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作文收藏

09-05

学生时代都经历过写作文的困难,优秀的文章能够让人过目不忘,作文如何写的又快又好?寻找优质文章可以尝试看看“选择作文”,请将这篇文章加入你的收藏夹下次再读!

选择作文 篇1

今天,我们与老师一起学习了美国著名诗人斯特的一首诗———《未选择的路》。诗人借自然之路写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20xx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了这一年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示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了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未选择的路。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这能走一条路,而

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能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

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其实为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

对选择眷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在面临人生选择时的犹豫与彷徨。

选择作文 篇2

诚实是一种美德,是一缕温暖的阳光,是一朵美丽的花朵,更是无价之宝。几年前,我就面临了一次诚实考验。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我正在学校里学英语。下课了,我从楼上下来,准备去上厕所。就在楼梯口这个位置时,我感觉我踩到了什么东西。我抬起脚,拿起来一看,原来是40元钱。

捡到了40元钱,我十分高兴。当想把它塞进口袋,占为己有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爸爸妈妈和老师从小教导我们的话:做人一定要诚实,要讲诚信。捡到了钱要马上交给老师,不然的话只会自欺欺人,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我既然答应了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就一定要做到。

我拿着捡到的40元钱,朝老师的`办公室走去。我把钱交给老师,老师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这一刻我的心像蜜一样甜。我的“诚实考验”通过了。

我们可以失去美丽而外表粗陋,可以失去金钱而独守清贫,可以失去权力而普通平凡,却不能失去诚实!

选择作文 篇3

做人要厚道。这是网络上曾经流传甚广的一句话。当然,这其中多少带有几分调侃和戏谑的意味:然而,细细想来,才发现“做人”很难“厚道”。

“厚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待人诚恳,能宽容,不刻薄”,地道的褒义词。如今它似乎成了贬义词,被人们曲解为“老实,木讷,不圆滑”。这是狭隘荒谬的看法,在这里我想还“厚道”一个清白。

做人是人生的必修课,也是一门难懂的艺术。做人的难,在于如何拿捏其尺度。有人说,做人如钟,实事求是,坚持规律,埋头苦干,不事张扬。有人说,做人如水,无论何时何地,总是改变自己的形态不断寻找出路,圆滑聪明,能屈能伸,蓄势待发。厚道的人既是具有钟的品质的实干家,也是兼备水的品质的社交家。厚道的人并不是长着榆木脑袋,不懂变通的傻瓜,他们只是不愿去争、去斗、去机关算尽,他们对人宽容诚恳;厚道并非毫无原则的忍让,退匿,而是对某些无心之举的谅解,对不愉快记忆的淡忘,为心灵保留一块净土和一份对人性的执着。厚道的人也许经常吃亏,但他们领悟了人生的智慧,懂得“吃亏是福”的道理。唯利是图的人活得太沉重,永远无法体会“潇洒走一回”的单纯与快乐。

厚道似钟,正直而有原则。

厚道似水,包容沙石,壮大力量。

总的来说,厚道的人是正直的聪明人。做人要厚道,厚道的人最会做人。

选择作文 篇4

又是一份标准化的练习题,这个标准化的老师就是喜欢出标准化的试题。好在我已经习惯了这种非A 则B 的练习。

其它的都已经做完最后一题真是伤脑筋,先A呢,不对;选 B 呢?也不行,只能选一个,选A还是选B,我总是拿不定主意,想问问老师,不见踪影,也含含糊糊。

我还拿不定主意,水开了,我拿起热水瓶去灌水时,还拿不定主意。A和B 一直在我眼前晃悠:我提起A,把B放在地上,打开B的盖子,把A的水倒入B中,再盖上B 的盖子。忽然有一种感觉:选B,对!选B!我把B提起来,却犹豫了。“砰”一声,我眼前一亮,A变成了水壶,B变成了热水瓶,热水瓶摔得粉碎,糟糕,这是我这个月摔坏的第二个了。

妈妈闻声冲进来,就开始大骂,哈哈哈急性子又来了,我连忙溜出厨房,跑到客厅,爸爸正看电视,是球赛,他看得很入迷,当然也不知道厨房发生了什么事。妈妈阴着脸走出来,把电视关掉了,爸爸如狮了般咆哮起来。对爸爸来说,足球和空气他需要前者;对妈妈来说好的急性子就是炸药包,爸爸不理睬,无疑便点燃导米线。“战争”开始了,还有升级的可能,我忙溜回自己的房间。

“离婚!”不久客厅传来了哈哈哈声音,“离就离……”爸爸也不示弱。

妈妈冲进我的房间,“我和你爸爸离婚,你愿意跟我还是跟你爸爸!”

