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汇总

09-04

我们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放假的时候拜读了作品,心里产生了许多不一样的感触。那么您或许想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1】

今天上完课,我走进书房随手抽出一本书阅读起来。正巧翻到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我看了便啼笑皆非,无言以对。

文章开头是这么写的: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我心中暗想:这作者是不是再开玩笑了,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叫“差不多”呢?

于是我带着问题读了下去,越读越觉得好笑。原来他做事从来不要求准确,精确。比如说,他小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白糖,他却买红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再比如在他临死时,还有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认真呢!说完他才断气。在他死后人们觉得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是一位有德行的人,给他取了个法号叫“圆通大师”。作者说从此中国成了个懒人国。

读完这篇文章,我心情很复杂,仿佛我就是“差不多先生”。所以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认真做好每件事,从不想差不多就行了。在此我也对同学们呼吁,做事一定要认真,不能以差不多为借口,不认做事,要严格要求自己。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2】

昨天,我和爸爸一起看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差不多先生传》。

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二九三九,大数不走,差不多差不多”,别人都叫他“差不多先生”。

一次他的马车轮子坏了,邻居劝他修一下,他却不听,用一个棍子撑了一下完事,结果下午坐马车出门的时候,轮子掉了,把他摔成了重伤,还被马踩了一脚。他的儿子去找医生,医生不在,只有一个牛医,差不多先生说:“牛医人医差不多差不多,都一样的。”结果牛医并没让差不多先生的病好起来,反而更重了。最后眼看差不多先生就要死了,他的老婆孩子都哭成了泪人,差不多先生却说:“别哭,别哭,死人比活人就是少一口气,其他的也差不多差不多。”结果差不多先生病死了。

我们做事情应该严谨认真,不能什么事情都差不多差不多。爸爸讲过一句话: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3】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作者是胡适,书名是《差不多先生传》,书里说的`是一个名叫差不多的先生,做事不要太精准,只要差不多就行,红糖和白糖差不多,面粉和盐差不多,剃头和剃胡子差不多,就在他死去的时候,佣人请错了医生,请了牛医,他还说人医和牛医差不多,你说这人糊涂不糊涂?

不过虽然差不多先生是虚构的,但是在我们生活中也有不少和他一样的人,我就是一个例子:有一次,在一次考试中我把“切除手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认为差不多,试卷交上去之后,我才想到,如果一个医生粗心,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那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还有一次在家,我想写一个句子给弟弟读,本来想写“太马虎,今后一定要改正”,结果写成了“大马虎,令后一定要改正”,闹出一场笑话。

《差不对先生传》告诉我,马虎必定会酿成大祸,所以我们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马虎,一定要改掉马虎的坏毛病,才能干成大事。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4】

读《年轻》和《差不多先生传》有感1000字:

塞缪尔的《年轻》和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虽不是第一次拜读这两篇文章,可内心依然感触颇多。

“两鬓微白之年再读《年轻》,心境已然和年少之时大相径庭。少时读此文,正是血气方刚、气贯如雷之势,那时的年轻,是皮相及身体,旺盛的精力伴随着梦想砥砺前行;此时读《年轻》,是鬓微霜、又何妨,聊发少年狂的开阔胸怀和胆略兴张。虽岁月沉淀,豪气沉于心底,梦想犹在追寻。工作近三十年,浮浮沉沉,执着奋斗的心气犹如火种一直在心底不曾熄灭。

马钢几十年的发展,积于跬步而又大步流星,我见证了马钢从平凡到辉煌的华丽变身,也见证了特钢从建设到投产到盈利的一次次努力攀登。而这一切,是我们每一位马钢人凭借自己执着向上的奋斗精神,燃烧青春、挥洒汗水,努力创造与实现的。从少年到白头,一路走来,如履薄冰、兢兢业业,岁月不再让人任性,然昂扬进取的人生态度却依靠着岁月积淀的人生阅历与工作经验愈加鲜活与坚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是我对“年轻”,最简单直白的理解。

作为一名基层管理者,扎根现场几十年,个人最反感的就是“差不多”这种态度。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对社会上的那些所谓“差不多就行”的冷嘲热讽,恰如其分,入木三分。纵观我们这些年的各种成绩和硕果,如果是仅仅靠着“差不多”这种工作态度与精神,是根本无法企及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个小小的“差不多”积累下来,就是巨大的“差很多”!这些年我们特钢,从生产建设到开拓市场,从效能提升到产品创新,一份份傲人的成绩单正是靠着所有特钢人精益求精、严苛谨慎的工作态度铸就而成的。这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工匠精神,这是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严谨态度,而不是粗放苟且的“差不多”心态。

