隐透露了作者身虽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精神状态。全篇即事写景,全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充满脂腻粉香的北宋前期词坛上,这首词颇有一枝独秀的风致。

写一首王安石的古诗 篇6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全文赏析

其一

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转折很多,跳跃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见来看待王安石,甚至恶意罗织之故。清代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千方百计地替王安石辩解,但还未说得透彻。

明妃是悲剧人物。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时写起。而从“出汉宫”时写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王安石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写起,选材是得当的。

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是:“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江淹《恨赋》上也着重写了她“仰天大息”这一细节。王安石以这些为根据,一面写她的“泪湿春风”,“徘徊顾影”,着重刻画她的神态;一面从“君王”眼中,写出“入眼平生未曾有”,并因此而“不自持”,烘托出明妃容貌动人。所以“意态白来画不成”一句是对她更进一层的烘托。“意态”不仅是指容貌,还反映了她的心灵。明妃“徘徊顾影无颜色”正是其眷恋故国无限柔情的表现。至于“杀画师”这件事,出自《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小说,事之有无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证历史、评论史实,他只是借此事来加重描绘明妃的“意态”而已。而且,这些描绘,又都是为明妃的“失意”这一悲剧结局作铺垫,以加重气氛。

上面写“去时”,下面写“去后”。对于去后,作者没有写“紫台朔漠”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数十年间之事,概括为“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这两句间,省略了“然而犹且”,意思是说:“明妃心里明知绝无回到汉宫之望,然而,她仍眷眷于汉,不改汉服。”

近代学者陈寅恪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所言胡汉之分,实质不在血统而在文化。孔子修《春秋》就是“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而在历史上尤其是文学上,用为文化的标志常常是所谓“衣冠文物”。《左传》上讲“南冠”,《论语》中讲“左衽”,后来一直用为文学典故。杜甫写明妃也是着重写“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与王安石写的“着尽汉宫衣”,实际是同一手法。杜甫、王安石皆设想通过“不改汉服”来表现明妃爱乡爱国的真挚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减弱,更不是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已经“心知更不归”了),不是“争宠取怜”。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接着又补上“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把明妃一心向汉、历久不渝的心声,写到镂心刻骨。梅尧臣也说“鸿雁为之悲,肝肠为之摧”。王安石写得比梅尧臣更为生动形象。

最后,又用“家人万里传”来说,以无可奈何之语强为宽解,愈解而愈悲,把悲剧气氛写得更加浓厚。更妙的是:笔锋一带,又点出了悲剧根源,扩大了悲剧范围。明妃这一悲剧的起点可叙从“入汉宫”时写起。汉宫,或者说“长门”,就是《红楼梦》中贾元春所说的“见不得人的地方”,从陈阿娇到贾元春,千千万万“如花女”,深锁长闭于其中。以千万人(有时三千,有时三万)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欲。宫女之凄凉寂寞,可想而知,而况宫女的失宠与志士的怀才不遇,又有某种情况的类似,所以从司马相如《长门赋》到刘禹锡的《阿娇怨》,还有《西宫怨》之类,大都旨写这一题材,表现出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广大宫女的同情,或者抒发出“士不遇”的愤慨。唐人“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写过了,只是说得“怨而不怒”;王安石却多少有点怒了。李壁说: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是符合实际的;至于“不知其言之失”,则是受了王回、范冲等人的影响。王回引孔子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却忘了孔子也说过“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论语》);特别是误解了“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王回本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他以政治偏见来论诗,难以做到公允。

其二

首两句写明妃(王昭君)嫁胡,胡人以毡车百辆相迎。《诗经》上有“之子于归,百两(同‘辆’)御(迎接)之”的诗句,可见胡人是以迎接王姬之礼来迎明妃。在通常情况下,礼仪之隆重,反映恩义之深厚,为下文“胡(恩)自深”作了伏笔。其中“皆胡姬”三字,又为下文“含情欲说独无处”作伏笔。

关于明妃对此的反应,诗中写她“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梅尧臣《依韵和原甫昭君辞》中也说:“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他们意思是说明妃与胡人言语也不通,谈不上“知心”,所以哀而不乐。

王安石通过在诗中突出一个细节描绘来表现明妃的“哀”情:明妃一面手弹琵琶以“劝胡”饮酒,一面眼“看飞鸿”,心向“塞南”。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刻画了明妃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接着,他又用明妃所弹的琵琶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听者被感动到这个地步,则弹者之内心痛苦自不待言。“哀弦”之哀,是从听者的反应中写出的。

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的描写;末四句则是进一步加以分析、议论。这四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汉恩自浅胡自深”——明妃在汉为禁闭于长门中的宫女,又被当作礼物送去“和番”,所以“汉恩”是“浅”的;胡人对她以“百辆”相迎,“恩”礼相对较“深”。这句讲的是事实。第二层讲“人生乐在相知心”,这是讲人之常情。如果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应该乐而不哀了。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这就接入第三层:明妃在胡不乐而哀,其“哀弦”尚“留至今”,当时之哀可想而知。明妃之心之所以与常情不同,是因为她深明大义,不以个人恩怨得失改变心意,而况胡人也并非“知心”。四句分三层,中有两个转折,有一个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及其“眼孔心胸大”处(方东树《昭昧詹言》)。南宋初,范冲“对高宗论此诗,直斥为坏人心术,无父无君”(李壁注解中的话,此据《唐宋诗举要》转引),完全是没有懂得此诗。范冲是范祖禹之子,范祖禹是一贯反对新法的人,挟嫌攻击,更不足据。其实王安石这样描写明妃,这样委曲深入地刻画明妃心事,用以突出民族大义,恰恰是可以“正人心,厚风俗”的,在当时是针对施宜生、张元之流而发的,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明妃曲二首》体现出王安石注意刻画人物的特点,从描绘人物“意态”,到解剖人物心理,有渲染,有烘托,有细节描写,相当于是把写小说的一些手法用入诗中。而在“用笔布置逆顺”及“章法疏密伸缩裁剪”等方面,则又是把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的技法用来写诗。这样,就使诗歌的艺术手法更加多样化,诗歌的表现能力更强。由于两者结合得较好,故虽以文为诗,而形象性并不因之减弱,此诗末四句以形象来进行议论,即其明证。王安石既以小说手法与古文笔法来写诗,读者也就应以读小说、读古文之法来读它,才能读懂诗。

写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王安石奏《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之后。当时,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皆写有和诗。

北宋时,辽国、西夏“交侵,岁币百万”(赵翼《廿二史札记》)。自景祐年间(1034—1038)以来,“西(夏)事尤棘”。当时的施宜生、张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辽、夏,为辽、夏出谋献策,造成宋的边患。诗人们借汉言宋,想到明妃。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相信《七夕最佳10首古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七夕最佳10首古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