又是选择题!爸爸也走进来说:“你愿意跟谁?说完我就走。”选A还是选B?我脑子里一片混乱,忽然,又浮现出重重叠影…… 小时候爸爸把我扛在脖颈上,我把爸爸当马儿骑;冰冰的雨衣,妈妈背上我上医院;家长会后,爸爸严肃的目光,语重心长的话语;挂钟已敲过十二点,妈妈那双还在为我打毛衣而冻得红肿的手…… 妈妈好?爸爸好?选A还是选B?

爸爸咳嗽一声,出去喝水了。不久他在厨房里大叫了起来:“谁又把热水瓶摔碎了!”

妈妈出去说:“还不是你那宝贝女儿!”

“这个月已经摔碎两个!”

“说她一下,还和我顶嘴!”

“哪有东西灌开水,叫你去买,你又不去。”

“刚才,你看那破电视……”

声音低下来了,听不清了。我长长地出了口气,心里轻松了许多。看来,他们和好了,“战争”结束了。跟爸爸还是跟妈妈?选A还是选B?我对自己说:“谁也不选!”我离不开他们每个人。

第二天,老师在课堂上宣布:由于印刷错误,最后一题A、B两个答案都错了,哪个也不选。(指导师:罗建勇)

选择作文 篇5

一次周末的晚上,我跟着妈妈到了店里,正好碰上了比我大一点的表哥。我俩呆在店里觉得很无聊,没有什么乐趣。突然,表哥提议去找段幸儿,看看他有什么好玩的。

我俩到了段幸儿家楼下,邀他出来。他不一会儿便下楼来了。我们决定玩抓捕游戏。场地是新华书店旧址前的那块空地,有点黑,但是范围不是很大。我们猜拳选出是由表哥来抓,我和段幸儿逃……

眼看表哥就要抓到段幸儿了,可是机灵的段幸儿怎么会被这么轻易抓住到呢?他急中生智,连忙从地上捡起一根别人吃剩的玉米棒,一个转身,朝表哥叫道:“嘿!小子!看我的‘手榴弹’!”说完,他就把手中的玉米棒朝表哥掷去。因为距离比较近,表哥闪躲不及,那根玉米棒便砸在了表哥的手臂上,留下了一个脏印记。段幸儿见表哥中招了,哈哈大笑。

表哥生气地指着段幸儿:“你……你!”然后又转过身来,气势汹汹地走到我面前,跟我说:“走,我们回去!”“干吗要回去啊?”我问道。“你和他玩,我就不理你了!”表哥恶狠狠地说。

我望望段幸儿,又瞧瞧表哥,感到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到底怎么办呢?选哪一边呢?我皱着眉头,又犹豫了一阵。“快点!”表哥催促我。我看看段幸儿,他也正望着我,等待我的回答。我下定决心了,表哥应该说的是气话,就选段幸儿吧!“我不想这么早就回去!”我小声说道。表哥瞪了我一眼,接着就走了。

我的这样一个选择,是选择了朋友,而没有选择别人的一时气话,我庆幸,庆幸这一次选择了珍惜友谊。其实,事后表哥也和段幸儿一样玩得好。

选择作文 篇6

我是一条鱼

那片湛蓝的水,便是我的村庄。我喜欢展开双鳍,静静地感受水轻轻流过的感觉。我能感觉到,那水流中跃动着心跳,如此柔和却又仿佛永不停息。我还喜欢在珊瑚丛中等待夕阳,当那个时刻到来,一束束光照在珊瑚上,五彩的珊瑚释放出炫目的光芒,我游在那变幻的光环中,心中充满了神圣。

是的,这就是我的生活,简单却又无比美丽。我曾经以为这便是我的一生了,但是,我错了,在我平淡地游在生命之河里的时候,上帝送来了我的信仰:一只鹰。

硕大的阴影掠过水底,留下不真实的幻影。我不禁抬头望去,一只鹰自在地飞过。风穿过它的羽梢,它带着一股狂野的气息呼啸而去,啊,这才是真正的生命!我好像受到了一种强大力量的诱惑,一个梦想出现在我心里:我要飞翔!

