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读后感分享

09-08

大家应该都有写作文的习惯吧,写作就是客观事物通过作者的主观意识在恰当的文字形式中的正确反映。一篇优秀的作文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哪些优秀范文是我们值得参考的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悉达多读后感分享,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悉达多读后感 篇1

黑塞的《悉达多》讲了一个很经典也很简单的故事,简单概括就是悉达多一生的求道之旅,但是人生在世,其中的因果又有谁说的清呢。全书主线虽然是悉达多的求道之路,但其实亦是作者本人的求道之路,并且他本人在其作品《我的信仰》中提到他将自己的信仰写成了一本书,而这本书正是《悉达多》。

《悉达多》全书并不长,只有七万余字,而且故事简单干净,黑塞充分发挥了他作为诗人的特点,文学语言比起他的其他作品不仅不晦涩难懂,反而十分优美动人。因为受到了卡尔·荣格的影响,所以黑塞对于人物的塑造运用到了大量的心理分析,而这也极大的影响了他之后的诸如《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巨著。

黑塞酷爱“双重性”的写法,所以《悉达多》中的两位主角也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虽然有名字的出场人物不多,但是每个人物都有着深意,从黑天的俗身,象征求法者的乔文达到最终引渡过黑天的摆渡人世天,这很明显能看到黑塞深受《奥义书》,《梨俱吠陀》和《薄伽梵歌》的影响,而且利用西方的理性主义思维来浸透解构东方特有的“佛”。不但如此,黑塞还是一个有着强烈人本主义情怀的世界主义者。

书中悉达多不断的悟道伴随着风景和心境的转化,正和卢卡奇《小说理论》中描述的人类已经失落的整体性世界相对应。在荷马史诗的年代,无处不在的整体性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先验本质,形而上学的领域和现实的领域共同处于一种和谐的同质性之中,也就是说,人的内在心灵与外在世界不存在任何分裂与隔离。

而在他的数次悟道之间的转换也发人深省。带有韵律的文字之间诞生了一个伟大的思想,隐隐约约可以感觉到和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的生长。从最开始的苦修到对于佛陀的质疑,思想的种子深埋于人性之间,作文当他对人世间重燃热情后又再次陷入了对自我的深深厌倦之中,此时绝望至极的悉达多在生命之河边感受到了永恒,方才真正的悟得自我。“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最终的回归自我才是全书的真正意义所在,在看遍世间所有的罪孽欢喜之后,如同一条河一样的接纳万物,承认生命是无休止的轮回,所有的波澜壮阔或一潭死水都是必经的。

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抵御它们。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象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欢喜。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悟道并非空谈,而是在出入红尘之后知万物灵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悉达多读后感 篇2

这本书从加入待读清单到最后真正去阅读,大约隔了半年。这期间在各个途径里多次听他人提起悉达多,所以打开这本书前已经积攒了非读不可的热情。这种热情对我而言非常宝贵,是我认为最好的读书的理由。

而书本身也给我带来许多思考。

比如关于学习和智慧的关系。书中非常重要的观点是,智慧不是通过学习得到,而是来自实践。欣欣前段时间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出处未查,不过放在这里倒也贴切。是说:你所想过的一切,前人都已经想到过。你遇到的问题、你的思考、你的感受、你的痛苦、快乐,以及一切,都是他人所经历过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讲,个体的确并不特殊。但同时,这一切又都是必经之路。

我们自小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前人的“智慧”,仿佛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但可惜的是一切试图用语言表达的智慧都是将事物抽象降维的过程,它只能作为一个提醒存在,很难真正用来指导生活。因为其中存在一个悖论:人只会去执行自己真正认可的东西,认可的前提是理解,而人的大脑天生难以真正理解抽象化的东西。

说到这里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科幻小说,是关于通过移植大脑到新身体中的方式进行智慧的传承以及获得永生。当时更多的是在于对这种形式获得永生的震撼,现在倒是觉得,用这种方式留存智慧,作者应当很早就领会了智慧无法用语言传承这一点。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点,比如轮回,比如对生命整体的自觉思考,比如结尾悉达多所说时间并不是真实存在。以及一定也还有许多当下的我未能体会到的点。