一个品牌的打造,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多的是靠责任,靠信心,靠勤奋所积累的全方面的铸就。特钢的发展,突出的重点在“新”、在“特”,我们只有上下一心,围绕特钢品牌的发展战略部署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特钢的品牌之路,任重道远而又前程似锦。

目前的马钢,正处于转型变革时期。这种转型,是时代造就,也是市场发展的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以科技为依托,以质量为根本,以高效为前提,马钢的发展之路,离不开我们每一颗“螺丝钉”在自己岗位上的无私奉献与自我成就。这既是马钢的自我创新,也是马钢人的自我提升。我们只有摒弃颓废消沉的“混日子”、“差不多”,真正以企业建设为己任,以“家园文化”为核心,才能和马钢一起,迈入新征程,翻开新篇章。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5】

看过胡适《差不多先生传》的朋友都知道,“差不多先生”奉行的是“凡事差不多、不必太计较”的工作原则。然而正是这个工作原则使这位“差不多先生”的性命断送在一个兽医之手!结局很悲催。其实现实中的“差不多先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考核不认真,差不多就行;工作不求过硬只求过得去,对人对己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工作没有成效,原地踏步,殊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节即能成事也能毁事!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19__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船刚升空就发生了爆炸,包括两名女宇航员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在这次事故中罹难。调查的结果是因一个O型密封圈在低温下失效所致。失效的密封圈使炽热的气体点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尽管在发射前夕有些工程师警告不要在冷天发射,但是由于发射已被推迟了五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视。这次事件是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一些人员对于技术人员的建议敷衍了事,结果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美元,并使航天飞机停飞近三年。正是这种“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差不多心态”酿成了这场悲剧。反观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存在这种“差不多态度”。比如:学习态度差不多,仅仅了解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一些制度、办法,对于其它方面主动了解的较少。而“差不多”态度导致“差不多”问题出现后,往往我们首先会抱怨为什么同事总是这么“较真”,为什么领导总是在挑毛病刁难自己。

细节决定成败,责任重于一切。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最近在整理一些报表,涉及两年的一些培训信息,很多都是培训平台需要维护的信息,在填表的时候,很头疼。为什么呢?估计大家都能猜得到!信息不全啊!表填不出来……尽管在季度通报、年度通报、培训计划文件里都做过要求,但是很惭愧!我在检查、督促方面也是一位“差不多”先生。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等于没做工作!

细节决定成败,执行成就一切。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中每一层都有一个“差不多就可以了”的员工,由上到下传达一项任务时,每一个人都差1%,这样一来,等任务传达到真正实施执行的人,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不是细节决定成败,而是令人震惊的细节决定成败。当我们抱怨,行动上已十分重视细节,为什么却看不到效果时,就要知道,其实我们在细节上,还远远没有做到位。主任平时经常也和我们说:“紧急重要的事情最先做、紧急非重要的事情其次做、非紧急非重要的事情最后做。”可是由于缺乏工作计划性,缺乏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导致有些工作的完成比较仓促,甚至出现遗漏的情况。所以我们的工作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不管是胡适先用辛辣的笔迹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后悔。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职业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工作努力提升自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工作中摆正自己的职业形象,使自己日趋完美,坚决不做新时期的“差不多先生”,坚决抛弃“差不多”的恶习,发扬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6】

差不多先生,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记得有一次,差不多先生工作的公司要发奖金了,事后,同事对他说:你少领了200元。而差不多先生却说,邻和不邻不都差不多嘛。

最近,公司的要进行人员改革,公司的一位副总退休了,差不多先生和差太多先生是候选人员,最终差太多先生竞争到了副总的位置,差太多先生对差不多先生说:“你和我差太多了,根本不是我的对手”。说完便傲慢的走了。同事们都来安慰差不多先生对他说:“不要气馁,没关系的”。而差不多先生却说:“谁当副总不都差不多嘛”。

差不多先生奋斗了一生,凭着他的谦让终于当上了副总,而就在这时他偏偏得了一种怪病。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圆通大师。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7】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胡适先生所著的《差不多先生传》一文,文章幽默讽刺,令人捧腹,印象深刻。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因事见理的方式,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从处事不认真到处世不认真,许许多多的人就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过一生。

胡适大师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可谓栩栩如生:他的相貌和我们长的差不多,经常说着差不多的话语,做着差不多的事情,他把“差不多”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一以贯之,名噪一时。

读完会心一笑之后,合书而思,我的心中却久久难以平静。生活中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差不多”故事纷至沓来……