当我攒足了力气,冲出水面时,我并没有感到飞翔的喜悦,只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充斥了我的身体,不管我怎样努力,结果依归如此。

终于,我跳不动了,当我沉入水底时,我感受到了水的脉搏,还是那样沉稳有力。我的耳边响起了一

个声音: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换来成功,只有走上自己的路,才能走到幸福的终点。

我明白了,我终于明白,因为我是一条鱼,我既然选择了生于水中,那样就应该走好自己的路,不一样的选择,面对的也是不一样的环境,珍惜自己的选择,走好自己的路。

选择作文 篇7

人的一生中,选择决定道路,人生的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学会选择,应该选择,必须选择。

周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如果可以到火星上去生活,但是一旦去了就永远不能再回来。她问我们:“你们是愿意去那生活还是继续在地球上生活?”我们沉思了一会儿,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愿意在地球上生活。”虽外面的生活很精彩,很奇妙,火星上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从未见过的,我很向往,也很憧憬,但是对于我来说,即使火星的生活再怎么好,但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在那儿没有家人,没有朋友,只有自己孤单一人,所以在那儿应该是很冷清凄凉的。与其在那儿孤孤单单生活,还不如在地球上和同学家人一起快快乐乐地生活。所以,我的选择是在地球上继续生活下去。当我自己作出了这样的决定时,我很为自己骄傲。顿时,我感觉天更蓝了,草更绿了,风更柔了,我更成熟了……

当我学会了选择,我相信,我的人生之路一定会走得从容而自信!

选择作文 篇8

日落西山,余光横照。秋风似酒,把那层层云灌得微醉,脸上泛起了红晕,慢吞吞的游走。我拖着下巴,看着车窗外飞快闪过的街景,一言不发。

开学以来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很不理想,老师也找我谈了话。我甚至怀疑自己是真的学不好了吗?原来对考试充满期待的感觉荡然无存,变得害怕测试,害怕犯错。甚至最平常的随堂练习都会紧张。

“变不变道?”爸爸的一句话打破了沉默。“随便,听你的。”我回答——我对选择这类问题不感兴趣,我总是选的不尽人意。——我继续盯着窗外。突然车停了。我看了看前面,车队排成长龙,旁边车道却很通顺。“为什么不变道?”我不耐烦地问。“选错了。”爸爸回答着一打方向盘,变了道,车子继续行驶。我感到莫名其妙,又别过头去看着窗外的景。

“你看,选错了,但那我改了,不会影响我们到家……选择难吗?”爸爸又问。我怔了一下,看着爸爸。爸爸接着说:“不会选择就没有主见。没有主见的人,路是走不长的。那个人不是一直选择,一直错,一直改呢?”我看了看窗外,路灯亮了。璀璨华灯,把前方的路照得更加清晰,那路也变得宽广而通畅。

人生,就是在不断选择,不断改正中度过的。谁不会犯点错误呢?错了再改就是了。但前提是,选择。若不选择,那不都是人云亦云活在别人的人生里,却没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选择,其实不难。

我看了看窗外,路灯亮了。璀璨华灯,把前方的路照得更加清晰,那路也变得宽广而通畅。

选择作文 篇9

西方思想从康德以后发生了“诗性转向”,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开始,各门学科都调整了视点,力图从艺术阐释入手进入本学科领域,最初的理由是宗教起源于神话,可神话并不是教义,而是艺术作品。进入十九世纪后半叶,如结构主义语言学、存在主义哲学等几乎就是从诗歌研究起步的,存在主义哲学在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性主义的质疑中,毫不留情地讨伐了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灌输的“要追求真理必须走出感情魔障”的论断最终让人失去了“本真”的“此在”,让人无法聆听到神圣的声音,直至丧失了最安全最可靠的“家园”。

人要回到人自身,回到本真的家园,这个目标不是科学理性能够实现的,重返家园只有诗歌才能靠近。海德格尔用了“靠近”而不是用“抵达”进行描述,也就是表明永远都处于“在途中”的状态。叶世斌的诗集也叫《在途中》,这本诗集站在存在主义的哲学起点上,以诗歌的方式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存在的可能性意义进行了一次个人化的追问与探索,并完成了由存在主义到人道主义诗性哲学的嬗变,从而确立了一种不愿放弃终极的诗歌品质。