不过不着急,好的书值得反复阅读。

悉达多读后感 篇3

1922年出版,黑塞已经45岁了。看到一条评论说:18岁的时候看觉得这个真理,28岁的时候看觉得这写的是58岁的自己,58岁的时候看会觉得这是28岁时写的58岁的自己。深以为然。书里是有青年甚至是18岁的少年气的。边读边感受着强烈的共鸣。两个沙门,一个入世一个出世,显然黑塞是肯定前者的。大多数读黑塞的读者都有一些的文学品味,于是读到书中悉达多放弃沙门而入世的情节会无法理解,会觉得我在期待一段灵魂之旅你却带我进入一片狗血之地,这真是不看也罢。但我在这里有不一样的理解。人的解脱和对自我深刻的认识不来自避世的修行而来自深入生活后的感悟和思考。这也是黑塞的主张,一战后,厌世悲观肆意蔓延,黑塞就想用此书来提醒人们不要逃避自我,像悉达多有了男女之欲就去遵从内心,而不是进行消极反抗(并不是赞同纵欲)。感性和理性,抛弃一方都不可的去彻悟。本书和佛教也是分不开的,最后悉达多成为了佛也成为了众生,所以哥文达看到了众生相om。这看上去非常唯心的同时黑塞还格物,那条河就是最大的意向表达,它甚至包括了全世界。

黑塞写完它就写了荒原狼,所以这本也许只手实验级别的小作品也不一定。实验的时候顺便玩了玩佛教思想。啧啧,真是会玩啊。

悉达多读后感 篇4

《悉达多》读后感400字!

德国作家写印度诗歌?我信你个鬼?!

看了这本书,好吧,服,我服!

悉达多,一名婆罗门人,也就是印度的贵族,据传说婆罗门诞生于梵天双唇,多为从事印度领军行业——祭司,题外话了。

故事讲述我们的小主角,英俊聪明的富二代不安现状跑去做沙门(苦行僧),继沙门学有所成再求学活佛门下,不甘于佛法享乐黄赌毒,于不惑之年悔过自新拜入摆渡人门下,一段悠闲时光在活佛涅槃之日喜当爹,做着子孙满堂的梦,没拦住儿子离家出走的脚步,丧子之痛使其大彻大悟,终成“摆渡僧”。

本人理解这不就是“开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道理嘛!

让我引用印度史诗《摩柯婆罗多》坚战的一句话来总结这个故事“人舍弃了骄傲可以得到一切的爱,人放弃了愤怒就没有忧愁,人放弃了欲望可以变得富有,人抛弃贪婪就可以得到快乐”如是而已。

悉达多读后感 篇5

我在《箱庭疗法》一书中读到了自性化这个心理学名词,刚好手头上黑塞的《悉达多》一书也读近尾声。在我看来,黑塞书中描写的主人公悉达多,他就是在追求和实践着他的自性化。

我在网络上查询自性化的解释,如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主人公悉达多正是如此,年少离家、追随过佛陀、沉浸过人世,后来在摆渡人的指引下思索追寻,最后也成为了一个摆渡人,成为了他自己。书中这样描述他与佛陀的相遇和相离:这位佛陀夺走了我的一些东西,悉达多想,他是剥夺了我什么,可赐予我的更多他夺走了我的朋友,这个朋友原来听我的,现在却信奉了他。然而他把悉达多送给了我,把我自己送给了我,在我看来,悉达多的这番悟道十分精妙,他不是一个盲目追随他人的人,他听从着自己内心,即使与自己一同修行的朋友信奉了佛陀,即使千万人跋山涉水来求教于佛陀,悉达多也没有因此被敬仰蒙上双眼。他说道我无权对别人的生活做出评判!我只需要为我,对我自己一个人做出判断,做出选择,做出舍弃。

悉达多是坚定的,从离开家庭走上苦行僧式的生活开始,他没有动摇过自己的心,虽然不曾清晰地呐喊出我要什么,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他清楚我不要什么。反观自身,我是一个内在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人。大学时,我才开始懵懂地去认识自我。我在心理被试的经历中漫想,在友谊、爱情、亲情的建立和破碎中探求,在初入社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中思考,和悉达多一样,我离开家庭后,才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但我的修行却很飘忽,很容易跟随,很容易放弃,有点像悉达多对商人迦玛斯瓦弥的评价他和我一样聪明,可他心里没有归宿。是的,我缺乏自己的思想体系,记得曾经在朋友圈转发过一句话,核心意思就是一定读书,否则自己的思想只能来自于亲戚朋友了。原句很犀利,直戳心脏。那时候是四年前的冬天,我刚签完工作,意气风发,但直面内心也会意识到思想水平不高的残酷现实。