我们时常做着差不多的事情而不以为意,殊不知,自己的人生已经被钉入到了差不多的魔咒中,差不多着就已经差了很多;而在企业管理中,如果任由“差不多先生”滋生,则可能动摇企业的根本。

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曾说:“魔鬼总是躲在细节里”,作风精益求精的管理者会在问题解决的工作环节,一步一步进行拆解,寻找最为精确的答案;而差不先生却在问题症结刚有一些眉头的时候,就匆匆将工作结案,为公司的日常经营埋下了不定时诈弹,一复一日,年复一年,侵蚀着精益求精的管理者所创下的经营成果。

改掉“差不多”陋习,努力成为企业的一道“差不多”的事项防护墙,是每位职业经理人应尽的义务。要成为企业的一道“差不多”事项“防护墙”就要从自身和身边的每一滴小事做起,时刻以“精益求精”原则,以“严于律己”的工作态度,多思、多想、多看、多作,不放过任何因“差不多”可能造成的工作疏漏,将“差不多”造成的隐患遏制在萌芽的状态中。

我们要知道,也许你现在自我感觉差不多还能过的去,但是也许:“差不多”着,你的生活就在差很多的质量上度过了;“差不多”着,你就再也追不上别人的脚步了……m.YJs21.com

是时候和“差不多先生”说再见了。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时光如白驹过隙,趁还来得及,让我们告别敷衍了事的态度,和自己较真起来吧,和精益求精的世界握手言和!(任娜娜)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8】

“差不多”危害人人皆知,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差不多先生”。有的人学了一点东西,拿个文凭后便成了“差不多先生”,不再继续学习,或干脆满足于一知半解。某医院发生医院内感染事件,感染患者达百余人,祸首为消毒液配制错误,即将1%的戊二醛错误稀释10倍使用,使消毒剂无法达到浓度,这样的“差不多”害莫大焉!

任何人都难免犯错误,任何事物都存在偏差,但如果我们对这种偏差视而不见或渐渐地习惯于这种偏差,我们就很容易成了“差不多先生”。但问题是,当你躺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时,你能接受手术事故率的那百分之几发生在你身上吗?“零缺陷”作为“差不多”的天然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而不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人马上会说,“零缺陷”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哪个铁路运营商敢保证他们的火车绝不误点。毫无疑问,这是事实,但对“零缺陷”的理解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政策层面,即行为导向必须是“零缺陷”,而绝不能是可接受一定的错误率;二是操作层面,即力争把差错降低为零。“零缺陷”其实是这样一种心态:不害怕错误,不接受错误,不容忍重复犯错误。只有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好。一部动画片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母亲教自己的儿子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小儿学习过程中未十分用心,问其记住没有,答“差不多吧,记住了”。隔日母子遇到邻居,这位母亲为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儿子,便让小儿为邻居背诵《三字经》,孩子开口便道:“人是猪,性本馋,性相近,习相远,狗不叫,猫不来、”当时听了真是让人捧腹。这只是一个故事,但也不由得会使人思考,做事认真、到位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差不多”行为一旦养成,改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疏忽、差错,大多非有意所为,实乃长期的“差不多”习惯所致。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日两个民族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会擦五遍、四遍、三遍,到后来,就不了了之。讲到日本,虽然这个国家有很多问题,但没有人不佩服他们做事的那种认真、严谨甚至到了苛刻的作风。与之相比,中国人确有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以至于社会上“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似乎”、“将近”、“大概”、“也许”等等,均是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的次品出来了,医疗事故出现了,矿山的事故发生了,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屡禁不止。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职业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企业请职工来工作不是来浪费企业资源的,医院聘请医生不是来残害生命的,学校聘请老师不是来误人子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9】

最近,我读了著名作家胡适写的一篇小短文——《差不多先生传》,这篇小短文让我读后很有感触。

我觉得短文里的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他觉得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请错了医生,找来了牛医,他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他在临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也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行了,不需要太精确!”

大家看完后肯定会问:“真的有这么傻的人吗?”其实当我看完后也有这样的疑问,同时也忍不住笑了起来。的确,有些事物表面上差不多,其实差的却很多。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学差不多先生,做事情总是那么马虎、草率。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用大脑冷静思考过后再去做。

当我静下来想了想才发现:我还笑话别人呢!我自己不也是个“差不多先生”吗?每次考完试,妈妈问我怎么样,我总会感觉良好的说“差不多吧!”结果,当试卷发下来时,我傻眼了,由于粗心,我把“休息”写成了“体息”;把“勃”写成了“教”;把“2013”写成了“2003”;把“1千克”写成了“1克”……总之,我因为觉得差不多而闹出的笑话还不少呢!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仔细,精益求精,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千万不能学差不多先生,那样将会一事无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