海德格尔把诗人看成是“人和神之间的使者”,站在人和神之间的诗人,虽然看不到神,但能看到天空,诗歌是对天的仰望,在仰望中捕捉到了神的信息,概括地说来,由于诗是以个人化而非公众化的情感体验领悟着生存赋予人的痛苦、欢乐、收获、幻灭、光荣、耻辱等种种事实,由于诗的“非他人化”、“反推理性”、“拒绝真理过滤”,是一种真实可靠的吟咏,因而聆听到了神的声音,感悟到了神的喻示,呈现了本真的存在。康德认为人的隐藏的判断力是超越纯粹理性和实验理性之后的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海德格尔的进一步总结认为就是诗。所以真正的“诗性”就是一种“神性”。

叶世斌的诗集《在途中》对生命、人格、尊严、价值、意义的追问和探索与存在主义哲学最先形成的是内在结构上的对称,这不是诗人选择的结果,而是精神上的默契。诗中的悬空、无根、沦陷、沉没、失踪、幻灭的意象密集地埋伏在稿纸上,反复引爆,开山凿石般地炸开前行的路。叶世斌“在途中”不只是为了抵达,而且是在途中不断寻找“路途”,在途中的自我批判、反省、救赎中一路跋涉,最终立足于人道主义的城垛上眺望家园和神的居所。

人之“在世”是因为“站出了自身”,“站出了自身”就是站出了动物性生存,于是就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选择,就有了意义和终极的要求,这是人的自由,也是人的灾难。人之“在世”的方式注定了人必须面对两种存在可能:一个是本真的存在,一个是非本真的存在。然而人在本真和非本真的夹缝中却被剥夺了选择权,人的悲剧就在于你根本就不能超越力量强大的非本真生存,比如公众意志、日常行为、传统方式、流行观念是根本不让你超越的,而且是集体认同的真理。所以“此在”的人把“自己”交给了别人,把自己交给了“日常”,自己不再是自己,日常的自己是假冒的自己,是名誉的自己,海德格尔称做“日常自己”,或“他人化”的自己,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买衣服逛商场并不是逛自己,而是逛别人能够接受的自己,说话做事的合理性是别人认为的合理性,而不是你自己的合理性,所以诗人为什么要眺望童年、湎怀丢失的时光与风景,因为那里保留着没有异化没有被分裂的本真,那里有着神性的光辉。