从我开始真正生活的时候,我就像一个搭积木的小孩,曾经和父母一起搭好的那个城堡被推翻了,或者是我的建造材料出现了改变,我要以不同以往的方式自己搭建了。但是在搭建的过程中,我原有的思维方式和新接触的观点产生了碰撞,我频频回头寻求父母亲人的指导,也慌张地追随人生的新鲜感。读完悉达多的故事,我感觉他好像就是完全脱离了以往一样,循着自己的光,一路前行不曾回头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但同时,这场修行,他也迷惘过,在与拉玛和商人的生活阶段里,他自如地享受着世间一切,但到了那么一天他幡然醒悟,又像当初离开家庭一样,再一次地离开。我的路还会把我引向何处哟?这条路愚蠢痴傻,弯来弯去,也许是一直在兜圈子呗。随它爱怎么着怎么着,我愿意顺着他走下去,多么洒脱,就像我敬仰的东坡先生。行文至此,我内心豁然开朗,我也要像悉达多、像苏轼一样接纳我的生活,我纠结着、焦虑着、不安着,这是我看到了未来,但没看好现在的原因吧!现在的我,你不必,你已经是我的骄傲了!

我前年夏天阅读过《自卑与超越》一书的部分章节,其中提到真正的生命意义在于个人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生命的意义在于懂得关注他人、与他人合作;在遇到困难时,能不用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解决。在书中,悉达多与家人、与朋友、与佛陀、与拉玛、与摆渡人、与儿子等等人物交往,这都促进了他自我认识的深化。这对我也是启发和要求,在与人合作这方面,我很欠缺,但是目前我还没有掌握到合适的改进方法。日后,我一定要多阅读一些合作的书籍,以期进步!书写有益,思考尤佳,明达有益,忍耐尤佳。

以上,就是我初读《悉达多》的感悟,我还会再读,相信会有新的见解。

悉达多读后感 篇6

很好奇三岛由纪夫写作《丰饶之海》的时候是否从这本书中获得了灵感。悉达多和侨文达有清显与本多的影子,伽摩拉的一生同月光公主如出一辙,悉达多之子则活脱脱一个阿透。

“慧极必伤”用来形容悉达多很是恰当。他怀疑一切,所以永远身处痛苦之中。他的人生如大多数人的人生一样,是脱节的。他在潜心学习之时,却并不信任知识。他云游四方追寻真理,却只从佛陀身上得到幻灭。沉溺于世俗生活之时,他不能真正爱人,而在他终于体验到尘世之爱时,已经无人可爱。

这是本绝望的书,它告诉我们一切都没有意义,任何努力都无法使人免于苦难而获得救赎。你说追求财富是庸俗的吗?学识同样毫无用处。你说爱情愚蠢吗?亲情更加虚幻无常。你认为艰苦修行必然有回报吗?那只是“思想家们天真的自我奉承”。智慧、美德、爱、牺牲与奉献,这些世世代代为人歌颂的东西都不能让人少走弯路,人生必然会按部就班迎来预定之中的各种痛苦,就像感冒了吃不吃药都好得一样快。但这同样是本充满希望的书,它告诉我们一切也都有意义,把该受的罪都受完以后,苦难的尽头一定会看到曙光,因此什么也不必做,只要带着宽容接纳之心安静等待即可。但这何其困难!

悉达多最终领悟到的“爱”就是包容与接纳,这个反复经历苦难、自我怀疑和脱胎换骨的过程,既是寻找自我,也是消除自我的过程。这是个离经叛道的论调:自我是不受外物影响的,所以积极上进不是自我,无论对象是学识、肉体还是名利,对任何目标的渴望都有可能导致误入歧途,陷入虚假的自以为得道的幻象。真正的自我是无我,和结尾处的主角一样融于世间万物之中。可惜,这种无我和经常被普通人所鄙视的消极、无为、逃避和冷漠长着同一张脸,这也是佛学遭大众误解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书里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第一、我一直以为悉达多的父亲肯定会在后边再度出现,因为悉达多必然经历幻灭,而他父亲说“如果你遭遇幻灭,就回到我身边”。作文读到最后悉达多和他儿子那一段,才明白为什么父亲不能再次出场,因为他之于悉达多的人生已经没有帮助了,他既不能作为导师也不能作为慰藉出现,就像悉达多之于他自己的儿子一样。第二、侨文达两次都认不出悉达多,是否在暗示死板的教义已经扼杀了他感知外界的能力?