叶世斌的《在途中》与前两部诗集《门神》和《倾听与言说》有了很大的不同。高强度的情感爆发力和尖锐的感觉穿透力是叶世斌诗歌最显著的特质,而其诗歌的视点前后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期的诗歌气质中流敞着尼采、叔本华的血脉,用焦虑、绝望的内心体验着荒诞和荒谬的存在如何将“自己”挤压、异化、分裂,是由内向外的透视和撕裂,是内心演绎的存在,更多是臆想、放大、虚拟的存在;而《在途中》的相当一部分诗中,虽继续坚持着早期既有的对生命、对存在的性质认定,而视点却转换成由外向内的递进,即由客体的事实引发内心的自省与审判,“由我而事物”到“由事物而我”,这种转变在诗歌形式层面上几乎很难看出来,但它在另一个意义上昭示了诗人和诗歌更逼近形而下的存在,更强化了内心的质感和体验的具象,通俗地说,是具体的生活在诗歌中下沉,而不是用诗歌发酵一种臆想的生活。这样阐释是要说明叶世斌的《在途中》与荷尔德林的《归家》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诗歌的哲学,一个是哲学的诗歌。从阅读对诗的期待来说,人们愿意读到诗歌中的哲学,而不愿意读到哲学中的诗歌。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诗歌抒情的高贵性在于高端体验中翻译了不可言说的生存真相,唯有诗才能逼近本真的生命,这是诗人骄傲的根据所在。在全面技术化和物质化的时代,人被挤压到存在的边缘,人注解着物的存在,物是人的尺度,物本主义消解了人本主义,就像《鸽子一直传输和跟踪我》一样,物化了的手机屏上的“鸽子由来已久/一直传输跟踪我/悉知我的快乐,愤怒,恐惧/和鲜为人知的秘密”,“我不时地望着它,感到惶惶不可终日”,不只是传输和跟踪,还有隐形的警告和随时发生的出卖。在《我是一个被雷击的人》中,“我”已被电控制了全部的行为,电成了另一种生存血液,“电流,这个世界和我的血液/输入我的每个细胞,纠缠/和捆缚我。”叶世斌以诗阐释了“人被物控制和制造”的悖反与荒谬,在人们集体被物征服之后,人们已经失去了对自身的认知能力,不知道人实际上已成了“电源”的目的,人成了电源使用价值的一个目标,潜伏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意志一天天地在瓦解我们自身的意义,删除人的本真的天性,电源接通的时候,“现代物质温暖和照耀着我们/如同这个夜晚,被白炽灯/和取暖器瓦解,构建/生活对我们的改变。”“我们迎着光亮,成为/夜晚的一种温度”,那么我们的温度在哪里呢?叶世斌以诗歌隐喻和象征的叙事体验呈现了人的下沉和主体的失踪,不谋而合了存在主义哲学中“人是有待被制造的人料”这一颠覆性的人的定义。人被逐渐纳入到科技体系内,科技的力量就重新塑造了人,人的自然性(本真性)遭遇了根本上的破坏,人异化成了物的零件。叶世斌有不少诗歌揭示了这种混淆和异化以及目的的被篡改,《花摊》一诗中,“这些争相购花的人/早已被花朵收购”,在不停追问与领悟中的诗人,极其准确地为当下的人进行了定位,这就是“客居”,当“自己”和“本真”消失的时候,人与“在世”的关系就是租赁关系,《城市和宾馆大厅的一盆竹子》中我和这个城市以及一盆竹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客居者,是租赁在这块有限土地上的客居者,这里不是对生存形态的一种探究,而是对生存事实的确认。没有家园而在途中,没有本真而被悬空,所以城市、我、竹子“盘根错节/被堂皇的钢铁和水泥笼罩/被客居的虚伪和倦怠伤害”。正如《我不知道所有的租金是否偿还》中所说的,“租赁的事物令人疑心/所有成果变得沉重而残忍”,当生命和生活的全部过程建立在一种租借程序中时,“客居的虚伪把我熄灭”就是不可避免的。

“异化”之后人的存在状态表现为“客居”和“租赁”,“客居”、“租赁”下的是本真生存的“虚悬”和“失踪”,《手执火把的人》无法照亮夜晚,只能照见黑暗,“手执火把的人/被自己举着”,却“无法执掌/自己。风在火焰上摇摆/给他火势,那就是他忽然/被吹熄,或被火卷走的时候”,手执火把的姿势成为一种虚悬和危险,就像《坐在院子里的女人》,与椅子、桂花、阳光甚至院子毫不相干,人在失去本真后成为院子里的被抽象出来的符号,亦如高天《流云》,“天空回到它的本义/还有什么比流云更缺乏根据/这悲壮的一刻不停的流云呵/匆促的无可挽回的流云/不是一场风鞭子似的/跟在它的后面,而是隐蔽在/天空深处的虚无,那永恒的/虚无驱赶着它们!已来的/未来的都将带着我们的/泪光,赶向虚无”。《找不到落点的蜻蜓一直飘着》中,蜻蜓触碰的都是“不踏实的事物”,“三十个夏天/过去,池塘和垂柳都已/枯死。那只张着翅膀的/蜻蜓,找不到落点。”没有“落点”的“虚悬”是追求终极和还原本真全面失败后的人类的共同的隐喻。现代物质挤压下的“无根”性是人类的集体困境,病毒一样的四处漫延。存在主义哲学在尼采和叔本华那里是极其悲观的,叔本华把人生过程看成是一次自杀的慢动作演示,叶世斌的诗歌在另一个层面上将“自杀”与“他杀”纠缠着解释和体验异化与分裂所造成的生存伤害,所以他的诗中反复出现“活埋”的意象。在一首《这条临时的即将的闪电》的诗中,“摇摆的槐花,宿命的槐花/一生完成一次下落一生都在/一刻不停一去不回地抵达”,人的一生就是一次一去不回的抵达,所有的美丽与喧哗都是瞬间的闪电,如同死亡不可替代一样。在叶世斌早期的诗中,他计较着精神和灵魂失踪后的“敌人”和“对手”,并表现出了死不瞑目的愤怒与抗议,而《在途中》的存在体验虽然有着类似的哲学背景,却在诗的形态上已经表现为沧桑际遇后的从容和淡定,并且冷静地审视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压迫与窒息,在《平静和亮得看不见的玻璃》、《这个夏天被堵得严严实实》等诗中已经表现出了诗人强大的承受力和直面的勇气。这一系列诗中,诗人的表达与言说不是为了算账,而是为了领悟。诗的境界明显得到了强力提升。诗歌之于哲学正在于体验和领悟,是体验领悟后的呈现,而不是实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性。应该说,《在途中》更逼近诗性的哲学,而不是定义的哲学。

人最难解决的就是孤独,人本来就是孤独的个体,在罪过与信仰,绝望与激情,生存与死亡,教堂和墓地之间,人的最大的孤独在于精神的孤独,心灵的孤独,那就是“失踪”与“虚悬”后的无话可说与无处可说,即丧家之犬的事实。存在哲学之父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颤栗》一书告诉人们,并不是所有的孤独和绝望都有力量决定着你视线的方向,重要的是在路上你将何为。二十世纪神学家卡尔。巴尔特说“人类被拯救的时刻是这一时刻,只有被逼到悬崖上走投无路不得不跳下无底的深渊,这瞬间他才获得了拯救,上帝托住了他。”叶世斌《在途中》一直顽强地表现出拯救的愿望与意志,因为他知道一个诗人真正的精神破产是在绝望中放弃自我拯救。上帝拯救的是那些一路餐风露宿风雨兼程的朝圣者。

存在的失真造成了距离神圣越来越远,表现在《我们因为看不清自己而美丽》这首诗中是人与雾的关系,世界是一个迷惘无边的雾境,“历史和未来,所有的事物/被雾裹着。一部分文字/拂去雾,把我们带进/更深的雾里。我们的目光/被雾围困,目光敏锐而收缩”,雾里事实是不可翻译和言说的事实,是接近了最本真的事实,用诗来表达就是“美丽”的事实。日常的生存被公众理性、传统世俗、集体规则反复过滤和篡改,这使我们遗忘了自身的由来和出处,“因为什么,我把/绝世的真情/谋杀?遗忘抽象着往昔/橡皮一样慢慢擦去/疼痛,罪恶和灾难”(《遗忘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能力》)遗忘的过程是失真的过程,也是自杀的过程,诗人不能容忍底线失守,于是自省、自审、自救就成了叶世斌诗歌的重要方向。