“智慧是无法传授的,能传授的只有言辞”,我们能做的只是去阅读这本书,并自以为或多或少理解了它想说的,但这些终究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经历过切肤之痛的人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它。黑塞又是经历了什么才悟出这些呢?

悉达多读后感 篇7

1因为看一本书而爱上一位作家,还是四年前遇到了不起的盖茨比粉菲茨杰拉德的时候。一个读者能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之中读到谁的作品,产生多少恨不得连连说的共鸣,享受到多少审美甚至智慧上的洗礼,说来也都是机缘。个体与个体之间有云泥之别,于我而言感恩遇到黑塞和悉达多。

2文笔真的非常好,尤其是描写状如游丝的思想和对世界的抽象理解的时候,让我止不住在心中爆灯,想着that’sit!!!悉达多的成长之路从万人眼中颇具慧根的天之骄子到真正涅槃,不是皈依佛门,也不是研习教义,而是在路上在人世中染上滚滚红尘,凡人所经历的种种,物欲情感统统来一遭,并着每一步痛苦和怀疑而更加通透清澈,最终在一个摆渡人的引导下成为没有头衔的,真正的“佛”。这个构思以及过程中俯拾即是的字字珠玑让人不由得感叹作者对东方宗教哲学,对生命生活的思考实在入木三分。

3重新理解了宗教的意义。科学教我们以实验观察和推理理解世界,而倘若宗教出发的目的就不在描述世界,而是以人类的“精神流”阐释世界,那么存在的合理性就实在充分。就像@亚米亚米说的“佛的意思就是,宗教的创立不在于满足科学性和人的求知欲,他不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但他给你提供一种视角,他创造了一个人们都想解脱但却是无法自圆其说的更好的体系,只要你信从就会解脱。

就像人把自己的原罪投射到外界,被圣水一洗就可以自我原谅一样。我们需要自我原谅,可我们二维的矛盾思维一直在打架,但佛就不一样了,佛可以帮助“我”两者中的任意一者,而我们借助他的神力,使两个矛盾的我中的一个消失。”

看完有种感觉是,理解了之前想不通的事,所以好像自己的理性也跟着生长得更加宽阔和强大。

4写下这段话的契机来源于从图书馆回家忘带钥匙,坐在面包店看完这本书难得泰然自若地觉得有闲来写书评。想到之前断断续续地偶发焦虑,焦虑爸妈的养老,焦虑求学是否顺利,也焦虑经济行情,焦虑自己的未来,焦虑和漂浮感让我跟闺蜜打电话竟然止不住地嚎啕大哭,在那个时间看到了不同日常的脆弱敏感的自己,也在与她的对抗中观察到了渺小的另一个我。所幸在沟通中得到亲人朋友无条件的支持,得到soulfriend和作家们新思想的启发。学着一步步换个视角审视自己,如果站在终点去看现在行不通就跳去更大的地方俯视这个陌生人与和她相关的所有。

学着在一朵花的一生中体会聚焦当下的力量。当自己开始主动重塑自己的三观,用理性脑get到把意义放在时间流之中而不是入海口的道理,虽然并没有体会到所谓顿悟的那一刻,但心里的确清明许多。有些视角原来真的不是心学家们的说辞。

回到悉达多,跟他一样,在终于认识到我本凡人,注定要摸爬滚打,裹上层层红尘形成僧衣,但竟丝毫不沮丧时,才有可能真正让智慧和平和生长出来。屏蔽碎片信息和碎片思考,主动控制社交媒体,减少不必要的交往,把精力放在核心目标,聚焦每一步过程,自己慢慢做到的这些小事回过头来看就是口口追求的自律。

结语就是

很多事不是不能阐述方法论,但是有时候就是鸡汤触发了你去践行方法论的开关这世上大抵本并没有鸡汤,把自己的生活抽象形成情感表达出来了,就有了鸡味。

请继续,默然地修行,无情地克己。为求知,也为体验世界的真实。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