“走近上帝的是/是哪一种鞋码?它怎样/错开车辆,蚁虫和自己”(《父亲和我正陷在途中》),面对这不可救药的生存事实,叶世斌以诗的方式表达着找回本真,重返家园的努力。这是一次蜕化变质后的出发,是一次诗性哲学的转向。叶世斌以宗教的情怀,以人道主义的立场,开始了他的灵魂救亡的诗歌之旅,用笃定、沉稳的视角反省人被异化的灾情,以一种强烈的忏悔与救赎的态度表示了自己被异化分裂的苦痛,以及必须承担的责任。“自我”本真的丧失,除了物质和世俗力量的摧残,人自身的妥协甚至是合作加快了灵魂异化与精神分裂的速度和效率,《在生命形态的完成》中石头被塑造和雕凿的过程,就是石头被异已化的过程,“我就是一条河豚,以毒性?和自虐为生,不可救药”(《自虐的河豚》),人在很多时候,是靠繁衍毒素为生的,而不是靠信仰和神圣活着的,比如以毒攻毒,以恶制恶,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仇恨和敌意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精神质地,这使得人不仅自己远离了神圣,而且还制造了“在世”的焦虑与恐惧。物化的世界里,我们不仅对神是有罪的,对自己也是有罪的。叶世斌诗中以“故居”的意象表达了原初纯净的家园,表达了失落和丢失“故居”的愧悔,那不只是追忆,而是在追忆中的精神重返。“故居”保留着岁月的真相,“故居的石阶知道我的鞋码/不知道我出门后的走向”,出门后的人注定了像兔子一样穿行,焦虑、恐惧、紧张、分裂、异化不属于故居台阶上的“我们”,我们努力地与这个虚假的世界进行合作,同台表演,当我们被雕塑成形的时候,那就是本真之我的“活埋”。叶世斌当意识到客居在世的时候,便无法宽恕自己的合作和自我出卖,于是他痛心疾首地反省自己。“一些丧失把我们变成神/正如一些获得把我们变成鬼”,“我们获得很多,是因为失去更多”,在《这是木鱼》的声音中,诗人开始忏悔,“我的一生多少罪孽/如同我的心里多少泪泣/垂直的雷霆在我耳际沉默/我连自己的哭声都无法听见”,如同一只焦虑的兔子,“多少年,我面不改色/在心里流汗,在原地逃窜/偷取的自由到底多大面积/是否一片蓖叶就能覆盖我的安全”,(《穿行的兔子如同黄昏的一根白发》),诗人在忏悔与自审中决绝而坦诚,公开承认“我的命运人迹罕至”。在巨大的孤独和遥遥无期的途中,诗人内心压抑着一场揪心的泪水,如芭蕉上的雨,足以使整个夜晚泪流满面,而在归家的途中,不必倾诉与宣泄,重要的是内心修炼与皈依,修炼神性,皈依神圣,那样才会让内心安静详和。在第二辑《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中,诗人的宗教情结和人道主义理想旗帜鲜明,并成为《在途中》诗性哲学的终点。这一辑中对生命的关怀、对脆弱的悲悯、对死亡的宽容、对亲情的珍惜,都已经超越了世俗层面的形而下的情感,而上升为一种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立场,《千佛洞》、《济南的佛》、《这是木鱼》、《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是《在途中》真正能够打动人、震撼人的诗作,诗人的忏悔、悲悯、拯救、普渡众生的情感虔诚而洁净,毫无杂质,只有聆听了神的声音,才会有与神交流的可能,这不是权力,而是心力。“我跪拜而来,满含泪水/佛呵,我的心早已千刀万剐/我的一生罪孽无数。请将绝世的/磨难累赐于我以至万劫不复/但我的祈祷声声啼血:请你饶恕”(《济南的佛》),“香炷的火向下走,接近/人间。香炷的烟向上升/指向天堂。我的手抓住他的/体香,一次次被灼痛”,“必须有个地方让我低着头/长跪不起。这就是为什么/我随烟升起,在天外/把人世的真相撕破/一生跋山涉水,拯救救星/当我满含热泪,我知道/我救回了苦难和慈悲/我坐在天堂最后一级台阶上/瞑目悔悟,像在瞌睡”(《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至此诗人已经完成了他对人生、对生命、对意义的最后的领悟与体验。在“救我”和“救世”的双重理想中抵达到了人道主义中心高地。

保罗蒂利希说,“人对宗教的追求并非出自天性,一开始出自于困境,追求宗教信仰的前提是人生的无意义”,叶世斌的诗性哲学并不奔向宗教神学,而是弥漫着宗教情结,真正构成叶世斌诗性哲学基础的证据是,诗人从没有停止过意义追问和终极梦想。存在主义哲学是他的追问与思索的精神视点,更多的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真正契合叶世斌精神内核的是人道主义诗性哲学,悲悯、恻隐、忏悔、赎罪的精神指向直接抵达其诗歌的核心价值区域。即使诗歌呈现出的是“救世”的徒劳,但灵魂“自救”的愿望最起码在诗歌中表达或实现了,况且诗人一直还在途中,一生的努力和修炼足以使本真的家园越来越近。

选择作文 篇10

我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拳击赛后记者采访战绩显赫的拳王:“你现在已经功成名就了,如果让你在金钱、权利和美女之间选择,你将怎么办?”拳王沉思了一会儿,铿锵有力地说:“你说的三个选择确实都很有诱惑力,但如果让我来选,我会选择坚强。”“为什么”记者很疑惑。拳王一字一顿的说:“因为坚强会使我胜利,能让我立于不败之地!”

坚强是一种信仰。凡是养花的人一定知道,养在温室里的花一到寒冬腊日,就要把它移到室内,否则受点伤寒,它就会丧失生命。而长期生长在野外的.花,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它都生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它把坚强当做它的信仰。坚强不仅是野花的信仰,也是我们人生的基石。就像《真心英雄》中的歌词一样:“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只有你舍弃金钱、名利,选择坚强,才会一直拥有成功,才能享受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